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故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1―0045―01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民族的思想精髓和傳統(tǒng)美德富含其中,這些文化精華匯聚于語文教材的古詩文經典篇目之中。課程標準初中語文教材中加大了古詩文的比重,這體現(xiàn)了國家層面對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重視,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審時度勢,認識到傳承保護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大意義,理所當然地擔當起傳承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重任,通過有效策略提高學生對民族傳統(tǒng)的認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一、借助古詩文教學實現(xiàn)文化傳承的意義
1. 重溫文化精髓。近年來,國學熱興起,國學走出國門,孔子學院遍及世界,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對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報以崇敬之情。國人也重拾文化自信,將國學經典滲透到領導講話、職業(yè)培訓、專家講座、親子教育之中。與初中語文大綱教材相比,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中明顯增加了古詩文的比重,這也體現(xiàn)了國家課程重視文化傳承的明顯意圖。重溫古代文化精髓,已經從口號、文件演變成為一種前所未有的民族行動。
2. 汲取文化智慧。傳統(tǒng)文化歸根結底是優(yōu)秀的文化精髓,將這種精髓植入學生思想中,并由自身的民族智慧內化涵養(yǎng),發(fā)揚光大。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處處迸發(fā)著閃光的思想,古人以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文采總結歷史,給予后人的除了驚嘆,更多的是啟迪和智慧。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多元化思想的沖擊,人們需要更開拓的眼界和創(chuàng)新的思維,在保留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華基礎上,發(fā)揚光大,改革創(chuàng)新,不負時代。
3. 重拾民族自信。說:“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xù)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yè)。”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是經實踐檢驗了的解決當今世界道德滑坡、國際爭端,促進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一劑良藥。我們要重拾民族自信,將華夏文明精髓首先植入學生內心,讓我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種子在新一代學子身上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二、通過古詩文教學傳承文化的策略
關鍵詞:語文;古詩詞;教學;傳統(tǒng)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07-003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021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古詩詞就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tǒng)文化。古詩詞最早起源于我國的唐宋朝時期,在中華民族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一種特色文化。通過學習古詩詞,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綜合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讓學生感受優(yōu)秀古詩詞的精髓和文化魅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這些古詩詞也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大文豪,并推動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學生通過閱讀古詩詞,能夠感受古人在遭遇困境時的心態(tài)變化,深入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的內容。但是要想真正提高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質量,還需要初中語文教師從各方面出發(fā),以傳統(tǒng)文化教育為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結合應用現(xiàn)代化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就能綜合提升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效果,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教育功能。
一、古詩詞在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占據(jù)的重要地位
初中語文教材中收錄了大量的古詩詞。而且,這些古詩詞都是千挑萬選出來的,屬于經典作品,能夠綜合培養(yǎng)學生的賞析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古詩詞學習也是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和智力水平發(fā)育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而古詩詞只有依托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才能夠得到發(fā)展。在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古詩詞占據(jù)著重要位置。
通過古詩詞教學能夠傳播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在這些經典古詩詞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從而宣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古詩詞不僅僅描繪了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而且闡述了古人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習俗。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形成的智慧結晶,能夠通過精煉的文字體現(xiàn)出中國特色文化,形成了生動形象的畫面,讓人們感受這種文化意境。通過學習古詩詞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能夠重新煥發(fā)學生生活、朋友、家鄉(xiāng)和國家的熱愛之情,可以教會學生最傳統(tǒng)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從而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意義。
二、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自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傳承以來,我國語文就開始了古詩詞教學。但是,在古詩詞實踐教學中,教師仍然沒有轉換教學觀念,沒有完全重視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對于古詩~語法的講解不夠徹底,僅僅讓學生機械式地背誦古詩文,使古詩詞教學失去了靈魂。教師在古詩詞的理解教學上運用大量的時間,并沒有完善教學模式,把古詩文翻譯作為教學重點,沒有讓學生自行領悟古詩詞背后的傳統(tǒng)文化,忽視了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古詩詞作為我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意境和情感,只有通過學生的理解和感悟,才能真正領悟古詩的魅力。但是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死記硬背成為了學生學習故事的主要方法,教師過于重視考試內容,而忽略了原有的意境美。
目前,許多學生學習古詩詞缺少興趣,主要原因在于教師的教學方式不對,讓學生對古詩詞進行死記硬背,雖然加深了學生的記憶,但是也讓學生喪失了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同時,古詩詞內容與現(xiàn)代化科技內容存在著本質差別,所以給學生造成了一種錯覺,認為學習古詩沒有任何用處,無法提高學習成績。而且,古詩詞理解非??轁y懂,學生沒有掌握學習方法,所以不愿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去研究古詩詞。
三、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閱讀大量的古詩詞,重視積累
荀子曰:“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币簿褪钦f,做任何事只有不斷積累,才能獲得成功。對于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來說也是一樣,只有堅持不懈地努力,閱讀大量的古詩詞,才能由量變達到質變。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边@說明只有大量閱讀,才能夠加深對古詩詞的理解。在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需要閱讀大量的古詩詞,在這些古詩詞中加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深入挖掘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功能。而且,積累大量的古詩詞,能夠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為學生的以后發(fā)展打下良好的語文基礎。
(二)結合生活實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必須和生活實踐相結合,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由于初中學生的心智不夠成熟,性格特征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在古詩詞教學時,教師必須因材施教,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學生的生活狀況和興趣愛好,制定古詩詞學習計劃。例如,在學習王維的《使至塞上》時,教師可先給學生具體描述王維當時所處的社會背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把學生帶入當時的場景中進行學習,這樣才能創(chuàng)設愉悅的課堂氛圍。又如,在學習曹操的《龜雖壽》時,教師可讓學生用慷慨激昂的語調進行閱讀,體會曹操的那種老當益壯的情懷。這樣通過特定的節(jié)奏,可以描述出生動形象的意境畫面,讓學生深入地理解古詩詞之美。此外,在每篇古詩詞中都有名句。對此,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賞析名句意思,站在作者的角度去品味詩詞意境,獲得情感體驗,充分感受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充分體會詩人所處的情境以及詩人的心境。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指出: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教育。 面對浩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我們可以從古詩中擷取朵朵浪花對學生進行教育, 讓每一個學生在傳統(tǒng)文化中受到熏陶。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它歷經幾千年而不衰, 維系著中華民族的情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所在。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 是新時代的主旋律。 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熱愛祖國的教育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是詩歌的主旋律。 南宋詩人陸游位卑不敢忘憂國,一生憂國憂民,不忘國家的統(tǒng)一,很多詩歌都表現(xiàn)了他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可以說首首感人至深,無不催人淚下,稱得上是一位愛國主義詩人的真實寫照。 他在《示兒》一詩中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詩人在病危中,仍心系國家統(tǒng)一,不忘恢復中原,其愛國之心躍然紙上。 王昌齡以一曲《出塞》抒寫愛國之情,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無不流露出其感人肺腑的家國之情。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時代背景, 通過具體的語句把握詩人的思想感情。 古人濃烈的愛國之情延續(xù)著我們民族的血脈, 今天學習古人的作品,就是要學習古人的思想,學習古人的情操,學好本領,為將來建設祖國、報效祖國做出應有的貢獻。我們還要熱愛家鄉(xiāng)的教育。 家鄉(xiāng)是每一個游子魂牽夢繞的地方。 古人道言:美不美,鄉(xiāng)中水;親不親,故鄉(xiāng)人。 故鄉(xiāng)的山水永遠都會銘記在每個人的心里, 家鄉(xiāng)的親人是每一個人永遠的牽掛。 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借助明月表達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 一詩也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詩人依然借助明月,表現(xiàn)了自己的思鄉(xiāng)情緒。 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吟詠,讓學生在詩歌里留住鄉(xiāng)愁,從小熱愛自己的故土,熱愛自己的親人。
二、 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人的情感是豐富的。 愛情,友情與親情貫穿著人類發(fā)展的歷史, 成為詩歌吟詠的亙古不變的話題。 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傳遞正確的倫理價值觀,有著積極的意義。 詩歌蘊藏著這方面豐富的題材, 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好素材。 唐代大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兄弟之情讓人感動不已, 這是每一個遠離故土的人在重要節(jié)日思念親人的自然表現(xiàn), 其詩句至今讓人們傳唱不已。 孟郊的《游子吟》歌頌了母愛的偉大,感情細膩,讓人讀后淚流滿面。 李白的《贈汪倫》, 表現(xiàn)了詩人和汪倫之間純樸而深厚的感情。 高適的《別董大》、王昌齡的《芙蓉樓送別辛漸》、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詩都是為朋友而作,表達了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育他們要珍惜朋友之間的感情。
三、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huán)境觀的教育
關鍵詞:漢語典故;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幼兒教育
作為學齡前兒童的父母和教師,我們應該思考:最好的孩子教育在哪里?我認為,首先應該在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因為,作為一種本土文化的傳承,漢語中的每一則典故都是流傳已久的精彩故事,體現(xiàn)了深刻睿智的人生智慧,蘊含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如“天下為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這些積極的人生理念和道德精神,都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積極的影響。而學齡前的幼兒正處于對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心理時期,如果在他們的日常教育活動中引入漢語典故教育,既可以開發(fā)記憶力,又可以打好語言文字功底,還可以獲得文化熏陶和修養(yǎng)。
一、對幼兒進行漢語典故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幼兒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思維剛剛萌芽,加上生活經驗少,辨別是非能力較差,還難以理解那些抽象的思想內容。而漢語典故是一個個反映我國歷史上不同時代的故事和事件,富有知識性和文化內涵。對幼兒來說,這些故事中的人物是可親、可信、可敬、可學的榜樣,利用這些故事對他們進行教育,比空洞的說教更易于讓他們理解和接受。因為,一個典故能精確描述一段歷史,婉轉表達一種人生態(tài)度。在教育中把比較抽象的道理,用故事的形式展現(xiàn)給他們,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也更易于孩子接受。這些漢語典故中的故事情節(jié)能夠為處于成長階段的幼兒提供多角度的幫助,給他們啟迪,讓他們從中汲取經驗和知識。所以,合理地利用漢語典故對幼兒進行思想性、知識性和文化性教育,既是可行的,也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對幼兒進行漢語典故教育的策略運用
1.網絡多媒體的合理運用,激發(fā)幼兒對漢語典故的學習興趣
在對幼兒的教育中,電腦電視等網絡多媒體的利用效果大大高于一般的說教,再加上良好的學習情境是幼兒獲取知識的前提和基礎,它能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維持整個學習過程。因此,通過電腦電視的圖、文、聲等多種功能,給幼兒以適當?shù)母泄俅碳?,由此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幼兒在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下,產生了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喜愛之情,保持了良好的學習情境,并使這種興趣貫穿整個學習活動的始終。
2.注重理解典故內涵,嘗試記憶
幼兒對于典故的內涵并不能很容易理解。有些幼兒背誦漢語的一些經典如詩歌等,存在這樣一種現(xiàn)象,把詩句死記硬背,一遍又一遍地重復,直到朗朗上口,一字不差地全部念誦出來。但事實上,他們對于這首詩的內涵卻一竅不通,究竟詩中說了什么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并不能完全明白。其實,礙于幼兒知識經驗的缺乏和理解能力的不足,我們不能要求幼兒完全了解漢語典故的社會背景等方面的內容,那些對于幼兒來說太深刻了;我們也不能要求幼兒深刻理解典故含義,畢竟個別字詞的含義與今天的含義相差太遠了。所以對于漢語典故,讓幼兒了解字面的內容和淺顯的含義便足夠了,例如,懸梁刺股這個典故,我們可以給幼兒解釋“梁”是古時候建筑房頂用的木頭,“股”是指人的大腿。然后告訴他們這個故事是講古時候有兩個人用功讀書,發(fā)憤圖強。后來,一個成了飽讀詩書,博學多才,通曉古今的大學問家,一個成了六國的丞相,非常顯赫。
在幼兒階段,典故的學習貴在精而不在多,每一個典故我們不應該主要以能否記得作為成功的依據(jù),而應該要求幼兒從中受到啟迪,得到自身在語言和審美,文化內涵等方面的提高。作為幼兒教師和家長,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一的典故更應該深刻、完整地去理解、去感受,這樣才能更進一步地同化幼兒。我想用那一句詩來表達正恰當:“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我們所期望的就是這樣,在一種淡淡的無意識之中把漢語的經典融入幼兒心中,融入他們的生命中,讓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經意之間給幼兒以影響、以啟迪,讓他們真正接受五千年優(yōu)秀文化這座“南山”。
今天,面對全球化的浪潮,我們在吸收優(yōu)秀外來文化的同時,更應該傳承光大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這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所以,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需要幼兒繼承和發(fā)展。漢語典故正是蘊含了豐厚中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國寶,讓幼兒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發(fā)展,不但可以讓幼兒更加了解這一文化精髓,同時還能賦予這些典故時代感,讓它們在新的時期里煥發(fā)出新的現(xiàn)代風采。
參考文獻:
[1]王金龍.用典種種[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4(03).
[2]季燕.培養(yǎng)具有民族精神的世界公民:關于幼兒本土文化教育與外來文化教育[J].幼教博覽,2007(01).
服飾,是社會文化的一個符號,是人類文明和審美思想的指向標,反映著不同歷史時期社會風貌、人們思想和傳統(tǒng)理念。服飾作為一個民族演進和發(fā)展的重要載體之一,既是勞動人民智慧的體現(xiàn),也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面鏡子,承載著一個歷史時期的文化心態(tài)、宗教觀念、禮制審美和生活習俗等等。中國素有“衣冠故國”的美譽,早有《易、系辭》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可見中國服飾文化發(fā)展源遠流長,并且蘊含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理念。
一、龍鳳紋樣的服飾圖案、體現(xiàn)著皇權的威嚴
龍鳳圖案是中華民族服飾最富有特色的紋樣之一,它不僅積淀了深厚的華夏文明,也體現(xiàn)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理念。在中國古代,龍鳳圖案一直是皇權的專用紋樣,成為權力的向征。
龍鳳紋樣在服飾中的運用超始于殷商時期,造形抽象怪誕;至春秋戰(zhàn)國,龍鳳紋樣變得富有生氣,并開始與皇族文化相融合;發(fā)展至唐代可謂繁榮期,龍鳳紋樣華麗精致,杜甫《秋興八首?其五》“云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圣顏。”描寫的就是皇帝服飾中的龍紋圖樣,生動形象。此后歷代君王都以龍紋作為帝王服飾的紋樣,且形式多變、造形豐富。鳳凰作為帝后服飾中的圖案,也是身分和地位的象征,與皇帝的龍紋相呼應,不僅體現(xiàn)在服飾的刺繡上,也體現(xiàn)在女性的頭飾和發(fā)飾上。唐宋以后,男性官服上也出現(xiàn)鳳凰圖紋,成為權力高低的象征。
龍鳳紋樣在服裝中能經久不衰的運用有其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同時,也蓄藏著濃厚的中國味,深受人們和外國友人的喜愛,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幸福未來的憧憬,對吉祥的渴望和世代相傳的祝福,“龍鳳呈祥、龍飛鳳舞、云龍鳳虎”等等都寓意著美好的事物,這是千百年來根深蒂固于人們思想中的印記和傳統(tǒng)理念。直到現(xiàn)代,龍鳳圖紋仍然是中國服飾中的重要紋樣,在服飾文化的對外交流中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服飾色彩的差別、彰顯封建等級和時代審美趣味
服飾色彩差異最為明顯的應屬古代官服,官服的色彩象征著官員品級的大小高低。官服以顏色分級別始于唐代:三品以上官服為紫袍,五品以上官朋為緋袍,六、七品官服為綠袍,八、九品官服為青袍。白居易《瑟琶行》:“江州司馬青衫濕”表達的是仕途不濟的悲傷心情,官位級別低下。
雖然歷代的官服在形式和色彩上可能會所不同,但是其內涵寓意都是如出一轍,即體現(xiàn)著儒家的等級思想和忠君效力的的理念,這是傳統(tǒng)文化理念在服裝色彩中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和運用。
服飾中的色差不僅是封建等級的坐標指向,也是社會審美趣味的反映。例如唐代文明開化、繁榮多元,其服飾色彩也是豐富多彩,形式多變新穎,有明顯的外來文化和民族多元化的特性;而宋代崇尚文治,其服飾色彩與唐代相比,款式缺乏創(chuàng)新,色調趨于單一,有向質樸、潔凈、自然方向傾斜的趨勢??梢?,不同社會歷史時期的服飾色彩也有考究,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風貌和人文氣息。
三、服飾布料考究細致、反映社會地位和宗法制度
以古代喪服制度為例,喪服是指在血緣關系網中一人死了,有關系的人應遵守規(guī)定用特定的服飾以志哀悼。[1] 服制分為五等: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各等級服布料有所不同,如斬衰服以粗麻布制作,不縫下邊,是最親近人應穿著的喪服,如子女為父母服喪、妻為夫喪;大功以粗熟布制作,是關系稍遠一些的人穿著的喪服,如妻為夫之祖父母服喪等。它體現(xiàn)的是古代宗法原則,“親者其服重,疏者其服輕”的傳統(tǒng)思想得到應證,是儒家的禮儀制度與宗法制度的結合。
同時,布料還是不同身分和地位的象征。古代平民百姓、奴仆穿的都是褐、布衣。褐是粗糙的麻、毛編織品,布則比褐細致一些,成為平民百姓的衣著布料。《詩經·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描述的就是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的生活,是貧賤者的常服。而達官貴人的服飾布料多是綾羅綢緞、絲帛錦絹?!都t樓夢》第三回寫林黛玉眼中的王熙鳳,對其服飾有重點描寫:“身上穿著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裉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關翡翠撒花洋縐裙。”把富貴顯達的身分表現(xiàn)得恰如其分。
四、玉佩作為服裝配飾、體現(xiàn)文人雅仕的高端品行
服裝的配飾是服裝的重要組成部分,含有畫龍點睛之筆的作用。與現(xiàn)代人們的裝飾物不同,古代人常以佩玉為裝飾,這與古人的理念思想和玉本身的品性密不可分。
中國歷代文人士大夫都秉持“正以修身、平治天下”的理念,在古代,玉一直與封建等級制度密切聯(lián)系,是達官貴人的飾物,《禮記·玉藻》:“天子佩白玉而玄組綬,公候佩山玄而朱組綬,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綬。”;其次,玉還鍍著一層神秘的宗教色彩,古人把玉器作為辟邪之器,是討吉祥之意,這與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們的認知膚淺有極大聯(lián)系;再次,玉又是古代倫理道德的重要標志,玉的潔白純凈與仁、禮、樂、知、忠、信等品德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也深受文人墨客們的追崇,喜愛隨身佩戴。不管是自身修養(yǎng),君子之交,都與玉本身蘊含的良好品德相關聯(lián)。
關鍵詞:中日故事;俗語;十二生肖;背景;比較研究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源遠流長,從古時候就開始有著文化交流,因此相互之間也受到了彼此文化的影響,從而也產生了許多文化上相似的地方,而故事則是其中的一部分。其實,不僅是中日兩國之間,在全球范圍內來講,即使是地理上相距甚遠的兩個國家,也有可能出現(xiàn)類似的故事類型。也就更不用說中日兩國之間地理位置如此近,很容易就能夠想象的到兩國故事之間一定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了。但是,眾所周知,中日兩國文化雖然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但是即使是同樣的一個漢字也有不同的意思。因此,中日兩國的故事也有做比較的必要性。所以,本論文決定研究中日兩國相同的分類,即動物故事部分作為研究對象,并且在動物故事部分中取與人們日常生活最為接近的十二生肖的動物作為研究對象。這樣便能夠使研究更方便地進行。
“故事”(昔話)的形式特點比較
首先解釋一下“故事”這一個概念在兩國之間有什么區(qū)別。
日本著名國語辭典《広辭苑》對于“昔話”這一概念是這樣定義的i:
(民俗學口傳文藝之一。與具體的事物緊密相連的傳說不同,主要以幻想的世界為內容,一般會以“很久很久”等句式作為開頭。民間故事。)
而日本民俗學家稻田浩二的《日本故事通觀》ii中對于“故事”這一概念是這樣解釋的:
(以語言為傳播手段的藝術形象有兩種,分別是文學和口傳文藝。故事是一次性的口傳文藝,即使說話的人一樣,但是嚴密地說,即使講同樣一個故事內容也會有不同。但是說話人每次講述故事都會給予故事一種新的一次性的文藝特征,但是故事類型,則可以說是指民族或者人類共同的文藝素群。)
上述看法幫助我們把握了日文中“昔話”一詞的內涵。那么在中國文化中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應當是什么?在參考了上海譯文出版社的《日漢大辭典》后,得出其中文翻譯為“傳說”或“故事”。上海字典出版社的《現(xiàn)代漢語大辭典》iii中,對傳說和故事是這樣解釋的:
傳說:指民間長期流傳下來的對過去事跡的記述或某種說法。
故事:(1)敘事性文學作品中的一系列為表現(xiàn)人物性格和展示主題服務的有因果聯(lián)系的生活事件。(2)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實踐過程的描述,強調情節(jié)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
而在《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江蘇卷)》中對“民間故事”是這樣定義的iv: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所使用的“民間故事”這個名詞,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它包括中國各族人民群眾口頭散文敘事文學的各種體裁和形式,其中有神話、傳說,還有其他各種樣式的故事,如動物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笑話、寓言,以及某些民族或地區(qū)特有的口頭散文敘事文學體裁等等。
“故事”(昔話)的內容比較——以十二生肖故事為例
兩國都流傳著具有代表性的十二種動物的故事、俗語等,即十二生肖故事。中日兩國的十二生肖都是指: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但其中的羊日本所指的是山羊,而中國指的是綿羊;另外,日本所稱的猴是猿猴,而不是中國的猴子。還有,日本以前沒有家豬,只有野豬,與中國所稱的豬也有不同。經過對資料的研究以及分析,可以得出關于十二生肖來源的一些異同點。
十二生肖的來源:
相同點:
1. 故事主線相同
2. 都會補充說明貓為何不是十二生肖
不同點:
1. 日本故事當中只含糊交代了神,而中國故事當中單獨指出是玉皇大帝
2. 在中國還有其他關于十二生肖來源的說法
3. 關于貓為何沒有進入十二生肖的說法雖然都是因為老鼠的原因,但是具體的情節(jié)有所不同。
進一步,通過對相關語料(包括以十二生肖動物為主角的故事、俗語)的分析,可將十二生肖動物的特點總結如下:
動物名
相同點
不同點
鼠
大體上關于老鼠的形象都是一致的。雖然老鼠是十二生肖的老大,但是依然是總會引起大亂,對農業(yè)有害的形象。而且講述老鼠跟貓之間的故事有很多。
在中國某些地方有關于老鼠的特別的節(jié)日。另外, 關于老鼠為什么會位居十二生肖首位的說法也各有不同。
牛
牛的大體形象是一致的。都是個大遲鈍。
日本喜歡用牛毛做比喻,而中國則側重于其性格憨厚、勤奮。中國還有在某些節(jié)日將牛作為特定的祭品。
虎
老虎的大致形象是一致的。是令人畏懼的、代表了威嚴的形象。同時在某些故事中也會出現(xiàn)老虎報恩之類的故事。
日本沒有老虎,所以關于老虎的故事很少。另外,在動物故事當中的“老虎”,有許多故事情節(jié)跟日本故事中關于“狼”的很相似,這需要做出進一步的考察。
兔
都喜歡將兔說為是嫦娥的化身。也有時候會用于負面的比喻。
在日本有許許多多關于兔的俗語,而中國相對少。另外在中國則大多數(shù)強調兔子純潔的形象。
龍
都被認為是神圣的動物。
由于龍是中國原創(chuàng)的幻想的動物,因此在日本很少有關于龍的故事。另外,在動物故事當中的“龍”,有許多故事情節(jié)跟日本故事中關于“蛇”的很相似,這需要做出進一步的考察。
蛇
大體形象是一致的。都常用語負面形象。對農業(yè)有害。
在動物故事當中的“龍”,有許多故事情節(jié)跟日本故事中關于“蛇”的很相似,這需要做出進一步的考察。
馬
大體形象一致。都是溫順的,跟人和神和睦相處的。在古時候都作為交通工具。
在日本的故事當中,會出現(xiàn)負面形象的馬。而在中國則有關于馬的特定的節(jié)日。
羊
都作為牲畜。
在日本關于羊的故事很少。在中國,特別是少數(shù)民族有許多關于羊的節(jié)日,有時候會將羊作為特定的祭品。
猴
大體形象一致,都是喜歡搗亂的動物之一。在故事當中關于猴子的故事特別多,而且形象生動。
在日本所指的是猿猴,而中國所指的是猴子。
雞
都作為牲畜。也作為食用和祭品。通過雞鳴知道時間。
在日本故事當中雞的形象較為生動活潑,而中國的則需進一步考察。
狗
大體形象一致。都是衷心、報恩。關于狗的俗語和成語也很多。并且有時候都會出現(xiàn)“惡狗”的形象。
在中國有哮天犬等將狗神化的形象,而日本沒有。
豬
大體形象一致,都是體大遲鈍。也由于其體大,常被用作豐富的形象比喻。
在中國很早以前就將豬作為牲畜,而日本則說的是野豬。
對上述異同 點的原因分析及其啟示
首先,關于故事的定義以及分類,兩國都將其定義為具有口頭講述的,從古傳今的特征。另外,也都將動物故事作為單獨的類別研究。關于十二生肖的由來,其故事主線一致,并且都會附加說明為何貓沒有進入十二生肖當中。在十二種動物里,除了龍、羊、豬以外,其大體形象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說,中日兩國地理位置相近、歷史交流源遠流長,因此文化相同之處也就很多。包括故事以及俗語方面。
另外,由于地理上還是有些差距,各種動物形象上還是有些具體的差距。這在以上的論述中都分別提到了。而當中的龍、羊、豬則區(qū)別很大。有的是由于生態(tài)上不存在,而像龍則是由于是中國原創(chuàng)的所以日本關于這方面的論述相對少。但是日本都會取與之相對應的最相似的動物作為十二生肖。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所以在少數(shù)民族中會出現(xiàn)關于某樣動物的特定節(jié)日,而日本則沒有。這明顯是由于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了。
但是,在張巨武的《英漢語言中動物詞語的對比》v這一論文中,作者提出,之所以在漢語和英語中人們借助動物構成各種語言形式,表達豐富的語言意義,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習性、人與自然關系、文化價值觀等因素有關聯(lián),有著深厚的語義形成基礎。類似地,日語和漢語也一樣,人們借助動物構成各種語言形式,是跟生活地域、生活習性、人與自然關系以及文化價值觀等因素有關聯(lián)的,并且我認為,從對動物的比喻中可以看出,人們與此動物的情感色彩。
從生活地域上看,前文提到的虎、羊、猴、豬,因為地理以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不同,從而產生了中日對于此三種生肖的對應動物有所不同。在日本是不存在老虎的,因此關于老虎的故事則非常少,可以推測是從中國傳入的,因此有很多比喻意義都是類似的。而羊、猴、豬則是因為地理原因,所以日本中指的羊是山羊,而中國是綿羊;日本指的是猿猴,中國指的是猴子;日本指的是野豬,中國指的是家豬。
從生活習性上看,前文提到的,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因此有許多關于某種動物特有的節(jié)日,特別是鼠、牛、羊更是作為少數(shù)民族節(jié)日當定的祭品。另外龍,作為中國古代圖騰的象征,也是中國獨創(chuàng)的幻想的動物形象,在日本則很少有關于龍的故事以及俗語,當然即使有也可以推測是從中國傳過去的。
通過本研究可以看到,在列舉出來的故事以及俗語當中,許多動物的形象是一致的,或者有些同樣的故事類型卻發(fā)生在別的動物身上,這就是剛才提到的對等性當中的“完全對等性”以及“部分對等性”。比如,關于十二生肖為何會是這十二種動物,關于貓為何沒有被選為十二生肖,參考上述的表格也可以看到,在故事當中大體形象一致的動物很多。另外,像俗語當中,俗語中老鼠的形象是危害人間,相當于危害國家的小偷一樣,這與中國農業(yè)文化當中的老鼠形象是一致的。這說明了中日文化中,動物在語言以及故事中是具有對等性的。而像老虎,在本文中不能羅列出來,但是在調查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中國有名的民間故事《虎外婆》,在日本居然有很多個版本,包括“狼外婆”、“熊外婆”等,其中的故事主線是一致的,但是動物形象卻有了改變。關于這方面的資料可以翻閱《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以及《日本故事通觀》作對比。這說明了中日文化的部分對等性。
另外,從研究當中也可以看出日本與中國自然觀的不同。比如關于老虎的故事當中,《中國民間故事集成》當中的如《義虎》、《老虎報恩》等故事中描述的是老虎由于受到了人類的恩惠,從而給人類帶去食物甚至是新娘等,然后從此與人類一起過上幸福生活。在日本也有類似的故事,如在《日本故事通觀》中的《狼的報恩》,但是根據(jù)不同縣,其故事具體情節(jié)是不同的,當中有大部分縣的故事結局并不是狼和人類和諧生活在一起,而是人類要求狼回到自己所屬于的自然界當中去。
結論
綜上所述,從十二生肖動物的俗語以及故事等中可以看到,中日兩國之間不同的歷史、地理、宗教、文化背景。由于這些背景的不同,反映出了兩國之間不同的語言、故事、民俗以及自然觀。作為日語學習者來說,重要的是認清兩國之間文化的差異,并且能夠具體地分析,從而得出兩國文化上不同的原因。
參考文獻:
稻田浩二,「日本故事通觀,同朋舍,1988年;
關敬吾,「日本故事大成,角川書店,1984年;
《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江蘇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江蘇卷>》,1998年12月第一版;
張巨武,《英漢語言中動物詞語的對比》,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5月第八卷第四期;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小學語文;古詩閱讀;古詩教學
引 言
我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作品中蘊含豐富的語言知識,其較高的文化價值和意識價值,使得其對于培養(yǎng)小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古典詩歌是古代作者智慧與文化的結晶,其在表達作者人生感悟的同時,也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在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學中,融入傳統(tǒng)文化進行閱讀教學,可以使小學生深入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體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語言魅力和知識,從而規(guī)范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個人言行。
一、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現(xiàn)狀
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模式基本以傳授式為主,這種教學方式主要是以語文教師為中心,語文教師的文化程度和知識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小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接受水平。小學語文的傳統(tǒng)文化教學多是古文教學,對于古詩閱讀教學的涉及比較少,使得傳統(tǒng)文化在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學中難以進行滲透。由于小學生的語文水平處于學習階段,其對于古詩閱讀教學的理解基本是由語文教師進行引導,而一些語文教師為了追求知識講授速度,不注重于古詩閱讀教學中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導致小學生無法通過古詩閱讀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價值。
二、傳統(tǒng)文化在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學中的滲透措施
(一)優(yōu)化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材案例
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材內容都是有限的,在規(guī)定的文章中合理的融合傳統(tǒng)文化進行閱讀教學,是提高小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了解的關鍵途徑。對此在進行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材選材是,需要選擇傳統(tǒng)文化元素較多的古詩進行閱讀教學,使得學生們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美和文化形象。例如在進行《題破山寺后禪院》古詩教學中,這首詩主要描寫了破山寺后禪院在清晨的美麗風景,其中蘊含了作者對于風景的情懷感受,后禪院不但是《題破山寺后禪院》的描寫對象,其也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藝術體現(xiàn)。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們充分閱讀此篇古詩,在閱讀后對學生們進行古詩的中心思想講授,使得學生們能夠對傳統(tǒng)文化的建筑和藝術的賞析,從而體味到作者寫這首詩時的情懷。
(二)利用誦讀教學加強傳統(tǒng)文化古詩閱讀的深入
誦讀教學是小學古詩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方式,小學生在大量的古詩誦讀情況下,能夠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語言進行豐富的語言積累。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的小學語文古詩詞比較多,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結合新課程的教學標準,選擇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較高的語文古詩詞,讓學生進行進行古詩詞的誦讀,以在古詩的誦讀過程中,領悟到傳統(tǒng)文化在古詩詞中的體現(xiàn)形式。例如《游子吟》這首古詩詞,這首詩看似在描寫一個母親為臨行兒子進行縫衣,實際在歌頌母愛的偉大與無私,其表達了作者對于母親的感激和深摯的愛。小學生在進行《游子吟》古詩誦讀時,能夠在流暢的古詩語言中,感受到親情的可貴與作者深深對母親的愛。
(三)優(yōu)化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學模式
相對于傳統(tǒng)講授式模式,情境式古詩閱讀教學模式更適用于傳統(tǒng)文化的融入,其能夠在情境模式的具體展現(xiàn)下,引領學生們去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在古詩詞中含有的韻味內涵。例如《三衢道中》這首古詩“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蔭不減來時路,添的黃鸝四五聲?!毙W語文教師在講授此詩時,可以結合傳統(tǒng)時令文化,對學生們講授這首時蘊含的作者情懷和文化描寫。語文教師在進行《憶江南》古詩教學時,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們展示江南的風景,并適當?shù)牟迦虢系墓诺湟魳泛凸旁娎首x,使得學生們能夠在情境式的展現(xiàn)下融入到江南風景聯(lián)想中,從而更好的感受古詩中傳統(tǒng)文化的藝術美。
(四)用民族習俗吸引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
傳統(tǒng)文化中含有較多的民族習俗,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結合民俗習俗進行課外古詩閱讀教學,以加深學生們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深入感受。如王安生的《元日》這首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尤眨總把新桃換舊符?!毙W語文教師可以結合我國的傳統(tǒng)春節(jié)文化,給學生們進行古詩的滲透和講解,使得學生們能夠通過個人的傳統(tǒng)文化體會,明確知道這首詩描寫的作者心情與傳統(tǒng)文化。我國有很多關于描寫傳統(tǒng)文化的古詩詞,語文教師可以適當?shù)闹v解一些含有傳統(tǒng)文化的古詩詞,以讓小學生感受中華的傳統(tǒng)文化。
三、結語
綜上所述,傳統(tǒng)文化中含有較多的歷史文化和藝術作品,其是我國中華民族重要的傳承文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滲入一些傳統(tǒng)文化,利于小學生對于傳統(tǒng)文化和古詩閱讀的理解,同時使得小學生的文化素質和藝術品格以及酃精神能夠得到培養(yǎng)。傳統(tǒng)文化與小學語文古詩閱讀教學進行有效的結合,不但有利于加深學生對于古詩閱讀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古詩閱讀的興趣,同時對于弘揚傳統(tǒng)文化有著巨大的有利作用。
參考文獻:
[1]房姝.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J].佳木斯教育學院院報,2013,(11):66-68.
[2]王立志.于永華.鍛煉古詩經典.豐富文化底蘊-淺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5,(26):22-24.
閻志:(笑,糾正)什么老師,我們是兄弟。
《鄂商》:你怎么評價他?
閻志:他是中國少有的,杰出的作家。是有成就的,有自己代表作品的,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有自己根的一個作家。以他的才華和積淀,在未來世界上都會產生一定影響。
《鄂商》:你的這本《挽歌與紀念》帶有很大自傳體性質嗎?
閻志:很多人都這樣認為,任何文學作品都多多少少帶有作者的影子。就算寫小說,也有他的生活經歷。但是完全理解成自傳就狹隘了,像這個詩里面寫的,我沒有討過米,也沒有流過浪。
所以不能簡單這么認為,只能說精神上有些東西有自傳性質。這里面有些東西很偏激,現(xiàn)在我再來寫呢,可能有些東西就沒有那么偏激了。
《鄂商》:為什么不那么偏激了?
閻志:歷練吧,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了。
《鄂商》:作為一個很文化的商人,你是怎么在這個斗爭很兇猛的商戰(zhàn)中站穩(wěn)腳跟并且走到現(xiàn)在?
閻志:做得好得永遠是少數(shù),還有多少半路倒下的呢?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tài)。
《鄂商》:你怎么平衡作為一個地產商人,同時又作為一個詩人的角色?商人攫取利潤,而詩人又要保持內心純凈。
閻志:我不是地產商人,漢口北也不是地產,而是一個綜合性的物流商貿平臺。
一個人一輩子有很多角色,我寫詩,也做企業(yè),是個父親,也是個朋友。有的人角色多,有的人角色少,有的人精彩一些,有的人黯淡一些。我就力爭精彩一點。
《鄂商》:天下置業(yè)的陳潛峰跟你算是老友,他評價你特別“霸氣”,執(zhí)行力很強。你這么認為自己嗎?
閻志:是霸氣還是大氣?(笑)有時候別人可能會覺得我強勢一點,那是因為我想把事情做好。
《鄂商》:06年你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希望5年后退休”,結果5年后你成為了湖北首富。
閻志:人每個時段想的東西是不一樣的。現(xiàn)在就有責任,有時候我也想現(xiàn)在停下來行不行,不行。你得把事情做好,把公司做好,對股東負責。
《鄂商》:你對于漢口北最初的構想是怎么樣的,到現(xiàn)在有沒有一些變化?
閻志:首先要弄清的是,漢正街和漢口北不是一個你死我活的關系,只是一個承接。并不是我知道漢口北這個地方要搬了,針對這個情況做的漢口北,不是這么一個簡單的情況。
我2007年開始做漢口北,那時候有誰預知漢口北要搬了么,沒有。只是我看到了漢口北這樣一個區(qū)位優(yōu)勢,就是這個地方適合發(fā)展現(xiàn)代的,新型的商品集散地。而我在做漢口北的過程中,漢正街的問題出現(xiàn)了,而此時的漢口北正好具備這樣一個承接能力,于是這種轉移構想順理成章出現(xiàn)了。
《鄂商》:除去漢口北,你還做了武漢客廳等項目。卓爾是如何取得政府信任將這些工程承接下來的?
閻志:(笑,擺手)不是交給我,武漢客廳不是政府要做,是我策劃的項目。它順應文化、商業(yè)和會展產業(yè)的發(fā)展,適合高端服務業(yè)的發(fā)展,所以才能推進下去。
所以現(xiàn)在有人說,閻志后面多少領導支持啊,不知道有什么背景。其實我就是一個寫詩的,(指桌上的詩集)看這本書就知道我什么背景。
現(xiàn)在武漢客廳的價值還沒真正發(fā)揮出來,再等個幾年,武漢客廳的價值絕不亞于漢口北。
《鄂商》:你對于商業(yè)的敏銳度是從哪些地方來的呢?
閻志:詩能幫助我,詩能培養(yǎng)一種文學敏感。你看劉醒龍多敏感。
《鄂商》:回顧從最初的編外記者到湖北首富,你有什么感慨?比如有媒體報道,你當時在《良友》雜志工作的第一個月,編輯給了你500塊錢,還說了一句挺傷人的話“其實你不值500塊,我給你這些錢很冤枉?!?/p>
閻志:這就是過程。人一定會有經歷,一定會有挫折。
你是不是想問我對他有沒有仇恨?沒有。如果他當時給我一個好的環(huán)境,我可能還不會出來。(大笑)
《鄂商》:你當時在武漢最艱難的時候是什么時候?
閻志:我剛開始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做不下去了,要把自己都賣了,就是那個8000塊錢的典故。
《鄂商》:你現(xiàn)在成為這個身份之后,覺得再賣自己的話起價多少呢?
閻志:(大笑)那不知道。要買我的人那可買不起。
《鄂商》:在香港的上市你還滿意嗎?
閻志:卓爾的股價還可以。但是被嚴重低估了,也不說嚴重吧……確實被低估了。
因為現(xiàn)在一個資本市場的情況也不好,再一個香港市場找不到我們類似的一個東西,他們不懂什么叫做批發(fā),沒有概念。
《鄂商》:你怎么看待這個首富頭銜?
閻志:不提也不關心,也不希望媒體宣傳報道。在湖北可能是,拿到全國一比算多少,所以沒什么意義的。
《鄂商》:你現(xiàn)在還跟一些詩友一起參加活動嗎,比如說車延高和劉醒龍?
閻志:我們現(xiàn)在還在一起辦刊物,《中國詩歌》,那肯定是有接觸。
《鄂商》:你對于成功的判斷標準是什么?
閻志:聊到這里我想起一句話,但忘記具體是誰說的。就是現(xiàn)在的中國如果存在問題,就是衡量成功的標準太單一,要么當大官,要么賺大錢。
這個社會不可能全是這樣的。你現(xiàn)在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的人嗎?不是吧。如果說你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可以寫一些自己想寫的東西,還能有一些稿費收入,你就覺得自己是成功的,幸福的。價值觀是多元化的,社會才是健康的。
《鄂商》:這么多年的商海沉浮,你有沒有總結什么經驗?
閻志:守正出奇,和而不同。
《鄂商》:你的商業(yè)生涯有沒有遇到比較大的挫折,或者現(xiàn)在有沒有遇到一些什么困惑?
閻志:整體來說過程中有困難。可以告訴你,我現(xiàn)在就遇到一個很大的困惑,但是也不能跟你說,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你能理解成我失敗嗎?沒有。我還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總,可能馬上我還有一家公司上市,我手握現(xiàn)金幾十億,是不是?
但是當我遇到一個很重大的癥狀,或者一個很重大的困惑,你也不能說它是失敗。就我剛才說的衡量成功的標準,你不要隨意把你的很多經歷理解為失敗。
有一句話很深刻,可能對你都有用:“每天早晨醒來,我都要感謝上帝”。你說是不是,你可能醒不來,人一睡過去就是混沌狀態(tài)。所以我們還是要積極,淡定一點,不要去計較一些東西。你去努力了,去做了,那這就是一個珍貴的過程。
《鄂商》:你平時有開博客和微博嗎?
閻志:我不寫博客,也不發(fā)微博。第一需要時間打理,第二網上參差不齊,你說犯得著嗎?我把作品貼在那里,有人說好,但是總有人喜歡罵你兩句。
我既不聽,也不看。偶爾有時間看下新聞,搜一下“卓爾閻志”,還好基本沒有沒有什么負面的,有一點也很正常,看看就過去了。
留言沒法過濾,這就是微博的一個很大的問題,你發(fā)出去了再想去更正來不及了,而且看客很容易激動。最典型的就是那個“私奔帝”王功權,本來只是個人的私事發(fā)出去,再過三四天覺得不行要回頭,但是這個事情已經搞得全中國都知道了。
我們有寄托,有些時候有些事,有些感慨就寫些東西,看看就完了。我骨子里頭還是一個傳統(tǒng)的文人。
論文關鍵詞:古代文化傳統(tǒng):公正思想;和諧社會
從古希臘奴隸制社會開始的兩千多年歷史中,西方思想家一直前仆后繼地追求一種正義的理想社會,并為實現(xiàn)這一理想社會不懈努力,創(chuàng)造出了豐富的公正思想?,F(xiàn)以古希臘文化為視角,對公正思想的演進脈絡進行分析,以期為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所啟示。
一、西方古代文化傳統(tǒng)中蘊含的公正思想
公正((justice,或譯為“正義”、“公道”)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古希臘的典籍中,源于古希臘文“Orthos”一詞,“表示置于直線上的東西”,后引申為“表示真實的、公平的和正義的東西”。正義觀念實質上是人類對自己生存發(fā)展的社會秩序、條件和規(guī)則的意識,是一種社會化的理性、理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和體現(xiàn)著人的發(fā)展水平、自我意識和理性的健全程度。
“德漠克利特認為正義有兩層含義:一是‘正義要人盡自己的義務,反之,不(正)義則要人不盡自己的義務而背棄自己的義務’。二是‘正義的力量在于堅決和無畏,反之,不(正)義的結果則是對不幸的恐懼’??梢?,德漠克利特的正義觀揭示出正義即各盡其責,正義是善惡是非的評價標準。這兩點不僅影響了后世的思想家,而且對今天都具有借鑒意義。它至少告訴我們正義不僅僅是利益的合理分配,更是義務與職責的正當履行,正義既是價值目標又是價值評價的標準。
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即美德。正義作為一種美德也源于知識和智慧?!凹热徽x的事和其他美而好的事都是道德的行為,很顯然,正義的事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為都是智慧?!庇捎谔K格拉底把正義看成是美德之一,并把它歸結為知識和智慧,也就使正義由宇宙的客觀法則轉化為人的主觀知識和據(jù)于知識的行為。
柏拉圖突破了美德的知識局限性,在《理想國》中把正義解釋為“每個人作為一個人應當只做適合他本性的事情”,并把正義作為最高道德準則,成為古希臘著名的“四大德”(智慧、勇敢、正義、節(jié)制)之一。他在論及正義時堅持蘇格拉底的論斷,即一方面,他認為正義應被視作其自身和家庭“正當?shù)叵碛凶约旱臇|西和做自己的事情”。這一論述涉及當時社會三個等級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將正義與其社會固定的等級秩序相聯(lián)系;另一方面,柏拉圖又將正義視為既具有個人性質,又具有行為和事物性質的統(tǒng)一體。而個人、行為和事物是否能夠被判定為“正義”的,或者更確切地說被判定為“正當”的,這一問題只有具有認識形式或理念卓見的人才能夠回答,因為只有他才知道所有具體的人、行為或事物在多大程度上帶有理念的特質。
亞里士多德繼承、發(fā)展了柏拉圖的正義觀,集古希臘正義思想之大成,系統(tǒng)、全面地分析、論證了有關正義理論的內容。認為正義就是適當?shù)谋壤K紫葟恼x的表現(xiàn)形式上,把正義分為普遍的正義和特殊的正義。又指出特殊的正義中存在著分配正義和糾正正義目,分配正義的實質就是各得其所應得,即同等情況同等對待,不同等情況不同等對待;糾正正義則指人與人之間經濟上交往和制定契約所遵循的原則,它表現(xiàn)為一種平等的關系。
古希臘后期,斯多葛學派主張,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所有的人,甚至包括奴隸和外邦人,而不僅是城邦中少數(shù)公民是平等的,平等的基礎在于他們擁有理性。即使地位、天賦和財富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差別,但人人至少都有維護人的尊嚴的起碼權利,正義要求法律應當認可并保護這些權利。
二、西方古代文化傳統(tǒng)中公正思想的特點
在比較全面地回顧了古希臘各流派的主要正義觀點后,可以發(fā)現(xiàn)西方古代文化傳統(tǒng)中的公正思想有如下特點:
首先,最為明顯的是,對于公正思想源頭的追溯使古希臘時期的正義理論映人眼簾。如前面解釋的正義內涵所述,雖然在漢語中正義和公正有著些許差別,但是在西方文化中述及源起時,二者都源于對于英語“justice”的理解和認識。在古希臘時期,正義主要是個道德和法學概念,是一種倫理學和價值觀,是人們對美德的向往和理想社會的憧憬。但這種正義觀為以后公正思想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其次,西方古代文化傳統(tǒng)中的正義論傳統(tǒng),在很大程度上表現(xiàn)為是社會性與個體性的有機統(tǒng)一。正義表現(xiàn)為對安全、秩序、公正等社會層面的共同要求,也表現(xiàn)為對于個體發(fā)展中的自由與效率等的訴求。人類的一切制度以及對政治文化之理性設計和歷史實踐,都遵循著社會有序、個體自由思維進行。作為人們的價值目標和塑造理想社會的途徑,正義是評價社會秩序好壞以及社會制度公正與否的價值標準,引領著社會的建構、發(fā)展與進步;同時,正義還屬于應然的、觀念的和道德的范疇,是具體的、客觀的、現(xiàn)實的,規(guī)范著人們的言行和品格。可見,正義或公正是對社會性和個體性的理性平衡。
再次,正義是相對的、發(fā)展變化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國度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對正義會有不同的理解:從德漠克利特的正義即各盡其責,正義是善惡是非的評價標準的抽象的思辨正義,到柏拉圖的正義是理性之體現(xiàn)的理想主義正義觀,發(fā)展到亞里土多德的對正義進行具體分類講究“正義就是適當?shù)谋壤边@種現(xiàn)實主義的正義觀,使正義走過了一條從思辨到理性、從理想到現(xiàn)實的滄桑之路。總之,盡管西方先賢哲人們的觀點各異,但對他們思想精華的把握使我們了解正義的一般內涵即為:各得其所。具體而言,正義是人們在當時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下,以社會公共利益為依歸,合理分配社會權益和義務的道德理想和法治標準。
三、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啟示
和諧是一個系統(tǒng)概念,指各事物之間協(xié)調、均衡有序的存在狀況。用來描述人類社會,指的是社會秩序穩(wěn)定,社會各階層和睦相處,相互關系融洽,各種社會矛盾不斷趨向緩和,社會各成員都能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聰明才智、創(chuàng)造力得到充分發(fā)揮,各種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掘,物質生活不斷豐富,精神生活不斷充實,人類文明不斷推向前進的狀況。這與西方古代思想家對理想社會的追求不謀而合。因此,對西方古代社會公正思想的梳理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和諧社會的內涵,形成更為全面、深刻的認識。
1.西方古代文化傳統(tǒng)中的公正思想,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思維方式的啟迪。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統(tǒng)一和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離不開哲學的思維基礎。西方古代公正思想的演進以邏輯分析為主要特征,注重思辨,通過歸納推理,演繹推導再加以綜合,走過了一條從思辨到理性、從理想到現(xiàn)實的發(fā)展歷程。我國傳統(tǒng)文化注重直觀整體經驗,通常借助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guī)律進行整體分析、判斷。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時,我們要保留傳統(tǒng)的從整體上觀察分析事物的長處,同時吸收西方思想家們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方式,汲取西方實證分析、層面分析和歸納綜合的科學方法,把感性和理性相結合,把整體性和個體性相結合,用制度、理性、社會公正等思想來發(fā)展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