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高中歷史學習的建議范文

高中歷史學習的建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歷史學習的建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中歷史學習的建議

第1篇:高中歷史學習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 信息化技術; 高中物理; 應用探索;

隨著現代社會教學條件的不斷改進,信息化的技術也越來越多地滲透到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將先進的多媒體技術、互聯(lián)網技術等運用到高中的物理教學中,使學生以往難以理解的知識也變得生動易懂起來,從而為拓寬學生的物理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本文就信息技術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提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一、利用圖文結合的物理課件激發(fā)興趣

在過去的物理教學中受到教學條件的限制而采用黑板板書的方式進行物理講解,沒有各種配圖的說明使原本豐富的物理知識變得索然無味,從而加大了學生的理解難度。將信息技術普及到高中物理教學中,首當其沖的就是要改變傳統(tǒng)的黑板展示課堂教學模式,制作豐富生動的物理課件,利用課件展示形式的多樣化,幫助學生更高效地進行授課,強化信息技術對教學的服務程度。

例如,在學習摩擦力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PPT對學生進行課堂教授,在進行問題導入時就可以通過圖片引導,在屏幕上分別放置一張工人運沙子的圖片、一張學生推墻壁的圖片、一張?zhí)飶竭\動場上起跑的照片,然后組織學生通過觀察不同的圖片內容分析其中存在的摩擦力。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研究,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黑板上將自己理解的摩擦力的圖示畫出來,然后讓其余的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有學生說:“在運送沙子的過程中,車轱轆與地面、人的鞋子與地面都存在摩擦力,摩擦力的存在物體才能進行運動”。有學生說:“人在推墻時由于墻的重力太大,人給的推理小,因此腳下的摩擦力不足以引起墻的移動。”對于最后一張圖片所展示的內容也是腳下、和手的摩擦力使得人在起跑時獲得不一樣的初始速度。利用物理課件,教師還可以在備課時將重點內容進行不同顏色和加粗的標注,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看到標紅或加粗的字體,就會自覺重視學習的態(tài)度,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效率。

二、融入物理情境便于學生理解

物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它包含了許多微觀和宏觀的理論及實驗,其中具備許多無法用眼睛分析理解的現象,如果學生的思維程度達不到要求就很難理解某些知識點,更談不上對這些知識點進行學以致用。利用現代的多媒體技術,就能夠突破這些難以捕捉和察覺到的界限,將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進行可視化,并通過屏幕展現給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知識和現象,提高教學效果的理想化程度。

例如,高中物理體系中存在的許多微觀與宏觀的知識點,電壓、電流、電磁場以及物體產生的向心力、離心力這些都是被無法直接觀察到的,而教師就可以利用科學技術對此進行可視化的轉換。在學習《向心力與向心加速度》這一章時,經過之前所學,某個物體在做勻速圓周運動時會受到外力,因此存在一定的加速度,教師用視頻展示小球在做勻速圓周運動時所受到的力,并結合視頻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受力分析,學生就能對這一章的內容有更透徹的理解。如在學習電流與電壓這些概念時,對電流和電壓在電路中的移動這種抽象的知識無法進行具體的想象,運用實驗學生也無法觀察到電壓和電流的實際情況,而借助多媒體就可以使這些物理現象變得形象化,利用視頻將電荷在電路中的移動進行演示,使學生通過觀察電荷定向移動的視頻對電流形成的原因進行深刻的理解,對難以觀察到的物理現象進行真實的還原。

三、借助多媒體進行實驗輔助演示

許多物理知識都是通過實驗而發(fā)現總結出來的,而現在多媒體所具有信息含量大,展現能力強的特點,可以協(xié)助教師對課堂上的實驗進行再現,使學生通過多媒體屏幕觀察到實驗的畫面,并跟隨教師的步驟進行動手實驗。對一些由于實驗器材受到限制的實驗,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實驗步驟播放給學生看,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到實驗過程,從而提高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效果。

例如,在探究牛頓第一定律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借助多媒體通過實驗的方式來進行,使學生在觀察教師操作并自己動手實驗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教師準備毛巾、棉布、木板等三種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按照實驗的要求將斜面與不同粗糙程度的材料拼接在一起,將斜面高度調整至統(tǒng)一。教師將這些放在視頻的展示屏前,并利用多媒體投影儀將自己的操作步驟進行放大,學生在屏幕上就能夠清晰地觀察到教師的操作,然后教師就可以詢問學生:“為什么剛剛要將斜面調至同一高度?”使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加深對控制變量法的印象,進而在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也能夠進行變量的控制。學生通過屏幕中展示的在不同粗糙面上的小車行駛的不同距離,探究阻力對物體運動產生的影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在這一過程參與到課堂實驗中,讓更多的學生感受到學習物理知識的樂趣。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幫助教師進行更高水平的授課,通過展示杠桿平衡尺、浮力工具、電路圖等幫助學生理解。對于現階段物理實驗室中缺乏的器材,教師也能夠利用多媒體的3D畫面進行演示,使學生仿佛置身于其中從而提高物理學習效率[1,2]。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代信息技術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他改變了傳統(tǒng)物理教學中死板抽象的缺點,填補物理課堂枯燥乏味的短板。利用不同的現代化技術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上來,通過借助教學PPT為學生展示物理情境、輔助教學實驗等方式,極大提高了高中物理課堂靈活度,將抽象的物理知識變得更為形象化,為學生展現了物理世界的強大魅力,從而為探索高中物理教學提供了更好的方式。

參考文獻

第2篇:高中歷史學習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歷史;教學模式;個案分析

新課程改革堅持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在教學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眾多方面進行了革新,其中學案教學就是在新課改視野下出現的新型教學模式。當前,眾多中學在歷史教學中實行了學案教學,這種新型教學模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利于推進素質教育,但如果運用不當則會加大學生學習壓力,影響教學效果。本文以學案教學模式為個案,探討了新課改視野下高中歷史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與不足,并在此基礎上對完善高中歷史學案教學模式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一、高中歷史采用學案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

1.落實學生主體地位,調動學習積極性

學案是教師在教案基礎上設計出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材料。學案中設置了許多啟發(fā)性問題,可以幫助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索。高中歷史采用學案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有指導性的預習、課上有層次性的學習、課下有針對性的復習,切實落實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而且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的學習習慣。如學案中安排了一些問題讓學生在課前思考,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會對這些問題探討、交流,這不僅能增強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而且能增強其歷史學習的興趣。

2.實現師生互動交流,改善歷史教學效果

“授課――接受”式教學是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死板單一,往往由教師一人主導課堂,學生則參與甚少。由于教師單純地強調歷史基礎知識的灌輸,學生對這種理論灌輸式教學模式大都存在抵觸心理,通常缺乏學習熱情。高中歷史采用學案教學模式,以學案為媒介展開教學,教師可以通過學案發(fā)現學生的思路和想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學習;學生可以通過學案明白教師授課的重點和課程的目標,有針對性地學習。學案教學模式能夠實現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改善歷史教學效果。

3.順應新課改要求,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改倡導實行素質教育,堅持“以學生為本”,全面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高中歷史學案教學模式正是順應了新課改的要求。學案是教師在結合教案和學生實際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其中包含了一些探索性、開放新的問題,能夠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幫助學生切實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如編寫“百家爭鳴”這部分內容的學案,先讓學生弄清楚主要學派及其思想,然后讓學生查閱“百家爭鳴”出現的歷史背景,最后讓學生嘗試著分析“百家爭鳴”對我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影響,這樣能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切實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新課改視野下高中歷史學案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1.學生基礎參差不齊,學案編寫難度大

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有的學生歷史知識掌握扎實,善于聯(lián)系所學思考問題,在歷史教學中顯得游刃有余,但有的學生對歷史知識掌握不牢,在歷史課上則感到很吃力。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在編寫學案時既要追求學案有引導性、啟發(fā)性,又要照顧到大多數學生,因此學案編寫難度較大。此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存在明顯差異,有的學生會利用學案做好課前預習,有的學生則對學案視而不見,這也是學案教學模式中的一大問題。

2.學案與教材雙軌進行,不易于學生集中注意力

學案是教師用來輔助教學的重要材料,對學生的預習、學習以及復習具有重要指導作用。在高中歷史學案教學模式中,教師通常是將學案與歷史教材并用,同時教師在講課中時常要求學生看黑板或者PPT,于是學生在課上既要看黑板、學案和教材,又要聽課、記筆記,一些學生常常會顧此失彼,難以集中注意力,稍有疏忽就會跟不上教師的進度。

三、新課改視野下完善高中歷史學案教學模式的策略

1.教師提升業(yè)務素質,發(fā)揮主導性作用

教師是教學中的主導者,肩負著學案編寫、課堂教學、課后輔導等一系列責任,所以教師業(yè)務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高中歷史的教學效果。因此,要想完善高中歷史學案教學模式,必須提升教師業(yè)務素質,切實發(fā)揮教師的主導性作用。為此,教師首先要在學案教學中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教師要主動與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努力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歷史課上對學案上的重點問題多與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發(fā)散思維、積極發(fā)言,真正融入到歷史教學之中。其次,教師要切實發(fā)揮在學案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學案教學模式以學案為媒介,倡導學生主動學習、探索學習,但這并不代表教師是可有可無的,事實上,教師仍然在其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要結合學生學情和新課標要求,精心編寫學案,而且在學案教學過程中要認真檢查學生的學案利用情況、及時幫助學生答疑,從而達到學案教學的預期目標。

2.提高學案編寫質量,切實發(fā)揮學案作用

學案是影響學案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提高學案編寫質量、切實發(fā)揮學案的作用是完善高中歷史學案教學模式的重要工作。為此,首先要堅持層次性原則和指導性原則,切實提高學案編寫質量。堅持層次性原則是指學案的設計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既不能要求太高讓基礎差的學生望而生畏,又不能要求過低讓基礎好的學生不屑一顧,一份學案要設置多個層次的目標,讓各個層級的學生都能在“最近發(fā)展區(qū)”內獲得提高。堅持指導性原則是指學案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并且能夠指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思考、解決問題。如在學習新航路的開辟這部分內容時,可以讓學生在地圖冊上畫出大致的航線,然后在圖中標上航海家、時間等,教給學生一些類似的學習方法。其次,要注重學案的落實,切實發(fā)揮學案作用。學案在學案教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提高學案編寫質量固然重要,但是更為重要的是將學案落到實處。因此,教師要在平時注意檢查學生的學案利用情況,督促學生利用學案做好預習、復習等工作,切實發(fā)揮學案在教學中的作用。

3.充分了解學生,突出學生主體性地位

新課改視野下要想完善高中歷史學案教學模式,教師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情況以及學生對學案設計的建議,在了解了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精心編寫學案。學案的編寫應該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符合學生的興趣、特點以及能力水平。例如在為高一學生編寫歷史學案時,教師要注重基礎知識,幫助學生做好由初中歷史到高中歷史知識的銜接與過渡;在為高三學生編寫教案時,要注重高中歷史知識的融會貫通,引導學生拓展思維、全面地看問題。

4.優(yōu)化學案教學模式,重視多媒體技術的使用

新課改背景下要想優(yōu)化學案教學模式,需要重視和使用多媒體技術。首先,多媒體技術可以將學案以電子版形式保存,并且易于對學案進行修改,將大大減少教師的工作量。其次,將學案做成PPT在歷史課堂上放映,并且在每頁PPT上標明對應教材哪一部分內容,這樣教師只要在講課過程中及時更新PPT單頁,學生就能明白教師所講的是學案、教材的哪一部分內容,從而有效避免學生顧此失彼的情況,改善歷史教學效果。

四、結語

新課改視野下高中歷史有著多種教學模式,學案教學作為其中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在今后的歷史教學中重視和完善,從而真正改善歷史教學效果,推動國家的新課程改革。

參考文獻:

第3篇:高中歷史學習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新課標 高中歷史 教學方法 改進

一、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應該多樣化、現代化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對我們現有的歷史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對新的挑戰(zhàn),我們的歷史教學必須與時俱進,必須把改變舊的教學模式作為自己的自覺行動,改革課堂教學,切實在教學中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出發(fā)點的觀念,突破舊的模式,實現開放性和多元化,真正使素質教育進入歷史課堂。

實行課堂教學的改革是要改變歷史教師一講到底的單一的教學方法,推進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的多樣化,最終構建新型的教、學、教材、教師和學生的理念。

在現代教育技術高度發(fā)展的今天,僅僅依靠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顯然已遠遠不能適應現代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合理、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資源已成為歷史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從歷史學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現性的特點以及較為普遍存在的“師講生聽”的現狀來看,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以使之為歷史課程教學目標服務,已非常迫切。因此,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多樣化,也需要現代化。

要使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真正運用到我們的歷史課教學中,我們的教師首先要在以下兩個“轉變”上下功夫:

首先是要轉變思想觀念。即要轉變不重視現代化教育技術在歷史等人文學科中運用的思想和對現代化教育技術運用到實際歷史教學中的畏難情緒。要看到現代化教育技術在教學領域的全面運用,將會導致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并最終導致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與學的理論乃至整個教育體制的根本變革。也就是說現代化教育技術的運用是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目標相聯(lián)系的,而這些都是新的課程標準一再強調的。

其次是要轉變教學模式。教學模式不改變,僅僅是內容、手段、方法的先進,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質教育進入歷史課堂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在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交互性強、共享性好等特點,開發(fā)、使用以教師為主導和學生為主體兩者相結合的教學軟件,促進新型的教學模式的建構。

當然,教學手段現代化要有一個逐步發(fā)展的過程。我們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靈活、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技術推進課堂教學的改革。

二、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

新課程標準中提倡在歷史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我們都知道,傳統(tǒng)歷史教學多以傳授歷史知識為主,由教師一人唱獨角戲,學生多是被動接受知識,教學多為知識單向傳遞活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接受能力等不被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無法體現,直接影響到歷史教學的質量。那么,要改變歷史教學這種狀況的關鍵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要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高中歷史教學必須由單項知識傳授轉變?yōu)橹R多元交流,即把教師一人唱主角的課程變?yōu)榇蠹叶紒沓恼n程。為此,歷史教師要改變教學觀念,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歷史教學不再只關注知識傳遞,而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式和學習效果,提倡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收集資料、課堂模擬等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求、體驗歷史過程,使教學過程中的信息傳遞由教師學生的單一途徑變?yōu)榻處煂W生、學生教師、學生學生等多元途徑。

因此,教師在歷史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獲取新歷史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教師在引導學生參與歷史教學活動時應注意師生平等、合作探究、共同體驗,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課程的吸引力,真正提高中學歷史教學的質量。此外,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還應在教學中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現有的課程標準中提出了一些教學活動建議,這些教學活動建議僅僅是提供了一些范例,給歷史教師一種活動啟示、一種設計思路。每位老師都可以根據各自的條件、能力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開辟多種途徑,為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嘗試。

三、應更多地關注學生歷史學習方式的改變

課程改革的重點也是難點之一就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長期以來,我國廣大中學生采用以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為基本特征的方式學習歷史。這種歷史學習方式消磨了廣大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影響了歷史學習的質量,嚴重制約了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形成和發(fā)展。在新一輪的高中課程改革中,我們應該引導和促進學生將傳統(tǒng)的歷史學習方式轉變?yōu)樾抡n標下新型的歷史學習方式包含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科學的學習方式,實現歷史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

第4篇:高中歷史學習的建議范文

歷史是人類文明的縮寫,對個人人文精神的養(yǎng)成具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新的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要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為了響應課程改革的號召,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加強學生的人格意識,以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是高中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使命和義務。下面,本文就將對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這一課題進行研究與探討,希望能對相關人員提供些許建議和參考。

關鍵詞:

高中歷史;人文精神;教學;培養(yǎng)研究

歷史是人文學科與人文教育密切相關,而人文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文精神。作為傳統(tǒng)的人文學科歷史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智慧、民族精神和愛國情懷,對個人性格的養(yǎng)成具有著重要的作用,而高中階段恰好又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所以在此階段一定要充分發(fā)揮歷史人文學科的重要作用,著重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1.我國高中歷史教學的現狀

1.1歷史地位不高

我國的教育體制使高考成為了決定學生命運的分水嶺,使得學生的高中生活是快節(jié)奏、高強度、“功利性”的。但眾所周知歷史課程在我國是居于“副科”地位的,高中歷史教學的課時少,教材篇幅也有限,內容大多精簡,只對歷史脈絡有著簡要敘述,這并不會對學生人文精神的養(yǎng)成起到多大的作用。

1.2學生興趣不大

歷史教學在開展過程中面臨的較大阻力就是學生不愿意去學習歷史。這一方面是因為歷史教材枯燥、無趣、太空、太大,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歷史的“副科”地位,學生并沒有意識到歷史學習的重要性,再加上歷史考試大多只是單純的對學生記憶進行考察,很容易考前突擊,這也難免使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輕視。

1.3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由于有高考的壓力,整個的社會大環(huán)境都對歷史教學不予重視,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教師其最終目標大都是希望學生取得好的成績,那么就自然要對學生的學習時間進行側重分配,這就使得學生課上學習歷史的時間少,而課下或許根本沒有學生對歷史進行學習。如此,歷史教育“積弱已久”,要想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養(yǎng)成殊為不易。

2.加強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養(yǎng)成的方式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受教的主體,在外部大環(huán)境不改變的情況下,教師可以從學生身上找到加強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突破口。

2.1深挖教材內容,激發(fā)愛國熱情

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是通過學生內心的感悟來完成自身對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思考與完善,以促進學生個人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高中歷史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深挖歷史教材,通過對歷史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的講述,使學生逐漸了解中國的悠久歷史,讓學生體會到5000年文明古國的自信,從而激發(fā)出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其社會責任感。5000年的歷史限于時間和教材不能一一道來,建議教師選取一些積極向上的歷史資源,對其中所含的民族精神進行深挖,以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目的。例如,教師在進行“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一章的教學時,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對任務進行分配,讓他們自己在網上搜索近現代生活的變遷,然后再在課堂上交流討論,最后教師對學生索引的內容進行糾正和補充,使學生既能領略到歷史學習的樂趣,又能加強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

2.2引入新型教學方法,積極開展多媒體教學

歷史課程的內容大都枯燥無趣,學生很難對歷史學習保持長時間的關注度,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歷史教學中引入新型的教學方法,以新穎的教學模式來留存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和關注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被應用到課程教學之中,對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多媒體技術作為這些技術的重要代表,可以將靜態(tài)教學轉化為動態(tài)教學的模式,可以化枯燥為生動,并可采用圖片、文章和影像進行教學活動,全方位的刺激學生的感官,提高學生學習的注意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效率,這樣在學習中學生就會潛移默化的得到對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2.3優(yōu)化歷史課堂教學流程,加強實踐活動

傳統(tǒng)的歷史課堂中學生只是單純的受教者,部分教師為了完成教學進度往往不會考慮學生的感受,這就造成了學生跟不上進度,或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而講臺下學生毫無興趣的情況。學生不重視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或消化不了過多的歷史知識,這就會影響學生人文精神的養(yǎng)成,所以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注重對課堂教學的優(yōu)化,在教學時重視學生的感受,積極的與學生進行互動,使學生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歷史學習當中。另外,在歷史教學要加強學生人文精神的養(yǎng)成絕不能紙上談兵,還學要積極進行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加強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方法。為此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主題活動,例如,教師9月18日當天組織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組織學生進入社區(qū)、敬老院等地區(qū)尋訪抗日老兵,聽他們講過去中國所承受的苦難,這樣學生就會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其愛國主義精神也會得到培養(yǎng)。

3.結語

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是關系到學生個人今后發(fā)展的大事,教師身為學生的領路人,一定要加強自身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地參與到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建設中,爭取在教育崗位上做出成績。

[參考文獻]

[1]朱輝.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2]李清蓮.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人文精神培育探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4.

第5篇:高中歷史學習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策略

高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創(chuàng)設性地提出了三維教學目標,指出歷史教學要打破傳統(tǒng)的目標設置,不僅要關注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能力,還要注重強化學生對學習方法和學習技能的掌握,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引下,高中歷史教學也應革新理念,堅持以生為本的宗旨,致力于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使學生通過歷史教學得到全面發(fā)展,使歷史學科成為新課程改革的主要陣地。為此,高中歷史教學就應以新課程下的三維目標為導向,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模式等方面全面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保證教學效果。

一、影響和制約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主要問題

縱觀高中歷史的教學現狀,在新課程的指引下,高中歷史教學較之以往有了明顯改進,課堂氛圍有所活躍,課堂效果有所提升。但不容忽視的是,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在目標、方法以及模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制約和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學目標模糊

當前,在高考和升學率的束縛下,為數眾多的學校和教師將教學重點置于學生考試成績的提升上,千方百計地提高學生的高考成績。歷史教學同樣如此。

在高考的風向標下,教學目標被分數所牽制,教師的授課內容也就陷于應試教育的僵化之中。這不僅難以企及新課程下歷史教學的三維目標,也不利于學生德育水平和歷史素質的系統(tǒng)培養(yǎng)與提高,最終影響高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性,制約教學效果,且極易造成教學目標和教學實際的脫節(jié)。

(二)教學方法不當

面對嚴峻的高考升學壓力,教師往往在有限的歷史課堂上壓縮內容,強化理論灌輸,教條性地講解歷史知識,使歷史學科變得極為枯燥。在有失偏頗的教學方法下,學生對繁瑣的歷史知識采取機械性的記憶方法,忽視了歷史學科特有的客觀規(guī)律,也忽略了歷史學科的學習深刻性和探索趣味性。

在單一的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法下,學生被動地接受歷史知識,機械化地理解,很少予以主動思考,更無從談及對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探究。這也就制約了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影響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

(三)教學模式滯后

在當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仍占有一席之地。教師居于課堂的中心,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在此模式下,教師在備課時也往往陷于桎梏,將重點置教學任務、高考大綱以及應試要求之上,并直接反饋于教學之中,使學生成為了歷史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即便這種教學模式可以使得一部分學生取得優(yōu)異的考試成績,但能真正提升歷史素養(yǎng),在歷史教學中錘煉整體素質的學生屈指可數??梢?,滯后的教學模式不僅僵化了教師的教學思路,也凝滯了學生的歷史探索思維。

二、提升高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高中歷史教學對于深化學生的歷史人文知識,提升歷史素養(yǎng)以及鍛造綜合品質有著重要作用。上述問題的存在極大束縛和制約了歷史課堂的有效性,對學生深入掌握歷史知識和相關的學習方法極為不利。因而,有必要從存在的問題入手,探析科學的解決策略,以最大化地實現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一)整體設計教學目標,提升有效教學向導

目標是行動的指引和先領,對于行動的方向和目標的達成有著重要作用。高中歷史教學要以新課程下三維教學目標為導向,結合歷史學科實際,從宏觀著手,制定科學可行的教學目標。

具體而言,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要堅持全面性原則,將教授學生知識與提升學生能力相結合,致力于對學生的有機引導,促使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客觀的情感態(tài)度,實現自身的健康發(fā)展。與此同時,教師教學內容的開展要嚴格服從教學目標,實現目標與實踐的統(tǒng)一,以使得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相貫通。

譬如在講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化中“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時,教師首先要明確,課程的目標不僅是使學生深諳這一階段的歷史背景,更是要通過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化盛況的學習,對傳統(tǒng)文化有一個更為深刻的體驗,從而激發(fā)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情,樹立民族和文化自豪感,致力于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弘揚。在確定此教學目標后,教師就應以目標為指引,深入講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化異常繁榮,哲學思想流派紛呈的表現和原因,并引導學生積極思索,主動探究,既實現師生的有機互動,又與教學目標相契合。

(二)優(yōu)化組合教學方法,增強學生自主體驗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學方法處于核心環(huán)節(jié),對于達成教學目標、提升教學效果有著重要影響。傳統(tǒng)單一的講授式教學忽視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陷入被動接受中,從而削減了歷史教學的趣味,使學生倍感枯燥。

對此,教師就需深入思考,立足于自身的教學水平和風格特征,緊扣教學內容,通過情境法、探究法、圖解法、聯(lián)系實事法、師生互換法等的有機優(yōu)化組合,活躍課堂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并有效提升課堂效果。

譬如在講解《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時,教師可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以《春天的故事》作為課堂導入,創(chuàng)設改革開放的激蕩情境,使學生在悠揚的樂曲中自然而然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教師再適時提出需要學生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自我探究,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教師要走出單獨授課的束縛,尊重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在課堂設置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力爭實現更多學生的參與,全面提升學生的歷史分析比較能力,促使其掌握更優(yōu)的學習方法,并提升學習效率,實現歷史教學的目的。

(三)構建教學評價體系,重視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

在應試教育和高考的沉重壓力下,分數成為了衡量學生的唯一指標,而難以實現對學生全方位、綜合性的考察。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的考察不僅要體現在理論知識的掌握上,更突出于學生對歷史教學的參與度以及通過歷史教學所獲得的情感體驗與人文素養(yǎng)。

這就需要構建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提升對學生歷史學習過程的評價比重,并實現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的統(tǒng)一化。與此同時,要堅持評價主體的多元化,鼓勵學生參與到歷史學習的評價中,既全面審視自我,也為教師提供積極的改進建議,提升學生歷史學習的主動性,督促教師優(yōu)化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

同時,在素質教育和新課程的深入推進下,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模式明顯滯后于教學發(fā)展實際,難以滿足當前歷史教學的客觀需要。這就需要高中歷史教師從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出發(fā),充分借助多媒體、網絡等教學器具,采取既易被學生理解接受,也有利于深化教學效果的策略,積極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構建科學可行的教學體系,更加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學有效性。

結語

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它需要學校、教師以及學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學校要重視高中歷史課程的開設,走出應試模式的束縛,尋求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歷史課程設置;教師要認真研習新課改,將新課改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手段運用于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努力為學生營造氛圍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學生則要燃起對歷史的濃厚興趣,積極配合教師的講授與教學,實現自我的全面發(fā)展進步,通過三方的努力切實提升高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蔡聯(lián)晉.新課程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時事熱點的初探.學苑教育,2011,(5).

第6篇:高中歷史學習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高中歷史;少教多學;課堂教學;策略探討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1-232-01

一、引言

當前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正在如火如荼的深入實施,新課程標準要求廣大教師要積極加強自身教學理念的更新,積極轉變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切實凸顯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自覺將自身的教學角色定位于指導角色和協(xié)助角色中來,不僅要注重傳授予學生以知識,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要指導和啟發(fā)學生學會學習,逐步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從而不斷升華他們歷史學習能力,培育他們更為優(yōu)質自主學習能力,進而促進他們綜合素質和整體能力的提升,促進他們綜合發(fā)展、協(xié)調發(fā)展、和諧發(fā)展和健康發(fā)展。下面我結合多年來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探索經驗,談談如何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少教多學,不斷提升他們歷史知識學習能力,提幾點建議。

二、引導學生把握學習課本知識方法

俗話說得好,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高中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傳授以學生歷史知識不如傳授給予他們如何學習歷史知識的方法,促使他們能夠通過自身努力獲得掌握課本知識。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式學習能力的激發(fā)和培育,注重啟迪他們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探索出有助于增強自身對知識理解和把握的學習方式、方法與技巧。

例如,要注重引導學生探索幫助他們更加深刻、更加牢固、更加快捷地記住課本基礎概念和基本知識點的方法,促使他們在歷史知識學習過程中,能夠較為迅捷地獲取并抓牢歷史知識要點,讓歷史知識在他們的大腦內記憶具有良好的持久性,讓相關歷史人物形象在他們大腦內的再認再現具有非常精確的準確性。由于歷史知識具有點多面廣的特點,許多歷史知識點非常零散,因此教師引領學生進行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要注重引導學生探索記憶每一個知識點、每一個歷史概念的不同方法,探索將他們印記得更為深刻的規(guī)律,促使他們學會對每個知識點進行合理加工處理,從而獲得更加快捷記憶它們的方法和技巧,從而促進自身學習質量和效率。對此,一方面,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結合自身曾經的學習生涯,直接將自身的學習方法提供給學生,為他們學習提供借鑒,讓他們從教師曾經的成長路徑上獲得自身長成路徑。另一方面,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舉一反三,幫助他們將抽象化記憶轉化為形象化記憶,增強他們對歷史知識記憶的邏輯性,從而更好地把握學習課本知識方法。

三、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

教材中的知識既包括浮于直接表述的基本知識,還包括隱藏于文字內涵中的深層隱性知識。比如,教材中的許多圖表與文字材料,其基本意義在于直接反映教材的主題,表現為顯性的基礎性知識,但它們同時還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著其它主題,體現為隱性知識。對此,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要注重加強引導學生對隱性知識的挖掘,協(xié)助他們尋求、探索和打通各個隱性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通路,獲得對知識點進行遷移的方法和技巧,促進學生更加全面地了解歷史知識、更加透徹地理解歷史知識、更加牢固地把握歷史知識,不僅獲得對歷史知識的印記,而且還獲得學習歷史知識和探究歷史知識內質的方法,促進他們歷史學素養(yǎng)的提升,促進他們綜合素質和全面素質的快速發(fā)展。

例如,要注重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本質與規(guī)律的挖掘,引導他們分析那些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具有什么樣的直接原因、有什么樣的主觀原因、有什么樣的客觀原因、有什么樣的間接原因、有什么樣的根本原因、有什么樣的政治原因、有什么樣的經濟原因、有什么樣的文化原因,等等,如此引導學生從多個方向多年視角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全方位的考察,以至于由表及里深入深度挖掘和剖析歷史事件的基本屬性和本質內涵,獲取歷史事件之所以發(fā)生的一般性規(guī)律和特殊性規(guī)律。例如,對于中國近代的,既要引導學生認知到其積極意義,又要引導他們認識到并不成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還要引導他們認清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包括革命黨人的妥協(xié),并進一步讓學生認識到資產階級所具有的軟弱妥協(xié)性特點,等等。

四、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知識點的橫向與縱向聯(lián)系

歷史知識點之間具有許多關聯(lián)關系,引導學生探索各知識點之間的橫向和縱向之間的關聯(lián)關系,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體系的綜合認知,促進他們從總體上把握歷史學科知識體系,也有助于他們對相關知識點的深刻印記,提升學習質量與效果。

因此,教師在日常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關注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加強各知識點之間的橫向對比和縱向延拓,比如,在橫向聯(lián)系占,通過探究同一時期不同區(qū)域或不同領域方面的歷史人物與事件之間的聯(lián)系,由此梳理總結出該時期的歷史特征,從而加深自身對相關歷史知識的了解和準確掌握。

五、結語

少教多學,是新課程標準所積極促進的教學理念,是激發(fā)和培育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策略與手段,最終實現“解放教師”自身的同時“解放學生”的目的,促使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得到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杜少敏.楊青云.蘇玉琢.談“少教多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J].寧夏教育,2015(01).

第7篇:高中歷史學習的建議范文

立足概念原理,提煉思維框架

看似簡單的物質,其性質的體現、反應的方向等都依據概念理論的支撐。據初步統(tǒng)計,中學化學所涉及的概念及理論大大小小共有220多個,它們構建了中學化學的基礎。所以說,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論的復習在整個化學復習中起著奠基、支撐的重要作用。復習基本概念及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一輪復習的任務,但是隨著學生知識結構逐漸趨于完整,對概念理論的理解還要不斷加深,提高認知度。

高考試題有關基本概念的考查內容大致分為八個方面:物質的組成和變化;相對原子質量和相對分子質量;離子共存問題;氧化還原反應;離子方程式;物質的量;阿佛加德羅常數;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等。以氧化還原原理為例,幾乎每一張化學試卷上都會涉及到,除了掌握相關概念、比較判斷、書寫配平等典型內容外,有關物質轉化、化工生產、化學實驗等方面也要精通。需要學生在解題時有較好的問題意識,能夠運用氧化還原這一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抓住電子守恒這一關鍵要素進行分析,即使是陌生的反應,也能夠有理有據地判斷到位。

化學學習的內容有些瑣碎,不容易讓學生一下子抓住典型問題帶動一類問題得以解決。但是看似零散的化學知識,實際上卻有著很多規(guī)律,化學復習重在掌握規(guī)律。在復習備考的沖刺階段,需要從已經做過的題目中歸納出解決這一類問題的思維框架,注重培養(yǎng)拿到題目最初那一刻的解題意識,這對提高成績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電解質溶液部分是令許多學生頭疼不已的內容,如果我們稍加歸納,就不難發(fā)現按照“微粒種類――微粒間相互作用――作用結果”這一思維順序能夠有效的提煉出題目中的關鍵信息,其中微粒間相互作用往往需要根據題目中給出的信息(如PH、離子濃度大小等)進行判斷,抓住主要因素進行歸因分析,得出結論。再比如電化學的問題按照“電極材料――內外電路中帶電粒子的種類、流向――比較判斷得出產物”這一思維模式展開,就能準確理解題目信息。

實驗探究問題是高考化學試題中的一大亮點,能夠很好的體現出高中課程改革的宗旨,也是區(qū)分度較大的一類題目。許多學生做到這種題目時常常采用跳題的方式,先去做后面的題目,從心理上就有回避的意識??v觀近四年的高考試題,我們不難發(fā)現題目要么是基本實驗的組合或基本實驗與操作的組合,要么是探究性實驗的設計與評價,根植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如果按照“原理(假設)、試劑、裝置、操作、現象及結論、評價與改進”這樣的線路進行分析,就能很科學的整理出埋藏于出大量語言文字背后的信息,并形成嚴謹的解題架構。

回歸教材,把握重點

高考試題萬變不離其宗,其命題點是從課本知識點、能力考查點衍生而來的。例如有關化學實驗的考查,幾乎所有試題均來自課本上的實驗內容。因此,在老師指導下,弄清十幾個典型實驗原理,掌握關鍵因素和要領是很有必要的。另外將錯題點及時還原到課本上,在課本知識點相應處,用不同字符做出標記,反復研讀,都是事半功倍的做法。

許多同學都會聽到往屆學生的勸慰“跟上老師,提高課堂效率。”的確,抓住課堂是聰明人的選擇,在老師科學的指導下的復習可以避免走彎路,提高了復習的效率。但是往往有學生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課下為完成作業(yè)而完成,沒有自己安排的復習進度,課上與課下是脫節(jié)的,這也是一種不會學習的表現。其實知識的鞏固和提煉往往內化在自己主動認識的過程中,在臨近高考的階段,更應該抓緊每一分每一秒對以前學習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反思訓練,做到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

不少同學都常常感嘆“越基礎的越易出錯。”要擺脫這一怪圈,除了思想上要予高度重視外,還要對作業(yè)、考試中出現的錯題,及時反思,及時糾正。建立錯題本是個很有效的做法。但是僅僅將錯題集中起來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還要在每一次練習或考試后,對錯題進行詳盡的分析,找出錯誤根源,到底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造成的,還是非知識性的失誤。每隔一段時間還要進行一次錯題的歸納提煉,看看哪些錯題其實屬于一類問題,哪些錯題已經認識清楚,哪些是新冒出來的,這樣的做法讓自己總是輕裝前行,身心愉快,充滿自信。

立足穩(wěn)固的基礎,建立答題模式

學習勝在掌握方法和規(guī)律,良好的思維模式的建立可以幫助考生迅速有效的掌握題目信息,尋求突破口。例如,電解質溶液學習中的難點之一是離子濃度關系式,要想搞清問題的本質,就可以選取典型溶液體系進行練習,如NaCO3、NaHCO3溶液,可以分別從電荷守恒、物料守恒、質子守恒、離子濃度大小等四方面練習,熟練掌握書寫角度后,聯(lián)想到題目就很容易發(fā)現題中的漏洞。

第8篇:高中歷史學習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課程改革 高中歷史教學

一、更新教學觀念,構建先進而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

“學生的發(fā)展是課程實施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所以著眼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正是我們教學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改變陳舊落后的教學方式,要以學生為本,改革授課的方式、方法,構建先進而科學的課堂教學模式。

第一,改革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多樣化和科學化。所謂多樣化,即教學內容呈現不再單純依靠教師的言傳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推進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歷史多媒體教學及電子課件的制作與使用上。所謂科學化,就是不再單純地讓學生記憶并儲存歷史結論,而是結論與形成結論的過程并重。新教材在這方面給師生們留下了較大的思維空間。例如“”這一節(jié),新教材有意識地留下了對的評價不寫,卻通過課后“結合史實,談談你對的評價”的練習題把這個問題提出來。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通過教學過程,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來得出歷史的結論,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如“”這一節(jié)對舊教材中評價前期成就進行了刪除,而設計了一道課后習題對“打倒孔家店”口號的評價,并建議學生通過翻閱資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設問向開放性試題發(fā)展。類似例子有許多,歷史教師必須借此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探究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在過程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思考歷史、詰問歷史、評判歷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第二,改革師生互動方式,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以改革歷史課堂教學為突破口,營造一個實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圍,對學生提出的不同意見、看法、觀點不隨便斥責或施加壓力,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為學生的稟賦可潛在自由、充分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盡可能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教學相長、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

二、目前高中歷史教學,高一年級是關鍵,培養(yǎng)歷史情結是重點

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把歷史課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而必修課只有高一年級開設,這實際上使大多數高中生接受歷史知識學習的時間就只有寶貴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級的歷史課學習就顯得頗為重要了。重視高一歷史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情結”,也是勢所必然,歷史教師雖難上加難,但卻責無旁貸。

有人進行過問卷調查,調查統(tǒng)計表明:表示很喜歡上歷史課的學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學生占55.3%,而明確表示不喜歡上歷史課的學生僅占2.8%。學生沒說不喜歡歷史,可教師卻在抱怨學生對歷史學習不感興趣。原因何在?無外乎兩個因素:(1)因主課學業(yè)繁重緊張,把學習歷史當作類似看小說看電視等緩釋緊張情緒的功能。(2)某些歷史知識通過教師引人入勝的講述,激發(fā)了學生的新鮮感,使他們產生了一時的沖動。這些統(tǒng)計表明,目前高中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層次還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歷史情節(jié)中(這可能受初中歷史教學內容的影響),也就是停留在直接興趣這一層次上。我們知道,直接興趣是不穩(wěn)定的,常會因各種因素而減退,比如知識簡單易懂、概念重復講述、結論不易理解、內容難記難背等,再加上其他學科學習壓力,一旦學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難時,直接興趣就會衰減、消失。改善之法筆者以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是如前所述優(yōu)化課堂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積極的學習環(huán)境,構建先進而科學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愿”學。

二是提高歷史學科的課程實用價值,讓學生“樂”學。我們至少應該向學生顯示歷史學科在學校這個小社會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歷史考試方法,用寫作歷史小論文的形式,調動學生運用歷史思想、尋找歷史依據的積極性;也可以增加課堂教學內容,聯(lián)系當今世界所發(fā)生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運用歷史分析的方法,指導學生對世界形勢發(fā)展加以認識;還可以在校內多辦一些歷史學科的課外活動,如開設歷史講座、展示學生的歷史小文章、搞一些歷史性的紀念活動,等等。總之,校園要強化歷史學科的氣氛,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受到感染,讓他們覺得至少在學校里,學好歷史課還是有用武之地的,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會逐漸增加。

第9篇:高中歷史學習的建議范文

【關鍵詞】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策略分析

有效教學是教師通過教學過程的有效性即符合教學規(guī)律,成功引起、維持和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相對有效地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的教學。目前,歷史教學界對高中歷史課程改革存在著很多爭論,在己經實施了高中歷史新課程的地區(qū),很多歷史教師覺得要落實新課改的精神困難很多。往往歷史教師在歷史課程上投入了大量時間、精力,結果卻事與愿違,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大批歷史教師的教學處于低效狀態(tài)。在新課程背景下,探討什么樣的歷史教學是有效教學,己經成為當前歷史教育界關注的焦點。

一、在高中歷史課程中實施有效教學的主要保障

(一)新歷史課程標準的實施為其提供了契機

新課程是在反思傳統(tǒng)教學的基礎上誕生的。隨著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頒布與實施,新課程的理念真正在普通高中歷史教學中得到貫徹落實,普通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低效情況必將逐漸減少。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是國家對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基本規(guī)范和質量要求,是歷史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實驗與《普通高中歷史教學大綱》相比較,具有課程目標明確、專題式的課程內容體系、開放的歷史課程思想、倡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留有較大的課程實施空間等特點,因此為歷史課程有效教學的實施提供了契機。

(二)教師的歷史素養(yǎng)為其提供了基本保障

學校對學生的教育和影響主要是通過教師來體現,雖然教學的效果由學生來體現,但教學效果的決定因素卻在教師。歷史教師只有在自身具備了必要的素養(yǎng)之后實施的教學才有可能是有效教學。歷史教師的必要素養(yǎng)包括教師的一般素養(yǎng)和歷史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兩個方面。教師的一般素養(yǎng)主要包括政治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身心素養(yǎng)等方面。歷史教師除了要具備教師的一般素養(yǎng)外,還要具備歷史教師專業(yè)方面的素養(yǎng),歷史教師專業(yè)方面的素養(yǎng)主要包括樹立牢固的唯物史觀、掌握歷史學的基本知識、精通歷史教學理論、熟悉歷史教學方法、能夠開發(fā)和利用各種歷史課程資源等。

二、高中歷史課堂實施有效教學的策略建議

(一)做好課堂教學前的準備工作

教學準備是指在教學工作展開之前,教師和學生在生理、心理、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為教學的順利進行所提供的條件及其對教學的適合性。這里的適合性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這些條件要保證教學行為的成功,二是要保證教學在時間和精力的消耗上經濟而合理。一般來說,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在分析學生的已有水平和準備情況的基礎上,根據學?,F有的條件和教師自身的教學優(yōu)勢,著重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手段等的設計。例如,教師要注意創(chuàng)設良好的歷史學習情境。比如,在學習“西周的宗法制度”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首先“神入”歷史之中,換位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假設在西周時你的祖父是諸侯,那么你擁有什么身份請你結合大宗、小宗示意圖進行講解。”這就是一個很好的歷史情境的設置。它給學生帶來了一種歷史學習的真實感,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識也一下子變得趣味盎然。這個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很快就解決了。

(二)實施講授引導式的教學策略

高中歷史講授引導式教學,就是歷史教師通過口語引領學生在頭腦中再現基本的歷史情景、形成基本的歷史概念、把握基本的歷史規(guī)律,為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分析與綜合能力莫定基礎的教學。一方面,教師要注意講授語言的準確性。教師語音應以普通話為準,保證學生聽清楚每一個字。教師應使用普通話詞匯,避免使用方言詞匯。歷史教師要適時、恰當地使用歷史專業(yè)詞匯。為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教學內容,教師應選擇最準確的詞匯,防止使用籠統(tǒng)和容易引起歧義的詞匯。為了表達連貫流暢,教師應把書面語言轉換成口語化的語言,講授時盡量使用短句子,戒除說話帶口頭禪和多余助詞的不良習慣。

另一方面,教師要注意課堂內容組織的條理性。第一,講授過程具有連貫性、提示性。講授過程順暢、自然、連貫,要有關聯(lián)詞的過渡,沒有思路的突然中斷。第二,講清內容的相關性。揭示新授教學內容與學生己學過的知識、內容的相關之處,使它們關聯(lián)起來,并將新授內容置于學生的知識結構中,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改變原有知識結構,或者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第三,板書呈現的條理性。在黑板上采用標題、小標題、畫關聯(lián)圖、概要、斜體、著重號等使內容組織條理化,使學生看起來一目了然。

(三)實施問題探究式教學策略

問題是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和情感升華的鑰匙。問題探究式教學是通過創(chuàng)設歷史問題情境和設置教學玄機,借助問題的展示和對學生的質疑問難,形成教學過程的雙向互動交流,使學生借助歷史學習材料,圍繞教學問題,通過獨立探究或是協(xié)作討論等方法,得出問題結論,并在這一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問題探究式教學的關鍵在有效提問,有效提問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交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調控教學過程而拙劣的提問卻會影響師生之間的正常交往,從而使得教學過程中的學生陷入一種全然被動的狀態(tài)。教師在運用問題探究式教學時要注意了解和明確提問的目的,提問是一種教學手段,但不是簡單活躍課堂氣氛、避免課堂毫無生氣或活力的手段,也不是問倒注意力分散的學生使其難堪而對其批評、懲罰的管理措施。此外,還要注意在課堂教學中善于針對不同時間、不同場境、不同教學內容以及不同對象等的需要來提問。

總之,隨著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對有效教學的研究必將不斷深入。要適應有效教學的需要,教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樹立改革意識,弘揚創(chuàng)新精神,在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探索中發(fā)揮自己的才能,使我們的教學變得更加有效,更加積極、充滿活力、富有挑戰(zhàn)性,使我們的工作充滿快樂,得到深刻的內心滿足,從而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