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茶文化的知識范文

茶文化的知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茶文化的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茶文化的知識

第1篇:茶文化的知識范文

一、作品名字的由來

從作品的名字不難看出,這組作品的靈感源自唐代作家劉禹錫的作品《陋室銘》。我在上中學的時候學過劉禹錫的作品《陋室銘》,懂得了有德則馨的道理。后來知識漸漸豐富,尤其是學畫之后,再讀《陋室銘》便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型?!弊髡呙枋霾坏錆M了對田園生活的熱愛,而且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描繪我國文人士大夫精神家園的精美圖卷。他們不追求宏大、嚴整、堂皇、濃麗的皇家氣派,而追求嫻靜、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寫意的小園景色。讀到此處,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一派“聚拳石為山,環(huán)斗水為池”的中式文人園林景色。于是我便有了創(chuàng)作一批以園林景色為題材的作品的設想。

二、園林藝術為創(chuàng)作提供素材

我國的園林(中式園林)分為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兩大體系。皇家園林集中在北京一帶,以宏大、嚴整、堂皇、濃麗著稱。而以蘇州園林為代表的私家園林則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寫意見長。我的作品《陋室銘組畫》即是取材于蘇州園林。我國的造園藝術與中國的文學和繪畫藝術具有深遠的歷史淵源,特別受到唐宋文人寫意山水畫的影響,是文人寫意山水模仿的典范。園內庭臺樓榭,游廊小徑蜿蜒其間,內外空間相互滲透,得以流暢、流通、流動。透過格子窗,廣闊的自然風光被濃縮成微型景觀。題詞銘記無處不在,為園林平添了濃郁的人文氣息。涓涓清流腳下而過,倒映出園中的景物,虛實交錯,把觀賞者從可觸摸的真實世界帶入無限的夢幻空間。我感到這里有取之不盡的創(chuàng)作素材,園內的每一個角落都是一幅精美的圖畫。

就技法來說,借景或把園外的美景,通過精心選擇和剪裁,收納到園林中來,這稱為遠借;或用一處景致映襯另一處景致,這稱為互借。這樣不僅極大地擴展了欣賞者的空間感受,而且符合這和中國畫所提倡的“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創(chuàng)作方法。我的作品中出現了太湖石、芭蕉葉、院墻等東方園林景物特征,為了表現的需要,也出現了風箏、青花瓷瓶、窗格、功夫茶具等帶有中國特色的元素。這時候,我還是感覺到畫面缺少點生氣,于是增添了一只黑色的鷯哥,增添了一些情趣。

三、茶道藝術為創(chuàng)作增添情趣

茶道又即茶文化,以茶為載體,并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藝術。茶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并通過茶藝表現精神。清代至今某些地區(qū)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余韻。它運用小巧的茶具,喝茶時需細細品味。初嘗清苦,細品則清香甘甜,品茶就像是在品味人生——經歷過酸甜苦辣才懂得人生的真諦。于是我把功夫茶具移到了我的畫中,意在表達對藝術,對生活的品味。

第2篇:茶文化的知識范文

盡管前者可能占領大部分茶人的思想與茶文化傳媒的版面,但后者卻始終居于商業(yè)話語的主流,以至于學者們有這樣的觀點:“茶文化發(fā)展面臨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如何賣掉更多的茶葉,這是評價茶文化有效、有用的標準,也是茶文化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的方向和目標?!笨此破H的論斷中,蘊含著必然。

茶文化屬于非物質文化――我國目前公布的第一、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茶文化項目有武夷巖茶、綠茶、紅茶等品種和茶點、涼茶的制作工藝,采茶戲、茶山號子等藝術形式,茶藝、茶宴等民俗形態(tài)等15項。非物質文化的特點是依附性,通過某種具體物質作為載體,才能夠表現出來。因此,茶文化天然具有這樣的性質:為茶產品提供或華麗或深沉的包裝,使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茶”成為高雅生活的符號。于是,茶文化的目的就成了“如何賣掉更多的茶葉”。在這樣的認識中,茶文化的產業(yè)價值有了最為典型的實現途徑。

營銷手段:增加茶產品的附加值

從當前我國茶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狀況看,有三類市場主體關注著茶文化的產業(yè)價值:首先是茶葉生產與銷售企業(yè)。企業(yè)對茶文化的市場利用,除了常見的富有文化審美意識的茶產品包裝、茶藝表演等等,還包括把其他文化引入茶產業(yè)之中,以吸引特定的消費者。一般的茶企業(yè)用于企劃宣傳的資金預算有限,于是便往往傾向于選擇借助體育、文娛、節(jié)慶等影響力較大的事件來組織營銷,以降低成本。

這就涉及到茶文化營銷策略的第二個主體――地方政府。茶葉銷售是產茶區(qū)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通過茶文化的傳播活動,打造公共品牌,為茶企業(yè)的營銷服務,是地方政府扶持茶產業(yè)的重要方式。另外,地方政府還出面申請茶葉品種的地理標志命名。四川茶長久以來湮沒無聞,總是以半成品茶運往浙江等地,貼上浙茶的商標出售。這種人稱“川茶裸奔”的現象,在蒙山茶等成為地理標志產品之后,就減少了許多。

地方政府也會采取傳統(tǒng)文化營銷方式對當地茶產品進行文化包裝,貴州省委副書記王富玉說:提升黔茶的影響力,就要“出一本好書、印一本好畫冊、制作一張好光碟,創(chuàng)作一首具有濃郁高原文化特色的茶歌,打造一臺‘多彩名茶風’茶文化節(jié)目”。

最后是茶行業(yè)中介組織,包括全國最早成立的湖南省茶館協會、廣州茶文化促進會等。它們不僅在市場準入、技術推廣、價格協調等方面有所作用,而且在市場規(guī)范、信息咨詢、市場營銷、行業(yè)調查等方面具有優(yōu)勢。行業(yè)組織策劃和主辦茶文化活動,市場指向并不如企業(yè)、政府那么明確,于是茶文化作為營銷包裝手段的屬性就不那么明顯,它的獨立產業(yè)價值也會得到體現。像武夷山茶業(yè)同業(yè)公會2010年舉辦的民間斗茶賽、大紅袍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茶文化攝影展等活動,在打造行業(yè)形象的同時,已經具有文化產業(yè)的色彩。

從與市場聯系最密切的企業(yè),到帶有非營利組織(NPO)性質的行業(yè)中介,茶文化作為茶產品營銷手段的色彩越來越弱。在茶企業(yè)那里,茶文化是“事件營銷”(云南馬幫馱普洱茶進京)、“口碑營銷”(安溪茶農QQ銷售)等促銷形式的由頭;而在行業(yè)組織策劃的活動中,“茶文化”的獨特產業(yè)價值才被認識――茶會展、茶文化出版、茶文化旅游等茶文化形式,本身就能夠滿足消費者精神需要,因此也具有一定的市場需求,具有豐厚的產業(yè)價值。在這個意義上來看將“賣掉更多的茶葉”作為茶文化的發(fā)展目標,難免就會讓人覺得有些狹隘。

獨立產業(yè):開辟新的市場藍海

文化產品能夠滿足人們精神需求,是文化產業(yè)存在的根據;人們對茶文化和茶文化中的慢生活有著精神上的向往,茶文化就有可能擺脫茶葉“廣告”的附庸身份,其產業(yè)價值有了第二條實現途徑:獨立的文化產業(yè)。

在獨立的茶文化產業(yè)中,茶文化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最為迅速。大量茶場、茶園通過改造發(fā)展為生態(tài)農業(yè)旅游或體驗工業(yè)旅游項目。但專項茶文化旅游由于旅游產品單一,存在一定市場風險。相比之下,那種將茶文化與既有旅游景點、文化項目相配套的方式,就要有效得多,比如福建武夷山、浙江龍井山園等,都是借助業(yè)已成熟的文化產業(yè)(旅游業(yè))來發(fā)展茶文化產業(yè);還包括各地佛教寺院的無相茶會以及茶文化與養(yǎng)生旅游等,已經成為了一種都市新生活。

但除文化旅游之外的獨立茶文化產業(yè),卻沒有在茶產業(yè)的衍生鏈條中出現,反而是受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整體趨勢的啟發(fā),偶有零星的茶文化產品產生。茶產業(yè)與茶文化產業(yè)相脫節(jié),會縮短茶產業(yè)的產業(yè)鏈,作為策略的茶文化營銷無法得到產業(yè)上的深化和文化上的提升,最終始終淪為“文化為產品銷售做廣告”的困境之中。

要想擺脫這一困境,就要強調茶企業(yè)在獨立茶文化產業(yè)中的投資主體意識。由茶企業(yè)對茶文化進行超越附加值營銷意義上的產業(yè)投資,有利于完善市場利益聯結機制,將文化產業(yè)與茶產業(yè)聯結在一起,從而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和產、加、銷及文化衍生品一體化的產業(yè)經營格局。茶產業(yè)的產業(yè)利益聯結機制不僅要表現產業(yè)上游的“訂單農業(yè)”,還表現在產業(yè)下游的銷售環(huán)節(jié)和產業(yè)衍生環(huán)節(jié)――這正是“茶文化”的用武之地。此外,由茶葉生產企業(yè)投資茶文化產業(yè),讓它作為農業(yè)產業(yè)化的自然延伸,還有可能享有政府在“農業(yè)產業(yè)化”和“文化產業(yè)”兩個專項資金的貼息、補助、獎勵等形式的政策扶持。

我們要什么樣的“茶文化”

我們需要無功利的“茶文化”,但也需要可以轉化為經濟利潤的“茶文化”。茶文化的產業(yè)價值既可以用來增加茶產品的附加值,又能夠作為獨立的文化產業(yè),而得到開發(fā)。這兩種方式并不是截然對立的,而是共存、互動的形態(tài)。茶文化作為茶產品的營銷策略,是茶“產業(yè)的文化化”;茶文化作為獨立產業(yè),則是茶“文化的產業(yè)化”。

從茶“產業(yè)的文化化”到茶“文化的產業(yè)化”是歷史發(fā)展的趨勢。認識到這一產業(yè)規(guī)律,就可以引導茶文化產業(yè)朝著新型文化業(yè)態(tài)方向發(fā)展。通過建立穩(wěn)定、成熟的茶業(yè)文化經紀人隊伍、茶葉文化經濟實體,完善茶文化產業(yè)投融資機制,培育茶文化消費市場等方式,實現茶文化的產業(yè)價值從策略型向戰(zhàn)略型轉化,發(fā)揮茶文化在中國獨有的市場優(yōu)勢。

與一般國家“ 茶” 總是作為基本生活消費品而被接受不同,在中國語境中“茶”具有典型的文化色彩,有可能發(fā)展成為較為充分的“準文化產業(yè)”。而文化產業(yè)具有“以小博大”的獨特優(yōu)勢。那種標舉“立頓”等品牌無文化卻暢銷世界的“經驗之談”,其實是要中國茶產業(yè)放棄“文化性”,降而成為與味精、醬油無疑的“以小博小”的生活用品產業(yè)之列。

這顯然并非明智之舉。既注意到茶“文化”在茶產品營銷中的作用,又努力將其作為一種產業(yè)形態(tài)的加以發(fā)展,才是茶文化在市場中實現產業(yè)價值的基本路向。茶文化與茶產業(yè)的相互促進表現在:

第一,深厚的、相對穩(wěn)定的茶文化可以限制流動的、逐利的資本對茶產品的惡意炒作,防止品牌透支(如普洱茶)等現象的發(fā)生――哄抬茶價、利用信息不對稱欺詐消費者等擾亂茶市場的行為會得到有效控制。茶文化產業(yè)的興起,也要求茶企業(yè)不能緊盯高端精品茶市場和低端袋泡茶市場,還要培育大眾消費市場,打破文化“區(qū)隔”(distinction),使茶文化在不失傳統(tǒng)厚重感的同時,成為一種與低碳、便捷和生活美學相關聯的主流生活方式。

第二,產業(yè)化的發(fā)展形態(tài)可以促進茶文化的挖掘、保護,更可以促進其通過創(chuàng)新茶葉品種、茶園結構、茶藝方式等方法,創(chuàng)造出新的茶文化。例如借鑒“體驗經濟”,為消費者量身定制茶產品,策劃、引導茶客參與創(chuàng)造自己的體驗。

第3篇:茶文化的知識范文

【關鍵詞】 電影;《世界是平的》;印美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

一、引言

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他著名的《世界是平的》一書中寫道:“ 《圣經》告訴我們上帝用了六天時間創(chuàng)世,在第七天休息。而使世界變平當然用了更長的時間,它是十項重大事件―政治、技術創(chuàng)新、以及公司全球化事件……協同作用的結果,而且在這次過程中,我們一天也不得休息”(2006:50)。正因為這些事件的發(fā)生,今天的世界與昨天的世界已有本質的不同。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全球信息的共享,以及全球產品和服務供應鏈的形成,使全球人類的命運因此更加息息相關,人們之間的交流也更加頻繁。然而,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勢必導致文化沖突、文化休克、文化適應等等現象,進而影響人們之間的互相交流和理解。因此,跨文化交際逐漸成為人們所重視的學科,尤其是在跨國公司中,成為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一環(huán)。

《世界是平的》以導演在尼泊爾和印度的旅行經驗為靈感,將全球最火熱的話題“外包”與愛情、文化等主題結合,整個影片貫穿著印美的文化差異。雖然他們語言相通,但是文化差異卻相差甚遠。在影片中主要的文化差異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權利距離高和權利距離低、人和自然的關系:外控和內控。

二、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

陳曉萍(2009:34)提到Hofstede將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定義為“人們關心群體成員和群體目標(集體主義)或者自己和個人目標的程度(個人主義)”。她的研究發(fā)現,美國人在個體主義上得分為91,而印度卻只有48。其實,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也就是賈玉新在《跨文化交際學》中所提到的群體取向和個人主義取向。他指出(1997:61),注重群體取向的人們“提倡凡事以家庭,社會和國家利益為重,個人利益在必要時可以忽略,可以犧牲”。在做事情的時候,會考慮到別人怎么看,怎么說。言行不一致,表里不一,萬事以和為貴。這種取向也就導致印度人相互依賴,相互合作。然而,美國人追求個人享受,崇尚自由。他們各做其事,各展其才,總是以“我”為中心。如果打開英文字典看看合成詞中有多少詞是以self為前綴的就可以看出“個人”在美國生活中所占的位置是何等重要(以self為前綴的合成詞要超過100多個,如:self-control,self-esteem,self-confidence,self-reliance,self-dependence,self-denial,self-respect,)等等。

電影中的陶德剛到阿吉姨家時,阿吉姨出于關心談到陶德的個人問題:工資是多少?結婚了沒有?有沒有女朋友???為什么不結婚?。?這些問題在美國人看來是自己的隱私,別人無權談到這些。在談到家人時,陶德又說自己與家人不在一塊住,雖然有時也會想念他們,并且住的也不是很遠,但很少和家人見面。這讓主管普洛和家人無法理解。在印度,人們對家庭非常重視,大部分的人際交往也限于家族之內。家人之間互相照顧,甚至同一家族之間也非常密切,一家人發(fā)生什么事通常沒有多久大家都知道了。陶德作為普洛的上司吃住都得到了阿吉姨的照顧,幫他洗衣服,熨內褲,這些在美國是讓人無法想象的。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美國人,早早離開家人獨立生活,好像他們和家人之間沒有什么關系一樣。

三、權利距離高和權利距離低

權利距離是Hofstede 提出的文化價值取向模式中的一種。權利距離指的是一個社會中的人群對權利分配不平等這一事實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高的國家,社會層級分明,上司與下屬的權利和義務分明,而且下屬服從上司是當然之事。上司是對的,只因為他是上司,而不是因為他是一個能提供正確答案的專家。下屬做事,只因為上司要他如此這般地做,而不是因為下屬認為應當怎么做。這些都是權利距離高的特色。接受程度低的國家和民族,人和人之間比較平等,不注重僵化的禮節(jié)、頭銜、地位、性別與年齡的差異,并不是行事順序的標準,權利距離小。(2009:35)在印度,彼此之間的稱呼都比較正式,尤其是對長輩和職務高的人士。所以,無論是阿吉姨還是普洛,都尊稱陶德為 “陶德先生”,盡管陶德讓他們直呼其名。在工作場所,印度人的等級觀念嚴重,決策一定是由管理層來做,低下的員工一般都惟命是從,對頂頭上司非常尊敬,而且正式。還有,晚輩對長輩極其尊敬。大部分婚姻都是父母做主,很少有自由戀愛結婚的。亞莎在她四歲時,就遵照父母已經定婚了。這讓陶德無法相信。還有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阿吉姨家有好多仆人,這讓人想到印度的種姓制度,它有四個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種姓的劃分,很像對社會群體的職業(yè)劃分,只是種姓的劃分是按出生而定,自進入這個社會就沒法改變自己的種姓。

四、人和自然的關系:外控和內控

馮?特姆彭納斯 (Fons Trompenaars)和查爾斯?漢普頓-特納 (Charles Hampden-Turner)認為人和自然的關系一般有兩種態(tài)度。一種認為人類應該而且能夠通過自己的意志來控制自然;另一種則認為人類是自然的一員,應該服從自然的法則指南和力量。他們把前一種態(tài)度稱為 “內部控制論”,這種文化中的人經常對環(huán)境持對抗態(tài)度,沖突和抵制是信念的表征,在環(huán)境失控或多變時感到不安。后一種態(tài)度稱為“外部控制論”,這種文化中的人愿意妥協保持和平,和諧,而且他們對自然的變化沒有不適應。(1997:179)這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的形成或多或少與他們的有著密切的關系。

據我們所知,印度教徒相信他們今生的處境是基于他們前生的行為。如果他們之前有惡行,那他們就會在今生經歷很大的苦難。一個印度教徒的目標是從這個循環(huán)的律法逃出來,不必再投胎。從電影中我們可以發(fā)現印度是一個宗教氣息濃郁的國家。阿吉姨家的毀滅女神伽梨的畫像和濕婆林迦的廟宇,辦公室的神像,尤其是在電影中的牛的出現,相當迷信。

其實牛被印度教教徒視為“圣獸”,印度教徒認為,牛既是繁殖后代的象征,又是人類維持生存的基本保證。印度教不準吃牛肉,印度雖有養(yǎng)牛業(yè),但只能提供牛奶、黃油及牛糞作燃料,喝牛奶是允許的。因此,在印度的一些城市、鄉(xiāng)村里,老牛、病牛、殘牛比比皆是,??梢缘教幾杂捎问?,神圣不可侵犯。印度人舉辦了許多“圣牛養(yǎng)老院”,將那些年邁體弱,不能自己覓食的老牛收養(yǎng)起來,一直到老死。牛是神物,尤其是白牛,牛在大街上走車都要讓開,結局是自然老死。

此外,稍微對印度有所了解的人,在和印度人握手的時候都不會伸出左手,因為這一使命只能用右手來行使。普通印度人吃飯的時候是用手抓。他們習慣把菜和米飯和在一起揉成團,然后送進嘴里。印度人的宗教觀念講究循環(huán),更多地看到來生,也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使得印度人的左右手也有這種循環(huán)傳承的意味。既然右手管了食物的進入,那么左手就必須對食物的出來作出交待。電影中陶德剛到阿吉姨家進餐時,用左手抓飯吃,這讓在場的其他人感到詫異。對于善于運用刀叉的美國人來說,左右手沒什么講究。正是這個宗教氣息濃郁的國家,使人們能與大自然和睦相處,并且有認命的傾向。

基督教認為,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中違逆上帝出于愛的命令,偷吃禁果,想要脫離造物主而獲得自己的智慧,從此與上帝的生命源頭隔絕,致使罪惡與魔鬼纏身,而病痛與死亡則為必然的結局。后世人皆為兩人后裔,生而難免犯同樣的罪,走上滅亡之路。人生的希望在于信奉耶穌基督為主,因他在十字架上的贖罪,并他在三日后從死里復活,使悔改相信他的人一切的罪皆得赦免,并得到能勝過魔鬼與死亡的永遠生命。賈玉新認為正是西方人對“原罪”的自我意識使他們?yōu)橼H罪而不屈不撓的征服自然,改造自我從而得到神力,達到神人合一。(1997:60)因此,在美國,很少有人認為自己的命運掌握在別人手中,或者由神秘的不可知因素造成;他們認為人類主宰自然。在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或地位,他們相信,這并不是天命,而是由于自己的懶惰和缺乏斗爭精神所致,順從命運的人受到人們的唾棄。在美國有句彥語說:“上帝幫助自助者”。

五、結語

通過這部影片,不僅使我們認識到全球化背景下的經濟發(fā)展,更讓我們深刻地了解到印度的文化特點及印美的文化差異。當然,除了在集體主義和個人主義,權利距離高和權利距離低以及外控和內控文化維度上的差異,還有其他方面的差異。隨著全球化經濟、文化、政治等各個方面的不斷發(fā)展和碰撞,將會出現更多的沖擊和沖突,因此,跨文化交際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們不僅要了解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更應該學會去適應不同的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就像影片中的美國人陶德漸漸適應了印度的文化,覺得生活也不再那么艱難,慢慢地喜歡上了當地的飲食、文化、朋友、同事。當然,影片中的適應期非常短暫,這是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達到的,或許我們得花一年或更長的時間去學會適應不同的文化,并從中找出更好的方法去適應不同的文化。

【參考文獻】

[1] Fons TrompenaarsCharles H. T. Riding the Waves of Culture [M].Nicholas Brealey Publishing,1997.

[2] Thomas L. Friedman. The World Is Flat [M]. Oversea Publishing House,2006.

[3] 陳曉萍.跨文化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4] 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 郁龍余.印度文化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第4篇:茶文化的知識范文

 

關鍵詞:語言文化 高職 英語教學

 

一、引言 

語言,作為一種媒介和人類思維的工具,它傳達思想,表達情感,傳遞信息,確認事實,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之一。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夠脫離語言而獨立存在。英語作為目前世界上的最為通用語言之一,在國際交往中起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對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高職學生來說,英語學習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意圖通過中西語言文化之間的對比,探尋兩種語言之間的異同,以提高當前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效率。 

二、高職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分析 

近幾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職業(yè)教育的生源文化素質也在明顯下降,其英語學習現狀更是不容樂觀。為了對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況有一個更明確的了解,本文對幾所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進行調查研究。調查方法為問卷調查和期末考試成績測評。通過調查發(fā)現高職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1.基礎薄弱,水平較差 

從成績上看,學生的英語基礎很差,成績普遍較低,而且水平參差不齊,相差甚大。大多數成績集中在40~69分之間。職高生試卷雖然非常簡單,但其平均成績仍然很低,只有42.59分。個別院校的個別專業(yè)學生英語成績更差,有的只有20~30分,及格率很低。 

2.學習被動,態(tài)度消極 

對學生的日常學習的問卷調查發(fā)現: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缺乏積極性。許多學生是為了逃避英語而選擇了非英語專業(yè),結果還要開展英語學習,使他們內心抵觸心理嚴重,學生態(tài)度非常消極,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 

3.漢語思維負向遷移影響嚴重 

通過教師日常教學總結和期末測驗,本文發(fā)現學生的英語學習極易受漢語思維習慣的干擾。出現大量的“chinglish”句型,在翻譯、作文和日常對話中尤為明顯。漢譯英中,大部分同學不會調整句式,逐字逐句翻譯現象非常普遍,無法應對復雜句型和一些基本的長句。 

三、中西語言文化差異及表現 

上述現象說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中西語言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現象沒有系統(tǒng)的了解和把握,經常將兩者混為一談。如果教師在中西語言文化方面對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解釋,并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引領學生的學習,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英漢兩種語言在語音、語法、詞匯和語言思維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層面: 

1.中西思維方式差異 

在語言層面,英漢隸屬兩種不同的語系,在思維方式和語言構成方面有著很大不同。英語屬印歐語系,擅長用抽象的概念表達具體的事物,在語言表達上多用名詞,敘述呈靜態(tài);漢語屬漢藏語系,更注重用具體形象的方法或詞語來表達抽象的概念。在語言上多用動詞及其短語,敘述呈動態(tài)。通過下面的例句及翻譯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別 

eg: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能睡。 

he was a nonsmoker and a teetotaler.他既不抽煙,也不喝酒。 

2.英漢詞匯差異 

在詞匯構成方面,漢語詞最基本的構成方式主要是 c=a+b(即詞語=種差+屬性)形式。如通過“魚( fish)”這個詞語,可以產生更多的詞語:鯉魚( carp)、鰻魚( eel) 、鯊魚( shark),鯨魚(whale)等。而英語則主要是靠轉換、合成和綴合三種構詞法構成更多的新詞(連,2006)。 

此外,即便是面對同一個詞,英漢兩種語言賦予它的基本語義也有很大差別。如漢語中“狗”具有卑賤的、勢力的含義,如“狗仗人勢”“狗腿子”等,而英語中的“dog”則是褒義詞,如“a lucky dog”, “a top dog”等。 

3.英漢句法結構差異 

句法結構方面,傳統(tǒng)漢語句子結構以意合為主,以語序和虛詞為主要語法手段,而英語則重形合,結構嚴謹,具有明顯的形式標記,語義關系極其分明(馬,1999)。如:英語中“if

you don’t enter tiger’s lair, how can you get the tiger cub?”必須有完整的關聯詞語聯接,而譯成漢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言簡意賅,不需要任何連接詞。 

4.英漢句子類型差異 

在句子類型方面,漢語中多用主動句、被動句較多地表現不好的事物或傾向。而英語國家中對個人的隱私比較尊重,在很多句子中都不愿意或不便言明動作的施行者,而又必須有主語出現的情況下,較多的使用被動句。如在漢語中,我們會說“我們熱情的歡迎馬麗的到來”,而英語則表達為 “mary was given a hearty welcome”. 

四、中西語言文化差異對高職英語教學的啟示 

通過以上對比可以看出漢英兩種語言無論在句法句型以及詞語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的英語學習。

1.使用對比教學法 

對比教學法的本質特征就是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教學。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兩種語言之間的“比較”。如詞匯構成、語法結構和句法類型、時態(tài)語態(tài)等的對比。 

詞匯的對比就是在向學生解釋英漢兩種語言構成的基礎上,將英漢的構詞方式進行對比說明。如漢語中的詞組構成,和英語中的詞綴、曲折和復合詞的構成意義和含義等。 

語法結構對比就是在漢語和英語句法的對比基礎上,使學生明確掌握英語的句法和漢語句法之間的根本不同。避免出現語序上的混亂和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用不當,使英漢語的語法符合語法習慣。 

時態(tài)語態(tài)的對比主要是讓學生跳出漢語沒有明確的時態(tài)標記的局限。明確英語的時態(tài)意義和構成。并通過對中西文化和思維的對比,指明兩種語言之所以出現句子類型差異的原因,使學生知其然,明其所以然。 

2.使用情景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是教師根據課文所描繪的情景,通過對具體知識情景的講解,創(chuàng)設出一定的情景,引導學生再現課文的情景表象,使學生置身其間,如臨其境。教師通過 “情景創(chuàng)設”,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情感,啟迪他們的思維和想象力。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語言情景,話題情景,生活情境等幫助學生盡快的融入到英語情景中去。 

語言課堂的主要活動是結構式的口語練習,而且這種練習應該是在設計好的情景下出現。英語語言情景的創(chuàng)設就是為了減少漢語語言對英語學習產生的負遷移,使學生盡快地適應英語表達。 

話題情景和生活情景就是在對話和語篇學習的過程中再現英美國家的生活情景,在每一個不同的話題中感知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將知識學習和情景了解結合起來,加深英語學習的印象和感知。 

3.實施跨文化教學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沒有一種語言能夠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語言的教學離不開文化的教學。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學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充分詮釋詞匯的文化內涵及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 

任何一種語言的詞匯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在進行詞匯教學時要特別注意每個單詞在不同語言中的固有的文化意義。如之前本文介紹的漢語的“狗”和英文中的“dog”雖然都指代同一事物,但語義差別極大;類似的還有漢語中的“龍”和英語中的“dragon”,以及數量眾多的顏色詞和習語等(徐,2004)。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文化的因素傳輸給學生,使學生在運用的過程中得心應手,防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現象出現。 

五、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職學生英語水平較低,學習積極性差是普遍現象,而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以其對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的理解為前提的。因此,本文認為在高職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結合社會與文化內容進行語言教學,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通過語言語法的對比,情景語境的創(chuàng)設,以及西方文化風俗的介紹等,能夠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較為全面的感知英語,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興趣和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馬秉義.英漢句子結構常式比較[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1999,3. 

[3]覃玉金.高職學生英語學習現狀調查及對策[j].柳州師專學報, 2006,9. 

[4]徐小貞.高職英語教育理論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5篇:茶文化的知識范文

論文摘要:本文采用甘中職師生進行問卷調查的方法,初步了解并分析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意識培養(yǎng)現狀,為今后進一步研究英語文化教學提供依據。

1調查目的和意義

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外語人才。以就業(yè)為導向的中等職業(yè)教育要突出學生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而目前我們的中職英語教學還沒有真正適應職業(yè)教育的要求。我們培養(yǎng)的大多數學生職場英語應用能力較差,在職場交際中時常遭遇文化誤解,從而出現“社交語用失誤(Leech,i983)",這種“失誤”指不能用英語與外國人進行有效的交際。多年來我院的中職英語教學跟傳統(tǒng)基礎英語教學一樣,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yǎng),忽視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其結果是學生的英語社交語用能力差。據此,筆者在本院中專部展開文化意識調查,意在對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進行透視,了解其現狀,發(fā)現其利弊,尤其是發(fā)現其存在的與職業(yè)教育不相適應的因素。同時,本調查還意在引起中職英語教師對文化教學的重視,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探尋一條符合職業(yè)教育的文化教學之路,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職場競爭力。

2調查依據

國家教育部將于2009年秋季試行的新《中等職業(yè)學校英語教學大綱》中提到: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yǎng)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職業(yè)場景中的英語應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等。其課程目標要幫助學生初步形成職場英語應用能力,引導學生了解,認識中西方文化差異。新大綱把培養(yǎng)學生英語應用能力和文化意識結合起來的要求體現了中職英語教育的時代特點。但現實情況是有關職業(yè)學校英語文化教學實踐,目前只處在起步和實驗階段,文化教學在英語職業(yè)教育中的地位并不突出。

Kramsch認為:語言表達文化現實;語言體現文化現實;語言象征文化現實.語言與文化融合成一體的事實說明教授一門語言,就不可避免地要教授其相關文化。鄧炎昌、劉潤清先生在《語言與文化》一書中指出:“熟悉有關文化知識有助于保證使用外語得當?!睍懈鞔_提到對于語言的學習和文化的學習密不可分。

文化教學始于中世紀的拉丁語教學,真正有目的,有系統(tǒng)地在語言教學中實施文化教學一出現于美國。1945年美國學者弗萊斯(Fries)首次將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意義揭示出來。他認為語言的掌握是建立在對其使用的文化環(huán)境充分理解的基礎之上的。20世紀60,70年代國外語言學界出現的文化熱打破了傳統(tǒng)的以語法翻譯為基礎的語言文化教學模式,社會學家Hymas首次提出交際能力的概念,導致了語言教學領域方向性變革。人們開始普遍接受外語教學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過程。80年代強調語言的社會功能的跨文化交際學引人我國,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自然地聯系到了一起。進人90年代以來,我國對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日益受到重視,許多學者在語言文化的不同層次上展開了研究。胡文仲教授收集整理了大量關于跨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如他的專集《文化與交際》集國內44篇有關文化研究的論文成果于一體。鄧炎昌、劉潤清(1989)合著出版的《語言與文化》討論了使用英語時所涉及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因素。近十多年來其它學者和如許國璋、趙賢洲、桂詩春、高一虹、等對語言與文化的研究也更細致更具體,大多集中在詞語的文化內涵、非語言交際與文化和文化導入的研究上,為我國的語言文化教學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撐。

3研究方法及措施

3 .1研究對象和方式

本次研究對象為咸寧職院中專部06財會專業(yè)2個班共112名學生;中專部12名英語教師(3名為碩士,6名碩士在讀)。本次調查共發(fā)放學生問卷112份,回收106份,回收率94.6%;發(fā)放教師問卷12份,回收12份,回收率100%。本研究設計兩套調查問卷,一套是學生調查問卷,一套是教師調查問卷。問卷來源于鄧兆紅的優(yōu)秀學位論文《高中英語課程標準視野下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實證研究》中的部分內容和網上相關內容并作適當改動。題目為單項或多項選擇題,要求根據實際情況作答。

3.2學生問卷情況和分析

(1)你對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

A、非常了解

B、了解(12.3%)

C、了解一些(49.1%)

D、幾乎不了解(33%)

E、完全不了解

(2)學習英語過程中,有必要學習英語文化嗎?

A、非常有必要(1.5%)

B、有必要(45.2%)

C、有,但不要太多(36.7%)

D,沒有必要(4.7%)

E、不知道

(3)學習英語過程中,你對文化現象的關心程度是:

A、不關心(13.2%)

B、有一點關心(35.8%)

C、適度關心(22.6%)

D、較關心(26.4%)

E、很關心(1.8%)

(4)你怎樣處理語言技能訓練與文化知識學習?

A、僅關心語言技能訓練(50.9%)

B、僅關心文化知識

C、兩者并重(34.1%)

D、技能訓練為主,文化知識為次(13.2%)

E、技能為次,文化知識為主(1.8%)

(5)我學習文化知識的渠道是:

A、無渠道,沒學過(4.7%)

B、課內老師很少講解,主要是課外自己補充(63.2%)

C、以課內教師講解為主,自己課外補充(18 .8%)

D、以課內教師講解為主,無課外補充(13 .2%)

E、課內老師不講解,全由自己課外補充

(6)學習文化對提高英語學習成績

A、無幫助(21.6%)

B、少有幫助(17.9%)

C、有幫助(50%)

D、有較多幫助(10.4%)

E、有很大幫助

(7)你閱讀英文讀物的主要目的是:

A、學習新單詞(19.8%)

B、知道更多語法知識(14.2%)

C、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生活知識(49.1%)

D、只想看懂文章意思(13.2%)

E、消遣(4.7%)

(8)對英語教師課內講解文化內容清晰程度是:

A、不清晰(8.4%)

B、偶爾清晰(38.6%)

C、經常清晰(14.2%)

D、很清晰(12.3%)

E、不知道

(9)你認為英語英語教材中含有文化知識嗎?

A、不知道(19.9%)

B、含量很少(39.6%)

C、含量較多(19.8%)

D、含量非常豐富(0.9%)

E、一點也沒有

(10)你們英語老師是如何進行文化教學的?

A、介紹與課文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37.1%)

B、通過多媒體\電影\錄音\錄像\圖片等(17 .1%) C、中西文化對比(6.6%)

D、舉辦文化講座

E、給學生推薦有關文化讀物

(11)你認為目前制約中職生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因素有哪些?

A、教師輕視文化教學(43.4%)

B、學生基礎薄弱,無法進行文化知識的學習(77.4%)

C,教師一言堂,教法陳舊(85.8%)

D、教材中文化內容少(37.7%)

E,教師知識儲備不夠,文化素養(yǎng)有待提高(20 .8%)

(12)你在學習西方文化時,覺的最困難的方面是:

A、西方的宗教習俗(數字,顏色,婚葬)(27.4%)

B、西方的食物和用餐禮儀(43.4的

C、西方的政治制度(49.1%)

D、西方的經濟制度(50%)

E、西方的教育制度(21.75%)

F,其他方面(家庭與個人社會福利,工作,旅游)(17.1%)

(13)你覺的以下哪方面與中國文化有較大差異:

A、西方的宗教習俗(數字,顏色,婚葬)(11 .3%)

B、西方的食物和用餐禮儀(35.8%)

C、西方的政治制度(82.15%)

D、西方的經濟制度(74.5%)

E、西方的教育制度(38.7%)

F、其他方面(家庭與個人社會福利,工作,旅游)(11 .3%)

(14)你認為英語課中關于介紹文化的時間最好占

A,5%(5.6%) B,10%(33.1%)

C,30%(40.6%) D,50%(12.3%)

E,70%(8.4%)

(15)你覺得學習英語文化在你們畢業(yè)后職場與外國人的實際交流作用大嗎?

A、不是很有用(14.2%)

B、有一定作用(11.3%)

C、很有用(14.2%)

D、不確定(31.1%)

E、根本不知道

以上調查結果可喜的一面:學生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和了解抱有積極熱情的態(tài)度,如1至3題所示;第6小題也顯示了大多數學生(60.4%)對文化知識與成績的正相關關系有正確的認識;通過第7小題的調查,我們得知49.1%的學生閱讀英文讀物是為了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生活知識,這說明他們的潛意識里都渴望學習文化知識,培養(yǎng)文化意識;另一個渴求學習文化的證據在第14小題里也一覽無遺, 33.1%和40.6%的學生認為英語課中介紹文化的時間最好占10%和30%的時間。但是整個調查結果也反映了令人擔憂的一面:學生文化意識普遍薄弱,有的甚至不懂什么是文化知識,如第4小題調查顯示50.9%的學生僅關心語言技能訓練,不關心文化知識的學習;第9小題顯示共有21學生不知道英語教材中含有文化因素,42個學生認為含量很少,兩者百分比之和高達53%;在第15小題的調查中,31.1%的學生對學習文化在職場與外國人的實際交流中的作用不確定;第10小題中77.4%學生認為制約其文化意識的因素是英語基礎薄弱,無法進行文化知識的學習,這足以說明中職生急需加強基礎,提高學習興趣;另外,學生大多感到中職英語文化教育嚴重缺失,如第10小題調查顯示英語老師沒有對學生進行過文化類講座和推薦閱讀文化讀物,37,1%的學生選擇教師文化教學方式是通過介紹與課文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來實現。總之,學生認為在課堂教學中,不管是教材還是教師的教學都無法滿足學生對文化學習的需要。

3.3教師問卷凋查情況

調查的內容主要有文化教學的重要性認識、文化教學的進行情況、文化內容的了解情況、文化教學的制約情況以及改善文化教學的途徑等5個方面。

在被調查的12名教師中,9名教師認為文化教學非常重要,表示希望接受有關文化教學方面的培訓,從而提高自身文化素養(yǎng)。在課內外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文化教學的教師有4名,課堂上進行了文化滲透的有9名,所有教師認為自己或多或少地進行了文化滲透。對文化內容的了解情況顯示:7名教師認為語言不是文化的唯一表現形式,非語言交際如宗教,政治體制,飲食習慣等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問卷顯示文化輸人嚴重不足,值得慶幸的是8名教師已經意識到教法陳舊和知識結構欠缺對文化教學起到了很大的制約作用;另外學生基礎、教材編排也制約了文化教學。至于如何改善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教師們各抒己見:4名教師認同改革英語測試方式,將跨文化交際能力與四種英語技能并駕齊驅,3名教師希望研究有效的文化教學方案和出臺符合中職生認知能力的文化教材;5名教師認為舉辦文化講座、運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等為重要途徑。教師問卷結果足以說明我院英語教師已意識到了文化教學的重要,這為中職英語文化教學提供了思想保證。

第6篇:茶文化的知識范文

關鍵詞:文化差異;國際化;發(fā)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5-0270-01

一、文化差異與普世價值

(一)文化差異和普世價值的概念

如果要從文化差異和普世價值的關系角度來討論問題,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什么是文化差異和普世價值。

文化差異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差別,當他們相遇之時會產生沖擊、競爭及失落等反應。文化差異可能由于宗教界別、種族群體、語言能力、政治立場、社會階級、性別、民族主義、年齡代溝、文學修養(yǎng)、藝術認知、教育程度等之不同,而產生文化差異??梢哉f造成文化差異的原因是各種各樣的,舉例來說,甚至根植于不同民族所長久以來生存的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我們比較熟悉的如海洋文化和大陸文化的差異。

普世價值的概念是很難具體做出一個定義的,這方面存在很多的爭論,各個學科都有對于它的認識,但是總體說來,我們可以認為普世價值泛指了那些不分領域,超越宗教、國家、民族,只要本于良知與理性皆為所有或幾乎所有的人們認同之價值、理念。

(二)二者聯系

如果要對文化差異和普世價值的關系做一個簡單的概括,那就是文化差異是不同文化之間對于價值觀所體現出的不同,而普世價值則是人類所共有的價值上的認知??梢哉f,這是一個相同和不同的關系。我們可能對于猶太教的割禮沒有什么認同,但是對于反戰(zhàn)和平我相信全人類都是有著共同的期盼的。這就是一個文化差異和普世價值的最明顯的例子。

但是需要明白的是,之所以說到了二者的辯證關系,也就是說明了二者之間實際上并不存在一條清晰的界限將其分離。

套用一句簡單的話說二者是對立統(tǒng)一的,并不是說凡是民族特有的存在差異的東西就不包含有普世價值的觀念。比如我們常常說的美國的英雄主義,美國在很多的影視作品和漫畫作品中塑造了無數的英雄,那種可以獨當一面就千萬人于水火之中的人物,或者你可以說這明顯不是一個普世價值的概念,但是我們很難說美國的英雄主義是僅僅屬于這個國家和又或者說這一群人的,實際上面,在每個人的心中,包括所謂的很強調集體主義的中國人心中,也渴望著英雄的出現,和英雄所創(chuàng)造奇跡所帶來的喜悅。交響樂不是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但是這絲毫不妨礙一個沒有多高什么音樂素養(yǎng)的中國人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時所感受的心靈沖擊;油畫也不是中國人所熟悉的,但是這也不影響我們去欣賞梵高畫作所表現出來的對生命的表現。

而反過來說,很多普世價值在各個文化當中所表現的也是存在差異的,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孝道,可以說對于長輩的尊敬已經贍養(yǎng)是普遍認可的一個價值觀念,但是這一點在中國比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體現的更加明顯。中國人的孝道甚至已經遠遠超過了對于長輩的尊敬和禮讓。

二、存在問題及國際發(fā)展途徑

(一)存在問題

中國文化產品的最大問題就是找不到一個文化差異和普世價值的平衡點?,F有的東西不是過于強調中國的風格、內涵;就是完全模仿國外的作品。單單強調中國的文化就會放大了文化差異的問題,對于一個完全不了解的東西,人們是很難保持興趣的。但是過于強調和國際接軌,就會表現不出來中國的文化特色,也就不能認為是中國的文化產品了。就像動畫片《兔爺傳奇》,你可以說它是中國人做的,但是我覺得它絕對不能體現中國的文化。

只有那種找到平衡點的文化產品才能始終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真正有國際發(fā)展的可能。我們可以舉這樣一個例子,比如我們的器物文化里面有中國結,當外國人不知道中國結是什么意思的時候,他們也許覺得這個東西形式很不錯,看上去很好看,他們只是一種獵奇的心理作用來看待這個東西。但是如果他們了解了形式背后的內涵,這象征著平安、美滿,他們對于中國結的認同就進入了一個新的層次,中國結對他們來說就有了不一樣的意義。當一個東西可以很好地體現中國的文化特色又表現普世價值的時候,那么它就具備了進一步發(fā)展的潛質。

特別要注意不要純粹中國化。從文化差異和普世價值的辯證關系我們可以知道,中國的文化產品想要走向世界,探索國際發(fā)展途徑的問題在于各個國家、民族是存在文化差異的,這就使得我們要求中國的文化產品體現單單中國特有的文化是不現實的,因為國外的人并不一定了解那么多背后的深意。所以我們必須借鑒普世價值,做出具有普世價值的文化產品,這樣才能讓很多的人更加容易接受。

這一點其實是很好理解的,比如好萊塢賣座的電影《阿凡達》、《泰坦尼克號》都是體現了普世價值中的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之間的愛、對于災難的態(tài)度等等。這樣的普世價值使得全球的觀眾,無論膚色、種族還是國家,接受起來都沒有任何的障礙,因為這是他們在內心當中所熟知的、所認可的東西。

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的東西,特別是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只有在可以給人以相似感和陌生感同時存在的情況下才能贏得贊譽。完完全全的陌生感是不會持久的,比如說中國的國粹京劇,如果說原汁原味地讓國外的人欣賞,也許短期人們圖了視覺上的和形式上的新鮮還有所興趣,但是長此以往絕對不會再有人來聽,因為對于不了解中國文化,甚至是不了解中國戲劇文化的人來說,他們所接觸的文化產品的形式和內容完全都是陌生的,這不會帶給他們絲毫的共鳴。

(二)解決辦法

關于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發(fā)展途徑,我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但不是一個絕對時間上的順序,而是一個層次上的順序。

首先,形式上的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我覺著形式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的東西往往有形的比無形的讓人接受起來快的多,因為人們很容易對一個自己不是很熟悉的形象、形式感興趣。中國的建筑、繪畫、家具相比較而言就會比中國的電影更加能夠吸引別人的關注,因為它很明顯的在形式上就具有文化的特殊。所以中國的文化產品在最開始的時候,尤其是形式上一定要有中國的文化特色,這里找尋最能體現中國的文化符號非常重要。

接下來,找到文化特色和普世價值的平衡點,做到形式有中國文化特點,內容上體現普遍認同的普世價值。

我前面已經說過了,單單靠形式上的奇異和新鮮感是很難一直吸引人的,我們必須在作品當中體現一種更加為人認同的人文關懷。就比如在影視作品中,體現人類普遍情感的生命、死亡、愛情都是很好的主題。其實國外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東西,在影視作品方面,國外的成功的大片幾乎全部都是體現著普世價值的內核。

最后,發(fā)掘我們自己的普世價值。也許普世價值是一個基本已經相對完整的概念,但是很多時候它并沒有完全被展現出來。

美國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可以說由于美國在普世價值的宣揚上面的成功,它很多的自身的文化都已近被發(fā)掘成了具有普世價值意義的東西,比如我前面提到的美國英雄主義、美國夢,這些都是他們對于自身的發(fā)掘。要達到這一步是經過了很多的努力和嘗試的,而當這些漸漸為人所接受的時候,美國人真正輸出了自己的文化,不單單只是具有普世價值的東西,同樣是自己文化特有的東西,當《復仇者聯盟》《黑衣人3》這樣的片子在全球熱映的時候,我們慢慢也接受了美國的幽默,美國的生活方式,我們現在不僅僅看好萊塢的電影,還看美國的電視劇、輕喜劇、脫口秀,也許之后的幾個不是帶有普世意義的,但是的的確確文化卻輸出給了我們。

當我們可以用很強的形式吸引人的眼球,用被人認可的價值觀贏得贊譽的時候,我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面再挖掘一些,人類所共有的,但是在我們身上尤為突出的普世價值。比如歌劇《木蘭詩篇》在國外的巡回演出就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我認為這部歌劇不僅是有著濃郁的中國風,同時很好的發(fā)掘了普世價值,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不僅僅是中國人才認可的,同時也是人類對于孝的普遍認知。

三、結論

中國文化產品的國際發(fā)展途徑,需要由形式上的特色引人注意,需要形式上的特色結合內容的普世價值來為人認同,需要對于自身文化的普世性發(fā)掘來以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戴維斯.中西文化之鑒[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第7篇:茶文化的知識范文

【關鍵詞】文化差異;價值觀念;思維模式;英語翻譯

一 、引言

翻譯是通過一種語言轉達另一種語言的文化信息的過程。中西文化在價值觀念,思維模式方面的差異直接且根本地影響和決定了語言的語用原則和表達方式,影響到學習者對該語言及文化的認知和掌握。因此,了解目的語國家人們感知世界的方式是英語學習中提高語言綜合素質的根本途徑。本文擬從價值觀念、思維模式的差異與英語翻譯的關系及其對英語翻譯的影響來論述。

二、 語言與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

文化具有鮮明的個性,不同的文化之間自然會產生差異,文化差異反映到語言上,就成了語言差異。語言是文化的產物,又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語言的使用一定得遵循文化規(guī)則。換言之,文化決定思維,決定語言的表達方式。語言與人類思維的密切關系決定了語言與文化相依相存的關系。特定的文化由特定的語言來表達,特定的語言體現特有的文化內涵。即體現特有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特有的思維模式決定了該語言的基礎結構。

三 、價值觀念與英語翻譯

1.宇宙觀

中國傳統(tǒng)的宇宙觀是“天人合一”,既人與自然是處于統(tǒng)一和諧的整體結構中,體現在思維模式上就是整合型思維,體現在語言上就是整合型句式,它首先注重整體形象,然后再注重細節(jié),先整體后局部。與此對應,西方文化堅持“天人相分”即“主客相分”的哲學觀點。認為人是萬物的中心,人與自然是相對分立,人應處于支配和改造的地位。西方人認為整體是由個體構成,思維時往往以個別部分為起點,然后把這些部分拼合成一個整體,既分異型思維, 也稱解析式思維,體現在語言上就是分異型句式。我們??吹竭@樣的句子:“辦公室里有一個老師”(先整體后局部),而英語則說“There is a teacher in the classroom.”(先局部而后整體)體現了中國人整體思維優(yōu)先而英語族人解析思維優(yōu)先的傾向。如受漢語思維影響,英語要表達“我家有三口人”,中國學生有時會說出這樣的句子:誤:My family has three people ( 先整體后局部) 而不說。正:There are four people in my family (先局部后整體)

2.群體取向與個人取向(Group vs. Individualism Orientation)

基于上述世界觀的不同,中西方的價值取向有天壤之別。中國人認為個人是“滄海一粟”微不足道,強調社會群體的統(tǒng)一和認同,是一種社團價值至上的價值取向。而西方文化則是個人價值至上。它推崇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強調個人的存在價值,崇拜個人奮斗。每個人體現個性化的自我,自由抒發(fā)內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約束。在致謝時,英美人自信地說:“Thank you ”,而中國人謙虛地答“過獎、過獎”,“哪里,哪里”。

同時,西方人空間對抗感很強,特別注重個人空間,也稱個人隱私(privacy)。他們認為個人的事不必讓別人知道,更不愿別人干涉。但英美人的“privacy”范圍很廣,在跨文化交際和英語學習中要特別注意此類問題。如在打招呼時,中國人見面問:“吃飯了嗎?” 如翻譯為英語則為“Have you eaten yet?”外國人常對此莫名其妙,常作此問,有的外國人甚至會誤解為你以為他吃不起飯,而覺得受“hurt”。

3.時間取向與時間順序

在時間取向上中國人以過去為主,往往考慮過去做什么,有什么經驗教訓。而西方人著眼于未來,有強烈的時間“緊缺感”,不是追求如何做人而是追求如何做事。中國人在英語學習時往往受了這一內在影響,在用英語表述時間關系的句子時往往會按照時間順序。如:“下課后我回家”總是用“After class I went home ”,而較少使用:“I went home after class”這種結構。雖然兩種句式都正確,但仍可以反映出兩種不同時間觀念在英語句式中的差別。

四、 文化思維模式與英語翻譯

中西兩種不同的價值觀構建了不同的思維模式,不同的思維模式決定了不同語言的基礎結構。如在感知時間(年、月、日),地理位置,在表達組織,系統(tǒng)介紹人物等方面,漢語的順序都是從大到小,而英語的表達順序恰好相反。如:“2009年12 月1 日”英語則表達為“December 11, 2009”,“鹽城師專英語系系主任”用英語表達則為“The dean of English Department of Yancheng Teachers' College ”,體現了不同的思維模式。在漢語中,定語從句只是可以整合到主謂賓結構之內,例:“上個月我們考察了那個有溶洞的城市”在英語中,“考察城市”這個核心結構是不能分開的,修飾語或用介詞短語,或用定語從句,應尾隨在核心結構之后――主結構與次結構是分異的。對于講漢語的人來說,不聽完全句就不能獲得該句的主要信息,相反,英語可以先獲得主要信息再獲得次要信息。

不同的文化在語言與思維上的個性差異必然會給外語學習者帶來障礙。英語注重運用各種具體的連接手段以達到語法形式的完整。這些句子嚴密,層次井然有序,句法功能一望而知,比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而漢語則很少使用連接手段,概念,判斷,推理不嚴密,句子間的邏輯聯系不易從外表看出。

五、結語

以上僅從價值觀念,思維模式與語言的相互影響作了整體分析,如果在英語翻譯中,把文化的主要層面(價值觀,思維模式)作宏觀的理論認識,把文化的異同提升到理性的高度,久而久之,翻譯者對目的語文化有一個全景式的印象,熟知各種具體差異,便會從目的語文化的角度來認識事物。即把表層的文化現象引入到深層的文化結構中,再來指導一般的文化行為。這在翻譯中有積極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1992,《中國翻譯史稿》,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 劉宓慶,1990,《現代翻譯理論》,江西教育出版社

第8篇:茶文化的知識范文

一、我縣文化市場發(fā)展基本情況

文化市場是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文化市場比較通行的說法是:凡以商品形式進入流通領域的精神產品和文化娛樂服務活動都屬于文化市常文化市場是一個特殊的市場,它具有雙重性,既要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guī)律,又有自己的特性,因為文化市場中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既有一般的商品屬性,又兼具意識形態(tài)屬性。

文化市場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它的發(fā)展對于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營造良好的社會風尚和道德風尚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文化市場的繁榮發(fā)展,既涵養(yǎng)了稅源,帶動了飲食、賓服等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又為社會創(chuàng)造和提供了許多就業(yè)機會,而且還為人們改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的精神食糧,優(yōu)化了投資創(chuàng)業(yè)環(huán)境,促進了縣域經濟持續(xù)快速發(fā)展。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我縣文化市場從業(yè)人員超過5000人,年產值上億元,年創(chuàng)利稅3000萬元左右。勿庸置疑,文化市場對促進經濟發(fā)展、社會進步的作用是巨大的,效能是全方位的。

二、我縣文化市場行政執(zhí)法現狀

正是因為文化市場具有顯著的作用與效能,我們應該大力發(fā)展、繁榮文化市場,同時應該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管理,促使其向健康、有序的方向發(fā)展。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行政執(zhí)法。那么我縣文化市場行政執(zhí)法工作的現狀如何呢?要了解文化市場行政執(zhí)法工作的基本情況,首先要知曉其基本概念。文化市場行政執(zhí)法,正確地說就是文化市場行政管理部門依照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對相對人(指文化經營戶和文化經營活動)采取的直接影響其權利義務的具體行政行為,或者對相對人的權利義務的行使進行監(jiān)督檢查的行政行為。這里需要指明的是,我縣文化市場管理部門包括縣文體局、縣公安局、工商象山分局以及其他一些單位,很多,這些單位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職責以及相應法律、法規(guī)對文化市場實施行政執(zhí)法,但筆者調查的僅是文化市場行業(yè)主管部門,即縣文化體育局。目前,縣文化部門在實施文化市場行政執(zhí)法過程中依據的專業(yè)法律法規(guī)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營業(yè)性演出管理條例》、《娛樂場所管理條例》、《音像制品管理條例》、《電影管理條例》、《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yè)場所管理條例》、《出版管理條例》、《印刷業(yè)管理條例》以及《浙江省文化市場管理條例》等。

縱觀我縣文化市場的行政執(zhí)法工作現狀,大致可以從執(zhí)法機構設置、執(zhí)法人員配備、執(zhí)法基礎設施條件以及執(zhí)法效果體現等方面來透視、來洞察:

(一)執(zhí)法機構設置情況。為加強文化市場管理,我縣于1989年3月設立了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其性質是全民事業(yè)全額撥款單位,隸屬于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隨著法規(guī)的進一步健全,管理和執(zhí)法職能逐步明確,原辦公室的具體職能得到調整,到了1997年4月,我縣又增設了文化市場稽查隊,性質是差額撥款事業(yè)單位,也同樣隸屬于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以上兩執(zhí)法機構是由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委托實施文化市場行政執(zhí)法的,執(zhí)法主體仍為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在文物市場執(zhí)法方面,根據工作實際,由縣文物管理辦公室實施,但由于文物市場本身和文物辦工作性能等原因,行政執(zhí)法工作處于冰封狀態(tài),基本沒動。此外,為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協調、聯系,有效推進文化市場管理工作,我縣還成立了由分管副縣長擔任主任,文體、公安、工商等職能部門以及有關鎮(zhèn)鄉(xiāng)街道分管領導為成員的象山縣社會文化管理委員會,并下設辦公室在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屬協調組織,不屬常設機構。

(四)執(zhí)法效果體現。在建立文化市場執(zhí)法機構后,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克服種種困難,采取有力措施,切實抓好了執(zhí)法隊伍建設,建立和完善了各種規(guī)章制度,加強執(zhí)法人員和文化市場經營者培訓,協調處理內外關系,強化文化市場監(jiān)管,取得了顯著成效。一是維護了經營秩序。以整頓和規(guī)范市場秩序為契機,以開展掃黃、打非專項行動為重點,把日常監(jiān)管和專項整治、集中行動、突擊檢查等形式相結合,有效打擊了違法違規(guī)經營活動,保障了消費者和守法經營戶的合法權益,維護了文化市場正常經營秩序。二是創(chuàng)造了文化環(huán)境。通過有效實施行政執(zhí)法工作,不僅對違規(guī)違法經營者給予了沉重打擊,而且也遏制了非法經營之風,促進了整個市場的健康、有序、繁榮發(fā)展,為經濟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造和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三是提高了社會認同度。通過廣泛的法制宣傳,社會對文化市場法制意識明顯增強,監(jiān)督力度逐年加大,同時明顯提高了社會對文化行政執(zhí)法部門的關注度。有作為才有地位,經過十多年的文化行政執(zhí)法,使文化市場執(zhí)法機構和主管部門在社會上的影響擴大,地位提高,社會各界對文化市場執(zhí)法管理由過去的不知道逐漸變?yōu)槠毡檎J可,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還多次被評為市、縣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單位。四是錘煉了執(zhí)法隊伍。執(zhí)法人員專心搞執(zhí)法,認真學法律,不僅掌握實體法,而且熟悉程序法,同時規(guī)范學習制度,更新知識,提高素質,對一些重大、疑難和復雜案件進行集體研究,并能夠在短時間內形成快速反應能力,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辦案能力逐步增強,自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和稽查隊成立以來,全縣文化市場行政執(zhí)法無一起行政復議案件,無一起引起訴訟程序。五是探索出了有效管理模式。文化市場案件由于專業(yè)性強、文化科技含量高、涉及面廣影響大等特點,注定其有效管理模式的探索是一個逐步累積的過程。經過這十多年來的摸打滾爬,一個合理有效的管理運行模式已漸漸浮出水面,那就是以行政管理部門為主體,依靠社會~監(jiān)督,強化經營業(yè)主的法制教育和正面引導,通過日常監(jiān)管、制度建設、教育引導、設立舉報電話等手段,內強基礎,外創(chuàng)條件,里外結合,多管齊下,相互聯動。

三、當前我縣文化市場行政執(zhí)法工作面臨的幾個問題

(一)文化市場行政執(zhí)法經費短缺。主要表現在日常執(zhí)法辦案經費不足和稽查儀器設備配置薄弱等方面。文化市場項目多、范圍廣、戰(zhàn)線長,一年必要的稽查經費(含車輛交通費)就不下30萬元,特別是近幾年,上級部門對屬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市場加強了整治力度,幾乎月月有整頓,日日有行動,管理費用明顯增加。而文化市場稽查隊又是差額撥款單位,工資沒有足額保證,還要從僅有的縣財政2530萬撥款中予以留用補足。事實上,自1999年文化市嘲管理費改稅后,文化市場稽查管理經費就開始明顯不足,連年得不到保證。另外,隨著文化經營項目呈現的高科技趨勢,以及各項法律法規(guī)制度的完善和人們法律意識的提高,配置辦案儀器設備特別是取證設備越來越顯重要。至目前,我縣文化市場執(zhí)法機構雖有數碼攝像機和照相機,但已趨落后,現在需添置一些尖端高新技術產品,如微型攝像機、袖珍錄音筆等取證設備,但礙于經費有限,無力購買。

(三)管理相對人及社會的文化法律意識相對淡保這幾年,雖然通過四五普法以及管理部門組織開辦法制培訓班、開展文化市場法制集中宣傳月活動,管理相對人及全社會的文化法律意識較以往有了大幅提高,但從高標準嚴要求來看,還是比較薄弱,有些經營戶存在著說起來有理,做起來不理的狀況,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時有違規(guī)經營行為,主要表現在:網吧、電子游戲機房接納未成年人上網的現象沒有得到根除;音像制品店零售出租盜版碟片情況較為嚴重,流動地攤、街頭游商非法經營現象較為普遍,且出售的大多為盜版、~類出版物和音像制品;歌舞娛樂場所中仍存在著營利性陪侍活動;印刷企業(yè)常有超范圍經營情況等。

(四)文化市場行政執(zhí)法實施機構的性質不利于工作開展。作為文化市場管理的行政執(zhí)法機構,應與其他執(zhí)法部門一樣,以其合法的行政科室列編。同時,在執(zhí)法機構合法化的基礎上,相應的對從事執(zhí)法管理人員在政策上和實際待遇上作進一步完善。目前,我縣雖已建立了文市辦、稽查隊這兩個文化市場執(zhí)法管理實施機構,但均屬事業(yè)性質,且稽查隊屬差額撥款單位,經費上沒有保證,待遇上得不到落實,執(zhí)法人員工作積極性得不到完全體現,容易出現感情執(zhí)法等現象,不利于執(zhí)法隊伍的穩(wěn)定和執(zhí)法工作的開展。

四、進一步加強和完善文化市場行政執(zhí)法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建立健全文化市場行政執(zhí)法的保障體系。具體要在以下四個方面做文章:一是要把執(zhí)法經費落到實處。只有保證了執(zhí)法辦案經費,才能有力地開展文化市場行政執(zhí)法工作;二是要把儀器設備配置到位。只有確保了執(zhí)法辦案儀器設備的配置到位,只能有效地開展文化市場行政執(zhí)法工作;三是要把工作待遇相應提高。文化市場執(zhí)法人員是一線工作者,直面社會上各種矛盾,尤其是為處理舉報事件,24小時要隨時候命出擊,雙休日及夜間為強化日常管理查案辦案,充滿著艱辛但執(zhí)法人員相應的待遇沒有提高,應給予精神和物質上的獎勵;四是要把編制性質予以解決。既是文化市場行政執(zhí)法機構,就應列為行政編制科室,這不僅是促使文化市場執(zhí)法人員名正言順地履行行政職權的需要,也是認真解決后顧之憂,增強自尊心,調動積極性,努力促進工作再上新臺階的有力保證。

(二)建立健全和完善文化市場行政執(zhí)法體系。具體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和完善執(zhí)法機構網絡。形成一個以縣文市辦、稽查隊為主,鄉(xiāng)鎮(zhèn)街道文化站為輔,各有關管理部門相互協調配合,縱橫交錯,多層次、廣范圍的文化市場行政執(zhí)法網絡;二是建立健全和完善執(zhí)法工作網絡。在全縣范圍內形成統(tǒng)一行動、統(tǒng)一檢查、統(tǒng)一公布(通報)檢查結果的專項整治活動,使文化市場行政執(zhí)法真正在社會上有形象,群眾中有影響,違法違規(guī)者前有權威;三是建立健全和完善信息網絡。各地各部門聯動,及時交流執(zhí)法經驗和信息,通報執(zhí)法案件查處情況,提高執(zhí)法效果和效率。

(三)完善文化市場行政執(zhí)法監(jiān)督機制。一方面要完善內部監(jiān)督機制,逐步建立錯案責任追究制度和重大案件備案制度等,實行執(zhí)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明確每一個機構和領導干部及執(zhí)法人員的責任,同時充分發(fā)揮有關紀檢組織的監(jiān)督作用,對執(zhí)法人員進行紀律束縛;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外部監(jiān)督機制。深入推行政務公開,加強便民服務中心窗口建設,向全社會公布執(zhí)法依據、執(zhí)法程序、投拆舉報電話,接受管理相對人的監(jiān)督,接受人大和上級部門的監(jiān)督,接受司法機關和社會~的監(jiān)督,同時還可以通過從各個層面聘請行風監(jiān)督員,注重執(zhí)法人員工作作風的監(jiān)督檢查,從而促使文化市場行政執(zhí)法工作的公平、公正開展。

第9篇:茶文化的知識范文

關鍵詞:茶文化;英語教學

引言

英語教學方式應該更加多元化,不管是理論,還是實踐,都要體現出英語的魅力,針對不同的學生,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和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構建更加完善的英語教學模式。而茶文化背景下的英語教學,能夠喚醒學生的學習熱情,茶文化在我國具有扎實的群眾基礎,能夠激發(fā)社會各階層對英語學習的熱情,茶文化與英語語言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并且深受中國人民以及西方國家人民的喜愛,因此在英語教學中融入茶文化,不僅可以提升英語教學整體質量和效率,同時還能夠促進中西方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

1大學英語與英國茶文化的關系概述

中國有幾千年的茶文化歷史,并深深影響著世界的茶文化發(fā)展。其中以英國茶文化最具代表性。隨著現代人對茶文化的重視程度日益提高,許多院校已將茶文化與教學內容相融合,保證開展教學課程的過程中,同時講解茶文化的背景以及文化理論,讓茶文化被更多的年輕人所熟知。在開展英語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由于西方國家同樣重視茶文化,因此,可以適當引入西方的茶文化知識,讓學生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才能更準確的掌握英語語言的學習方法和技巧。由于學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語法、句法以及語言場景的使用,教師可以以茶文化為背景,不斷融入茶文化教學理念,確保學生對英語教學更感興趣,提高學生對英語語言的駕馭能力。截至目前,多所高校已將文化教育與語言教育相結合,提高了英語教學的利用價值,并確保在融入茶文化以后的英語教學課程變得更有意義。學生了解基礎茶文化內容以后,可以更準確的理解英語詞匯,并掌握重、難點英語語法和句法的使用方法,既保證學到了更多的英語文化知識,又可以對中國的傳統(tǒng)茶文化進行學習和弘揚,讓英語課程教學變得更有意義。

2高校進行茶文化教學的有效措施

隨著中國茶文化流入英國,英國本土漸漸接受了這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并將其內容變得更為豐富,形成了獨有的茶文化內容。

2.1增加選修課

與其他學科的授課方式不同,茶文化的教學課程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素質,讓學生可以以良好的心態(tài)和高尚的道德品質,完成其他科目的學習任務。由于學生掌握了茶文化的相關內容,因此,在學習其它文化科目的同時,可以適當引薦茶文化的基礎知識,并要求教師對相關茶文化歷史進行講解,加深對其他文化的印象。學生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蘊,才能在文化底蘊的基礎上陶冶情操,順利完成其他科目的學習任務。

2.2不同的渠道推廣

茶文化在我國生活中十分常見,教師也在課堂上大力宣講茶文化的內容,因此,學生有了更多渠道來了解茶文化的相關知識,進一步對茶文化進行推廣。為確保學生了解更多的茶葉品種,并在推廣的同時,融入自身對茶文化的理解和看法,各大院校可以在圖書館設立茶展覽區(qū),并提供相關介紹書籍,讓學生完成茶文化知識的自主學習任務。適當開展以茶文化為主題的詩詞大會,要求學生在大會舉辦之前,不斷積累茶文化的知識和內容,以便提高答題過程的精彩程度。校園內部也應大力宣傳茶文化的知識,鼓勵更多學生普及茶文化,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茶文化的相關理論,確保我國優(yōu)秀的茶文化可以傳播得更快、更廣。利用校園廣播的宣傳方式,能夠迅速提高茶文化在校園的影響力,有針對性的對茶文化的知識進行宣講,滿足了茶文化愛好者的學習要求,提高了學生對茶文化知識的學習興趣。

2.3將茶文化與學生自身的專業(yè)內容結合

由于學生需要學習英語課程知識,因此,教師將茶文化知識在英語課堂上推廣,能夠彌補學生茶文化知識的空白。教師引入的文化內容以西方茶文化為主,英國的茶文化是西方茶文化的代表,為避免學生對學習茶文化知識不感興趣,教師可以采取中西方文化結合的教學模式,既保證滿足學生對漢語文學的學習需求,又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傳播英國茶文化知識,讓學生了解不同國家茶文化知識的精髓,進一步體會茶文化內容的價值。外語專業(yè)的學生需要用英語與外國友人進行交談,在了解英國茶文化的內容以后,可以滿足特定語境的交流需求,讓交流的內容變得更加完整,提高了學生英語口語表達的流暢性。

3茶文化在高校英語教學中的實踐

與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課程不同,融合了中西茶文化后的教學內容,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搭建英語課程基礎,確保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彌補知識的空缺。由于學生首先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間的差異,所以在對英語課程進行學習時,可以有針對性的學習不同的內容,并有階段性的進步和提高。

3.1閱讀中西茶文化文學作品,豐富英語教育內容

學生想要更好的了解英語的重要內容,可以先從閱讀西方茶文化文學作品開始。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語言學習能力,英語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符合學生閱讀能力的茶文化文學作品。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文學作品,并讓學生有針對性的開展閱讀課程,全面了解西方文化的知識,并以此為基礎,了解英語的使用方法和表達技巧。因為這種學習方式滿足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需求,因此,學生可以在短時間內了解更多的英語知識,加強英語知識的儲備量;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盡量閱讀原著,以免在進行漢英互譯的過程中,受盜版錯誤翻譯的影響。學生積極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并深入了解茶文化的知識,感受作者在茶文化氛圍中的思想和情緒變化,才能更真切的了解茶文化的歷史價值,并進一步提高學習英語知識的興趣;最后,教師應為學生提供平等的交流空間,讓學生提出對閱讀作品的看法,檢驗學生英語水平提升的狀況,才能順利完成下一步教學方案的制定任務。奧斯汀的《曼斯菲爾德莊園》、《諾桑覺寺》以及最為著名的《傲慢與偏見》進行閱讀。這些作品各有各的藝術風格,且與茶文化息息相關,同時也對英國飲茶方面的風俗習慣、文化特征等進行了詳細的概述。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將這些作品推薦給學生,或定期的舉辦英語優(yōu)秀作品心得交流座談會、懇談會等,這將使學生在作品的交流中不斷的增長自己對英國茶文化以及不同區(qū)域風俗習慣、文化特征的理解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學生了解東西文化差異,提高學生基于英語文化理解英語知識的能力。

3.2立足于中西茶文化的差異,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認知觀

諸多高校開展英語教學課程,都要先讓學生了解中西茶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才能讓學生在學習英語課程的同時,有選擇性的進行學習。不斷完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交際習慣和規(guī)范用語習慣,才能確保學生在與國外友人進行交流時,語言更為嚴謹,口語表達能力明顯提高。由于中英文化之間存在差異性,所以學生在翻譯時一定要注意,翻譯的內容應避免與中西方文化產生沖突,避免翻譯以后的文章難以被理解。教師應注重中西方文化差異性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英語課程教學任務。由于某些學生存在英語成績較差的狀況,因此,教師在為學生講解茶文化的同時,為避免學生出現理解歧義或無法理解茶文化根本內涵的狀況,教師需要先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在課后自行上網查閱與茶文化相關的資料,了解茶文化的起源以及相關歷史背景,然后教師針對這一類學生增設培訓科目,比如單獨出課后復習題,讓學生的個人能力有質的飛躍。學生需要謹遵教師給出的教學方法,接受教師的指導性意見,才能經過不斷努力,既可以了解了中西方茶文化之間的差異性特點,又可以以英國本土的茶文化思想,完成英語知識的學習任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注重茶文化導入的層次性,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英語專業(yè)的教學課程需要教師有階段性的開展教學任務,也需要學生個人能力有層次的提高,才能確保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教師為進一步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需要不斷學習,并適當的將茶文化知識在課堂上進行宣講,讓學生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順利的完成英語課程的學習任務。教師應尊重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興趣愛好,有針對性的開展茶文化的教學任務,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語境,讓學生的語言能力逐步提高。由于教師講解的理論知識更有邏輯性,學生學起來也更為方便,為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學生應根據教師的指導性辦法,在課堂上認真思考,并做好相關的記錄工作。另外,學生應利用課余時間對不懂的知識進行補充,或者找老師進行詢問,彌補茶文化知識的空缺。教師也應與學生共同討論,充分了解學生的愛好興趣,才能將制定的理論教學方法更好的應用于實際,讓學生的個人成績穩(wěn)步提高。教師應注重教學方法的使用,避免在短時間內為學生灌輸過多的知識內容,假如學生無法消化和理解,那么這些知識內容的講解也就失去了意義。因此,開展以茶文化為基礎的教學課程,還需教師有階段地制定教學計劃,讓學生慢慢融入這種學習氛圍,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4結束語

英國文化歷史悠久、淵源流傳,因此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要想讓學生更好的掌握英語文化知識,就可以從茶文化方面入手,通過優(yōu)秀茶文化作品的分析,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英語重點、難點知識。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通過積極的引入英國茶文化,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與品位。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以閱讀西方優(yōu)秀文化作品為基礎,先讓學生在茶文化的海洋中暢游,從而用茶文化去感染、熏陶每一位學子,豐富學生的見解,提高學生的英語知識理解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鼓勵學生去閱讀英國優(yōu)秀的著名原著作品,若存在問題,教師可以推薦學生閱讀英漢互譯本,從而幫助學生通過學習英國茶文化,更好的掌握英語語法、語感等方面的知識,提升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顏學軍.《失明抒懷》語言層面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12(5):2-4.

[2]袁宏.從語言層面談兒童繪本的翻譯[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5):11-14.

[3]彭富強.論文化與思維方式對英漢語的影響[J].新西部(理論版),2014(8):35-36.

[4]肖辛格.例談影視作品標題的翻譯策略[J].文學教育(上),2013(3):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