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語文教育思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語文教育;結合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20-0051-02
一、前言
在社會物質發(fā)展速度快速的今天,有部分人為了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偏離了正確的價值方向,做出損人不利己的事情,究其根本原因是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沒有加以規(guī)范,從而釀成不良后果。在呼喚素質教育的大形勢下,以及教育機制進行深入改革的機遇下,教育工作者應該重視對學生除了智力,體力的增強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開展將是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討的問題,本文就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寓于語文教學中做研究。
二、語文教學和思想政治教學
在語文教學當中,對于學生的智力發(fā)展,拓寬學生視野是明確的教學要求。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思想價值觀念,則是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必須要達成的教學目標,這一教學目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學學科所要實現(xiàn)的目標。語文作為一門伴隨學生時間較為長久的學科,它不僅僅是為了教授我們古往今來的文學知識,還要通曉其中的精神理念,特別是我國古代的文學,基本都是以思想道德以及政治教學,文化精髓為主。在四書五經中,或是詩經中都是提倡思想道德的教育在文學中升華,在各個朝代的文學教學中,均以語文教學和思想政治教學相結合來進行,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語文教學中,是從古代就流行的做法,我們現(xiàn)代教學中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在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想道德的教育,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建立良好的社會價值觀念,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蓬勃發(fā)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而思想道德教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主要的形式也是通過介紹各個思想理論,以及思想道德相關的故事來反映其中蘊含的思想哲理。這與語文教學中的模式十分接近,可以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與語文學科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由于現(xiàn)今的思想教育都是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通過教授思想政治課程來完成,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都十分的單調,不利于學生進一步的深入學習其中的教學精華,很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在學校的各個階段都能起到重大作用,它可以讓學生的思想道德觀念更加規(guī)范,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事物的發(fā)展本質,但是其傳授知識的方式過于理論枯燥,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語文教學中,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借助語文文學教育的文學魅力,將思想道德教育形象的表現(xiàn)出來,同時,也對語文教學有了思想上的歸納總結。
三、思想政治教學與語文教育相結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中,包括愛國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審美教育等,要將語文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就要將兩者的這些方面進行融合,達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
(一)語文教學是愛國思想政治教育典范
在我國的思想教育中,愛國教育一直是核心教育,要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之心,樹立民族的自尊,自豪感。要進行充分的愛國思想教育,就要借助語文這一學科,因為語文學科在教授學生讀文習字的過程中,會讓學生感受到文字,母語的魅力,并用這些語言工具去探索學習更多的知識,利用語言工具來認知世界,了解不同的觀念,看法。在語文的教學課本中安排的教學文章,包含了中華民族的歷代文化,以及祖國的山河景觀,璀璨的歷史成就,例如,廬山的瀑布壯觀,泰山的巍峨雄偉,黃山的俊秀綺麗,歷朝歷代的文人騷客用他們的作品反映所處時代的背景,內心的情感。讓學生不僅從中學習到文學歷史,也成為學生陶冶情操,愛國情感養(yǎng)成的良好途徑。
(二)語文教學是道德思想教育的體現(xiàn)
在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中,對于學生的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視的,這些在語文課文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對文人墨客,或是戎馬將士的高尚道德情操的細致描繪,語文課本中良好的文學素材,向學生的傳達擁有優(yōu)秀個人品質的重要性。文章中各類人物描述,各種故事的剖析,給學生帶來良好的道德啟迪,通過不同的文學作者筆下的優(yōu)秀人物以及優(yōu)秀的思想道德情操,理解他們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與內心的呼吁,和現(xiàn)今的社會進行對比,可以充實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世界觀,在實際生活中逐漸形成優(yōu)秀的道德情操。
三、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語文教育中的措施
在語文的教學當中,將思想政治教學完美的融入到其中,需要使用合理科學的方式來達到兩者聯(lián)合的教學效果。
要抓住語文教學的感性特點,運用情感的渲染和道德的升華作為教學中的重要工具,因為,情感的渲染可以讓人擁有相同的情感體驗,眾多的語文教學實驗說明,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各類情感,可以引起學生內心的情感共鳴,直擊學生的心弦,讓學生感同身受,從而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與語文教學的結合。在教學過程中一直強調因材施教,語文課堂也不例外,對于學生愛國情感,思想道德的教育,不能使用政治課堂說教模式,要以生動鮮活的故事形態(tài),豐富的故事情感來打動學生,傳遞給學生故事背后的正能量,受到這些情感的正面陶冶,接受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
在語文課程的教學中,要抓住課文的核心思想,圍繞核心思想來尋找教學的創(chuàng)新點,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順利,學生對于各種思想教育的講解部分也不再有抵抗情緒。在講課過程中,語言的掌握運用不同,對于課堂的教學效果是不一樣的,善于運用課文中的情感因素,用語言表達出來,同時也將其中的教育意義表達出來。在教學的形式方面,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閱讀,朗讀,背誦文章的精髓部分,來初步理解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從中獲得良好的感知能力。另外,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語文教學聯(lián)系起來的方式,不僅可以通過課堂的教學,還可以將其與語文寫作,閱讀,演講等結合。比如在寫作中,可以將主題在立意時,選擇好思想主旨,讓學生在行文時提取深刻健康的思想,進行寫作時,加入正面的案例,這對于學生的正確三觀樹立非常有利。在演講比賽時,可以給學生熱議的時政話題,讓學生圍繞話題進行演講稿寫作,并舉行演講比賽,加深學生的愛國思想感情,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視野更加開闊。通過這些方法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語文教學融合,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內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提要 朱自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現(xiàn)代散文作家,同時也是一位出色的語文教育家。其思想理論體系的構成可以概括為:朱自清超乎尋常地把語文教育的目的確立在使學生了解本國固有文化并且提高學生欣賞文學的能力的嶄新意義上,他鮮明提出作文訓練(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和技術訓練(培養(yǎng)學生欣賞能力)才是語文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雖然講解、分析、辨別、練習早已普遍成為語文教育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但朱自清則獨具一格地極力倡導“讀”應當成為整個語文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變革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 了解與欣賞 作文訓練 技術訓練 精讀略讀講讀誦讀
* * *
引 論
朱自清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領域里成就很高的作家,但我們發(fā)現(xiàn)他還是現(xiàn)代中國一位出色的語文教育家。只是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們總是無法擺脫朱自清是一位現(xiàn)代著名散文家的深刻影響,或者說朱自清大量的文學創(chuàng)作尤其是他在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的成就多少有些掩蓋了他實際上相當豐厚細致的語文教育思想。朱自清1920年從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后先后在杭州第一師范、揚州第八中學、吳淞中國公學、臺州六師、溫州第四中學、寧波四中等校任教,1925年-1932年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系主任,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后,隨學校南遷,任昆明西南聯(lián)大中文系主任,其教育論著有與葉圣陶合著的《國文教學》、《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標準與尺度》和《語文拾零》等。我們把目光從他的散文作品轉移到他眾多的教育論著,明顯可以看到他的語文教育思想自成體系。我想:站在歷史的長河中,以今天的眼光第一次審視作為語文教育家的朱自清,不斷地從各個方面來加深對他的教育思想的認識,將十分有助于提高我們目前以及將來語文教育發(fā)展解決重大問題的自覺性。我們把朱自清關于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方面的獨特主張和論述,總稱為朱自清的語文教育思想。本文不揣冒味,對此作一初步探討。
一、“使學生了解本國固有文化并且提高欣賞文學能力”
的教育目的論
他在《古文學的欣賞》一文中相當獨特地提出了語文教育的兩項目的,非常值得我們注意:一是選讀古書,了解、認識和接受本國固有文化。二是以欣賞作為情感的操練,設身處地地欣賞古文學,弄清古文學的立場或揚棄或清算,培養(yǎng)欣賞力和批判力。朱自清把語文教育的遠大目標確定在了解本國固有的燦爛文化,加強民族意識并以此提高學生欣賞文學的水平,這種觀念顯然區(qū)別于語文教育就是講授語文知識使學生語文成績考試合格或者語文教育就是一種解析作家作品和語言現(xiàn)象的學術研究的一般觀念。朱自清這種對語文教育目的的嶄新揭示讓我們感覺到了他的一種具有特定意義對于前人的舉步跨越。他還認為:中國人雖然需要現(xiàn)代化,但是中國人的現(xiàn)代化,得先知道自己才成。這表明朱自清正是一位獨尊本國固有文化的理論家。在他看來,本國固有文化遺產不僅是中國奔向未來的一個重要依據(jù),而且也是語文教育必須把握的一個重要目的。在這方面,朱自清把語文教育獨特地理解為一種繼承文化遺產宏揚民族精神的特殊行為,這顯然體現(xiàn)了他個人的特色。
關鍵詞:王尚文;語感;語感論;語文教育思想
一、語感的內涵
語感,這個詞語我們可以將其拆分開來進行理解。并基于王尚文的觀點,從字面上入手,“語”應當包含語言(言語行為)和言語(言語作品)。置于語文學科內部而言,是指向以“語用”為核心的語言教育,并提倡主要進行言語表現(xiàn)形式的學習。“感”是指感知、感染、感悟的過程。
從心理學角度講,語感實際上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感受性”,即人對客觀刺激物的主觀感受能力。作為語感的刺激物必然是言語內容賴以存在的物質的言語形式。從這里不難看出,語感的來源是多重多樣的刺激物,語感的產物是人X中形成的主觀感受,也就是所謂的“直覺”。
對于王尚文所說的這個心理過程,我們有幾點需要注意:
1.刺激物的特征。在語文學習中,這些促進語感產生與形成的刺激物籠統(tǒng)而言,應當包括一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語文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的事物。但無論刺激物的存在形式如何豐富,從王尚文的觀點講,必須守住語文學習的底線――致力于言語形式的學習,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如果守住了言語形式這一門檻,教的即使是政治性論文,也不會上成政治課;跨越了這一門檻,即使教的是詩歌、小說、散文,也會上成政治課或別的什么課。也就是:“只有以課文的言語形式為綱,自覺而明確地指向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語文課?!?/p>
2.重視強化的作用。語感的形成有其心理學依據(jù),王尚文也特別強調了語感形成的過程不是簡單的“S――R”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是存在著同化和順應兩種狀態(tài)的。但無論過程復雜或是簡單,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絕對不能忽視的,也就是“強化”。比如,他認為語文基礎知識要通過大量有關的言語對象反復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從而附著于他們的心理結構,也就是形成條件反射。因而,只有得到了合理強化的刺激,才能讓學生對刺激物產生霎時的條件反射。王尚文基于此提出了一條檢驗是否形成語感的標準,就是“高品位的語感能使言語主體一聽就清、一讀就懂、一說就通、一寫就順,而且聽得真,懂得深,說得好,寫得美?!钡?,我們知道,在母語學習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們,對母語已經有了屬于自己的語感,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學生認為語文課是門可有可無的課程。對此,王尚文認為在培養(yǎng)語言的基礎上,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提高學生語感的素質,使之不斷廣化、深化、美化、敏化。
3.語感的形成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王尚文提倡語感養(yǎng)成應關注言語表現(xiàn)形式,但這并不等于忽略言語內容不管不顧,更不等同于忽略整體而肢解文章,進行所謂的美詞美句美段分析。這種肢解課文,分析哪個詞好,為什么好的行為至少應該建立在整體感悟的基礎之上。從學生語感發(fā)展的過程說,筆者認為應當存在的狀態(tài)包括:初讀課文時候的混沌模糊的理解,這里的理解是屬于自己的解讀,是根據(jù)自己的前知識儲備而形成的語感。在這個階段,學生會對整體的內容、情感等有自己的初步的淺層次的理解。但對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他們是能夠知道哪部分的表達形式是吸引自己的,是優(yōu)美的,是可以學習借鑒的。第二層次的語感,應該是在經歷過教師專業(yè)的解讀分析之后,對自己感興趣的地方,文章最具特色的地方有自己的解讀,并通過傾聽他人的見解,通過多次閱讀,產生新的語感,并強化了這種語言感知能力。第三種狀態(tài)應該是,在現(xiàn)實的言語環(huán)境中使用這些所學的語文知識,能在相同的場合中瞬間調動自己的這種言語能力,進行言說行為,憑借得以強化的語感進行交流,或者在相似的場合中能夠遷移這種語感狀態(tài)進行交流。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語感會經歷一個由混沌模糊到條件性反射的過程,面對學習材料要做的就是玩味斟酌、模仿學習、求教進步,在環(huán)境中理解,在實踐中運用,來建構屬于自己的解讀,發(fā)展自己的語感。
二、語感論視閾下的教學觀
1.語感論視閾下的教育觀。提供豐富多樣的言語形式刺激。通俗的說,從吸收方面講,語感就是接觸多了,產生了自然的條件反射,無論正確與否都有有自己剎那的感悟、解讀。因而要多給學生接觸言語形式好的材料,多幫助他們對一些字詞等產生刺激,并強化這些刺激物的作用。在課堂語文教學之中,學生接觸到大量優(yōu)質的言語材料,基于王尚文提出的語感形成的心理過程,我們應當盡可能多的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的言語材料,以便可以更多地刺激學生的大腦,促進他們語感的形成。他提出“語感是言語對象化于人的語言器官的結果,離開具體的言語形式,語感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币蚨覀兛梢酝ㄟ^圖形、影像、文字等的結合,幫助學生在立體交錯的語言環(huán)境中,從多角度刺激大腦高效的接受有效的言語表達形式,促進語感的形成與強化。但在這個過程中,王尚文認為“言語主體只要一開口說、一下筆寫,他就已經觀念地介入了表述對象,盡管他主觀上是何等真誠何等努力地試圖客觀地加以表述,也仍然不能不受到他感知、認識水平的支配,不能不受到他情感、態(tài)度的左右?!惫识枰獛椭鷮W生接觸正確的語言內容和形式,形成正確的語感。
創(chuàng)設語言應用環(huán)境。從表達方面講,就是讓學生多寫多說,能夠運用他們形成語感進行正確、優(yōu)美、有效的表達。同時,還要具有語文意識,這是王尚文很提倡的一個觀點。對“語文意識”,他的解釋是“它是我們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對如何運用語言正確表達,如何遣詞造句,如何謀篇布局的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關注。一句話,就是對如何運用語文的一種自覺。語文意識的養(yǎng)成就是良好的語文習慣的培養(yǎng)和形成的過程。”在對各種文體進行教學的時候,我們可以抓住文體的最突出的幾個特點來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進行實踐運用,以強化他們的語感。
2.語感論視閾下的學習觀。重視言語形式的積累。王尚文認為“只有掌握了相當數(shù)量的言語形式,學習有關語音學、詞匯學、語法學、修辭學等的一般知識也才有堅實可靠的基礎,這些抽象概括的一般知識才能懂得深、學得活、用得上,否則就有可能走上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絕路。”因而我們可以看到,古今中外語文教學都以言語作品為主要教材內容。比如,我們知道的“熟讀古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比如朱熹讀書法中提倡的“循序漸進、熟讀精思”等都是這個意思。當然,現(xiàn)如今我們的語文教育當然需要更加的高效,但萬變不離其宗,我們語感的形成,語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是離不開對優(yōu)質言語形式的積累的。這就是他所說的語言知識的學習主要還得通過學生的感官、心靈對優(yōu)秀作品語言的感知、揣摩、玩味,在長期的反復的實踐中自然積淀而成,也就是“循其自然”、“神而明之”。因而,在語文教學中困難之處不是“知”的積累而是“感”的沉淀。
強調實踐應用的價值。前文已經談到,我們語感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我們通過自己形成的語感來吸收別人文章中的信息,同時,通過自己的語感進行表達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知不覺的進行語感的應用,并在應用中強化習得的語感。也就是王尚文所說的“語文教學可以順水推舟地把作為學習形式的讀、寫、聽、說自然而然地變?yōu)閷W生的生活形式。”
三、語感論存在的意義
1.突出了語用的地位。相比較語文的性質應屬于“人文性”或是“工具性”而言,王尚文雖然沒有明確強調(或許是回避爭論這個問題),但其一直致力于語感的研究,并提出“語文課程為了形成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學生的讀寫聽說活動必須指向如何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而主要不是它們的內容。這是語文課與其他課程的根本區(qū)別?!睆闹锌梢钥闯觯ㄟ^不斷的形成和發(fā)展自己的語感,學生可以形成對言語形式的準確高效的條件性反射,語感習得的來源是大量接觸豐富多彩的言語表現(xiàn)形式,無論是積累、誦讀、還是實踐運用,都有助于語感的形成與發(fā)展。而習得的語感又可以幫助學生對言語材料產生長效、高效的解讀。這雙向交互的語感過程,究其實質就是語言運用的過程,也就是王尚文所提倡的將“語用”作為語言學習的核心。
2.強調了對話的地位。語感的來源是豐富多彩的言語形式所帶來的刺激,這些刺激物在語文教學之中主要表現(xiàn)為文質兼美的文本材料。面對這些文章,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遵循現(xiàn)有的語文知識和能力,在意識支配下自覺捕捉能夠刺激自己現(xiàn)有語文知識和能力興奮起來的字詞句。根據(jù)王尚文的解釋,就是在自己大腦中形成對刺激的主觀反應,這個主觀反應既是他所說的“直覺”,也是巴赫金所提出的“對話”。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促進了自己大腦中語感的產生,與師生進行對話,豐富和發(fā)展了之前所形成的語感,此后在經過多次自己的思考解讀,從而完成了語感在來源上的形成過程。在下一個語感運用過程中,也是在語感的支配下通過對話的方式與他人進行交流,這括書面形式的交流,也包括口語交際上的交流。
3.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言語學習習慣。語感是不能離開閱讀大量文質優(yōu)美、言語形式值得借鑒的言語材料,離不開積累和沉淀,離不開多次言語實踐應用而兀自形成的。閱讀、積累、運用,這一系列語感養(yǎng)成的方式都可以為我們言語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提供沃土,助我們言語能力的發(fā)展。這不僅僅對我們語文這門學科的學習有很大幫助,對任何時候的文本閱讀、信息提取,對有效地表達自我觀點,有效地和他人交流交際等都可以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一直是高校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而實現(xiàn)素質教育目標的關鍵,是大力促進大學生思想內涵的發(fā)展。只有在大學生擁有充分而良好的思想內涵的情況下,才能為大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現(xiàn)有高校教學資源、在不影響其他課程任務完成的前提下、促進大學生思想內涵的發(fā)展,是人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一般來說,大學生思想內涵的發(fā)展,屬于廣義上的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一部分。而高校語文教育的作用,除了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與技巧之外,另外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1]而大學語文教育要想充分發(fā)揮其促進大學生思想內涵發(fā)展的作用,就必須針對大學生在思想內涵上存在的具體問題,對其進行功能再造。
一、大學生思想內涵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校教育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為了滿足經濟發(fā)展而過度強調專業(yè)教育,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人文素質方面的非專業(yè)教育,導致了大學生思想內涵方面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一)缺少思想內涵發(fā)展必需的人文知識的積累
具有充分而良好的思想內涵的前提是大學生必須具備必要的人文知識的積累。假如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論述一無所知,要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唯物主義世界觀是根本不可能的;假如對中國歷史一知半解,就很難理解革命先烈們舍生忘死的為國家為人民不惜犧牲的崇高精神。而正是由于對人文知識積累的缺乏,很多大學生不能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很多不良思想在大學生中蔓延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缺少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
隨著國家的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現(xiàn)代中國的苦難史正在逐漸遠去。如今的大學生,因為其出生乃至成長的時間均處于中國幾個世紀以來最好的高速發(fā)展階段,對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性缺乏感性的認識,再加上西方在世界上掌握話語霸權,因此很容易受到各種宣揚國家和民族虛無主義思想的蠱惑。這種缺乏國家和民族認同感最直接的表現(xiàn)是對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不屑一顧,對挽救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民族英雄毫不在乎。
(三)個人中心主義嚴重
大學生個人中心主義嚴重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集體意識的缺乏?,F(xiàn)代社會的重要特點之一,是實行廣泛的分工合作,因此幾乎所有人都處于不同的分工環(huán)節(jié)之中。要使分工獲得必要的效率,個體就必須有相應的集體意識,保證分工的同時使合作順利展開。但是對于個人中心主義的大學生來說,集體對其是可有可無的存在,因此其在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不僅很少考慮集體的利益,也很少參加集體活動。另一方面是不尊重關心他人。個人中心主義因為一切都從自身的角度出發(fā),所以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不懂得尊重關心他人的重要性,因而在與人交往時顯得冷漠而自私。個人中心主義嚴重的大學生,如果不能及時對其思想進行矯正,必然會導致其受到集體和周邊人群的排斥,從而對其發(fā)展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
(四)缺少勇攀高峰的進取精神
要想在學習和以后的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績,具備勇攀高峰的進取精神是必要條件。缺少進取精神的大學生,必然在學習和生活中碰到困難時畏縮不前,從而使其遭受相應的挫折。而這種挫折的產生又進一步增強其畏難心理,最終導致其一事無成。缺少勇攀高峰的進取精神,就不可能面對困難時再接再厲,更不可能養(yǎng)成堅忍不拔的良好品質。缺少勇攀高峰的進取精神,最終等待這些大學生的只能是渾渾噩噩地虛度一生。
二、語文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內涵發(fā)展的功能
(一)增加大學生人文知識的廣度和深度
大學語文教育必然涉及到對其使用的文學素材的理解和講述,在此過程中,必然涉及到很多相關的人文知識。比如諸葛亮的《出師表》,不僅其文章本身就將三國時的部分歷史進行了簡單而精辟的敘述,而且對里面出現(xiàn)的很多人物和事件的表述,要理解和講述清楚的話,學生就必須對三國乃至漢朝的很多人文歷史有一定的了解。學習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就必須對中國近代史有著清楚的認識。因此,語文教育在培養(yǎng)大學生的語言技巧的同時,也大大增加了大學生人文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其思想內涵中人文知識積累不足的缺陷。[2]
(二)培養(yǎng)大學生愛國主義精神
很多語文教育講授到的經典文學作品,都創(chuàng)作于國家繁榮的巔峰時期或者是國家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前者的典型如盛唐的詩歌,后者如中國近現(xiàn)代,都產生了很多足以流傳千古、并為大學語文所選取的文學作品。這些文章,或描述祖國山河的壯麗、人物的風流,或抒發(fā)其對祖國深沉的感情,或表達為祖國富強而不惜犧牲自己的決心。在學習這些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學生很自然地會在文學藝術欣賞中受到作者對國家和民族的真摯情感的感染,自覺抵制對西方盲目崇拜思想的干擾,將其逐漸內化成自己的思想品德,養(yǎng)成良好的愛國主義精神。[3]
(三)培養(yǎng)其尊重他人、團結協(xié)作的集體主義思想
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無處不在的社會網絡之中,并且作為這個網絡的一部分而發(fā)揮自己的功能和作用,人與人之間的互相配合和諒解是這一網絡正常運作的墻體。因此對他人的尊重和關懷幾乎是所有文學作品都大力贊揚的美德,由尊重他人延伸開去,就必然涉及到與處于同一集體的其他人團結協(xié)作的問題。因此,尊重他人是產生集體主義思想的基礎,而集體主義思想則是尊重他人的邏輯結果。在語文教育過程中,學生們可以從經典文學作品中深刻體會到作者所代表的社會對自私自利的深刻厭惡以及對尊重他人、團結協(xié)作的真情贊美。結合自己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遭遇,與語文教育中作者的價值觀相印證,就能很好地促進學生尊重他人美德的形成,并在此基礎上養(yǎng)成團結協(xié)作的集體主義思想。(四)促進其堅韌精神的形成大學語文使用的文學素材中,很多都涉及到勵志的論述和相應的故事。這些論述和故事往往與大學生日常生活或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有或多或少的類似之處。如三國時期“非復吳下阿蒙”的典故,講述呂蒙少年時無所事事、受人鄙視后發(fā)奮努力、終成大器的故事。還有少年周處為禍鄉(xiāng)里、在鄉(xiāng)人勸說下除“三害”、成為一代名將的故事等。在學習這些文學典故的時候,對比一下類似呂蒙和周處這樣的歷史人物,他們在少年時或無所事事或為禍鄉(xiāng)里但都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流傳千古的美名,作為新時代具有相當現(xiàn)代知識基礎的大學生,有什么理由不通過自己的奮斗取得更好的成績呢?只要不懈努力,自己也能像這些勵志故事中的人物一樣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養(yǎng)成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堅忍不拔的精神,最終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
三、語文教育的功能再造
要充分發(fā)揮語文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內涵發(fā)展的作用,就有必要針對目前語文教育的現(xiàn)狀,采取一定的措施,實現(xiàn)其功能再造。
(一)明確思想教育作為語文教育重要任務的地位
充分發(fā)揮語文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內涵發(fā)展的前提,是明確思想教育在語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雖然說語文教育本身必然會對大學生思想內涵發(fā)展產生相應的影響,但是若不明確其思想教育的任務,這始終只是語文教育產生的附帶作用,無法將這種促進作用發(fā)揮到最大。當然,這并不是說將思想教育作為語文教育的主要任務,從而將語文課上成思想教育課,而是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訓練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技巧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的思想發(fā)展,使語文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內涵的發(fā)展成為一種自覺的而不僅僅是附帶的行為。
(二)在語文教育中增加有思想教育意義的文學素材
語文教育對大學生思想內涵發(fā)展的作用,必須通過其使用的文學素材才能最終發(fā)揮出來,語文教育中的文學素材具有良好的思想教育的內容是實現(xiàn)這一作用的必要條件。因此,在語文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其對大學生思想內涵發(fā)展的促進作用,就必須適當增加此方面的文學素材的內容。尤其在大學課本中課文的編選方面,因為語文課的講授基本都是圍繞著語文課本中的課文進行,因此要在大學語文課本中適當增加有思想教育意義的文學素材,而對那些缺乏思想教育意義的文學素材,除非在語言藝術方面有特別的必要,否則盡量不要選取。另外,對大學語文教育中列出的必讀課外書籍,也有必要向具有思想教育意義的文學經典傾斜。
(三)增加對文學素材背景資料的講授
關鍵詞:于漪 語文 閱讀
于漪,作為我國當代最著名的中學語文特級教師之一,創(chuàng)出了屬于她自己所特有的教學思想。新時期以來,于漪提出“弘揚人文,改革弊端”、“語文教學應以語言和思維訓練為核心”等重要思想。于漪憑借其獨特的視角,闡述了她對閱讀教學方法的運用。閱讀,作為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于漪認為,至少要從三個方面對學生進行閱讀教學,方能實現(xiàn)閱讀之為閱讀的本質。
一、重視通過想象再現(xiàn)作品的情景和意境
再現(xiàn)不等于表現(xiàn)。表現(xiàn)強調作家內心世界的表現(xiàn),是作家內心情感的流露。再現(xiàn)則指對生活世界的模仿與再現(xiàn)。那么對于閱讀的學生來說,除了要理解作家所表現(xiàn)的表現(xiàn)世界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再現(xiàn)作家的表現(xiàn)世界來激發(fā)自己的想象。于漪認為首先要選準想象的“觸發(fā)點”。在閱讀教學中,關鍵詞有時會起提綱挈領的作用,有利于展開學生的想象。此外,諸如精彩的比喻、相關的圖片也可激發(fā)學生的想象空間。其次,要“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可結合詩文的情景描寫設計一環(huán)連一環(huán)的小問題,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使腦中的圖景清晰起來、立體起來;也可根據(jù)課文特點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選擇和組織語句繪聲繪色地作閱讀后的描述,促使他們展開想象;還可以采用推想的方法,讓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推想情節(jié)的合乎邏輯的發(fā)展。最后,可采用充滿情趣的方法,如作圖法、手勢法、比較法、促使學生腦中展現(xiàn)立體圖景
二、重視概括、分析和綜合等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抽象性思維是思維發(fā)展的高級階段,因此在閱讀教學中,于漪特別強調對抽象性思維的培養(yǎng)與訓練。于漪認為,概括是對教材規(guī)律性的認識,是對文章字詞句段之間內在聯(lián)系的認識。概括是思維的飛躍,思想的升華。如果學生能對一個“文本”予以高度的概括,則很有利于學生自身對文本的再理解。概括與分析是抽象思維的不同表現(xiàn)方式。對文本的分析,尤其對文本思想內容、段落結構、表現(xiàn)手法等的分析,有利于學生擺脫對課文的一般感受,從而進入文本的作品實質。最后,再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獲得正確而深刻的結論。從而深刻地解釋了文本,同時也提升了學生自身。
三、讓學生探疑、解疑
探疑、解疑的過程實質也是學生對文本的進一步理解、領悟的過程。學生作為與教師同等地位的主體之人,同樣具有對文本的主動解釋權。教師不應一味地禁錮學生的自由思維,而應讓學生在“思”中思,從而學會探疑、解疑,進而促進人自身的發(fā)展。
中國期刊投稿熱線,歡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論文我們會在2個工作日之內給予辦理審稿,并通過電子信箱通知您具體的論文審稿及發(fā)表情況,來信咨詢者當天回信,敬請查收。本站提供專業(yè)的服務和論文寫作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快速發(fā)表。
【摘要】, 開啟了人們心靈的塵封已久的窗口, 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我國語文教育從五十年代開始, 一直沿襲著前蘇聯(lián)凱洛夫的教育理論, 不斷重蹈著“應試教育”的軌跡, 對考試嚴防死守, 萬無一失, 在深重的升學與英才教育中, 迷失了教育主體的個性.
【關鍵詞】開啟了人們心靈的塵封已久的窗口 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本頁關鍵詞】省級國家級期刊快速發(fā)表 學術期刊論文投稿歡迎來稿
【正文】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 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薄墩Z文課程標準》確立了語文學科的性質和地位, 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人文說” 是當今世界人文主義教育思潮風起云涌的有力回應, 強調人對世界的優(yōu)先地位, 主張發(fā)展學生的個性, 重視情感的和諧、環(huán)境的熏陶和內心的體驗, 注重想象、直覺和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在急功近利的“應試”教育把語文教學弄得山窮水盡之際,“人文說”的提出, 另辟新路, 開啟了人們心靈的塵封已久的窗口, 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一、語文教學的現(xiàn)狀我國語文教育從五十年代開始, 一直沿襲著前蘇聯(lián)凱洛夫的教育理論, 不斷重蹈著“應試教育”的軌跡, 對考試嚴防死守, 萬無一失, 在深重的升學與英才教育中, 迷失了教育主體的個性; 在“書院教育”的怪圈中爬循, 教育成為“掌握知識”的過程, 人類知識的浩如煙海也使得對知識的掌握深感重負和困惑, 知識的不斷增長伴隨而來的是對知識價值的漠視, 伴隨著心靈的蒼白和心胸的狹窄, 教育缺少智慧和靈性, 語文教學普遍存在教得死, 學生讀寫太少, 教學脫離生活, 整體效率不高; 長期以來, 不少教師往往是從自己的箱子里尋找工具去解決問題, 很少從箱子外去尋找解決問題的工具, 即“常規(guī)思維”,“習慣思維”產生的巨大慣性, 這些思維中的非理性因素, 已深深地植根于我們的思維中, 形成思維誤區(qū), 客觀上影響了新課程實施的寬度和深度。
二、人文教育與中學語文人文教育思想是現(xiàn)代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的根本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做進步的現(xiàn)代人, 即通過提高人文素養(yǎng), 使人活得更自覺, 更高尚, 更高雅, 使現(xiàn)代人擁有更開闊的心胸, 更重視精神追求。人文內容包括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 人文知識為“智”, 人文精神為“德”人文不是科學, 而是文史哲, 人文求善, 是為人本, 是民族存亡之根, 人文精神體現(xiàn)的是以人為中心, 尋求人的自由發(fā)展和完善, 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理想的關注, 人文精神主要是通過人生觀、價值觀、人格特征、審美情趣等體現(xiàn)出來的, 要實現(xiàn)人文教育的目標, 必須在人文實踐活動中, 重視良好人文環(huán)境的熏陶作用, 重視讓學生去體會并參與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 實現(xiàn)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文章來源】/article/66/3188.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yè)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fā)表服務。提供畢業(yè)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fā)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fā)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yōu)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xù)把信譽、效率、發(fā)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lián)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xiàn)代商業(yè)》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fā)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guī)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
關鍵詞:觀察;思維;實踐操作;發(fā)展智力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6-0163-01
贊可夫發(fā)展性教學理論所探討和強調的是教學對學生一般發(fā)展的影響。在這之前,前蘇聯(lián)教育學和心理學著作在涉及教學與發(fā)展問題時,歷來只限于教學對學生智力發(fā)展的影響。贊可夫在研究這一問題時,從“兒童心理是整體發(fā)展的”這一客觀事實出發(fā),探討和研究“教學與學生的心理一般發(fā)展的關系”或者說“教學對兒童的心理的整體的影響”。也就是說,贊可夫所強調的“一般發(fā)展”,既不同于“智力發(fā)展”,也不同于“特殊發(fā)展”。所謂“一般發(fā)展”,就是不僅發(fā)展學生的智力,而且發(fā)展學生的情感、意志品質、性格和集體主義思想;強調“一般發(fā)展”,就是不片面地分析研究個別的特殊能力,而是強調一些個性屬性的形成和質變,這些個性是學生順利學習任何一門學科教材的基礎,從學校畢業(yè)以后,又是他們在任何一種領域從事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基礎。
在這里,贊可夫又提出了通過觀察活動、思維活動和實際操作活動來研究兒童一般發(fā)展的創(chuàng)見。心理活動的這三條線索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和相互補充的,它們中的每一條線索都是一般發(fā)展的一定表現(xiàn)形式。也就是說,學生在周密設計的觀察活動、思維活動和實際操作活動中反映出來的發(fā)展水平,都是一般發(fā)展的水平,而并不是個別的具體能力的水平。贊可夫的這一創(chuàng)見,具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它不僅解決了具體的研究方法問題本身,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數(shù)量來判別兒童的一般發(fā)展水平。
首先,我國語文教育強調課程、教材、教法對學生的熏陶作用、發(fā)展作用,而不是簡單地適應學生的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文學教育、情感熏陶過去一直、現(xiàn)在更是愈來愈受到語文教育家們的青睞和重視。雖然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質一直被認為是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但這“工具性”并不同于美國一度盛行的“純實用性”。盡管在語文教育過分追求“科學化”、“技術化”的過程中,文學教育、情感熏陶不免有“淡化”甚至“”或“扭曲”的現(xiàn)象,但文學作品在語文教材中的比例仍占“大頭”這一事實,使文學客觀上對學生還是起著或深或淺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因為我們知道,文學,是一個民族心靈的歷史、情感的歷史。文學教育說到底是情感熏陶、情感教育。情感是生命的源泉。就人的培養(yǎng)來說,離開情感的熏陶,也即生命激情的張揚,就不會有靈性、創(chuàng)造力,也不會有信仰和人格,也就談不上真正的德育、智育。同時,文學又是語言的藝術,文學語言是語言的最高層次。民族情感的熏陶、文學語言的感染區(qū)別于一般實用性文字“模仿”的地方就在于它對人的靈性、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作用、發(fā)展作用。顯然,我國語文教育重視文學教育、情感熏陶與發(fā)展性教學理論中強調積極創(chuàng)造最近發(fā)展水平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我國語文教育強調在增長知識、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的同時,注重學生個性、品格的養(yǎng)成。這與發(fā)展性教學理論中強調學生的“一般發(fā)展”是基本相通的。我國語文教育一貫堅持文道統(tǒng)一的原則。雖然這里所說的“道”許多年來不少人將它自覺不自覺地混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但將“道”視為“文”中固有之“道”者大有人在。他們在引導學生品味“文”即作品言語時,強調領悟“文中固有之道”,也即把握作者及作品人物的品性、趣味、愛好和胸懷;在指導學生作文時,強調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揮,強調寫作是一個方面的“立人”技能,強調寫作是個體對群體、對社會的“發(fā)言”。所有這些,都表明我國語文教育不單是傳授知識,也不僅僅停留在或滿足于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而是追求更全面的發(fā)展。積極發(fā)揚我國語文教育的這些思想和實踐,有利于推進當前“素質教育”的開展。
第三,我國語文教育也非常強調學生的觀察力、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三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記敘文教學一直是我國語文教學的重點。記敘文教學中,無論是閱讀教學,還是寫作教學,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一貫受到重視。學生要求在閱讀記敘文時,注意作者的“觀察點”、“觀察順序”;在寫作記敘文時,注意留心他們周圍的人和物,特別是要注意觀察不同人物的行為舉止、性格特點等等。
文/賈?蕾?鄭麗麗
摘?要:近年來,語文教學理論可謂百花齊放,實際上用終身教育理論觀點看,無非是:授以方法,養(yǎng)成習慣,學會自學,受用終身。然而由于應試教育、小農意識的根深蒂固,“填鴨式”教學導致的“先天不足”后遺癥,使當下中學段語文教學形成諸多非科學思維,已很難適應現(xiàn)代科學的教育觀念。因此,本文提出,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終身教育思想”已成為歷史的選擇。
關鍵詞 :語文教學?高中(中專)段?終身教育
一、摒棄輕視語文教學觀念,把其提升到“生命行為”的高度加以重視
重英語輕母語,重專業(yè)輕語文是高中(中專)段學生在初中基礎教育重理輕文的延續(xù),學生們在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下,一方面認為語文如解連環(huán)——文道一體,讀寫聽說,課內課外,語修邏文,很難得高分,從而患上“恐懼癥”;另一方面,有的語文教師漠視語文獨特的自身魅力,漠視語文是唯一能夠披文入情的審美學科,不是喚起學生對課文直接的整體的觸悟以實現(xiàn)學生精神上受感染熏陶從而達到移情啟智的文道合一的功能,而是只會解剖式肢解分析,使語文變得索然寡味,最終造成學生對語文失去興趣。
葉圣陶先生認為“閱讀與寫作”都是人生的一種行為,語文應當成為“生活的一個項目,好比說話與吃飯是生活的一個項目”。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更有科學的論斷,他說:“缺乏閱讀能力,將會阻礙和抑制大腦的極其細微的連續(xù)性纖維的可塑性,使它們不能順利地保證神經元之間的聯(lián)系。誰不善于閱讀,誰就不善于思維?!睂嶋H上一個沒有聽寫讀說能力的人,他的“一技”實在也長不到哪里去,至多是“雕蟲小技”。因為人的技能總是與他的綜合素質相輔相成的。
人們往往驚嘆海上冰山的壯觀,卻忽視了海平面之下冰體的龐然。有的人即使有了“薄技”,而不具有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這種“薄技”與人類與社會進步又有何裨益?他的這種“薄技”只能為其加固小農意識。保守而自私的人,又怎能面對市場經濟,面對中國夢的實現(xiàn)。可見,不論是中學生、中專生,還是大學生都要立志學好語文。
二、教給方法,養(yǎng)成習慣,學會自學,終身受用
棗莊市臺兒莊區(qū)職業(yè)中專的譚中法老師,當年高考時語文只考了54分(滿分100分),大學期間學的是物理??伤ㄟ^后天的學習,卻成為學校各類大小材料的撰寫者。這些確是得益于處處留心學語文的好習慣,同時也說明語文完全是可以后天自學的。呂叔湘先生在葉圣陶《語文教育論文集》序言中指出:“通觀圣陶先生的語文教育思想,最重要有兩點,其一是關于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是工具;其二是關于語文教學的任務,教語文是幫助學生養(yǎng)成使用語文的良好習慣?!边z憾的是我們現(xiàn)在的高中生或中專生在9年基礎教育階段并未養(yǎng)成學語文的好習慣。壞習慣卻不少:讀書只用眼睛不動筆記,遇到生字詞懶于查工具書,以至于寫文章錯字連篇病句百出,書寫潦草不負責任,出語粗俗不講文明等。
凡此種種惡習循環(huán)下去將嚴重影響中華民族的素質提升。這不能完全歸咎于應試教育,還與當下語文教師的觀念與素質有著密切關系。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要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學語文,就是學聽、學說、學寫、學讀,聽說讀寫就是人生行為。語文與生活同在,特級教師陳日亮“得法于課內,收益于課外”的觀點,就是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只能訓練基本的“學法”,培養(yǎng)應有的習慣,而決勝的主戰(zhàn)場只能在課外。語文的后方是課堂,課外才是前方,要隨時為前方服務。
眾所周知,語文在生活中更為重要。處處留心皆語文,看新聞聯(lián)播,是否留心播音員一口標準的普通話;聽全國兩會舉行的新聞記者會,是否留心其得體的措辭;課外讀書看報,是否留心圈點筆記等。經常留心,便形成習慣,形成了習慣,語文沒有學不好的,文章沒有不出彩的,編輯沒有不青睞的。再者,學語文必須摒棄“滿堂灌”的教學陋習,要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充分調動學生的認識、分析、綜合、體會、審美的內在動力,這樣才能和養(yǎng)成讀書習慣的目標相匹配?!敖淌菫榱瞬唤獭币徽Z道出了教師責任的最高境界。
三、終身教育思想應貫穿整個教育過程
學生的人文教育應遵循終身教育理念,堅持從入學教育抓起,從就業(yè)理念抓起,從母語教育功能抓起。在教法上,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同時在語文學習添加一些娛樂性內容,改變滿堂灌傳統(tǒng),變學習為快樂。譬如講故事、猜謎語、說笑話、賽詩、連句、文獻欣賞等等,這些活動既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又能寓教于樂,在歡樂中學到知識,提高語文學習的興趣。同時,這些活動還能促進學生諸多特長的發(fā)展。
自從推行新課改,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就備受重視,新課標不止一次的提到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而在應試教育的指揮下,考什么學什么依然盛行,老師教的是考試重點,學生學的是考試重點,而考試重點基本又都集中于教材上,因此想要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是十分困難的。這種狹隘的語文教學內容限制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因此就需拓寬語文學習范圍,延伸語文學習,而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就是為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量身定做的,是踐行新課標的有力推動劑。
二、如何將“大語文”教學思想滲透到高中語文教學中
1、從課堂教學入手。“大語文”宣揚語文是寬泛的,廣義的,與其他學科有著深刻的聯(lián)系,如果課堂上能夠與其他學科進行延展,形成合力,互相促進,那么會更有利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落實素質教育。比如,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一中第二單元是古文單元,包含燭之武退秦師、荊軻刺秦王、鴻門宴三課。在教學這一單元時,我們就進行了文史哲的有機融合。由語文教師和歷史教師共同備課,理清其中的絲絲縷縷的聯(lián)系,然后探討如何結合來講。最終確定第一節(jié)課由歷史老師用一節(jié)課的時間介紹三課的歷史背景,然后由語文教師引領學生讀原著,細細品讀,研究,體會,感受中國燦爛的歷史文化。此外,高中學生思維漸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閱讀表達能力,發(fā)展他們的合作探究能力應成為選修課程的重要任務,而且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實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因此教師課堂上不應做過多講解和干涉,而是更多由學生通過自身體會與小組合作來理解教學內容,提高語文能力。
2、從教材內容入手。“大語文觀”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它不僅能關注語文教學,更重視“語文與人”、“語文與文化”、“語文與精神”、“語文與社會”等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就要時刻注意“大語文”的宗旨,將其與教材內容結合起來,通過對不同類型文本的處理,注重引導學生去品味,去感悟,去領會文本蘊含的思想文化、豐富的情感和高雅的審美情趣。從而逐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健全學生人格,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增強對人事的敏感度。如教學《沁園春•長沙》時,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描繪美麗的湘江秋景,進而體會詩歌語言的凝練性。又如學習日本作家清岡卓行的《米洛斯的維納斯》,我們不能僅僅著眼于語文本身的東西,而且要引入美學原理以及物理學上的相對論,只有基于以上東西,才能促使學生真正的把握這篇文章的內涵。
3、從教法入手。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傳統(tǒng)教學中,“授之以魚”是常見現(xiàn)象,教師是教學的中心,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生是被動的“填充者”,學習的內容都是老師機械的灌輸?shù)模词巩敃r學會了,也沒有太深的印象,即使以后也沒有忘記,卻不會舉一反三,學不會學習的方法。要想踐行“大語文”教學思想,首當其沖的就是從教法入手,變“授之以魚”為“授之以漁”。如在人教版高一語文必修二第二單元詩歌的教學中,我做了積極的嘗試。教給學生的不僅是關于詩歌內容本身的東西,更主要的是鑒賞詩歌的方法、手段。之后要求學生自主對某一詩歌進行鑒賞,利用教授的鑒賞方法,學生學有所用,對知識的印象愈加深刻,對鑒賞方法也略知一二。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