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高中政治哲學原理總結范文

高中政治哲學原理總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政治哲學原理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中政治哲學原理總結

第1篇:高中政治哲學原理總結范文

關鍵詞:高中政治;教學;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0-176-01

一、教學理念上創(chuàng)新,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只有將兩者結合、相互聯系才能更好地推動課堂教學效果,按質按量完成教學任務。

由于政治課通常給人的感覺都是比較枯燥乏味,只要背背就行,這樣的心態(tài)造成了很多學生政治課程學得并不是很好,只是停留在背、記的階段,不能從根本上提升自身能力。所以針對這種現狀,教師首先必須要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去更好地輔助學生學習。如教師要抓住教材的重點、難點進行講述,更好地把握住事物的內在本質,用綜合的手法去解決問題。其次,教師在講課之前要進行精心的準備。對于相應的哲學原理、經濟原理、政治常識、文化常識要通過相關的媒休如報紙、電視、網絡等渠道對題材進行挑選、歸檔,使學生深入體會到身邊處處都有政治話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教學方法上創(chuàng)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發(fā)揮學生自身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為提高課堂效率,學生要在課堂之前進行相應的預習,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對相關的課本知識達到一個認識、掌握的初步階段。

2、經常溫習,鞏固自身潛能

在高中文科教學中,通常有很多知識點都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區(qū)別的,所以容易出現記憶上的失誤,導致不能準確把握住知識的要點,造成在考核過程中失分。針對這種情況,除了課前預習、課堂學習外,還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課后溫習,加強理解,以便能更好地把握住知識點。與此同時,還要將相關的知識點與實踐相聯系,如通過收看每天的《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經濟半小時》等更好地接觸社會中與政治有關的話題,更深入、準確地把握住知識的內在本質。

3、分組討論,培養(yǎng)主動學習的能力

每個學生都有自身的價值觀念,針對不同的價值觀分成小組進行探究、交流。在課余時間中,可自由組織創(chuàng)建一個“政治活躍小組”,在小組活動中可以通過相關的辯論、演說、交流經驗等方式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每個人的經驗進行交流、分析、匯總,以便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強化知識的深入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和主動學習的能力。

4、通過案例分析,提高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

高中政治相關的經濟學原理、哲學原理、政治常識、文化常識都是由眾多知識點組成的,而且每個知識點都有著內在的聯系。只通過簡單的學習和了解是不能從根本上把握住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的,相關的考試試題也不能全面地分析與解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入相關的典型事例,針對不同的社會背景、社會事例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索,爭取在考核的過程中從經濟學、哲學、文化、政治常識上進行全方位的解答。把握住事例中所出現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培養(yǎng)正確分析問題、合理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轉變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

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出發(fā)點。為此,教師就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從思想上認識到學生既不是用來裝知識的“容器”,更不是可任意塑造的“泥娃娃”,學生是所有教學活動的主體,只有他們的積極參與,才能產生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教師要扮演好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利用教師組織教學的作用,激活學生的內在動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挖掘學生的自身潛力,學生才會自覺、主動地參與政治學科的教學活動,進而提高教學的質量與水平。

四、實施分組教學,促進合作學習

新課程改革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小組為單位,或是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學生對政治學科中的疑難點進行分析,使學生的思想得到迅速整合,形成小組的鮮明觀點。通過討論不但有利于啟發(fā)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yǎng)合作精神,而且有利于學生牢固掌握政治知識和科學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探究學習的習慣,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第2篇:高中政治哲學原理總結范文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政治教學

新課改對高中政治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課改的重點在于探討新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參與、勇于創(chuàng)新、樂于探究、善于合作。所以,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應該努力嘗試新的教學形式,探討出高效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身能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一、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體系,是現在教學中所倡導的。師生之間要及時相互溝通,相互合作,使學生更快地掌握相關知識,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保證教學質量。政治課上有的知識比較抽象,在教學中容易使學生感覺到枯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只停留在死記硬背的階段,沒有真正學懂知識的內在含義,不能靈活掌握。所以,針對這種狀況,就需要教師的及時指導,同時,在指導中,教師也需要在指導中不斷完善自己,增長教學水平。教師應該注意到以下幾點:(1)教師應該分析研究教材,找出重點難點,分析知識本質,運用多種手段進行有效教學。(2)教師在授課前要進行精心準備,對于經濟原理、哲學原理,政治常識的講解,可以把報紙、電視等時政報道引入教學,讓學生有更直觀的認識和了解,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留心觀察,政治學習生動有趣,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既有現實意義。

二、在教學方法上,要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課前預習階段

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對周邊一切都充滿了好奇,渴望自己去探索,去求實。所以,應該充分利用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通過課前設疑的方法,讓學生在課前進行有效的預習,對所要掌握的知識有一個熟悉的過程,對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標記,這樣,就能更有針對性的汲取知識,提高課堂效率,更能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自己學習的能力。

(二)課堂教學階段

1.生活教學法

在政治課堂的教學中,教師要牢記“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這一主題,把抽象理論的知識形象化,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比如:在講授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時,課本上給出的是這樣的定義:在許多矛盾中,主要矛盾是居支配地位,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次要矛盾是處于從屬的地位,起次要作用。在一對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居支配地位,起主導的決定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處于被支配地位,起次要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質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主要矛盾的例子:我國社會主義階段的矛盾有許多,民族之間的問題,國際的問題,等等,但主要的矛盾是什么呢?是經濟發(fā)展的問題,是生產力發(fā)展的問題,它由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性質等等決定,制約了其他一切矛盾的解決,其他的矛盾解決以它的發(fā)展和解決為條件。矛盾的主次方面的例子:人民內部矛盾,群眾之間有種種利益上的差異和取向上的分歧,人民內涵的不同群體或集團間有相對獨立的利益追求,總之在公有經濟基礎上有種種局部的暫時的利益沖突,但是公共利益是全局的長遠的,決定了人民內部矛盾最終是非對抗性的,可以通過和平的溫和的手段來解決。這樣,對人民內部矛盾的定性用的就是矛盾的主次方面。

2.小組學習法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自由組合的方式,可以把學生分為幾個不同的小組,設立一個相關負責人,并且,在每一次進行小組活動時,負責人會發(fā)生變化,這樣,可以鍛煉每一個學生的協調與領導能力,激發(fā)學生的使命感。在安排小組活動時,可以運用辯論、演說、交流經驗等方式,促進學生間的有效溝通,使學生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消除疑惑,對知識點更加明確。在活動結束后,及時進行總結,并形成文字報告,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強化知識的深入學習。

3.案例分析法

高中政治是文科中的一項重要科目,設計到經濟學、哲學、政治學等基本知識領域,由成千上萬知識點組成,而且每一個知識點都存在著內在的聯系。所以,傳統的老師講授,學生聽講的教學模式不能保證學生能完全掌握相關知識,也不能把知識點串聯起來,把握知識本質,不能全面分析解決問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抽絲剝繭,引入相關典型案例,針對不同的社會背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相關分析,把每一個案例中所包含的政治學問題讀懂講透,從經濟學、哲學、政治學相關知識點進行全方位的解答。合理運用案例教學法,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三)課后溫習階段

在高中的學習中,課后溫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日常學習中,有很多知識點是互相聯系又相互區(qū)別的,在記憶上容易出現混淆,導致學生對知識點把握不準確,在考核過程中失分。因此,要注重課后的溫習,認真理解上課時老師講授的內容,對上課中的疑問,要及時與老師或者同學進行有效的溝通,更好地把握知識點。與此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對身邊政治的關注,把所學知識和實踐聯系起來,比如:引導學生對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經濟半小時等節(jié)目的關注,激發(fā)起學生對社會與政治的興趣點,從而更深入、更有效、更準確地把握知識的內在本質與內在聯系。

【參考文獻】

[1]鄒林德,劉麗.新課改下高中政治教學的反思[J].教育教學論壇,2011(28):92.

第3篇:高中政治哲學原理總結范文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課堂;學生主體

課堂教學是現階段我們開展政治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課堂教學具有低成本、高回報、便于組織等諸多優(yōu)點,可以說,搞好了課堂教學就意味著教學活動目標的實現成功了一大半。然而,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今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卻存在很多低效甚至無效的現象,在那些忙碌高效的課堂上,學生看似掌握了很多的知識,但事實上卻并沒有收獲多少實際的成果,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我們對高效課堂教學的實施產生了一些新的思考。到底什么樣的課堂才是真正地高效課堂呢?到底怎樣才能夠實現高效課堂呢?以下是筆者在長期的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總結的一些關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

一、重視開篇入題

我們常常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節(jié)課堂教學成功與否,往往在課前的幾分鐘就可以決定一大半。因此,我們要想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一定要重視開篇入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在政治課堂上,幾分鐘的導入環(huán)節(jié)設計的如果夠巧妙的話,會很快將學生帶入一個學習的情境,從而為高效課堂教學的實現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注意精講精練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很多教師往往認為,課堂上講解知識時,講得越詳細越好,這就使得很多教師在課堂上花上大量的時間給學生圍繞著每一個知識點進行抽絲剝繭地細致講解,這種過分細致的講解往往容易造成兩大方面的問題,第一,教師細致的講解,使得學生對于知識的思維空間完全被剝奪了。很多內容教師已經講得非常透徹、到位了,學生只需要將這些知識直接“生吞”下去就可以了,這就導致學生失去了自我思考、自我發(fā)揮的“消化”空間,從而導致教學效果不甚如意;另一方面,課堂的時間十分有限,教師的講解占用過多的時間,使得學生在課堂上的活動時間大大降低,甚至在很多政治課堂上,從頭到尾都是教師一個人在講,這樣的課堂就呈現出教師的知識向學生單向流動的趨勢,課堂就不再是教學相長的場所,而是教師灌輸知識的場所,這樣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在現代教育理念中,要想營造一個更加高效化的課堂,講得少、講得精才是科學之道。事實上,進入高中階段以后,學生在知識和經驗方面已經相當地豐富了。這個時期的學生在獨立思維和探究方面的意識和能力都較為強烈,教師在課堂上完全可以采取精講的方式給學生列出一些知識線索,然后給學生留有相對充裕的時間對這些線索進行填充、思考,這對于提高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創(chuàng)新學習內容都具有相當大的益處。另外,再說一說練,由于課堂時間十分有限,留給課堂練習的時間更是少之又少,因此,課堂上的練習一定要講求一個質,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針對性、易錯性的練習題,通過精煉在有效的課堂時間里對新學知識進行一個趁熱打鐵的鞏固,這樣對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會十分有效。

三、要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對于語文、數學、英語等科目,一方面,很多的學生是因為學習任務而去努力學習,另一方面,也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是因為本身對這些學科內容感興趣而愿意認真努力的學習。然而,說到思想政治學科,恐怕因為學習興趣而去學習的學生就少之又少了。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一方面是由于思想政治學科理論性較強的學科性質的影響,另一方面,也與我們的教師長期忽視學生本位思想、忽視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反應有很大關系。因此,高效的政治課堂一定要是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課堂,關于這一點,教師既可以進行有意識地課前設計,也可以根據教學實況進行及時的調整。例如,筆者在給學生講到生活與哲學時,很多學生常常因為一些哲學原理和規(guī)律的晦澀難懂而對這部分內容缺乏興趣,記得有一次,筆者在給學生講到“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時,正當筆者講得興致勃勃時,眼角一瞥看見了一個學生坐在下面打起了哈欠,于是筆者又環(huán)視了一下其它的學生,發(fā)現很多學生都是坐在下面顯得無精打采,這時候,筆者意識到這樣的空講理論學生已經失去了興趣,一定要想辦法立刻把學生的注意力給拉回來,于是,就給學生插入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某天,一個秀才、一個乞丐、一個農夫因為大雪被困在了破廟中,秀才看見漫天大雪,忍不住吟詩作對起來,而農夫看見大雪也是喜出望外,想著明年會有一個好的收成,只有坐在角落的乞丐愁眉苦臉,因為天降大雪,天氣轉寒,乞丐難免要挨餓受凍了。故事說到這里,教師開始提問:為什么面對同樣一場大雪,三個人會有完全不同的反應呢?在故事加問題的激勵下,學生比起之前顯得更加有精神了,大家紛紛開始討論了起來。就這樣,在學生積極的討論下,其中蘊含的哲學道理也在不知不覺中為學生理解和接受了。

課堂教學高效與否不僅是新課程的要求,更是學生自身學習與發(fā)展的要求,作為教師,我們要勇于打破傳統,汲取經驗,努力用新觀念、新思路打造一個真正有效的政治課堂,使得學生在高效的課堂上能夠獲得真正意義的成長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鮑建聰.高中政治高效課堂策略探究[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2年11期.

第4篇:高中政治哲學原理總結范文

關鍵詞:哲學;深入淺出;生活化

一、把哲學生活化、簡單化

哲學的概念和原理比較抽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畏難情緒,針對這一現象,教師應利用身邊的事例通俗易懂地闡釋哲學概念,讓學生比較容易理解這些哲學知識,給學生樹立學好哲學的信心。哲學第六課第一框“人的認識從何而來”第一個要把握的知識點是“實踐”,在多媒體上展示從設計方案到建成房子,把設計圖紙(頭腦中的觀念)變成房子(現實中的存在),然后問學生中間的橋梁是什么?學生答:實踐。建房子是實踐活動,那么,什么是實踐的定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

建房子需要哪些條件?學生答:設計方案、建筑材料、勞動力。這些條件中哪些是主觀條件,哪些是客觀條件?建筑材料、勞動力具有客觀物質性,得出實踐的第一個特點:客觀物質性。

人們在做建房子的設計方案方案時,發(fā)揮意識的什么作用?學生答:發(fā)揮意識的主觀能動性――目的性、計劃性、主動創(chuàng)造性和自主選擇性。得出實踐的第二個特征:能動性。同時也復習了前面學習意識作用的內容。

讓學生回憶人類住房條件是如何改善的?單憑一個人的力量能不能建成房子?學生答:從古代的遮風避雨到今天要求美觀、舒適,建房水平不斷提高。建房時,需要大家的合作。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實踐活動不是純粹的個人活動,離不開他人和社會,在不同歷史發(fā)展階段上,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guī)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從而得出實踐的第三個特點:社會歷史性。

實踐及特點是很抽象的,通過對建房子這個學生非常熟悉的事情分析,學生很容易就理解了這些知識。進一步利用學生身邊的事例深化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和運用。這是哲學課堂的第一步:把哲學理論生活化、簡單化。

二、利用學生熟悉時事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把握

為了進一步深化學生對書本知識的掌握,利用學生熟悉的時政或歷史事件,在課堂上及時強化練習,同時也能查缺補漏。針對實踐及特點,我用以下材料進行當堂訓練:

很多人認為修建青藏鐵路是不可能的。有5000米的高山要爬、12千米的山谷需要架橋、數百公里的凍土區(qū)無法支撐鐵軌和火車。誰又可能在稍動一下就要找氧氣瓶的情況下鋪鐵軌?但中國就是要迎接的挑戰(zhàn)?!缎l(wèi)報》贊譽“這條鐵路正是中國的‘敢為’精神的最佳例證?!鄙鲜霾牧象w現了實踐的哪些特點?

學生答:體現了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教師總結:一切實踐活動都是在意識的指導下進行的不同于動物的本能活動。如:“燕子筑巢”“蜘蛛織網”。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再如:1610年意大利第一臺望遠鏡出現,2006年歐洲智能1號發(fā)射成功,2007年中國嫦娥一號及2013年嫦娥三號發(fā)射成功。這說明實踐具有什么特點?

學生:實踐是歷史性的活動。教師總結:歷史上每一階段實踐的內容、規(guī)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通過以上兩步教學過程,學生基本上對這一抽象知識點從理解到運用就比較容易了。

三、用情境教學法闡釋哲學原理

在哲學課堂上,創(chuàng)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利用情境把抽象的知識深入淺出的展現給學生,把抽象的理論變的通俗易懂,把枯燥的教學課堂變的生動有趣。常用以下情境模式:多媒體、圖畫等藝術作品創(chuàng)設情境;影視、動畫,電子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自身的角色表演創(chuàng)設情境。把學生熟悉又感興趣的情境引進政治課堂,并設置合適的問題,給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熱情和創(chuàng)新意識,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以及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比如:在闡釋第六課第一框“人的認識從何而來”第二個知識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我設計了四個教學情境模式,鏡頭一:走進醫(yī)學華佗和麻沸散。華佗對的認識是怎么來的?鏡頭二:走進科學。思考:人們對冥王星認識的變化表明了什么哲學道理?鏡頭三:走近真理。如何判斷一種認識正確與否?用多數人的觀點檢驗?用客觀事物自身檢驗?用實踐來檢驗?在這個情境模式中,設置小型辯論,讓學生理解唯有實踐是聯系主觀與客觀的橋梁。突破這節(jié)課的難點: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性的唯一標準。鏡頭四:走進社會。思考:人們對宇宙、事物的認識目的何在?這說明了什么哲學道理?通過多媒體展示四段材料,有醫(yī)學、科學、真理、社會常識等方面,學生很熟悉角度設置問題,把抽象的哲學課堂變得通俗易懂。

把哲學生活化,讓學生認識到哲學就在我們身邊,感悟到哲學是一種智慧,哲學課堂從抽象到通俗,從枯燥到生動,是我們每個政治老師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游世成.中小學教學藝術[M].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3-09.

第5篇:高中政治哲學原理總結范文

關鍵詞: 高中政治教學 生成性問題 應對策略

一、生成性問題的涵義

生成性教學不是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正如雅思貝爾所說,它是一門由歷史積累與自身的不斷重復努力而形成的一種教學價值觀。生成性教學法不僅指向學生傳授基本的教學知識,而且包括通過教授知識,讓他們更好地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而生成性教學主要以學生的生存發(fā)展作為基本的認識論,它將教學的認識論與學生的生存發(fā)展結合在一起,強調學生通過形成主動學習、持續(xù)學習的能力作為首要的教學目的。

二、生成性問題帶來的困惑

生成性問題在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第一,生成性問題在教學中常常被忽略。課堂中發(fā)現問題的機遇都是隨機的,所以要把握這一時機非常重要,需要教師及時有效地做出反應,捕捉這一信息,然后將其延伸,但是在教學中往往都被教師忽略。如高中政治教學“文化生活”一節(jié),教師讓大家回顧我國傳統的文化習俗,有一學生大聲回答:“劃龍舟?!币驗槁曇暨^大,回答過急,引起了大家的哄笑,這時教師也沒有理睬。而這就是一個有利時機,教師未能抓住這一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時機深入分析與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所以造成了課堂沉悶的現象。第二,對生成性問題的簡單否定。這是教師容易犯錯的地方。高中生處在青春期,思想新穎、想法特別,所以學生對很多觀點都持不同看法,而這些想法難免會有失妥當,這時候就需要教師正確分析與引導,讓學生逐步接受正確觀點,而不是簡單否定學生的觀點,失去生成問題的時機。最后,生成性問題生搬硬套,在教學的過程中,問題的生成會因為時間、條件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會犯生搬硬套的錯誤,讓生成遇到阻礙。

三、解決生成性問題的策略

面對生成性問題存在的種種困惑,教師要具備有效利用生成性問題,促進學生發(fā)展的能力,使學生適應社會發(fā)展,提高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能力。

1.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發(fā)現與預留生成空間。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設計對教學的有效性具有深刻影響,同時,教學設計的質量影響到問題的生成,決定生成性教學的有效性。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通過學習不斷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預留生成空間,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所以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教師要挖掘教材中可生成性內容的亮點。如:教學“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基本要求”中的“違法必究”時,有學生提出未成年人保護法與違法必究的矛盾沖突,這是這一問題的矛盾所在,學生能夠對此問題提出疑惑,并期望得到解決,說明學生的學習興趣都得到了激發(fā),這時候提問:“制定好了法律,難道就是法制社會了嗎?”引導學生全面認識法治社會的建設。教師應抓住這一教學過程中的閃光點,精心設計一套有效的教學方案,引導學生思考:“法制社會的建設包括哪些方面?”“法制建設能否一蹴而就,為什么?”在引導的過程中,學生會進行討論與比較,從而學會思考,學會辯證思維,消除疑惑。這節(jié)課中,教師就敏銳而機智地抓住并運用了生成性問題,使學生對問題的認識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使學生對法治社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發(fā)展學生能力的教學目標,是本節(jié)課的亮點。

2.巧妙利用生成問題,使生成教學順理成章。

高中的政治課具有極強的時政性,因此也就更具有發(fā)展性,需要教師靈活掌控課堂,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發(fā)現教學的閃光點。如教學內容中貼近生活實際的教學資源,融合了思想性、知識性、藝術性的內容,可以增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隨著教師的教學設計一起研究問題、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這樣還能有效避免生成問題的生搬硬套。比如,在學習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時,我利用之前熱播的《功夫熊貓》進行教學導入,引出生成問題:“就網上有關‘抵制’與‘不抵制’《功夫熊貓》的討論,你是如何看待的?”學生就此問題進行討論并回答,可能只會抓住為什么要抵制與不抵制這兩個方面,所以教師應引導學生了解討論的焦點其實是“如何對待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這里已經將問題引進課本,學生很容易就了解到:“如何對待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其實是國家、民族的文化創(chuàng)新應該“面向世界,博采眾長”這一生成問題。抓住這一生成點,繼續(xù)提問:“同學們能不能舉出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呢?”通過學生的討論與解惑,就能在這一點上拓展開來,講述文化創(chuàng)新的三種途徑。并讓學生了解到在文化創(chuàng)新過程中,要把握好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在吸收外來文化的過程中,注意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讓學生了解到在文化創(chuàng)新過程中應克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總之,要巧妙地利用生成問題,使教學的發(fā)展變得順理成章。

3.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設計,拓展生成的內在張力。

高中的政治課堂教學是以國家意識形態(tài)與公民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因此課堂上出現的問題應該朝著政治本身的發(fā)展方向前進是政治課的主要表現形式??傊處熞罨_放式教學,使教學形式多樣化,這樣才能將獲得的信息有效重組,使生成性問題得到拓展,使教學資源得到轉化與創(chuàng)造開發(fā)。如:教師在教學“辦事情要從實際出發(fā)”這一哲學原理時,面對陽光照在教室中的多媒體屏幕上,導致學生看不清顯示在大屏幕上的字這一課堂實際情況,為遮住陽光,轉身拉上教室的窗簾之后,抓住這一時機,手臂一揮,風趣幽默地對學生說:同學們,我現在的這個行為應該算是哲學家的行為吧?并借機要求學生就這一舉動說說其中包含的哲學道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訓練學生的臨場應變能力,使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發(fā)現隱藏的哲學問題,并聯系自身情況,舉例說明。由于教師本身根據課堂情境和需要提供了生成性問題產生的條件和示范,并從學生的學習體驗和生活實際出發(fā)設計問題,這時候學生的生成性問題源源不斷,有的從自身學習的實際狀況,講自己喜歡看韓劇的原因;有的從自己平常的習慣出發(fā);有的從生活實際出發(fā)。教師在輕松愉快的氛圍和動態(tài)深入的生成過程中實現了教學目標。這種臨場發(fā)揮的教學場景設計,是最有效的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比預先設計的教案更有效,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達到發(fā)展學生能力的教學目的。

4.引導學生總結經驗,強化生成效果。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學生能夠掌握的信息越來越多,而在生成性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都被調動來,所以生成了很多教師聞所未聞的問題。這樣,教師就要善于總結,引導學生進一步總結出一節(jié)課的生成知識與情感價值。讓學生理清教學中的各種關系,總結有效知識,使一節(jié)課的知識得到深化與升華。如:通過對量變與質變的學習,呈現兩個問題引導學生討論:A同學說:“只要有量的變化,就一定會引起質變,因為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盉同學說:“在事物發(fā)展過程中,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所以量變比質變更為重要?!睂W生討論總結得出:我們要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chuàng)造條件;同時要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fā)展。這時候,堂課的總結就做好了,學生也就明白了“做好量的積累,實現事物的發(fā)展”的教學內容。接著教師要對課題進行升華,使教學的情感價值目標得到體現。這時候教師就要利用“情感互動放飛理想”引入討論,讓學生知道每個人都有遠大理想,只要把遠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標與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的精神結合起來,從點滴做起,從現在做起,勝不驕、敗不餒,在德、智、體諸方面日積月累,持之以恒,相信同學們的理想一定會實現,同學們的明天會更好。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這樣教學的升華也就達到了,而情感活動這一生成問題,也使學生確立了正確的人生目標。

總之,教學過程是一個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過程,只要你能發(fā)現教學中的閃光點,師生所獲得的知識就是無窮盡的。教與學是相互依存的關系,是從更高的層次——生命的層次,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念,重新全面地認識課堂教學,構建新的課堂教學觀,讓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

參考文獻:

[1]呂敏霞.生成性教學探析.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

第6篇:高中政治哲學原理總結范文

關鍵詞:新課程;綜合探究課;意義;問題;對策

高中新課程政治必修模塊的每個單元之后,編者都精心安排了一項綜合探究活動的內容,作為我們開展綜合探究課教學的教材。這部分教材的課題選擇以學生身邊熟悉和感興趣的問題、案例作為切入點,問題設置層次性、邏輯性強。課程的內容、方式具有較大的開放性、實踐性,充分體現了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科特色。

一、開設高中政治“綜合探究課”的意義

綜合探究活動課程是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重要資源,能為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供一個拓展、延伸的平臺。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知識的前提下對一些社會現象、社會問題進行深入調查、思考、合作、探究、總結,有助于促進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強化提升原有知識,擴大視野;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收集資料、篩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辨析各種觀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善于實踐的現代學習觀念,逐步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基于綜合探究活動課在新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意義,無論是從完成本學科教學的角度,還是從學生長遠發(fā)展的角度考慮,設計好、完成好每單元的綜合探究活動課都是教學實踐中必不可少

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任務。

二、推進“綜合探究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1.用傳統、片面的教學觀念來指導綜合探究課教學,對綜合探究課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

新課程實施以來,由于高考的應試壓力仍一直存在,不少政治教師在功利主義教學觀念的支配下,曲解了高考的目標要求,認為對照《考試說明》考試范圍,單元綜合探究中沒有多少考點,高考所涉及的內容不多,也很少直接考到。所以一些教師在對待綜合探究課的教學安排上,有時僅就課程的結論、觀點簡單地給學生提一提、議一議,敷衍了事。甚至還有個別教師,根本就沒開過綜合探究課,僅僅最后在復習時對于其中屬于考點的部分內容交代一下。這些都阻礙了新課改精神在實際教學中的實現和發(fā)揚,也違背了高

考以能力測試為考核目標的基本要求,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

思維和實踐能力,不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與實踐能力。

2.缺乏對綜合探究內涵的深入理解,教師的指導功能弱化,綜合探究活動過于簡單化和形式化

有的政治教師對“綜合探究”的內涵缺乏深刻理解,簡單地把綜合探究課完全等同于討論課。其實不然,討論知識只是綜合探究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但在教學實踐中,一部分教師用分組討論的形式來完全代替學生的合作學習、探究。主要有這幾種現象:(1)討論的內容、問題的涉及范圍不確定,觀點散亂,看不到生生合作。

(2)討論活動的過程控制不落實,討論活動頻率太濫,甚至成為純粹的辯論賽。(3)討論前的學生準備時間倉促,問題討論過于膚淺,未能上升到已有的理論高度。當然,這樣的課表面看起來似乎很熱鬧、很民主,其實缺乏了應有的合作與探究,是對綜合探究活動的片面認識和表層的理解,這將直接導致綜合探究活動功能的異化,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水平和對現實問題進行探究的基本素養(yǎng)。

3.忽視用過程性評價和多元化評價來衡量學生綜合探究活動課的學習效果

學習評價是高中政治綜合探究活動課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但由于綜合探究活動課的實施具有很強的開放性,教師如果不重視學生綜合探究活動的過程評價,不關心學生如何開展社會調查、查閱資料,不去深入體會學生在查資料、社會調查及相互間的知識觀點交流碰撞中所獲的知識和能力的提高,僅以探究活動中某個結果論其成績高低,是十分不妥當的。因為探究過程比探究結果更重要,綜合探究活動課的設置、開展的目的主要是通過學生參與綜合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感知、概括、提煉各種信息的思維過程中,運用知識,發(fā)現真理、揭示規(guī)律,從而培養(yǎng)探索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還有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教學評價方面有時會呈現呆板、僵化,習慣用一種固定不變的評價模式來衡量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能力、合作態(tài)度、探究成果,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升,參與探究的激情難以迸發(fā),積極性的調動難以實現,最終將影響學習效率的提高。

4.家長、社區(qū)的配合問題

高中政治的綜合探究活動課設置,其主題是與我們日常生活有密切聯系的,學生參與綜合探究活動有時需要到社會中去深入地開展問卷調查、資料收集、實地考察等活動,有些家長及社會團體、企事業(yè)單位、社區(qū)等工作人員不理解學生進行綜合探究活動的目的,甚至還有的誤解,認為學生不好好地在學校安心學習,跑到社會上搞什么調查,會影響學習成績以及引發(fā)不安全因素,有的不予配合,有的應付了事。

此外,學生參與意識薄弱、教學時間有限等因素,也直接影響高中政治綜合探究活動課的順利開展。

三、推進高中政治“綜合探究課”教學應采取的對策

1.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激發(fā)學生參與綜合探究活動的積極性

教學觀念是教學行為的內在依據。教師掌握新課程教學理念,是高中新課程有效實施的必要前提。綜合探究活動課的實踐性、開放性、過程性、探索性等特征需要教師更新教育教學觀念,以切實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為目標,摒棄功利主義教學思想和唯成績觀。高中生在身心發(fā)展狀況、知識能力、社會生活經驗等方面已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在政治學習過程中具備運用書本理論去發(fā)現、分析、解決問題的基本素質。我們教師應當好綜合探究活動的引領者、合作者、吶喊者、評議者,應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時間、空間和方式的選擇權還給他們,要積極營造師生民主、平等、和諧的學術研討與競爭的氛圍,讓學生敢講話、敢質疑、敢辯論,促使智慧的火花不斷迸發(fā),從而使綜合探究活動課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

習、合作探究的舞臺,實現在“做中學”。

2.積極探索針對性強、實效性高的綜合探究活動課模式,提高教學實效

目前,很多“綜合探究活動課”都成了“表演課”。有些教師為了完成早就設置好的探究問題,課前就指定或特別指導幾位學生去準備,然后在課堂上讓這幾位學生展示,課堂往往變成了為探究而探究的表演課。參與綜合探究活動的主體就是幾位被教師圈定參加“表演”的學生,而大部分綜合素質不是很好,又躍躍欲試的學生被忽略了,不能很好地體現“為了每一個學生”的課改教育理念。在此,筆者將自己在綜合探究課中采用的“小組合作”的探究方式,做以下簡要介紹。

哲學原理告訴我們,當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狀態(tài)形成整體時,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靶〗M合作”的探究方式,堅持以學生合作為基礎,以探究為目標,強調發(fā)揮學生群體的協作功能和活動過程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探究問題的體驗,獲取信息,交流合作,解決問題,從而實現認知水平、綜合素質的大幅

提升。

課前,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依照每位學生的認知水

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乃至性別等方面的差異,將班上的學生組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5~6人),確立只有小組集體成功,小組成員個人目標才能實現的基本要求,即小組成員不僅要努力爭取個人目標的實現,還要幫助小組同伴實現目標,通過相互合作,小組成員共同實現學習的預期目標。

學生在合作過程中,只有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并通過長短互補、互相啟發(fā),發(fā)揮個人最大的才智與能力,實現思維的碰撞,才能將個體體驗上升為集體智慧,提高各自的學習效率。同時,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的能力,實現求學與做人的統一。

3.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對綜合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起著主導的作用

在高中政治課的綜合探究活動中,教師要積極創(chuàng)設自主、合

作、探究學習的環(huán)境,面向全體學生,鼓勵學生認真參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當好活動開展的引路人、指揮官、協調員。在實施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組織分組除了要依據學生的個性心理、知識能力、男女性別等差異外,還要適當尊重學生參加小組合作的個人意愿,努力使每個小組都成為團結、統一、積極、向上的學習團隊。讓各小組在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分工協作、友好競爭。引領學生既要認真尋求問題的答案,又要關注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教師還應指導學生如何清晰地表達自己在探究活動中形成的觀點與思路,如何做到論證嚴密、邏輯嚴謹。最后,還應發(fā)揮好學生在小組活動中的組織協調能力,做好小組成員觀點與論述的綜合以及

成果的展示。這些都是提高學生參與綜合探究活動水平的重要策略,也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遷移能力的重要方法。

4.重視學習過程評價,完善小組評價,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不斷激發(fā)學生參與綜合探究活動的熱情是上好綜合探究活動課的有效途徑

新課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全面的、系統的改革,教育評價改革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有效的評價,是激勵學生參與合作、探究的推進劑和興奮劑。綜合探究活動課,如果僅僅用分數高低或某個結果來評價是不可取的,這不能完全反映出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合作

精神。因此,作為教師,不要吝嗇我們的掌聲和贊許聲,應及時給予激勵性的評價,誘發(fā)積極的情感共鳴,當然,對于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也要給予適當的糾正與指導。

小組評價,不僅可以看出小組及成員的素質、能力、表現,特別是團隊合作精神、團隊的凝聚力和競爭力,還可以強化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意識,增強集體榮譽感和責任心,實現學生的個體間競爭轉換成以小組為單位的團體間競爭,促進學生更好地發(fā)展。每一次綜合探究活動之后,我們可以通過小組內成員互評、小組間互評、教師總評等方式對學生綜合探究活動整體情況進行多方面的評價,既要認真評價每一位學生、每個小組的收獲與進步,又要客觀地看待學生在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反思教師自我對綜合探究活動課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的得與失,以不斷改進教學設計,完善教學策略。

價值取向是多元化的,對綜合探究活動的結果也應該作多元化的評價,我們教師要尊重差異,發(fā)展個性,鼓勵創(chuàng)新。總之,有效進行綜合探究活動課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利用好評價這一支點,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協調發(fā)展、主動發(fā)展,讓學生的素質得到全方位的體現。

5.爭取家長、社會團體、企事業(yè)單位、社區(qū)的配合支持是開好綜合探究活動課的重要因素

社會是學生的另外一個大課堂,綜合探究活動課不是封閉的,學生只有經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才能使學科知識變得鮮活、深刻,使能力得以拓展、延伸。學校和教師應盡量排足課時、創(chuàng)造條件,通過家長會、家長與學校、社區(qū)與學校聯席會議等,大力宣傳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內涵,讓家長與社會民眾教育觀得到逐步轉變,為學校開展綜合探究活動課創(chuàng)造相對寬松的外部環(huán)境。如我校教師在開展政治生活模塊《有序與無序的政治參與》的綜合探究活動課時,安排了一組學生到學校所在地的居委會調查了解社區(qū)居民委

員會的工作職能、人員配備、選舉程序以及公民如何參與基層民主等問題,得到社區(qū)居委會干部和部分家長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獲得了許多第一手的感性資料,使學生對所開展的綜合探究活動充滿了信心和激情。

綜合探究活動課作為高中新課程中的一個亮點,一個全新的教學形式,雖然在實施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問題,諸如存在著一些客觀條件、主觀因素等方面的制約,但不管怎樣,只要我們高中一線政治教師真正樹立起“以學生為本”理念,真正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就能使新課程的綜合探究活動課得到落實?!奥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高中政治綜合探究活動課教學的不斷向前推進,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的實踐、反思、探索、創(chuàng)新。

參考文獻:

[1]張元朝.對開展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的思考[M].教育在線,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