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微博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微博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微博時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一、引言

學習、生活、未來求職、激烈的社會競爭、家庭破裂等問題,令大學生心理問題,如雙向情感障礙、焦慮、抑郁、自殺行為等越發(fā)突出。[1]國內外心理老師和學者們不斷嘗試解決這些問題。國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開展30余年,注重心理老師與大學生的接觸,突出教師的主體地位,雖取得一定成效,但也讓大學生顧慮頗多,參與熱情有限。雖然政府、社會和高校在不斷增加相關工作的投入,但校園干預、公共政策、資源增加未能顯著提升大學生主動尋求心理援助的數量。社會科技進步,迎來微博這一新的信息傳遞媒介,也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了新途徑。

二、微博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第一,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自身困境。高校心理健康服務無法滿足大學生實際需求的問題由來已久,即便在美國,患有各種心理問題的大學生也僅有不到50%的人接受過心理服務。國內高校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舉步維艱。對心理問題的偏見、注重求職者學歷而非身心素質、社會支持系統(tǒng)欠缺、心理服務行業(yè)不規(guī)范,高校經費短缺、人員專業(yè)素質不高、專業(yè)人員激勵和培訓程度不完善、行政干預過多、教育模式單一,大學生缺少時間、個人顧慮等都影響著心里健康教育的開展。[2]為此,高校有必要思考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而微博的眾多優(yōu)勢和特點,迎合了高校的現(xiàn)狀與需求。第二,微博豐富的功能。微博信息的多樣性,功能的拓展性,可以提升其知識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各種微博圈微的建立,實現(xiàn)了心理知識的裂變式傳播,惠及更多心理知識需求者。微博的關注、評論、轉發(fā)、私信、微博的匿名性確保個人隱私,滿足大學生的安全感,為其情緒宣泄提供媒介條件,也方便高校心理老師及時了解、掌握大學生心理狀態(tài),有效預防高校心理危機事件的發(fā)生,促進后期心理干預工作。第三,成熟的心理學理論。傳統(tǒng)心理學研究成果為微博心理健康教育積淀了扎實的理論基礎。如,社會學習理論和從眾理論可解釋原先不玩微博的學生,上大學后紛紛注冊微博。去個性化理論可解釋大學生在現(xiàn)實對話中參雜著網絡用語。道德補償理論可解釋大學生的微博言行和現(xiàn)實言行的較大大差異。

三、微博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第一,宣傳心理知識。微博知識宣傳形式應側重音頻和視頻等。知識宣傳內容應注重大學生社會生活技能、心理自助技能、學習技能、求職面試心理自我調適技能等技能的傳授,有效幫助大學生處理解決、學習、就業(yè)等方面的實際困難,提升其控制感,有效降低由此帶來的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第二,開展微博活動。通過微博開展討論熱門心理話題、賞析心理微電影和心理劇本、征集大學生笑臉照片、舉辦真心話交換活動、開展趣味心理小測驗等各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發(fā)揮大學生朋輩作用,提升其主動性,促進各種虛擬人際關系建立,培養(yǎng)利他行為,進而有效提升自我和他人心理健康水平。第三接受微博心理咨詢。憑借具有一定安全心理距離感和匿名性的話題討論或私信,開展微博心理咨詢,很好地應對面對面心理援助或咨詢帶來的心理防御,易被大學生接納。研究顯示,在線咨詢時,來訪者更易打開心扉,更詳細地描述內心問題,其心理的改變也更深入,更易與咨詢師建立積極關系,[3]與面對面的咨詢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在線心理咨詢在國外早已贏得贊可。第四,預警突發(fā)事件。微博在高校心理危機事件中大有可為。高??砂才艑<媛毴藛T或大學生定時過濾微博中與特定心理現(xiàn)象有關的敏感信息,實時了解大學生情緒狀況,及時發(fā)現(xiàn)情緒持久消極或疑似心理異常的大學生,盡快聯(lián)系并找到當事人,提早介入并評估其心理健康狀況,為其提供微博網絡心理支持,澄清危機事件原委和處理過程,避免虛假信息引起大學生過度猜疑和心理恐慌。

四、微博心理健康教育展望

第一,非與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結合。高校微博心理健康教育并非萬能,多是對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的補充,而替代品。微博心理健康教育,可讓大學生感到理解和認可,但過度使用微博,可產生“微博控”,即微博成癮。需關注兩者在高校教育過程的平衡比例。微博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提供理論支持,而后者的研究成果和假設也需要在前者開展過程中進行驗證。

第二,發(fā)揮大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微博“信息接受者即是傳遞者”的特點,可彌補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學生參與度低的不足。掌握著微博和接收權的大學生,成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進的主角,提升自我心理自助能力。高校未來要繼續(xù)研究大學生微博心理規(guī)律和行為特點,培養(yǎng)、建立一批學生微博“意見領袖”。

第三,探索可持續(xù)教育模式。本文所及微博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僅基于心理學理論的設想、心理老師的工作經驗、改編于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主觀性較強,現(xiàn)實指導意義有限。未來心理老師和學者們應注重廣泛開展各類實證研究,著眼高校管理模式和客觀條件,深挖微博功能,加快微博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和制度的規(guī)范化,提升微博信息的可信度,建構具有較高外部效度的微博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模式和理論。

作者:魏秋江 袁昌兵 宋丹 單位:蘇州大學文正學院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