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新聞采訪中運用同理心探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聞采訪中運用同理心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新聞采訪中運用同理心探析

摘要:同理心是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重要方法。為了預防和化解新聞采訪中潛在的矛盾和沖突,得到采訪對象的有效配合,記者需要參照不同的新聞場景,站在采訪對象的角度,通過同理心消除采訪對象顧慮、表達同類情緒、引導對方表達、積極傾聽敘述,讓采訪對象客觀完整地陳述情況,獲得有價值的新聞素材。

關鍵詞:新聞采訪;新聞場景;同理心;信任關系

新聞的生命力在于真實、客觀,新聞采訪是獲得客觀和真實素材的必經(jīng)之路。人作為社會個體,天生具有表達和交流的需求,并通過表達和交流來滿足客觀陳述、情緒宣泄、意見表示等目的。在不同的新聞場景,記者會遇到有不同類型的采訪對象,有善于表達、樂于表達的采訪對象,也有不善于表達、不樂于表達的采訪對象。即使是善于表達的采訪對象,也可能會有意無意地回避其不愿表達的內(nèi)容,記者可憑借經(jīng)驗對采訪對象進行適當引導,并借助其他辦法實現(xiàn)對情況全面客觀地掌握。對于不善于表達的采訪對象,記者需要通過同理心,激發(fā)其表達欲望,客觀完整地表達,以順利完成采訪。

一、同理心概述

人本主義心理學創(chuàng)始人卡爾·羅杰斯在1956年提出,同理心(Empathy)就是站在對方的立場上進行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感知、把握和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情感,又被稱為換位思考、移情和共情等。[1]同理心是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技巧,對增進了解、融洽關系、達成共同目標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一)同理心有助于溝通的進一步深入

在人際交往程中,人們普遍有這樣一種心理現(xiàn)象:一方面,渴望自己說的話能夠被對方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又擔心說出真實想法后不被接納,從而讓自己陷入尷尬境地。所以,與陌生人或關系不密切的人交往時,人們一般都輕描淡寫地流于表面,不輕易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如果在交流的過程中能夠適時并恰當?shù)?a href="http://saumg.com/lunwen/xwcflw/189630.html" target="_blank">運用同理心,讓對方感到善意、誠意和理解,交流就有可能逐漸深入。當對方打開心扉說出自己的心里話時,交流也就變得更為積極、深入和有效,交談的內(nèi)容也越來越觸及思想和本意。

(二)同理心有助于獲得尊重和理解

尊重和理解別人是社會交往的基本原則,也是良性溝通的前提。在人與人的溝通交流中,任何一方得不到應有的尊敬和理解,都有可能產(chǎn)生誤會,甚至影響情緒,使正常的溝通難以繼續(xù)下去,討論的問題也不能達成共識。同理心強調(diào)站在對方的立場上思考,這是一種讓交往對象獲得尊重與理解的態(tài)度。在交往的過程中適時地與對方共情,能讓交往對象感覺到自己被接納和關心,并因為得到了尊重和理解而愿意繼續(xù)交往下去。

(三)同理心有助于建立和諧信任的人際關系

信任是溝通的基礎,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人們總是根據(jù)信任的程度決定交往的方式。運用同理心溝通是交往者主動感知對方、理解對方的表現(xiàn),同時把這些感同身受的東西用語言有效地傳達給對方,會讓對方產(chǎn)生遇到知音之感,從而建立起信任和諧的人際關系。[2]

(四)同理心有助于化解人際沖突

人際沖突是一種常見的社會現(xiàn)象,也是生活和工作中常常碰到的實際問題。由于每個人對人際關系的認識和態(tài)度不同,個人性格、人際關系傾向、社交環(huán)境及社交技能、行為方式不同,對人際沖突采取的處理和應對方式也有所不同。特別是一個人在不被理解和接納的時候,內(nèi)心充滿委屈和憤怒的情緒,更容易和人產(chǎn)生沖突與摩擦。運用同理心化解人際沖突,就是讓沖突的雙方耐心地傾聽彼此的觀點和看法,并站在對方的角度進行理解,這樣憤怒和委屈的情緒就會逐漸得到釋放,冷靜理性地分析沖突原因,最終找到和解的突破口。[3]

二、新聞采訪為什么要運用同理心

“新聞事業(yè)是一個跟人打交道的行業(yè)。大約有99%的新聞是部分或全部以訪問———也就是向人提問題———為基礎寫成的?!保?]和其他職業(yè)相比,記者接觸的人更多,接觸的人員類型也多。就采訪對象而言,既有經(jīng)歷類似、思想認識相近的,也有經(jīng)歷差異顯著、思想認識相左的;既有善于表達的,也有不善言辭的;既有樂觀向上的,也有內(nèi)向沉悶的。人與人之間各種復雜的關系,記者在采訪中都可能遇到,必須根據(jù)采訪對象的情況及其環(huán)境、社會關系等進行具體分析、個別化對待。記者通過同理心與采訪對象逐步建立起信任關系,一步步地引導采訪對象表達,獲得其對新聞事實真實客觀的描述和對新聞場景的真情實感。

(一)同理心是記者與采訪對象建立良好關系的必要條件

記者的任務是采訪和寫作,采訪是記者為進行新聞報道所進行的了解情況的活動。記者了解情況,必然要跟采訪對象打交道和發(fā)生聯(lián)系。采訪對象都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認識和情感。記者感同身受地理解采訪對象,采訪對象才會真正接納記者,談話變得融洽而和諧。反之,交往互動平淡,采訪也難以繼續(xù)下去。對記者而言,通過同理心與采訪對象保持良好的交往互動,可以激發(fā)采訪對象的談話興趣。采訪對象透露的內(nèi)容和細節(jié)越多,采訪就越深入;采訪過程越順利,記者的收獲就越多,這樣的交往互動才是有效和有意義的。

(二)同理心是記者了解采訪對象的最佳方法

在采訪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況,有些采訪對象一聽說記者要采訪他,非常積極主動地和記者講述情況,表達自己的情感和心聲;有些采訪對象一聽說記者要采訪他,立刻變得不知所措,甚至閉口不言;還有的采訪對象直接拒絕記者采訪,甚至表現(xiàn)出不友好的態(tài)度。俗話說,人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要想和采訪對象話投機,有“知己”的感覺,記者就要“用對方的眼睛看世界”,站在采訪對象的角度了解他、感知他。尤其是面對拒絕采訪甚至緘默不言的采訪對象時,運用好同理心,能夠消除采訪對象的心理隔閡和芥蒂,讓采訪對象接納記者,從而拉近彼此的距離。

(三)同理心是記者獲得真情實感的有效方法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力。如何做到真實,不僅需要記者親眼看到和親自參與了解真實狀態(tài),而且需要記者能夠從與采訪對象的溝通中、從采訪對象的行為和肢體語言中撲捉到真情實感。這就要求記者必須站在采訪對象的角度,認真傾聽、感受和理解,而不是帶著個人的立場甚至偏見看采訪對象。運用同理心采訪能夠使采訪對象放下思想包袱,充分表達和細節(jié)描述,表情和神態(tài)也更自然。采訪對象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講述,記者獲得的信息才是真實而客觀的。

三、新聞采訪中如何運用同理心

羅杰斯在1957年提出“無條件的尊重”,并認為“無條件的尊重是促使案主產(chǎn)生建設性改變的一個重要條件”。[5]這個原則對新聞采訪也是適用的。新聞報道是有一定時間要求的工作,有些策劃可以提前謀劃,通過與潛在采訪對象較長時間的交往,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系,一旦有了新聞的引爆點,記者就可以水到渠成地展開采訪。對于突發(fā)的新聞事件,記者第一時間到達新聞事件現(xiàn)場進行采訪,除了客觀呈現(xiàn)新聞事件現(xiàn)場情況外,還要與新聞的當事人進行交流,并在最短時間內(nèi)打開采訪對象的話匣子,獲得有價值的新聞素材。無論是哪一種采訪、時間有多緊張,以尊重為前提的同理心都有助于記者快速地打開采訪局面,在尊重與信任的感受中,引導采訪對象自然、放松地表達真情實感。

(一)消除采訪對象的疑慮和排斥

采訪對象是新聞事件的直接見證者或者參與者,新聞報道對采訪對象的形象、聲譽和利益會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影響,有些影響還是負面的。在采訪時,記者需要放低姿態(tài),結(jié)合新聞事件的發(fā)展軌跡、采訪對象的歷史情況和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尊重新聞事件發(fā)生前后的客觀事實,以心理上的同理獲得采訪對象的理解,消除其對記者采訪的疑慮和排斥,走好新聞采訪的第一步。

(二)引導采訪對象進行客觀表達

在新聞現(xiàn)場,記者要充分理解采訪對象在傷痛中的心理慰問需求、在痛苦中的傾訴訴求、在迷茫中的心理引導訴求、在傷害后的心理治愈訴求,以及針對不利情況的趨利避害心理,以尊重為原則,有針對性地向采訪對象表達對其身體和心理的關注。對采訪對象給以真誠的關心,在行為上給以充分的理解,情感上予以充分的接納,思想上給以充分的支持,讓采訪對象獲得尊重和信任后,引導采訪對象充分而客觀地表達。當采訪對象的行為、情感和思想與社會主流價值觀、記者個人價值觀相悖時,記者需要臨時調(diào)整角色,站在采訪對象的角度思考,雖然理智上不同意其行為、思想,但需要在情感上理解新聞當事人的行為和思想,這樣才能有助于讓采訪對象打開話匣子,獲取到有價值的新聞素材。

(三)重視語言和非語言的表達

非語言溝通領域的權威專家艾伯特·梅拉比安認為,一次口頭溝通的全部含義中,言語占7%,聲音占38%,面部表情占55%,語音、語調(diào)和語速能幫助表達出不同的情感和語言重點,不同的面部表情也有助于傳遞肯定、鼓勵、同情、認可等同理心情緒,如果能將這3個部分合理運用,能使傾訴者真切地感到彼此之間的談話是善意的。[6]在采訪交談中,話題多數(shù)是由記者引起的,記者以問為主,采訪對象以答為主,無論是記者還是采訪對象,都希望自己遇到的是一個合適的對話者。記者在采訪時,語言盡量把握好分寸,以親切、輕松、溫和的語言問詢,讓采訪對象感覺到被尊重和有禮貌;切忌使用讓采訪對象感到不快,甚至刺耳、冷漠的言語。同時,采訪時也要注意體態(tài)和行為,以免影響采訪對象的表達欲望。談話時,記者的神情要專注在采訪對象身上,盡量不打斷對方的談話。采訪對象的談話與采訪內(nèi)容無關時,記者要巧妙地進行引導和轉(zhuǎn)移話題,不要直接否定,否則會讓采訪對象心中感到不快。同時,記者也要從采訪對象的行為、言語和體態(tài)中找尋信息。采訪對象的面部表情、眼神、手部動作和坐姿等,都是很好的線索,借助這些線索,記者可以把握采訪對象的心理動態(tài),以及采訪對象未意識到的情緒。

(四)積極傾聽采訪對象表達的內(nèi)容

在新聞采訪中,對新聞場景中的當事人、新聞事實進行先入為主的判斷是最為忌諱的。在沒有全面把握新聞背景情況、了解新聞事實,以及沒有在新聞現(xiàn)場與相關當事人進行深入溝通和了解的情況下,記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完整、真實和客觀地記錄,積極傾聽采訪對象的感受、想法和需要,而不是做出帶有明顯傾向的判斷和結(jié)論。積極傾聽并不只是用耳朵聽采訪對象說什么,用眼睛看他做什么,更需要用眼睛去捕捉采訪對象經(jīng)意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來的各種細節(jié),并以引導式、漸進式提問的方式進行佐證。同時,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驗,去聽懂、看懂采訪對象言行背后所傳達的更深層次的信息。這是新聞采訪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需要記者嫻熟地運用同理心和采訪技巧。例如記者采訪一位發(fā)明了專利的農(nóng)民。記者:“聽說你最近獲得一項發(fā)明專利?!辈稍L對象:“是的,我喜歡搗鼓,這項專利花了我近20年時間。”針對該新聞場景,記者有不同的回應方式來繼續(xù)下面的采訪?;貞?:“你花這么長時間做這件事,耽誤種地了吧?”回應2:“堅持20年做一件事情,你覺得枯燥嗎?”回應3:“你很能堅持,在嘗試中收獲了快樂,是吧?”回應4:“你有很強的好奇心,嘗試成功后很有成就感,是嗎?”回應1顯然有“發(fā)明人是農(nóng)民”這種先入為主的角色設定,回應2是通過反向刺激的方式來繼續(xù)采訪,回應3和4給發(fā)明人以肯定、鼓勵和關心,比回應1和回應2能更好地激發(fā)采訪對象談話的興趣,因為長期堅持的一項愛好必然是好奇使然、興趣所致。回應3和回應4傳遞給采訪對象的信息是理解他,對他所做的事感興趣、關心他,因此他會更積極地向記者敞開心扉。表達欲望增強,交談也就繼續(xù)下去了。

(五)保持客觀中立態(tài)度

記者在新聞采訪中運用同理心的目的是想讓采訪對象表達完整、真實地表達客觀感受,以體會采訪對象所處處境以及做決定和采取行動的原因。感受沒有對錯之分,采訪對象所有的感受都可以接納,但接納并不意味著認同或順從采訪對象表達的所有觀點。在新聞采訪中,同理心是一種有限度的認可,是一種有原則的贊同。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把握好采訪的目的和溝通交流的目標,在促進與采訪的對象建立融洽順暢的工作關系的基礎上,保持中立和客觀的態(tài)度。如此,才不會被采訪對象帶入他的情感世界中,將同理等同于同情,忽視新聞的真實性。

四、小結(jié)

完整、客觀地還原新聞場景中的新聞事實,盡力挖掘采訪對象的真情實感是新聞采訪的目標。在新聞采訪過程中,記者需要針對不同的新聞采訪對象,結(jié)合新聞場景,以尊重和真誠為主線,恰當合理地運用同理心,引導采訪對象盡可能客觀、真實地表達。同時,記者還要以積極傾聽的姿態(tài)面對采訪對象,以獲得全面、深層的新聞信息;以客觀中立的態(tài)度記錄客觀事實,實現(xiàn)新聞采訪目標。

參考文獻:

[1]段芳艷.愛青春[J].科學24小時,2019,(02):50-51.

[2][3]李志鴻.同理心及其在人際關系中的作用[J].時代教育,2016,(13):189.

[4]美國杰克·海敦.怎樣當好新聞記者(中譯本)[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年版.

[5]許莉婭.個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6]段芳艷.愛青春[J].科學24小時,2019,(02):50-51.

作者:張麗霞 單位:中國社會報社新聞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