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理工科院校藝術教育藍曬印相工藝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幾年各大非藝術專業(yè)類高校都紛紛開設了藝術教育課程并將藝術教育融入通識教育中,獲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以理工科為主要核心學科的院校中藝術教育類課程較為滯后。文章分析理工科院校在藝術教育過程中普遍遇到的困境,總結了應對方法,并以藍曬印相工藝在課程中的實踐效果為例進行說明,以期讓學生更好地發(fā)揮學習主觀能動性,積極并且有意識地參與到審美活動中來。
關鍵詞:藍曬工藝;理工科;藝術教育;課堂實踐
曾說過:“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币粋€國家的文化藝術教育普及水平直接影響了該國家的國民素質和國家“軟實力”。近幾年國家大力發(fā)展公共藝術教育,這種藝術教育不同于專業(yè)藝術類教育也不是技能或者職業(yè)教育,不是以謀取物質利益和名利地位為目的,而是為受教育者創(chuàng)造一個更恒久的寄托意志自由、滿足情感需要的精神家園。在此過程中理工科院校受其專業(yè)性影響相比于其他專業(yè)院校在藝術教育中遇到的問題較多。
一、理工科院校開展藝術教育出現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一)課程缺乏系統性美國“會通式藝術教育”體系提出藝術教育是由美學、藝術批評、藝術史與藝術創(chuàng)作四個不同的理解維度構成,其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全面化地理解和鑒賞藝術。而國內的藝術教育課程都是“單向式”發(fā)展,即只以單一的理解維度作為單一藝術學科的授課內容。一般在理工科院校設課的過程中大多以不同的藝術學科單獨設課。例如一個院校開設了美術、音樂、舞蹈等藝術教育課程,它們每一種課程之間沒有知識的連貫性,而在單一課程中亦沒有對該藝術學科完整的理解過程。以賞析為主導的課程僅以帶領學生觀賞優(yōu)秀的作品加以評論的形式展開,這也許能或多或少的讓學生從理論的角度對此類藝術形式有些許理解,但是卻往往浮于表面缺少體驗感,而以實踐為主導的課程往往會較為關注對學生技巧性的培養(yǎng),缺乏審美及理論性的引導。
(二)一部分理工科學生忽略了藝術教育的必要性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藝術是一種心態(tài),一種心境,體會到人們正在從事的事業(yè)的意義并從中獲得喜悅,使內在生命的展示和物質世界的有序發(fā)展結合在同一并存的現實中——那就是藝術?!彼囆g教育帶來的影響和收益是不可見的,它往往體現在一個人做事的過程當中,內化在個人的修養(yǎng)和綜合素質中,不能在短時間內以實體的方式體現其價值,但卻能夠作為一種內在力量提高學生的綜合實力。很多時候人們往往關注的是藝術教育的形式與對技藝的訓練上,卻忽略了教育本身的意義??删鸵驗槠鋬r值的不可見性往往被很多人所忽略其存在的必要性。這種情況在理工科院校較為嚴重,受其專業(yè)性教育的影響理工科專業(yè)學生更為務實和功利化,他們往往忽視對于自身修養(yǎng)及心理的建設,極易片面化地對藝術教育產生了一種“誤解”導致學習的內在動力不足。
(三)教育者對教育對象缺乏了解首先,“00”后群體成長在信息時代下,他們擅長通過互聯網獲取知識,拓展更多的興趣愛好,具有明顯的時代特點。而便利的信息化時代帶給他們優(yōu)勢同時也帶給他們一些共同存在的問題。豐富快捷的學習資源導致他們的注意力往往會被分散,形成“樣樣都懂,樣樣不精”的情況,知識缺乏體系,理解浮于表面。傳統的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教授方式已滿足不了當代大學生的需求。其次,理工科學生對于藝術類學科多為零基礎,而從事藝術教育的工作者多為藝術專業(yè)出身。在難度與標準的衡量上教師往往很難把握,對于如寫實繪畫、舞蹈、樂器等需要經過長期磨練才能見到成果的技巧類藝術學科,理科生往往并不能在短短幾十學時的藝術教育課程中收獲一定的學習成果。在學習過程在中他們很難得到審美體驗反而會自我否定從而失去興趣。再者,專業(yè)藝術學習者往往先從技法開始學習,逐漸在一個藝術氛圍中熏陶出藝術修養(yǎng),在教授學生的過程中易忽略掉理科生極強的邏輯思維習慣。大多數理科生善于發(fā)現規(guī)律,思考問題具有邏輯性,總想找到正確答案,從嚴謹性的角度講這是其專業(yè)性的一種體現,然而從變通性的角度講這樣的思維方式往往限制住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為了解決以上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應當有針對性的對于現有藝術教育課程進行改革。第一,從課程體系出發(fā)改變現有設課模式和課堂設計。應以學生接受的角度考慮設課的系統性,考慮課程與課程之間的連貫性。使學生在一門藝術教育課堂上對該藝術學科獲得更全面更深入的認知。第二,設置成果展示,將藝術教育的價值“體驗化”。學生在展示自己作品的過程中可以收獲認可從而獲得精神的滿足感。以產品設計的形式為依托,讓藝術與實際應用掛鉤,增加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第三,課堂模式優(yōu)化,全方位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環(huán)節(jié)。注意課堂引導的邏輯性,引入操作既簡單又容易出效果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使學生能夠以一種簡單的方式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得審美體驗。以豐富學生審美,增加學生興趣,提升體驗感為主為學生提供一個創(chuàng)新的平臺。
二、藍曬印像工藝在藝術教育中的具體應用案例分析
(一)藍曬工藝概述藍曬工藝發(fā)明于1841年,最早被約翰•赫謝爾爵士提出用作攝影成像。其原理是將感光藥劑涂抹到成像媒介上,再將印有影像的膠片(負片)固定在感光藥劑上面放置在陽光下曝光一段時間,經過水洗便可在成像媒介上得到一個藍白色的照片。其操作原理非常簡單,成像的影調層次也非常細膩。后來這種工藝被植物學家用來記錄植物的外輪廓,也被工程師用來制作工程圖。(圖1)從2012年開始傳統藍曬工藝以一種帶有獨特審美語言的視覺藝術形式回歸當代小眾文化的視野。它以一抹沉靜古拙的藍色喚醒了人們對于自然印記的原始崇拜,它以一種隨機涂抹的手作質感獨立于數碼時代越加科技化的影像藝術。它帶著陳舊的味道從歷史中走來又帶著鮮活的生命力在當代重生。我們能在制作藍曬作品的過程中體會到它的歷史性,又可以應用現代手段實現更多的創(chuàng)新。
(二)藍曬工藝在藝術教育中的具體應用藍曬工藝在藝術教育中早已有所應用,其主要是在兒童藝術教育中出現。因為其操作簡便、安全、容易出效果所以很容易被一些較小的孩子所接受。但大多數這種實踐類的兒童藝術教育通過讓孩子對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操作鍛煉的更多的是孩子的理解能力、專注力以及配合度,并不能完全發(fā)揮藍曬工藝的創(chuàng)新優(yōu)勢。而將這一傳統工藝引入大學的藝術教育課程當中不但可以利用技巧上簡單易懂的優(yōu)勢還可以在理論上及審美培養(yǎng)上呈現出更多層次。適合大學課堂的藍曬工藝可以作為一個體驗環(huán)節(jié)出現,這個體驗環(huán)節(jié)需要從美學、藝術批評、藝術史與藝術創(chuàng)作四個理解維度進行推進。具體的實踐內容如下。首先,課堂設計要有邏輯性,在攝影藝術欣賞與創(chuàng)作課程中從攝影史的角度引出藍曬攝影工藝,讓學生帶著追溯歷史的心情體驗攝影發(fā)明之初手工印像的整個創(chuàng)作流程,并在此流程中理解攝影與光之間的關聯性從而更加明確攝影技術的原理。在傳統工藝創(chuàng)作課程中就要從其審美特征的捕捉和應用層面引出,讓學生將其視為一種創(chuàng)作手段為其最后的設計方向服務。其次,課程內容要有邏輯性,提煉美學特征引導學生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學生對于一個美的事物往往只停留在感性印象階段,對于非專業(yè)的學生而言很難自行提煉一種美學特征。尤其對于理工科學生而言他們更喜歡有理可循的思維方式,想要套用公式,尋找唯一答案。而作為老師可以從大方向進行引導幫助其梳理藍曬工藝的美學特征,即影調細節(jié)、畫面構成、手作質感、戀物投射這四大方面。例如在課堂上我們可以設問:“藍曬照片與當代數碼攝影照片的影像風格有何分別?我們如何才能更好地放置畫面中的元素?”等等,將問題交給學生,學生會集中注意力去觀察尋找答案,得到答案,而作為老師要肯定答案,并且進一步指出欠缺的部分。循環(huán)往復后學生會對自己找的答案記憶猶新,使學生在課堂上更加的積極主動。再者,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藍曬作品在水洗時出現脫色的現象或者水洗過后作品影調過重或者過輕這可能是由于感光劑涂抹有問題,或者曝光時長過短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就會發(fā)現原來所謂的“標準答案”存在著很多的變量,這時為了確保最終作品得以整體性的呈現他們就會主動尋找問題并解決問題。最后,設立學生互評環(huán)節(jié),通過點評他人的作品可以從批評家的角度來看待作品找到對方的優(yōu)缺點,并在此過程中反思自己作品中存在的問題。同時,能夠增強同學之間的互動,活躍課堂氣氛。
(三)藍曬工藝在課程當中的創(chuàng)新性研究第一,從藍曬工藝的應用層面進行了創(chuàng)新,以可視化的成果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藍曬工藝有一個先天性優(yōu)勢便是可以在很多不同材料不同形態(tài)的物體上印像,因此這種印制影像的傳統技藝可以作為一種裝飾類表面處理技術應用于很多不同材料的產品當中。例如一些用藍曬工藝制作的文化創(chuàng)意類產品就深受學生們的喜愛。并且學生還可以將自己的創(chuàng)意作品進行售賣,在文化創(chuàng)意類產品中也頗有市場前景。由興趣出發(fā),學生們在制作的過程當中更能夠激發(fā)靈感和創(chuàng)意。(圖2)第二,理論與實踐同時跟進,將理論融合進實踐。藍曬工藝的實踐環(huán)節(jié)可以依據課程需求從三個層級進行推進。第一層級以控制畫面的技法為主,通過對操作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學生在這一層級里可以將畫面進行完整的呈現,并懂得控制曝光時間,掌握涂抹藥劑的手法來改變畫面的整體視覺感受,理解印像原理。第二層級以控制畫面的審美性為主,經過對第一層級的技法知識點的掌握之后便可根據形式美法則設計圖案,學生需要在這一層級中掌握構圖法則,更好地優(yōu)化畫面的審美性。第三層級以作品的產品化為主。首先,學生要選擇適合的成像媒介從而確定大的產品方向。其次學生要從整體上把控設計感,要注意圖案與產品形式語言的統一性,圖案放置的面積大小、位置關系等是否能夠從整體上為產品的設計感加分。最后,學生要從文化屬性上將圖案與產品進行有機結合確定具體的設計方案,并應用現有的技術手段完成產品的創(chuàng)作。如圖3學生應用藍曬工藝設計了帶有現代氣息感的環(huán)保袋。第三,在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設計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活躍課堂氣氛,為學生創(chuàng)造愉快體驗。藍曬印像一個較為有趣的實踐方法是印人的剪影,這對于學生來說非常新穎有趣,而且因為跟自己等大的剪影印在很大的布面上,那種痕跡給人帶來的意義感是不同的,也是獨一無二的。從畫面構思到實現整個過程學生都會沉浸進其中。又因為這是一種集體性藝術創(chuàng)作,學生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會跟組內的其他成員進行溝通,培養(yǎng)了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圖4、圖5)第四,課堂引入當代技術手段輔助傳統工藝的創(chuàng)作,去“專業(yè)化”強調“通識性”。專業(yè)性較強的藍曬攝影作品要求其作品所呈現的影調細節(jié)要豐富,因此為了專業(yè)化的藝術效果大部分專業(yè)的藍曬影像都選擇用大畫幅拍攝底片,再進行印像,原汁原味地還原傳統印像,這無形中為藍曬作品的呈現增加了很多工序和成本。因此在課堂上我們大多采用打印菲利片的方式來制作膠片,在保證一定質量的同時降低了作品實現的時間成本和技術成本,還通過圖像后期處理軟件為圖案設計的形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如圖6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選取圖案,使得傳統工藝在當代的文化語境下重新煥發(fā)生機。此外,傳統藍曬作品在陽光照射下進行曝光效果最好,但會受當天天氣的影響,一旦陰天曝光度不足,成片率就非常低,課程配置了藍光燈,用對感光藥劑最為敏感的藍光直接照射,不僅可以縮短曝光時間,而且也不再受到天氣的制約。
三、結語
藍曬工藝作為一種操作簡單、樣式多變、應用范圍廣泛的視覺藝術表現形式非常適合在藝術教育中進行推進和發(fā)展。但我們也要注意引入這種創(chuàng)作性活動的同時也要推進審美、藝術史、藝術批評三個方面的融合,我們的課程內容才能夠完整地呈現。課程目前還處于持續(xù)改革中,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是增加成果展示的多樣性,以校內市集的方式讓學生的作品進一步轉化為直接的效益,學生在銷售自己作品的同時可以鍛煉他們展示自己的勇氣以及推銷自己作品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精神,并且可以通過這樣的方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
參考文獻:
[1]聶振斌.藝術哲學與藝術教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2]何茜,李林奉.艾斯納課程美學思想四十年回顧[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9(10).
[3]曾繁仁,等.現代中西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比較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作者:王佳伊 李鐵 單位:東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