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歷史八知識點總結范文

歷史八知識點總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歷史八知識點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歷史八知識點總結

第1篇:歷史八知識點總結范文

注意:

(1)一個力的產生一定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且同時存在。

(2)單獨一個物體不能產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發(fā)生在相互接觸的物體間,也可以發(fā)生在不直接接觸的物體間。

2、判斷力的存在可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判斷。

力的作用效果有兩個:

(1)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是指物體的快慢和運動方向發(fā)生改變)。

舉例:用力推小車,小車由靜止變?yōu)檫\動;守門員接住飛來的足球。

(2)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舉例:用力壓彈簧,彈簧變形;用力拉弓弓變形。

3、力的單位:牛頓(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稱為力的三要素。它們都能影響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畫力的示意圖。在受力物體上沿著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線段的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作用點,線段的長表示力的大小,這種圖示法叫力的示意圖。

6、彈力。

(1)彈性:物體受力發(fā)生形變,不受力自動恢復原來形狀的特性;

塑性:物體受力發(fā)生形變,不受力不能自動恢復原來形狀的特性。

第2篇:歷史八知識點總結范文

生動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4A-

0116-01

歷史是生動的,然而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的歷史課堂卻顯得枯燥乏味,致使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抵觸心理。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教師必須拋棄照本宣科的說教式教學方法,致力于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將課堂變得生動活潑。下面,筆者就如何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生動性談談自己的淺見。

一、鼓勵學生主動提問,活躍課堂氛圍

在傳統(tǒng)的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教學現(xiàn)象極為普遍,長此以往,學生容易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課堂氣氛沉悶,難以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為此,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教材進行初步淺讀,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并盡可能地提出疑問。教師可專門留出一段時間給學生進行提問,然后根據問題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深入的解讀和剖析。

例如,教學“向人性的扼殺者宣戰(zhàn)”的內容時,筆者先讓學生在仔細審讀課題的基礎上提出疑問。有的學生問:“這個‘扼殺者’是誰?”有的學生問:“扼殺者用什么樣的方式進行人性的扼殺?”還有的學生問:“為什么要宣戰(zhàn)?”筆者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即“主人公是誰,做了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做,結果如何”,然后,引導學生帶著這些疑問在課文中尋找答案,并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入剖析,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點。讓學生對教材進行提問,使學生對教材有了初步的認識,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思考,能加深學生對教材的印象。這樣教學,很好地活躍了課堂氛圍,凸顯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率

歷史知識具有抽象性、不可再生性等特點,若僅僅憑借教材上的圖文說明,很難完整地還原歷史面貌,導致學生較難把握所學知識點。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將文字、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進行多元化整合,精心制作課件,利用多媒體技術還原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原貌,為學生呈現(xiàn)形象生動、色彩斑斕的歷史課堂。

例如,教學人教版歷史教材八年級下冊《新航路的開辟》一課時,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容易混淆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線。為此,筆者自制多媒體課件,用地圖演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地理位置,接著分別用四種不同顏色的動畫箭頭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過程,在路經重要地點時,在屏幕上自動、醒目地顯示所經地點的名稱,并配以聲音講解,然后將各知識點歸納成對比表,向學生進行展示講解。這樣教學,讓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也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知識點。

值得注意的是,多媒體的運用只是一個輔助的手段,需要與其他教學資源有效結合起來,方可達到教學效益的最大化,使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充滿生動性。

三、采用歌謠記憶教學法,激發(fā)學生的記背興趣

記憶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記憶和背誦是單調、枯燥的過程,學生希望能找到簡易、巧妙的方法,快速、準確地記住所學的知識點。歌謠記憶法可以很好地達到這一目的。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將課文的重點、難點內容標出,然后對所學的內容進行總結,最后讓學生根據個人的記憶習慣,將總結出來的內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編成方便自己背誦和記憶的歌謠。所編歌謠可以是對耳熟能詳?shù)母枨M行填詞,也可以是自編自創(chuàng)的繞口令式歌謠。在此過程中,學生記憶和背誦相關知識點的興趣大增,課堂變得生動活潑。

例如,人教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輝煌的隋唐文化》中主要介紹了隋唐在政治、經濟、軍事、民族、外交方面的繁榮,用大量史實印證了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高峰。該課內容繁多,記憶難度大,筆者采用了編制歌謠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歌謠如下:一橋一城一發(fā)明,詩仙詩圣白樂天,顏筋柳骨展子虔,立本擅畫《步輦圖》,吳帶當風莫高窟,《霓裳》《破陣》《胡旋舞》。將枯燥的記憶內容轉換成學生更容易接受和喜愛的歌謠模式,能夠讓學生在背誦和記憶時減少抵觸厭煩心理,也將教材的內容總結成更為簡短的形式,方便學生記憶。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學生在創(chuàng)編歌謠的過程中有所欠缺,教師要作出有針對性的指正,并適當?shù)毓膭顚W生分享自己的歌謠。

第3篇:歷史八知識點總結范文

關鍵詞:復習導入;歷史課堂教學;教學技藝

一、復習導入能夠銜接新舊知識

復習導入的主要方法是通過教師提出與復習有關的設問,基于學生的回答,教師加以總結,從而引導到新課內容上,使得舊知識與新知識得到銜接。筆者從教育學相關理論和歷史學科的特點入手,闡述這種導入方式的特點。

1.契合“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

最近發(fā)展區(qū)是由維果斯基提出的,維果斯基認為,在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因此,教學設計應基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設計能達到下一階段的教學內容。面對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的不同學生,其認知水平會有差異。即使是相同的教學內容,他們理解知識點的程度也會有差異,有的學生視野廣,有的學生思考深,有的學生只能理解課本的內容。因此,面對學生的差異性,教師需要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夠著”,而最快、最簡潔的了解班級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方法,還是復習舊知識,看學生能反饋多少。因此,復習導入可以檢驗學生上節(jié)課的學習情況,或者了解學生之前的知識水平,從而對學生有效開展教學。課前采取復習導入,盡快掌握學生了解知識的程度,合理調整教學內容,將有助于前后知識點的銜接。

2.有效結合了歷史事件前后關聯(lián)的特點

歷史事件之間或多或少都存在聯(lián)系,甚至很多事件環(huán)環(huán)相扣。尤其作為中學課本,更要強調歷史學科基礎知識的相關性,這樣才能使中學歷史教學的知識點以時間為線索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塑造學生的時空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這也是日常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習慣于從背景、經過、結果(或影響)等分析歷史事件、組織教學思路的原因之一。復習導入這一教學技藝能夠使前一課的知識點與新一課的知識點相銜接,尤其是教師如果可以通過恰當?shù)脑O問,使得學生通過前因后果的串聯(lián)將前后的歷史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

如,北師大版八年級上冊《》和《》兩課,的國際影響使列強通過發(fā)現(xiàn)中國軟弱可欺,加上這一時期列強進行甚至完成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意欲重新瓜分世界,在中國掀起了“瓜分狂潮”。而瓜分狂潮則使中國人民自發(fā)修習“義和拳”,組織“”來反抗列強,這又為八國聯(lián)軍侵華提供了借口。因此,這兩課可以通過“瓜分狂潮”進行銜接,在教授《》前,可以運用提問復習《》一課的相關知識點,最終用“瓜分狂潮”引入新課。

二、長期使用復習導入的不足

在教學過程中,復習導入的便利使得這種方法被一些教師奉若圭臬,為了鞏固學生對前一課的學習成果,教師在課前導入(約5分鐘左右)新課內容會依據上一課所學,就相關知識點提出一些問題,檢查上節(jié)課的教學成果以及學生在課后的復習情況,以鞏固舊知識。那么經常使用這一技藝是否合適?

1.對學生而言,長期使用會使學生形成疲勞

盡管復習導入能夠鞏固舊知識,檢查學生的復習情況,但長期使用會形成疲勞。學生對學習新課、了解新知識永遠有著不懈的興趣。課前導言的主要作用,即是讓孩子在這段時間里盡快由課間的活躍狀態(tài)進入上課狀態(tài)。同時導言對于這一課時而言,有著提綱挈領的作用。由于歷史這一W科知識本身具有過去性,所以導言將學生拉進上課狀態(tài)的同時也將學生拉回過去。復習導入是導入的一種方式,在課前直接將學生與已學的舊知聯(lián)系起來,盡管回顧了已學知識,然而教師不能通過自己的語言魅力發(fā)揮歷史課導入的特點,所以并未將學生與歷史完全融合在一起。同時,過分復習基礎知識,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學生是否形成了歷史感,是否完全理解歷史,是否有助于實現(xiàn)歷史教學目標,這都是存疑的。久而久之,學生會對歷史產生疏離感,認為歷史遠離現(xiàn)實。

2.對教師而言,長期單一使用會抹殺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

誠然,反復強調、鞏固基礎知識對學生以后的學習評價有一定幫助,然而經常使用同一種教學手段,會限制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如果教師每堂課的導入環(huán)節(jié)都是一樣的,不僅枯燥無味,一個階段后,這位教師在學生心目中也就成為一位失敗的教師?!敖虒W實踐證明,優(yōu)秀的教師必須具備對教材的再創(chuàng)造能力。而這也往往體現(xiàn)了教師本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如果能夠對這節(jié)課的導入做到新穎大膽、匠心獨運,那么才能吸引學生,才能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而總是采用單一模式,只會抹殺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難以實現(xiàn)教學的創(chuàng)新。

三、合理使用復習導入,提高學生歷史認識

復習導入作為一種教學技藝,對其的使用應當合理。復習導入的優(yōu)勢在于鞏固舊知識,這是由于復習導入能夠利用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和歷史前后銜接的特點將新舊知識點串聯(lián)成體系??墒?,過度依賴這一教學技藝,會使學生產生疲勞,對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也會產生不良影響。進一步而言,這是由于歷史教學中仍然存在重視知識點、忽視學生發(fā)展的“主知主義”。復習導入,從教學評價的角度而言是一種對前一節(jié)課內容檢驗的方式,而學習歷史不是簡單的背誦記憶,應該是將其構建成知識體系,供學生參考、理解。因而,合理地使用復習導入,豐富課堂教學,是當前部分教師應當加以改進的。

新課導入的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根據自己的習慣和教材內容,從學生實際入手進行設計,貫徹新課程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藝,使自己的教學更加富有魅力。

參考文獻:

第4篇:歷史八知識點總結范文

一、實驗嘗試主要達到如下目標

(一)教師通過解析教材、知識結構的教學方法,把知識條理化、系統(tǒng)化、整體化,使學生掌握教材知識點及其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從整體上把握學習內容,預先制定教學目標。

(二)在以上基礎上,使學生自己逐步掌握解析教材、知識結構的學習方法,通過教師指導閱讀,自己表解圖示所學內容知識結構,揭示其內在聯(lián)系,從整體上掌握學習內容,鞏固學習成果,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實現(xiàn)中學歷史教學的最優(yōu)化。

(三)通過以上訓練,達到加強雙基、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歷史學科素質及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的目的。

二、實驗改革的初步設想

(一)通過以上目標的實現(xiàn),學生在以后的歷史課學習中,能自覺搜索所學教材內容知識點,并努力揭示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形成一套科學的學習方法,并能遷移到其他學科,在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智力水平。

(二)在實驗實踐過程中,編制一種配套輔助資料――《知識結果表解及測練》,其體例主要為響應教學內容的教學目標、落實教學目標的知識結構表解、覆蓋前兩者的檢測達標題,以及這些內容的產生過程說明和操作提示;同時還能形成一套配套媒體資料,如表解圖示的錄像、幻燈片,使多數(shù)歷史教師能夠使用這些資料,以便于大面積推廣該項實驗,提高教材的教學質量。

三、實驗的特點

(一)系統(tǒng)科學整體化原理認為,系統(tǒng)要素的結構化,可以提高系統(tǒng)的整體功能。“詳細的資料是靠表達他們的簡化方式保存在記憶里的”,“除非把一件事情放進構造得很好的模型里,否則很快就會忘記”。本實驗的最大特點在于它能使學習對象系統(tǒng)及其要素即所學知識簡明化、有序化、條理化、層次化、邏輯化、結構化、系統(tǒng)化、整體化,從而易于學習主體即學生掌握。

(二)以上“八化”的過程,既是教師對學生傳授“雙基”、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的過程,又是學生學習“雙基”、形成能力、發(fā)展智力的過程。這為高度落實的教師為主導,以學生主體教學原則,提供了充分的空間,因此,本實驗可以而且必須充分利用這些手段、方法和原則。

(三)本實驗在表解結構內容的展示、整合過程中,在教師對學生閱讀指導的過程中,可以而且必須充分利用這些手段、方法和原則。

(四)本實驗適合中學歷史教材知識系統(tǒng)不同層次(節(jié)、章、單元、專題……)系統(tǒng)整體的教學和復習,從而易于學生從整體角度掌握這些不同層次系統(tǒng)的歷史知識,提高學科素質和學習能力。

(五)本實驗易于操作,便于推廣。

四、實驗遵循的原則

(一)把學生置于教學過程核心地位的原則,即“學本論”原則。學生是教學對象,教育的最終產品,具有自我完成學習任務的潛在能力,本實驗把學生置于教學過程核心的地位,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開發(fā)這種潛力。

(二)啟發(fā)式原則。在所學知識點的搜尋、知識結構的建立、展示、整合過程的關節(jié)點上,始終注意啟發(fā)式來推進教學過程。

(三)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有機結合的原則。在同上過程中,不斷地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轉化為學生自我發(fā)展的需要,通過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生成為推進實驗過程的主體。

(四)動力性原則。在同上過程中,不斷激發(fā)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力。

(五)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的原則。在同上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搜尋所學內容知識點,使它們之間建立聯(lián)系,形成結構,并能輸入記憶和形成正確表達的能力,以發(fā)展學生的智力。

(六)多媒體使用原則。在同上過程中,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以便更好實現(xiàn)教學目標。

五、實驗的組織、基本步驟和評價

(一)實驗的組織。我們把同一年級分為實驗班和對照班,前者用實驗課題教法,后者用傳統(tǒng)教法。

(二)實驗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每階段所用時間視具體情況而定。

1.第一階段,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1)教師將所教內容視為一個系統(tǒng),對其要素及結構進行比較全面的、系統(tǒng)的、有層次的分析,根據學生實際,制定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標的整體優(yōu)化。

(2)根據教學目標,找出教學內容即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構建教學內容的最優(yōu)結構,用表解形式簡潔明了地展示這種結構。

(3)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雙邊活動,使這種結構表解內容層層展開,揭示其內在聯(lián)系,通過系統(tǒng)科學聯(lián)系產生功能的原理,強化學習效果。

(4)通過課堂小結把它們整合為知識整體,再次強化,鞏固所學知識。

(5)用大標題對學生進行達標檢測(大標題以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和結構表解內容為依據,并盡可能分層次覆蓋它們),形成教學反饋,便于教學調控。

2.第二階段,培養(yǎng)自學階段,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1)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自擬結構表解內容,擬出導學題,通過導學題,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找出知識點,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根據前述“八化”原則,自擬結構表解內容。

(2)學生課堂分組討論自擬結構表解內容,肯定其中最佳者。

(3)結合教材和講解,對其進行講評、講解,原則仍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有條件時,也可讓作者主講。

(4)學生圍繞以上教學過程、內容質疑(這一步驟可取可舍,視具體情況而定。)

(5)做大標題并盡可能當堂評改。

(6)布置下堂課導學題。

3.第三階段,剩余時間,鞏固第二階段成果。在中學歷史教材知識體系里更高的系統(tǒng)層面上進行這一實驗,使其日臻完善、成熟。

(三)本實驗課題研究的檢測和評價,采取以下方式:

1.抽樣調查,每個班選出若干名學生分不同成績檔次進行問卷檢測。檢測內容包括知識檢測和知識整體化能力、等級檢測。

2.成績對比,實驗班和對照班成績對比;實驗班試驗前后成績對比。

3.實驗教師的工作總結。

4.學生、家長對實驗態(tài)度問卷調查。

第5篇:歷史八知識點總結范文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課堂內;容銜接;方法探究

歷史課堂教學是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應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銜接自然、流暢,或淡而無痕,或不留“痕跡”。許多新教師在聽課與評課的過程中,和被執(zhí)教教師流暢自然教學環(huán)節(jié),一氣呵成的教學內容所折服,感嘆老教師把教學設計能力與課堂教學藝術表現(xiàn)得游刃有余。如何讓初中歷史教學各環(huán)節(jié)有機整合?下面就歷史教學中涉及到的導入、授課、提升這三個不同階段的課堂教學,探究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銜接處理。

一、導入階段——導入新課內容的銜接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節(jié)課有一個好的開始,學生就會充滿興趣地繼續(xù)聽下去,課堂學習氣氛也能快速地調動起來。良好的課堂導入不僅能提高課堂效率,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應該通過了解、分析學生生理和心理的特點變化,用心設計好每節(jié)課的導入,讓學生的思維在一節(jié)課的開始時以最短時間生發(fā)出智慧碰撞的火花,快速消除因上一節(jié)課帶來的疲憊,幫助學生迅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讓他們能夠精神飽滿地投入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提高課堂內的學習效率。詹姆士是哈佛大學的一位心理學家,他曾用實驗證明,通過激發(fā)一個人的興趣,可以提高他3-4倍的積極性。與此同時,有專家推導出這樣一個學習效果公式:學習成績=能力×興趣。接下來,先讓我們看一則案例。案例一:在文化課的教學中,結合學生對電視文化的關注來引入歷史中的文化。我在講授人教版七下《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時曾這樣設計導入銜接:首先,展示圖片《后宮甄嬛傳》的宣傳畫(當時該電視劇風靡一時,學生看到劇中主演的古裝照片時十分興奮)。然后我提問:“同學們,最近熱播的《甄嬛傳》主要故事情節(jié)發(fā)生在哪里?(打一建筑群)”,學生們也不舉手了,七嘴八舌的大聲說著答案:“故宮”、“紫禁城”。我就加以引導:“明清時這個建筑群叫紫禁城,現(xiàn)在稱為故宮。因為這個故事發(fā)生在清朝,所以答紫禁城是對的?!睂W生們恍然大悟,頻頻點頭表示認同。我抓住時機繼續(xù)導入銜接:“今天呢,我們要學習包括紫禁城在內的明清時期的建筑藝術,以及科技成就”。于是,學生們立刻坐好,等待下一個知識點的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設置,在課堂教學過程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上就能夠緊緊拴住學生的心,并讓他們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使學生們懷著一種期待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中。教師也可以自然而然地將課堂教學銜接到將要學習的課程知識上來。因此,精心設計的導入銜接可以為上好課打下堅實的基礎。其實,導入銜接的方法還有很多,比如道具插圖、歷史典故、背景說明、問題提出、溫故導入等等方法。但是,大體都要有這樣一些特征:近——與要教學的知識相近,與學生近期關注的熱點貼近;簡——銜接的知識內容簡潔明了,表述的語言要言簡意賅;創(chuàng)——創(chuàng)設一個有趣的教學情境。

二、授課階段——教學知識點之間的銜接

教師要將知識點之間的銜接,貫穿在整堂課的教學內容里,通常就是要用一連串的提問或層層遞進的語言組織,把課程中的一個子目很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子目中去,把課文中那些間隔的知識點串連到一起。一個完美的知識點銜接,能將課本上的教學內容一步一步引向深處,便于學生們理解本堂課的主要內容。這樣一來,不但能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還能激發(fā)他們學習的欲望,促使他們主動思考,讓課堂教學實現(xiàn)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讓我們一起來看一個案例。案例二:課堂疑問就是為了設置一個“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懸念。在講授人教版九上《中古歐洲社會》時,對于第一個子目中“等級森嚴的西歐封建社會”和“羅馬教廷”兩個內容的銜接就遇到了不好處理的情況,假如采用直接銜接的方式:“剛剛我們學習了西歐封建等級制度,下面讓我們繼續(xù)來了解一下羅馬教廷”。使用這樣的方式銜接,必然會讓學生產生這樣一些疑問:這兩件事情之間有什么必然聯(lián)系呢?為什么要把這兩件事情放在一起學習呢?很顯然,有這樣一些問題的存在,就必然會對學生的整體知識建構不利。于是,我再換一種銜接方式,以提問式來銜接:“剛剛我們學習的西歐封建等級制度中位于最高等級的是誰?”學生輕松回答:“帝王”。我繼續(xù)引導提問:“那么,這是不是意味著帝王始終就是西歐封建社會時期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人呢?”學生開始積極思考,迅速到書中去尋找答案,很快,有學生開始舉手:“不是!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是羅馬教廷!”立刻,所有學生的注意力就都轉移到了羅馬教廷的知識上來。同時,我也順利完成了兩個內容之間的銜接。在這個例子中,我感覺,后一個探索方法效果更好,而這個方法的創(chuàng)設是建立在:(1)教師充分地分析了兩個內容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2)找到了一個突破口,并且選擇了一個恰當?shù)奶釂柗绞?。既抓住了學生的求知欲,又溫故而知新了。做到這樣,就可以架設起兩個知識連接的橋梁,給學生一個完整的認識。案例三:選準切入點,借用史料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與掌握知識。如我講授人教版七下《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一課時,課標的要求是:通過北京紫禁城和明長城來體會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針對這個課標要求,我選擇了語言和材料來共同實現(xiàn)銜接。我首先讓學生閱讀了這樣一段話:“一統(tǒng)天下的秦始皇,將修建于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xù)的防御工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防御系統(tǒng)……在明代,又繼續(xù)加以修筑,使之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zhàn)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边@是《世界遺產名錄》中的一段話。在學生看完材料后,我展開系列提問:“這一古代建筑是?”頓時,五花八門的答案又出來了:“明長城”、“秦長城”、“長城”。我公布:“答案是長城。之所以我們同學能答出這么多的結論,是因為大家還不清晰一個概念,那就是,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修筑的規(guī)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tǒng)稱,現(xiàn)存的長城遺跡主要為建于十四世紀的明長城。那我們不防就以材料中出現(xiàn)的秦朝和明朝這兩個時期的長城為例,來做個簡單的對比,感受一下明長城的恢弘氣勢。讓我們通過下面的圖片資料共同分析?!睅熒餐偨Y歸納之后,我繼續(xù)提問:“請同學們談談看了關于紫禁城和明長城的眾多資料后,有何感想?”(帶有總結歸納,拓展延伸的性質)到此,對于這節(jié)課的課標要求就順利地完成了銜接,使得學生在學習歷史知識的同時,情感上得到一種升華。即意識到,紫禁城和明長城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創(chuàng)造的建筑史上的奇跡,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這也充分顯示了中國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和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當然,在這個案例中我做了這樣一些準備工作:大量的尋找其他版本的初中教材、高中教材中涉及到本課知識的史料;找到一個切入點,通過簡明扼要的語言準確設問。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當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后,所有的要求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提升階段——深入拓展教學目標的銜接

深入拓展教學目標的銜接,常出現(xiàn)于一個階段的教學小結,目的是承上啟下或總結。奧蘇伯爾曾指出:“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新的教學?!庇纱丝梢?,這樣的銜接是對學生發(fā)散思維和知識遷移能力的訓練,既可以幫助他們開拓思路,還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敢于創(chuàng)新和勇于實踐的精神。案例四:將已學知識進行有效的整合,幫助學生整體建構知識體系。我在講授人教版七下《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一課時,在總結部分我設計了一個圖表,將本課中涉及到的建筑和科技讓學生一一回顧,并進行口述。學生們回答的都很流暢。我提問:“掌握了這些還不夠,大家想一想本課的標題是什么?”學生們齊答:“《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我繼續(xù)引導:“學完了本課知識,你現(xiàn)在能說出時代特點鮮明指的是什么嗎?”學生們開始有的抓耳撓腮,有的竊竊私語,有的到書上去翻找。于是,我給出提示:“首先我們要問一問自己:明清的時代特點是什么?”立刻,找到單元標題的學生開始說了:“是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我表示認同的同時,繼續(xù)提示:“這個特點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政治:君權的加強與強化。經濟:商品經濟發(fā)展,出現(xiàn)了資本主義萌芽。外交:閉關自守?!睂W生們還是不明就里,我及時提示:“現(xiàn)在,同學們要做的,就是將今天所學到的內容與代表明清時期特點的表現(xiàn)一一對應,以此證明這些史實帶有這個時代的特點?!边@時,學生們好似茅塞頓開,豁然開朗了。這種語言的銜接使學生在溫故知新中得到了拓展提升,所以,語言銜接對于一節(jié)完整的歷史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需要教師在課前就能思考出,如何盡量用最少的語言,講透一個問題的關鍵,給學生以明確的思考指南。

四、課堂內容銜接的啟示

銜接材料要有可靠性。教師需要研讀與所授課相關的歷史書籍,并且,適當研讀不同版本的教材和高中教材,豐沛教師自身的知識儲備,形成該課完整的優(yōu)質的歷史知識建構。銜接方式可以多樣化。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好充分的課前預設,運用教學智慧,利用學生關注的焦點和熱門的話題,能采取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進行順暢的課堂內容銜接。綜上所述,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探索是無止境的,在平常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也許我們已經設計、探索、運用過不同形式的銜接方法,如果我們能夠更加重視這些銜接方法,并把它作為一種課堂教學藝術,進一步研究琢磨出更巧妙的方式,那么更容易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也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高效率的歷史課堂也會更輕松自然地呈現(xiàn)出來。

參考文獻:

[1]李彥雄.歷史課堂教學導課藝術初探[J].教育探索,2011(07).

[2]韓德杰.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導課模式的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11).

[3]付永紅.談初中歷史常規(guī)教學中的導課技能[J].新課程(中學),2013(02).

第6篇:歷史八知識點總結范文

關鍵詞 思維導圖 初中歷史 教學合一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48

Teaching Reflections Cau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of

Humanities Scholar's Historical Mind Map

ZHAO Xiaopeng

(Suzhou Industrial Park Loufeng School, Suzhou, Jiangsu 215021)

Abstract "Mind Map" applies to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 can effectively solve multifaceted problem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has been difficult to resolve; meet the "teaching one" line of pottery requires educational theory and quality education to help students lifelong learning culture; more important is to remind teachers to focus on strengthening its own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training, development of new sciences education learning ability to maintain sufficient choice and analysis capabilities; learn the times, mastery, and use it as the real needs of long-term adherence teaching ideas and concepts.

Key words mind map; junior history;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tegration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這是教學合一的三種理由?!碧K州市文科狀元梁嘉莉的歷史復習筆記―思維導圖經報社免費推出后,立即成為近千名學弟學妹爭搶的寶貝。當年的這個重磅新聞,促使我對初中歷史的教學方式開始了更進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1 初中歷史教學的現(xiàn)狀與反思

(1)“愛上課,怕記憶”是歷史日常教學中面臨的普遍問題。歷史本身是一門有趣的學科,它可以教會學生以史為鑒。但是如果真正把它當成一門課程來學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初中歷史的內容縱貫古今,橫攬中外,涉及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和科學技術等各個領域的發(fā)展和演變。它豐富的內容,常常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但它紛繁的頭緒,往往又給處于成長階段的初中學生帶來記憶上的難度。因此對學生來說,“愛上課,記憶難”已成為初中歷史日常課堂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對教師來說,如何及時解決好“只撒網,難收獲”這個教學難點,也已成為歷史學科一個急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2)歷史學科參加中考,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歷史參加中考,學生、家長、學校對歷史學科給予了更高的關注和要求。根據統(tǒng)計,2014年蘇州歷史中考包含了28個單元、64個知識點,分布于6冊書中,加上相應的圖片、表格、地圖等,需要復習的內容十分龐雜。同時這兩年的歷史中考已明確反映出考察基礎知識點和歸納分析能力并重的趨勢,學生普遍感覺“題目越來越活了”。難道是我們的學生不夠努力嗎?不是。從文科狀元思維導圖的熱傳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是很想把歷史課學好的。調查發(fā)現(xiàn),問題在于我們的日常教學方面:由于初一初二許多學生對歷史不重視,基礎知識積累相對薄弱;進入初三后,又因時間緊,任務重,許多學校重新出現(xiàn)了“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現(xiàn)象。雖然老師和學生都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對其學習主動性和能力的培養(yǎng),使大批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的“知識容器”。 雖然過程辛苦,付出很多,但收效不大,造成了許多學生對于知識點的記憶零散,知識體系模糊,解題能力不穩(wěn)定,理解運用能力不足等負面問題。所以說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方式是對于中考所推崇的“知識與能力并重”理念的完全誤讀和背道而馳。

(3)新課程強調教學不僅“授人以魚”,更要“授人以漁”。陶先生告誡我們:“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學字的意義,是要自己去學,不是坐而受教”。當今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僅靠課堂所傳授的那點知識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未來社會的需要。為此新課程體系特別強調,歷史教學“應克服重知識、輕能力的弊端,有助于學生的終身學習?!边@為我們初中歷史的教學探索指明了方向。特級教師任小艾也說過:“真正高明的老師是教給學生終生學習的本領,讓學生沒有了你,學得就更好!”所以,作為初中教師應該有責任和義務幫助他們逐步煉就在復雜社會學習生存的能力。落實到課堂教學上,要改變以往死記硬背和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將以知識為中心的課堂教學轉變?yōu)橐阅芰χ行牡恼n堂教學;倡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逐步掌握終身學習的能力。而思維導圖正是以思維學習能力訓練為主要目的,是實現(xiàn)該目標的理想方法之一。

2 思維導圖簡介

思維導圖又叫心智圖,是英國心理學家、教育家托尼?巴贊1971年的研究成果,被公認為21世紀最有效的思考訓練工具。它充分運用左右腦的功能,通過圖文并重的方式,把左腦的邏輯、語言、文字、數(shù)字與右腦的圖象、色彩、空間、想象等各種因素巧妙地結合起來,把一長串枯燥的信息轉變成彩色的、容易記憶的、有高度組織性的圖。思維導圖不僅能夠鍛煉思維能力,讓思維可視化,提升注意力和記憶力,更重要的是能夠啟發(fā)聯(lián)想力和創(chuàng)造力,開啟大腦的無限潛能。同時,思維導圖制作非常簡單,可以手工制作,也可以用軟件來制作,被廣泛應用于企業(yè)管理和課堂教學等各個領域。

初中歷史以時間、事件為主要線索,以編年體通史為編排特色,十分適合思維導圖的推廣應用。以八上第三單元“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為例:用思維導圖可以首先鮮明地突出歷史事件的主干(主題):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通過各個分支表示出該主干的三大分支結構(知識點):春秋爭霸、戰(zhàn)國七雄及影響;每一個分支都可以用具有代表性的色彩、符號、文字甚至自創(chuàng)的卡通圖畫來加深對關鍵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而且每一個關鍵詞之間通過連接線或符號連接可以表示出他們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這樣就構成了一幅中心明確,重點突出,完整記錄歷史事件,并反映其內在聯(lián)系的思維導圖(圖1)。

圖1

3 思維導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3.1 理清結構,培養(yǎng)興趣,提高日常課堂效率

陶先生主張學習要有興味,認為“使學生得學之樂,而耐學之苦,才是正軌”。“思維導圖”正是一種能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興趣,理清新知識結構的有效方法。在導入歷史新課時,教師可將思維導圖作為先行組織者,用最直觀的方式使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要講解內容的基本脈絡,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講解階段,學生就可以不需要閱讀大量的文字資料,而是邊聽邊根據思維導圖的逐步推進開展思考,將注意力集中于感興趣的內容上,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體會講解內容,從而使講解和學習流暢自然、重點突出;小結部分,教師還可以根據思維導圖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jié)課內容。首先讓學生自主理出本節(jié)課的新知識,在板書上寫下關鍵詞,然后畫成“思維導圖”,加上不同的顏色,將新課的層級結構進行直觀地歸納和總結,形成清晰的新知識構架;甚至可以加入初中生喜聞樂見的卡通等圖案,直觀有趣,便于理解,從而最終解決學生平時“愛上課,怕記憶”的教學難題。

3.2 把握全局,掌握規(guī)律,指導學生歸納復習,把書讀薄

復習是鞏固知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更是教會學生“把書讀薄”的重要手段?!耙还?jié)課是一個整體,一門學科是一個整體”。初中歷史的內容很多,也很紛雜,但在本質上是有緊密聯(lián)系的。我們可以根據思維導圖原理,引導學生把握知識的整體結構及內在規(guī)律,使之條理化、系統(tǒng)化,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鏈。教師在使用思維導圖開展復習教學時,可把一個事件、一章節(jié)、一本書需要考慮的每一個要素作為一個節(jié)點,然后分級匯聚,連點串線,由線成面,由面成網。慢慢地學生就能學會如何提煉概念節(jié)點,把握不同章節(jié)、單元之間的關系連線和層級結構,從而使知識輕松凸現(xiàn),歷史書越讀越薄。如在復習 “資產階級革命”專題時,涉及到九上第四、六兩個單元的內容,可用以下“葡萄串”圖(圖2)的形式幫助學生把握知識脈絡。

圖2

3.3 積極參與,適當點撥,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陶先生指出“平日不肯行,不敢行,終于不能到,也就一無所知”,“知識是要自己像開礦那樣去取來,取便是行”?,F(xiàn)代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應是學會自主學習技能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因此在使用“思維導圖”指導歷史教學的過程當中,應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上,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而不是僅僅是把事先做好的“思維導圖”教給學生。應有意識地讓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課堂討論、自主總結等多種活動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引導學生自已積極思考、制作、修改、分析思維導圖,教師從中適當點拔,把握總體方向,從而提高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以“古今中外的改革”專題復習為例:教師可先指導學生課前預習,并要求按照古代史、近代史、現(xiàn)代史為主干脈絡嘗試去尋找、總結相關知識點,畫出自己的思維導圖,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安排一定時間開展小組討論,通過對思維導圖的修(下轉第122頁)(上接第99頁)改、協(xié)商、再設計的往復循環(huán),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成就感,并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性學習的目的;在課堂總結階段,教師可以與學生進一步討論、完善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對古今中外改革的類型、原因、目的、領導力量以及給我們的啟示等多方面展開規(guī)律性的總結分析和深刻反思,培養(yǎng)他們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能力,從而讓學生在學會知識技能的同時盡快形成正確的歷史情感態(tài)度和人生價值觀。

圖3

4 結語

“文科狀元思維導圖的熱傳”促使我對初中歷史教學開始了進一步的反思和探索?!八季S導圖”應用于歷史課堂,不但能有效地解決傳統(tǒng)教育中一直難以解決的多種問題,而且符合陶行之“教學合一”教育理論和素質教育的要求,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更為重要的是,它再次提醒我們教師應特別加強平時學識修養(yǎng)的積累,對當今教育學科發(fā)展的新潮流、新方法要具有足夠的學習能力和分析取舍能力。在日常教學中要學會與時俱進,勇于創(chuàng)新,海納百川,融會貫通。陶行之先生告誡我們:“唯獨學而不厭的人,才可以誨人不倦。要想做教師的人把崗位站得長久,必須使他們有機會一面教,一面學;活到老,學到老。”這正是我們當今教師真正需要長期堅持一種思想和理念。

參考文獻

[1] 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教育科學出版社.

[2] 博贊著.大腦使用說明書――思維導圖叢書.張鼎昆,徐克茹,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第7篇:歷史八知識點總結范文

一、注重能力培養(yǎng)

研究近年來的高考歷史試卷不難發(fā)現(xiàn),高考歷史出題經歷了這樣幾個階段:(1)純粹考查基礎知識階段,側重考查記憶能力。在這一階段,只要把書背好,一眼就能找到答案。(2)前幾年,命題范圍更加細化,開始考查平時老師和學生不注意的地方,如教材中的小字和注釋部分。(3)近幾年的高考命題常常設置新情境,對知識進行重新組合,提升能力考查的層次,既立足于主干知識,又超越主干知識,進一步拓寬了學生視野。但是,也有部分試題學術性太強。(4)目前,高考命題在突出基本歷史素養(yǎng)的基礎上,注重考查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體現(xiàn)了高中歷史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鑒于目前的高考歷史命題趨勢,我們在平常的復習教學中,精心設計了一些新場景新問題,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課堂上我們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其多角度思考問題,讓各種思想的火花相互碰撞。這種教學理念我們堅持了一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對傳統(tǒng)的三輪復習方法做一些改變

為使學生的復習更為有效,可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適當改變傳統(tǒng)的三輪復習方法,具體做法如下:(1)2008年9月―2009年3月仍是傳統(tǒng)的第一輪復習,第一輪復習旨在幫助學生夯實基礎知識,把握每一個具體歷史事件、歷史現(xiàn)象的背景、經過、內容、結果、影響、意義等,理清各知識點間的內在聯(lián)系,掌握歷史事件的本質特征和特定時期的階段特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并使課本知識結構化、體系化。針對本校大多數(shù)學生在一年級時受文理分科情況影響,中國近現(xiàn)代史基礎相對薄弱、很多知識都已經遺忘的實際,我們把復習的重點放在了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在細致復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挖掘隱性知識。(2)在2009年3月―5月第二輪、第三輪復習相結合,以專題復習為主,輔以綜合考試訓練。(3)進入2009年5月,我們將剩余的20多天時間完全交給學生,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回歸課本,整理以前做過的習題,形成對歷史的整體認識。

三、關注文史常識

從2007年全國高考文綜卷Ⅰ考查皇帝謚號開始,文史常識被引入命題領域并且不斷推陳出新,所涉及的范圍不斷擴大,是高考歷史的一大亮點。這種做法與新課程改革相呼應,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針對這一命題趨勢,在2009年的復習備考中,我們專門對學生進行相關文史常識的講解和訓練。因此,我校學生在應對2009年高考試卷中考查姓氏起源這一題目時能游刃有余。

四、注重歷史觀的培養(yǎng)

過去的歷史觀主要是史觀,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具體包括:階級分析法,以生產力為根本標準,用辯證的眼光看歷史問題?,F(xiàn)在的歷史觀不僅僅局限在這些方面,還出現(xiàn)了新的觀點,如:(1)文明史觀。人類社會逐漸走向進步、文明、開放,歷史既是人類社會的創(chuàng)造史,也是人類社會的演進史。(2)全球史觀。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從世界歷史整體發(fā)展的統(tǒng)一性去考查歷史。(3)以人為本。把人類生存發(fā)展作為最高價值目標,強調人文主義、理性思考。因此,我們在平時教學與復習備考中,融入這些歷史觀,開展各種歷史活動課,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觀,使其以新的歷史視角來審視歷史問題。

五、夯實基礎知識

基礎知識具有永恒的生命力。不注重基礎知識的備考,無疑是“無米之炊”。只有牢固掌握了基礎知識,才有可能進行各種思維活動,高考絕不可能脫離基礎去考能力。因此,在高考備考復習中,非常關鍵的一點是回歸課本,夯實基礎,力求做到“面全、線通、點透”。面全,就是對各個歷史階段特征力求宏觀把握;線通,就是對歷史線索有全面而準確的把握;點透,就是對每一個知識點做透徹的分析,透過現(xiàn)象,把握其本質,力爭讓學生做到既知其一、其二,還要知其三、其四。

六、密切聯(lián)系現(xiàn)實

鑒古察今是學習歷史的基本作用,貼近時代潮流、不避社會熱點是高考歷史試卷的一貫傳統(tǒng),近幾年的高考歷史試題大都與學科熱點和社會熱點緊密結合,體現(xiàn)了歷史為現(xiàn)實服務的特點。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一直引導學生關注和參與社會熱點問題的探討,積極尋找課本知識與社會現(xiàn)實的結合點,確定新的歷史專題;要求學生不僅要用歷史的眼光留意生活中發(fā)生的日常小事,更要注意觀察影響世界趨勢的國家大事,從而引導學生傳承懲惡揚善的人文精神,承擔中國史學“經世致用”的社會責任,樹立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正確理念,以歷史知識、觀點為基礎,將熱點和歷史知識有機聯(lián)系起來。

七、掌握解題技巧,規(guī)范作答

掌握解題技巧、規(guī)范作答是提高得分率的一個重要因素。為此我們專門總結了《歷史學習的一般規(guī)律和技巧》、《答題規(guī)范》、《高考歷史試題常見命題用語解釋及應用》、《高考常見題型解題方法》等學習資料,印發(fā)給學生。每次考試結束后,教師及時引導學生專門針對暴露出來的問題進行總結。另外,通過學生互評、老師面評的辦法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八、精選試題

第8篇:歷史八知識點總結范文

一、我的理想歷史課堂應該師生共鳴,融入到課堂之中

作為老師我們有時經常抱怨,在課堂上講得很清楚了,為什么學生還不會,還沒有掌握住該掌握的知識呢?對于這樣的現(xiàn)象很普遍,我們也很苦惱,雖然其中的原因有許多,但我認為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無論我們作為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多么精彩多么有趣,老師在唱獨角戲而且陶醉其中,但是沒有觸動到學生的內心,沒有引起他們的共鳴,使他們不能和老師一起融入到課堂之中,所以老師講得再好他們聽進去的寥寥無幾,就會出現(xiàn)老師們抱怨的情景。要想避免這種現(xiàn)象,就要想辦法觸動他們,引起共鳴,把他們引入到課堂之中,激發(fā)他們課堂上的激情,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多惠在《德國教師教育指南》中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勵?!?。我的做法有:

1、課前播放有關歌曲、視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這樣使他們很快興奮起來從而融入到課堂之中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如:學習八年級《抗美援朝》時播放《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把學生的思緒一下子來拉到人民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擊美帝國主義侵略軍的場景之中,然后他們就會全神貫注抗美援朝的每一個細節(jié),這樣有關的知識就會課堂上記住了。學習《民族團結》時播放《愛我中華》,“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使學生認識到我們是一個團結多民族的國家,并引以為自豪,就很想了解我國民族的現(xiàn)狀,民族政策,民族原則等問題。學國統(tǒng)一時播放了祖國的視頻,使學生再次感受到了歷經一百多年的香港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看到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感到無比的自豪和感動,我們的綜合國力終于增強,百年的民族恥辱被洗刷,民族的神圣感情再次升華。這樣使學生帶著豐富的感情融入到課堂之中,有關的問題也迎刃而解了。

2、設置情景觸動學生,融入到課堂之中。如學習七年級《西周分封制》這一課時,因為是古代史,學生不容理解和掌握,所以就想辦法讓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當時的情境,進行角色扮演,讓學生分別扮演周天子,周天子的嫡長子、余子,同姓子弟,貴族,功臣等來演情景劇,首先讓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以及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臺詞和課文里的要求結合起來,并且做了一些簡單的道具,結果上課時一宣布,學生興奮極了,踴躍地參與,挑選角色扮演的學生并作簡單的指導,他們就開始上臺演出了,把周天子分封的天子的繼承者,諸侯,卿大夫,士,以及受封著怎么向周天子宣誓效忠演繹的非常形象具體,使同學們了解了分封制的內容以及所能夠起到的作用。通過學生的參與和演繹,把遙遠的歷史一下子拉到眼前,而且身臨其境,把形象的歷史知識具體化了,不用費功夫就把知識記住了。

3、通過談論有感觸的話題,拉近師生距離,融入到課堂之中。如學習孔子的教育思想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結合自己體會孔子的教育思想,引起他們的共鳴。學習《》時,和學生一起熱議問題,使學生急于了解日本發(fā)動的全面侵華歷史的原因,爆發(fā),日軍的侵略暴行,中國人民的抗日概況,勝利的原因以及意義等。

二、提高課堂效率,打造高效課堂

對于學習歷史來說,除了有閱讀課外書的習慣,游覽名勝古跡,參觀博物館等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外,課堂上能夠注意力集中,利用課堂的時間把問題解決掉,掌握所學的知識,提高課堂效率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怎么做才能提高歷史課堂的效率呢?一般在課堂上我著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課前指導學生閱讀所學的課文完成導學。課前指導學生學讀課文進行課前預習,一般來說會讓他們先看本課課題,再看本課里面又有幾個方面的內容,讓學生整體把握該課的結構,然后帶著問題速讀課文并完成導學學案。這樣通過學生自主學習,既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和自覺性,又可以在新授課前對本課有一定的了解,在授課的過程中心中有數(shù),并且能夠帶著問題聽課和解決問題,注意力自然就能高度集中到課堂上,基本能夠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從而提高課堂的效率。

2、構建知識網絡,提高學習效率。一般來說每一課課文中的都會有幾個問題,而且課文內容至少有4-5頁,知識點分布在課文之中,怎樣把課文里的知識點梳理出來,把書由厚變薄,并且更有條理更直觀地讓學生迅速當堂掌握本課的內容?我在課堂上就非常注意引導學生梳理每課的知識點,往往是通過板書把知識點梳理出來形成知識網絡。如學習《甲午 中日戰(zhàn)爭》:1、背景2、時間3、主要戰(zhàn)役4、結果:簽訂條約、時間、簽訂雙方、主要內容、影響。把課文內容簡單化,具體會,掌握起來更快更迅速

第9篇:歷史八知識點總結范文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高中歷史;積極作用;措施

在社會競爭形勢日益嚴峻的情況下,人才的競爭已經成為各個國家競爭的重點,而人才素質的高低則歸因于教育質量的好壞。因此,在積極實行新課改的形勢下,革新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改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斷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任務[1]。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入探究式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可以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該根據歷史教學的實際情況,有效應用探究式教學模式,不斷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以促進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1探究式教學的積極作用

所謂探究式教學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一種教學方法。歷史知識具有明顯的時代特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探究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詳細了解歷史背景、掌握歷史知識點,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可以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2]。同時,歷史知識具有豐富性、階級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利用探究式教學模式,讓學生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可以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2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應用措施

2.1充分認識探究式教學模式:目前,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許多高中歷史教師依然堅持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從而使得教學效率較低,所以,子啊新課改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應該積極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積極作用,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有效應用探究式教學模式,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2.2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探究式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些高中歷史教師依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灌輸理論知識,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熱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高中歷史教師應該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以提高歷史教學的效果[3]。例如,在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高中歷史教師可以通過安排學習任務的方式,讓學生提前查找相關的學習資料,然后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列舉出重要的知識點,讓學生根據自己的了解,講解知識點,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記憶,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3營造活躍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高中歷史教師可以利用探究式的教學模式,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以緩解學生的情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講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高中歷史教師可以讓學生共同討論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讓學生通過分析、比較參戰(zhàn)國家的武器、經濟實力、科技水平以及國內形勢等,找出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以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

2.4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既可以提高學生整體的知識水平而且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高中歷史教師可以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探究欲,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之前,高中歷史教師應該深入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以及性格特點,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科學劃分合作學習小組,以確保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順利開展。同時,在合作學習過程中,高中歷史教師應該合理安排教學任務,讓小組成員共同探討、互相學習,以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歷史水平[4]。例如,在學習近代史時,高中歷史教師可以安排總結不平等條約的學習任務,讓小組成員共同整理、第二次、、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簽訂的條約,以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總結總而言之,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方法,探究式教學模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教學質量,所以,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高中歷史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合理應用探究式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以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提升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

作者:余洪波 單位:常德市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1]劉朝陽.淺析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6,03:86.

[2]梁海霞.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北極光,2015,0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