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段?/span>

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x(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黝}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 /></p> <h2>第1篇: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段?/h2> <p> 【關鍵詞】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教學過程</p> <p> 1教學內容分析</p> <p> 課標及教材內容設計安排,在于通過水和其他<a href=物質的跨膜運輸實例,使學生建立物質跨膜運輸?shù)母行哉J識,從而理性地認識到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是選擇透過性膜,為第4章第2節(jié)“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第3節(jié)“物質跨膜運輸?shù)姆绞健睂W習奠定基礎。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全書的第一個“探究實驗”,為學習后面的探究性活動奠定基礎。

2學情分析

從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及學生實際生活經(jīng)驗四個方面做學情分析。

3教學目標

根據(jù)課程目標及內容標準、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確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1)說出滲透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條件;(2)舉例說明動物細胞膜和植物原生質層相當于半透膜;(3)理解水的跨膜運輸是順相對含量梯度。

能力:(1)進行圖示現(xiàn)象識記、分析;(2)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3)進行關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實驗設計和操作。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培養(yǎng)質疑、求實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和精神。

4教學重點和難點(第1課時)

重點:探究水分進出細胞是順相對含量度梯度的;難點:嘗試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5教學過程

5.1導入

走入學生,進行提問:最基本的生命系統(tǒng)是什么?細胞是如何完成這樣的過程的呢?從今天起,我們就開始學習第四章細胞的物質輸入與輸出。

提問學生:細胞的邊界是什么?(學生回憶、回答,進入學習情境)作為系統(tǒng)的邊界,細胞膜能夠物質進出細胞,任何物質進出細胞都要經(jīng)過細胞膜,不同物質跨膜運輸有什么不同的特點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一節(jié)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p>

設計思想:簡短提問,引導學生回憶已有知識,聯(lián)系已有知識展開新授知識。

5.2新課

5.2.1滲透作用

(1)介紹簡易滲透裝置:雞蛋殼一端開口,一端去掉外面硬殼,露出雞蛋膜。組織同學們將蔗糖溶液小心的倒入雞蛋殼中,觀察現(xiàn)象,觀察到現(xiàn)象的舉手示意,并提問:雞蛋膜中滲出的液體是蔗糖還是水分?如何知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發(fā)現(xiàn)有液體滲出簡易裝置)

設計思想: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展示學生實驗,由“擴散”遷移到“滲透”,并通過連續(xù)的追問,引起學生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

(2)PPT展示半透膜特點,組織學生操作。

(3)教師對學生的總結進行完善

5.2.2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導學生回憶舊知識:活細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什么?(學生:水)

引入新課內容:細胞一定需要從外界環(huán)境中吸收水分,生命活動離不開水,因此研究水分怎樣進出細胞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那么水是不是也是通過滲透作用進出細胞的呢?(學生:是)你覺得動物細胞是不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呢?同學們的想法是猜測還是結論呢?猜測正確與否,我們還需要做實驗來證明,請

學們結合教材相關內容完成完成61頁思考與討論,以及學案相關問題。(學生通過思考討論完成學案并總結:動物細胞膜相當于半透膜,水分子順相對含量梯度跨膜運輸)

設計思想:觀察、分析有關圖示,分析動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條件,逐步突破教學重點

5.2.3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

(1)展示圖片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氣候干燥或者炎熱的時候,經(jīng)常能見到市場中的菜販給蔬菜噴水保持新鮮,堅挺的蘿卜條經(jīng)過腌制之后變得很軟并且有水分滲出,可見植物細胞也有吸水和失水的現(xiàn)象,那植物細胞是不是也能夠成一個滲透系統(tǒng)呢?(學生聯(lián)系前兩部分內容思考回答:植物細胞是滲透系統(tǒng),具備半透膜及膜兩側的濃度差)

如果植物細胞是通過滲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的,必須滿足哪些條件?植物細胞具備這樣的條件么?

設計思路: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意在讓學生親身感受到自己已經(jīng)開始了探究實性實驗的過程。

(2)PPT展示植物細胞結構,引導學生找到植物細胞是滲透系統(tǒng)的條件,介紹原生質層概念,并將探究問題具體化為研究植物細胞中什么結構相當于半透膜。

(3)完成探究性實驗后,教師引導學生從細胞結構上分析質壁分離和復原發(fā)生的內在原因

設計思路:將實驗現(xiàn)象與理論相結合,有助于學生內化所學知識

課堂小結

設計思路:通過教師的設疑以及課堂檢測,學生逐漸完善的知識體系,并學會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6板書設計

第四章第一節(jié) 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p>

第2篇: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段?/h2>

1、復習引入

2、利用“問題探討”突破被動運輸?shù)慕虒W

給學生2min閱讀教材“問題探討”中的資料并思考下列問題。部分學生并不理解人工合成的脂雙層膜的含義,教師可利用圖二輔助講解。問題1?。篛2、CO2、H2O、N2及乙醇分子可以通過人工脂雙層膜,它們是從哪穿過去的?前面已經(jīng)有所鋪墊(磷脂分子之間有縫隙),學生容易想到答案并能認同只有體積很小的分子才能穿過磷脂分子之間的縫隙。

問題2?。骸∪绻毎ひ粋萇2濃度高,另一側O2濃度低,O2分子會如何運動?學生回答后,教師給出擴散的概念。然后可由教師演示紅墨水分子在清水中的擴散,讓學生舉例說明氣體分子和固體分子的擴散。另外補充:笨和甘油分子體積較大,已不能通過磷脂分子之間的縫隙,但也可通過人工脂雙層膜,這是由于二者都是脂溶性物質,能與磷脂分子相互溶解而跨膜。

問題3: 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不能通過人工脂雙層,你覺得可能是什么原因?由于前面有鋪墊,學生容易想到是由于體積太大。教師可追問:葡萄糖不能通過人工脂雙層膜,卻可以通過細胞膜,為什么?細胞膜和人工脂雙層膜在結構上有什么區(qū)別?通過引導,學生容易形成觀點:較大的分子不能穿過磷脂分子之間的縫隙,但是可在膜蛋白的幫助下穿過細胞膜。教師接著補充:各種離子本身體積很小,但離子都是帶電荷的,會吸引一圈水分子在其周圍形成水合離子(體積較大),不能穿過磷脂分子之間的縫隙,只能在膜蛋白的幫助下才能跨膜運輸。

有了上面鋪墊,自由擴散和協(xié)助擴散的概念已經(jīng)呼之欲出了。教師可強調以下觀點:(1)只要是擴散,那就是物質由高濃度一側向低濃度一側轉運;(2)由于“高”和“低”之間存在勢能差,故物質通過擴散跨膜運輸不需要細胞額外提供能量(教師可舉例:斜坡上的小球可自發(fā)的由高處滾向低處,但卻不能自發(fā)的由低處滾向高處,低處的小球必須借助外力才能移動到高處);(3)自由擴散之“自由”是物質是從磷脂分子之間的縫隙通過時不受任何外力影響,而協(xié)助擴散之“協(xié)助”是物質必須在膜蛋白的協(xié)助下才能通過膜。

自由擴散的實例可總結為兩類物質:小分子物質和脂溶性物質。協(xié)助擴散則可舉“葡萄糖進入大多數(shù)組織細胞”的例子。

3、資料加探究突破“主動運輸”的教學

第3篇: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段?/h2>

一、教材分析與重組

“物質跨膜運輸?shù)姆绞健笔侨私贪娓咧斜匦?第4章第3節(jié)的內容,包括物質跨膜運輸?shù)姆绞?、特點、意義等知識點。若按照教材章節(jié)的編排順序固然可行,但我認為將細胞膜的相關知識割裂開來,會使學生對“蛋白質的分泌過程”及“生物膜系統(tǒng)”的學習造成較大難度,且顯得平鋪直敘,呆板教條,不能很好地調動和集中全體學生的興趣、注意力。所以,我對這部分內容進行了重組,將教材中的第4章內容提前到第3章的第1節(jié)“細胞膜――系統(tǒng)的邊界”之后,集中處理細胞膜的相關問題。因為教材對這塊內容的編寫本身就是一個細胞膜的研究史,從膜成分的提取、鑒定,到舉證說明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再借助電鏡等手段提出了“流動鑲嵌模型”,那么,細胞膜這樣的結構和特點是怎樣完成對進出物質的選擇性呢?這樣就可以很自然引入本節(jié)的學習內容??梢?,經(jīng)過教材內容順序的重新調整,不僅使學生對細胞膜的學習有渾然一體、一氣呵成之感,同時能使學生身臨其境,親歷細胞膜的研究過程,體會其研究方法和實驗方法,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也使學習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

二、教學過程

1.充分利用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巧用教材P70中的“問題探討”,層層設問,刨根問底,激發(fā)學生探究熱情。

設問1:什么樣的分子能夠跨過脂雙層?什么分子不能?

學生:O2、CO2、N2、水、笨、乙醇等。

老師總結:以上物質可歸屬為三類:氣體、水、脂溶性小分子,它們就像自己會游泳一樣,會自己游過脂雙層這條“油河”。

設問2:葡萄糖不能跨過脂雙層,但卻能跨過小腸上皮的細胞膜,又該如何解釋?

老師可引導學生從對照實驗的單一變量入手分析,自然會使學生說出:與細胞膜上有而脂雙層上沒有的“蛋白質”有關,即葡萄糖雖不會自己游過“油河”,但可坐著船(蛋白質)過河。

設問3:葡萄糖、無機鹽等不會自己游泳的小分子都能坐“船”過河嗎?

學生討論,老師參與,結論是“不一定”,否則,細胞膜就沒有選擇透過性了,這也就說明膜上的這種“船”對承載的物質具有專一性。

設問4:請同學們利用細胞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對以上實驗現(xiàn)象及推論做出合理解釋(學生分組討論),然后要求學生閱讀課本,找出依據(jù),并填寫下表。

通過以上巧妙設問和形象比喻,不僅能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到問題的討論、研究活動中來,還能讓他們學會從課文的文字材料中獲取信息、尋找依據(jù),從中體會科學探究的。在學生提交結果后,教師可演示自制的flas,使學生對三種跨膜運輸方式有更直觀、形象的理解、記憶。

2.尋找素材,給知識以血肉

教材對這塊知識的描述基本就是如上這些,理論性強,但有“空中樓閣”之感。我在備課過程中,主動查找相關資料,給學生提供了三組實驗數(shù)據(jù),引導他們進行數(shù)據(jù)的處理、分析,從中體會上述理論的真實性、可靠性。三組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

【探究1】自由擴散實驗數(shù)據(jù),請分析數(shù)據(jù),繪出曲線圖,總結規(guī)律。

結論:物質的運輸速率與物質濃度差成

關系,自由擴散過程中只受 影響。

【探究2】葡萄糖進入紅細胞,請分析數(shù)據(jù),繪出曲線圖,總結規(guī)律。

結論:在一定濃度范圍內,物質的運輸速率與物質濃度成 關系,超過一定濃度后,協(xié)助擴散中物質運輸速率受 限制。

【探究3】下圖表示一個動物細胞內外不同離子的相對濃度。請分析圖表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①以上離子在細胞內外濃度差如此之大,能是被動運輸維持的嗎?

(不能,因為被動運輸?shù)臄U散動力來自濃度差,它只能使膜兩側的濃度差愈來愈小。)

②既然如此,就說明Na+、Cl-在不斷排出細胞,K+不斷進入細胞,那么,這些離子是怎樣進出細胞的呢?

(主動運輸,即通過耗能、逆濃度梯度運輸,猶如“逆水行舟”。)

③請同學們根據(jù)主動運輸特點嘗試繪出如下坐標曲線。

以上過程均要求學生分組討論,然后派代表上講臺畫出坐標曲線并給出合理解釋。通過上述實驗數(shù)據(jù)的分析,不僅能使學生直觀看出三種運輸方式的區(qū)別、聯(lián)系,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圖表轉換、圖文轉換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但需注意的是,這種轉換能力是高中生物課中第一次接觸,所以,在規(guī)范作圖,分析描述曲線特點及語言表述等方面,需要老師給予正確引導,嚴格要求。

3.理論聯(lián)系實際,使知識得到升華

充分利用文中信息和我們生活中的實例,說明三種運輸方式特點及對生命的重要意義。

設問1:被動運輸是順濃度梯度運輸,不耗能,擴散動力來自膜兩側的濃度差,這對生命一定有益嗎?舉例說明。(學生分組討論)

結論:不一定。有益的方面:如廢物CO2可通過被動運輸越過一層層膜到達肺泡排出體外,而O2恰好相反。有害的一面:如甲醛、NH3等也能順濃度梯度運輸進入細胞,使人體受到傷害。所以,應保持人們生活空間空氣的清新,新裝修的房間需充分晾曬后方可入住。

設問2:主動運輸能逆濃度梯度運輸,但耗能需要載體,它對人的生存有益嗎?舉例說明。(學生分組討論)

結論:有益。例如教材P71表4-1麗藻細胞液中H2PO4-、K+、CI-等的濃度是水中的幾十倍、上萬倍,但麗藻仍能通過主動運輸,從池水中吸收這些離子,以滿足麗藻生命活動的需要,土壤中的小麥、水稻等農(nóng)作物也是如此。這恰恰顯示出細胞可根據(jù)自己需求主動吸收生命活動中所需物質,排出不需要的物質。

綜上所述,細胞膜對物質的進出確實具有選擇性,而這一生理特性是與細胞的結構息息相關的,這再一次體現(xiàn)出“結構與功能相統(tǒng)一”的生物學原理。

第4篇: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段?/h2>

關鍵詞:學案導學模式;高中生物;教學應用

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動機是新課程標準在新的歷史時期對高中教育教學提出的具體要求。學案導學模式在高中教學中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新課程標準對高中教學的要求。學案導學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為生物教學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指導,對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學案導學模式在高中生物課堂中運用的意義

第一,傳統(tǒng)的高中生物教學課堂中,教師主導著課堂教學,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生物知識。運用學案導學模式可以轉換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讓學生主動地接受知識,提升學生學習生物的效率,也符合新時代背景下學生學習的心理趨向。

第二,學案導學模式更加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的討論和探究,多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尤其現(xiàn)在高中生物知識更加注重對知識的概括和歸納,學案導學模式與新課程高中生物教學的理念吻合,對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效率起到了促進的作用。

第三,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的人才,學案導學模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對學生基本素質的提高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將學生培養(yǎng)成社會型人才的基礎條件。

二、學案導學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措施

1.合理設計導學案,做到以生為本

完善的課前準備是教師上好一堂課的關鍵。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實施前,需要教師合理地設計和制作學案。一般導學學案的設計分為兩個部分,即預習學案和探究學案,預習學案的內容主要是基礎知識,難度適中,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過于復雜。教師在探究學案設計的時候要對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進行分析,對探究學案的內容進行分層設計,讓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找到適合自己本身能力的探究學案,充分體現(xiàn)“以生為本”和“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例如,在學習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知識的時候,教師在設計導學案的時候,對于基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設計的導學案主要讓其了解原核細胞沒有細胞核,只有擬核,沒有染色體;真核細胞有被核膜包圍的核,其染色體數(shù)在一個以上等知識。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設計的學案則不僅要求這些學生掌握基礎的原核細胞和真核細胞的概念特征,還要其學會真核細胞的有絲分裂、原生質流動和變形運動。

2.設計高中生物踐行學案導學教學

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行為是高中生物教學中至關重要的教學任務,其中生物實驗是培養(yǎng)學生實踐和研究行為的主要手段,高中生物教師應該設計科學合理的踐行學案導學,保證學生在實踐中鞏固基本生物知識。例如,在學習“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睍r,教師設計實驗導學方案,將蘿卜條分別泡在鹽水和清水中,學生觀察到鹽水中的蘿卜條會軟縮,清水中的蘿卜條會更加硬挺。通過讓學生了解水分子是順相對含量的梯度跨膜運輸?shù)?,一些離子的跨膜運輸并不是順著離子的相含量進行的,最后總結出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然后,教師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常遇到的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袑W生回答:“做菜餡時加入一些鹽,蔬菜中的水分會大量滲出”。通過這樣的實踐方式,將導學案與生物實驗有機融合,就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能力。

3.處理好學案導學模式與傳統(tǒng)生物教學之間的關系

對于傳統(tǒng)教學的方式,教師應該秉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不能完全沿襲也不能完全抑制。將學案導學模式與傳統(tǒng)生物教學中的積極因素有效的結合應用,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效率。例如,即將要學習細胞凋亡的知識,教師可以向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在課后收集有關細胞凋亡的例子,這就沿襲了傳統(tǒng)教師向學生布置作業(yè)任務的教學手段。然后在“細胞凋亡”這節(jié)內容學習的時候,教師讓學生對自己收集的例子,在同學之間展開交流和討論,有學生收集到“發(fā)育到第5周的人體胚胎中,位于指(趾)間的蹼消失”,也有學生收集到“蝌蚪發(fā)育成青蛙的過程中尾部細胞大量死亡”等,最后教師開始進入教材知識的講解,這種方式就體現(xiàn)了學案導學模式的新型教學方法。

學案導學模式為生物教學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指導,高中生物教師應該合理設計導學案,做到以生為本,設計高中生物踐行學案導學教學,處理好學案導學模式與傳統(tǒng)生物教學之間的關系,從而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第5篇: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段?/h2>

本節(jié)內容位于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節(jié),前一節(jié)內容為跨膜運輸實例,后一節(jié)內容為跨膜運輸方式。前后兩節(jié)內容都為生物膜的功能,而本節(jié)內容則是生物膜的結構。什么樣的結構決定什么樣的功能,因此本節(jié)內容是基礎,是支撐。要學好本節(jié)內容,必須讓學生建立起“結構與功能相適應”這一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并初步學會運用這一觀點進行科學推理。同時,本節(jié)內容還蘊含有較豐富的科學史料,利用這些材料還能較好地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教育,使學生初步學習科學實驗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二、教學目標

通過各種實例的呈現(xiàn),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從而一步步準確建構生物膜的結構模型。

在認識生物膜結構的基礎上,結合各種事實,學生能舉例說明生物膜具有流動性的特點。

在探究生物膜結構的過程中,學生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學生在建立生物膜結構模型過程中逐步形成“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生物膜的結構特點。

教學難點:探討在建立生物膜結構模型過程中如何體現(xiàn)“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四、教學策略及設計

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了建構主義理論,其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xiàn)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研究性模式,主要有“基于問題解決的研究性學習”“基于項目活動的研究性學習”和“基于任務的研究性學習”等。本節(jié)內容的教學選擇“基于項目活動的研究性學習”,即項目教學法。

本節(jié)內容的教學將生物膜的結構探究過程分為三個項目來完成,即:探究生物膜中的磷脂;探究細生物中的蛋白質;探究磷脂和蛋白質的組合方式及特點。

五、教學過程

1.利用生活經(jīng)驗導入

莧菜是一種我們經(jīng)常食用的蔬菜(圖片展示),在煮過之后湯會變紅,可用來清洗的清水卻不會變紅,這是為什么?(可能是加熱后細胞膜、液泡膜等會被破壞,使色素釋放出來),這說明了細胞膜等生物膜具有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為什么生物膜具有這樣的功能,還得從其結構分析。科學家對生物膜結構的研究經(jīng)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今天讓我們一起來重溫那段探索的歷程。

2.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通常要研究一種結構,首先要了解其成分。

問題一:生物膜的成分?讓我們先來看19世紀末歐文頓的實驗。

資料一:時間:19世紀末,1895年,人物:歐文頓(E.Overton)。實驗:用500多種物質對植物細胞進行上萬次的通透性實驗,發(fā)現(xiàn)脂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

請同學們根據(jù)現(xiàn)象,猜想能得出什么結論?(生物膜是由脂質構成的)最初認識到生物膜是由脂質組成的,是通過對現(xiàn)象的推理分析還是通過膜成分的提取和鑒定?(推理分析)在推理分析得出結論后,還有必要對膜的成分進行提取、分離和鑒定嗎?為什么?(有必要,因為需要實驗去驗證)在科學探究中根據(jù)現(xiàn)象推理提出假說后,還需要實驗去驗證假說的正確性。請看資料二能說明什么。

資料二:歐文頓的推論是否正確呢?細胞膜中除脂質以外還有沒有其他成分呢?眾多的科學工作者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使用蛋白酶容易破壞生物膜。

請問這能說明什么?(說明生物膜中含有蛋白質)時間到了20世紀初,科學家通過對哺乳動物成熟紅細胞膜的化學成分分析,得出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

過渡:在了解了生物膜的成分之后,接著我們該去探究什么?(膜的具體結構,脂質和蛋白質是如何構成生物膜的)

問題二:脂質的分布?

在組成生物膜的脂質中主要為磷脂,讓我們來認識一下磷脂分子。屏幕顯示磷脂分子結構,介紹磷脂分子由磷酸、甘油、脂肪酸組成,磷酸構成其頭部,脂肪酸構成其尾部。

資料三:時間:1917年,人物:朗姆瓦(Langmuir),實驗:朗姆瓦(Langmuir)將磷脂溶于苯和水中,當苯揮發(fā)完以后,磷脂分子在空氣與水的界面上分布散亂,經(jīng)過推擠排列成了單層,而且每個磷脂分子的頭部浸入水中,尾部浮于水面。

由這個實驗可說明磷脂分子的頭部和尾部有什么性質?(對水的親和力不同,頭部親水,尾部疏水)

活動一:讓我們根據(jù)朗姆瓦的實驗,結合磷脂分子的特點,展開想象力,嘗試構建磷脂分子在空氣與水界面上分布的模型,請用鉛筆作畫。(學生嘗試構建模型)參與學生活動,請同學在完成后在探討區(qū)展示,并請其他同學進行評價。

但這畢竟是磷脂分子在水與空氣界面上的分布,而細胞膜等生物膜兩側都是?(水環(huán)境),那磷脂分子在生物膜中又該如何排布呢?

資料四:時間:1925年,人物:荷蘭科學家,實驗:用丙酮從人的紅細胞的細胞膜中提取脂質(磷脂),在空氣―水界面上鋪成單層分子,發(fā)現(xiàn)單分子層面積是細胞膜表面積的2倍。

由這個實驗大家推測結論是什么?(生物膜中的磷脂分子為雙層排布)

活動二:根據(jù)以上實驗結論構建生物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布模型,怎樣排列畫出來,比較那種情況下膜的穩(wěn)定性強。(學生討論并嘗試構建模型)參與學生討論并指導,請學生展示,其他同學評價。

過渡: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脂質的排布,如果你是科學家,下一個探討的問題會是什么?(蛋白質的分布)事實上科學家們也正是這樣做的。

六、教后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動起來,去主動參與構建生物膜模型是關鍵。本節(jié)內容利用科學史料還原科學探究過程,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將建構主義理論運用到生物學教學中,把以教師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使學生能充分體驗研究性學習的過程,領悟項目學習的基本方法。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根據(jù)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問題的設置。以問題進行驅動,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達成目標。把課堂還給學生,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充分發(fā)揮不同學生的能力,相互幫助,促進發(fā)展。由小組匯報展示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其中。

第6篇: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段?/h2>

教師在使用“資料分析”欄目時,不能僅僅將其中的知識看做教學目標,而應在深入分析其與核心知識關系的基礎上認識其功能,進而選擇恰當?shù)氖褂梅绞?。為此,我們統(tǒng)計了高中生物必修教材中的“資料分析”欄目,并分析它們在核心知識獲取過程中的作用,發(fā)現(xiàn)其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支持核心知識,解釋核心知識,拓展核心知識。

1.支持核心知識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同樣,教材不僅需要提供科學知識,而且需要通過恰當?shù)姆绞揭龑W生掌握科學知識。也就是說,教材不僅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目標,而且要在學生實現(xiàn)學習目標途中遇到困難時提供知識及方法的支持。在“資料分析”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將由被動學習者變?yōu)橥ㄟ^資料的閱讀、分析、討論進而獲取知識的主動參與型學習者。學生由過去的生物學概念、規(guī)律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變?yōu)橹鲃油ㄟ^各種資料的閱讀分析,甚至是課外查找資料發(fā)現(xiàn)概念和規(guī)律,把知識由“別人的”真正變?yōu)椤白约旱摹薄?/p>

例如,教材必修1第4章第1節(jié)“物質跨膜運輸?shù)奶攸c”的“資料分析”欄目含“資料一柱形圖一討論題”三部分。該“資料分析”欄目所提供的索材是為了幫助學生了解細胞對無機鹽離子的吸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留一段時間讓學生仔細閱讀資料,認真分析柱形圖,研究在水稻和番茄培養(yǎng)前后的培養(yǎng)液中不同離子濃度的變化情況,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從中引導學生歸納出兩點規(guī)律:一是細胞對無機鹽離子的吸收不一定都是順相對含量梯度的;二是細胞吸收物質是有選擇性的,說明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通過這樣的研究學習,學生就能準確得出上述討論題中4個問題答案:1.在培養(yǎng)過程中,水稻吸收水分及其他離子較多,吸收較少,結果導致水稻培養(yǎng)液里的濃度增高;2.不同作物對無機鹽的吸收是有差異的:3.水分子跨膜運輸是順相對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質的跨膜運輸并不都是這樣,這取決于細胞生命活動的裔要;4.細胞對物質的吸收是有選擇的。這種選擇性具有普遍性。學生通過對圖表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從中獲取相關的生物學信息,并能運用這些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生物學問題,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能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解釋核心知識

信息被加工的水平越深,它能被提取出來的可能性就越大。有研究表明,學優(yōu)生善于從深層水平上理解知識,而學困生則習慣于對知識作字面的膚淺理解。因此,教材有必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學習內容,更利于核心知識的獲取。教材中有不少“資料分析”欄目中的內容可以實現(xiàn)這一目標。

例如,必修1第1章第l節(jié)“資料分析”欄目中“生命活動與細胞的關系”列舉了四個實例:草履蟲的運動和分裂,從單細胞生物角度說明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人的生殖和發(fā)育和縮手反射的結構基礎,從多細胞生物角度闡明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艾滋病毒的感染,從無細胞結構生物的角度解釋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這部分的“資料分析”主要以圖片的形式呈現(xiàn),以圖片代替文字,在識圖過程中練習文字語言的表述也是學生亟待強化的能力。例如,在必修1第3章第4節(jié),“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實驗是喬治?埃米爾?帕拉德(GeorKe Emil Palade)及其同事用同位素示蹤技術證實豚鼠胰腺腺泡細胞合成、運輸、分泌蛋白質途徑的經(jīng)典實驗。教師在進行該內容教學時,應指導學生快速通讀資料分析中文本信息,可以對核心問題進行信息的初步搜集,明確該實驗的研究對象是分泌蛋白,實驗的取材是豚鼠的胰腺腺泡細胞,實驗的方法是同位素標記法,實驗的過程中被標記的亮氨酸發(fā)生了位置上的動態(tài)變化等。引導學生結合教材中的討論題,理清資料分析闡述的核心內容,即讓學生通過探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過程,了解分泌蛋白合成的路徑,從而深入理解相關細胞器的作用及細胞器間在功能上的協(xié)調配合。此外,“資料分析”欄目一般都在文本信息或圖解信息后配置了相應的討論題,這些討論題通常也是本節(jié)課要突破的重難點問題。通過對討論題的分析,結合搜集和處理的信息,討論題便迎刃而解。

3.拓展核心知識

新課程既強調尊重個體差異,又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我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實施分層教學,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每個學生都有所發(fā)展。使得在同一學習時間內,各層次的學生都有自己要解決的問題,都能在現(xiàn)有基礎上“跳一跳”達到目的,即通過思考、解答問題有新收獲,有所提高。為此,高中生物教材常常在“資料分析”欄目中介紹一些與核心知識有一定關聯(lián)的外延性內容,包括學科性知識、應用性知識及史料性知識。

第7篇: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段?/h2>

關鍵詞 探究實驗 教學反思 質壁分離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笔侨私贪娓咧猩锉匦抟唤炭茣谒恼隆凹毎奈镔|輸入和輸出”第一節(jié)的內容。該部分內容以細胞的結構為基礎,以滲透作用為核心概念,主線清晰。

常用的教學設計一般采用兩課時,第一課時介紹滲透現(xiàn)象,分析滲透作用的兩個條件,以此為基礎,學習動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通過回憶以哺乳動物紅細胞為材料制備細胞膜的實驗,分析水分進出細胞的狀況,結合細胞膜的功能,得出哺乳動物的紅細胞的細胞膜相當于一層半透膜,水分通過滲透作用進出紅細胞。教師結合成熟植物細胞的結構特點,聯(lián)系前面兩個實驗,引導學生提出有探究意義的問題。如成熟的植物細胞的原生質層相當于一層半透膜嗎?

第二課時按照探究實驗的一般流程開展實驗。使用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作為實驗材料,提供清水、質量濃度分別為0.3 g/mL的蔗糖溶液、0.5 g/mL的蔗糖溶液、0.03 g/mL的KNO3溶液。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質壁分離及復原、質壁分離不復原、質壁分離自動復原的實驗現(xiàn)象,得出實驗結果,分析實驗結論,提出進一步探究的課題。最后,介紹物質跨膜運輸?shù)钠渌麑嵗⒖偨Y出生物膜具有選擇透過性的特點。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線見圖1。

盡管教學設計合理,教學主線清晰,但就課后練習情況、學生的訪談、實驗的操作過程、實驗的結果而言,有很多需要反思、探索和改進之處。如實驗過程中出現(xiàn)學生用0.3 g/mL的蔗糖溶液質壁分離現(xiàn)象不明顯,0.5 g/mL的蔗糖溶液加清水后仍復原等現(xiàn)象;學生在課后練習對水分滲透方向和溶液濃度的關系判斷依然出現(xiàn)錯誤、質壁分離圖像判斷不清……因此,筆者對本課題教學進行如下反思。

1 挖掘理論知識,講清思維疑點

教學中,教師往往通過滲透裝置,圍繞“問題探討”的3個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滲透作用的兩個條件――半透膜和濃度差。學生會有這樣的疑惑:滲透裝置中清水中的水分子流向蔗糖溶液多于蔗糖溶液流向清水,從而導致漏斗內液面上升,而生活俗語是“水往低處流”,為何此處“水往高處(濃度)走”?學生的疑惑體現(xiàn)在練習上,就是判斷水分滲透方向和溶液濃度的關系時,出現(xiàn)錯誤。教師如在此知識點處進一步闡釋,指出水在溶液中是作為溶劑分子,濃度越高的溶液,水分子相對含量越少。從溶液濃度的角度分析,水是從低濃度蔗糖溶液向高濃度蔗糖溶液流動,而從水分子相對含量的角度分析,水分子依然是順相對含量流動。通過教師的闡釋,學生理解了生活俗語和所學知識點并不相悖,理清了問題的本質,有效地將先前存在的概念轉變?yōu)榭茖W概念。

講解動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時,師生共同分析出動物細胞的細胞膜與滲透裝置中的玻璃紙類似,都是半透膜。學生會想當然地認為,動物細胞的細胞膜和玻璃紙一樣,是以孔徑的大小為標準來控制物質的進出。教師不妨此處稍作引申,聯(lián)系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的功能,即細胞需要的營養(yǎng)物質可以從外界進入細胞,細胞不需要的或者對細胞有害的物質不容易進入細胞。這樣,學生可以認識到:細胞膜作為半透膜,其控制物質進出的標準不是分子大小,而是細胞自身的需要,細胞可以根據(jù)自身的需要主動轉運某些物質進出細胞。

適當?shù)赝诰蚶碚撝R,并不是增加知識點的難度,而是通過進一步的解釋、引申、拓展,引導學生更加接近現(xiàn)象后隱藏的本質,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知識體系。

2 合理“提出問題”,有效取舍教材

作為高中生物第一個探究實驗,引導學生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至關重要。教材所給案例為:“原生質層相當于一層半透膜嗎?”如果原生質層相當于一層半透膜,水分子可以通過,蔗糖分子不能通過,那么,在較高濃度的蔗糖溶液中,植物細胞就會失水,液泡變小;在清水中,植物液泡會吸水,液泡變大。按照這樣的思路,教師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觀察液泡大小、原生質層的位置、細胞大小,從而得出“原生質層相當于一層半透膜”的觀點,進而分析出植物細胞也是通過滲透作用吸水和失水。

實際上,學生進入實驗室進行實驗操作時,會發(fā)現(xiàn),在顯微鏡下整個細胞充滿紫色,觀察不到細胞膜、液泡膜及兩者之間的細胞質,即使發(fā)生質壁分離的細胞,原生質層位置的變化也根本看不出來。實驗操作結束,學生很難接受“原生質層相當于一層半透膜”的觀點。教師從學生的思維和實驗現(xiàn)象可觀察的角度出發(fā),有效地取舍、替換教材內容。如提出:植物細胞的細胞壁對其吸水和失水有無影響?植物細胞是否像動物細胞一樣失水皺縮,吸水膨脹?這樣的問題應該更加合理,更接近學生認知。觀察時,學生記錄液泡的大小、顏色的深淺、細胞的大小,這樣的結果更具有可觀察性。

實驗教學中,教師會經(jīng)常陷入兩難境地:教師希望以達成相應的知識目標為主要教學目的,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概念和知識體系。而探究實驗教學中存在各種不確定性,學生也有其思維自主性。因此,預設的教學目標與不可完全預知的探究過程時常矛盾對立。教師應依據(jù)探究實驗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做出合理的取舍,對教學內容做出必要的微調,而不是依照預設的教學思路,強行地向學生灌輸知識。

3 做好預實驗,記錄實驗現(xiàn)象

在進行“探究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實驗中,使用0.3 g/mL的蔗糖溶液進行實驗時,大部分學生小組并未觀察到質壁分離現(xiàn)象,而少部分學生觀察到邊角處液泡有些微的收縮;使用0.5 g/mL的蔗糖溶液質壁分離現(xiàn)象明顯,加清水后視野中大部分細胞復原;用0.03 g/mL的KNO3溶液10 min內未出現(xiàn)自動復原的現(xiàn)象。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有學生操作不當之處,如制作洋蔥紫色鱗片葉外表皮臨時裝片時,滴加清水較多,導致蔗糖溶液被清水稀釋;引流法操作不當,蔗糖溶液并未被吸引或者沒有重復吸引,導致細胞并未浸潤在蔗糖溶液中;顯微鏡使用不熟練,只觀察位于材料中心的細胞,不會移動裝片,變換視野,而首先發(fā)生質壁分離的細胞往往是位于材料邊緣的細胞。也有配制溶液的因素,蔗糖溶液數(shù)天內反復使用,沒有及時更換,效果變差。更有教師的因素,實驗前沒有進行預實驗,對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完全沒有預想。課后筆者設置了不同濃度的蔗糖溶液、KNO3溶液進行實驗,并增加了NaCl溶液進行比較,制作相應的裝片,觀察質壁分離程度,分析實驗操作的難度和所需時間。每個裝片觀察10個視野,重復3次,結果見表1~3。

第8篇: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段?/h2>

一、激趣引疑,誘發(fā)閱讀的動力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有了閱讀的興趣,學生才能從機械閱讀轉變?yōu)橹鲃犹剿鞯拈喿x。為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教材的特點靈活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生物教材雖然不像情節(jié)生動的文學故事那樣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有些甚至很抽象,但是可以利用生物學作為實驗科學的特點,閱讀之前,做個現(xiàn)象非常明顯的實驗,再配上幾個有吸引力的質疑,就能誘發(fā)學生的閱讀動力。例如:人教版必修一“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rdquo;一節(jié),筆者在上課伊始先做滲透作用的實驗,現(xiàn)象很明顯,漏斗內的液面上升了。不用任何語言,學生的興趣就會上來了,緊接著安排學生提出自己的疑惑“,為什么液面會上升?”“漏斗內也換成清水,現(xiàn)象一樣嗎?”“半透膜是什么?”有了這些疑惑,學生自然會很深入地研讀教材,去尋求答案來解決自己和同伴的疑惑。

二、授之以漁,掌握閱讀的方法

作為實驗科學,生物學的術語具有很高的精煉性。有效的閱讀是建立生物學知識框架和解決生物學問題的語言基礎。因此,教師有必要在課上指導學生閱讀的方法。

1.閱讀時要“咬”文“嚼”字,只有逐字推敲,才能準確地領會一些專用術語的內涵。

比如,在閱讀“基因突變”的概念時,不能膚淺地認為只要是DNA分子中發(fā)生堿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替換就屬于基因突變,而應關注基因突變的實質是基因結構的改變,再聯(lián)系基因和DNA的關系,就能全面掌握這個概念了。

2.閱讀要注意“圈圈畫畫”。

在閱讀教材、題目時養(yǎng)成圈劃關鍵詞的習慣,使得閱讀具有針對性。例如:教材中的一句話:“絕大多數(shù)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這句里面“絕大多數(shù)”就要圈出,不能認為所有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DNA??v觀近幾年的江蘇高考試卷,發(fā)現(xiàn)高考對單純的知識記憶的考察越來越少,而對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能力的考察越來越多,并且題干都很長。有不少學生常常有這樣的感覺,解題時無從下手,等到老師帶著讀題時又能很快領悟題目的要點。究其原因,就是他們的閱讀素養(yǎng)的缺乏,導致解題時不能抓住關鍵詞,不能有效提取題干中所給的信息。

3.閱讀后要取其“精華”。

這個“精華”指的是知識要點。生物學科知識點多且繁雜,這就要求學生能夠進行歸納記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滲透構建概念圖的思想,指導學生聯(lián)系前后所學的概念,相互比較、歸類,把每節(jié)或每章的知識以概念圖形式串聯(lián)起來,使各個孤立的概念活起來。例如:閱讀“物質跨膜運輸?shù)姆绞?rdquo;一節(jié)后,要求學生將本節(jié)的概念串起來。剛開始接觸概念圖,學生可能有些無從下手,可以先給一些關鍵詞,比如:“大分子物質”“小分子物質和離子”“需要載體,不需要能量”“需要載體和能量”“自由擴散”和“胞吞和胞吐”等等,讓學生整理、歸納,再相互討論、分析。一段時間后,就可以放手讓其自主歸納知識點了。

三、學以致用,檢測閱讀的效果

認真閱讀、理解、分析教材都是為了答題做準備,下一步就要學以致用了。教師要精心選擇閱讀材料,這些材料可以來自于課本上的小資料、活動或是插圖,針對這些材料編撰成習題,來訓練學生閱讀的能力,同時強化其語言表達能力。以往教學中常發(fā)現(xiàn),學生在做文字材料的題目時,能夠遵循閱讀的原則找出關鍵詞,卻在寫到試卷上時出現(xiàn)錯別字,甚至出現(xiàn)專業(yè)術語使用不準確、回答問題的邏輯混亂等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往往由于學生不注重語言表達,也與滿足于“差不多”這樣一個狀態(tài)有關。例如:圖上顯示“超過最適溫度后,隨著溫度升高,酶活性逐漸下降。”有些學生也能看出來,寫出來就可能變成:“隨著溫度升高,酶活性喪失。”白白失分。

總之,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不是單單靠實施某一種教學策略就能實現(xiàn)的。教師需要加強示范、引導,從激發(fā)學生良好的閱讀興趣入手,保持學生生物學習的動力,再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一步步體會閱讀帶來的好處,最終享受“開卷有益”帶來的快樂。

作者:苗華 單位: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

參考文獻:

第9篇: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段?/h2>

關鍵詞 興趣 激發(fā) 好奇心 生物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愛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笨v觀許多在科學研究領域取得突出成果或作出非凡貢獻的人,他們的起點都是自己的興趣。如我國明代的醫(yī)學家李時珍,從小就因為對中草藥產(chǎn)生深厚的興趣,進而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終完成了《本草綱目》這一歷史巨著??梢娕d趣的重要性。眾所周知,學生是學習的主導者,興趣和求知欲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試想:如果我們的教育對象對我們的教育內容毫無興趣,他們還能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之中嗎?所以,教師在教學時,就應該努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chǎn)生強烈的求知欲,促使他們頑強拼搏,努力學習,以便打開生物之門,用生物本身的魅力來喚起學生對生物的鐘情,這樣才能極大地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效率。

那么,應如何培養(yǎng)、引發(fā)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以提高生物的教學質量呢?經(jīng)過幾年的摸索,筆者找到了一些方法:

1 激發(fā)學生對生物的好奇心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好第一節(jié)生物課就顯得格外重要。在初中開始階段,很多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體驗,對自然界的生命現(xiàn)象有所認識,在此基礎上,只要教師加以適當?shù)囊龑?,很容易使學生對生物課感興趣。生物科學講述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或是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生理過程,教師就可以利用生物學科的這一特點,第一節(jié)課不拘泥于課本,列舉大量的事例,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感受到生物自身的神秘,同時又感覺離我們很近,從而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愿望,使學生思維迅速活躍起來,參與到學習中去探索生命的奧秘。例如:聽說過克隆羊“多利”嗎?為什么會有雙胞胎呢?為什么有的雙胞胎長得像有的不像呢?老鼠背上長人耳是怎么回事?非典是怎么回事?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就一定患病嗎?人能患禽流感嗎?紅綠色盲患者是男性多還是女性多呢?等等。

2 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的喜愛

沒有愛便沒有一切。對生物的好奇,僅僅是短暫的喜愛不能持久,要想讓學生將好奇心轉為對生物由衷的愛,教師必須下一番功夫。首先要做到愛自己的學生,在些基礎上才有可能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科學的愛。為此我在教育教學中時時注意加強與學生感情的交流,增進與學生的友誼,關心學生,愛護學生,激勵學生,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久而久之,學生自然對老師產(chǎn)生較強的信任感、友好感、親近感。有了良好的師生關系,學生就會 “愛屋及烏”自然就會“親其師而信其道”,生物課程的教與學也就成了師生間溝通的橋梁。自然就會激發(fā)出學生學好生物的熱情,真正達到“我要學”的目的。

3 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其一,精心設計教學方案,結合教學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設置適當?shù)囊蓡?,采用猜想、討論、活動、實驗和參觀等不同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挖掘學生的求和欲,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之中。如:在講授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時,純種的高莖豌豆和純種的矮莖豌豆雜交,請同學們預測子一代可能表現(xiàn)出什么性狀?有的同學說全是高莖,有的同學說全是矮莖,大多數(shù)的同學說是介于高莖與矮莖之間等等。教師提出你們如何證明自己的觀點呢?大家異口同聲說作實驗看實際結果。這時教師把孟德爾的實驗結果告訴大家,只有高莖。這是為什么呢?教師又提出請同學們把自己想象是孟德爾,當看到結果時你會提出什么樣的疑問?很多同學說矮莖性狀到哪里去了嗎?有的同學說在雜交的過程中丟失了,有的同學說藏起來了,答案不是唯一的。教師這時提出哪個答案更合理,你又如何證明的呢?……可見,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循序漸進,有理有據(jù),層層設疑,逐步深化,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全方位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快樂,享受獲取新知的愉悅,學習的興趣也就會油然而生。

其二,改進教學手段,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技術,采用生動直觀的多媒體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掌握一些難以理解的知識。在課堂上還可以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把外界與課堂教學內容有關的龐大的信息引入課堂教學之中,使學生更加便捷地認知生物技術、生物世界。大量的生物信息可以不斷地刺激學生的認知感官,必然會引起學生興奮,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同時也為學生學習增添樂趣。如:在講授物質跨膜運輸?shù)膶嵗龝r,借助于多媒體中的動畫技術,把半透膜兩邊水分子的運動過程展示出來,通過反復改變半透膜兩邊液體的濃度,演示液面高低變化情況之后,學生們自己就可以得出:半透膜兩邊的水分子都在運動,只是單位時間內從低濃度一邊向高濃度一邊運動的水分子多,半透膜兩邊液面的平衡是動態(tài)平衡。再結合實際,就會使學生理解為什么蘿卜放在鹽水中比放在清水中更容易萎蔫??梢姡‘?shù)亟柚嗝襟w手段,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不僅能避開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憑借一張嘴傳授知識,使學生產(chǎn)生疲勞甚至昏昏欲睡的弊端,而且還可以開發(fā)學生的其他感官潛能,使呆板的概念鮮活化,抽象的原理形象化,為學生學習增添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