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學與技術的聯(lián)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初中數(shù)學;課堂練習;設計;原則;策略
新課程要求教師以精致的數(shù)學教學設計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這里筆者認為,課堂教學中課堂練習的設計是其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在實際的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課堂練習無論從設計還是有效性方面來說,都是不合格的.
筆者觀摩了很多公開課,發(fā)現(xiàn)有些課堂在引入環(huán)節(jié)、概念定理的推廣認知上花了很重的筆墨,這無可厚非,但在最后處理課堂練習時往往容易受忽視,很少注意到學生對于課堂練習的訓練態(tài)度和從中得到的新知啟示,忽視了從課堂練習中去培養(yǎng)學生學習態(tài)度、情感和問題處理能力的提高等,這些造成了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過程中只能認為套用公式就是在學數(shù)學、多做題目即為了考高分,使其不認同數(shù)學對于思維發(fā)展與開拓帶來的重要作用,甚至不合適的練習設計研究還造成了學生學習興趣的降低,對數(shù)學學科厭惡情緒的產生等. 在國內較大的數(shù)學論壇K12中,我們看到過這樣的學生帖子:“老師上課給我們就做做書上的題目,一點勁都沒有.”“上課做的題目怎么這么亂,一會兒是選擇題,一會兒是應用題,最后還說應用題不怎么考了?”筆者認為,這和教師不太注重數(shù)學課堂練習設計有重大的關系. 那么,對于數(shù)學課堂練習應該做什么樣的設計比較合理,又符合數(shù)學教學的特點呢?筆者先從數(shù)學課堂練習的設計原則談起.
設計原則
1. 目的性原則
教師在設計課堂練習時,必須尊崇科學性、目的性原則. 我們知道,帶有目的地設置課堂練習,既能有針對性地對本課知識內容進行合理、循序漸進地梳理,又能將知識運用水平從基礎級別漸漸向能力級別提升,是高效和科學的.
2. 多樣性原則
考慮到初中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及他們對數(shù)學單一知識、形式等進行長時接受易出現(xiàn)疲勞等現(xiàn)象,筆者認為,課堂練習設計需要一定的多樣性滲透,從題型來說,諸如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要逐一替換進行;從問題的解答形式來說,可以是小組合作進行的探索,或對已知解答的糾錯,或就情境問題進行實際動手操作等. 這樣的課堂練習進行有機整合的處理,正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內在和外延.
3. 層次性原則
很多公開課在課堂練習設計環(huán)節(jié)都做到了層次性原則,即對數(shù)學練習設計的層層遞進. 一般的常態(tài)課,課堂練習設計都是圍繞基礎知識展開的,進而以鞏固性練習和發(fā)展性練習進行提高,教師設計練習時要注意到層次和難度,要依照最近發(fā)展區(qū)的理論設計,既讓大部分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成功感,又使得他們感受到問題的解決不是太易而失去動力.
4. 創(chuàng)新性原則
墨守成規(guī)是數(shù)學教學的大忌,隨著每年應試方向的調整和新問題的層出不窮,教師也要用與時俱進的眼光來看待課堂練習設計. 新課程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為宗旨,這暗示教師的教學切忌以傳統(tǒng)的重復訓練戰(zhàn)術為教學指導,更應該在教學中、練習設計中給予學生這樣的指導. 諸如:反比例函數(shù)的學習可以布置相關閱讀――艾濱浩斯遺忘曲線,讓學生在做中學,這是創(chuàng)新式的練習設計.
設計案例
1. 補充練習過程,發(fā)展思維空間
考慮到教材在編寫時,往往省略分析過程,僅僅保留解答過程,因此教師若不能將練習進行有效合理的設計,勢必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下降. 因此,教師對此類練習的設計,要根據(jù)目的性原則、層次性原則進行“庖丁解牛”式的剖析,使學生明白為什么這么做,為什么用這樣的方式,知識是從哪個點進行切入等.
案例1 蘇科版九年級(上)第93頁讀一讀“一元二次方程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筆者進行了改編設計.
知識回顧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
(2)寫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觀察比較 (1)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①x2-3x+2=0;②x2+2x-3=0;③2x2-5x-3=0;④4x2+3x-1=0.
(2)觀察并研究①②兩個方程,它們的兩根與常數(shù)項、一次項系數(shù)有什么關系?
分析綜合 怎樣將方程③④轉化成方程①②的形式?(2)中研究的結果對方程③④是否適用?
提出猜想 (1)設x,x是一元二次方程x2+px+q=0的兩個根,那么根與系數(shù)有怎樣的關系?
(2)設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兩個根,那么根與系數(shù)有怎樣的關系?
驗證猜想 請用求根公式驗證你所發(fā)現(xiàn)的結論.
應用規(guī)律 不解方程,請直接寫出下列方程的兩根之和與兩根之積:①x2+4x-7=0;②3x2-7x-6=0.
通過案例,我們看到上述練習設計源自課本習題卻不拘泥于習題,而且隨著探索過程螺旋式上升,將學生從具體形態(tài)下的二次方程引進到抽象問題的節(jié)點處,使其通過主動探索,建構方程根與系數(shù)之間的關系. 這樣的設計能提升學生的思維空間,有利于思維能力的鍛煉. 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提出猜想并加以論證,由特殊到一般、從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使思維產生了質的飛躍.
2. 活用練習變式,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數(shù)學學習不能倚靠傳統(tǒng)大量訓練的戰(zhàn)術,這樣的訓練久而久之既喪失時間與學習熱情,又低效,不可行,筆者建議改變這一方式:正是基于教材練習、習題的充分挖掘,對可挖掘練習進行有效地變式教學,可將橫向利用教材習題作為指導,縱向利用變式問題進行聯(lián)想、演變、歸納,促進知識的整合,這樣的練習設計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才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案例2 蘇科版八年級(上)第40頁16題.
(1)如圖1所示,在ABC中,∠BAC=90°,AB=AC,點D在BC上,且BD=BA,點E在BC的延長線上,且CE=CA,試求∠DAE的度數(shù).
[圖1][A][B][D][C][E]
(2)如果把(1)題中的“AB=AC”條件舍去,其余條件不變,那么∠DAE的度數(shù)會改變嗎?
(3)如果把第(1)題中的“∠BAC=90°”條件改成“∠BAC>90°”,其余條件不變,那么∠DAE與∠BAC有怎樣的大小關系?
我?guī)ьI學生繼續(xù)深入研究,給出變式練習.
深入 若將“∠BAC=90°,AB=AC”都去掉,(3)題中的關系仍成立嗎?
解答:結論仍成立. 若設∠B=x,∠ACB=y,則∠BAC=180°-x-y. 因為BD=BA,所以∠BDA==90°-x,又CA=CE,所以∠E=y. 又因為∠BDA=∠DAE+∠E,所以∠DAE=∠BDA-∠E=90°-x-y=(180°-x-y). 所以∠DAE=∠BAC.
拓展 小明和小張在解這樣一道題:如圖2所示,在ABC中,∠BAC=90°,點D,E在邊BC上,AB=BE,AC=CD,求∠DAE的度數(shù). 他們分別經過計算后,結論不一致,小花說:“∠DAE的值與∠B有關,只有告訴∠B的度數(shù)才能求出∠DAE的度數(shù).”小張說:“∠DAE的度數(shù)是一個定值,與∠B的度數(shù)無關.”他們誰說的正確?請說明理由.
解答:設∠B=x,因為∠BAC=90°,所以∠C=90°-x. 因為BA=BE,所以∠BEA==90°-x. 又CA=CD,所以∠CDA==45°+x. 所以∠DAE=180°-∠BEA-∠CDA=180°-90°+x-45°-x=45°. 因此,小張的說法是正確的.
變化 若將拓展中的“∠BAC=90°”去掉,那么∠DAE與∠BAC有怎樣的數(shù)量關系呢?
解答:若設∠B=x,∠ACB=y,則∠BAC=180°-x-y. 因為BA=BE,所以∠BEA==90°-x. 又CA=CD,所以∠CDA==90°-y. 而∠DAE=180°-∠BEA-∠CDA =180°-90°+x-90°+y=(x+y),所以∠DAE=(180°-∠BAC)=90°-∠BAC.
延伸 如圖3所示,在ABC中,D,E在直線BC上,且DB=BA,CE=CA,試確定∠DAE與∠BAC的關系.
一、數(shù)學活動課與學科課
活動課程是與學科課程相對應的一種學校課程形式,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學生的主動活動,以獲得直接經驗和實踐特長為主的課程?;顒诱n程與學科課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認識。
(1)從課程設置地位看,學科課處于主導地位,活動課則處于輔助地位,其課時約占總課時的14%左右。一般來講,小學低年級每周安排5課時,高年級每周安排3課時。
(2)從教學目標看,學科課有教學大綱的統(tǒng)一要求,其具體教學目標統(tǒng)一且穩(wěn)定,要求絕大多數(shù)學生達標。有較嚴密的定量化的考核評定制度。而活動課不對學生個體作統(tǒng)一的要求,其具體教學目標有明顯的彈性,一般不要求人人都懂,個個都會,只要求積極參與,盡情投入,學到多少算多少。因而,活動課的考核評定不宜像學科課那樣嚴密和定量化,而適宜采用模糊評判的方法。通過學生的自我和相互評價,引導學生關注和認識自己及他人在學習過程中的發(fā)展和變化。
(3)從教學內容看,學科課有較穩(wěn)定的教學內容,選擇的知識主要是學術理性知識,教材有嚴密的、科學的編排體系。而活動課的教學內容不很要求有嚴密的知識體系,活動內容是不斷更新的,選擇的知識主要是現(xiàn)實有用的經驗性知識。
(4)從施教方式看,學科課注重的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簡約的方式學習人類千百年來積累下來的知識精華,并經過反復練習和鞏固。它主要采用班級授課制,以課堂教學為主,以教師傳授知識為主,教師居于主導地a位。而活動課側重的是學生個體實踐,直接體驗和感受,它的教學組織形式靈活多樣,不受課堂限制??梢允前嗉壍模部梢允切〗M的,個別的和群眾性的;可以在課內,也可以在課外,也可以走向社會。它以學生的獨立自主活動為主,教師起輔導作用。
首先活動課和學科課有本質上的區(qū)別,但又有緊密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首先是在教學目標上雖各有側重,但培養(yǎng)目標是一致的,即從不同側面,運用不同方式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得到全面的發(fā)展。
其次是課程內容相輔相成。例如,數(shù)學學科課就為數(shù)學活動課提供了必要的數(shù)學知識、技能基礎和一定的內容來源;反過來,數(shù)學活動課的內容又會受到學科課內容和教學進程的制約。
第三是在育人功能上相互補充,使學生個性在全面發(fā)展的同時,又有特色發(fā)展。
因此,學科課程雖然是主要部分,活動課程是輔助部分,但活動課程可以彌補學科課程的諸多不足,具有學科課程不可替代的功能。我們在活動課教學中要注意處理好學科課與活動課兩者之間的關系,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互相緊密配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二、數(shù)學活動課與數(shù)學課外活動
從表面上看,數(shù)學活動課的教學內容和以往學校中組織的數(shù)學課外活動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二者有質的區(qū)別。以往學校中的數(shù)學課外活動,往往被看作是學生的課余生活,學生可以自愿參加。其主要功能是數(shù)學學科課的延伸和補充;其主要目的是娛樂、休息、調節(jié)學生的學校生活。雖然客觀上也可以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在培養(yǎng)和教育學生方面有許多優(yōu)點并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但由于不是作為正式課程出現(xiàn)的,沒有固定的時間表,缺乏穩(wěn)定的課程目標,更無體系化的課程內容,是一種彈性極大,開放性極強的學科課程的輔助形式。因此,它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得不到保證,不少學校的數(shù)學課外活動時間常常被教師用來補課或安排作業(yè),更多的學校由于受應試教育為主的思想的影響,則始終未把它當作一個重要的教育途徑而放任自流,課外活動可有可無。有些學校既使用來開展一些有益的活動,一般來說也難以始終如一,時緊時松,甚至處于雜亂無序的狀態(tài)。
數(shù)學活動課作為課程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每個全日制小學都必須開設,每個學生都要參加的一種指令性課程。它具有一定的結構,相應的活動綱要和活動指導書,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有活動內容,有時間和教學進程的新型課程?;顒诱n是貫徹教育方針和落實培養(yǎng)目標的必要途徑,我們在觀念上不能將數(shù)學活動課和數(shù)學課外活動混為一談,決不能簡單地把課程表中的課外活動更名為“活動課”來替代新課程計劃中所要求的活動課程。
三、數(shù)學活動課與其它數(shù)學活動
由于近年來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科教學中的活動、競賽輔導及其它一些活動亦有所加強和發(fā)展。如實驗、演示、操作、技能訓練等,呈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勢頭。這些活動也有理論聯(lián)系實際,手腦并用,學生自主,發(fā)展特長等因素,并有助于對學生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但和活動課中的活動不可相提并論。學科課中的活動,從本質上講是完全服從于和服務于本學科課堂教學需要的,它是學科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課程計劃中的活動課則是一種獨立的新型課程。活動課的活動有別于一般課堂教學的活動,有以下幾層意思:以活動為主;以學生的自我活動為主;以學生的自己設計、組織、開展活動為主;以學生的會員活動為主。活動課程通過學生自主活動,可以掌握學科課程難以包容的信息和技能。
關鍵詞:移動互聯(lián)技術;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3) 10-0204-01
一、設計有效題目
在基于CRS的問題驅動式學習系統(tǒng)中,教師如何設計互動題目是教學效果好壞的關鍵,題目的形式要豐富多樣,可以是選擇,填空,簡答等,題目的內容要具有代表性和針對性,這樣才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參與教學。
CRS的題目首先要體現(xiàn)明確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師設計的題目不僅要向學生介紹系統(tǒng)的知識和信息,而且要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通過深度思考得出問題答案,培養(yǎng)他們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好的題目應該由以下三個目標綜合組成:
基礎知識目標:知識目標即題目直接呈現(xiàn)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知識目標體現(xiàn)出教材中的概念、原理、以及他們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對這些知識進行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學生通過閱讀相關資料和完成作業(yè)來學習一些更加深入的知識。
學習過程目標:過程目標是學生通過基礎知識目標的學習過程應該掌握的認知技能。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即分析知識體系中基礎概念、原理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入思考和推理――進而得出最終結論。為了達到這個學習過程目標,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學習基礎知識還要通過討論、閱讀等方式來培養(yǎng)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元認知目標:元認知是對認知的認知,也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自己學習的這門課程、這些知識的看法。例如:在數(shù)學課程的學習中,記憶和應用那些公式對現(xiàn)實世界有什么意義,是學習細節(jié)重要還是粗略了解大綱重要等,這些問題都是基于學習方法的。學生的元認知目標越積極、越明確,教師的教學效率就越高,教學效果就越好。
教師在設計CRS的互動題目時,可以嘗試通過設置以下情景來尋找合適的題目:
1.教師提問情景。教師設計一些與基礎知識相關或者是類似的有趣的例子,生動鮮明的例子可以幫助學生在真實的應用中了解抽象的理論知識。
2.學生討論情景,針對有不同意見的題目,教師負責組織討論,傾聽討論過程中學生們的不同見解,這樣有助于了解學生學習的困惑,教師根據(jù)這些內容可以設計出更科學的問題。
3.學生提問情景。將學生提出的問題尤其是代表性問題發(fā)送給全班同學,教師組織班級討論。這個過程不僅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同樣可以幫助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4.設計知識關聯(lián)性的題目。很多學生容易在新舊知識的關聯(lián)過程中遇到困難,教師可以嘗試設計具有知識關聯(lián)關系的針對性題目,幫助學生順利進行知識的銜接和整合。
二、課堂適度管理
使用CRS上課時,為了讓學習者進行自由地討論和互動,教師必須放棄對課堂的絕對控制權。取而代之的是對略顯混亂的課堂進行適度的管理和引導。
通常情況下,教師的課堂管理能力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例如:學生對某個問題進行討論時,教師應該預留多長的時間。通常情況下,學生們剛開始進行討論的時候,教室的嘈雜度會較強,當學生達成比較統(tǒng)一的意見以后,課堂會逐漸趨于平靜,因此,可以根據(jù)嘈雜度來判斷學生討論過程是否應該終結。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鼓勵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小組討論或者班級討論。在請學生解釋問題答案時,教師務必要保持中立的態(tài)度,不要暗示或者引導學生。當學生對問題持有不同意見時,建議他們進行討論,要有質疑他人答案的意識,而不是一味的盲從。如果沒有人提出鮮明的觀點或者意見,引導并鼓勵學生們分享思考過程進行也是不錯的方法。
教師對班級討論進行控制和管理很容易將課堂的中心從學生轉換為教師,這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為了避免這種現(xiàn)象,教師應該從學生的身份和角度出發(fā),而不是以權威的角色進行引導和發(fā)言。同時還要注意,問題的正確答案,要在學生進行討論之后再公布。當學習者正在進行小組討論和問題回答的時候,不建議教師進行任何形式的干預,要留給學習者充分的空間。
三、教師有效引導
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來說,大部分學生在使用過CRS學習之后,對CRS的適應情況很好、認可度很高,但是學生的這種適應過程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有一些學生在最初使用的時候是抵觸的,主要原因是不習慣這種全新的學習方式。CRS要求學生在課前要完成一定的作業(yè)并對課堂做充分的準備,整個學習過程要全程參與討論,深入思考問題的答案,隨時準備發(fā)表個人的意見,雖然這些方式對于學生的認知十分有效,但是對于性格內向或者惰性較強的學生是很辛苦的。教師應當采用溫和的方式告知學生這些學習方法的好處、對于學習效果的影響等,增加學生學習的信心并且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所有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習方法都可以與學生進行討論并最終確定。上述內容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適當?shù)募皶r的調整,在使用課堂應答系統(tǒng)解題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習者進行必要的討論和深度思考,而不是僅僅關注題目的正確答案。
四、結語
本論文來自于河北省高等教育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2012年度規(guī)劃課題,課題名稱:“基于移動互聯(lián)技術的課堂應答系統(tǒng)研究”,課題編號:GJKT-12-32。通過該論文闡述,教師選用適當?shù)慕虒W策略,在整個CRS系統(tǒng)的使用過程中進行適度管理和引導,能夠發(fā)揮課堂應答系統(tǒng)的優(yōu)勢。
參考文獻:
[1]黃致新.基于Cliker的交互式、探究型課堂教學及其研究進展[J].物理科學探究,2010,vol.28,No.391.
[2]顧小青.基于交互白板的互動課堂:課堂教學的理想選擇[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6,3:4O-43.
關鍵詞:高中數(shù)學 課堂練習 設計 有效性
所謂有效性是指通過教師的教學,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知識更能夠提高能力。教學的有效性不是以教師傳授知識的多少為標準,而是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掌握知識的多少以及能力是否得到鍛煉為標準。隨著課堂教學質量問題的提出,課堂練習設計的有效性成為了教師和學生們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對于復雜而枯燥的高中數(shù)學教學來說,課堂練習設計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教師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中如何提高課堂練習的有效性呢?根據(jù)筆者從事高中數(shù)學教學的經驗和體會,現(xiàn)作以下闡述,與同行商榷。[1]
一、遵循高中數(shù)學課堂練習的設計原則
通過對數(shù)學課程特點的分析和總結,筆者認為,在進行高中數(shù)學課堂練習的設計時應當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在進行數(shù)學課堂練習設計時,應當遵循目的性原則。目的性原則指的是在進行課堂設計的時候,設計的內容必須科學,而且應當符合教學內容中的教學要求。因此,高中數(shù)學教師在進行目的性把握時,應當準確地掌握課程中的每個知識點及難點和重點。
2.在設計數(shù)學課堂練習時,應當遵循層次性原則。層次性指的是在進行課堂練習設計的時候,要掌握練習的難易程度。對于高中數(shù)學課堂練習來說,重視層次性尤為重要,具體來說,應當做到從簡單到困難,從基本到復雜的層次性過渡,要讓學生在練習中一步步地掌握知識點,從而達到鞏固知識、拓展思維的教學目的。
3.在設計數(shù)學課堂練習時,應當遵循針對性原則。針對性指的是在進行課堂練習設計時,應當從課本中的知識點和學生的具體實際這兩個方面進行有針對性地課堂練習。在高中數(shù)學課堂練習的設計中,尤其應當杜絕“只求練習的難度和數(shù)量”這一現(xiàn)象。在進行高中數(shù)學課堂練習設計時,應該積極從課本內容以及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和實際技能出發(fā),設計課堂練習的重點和難點。
4.在設計數(shù)學課堂練習時,應當遵循多樣性的原則。多樣性指的是教師在進行課堂練習設計時應當注意練習方法和題型的多樣化。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的課堂練習中,多樣性練習尤其重要。高中階段屬于學生發(fā)散性思維形成的關鍵時期,通過多樣化的課堂練習,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具體來說,在練習方法上可以通過口述、書面練習、動手操作、單項練習、綜合練習等方式進行設計,在題型設計上可以考慮選擇題、填空題、解答題等。[2]
5.在設計數(shù)學課堂練習時,還應當遵循時效性的原則。時效性指的是在進行課堂練習設計時,應當處理好質量和數(shù)量的關系,既保證學生有足夠題目的練習,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還注重練習的質量,從而充分提升學生的智力和能力。
二、把握高中數(shù)學課堂練習設計的操作要點
課堂教學練習具有鞏固功能、發(fā)展功能和反饋功能,其中,鞏固功能指的是在新課程結束以后,通過進行不同方式的練習,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發(fā)展功能指的是通過課堂練習,能夠從語言表達、動手能力等方面,發(fā)展學生思維的概括化和條理化;反饋功能指的是通過進行課堂練習,能夠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于新課程的掌握能力,從而指導教師尋找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輔助學生進行改進。因此,高中數(shù)學教師在進行課堂練習設計時,應當高度重視課堂練習的功能,以把握數(shù)學課堂練習設計的操作要點。
1.數(shù)學教師應當充分理解編排課本練習題的意圖,用好課本。一般來說,課本中設計的練習題都是針對課本內容的,比較具有典型意義的題目,能夠從練習題的角度,反映出課本中的多個知識點。因此,在進行高中數(shù)學教學課堂練習的時候,教師應當深入挖掘教材中練習題的意圖,配套用好教材。
2.對于比較容易混淆的知識點,應當強化對比性的練習。在高中數(shù)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一些相似的題目,很容易產生理解上的困難,而且很容易出差錯,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課堂練習的時候,對于學生很容易混淆的知識點應進行對比性練習。
3.對于準備性練習與新課的知識進行有機結合,提高學生接受新知識的能力。準備性練習指的是在剛上課的三分鐘內,對學生進行新知識與新技能的訓練。實踐證明,通過準備性練習不但能夠有效縮短學生接受新、舊知識的距離,完成知識遷移,而且還能夠把學生帶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讓學生順利地接受新知識,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掌握高中數(shù)學課堂練習設計的練習方法及其在學案中的體現(xiàn)
課堂練習的方法在高中數(shù)學課堂練習中非常重要,合理的練習方法,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掌握新知識的能力。具體來說,課堂練習的方法主要有分層練習、變式練習和開放式練習等。
分層練習指的是根據(jù)學生在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上的不同,在進行數(shù)學課堂練習設計時,考慮到練習的層次性和難度,把課堂練習劃分為基礎練習、拓展練習和鞏固練習。
變式練習指的是教師對于一些比較復雜的綜合性題型,在進行課堂練習設計時,可以進行變式練習,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地讓學生了解題目的演變過程。體現(xiàn)在學案中,即是讓學生通過對一個知識點進行觸類旁通的變式練習,不斷地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3]
開放式練習指的是在進行課堂練習設計時,可以設計一些解法不受限制、結論不是很確定、條件不太完整的開放性題目。體現(xiàn)在學案中,即是讓學生解決一些答案不同的題目,從多個角度、多種思維方法上思考,得出不同的結論。在高中數(shù)學課堂練習的設計過程中,通過這種方法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數(shù)學教學工作是一門比較枯燥、乏味的課程,在進行課堂練習設計的時候,應當時刻從學生的角度,從他們的學習興趣、知識的掌握程度等方面,因材施教,讓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積極性和熱情,以此來不斷地提高課堂練習設計的有效性,提高數(shù)學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孫丹丹.新課標下構建高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高效性”方法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8).
關鍵詞:“互聯(lián)網+”;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地理學科教學;應用
1.“互聯(lián)網+”時代教育價值
(1)促進教育公平。曾強調要“努力讓每個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機會,努力讓13億公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深入交流和資源共享,由于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人力資源分配不當產生的教師教學差異、硬件設施配備不夠完善、教育體制公平等問題,可以得到有效緩解。
(2)沖破傳統(tǒng)限制。傳統(tǒng)的教育,難以擺脫教師、學生、教室的固有模式?!盎ヂ?lián)網+”時代教育背景下,可以有效踐行以人為本的學生觀、以愛為本的教師觀和以德為先的教育觀。進入“互聯(lián)網+”時代,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世界各地老師講授的知識內容,課程更加豐富,時空不受限制,使教育教學工作獲得更大的自由。
(3)引導教育新模式。O2O模式(Online to Official)是應用于電子商務化領域而提出的概念。O2O教育模式,即線上線下教育相結合,實現(xiàn)智慧學習。在“互聯(lián)網+”教育的大背景下,學生、教師、學校,三方實現(xiàn)時空差異化統(tǒng)一,教育平臺服務內容更加完善,形式更加多樣化。
B2C模式(Business to Consumer),
即商對客。O2O將從平臺向B2C學校轉型,也就是說,老師最后都會變成教育平臺的員工,相當于一個O2O學校。B2C學校將會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廣泛吸收來自學校和社會上的學生。
2.現(xiàn)代教育技術在地理學科教學中的應用
(1)網絡教學。網絡教學具有主動性、開放性、探究性特點、與不同觀點、不同類型的同學老師進行深入廣泛交流。網絡平臺可將整個教學,發(fā)現(xiàn)環(huán)境變?yōu)橐粋€“村莊”,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做到真正把書本知識學活,做到以人為本內在潛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2)虛擬現(xiàn)實技術。虛擬現(xiàn)實技術(Virtual Reality,VR)是一種采用綜合計算機圖形技術、多媒體技術、人機交互技術、網絡技術、立體顯示技術以及仿真技術等多種科學技術而發(fā)展起來的計算機領域的新技術。
(3)“3S”技術。“3S”技術是指遙感技術(Remote Sensing RS)、地理信息系統(tǒng)(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全球定位系統(tǒng)(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三者綜合應用的技術?!?S”技術在地理教學環(huán)境中不可或缺,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3.應用的優(yōu)勢與意義
(1)合理應用,因材施教,重難點清晰。地理中有許多問題難以用語言文字和傳統(tǒng)的版畫板書解釋清楚,而合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能夠直觀生動模擬地理現(xiàn)實,改變傳統(tǒng)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單一、機械、枯燥等現(xiàn)狀,使課堂學習具有趣味性、探究性和高效性。
(2)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利用網絡教學、虛擬現(xiàn)實技術、“3S”技術等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所具有的視聽說多種感官接受新知識,全方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必將大大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科知識內容的感性認識,激發(fā)探索地理奧秘的激情,鍛煉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和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與時代緊密結合?!盎ヂ?lián)網+”
時代教育技術在地理學科中的應用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由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改為現(xiàn)代教育模式,使學生如身臨其境,這一切都離不開教育技術在地理學科中的輔助作用,它對培養(yǎng)下一代接觸新鮮事物和了解新形勢具有潛移默化的效果。
4.應用問題及解決策略
(1)個別教師尤其是農村等偏遠落后地帶的中小學忽視了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作用,對現(xiàn)代教育技術知識缺乏了解,掌握較差,因此,國家要落實“互聯(lián)網+”時代教育工作政策,為農村中小學提供資金和技術扶持。
(2)主次混亂。現(xiàn)代教育技術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如果其效果沖擊了最主要的為教學內容服務的原則,便犯了主次不清的毛病。因此,一切都要以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為根本。只有這樣,才能在“互聯(lián)網+” 的教育大潮中,“弄潮兒在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一顯身手。
參考文獻:
一、選擇題
1.[2020·邵陽]
設方程x2-3x+2=0的兩根分別是x1,x2,則x1+x2的值為
(
)
A.3
B.-32
C.32
D.-2
2.[2019·廣東]
已知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2x=0的兩個實數(shù)根,則下列結論錯誤的是
(
)
A.x1≠x2
B.x12-2x1=0
C.x1+x2=2
D.x1·x2=2
3.[2020·無錫錫山區(qū)期中]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2-8x-c=0有一個根為2,則另一個根為
(
)
A.10
B.6
C.8
D.-2
4.[2019·貴港]
若α,β是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m=0的兩個實數(shù)根,且1α+1β=-23,則m等于(
)
A.-2
B.-3
C.2
D.3
5.若關于x的方程x2-(m2-4)x+m=0的兩個根互為相反數(shù),則m等于
(
)
A.-2
B.2
C.±2
D.4
6.[2019·威海]
已知a,b是方程x2+x-3=0的兩個實數(shù)根,則a2-b+2019的值是
(
)
A.2023
B.2021
C.2020
D.2019
二、填空題
7.[2019·濟寧]
已知1是方程x2+bx-2=0的一個根,則方程的另一個根是
.
8.[2020·瀘州]
已知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4x-7=0的兩個實數(shù)根,則x12+4x1x2+x22的值是
.
9.若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mx-6=0的兩個根,且x1
,x2=
.
10.[2020·青海]
在解一元二次方程x2+bx+c=0時,小明看錯了一次項系數(shù)b,得到的解為x1=2,x2=3;小剛看錯了常數(shù)項c,得到的解為x1=1,x2=5.請你寫出正確的一元二次方程: .
11.[2020·荊門改編]
已知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4mx+3m2=0的一個根比另一個根大2,則m的值為
.
12.定義運算:a*b=2ab,若a,b是關于x的方程x2+x-m=0(m>0)的兩個根,則(a+1)*b+2a的值為
(用含m的代數(shù)式表示).
三、解答題
13.已知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a=0的兩個實數(shù)根x1,x2滿足x1x2+x1+x2>0,求a的取值范圍.
14.若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k+3)x+k=0的一個根是-2,求k的值及方程的另一個根.
15.[2020·黃石]
已知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x-2=0有兩個實數(shù)根.
(1)求m的取值范圍;
(2)設方程的兩個實數(shù)根為x1,x2,且滿足(x1-x2)2-17=0,求m的值.
16.[2019·隨州]
已知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1)x+k2+1=0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根x1,x2.
(1)求k的取值范圍;
(2)若x1+x2=3,求k的值及方程的根.
17.[2020·孝感]
已知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1)x+12k2-2=0.
(1)求證:無論k為何實數(shù),方程總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根;
(2)若方程的兩個實數(shù)根x1,x2滿足x1-x2=3,求k的值.
18.[2020·玉林]
已知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k=0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根.
(1)求k的取值范圍;
(2)若方程的兩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根是a,b,求aa+1-1b+1的值.
19.已知關于x的方程(k-1)x2+2kx+2=0.
(1)求證:無論k為何值,方程總有實數(shù)根.
(2)設x1,x2是上述方程的兩個實數(shù)根,記S=x2x1+x1x2+x1+x2,S的值能為6嗎?若能,求出此時的k值;若不能,請說明理由.
答案
1.[解析]
A 由x2-3x+2=0可知,其二次項系數(shù)a=1,一次項系數(shù)b=-3.
由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
得x1+x2=--31=3.故選A.
2.[解析]
D b2-4ac=(-2)2-4×1×0=4>0,x1≠x2,選項A不符合題意;
x1是一元二次方程x2-2x=0的實數(shù)根,
x12-2x1=0,選項B不符合題意;
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2x=0的兩個實數(shù)根,x1+x2=2,x1·x2=0,選項C不符合題意,選項D符合題意.故選D.
3.[解析]
B 設方程的另一個根為t.根據(jù)題意,得2+t=8,解得t=6,即方程的另一個根為6.故選B.
4.[解析]
B α,β是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x+m=0的兩個實數(shù)根,α+β=2,αβ=m.
1α+1β=α+βαβ=2m=-23,m=-3.
故選B.
5.[解析]
A 方程x2-(m2-4)x+m=0的兩個根互為相反數(shù),
不妨設這兩個根是α,β,則α+β=m2-4=0,
解得m1=2,m2=-2.
但當m=2時,原方程為x2+2=0,方程沒有實數(shù)根,不符合題意,故m=-2.故選A.
6.[解析]
A a,b是方程x2+x-3=0的兩個實數(shù)根,
b=3-b2,a+b=-1,ab=-3,
a2-b+2019=a2-3+b2+2019=(a+b)2-2ab+2016=1+6+2016=2023.故選A.
7.[答案]
-2
[解析]
設方程x2+bx-2=0的兩個根為x1,x2,則x1x2=-2,令x1=1,則1×x2=-2,解得x2=-2,則方程的另一個根是-2.
故答案為-2.
8.[答案]
2
[解析]
根據(jù)題意,得x1+x2=4,x1x2=-7,
所以x12+4x1x2+x22=(x1+x2)2+2x1x2=16-14=2.
9.[答案]
-2 3
[解析]
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x2-mx-6=0的兩個根,且x1+x2=1,
m=1,
原方程為x2-x-6=0,
即(x+2)(x-3)=0.
x1
x1=-2,x2=3.
10.[答案]
x2-6x+6=0
[解析]
根據(jù)題意,得2×3=c,1+5=-b,
解得b=-6,c=6,
所以正確的一元二次方程為x2-6x+6=0.
11.[答案]
1或-1
[解析]
設方程的兩根分別為t,t+2.
根據(jù)題意,得t+t+2=4m,t(t+2)=3m2.
由t+t+2=4m,得t=2m-1.
把t=2m-1代入t(t+2)=3m2,
得(2m-1)(2m+1)=3m2,
整理,得m2-1=0,
解得m=1或m=-1,
所以m的值為1或-1.
12.-2m-2
13.解:該一元二次方程有兩個實數(shù)根,
b2-4ac=(-2)2-4×1×a=4-4a≥0,
解得a≤1.
由題意可得x1x2=a,x1+x2=2.
x1x2+x1+x2>0,
a+2>0,
解得a>-2,
-2
14.解:將x=-2代入原方程中,
得4-2(k+3)+k=0,
解得k=-2.
兩根之積為k,
方程的另一個根為k-2=-2-2=1.
即k的值為-2,方程的另一個根為1.
15.解:(1)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x-2=0有兩個實數(shù)根,
b2-4ac=(m)2-4×1×(-2)=m+8≥0,解得m≥-8.
又m中m≥0,
m≥0.
(2)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mx-2=0有兩個實數(shù)根x1,x2,
x1+x2=-m,x1·x2=-2,
(x1-x2)2-17=(x1+x2)2-4x1·x2-17=0,即m+8-17=0,
解得m=9.
16.解:(1)關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k+1)x+k2+1=0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根,
b2-4ac>0,
即[-(2k+1)]2-4(k2+1)>0,
整理,得4k-3>0,解得k>34,
故k的取值范圍為k>34.
(2)方程的兩個根分別為x1,x2,
x1+x2=2k+1=3,解得k=1,
原方程為x2-3x+2=0,
x1=1,x2=2.
17.解:(1)證明:b2-4ac=[-(2k+1)]2-4×1×12k2-2
=4k2+4k+1-2k2+8
=2k2+4k+9
=2(k+1)2+7.
無論k為何實數(shù),2(k+1)2≥0,
2(k+1)2+7>0,
無論k為何實數(shù),方程總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根.
(2)由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得x1+x2=2k+1,x1x2=12k2-2.
x1-x2=3,
(x1-x2)2=9,
(x1+x2)2-4x1x2=9,
(2k+1)2-4×12k2-2=9,
化簡得k2+2k=0,
解得k=0或k=-2.
18.解:(1)方程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根,
b2-4ac=4+4k>0,
解得k>-1,
k的取值范圍為k>-1.
(2)由一元二次方程的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
得a+b=-2,a·b=-k,
aa+1-1b+1=ab-1ab+a+b+1=-k-1-k-2+1=1.
19.解:(1)證明:當k-1=0,即k=1時,方程為2x+2=0,解得x=-1,方程有實數(shù)根;
當k-1≠0,即k≠1時,b2-4ac=(2k)2-4(k-1)×2=4k2-8k+8=4(k-1)2+4>0,
方程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根.
綜上可知,無論k為何值,方程總有實數(shù)根.
(2)能.x1,x2是所給方程的兩個實數(shù)根,
k-1≠0,x1+x2=-2kk-1,x1x2=2k-1,
S=x2x1+x1x2+x1+x2=x12+x22x1x2+x1+x2=(x1+x2)2-2x1x2x1x2+x1+x2=(-2kk-1)?2-4k-12k-1-2kk-1=2k-2.
令S=6,則2k-2=6,
一、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
在前面我們已經說過科學技術與社會學本不屬于同一個研究門類中,為了滿足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與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二者相互融合,產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本部分我們需要論述的主要問題就是這個新的研究領域的形成與發(fā)展。最早這個領域產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英國,標志就是“格森事件”,在這個時間中英國學者的名為《牛頓力學的社會經濟根源》的論文是這次事件的核心內容。在這個事件之后,越來越多的業(yè)內人士將目光投向科學技術與社會學的交叉研究,美國學者R.K.默頓博士隨后發(fā)表了《17世紀英格蘭的科學技術與社會》一文表明了自己對于科學技術發(fā)展和社會聯(lián)系密切的看法。隨后的研究者根據(jù)這些前輩打開的研究思路,將自身的研究方向都集中到社會學的方向上來,從此科學技術與社會學的交叉研究就一發(fā)不可收拾了。
二、科技傳播的概念
在上個部分中,我們已經了解到科技傳播是科學技術與社會學交叉發(fā)展以后才產生的,本部分就是對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的具體內容以及深刻內涵進行介紹的。具體來說科學技術的傳播屬于傳播學中的一個分支,這個分支在社會學中的定位如下:“我們研究傳播時,我們也研究人――研究人與人的關系以及與他們所屬的集團、組織和社會的關系;研究他們怎樣相互影響、受影響,告知他人和被告知,教別人和受別人教,娛樂別人和受到娛樂。要了解人類傳播,我們必須了解人是怎樣相互建立聯(lián)系的?!笨茖W技術的傳播的研究就是通過對科學技術傳播這一客觀事實及其所包含的客觀規(guī)律進行的,通過這樣一種研究打開我們研究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思路,從而滿足社會對科學技術廣泛地流通與傳播的需要,特別是科技不發(fā)達國家對于先進科技傳播的需求。
三、科技傳播的社會學結論
科技傳播作為科學技術與社會學交叉產生的結果,本身屬于社會學的范疇,因此在這一領域也形成了許多與自身發(fā)展相關的內涵與概念,接下來就從以下兩個方面對科技傳播的內涵進行介紹:一方面科技傳播在社會學方面的解釋可以理解為科技傳播的實質是文化傳播。文化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解釋,其本身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具體來說文化是人類社會自產生以來所有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而科學技術作為人類創(chuàng)造的財富的一部分自然屬于文化的一部分,因此科技傳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屬于文化傳播的一部分??萍紓鞑男再|上來說要遵循文化傳播的共同規(guī)律。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傳播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傳播形式,可以說是一種社會信息流動系統(tǒng)??茖W技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屬于高端信息的一部分,掌握一門高深的科學技術就是掌握該門科學技術相關的信息內容,因此科技傳播又可以稱之為社會信息流動系統(tǒng)。通過社會內部的對科學技術相關的信息的傳播滿足不同地區(qū)對于科學技術的不同水平的需要,這也是科技傳播所必須承認的一項客觀事實。
關鍵詞 電泳蛋白質 流程 生物技術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1 SDS-PAGE教學的主要問題
對于高中生而言,SDS-PAGE實驗教學的難度很大,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1.1 實驗的復雜性
本實驗是一個龐大的操作流程,由若干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組成,如電泳槽的組裝、樣品的變性處理、灌制分離膠與濃縮膠、樣品的加入、電路的控制、電泳圖譜的顯色、分子量的計算等,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獨立的實驗技術。高中生必須具備良好的實驗操作功底,才能獨立地完成該實驗。
1.2 安全保障
本實驗技術用到了丙烯酰胺(Acr)和N,N-甲叉雙丙烯酰胺(簡稱Bis)兩種劇毒藥品,其他藥品也對人體具有不同程度的傷害作用(如注意防止SDS吸入)。從目前高中生的實驗技能水平來看,對上述有毒物品操作與防護,難度極大,稍有忽視,就可能會影響師生的健康。
1.3 不作為考試重點出現(xiàn)
SDS-PAGE實驗本身內容多、難度高,但不作為高考重點難點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教師的備課熱情與學生的學習興趣。
2 SDS-PAGE教學的“三個聯(lián)系”
基于上述三個問題,筆者建議,SDS-PAGE實驗教學應該做到“三個聯(lián)系”,以期用有限的課時,達到教學內容的最優(yōu)化。
2.1 對于電泳技術本身,要和其他電泳技術的聯(lián)系
這方面的聯(lián)系,分為橫向與縱向兩類。前者是不同學科、不同研究領域中電泳技術的變化與共性,而后者則是SDS-PAGE在蛋白質分析中按照一定的技術要求所作的一系列改進,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圖1所示的電泳技術拓展圖,其實是一幅電泳技術的思維導圖。在教學當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個人的知識背景及教學需要,在橫、縱兩個方向上進行延伸。這樣,學生不但能夠了解更多的電泳技術,而且能夠從眾多的電泳技術中了解到該技術的原理及應用價值,這種從眾多事實當中提取的概念。亦即,學生不會因為過多地學習各種各樣的電泳技術而感到疲勞、乏味、難于吸收,相反,他們會從中提煉電泳的共性:帶電粒子在電場中的運動。從這一點出發(fā),按照不同的實驗要求(如提高實驗速度、增大蛋白質承載量等)或研究領域(蛋白質、核酸甚至化學領域),而對基本的電泳實驗體系進行優(yōu)化、改造,就形成了新的技術。如圖1中的“陰離子電泳”,其實是浙江版高中生物教材的蛋白質電泳實驗教學內容;利用概念圖找到各種電泳技術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使學生能夠看到不同技術中的共性的、本質的特征,比孤立地學習各個技術更有效、更有用。這種由具體的電泳技術(如SDS-PAGE)出發(fā),提煉出抽象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電泳概念,再根據(jù)具體的應用領域與實驗要求在這一概念中加入具體的修飾、限制條件,就構成了新的、與最初所學電泳技術相關的、新的實驗技術。這種“具體――抽象――具體……”的“學習環(huán)”式的教學方法,其本質就是知識于技能的正遷移。學生一旦進入這個無窮無盡的“學習環(huán)”,將會受益終身。
2.2 對于電泳技術的原理及應用,要和其他在概念層面相關的技術相聯(lián)系
從教材中可以看到,電泳技術的實質有二,即利用某類物質(蛋白質、核酸等)的一個或多個性質(分子量、等電點、堿基數(shù)目等)的不同,利用一定的方法(電場等),將這類物質進行分離。由此,按照同一性質的不同表現(xiàn)程度來分離物質,可以列舉一系列技術。蛋白質層析、紙層析(必修1中的“植物光合色素的提取”實驗)以及化學當中廣泛應用的各種色譜技術,都歸于此類。這是將電泳技術上升到概念層面而產生的技術教學方法,將不同技術的共性抽提出來,通過SDS-PAGE的教學,將眾多技術的概況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這是一種極其高效的教學方法,即概念教學法??傮w上,上述所有技術都可以成為“分離技術”,即利用溶解度、分子量、沸點等的不同,將某一混合物進行分離、提純。從概念的層面上描述,所有的分離技術可被解釋為:混合物各組分的某一性質在量上存在差異,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手段,將這種差異表現(xiàn)出來。以SDS-PAGE為例,蛋白質樣品構成一個混合物,其中所有的蛋白質都具有分子量,但各種蛋白質之間,分子量不同。因此,通過特定凝膠構成的“分子篩”就將各種蛋白質分離開來。又如離心技術,就是根據(jù)沉降系數(shù)的不同將大分子或細胞器分開的。
對于高中學生而言,大多數(shù)人不會在將來的求學或工作當中接觸科研工作,過于細致的科學教育對于這些學生來說是沒有現(xiàn)實意義的。他們只需要知道眾多技術(眾多科學事實)的共性,對某一領域的概況有一定的了解,就能夠起到提高科學素養(yǎng)進而提高工作與生活質量的效果。而對于少數(shù)有志于科研工作的學生而言,在高中階段能夠抓住眾多科學事實、科研手段的共性,進而訓練他們在任何學習過程中抓住任何一般性事實的共性的能力,將有利于優(yōu)化他們的思維品質。
2.3 在SDS-PAGE實驗教學中,與通用技術課程的主要思想相聯(lián)系
SDS-PAGE實驗操作復雜,且有劇毒藥品,在教學中,必須由教師指導,多名(2人或以上)分工、分步驟進行。在分工、分步驟方面,教師不妨參照高中《通用技術》課程中關于“系統(tǒng)”、“流程”的內容。理科實驗與《通用技術》課程的結合,是優(yōu)化課程、提高課堂有效性的突破點之一。一方面,理科實驗亟需規(guī)范化、科學化的指導;另一方面,《通用技術》雖然將工程技術的一般性規(guī)律提取出來,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又缺乏生動的載體,只能以“組裝自行車”、“制作板凳”等為例進行教學,比較單一。其實,理科實驗到處體現(xiàn)著通用技術的主要思想,系統(tǒng)與流程就是其中的典范。
《通用技術》認為:
①活動或事件在其發(fā)展的過程中,依據(jù)某種特征或方式,可將該過程分解為若干個小過程,稱這些小過程為環(huán)節(jié);
②過程的經歷中,各環(huán)節(jié)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先后出現(xiàn),完成。這種時間順序關系,成為時序;
③具有以上兩大特征(關鍵點)的過程,即若干環(huán)節(jié)隨著時間的變化,依序完成的進程流,稱為流程。
按照上述標準,SDS-PAGE完全可以按照流程的思想進行分工合作。表1以灌制分離膠的環(huán)節(jié)為例,制作了該環(huán)節(jié)的操作流程,特別注明了操作注意事項和細節(jié)問題。用流程圖來幫助教師開展實驗教學,不但便于實驗教學的過程控制,而且給學生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促使其在小組合作學習當中自覺、高效、安全地進行自我監(jiān)測,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讀者可按照個人的教學風格與習慣,設計不同的流程圖。一般而言,SDS-PAGE實驗分為兩人一組,其中一人操作,一人記錄(監(jiān)督操作是否規(guī)范以及每個步驟是否已經操作完畢)。
3 小結
技術學習,概念與聯(lián)系是關鍵,教師切忌就技術講技術。對于聯(lián)系??傮w上說有兩種,一是學科內的聯(lián)系,如SDS-PAGE與其他電泳技術的聯(lián)系、電泳技術與層析技術的聯(lián)系等。另一方面,生物技術以至整個生物學內容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也是十分重要的。綜觀初、高中生物教材,不難發(fā)現(xiàn),生物課程與所有的學科都有密切的聯(lián)系,甚至包括人文領域(高中選修2“生物技術與社會”是這方面的典范)。這種學科之間的廣泛聯(lián)系,是符合當代生命科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在此背景之下,作為高中生物教師,更要以一種綜合理科、甚至是綜合所有學科的視角來審視生物學教學。以SDS-PAGE為例,在講授“電泳”這一概念的時候,教師要啟發(fā)學生思考:生物學的電泳和化學的電泳是什么關系?和物理的“電離”是什么關系?如何按照通用技術課程的要求,為SDS-PAGE實驗設計操作流程圖?諸如此類的問題,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種跨越學科界限進行橫向思考、優(yōu)化思維品質、構建概念體系的訓練;對于教師而言,則是學科之間相互借鑒、相互補充的切入點。這種學科內部及學科之間的廣泛聯(lián)系,必然會使包括SDS-PAGE在內的實驗技術教學更加有活力。
參考文獻:
社會時空是人的活動的存在形式,社會時間就是人的活動時間,社會空間就是人的活動的不斷擴展。從總體上看,社會運動的主體是人,一部社會發(fā)展史,就是社會運動在社會時空中的拓展過程,是人進化和發(fā)展的歷史。把人的實踐活動理解為社會時空的本質,這是馬克思時空觀的主要內容。在社會時空問題上,人的主體性的重要標志是不被自然時空所完全束縛,而是能夠認識和利用自然時空,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社會時空。由于人活動的需要、目的、方式、意志等不同,社會時空只能從不同時代人的具體活動中獲得其規(guī)定性。另一方面,人們創(chuàng)造自己的社會時空并不是隨心所欲、無中生有的。作為自然存在物,也不能擺脫自然時空對于人的活動的制約,而社會時空結構作為人的活動過程的結晶,又反過來制約著人的活動。在人的實踐活動基礎上形成的社會時空狀態(tài),直接影響著主體認識、改造、利用客體的速度、規(guī)模、范圍、層次和水平。從根本上看,社會時間和社會空間與自然時空有著原則的區(qū)別,是通過人的生命活動、實踐活動而賦予自然時間和自然空間以社會屬性,特別是賦予其以價值、意義,從而使其抽象的形態(tài)在人的活動中獲得了社會歷史的現(xiàn)實性,使時間和空間獲得了“真正生命”,并成為人的生命尺度。對此,馬克思在《1861-1863經濟學手稿》中指出,“社會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fā)展的空間。”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社會時空的實踐本質,他關注的時空不再是脫離人的活動的一般物質運動的時空,而是屬于人的時間和空間,他所講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現(xiàn)實的、從事著實踐活動的人。實踐活動不僅是人類誕生的秘密,而且是人的存在和發(fā)展的源泉。在這個意義上,實踐活動是社會時空的源泉和本質,社會時空的社會現(xiàn)實性、主體性、社會歷史性等特性是人的實踐活動賦予的。
社會時空是科學技術賴以形成和發(fā)展的基本方位和最重要條件??茖W和技術是兩個不同而又緊密相關的概念,它們都是在具體的社會時空中通過人的活動形成和發(fā)展的。首先,作為科學最主要對象之一的各種社會生活現(xiàn)象及其之間的本質聯(lián)系,以及社會生活現(xiàn)象變化、發(fā)展的趨勢,都是在具體的社會時間和社會空間中形成和發(fā)展的。沒有社會時空,科學和技術就失去了其對象性前提和根據(jù);其次,科學作為對客觀世界規(guī)律的理性認識,技術作為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積累起來并在生產勞動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操作性手段、程序和方法,都必然要經歷具有反復性、累積性、上升性的社會過程;第三,科學與技術的一體化也是以社會時空的變化為條件的。在歷史上,科學進步與技術進步并未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時至近代,科學、技術和生產的關系也主要是生產技術科學,然后科學反過來成了生產過程的因素,而技術發(fā)明也成了一種特殊的職業(yè)。隨著社會時間的流變和社會空間的擴展,現(xiàn)代科學與現(xiàn)代技術之間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強,不僅科學的發(fā)現(xiàn)往往導致技術的發(fā)明,而且技術和理論科學日益緊密結合,使相當一部分技術本身的理論性大大增強,并分化出相對獨立的技術科學。技術科學與直接施于實踐的工程技術組成了現(xiàn)代技術整體,現(xiàn)代科學和現(xiàn)代技術日趨“一體化”。正是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科學技術”這一新的整體范疇;最后,科技革命也總是在具體的社會時空中醞釀、發(fā)生、發(fā)展和完成的?,F(xiàn)代科技革命加速了科學、技術、生產的雙向運動,加強了科學、技術、生產的一體化??梢?,社會時空既是人的生命的專有尺度,也是人類進化、發(fā)展的特有標桿,它對于科學技術的形成、發(fā)展、變革有著直接影響。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總是受到社會時空等條件的制約。其獨特作用就在于:它通過變革社會時空,改變人的勞動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來推動社會發(fā)展,引起社會變革。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杠桿”,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F(xiàn)代科技是現(xiàn)代社會時空變化、發(fā)展的決定性力量??茖W技術本身就是為了解決人們的生活問題而發(fā)展起來的,它從一開始就與人們的生活過程融合在一起,并以其特有的偉力不斷地改變著社會運動的時空形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這種力量的強度也越來越大?,F(xiàn)代科技革命使“人們自己創(chuàng)造自己的歷史”得到了空前強烈的表現(xiàn),它正在強有力地改變著人類活動的社會時空形式和社會時空觀:一方面,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和應用大大縮短了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使個人的自由時間成為生命活動的重要部分。而時間的節(jié)約,以及勞動時間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有計劃地分配,在共同生產的基礎上仍然是首要經濟規(guī)律,這甚至在更加高的程度上成為規(guī)律。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進步,現(xiàn)代人的社會時間觀也正發(fā)生著變革,正在改變著人們對時間的看法,合理地安排工作時間,利用空閑時間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另一方面,現(xiàn)代科技促使人們活動的自由空間也大大擴展。同時,人的活動又規(guī)定了社會空間的量和質?,F(xiàn)實的社會空間總是隨著人類實踐活動和主體能力的發(fā)展而不斷擴大。人類社會早期,人類主體能力極其低下,只能在非常狹小的空間中進行活動。這時的社會空間甚至只限于二維的平面??茖W技術的每一次提高,都促進了人類活動領域的拓展,使社會空間擺脫了狹隘性、孤立性和分散性,其聯(lián)系性、同一性和集中性顯著增強。現(xiàn)代人生活在多維空間之中,相互之間的交往也越來越社會化、世界化,世界各國間的競爭也已經擴大到多維戰(zhàn)略空間:地面、空中、水下、太空及文化、信息網絡空間等。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現(xiàn)代信息技術迅速普及的沖擊下,世界各國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及現(xiàn)代人的價值觀念、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都將發(fā)生革命性變化。人們狹隘的地域意識正在被超越,全球觀念則正逐步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