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學前教育美術;教學改革措施
中圖分類號:G61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10-0182-02
我國現代學前兒童美術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與家長的重視,這是因為幼兒期是人類各種感知覺發(fā)展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的美術教育和美術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幼兒美術教育可以培養(yǎng)兒童的表現力、感受力、理解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通過美術欣賞還能陶冶孩子的情操,發(fā)展其智力,以促進兒童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隨著我國學前教育的不斷深入發(fā)展,師范院校的學前教育美術教學在課程體系建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多方面存在問題,嚴重阻滯了美術教學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施。因此,要對特殊教育師范院校美術課程重新設置,改革以往陳舊落后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觀念,采取積極有效的改革措施解決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一、學前教育專業(yè)美術教學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作為特殊教育師范院校的學前教育美術課程,應該在教學目標、教學模式、教學內容、課程結構等方面與眾不同,應該具有自己的教學特色。但大同小異的教學并沒有彰顯出院校的特殊性,培養(yǎng)出來的師資不能與現代幼兒教育相適應,相反在教學方面還存在著其他高校一些共性問題。例如課程設置不完善,理論脫離實際;教學內容不系統(tǒng),隨意性很強;課時比重分配不均,美術課時嚴重不足;課程內容受到壓縮,導致學生不能系統(tǒng)地學習美術基礎知識和技能;教學形式不靈活,課程組織實施缺乏差異性;美術教材內容陳舊滯后,缺少與各領域學科之間的融合;教師缺乏專業(yè)認知,教學方法單調枯燥,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普通教學模式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學生實踐教學缺乏,課程評價體系不完善等。當前很多院校學前教育專業(yè)教師都是來自純美術學專業(yè),他們缺乏相應的學前美術教育經驗,運用純美術專業(yè)教學方法嚴重脫離了幼兒美術教學的心理特點;他們大都不具備兒童心理學和兒童心理教育學知識,不能采用符合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的獨特教育教學方法;缺乏學前教育知識學習背景;缺乏系統(tǒng)合理的美術教學評價體系;沒有較為系統(tǒng)的專業(yè)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在學前教育課程中往往重視理論學習而忽視了技能學習。因此,學前教育美術教學改革形勢嚴峻,必須進行大膽改革,方能進一步促進學前教育美術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
二、學前教育專業(yè)美術教學全方位的改革措施
(一)教學目標的改革。特殊教育師范學院學前教育專業(yè)美術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與一般美術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是有區(qū)別的,除了培養(yǎng)能夠勝任幼兒教育的師資之外,還要培養(yǎng)一批適合聾啞幼兒教育的師資。這就需要建立健全美術技能課程教學大綱,進一步修訂美術課程教學目標與教學計劃。通過美術課程教學計劃的修訂、科學的課程評價方案制訂和培養(yǎng)目標的改革,培養(yǎng)出一批美術基礎知識與技能扎實、藝術綜合素質高的合格教師。學前教育美術課程教學通過美術基礎、兒童畫、手工制作、幼兒園環(huán)境設計、板書設計等知識的學習,旨在提高學生的美術技能和審美想象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和表現能力,提高他們良好的藝術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將來能夠熟練運用美術知識與技能服務于教學實踐活動。
(二)教學內容的改革。以往的美術教學內容就是簡筆畫、色彩、素描等一些美術基礎知識,以及手工制作。美術教學內容應增設一些能夠培養(yǎng)大學生具備兒童畫創(chuàng)意能力、美術教學能力、學生動手能力和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能力的課程。在以往開設的素描、色彩、速寫、油畫、國畫、版畫等美術基礎課之上,增加諸如手工制作、簡筆畫、舞臺美術、美術欣賞等特色專業(yè)課程。例如:在必修課方面開設線描寫生課程、色彩造型課程、兒童畫課程等;在選修課方面開設西洋畫、國畫、版畫、裝飾畫等一些具有拓展性的繪畫工具課程,還可以開設諸如PowerPoint、Photoshop、Flash等作圖軟件課程,還要讓學生學會操作數碼相機、投影儀、電腦等多媒體之間的聯(lián)接和轉換。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方面可以開設幼兒園室內環(huán)境設計和黑板報、墻板、布告欄和宣傳廣告等版式設計。從而改變以往只重學前教育專業(yè)理論、輕視技能的現象,徹底改革學前教育領域里的美術通識、美術專業(yè)教育、美術技能教育和美術實踐教育等課程內容,建構一個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美術教學內容改革的關鍵就是要把美術課程內容細化為:美術基礎、兒童畫、手工制作、應用實踐四大塊,美術基礎教學內容主要有:素描、線描寫生、色彩寫生、裝飾色彩等;兒童畫教學內容有:簡筆畫、兒童畫、裝飾畫、版畫四部分;手工制作教學內容有:裝飾畫、泥塑、折紙、布藝等;應用實踐教學內容有:教具制作、幼兒園空間環(huán)境設計制作、板式設計等。
(三)教學方法的改革。學前教育美術教學方法使用得當與否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影響到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和認知。由于大多數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的美術基礎比較薄弱,現有美術水平和接受能力具有比較大的個體差異,因此還要采取個體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把整體教學與個體教學結合起來全面提升學生整體學習水平。采取引導式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主體性,通過有效的互動教學方法,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從而有效地引導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積極探索美術知識。加強美術實踐教學,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拓展學生自由思維空間。通過一些實踐教學可以大大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校內外搞師生繪畫、書法、手工藝等作品展,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欲望和學習激情;利用閑暇時間帶領學生去附近幼兒園進行美術課堂見習和實習教學,讓他們親身感受學前兒童教學的特點和教育教學方法。同時,還可以聘請幼兒園優(yōu)秀美術教師和園長給學生上課,這樣可以更加直觀有效地指導學生實踐學習。
(四)課程教學體系的改革。美術課程教學體系的改革關涉到美術課程設置的改革,每個院校學前教育實際發(fā)展情況不同,可以結合教學實際進行美術教學課程設置的改革,可以增設培養(yǎng)大學生兒童畫創(chuàng)意能力、教學能力、動手能力和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能力的美術教學課程。注重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專業(yè)、審美等能力培養(yǎng)。做到理論教學與藝術實踐相結合、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參與試教、見習、觀摩等實踐活動。在以往開設的素描、色彩、速寫、油畫、國畫、版畫等專業(yè)美術基礎課程之上,增設舞臺美術、美術欣賞、民間美術等特色專業(yè)課程,美術課程類型設置要多樣化,建設一個系統(tǒng)化的美術教學體系,豐富學生學習的內容,提高他們學習美術的積極性和趣味性。同時,還要改革以往那種問卷考試的評價方式,改為以實踐實習為主的評價,如對學生在幼兒園進行的試講開展實踐性評價,通過多種角度、多個方向、豐富多樣的教學評價方式,提高美術教學評價的有效性,從而促進學前教育專業(yè)美術教學質量的提高。在美術課程教學體系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要形成一個全方位立體化的課程教學體系,除了繪畫、手工等技能技巧訓練課程之外,還要開設中外美術史和美術作品欣賞等美術理論課程和欣賞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美術理論水平和藝術審美能力;增設幼兒園空間環(huán)境設計、版面設計、電腦美術、課件制作和幼兒園美術教材教法等課程,全面均衡提高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的美術素質和綜合能力;建立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建設,加強美術課程與其他相關課程的聯(lián)系,例如與幼兒游戲課、音樂課、舞臺劇等課程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細化課程設置和突出學前教育美術課程特點,把兒童文學與繪畫結合起來進行繪畫創(chuàng)編,將美術理論與技能學習結合起來,以便將來更好地勝任幼兒園的美術教學工作。
(五)教學方式的改革?,F代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利用網絡資源進行信息化教學是教學方式改革的一大亮點。豐富的網絡資源和信息為美術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內容,美術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和美術課件的教學手段,通過影像、圖片、聲音等更加直觀的教學形式,把授課內容更清晰條理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從而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引起學習的欲望。運用信息化網絡教學資源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從而引導他們兼收并蓄的外向型學習。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利用網絡搜集各種美術學習資料,建立班級QQ群,形成網絡資源共享,業(yè)余時間自學美術知識。在美術作業(yè)布置方面不要限制學生的創(chuàng)作方式和創(chuàng)作思維,鼓勵他們出新、獨創(chuàng),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欲望和激情。
三、結語
幼兒美術教育在當前越來越受到高度重視,在這個獨生子女時代,很多家長害怕孩子輸在了教育起跑線上,因此對于學前教育特別的重視,這就要求師范院校在學前教育師資力量培養(yǎng)方面給予加強和提高,對現階段的美術教學進行不斷深入的改革,從學前教育專業(yè)美術教學的培養(yǎng)目標、課程設置、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體系等方面,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與策略,為培養(yǎng)合格的學前教育專業(yè)美術教學人才做出應有的貢獻。作為美術教師也要積極參與美術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研究本學科教育教學理論,加強自身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崔賀.學前教育專業(yè)美術教學改革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5(13).
[2]劉沛芬.對學前教育專業(yè)美術教學的幾點思考[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07).
[3]楊旭.學前教育專業(yè)美術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03).
[4]薛正.對學前教育專業(yè)美術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2(04).
[5]龔春艷.學前教育專業(yè)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06).
作者簡介:
[摘 要]意大利女醫(yī)生、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的學前特殊教育思想有其非凡的見解和思考,對于今天還處在“幼兒期”的學前特殊教育具有理論指導和教學實踐。本文從學前特殊教育思想的精華部分――“教育治療”進行分析與解讀,探索科學的教育理論與方法。
[關鍵詞]蒙臺梭利;學前特殊教育;教育治療
目前,世界學前特殊教育的研究與發(fā)展現狀還處在一個比較低級的起步階段,各國學前特殊教育的相關法律和政策、體制與模式、教學與管理等也不盡相同,但學前特殊兒童是客觀存在的,他們的成長是學前特殊教育產生與發(fā)展的本質原因,教育賦予他們在滿足基本的生存權、教育權時,同時更要滿足他們發(fā)展的潛力。正如蒙臺梭利所說:“人類通過科學進一步創(chuàng)造了一個新世界,人類也必將通過一種新教育學來培養(yǎng)和發(fā)展自身?!?/p>
一、蒙臺梭利“教育治療”理論的含義
蒙臺梭利對普通精神病院的兒童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提出了“教育治療” 理論。1898年,她在都靈會議上說:“我和我的同事們看法也不盡相同。兒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問題,而不是醫(yī)學問題。教育訓練比醫(yī)療更為有效。”這是她把醫(yī)學和教育學相結合,扮演醫(yī)生和教師雙重角色,她的原創(chuàng)就是“醫(yī)療教育學”。另外,蒙臺梭利還注冊了羅馬大學哲學系的學生,以便她所從事的研究更加透徹而深刻。
回顧學前特殊兒童產生的原因,本身就是遺傳、環(huán)境與教育問題的綜合影響,生物學的基本觀點是:DNA影響個體的形態(tài)、智力、人格和行為,學前特殊兒童是差異極大的獨特個體,受自然法則的制約;神經系統(tǒng)決定特殊兒童的發(fā)展水平,差異是普遍存在的,異常受遺傳的影響,環(huán)境與教育作用不大,教育能否滿足個體發(fā)展的需要?發(fā)展生態(tài)學的基本觀點是:學前特殊兒童是多元生態(tài)下諸多因素影響的結果,從宏觀角度探討他們遲緩或障礙的原因,并提出比較全面的早期干預措施。各種心理學又從不同學派提出學前特殊兒童是“行為不當”(行為主義)、“認知缺陷”(認知主義)、“迷失自我”(人本主義)、“多元智力”(多元智能)產生的結果。教育學的基本觀點是:教育學的二大規(guī)律即遵循人的身心發(fā)展――為之服務;遵循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為之服務。為此要考慮學前特殊兒童的全面發(fā)展觀即身心發(fā)展、全程發(fā)展觀即整個生命、動態(tài)發(fā)展觀即量變質變、潛能發(fā)展觀即發(fā)現挖掘、主動發(fā)展觀即可控因素等。教育的五種發(fā)展觀強調通過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來挖掘人的潛能,因此,學前特殊教育在治療、訓練、教育時重視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達到早期預防、治療和教育的干預效果。
二、蒙臺梭利“教育治療”理論的實質
(一)學前特殊兒童教師的職業(yè)精神是內心快樂還是外部獎賞
盡管目前學前特殊兒童教師的工資少、待遇低,但其工作性質是生存還是樂趣,教師活動本身的獎賞是內在的興趣和獎賞,并不是外在的表揚和獎勵,而所謂外在的獎勵破壞了內在的興趣和快樂,外在的獎勵歪曲了教師內在的愛心、恒心、耐心,導致教師去追求外在的獎賞。正如蒙臺梭利所說:“人的一切勝利,人的一切進步,都靠人的內心力量。所以,一個年輕學生,如果以終生從事醫(yī)學事業(yè)為志趣而致力于學習,他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醫(yī)生。但是,如果他是以企圖獲得一筆遺產,或者是為了如意的婚姻,或純粹是為了其他物質利益而學習,他永遠不會成為一名真正的教師或一名偉大的醫(yī)生……我們的快樂是觸及心靈和發(fā)自內心的快樂,這才是能給我們帶來真正補償的一種獎賞。”
目前,我國學前特殊教育的體制是公辦與民辦共存。公立學前特殊教育由教育、民政、殘聯(lián)、衛(wèi)生醫(yī)療四部門統(tǒng)一管理,它的優(yōu)勢在于經費有保障,管理較規(guī)范,師資較穩(wěn)定;不足方面體現為經費投入有限,發(fā)達地區(qū)辦得好,制度較僵化。民辦學前特殊教育由集體、個人承包或完全由個人獨立出資辦學,它的優(yōu)勢在于機制較靈活,有市場意識,自較大;不足方面在于收費較昂貴,師資流動性較大,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我國學前特殊教育的模式有家庭教育模式、訓練中心模式、學校教育模式、綜合訓練模式、醫(yī)療康復模式。
分析上述我國學前特殊教育的體制和模式,如果把教育市場化、商業(yè)化、盈利化,這非??膳?,而學前特殊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內心快樂而非外部獎賞的事業(yè)。據統(tǒng)計,甘肅全省共有智障人員20萬,僅蘭州市就有1.56萬余人,而目前為他們提供服務的機構只有6家,其中2家為政府設立的,4家為民間組織,能幫助到的智障人員還不足1000人。從事這些職業(yè)的教師每月工資不足600元。一位從事學前特殊教育的教師說:“如果我們的處境無法改善,我可能只能在堅持兩三年,我是真的愛這份工作,可生活畢竟是生活,是柴米油鹽,是家人的擔憂和勸阻?!?“我不想放棄這份事業(yè),也不想離開這些孩子,我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很多家長也非常信任我,我也知道他們真的需要我。”
(二)學前特殊兒童的缺陷是被忽視而造成的
在幼兒生理發(fā)育和心理發(fā)展的各個階段都有其關鍵期,選前特殊兒童一旦過了這個關鍵期是很難補救的。新生兒腦重量是350克,1歲是900克,3歲是1000克,6歲是1280克,成人是1450克。從腦量的變化可以看出,早期教育有其生理基礎和物質基礎,是可行的;又如幼兒大腦四葉成熟的順序為枕葉(管理視覺)―顳葉(管理聽覺)―頂葉(管理感覺、運動)―額葉(管理語言、思維、意識),額葉在7歲時相當成熟,這就是為什么小孩7歲上學比較科學的道理了;再如幼兒口頭言語發(fā)展的關鍵期是2~3歲,書面言語發(fā)展的關鍵期是5~6歲,錯過關鍵期是很難補救的,父母、教育工作者萬萬不可忽視。正如蒙臺梭利所說:“兒童的許多缺陷,如語言缺陷,后來之所以不能治愈,是由于在形成一個人的主要功能的最主要時期,即3~6歲的幼兒時期被忽視而造成的。”
曾經獲得61屆過奧斯卡最佳的影片《雨人》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和創(chuàng)造的,一個自閉癥兒童在他童年的關鍵期由于父母的忽視而得了此病,病人在社交方面,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模仿力極弱,缺乏合作精神,想象力非常弱;在溝通方面,語言發(fā)育遲緩,欠缺口語表達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口吃;在行為方面,經常重復動作,極度專注過去的習慣;在感知方面,經常焦躁不安,反應強烈,缺乏警覺意識,沉迷于自我習慣;在發(fā)展方面,30%智力正常,70%遲緩或智商在70或以下;在情緒方面,表現極易沖動,不能適應現實生活,易受刺激并反應強烈;在生活習慣方面,嚴重偏食,常吃自己已經習慣的食品,難以入睡,刻板行為非常固定;在強項興趣方面,記憶異常突出,可能是記憶的天才,興趣非常專注,目不轉睛,記憶技能超卓。影片結尾的經典鏡頭是雨人始終沒有回過頭來看自己的弟弟,雨人很小的時候就進入醫(yī)院進行治療,但最終還是效果不大。
(三)教育如何挖掘學前特殊兒童的“內在生命力”
兒童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或“內在潛能”,這種潛能是無窮無盡的。世界上不存在沒有潛能的人,只有潛能沒有充分發(fā)展和發(fā)揮的人。根據潛能發(fā)展觀的基本思想,特殊幼兒也是具有潛能的人,只是他們的潛能沒有被挖掘出來而已。教育的任務是激發(fā)和促進特殊幼兒的“內在潛能”,并使之循著自己的規(guī)律獲得自然的和自由的發(fā)展。特殊幼兒有自己的特點、興趣和需要,他們是能動、積極地同外界環(huán)境相互作用,從而不斷發(fā)展著的活生生的人。教育者不應把他們看作是可以任意填充的容器,而應熱愛兒童,積極觀察、研究和教育特殊兒童,發(fā)現特殊兒童的內心秘密,尊重特殊幼兒的個性,在自由和自發(fā)的活動中,幫助特殊幼兒在智力、身體、個性等方面自然而有序地發(fā)展。
正如蒙臺梭利所說:“童年構成了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因為一個人的教育就是在他的心靈的敏感期和秘密時期完成的。” “在特殊兒童學校工作而得到的實踐經驗等于使我得到了第一個真正的教育學的學位?!蔽覈敶@人博士,被認為中國的海倫周婷婷,在她1歲半時,因為高燒,打了一針慶大霉素,導致失聰,成為重度聽力殘疾兒童。然而,她的父親周弘決心用自己的教育徹底改變女兒的命運。盡管困難重重,周弘從不放棄,他幫助女兒進行語言訓練和智力開發(fā),能挖掘出一點潛力,就用不懈的努力,使女兒恢復了一點聽力。周婷婷3歲半時就能開口說話了,并且認識了許多漢字,而且能和同齡人同步前進。由于父母和家人的不斷訓練和永不放棄,終于結出了累累碩果,6歲時她已經博覽群書了。
蒙臺梭利的“教育治療’理論,對學前特殊兒童教育意義深遠。她認為,“要克服智能不足,主要還得靠教育的手段,不能只用醫(yī)藥去治療”,一改傳統(tǒng)僅以藥物治療低能兒的偏執(zhí)做法。特殊兒童的成長受其內部潛能驅使,每一個特殊兒童都有其創(chuàng)造的本能和源泉,通過環(huán)境來建構自己的心理和心靈世界。教育者的教育快樂是觸及心靈和發(fā)自內心的快樂,而不是依靠外部獎賞獲得快樂。父母和教師不能忽視特殊兒童的關鍵期和敏感期,應在兒童發(fā)展的敏感期發(fā)現兒童的生命法則,深刻理解兒童的內心世界,研究兒童的內心需要,揣測兒童的內心思想,提供適合他們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和空間,并給予適當幫助,體現特殊兒童的生命價值。據此,特殊兒童的各種疾病都不能用醫(yī)學中已知的普通療法加以治愈,教育干預比單純的醫(yī)學治療更有效。
[參考文獻]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意?馬利婭?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3]意?馬利婭?蒙臺梭利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全書[M].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2004.
[4]意?馬利婭?蒙臺梭利.蒙臺梭利兒童教育經典原著[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0.
[5]雷江華.學前特殊兒童教育[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6]羅若智.蒙臺梭利的兒童觀與教育觀[J].《學前教育研究》,1995,(6).
關鍵詞:學前教育;特殊兒童;融合教育
基于國民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的背景下,大眾的生活水平也顯著提升,大眾對教育事業(yè)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尤其是在學前教育階段,特殊兒童融合教育等方面關注度越來越高。隨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學前教育環(huán)節(jié)的教職工需要明確了解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存在的問題。所以,如何提出科學化的解決措施,系統(tǒng)化的解決融合教育活動中存在的關鍵問題,逐漸成為相關領域教職工的關鍵思考問題。
一、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概述
(一)學前特殊兒童的含義
特殊兒童,主要就是表示與正常兒童存在明顯差異的兒童,如情緒、肢體、智力、感官或是行為障礙。不單單包括智力發(fā)展低于正常的兒童,也包括高于正常發(fā)生的兒童、以及有輕微違法犯罪的兒童。從廣義概念角度進行分析,出來正常兒童,還有情緒、性格、行為偏激的兒童。
(二)融合教育及實施的意義
融合教育主要將同齡的兒童與身心有缺陷的兒童,放在同一間教室接受教育,并為有障礙的兒童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并不是隔離的環(huán)境,而是使其能適應正常學校的校園生活,將兒童的潛能發(fā)揮出來,為兒童的身心發(fā)展奠定穩(wěn)固基礎。另外,通過融合教育的方式,形成相互關懷的校園文化,實現學校與家庭的合作[1]。通常情況下,就是使得殘障兒童能進入普通班級,并實現個性化的教育活動。借助這種教育模式,使得特殊兒童可以與同齡兒童進行溝通與交流,并且正常的學習、生活,并且逐步為幼兒創(chuàng)設正常教育環(huán)境。結合兒童學習能力、優(yōu)化完善的教育課程,并參與集體生活中。采用融合教育的方式,可以從根源上保障兒童基本權益,并為特殊兒童的成長創(chuàng)設良好的空間,補償兒童身體缺陷,實際權益也可以不說侵害,促進有障礙兒童的健康發(fā)展。采用設置與其他兒童互動游戲的方式,拉近兒童與教師的距離,凸顯出融合教育的重要意義。
二.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的優(yōu)化對策
(一)公平公正對待每個學習主體
為了促進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活動順利進行,各個領域的教育人員都需要充分尊重學習主題,并且能秉承著公正、公平的態(tài)度,開展對特殊兒童的教學活動。由于特殊兒童群體教務特殊,在教師與兒童的溝通互動過程中,教師則需要成為決定的主體。教師不僅僅要樹立正確特殊兒童教育的理念,還需要保障其擁有受教育的能力,并且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2]。例如,對于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人員來說,其應當關注兒童的情緒、語言、行為、智力等。在開展各項教學活動的階段,提出半融合的方式,并且增強教師與兒童的溝通,明確特殊兒童的心理特點與認知水平,逐步落實科學化的教育方案。
(二)以專業(yè)知識技能為教育提供保障
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人員,在組織各項教學活動的階段,應當提升專業(yè)理論知識教學、組織能力,還要引導學生參與各項教學活動。下面以某地區(qū)學前教育機構為例,其組織了豐富的教育活動,鼓勵特殊兒童參與其中,并且提出了半融合教育與全融合教育等多種方式,并且以專業(yè)知識技能為教育提供保障。采用從外部邀請?zhí)厥饨逃龑I(yè)的專家、教師,并為融合教學活動提供關鍵的指導。以提升教育專業(yè)化水平為基礎,開展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活動,并為培訓特殊兒童的智力打下良好基礎。與此同時,當地的幼兒園鼓勵教師參與到教職活動的整個過程中,確保前期、中期、后期培訓活動到位,并與專家答疑、專家指導相互融合,開展案例教學、課后反思教學等,以此提升教師的綜合技能水平,有利于特殊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三)優(yōu)化教師的教育管理語言體系
為了推動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活動的順利進行,教師應當進一步優(yōu)化教育管理體系。教師的行為性語言、教師言語性引導,屬于常見的教育方式。通過不斷優(yōu)化教師的教育管理體系,組織學生積極的參與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活動,還要更加關注言語性語言的合理運用,尊重學生的真實想法與需求。例如,對于半融合特殊教育組織與全融合教育組織活動來說,教師要更關注征詢類語言,避免采取直接行為指示、使用命令學生的語言。此外,教師需要提出表揚、鼓勵的語言,并鼓勵與肯定特殊兒童的表現[3]。另外,教師需要適當配合肢體行為語言,并提出撫摸、擁抱等行為語言,減輕學生心理負擔,并且提升學生安全感,保證特殊兒童真正融入集體環(huán)境。在學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活動組織中,家長也需要承擔重要角色。家庭應當與學校形成良好的互動合作關系,并且為學生提供有效指導信息,逐步促進各項教學活動開展。
(四)家長要積極參與
對于大多數特殊兒童來說,接觸最多的就是家長。所以,在進行特殊兒童融合教育階段,應當發(fā)揮出家長的協(xié)助作用。家長的支持屬于促進兒童健康發(fā)展的關鍵支柱,也是學生實現全面發(fā)展的關鍵情感渠道。所以,促進與家長的溝通與交流,實現家校相互配合,并掌握孩子在班級中的表現,并且建立日志、周志制度。在進行多種日志記錄的同時,增強與家長的積極聯(lián)系與溝通。要想促進特殊兒童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就需要保證家長充分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狀況,了解學生哪些方面存在問題,并給予家長更多支持、關懷,增進孩子與家長的交流與溝通,使得特殊兒童感受真正的關愛。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育人員應當更加注重特殊兒童融合教育,并給予特殊兒童更多的關心與愛護,使其能感受到溫暖。在開展各項教學活動的階段,發(fā)揮出融合教育的優(yōu)勢,促進兒童的全面發(fā)展。只有走入特殊兒童的心理,給予其更多的關懷,才能為特殊兒童創(chuàng)造完整的童年,促進特殊兒童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王兆全.學前融合教育:給特殊兒童一個完整的童年[J]. 讀天下(綜合), 2017(021):169-169.
關鍵詞:特色;美術;剪紙;探究
剪紙是我國民間美術形式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剪紙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一、制定剪紙教學內容
1.剪紙內容主要包括:剪紙的概念、剪紙的歷史、剪紙的種類、剪紙的技法、剪紙的基本語言、剪紙的展示。
2.課時的安排:學校每個星期安排三課時剪紙課,一般一學期上36~40課時。
3.內容的確定:第一階段:認識剪紙工具、了解剪紙語言;折剪二方連續(xù)圖案;第二階段:對稱剪紙花瓶、團花、小紅人;第三階段:動物(十二生肖)、人物、自由創(chuàng)作等。
二、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優(yōu)化教學方法
現今小學孩子對剪紙的認識只是剪窗花、團花、雪花、“幀弊鄭剪紙的知識幾乎空白。通過欣賞作品讓學生盡快了解剪紙、喜歡剪紙,琢磨出符合小學生接受能力的剪紙方法、剪紙語言、剪紙藝術的精髓,緊抓本土文化,讓孩子們知道剪紙是我們陜西民間文化的瑰寶,激發(fā)孩子們對本土文化的熱情和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深入淺出地滲透基礎的剪紙藝術知識,使學生掌握基本的剪紙技能,培養(yǎng)審美能力,提高創(chuàng)造能力。實踐出真知。在實踐過程中,從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出發(fā),仔細探討剪紙教學內容、導入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流程、激勵策略等,以期找到一條適合學生剪紙的教學途經。通過系統(tǒng)、深入地研究與實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剪紙?zhí)厣虒W方法,我將各種抽象的概念和方法貫穿于具體形象的操作之中,注重引導學生去親身體驗和感受,讓他們去發(fā)現、探索,從而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剪紙作品來表達自己的意愿。
樹立信心激發(fā)興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根據學生學情,因材施教。在剪紙方法指導上,以直觀教學為主,進行示范指導,潛移默化地將剪紙的基本方法、技能傳授給學生。比如簡單地教學生剪紙語言較為枯燥,為了激發(fā)孩子的興趣,就將剪紙語言及折、剪等知識的傳授融入花瓶、蝴蝶的花紋裝飾上,看似“復雜”的折剪、寥寥幾剪刀的快速刻剪,打開之后讓人眼花繚亂、富有規(guī)律的各種剪紙語言組成的花紋圖案,每次在孩子們的驚呼中,剪紙技法已深深地印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剪紙出乎意料的藝術效果給教學增添了驚喜與情趣。大大減輕了孩子們的畏難情緒,每次講解完畢,孩子們都迫不及待地拿起剪刀進行創(chuàng)作。一個個造型奇特、花紋豐富的瓶子,一只只美生動、偏偏欲飛的蝴蝶,一幅幅別出心裁、活靈活現的小動物,讓孩子們欣喜若狂,剪紙的興趣油然而生。
三、收獲
經過三年多的摸索,剪紙已經成為我們學校的特色,在剪紙教學的同時啟發(fā)學生在剪紙題材上進行創(chuàng)新研究,使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同學們在愉快的氛圍中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作品,從題材可以分:“民俗系列”“動物系列”“人物系列”“環(huán)保系列”“迎奧運系列”“校園生活系列”等,這些富有靈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作品得到了校領導和老師們的一致好評,無不被同學們嫻熟的技法、大膽的想象所折服。
1.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尊重個體,張揚個性的藝術表現,并形成基本美術素養(yǎng);學生的剪紙作品一開始帶有很大的意外效果和未知元素,這是剪紙具有極為誘惑力的“神秘性”。這樣可以大大激發(fā)孩子的探究欲望。他們在折剪中發(fā)現剪紙的奧秘。因此說,剪紙活動改變了以往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的被動狀態(tài),讓學生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礎上能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愛的物體進行創(chuàng)作體驗。由于這是學生自己所選擇的,則必然會抱著認真的態(tài)度主動探索,克服一定的困難去完成,每當完成一件作品時,他們就感到十分高興,真正體驗到了成功的快樂,也為下一次的剪紙增添了內驅力。
關鍵詞:特殊教育;人道主義;美術教學;作用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輸送人才,為了使特殊群體實現更好的人生價值,我國政府和社會大力支持特殊教育的發(fā)展。美術教育的宗旨是培養(yǎng)人們發(fā)現美、認知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這些能力具體表現在信息處理、語言交流、思維推理的過程中。美術教學非常有利于對人智力的開發(fā)與創(chuàng)造才能的培養(yǎng),高素質、高能力、高文化人才的培養(yǎng)必然離不開美術教育。
一、特殊教育對于特殊群體的改變
許多特殊學生進入學校,是第一次離開家庭獨立生活。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的特殊學生從小被呵護,對獨立校園生活感到不知所措。相比于正常學生,特殊學生的文化課成績不是特別理想,加上生理的缺陷,學生的自卑感劇增,缺乏公正、客觀的自我認識與評價。
校園為特殊學生帶來的改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所處環(huán)境的變化。校園生活環(huán)境相比家庭生活相對獨立,需要學生有較強的自理能力。(2)學習方式的變化。學校教育要求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3)人際交往的變化。學生在學校的人際交往環(huán)境比較復雜,特別是特殊學生,很難用正確的心態(tài)處理同學之間的人際交往活動。
二、特殊教育中美術教學的優(yōu)勢
1.教學活動更加生動
與其他教學活動相比,美術教學活動更加形象、生動。例如,對于聾啞學生來講,由于其聽力與表達能力受到生理缺陷的限制,視覺感知就成為聾啞學生感知世界的主要手段;而美術教學正是通過對圖片的觀察向學生輸送知識,非常有利于聾啞兒童吸收知識。除此之外,美術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利用圖畫的形式與教師和同學的交流能力,間接加強了其溝通能力。
2.教學活動更具團隊性
相當一部分特殊學生性格比較孤僻,不愿參加集體活動,而美術教學活動正好能改變這一點。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手工制作的過程中,可以提升特殊學生與正常學生之間配合的默契程度。不僅如此,美術教學也是特殊學生展現自身魅力的平臺,在美術教學過程中,特殊學生有更多機會展示自身能力,包括繪畫能力、動手能力、想象能力等,使特殊學生在班級活動中找到存在價值。
3.美術教育以學生為中心
由于特殊教育的特殊性,美術教學實踐中更應將學生的地位進一步提升,教師等相關教育工作者應更加重視特殊學生的心理情緒和狀況。例如,在實際的美術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改變學生座位,讓學生采取圍圈的形式,分散坐在教師周圍,以此拉近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距離。在必要的情況下,教師可以通過角色互換的方式,讓學生站在中間與大家交流關于美術的知識。同時,教師要善于發(fā)現特殊學生的優(yōu)秀作業(yè)作品,并提出表揚,增強特殊學生關于美術學習的自信心。
4.美術教學題材源于生活
藝術源于生活,藝術高于生活。美術教育與專業(yè)性比較強的文化課不同,特殊教育中的美術教學活動主題應鎖定在學生的日常生活范圍內,而不是藝術成分較高的名作或是令人費解的大師作品。切合實際的生活素材可以為特殊學生帶來感同身受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加強特殊學生對生活的認知和感受。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圖片資料,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的事物,然后讓學生嘗試畫出這些事物,并說出它們的使用功能。長此以往,通過這樣反復的練習,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繪畫能力,對于特殊學生自理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幫助。更為重要的是源于生活的題材,可以引導特殊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美、發(fā)現美,積極接受生活中的正能量,這也是對特殊教育更深層次的理解。
三、美術教學在特殊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提高特殊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
在教師引導學生繪畫的過程中,會特別強調作品整體的觀賞性。從哲學的角度來說,整體優(yōu)于部分存在,整體的發(fā)展決定并且制約著部分的性質以及存在的意義。特殊學生在繪畫的過程中,從觀察能力到繪畫手法都要求整體性,久而久之,就會養(yǎng)成從宏觀思考問題的習慣。作為教師來講,在教學素描時,要引導學生學會用明暗調子來塑造作品形象的方法,在色彩寫生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色彩搭配來塑造作品整體形象的方法。對于沒有經歷過專業(yè)美術培訓的特殊學生來講,觀察的形、色都是孤立的,對于作品的理解也是從局部開始的。然而在素面和色彩寫生課中,美術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全方位地觀察作品中的形形,以尋得對作品更深層次的理解。美術教學過程就是培養(yǎng)學生手、眼、腦相互協(xié)調的過程,從更深的角度來說,美術的全方位教學也是在特殊學生的潛意識里輸入整體重要性的過程。
2.有利于培養(yǎng)特殊學生的認知能力
人類的各項能力是一個整體,在發(fā)揮的過程中相互配合,在眼睛觀察的過程中包含大腦對事物的思考,在鼻子聞味道的時候,配合著味覺的感知能力。人類大腦思維的過程是運用儲存在記憶中的處理經驗,對獲得的信息、知識進行分析、綜合、比較的過程。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學會運用大腦對信息的分析、綜合功能。例如,特殊學生通過透視知識來理解和學習結構素描,這就是大腦分析能力的應用,在學生的大腦中將各個結構的組合想象成完美的畫面,就是大腦概括能力的運用。比較是特殊學生在繪畫過程中使用色彩的基本依據,通過對不同色彩的比較找出最適合作品創(chuàng)作的色彩搭配方案。特殊學生獲取的信息資源有限,所以如何在有限的信息中獲得更多的價值非常重要,美術教學通過對學生大腦分析信息、比較信息、綜合信心能力的培養(yǎng),能直接提升特殊學生對事物、對生活、對世界的認知能力,進而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3.有利于培養(yǎng)特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創(chuàng)造能力是特殊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與聚合性思維結合的優(yōu)質產物。散發(fā)性思維指的是主體從各種設想出發(fā),嘗試使用不同方法解決問題的思維;聚合性思維是根據已存在的處理經驗與技巧解決問題的思維。特殊學生在學習美術的過程中,寫實色彩課、裝飾色彩課、結構素描課等會對學生的思維提出不同的要求。其中,學生在色彩寫實的過程中,要有非常良好的客觀觀察能力,并根據觀察到的事物進行寫真。在色彩裝飾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嘗試用不同的色彩搭配方案裝飾作品。這種學習的過程,促使特殊學生的思維角度得到了擴充,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散發(fā)性思維能力。學生在學會了各種觀察方法和繪畫思路之后,就會從中尋求適合自己繪畫風格的繪畫手法,這就是聚散性思維具體應用的具體表現。在各種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各種作品進行觀察,激發(fā)學生各種思維潛力,從而在極大程度上改變和擴充特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方式。特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嘗試利用這些思維來解決問題,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大大提高。
大部分特殊學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求知欲望較強、想象力比較豐富的年齡,一線美術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美術教學的獨特優(yōu)勢,將他們的思想引向自然、引向生活、引向藝術,讓他們全方位地感受自然美、生活美、藝術美。鼓勵特殊學生把實踐知識應用到作品創(chuàng)作中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4.有利于增強特殊學生的自信心
在長期的美術學習過程中,特殊學生的勇氣和思維都會得到積極的鍛煉。特殊學生會逐漸發(fā)現自己可以獨立理解和解決一些復雜的美術問題,發(fā)現自己的理解能力原來這么出色。一部分特殊學生的家庭條件不是特別理想,通過與其他學生生活條件進行對比之后更加自卑,通過長期的美術學習以及老師對創(chuàng)作作品的肯定,性格也會慢慢開朗起來。從課堂上的教育學到藝術的實踐運用,只有讓學生從中感受到藝術創(chuàng)造精神,才能證明藝術面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藝術的偉大正在于此。對于學校和相關機構來說,可以開展各種美術活動,讓學生感受藝術魅力的同時,可以從藝術中尋求自己的人生價值。
總結:毫無疑問,藝術是偉大的,而真正偉大的藝術面前人和人之間沒有任何區(qū)別。在特殊教育中應用美術教學的特有優(yōu)勢,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認知能力等,更主要的是,學生可以在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感受源于生活、社會、國家的關懷,將來以感恩的心回報社會,實現其應有的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冬梅.淺談特殊教育專業(yè)《特殊兒童心理治療》課程設置[J].中國校外教育,2014(33):105-118.
[2]秦臻.藝術院校構建民間美術課程教學體系的意義和作用[J].教育與職業(yè),2015(9):94-96.
[3]李春連.淺談特殊教育學校的班主任:塑造殘疾孩子健康心理的工程師[J].學周刊,2011(16):80-81.
所謂特殊需要兒童,狹義的理解乃身心發(fā)展上有缺陷的兒童,又稱身心障礙兒童或殘疾兒童;廣義的特殊需要兒童指在智力、感官、情緒、身體、行為或溝通能力上與正常情況有明顯差異的兒童,其中也包括超常兒童、有行為問題的兒童①。本文中所要談到的特殊需要兒童局限于學習障礙、情緒障礙、語言言語障礙以及智力障礙這幾類兒童。對于這部分兒童來說,正常的教學手段首先是通過語言交流,而一般的語言交流并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正是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因此就產生了上述的障礙。我們在教學實踐中會經常發(fā)現,在這部分兒童中有很多都對聲音、音樂表現出了非同一般的興趣,我們可以在他們學習、生活中用音樂來與其進行交流與溝通,最終通過音樂這座橋梁,與他們相互了解并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在美國,一般而言,接受特殊教育的兒童是一些有學習障礙的小學生,他們每天有一部分時間是在普通班學習,另外一部分時間在特殊教育教室學習。到了小學高年級或中學,這部分兒童會根據其情況的好轉將被逐漸納入到正常兒童的普通教育機制當中去。跟美國相比較,我國的特殊兒童受教育人數遠遠低于美國的數字,這跟我國這方面制度還不盡完善、資金短缺以及執(zhí)行特殊兒童教育的教師人數極度匱乏有關。我國大部分特殊教育學校僅僅局限于招收存在聽覺損傷、視覺損傷、溝通(言語)障礙、智力落后的兒童。而學習障礙、情緒障礙的兒童由于其某些方面的正常性,被家長、教師和學校忽視,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特殊教育的幫助。結果導致教育失敗,學生無形中走了更多的彎路。
我國無專門的學校招收學習障礙、情緒障礙的特殊兒童,只好進入普通學校,可是普通教育模式無法滿足這部分兒童的需要。那么我們怎樣幫助特殊需要兒童受到更合適的教育,使之能夠適應社會并成為其中的一員?我認為,音樂教育能夠有效地幫助這部分兒童。在這方面的成功例子還是不少的。比如,湖北省武漢市的中度智力障礙兒童周舟,從小就被在樂團工作拉大提琴的父親帶在身邊參與演出排練,在聆聽中自悟,從電視媒體中自學以致指揮樂隊,甚至能夠獨立演出,這是我們所熟知的成功者之一。另外一個鮮為人知的成功案例,是四川的自閉癥青少年秋實,在2005年的中日韓國際少兒藝術展示大賽榮獲鋼琴(殘障)組金獎。盡管在正常同齡人中比他水平高的比比皆是,但對于特殊兒童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值得肯定與研究的案例。再者,經試驗證明,正常兒童在嬰兒4個月時就開始對聲音有反應,學習障礙、智力障礙、情緒障礙與語言障礙兒童在這方面與其他正常兒童無異,當他們無法有效地通過語言文字等媒介來理解社會和表達自我的時候,那么借助音樂的抽象性與不確定性,正好符合特殊需要兒童的身心特點。
二、對特殊需要兒童進行鋼琴教學的積極意義
為什么要進行鋼琴教學,或者說鋼琴教學與其他音樂教育相比較有何優(yōu)勢?
其一、多聲部的旋律聽記練習可增強特殊需要兒童的注意力。鋼琴是和聲樂器,它可以產生單聲部、雙聲部、三聲部甚至多聲部的旋律,這樣學生可以從單旋律、多旋律的練習中鍛煉自己的聽力,這對學習障礙、情緒障礙的兒童來說是不可多得的訓練手段,因為多聲部聽力的練習對注意力的要求相當高,而這種練習恰恰是在長期的音樂“游戲”中慢慢達到的,如同春雨“潤物細無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對于輕度障礙兒童來說,鋼琴音樂教學所應該起的作用是盡可能幫助他們恢復到和其他正常兒童一樣;然而對于許多中、重度障礙兒童,學習鋼琴音樂則更能體現其生存意義。我曾經接觸過一個家長,他的孩子有自閉障礙,但是他通過各種方法幫助孩子學習彈奏鋼琴,除了治療的涵義外,就是希望孩子長大后能夠通過這個技能謀生。我們不能對鋼琴教育期待過高,但是確實有許多特殊兒童通過各種方式表達了對音樂的興趣,對于學習障礙、溝通障礙、智力落后和情緒障礙的特殊兒童來說,我們試圖通過鋼琴這門特殊的工具,來和他們交流,培養(yǎng)他們,發(fā)展他們的才智,幫助他們走上和正常兒童一樣的成長道路。
其二、鋼琴教學本身采取的就是一種“特殊教學”模式。在普通兒童鋼琴教學中大多采取的是“一對一”式教學,同時根據不同的兒童生理心理特點來進行。特殊兒童只不過是心理或生理特點跟其他兒童相比較更為特殊而已,正是這種“一對一”教學模式,更利于我們教師全面地了解特殊需要兒童的生理特征,熟知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特點,更好地從多方面入手去幫助他們熱愛音樂,積極面對生活。所以,在鋼琴教學中這種教學模式不需要進行特別的調整,只是在教學過程中將教學進度稍慢一些,甚至尺度稍微寬些。
其三、鋼琴教學可加強特殊需要兒童的身心協(xié)同訓練。在鋼琴教學中,所有樂曲都要求雙手的協(xié)調配合,特別是鋼琴曲中所獨有的復調樂曲,強調學生要操縱雙手嚴格按照樂譜行進彈奏多聲部旋律,同時要聆聽,再加上鋼琴踏板對腳的細微要求,鍛煉了特殊需要兒童多部位的協(xié)調配合能力,這是其他樂器教學無法達到的。
訓練鋼琴技術時,學生的本體感受要盡可能地明確清晰。在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中,為了加強本體感受的程度,需要做大量慢速度的甚至動作夸張的練習,用慢動作來體驗感覺。這些慢動作練習并不僅僅是為加強生理機能,更是為了加深心理的感覺。利用特殊兒童對音樂的興趣而有針對性地進行鋼琴教學,幫助他們像正常兒童一樣地培養(yǎng)眼、耳、手、腦、心的協(xié)調能力,這正是他們所缺乏和急需的。
三、對特殊需要兒童進行鋼琴教學的建議
對特殊需要兒童進行鋼琴教學,有人認為是個難題,但我覺得并不難。當然,有個前提是必須通過充分肯定其優(yōu)點來緩和課堂氣氛,多鼓勵他們,只要有點進步,哪怕進步在你看來是微乎其微的,也要進行表揚,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因為大多數特殊兒童受到的教育挫折實在是數不勝數,你的微笑與贊揚對他們來說不啻于甘露,在一個和諧的教學氣氛中,讓學生時刻感受到關愛與信任,此乃教學計劃完成與否之關鍵。
下面就有關問題提出如下幾點建議:第一,教師應盡量避開曲譜或者少用曲譜,多采取模仿式教學。當學生對樂曲比較熟悉后,再讓其對照曲譜進行練習。在進行讀譜的時候,一定要將其分拆成樂段樂句,找出樂句的規(guī)律,邊彈邊唱,幫助其認譜、背譜,千萬不能像對普通兒童一樣,讓其自己獨立識譜,只需指出不對的地方。由于特殊兒童較薄弱的溝通與控制能力,教師在進行教學檢查時應控制情緒的波動,充滿耐心,否則會加深學生自身挫折感。
第二,選擇曲目必須適當。不要彈奏過多的練習曲,對于相同的技術類型要少而精,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盡量選擇不同技術類型的練習。進行手指訓練時,可將其簡化為類似《哈農》的練習,簡單明了易記。對節(jié)奏加以變化,利用多變的節(jié)奏型使學生產生新鮮感,通過模仿教師鞏固節(jié)奏、熟練技巧直至最終掌握各種技術難點。教師可較多地選取一些由中外名曲改編的短小精悍的四手聯(lián)彈,教師與學生互換伴奏與旋律角色,來進行巧妙的音樂對話。教師通過培養(yǎng)學生從對單旋律的注意發(fā)展到對音樂整體性的掌控,培養(yǎng)其音響的立體感,成功地介入到對特殊需要兒童注意力的培養(yǎng)發(fā)展,使之學會聆聽并掌握與他人協(xié)調合作的技巧,從而彌補特殊需要兒童與外界溝通能力上的不足。教師對每堂課的要求要明確、具體而又好記,通過教學筆記讓學生能夠根據教師的要求進行自我完善,增強其意識的控制能力。教師應充滿耐心,對學生每個微小的進步都要適時鼓勵,保持課堂氣氛的和諧。
第三,應提倡陪練。大多數特殊兒童的自學能力是無法與正常兒童相提并論的。每次的練琴時間,如果沒有陪練其實就相當于一次自學。因為他們不僅需要回憶上課時老師的要求,明確自己的錯誤;同時要閱讀新的曲譜,在鋼琴上找到音,找準節(jié)奏,并弄清楚各種音樂記號的含義;還要把自己所學到的東西融合進新樂曲中,避免重犯以前的老錯誤;不斷熟悉新樂曲,達到一定的速度和熟練度。這一系列的要求就連一個正常的琴童都無法每次做到,更何況是特殊兒童了。因此,家長或教師的陪練頗為必要。
第四,教師要多示范。因為特殊兒童對音樂的熱愛是“狂熱的”,哪怕是不斷的重復,只要他們沒有表現出厭煩,你可以選擇用琴聲來告訴他們你想說的,不同的處理和不同的力度讓學生都能有足夠的興奮點,這樣可避免太多的抽象用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特殊需要兒童來說,借助鋼琴這個教學工具來拉近他們與普通兒童之間的距離。尤其是那些學習障礙、智力障礙、情緒障礙與語言障礙兒童,讓他們通過音樂這種特殊的語言來表達自己,來愉悅自己,對于他們的身心發(fā)育無疑具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美)William L.Heward《特殊需要兒童教育導論》,肖非譯,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7年出版
[2]J?S?施瓦茨著,方俊明主編《特殊兒童的早期融合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出版
[3]華國棟主編《特殊需要兒童的心理與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出版
在教學活動中,充分應用學生實際生活中的實踐經驗來進行知識的傳授,可有效降低知識難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同時可以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知識來源與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道理。
語文知識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同時特殊教育學校語文教育活動面對的是一群具有特殊性的教學對象,生活化教學的應用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因為生活化教學更加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可有效降低學習難度,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把握相關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知識。
一、特殊教育學校培智班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及教學模式的影響,特殊教育學校的語文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往往只重視對教材中知識進行講授,而完全忽視了知識與生活的聯(lián)系,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特殊教育學校學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如在教學活動中沒有教師進行有效的組織和引導,多數學生均無法自覺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其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難以得到實現。
二、培智班語文生活化教學的主要方式
(一)從生活中選擇教學素材并組織生活化的對話訓練,提高學生實際生活過程中的語言表達能力
特殊教育學校培智班學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學生的智力發(fā)展情況參差不齊,整體智力水平較差。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識的掌握能力均處于較差水平。語文教學活動過程中所用素材應該來自于學生較為熟悉的現實生活,只有這樣才能降低學習難度,使學生能夠理解,易于接受。同時,應用生活素材組織學生進行生活化的對話,可有效提高學生將書本知識應用于現實生活的能力,并能讓學生理解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道理。
例如在《我們的校園》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向學生介紹:老師的學校非常漂亮,如果你走在校園里散步,可有看到高大的教學樓、四季常青的樹木、寬闊的籃球場等等,下課的時候,小朋友們都在校園里做游戲,開心極了……,然后讓學生回想自己的學校里都有些什么東西,并組織學生進行一對一的對話,相互想對方介紹自己的學校。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讓學生掌握向別人介紹自己學校的能力。
(二)在教學活動中融入日常生活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對于存在智力障礙的學生來說,學習語言知識僅會讀會被是沒有認識實質性用處的。語文教學實施的目的也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生活技能得到提高,同時,在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過程中,不提倡將各學科的教學界限分得太開,如語文教學不應僅注重對學習進行語言表達及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同時也要注重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根據教學具體內容,將日常生活中的相關技能的實際操作應用于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同時,也理解并掌握其實際操作,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促進學生發(fā)展。例如在《衣、鞋、傘》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并理解了衣、鞋、傘三個字后,組織學生聯(lián)系生活過程中所接觸到的相關事物進行組成,如衣服、雨衣、襯衣、皮鞋、雨傘等。衣指的是穿在身上的衣服。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讓學生先脫下自己的外套,然后在自己將衣服穿上。
這個過程就可以對學生的穿衣進行鍛煉,同時加深其對“衣服”的理解。同樣,鞋指的是穿在腳上的鞋子。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脫鞋、穿鞋訓練。這樣生活化的語言教學活動,不斷能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及認知能力,同時還可以促進學生的日常技能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在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過程中,提高學生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是重要的教學目標,因此,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均不能忽視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進行訓練。
(三)在教學過程中再現生活,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品味生活
特殊教育學校培智班學生在智力方面存在較大的缺陷,因此他們在知識遷移及適應能力上存在較大難度。特殊教育學校開展各種教學活動的最終目的均為讓學生獲取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使其能夠正常地與他人相處,最大限度地讓他們過上正常的生活。
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充分挖掘其與生活實際存在的聯(lián)系,進行生活場景設置,在教學活動中再現生活場景,展示生活中存在的相關現象,同時組織學生進行生活角色扮演,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獲取更多的生活實踐經驗,進而豐富學生的生活閱歷和生活經驗,促進其生活適應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通過場景設置,可以將課文例講述的情境充分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把握課文寓意,使其能夠用心感悟。例如在《駱駝和羊》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充分挖掘教材特點,然后充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設置相應的生活場景。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讓學生分別扮演駱駝和羊,讓學生來進行課文中駱駝和羊的對話,然后再讓學生討論駱駝和羊為什么會發(fā)生爭吵,最后再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寓意: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看自己或別人均要全面,不能只看自己的長處而只看到別人的短處。在日常生活中,只有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補充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斷進步。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既充分體現和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提高其學生的興趣。
三、結束語
在特殊教育學校培智班語文教學活動中充分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可有效降低知識難度,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相關語文知識。同時,生活化的語文教學可生活技能訓練、生活場景再現等方式,可有效促進學生的生活基礎技能操作能力得到提高,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關鍵詞: 特殊教育 小學數學 教學現狀 改進策略
特殊教育主要是針對身心發(fā)展有缺陷的兒童實施的教育,本文所指的特殊教育是針對聾啞兒童實施的教育。特殊教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首要的一點是有愛心,讓兒童在這種被關愛的環(huán)境之下成長為對社會有用之才。近年來,特殊教育備受廣泛關注,社會各界人士都比較重視特殊學生的教育問題。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在特殊教育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重視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以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不斷提升特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創(chuàng)新技能,為學生健康成長奠定基礎。以下筆者結合多年特殊教育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經驗,結合當前聾啞兒童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探討新形勢下特殊教育小學數學教學改進策略。
一、特殊教育中聾啞兒童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當前,在特殊教育聾啞兒童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由于受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手段的影響,教學效率未達到理想效果和水平。
1.教師教學沒有充分重視學生的特殊情況。
從特殊教育的定義我們知道:特殊教育是針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實施的教育,是一種愛心教育。因此,就特殊教育本身而言,教師在教學中采用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應當結合學生實際需要,以促進教學效率提升,更好地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這一點和新課程改革背景之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是不謀而合的。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對學生的實際需要并不是特別了解,對于聾啞兒童的實際情況把握不明,對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入,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未能實施具有針對性的教育,已經形成特殊教育普通化的教學現象,這樣的教學模式難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不利于特殊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
2.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
在長期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之下,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很不習慣制定教學目標。有些教師的教學活動可以稱之為“走一步,看一步”,沒有明確的規(guī)劃和詳細的目標,缺乏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其實,這是一種不科學的教學方法。對于特殊教育而言,教師在教學中更應當指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旨在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對于特殊教育小學數學教學而言,教師由于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導致教學實際經常偏離實際軌道,知識技能的單向傳輸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各項能力,被動的學習模式難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特殊教育小學數學教學改進策略分析
以上筆者分析了特殊教育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如何針對教學存在的問題,結合特殊學生實際需要,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呢?
1.用溝通搭建愛的橋梁、用愛心喚起兒童自信。
特殊教育是針對特殊兒童實施的教育,尤其是針對聾啞兒童實施的教育。對于這部分有點缺陷的兒童而言,他們在生活中更需要關心和愛護。在特殊教育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形成“用溝通搭建愛的橋梁、用愛心喚起兒童自信”的教學理念。所謂溝通,指教師在教學中不能繼續(xù)沿用傳統(tǒng)干巴巴的灌輸式教學模式,而要強化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并在這種互動教學環(huán)境之下了解學生的實際需要。如哪些學生具有哪些特殊的心理需求,哪些學生存在家庭教育缺位的現象,哪些學生屬于特殊教育中的困難群體等,通過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了解學生的需要,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用愛心、關心和誠信消除學生的心理自卑感,幫助學生找回自信,用一種樂觀、陽光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和未來,不斷提升特殊學生的生存技能。
2.指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特殊教育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指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為學生今后數學學習奠定基礎。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而言,預習、聽課和復習是亙古不變、具有較強科學性的學習方法。首先,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預習,通過預習,讓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從而使學生的聽課變成加深知識印象的過程,而不是初步學習的過程;其次,指導學生認真聽課,聽課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要結合自己的預習狀況,對已經了解的知識點加深印象和了解,對于不了解的知識點,學生認真聽講,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最后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復習,這種復習方式可以通過布置課外作業(yè)的方式,讓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實現對課堂教學內容和知識的進一步加深和鞏固,以不斷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總之,對于特殊教育小學數學而言,教師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成為有用之才。
3.不斷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特殊教育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特殊情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目的。在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上,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對聾啞兒童聽力和表達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多媒體豐富多彩的形狀圖像,刺激學生的視覺感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而言之,在特殊教育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認識到自己教學的“特殊性”,并且善于結合自己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結合當前聾啞兒童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探討新形勢下特殊教育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關鍵詞:職業(yè)教育 語文教學 情感教育 特殊性
職業(yè)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類型,它具有自己相對獨特的不同于一般教育的特點。而情感教育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它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態(tài)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以促進學生的個體發(fā)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fā)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學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本文主要從中職語文教學過程中呈現出來的情感教育問題分析其特殊性,以對未來的語文教學提供些許參考。
一、教育對象的特殊性
中職生多來自于中考成績偏后的學生,這部分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積極性不高,學習效率低下,而中考或者長期以來的形成的心理上的自卑感讓他們比一般的學生更加叛逆,他們熱衷于網絡、游戲、追星、享樂。還有的學生是獨生子女,從小缺乏鍛煉,意志薄弱,心理素質比較差;但是他們智力并不差,思維敏捷,動手能力較強,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觀念,適應性強等?;谥新殞W生群體的特殊性,因而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更應加強情感教育的滲透,強調多樣化教學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激勵性評價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力和意志力,加強審美和心理健康教育以改變學生不良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充分發(fā)掘學生的優(yōu)點、特長和潛力,努力實現“因材施教”的教育目標。
二、教育者的特殊性
中職語文教師也和普高、重點高中教師一樣,來自于同一批次的師范院校,但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課程設置。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很低,導致語文課堂不活躍,語文教學活動很難開展;而在中職學校里,是專業(yè)課為主,文化課為輔,一個班級一周四節(jié)或者更少。
從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受挫感會變強,成就感減弱,教學熱情往往會因此而慢慢消退,不利于教師的成長和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所謂‘教學’,是指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盵1]教師本身的素養(yǎng)和教學情緒反過來又大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因此在加強語文教師業(yè)務素質培養(yǎng)的同時,要增強教師的心理和情感培育,使教師始終保持較高的教學熱情,優(yōu)化課堂教學效果。
三、教學關系的特殊性
語文教學是雙向性,即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情感共鳴是實施情感教育的前提和保證。例如中職生在初中階段因成績原因都曾受到過家長和社會的、甚至老師的冷眼相看,以致于他們對教師不信任、冷漠和抵觸。只有打破心理上的這塊堅冰,才能真正溫暖學生的心靈,才能改變這層已經變味的關系。而這就需要雙方加強彼此的情感交流。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他們交流情感的欲望,多指導,多鼓勵,多交流,少諷刺挖苦,讓他們盡可能地體會成功的快樂,從中獲得本該擁有的自信和學習的熱情。
四、中職語文教材的特殊性
職業(yè)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應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專業(yè)知識技能的工作者,職業(yè)教育強調理論和實踐訓練并重,強調以就業(yè)為導向,畢業(yè)生有直接上崗工作能力,在就業(yè)市場更具競爭力。而語文教學也要遵循為專業(yè)和就業(yè)服務的原則,因此在語文教材的設計上也是和職業(yè)緊密地聯(lián)系著。中職語文(基礎模版)高一上下冊就各有一個單元與職業(yè)相關,分別是“職場起點”和“職場哲思”,其文章涉及學生職業(yè)道德、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關及學生的就業(yè)和以后的職場之路順利與否。另外其他文章在教學過程中也可適當的增加一些專業(yè)或藝術元素,如音樂、繪畫、舞蹈、美術等,既可以讓學生發(fā)揮其專業(yè)特長,又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程度。最大限度地活躍課堂氣氛。所以根據中職業(yè)語文教材的特殊性,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嚴格遵循情感教學目標,從單純的語文課教學逐步轉向專業(yè)語文課教學,形成多樣的教學風格,體現“文化為專業(yè)服務”的思想。走近學生,了解和熟悉所教專業(yè)的特點、要求和內容。
五、中職語文學科的特殊性
語文是一門充滿情感魅力的學科。語文的情感教育是一個復雜的認識活動和心理活動的過程,文學作品在審美教育和人格塑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他基礎學科則多是理性的推理和分析,缺少感動和精神。而這正是現代社會物欲橫流文化沒落背景下的中職生最需要的,順應了時代的步伐和時代精神的要求。
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運用情感教育,只有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在思想情感上與學生產生共鳴,才能讓學生確實得到有效教學的成果,從而達到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