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交流溝通的方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需要
幼兒教學溝通過程中的溝通與交流,從根本上來看其實是對于學生表達能力的促進。在溝通與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口語能力與語言思維得到鍛煉,表達能力得到進一步地提高。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需要與教師和其他的同學進行溝通,所以對于彼此間溝通的需求則迫使學生不得不通過更多地與他人進行溝通與交流,以此來提高自己的言語表達能力。例如,許多幼兒在彼此的交流中都不明白對方的想法,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想法有區(qū)別,而是表達能力的缺失,從而給聽話人造成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
(二)教師對于學生學習狀況和生活狀況進行掌握的需要
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在溝通與交流中,教師通過言語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通過言語向教師反饋所學到的知識。在這過程中,教師通過與學生的溝通能夠了解到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狀況,能夠發(fā)現學生在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另外,師生間的溝通與交流也經常會涉及到學生的生活。因為教師不僅僅要教導學生如何去更好地學習,也要給予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方面的幫助。所以,教學過程中的溝通與交流還有助于教師對于學生生活狀況的掌握,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到學生還有那些除學習以外的問題,給學生提出意見或建議,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例如,一個學生整天關心自己是從哪里來的,是媽媽口中的“撿來的”還是“充話費送的”。當教師在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中,教師了解到學生心中的這個疑問,給予學生正確的回答。
二、幼兒教學過程中的溝通與交流所存在的問題
(一)溝通與交流的方式過于單一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采取的都是命令的方式來與學生進行溝通。忽視了孩子的接受能力和內心感受,沒有把孩子放在較高的地位。這樣的教師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對孩子的關心不夠,易造成師生關系的疏遠。另外,通過命令的方式會讓孩子對教師產生畏懼心理,導致學生不敢或愿意與教師進行溝通與交流,嚴重地甚至會導致學生產生厭學心理。
(二)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幼兒教學過程的溝通與交流中,孩子才是溝通與交流的主導者。許多教師在溝通與交流中都扮演者主導的角色,一切的溝通與交流都是由教師引導和發(fā)起的。孩子在這樣的教育下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tài),那么溝通與交流所帶給學生的作用就非常局限了。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都有自己的獨特的想法與觀點,只有讓他們通過溝通與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才能夠讓他們對學習有興趣。但是在這種教育方式下,孩子們的發(fā)言都是被動的,他們不能隨心所欲地暢所語言,不僅難以發(fā)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還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三)溝通與交流的內容非常局限
在教師的眼中,孩子年紀尚小,主觀地認為幼兒接受的東西非常有限。在幼兒教學過程中的溝通與交流都只涉及書本上的知識,不會過多地交流其他知識。這是一種非常錯誤的認識,昆體良就曾談到過:“學生對于知識的接受能力是非常強的。”而由于很多問題教師都不跟孩子們談論,這就讓孩子們的溝通與交流的內容非常局限,孩子們只能在談無可談的時候溝通和交流一些與學習毫不相關的東西。
(四)溝通與交流過程中用詞單一和錯誤現象較多
普通幼兒園的小孩子所掌握的詞匯量太少,使得他們在溝通與交流中很難找到能夠準確表達他們內心想法的詞匯。教師在這一方面也沒有過多地注意而是選擇忽略這一現象,而且在自己與孩子的對話過程中也沒有過多地去引導孩子進行詞匯量的積累。由于這些錯誤,就會導致孩子在溝通與交流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無詞可用的現象。詞匯量較少還僅僅只是幼兒園教學過程中溝通與交流的問題之一,用詞錯誤的現象也時常發(fā)生。由于孩子的詞匯量少,這遠遠不能夠滿足他們溝通與交流的需求,當他們不能找到合適的詞語去描述自己的想法時,就會找一些自認為相近的詞語去代替它,這就很容易產生用錯詞的現象。
三、幼兒教學過程中的溝通與交流問題的對策
(一)促進溝通與交流方式的多元化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應該促進溝通與交流方式的多元化。除了課堂上的交流,教師還可以在課下與孩子們進行溝通與交流。當然,隨著現在科技的進步,當學生放假時,教師還可以通過給孩子家長打電話,然后與孩子進行溝通,時刻關注孩子的動態(tài)。讓孩子愿意和樂于去和教師溝通與交流。
(二)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對于孩子來說,他們對于溝通與交流是充滿好奇心的。教師不應該讓孩子在溝通與交流中處于被動的地位,應該讓孩子來主動提出溝通與交流的話題,自己則更多的是充當孩子話題中的一個參與者。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與他人溝通與交流的興趣,讓學生愿意去、樂于去溝通和交流。
(三)豐富溝通與交流的內容
教師要正確地認識孩子的接受能力,豐富孩子溝通與交流的內容,讓他們能夠通過溝通與交流了解到更多的知識與文化。例如:在中秋節(jié)到來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講中秋節(jié)的來歷;而學生在中秋假期結束后,也可以和老師、同學們分享自己的假期經歷。
(四)注重增加孩子的詞匯量
【關鍵詞】溝通;技巧;親密;融洽
師生之間的感情在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師生間的溝通足可以改變教育結果。理想的師生關系,離不開教師和學生的相互溝通。做老師的都愿意而且期盼和自己的學生打成一片,有一種正常的,友好的甚至是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可事實上學生方面卻始終自覺或不自覺地對自己的老師關起情感交流的大門。大至各大媒體頻頻報道的校園因師生關系緊張而造成的惡性事件,小至現實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師生沖突事例。據有關調查報告稱:“知識傳授的渠道在日益拓寬,師生情感交流的渠道卻在不斷縮小。”而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建立則有賴于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
處于初中階段的中學生正在叛逆期,與逆反期孩子溝通有時存在一定交流障礙,究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一)青春期的中學生正經歷人生中的“心理斷乳期”,好奇心強,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但一些教師的教育思想與手段陳舊,忽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教學工作與學生的認知實際有一定的脫節(jié);
(二)中學生進入理性年齡,民主意識和平等觀念逐步增強,他們強烈要求平等交往,要求老師與他們之間平等交流,站在他們的立場上看問題,與他們交朋友,友好相待。但部分教師覺得“教師應該注重師道尊嚴,怎么能與學生打成一片呢”,于是說話總是居高臨下,一副教訓人的語氣和神態(tài),一開口便與學生形成了心理距離,造成隔閡和鴻溝,即便抓住他們的“人”也抓不住他們的“心”;
(三)中學生心理有一定的閉鎖性,絕大多數學生對老師存有戒心,他們認為老師在很多問題上,很大程度上在利用他們或把他們當成老師要達到某種目的的工具;
(四)部分學生認為:在與同學發(fā)生矛盾后如果告訴老師,頂多是各挨五十大板,不會得到公平解決而抒發(fā)自己心中的怨氣,所以寧愿忍在心中而在之后私下解決;
(五)一些學生沒有正確的是非觀念。在教師要了解學生中的情況時,擔心是自己泄露了別人的底而招徠同學的嘲笑和隔離,不愿意向老師報告真實的情況。
鑒于以上幾點,所有與學生建立彼此親切友善的關系應該注重與學生溝通交流的藝術。
一、尊重孩子平等對待。要用理解的態(tài)度,設身體會的心情,表示尊重的感情
與學生溝通交流,是要把自己降低到學生水平去交流,還是把學生帶到成年人的水平,像一個成年人一樣和他交流呢?二者必須兼顧。把你自己降低到學生時的興趣、能力和發(fā)展水平,用學生能理解的話語交流,玩他們認為有趣的游戲,教他們正準備學習的東西。你就會認識到學生是一個正在成長和充滿智慧的個體,你就會知道應該去尊重他們,認真聽他們對事物的表述,你就會從他們的角度設身處地地為他們著想。你用尊重對待他們,你也就不知不覺地將他們帶到你的水平――像成年人一樣和他們談話。
二、創(chuàng)造良好的談話氛圍,輕松交流
良好的談話氛圍是溝通交流順利的根本保證。老師在創(chuàng)造良好的談話氛圍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很重要的,在這方面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使用幽默。在與學生溝通交流之前,可以開開玩笑,講幾個幽默故事,這樣能使學生柑橘無拘無束。這種情緒是可以感染學生的,使他也學會幽默,養(yǎng)成樂觀向上的品格。
三、態(tài)度真誠,眼神交流
解決學生間的矛盾不偏向。學習好的學生犯了錯誤不袒護,學習差的學生犯了錯誤,平心靜氣去談,不諷刺打擊挖苦、不說教、命令。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巧妙地指出他身上的優(yōu)點,關心他的成長。這樣使他覺得老師可愛可親,從而主動承認錯誤,并改正錯誤。
四、運用積極肯定的語言
語言的獲得和語言的享受必須聯系起來,如果一個學生的語言不斷遭到成年人的挑剔、指責或被糾正,學生將很難學習說話,過分糾正學生說話,可能導致學生不能說而造成語言障礙。教師要善于尋找時間和空間,用積極肯定的語言鼓勵學生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爽爽快快的溝通交流,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藝術。
五、順勢方法化解學生的情緒
這是一種心理學方法。當孩子對老師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時,他會故意做一些事情來氣老師,目的是激怒老師,如果這時長篇大論的說教,就會被孩子牽著鼻子走,就會陷入非常被動的局面,使師生關系陷入僵局。
六、因材施教,選擇學生最喜歡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
(一)談話溝通。直接通過談話眼神交流,眼神是心靈的窗戶,目光是情感的自然流露。特別是老師的目光,被一群天真的孩子所關注,成了一座溝通感情的橋梁。因此,在與學生交流時不僅要講究語言表達的方式,還需要傳神的目光。
(二)書信交流。學生對書信交流思想的方式情有獨鐘、如果您有這個技巧或習慣,可能就是您的最佳交流溝通的方式。有些話,有些事情,特別是中學生的早戀問題和某些心理疾病,他們更愿意用書信的方式交流。
(三)作業(yè)批注。作業(yè)批注是一個非常好的溝通交流的方法。在老師批改完學生的作業(yè)后,針對部分學生近期的思想問題,可用簡短的、有針對性的、動情的、親切的語言與學生交換思想,效果是特別好的。
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手語,寫字等常規(guī)的方法進行交流,實驗組采用信息交流圖的方法進行交流。結果:應用信息交流圖進行溝通,改善了交流效果,滿足了患者的心身需求。
關鍵詞氣管插管患者;信息交流圖;非語言交流;護理
氣管插管目前在臨床上應用非常廣泛,是重癥監(jiān)護領域的重要治療手段。但進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患者,由于人工氣道的建立,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感受,易產生恐懼,焦慮的心理,承受著疾病帶來的生理、心理雙重折磨,不利于疾病的康復。如何幫助患者表達自己的需求,進行必要的信息交流,保證護士準確識別護理問題,滿足患者的需求,是患者氣管插管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為此我科根據患者的需求設計了氣管插管患者術后信息交流圖,通過在74例患者中的應用,較好地解決了插管期間患者的交流需求?,F報道如下: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選擇我科2007年7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神志清醒的氣管插管患者74例,患者有良好的認知能力,無精神障礙,無聾啞,無老年癡呆等合并癥,有正常的語言交流能力和閱讀書寫能力。按入院的先后順序編號,并采用抽簽的方式,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37例,年齡47~85歲;對照組37例,年齡49~84歲。兩組病人年齡性別、文化程度,治療經t檢驗,具有可比性(P>性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手語、寫字板等方法進行溝通。實驗組采用信息交流圖的方法進行溝通。信息交流圖的內容參照馬斯洛的需要理論,按照患者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重、自我實現五方面的需求,通過文獻查證并與插管后常見的護理問題相結合制定而成。主要包括四方面的20項內容:①生理需求:包括需要進食、飲水、排便、更換、睡眠、冷、熱、擦身共8項內容。②安全需求:包括吸痰、疼痛(頭、胸、背、腹)、胸悶、其他需要共4項內容。③社交的需求:包括想與醫(yī)生溝通、見家人、聽音樂、問時間、開關燈、醫(yī)療費用共6項內容。④自理的需求:包括請護士的協助翻身、寫字2項內容。除文字外并配有相應的實物模擬圖?;颊呖筛鶕约旱男枰檬种高x擇圖片內相應的內容以表達自己的需求。護士根據患者選擇的內容,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一步闡述以確定信息的準確性,得到患者的確認后及時采取措施滿足患者的需求。統計學方法采用X2檢驗,P
2效果評價
患者入住ICU3天后或轉出ICU前由專人發(fā)放、指導填寫和收集對于護患溝通的滿意度調查問卷表,同時也對護士對于溝通的有效性進行了調查。兩組數據對比如下:
3結果
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實驗組患者的滿意度和溝通有效性遠遠高于對照組,兩組滿意度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
4討論
患者氣管插管行機械通氣期間,往往不能耐受,非常痛苦,而又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感受,因此主要表現為極度恐懼和緊張、煩躁不安、悲觀、易怒、不合作,甚至拔掉氣管插管或其他重要導管,如果強行給予鎮(zhèn)靜治療及約束四肢,會增加患者的身心痛苦,造成患者悲觀、絕望,這樣不利于患者的治療和康復。語言交流障礙不僅成為氣管插管患者術后面臨的最困難的問題之一,而且也不利患者的治療和康復。護患溝通是一門藝術、一種技巧,恰當的交流方式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增進護患感情,密切護患關系,有助于開展各種護理活動,對患者的治療和預后有明顯的促進作用。非語言交流在臨床上應用的方式很多,常見的有:寫字板、手語、搖鈴、體態(tài)語言、觸摸和他人暗示、空間效應等,采用以上方式與病人交流,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手語表達能取得一定的效果,如用大拇指表示大便,用小指表示小便。但只能表達一些最基本的需要,比較局限且病人的學習能力、學習愿望,護士的教育能力都有關系。寫字板雖能準確表達患者需求,但對于術后體質虛弱的病人則需付出比常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且有些字跡護士難以辨認,在一些緊急情況下,如痰液阻塞呼吸道、出血發(fā)生時,更無法迅速和準確表達病情。本次觀察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病人對溝通方式滿意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信息交流圖簡單易行;不僅優(yōu)先滿足了患者生理、安全方面的需求,同時又注重了患者更深層次的心理需求,體現了護理的整體性和人性化;有效彌補患者因插管失去發(fā)聲功能而造成的交流障礙,使醫(yī)務人員及時準確的收集到病人發(fā)出的信息,及時制定護理計劃、準確滿足患者的需求,具有一定實用價值。但信息交流圖的內容仍不夠全面,有待于在護理工作中進一步的研究和論證。
參考文獻
[1] 鄭益嬌、吳件姿等.溝通技巧在ICU中的運用.中華臨床醫(yī)學研究雜志,2005,542-543.
[2] 王芳、漆榮娟.信息交流卡在喉癌術后患者非語言交流中的應用.齊齊哈爾醫(yī)學院學報,2007.1271-1272.
隨著網絡技術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迅速擴張和滲透,微信作為一種新型社交工具,對人們的行為和心理等多方面產生了深刻影響。通過微信構建的整個復雜的社交網絡,人們得以開拓基于互聯網的人際關系傳播空間,這將使得傳統的人際關系構建模式發(fā)生轉變。盡管這一轉變可能包含積極或消極的方面,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微信傳播對構建人際關系確實產生了諸多影響。本文通過分析微信的功能及傳播特點,從關系空間的視角來解讀微信傳播對人際關系構建造成的影響。
關鍵詞:
微信傳播;人際關系;媒介豐富性理論
一、微信功能及傳播特點
騰訊公司于2011年推出了在智能手機上使用的即時通訊服務應用程序,此款應用程序一方面能夠跨操作系統和通信運營商發(fā)送圖片和文字等消息,另一方面也能滿足多人手機群聊的消費需求,因此在運營初期就受到了人們的極大歡迎,目前已經成為我國最為普遍的社交軟件。微信的功能包括基礎功能和插件功能,基礎功能給人們提供了聊天和實時對講等服務,插件功能涵蓋了郵箱提醒、私信助手以及搖一搖等多樣化的內容,以滿足不同年齡段或不同溝通方式的應用需求。此外,微信在5.0版加入了銀行卡支付以及表情收藏等特殊功能。微信傳播具有如下特點:一是傳播主體間強調真實性和平等互動;二是傳播內容更加豐富;三是交流內容私密性提高。
二、微信傳播對人際關系的影響
(一)微信對網絡人際關系的影響
人際交往中的傳播既可以是實際生活中面對面的溝通交流,也可以是基于虛擬空間的以社交類軟件作為交流媒介的間接流。微信就屬于以社交軟件作為建立網絡人際關系進行溝通交流的方式之一。微信對網絡人際關系的影響主要是給人際關系范圍、人際交往頻率以及人際交往方式帶來改變。一方面,微信與傳統的社交軟件QQ打通后,很多QQ好友發(fā)展成為了微信好友,QQ好友和手機通訊錄內的聯系人共同成為了微信好友的兩大主要來源。另一方面,微信的“搖一搖”“附近的人”乃至“掃一掃”等功能都給微信用戶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拓展交際圈的平臺。盡管大多數人更愿意在微信上與認識的人交流更多,而與通過上述“搖一搖”等功能添加的好友聯系較少,但不可否認的是,微信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幫人們擴大了交際范圍。微信人際傳播頻率是指微信使用者與微信好友通過微信交流溝通的頻率。微信人際傳播頻率增大主要是由于微信交流的傳輸準確性,當一方向另一方發(fā)送微信消息時,無論接收者是否在線都能將消息傳遞給對方微信終端,當用戶在線時即可及時回復和反饋消息。此外,微信還具有同步傳播以及異步傳播的性質,也就是說,用戶既可以同時在線交流,又可差時瀏覽信息調查表明微信使用者通過微信溝通的好友主要是現實中認識的好友,通過微信交流,這些現實中好友的交流互動頻率明顯增加。而陌生人間的微信交流則逐漸減少,特別是相對QQ軟件使用者,微信使用者似乎更加注重交流的真實性和私密性。在微信傳播中,基于一對一交流模式的用戶僅能通過各自的移動終端看到交流內容,而無法通過其他渠道了解到交流內容。當微信使用者發(fā)表文字及圖片消息時,使用者僅能看到自己朋友的評論,而看不到非通訊錄內的人的評論。微信傳播對于人際交往方式的改變主要是使人際交往的方式更加多樣化。在微信中,人們可以將實時動態(tài)到朋友圈,這些動態(tài)消息僅有微信使用者添加的好友可以看到,這使得人們既能將動態(tài)消息擴散出去,又能保障回復時的私密性。微信中還可以添加多人同時在線交流的群,這使得人們不僅可以通過微信一對一交流,還可多對多交流。此外,人們在微信中可以盡情使用豐富的語言和非語言符號,以滿足人們在交流過程中的不同表達需要。一般語言符號包括口頭語和書面語,而非語言符號包括圖像、顏色和音樂等多樣化的內容。微信中加入十分豐富的文字、圖像以及音頻等內容,這極大地豐富了人們交流溝通的內容和便于情感的準確表達,讓人們逐漸意識到網絡交流方式在交流溝通上的便捷性。
(二)微信對現實人際關系的影響
調查研究表明,有近80%以上的微信使用者表示很難與網絡結識的陌生人建立起親密友好的關系,與這些陌生好友的聯系僅停留在網絡交流階段。同時,這些人中超過60%的人表示微信對于與現實中關系已經較為密切的好友間聯系的影響不大,關系密切的好友很難再通過社交軟件加強進一步的溝通,現實中的直接溝通方式反而更加有效和自然。而通過微信加強聯系的現實中的好友主要是那些平常較少見面或交流的人群,這一特點符合了人際交往的不確定性減少理論,該理論認為人際關系交往中往往存在著不確定性,現實中交流較少的個體間會通過微信交流來減少這一不確定性。由于大部分的微信用戶其交流對象多為手機通訊錄里的聯系人或好友,且微信帶有明顯的社交屬性,因此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更希望獲得平等交流的權力。微信在這一方面作出了較多細節(jié)上的設計以滿足人們對于交流平等的期待,如發(fā)送語音消息時沒有像打電話一樣需要即時回復,可以使用戶在交流間更加平等自然。此外,研究也表明僅有不到10%的微信使用者將微信上以“搖一搖”等功能添加的好友發(fā)展成了現實中的好友。因此,可以說微信對于現實人際關系的影響相對微信對于網絡人際關系的影響并沒有那么顯著,微信對于現實人際關系的影響主要是加強了與現實中聯系較少的好友的交流溝通。
三、結語
微信作為一種新的網絡社交媒介,以其人形化的設計、更加注重真實性和私密性以及注重現實交流基礎等特點受到了人們的極大歡迎,但不可否認的是,微信傳播對人際關系的影響也可能包含負面效應,如快餐式的社交極易引發(fā)像是傳播詐騙信息或性騷擾等社會問題,還可能會引發(fā)虛擬社交依賴癥。為避免上述人際交往問題的出現,微信還需加強功能設計,使微信成為真正為人們提供交流溝通便利的優(yōu)良平臺。
參考文獻:
[1]賈佳.微信使用對信息環(huán)境的重塑[J].東南傳播,2016(05):110-112.
[2]鄧魁.手機網絡社交軟件的應用心理[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11):56-58.
[3]陳琦,劉磊.社會化媒體環(huán)境對受眾角色的重構和信息傳播影響——從微信紅包引爆羊年春節(jié)談起[J].當代傳播,2015(03):80-81.
[關鍵詞]中職語文;口語教學;非暴力溝通
一、引子
眾所周知,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其實,確切地說,“語”(口語)比“文”(書面語)更能體現它的交際作用,口語更便捷、更常用??谡Z交際能力是一種在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過程中表現出來的靈活、機智的聽說能力,它不僅僅是語言能力,還是一種交往的能力、做人的能力、做事的能力,更是一個人能否和諧發(fā)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重要能力。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說過:“好的表達,就是適合此時、此地、地景的話,換了別的話不行;適合此次條件的話,下次不一定行?!?/p>
2009年修訂的新大綱,明確提出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要培養(yǎng)學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職業(yè)崗位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比绻Z文不學好,不具備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底,詞意不明,句意不解,思路不清,想象匱乏,詞匯貧乏,口拙嘴笨,詞不達意,那么他的專業(yè)課的學習很難走遠,與人交際也會大大受阻,職業(yè)崗位的適應能力也將較弱。
中職生畢業(yè)后將直接融入社會,其口頭表達能力是左右著學生就業(yè)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在某種程度上,“說出”比“寫出”更重要。有位語言學家曾說:“沒有詞語,表達等于零;而選用了不當的詞語,表達等于負數?!边@句話提醒了語文教師,想順利地實現口語教學的目的,不僅要注意句子和句群的推敲,更要關注學生表情達意的準確性?!堵殬I(yè)高中語文教學大綱》關于口語交際訓練中也明確提出了:“教給學生在不同情境中交談的方法,并通過實踐活動,如結合專業(yè)設置情境,提高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因此,在課堂訓練中,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多種多樣的交際情境,讓學生參與,引起學生的交際欲望,激發(fā)他們口語交流的熱情。最終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口語技能水平,為今后職業(yè)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二、溝通方式
在上高一口語交際課《交流》時,有感于課前兩女生因失約而鬧矛盾一事,我即興改成這個話題:夏青約好與朋友南萍一起去逛街,南萍卻在最后一分鐘說不去了,而且有很多次像這樣臨時改變計劃,夏青很生氣。如果你是夏青,你會怎么跟南萍交流。
先分小組討論,在一陣熱烈的討論后,全班學生說出好多看法,整理之后得出了三種溝通交流方式。然后我派學生上臺表演這三種溝通交流方式,最后請學生分析這三種交流溝通方式的效果。
1.侵略型溝通交流
夏青:準備好了嗎?我們出發(fā)吧。
南萍:?。『鼙?!秋鳳前一天打電話給我,我準備去她家玩游戲。抱歉,我得去她家了。
夏青:你當然覺得抱歉,你總是這樣對我,我什么事都不能靠你,看我下次還要不要邀請你。下一次,我會與那些能夠守信用的人一起逛街,你不配做我的朋友。我不會這樣三番五次被人放鴿子的,我會報復的,等著瞧吧!
南萍:來吧,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可不在乎。
對于這種侵略型溝通交流方式,學生普遍認為效果很差。激烈的指責對方,雖暫時將心里的怒氣發(fā)泄了,但在沖動之下失去了一個朋友,得不償失。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與人之間的口語交際,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影響。如:一方發(fā)出的幫助、支持、同情的話,可導致另一方的信任、接受的反應;一方發(fā)出的同意、合作、友好的話,可導致另一方的協助、溫和的反應;一方發(fā)出的指導、勸告、教育的話,可導致另一方的尊敬、服從的反應;一方發(fā)出的攻擊、懲罰的話,可導致另一方的敵對、反抗的反應??梢姡环降难哉Z刺激,必定引起另一方的若干反應。如果走上社會,面對有些大大咧咧的客戶,你若采取這種方式,將失去很多人脈。
2.被動型溝通交流
夏青:準備好了嗎?我們出發(fā)吧。
南萍:?。『鼙?!秋鳳前一天打電話給我,我準備去她家玩游戲。抱歉,我得去她家了。
夏青:噢!
南萍:好好去逛街吧!
夏青:啊……好。
對于這種被動型溝通交流方式,學生們普遍認為夏青太懦弱被動,一點都不懂抗議,每次都令自己受傷。最嚴重的是,夏青沒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告訴南萍,南萍下次還是會放她鴿子的,因為南萍壓根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夏青造成了傷害,南萍誤以為夏青才不在乎她是否改變主意,當然更不會體諒夏青的。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托馬斯?曼恩說:“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明?!钡?,言語既可能是文明的,也可能是野蠻的;既可以用來治療,也可以用來傷害。交流溝通需要能夠傳達感情的言語,需要能夠改變情緒的回應,需要能夠鼓勵善意的句子,需要能夠導致領悟的答案,需要能夠傳播尊重的回答。
3.感受型溝通交流
夏青:準備好了嗎?我們出發(fā)吧。
南萍:??!很抱歉!秋鳳前一天打電話給我,我準備去她家玩游戲。抱歉,我得去她家了。
夏青:南萍,我真的覺得很沮喪。最近你常常改變主意。我想這就是說你不愿意花時間與我在一起。這使我很傷心。
南萍:抱歉!我真的沒想那么多。
夏青:下一次,如果你能夠守信用的話,會讓我的心情好過一些的。
南萍:好??!我會盡量不再這樣做的。要不要改到周末去逛街呢?
夏青:好的。
對于這種感受型溝通交流方式,學生們普遍認為效果很好,在這里夏青采用的方法――說出感受而非評判。首先,夏青形容使她不高興的原因,她告訴南萍說她覺得南萍最近時常改變計劃,請注意她是如何說的,沒有大聲叫罵,也沒有忍氣吞聲。她沒有責怪南萍,只是盡量清晰地敘述情況,她只形容發(fā)生的事情。
接下來,夏青告訴南萍她的感受。她說這種情況讓她感到沮喪。同樣,她沒有責怪南萍使她覺得沮喪,只是盡量清晰地描述感受。相反,責怪南萍只會引起她的抗拒。
最后,夏青說她要南萍改變,她告訴南萍下一次要遵守約定,或是要改變計劃要及早讓她知道。同時,她也很詳細地讓南萍知道她要南萍做的事。
這種溝通方式,即為“非暴力溝通”方式,盧森堡博士說:“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觀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p>
溝通,是信息與信息的擁抱,而不是簡單的匯集和相遇。生活在感受中,就會讓人變得充滿熱情、富有活力;生活在感受中,就會滿懷愛心、同情心,善于關心和體貼他人;生活在感受中,更容易表達愛,去創(chuàng)造、體驗更多的喜悅,過一種富有意義、和諧而豐盛的生活。
通過這樣的口語交際教學課,學生們就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學生了解“認識自我、分析自我、對待自我、調控自我、優(yōu)化自我”的正確方法;了解“寬容他人,悅納他人,與人共事,和諧相處”的重要性和正確表達愛的方法,為以后走上職場打下良好的溝通交流基礎。
[參考文獻]
[1]劉顯國主編.中小學教學藝術叢書――口語交際藝術[M].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2003.
[2]許巧燕.中職語文教學現狀研究與對策思考[J].新課程研究?職業(yè)教育,2010,(11).
護理人員是醫(yī)療服務行業(yè)行為主體之一,護患關系發(fā)生了重大轉變,護患矛盾日趨加劇[1]。有臨床資料報道[2],約有70%醫(yī)療糾紛的發(fā)生根本原因在于醫(yī)-護-患溝通不足密切相關。護患溝通是護理人員和患者間信息和情感傳遞過程,是多種變量不斷相互作用的過程,也是導致護患雙方在生理、情感、社會等方面發(fā)生轉變的過程。自2010年衛(wèi)生部于全國護理會議啟動讓護理工作更加“貼近患者、貼近臨床、貼近社會”和“夯實基礎護理、提供滿意服務”為主題的優(yōu)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以來,良好的護患溝通在優(yōu)質護理實施過程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3]。本院加強護理人員溝通技巧的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溝通技巧,贏得患者的信任,便于更好的開展各項護理服務,為患者提供優(yōu)質的護理服務,提高護理質量,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臨床資料
本次研究筆者選取本院2014年6月~2014年9月期間收治的58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2組,每組29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10例,年齡25~60歲,平均36.58±5.24歲,干預組中男17例、女12例,年齡25~58歲,平均37.05±6.38歲,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比、年齡等臨床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且均在知情同意下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入院后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組在入院后及時溝通交流,具體措施如下:
1.2.1 轉變理念
優(yōu)質護理在臨床護理中廣泛開展打破了常規(guī)功能制分工模式,護理人員要轉變傳統觀念,應用整體護理程序,改變過往機械化流水操作法,在整體觀念指導下以患者為中心提供全方位優(yōu)質護理[4]。目前,護患關系日趨尖銳,已經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重大問題之一,由此在優(yōu)質護理過程中注重和患者的溝通交流,常規(guī)被動護理,態(tài)度生硬,對患者提出的問題簡單回答,缺乏專業(yè)知識的全面了解,均會極大程度影響溝通交流的效果,故在日常護理中要加強對溝通技巧的培訓,從患者入院到出院期間全程良好溝通,贏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5]。
1.2.2 形象溝通
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儀表端莊、舉止大方?;颊呷朐汉笥韶熑巫o士主動積極溝通,整潔儀表、面帶微笑、禮貌用語,給予患者良好的首次印象,縮短護患距離;沉著冷靜、步伐輕盈、動作敏捷,給患者安全感及信任感。
1.2.3 語言溝通
護患交談是護患溝通最直接簡便的方式,也是了解患者整體情況最直接的方法。在交談中使用敬語讓患者感到被尊重,親切、和藹的態(tài)度、微笑式交談給予患者家的溫馨感;在了解病情、詢問病史、健康指導過程中,語言表達在符合倫理學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基礎上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性和謹慎性語言,讓患者更易接受。交流過程中無需強調一次交流解決所有問題,將溝通交流融入日常工作中,時時溝通、處處溝通[7],動態(tài)掌握患者的全身狀況。
1.2.4 護理操作溝通
豐富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嫻熟的操作技術、一絲不茍的工作態(tài)度是確保良好溝通的前提條件,由此,要加強護理人員內“質”的培訓,不斷學習,提高操作技能水平和整體修養(yǎng),在操作中有條不紊開展各項工作,和患者有效地溝通,全面系統的介紹此項操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贏得患者的信賴,積極配合,嚴格遵守各項注意事項,達到溝通的最終目的[8]。
1.2.5 書面溝通
書面溝通是護患溝通過程中一種極其重要的手段,詳細完善的健康教育知識讀物掛于每個病房,方便患者及家屬隨時閱讀了解,詳細的入院介紹能加深其對醫(yī)院和病區(qū)的熟悉度。另外,每個科室要做好重要疾病病因、發(fā)展、治療、預防等方面健康知識的宣傳,可采用海報、健康手冊、錄像等方式進行健康教育[9]。另外,每月工休座談會也是一種良好的溝通方式,設立意見本,讓患者及家屬提出需要改進的地方和建議,讓護患關系更為密切,每月調查護理滿意度,了解此階段護理質量水平。完善出院指導,個性化制定保健預防的注意事項[10]。
1.3 觀察項目
統計分析護患糾紛發(fā)生情況,使用《溝通交流滿意調查問卷》調查患者對護理人員交流溝通滿意度,主要包括溝通融洽性、知曉醫(yī)務人員、健康知識知曉率、投訴率、患者滿意度等。
1.4 統計學處理
本研究采用SPSS18.0軟件對所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χ2檢驗, P
2 結果
本次調查共發(fā)放58份問卷,回收58份,回收率100.00%,有效問卷58份,有效問卷率100.00%。干預組溝通融洽性、知曉醫(yī)務人員、健康知識知曉率、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
表1 兩組患者對交流溝通滿意情況對比分析[n(%)]
3 討論
優(yōu)質護理的開展,護患溝通交流極其重要,其能防范和減少醫(yī)療糾紛,有助于全面了解患者的身心狀況,為患者提供正確的健康知識或信息,是實現護士為患者服務,同時也是密切護患關系,增進相互理解、支持和配合,提高臨床治療和護理效果的需要[11]。
【關鍵詞】高中班主任;溝通;交流;技巧
“潤物細無聲”,溝通與交流在日常的師生關系中非常重要。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關系,高中學生心理發(fā)展是不成熟的,心理支配能力往往也比較薄弱,因此班主任與學生的溝通格外重要。作為高中班主任只有平等民主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才能成為一個受每一個學生歡迎的班主任。雖然我們常說,要尊重學生的尊嚴和人格,倘若在與學生進行溝通時,教師使用尖酸嘲諷的語言,雖然是“恨鐵不成鋼”的心理,但師生之間的隔膜就會在這不經意中產生,這樣不適當的表達,不僅無助于教育目標的實現,相反會產生巨大的破壞力量,激起學生的怨恨心理、報復幻想,甚至閉鎖心靈。因此高中班主任與學生及時進行溝通交流十分必要。那么高中班主任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需要掌握哪些技巧呢,下面就此進行探討。
一、平行交流
教師與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關系,在這些問題上,誰都沒有特權。班主任在平常的班級管理工作中要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平等自由的基礎上有效的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塔菲爾《用心去教養(yǎng)子女》一書提到了平行交談,即父母與子女一邊一起做些普通活動,從而能一邊交談,要注意的是其重點放在活動上而不是談話的內容上面,同時雙方也不必互相看著對方。這種溝通方式很值得班主任與學生進行溝通時借鑒和使用,這種非面對面的交流會讓師生都感到輕松、舒暢,往往能引起很好的回應。如:一起騎車行進或在上學放學的路上,一起散步或閑聊等等,班主任應該放下尊師重教的陳舊觀點,應該把學生當朋友和家人一樣平等地對待。比如與學生交流談心的時候可以搬一張凳子先讓學生坐下來,倒一杯水給學生。這盡管是毫不掛齒、舉手之勞的芝麻大的小細節(jié),但卻能反映出班主任的人情關懷,讓學生容易親近班主任,體現出了教師平等待人的態(tài)度;同時,學生也會感到如同家人一樣,學生不會在說一到辦公室,就像到了刑場一樣。請學生坐下來與班主任交流,一方面能使談話更有成效;另一方面,在尊重了學生的人格的同時,也能贏得學生的尊重。
二、成功激勵
學生和教師往往在相處方式上因為教師的特殊社會地位讓我們的學生感覺到比較不容易親近,這樣我們的學生往往就會比較重視教師對于自己的評價和表揚,班主任在班級作為領導核心的作用尤其重要,因此好的激勵政策和激勵性舉措會讓學生斗志昂揚,班主任只有走進學生,引導學生,才會讓學生與教師之間溝通變得人性化,學生內心的大門才會向我們敞開,從而班級管理會越來越順手,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大大的提高。比如校運會的時候,在開始舉行之前,我會開個班會發(fā)動學生,目的不是“為班爭光”,也不是通俗的“竭力而為”。而是把我自身的興奮表達出來,校運會是個怎樣有趣的大型活動,同學之間如何協助,開幕式可以有什么樣天馬行空的計劃。前提我也真的是樂在其中,不是把校運會作為一個任務。學生平常的校園生活都是只有學習,通過老師一介紹,什么點子啊主意啊馬上都出來了,熱情極高。再后來,不用老師怎么樣去推動或準備,全班的同學都帶著高昂的熱情去迎接這次盛典。好的激勵政策和激勵性舉措在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讓學生斗志昂揚,影響學生的積極情緒,帶動學生的激情,讓每一位學生自覺發(fā)揮主人翁的作用,成為班級的一份子,從而帶動整理班級的學習氛圍,以相互合作的方式,使所有的學生參與到班級管理活動中來,讓學生從溝通交流中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生活氛圍。
三、尋求合作
針對不同性格不同表現的學生我們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溝通方式與技巧,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要放棄與學生爭辯,因為辯論只會帶來反辯,特別在課堂上學生發(fā)生輕微不當行為的時候,改變上課氣氛比設法改變學生的想法,更容易得到學生的合作。利用不同性格不同表現學生的心里所想和心理需求,讓他們真正的接納自己,從而更好的進行班級管理工作。
(一)針對后進生
社會的不良影響和家庭的不良教育,都可為學生不良品德的形成提供條件。因此我們在做后進生思想轉化工作之前,首先要做非常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了解情況,要聯合學生、家長、任課教師多方面共同努力,對于表現不如人意的學生,教師要做到蹲下來看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切忌那種不問青紅皂白批評后進生的做法,要循序漸進,慢慢的疏通學生心靈的桎梏,讓學生愿意溝通,樂于交流,只有這樣,才能和他們推心置腹,讓他們向老師吐露思想深處的東西,老師的教育才有針對性。
(二)針對優(yōu)等生
學生沒有不犯錯誤的,不管是后進生還是優(yōu)等生,特別是優(yōu)等生往往在成就感面前容易沾沾自喜,迷失方向,因此當他們犯錯誤時需要的是指導而不是苛責。溝通要真誠,而不能造作,虛情假意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反而讓學生感到反感。有效的糾正能夠指導學生,使他們認識到問題的實質,便于學生改正,適當的溝通可以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我班的班級管理中,一位班干部剛開始做事非常主動積極,表現出色,但一段時間后,開始表現出不良的一面,對待同學比較蠻橫,匯報情況不實事求是,對自己要求不嚴格。針對該同學這樣的表現我采取的方式就是先分析后處理,分析出來該同學這類表現的原因可能是老師的表揚和成績的優(yōu)異讓他表現吃了優(yōu)越感和自傲的心理,所以我會與他及時的溝通交流,循循善誘的進行思想分析,讓他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慢慢的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進行改正。
班主任與學生溝通是班集體建設過程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師生溝通的作用,溝通和交流是理解的基石,是教師實施針對性教育的前提,教師朝著學生邁進一大步,才能縮短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理解,換位思考,注意平時的溝通與交流,只有這樣,才能架設起師生之間的心橋,才能為學生的成長架起一座長橋。
【參考文獻】
[1]童愛民.淺談班主任與學生溝通的三條途徑[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8,(S1)
[2]溫志旺.我的班主任工作“三字經”[J].中國德育,2010,(01)
1(略)
2如何培養(yǎng)皮膚科臨床實習醫(yī)生醫(yī)患溝通能力及交流技巧
2.1加強皮膚科臨床實習醫(yī)生對醫(yī)患關系的認知:現代醫(yī)患關系泛指醫(yī)務人員與病人及家屬、監(jiān)護人等相關人員之間的關系,既不是一般的消費關系,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際關系,它廣泛涉及倫理、道德、法規(guī)、法律等方面[3,4]。臨床實習醫(yī)生既是在醫(yī)院環(huán)境中繼續(xù)學習臨床技能的學生,又是對病人實施醫(yī)療活動的醫(yī)生,在帶教老師面前是學生但在病人面前是醫(yī)生,因此要認識到自己就是醫(yī)患關系的一方主體,要知道在醫(yī)患關系中,病人有使用就醫(yī)權利、知情同意權和發(fā)揮參與治療權,同時醫(yī)生有職業(yè)自和得到尊重、體諒、信任的權利。和諧醫(yī)患關系是指醫(yī)患之間在平等的基礎上互相理解、尊重、信任、配合、共同戰(zhàn)勝疾病的融洽關系,遇到矛盾與糾紛,能從自覺維護安定團結的角度出發(fā),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加以解決的平等關系[5]。
2.2加強皮膚科臨床實習醫(yī)生的法制教育:臨床實習階段除了學習臨床技能外,也是實習醫(yī)生培養(yǎng)法制觀念、熟悉法律法規(guī)的重要時期。隨著我國法制的逐步健全,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正在逐步走向法制化管理的軌道,近年來國家頒布了多部涉醫(yī)法律法規(guī),如《執(zhí)業(yè)醫(yī)師法》、《醫(yī)療事故處理辦法》、《醫(yī)務人員醫(yī)德規(guī)范及實施辦法》等,但臨床實習醫(yī)生的法律意識淡薄的現象仍普遍存在[5],因此在對實習醫(yī)生崗前培訓及日常工作中,要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進行醫(yī)療制度、醫(yī)患溝通技巧、醫(yī)療操作規(guī)范等教育,學習法律知識以及樹立法制觀念,充分認識目前嚴峻的醫(yī)療形勢,依法行醫(yī),嚴格按照規(guī)章制度和操作規(guī)程辦事,防范醫(yī)療糾紛[2,4]。
2.3加強皮膚科臨床實習醫(yī)生醫(yī)患溝通能力及交流技巧培養(yǎng):首先必須加強皮膚科臨床實習醫(yī)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提高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素質?!盀獒t(yī)者,當以德為先”,沒有好的德行和人品,是無法體現“人民醫(yī)學為人民”這一宗旨的[6]。要樹立以病人為中心、“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病人知情同意權、隱私權、治療護理權等。重視醫(yī)患溝通能力相關知識的傳授,重視臨床帶教,帶教老師要以身作則,做到言傳身教、教書育人[4]。醫(yī)患之間的溝通交流不僅是單純的信息交流,而且還包含著兩者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醫(yī)患交流的方式主要有言語和體語兩種。溝通交流是一個雙向過程[2]。實習醫(yī)生剛接觸病人時,由于尚無臨床經驗,往往不夠自信,不知從何下手,尤其面對負面情緒甚至有敵對態(tài)度的病人時容易出現不良情緒、緊張焦慮。應加強心理素質訓練,培養(yǎng)他們積極向上的人格。應將培養(yǎng)實習醫(yī)生的醫(yī)患溝通能力滲透到每天的臨床教學中,注重交談的方式和技巧,提倡學會使用身體語言來與病人溝通,培養(yǎng)實習醫(yī)生去注意病人面部表情、、身體的姿勢等來判斷病人的需求[4,7],使實習醫(yī)生在臨床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逐步增強溝通能力。此外,還可以采取專題講座、實習醫(yī)生之間醫(yī)患溝通經驗交流、模擬角色等進行以主要包括醫(yī)患溝通的重要性、溝通理念、溝通流程的言行規(guī)范、情商教育以及溝通的藝術技巧等的培訓[5]。
關鍵詞:交往理論;大學生;手機依賴;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校,手機已基本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與微博、微信等自媒體軟件的推廣,使手機成為大學生信息與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然而,在手機使用的過程中,一些學生沉迷手機游戲、陶醉新聞圍觀、樂于情緒表達。在如此情景之下,手機依賴如同網癮般影響著大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深刻改變著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方式與生活交流形式。由此,及時正確地引導大學生使用手機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大熱點。
一、交往理論視域下的手機交流沉疴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在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行為規(guī)范,即清晰地把握與遵循主流的社會秩序。在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哈貝馬斯看來,在現代世俗社會中,社會秩序主要取決于交往行為(通過有效性聲稱協調的行為)和商談,為社會的一體性提供黏合劑。哈貝馬斯認為,在個體的生活過程中,基于目的合理性,行為人將行事當作達到某個目的的手段之時,將可能導致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因此,當手機成為大學生交流的主要工具時,手機交流過程中彰顯的交流形式所引起的對大學生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問題就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高度關注。
1.手機交流主體的虛擬化。在傳統的信息交流模式中,“人——人”的面對面交流直接指向信息的者與接收者,使教育者能夠清楚地捕捉受教育者在接受具體信息后的情感反應與行為變化。但在手機交流中,虛擬化的交流方式雖然達成了信息的傳遞,但難以反映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后的回饋,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失落與“不在場”。馬克思曾指出,人的存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人對自然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人對人的作用。以此看來,人與人的作用是種交往,而主體人的虛擬化實質在于瓦解人與人交往的基本方式,因此也難以實現教育在主體交往上的精神指引與道德熏陶作用。由此,過分依賴手機交流和虛擬化的交流行為,容易導致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體的失落與意義生成的旁落。
2.手機交流內容的簡單化。手機交流的迅速與明確化的特點在實現高效交往的同時,卻剝離了交往內在的豐富性與多樣性。交往系統包括顯性的外在要素,同時也包括隱性的利益、觀念、情感、尊嚴等內在要素。當借助手機進行信息溝通之時,簡單的條目化溝通內容嚴格地壓縮了交往行為中本身應具有與應關照的互動形式,一種以了解信息為目的的交往大大降低了原本謀求共識的交往目的。由此,簡單化的交流內容不僅面臨個體交往過程中的意義缺失,也容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忽視,最終為個體交往與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無情感互動的意義空白。
交往理論重視人與人的互動與共享意義,注重關照個體的價值、精神與情感反應。然而,單純依靠手機進行的交往行為易于走向虛擬化的交往主體與空白性的情感溝通,最終使個體情感成長與思想教育受到工具化操作的制約。所以,從交往理論看待現代手機交流方式,自然面臨人的失落與意義缺失的困厄,并且此種狀況更加凸顯了大學生手機運用中的角色依賴。
二、大學生手機交往中的三種角色依賴
交流主體的虛擬化與交流內容的簡單化生動顯現現代生活方式的分散性與高速性,深刻反映現代生活方式與交流方式?;诖朔N生活方式的文化認同感,當下大學生容易在手機交往中形成溝通依賴、功能依賴與品牌依賴。一方面樂于運用手機的現代技術改變自身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卻又無力在現代變革與傳統優(yōu)勢中尋找平衡點,由此遭遇一場試圖脫身卻又難以擺脫依賴的角色反復的自我掙扎。
1.受益虛擬卻渴求真實的溝通依賴。手機交往的虛擬特性為個體溝通的隱私性提供便利,使個體能夠更真實并無顧慮地說出自身的感受。然而,溝通無不指向理解,虛擬式的溝通在為個體更加隨性的表達提供便利之時,也使個體遭遇交流困惑,渴求真實的了解更成為大學生手機虛擬交往中內在性的追求。同時,手機更成為大學生中信息溝通的主要方式,文件傳遞、口耳相傳等傳統交流形式卻難得一見。而當以手機為主的溝通方式一旦出現問題,學生又無不懷念準確與穩(wěn)定的傳統交流形式。
2.自得其樂卻試圖脫離的功能依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與手機軟件的豐富,手機游戲、手機視聽軟件等極大地拓展了手機的定義與功能外延。當豐富多樣的手機功能滿足學生個體對時間消遣之時,卻又使學生感到其功能多樣的自我危害。由此,自在其樂與試圖脫離手機功能依賴使學生個體遭遇自我認同的現實恐慌。
3.追求個性卻時刻模仿的品牌依賴。現代社會中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成為集體共識,追求獨立個性成為學生自我價值選擇與自我外表裝扮的重要意識。然而,在此種追尋過程中,卻顯露出現代主體性的自我缺陷,即無不在模仿。
溝通依賴、功能依賴與品牌依賴,三者簡單看來是大學生對手機使用的不同狀態(tài),更深刻反映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嶄新內容與全新工作。繼續(xù)強化學生對手機的溝通依賴,易于造成“人——人”交流方式的弱化,更深影響思想教育中主體的缺場;不經意的功能依賴,使學生長期處于自得其樂與自我滿足之中,容易造成學生群體的分散化,助長消極的散漫情緒;不經引導的品牌依賴,容易造成學生對物質的過分依賴與相互攀比,可能引起學生關注中心的偏離。由此,基于手機依賴的三種角色,要及時有效地改進教育管理與方式,消解大學生手機使用中的不良依賴,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手機消費觀與使用觀。
三、消解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可行之為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消解大學生的手機依賴行為,一方面在于降低信息溝通中的手機角色,繼續(xù)鞏固“人——人”的信息溝通方式,另一方面在于關注學生內在的生活世界,注重交往過程中的意義生成,即從信息傳播走向共享意義。
1.走向信息溝通的多樣化道路。當前,以手機短信為主要形式的信息機制已廣受認同。在此種行為道路之下,消息更多成為提醒,而不是共享與理解,由此使消息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誤解、傳言的源泉。走向信息溝通的多樣化道路,旨在降低信息與溝通過程中對手機短信的過度依賴,以鞏固傳統信息傳播載體的方式進一步拓展信息的途徑,使信息更加準確、迅速。在實際工作之中,一是要繼續(xù)完善傳統公告板等形式的信息平臺,使信息接收者更加準確、完整地接受信息;二是繼續(xù)鞏固班會、小組會等“人——人”的信息交流方式,使信息者與信息接收者直面互動,從簡單信息接受走向主體交流;三是降低手機作為信息接受終端的使用頻率,使大學生盡可能地減少手機使用頻率,從而降低對手機的過分依賴。
2.走向意義共享的生活世界建構。走出手機依賴,重新確立主體往,最終意義在于形成意義共享的生活世界,即有秩序的生活環(huán)境。在具體工作中,一是注重主體價值與主體間交往,使個體充分認識自身在交往行為中的地位與意義,從而消除交往虛擬化的隨意風險;二是注重主體間的民主交往,以理解為核心的交往有利于個體間的意義共享與意義生成,從而降低交往中的價值沖突。
總的看來,現代社會對手機的過分使用從交往的工具合理性出發(fā),降低了交往過程中的目的合理性,看似富含個性的手機依賴角色卻無不體現對個體生活世界的肆虐,造成了交流中的主體缺失與意義旁落。由此,走向意義生成的交往過程,實現主體性的內在交往,保持交往中的意義規(guī)范與行為正確,需要走出手機依賴的現代技術窠臼。堅持信息溝通的多元道路與意義共享的生活世界建構,有助于重新確立交往中的主體角色與交往的主體間性質,從而實現個體交往的有序與規(guī)范。
參考文獻:
[1][英]詹姆斯·戈登·芬利森著,邵志軍譯.哈貝馬斯[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