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八年級下冊生物小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倡導探究性學習是生物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設計好科學探究活動是落實這一理念的關鍵所在。探究“花生果實大小的變異”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生物的變異”一節(jié)的內容,通過該探究活動來突破本節(jié)的重難點,因此如何設計好該探究活動是本節(jié)課的關鍵。
二、實驗創(chuàng)新和改進
1.實驗材料由大小差異不明顯的花生改為大小差異非常明顯的番茄更為形象直觀。
2.指導學生正確理解本次探究實驗的目的。
3.本實驗由長度測量改為使用電子稱進行重量測量。
4.輔導學生按照規(guī)范操作要求測量、讀數(shù)和記錄,并繪制曲線圖。
5.提示和引導學生進行定向觀察和有序操作。
6.教師著重對實驗的中期、后期學生容易遇到的問題或出錯的環(huán)節(jié)進行針對性比較強的指導。
7.引導學生根據(jù)實驗事實和現(xiàn)象進行科學總結概括。
三、實驗過程
基本環(huán)節(jié)和方法: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分組自主探究觀察、分析、討論總結、質疑、解疑。整個環(huán)節(jié)采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師主要起點撥的作用。
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課前展示一些生物變異的資料,引起學生對變異問題的關注,進而引入“哪些因素會影響生物的變異”。
提出問題:番茄果實大小存在著變異嗎?變異的原因是什么?
作出假設:讓學生試著作出假設――番茄果實大小存在著變異。變異的原因有學生認為是基因組成不同,也有學生認為是環(huán)境條件不同,分析這兩種情況的假設。
師生討論并制定計劃。
提示學生注意:材料隨機選?。挥秒娮臃Q測量重量,單位以克計。
分組自主探究。
教師巡視:學生測量時易興奮而忽略記錄數(shù)據(jù),教師要不時地提醒學生及時準確記錄數(shù)據(jù),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根據(jù)各組完成情況選擇繪制優(yōu)秀的具有代表性的圖形和大小番茄果實平均值,用實物投影儀展示。
觀察思考,分析討論,得出結論:通過比較全班各組的平均值可以看出,相同條件下種植的小番茄的平均重量都小于大番茄的平均重量。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這是什么原因呢?
得出變異的原因之一:遺傳物質不同。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同一個品種的番茄果實有大有小呢? 假設把大番茄的種子種在貧瘠的土壤中,與種在肥沃的土壤中相比,它們結出的果實會怎樣呢?把小番茄的種子種在肥沃的土壤中,與種在貧瘠的土壤中比較,它們結出的果實會怎樣呢?這種變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得出變異的原因之二:環(huán)境條件不同。
讓學生找出大小兩個品種番茄重量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及分布范圍,引導學生分析:同一種番茄果實重量不同是環(huán)境條件不同引起的變異。但是,環(huán)境影響所引起的變異程度是有限度的,所以小番茄或大番茄的果實大小總在一定范圍內波動。
得出:生物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變異的原因首先取決于遺傳物質的不同,其次與環(huán)境也有關系。
進一步引導分析:這些變異能遺傳嗎?
引導分析討論問題:
(1)把大番茄的種子種在貧瘠的土壤中,結出的果實變??;把小番茄種在肥沃的土壤中,結出的果實變大。這種差異是什么引起的?學生不難得出這種變異由環(huán)境引起。
(2)上述環(huán)境引起的變異能否遺傳?如果把結出的這兩種果實再種到相同的土壤中,它們結出的果實又會怎樣呢?
四、實驗小結
這一節(jié)實驗課,你有哪些收獲?得到哪些啟發(fā)?還有什么疑問?學生小結,教師給以鼓勵性評價和點評實驗小組。
五、實驗效果
1.選用的材料貼近生活,從生活中隨手可得。
寫工作計劃實際上就是對我們自己工作的一次盤點。讓自己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計劃是我們走向積極式工作的起點。小編為大家準備了地理教師新學期工作計劃范文材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理教師新學期工作計劃范文材料一
一、指導思想
1、以學校教學工作計劃為指引,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為目標,抓好常規(guī)教學,轉變教學理念;
2、在總結實施高中地理(必修1部分)新課程教學經(jīng)驗的基礎上,不斷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方法和手段,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作為教學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務。
3、具體教學過程中,以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為指導,根據(jù)地理學科和教學的特點,全面發(fā)揮地理教育的功能;
4、通過對地理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yǎng)地理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通過地理學習,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使學生增強地理意識,汲取地理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fā)展大勢,增強地理洞察力和地理使命感。
二、情況分析
1、課標分析
課程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表述,這三個維度在實施過程中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2、教材分析
(1)本學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高一下學期教學內容是地理必修2,是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紹人地環(huán)境的基礎知識、人文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要求學生能獨立或合作進行人文社會的分析和調查;
(2)掌握閱讀、分析、動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shù)據(jù)的技能。全冊六大單元。
(3)新教材每節(jié)課的知識容量都非常大,教師必須學會處理好教材與課標的關系、學生活動與完成教學任務的關系,特別是人文數(shù)據(jù)、理論的不斷更新,更需要老師認真?zhèn)湔n,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
3、學生分析
存在的學習問題
(1)高一學生由于初中對地理課不夠重視,無論學科知識、學科能力都較薄弱,新課程以專題的方式進行學習,對他們來說會存在較大困難。
(2)學生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會有較大的興趣,但專題式的探究學習,部分學生會感到有困難,不易把握知識點。
三、本學期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教學措施
1、備課時重點研究教材和學生,圈出難點、重點,把知識分為了解層次、識記層次、掌握并運用層次,針對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結構做到有的放矢,運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掌握重點,記住常識。
2、重點放在課堂教學上。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學生興趣和積極性為主,運用多媒體和直觀教學手段,以及學生所見所聞的現(xiàn)有知識,激發(fā)其學習熱情,啟發(fā)其積極思維,開拓其動腦、動手能力。
3、課堂練習應緊扣課堂講解的內容,從易到難,深入淺出,循序漸進,以中低檔題目為主,做到有梯度有層次地推進教學,使學生能在識記、聽懂課堂內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對,從而達到消化課堂內容,體驗成功的感覺。
4、作業(yè)批改時教師應做好總結,把那些學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記錄下來,以利于改進教學方法,總結教學經(jīng)驗,查漏補缺。同時,教師要做到認真批改,對那些掌握得好的學生不吝表揚,差等生鼓勵支持,中等生促進加油提高,批示時注意語言的感召力,起到潛移默化的激勵作用。
5、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抓好“記憶改變學習計劃”,開展班級競爭,激發(fā)其學習動力,限度地調動其積極性,教師應通過適當?shù)闹R競賽讓學生參與競爭,達到成績總體提高的目的。
6、教學進度的安排。由于新課程內容設計新而多,且教學時數(shù)少,故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壓縮,對教學進度抓緊抓好,力爭在期末考前一周(第19周)結束上課,以保證期末考的復習備考時間。
地理教師新學期工作計劃范文材料二
秋風送爽,碩果飄香。又是一個新學期,本學期我擔任初二34、35、36及初一48、49共五個班的地理教學工作。為順利完成本學期的教學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成績,我根據(jù)各年級地理學科的特點,特制訂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在新課標理論的指導下,以學校教導處工作計劃為指導,加強課堂教學,參考、推行杜郎口中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更加高效地完成本學科教學目標。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加強集體備課,努力使教學水平,業(yè)務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同時,通過傳授與學生生活密切聯(lián)系的地理知識,傳達地理思想,培養(yǎng)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初步能力,最終使學生從“學會地理”,走向“會學地理”。
二、教學任務
1、初二:本學期新授好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湘教版)——《中國地理》(八年級上、下冊)。
2、初一:新授好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地理(湘教版)
三、學生情況分析
總體上講,初二學生經(jīng)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地理學習積極性比較高,課堂討論較激烈,具備一定的學習自覺性,求知欲較高。課堂氣氛好,學生思維靈活;當然,部分學生學習缺乏興趣,目的不明確,成績不理想。
四、教材分析
1、八年級地理上冊(湘教版)教材內容是中國地理為主,分為中國的疆域、中國的自然環(huán)境、中國的自然資源和中國的區(qū)域差異四大部分。八年級地理上冊表現(xiàn)出對各種能力的培養(yǎng),教材更多篇幅的圖片和活動的訓練。我國地域遼闊,資源豐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差異,這就需要在教學上處理好整體與差異的關系。
例如:我國的疆域面積居世界第三,但東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帶來了冬季氣候上的南北差異也帶來了東西的時間差異。
例如:我國地形以山地為主,但地形復雜多樣。自然環(huán)境存在南北氣溫的差異、東西降水的差異。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帶來了各區(qū)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北方地區(qū)的能源與工業(yè),南方地區(qū)的商業(yè)與農(nóng)業(yè),西北地區(qū)礦產(chǎn)資源與畜牧業(yè),青藏地區(qū)的高寒景觀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區(qū)差異。
又例如:我國自然資源豐富,許多資源的總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人口眾多,經(jīng)濟發(fā)展東西差距較大,許多重要的資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過程中出現(xiàn)極大的浪費。以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戰(zhàn)略,如何因地制宜地開發(fā)可更新能源,保護好現(xiàn)有的能源是我們在這一章節(jié)不可忽略的主題思想。
2、八年級地理下冊主要學習中國的經(jīng)濟與文化內容,介紹了中國的農(nóng)業(yè)、工業(yè)、高技術產(chǎn)業(yè)、交通運輸業(yè)以及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qū)。分為經(jīng)濟發(fā)展與區(qū)域地理兩大板塊。
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運用資料并聯(lián)系實際說出我國農(nóng)業(yè)分布概況,并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必要性。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工業(yè)的地理分布,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在工業(yè)發(fā)展中的作用。比較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運用地圖說出我國交通運輸網(wǎng)絡的大致分布格局。在區(qū)域地理中,從位置與分布、聯(lián)系與差異、環(huán)境與發(fā)展三個角度來認識我國的各個區(qū)域。
地理教師新學期工作計劃范文材料三
本學期本人擔任初三(1)、(2)、(3)、(4)班的地理課的教學,本學期本人將認真地做好教學工作?,F(xiàn)作計劃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全日制義務教育中地理課程標準》為依據(jù),在繼承我國現(xiàn)行地理教學優(yōu)勢的基礎上,力求更加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更加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增加實踐環(huán)節(jié)。使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地理,能夠對地理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夠對今后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fā)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為學生們參加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適應社會和繼續(xù)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學生學習的熱情較高,對地理這門課比較有興趣,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
(1)班與班差別比較大。
(2)班中成績差別懸殊,兩極分化嚴重。
(3)優(yōu)秀率不很突出,雙優(yōu)率不太理想。
針對以上問題,我要對學生加以鼓勵和引導,爭取在上一個新臺階,以期待在畢業(yè)會考和中考中能取得好的成績。四個班共有學生220余人。這些學生基礎高低參差不齊,有的基礎較牢,成績較好,有的則較差。當然也有個別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行為習慣。教師要做好每一個學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們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不斷發(fā)展進步。
三、教材分析
本學期講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材、該教材針對初中生的特點,設置了多個學生活動,同時還有課外讀及小資料對學生的知識面的拓展起積極作用,同時活動又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每一章內容之前設置學習導語,使學生提高了學習興趣,同時每單元未尾又有單元小結,進一步深化及強調基礎知識。既增強了學生的主體性,又有利基礎知識的學習。
四、教學目的和要求
(1)思想教育目標:理解科學上存在爭議是正?,F(xiàn)象,合理的懷疑是科學進步的動力,初步形成敢于懷疑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2)文化知識目標:繼續(xù)了解地理知識。
(3)能力培養(yǎng)目標:發(fā)展提出問題的能力。在更具自主性的前提下,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合作完成較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提高運用證據(jù)和邏輯進行推理、論證、預測和評價的探究技能。通過嘗試培養(yǎng)參與意識和實踐能力。
五、具體措施
(一)備課
備課是上好課的基礎,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必要措施。備課應包括以下過程和內容:
1、鉆研教學大綱,訂好教學工作計劃。
(1)鉆研教學大綱,通讀教材,了解教學任務、目標、重點、難點及“雙基”內容。
(2)了解任教班級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習態(tài)度,學習風氣、知識狀況等,做到“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
(3)制定改進和提高質量的措施,編制教學計劃及教學進度表。
(4)確定本學期的教學實踐活動。
2、寫好教案。
(1)按照大綱要求,反復閱讀鉆研教材,明確教學目的、重點、難點和“雙基”的內容,明確每一課時的講述內容。
(2)根據(jù)教學內容和要求,搜集、整理、精選參考資料。
(3)全面了解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學習規(guī)律和已有的基礎知識,結合教材內容寫出具體教案。
(4)教案內容包括:課題、目的和要求,重點、難點,課型、課時、教學方法,教具、作業(yè)等。
(二)上課
上好課是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不僅要求具有淵博的知識,而且要掌握進行政治思想教育,傳授知識和開發(fā)智力的教學藝術,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應做到:
1、教學目標明確,每節(jié)課要緊緊圍繞目標進行。
2、教學內容必須正確。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觀點,正確無誤地傳授給學生。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抓住關鍵,詳略得當,快慢適中。
4、要重視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
5、結合教材內容有計劃地進行勞動技能訓練。
6、教學方法得當。對不同的內容靈活選用恰當?shù)慕谭?,在教學中要大膽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
(1)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啟發(fā)、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2)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3)教給學生學習規(guī)律和方法(理論聯(lián)系實際,看圖記憶等)。教給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自學的能力。
(4)在學的過程中,可將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幻燈、投影、錄像等交叉進行,以提高教學效果。
(5)為使教與學的雙方密切配合,學生集中精力聽課,要求學生記好課堂筆記。
7、科學地安排教學過程。每節(jié)課一般應包括:提問、復習舊課、導入新課、檢查效果和布置作業(yè)等。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力求連貫、緊湊,時間分配合理,提高課堂教學藝術。
8、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藝術。
(三)作業(yè)批改
精選作業(yè),認真批改,可使及時獲得反饋信息,利于改進教學。每月布置一、二次課外作業(yè)。
1、作業(yè)內容要根據(jù)大綱要求,注意“雙基”的訓練,精心選題。
2、在布置作業(yè)前,掌握作業(yè)的深度和廣度,突出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
3、及時批改作業(yè),堅持講評,對普遍存在的問題要在全班進行糾錯,要求重作和口答,以便加深印象。
(四)考試
考試是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檢查教學效果,督促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
1、注意平時考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發(fā)現(xiàn)教學中的問題,不斷改進和提高教學水平。平時考查包括:課堂提問、作業(yè)、測驗等。
2、期中、期末考試前組織好復習。制訂復習計劃,進行復習動員并指導學生系統(tǒng)復習,有針對性地進行章、單元的摸底考試。
3、考試內容應以大綱為依據(jù),題型多樣,難易適度,試題覆蓋面要大,應是絕大數(shù)學生經(jīng)過努力可以完成的。另外要有一定的提高。
4、認真閱卷,考試后作出全面的質量分析和試卷分析,并進行講評。對考試中反映出的問題,歸類整理,找出原因,以作為改進以后教學的參考。
5、認真登記考試成績,提供全面認識學生學習程度的依據(jù)。
六、教學要求
1、教師在教學中要繼續(xù)認真落實《課程》提出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
實現(xiàn)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fā)展;努力提高學生們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教學目標、內容和評價都應有利于提高每個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yǎng)。
2、大力倡導“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果即成長”的教育科研觀。教學中要有科研意識,力爭做一名科研型的教育工作者。
3、在教學中,要努力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方面有所發(fā)展,必須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科學探究活動。
4、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特別注意科學研究方法的培養(yǎng)。要注意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要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力爭創(chuàng)造條件開全教材中提出的調查、技能訓練、練習、探究和資料分析活動。
關鍵詞 生物進化 活動教學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1 教材分析
“生物進化的歷程”是魯科版《生物》八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續(xù)和發(fā)展”的第二節(jié)。是在探索生命的起源以后,繼續(xù)探索生物進化的證據(jù)、歷程。本節(jié)內容對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進化的基本觀點和比較、歸納、推測等科學研究方法的學習和學科素養(yǎng)的形成上具有重要意義。本節(jié)課重點包括“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jù)”“科學方法――比較法”“生物進化的歷程”等。教學中,教師需要拓展內容的信息量大、知識點多,還涉及到學過的各種動植物分類知識。如何把本節(jié)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中,如何既能落實好課堂“雙基”,又能夠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呢?筆者在教學中采用活動教學法,通過設計多種教學活動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活動中高效掌握知識。
2 教學目標
2.1 知識目標
舉例說出生物進化的主要證據(jù)――化石;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
2.2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法,培養(yǎng)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拼圖”游戲,鍛煉小組合作和探究能力。
2.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科學價值的認識,激發(fā)探索古生物學的興趣;通過進化樹的學習,進一步認同生物進化的觀點。
3 教學重點、難點
生物進化的各種證據(jù);掌握科學方法比較法的應用,訓練邏輯思維能力。
4 教具準備
“生物進化的歷程”科教視頻、“三葉蟲”和“魚類”化石標本各12套、地層自制教具模型12套、古生物化石圖片和空白地層圖各12份、“生物進化樹”貼圖12套、孔子鳥復原圖和爬行動物、現(xiàn)代鳥類相關知識小資料12份。
5 教學過程
5.1 視頻激趣,導入新課
師:原始的生命在地球上誕生以后,大約經(jīng)歷35億年的漫長時間才發(fā)展成為現(xiàn)在多姿多彩的生物界?原始的生命是如何進化發(fā)展的呢?在現(xiàn)實中能找到哪些證據(jù)呢?
教師播放科普類視頻“生命進化的歷程”,進而引導進入本節(jié)課――生物進化的歷程。
教師用精彩、震撼的視頻導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探究欲望和學習熱情。
5.2 設問導學,尋找證據(jù)
學生閱讀教材,根據(jù)課件展示的教學目標進行自主學習,完成導學案自學反饋部分:① 什么是化石?化石在地層中有何分布規(guī)律?② 孔子鳥與爬行動物及現(xiàn)代鳥類在身體結構上有哪些相似點?③ 5種哺乳動物的前肢在骨的組成和排列上非常相似能說明什么?為何在形態(tài)和功能上又出現(xiàn)了差異?
學生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能夠獨立完成部分導學案中的內容,但是對部分抽象知識點還存在很多疑惑。自學過程中,學生對整節(jié)知識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時對于個人有疑問的地方也埋下伏筆,激發(fā)學生進一步探究意識。
5.3 生成反饋,發(fā)現(xiàn)線索
小組成員交流后,由小組代表展示答案:化石是古生物在地層中的遺體、遺物或者遺跡。
教師追問:化石存在哪里?從而引導出地層的概念和形成過程。教師展示地層相關圖片,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思考:地層的形成有何規(guī)律?
活動1:演示地層形成過程。小組交流并利用自制教具演示地層形成的過程。小組展示,教師再引導評價。
學生通過簡單的教具演示活動,輕松突破抽象的知識,并得出結論:越古老的地層越分布在地底層,越年輕的地層越靠近表層。而化石正是隨著巖石等沉積物形成于相應地質年代的地層中。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根據(jù)地層中脊椎動物化石的分布圖找出分布規(guī)律,進而推測出脊椎動物的進化順序:古代魚類古代兩棲類古代爬行類古代哺乳類。
活動2:模擬考古――幫化石找“家”。教師發(fā)放古生物化石圖片,學生扮演考古學家,小組交流各化石的特征并推測他們在地層中的順序,并粘貼在相應的地層中。學生以“科考匯報”的形式進行展示匯報。
以上兩個教學活動,一個讓學生生成“地層”的概念,體驗“地層”形成的過程;另一個讓學生根據(jù)化石的特征推測它們位于哪個地層,再通過對地層中化石分布的順序,進一步引導學生得出脊椎動物的大致進化順序。
活動3:資料分析,縱向比^。小組發(fā)放閱讀資料,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孔子鳥、遠古爬行類和鳥類,回答問題:通過比較,孔子鳥化石為鳥類的起源提供了哪些線索呢?學生討論思考得出:孔子鳥是古代爬行動物向古代鳥類進化的中間過渡類型?,F(xiàn)代鳥類是由古代爬行動物中的一支進化來。
這個小活動既能解決學生對于鳥類起源的疑惑,又進一步完善了脊柱動物的進化歷程;同時也鍛煉了學生觀察、比較和邏輯推斷能力,激發(fā)了學生學有所獲的成就感。
活動4:圖片觀察,橫向比較。學生觀察5種哺乳類動物上肢(圖2),思考:它們?yōu)楹涡螒B(tài)不一,但在骨的排列和組成卻如此相似?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并推測:哺乳類動物具有著共同的原始祖先。在進化過程中,這些動物適應了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這些同源器官逐漸出現(xiàn)了形態(tài)和功能上的改變。
活動5:列表比較、判斷生物間親緣關系遠近。教師出示表1,引導學生分析人類與其他生物細胞色素C在氨基酸排列順序的差異,并找出規(guī)律。學生交流展示,教師引導:和人類親緣關系越近的生物,它們細胞色素c和人類的差別越小。反之,親緣關系越遠,細胞色素c和人類差別越大。
活動6:“考考你――幫動物找‘親戚’”。教師設置情景:科學家在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山谷中發(fā)現(xiàn)一種未知的神秘動物。為了確定它的進化位置,科學家比較了這種動物與幾種不同的生物的核酸序列。學生分析、比較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后得出答案。
活動4和活動5分別運用圖片和表格進一步豐富了生物進化的其他證據(jù)?;顒?用哺乳類動物的上肢骨進行比較分析,引導出核心概念――同源器官,進而推斷出:哺乳類擁有共同祖先?;顒?則通過表格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數(shù)據(jù),從而引導學生學會判斷生物間親緣關系的遠近?;顒?通過情景設置,鍛煉學生分析、比較技能和實際應用能力。
5.4 小結線索,生成方法
教師帶領學生梳理以上獲得的種種線索:通過地層中化石的縱向比較,推測出脊椎動物的進化過程:古代魚類古代兩棲類古代爬行類古代鳥類和哺乳類。通過對哺乳類動物解剖生理學的橫向比較,推測出哺乳類動物具有共同祖先,同時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也發(fā)生著不同的進化。通過不同生物在大分子蛋白或者核酸的分子生物學上的比較,推測出生物之間親緣關系的遠近和進化位置。
在這些過程中,學生也獲得了科學方法――比較法的學習。利用比較法,可以把握事物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認識事物的本質。
通過以上種種證據(jù)線索和比較法的運用,教師結合學生學過的動植物類群的特征,啟發(fā)學生推測生物進化的大體歷程。
5.5 合作交流,推測歷程
“貼圖競賽”活動(圖3):活動前,教師對各小組提前作出要求:① 將各種生物類群的名字剪下來,由組長組織組員討論,并嘗試結合各種生物的特點,按照它們的進化順序粘在“進化樹”上。② 仔細閱讀、討論進化樹,小組復述動物、植物的主要進化歷程。③ 進一步討論,歸納出生物進化總體趨勢。
活動中,教師參與小組討論,引導、點撥、激勵小組進行充分思考,選擇優(yōu)秀小組代表進行投影展示,并扮演“小小解說家”進行講解,再由其他同學進行補充、評價。
最后,教師匯總學生的推測成果:從形態(tài)結構分析生物進化趨勢由單細胞到多細胞;從生活環(huán)境分析生物進化趨勢由水生到陸生;從進化等級分析生物進化趨勢由低等到高等。
本h節(jié)中學生不僅僅回憶了各種動植物的特征,而且也鍛煉學會使用科學比較法,討論交流并歸納,推測出生物進化的歷程。此過程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5.6 知識梳理,構建網(wǎng)絡
學生暢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教師做出評價和總結:我們不僅獲得了很多進化相關的證據(jù):化石證據(jù)、解剖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并通過科學研究方法――比較法的應用,再運用比較、歸納,最終推測出了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和生物進化的大體趨勢。
情感教育:對待生物共同生活的環(huán)境的態(tài)度:生物要適應環(huán)境、更要保護環(huán)境;對待地球上有共同起源的生物:人類要尊重生命,與他們和諧共處!
5.7 板書設計(圖4)
5.8 堂清檢測,紅筆糾錯
學生完成部分精選習題,優(yōu)秀學生充當“小老師”,批改小組其他同學習題。針對有疑問的題目,小組代表展示,教師評價、引導,并得出正確答案。
5.9 拓展延伸,技能訓練
教師播放恐龍滅絕的視頻資料,展示兩種滅絕的假說。學生從教材中列好的證據(jù)中,判斷哪些證據(jù)支持假說A或者假說B。教師評價并激發(fā)學生立志做一名科學探索者,為自己贊同的假說尋找更多證據(jù),為古生物學研究,做出自己貢獻。
技能訓練不僅能夠讓學生學會區(qū)分“假說”和“事實”兩個概念,而且對于學生科學研究素養(yǎng)的形成具有很好的鍛煉作用。
6 教學反思
6.1 思路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
筆者采用“先學而后教,以學定教”的教學策略,在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上環(huán)環(huán)相扣,包括“設問導學”“生成反饋”“合作交流”“知識梳理”“堂清檢測”“拓展延伸”等,環(huán)節(jié)中再加以“小組合作”“小結線索”等形式突破重難點。同時,筆者按照發(fā)現(xiàn)證據(jù)、分析證據(jù)、歸納推測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作為“考古學家”“古生物研究專家”“未來的科學家”等不同角色參與多種教學活動,非常高效地完成本堂課的教學任務。
1.1 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內容包括了伴性遺傳的概念、人類紅綠色盲癥、抗維生素D佝僂病和伴性遺傳在實踐中的應用4個教學知識點。本節(jié)是以初中八年級下冊“人的性別遺傳”及上一節(jié)果蠅的雜交實驗中有關的性染色體知識為出發(fā)點,以基因的分離定律為依據(jù),在學習了減數(shù)分裂的基礎上安排的,因此研究伴性遺傳傳遞規(guī)律是對遺傳定律的應用和深化。通過對人類紅綠色盲癥和抗維生素D佝僂病的分析討論,進一步明確基因與性染色體的關系及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還可為今后第五章第三節(jié)人類遺傳病的學習打下基礎。
本節(jié)紅綠色盲的發(fā)現(xiàn)內容也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好材料。同時“問題探討”、“資料分析”、“遺傳特點分析及應用”等內容也能培養(yǎng)學生探究、交流、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獲得研究生物學問題的方法。因此本節(jié)內容是盡顯課程理念的極佳素材。
1.2 教學目標
本節(jié)在課標中的要求為:概述伴性遺傳,此為理解水平,結合本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如下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說出伴性遺傳的概念(了解水平);(2)概述伴性遺傳的特點(理解水平);(3)舉例說出伴性遺傳在實踐中的意義(了解水平)。能力目標: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總結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規(guī)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成功的樂趣。
1.3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概述伴性遺傳的特點。
教學難點:分析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
確定依據(jù):理解伴性遺傳的特點有助于真正領悟遺傳定律的本質,有助于學生將知識應用于生產(chǎn)實踐。因為學生對遺傳知識掌握有限,僅僅根據(jù)所提供的一份紅綠色盲家譜圖及xY染色體結構圖,就判斷出色盲基因的位置,分析出遺傳方式并歸納遺傳特點,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把探究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確定為難點分析。
2 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具備以下學習基礎:
知識基礎:人的性別遺傳、孟德爾的兩大遺傳定律及細胞學基礎、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
能力基礎:具備了一定的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獲取信息及探究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基礎:樂于合作、探究、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3 教法、學法分析
教法:根據(jù)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學生的認知特點、現(xiàn)實情況,及新課程理念,確定了本節(jié)教學方法為“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的純思維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務)驅動學習,以引導、合作、探究為主旋律并輔以講授法、談話法、讀書指導法等,借助多媒體手段,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思維、讓學生相互交流,相互評價,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避免學生學而不思,思而不深,以提高學生知識、能力、情感三維度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來體現(xiàn)新課程所倡導的探究式學習的教育理念。
學法: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fā)現(xiàn)知識,逐漸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嘗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并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4 教學過程
4.1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紅綠色盲檢查圖,讓學生識圖辨認,以吸引其注意力,激發(fā)其學習興趣。然后告訴學生有一位科學家就辨認不出這些圖像,從而引出道爾頓發(fā)現(xiàn)色盲癥的故事。教師啟發(fā)思考:從道爾頓發(fā)現(xiàn)紅綠色盲的過程中獲得什么啟示?道爾頓和弟弟的色盲基因是誰傳下來的?借此進行情感教育并引導學生進入理性思維,順利過渡到本課難點“探究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的學習。
4.2 引導探究、分析討論、難點突破
4.2.1探究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
(1)播放一則關于紅綠色盲的新聞,展示“資料分析”中的紅綠色盲系譜圖,講解系譜作用,讓學生認識系譜。提出問題:為什么患者大都是男的?色盲遺傳和什么有關?性別是由什么決定的?
設計意圖: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用上述問題搭建平臺,學生很快就會進入積極思維的狀態(tài)。
(2)展示男女染色體顯微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對比分析:明確常染色體的形態(tài)相同并突出性染色體的形態(tài)不同。介紹結構:板圖男女性染色體的構成,認識x和Y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突顯基因:同源段的同一位置基因成對,而非同源段的基因則是x或Y特有的。本節(jié)課主要來探討這類基因的傳遞規(guī)律。提出問題:色盲基因是位于x還是Y染色體呢?基因有顯性和隱性,色盲基因屬于那一種?小組討論遺傳方式,并進行匯報。
設計意圖:分組討論可以做到人人參與,主動合作有利于學生省時高效的發(fā)現(xiàn)問題,全面深度思考。討論中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學生:假設致病基因在Y染色體上,會如何?為什么Ⅱ代3號和5號有色盲基因而沒有表現(xiàn)出色盲癥?
正確的理解還要有清晰的思維才能將知識準確表述。因此,小組匯報既是對學生分析、歸納、闡述能力的訓練過程,也是教師了解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糾正錯誤的良好機會。
4.2.2探究紅綠色盲的遺傳特點
(1)基因型分析。
設疑:這個家系中,顯示的紅綠色盲患者都是男性,女子可能患病嗎?借用此問題,教師出示人的正常色覺和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xiàn)型表格,學生應能順利完成,并總結出6種婚配方式。接下來進入本節(jié)課重難點的教學:探究紅綠色盲的遺傳特點。
(2)書寫婚配圖解。
教師選出4組具有代表性的婚配方式,來分析其遺傳特點。將學生分四組,每組書寫一個,完成四個婚配圖解。此過程中要提醒學生遺傳圖解的規(guī)范書寫,強調性染色體上的基因也遵循孟德爾的遺傳規(guī)律。
(3)探討歸納特點。
讓學生分組討論各種婚配式的遺傳圖解,同時設置問題串:①色盲基因在性別間是如何傳遞的呢?②為什么不能由男性傳給男性?③男性的色盲基因怎樣才能傳給男性呢?④從圖解看,色盲在男女中的發(fā)病情況怎樣?⑤你是否能從基因和染色體的角度加以解釋?選出代表講解結果。教師巡視了解學隋,指導分析及時糾錯,引領學生分析色盲的遺傳規(guī)律,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采用引導探究的方法來突破重難點,這樣的安排有助于幫助學生牢固掌握遺傳圖解的書寫要求,深入體會孟德爾遺傳定律的應用,有充分的時間對色盲遺傳的特點進行思考,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討論、總結的能力。層層遞進的問題幫助學生理清了知識脈絡,即突破了重點,又加深了難點,活躍的課堂氛圍,積極主動的思考合作,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出示情境:在人類中還有一些病也有紅綠色盲的傳遞特點,如血友病,簡單介紹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皇家系中血友病遺傳情況,以拓展視野,讓學生了解血友病,加深對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的理解。性染色體基因控制的病癥都是男性居多嗎?從而引出抗維生素D佝僂病遺傳。
4.2.3探究抗維生素D佝僂病遺傳特點
展示資料,提出問題:抗維生素D佝僂病患者以女性居多,這是為什么呢?讓學生嘗試用紅綠色盲的分析思路來分析總結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的特點。
4.2.4探究Y染色體的遺傳特點
出示情境:人類有一種病叫外耳道多毛癥,只在男性表現(xiàn),你能運用本節(jié)所學的知識加以解釋嗎?引出只位于Y上的基因的傳遞特點。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兩次探究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以培養(yǎng)學生知識遷移能力。
4.2.5歸納及應用
總結性染色體上基因的遺傳方式,引出伴性遺傳的概念,自然達成第一目標。
設計意圖:學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如何引導學生將遺傳學原理用于實踐,解決生活中的遺傳問題,促進知識和能力的同步發(fā)展呢?我設置了以下N-,i'-問題。
(1)提出問題:如果夫婦一方是色盲或抗維生素D佝僂病患者,另一方正常,選擇如何生育才能生出一個健康的孩子?
小組討論,達成共識,提出方案。
(2)展示雞的性別決定方式和雞的蘆花和非蘆花性狀。引導:根據(jù)伴性遺傳的特點。
提出問題:能否用某種簡單的方法把雌雄區(qū)分,從而多養(yǎng)母雞多得雞蛋?進而可以讓學生了解到生物界性別決定的方式,不僅是XY型還有其他類型,如ZW型。
4.3 小結及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