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小學數學微課程設計范文

小學數學微課程設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小學數學微課程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小學數學微課程設計

第1篇:小學數學微課程設計范文

一、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近年來,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計算機技術的普及,使得各學科的知識可以相互溝通并緊密聯系起來,數學知識更是普及到人們生活的每個角落,甚至也會滲透到科學技術中。所以,數學教育應注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延伸,而不僅僅限于對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yǎng),因為學生在處理數學問題或是實際生活中的問題時不僅要依靠邏輯思維,還要結合形象分析以及直覺思維等綜合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對學生各種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局限與數學邏輯思維。

二、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注重啟蒙教育

學生學習知識主要是為了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及時根據所學知識讓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加深學生的印象和理解,將知識融入生活,使之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教師在進行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一些問題情境,讓學生融入到問題當中,親身感受遇到問題的情況,然后通過數學知識思索解決問題的方法。經過這樣的練習,既能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還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注意對學生數學興趣和數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獲得必需的知識、能力以及思維方式等,實現教學目標。此外,教師應注重對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yǎng),探索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對于小學生來說,雖然他們年齡小,但這個階段正是求知欲望很強的時期,他們的思維不受限制,還沒有形成定性思維,是啟蒙的最佳時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讓學生對數學產生好奇心理,繼而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數學產生探索的欲望。同時,教師要多多鼓勵學生,讓學生的努力得到認可,這樣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將會慢慢轉化為學習動力,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教學與發(fā)展相結合

我國在1992年實行的關于小學數學的教學規(guī)劃中規(guī)定了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并在2001年的《新課程標準中》進行了進一步的整合,增加了對學生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內容結構的改變說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數學課程也在不斷的變革中;人們對于數學課程的設計理念和理解也在發(fā)生變化。而作為人才培養(yǎng)基礎的小學數學的教育,必須嚴格按照《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進行教學計劃的設計。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引入現代技術和統(tǒng)計知識是至關重要的。

四、提高課堂練習環(huán)節(jié)的效率

對于課堂教學,最好的掌握知識的方法就是加強練習過程,便于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練習的過程中,學生要將老師講授的零散的知識和技能系統(tǒng)地整理到一起,構成一個整體框架,綜合各個知識點去解決實際問題。課堂練習能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并將知識轉化成自身的能力。課堂練習還能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發(fā)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因此,教師要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采取鼓勵的政策提高學生學習的信心,以此提高教學質量。

五、以學生的興趣為前提設計課后作業(yè)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許多教師只是一味地追求考試成績,留的作業(yè)量大,且內容陳舊,缺乏趣味性,并且要求結構的統(tǒng)一,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這樣的作業(yè)會扼殺學生的童趣,不利于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缎抡n程標準》提出,要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教師所教授的東西要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符合這個年齡段學生的思維,才能促進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yè)時,應該從小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生活環(huán)境、生活經驗出發(fā),設計能夠引起學生興趣的數學作業(yè),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去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這有助于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能力。

第2篇:小學數學微課程設計范文

【關鍵詞】小學數學;微課教學

“微課”作為教育領域中的一種新生教學資源,以短小、精煉的特點打破了傳統(tǒng)的課程資源結構,提高了課堂教學資源的可用性、適應性與再生性。微課的有效運用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注入新鮮活力,為促進課堂的高效建立開辟新的途徑?;诖?,本文將圍繞微課教學展開如下幾點分析,為同仁教學提供一些好的參考與建議。

一、微課拓寬了數學課堂教學的新途徑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微課來到了我們身邊。而微課也逐漸成為一種教育形式進入我們的課堂。將微課融入到課堂之中,對教學起到了較好的輔助作用,而且還拓寬了教學新途徑,學生的學習也不再局限于課堂之中。比方說,學生可通過網絡、多媒體等方式觀看微課,更清晰地掌握相關的知識要點。鑒于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內容較多,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后期的學習,而微課的有效運用則較好地幫助了學生在課后及時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對重難點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為進一步提升學習效率奠定基礎。

二、運用微課解決難題,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作為數學教師在教學中有義務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操作能力。這也為教師的教學提出新的挑戰(zhàn)。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要全面滲透教學課程標準外,也要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教育培養(yǎng)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尤其在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會涉及一些學生很難準確理解和把握的知識點,此時,將微課教學融入到實踐活動中來,通過視頻為學生呈現出更加清晰、全面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在探討“對稱、平移和旋轉”內容時,鑒于小學生的思維尚處在具體的形象思維階段,對一些較為抽象的平移和旋轉問題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此時,通過微課以動態(tài)的形式將平移或旋轉的整個過程清晰明白地呈現在課堂中,為學生帶來更為直觀的感受,加深對知識的體驗,較好地解決了學生在學習這一知識點可能存在的疑問,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三、導入微課創(chuàng)造性思維沖突,提升課堂教學效益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師生間的互動少,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深入發(fā)展,教師在教學中要適時將微課引入其中,架通師生間的溝通橋梁。例如,在教學“加減法”知識時,很多學生容易混淆,可導入加減法對比視頻微課,通過對比學習新知識?!靶『镒诱易?,每摘一個視頻上則會出現少了一個笑臉”,“小華種樹,每種一棵視頻上方將會多一個笑臉”,通過形象生動的對比,向孩子們傳達“減法意味著減少,加法意味著增多”的原理。通過加減法兩種思維的對比沖突,加深此知識點在學生腦海中的印象。將知識清晰明了地呈現在學生們的眼前,也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正確區(qū)分易混淆的問題,課堂教學效果也顯著得以提升。

四、在課堂上運用微課,多鼓勵學生之間開展合作互動

學習數學的過程不僅是對知識的掌握過程,同時也是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可先播放相關的微課視頻,再鼓勵學生分組討論自己對微課視頻中包含的知識點的認識,進一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在思辨過程中的提升。例如,在探討“三角形的高”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在播放這一內容的微課視頻前可先提幾個問題,比方說“三角形有幾條高”、“如何做出三角形的高”等問題,再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觀看相關視頻。待播放完畢后,將學生進行分組,各小組之間討論提出的問題,就問題的討論,學生可以相互討論繪制中遇到的任何問題,提出各種猜想,教師再進一步提出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多鼓勵學生大膽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同時也要注意學習其他同學分析問題時的思維方式。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可以更好理解知識點。

總而言之,隨著教學現代化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課堂教學形式也隨之發(fā)生改變,教學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斷得到完善,課堂教學資源也逐漸豐富起來。作為教師的我們要順應教育的發(fā)展,讓微課為課堂教學服務。將微課融入到數學課堂之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教師的工作量,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讓課堂變成學習的樂園,讓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得以飛揚。

參考文獻:

[1]賴艷.微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以人教版《認識時間》教學設計為例[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4年04期.

[2]王玉元.淺談小學數學教學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4年27期.

[3]孔濤濤.淺議如何密切聯系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J].數學教學通訊2014年13期.

[4]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01:65-73.

第3篇:小學數學微課程設計范文

【關鍵詞】特色專業(yè) 人才培養(yǎng)方案 數學教育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3)05C-

0072-02

教育信息化充分發(fā)揮現代信息技術優(yōu)勢,注重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進教育公平和實現優(yōu)質教育資源廣泛共享、提高教育質量和建設學習型社會、推動教育理念變革和培養(yǎng)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chuàng)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獨特的重要作用,是實現我國教育現代化宏偉目標不可或缺的動力與支撐。廣西教育學院數學教育專業(yè)從1993年年開始招生,在多年持續(xù)的專業(yè)建設過程中,數學教育在夯實專業(yè)辦學基礎、緊貼農村中小學數學教育的實踐的同時,依托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不斷探索數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專業(yè)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本文試以廣西教育學院為例,分析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與基本原則,提出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的具體措施。

一、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人才培養(yǎng)目標

(一)貫徹教育方針,探索人才培養(yǎng)模式。堅持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的要求,遵循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zhàn)略思想,依據教育規(guī)律和有關法規(guī),適應廣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需要,體現學校的辦學優(yōu)勢和特色;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依據廣西教育學院人才培養(yǎng)目標,吸收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最新成果、優(yōu)化課程體系、探索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人才培養(yǎng)模式。

(二)加強信息技術,打造特色專業(yè)。依托數學教育專業(yè)傳統(tǒng)的優(yōu)勢,加強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深度整合,努力打造具有廣西特色的數學教育特色專業(yè)。

(三)重視實踐應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在掌握數學教育專業(yè)必要的理論知識、基本技能和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上,加強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實現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fā)展,結合廣西實際及學院人才培養(yǎng)目標,堅持“加強基礎,拓寬專業(yè),強調實踐,重視應用,以學為主,培養(yǎng)素質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指導思想。

二、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以就業(yè)為導向,實現多樣化發(fā)展。應不斷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思維,完善人才培養(yǎng)模式,實現數學教育專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首先,對全區(qū)中小學進行調研,了解數學教育專業(yè)的就業(yè)去向和潛在的社會需求。積極改革人才培養(yǎng)模式,深化本專業(yè)內涵,使畢業(yè)生適應市場需求,提高就業(yè)率。其次,要不斷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思維,使學生掌握專業(yè)方向的核心技能,實現發(fā)展的多元化。

(二)貫徹《中小學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落實學校定位。根據《中小學教師專業(yè)標準(試行)》調整人才培養(yǎng)方案,編寫教育教學類教材,作為教師教育類課程的重要內容。堅持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提高素質資調發(fā)展,體現創(chuàng)新教育、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理念,體現學校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落實學校的定位。

(三)構建符合數學與信息教育教學規(guī)律,符合未來中小學數學教師需要的課程體系。繼續(xù)推行“基礎寬、素質高、能力強、適應廣”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課程體系,修訂人才培養(yǎng)方案,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圍繞培養(yǎng)農村中小學優(yōu)秀數學教師的目標,構建基礎性課程、發(fā)展性課程、教育性課程和信息技術性課程的課程體系。

(四)加強精品課程和重點課程建設,促進教育教學資源利用。進一步加大本專業(yè)現有的院級精品課程和重點課程的建設力度。加強教學研究和教材建設,爭取在教改項目、教學資源利用和教材建設等方面獲得一批標志性成果。數學教育專業(yè)重視基礎課與主干課的建設是該專業(yè)的辦學傳統(tǒng),我們的思路是加強基礎課程,建設重點課程,突出主干課程,拓寬選修課程。

(五)加強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加強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改革實踐教學,確保用一學期進行教育實習。數學教育專業(yè)的實踐教學主要內容有:課程實驗教學、教育實習、暑期社會實踐、社會活動、畢業(yè)論文、數學建模競賽等。

(六)強化師范生綜合技能訓練,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重視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強化實踐活動和技能訓練。數學教育專業(yè)為師范類專業(yè),可提高師范生技能為突破口,開設三字一話(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和普通話)和教師職業(yè)技能課程、開展教師職業(yè)技能比賽等系列活動,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強化綜合素質,增強該專業(yè)學生的就業(yè)競爭力。

三、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人才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的具體措施

(一)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有機結合的教育理念。應從課程結構入手,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相結合。按照學院的頂層設計, 本次培養(yǎng)方案中所有課程設計分為公共基礎課程、通識課程、學科專業(yè)課程和教育專業(yè)課程四個層次,按照修讀要求分為必修課程、限選修課程、任選修課程和輔修課程四種類別。其中通識教育課程主要為公共基礎必修課程、通識限選課程和任選課程,約占課程總學時的31%,它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具備較扎實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較寬的知識面、良好的綜合素質,主要設置政治理論、人文社會科學、英語及計算機基礎、安全及就業(yè)指導等四個課程系列。專業(yè)教育課程包括學科專業(yè)課程和教育專業(yè)課程,約占課程總學時的69%。學科專業(yè)課程著眼培養(yǎng)學生具備本專業(yè)所需的數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教育專業(yè)課程著眼培養(yǎng)學生從事教育事業(yè)所需的數學素養(yǎng)與教育教學技能。

(二)構建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專業(yè)學科課程體系。數學教育專業(yè)以數學分析、高等代數、解析幾何、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數、概率統(tǒng)計、計算機應用基礎、初等數學研究、普通物理等為數學教育專業(yè)主干課程。可從廣西農村中小學校的實際出發(fā),本著學科專業(yè)課程“夠用為度”的理念,對部分學科課程、教學內容進行精簡和整合,例如,可以將高等代數、解析幾何這兩門課程合并為高等代數與解析幾何一門課程,同時適當降低其系統(tǒng)性、完整性、嚴密性要求。同時,可將課程體系分為基礎性課程、發(fā)展性課程和創(chuàng)造性課程,形成一條主線,以數學分析、高等代數、解析幾何為基礎性課程,常微分方程、近世代數為發(fā)展性課程,概率與統(tǒng)計、普通物理為創(chuàng)造性課程的課程體系;各部分按知識層次進行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在基礎性、發(fā)展性課程和創(chuàng)造性課程有機結合的基礎上形成連貫、開放、整體的課程體系,整體優(yōu)化,結構合理,很好體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fā)展的要求。

(三)構建信息技術課程體系。構建以培養(yǎng)學生計算機基礎知識、課件制作能力和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內容整合素養(yǎng)為目的的信息技術教學體系。

1.重視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加大課時,由原來的一學期開課時間,改成一學年來開課。讓學生掌握計算機原理、網絡原理、多媒體技術原理;同時,還要了解網絡信息的倫理道德修養(yǎng);了解信息安全、防范計算機病毒和抵制計算機犯罪的常識等。

2.加大課件制作及教學演示課程,將Authorware多媒體課件制作、Flas設計、網頁制作列為必修課,還開出圖像設計、動畫設計、影視編輯等選修課程,提高學生課件制作及數學教學演示能力,這包括對數學語言文字、符號、圖形、動畫、實物圖像、聲音、視頻等教學信息進行有效的組織與管理,借助于計算機及多媒體技術將文本的教材內容轉換為更為直觀生動的超文本形式的教學材料,如電子教案和網絡課件等。

3.開發(fā)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內容整合的校本課程,讓學生了解信息科學技術應用于數學教育的發(fā)展狀況,了解信息技術在數學教育領域中的規(guī)律、特點和動向。使學生通過恰當地使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來探究、發(fā)現、獲取、驗證、建構數學知識,提高數學思維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意識,并形成自覺運用信息技術來學習數學的意識。

(四)強化專業(yè)教育類課程體系。以數學教育專業(yè)為例。數學教育類課程是幫助學生提高教學技能和藝術、實現數學學科知識和教育理論向實際的教學行為轉化的核心課程??蓪祵W教育類課程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數學教學內容研究型, 開設數學解題研究、初等數學研究等課程;第二類是數學課堂教學研究型,開設中小學數學教材教法、中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分析、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等課程,還適當增加數學教學觀摩和教學技能訓練課的比重,如見習課課時和微格教學課時;第三類是數學思想、數學文化及方法型,開設數學史與數學方法論、現代數學與中小學數學、數學文化、數學學與教的心理學、基礎教育改革、教育統(tǒng)計、教育評價等課程。第一、第二類課程為必修課,主要讓師范生理解中小學數學的本質,掌握中小學數學的內容、思想、方法,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yǎng);理解現代教育技術的理論,在中小學數學教學中能熟練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體會中學數學教學工作,具有一定的中小學數學教學能力。第三類課程為選修課,主要讓師范生了解中學數學的歷史,認識數學的價值,體會數學的美學價值;不斷豐富知識面,為將來成為高素質的中小學教師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重視實踐性環(huán)節(jié),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數學教育專業(yè)根據專業(yè)特點,構建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主要構建包括基礎見習、課程見習、綜合實習、校內實踐、校外實踐的系列實踐教學活動,將學生的教學實踐貫穿在3年學習過程中。我們從第二學期安排基礎見習,帶學生到中小學見習2到3次,每次1天,目的使學生對未來從事的教育事業(yè)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初步了解中小學數學的常規(guī)教學與管理,以見習報告或調研報告形式進行考核。第三學期,就近安排課程見習,組織到不同類型中小學聽課4~5次,每次聽2~3節(jié)課,領略不同風格的中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藝術。第四、第五學期配合數學教育類課程的教學進行分散的常規(guī)性的教育見習,一方面,要求學生試上2節(jié)課、做1天班主任,鍛煉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了解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行為習慣;另一方面,組織學生參加當地學校優(yōu)質課觀摩和評議,讓學生在反思中發(fā)現自己的努力方向。第五學期安排1周時間在校內試講、說課,為畢業(yè)實習做好準備。第六學期進行畢業(yè)實習,實習主要包括教學實習與班主任工作實習,在教育實習中,學生必須完成8節(jié)課以上的數學教學任務,并且還需要完成聽課、評課、說課、教育調查等項目。教育教學實習主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教師觀,鍛煉師范生的教學技能,形成良好的教師素養(yǎng),以適應基礎教育發(fā)展。

(六)推行數學建模競賽,提高學生信息技術及數學應用能力。重視開展“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整合”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采取課程教學與競賽相結合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組織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活動;數學建模是從大量事物中綜合歸納出概念和理論的演化過程,是綜合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和方法,創(chuàng)造性地分析解決來自于實際中的問題,所建立的數學模型可以直接應用于實際中。通過典型事例的分析,大量數據的采集及到大量的數值計算和邏輯運算,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掌握數學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學生建立數學模型和運用計算機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

總之,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廣泛應用,數學教育專業(yè)如何使學生適應現代社會的發(fā)展,順應社會對人才知識、能力、素質需求的新趨勢等等這些都是今后我們在制定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劉桂香.高職數學教育專業(yè)的現狀與思考[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3)

[2]焦萬堂,張景麗,張同斌.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研究與實踐[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8(6)

[3]黃海平.論網絡環(huán)境下高校數學教師的基本素養(yǎng)[J].職業(yè)與教育,2010(4)

[4]孫東方,劉小紅.依托特色專業(yè)建設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體系[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6)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學校特色專業(yè)及課程一體化建設項目(GXTSZY277);廣西教育學院重點專業(yè)建設項目(2012JYZDZY04)

第4篇:小學數學微課程設計范文

本文中的數學學科教育類課程,系指數學教育學、數學教育心理學、數學教材教法、數學教學技能、數學思維方法、初等數學研究、數學教學實踐等為高師數學教育專業(yè)學生獲得數學教育基本教學理論和實際教學技能的相關課程。

1問題的提出

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迅速,其中突出的表現之一,就是實施新課程標準和使用新教材。師范院校作為我國教師教育的主體,如何面對這一實際的基本策略就是“配合適應”和“推動引導”[7]。這一策略的實施,則需要具體的工作去體現。那么具體到高師數學教育專業(yè)來說,應該怎么做好自的工作,培養(yǎng)出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需要的“適用性”數學師資呢?傳統(tǒng)的高師數學學科教育類課程,實行的是各自為政,分科教學的課程模式。各門課程及其教學方面很少具有有機聯系,其后果勢必是或遺漏,或重復。由于各門課程由不同的教師擔任教學,因此內容重復不僅無法避免,而且相當多;同時,由于內容仍具有繼續(xù)擴張的趨勢,形成教學內容的變量性,這與教學時間的常量性產生了較尖銳的矛盾。如教育學與數學教育學,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與數學教育心理學,數學教育學與數學教學法,數學教育學與數學教育心理學,數學教育心理學與數學思維方法,數學教材教法和數學教學技能,數學思維方法與初等數學研究,還有教育科研與畢業(yè)論文等課程,在教學內容上都有不同程度地重復,且顯然有些課程是后增的。內容的重復浪費了不少寶貴的教學時間,新增的內容顯然是必要的,原有的內容又覺得必不可少,造成教學內容的不斷膨脹,其結果只能是減少學生的自學時間。造成以上結果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的課程、教材“幾十年因循守舊,采取補補綴綴的辦法”,于是,“招致課程內容的膨脹,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材陳舊老化的問題”,因此,“從根本上革新課程,已經刻不容緩了。”[2]基礎教育實施數學新教材以來,教學的各方面都有相當大的改革。雖然高校師范類專業(yè)也在進行一些相應的改革,但從總體上看,還是處在一個被動應付、治標不治本的狀態(tài)之下。這就是說,職前教師教育適應不了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的需要,比如,數學教育類課程的設置與教學基本上沿用傳統(tǒng)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就是明顯的例子。根據我們的調查顯示,在數學教學上,中小學迫切需要教學基本功扎實,課堂教學能力強,具有開展數學研究性教學能力的教師。而這些年來,由于諸多原因,師范數學教育專業(yè)畢業(yè)生總體質量有下滑的趨勢,再加上中小學實施新數學課程標準和新數學教材,而高師教師對中小學數學課程改革了解不夠,因此,致使培養(yǎng)的新教師不能很快適應基礎教育實施新數學課程的需要。綜上所述,對職前數學教師教育中數學學科教育類課程及其教學的改革,從某種意義上說,已刻不容緩。在實踐和理論上已經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礎上,我們提出“以課題組織課程,以問題組織課堂”,改革數學學科教育類課程及其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思想。

2改革的實施

根據“以課題組織課程,以問題組織課堂”的基本思想,在數學學科教育類課程整合及其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實踐中,具體實施過程如下:

2.1改革的基礎

為了使改革不流于形式,取得預期的成效,必須要扎實改革的基礎。首先,此項改革以浙江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面向基礎教育實施數學新課程和教師專業(yè)化的高師數學教育改革研究”為依托,另外有相關的省教育科研課題,有浙江省精品課程———數學教育學,還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數學教育新視野》,由研究出版社出版了《數學問題論》等相關專著,在《數學教育學報上》發(fā)表了《數學教育專業(yè)教育實習改革研究》,在《教學月刊》上發(fā)表了《開設數學問題課,提升數學思維力》等相關論文為基礎。其次,國內外已經有類似的改革先例。據顧建民等[3]在《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創(chuàng)新模式》中介紹,位于歐洲丹麥德蘭半島北部奧爾堡大學從1974年建校起,就創(chuàng)立了“以問題為中心”、“由課題來組織”的“做學問”的新模式。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課程開發(fā)發(fā)生了顯著的質的變化。變化之一就是科學的綜合化動向[4]。關于課程教學,則是眾所周知的“問題解決教學”。“問題解決教學”最具代表性的當推數學。此外,還有德國的“范例方式課程論”、“范例教學法”與美國和前蘇聯的“問題教學法”都具有相似意義。國內有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等對學科教育類課程正在進行相應的改革,改革的基本思想是:考慮教師教育專業(yè)的邊際或雙專業(yè)性質,把普通文化知識課程、學科專業(yè)課程、教育學科專業(yè)課程、教育技能課程和教育實踐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課程設計按照課程結構化和微型化相結合的原則進行,以便形成課程體系和盡量壓縮每門課程的學時。至于中小學,與此改革相似的改革就更多了,限于篇幅,不再一一細說。再次,改革有先進的理論指導。從課程論來看,“以課題組織課程,以問題組織課堂”的思想和做法,屬于“一體化教學方法”。這種組織課程的方法,G•豪森等人認為,要求“組織學習的過程要考慮到學生水平發(fā)展的需要”,“學習內容的選擇也必須適合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這就是說,凡是跟個人生活和職業(yè)有關的實際需要和現實問題,無論是目前的還是將來的,都應予以考慮。從現實中提取的問題將決定教學內容。這樣的問題和問題組,一般不可能局限于個別的學校科目,也不能依靠某一學科的教材、概念和有關知識來加以解決。幾個學科的處理方法與觀念的相互作用,將會在解決問題的階段起決定性的作用。由于這個緣故,一體化教學方法取消了教學科目的劃分,而是把這些科目按現成問題的需要進行一體化的處理。[5]

2.2改革的方案和措施

改革的總體方案是: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際,用“為基礎教育培養(yǎng)適用性數學教師”這一課題來組織數學學科教育類課程的整合;用“問題教學法”來組織理論課的教學。課程整合的具體措施是“大合小分”。“大合”即將數學學科教育類課程整合為2門課程,一門為數學思維的理論與實踐,一門為數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數學思維的理論與實踐主要是由數學思維論、數學教育心理學和初等數學研究這樣傳統(tǒng)的3門課程整合而成。整合后的數學思維理論與實踐這一課程下設2門子課程,一門是以理論為主的數學思維論,一門是以實踐為主的數學解題訓練。而數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則主要是由數學教育學、數學教學基本技能和系列化實習整合而成。數學教育的理論和實踐課程下設2門子課程,一門是以理論為主的省精品課程數學教育學,一門是以實踐為主的系列化實踐。“小分”即在以上的大課程下設列小課程。“數學思維的理論與實踐”這門大課程下設的“數學解題訓練”課程,由初、高中升學試題解答、怎樣解題和數學競賽等3門小課程組成。“數學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這門課程下設的“數學教育學”,則由數學新課標解讀、新數學教材分析、數學教育理論、數學教育技能訓練等4門小課程組成。而“系列化實踐”課程又由2個子課程組成,一門是“校內實訓”課程,一門是“校外實習”課程。校內實訓課前述的“數學教學技能訓練”外,還有“實習前試教”;而“校外實習”則由“參觀附屬學校”、“一節(jié)課見習”、“全程見習”、“規(guī)范性實習”和“適應性實習”這樣一個系列所構成。在實施以上課程構架時,具體的做法是:“數學思維論”為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而開設,數學解題訓練中的“初、高中升學試題解答”課程作為一、二年級學生的寒暑假作業(yè),屬課外活動課程;“怎樣解題”課程由教師用波利亞的《怎樣解題》中的相應理論為主,對學生的寒暑假作業(yè)作集中點評;“數學競賽”課程作為選修課開設。“數學教育學”中的“中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解讀”、“中小學數學新教材分析”這2門課程作為小課程,由具有中小學數學教學實踐的教師擔任;“數學教育理論”課程作為“數學教育學”的理論部分相對集中講授,“數學教學技能”的基本功部分分散在課外進行,備課、說課、上課、評課等數學技能則利用微格教學以分組為主進行訓練。關于“系列化實踐”則不是本文的主題,此處不贅。以上闡述了如何“以課題組織課程”的方法措施,接下來以一個教學實例來說明如何“以問題組織課堂”。[6]勾股定理是初中數學的一個基本教學內容。為了讓學生為以后進行這一內容的教學打下扎實基礎,教師組織了以下一系列問題,進行了一次關于勾股定理的教學。[7](公式略)#p#分頁標題#e#

第5篇:小學數學微課程設計范文

關鍵詞 學校 微課 課程資源 微課程

微課的雛形最早見于美國北愛荷華大學LeRoy A.McGrew教授1993年提出的60秒課程以及英國納皮爾大學T.P.Kee 1995年提出的一分鐘演講。[1]2008年,戴維?彭羅斯(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提出Micro Lecture的概念,目的是讓教師把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緊密地聯系起來,以產生一種“更加聚焦的學習體驗”。[1]國內胡鐵生將其最早引進,并提出“微課”的概念,認為“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要求,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2]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普及和人們對學習要求的提高,近年來,國內掀起了對微課研究的熱潮,研究主要集中于對微課發(fā)展的簡單介紹、微課的制作技術研究以及組織各級各類微課競賽。目前來看,微課作為教育領域的新鮮事物,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部分理論研究者和中小學一線教師積極投入微課的推廣應用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經驗。但同時,當前研究和實踐中也存在理論研究匱乏、認識觀念片面、現實條件不足、實踐過程盲目等問題。對此,進一步明晰微課的特點,合理把握微課的優(yōu)劣,針對現實問題科學開發(fā)和實施微課是研究的當務之急。

一、學校微課的基本特點

當前不同的學者對微課有不同的定義,本文所研究的微課是指為使學習者自主學習獲得最佳效果,經過精心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以流媒體形式展示,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雖然人們對微課從時間長短、開發(fā)主體歸屬、課程優(yōu)劣等多個不同方面進行定義存在一些爭議,但在微課所具有的特點方面卻基本形成共識,認為微課具有時間短、內容精、以視頻為主要載體的特性。

1.時間短

微課的“微”最明顯的體現就是時間短。有學者對可汗學院、TEDEd、佛山微課三個比較有影響和知名度的項目中的微課進行調查統(tǒng)計,結果顯示,微課的時長以0~10分鐘為主,在調查的微課中,小于十分鐘的約占83.3%[3],這相對于傳統(tǒng)課堂授課的40分鐘而言,其時間是非常短的。

2.內容精

通過對可汗學院、TEDEd、佛山微課、淄博市微課程設計與創(chuàng)作大賽中的微課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其內容均短小精悍,具有吸引力,針對性較強。每個微課可以在短時間內為學生明確地闡明一個知識點或思想,例如淄博市的一節(jié)微課《拼音巧標調》,即用4分38秒向同學們講述了“如何給拼音標音調”這個一年級的重難點,針對性非常強。

3.以視頻為主要載體

目前微課的呈現主要以視頻為載體,既有用攝像機錄制的視頻,也有用錄屏軟件錄制的視頻,還有用flash等軟件編輯的視頻,使得學習內容更加形象生動,更具吸引力。

二、學校微課的主要優(yōu)勢與不足

與課堂教學不同,微課在打破時空限制、更充分地關照學生的個性特點、有效促進教育資源的共享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當然,任何一種事物都不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微課因其自身內容的單一性、時間的短時性、載體的技術依賴性等特點,而存在功能上的局限和實施中的困難。由此,在學校微課的建設與實施中,必須靈活辯證地對待。

1.學校微課的主要優(yōu)勢

(1)突破傳統(tǒng)學校課程實施的時空限制

傳統(tǒng)教學是在特定時間、特定空間內進行的,為了學習特定的內容,教師和學生通常在確定時間、確定地點進行授課和學習。微課與此不同,它以視頻為主要載體的特性使得教學雙邊活動打破了時空的限制,更加靈活多樣。從時間上來說,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學習,而且,根據自己的學習程度或目的不同,靈活選擇進度和內容,不必擔心因一時分心而造成知識點遺漏的情況。從空間上來說,微課使得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不僅可以發(fā)生在教室里,而且可以發(fā)生在學生有條件觀看微課的任何地方,諸如教室外、家庭中,甚至公交車上、商場、路邊等等,這為學生時時處處地學習提供了可能和便利。

(2)更充分地關照學生的個體差異

近些年來,隨著基礎教育的普及,適齡兒童幾乎全員入學,加之社會生活的日趨多元化,學生的家庭和社會經驗背景的差別也在擴大,學生間的個別差異似乎越來越“加劇”。[1]在大班額教學的現實條件下,如何使教學充分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一直是教師努力解決的問題。學校微課的出現為彌補和適應學生的個體差異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學生可以自行安排學習進度。傳統(tǒng)課堂的統(tǒng)一講授會對能力水平相對較低、思維品質不高的同學產生壓力,導致學習跟不上,然而學校微課是已經錄制好的教學視頻,學生可以自主控制播放速度和次數,選擇適合自身能力和思維水平的學習速度和頻率,充分考慮到個體差異。第二,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校微課不僅局限在教材的重難點解析,還有部分內容是用來拓展學生課外生活的,學生可以從自身的興趣、性格和氣質出發(fā),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進行探索學習,實現自身的個性化發(fā)展,例如可汗學院的《藝術史簡介》、淄博市微課程設計與創(chuàng)作大賽中的《切開榴蓮的秘密》等內容就可以達到上述目的。

(3)有效增進課程資源的共享性

教育公平是當今社會關注較多的一個話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把“促進公平”作為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重要方針,而當前,農村學校與城市學校、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之間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差異過大,不同學生享受到不同的資源,有悖教育公平。學校微課因其不受時空限制的特點,有利于將各地的優(yōu)勢資源進行集中和分享,使處于不同地域的學生都可以通過網絡和學習終端方便、快捷地享受國內外名師的優(yōu)秀授課。就微課網來說,不同地區(qū)的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感受到人大附中、清華附中、北京四中、一■一中學等十余所頂尖名校名師的精彩課堂,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實現了優(yōu)勢課程資源的共享,有效地增進了教育公平。

2.當前學校微課建設面臨的問題

(1)認識片面

觀念的不正確往往導致行動的不合理,因此正確認識學校微課有著重要的意義。當前學校微課在認識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價值觀念功利化。有些學校制作微課僅僅是為了參加微課大賽,獲得獎勵,提高自己學校的知名度,應付上級交代下來的任務,忽略它在日常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價值觀念過于功利化。第二,微課功能擴大化。主管人員對微課的優(yōu)劣認識不清,只看到它的優(yōu)勢,卻無視其局限性,在建設的過程中不顧及本土特色、學校的水平、教學內容、學生的家庭條件,盲目跟進微課,導致微課使用效果不佳、學生和家長對此方式產生反感、耽誤學校正常的課業(yè)教學等問題。第三,建設流程簡單化。不少學校認為微課建設就是制作一個教學視頻,供學生課下觀看,只要有一個會制作視頻的電教人員就可以完成該任務。事實上,微課的開發(fā)并不簡單地等同于微視頻制作,良好的教學設計、教學支持資源的建設、教學反饋的提供均應包含其中。

(2)資源不足

學校微課建設資源不足體現在計算機硬件缺乏、專業(yè)師資匱乏、實施經驗欠缺,該類問題大大抑制了微課的有效推進。首先,計算機軟硬件缺乏。微課主要以視頻為載體的特點要求學生和教師具備相應的移動終端和微課制作工具,當前學校尚未能實現教師人手一臺電腦、學生人手一臺移動終端,抑制了教師對微課的開發(fā)以及學生對微課的利用。其次,專業(yè)師資匱乏。學校微課的開發(fā)是一個系統(tǒng)且復雜的過程,需要有專門人員進行統(tǒng)籌規(guī)劃,然而目前一般是由學校負責人兼任此任務,缺乏專業(yè)人才進行指導,導致微課建設出現零散、不系統(tǒng)的狀態(tài)。最后,實施經驗欠缺。國內微課在起步階段缺乏系統(tǒng)經驗,雖然部分學校也探索出了適合自己學校微課發(fā)展的一些經驗,但尚不夠系統(tǒng),學校不知如何去管理微課;評價人員不知如何去考核微課;任課教師也不知如何常態(tài)化應用微課。

(3)自身局限

上文提及到微課具有時間短、內容精的特點,這既是優(yōu)勢,同時也是它的局限性。首先,時間短不利于學生注意力的長時集中。微課教學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重大區(qū)別之一就是時間的長短問題,傳統(tǒng)授課一般是45分鐘甚至更長,而一節(jié)微課僅僅5~10分鐘,前者要求學習者有長時間的、集中的注意力。如若學生習慣了對微課的學習,其長時注意力必然會受到影響,進而影響到傳統(tǒng)教學,這是微課的設計者不希望出現的。其次,內容精煉容易導致教學內容的碎片化。以小學數學“長度單位的認識”這一專題為例,如若分別將厘米、分米、米的特點、應用作為微課的主題進行設計,那么三個簡練的微課無疑可以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此知識點,但厘米、分米、米之間的內在聯系卻不易被學生所感知,這應當引起微課規(guī)劃者的重視。

三、學校微課建設的策略

學校微課在建設的過程中面臨著多樣的挑戰(zhàn),提高對微課的科學認識、規(guī)范微課的設計開發(fā)、促進微課的有效利用、完善學校微課的評價機制、促進微課向微課程轉化,可以有效地解決當前學校微課建設面臨的問題。

1.提高對微課的科學認識

一方面,鑒于當前學校建設微課面臨的觀念上的問題,相關人員應提高對微課的科學認識,組織管理部門可以通過組織培訓、定期研討交流的形式督促學校人員端正建設微課的態(tài)度,全面科學地認識微課。另一方面,鑒于目前我國對微課的理論研究不足,對實踐者的啟迪作用有限,理論研究者應加強對學校微課概念、特點、優(yōu)勢和劣勢等的理論研究,幫助一線人員進一步明晰微課的相關內容,為其實踐工作導航[4]。但需注意,在對微課的理論進行研究時應當在借鑒西方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立足本土,理論聯系實踐,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的方式以科學的態(tài)度認識和對待微課。

2.規(guī)范微課的設計開發(fā)

為了使學校對微課的投入有所成效,規(guī)范其設計開發(fā)是不得不去思考的問題。首先,相關人員應當根據教育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者的建議制作出一條符合本校微課制作的流程,明確微課建設的人員構成,減少不必要的重復工作,提高制作效率。其次,精選學校微課的教學內容。以教材為分界線,提供兩類微課內容,一是對課本重難點的解析課,二是對學生興趣的拓展課,兩類內容從不同的視角為不同需求的學習者提供便利。最后,保障學校微課的質量。學校微課在制作的過程中不應當只求數量,更應當追求質量,評價和管理人員應當嚴格把守每一個微課的質量關,使其達到最佳的效果。

3.促進微課的有效利用

促進微課的有效利用是學校微課建設者必須思考的問題。為了增強其實施效果,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著手:第一,提供充足的軟硬條件。充足的軟硬件可以使得教師有制作微課的條件,學生有必備的學習條件,避免教師和學生因計算機或其他各種移動終端的匱乏而喪失使用微課的權利。第二,建設良好的學習支持系統(tǒng)。良好的學習支持系統(tǒng)是微課建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其建立可以輔助學生的學習,促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效進行檢測,也可以成為教師和學生互動的平臺。第三,不斷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課程的規(guī)劃能力,為其更加順利、有效地使用微課奠定基礎?;谝陨蠋讉€方面,再借以一定的教學手段,例如定期對學生的自學進行檢驗,促使學生展示自學內容等方式,將學生對微課的學習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彌補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不足,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

4.完善學校微課的評價機制

評價是對微課的一個反饋,良好的評價機制有利于促進學校微課建設穩(wěn)步前進。學校應當從評價人員的確定、評價指標體系的制定以及評價方法的選擇上進行周密的考慮。在評價人員的確定方面,秉承多種評價主體并存的原則,既重視專家評價又重視學生的評價,同時還可以將教師自評和家長評價等納入其中,通過評價主體的多元化,保障評價更加的客觀公正。在評價指標體系的制定方面,學??梢詤⒖汲晒Π咐蛘咧苯悠刚垖<覍W者結合自身的特點,制定一個全面、系統(tǒng)、可測量的標準,為開展微課建設奠定基礎。在方法的選擇方面,應當注意過程性評價與結果評價、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切勿走上只注重分數的歧途。總之,為了充分響應新課標對教育教學的要求,微課設計優(yōu)劣的評價既應當有學習過程方面的體現,也應當有學生學習效果的體現,二者應當結合起來充分考慮。

5.促使微課向微課程轉變

受我國教育傳統(tǒng)的影響,人們往往把“課”等同于“課程”,因此,在微課的研究中,也經常出現把“微課”等同于“微課程”的情況。其實,二者雖然密切關聯,但內涵并不相同。教育學研究中的“課”,主要是指教學活動的一個階段;“課程”則指學校學生所應學習的學科總和及其進程與安排,廣義的課程是指學校為實現培養(yǎng)目標而選擇的教育內容及其進程的總和,狹義的課程指某一門學科。可見,“課”偏重于教學活動,“課程”則偏重于內容的組織與安排。上文提及微課自身的局限性會導致教學內容的碎片化,不利于教學內容的系統(tǒng)化,鑒于微課與微課程的聯系和區(qū)別,可以考慮將系列微課組成專題的微課程,將專題內容的課程分解為多個微課,既能夠體現教學內容的系統(tǒng),又保留微課自身的優(yōu)勢,彌補了它自身帶來的問題。

總而言之,微課作為一個新生的事物,總會不斷地出現新問題,我們一定要以一種敏銳的視角、正確的態(tài)度來看待這些問題,在行進中思考,不斷修正和反思,使微課能夠得到穩(wěn)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梁樂明,曹俏俏,張寶輝.微課程設計模式研究――基于國內外微課程的對比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13(2).

[2] 胡鐵生.“微課”:區(qū)域教育信息資源發(fā)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

第6篇:小學數學微課程設計范文

《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最后一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的知識,了解了容積的基礎上呈現的。測量不規(guī)則形狀物體的體積,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將物體放入水中,通過“排水法”求得物體的體積。從顯性方面來說,這是“等積變形”,而從隱性來說,則是將未知轉化為已知。學生掌握了數學的轉化思想,不僅可以解決課堂中的問題,也能以此類推,解決生活中類似的問題。所以,筆者在教學時,沒有僅僅停留在知識的顯性聯系上,而是利用微課程教學法把這種隱性的數學思想滲透到其中,從而讓學生真正把握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

設計

為了有效提高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在課程設計之初,筆者首先設計了達成目標。達成目標就是學生自主學習應當達到的認知程度,能給面對微視頻和自主學習任務單進行自主學習的學生以有效引領,起到目標管理的作用。為了便于學生更好地學習,筆者將學習內容按照課前和課中進行了分割,并分別制定了達成目標。課前的達成目標是:①通過自學課本,知道什么是“不規(guī)則物體”;②借助量杯掌握用排水法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的計算方法;③借助長方體容器和水,用不同方法計算出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理解排水法的本質。課上的達成目標是:①復習鞏固課前所學知識,能用排水法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②進階練習環(huán)節(jié),正確計算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總結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不同方法的共同點;③在合作探究中能結合生活情境,認識排水法的局限性,能根據不規(guī)則物體的特點找到合適的計算體積的方法。

為了更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課前學習,筆者設計了自主學習任務單。任務單的使用讓學生明白在自主學習中要做什么,該怎么做。其中“學習任務”是任務單的主體部分,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筆者設計了兩個學習任務,把學習內容轉化為便于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系列問題。

任務一配套視頻第一部分。視頻中介紹了求橡皮泥和梨子兩種不同物體體積的方法。橡皮泥可以直接捏成規(guī)則物體,而梨子則需要借助量杯和水來進行轉化。本著問題導向的原則,筆者把學習內容轉化為便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四個問題。借助問題將排水法求物體體積的過程進行分解,從而理解“上升水的體積等于物體的體積”這一抽象的原理。

任務二配套視頻第二部分。這一步是教學重點,是學生對排水法求物體體積認識上的一次提升。在這部分,筆者不再借助量杯來求體積,而是利用視頻的動態(tài)性、過程性,用形象直觀的語言將西紅柿體積轉化為水的體積的過程解釋清楚,緊接著通過三個問題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轉化以及如何轉化,使他們再次體會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方法的本質是等積變形,為課上深入探究埋下伏筆。至此,學生的認識從特殊上升到普遍,完成了思維從特殊到一般的跨越。

制作過程

筆者設計并錄制了教學微視頻,它是學生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和學會知識的配套學習資源。本視頻包含三個環(huán)節(jié):①認識不規(guī)則物體;②了解“排水法”;③利用“排水法”解決實際問題。制作時,筆者首先利用PPT將需要展示的內容進行呈現,然后利用錄屏軟件進行錄制配音,錄制時利用繪客手寫板將重要的知識點進行標注,所有的計算過程全部是邊講邊寫,這樣的形式能更好地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突出教學的重難點。在視頻后期制作階段,筆者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更方便地讓學生進行學習和使用。為此,筆者嘗試利用H5技術對視頻進行加工,快速生成二維碼。這樣學生利用移動終端即可觀看視頻,而教師也能有效地得到反饋,從而及時掌握學生的自學情況。

教學應用過程

課堂教學筆者設計了四個環(huán)節(jié),力求讓學生經歷一個再探索的過程,讓學習變得生動有趣,讓目標達成更高效。

1.檢測評價

上課伊始,筆者首先檢測了學生課前的學習情況,主要檢測學生對不規(guī)則物體的認識和用排水法求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時的基本方法,了解他們課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檢查題目難度要與微視頻內容難度相當,目的在于評價課前自主學習的效果。

2.進階練習

有梯度的練習能促進學生內化知識、運用知識。本環(huán)節(jié)設計了兩個計算練習,當學生完成后再針對“求不規(guī)則物體方法的共同點”進行交流。這需要學生在理解排水法求物體體積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對比感受不同的方法其本質是相同的,那就是“轉化”。這樣的交流,既對前面的知識進行了總結,又為后面的探究做好了鋪墊。

3.協作探究

本環(huán)節(jié)是教學的難點。筆者分兩步走:一是“想”,讓學生思考排水法有沒有局限性,物體如不能沉入水中或過大、過小怎么辦?有沒有其他辦法?請把自己的想法寫出來。從而讓學生明確測量的關鍵就是物體必須“完全浸沒”在水中。當然,學生個人的想法還略顯稚嫩,這時就需要同伴的互相協助。二是“議”,組內對不同的方案進行對比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學生通過討論,可以發(fā)現“沙測法”等測量方法,這會啟發(fā)他們產生新的思考。在評論交流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問題追問,提煉關鍵詞并點評。如果學生遇到障礙,教師還可以用問題引導法來引導他們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想”,是碎片的生產與堆積,“議”則是碎片的歸類與整理。學生在腦海中慢慢加深了對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本質的認識,是知識內化的過程。

4.交流展示

翻轉課堂是把交流展示的舞臺讓給學生。課堂學習中,學生展示自己的創(chuàng)意想法,提升運用知識的能力。課后,各小組代表把本組的最優(yōu)方案進行展示交流,并對其他小組的質疑進行回答。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些環(huán)節(jié)都可以讓他們自己來組織。而此時,教師只需站在一邊靜靜地聆聽,根據情況適時進行點撥和評價。展示交流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品質,而且還培養(yǎng)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

評價與反思

1.翻轉,讓學生的數學思考更加深入

翻轉了的自主學習是一個個性化學習的過程。學生在達成目標和學習任務的指引下,將更多的關注點集中在如何將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轉化為水的體積,筆者利用微視頻依次呈現半杯水、滿杯水、水和梨共滿杯的動態(tài)畫面,使學生理解杯中水的變化與梨的關系,再結合任務單的指導,學生的學習過程也就變成自主探究的再發(fā)現、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學生的問題意識被喚醒,從而使思考更加深入,學生能夠在課堂中探討出不同情況下求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不同方法。

2.自主,讓學生的能力發(fā)展更快

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通常是教師唱主角,學生則被牽著走,而現在的翻轉課堂通過問題設計,把原來需要教師苦口婆心去教的過程,變成了學生自己發(fā)現知識、掌握知識的過程,釋放自主學習的空間,增強他們的學習成就感。在對課堂進行組織、互動、研討的過程中,學生時而回顧課前所學,時而靜靜計算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時而參與小組的激烈討論,學生的能力正是在這樣的自主學習中不斷提高。

評委印象

《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是在學生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和容積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經歷探究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方法的過程,獲得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驗和具體方法,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樹立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心。段兆暉老師比較準確地把握了課程認知起點,教學設計條理清晰,圍繞“等積變形”這個求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主線,以微視頻為載體開展了簡單而又完整的教學活動,引領學生從未知向已知轉化,學會解決實際問題,因此,這節(jié)微課是一份非常有效的學習資源。

首先,好的學習任務單是破解學生難題的好抓手。段老師設計的自主學習任務達成目標明確合理,將認識不規(guī)則物體、掌握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轉化成問題提出來,學生在達成目標和學習任務的指引下,將更多的關注點集中在如何將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轉化為水的體積,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他們的學習過程也就變成自主探究的再發(fā)現、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學習層次分明,任務設置切中要領,有助于學生自主檢查學習成果。同時,學生的問題意識被喚醒,從而也使思考更加深入。

第7篇:小學數學微課程設計范文

【摘 要】自2010年iPad出現以來,智能終端的教育應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平板電腦進課堂、“電子書包”等概念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小學課堂教學實踐探索活動中。平板電腦教學應用的實踐現狀如何?實踐發(fā)展趨勢如何?平板電腦教育教學應用的發(fā)展存在著哪些困難?在研究領域對平板電腦融入教育教學研究的現狀如何?本文從文獻研究及北京課題研究活動成果兩個方面來闡述上述問題,以窺這一領域的發(fā)展全貌。為科學、理性地推動平板電腦類智能終端的教育教學應用提供實踐參考。

關鍵詞 平板電腦;教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1-7384(2014)04-0073-06

問題的提出

當前,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關注平板電腦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肯定其對教學的變革性影響,同時,也有部分學者表示質疑。平板電腦對教學到底能帶來什么?存在什么利弊?到底有什么樣的使用方式?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進行了文獻研究及基于實踐的研究成果分享。

文獻查找及分析

在中國知網中,筆者首先在期刊論文數據庫中以“篇名”為檢索條件,以“平板電腦”并且“教學”為

關鍵詞 ,共檢索到9條數據。再以“主題”為檢索條件,同樣以“平板電腦”并且“教學”為

關鍵詞 ,共檢索到77條。最后在會議論文數據庫中,也以上述同樣的

關鍵詞 和兩種不同的條件進行檢索,分別檢索出“篇名”0條和“主題”15條的文獻??紤]到目前對平板電腦叫法的各種不一,又分別以iPad、Pad和Tablet PC代替“平板電腦”,另一個

關鍵詞 仍用“教學”。iPad(這里指用iPad替代平板電腦,其他跟上述條件一致,下同)在期刊論文中是篇名9條,主題36條;在碩博論文數據庫中篇名1條,主題5條;在會議論文數據庫中篇名0條,主題1條。Pad在期刊數據庫中篇名2條,主題32條;在碩博論文數據庫中篇名1條,主題31條;在會議論文數據庫中篇名0條,主題1條。Tablet PC在期刊數據庫中篇名0條,主題7條;在碩博論文數據庫中篇名1條,主題14條。在論文數據庫中篇名0條,主題1條。檢索結果如表1所示。

對上述文獻進行去重和篩選,最終共確定文獻38篇作為本文文獻綜述詳細研究的對象。通過對這38篇文獻的分析,首先從名字上以“平板電腦”作為叫法的有25篇,以“iPad”作為叫法的有13篇,還有2篇以“Pad”作為叫法,還有另外兩篇分別以“Tablet PC”和“xPad”作為叫法。iPad是蘋果公司開發(fā)的平板電腦,可以看出在中國幾乎把iPad和平板電腦等同起來,說明蘋果公司的產品在中國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通過上述文獻分析,發(fā)現目前國內對平板電腦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主要涉及平板電腦發(fā)展及其教育教學應用可能性、國內外平板電腦教學應用情況、平板電腦教育教學應用的環(huán)境需求、平板電腦用于教學的優(yōu)點和變革、平板電腦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融合平板電腦的課堂教學模式、平板電腦環(huán)境下的資源開發(fā)和平臺建設。表2是每個類別的文獻統(tǒng)計情況。

文獻內容分析

基于以上七類文獻研究,下面是針對每一個方面文獻研究的一些總結。

1. 平板電腦教育教學應用可能性

平板電腦(Tablet PC)概念于2002年由微軟首次提出,其后發(fā)展緩慢,直至2010年蘋果公司了iPad并對平板電腦概念和設計理念進行了重新定義,將其界定為介于手機和桌面電腦之間的便攜式移動設備。此后短短兩三年,平板電腦在全球形成了蓬勃發(fā)展的勢頭。至2011年6月,蘋果公司已銷售3000萬臺iPad ,全球各大廠商如三星、戴爾、惠普、聯想、東芝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平板電腦。

伴隨著移動學習理論的發(fā)展,平板電腦類智能終端的出現無疑對移動學習的實施增加了新的技術和支撐環(huán)境,是對移動學習理論的進一步完善。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認識到平板電腦將對教育變革產生巨大影響,專門針對教育教學定制開發(fā)的平板電腦也不斷出現,以平板電腦為載體的電子書包和電子教材概念不斷深化發(fā)展,平板電腦的巨大發(fā)展使得教育的各種軟件和資源不斷得到開發(fā)和建設。

38篇文獻中的大部分文獻都對這一方面進行了闡述,說明目前中國已經認識到平板電腦的迅速發(fā)展及其將會在教育教學中產生重大影響。

2. 國內外平板電腦教學應用情況

對平板電腦用于教育教學持肯定態(tài)度的研究人員無不論述國內外關于平板電腦用于教學的情況,他們認為,國際上已經在不斷推進和深化這方面的工作,提醒我們應該跟上國際步伐,把中國教育信息化的建設推向更高層次。

國外在這一領域著手較早,很多國家已經啟動了智能終端進入教育系統(tǒng)的計劃。在大學、中學、小學等學段都有所涉及。在美國,蘋果公司于2011年7月開始在超過600個地區(qū)啟動“一對一”項目,即教師和學生每人配備一部iPad,并在上課時使用。奧巴馬政府的目標是到2017年每位學生人手一本電子書。愛爾蘭的中學已經用平板電腦代取傳統(tǒng)課本。韓國也計劃投資超20億美元開發(fā)電子課本,到2015年取代紙質課本。另外,澳大利亞、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都有越來越多的學校將iPad作為一種新型教學輔助工具。

近兩年來,我國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成都、深圳等地,已然開展平板電腦用于課堂教學的實驗,如2010年深圳南山實驗麒麟小學嘗試了iPad上課,同時引起了社會的熱議。自2010年底起,北京市西城區(qū)、東城區(qū)、海淀區(qū)、朝陽區(qū)、豐臺區(qū)、大興區(qū)等相繼開展iPad及其他形態(tài)智能終端的教學應用嘗試,并已經形成了常態(tài)化應用的學校,如豐師附小、人大附中西山學校等。2013年4月24日,北京中關村第一小學首次舉行公開課,展示平板電腦在課堂的應用; 2013年6月25日,湖北黃岡第一中學初中部初一年級2班不用書本,一人一臺平板電腦進行課堂教學。當前,開展平板電腦教學應用的區(qū)域包括北京、上海、佛山、深圳、杭州、南京、濰坊、新疆昌吉等地,上海更是把“電子書包”項目寫入了“十二五”規(guī)劃。在高校研究團隊中,出現了專業(yè)性的研究團隊,如北京師范大學李玉順博士實施的中國教育學會“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Pad的新型教學方法的實驗研究》就是北京這一領域的應用推進研究課題,試圖探究基于Pad有效應用的新型教學方法和課堂教學模式。上海華東師范大學一直致力于以平板電腦為載體的電子課本和電子書包相關標準制定,并在《華東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年3月第二期發(fā)表了《電子課本與電子書包技術標準體系框架的研究》,給出了一個技術標準體系的整體框架。

3. 平板電腦教育教學應用的環(huán)境需求

要把平板電腦用于教育教學過程,必須在硬件、軟件、環(huán)境、網絡等各方面實現基本配置,有不少文獻關注這些方面。經過對上述文獻的分析,總結為以下六個方面:(1)硬件或終端(即平板電腦)的保障,這跟經濟發(fā)展有關;(2)無線網絡,平板電腦能夠便捷地用于教學,與隨時隨地實現網絡連接分不開;(3)專業(yè)的電子課本,這里的專業(yè)指適合系統(tǒng)化的課堂教學、有針對性地對課程進行開發(fā)的電子課本,而不是碎片化的、簡單的網絡上搜集起來的文字、圖片、視頻集合體;(4)適合于平板的課堂輔助教學系統(tǒng),這類軟件系統(tǒng)能夠包括支持服務、評價、跟蹤、知識檢測等功能,具有完善功能的專業(yè)教學軟件;(5)課堂管理,這是進行有效課堂教學必須保證的問題,目前已有文獻或實踐中還沒有有效的解決辦法,包括如何控制、監(jiān)督學生的課堂學習,比如控制上網、控制學習進度等;(6)基于平板電腦的碎片化資源整合,課外學習的各種資源都是碎片化的,比如5分鐘課堂錄像、元課件、視頻、圖片等,怎樣將上述材料有效組合成一個好的基于平板的學習資源非常重要。(7)基于平板電腦的教學方法,這里的平板教學不光是教學工具的變化,也是教學方法的變革,這些新型的教學法仍在探究過程中。

4. 平板電腦用于教學的優(yōu)點和變革

平板電腦教學的優(yōu)點是文獻中關注的內容之一,從分析可以看出,對于平板電腦教學應用大部分研究者都處在美好展望階段及探索使用平板電腦哪些功能來教學,具體如何應用還呈現得較少,更很少有實證性研究。在這一層面,也有一些人提出質疑,下面詳細介紹。

? 平板電腦用于教學的優(yōu)點和變革

平板電腦應用于教學的優(yōu)勢來源于諸多方面,比如,基于ARM架構的處理器提供了低功耗和高性能結合、支持Wi-Fi和3G無線上網方式、多點觸控屏幕方便支持和實現人機交互以及豐富的接口支持;還有有利于教學模式優(yōu)化、教學成本更低,相對臺式機而言,平板電腦更適于課堂教學;便攜性、配備多種傳感器、強大的網絡功能;前所未有的互動性體驗、流暢的程序運行能力、超長的電池續(xù)航能力、高分辨率顯示屏;輸入方式多樣,不再局限于鍵盤和鼠標,可以采用手寫、觸摸甚至語音識別進行自然的人機交互。上述這些優(yōu)點基本涵蓋了大部分學者對平板電腦用于教學變革的看法。平板電腦在教學中應用的優(yōu)勢還是很明顯的。

? 平板電腦用于教學的缺點和擔憂

對平板電腦的教學應用也有質疑的聲音,如平板電腦的使用造成對電子產品的依賴、減少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學生想象力下降,在現有條件下需要一定的經濟投入。用戶的使用習慣、程序兼容性、安全性、潛在的游戲干擾等問題,這些是比較重要的問題。其他問題,如國內Wi-Fi熱點少、3G費用太高、不利于xPad的大范圍使用;無法運行flash,導致一些網站資源無法使用;關機不能桌面操作,容易造成按鍵損壞;屏幕容易破碎;整體運行速度慢,篇幅大的文檔打開慢等。對平板電腦教學的質疑將促使其在教育中更理性、合理地使用。

5. 平板電腦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

從前面表2可以看出,和具體學科教學相結合的文獻占有較大的比例。說明很多研究者都試著把平板電腦教學的應用具體到某種學科中,試圖找出適用于此學科或所有學科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從整體上來看,還沒有總結出其適用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從文獻上可以看到,和具體學科結合的案例涉及幼兒數學教育、高校數字化教育、多媒體教學、小學德育、特殊教育、小學數學、中學地理、醫(yī)學院校、中學英語、骨科多媒體教學、通識教育、貨幣創(chuàng)造實驗教學、程序設計教學等方面,已經覆蓋到大學、中學、小學甚至幼兒園的教學應用。在學科類別上覆蓋了數學、英語、醫(yī)學、德育、地理、特殊教育、通識教育、程序設計等多個學科和領域,比較齊全。但是在這些文獻中都是具體到一堂課的教學設計或是針對這堂課有哪些工具或功能可以用到,并沒有從整體和宏觀上給出總結性的方法或模式,需要有進一步的深層次探究。

6. 融合平板電腦的課堂教學模式

當前,從文獻來看,平板電腦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模式還沒有相對完善。盡管有些研究者試圖總結出一些模式,但是整體上是寬泛的、不完善的,欠缺可操作性的指導。比如,有人提出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基于資源的學習模式、基于協作的學習模式;又如基于及時通訊軟件的培訓形式、基于瀏覽器的學習形式、基于手機軟件的“云計算”學習方式,這三種學習方式不太適合課堂學習,而適用于課外的碎片化學習,而且這三種學習方式都是側重于從某種工具來說,不是從教學活動過程來呈現的。另外,還有后PC時代的移動學習方式、交互式課堂學習方式,包括簡易的內容創(chuàng)造平臺和有效的情景創(chuàng)設平臺以及高效的交互顯示平臺和溝通,交流與教學管理平臺、小組項目學習方式、個人研究性學習方式、學習管理和資源共享工具,包括裝載電子教科書,構建電子資料庫,構建學習工具集,構架自己的網絡電臺。如果從把平板電腦引入課堂教學的視角來看,那么適用于平板電腦教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才是需要解決的最重要問題。當前,上述兩個方面在以微課程、翻轉課堂等概念的指導下,正得以深入的實踐。

7. 平板電腦環(huán)境下的資源開發(fā)和平臺建設

基于平板電腦教學的資源和平臺建設是目前實際中最需求的,但相關文獻不是很多,大部分研究者在這一方面沒有切入到核心問題,比如,談到軟件資源開發(fā)需要有哪些功能和部分,北京郵電大學的李青教授提到了從屏幕布局設計、導航設計、人機交互設計、學習內容設計等方面如何開發(fā),這個方面只能在大框架上給出一點參考。另外,有些研究者只是從開發(fā)要素、原則、國內開發(fā)問題和意義來闡述,實際指導意義欠缺。平板電腦只不過是個載體,里面有什么樣的學習資源才是問題的核心,這一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強。

課題支撐的北京平板電腦教學應用發(fā)展

在中國教育學會“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基于Pad的新型教學方法的實驗研究》的支撐下,我們與北京一些學校,包括人大附中西山學校、豐師附小、白家莊小學、北京師范大學二附中等22所課題學校進行深度合作,自2012年底啟動課題研究工作,在平板電腦教學應用方式、平板電腦教學學校層面的推進方式、平板電腦教學應用的模式、平板電腦教育教學應用的有效性等方面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相關的研究成果正陸續(xù)發(fā)表。首都北京的平板電腦教育教學應用已經跨越了接觸階段,正向應用階段推進,一些學校已經進入常態(tài)化教學應用層面,如豐師附小、人大附中西山學校等,在教與學的創(chuàng)新探索方面,課題學校開展了積極的實踐探索,應用形態(tài)涉及教學、學生學習、綜合性課程設計與開展、探究性教學方式的實施,形成了跨學科綜合、高交互式特征、以學生學習為中心、開放時空(突破課堂內外)、綜合復合媒體(富媒體)的新課程形態(tài)等不同代表性課程特征的實踐。這類豐富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帶動了首都北京平板電腦教學輔助平臺的生成和發(fā)展,出現了如博雅、方正、知好樂等品牌的一對一輔助教學系統(tǒng)。從整體來看,首都北京平板電腦教學應用的整體水平領先于全國發(fā)展。

平板電腦教學應用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從以上文獻可以看出,現階段平板電腦教學應用研究已經走過了接觸、嘗試階段,正向應用階段發(fā)展,為推動這一領域的深入發(fā)展,下面這些問題還需要持續(xù)改進。

1. 對平板電腦教學應用要加速突破美好展望層面

平板電腦的確能給教育教學帶來巨大的變革,但是怎樣變革、如何實現才能真正解決當下教育所面臨的問題、怎樣實現教與學的創(chuàng)新、怎樣從時代意義上理解智能終端泛在環(huán)境對現有教學系統(tǒng)的變革作用,這些都需要多角度、多層次的教學應用實踐,在不同學段、不同課程、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等開展廣泛的應用實踐活動,并進行積極的環(huán)境建構。對當前在基礎教育領域內的應用實踐嘗試,要有意識地引導和協同推進,促進平板電腦類智能終端常態(tài)化的教育教學應用。

2. 開展以活動為基礎的平板電腦課堂教學應用模式研究

如何實現平板電腦有效教學應用,需要具有可操作性的模式和方法,而不應僅僅停留在功能或工具層面的介紹。這是目前需要深入探討的最重要的內容,要真正把平板教學引入課堂,就必須有一套適用于平板電腦教學應用的新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平板電腦教學不僅僅是工具的變化,更需要有新型教學法的支撐,否則它依然是難以深入影響教與學的新型工具而已。平板電腦教學應用的核心不是平板電腦本身,而是由它的功能衍射出來便捷性的、可操作的應用模式和應用方法。前面所列的38篇文獻中,沒有發(fā)現能涉及以活動為基礎的平板電腦教學應用設計類層次的探索與思考。

3. 缺乏適用于支持平板電腦教學應用的專業(yè)資源和輔助平臺

平板電腦用于教學需要系統(tǒng)化的、適用于課堂教學的、有針對性地對課程進行開發(fā)的電子課本,而不是碎片化的,簡單地把網上搜集起來的文字、圖片、視頻整合起來的課件。否則,這樣的方式對教學難以有實質性的改變,只不過是很簡單的工具應用而已,因此,專業(yè)的課程資源亟需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去實現。在這一方面,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相繼成立了數字出版部門,開展了這一方面的探索,但速度、規(guī)模、應用整合探索等方面的力度都需要加強。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使用平板電腦進行教學應用,實現良好的課堂管理以及對學生學習進度的控制都是很重要的問題,最好把這些問題以輔助軟件教學系統(tǒng)的形式加以解決,這將是最佳的選擇。能夠基于一定平臺借助于強大的軟件功能來實現這些課堂管理和組織、監(jiān)督的需求也是需要深入推進的重要主題。在北京,這一領域的探索已經物化出了一些一對一輔助教學平臺,但在功能的適用性、易用性,整合其他技術形態(tài)適用的便捷性,支持平板電腦教學應用需求中課堂內外和學校內外的整合深度等方面來看,這些輔的教學平臺都需要進一步的發(fā)展。

此外,平板電腦教育教學應用對學習者身心健康、平板電腦教育教學應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學習者使用平板電腦的交互方式等都是需要持續(xù)深入研究的課題。

總結

目前,平板電腦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已經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不少區(qū)域和學校已經主動開展這一方面的應用探索實踐,也有越來越多的廠商和研究者將目光投向這一領域。但是通過文獻研究及課題驅動的研究實踐活動,我們發(fā)現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中,整體上還停留在淺顯的應用層次,大部分都是在對平板教學的美好展望或需要什么條件、有什么優(yōu)缺點等主觀性分析,對于到底如何使用,如何進行模式建構,怎么去使用的實證性研究以及對平板電腦教育教學應用效果等方面還需要加強。此外,盡管有一些數量和具體學科結合的文獻,但是沒有深入地從宏觀上和理論上去分析引領平板電腦教學模式,實踐上普遍關注一堂課的教學設計,其思考深度常常也只停留在這門課程,缺乏廣泛推廣的價值的思考和抽象的意義建構。

綜上,基于平板電腦在教學中的應用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和實踐,并且有著非常美好的前景。目前研究和實踐中也存在大量的問題需要解決,包括對平板電腦類智能終端對教育教學的影響深度和切實的發(fā)展前景、平板電腦類智能終端教學應用模式、體系化高質量的平板電腦環(huán)境下的數字資源(特別是交互性的數字化教材)、支持平板電腦常態(tài)化教學應用的輔助教學系統(tǒng)等方面的深入發(fā)展,才能深入推動平板教學的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