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體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范文

體育科學研究的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體育科學研究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體育科學研究的方法

第1篇:體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高中數學;研究性學習;數學開放題

研究性學習就是要讓學生主動地參與研究過程,獲得親身體驗,培養(yǎng)其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和學會進行科學研究方法,并不在乎能不能取得什么成果或發(fā)現。美國在小學階段就開展研究性學習了。研究性學習的素材可以是有定論的東西(如定理、公式)也可以是未知領域,答案不確定、不唯一、豐富多彩都有可能,但提出的課題對學生必須有價值、有意義,符合學生實際。在此筆者結合高中數學新教材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談點己見,以供同行商榷。

一、數學研究性學習

數學研究性學習是學生數學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在基礎性、拓展性課程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數學的和現實的問題的一種有意義的主動學習,是以學生動手動腦主動探索實踐和相互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學習研究活動。它能營造一個使學生勇于探索爭論和相互學習鼓勵的良好氛圍,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數學研究性學習更加關注學習過程。

用于數學研究性學習的材料應是建立在學生現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能夠激起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體現數學研究的思想方法和應用價值,有利于營造廣闊的思維活動空間,使學生的思路越走越寬,思維的空間越來越大的一種研究性材料。

數學研究性學習的材料不僅僅是教師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師應鼓勵學生通過思考、調查、查閱資料等方式概括出問題,甚至可以通過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數學問題,進而提煉成研究性學習的材料。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問題的研究者和解決者,是主角,而教師則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給予幫助,起著組織和引導的作用。

數學研究性學習的評價不僅僅關心學習的結果,而且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參與學習的程度、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學生獲得了哪些發(fā)展,并且特別注意學生有哪些創(chuàng)造性的見解,同時對學生的情感變化也應予以注意。為了使評價能夠真實可靠,起到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目的,因此要充分尊重學生自己對自己的評價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既要有定量的評價也要有定性的評價。

二、數學研究性學習課題的選擇

數學研究性學習課題主要是指對某些數學問題的深入探討,或者從數學角度對某些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活動和合作活動。研究性學習課題應以所學的數學知識為基礎,并且密切結合生活和生產實際。新高中數學新教材將按《新大綱》的要求編入以下課題,供參考選用,當然教學時也可由師生自擬課題。提倡教師和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新高中數學新教材研究性學習參考課題有六個:數列在分期付款中的應用,向量在物理中的應用,線性規(guī)劃的實際應用,多面體歐拉定理的發(fā)現;楊輝三角,定積分在經濟生活中的應用。 其教學目標是:(1)學會提出問題和明確探究方向;(2)體驗數學活動的過程;(3)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應用能力;(4)以研究報告或小論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學會交流。

三、數學開放題與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的開展需要有合適的載體,即使是學生提出的問題也要加以整理歸類。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載體應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潛能的發(fā)揮。實踐證明,數學開放題用于研究性學習是合適的。

自70年代日本、美國在中小學教學中較為普遍地使用數學開放題以來,數學開放題已逐漸被數學教育界認為是最富有教育價值的一種數學問題,因為數學開放題能夠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而強烈的求知欲望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的內在動力。80年代介紹到我國后,在國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各類刊物發(fā)表了大量的介紹、探討開放題的理論文章或進行教學實驗方面的文章,并形成了一個教育界討論研究的亮點。90年代我國高考試題中連續(xù)出現具有開放性的題目。近幾年在全國和各地的高考試題中數學開放題更是多樣化,按命題要素的發(fā)散傾向分為條件開放型、方法開放型、結論開放型、綜合開放型;按解題目標的操作摸式分為規(guī)律探索型、量化設計型、分類討論型、數學建模型、問題探求型、情景研究型;按信息過程的訓練價值分為信息遷移型、知識鞏固型、知識發(fā)散型;按問題答案的機構類型分為有限可列型、有限混沌型、無限離散型、無限連續(xù)型。

數學開放題體現數學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過程是探究的過程,數學開放題體現數學問題的形成過程,體現解答對象的實際狀態(tài),數學開放題有利于為學生個別探索和準確認識自己提供時空,便于因材施教,可以用來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fā)散性,使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成功感,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美感。因此數學開放題用于學生研究性學習應是十分有意義的。

四、數學研究性學習中開放題的編制方法

無論是改造陳題,還是自創(chuàng)新題,編制數學開放題都要圍繞使用開放題的目的進行,開放題應當隨著使用目的和對象的變化而改變,應作為常規(guī)問題的補充,在研究型課程中適合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開放題應具備起點低、入口寬、可拓展性強的特點。

用于研究性學習的開放題盡量能有利于解題者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數學知識和能力解決問題。編制的開放題應體現某一完整的數學思想方法,具有鮮明的數學特色,幫助解題者理解什么是數學,為什么要學習數學,以及怎樣學習數學。開放題的編制不僅是教師的任務,它的編制本身也可以成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一項內容。

數學開放題的編制方法:

1.以一定的知識結構為依托,從知識網絡的交匯點尋找編制問題的切入點。能力是以知識為基礎的,但掌握知識并不一定具備能力,以一定的知識為背景,編制出開放題,面對實際問題情景,學生可以分析問題情景,根據自己的理解構造具體的數學問題,然后嘗試求解形成的數學問題并完成解答.

2.以某一數學定理或公設為依據,編制開放題。數學中的定理或公設是數學學習的重要依據,中學生的學習特別是研究性學習常常是已有的定理并不需要學生掌握,或者是學生暫時還不知道,因此我們可以設計適當的問題情景,讓學生進行探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發(fā)現一般規(guī)律,體驗研究的樂趣。

3.從封閉題出發(fā)引申出開放題。我們平時所用習題多是具有完備的條件和確定的答案,把它稱之為封閉題,在原有封閉性問題基礎上,使學生的思維向縱深發(fā)展,發(fā)散開去,能夠啟發(fā)學生有獨創(chuàng)性的理解,就有可能形成開放題。在研究性學習中首先呈現給學生封閉題,解答完之后,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如探究更一般的結論,探究更多的情形,或探究該結論成立的其它條件等。

4.為體現或重現某一數學研究方法編制開放題。數學家的研究方法蘊涵深刻的數學思想,在數學研究性學習中讓學生親身體驗數學家的某些研究,做小科學家,點燃埋藏在學生心靈深處的智慧火種。以此為著眼點編制開放題,其教育價值是不言而喻的。

5.以實際問題為背景,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編制開放題。在實際問題中,條件往往不能完全確定,即條件的不確定性是自然形成的或是實際需要,其不確定性是合理的。如包裝的外型,花圃的圖案,工程的圖紙這些是需要設計的,而由于考慮的角度不同,設計者的知識背景、價值判斷不同,得出的方案也會不同。

以實際問題為背景,編制出設計類型的開放題,用于研究性學習,可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第國際數學教育心理會議的公開課問題:“在一塊矩形地塊上,欲辟出一部分作為花壇,要使花壇的面積為矩形面積的一半,請給出你的設計?!笔且坏拦J的開放題,花圃的圖案形狀沒有規(guī)定性的要求,解題者可以進行豐富的想象,充分展示幾何圖形的應用,這種以實際問題為背景編制的開放題往往有趣而富有吸引力。

第2篇:體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小學 品德與社會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6-0057-02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專門針對中高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德育性質的課程,它的主要目標是改善學生的態(tài)度,情感和行為,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良好品德養(yǎng)成的目的。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品德與社會也被注入了新的生機,因此,我們需要根據改革的實踐情況和班級的具體情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增加新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效率,更好的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一、 增加互動教學

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互動教學是指將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相互結合,使兩者之間相互作用,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來活躍課堂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動手,動腦和動口能力,以加強學生的主關能動性。美國著名的教育學家布魯姆曾經說過,學生自身的情感特征與能否成功的學好一門課程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在學習動機較高,興趣度較大的情況下進行學習,要比那些沒有學習動機,興趣度不大的學生的學習效果好的多。因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興趣度,是學好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關鍵所在。

例如在‘學習禮貌用語’一課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組,給每組的每個同學都安排一個角色,來進行角色扮演。例如在一組模擬商城購物的情境中,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一個桌子,上面擺好各種小商品,使同學分別扮演顧客與售貨員的角色,隨后,讓一組的兩個學生進行自由發(fā)揮,其他組的學生和教師在下面當觀眾。首先,顧客走到售貨員的面前,售貨員會說您好,請問我可以幫你做些什么嗎?顧客可以回答,我想買一個發(fā)卡,您能幫我推薦一個嗎?經過短暫的挑選與對話后,當顧客選完發(fā)卡的時候,售貨員說:很高興為您服務,歡迎下次再來。顧客接著回答說,謝謝您的幫助,再見。待場景模擬完成之后,教師可以讓下面的觀眾進行互相討論,看看他們的禮貌用語使用是否得當,有什么不對的地方。這樣一來,進行角色模擬的學生在模擬中學會了禮貌用語,而觀看的同學也在討論中加深了對禮貌用語的印象。

二、采取新型教學方法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美國出現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數字故事教學法,它將動畫、視頻、音樂、圖片、文字等元素進行整合,將原來的口頭故得可視化,使得學生能更直觀的感受到動畫的內容,更容易被動畫的效果所吸引,從而更容易從故事中獲取知識。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可以通過網絡來下載一些自己需要的素材,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課堂需要,使用多種軟件來對數字故事進行編輯,例如powerpoint、premiere、Flash等軟件都可以幫助教師很好的完成數字故事的制作。在制作數字動畫的時候,教師應該遵循確定主題、編輯文本、收集素材、編輯整合這四項原則,以制作出生動的數字故事。

例如在制作‘當災難降臨的時候’這一課程的數字故事的時候,教師就應該結合‘當災難降臨的時候’這篇課文的內容,確定如‘地震來時不要慌’這樣的故事主題。隨后即可以編寫故事的文本并收集素材,在編輯文本的時候,教師可以將時間設定為地震來臨前到地震結束后的一段時間內,而人物和地點分別是一個三口之家的屋子里面。隨后教師可在網上收集像衛(wèi)生間之類的一些能夠有效躲避地震傷害的空間和容易造成傷害的舉動之類的素材。隨后配上音樂,音樂的選擇應該適合場景的發(fā)生,例如地震來臨之前,可以配上輕松舒緩的音樂,而地震來臨的時候,應該立即更換為緊張激烈的音樂音效,最后利用powpoint等辦公軟件將這些素材和音樂音效整合起來,以達到生動的效果,使學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吸引。

三、將教學內容生活化

從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課程目標來看,品德的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實際的密切聯(lián)系。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進行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是品德與社會課程最基本的出發(fā)點。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把課本上的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并且教學素材的選擇要全部來源于生活,使學生能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體會素材中的內容,從而使學生在情感與教材內容上發(fā)生共鳴,引發(fā)學生的體驗。

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會面臨著離開自己生活學習六年的學校,而進入一個全新的環(huán)境當中,許多學生都會對小學的生活環(huán)境有著一種不舍之情,這時我們在講授‘我的成長足跡’這一課時,就可以讓學生回顧一下自己在小學六年來的這一段時間內,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難忘的事情,按照時間的順序,將一件件事情列舉出來,例如從學前班升入一年級時的感受、人生中第一次當值周生的經歷、入少先隊時的激動之情等等,這些事情都是學生在自己的小學學習階段所經歷過的,自己完全能體會其中的感情,從而使增加了對母校的感激之情。

四、加強學生的實踐活動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品德與社會課程又是一門以學生日常生活為研究的課程,由此可見,實踐教學對于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要性。在美國流行這樣的一句話,我聽了,然后我忘了、我看了,隨后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才真正的懂了。因此,品德與社會的教學空間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校園當中,而是應該使學生走出校園,更多的接觸社會,以自身的實踐活動來體驗這個社會,來認識社會,并且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來了解社會,感恩于社會,最終做到回報社會。

例如在在講到‘我們能為地球做什么’這一單元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校園,來到附近的社區(qū),在走進社區(qū)之前,教師可以先向同學提出此次去社區(qū)活動的要求,看看社區(qū)內有什么是可以通過我們的努力而能變得更好的。在一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活動后,同學們紛紛回到了老師的身邊,這時老師可以通過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詢問他們在這段時間內都為社區(qū)做了些什么事情,有些同學會說:我們扶行動不方便的老爺爺老奶奶上樓,有些同學則會說:我們把社區(qū)地上的垃圾撿了起來,扔到了垃圾箱,使地面變干凈了,還有些同學會說:我們把運動器械擦干凈了,不會弄臟鍛煉的人的衣服了。從此可以看出,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不但改善了社區(qū)的環(huán)境,而且還學會了相互之間的溝通,學會了對老人的尊重,學會了對環(huán)境的保護,真正使學生的品德從實踐中得到了提升。

五、結束語

在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當把學生作為課堂中的主體,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活躍課堂氣氛,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在課程內容的安排上,教師應該將最貼近學生平時生活的內容帶入到課程當中,讓學生產生共鳴,同時采用故事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方法,使課程的內容能夠更加形象和生動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更容易的去理解與接受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內容,進而有效的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麗.“導學互動”-品德與社會課堂的幾點思考[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5(1)36

[2] 鄭芝玲.“品德與社會”互動式教學模式及其變式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4(9)160-162

[3] 朱紅.淺談品德與社會教育[J].科技世界.2014(21)225

[4] 梁思存.讓小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小學《品德與社會》的多彩課堂[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5(1)104-105

第3篇:體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范文

新課程的實施為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對教學理念有一個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認識,改變過去以提高學生成績?yōu)橹鞯慕逃绞剑ㄟ^制定合理教學目標、激發(fā)學生興趣、豐富教學手段、鼓勵自主學習以及及時反思自身不足的全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

【關鍵詞】

高中語文 課堂教學 方法

傳統(tǒng)的高中語文教學主要采用了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教師是課堂主角,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很少,而這顯然不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無法幫助到學生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和語文成績。而隨著新課程改革,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正在悄然轉變,在新課程要求下,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成為輔助角色。并且為了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必須充分適應新的教育環(huán)境,改變教學思路和教學手法,以服務學生為根本目的,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一、制定合理教學目標

新課程下,高中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有以下三點:第一,以課本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作為教師講解的主要內容;第二,教師的講解必須能夠讓學生理解;第三,學習的目標必須是讓學生能夠充分將所學內容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去。教師必須把握好正確的教學目標,構建一個統(tǒng)一的課堂教學邏輯,方便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例如《雨巷》一文,作者是戴望舒,教師在教學之前,應先制定好課堂教學的目標和順序。首先讓學生了解作者,因為很多作者在寫作上都具有自己的特點和習慣,通過了解作者,學生們可以對課文的情感基調有一個大致的判斷;其次讓學生了解本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從而具體了解文章的情感指向;接著是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以此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的寫作手法、情感基調和內涵;最后具體講解全文。而講解本文的核心目標就在于讓學生明白,這篇課文抒發(fā)了戴望舒先生孤、凄涼、彷徨的心境。

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首先,教師在講解課文時應盡量保證語言的生動性,注重語言表達,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文中;其次,教師應利用情感教學法感染學生,促使他們對課文形成更好的情感體驗,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文為例,這首詞是南宋詞人辛棄疾所作,結合時代背景,可以很明顯地看出辛棄疾充滿憂傷的愛國情懷。教師在講解此文時,盡量使用憂愁和悲憤的語氣,將自己想象成當時的辛棄疾,借自己之口表達辛棄疾的愛國情感。而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認同,以激發(fā)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引申舉例,以歷史故事為切入點,簡要描述一下從古代到近代我國的類似遭遇,并通過其他主要人物的類似作品,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當學生也懷著憂愁與悲憤的愛國情懷品鑒這首詞時,教師再開始具體的講解,就會事半功倍。

三、豐富教育教學手段

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手段也在不斷推陳出新,因此教師之間應加強交流,分享經驗,盡量采用最新、最高效的教學手段,提升課堂質量。第一,教師可以采用課堂導入教學的方式豐富教學內容;第二,教師可以采用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式將學生帶入到課文角色當中;第三,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設備(目前大多數高中都已經安裝了投影儀和音響設備),通過文、圖、影展示課文內容。以蘇教版選修課文《茶館》為例,教師可以選取文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一小段,讓不同的學生扮演王利發(fā)、常四爺、松二爺、劉麻子等角色。為了節(jié)省時間,可以不需要學生背下劇本,直接拿著課本上臺表演,只要注意對語言情感的表達即可。另外,教師還可以先在投影儀上播放一小段《茶館》的話劇表演,讓學生們通過視頻了解劇情,在激發(fā)了學生對此話劇的學習興趣之后,教師再進行具體的講解。

四、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學習畢竟是學生自己的責任,教師的主要作用就在于輔助和引導,如果不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和余地,刻板地講解反而不利于學生對課文及語文知識的理解。教師應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使學生由被動轉為主動。語文是一門極具魅力的課程,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來發(fā)現其中的美,則更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并在實踐中運用語文知識。例如《拿來主義》一課,教師應首先讓學生自己預習一遍課文,通讀全文,了解文章的結構、思路和含義;然后教師在課堂上根據文章的內容進行提問,考察學生對課文的了解情況。根據提問的結果,教師先作詳細的講解和糾正,理清思路,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討論,先內部解決不理解的知識點,如果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存在異議或沒有討論出結果,可以在課堂的最后向教師提問。

五、及時反思自身不足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本身也在成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即使是教師,對于某些知識點的理解也存在不足之處。另外,不同的教師擅長不同的教學方法,而不同的教學方法往往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因此教師也應加強內部交流,吸取經驗教訓,及時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并果斷糾正。認識到別人的錯誤很容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卻很難。所以說,對于這方面而言,教師應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抱著學習的態(tài)度,積極向學生和同事交流經驗技巧,完善自身水平。教師可以在課下主動同學生交流,先了解學生對課文的掌握情況,再就學生未完全理解的問題進行探討,了解自身在教學方法上存在的問題。教師也可以在課下或業(yè)余時間里和同事一起交流探討,相互了解教學情況,并交換意見,共同進步。

【結 語】

綜上所述,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是當前最主要的教育目標,構建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是每一位高中語文教師的責任和應有的追求。高中語文教師應改良自身態(tài)度和教學手段,改進教學理念,做到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主要目標和最終目的,全面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年曉.淺談如何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J】.學周刊B版,2013(9)

第4篇:體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醫(yī)學研究生;預防醫(yī)學;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24-0235-04

預防醫(yī)學方法學課程是培養(yǎng)高層次醫(yī)學人才,開展基礎性研究和高科技醫(yī)學研究的重要基礎學科。隨著現代醫(yī)學模式的轉變,醫(yī)學教育的課程結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預防醫(yī)學方法學課程已漸成體系,但仍存在一些設置不合理的問題。如何構建并完善醫(yī)學研究生的預防醫(yī)學方法學課程體系,從而滿足社會發(fā)展對高層次醫(yī)學人才的需求,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預防醫(yī)學方法學課程及其重要性

預防醫(yī)學為醫(yī)學研究生提供的方法學課程主要包括流行病學與衛(wèi)生統(tǒng)計學。其中流行病學包括現場流行病學,臨床流行病學,管理流行病學,藥物流行病學及分子流行病學等分支學科;統(tǒng)計學又包括:醫(yī)學統(tǒng)計學,科研設計,醫(yī)用綜合評價方法及統(tǒng)計軟件等內容。流行病學和衛(wèi)生統(tǒng)計學是醫(yī)學科學(包括臨床、基礎、護理、口腔、法醫(yī)和其他各醫(yī)學專業(yè))的重要公共課程。統(tǒng)計學廣泛應用于醫(yī)學領域各個學科的數據處理中,越來越多的學科開始利用流行病學知識促進學科發(fā)展。在目前新興的“循證醫(yī)學”和“轉化醫(yī)學”發(fā)展中,流行病學與衛(wèi)生統(tǒng)計學也是其學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適應新形勢及醫(yī)學院校培養(yǎng)醫(yī)學研究生的需要,重新審視并強化醫(yī)學研究生的預防醫(yī)學方法學課程體系建設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國內外知名高校預防醫(yī)學方法學課程體系建設現狀

選擇國際上在醫(yī)學研究生培養(yǎng)方面領先的華盛頓大學、哈佛大學、埃默里大學、耶魯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5所名校,同時抽取國內知名的北京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8所醫(yī)學院校,通過各院校研究生教育網頁上公布的研究生培養(yǎng)和課程設置的相關文件,了解各院校醫(yī)學研究生預防醫(yī)學方法學課程體系的建設情況,并比較它們的差異和特點。各醫(yī)學院校預防醫(yī)學方法學課程設置情況見表1。

1.課程設置。國內預防醫(yī)學方法學課程主要由醫(yī)學統(tǒng)計學、臨床流行病學、臨床科研方法、統(tǒng)計軟件應用等相關課程構成。絕大多數醫(yī)學院校指定了醫(yī)學統(tǒng)計學和(或)醫(yī)學科研方法為必修的預防醫(yī)學方法學課程,也有部分醫(yī)學院校則可以讓學生依據個人興趣和知識基礎選擇若干門預防醫(yī)學方法學課程學習,如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國外醫(yī)學研究生的預防醫(yī)學方法學必修課程主要為生物統(tǒng)計和流行病學,多數專業(yè)不指定必修的方法學課程但鼓勵研究生跨專業(yè)選修預防醫(yī)學課程。其課程設置有如下特點:①開設課程數量多:如耶魯大學僅公衛(wèi)學院就為醫(yī)學研究生開設了41門預防醫(yī)學方法學課程,學生可以根據研究興趣自由選課。而中國各大學院校平均開設課程門數僅為12.5門,提示我們研究生教育課程資源比較匱乏。②根據不同學科、專業(yè)和層次安排不同的課程:如哈佛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流行病學系,每學年可在4個學期向攻讀博士、碩士學位的學生提供相應的流行病學課程。課程內容包括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病例對照和隊列研究的設計與分析、分子流行病學、藥物流行病學、心血管流行病學、艾滋病流行病學等42門課程,涵蓋了30多個方面的內容。這些課程根據內容難易程度分成5個水平,并賦予不同的學分。③課程內容豐富,重視前沿性和創(chuàng)新性:美國研究生教學的內容非常強調學科發(fā)展的前沿性和創(chuàng)新性。如埃默里大學開設的現代非參數回歸方法、公共衛(wèi)生數據的空間分析、貝葉斯方法等前沿性方法學課程,這在國內醫(yī)學院校中還很少見。④各醫(yī)學學科研究生課程選擇無明顯專業(yè)限制:美國大部分高校把生物統(tǒng)計作為公共衛(wèi)生教育的基礎學科,教學內容覆蓋了數理統(tǒng)計理論與方法及其在醫(yī)學和公共衛(wèi)生領域的應用,并與流行病學形成充分的交叉。如哈佛大學其他專業(yè)的學生都可以根據興趣選擇公共學院開設的預防醫(yī)學方法學課程。⑤積極探索和嘗試新的課程設置模式:美國一直走在醫(yī)學課程設置模式改革的前沿,如華盛頓大學生物統(tǒng)計專業(yè)采取“雙途徑”培養(yǎng)模式,學生在第一學期完成后,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知識基礎選擇遺傳統(tǒng)計和生物統(tǒng)計兩種培養(yǎng)途徑之一。

2.課程實施。國內各醫(yī)學院校預防醫(yī)學方法學課程設置內容基本相同,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各院校開設的課程雖達到一定數量,但是列入非預防醫(yī)學研究生培養(yǎng)計劃的課程非常少,平均僅5門課程。大多數研究生對預防醫(yī)學方法學課程的開設情況不了解,僅從本專業(yè)的培養(yǎng)方案中選課,導致開設的預防醫(yī)學方法學課程較少被非預防醫(yī)學研究生所選修。在探索符合研究生特點的課程實施方法上,我國研究生教育者們也開始注重對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這種教學模式的優(yōu)點是知識體系的條理清楚、系統(tǒng)性強,學生容易掌握,但是忽視了對于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很難在課堂上培養(yǎng)和激發(fā)研究生獨立思考和質疑的能力。國外醫(yī)學研究生課程教學形式有兩種,一種由教師主講,學生看文獻、做實驗,每周或每兩周進行一次討論交流。另一種主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是加以指導。美國醫(yī)學院校多采用小組討論、專題報告、PBL教學等授課方法,并且非常重視討論課的開設,如美國華盛頓大學醫(yī)學院基礎課程討論課學時占總學時的1/3。在討論課中,學生在閱讀指定的資料后進行評論,教師只做引導性的發(fā)言和提問,并在討論中對學生的意見發(fā)表看法,課后要求學生上交相關主題的作業(yè)或論文。此外,美國各高校還非常重視學生課堂知識的實踐,如華盛頓大學的生物統(tǒng)計學有一半的課程在計算機實驗室開課,讓學生用實際的數據去驗證相關統(tǒng)計方法,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在教材方面,國內統(tǒng)計學和流行病學教學多采用統(tǒng)一編寫的教材,內容更新較慢。而美國各大學的研究生課程很少有制式教材,導師們更重視引導學生自己去閱讀創(chuàng)新性的專著,找出問題拿到課堂討論。這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自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

3.課程管理。國外高校課程管理比國內嚴格,主要表現在:①課程信息公開化程度更大。學校提供課程資源網站,公開授課的教師名單及其講授的課程內容、時間、整個課程計劃和考核要求。近幾年來,國內高校的課程信息公開有了很大進步,但信息公開的程度和范圍還有很大的距離,往往僅限于開課的信息或基本教學內容。②對教學質量監(jiān)控更嚴格。在美國,學院的教學主管部門每學期都組織教師和所有聽課學生對每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評估,各學院的教學評估系統(tǒng)基本相似,對教師的評估分為4級,即優(yōu)、良、中、不合格。不合格的教師,下學期可能會被取消授課資格。③考核方法靈活多樣,考核成績是根據到課率、課堂或課外作業(yè)、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等各方面的表現綜合評定,而不會只憑期末成績定優(yōu)劣。而國內課程考核雖然也多數采用依據平時成績和考試成績確定,但是仍以考試成績?yōu)橹?,學生存在應付考試的現象。

三、我國醫(yī)學研究生預防醫(yī)學方法學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建設思路

與國外著名高校相比,我國醫(yī)學研究生預防醫(yī)學方法學課程教育還存在以下不足:①課程數量偏少,課程內容陳舊,前沿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內容比較缺乏。②學時數偏低,課程學期分布較集中,多設置在第一學年。由于時間限制,教師授課時很難將其基本知識和基本規(guī)律都講深講透。③課程設置層次性不強,部分課程深度不夠,內容與本科生課程重復,如統(tǒng)計學基礎理論知識。部分課程內容存在相互簡單重疊,但在某些知識領域又存在教學真空。④教授形式單一,多采用大班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學術講座、學術活動及文獻閱讀報告等活動開展得不足,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亟待加強。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了醫(yī)學研究生的培養(yǎng)。預防醫(yī)學方法學課程是應用型學科,就研究生從事醫(yī)學科學研究的需要而言,最重要的是具備有關的科研思維和策略,以及從實際工作出發(fā)自行設計科研課題、完成科研課題的能力,而現行的課程體系較難滿足這一要求。因此,預防醫(yī)學方法學課程體系建設應該注重培養(yǎng)醫(yī)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完善:首先,調整課程結構和培養(yǎng)方案,將流行病學、衛(wèi)生統(tǒng)計學、醫(yī)學綜合評價等方法學課程規(guī)定為醫(yī)學研究生修滿學分所必須的限定選修課。同時研究生課程必須打破統(tǒng)一的模式,適應當前多元化的學位類別、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和培養(yǎng)目標,為不同學科專業(yè)、不同類型和層次的研究生提供個性化和彈性化的預防醫(yī)學方法學課程。同時增加跨學科課程以供選擇,開闊醫(yī)學研究生的視野,提高培養(yǎng)質量。其次,改革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綜合能力。教育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方法、培養(yǎng)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討論、探究和思考,使學生能更好的應用這些科研方法,培養(yǎng)更好的溝通能力和臨床應變能力。再次,增加實踐性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熟練的應用預防醫(yī)學方法學課程的理論與技能。讓學生參與調查設計、調查實施、資料統(tǒng)計分析及論文撰寫等,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SPSS、SAS等統(tǒng)計軟件應用課程是將醫(yī)學專業(yè)和計算機緊密相連的課程,應該進行機房授課或學生自帶電腦上課,實現網絡資源共享。此外,應對不同專業(yè)研究生應結合專業(yè)特點開設實踐教學內容,如對臨床專業(yè)學生重點培養(yǎng)其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運用流行病學、統(tǒng)計學的理論和方法來搜集、整理和分析臨床科研資料,評價治療效果,研究疾病的病因,探索應用新的治療方法與技術等的能力。最后,增加前沿性和創(chuàng)新性教學內容,積極開設學科前沿課程。新的課程體系要能夠及時反映學科發(fā)展的最新進展,將基礎理論和前沿知識相結合,保持課程的先進性,重視和加強教材建設。在研究生教育中,應定期開展學術活動,如舉辦前沿性學術講座、學術討論會、學術報告會等,以增進學術交流、活躍科研思想,使研究生充分了解專業(yè)領域相關學科的研究熱點、難點、重點以及最新研究成果和進展,激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促進學術創(chuàng)新。此外,改革考核制度,注重綜合能力。對于研究生學業(yè)表現的量化評價不應停留在僅靠課程考試的低層次上,而應該由課程學分、科研成就和課堂表現等多方面組成,而后者根據學生在討論課、實踐課和學術報告等的表現評分,以減少應試教育的弊端,引導學生除了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外,還要注意提高科研能力和綜合素質。

綜上所述,我國醫(yī)學研究生預防醫(yī)學方法學課程體系還存在一些問題。世界醫(yī)學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之一就是強化預防醫(yī)學教育,預防醫(yī)學方法學課程體系的建設是我國醫(yī)學研究生教育改革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應該繼續(xù)強化預防醫(yī)學方法學課程的教學地位,完善課程內容結構體系,革新教學方法,加強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醫(yī)學生解決和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高素質綜合型醫(y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黃建華.預防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的關系發(fā)展探討[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2,10(5):154.

[2]金岳龍,袁慧,姚應水,等.LBL教學模式在醫(yī)學統(tǒng)計學中的應用與思考[J].皖南醫(yī)學院學報,2012,31(2):168-170.

[3]張凱,李恬,馬軍,等.美國醫(yī)學教育對我國醫(yī)學研究生教育的啟示[J].中國病案,2011,12(8):52-53.

[4]李亞敏,陳俊國.國外醫(yī)學研究生教育現狀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0,2:126-127.

[5]張國良.非預防專業(yè)預防醫(yī)學課程改革淺議[J].國醫(yī)論壇,2012,27(3):53.

[6]牟素華,胡啟托,覃思.臨床醫(yī)學專業(yè)預防醫(yī)學課程中流行病學教學實踐的探索[J].湖北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09,26(4):65-67.

[7]孫士杰.預防醫(yī)學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中國高等醫(yī)學教育,2011,11:68-69.

第5篇:體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 橄欖球 考試方法 課程設置

英式橄欖球運動在1990年傳入我國,在起初的十多年里,這項運動在我國發(fā)展緩慢,普及程度低,水平落后。在2009年該項目入選為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后,2010年我國將該項目列為2013年全運會比賽項目,為這項運動在我國發(fā)展帶來新契機。河北體育學院運動訓練系于2011―2012第一學期開設了7人制橄欖球普修課課程,是河北省唯一一所開設橄欖球專業(yè)課程的大學,本文通過對橄欖球普修課的考試內容、方式、方法的研究,總結出切實可行的考試內容與方法。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本院運動訓練系2011級、2012級開設橄欖球普修課的學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查閱了有關橄欖球專項技術考試論文、書籍數篇,收集整理了相關學科領域的研究成果。

1.2.2專家訪談法:通過走訪我省橄欖球隊教練和隊員及電話訪問其他高校橄欖球隊教練及教師了解其他高校開設橄欖球課程的現狀及有關教學內容、考試方式。

1.2.3問卷調查法:對本院運動訓練系2011級、2012級開設橄欖球普修課的學生發(fā)放問卷,以及與部分學生座談,共發(fā)放問卷100份,收回96份,回收率96%。

2.結果與分析

2.1 2011年開課之初考試內容方法。

2011年,我院運動訓練系開設了橄欖球課程,根據大綱要求制定了相關考試內容。

2.1.1考試內容。

考試內容一是行進間擺動傳接球,二是踢球。

2.1.2評價方法。

我院橄欖球課程考試按照達標和技評兩個評分步驟,把傳接球作為計評項,踢球作為達標項。具體考核如下:

2.1.2.1傳接球:兩人一組相距10米左右做行進跑動中傳、接球,做擺動傳球。

優(yōu)秀:90―100分:傳、接球動作正確,快速有力、準確。不失誤、不失接。

良好:80―89分:傳、接球動作基本正確,傳球有力、不夠準確。傳球有失誤、不失接。

中等:70―79分:傳、接球動作不夠正確,傳球有失誤、接球有失接。

及格:60―69分:傳、接球動作不正確,傳球無力、不準確。傳球有失誤、接球有失接。

不及格:0―59分:傳、接球動作不正確,傳球無力、不準確。全部失誤、失接。

2.1.2.2踢開球:每人各踢5次開球踢球。

優(yōu)秀:90―100分:4個球踢到進攻區(qū)域。

良好:80―89分:3個球踢到進攻區(qū)域。

中等:70―79分:2個球踢到進攻區(qū)域。

及格:60―69分:1個球踢到進攻區(qū)域。

不及格:0―59分:0個球踢到進攻區(qū)域。

2.1.3存在不足。

2.1.3.1考試內容涵蓋不全。

考試內容過少,涵蓋內容不全,只包括行進間擺動傳球與踢球兩項技術,就橄欖球技術而言,傳球包括擺動傳球、旋轉傳球、魚躍傳球、在撲摟中的傳球等,考試內容中只有擺動傳球技術的考核?;炯夹g包括無球技術和有球技術兩大類,無球技術首先對有球技術的運用效果產生重要作用,若準備不及時、跑動不到位,則會引起傳球失誤,考核中無此內容。

2.1.3.2不能體現項目特點。

橄欖球運動是一項手腳并用,并帶有身體接觸的強對抗項目,要求運動員有很好的奔跑能力、靈敏素質和力量素質。此項考核辦法中,技術考核只看單項技術的簡單運用,而忽略橄欖球運動的戰(zhàn)術意識在技術運用中的重要作用,導致學生舍本求末,為了達到考試標準,忽略技術運用的合理性,此種考核方法及要求不能體現橄欖球運動的項目特點。

2.1.3.3考試效果容易受其他因素影響。

在行進擺動傳球技術考核中,相互配合很關鍵。如果一名學生技術掌握不好,在傳球過程中就會出現傳球不到位、跑動不到位等情況,影響一起考試的學生的成績。

2.2新設計橄欖球普修課考核評定辦法。

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咨詢、走訪從事橄欖球教學、訓練的教練、專家,借鑒其他兄弟院校的經驗,在近兩年的教學中修改了考試內容。

2.2.1考試內容及分值比例。

2.2.2考試方法。

2.2.2.1 25米折線跑。

如圖1,從起點開始“Z”字形跑,在跑動中用手觸摸各處的標識物后跑向端線(須觸摸到標志物,否則不計成績)。以站立式起跑,腳動開表,完成所有折點跑到端線時,以軀干過線停表。每人兩次機會,取最好成績。

圖1

2.2.2.2傳球。

a.原地旋轉傳球、接球

兩人一球,原地旋轉傳球,主要考核學生傳球與接球技術動作的掌握程度。

b.傳準

如圖2,在相距10米遠的兩端,分別放置兩球??忌鷱钠瘘c拾球起動開始計時。當持球跑動到A’B’(女子為AB)的2米區(qū)間段時,用雙手傳球,把球傳入6米遠(女生5米)指定目標區(qū)域(上高高度為1.8米,寬度為1.5米;下高高度0.7米,寬度1.5米,所圍成的方形目標區(qū)域),凡將球傳入該區(qū)域的為有效傳球。完成一次傳球后,迅速跑動到另一端的端線拾球,跑回重復上述動作,直到全部完成四個傳球,回到起點停表(如圖2所示)。凡出現區(qū)域目標以外的傳球(傳擊到梁柱邊框視為有效)均屬犯規(guī),不計成績。每人兩次機會,記其中最佳成績。

圖2

2.2.2.3踢球。

從起點線中心點垂直向前分別以17米處(女子為15米)為圓心各畫三個同心圓為踢準目標,每個同心圓的半徑分別為3米、4米、5米(如圖3所示)。考生從起點線向同心圓連續(xù)踢球3次,碰踢、落踢和定踢,踢法不限。踢準得分標準是以球從空中落到地面的第一接觸點為準。3次踢球計最好一次成績。由外圈向內圈分別為:8分、9分、10分。

圖3

2.2.2.4比賽。

按七人制規(guī)則進行比賽(非撲樓),上下半場各7分鐘,中間休息2分鐘;場地為足球場半場,參賽人數,視考生人數分隊進行比賽。參照實戰(zhàn)評分表(表1)對考生的技術掌握、戰(zhàn)術配合、心理素質及比賽作風四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定。

表1 實戰(zhàn)評分表

2.2.2.5平時成績。

a.課堂表現(10分)。課堂學習態(tài)度是否積極、認真、投入,技術、技能表現出的進步程度。

b.出勤情況(10分)。每缺勤一次扣2分,曠課一次扣3分,缺勤5次及以上者或曠課3次及以上者取消考試資格。

3.結論

3.1技能考試是學生觀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反映,也是教師教學效果的反映。經過兩年來的實踐和實驗,筆者認為這種考試方法更符合我院辦學特點,符合運動訓練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從表2和表3可以看出,考核內容與方法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對考核內容滿意??己耸浅晒Φ摹⒂行У?。

表2 2011級、2012級學生考試成績分布

表3 學生對考試內容、方法的滿意度調查表

3.2新考試標準的考試內容涵蓋面較廣,既有有球技術的考核,又有無球技術的考核,既有基本技術的考核,又包括基本技術的運用、戰(zhàn)術的運用、相互之間的配合等的考核,比較全面,能夠比較真實地反映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實際水平。

3.3由附表可知,絕大部分同學課后經常利用業(yè)余時間進行自我練習,說明運用考試作為杠桿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完全可行的。

4.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4.1橄欖球普修課課時較少,應適當增加課時。

4.2考試內容中沒有理論知識,應增加理論知識的考試,提高學生對橄欖球基本知識、基本規(guī)則的掌握程度。

參考文獻:

[1]茅鵬.展望21世紀體育[J].體育與科學,1997,17(7):88-90.

[2]楊效勇.21世紀高校體育考試改革探窺[J].體育學刊,1999(3):112-114.

[3]彭前,吳波.對排球普修課技術考核及評價方法的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9.

[4]姜乃力,孫永平.大學課程考試評價體系及模式改革研究[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11.

[5]徐焰.高校體育課程考試的方法改革[J].體育學刊,2004.6.

第6篇:體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范文

摘 要: 本文以韓國國民大學與韓國社會企業(yè)的實際產學結合項目為研究對象,旨在鼓勵學生利用自己的設計才能,充分地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來幫助社會企業(yè),使設計知識在弱勢群體中得以普及,提高社會各階層對設計的認知,同時向高等院校的設計專業(yè)出示一種新的設計教育方式,并提高高等院校、教育機關的社會責任意識。筆者希望本文能在國內各高校設計教學和相關企業(yè)形象設計系統(tǒng)開發(fā)時作為有效的參考資料。

關鍵詞: 社會企業(yè);才能奉獻;設計高校教育流程

一、研究背景與目的

筆者以韓國設計專門大學院對社會弱勢群體(社會企業(yè))進行“知識和才能”支援奉獻的實際項目為研究背景,由國民大學設計研究院和社會企業(yè)支援部門(SESnet)一起攜手完成對社會企業(yè)的幫助。與社會企業(yè)結合的項目是通過學生的創(chuàng)意才能,以社會奉獻為基本出發(fā)點,與勞務為基礎的一般產學結合項目是有區(qū)別的。設計成果可以提高社會企業(yè)的競爭力,并通過這樣的過程將設計知識在弱勢群體中得以廣泛普及,提高社會各階層對設計的認知。同時也是對新的教育方法論的摸索,向高等院校的設計專業(yè)出示一種新的設計教育方式,提高高等院校、教育機關的社會責任意識。

此文中記錄并整理了社會企業(yè)“共同工作的世界”企業(yè)形象設計開發(fā)研究的過程和研究結果。最后筆者希望此論文能夠在國內各高校設計教學和相關企業(yè)形象設計系統(tǒng)開發(fā)時作為有效的參考材料。

二、社會企業(yè)概況

通過對社會企業(yè)設計的支援,以企業(yè)綜合形象設計系統(tǒng)為研究的核心,對社會企業(yè)的概念進行簡單的了解。社會企業(yè)(social enterprise)是從英國興起的,目前并無統(tǒng)一的定義。概括而言,社會企業(yè)就是其投資主要用于企業(yè)本身或者社會。與一般其他私有企業(yè)不同的是,它不只是為了股東或者企業(yè)的擁有者謀取最大的利潤而運作,在中國通常稱“福利企業(yè)”,社會企業(yè)從事的是公益性事業(yè),通過市場機制來調動社會的力量。

社會企業(yè)通過商業(yè)運作,賺取利潤用以貢獻社會,所得到的盈余用于扶助弱勢社群,促進地域發(fā)展及社會企業(yè)的本身投資,重視社會價值,多于追求最大的企業(yè)贏利。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社會企業(yè)是以“利潤創(chuàng)出”和“社會目的”同時創(chuàng)收的企業(yè)。

1 韓國社會企業(yè)現狀

社會企業(yè)在韓國法律上的定義為:“通過給社會弱勢群體提供社會服務或就業(yè)機會,提升地域居民生活水平等社會目的,并實施財政以及服務的生產、銷售等營業(yè)活動的企業(yè)”?,F在在韓國對社會企業(yè)的認識還是相對較低,自然在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為了支持社會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韓國政府將推出一系列政策來支持社會企業(yè)創(chuàng)業(yè)。

2 與設計教育部門相聯(lián)合的必要性

首先,社會對社會企業(yè)的認知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如何開拓銷售渠道和宣傳問題上,這些將直接制約社會企業(yè)的發(fā)展、人員招聘、銷售等。也就是說,如果對社會企業(yè)的認知不足,無論企業(yè)生產出多好的產品,有多好的服務,也將會制約社會企業(yè)的良好發(fā)展。其次,由于社會企業(yè)的性質和雇傭人員的關系,社會企業(yè)將缺少一些經驗豐富的經營者和專業(yè)人士、技術。

從以上可以看出,韓國社會企業(yè)是需要大量的宣傳和多樣化的活動來提高社會認識的,這里設計將會起著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很多社會企業(yè)剛起步的時候會面臨很多財政和資金上的不足,與專業(yè)設計公司合作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面對這樣的社會問題,國民大學設計研究院作為專門教育機關本著社會意識幫助社會企業(yè)完善發(fā)展,提高宣傳力度和企業(yè)競爭力。

三、設計活動的支持與運營方式(以社會企業(yè)“共同世界”為主要研究對象 )

“共同工作的世界”企業(yè)綜合形象開發(fā)研究進行了約4個月。通過對“共同工作的世界”企業(yè)綜合形象設計開發(fā)的采訪和研究,實際提升企業(yè)的形象并以開發(fā)新的企業(yè)綜合形象設計系統(tǒng)為目標。“共同工作的世界”通過SESnet的介紹,在金民教授的指導下,由1名博士、22名研究生組成的設計團隊對本次項目進行了開發(fā)研究。通過對“共同工作的世界”清掃企業(yè)的調查總結出企業(yè)理念,通過對國內外同類型成功企業(yè)的調查,學習在設計宣傳方面可以有效提高企業(yè)形象的方法和理念。之后展開創(chuàng)意和造型能力開發(fā)符合社會企業(yè)的綜合形象設計。為了使完成度進一步提高,由SESnet的理事,國民大學TED專門設計大學院的11名研究人員和 Humming Company 的3名設計師組成的審查團,對最終結果提出意見并進行投票。

1 設計研究結果

最終在21個候補案中選取11個提

案。提案并不是到公司提交發(fā)表的形式,而是以展覽的形式出現,邀請社會企業(yè)主要負責人前來選取適合自己企業(yè)的標志。通過此次展覽企業(yè)負責人可以更主動地選取設計作品,并可以和設計師們近距離地溝通。

2 設計說明 〖HJ1.75mm〗

圖3中,為了體現“共同世界”的〖LL〗企業(yè)文化和思想,以加號和除號為設計元素,把大家的努力和力量融合在一起,把愛分享,共同構建一個和諧溫暖的社會。標志采用溫暖的黃色和橘黃色,橘黃色圓形象征著太陽,用真誠和熱情去給每一個消費者帶來希望。

四、結論

第7篇:體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范文

 

一、研究的現實背景及目的意義

    網絡環(huán)境下的內容使自制力較差的學生流連忘返,影響學業(yè),進而影響身心發(fā)展,有的甚至誤入歧途;現實的人際交往能力的減弱,隨之而來的是責任感和責任能力減弱。

    對于網絡教育的接受者來說,網絡教育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特性,決定了網絡學生要具備更強的獨立學習、獨立思考、持之以恒的精神。然而,未必每位學生都能夠在短時間內具備上述素質,特別是針對中國學生的特點來說,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精神,如何幫助學生在長期自主學習的狀態(tài)和過程中排除來自各方面的困難,如何引導學生學習等問題都需要完善的服務體系加以解決。而對于教學的實施者來說,工作上要符合網絡教育的特點,特別是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這一思想要貫徹到教學策劃、課件制作等整個教學過程當中,以保證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教學服務。

    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中央從推進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出發(fā)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對于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后繼有人,確保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

二、該課題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及發(fā)展趨勢的分析

    當前,我國中小學的教學系統(tǒng)正進一步朝著網絡化、多媒體化、虛擬化、遠程化的方向發(fā)展。互聯(lián)網技術超乎預想地改變著我們的世界,使我們每個人的學習與生活方式都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革,網絡業(yè)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種“合理的存在”(存在即合理——黑格爾語)。與此同時,人們已經意識到,互聯(lián)時代的到來帶給我們的并不僅僅是福音。有統(tǒng)計表明,學生利用網絡聊天、玩游戲、觀看不健康內容的時間,要遠遠多于網上學習的時間。由于網絡數字化、虛擬化的特點,學生在網絡交際中所表現出的是虛擬世界中的虛擬人格,容易使其忘記現實社會的責任與道德要求,造成規(guī)范內容的沖突和脫節(jié),并引發(fā)了大量的道德失范、行為失規(guī)現象;網上各種良莠混雜的信息,也增加了中小學生辨別是非真?zhèn)蔚碾y度,影響到青少年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此外,由于有了網絡作為感情依托,學生與師長的交流相對減少,導致的結果是老師、家長難以體察和把握學生思想變化的軌跡,難以對其進行有效教育和引導,規(guī)范的說教顯得蒼白無力,教師的主導地位受到沖擊。

    網絡德育是德育現代化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對傳統(tǒng)德育模式的挑戰(zhàn),作為信息時代的產物,未來的網絡德育前景非常樂觀,提高網絡德育實效性的途徑還有待進一步開拓,作為一名德育工作者面對網絡時代的到來,首要的是轉變觀念,從封閉式德育向開放式德育轉變,針對撲面而來的信息,德育應敝開思維的大門,讓學生經受信息大潮的沖擊和“洗禮”,從而增強對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從認知式德育向踐行式德育轉化,重踐行而達知行統(tǒng)一,這是青少年遠離不良信息的重要保證;從接受式德育向批判式德育轉變,培養(yǎng)學生獨立的批判精神,構筑一道信息“防火墻”。

三、研究課題的預期目標及主要內容

    探究新時期的德育內容、手段和途徑,提高網絡德育的實效性,變傳統(tǒng)灌輸式德育為參與式德育,將教育內容由枯燥變?yōu)樯鷦?。同時加強網絡媒介教育,使青少年把網絡道德規(guī)范和網絡技術置于同樣重要的層面加以學習和掌握,內在地培養(yǎng)出自覺的網絡道德意識和網絡道德責任,倡導以自律為主的自律他律相統(tǒng)一的道德監(jiān)督機制。

    1.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德育發(fā)展的現狀調查。

    2.造成目前學生德育發(fā)展問題的歸因研究。

    3.學生德育不全面發(fā)展對其個人以及對社會、對國家未來發(fā)展的影響研究。

    4.網絡環(huán)境下對如何引導學生德育全面發(fā)展提出相應的建議。

四、運用的教育科學理論與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

    1.運用的教育科學理論:

《網絡德育--一個緊迫的時代課題》中中國Internet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

中國教育報2001.12《保護孩子上網的幾點建議》;

第8篇:體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范文

學管理、語言學習材料等因素會影響自主學習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根據美 國學者霍華德加德納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論和加拿大學者Bilash博士的“成功語言教學模式”,設計了一系列由淺入深的課堂教學活動并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行動研究,結果表明,學生的 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得到了加強。

關鍵詞:問題解決方法;學習者自主性;行動研究

Abstract

The ultimate aim of action research on learner autonomy is how to help learners to become more autonomous and better in language learning. The article reports an action research on fostering the students’ learner autonomy by using the problem-solving method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 interview and theclassroom observations, it is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strategies such as task-awareness, attribution, input and output, motivation, analysis and deduction, self-belief, motivation and self-concept are quite strong, but their risk-orientation, self-awareness, asking questions, self-monitor, self-evaluation, self-monitor, reinforcement and co-operation are quite weak. It is also found that society; cultural psychology, language competenc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language learning materials influence the students’ learner autonomy. In order to foster the students’ learner autonomy, a series of class scaffolding activities are designed and used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for one and half a year according to Howard Gardner’s theory and Dr. Bilash’s Success-based Language Instruction Model. The major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udents’ learner autonomy is greatly improved and their language knowledge and skills are enhanced.

Keywords: problem-solving method, learner autonomy, action research

1. 引言

外語教學的成功與否不只是一個教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

。近年來,外語教學研究的發(fā)展趨勢從客體轉移到了主體,人們越來越重視學習者在外語學 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者在語言學習過程中的積極主動作用已得到母語習得研究 和外語學習研究的證實。在貫徹“以人為本”和“終生教育”理論的大背景下,我國越來越多的 外語教育工作者意識到培養(yǎng)“學習者自主性”(learner autonomy)的重要性。此外,不少研究 表明,由于受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許多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因此,如何促進外語 學習者自主性以提高外語教學質量,已經成為了國內外外語教育界研究的熱點,也是今后外 語教學的新趨勢。

在國外,著名學者Benson(2001:111)圍繞兩個關鍵問題,即“與學習者自主性有關的實 踐是如何促進學習者自主和如何提高語言學習的?”,把促進學習者自主性的方法歸納為以 下六種:第一種是基于學習材料的方法(resource-based approaches);第二種是基于教育技術 的方法(technology-based approaches);第三種是基于學習者的方法(learner-based approaches)

;第四種是 基于課堂的 方法 (classroom-based approaches) ; 第五種是基 于課程的方 法 (curriculum-based approaches);第六種是基于教師的方法(teacher-based approaches)。他同時 指出,到目前為止,許多與學習者自主性有關的研究大多基于反思和推理,很少有基于對數 據的系統(tǒng)分析的研究。因此,基于數據的行動研究是以后研究的重點。

國內學者對“學習者自主性”的討論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徐錦芬等,2004),所 有學者都肯定了培養(yǎng)“學習者自主性”在英語教學中的積極意義,并從不同角度探討了自主學 習能力的培養(yǎng)途徑。目前,國內對“學習者自主性”的研究主要介紹國外的有關理論知識,只 有一些研究者如:王篤勤(2002)、徐錦芬等(2004)開始探討一些教學模式,并進行實證研 究。何曉東(2004)認為,今后關于外語“學習者自主性”(LA)的研究應過渡到以實證研 究為主,同時,應緊密結合國內大學英語教學的實際開展研究、討論。綜觀國內外學者的研

究成果發(fā)現,對如何促進“學習者自主性”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大綱和課程設置、課堂教學

、外語學習環(huán)境、專門的策略培訓、自主學習中心、多媒體輔助教學、遠程教學等。 許多研究表明,“學習者自主性”與學習策略密切相關。“問題解決”是學習策略的一種形

式,是近年來國際教育界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皢栴}解決”要求教師為學生 創(chuàng)造具體環(huán)境,啟發(fā)和激發(fā)學生獨立提出探索性及求證性問題,形成多向思維的意識,尋找 在不同的條件下的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探索可能出現的多種答案。因此,“問題解決”是培 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教學方法和教育思想。

那么,學生在課堂學習英語的過程中,遇到什么問題呢?任課教師如何發(fā)現這些問題 并找出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呢?本文采用行動研究方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探索學生英語學 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目的是促進外語學生的“學習者自主性”,最終的 目的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英語教學質量。

行動研究法是一種適應小范圍內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是針對教育活動和教 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和解決教育實際問題。行動研究將改革行 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行動研究法產生以來,人們除 了公認行動研究法是一種擴展的螺旋式結構外,對于實施的具體步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本人主要采用六步驟模式。六步驟模式具體步驟為:預診——收集資料初步研究——擬定 總體計劃——制定具體計劃——行動——總結評價。

1、預診:這一階段的任務是發(fā)現問題。對學校工作中的問題,進行反思發(fā)現問題,并 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診斷,得出行動改變的最初設想。在各步驟中,預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2、收集資料初步研究:這一階段成立由教研人員、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組成的研究小 組對問題進行初步討論和研究,查找解決問題的有關理論、文獻,充分占有資料,參與研究 的人員共同討論,聽取各方意見,以便為總體計劃的擬定做好診斷性評價。

3、擬定總體計劃:這是最初設想的一個系統(tǒng)化計劃。行動研究法是一個動態(tài)的開放系 統(tǒng),所以總體計劃是可以修訂更改的。

4、制定具體計劃:這是實現總體計劃的具體措施,它以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為前提, 有了它,才會導致旨在改變現狀的干預行動的出現。

5、行動:是整個研究工作成敗的關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邊執(zhí)行、邊評價、邊修改。 在實施計劃的行動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動的反饋信息,可行的,則可以進入下一步計劃和 行動。反之,則總體計劃甚至基本設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調整或修改。這里行動的目的,不是 為了檢驗某一設想或計劃,而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

6、總結評價:這是對整個研究工作的總結和評價。這一階段除了要對研究中獲得的數 據、資料進行科學處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結論外,還應對產生這一課題的實際問題作出解 釋和評價。

從上述行動研究法的六個步驟中可以發(fā)現三個明顯的特征:一是具有動態(tài)性,所有的 設想、計劃,都處于一個開放的動態(tài)系統(tǒng)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較強的聯(lián)合性與參與性, 研究者、教師、行政人員的全體小組成員參與行動研究法實施的全過程。三是在整個研究過 程中,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貫穿于行動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終。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背景

南寧師范高等專科學校2006級英語教育專業(yè)三個班級共91名學生,課程為《綜合英語 課》,行動環(huán)境為實際課堂教學,使用的教材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綜合英語教程》第 一、二冊。執(zhí)行者為本人。項目時間:2006年9月至2008年1月。

2.2 預診

在2006年秋季學期初的課堂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學生雖然對綜合英語教學很感興趣,但是絕 大部分學生不能主動地預習和復習功課,不主動參與教師組織的課堂活動,不能按時提交作 業(yè)且正確率很低,沒有什么學習計劃,合作學習的能力差。根據學生的表現提出了一下假設

:絕大部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 為了驗證提出的假設,本研究采取問卷調查、訪問與課堂觀察相結合的方法。問卷調

查和訪問使用了張立新和李霄翔(2004)設計調查問卷和問題,抽樣調查了26名學生。通過 問卷調查、訪問和課堂觀察,試圖發(fā)現本項目研究者所教的學生在哪些方面自主能力欠缺, 哪些方面較強,發(fā)現其中的原因。課堂觀察主要觀察學生的學習表現,包括語言表現、對提 問的反應、參與活動的積極程度、課堂討論的情況等等。

表1問卷調查結果(按照均值從小到大排列)

對問卷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整體能力較強項 學生在以下幾方面較強(接近或超過4分):任務評價、歸因、輸入輸出、分析推理等、自

我信念、動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

(2)整體能力較弱項 從問卷調查的數據來看,學生在以下幾方面有待加強(低于3分):冒險,自主意識,提問

,自我監(jiān)察,自我評價,加強,合作。

(3)課堂觀察和訪問結果 為了探索以上問卷調查初步發(fā)現的自主能力差異的原因,我們進行了課堂觀察和訪問

,結果發(fā)現,社會、文化心理、語言能力、教學管理等因素會影響自主學習能力。

(4)確認問題:大部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受社會、文化心理、語言 能力、教學管理、語言學習材料等因素的影響,學生的學習策略沒有得到全面均衡發(fā)展。

2.3 擬定總體計劃

為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項目研究者基于美國學者霍華德 加德納(Howard Gardner)博士的多元智能理論和加拿大Bilash博士的“成功語言教學模式”,并根據英語教育 專業(yè)的特點,從備課、可理解性語言輸入、語言吸收和鞏固、語言的輸出、形成性評價和終 結性評價等五個方面,按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級設計了 一系列的旨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課堂活動,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 能力,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就感。

2.4 制定具體行動計劃

第一步:建立個人檔案,通過個人檔案獲得學生信息和對學生做出評價已經成為重要 的趨勢。教師通過觀察學生學習過程,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風格及其策略和方法 等情況,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同時,學生在其檔案中可以進行比較,了解自身發(fā)展的進程。 為了了解和掌握所教班級學生的英語水平、英語學習經歷,項目研究者參照《多語和多元文 化的歐洲》(1997-2000)和《歐洲語言檔案手冊》(European Language Portfolio-Junior version)

,制定了每個學生的個人檔案,主要包括語言通行證(Language Passport),語言傳記(Language Biography),和語言檔案(Language Dossier),主要用于讓學生自我了解各階段學習情況 和記錄學生語言技能發(fā)展,供下一階段學習或教學參考。

第二步: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和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項目研究者分四個等級(初 級:elementary, 中下級:lower intermediate, 中級:intermediate和高級:advanced)設計了語 言文字智能(Linguistic intelligence )、數學邏輯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視覺 空間智能(Spatial intelligence)、身體運動智能( 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音樂旋律智能

( Musical intelligence )、人際關系智能( 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和自我認知智能(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等七大類的課堂教學活動, 如:Getting to know one another, Biographical, Bingo, Idioms, Noticing, Roll the dice,A fun reading comprehension activity,English songs, Teaching

activities, Dictation activities, Spring festival, The year of 12 animal signs, Jigsaw reading activities, Self-study in the computer center, Matching pairs activities, Home reading and retell

activities,Posters, Advertisements等。每個具體的課堂活動都有一系列的步驟構成。

第三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交替實施具體的七大類課堂活動,使學生從教師完全控 制逐步向學生自主地完成所有的課堂活動過渡,最終實現學生完全自主的完成任務。

3. 結論與討論

我們運用以下幾種方法收集經過三個學期的行動研究教學效果,并得出以下結論:

3.1 個人檔案

通過分析所教班級學生的三個學期的個人檔案,得出以下結論:第一、從學生語言通 行證中的學習進步表格的填寫上看,有44%的學生聽、說、讀、寫等水平從A1-Grade 2 升到

B1-Grade 8, 有31%的學生聽、說、讀、寫等水平從A1-Grade 1 升到B1-Grade 7, 有25%的學 生聽、說、讀、寫等水平從A1-Grade 3 升到B1-Grade 9。這些數據表明,經過三個學期的課 堂教學活動,絕大多數學生的英語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二、從學生語言通行證中的學 生跨文化的經歷看,大多數學生從原來的不敢、不愿意與外國人面對面、E-mail、信件、賀 卡交流等方式交流轉變到了愿意、敢與不同文化的外國人進行交流活動。第三、從學生的語 言傳記來看,大多數學生的英語學習方式、方法和策略得到了極大的轉變,在語言學習方面 的進步也非常顯著。第四、從學生的語言檔案來看,學生不僅積極參與具體的七大類課堂活 動,而且在課內外都能夠組織和運用這些課堂活動,學生的知識面不斷擴展。

3.2 課堂學習記錄

從課堂學習記錄可以看出,從第一個學期的第三周開始,85%以上的同學能按時預習和 復習功課,并積極參與老師組織的課堂活動,合作學習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79%的學生 能按時提交作業(yè)。

3.3 考試成績

從三個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看,所教的三個班級綜合英語成績平均分比同級別同類專 業(yè)的班級高了7分。

3.4 調查問卷

從三個學期問卷調查的數據來看,學生在冒險,自主意識,提問,自我監(jiān)察,自我評 價,加強,合作等方面得到了加強,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3.5 反饋練習結果

從每次上課后的反饋或反思的練習結果看,87%的學生成績都達到良好以上,對課堂 活動的評價和任課教師的評價也比較好。

3.6 存在問題

通過收集到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們的行動研究方案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由于計劃周密、 教學設計合理,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了學生的語言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 學習能力,大部分同學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專業(yè)技能得到了訓練和 加強。對教師來說,行動研究中學與教、教與研的互動,提高了教師對教學過程的理解和認識, 進一步提高了教學水平。

但我們也發(fā)現了一些問題,如:在“男女授受不親”思想的影響下,如何使男女學生融入 到同一個課堂活動中?組織小組活動過程中如何監(jiān)督學生的參與程度?如何檢測設計的課 堂活動的難度?仍有 7%左右的同學各方面進步不大,這些同學大都性格內向,語言能力和自 控能力差,大多不愿意參加教師組織的課堂活動,不積極主動完成教師所布置的課內外作業(yè),

如何培養(yǎng)這些同學的自主學習能力等。這些問題為我們下一步的行動研究提供了方向。

參考文獻

Barbosa, I. & Paiva, M. Action research: a way to teacher and learner autonomy? [A] In F. Vieira, M. A. Moreira, I. Barbosa & M. Paiva (Eds.), Pedagogy for autonomy and English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1st conference of the working group – Pedagogy for autonomy [C]. Braga: University of Minho, 2002.

Benson, P.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Longman, 2001.

Burns, A. Collaborative Action Research for English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CILT, European Language Portfolio for Adult and Vocational Language Learners, retrieved from cilt.org.uk/qualifications/elp/adultelp.htm on November 14, 2007.

Smith, M. K. (2002) 'Howard Gardner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 encyclopedia of informal education,

infed.org/thinkers/gardner.htm. Last updated: December 28, 2007.

Wallace, J. M. Action research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華維芬. “學習者自主”探析[J].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2).

何曉東. 國內自主英語學習研究中的若干問題[J].外語界,2004,(4):10-14.

蘭昌親,曾潔. 對培養(yǎng)我國外語學習者學習自主性的思考[J]. 外語界,2004,(4):24-30.

彭金定.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學習者自主”問題研究[J]. 外語界, 2002,(3).

王薔.英語教師行動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2.

魏玉燕. 促進學習者自主性:外語教學新概念[J]. 外語界, 2002,(3).

辛自強. 問題解決研究的一個世紀:回顧與前瞻[J].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6).

徐錦芬,占小海. 國內外“學習自主性”研究述評[J]. 外語界,2004,(4):2-9.

第9篇:體育科學研究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體育文獻計量;運動人體科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中國

中圖分類號:G8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10)11-0111-04

Analysis of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LIN Hua,XIA Xu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By basing their research specimens on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se theses in terms of thesis topic selection,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ing trend of these these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recruit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studying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selection of thesis topic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there were more fundamental application researches than pure fundamental researches and developing researches, and there were signs of inadequate novelty of topic selection, repeated topic selection, and deviation of topic selection from sports practice; the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are mainly animals, seldom the human body; the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were mainly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more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were applied to the competitive sport area than to mass sports fitness and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ports bibliometrics;human movement science;thesi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China

學位論文在某種程度上能夠集中反映某個領域的熱點問題和研究現狀,是衡量研究生學習、科研能力和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指標。本文以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為研究對象,以中國知網“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為檢索數據源,檢索項為學科專業(yè)名稱,檢索詞為運動人體科學,檢索范圍從1999~2010年,匹配條件為精確,截止2010年5月12日,由此獲得963個檢索結果,其中通過篩選剔除與本研究不相關的學位論文35篇,最后將928篇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全日制碩士畢業(yè)學位論文作為本文研究對象。

運動人體科學是體育科學研究內容的一部分,是研究人體從事體育活動過程中人體變化規(guī)律的科學,包括運動生理學、運動醫(yī)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心理學等,基本屬于自然科學的研究范疇[1]。根據體育科研成果的性質可將體育科學研究分為基礎性研究、應用性研究和開發(fā)性研究3類[2]。其中基礎性研究又可分為純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兩類,而應用性研究和開發(fā)性研究又常被歸為一類,以“應用研究”統(tǒng)稱[3]。

1碩士學位論文選題

選題是科學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英國著名科學家貝爾納[4]曾指出:“課題的形成和選擇,無論作為外部的經濟技術要求,或作為科學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復雜的一個階段。一般來說,提出課題比解決問題更困難?!币虼?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2002年以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大多是以生物學傳統(tǒng)的動物實驗、生理生化指標測定、技術動作分析等微觀實驗研究為主,而近些年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逐漸采用一些新技術手段,如蛋白質組技術、基因芯片技術、激光共聚焦技術等,在運動性心臟、骨骼肌以及運動性疲勞方面的研究也有所突破,從傳統(tǒng)的生物學研究向多層次、全方位開展跨學科研究,以系統(tǒng)整體觀點來綜合宏觀和微觀研究,依托基礎性研究突出應用研究。

由表1可以看出,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應用基礎性研究論文有509篇,占54.85%,應用性研究論文次之,有327篇,占總數的35.24%,而開發(fā)性研究和純基礎性研究論文數僅占8.19%和1.72%。

結果顯示,純基礎性研究和開發(fā)性研究選題較少,雖說運動人體科學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具有應用基礎性研究課題的屬性,但其本身還是存在著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fā)研究的內在結構,只有各研究類型均衡發(fā)展,才能夠有效促進整個學科研究的進步。因此,在研究生學位論文這個特殊科研群體中,應特別注重科學研究的均衡發(fā)展。

從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分析來看,研究內容豐富,選題方向多樣,能夠體現當前運動人體科學研究領域的新熱點、新問題。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醫(yī)學、體育保健學等傳統(tǒng)研究方向的研究內容不斷深化的同時,一些新型的研究方向也逐漸呈現在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中,如低氧訓練的生物學基礎、高原訓練和運動員機能監(jiān)控、人體功效學、生物力學研究及運動器材研發(fā)、體育工程學等。

2002年以前運動人體科學碩士學位論文研究集中,在骨骼肌生理、心血管機能、疲勞與恢復、營養(yǎng)、激素及內分泌、機能評定、免疫等方面,研究高原訓練、代謝方面的論文分別有7篇和6篇[5],而現在碩士學位論文研究高原訓練和代謝的增加到37篇和96篇。如今運動人體科學碩士學位論文在傳統(tǒng)研究領域更加深入,同時還有些新的研究內容不斷增加,如基因多態(tài)性與運動能力的關聯(lián)性研究、納米技術、蛋白質組學技術、中醫(yī)保健以及運動人體科學網絡教學平臺的建立等。不過,近年一些研究如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謝組學方法、自由基生物學等生物工程技術已應用于運動人體中,但碩士學位論文中還甚少涉及。

運動人體科學是體育教育訓練學和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的基礎[6]。交叉和綜合選題成為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中的普遍現象,不僅涉及到同級學科不同方向之間的交叉選題,還涉及到同級學科之間和跨學科之間的交叉選題,使研究課題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因此,運動人體科學研究生在進行論文選題時要拓寬研究視野,突破思維局限,敢于創(chuàng)新呈現更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2碩士學位論文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科研論文根據研究目的所選擇和組成的客體,本文通過對928篇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梳理,發(fā)現以動物模型為研究對象的有409篇,占44.07%;以運動員為研究對象208篇,占22.41%;以軍人、老年人、患病者等為研究對象的有104篇,占總數11.21%;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有93篇,占10.02%;以少年兒童為研究對象有67篇,僅占總數的7.22%。

由此可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的碩士學位論文以動物模型為研究對象最多,而以人體為研究對象的論文,選擇的群體相對廣泛,選擇研究對象最多的是運動員,其次是大學生,少年兒童相對較少。

3碩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

一門科學的發(fā)展依賴于研究方法手段,而研究方法的發(fā)展有利于該科學的發(fā)展,運動人體科學是體育科學中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它的發(fā)展直接影響著體育科學研究的進程,作為體育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的發(fā)展同研究方法手段發(fā)展也是分不開的[7]。從本文分析的碩士學位論文看,大部分論文能夠從多層次、多角度、多學科的范圍研究問題,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資料法、調查法、實驗法、訪談法、測量法等,采用最多的是實驗法,這也符合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的研究特點。而與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yè)學位論文多采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等[8]不同的是運動人體科學論文的研究習慣以實驗為基礎,以客觀量化的數理統(tǒng)計為依據,以觀察法、訪談法、文獻資料法為輔助研究手段進行多種方法綜合運用的研究。

從質與量的角度可將研究方法分為比較、歸納、分類等的定性分析法,數理統(tǒng)計的定量分析法及運用數理統(tǒng)計而仍以定性方法研究的半定量分析法。在本研究中發(fā)現,運用定量分析法研究的學位論文占總數的63.79%,定性分析法研究占13.69%,半定量分析法研究占22.52%。其中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體育測量與評價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的分別占82.27%、80.53%、70.15%。結果充分體現研究論文多以定量數據分析為主。

4碩士學位論文的應用價值

動物實驗在生命科學、醫(yī)學等研究中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巨大作用,也成為生物學、醫(yī)學的一門主要研究方法,是探討生命奧秘、人類疾病機制及治療等不可缺少的手段。運動人體科學與生物學、醫(yī)學一樣,同屬于自然科學的分支學科。單從研究對象選擇可以看出,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多以動物實驗為主,大多數運動機制是在動物實驗中實現的。近年來,隨著基因技術的日益發(fā)展,各種基因表達形式也逐漸成為運動人體科學研究的熱點。

研究動物的優(yōu)點在于動物具有廣泛的遺傳基礎,個體差異較大,在模擬人體運動的某些研究中是比較有用的,其實驗結果也帶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尤其在選擇一些誘發(fā)性動物模型時,能夠在短期內復制出大量模型,并能嚴格控制各種條件,使復制出的模型運用于不同研究目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能正確的掌握和運用動物實驗方法,可使實驗者節(jié)省人力、物力和時間,同時還能獲得可靠的實驗結果,減少研究的盲目性。但動物實驗同時存在著很多缺陷。運動人體科學畢竟是要研究人運動的一些機能機制,動物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運動特征及環(huán)境與所效仿的人類運動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在體育領域中,從實用價值角度看,人體實驗的研究更能直接說明問題。

縱觀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的發(fā)展,根據科學研究的目的、任務和需要,運動人體科學碩士學位論文研究成果應多從研究人類運動的角度出發(fā),將基礎理論研究合理運用到運動實踐中。

除了以動物模型為實驗對象外的519篇論文中,研究成果與競技體育有關的論文230篇,其中基礎性研究63篇,應用性研究119篇,開發(fā)性研究48篇,主要研究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與訓練監(jiān)控,運動員身體恢復的手段和方法、新技術、特殊儀器應用于運動員訓練等。如低氧訓練是當前運動訓練研究的熱點之一,在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中有40篇論文與低氧訓練的機制及應用有關。

從多維角度思考,研究成果的“社會化”既是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也是衡量體育科學研究社會價值的最好尺度[9],在運動人體科學領域,除服務于競技體育研究范圍外,在全民健身范圍內,人類健康與健身運動領域也應得到重視,大眾體育的發(fā)展,必將接受運動人體科學理論的指導,并將體育納入“一級預防”的“預防醫(yī)學”框架之中。在我國推出《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的身體素質[10]。在運動人體科學碩士學位論文中與群眾體育有關的研究有115篇,占總數的22.16%,主要研究包括不同運動方式對人體身體形態(tài)、機能及身體素質的研究,各種力學負荷對人體運動功能的影響,慢性病患者的運動健身指導方案,“現代文明病”的根治及抗衰老與體育運動保健的研究,人體體質健康狀況及因素分析,不同人群運動健身的特點與方法,運動與營養(yǎng)膳食處方的指導等。

近年來我國的肥胖癥患病率呈上升趨勢,肥胖少年的增長比例更大,成為兒童時期一個重要的健康問題,兒童單純性肥胖可作為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等誘發(fā)因素之一。學校體育也成為現在體育科學研究的領域之一。學位論文的研究涉及到學校體育的有174篇,其中包括對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狀況、兒童青少年生長發(fā)育狀況、不同運動對學生生理機能評定、體育院校學生專項教學訓練素質等。

5小結

運動人體科學是一門綜合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通過對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的分析,發(fā)現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研究生論文選題多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純基礎研究及開發(fā)性研究比例相對較少,選題方向不均衡,但隨著體育科學研究領域研究內容日益發(fā)展,創(chuàng)新性研究課題也將成為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的必然趨勢。

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對象大多以動物模型為主導,繼承自然科學研究傳統(tǒng)的研究模式,但為了能更好在體育運動領域發(fā)揮運動人體科學研究的作用,直接采用人體實驗將是運動人體科學應用于運動實踐的突破點。在設計實驗,采取合適的研究對象是科研論文成敗的關鍵,在碩士論文研究中應重點考慮如何將人體實驗與動物實驗的優(yōu)勢相結合。

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還是以傳統(tǒng)的實驗研究與定量分析法為主流驗證結論,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多元綜合方法應用將在今后運動人體領域科學研究穩(wěn)步發(fā)展,移植更新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必將成為體育領域科學研究的重點。

從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整體分析來看,其學位論文的研究成果應用價值更多的還是局限在競技體育范圍內,應用于大眾運動健身以及學校體育領域相對較少。

參考文獻:

[1]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 2006-2007體育科學學科發(fā)展報告[R].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2] 黃漢升. 體育科學研究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王瑞元,周越. 體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系:現狀與展望[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1):1441-1445.

[4] 貝爾納J D. 科學研究的戰(zhàn)略[G]//科學學譯文集.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5] 張瑞華,朱晗,張哲,等. 對我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yè)研究生論文選題的分析[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9):1232-1234.

[6] 張雪霞. 從學位論文選題的跨學科現象看研究生的培養(yǎng)模式[J]. 體育學刊,2006,13(1):88-91.

[7] 黃翠,藏威,李國金,等. 運動人體科學研究方法的現狀及展望[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7):1367-1370.

[8] 方千華,黃漢升. 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方法的調查與分析[J]. 體育學刊,2007,14(2):12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