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范文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第1篇: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范文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中西方文化;差異

文化作為人類活動的方式及產物,本身就具有很多超地域和超時代的共通性。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以及交通、通訊、媒體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當代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日趨頻繁,其規(guī)模之大、范圍之廣、速度之快及影響之深為任何時代所無法比擬,不同文化間的共性增多、差異減少將是必然的大趨勢。怎樣把它們有機結合起來,避免因思維方式、價值觀以及民族信仰的不同而造成理解的困難乃至失誤,是語言工作者應該高度重視的,要求語言工作者對源語言和目的語都有較廣的知識面和較深的文化底蘊。

文化涵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一種歷史進程反映人類的文明程度;是一種社會現象反映社會的發(fā)展情況;是一種生活方式,規(guī)范著人們的行為;是一種民族現象,反映民族的獨特風格。在對文化的理解過程中,我們應該立足本國文化并穿梭于他國文化,爭取做到“雙面手”甚至“多面手”。

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1.語言差異

語言常常被認為是映射文化的一面鏡子,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存在著差異;同一種語言在意思上和表達上也存在巨大的差異;語言本身可被認為是一種社會制度。如果在國際上語言使用不恰當,就會造成歧義,引起誤解。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福娃”的英文名字由friendlies更名為FUWA,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一,在其發(fā)音上,friendlies與friendless(沒有朋友)發(fā)音雷同容易造成誤解;其二,在單詞讀音上會認為friendlies=friend(朋友)+Lies(撒謊)會產生歧義。

2.思考方式

英語注重運用各種具體的連接手段以達到語法形式的完整。這些句子組織嚴密,層次井然有序,其句法功能一望便知。比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來了,春還會遠嗎?)一見到if,兩句間的邏輯關系便一目了然。而漢語則很少使用連接手段,句子看上去松散混亂,概念、判斷、推理不嚴密,句子間的邏輯關系從外表不易看出。這就是人們所說的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這些差異反映了英漢民族思維方式的不同。英民族重理性,重視邏輯思維,而漢民族重悟性,注重辯證思維。

3.價值觀差異

價值觀念的不同表現在人們對時間觀念的差異方面。中國文化認為冬去舂來,周而復始,晝夜更迭,季節(jié)交替,是一種環(huán)形的運動狀態(tài),總體上有時間充裕感,做事慢慢來,因此常常向后看,立足于歷史。語言中許多都是慢字當頭:慢走,慢用,慢慢欣賞,慢慢來等等。中國人總是與過去的老朋友保持長久的聯系,認為老朋友是他過去的歷史人脈,中國文化中還有一種傾向,相信輪回,認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間未到,”認為這輩人可以為下輩人積德行善。

西方文化認為時間是一切事物的吞噬者,它是一種線性單項持續(xù)運動,根據猶太一基督教的傳說,事件不是圓形的周而復始的運動,它是有始有終的。線性使西方人總覺得時間一去不復返因而有著強烈的緊缺意識。這種緊缺意識使西方人凡事向前看,一切著眼于未來,他們的意識中多是展望未來,認為“如果我們做事就過去和現在進行爭論的話,那我們就沒有未來了。”

4.個人隱私差異

對西方人來說,他們從不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make?Are you married?等談及年齡、收入、婚姻狀況、、家庭情況等個人隱私問題,以示對對方的尊敬。西方人寒暄最頻繁的話題是天氣的狀況或預測。但漢語里的寒暄有時還表示對對方的關心。如“你今天氣色不好,生病了嗎?”“好久不見,你又長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比粑鞣饺寺牭侥阏f:“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等話語,即使彼此間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難以回答,因這是不禮貌的。而中國人見面三分熟,在半小時內,對方的家庭情況、個人狀況便了解得清清楚楚。這又是雙方所處的不同文化背景在起作用。西方人認為個人的事不必讓別人知道,更不愿讓別人干預。而中國人千百年來住在一個村莊里,離得近,接觸得多,個人生活或私事很難不被人知道或干預。再加上中國人團結友愛,互相幫助,認為個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體的事,故而他們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苫辣,別人也愿坦誠相告。

5.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差異

同一個概念在不同的民族里,它的文化意義是不同的。例如:“牛”和“cow”。“?!痹?a href="http://saumg.com/haowen/200473.html" target="_blank">西方的概念里,是必須在主人的吆喝聲中做苦力的,因此常常比喻人的笨拙。如“COW”有“肥胖者、難看”的意思,“calf”有“呆頭呆腦的年輕人”意思。而中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從戰(zhàn)國起就發(fā)明了“牛犁”,大大推動了農業(yè)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農耕”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人,因此便有了“牛勁”、“牛氣”、“牛性”等等?!芭!痹谥袊搜壑邢笳髦趧??!袄宵S牛”比喻勤勤懇懇,不計報酬,埋頭苦干的人?!袄宵S牛精神”指甘愿自我犧牲奉獻的人的思想品質?!芭!币蚕笳髦虉?zhí)倔犟。像歇后語“過了河的牛尾巴――拉也不回頭”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6.風俗習慣差異

各國不同的風俗習慣必然造成文化意義的不同。風俗習慣是某個地域的人們的生活方式,涉及范圍很廣,包括該民族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學藝術等方面。

以中西方顏色習俗為例。“紅”,它的理性義是“像鮮血一樣的顏色”。在漢語中,它是“成功\順利\喜慶”的顏色。而英語中的“紅”則恰好相反,一般多表示“危險,憤怒,極端和犯罪”,如“red alert”紅色警報,“red flag”危險的信號燈。四川牌的榨菜因為在包裝上印有“紅旗”,銷售受到了阻滯,而中國的著名喜劇“紅燈記”如直譯為“The Red Lantern”,那么西方讀者一定會大惑不解,因為國外的“red lantern”是妓院的意思。

第2篇: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范文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電影;中外文化交流;翻譯;文化差異

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不只是局限在市場經濟中,還滲透到人們的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作為一種世界性的藝術,電影在各國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日漸凸顯出來。而隨著西方電影的引進,尤其是美國電影的進入,讓我國的電影翻譯工作受到了人們廣泛的關注。電影是將多種藝術手段融為一體,傳播文化,抒發(fā)感情,展現出社會形形的文化生活,讓觀眾在精神上得到享受。隨著各國家地區(qū)人民文化交流的頻繁,電影翻譯起到的文化傳遞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由于每部電影都承載著原國家的民族文化內涵,因此在電影翻譯中我們經??梢钥吹轿幕町惖捏w現。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地保持原國家的語言與文化,要盡量翻譯出原文的內涵,并且被我國觀眾更好地理解,而這些是我們翻譯工作者所面臨的一大挑戰(zhàn)。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審視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加強,許多研究學者都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國家相處原則,也就是說不同地區(qū)的民族可以堅持著自己民族的特征與習慣,但是又不能相互獨立存在。曾經以色列學者提出的社會多元化理論詮釋了這種民族文化共存的局面,認為全球的文化能夠相互交叉與部分重合,具有相互依存的關系。

由于我國是一個具有多民族的文明古國,傳承著幾千年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在清朝末年,清政府推行閉關鎖國政策,讓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被動的局面下與西方國家的文化頻繁交流。清政府通過翻譯來與西方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斯皮瓦克說過,“如今的后殖民評論家難以回避的兩大難題:既要去擺脫了傳統(tǒng)西方模式的影響,還需要達到非邊緣化的目標,那么西方國家的惟一選擇就是通過自身的語言與西方的解構策略來減少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的文化霸權。

不管是各民族之間的邊緣文化抑或是中心文化,在如今的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各民族都存在著互相交流與溝通的需求,這是發(fā)展民族文化的惟一途徑。新時期許多西方國家將自己的文化侵入中國,這對我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進行了猛烈的撞擊。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局面下,翻譯工作也成為兩種文化交換的重要途徑,例如漢語中出現的許多外來詞匯,可口可樂(Coca cola)、貓(modem)、模特(model)等,涉及各種領域。

美國文化學家Gutt的翻譯理論認為,翻譯能夠依靠“不同語言的相似性”,然而我們在翻譯中的許多語言并沒有太多的相似性,差異的地方偏多,所以研究學者認為,如果直接翻譯來保存源語言中的全部語言特征的結果就是“保存源語言特征來讓翻譯者為讀者引導原來交際者想表達的交流線索”。

二、電影翻譯中的文化差異特征

隨著電影藝術的發(fā)展,電影翻譯工作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而翻譯的主要任務就是能夠忠實地去表達原來電影中的內容與內涵。而新時期中西方大規(guī)模的電影文化交流趨勢也讓我國的電影翻譯工作面臨了巨大的挑戰(zhàn),電影翻譯是否恰當得體,能否讓觀眾們容易理解電影內容顯得十分重要。而中西方國家觀眾的不同審美觀念直接影響了翻譯工作的形式,電影的翻譯工作不只是普通的文學翻譯,而且是一種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我們要針對觀眾來再現原電影的審美效果,并且符合接受國觀眾的審美理念與文化特征,進而獲得最佳的審美效果,讓觀眾流連忘返。

(一)電影中的審美價值及特征

人們的審美活動包括思維、情感等多種活動,而電影翻譯作為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與審美也有著密切的聯系。翻譯工作就是審美活動,包含了一定的審美價值。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兩地區(qū)的受眾也存在著一定的審美差異。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無為本,認為一切美感都是與生活相聯系的,美學理念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人們在生活中就能提煉出美感。而西方國家是以有為本的,認為審美是要在生活之上,與社會生活具有明確的界限,而這種審美理念是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的核心之處,我們應當去把握住這種精髓來研究電影翻譯工作。

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初期上映的英國電影Red Shoes被翻譯成《紅舞鞋》,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英國的一個跳芭蕾的女孩難以對事業(yè)與愛情做出正確的選擇,只得選擇結束生命的悲劇。雖然我國翻譯工作者翻譯成《紅舞鞋》,能夠準確地翻譯出電影名稱,但是卻難以看出深刻的寓意。到了80年代后期,人們將Red Shoes翻譯成《紅菱艷》,翻譯者將英國女演員的紅色的舞鞋比喻成為我國受眾都知道的紅菱,因為紅菱雖然生活在污濁的泥塘中,但是卻冰清玉潔,嬌艷動人,尤其是紅菱彎彎的角,就像是我國古代女性悲慘的三寸金蓮,而這與電影主題不謀而合,可以說《紅菱艷》比《紅舞鞋》更加能夠體現出這部電影的內涵與意境美。風靡一時的美國電影Home Alone被我國翻譯者翻譯成為《小鬼當家》,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小鬼是大人對孩子的昵稱,表現出大人們對聰明伶俐、智勇雙全的小孩發(fā)自內心的喜愛,而電影中敢與歹徒斗智斗勇的小歐文正是符合小鬼的形象?!爱敿摇敝傅氖且粋€人能夠領導全局,而電影中的小歐文一個人在空蕩的房間中與兩個歹徒斗智斗勇,就像是一個勇敢的大當家的形象。所以電影《小鬼當家》將名稱與內容統(tǒng)一起來,并且蘊含了我國豐富的文化內涵。

電影藝術是生活的再現,因此電影名稱也包含了許多民族文化元素,我們需要遵循審美原則與文化原則,在翻譯工作中盡可能地還原原國家的文化信息,并且用最為貼切的形式來對受眾傳遞。如今電影翻譯工作作為新的文學藝術形式,用自身獨特的審美理念讓更多的優(yōu)秀的電影跨出國家的界限,讓全世界的觀眾享受了視覺的盛宴,推動了全球的電影藝術發(fā)展。

(二)翻譯工作的表達差異性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還表現在人們的表達與思維方式方面,中國人注重句子之間的意合,靠詞語的順序來表現內容;而西方國家的人們注重句子的形合,語句的結構嚴謹,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曾經著名的翻譯學家傅雷說過,“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思維形式具有基本的分歧,中國人習慣綜合考慮問題,重視語句的暗示、歸納與含蓄,而西方人注重分析,唯恐語句中缺少邏輯性”。雖然中西方的語句中都是基本的主謂賓結構,但是由于不同國家的思維差異性,所以在基本的句子結構形式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我們可以看到英文語句的結構緊湊,詞語之間的關系都會明確地表達出來,會使用較多的銜接詞語。而漢語的句子多數簡單明了,句子松散。動畫電影《花木蘭》詞就具有這些特征:

1.Guard:Were under attack!Light the signal!有人偷襲,快點烽火。

2.Guard:Now all of China knows youre here.全中國馬上傳遍了警報。

電影中的臺詞十分簡單,表現出故事情節(jié)的緊迫感,句子中“我們遭到了襲擊,馬上點信號!”被翻譯成“有人偷襲,快點烽火?!狈g成這種四字的短語,并且加上了“快”字,突出了現在情況的緊急,并且讓詞句節(jié)奏對稱,而且將信號翻譯成烽火,讓我國觀眾迅速理解。在句子2中,如果我們按照英文直譯成“現在全中國都知道你來了”就顯得力度欠缺,并且難以符合士兵堅毅勇敢的特點與形象,所以翻譯成“全中國馬上傳遍了警報”就顯示出果斷的語氣,并且符合電影表現的內容,還符合漢語的特征。

(三)電影翻譯中不同文化的差異性

不同的語言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與背景,承載了這個國家地區(qū)的民族文化,許多地區(qū)的語言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信息,而不同地區(qū)的人們很難去理解其他地區(qū)的語言,所以我們正確翻譯帶有地區(qū)文化的語言信息就成為電影翻譯工作的核心任務。由于不同國家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習慣,而這些不同的習慣都直接影響到語言的使用方式,中西方觀眾存在著文化方面的差異,所以我們翻譯工作者要盡可能地幫助觀眾去理解電影中蘊涵的文化元素。英國電影《魂斷藍橋》在片頭出現這樣的配音:

Announcers Voice:At 11:15 this morning,the Prime Minister,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翻譯1:廣播員聲音:在今天上午十一點一刻,首相在唐寧街十號對全國群眾發(fā)表了講話,宣布了英國與德國正處于交戰(zhàn)的狀態(tài)。

翻譯2:廣播員聲音:在今天上午十一點一刻,首相在英國首相府邸唐寧街十號對全國群眾發(fā)表了講話,宣布了英國與德國正處于交戰(zhàn)的狀態(tài)。

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個翻譯能夠翻譯出原來電影畫外音的表面意思,但是對于唐寧街十號并沒有進行背景性的補充說明,許多中國觀眾不了解英國文化就會莫名其妙。而翻譯者在第二個翻譯中對唐寧街十號進行了地理文化的補充,讓觀眾們了解到唐寧街十號指的是首相府邸,就能夠更方便地理解電影內容。

三、結語

由于不同國家社會文化的差異,所以在電影翻譯中必定會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約,因此在電影翻譯中會深深印上社會文化的烙印,凸顯出中西方文化差異。而在這種激烈的文化碰撞中,記錄了社會的變遷與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當前我國電影事業(yè)也在不斷地發(fā)展,西方諸多優(yōu)秀電影也不斷引入我國,因此會帶來更為激烈的文化差異的撞擊。我們翻譯工作者要融合兩種不同的文化,立足于我國民族的獨特思維方式,在理解外國電影中的文化后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才能夠做好具有藝術性的電影翻譯工作。.

[參考文獻]

[1] 張穎,劉軍艷.淺談電影字幕翻譯策略——以電影《臥虎藏龍》為例[J].電影文學,2010(20).

[2] 蘇玉霞.分析《紅樓夢》回目中兩個譯本的歸化與異化[J].文教資料,2010(02).

[3] 王登文.改寫·批判·重構——從“硬譯”看轉型期魯迅對中國新文化建構的探索[J].作家,2010(06).

[4] 楊苗苗,趙玉閃.電影字幕中文化因素的翻譯[J].中國電力教育,2008(19).

[5] 汪瑩.試從“歸化”和“異化”論《必須重視城市街道商店和單位名稱的翻譯》和《再談城市街道商店和單位名稱的翻譯》的翻譯[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10).

[6] 楊惠瑩,劉蔚馨.從翻譯的審美體驗角度談詩歌翻譯中文化形象的轉換——兼評李清照《聲聲慢》英譯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12).

[7] 秦楠.淺析《京華煙云》中的異化翻譯策略[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04).

[8] 許建平,張榮曦.跨文化翻譯中的異化與歸化問題[J].中國翻譯,2002(05).

[9] 劉輝修,王衛(wèi)利.電影字幕翻譯中文化過濾現象探析[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07).

第3篇: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范文

關鍵詞:國際商務 禮儀 中西方文化 差異

一、商務禮儀中的文化差異

(一)處事方面的差異

西方人的特點是簡單直接,而中國人的特點是含蓄婉轉。進行商務談判的時候,西方人更愿意直接聊合作細節(jié)或者是工作中的題,但是中國人可能卻會通過請對方吃飯,贈送對方禮物,從而和對方建立良好、友好的關系,再進行接下來的談判。西方人過于直接的方式,中國人可能會無法接受。而且西方人對于中國人這種過于含蓄的處事方式,會誤認為是拐彎抹角。

(二)行為語言方面的差異

在文化差異中,行為語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其具體展現在肢體語言、目光、雙方距離以及手勢、動作等方面。在進行商務談判的時候,哪怕是一個細微的動作,都可以體現出文化差異。舉個例子,在我國,彼此見面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握手。但是在美國、英國,雙方見面握手以后會馬上松開手,雙方的距離也會逐漸擴大。在這個方面,中國人會為了表達對談判方的尊重,會握著對方的手上下搖動,握手的時間也會增加。西方人對于這一動作,會感覺難以理解。在西方人看來,如果握住對方的手太久,距離太近,會使他們感到自己的空間被侵擾,甚至會產生防衛(wèi)和防備的心態(tài)。

(三)宴會禮儀的差異

1.使用餐具的差異

在我國的宴會上,所使用的餐具一般都是筷子、盤子、碗和酒杯、碟子等。但是如果在西方國家的宴會上,采用的餐具則是叉子、刀、紅酒杯以及勺子等等。一般情況下,在吃西餐的時候,各種菜品要采用不同的餐具,而且也要根據飲用酒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酒杯。

2.用餐方面的差異

在中國,一般暫停進食的時候,人們會將筷子平行放在碟子上。但是在西方國家,如果吃到一半停下來說話、休息,那么則會將叉子交叉放在餐盤上。在西方人看來,在用餐的時候揮動刀叉,是非常沒有禮貌的。

二、產生文化差異的原因

每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背景都有所不同,文化是人們共同生活所產生的經驗積累,同時也是人們通過對比,選出的一種非常合理的東西。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屬于時代的產物,產生文化差異的原因非常多。主要被分為這幾個方面:

(一)受到不同學派思想的影響

我國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儒家思想提倡忠孝悌禮義信廉恥,要求人們注重倫理關系,以禮行事。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和影響,中國人的處事方式非常含蓄,委婉。而西方國家則不同,16世紀的時候,西方掀起了文藝復興運動,工人階層因為對資產階級和統(tǒng)治階層不滿,所以掀起了這場精神、知識、文化的解放運動。這場運動提倡讓人們解放思想和天性,追求幸福,因此對西方人的文化、性格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使得他們的處事非常直接。

(二)受到不同價值觀念的影響

我國的文化核心講究的是萬事和諧,力求人和物,人和人之間的和諧。在孔子的儒家思想中,強調人不能太過于高調,要做中庸之人,不能對和諧產生破壞。這就是中國的價值觀念。而西方的價值觀念卻相反,西方提倡解放天性,思想開放,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因此中西方的價值觀念存在很大的差別。

(三)受到不同思想的影響

中國人的故鄉(xiāng)情節(jié)很重,不管去往哪里,都會對故鄉(xiāng)產生懷念,甚至有落葉歸根的思想。這是因為我國屬于農耕文化,而且地大物博,地理環(huán)境差異非常大。在一個地方內,只要有水、土地和耕地,就能夠在同一個地方生活,因此中國人安土重遷。同時,中國人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不會過分對他人的產品產生依賴。正是這樣的因素,使得中國人性格保守、沉穩(wěn),不愿意高調擴張。

而在西方國家,因為海岸線很長,國土面積很小。西方的農耕所占的比例低于我國的農耕,在資源方面顯得有些缺乏,所以必須對外擴張來滿足自身的需求。也因此,西方國家的人性格大膽、喜歡冒險,會以海洋為中心,去擴張新的領土,獲得新的資源。

三、在商務談判過程中需要注意的禮儀

(一)尊重習俗

在談判涉外貿易的時候,必須尊重對方的習俗。同時也要了解對方的禁忌、忌諱等,比如對于伊斯蘭教徒,在談判的時候不能對其宗教背景進行議論和指點。同時在宴會上,也不能出現豬肉等。只有尊重對方的習俗,才能在談判中獲得成功。

(二)尊重隱私

按照中國人的習慣,容易在談判過程中問及對方的家庭、年齡以及工作等,從而開始下一步的談話。但是和西方國家的人進行商務談判時,不能對這些問題進行詢問。因為他們認為詢問這些是侵犯隱私權。此外,對于女士的年齡,也不能隨便問及,因為在西方人看來詢問女士年齡也是不禮貌的。

(三)不必過分謙卑

中國人受儒家思想影響,認為謙遜是良好的品質。但是如果在國際商務談判中,過分謙虛,那么就會促使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使對方認為這是在貶低自己,放低身價。同時,也不能進行自我吹捧,過分夸大??傊?,在國際商務談判中,必須適度,不能過分夸大,也不能過分謙卑。

四、總結與體會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禮儀方面的差異也很大。在進行國際商務談判的時候,必須尊重對方的禮儀和文化背景,避免產生禮儀方面的錯誤,真誠的和對方進行溝通,這樣才能使貿易合作的可能性增加。

參考文獻:

[1]王敏.論中西禮儀差異對國際商務談判的影響[J].才智,2008,(22).

[2]田曉冰.淺析中西方商務會議禮儀的差異[J].科技視界,2015,(31).

[3]王雷華.中西餐桌禮儀文化禁忌的對比――入席離席[J].大觀周刊,2013,(04).

第4篇: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范文

【關鍵詞】中西方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國際商務文化意識

商務英語作為一門用于國際商務環(huán)境中應用的專門用途英語,是大學階段市場營銷、國際商務、工商管理、國際貿易等商科專業(yè)的一門重要的必修課,其內容包括商務環(huán)境下的各個場景。商務英語教學的目的不應僅僅是教會學生某一商務情景下的英文詞匯、表達方式等語言技能,而更應注重提高學生在未來職場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即教會他們如何與英語國家的人進行成功的溝通交流,讓學生了解外國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等,導入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商務文化意識,使學生在未來的國際商務交際活動中避免文化沖突,成功交際。

一、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1.生活方式的差異

西方人在生活上講究舒適,即便是出差也會盡量保持如在家般的生活質量,另外對住宅的安全如高層消防問題非常重視。而相比較而言,中國人出行則盡量簡單,能湊合就湊合。在住宅的防盜上下功夫大,在消防安全上則重視不夠。

那么在商務活動中,比如在幫客人預訂酒店時,就應注意在規(guī)格相當的基礎上選取環(huán)境較好,遠離市區(qū),相對安靜的酒店,最好是那種酒店外還有小花園,從房間的窗戶看出去有好的風景的房間。如在海邊的話,面朝大海的海景房,在內陸的話,選取俯瞰公園,小樹林等的房間,一定不可訂俯瞰繁忙的吵鬧的街道的酒店。

如有的項目外國員工會在中國當地呆相當長商務一段時間,需要租房住時,一定注意住房的安全問題。如果住高層的房子,除了要選取24小時安保的社區(qū)外,應在住所內給配置滅火毯、消防面罩、滅火器,醫(yī)藥包等,并在客人入住的時候將火警報警器的位置告知。

2.飲食文化的差異

商務宴請是一項重要的商務活動,宴請融洽的氛圍中對雙方的溝通更有利,同時也是表達熱情好客禮尚往來所必需的。充分注意中西方的飲食文化差異對成功的宴請至關重要。

如西方人不喜歡那種啃骨頭的肉類,感覺既不文雅也很殘忍。因此在點菜時像鳳爪、豬蹄、鴨頸之類我們國內比較喜歡的菜不可以點,魚類也是,最好是點那種沒有不用吐魚刺的魚片。另海鮮或很辣的川菜,應事先問明客人是否可以吃。

另外餐桌上不可給對方夾菜,勸酒,讓對方隨意即可。此外很重要的一點是,要注意時間的掌握。在國內很多人習慣邊吃邊談事情,一頓飯經常吃上好幾個小時。在西方人看來,吃飯就是吃飯,氛圍應輕松享受,聊聊天,談談風土人情,開開玩笑,吃飽了就結束,不拖拉。

3.風俗習慣和禮儀習慣的差異

在商務活動中要了解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和禮儀等,在交際中才不至于失禮。比如在贈送禮物時,無論禮物大小一定要包裝好。收取禮物時,西方人習慣當面拆開并致謝,與我們的習慣不同。又比如在穿著方面,雖然歐美人平時講究舒適,喜歡穿牛仔褲和T恤,但在正式的場合,都很注意穿正裝,男士一般穿深色特別是黑色的西裝,女士則穿根據場合不同穿套裝或晚裝。而在國內現在人們衣著越來越注重休閑,甚至在正式的場合也穿著休閑衣,筆者曾見一次商務接待中,外方人員全部正裝,而中方大多穿休閑衣,甚至有好幾個都穿的是戶外運動系列的運動衣,從衣著上難免失禮。

在對待隱私方面,西方人非常注重自己的隱私,因此在商務交際中不可提及家人、工資、年齡等敏感話題,可聊一聊運動賽事、天氣、娛樂、旅游度假等。打電話時,在我們國內,很多人在電話中會問對方:“在哪呀?在干什么呢?”,表示關心,或者是對話的開始,雙方都理解。但在與歐美人通電話時,如果問“Where are you?”或“What are you doing?”對方會感覺非常奇怪,有窺探別人隱私之嫌。

4.思維方式的差異

西方人思維方式比較直接,守時,工作細致,認真,制定好的規(guī)則會嚴格遵守,講究工作效率。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語言下人的思維方式也完全不同。了解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工作中才能互相理解,順利合作。比如筆者曾聽到一個外企的中國行政人員說班車問題,非常不理解,班車按規(guī)定是15分鐘發(fā)一次,從辦公室發(fā)往施工現場,循環(huán)發(fā)車。但有時發(fā)車時根本就沒人,也就是空發(fā)一趟,因此中國員工認為沒人時就應停發(fā),避免資源浪費。但外方主管不這么認為,他認為,班車每15分鐘發(fā)一趟的目的就是為了員工在辦公區(qū)和施工現場之間往來方便的,即使無人,也照發(fā)。要是無人就停發(fā),那間隔的時間就不再是準的15分鐘了,有可能就是半個小時,間隔時間不固定了,這樣往返兩地之間的人員就無法估算時間坐車,有可能會等很久才能坐上車,這樣就會耽誤他們的時間并隨之帶來一連串的延誤,甚至會出現事故,因此即便是空車也要嚴格的每15分鐘發(fā)一趟。這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典型案例。

5.、政治立場的差異

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下的宗教、政治都有巨大的差異。這一點學生都能理解,在商務英語交際中,盡量避免談論政治、宗教之類的敏感話題,更不必大談特談國內的政策等,因為對方也不會理解也不感興趣,對交際無益??烧務勊诘貐^(qū)的近期的發(fā)展,悠久的歷史,標志性的旅游景點等等。

二、商務英語教學中國際商務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

1.在商務英語的課堂教學中加大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重

在每一單元的主題下,都應結合教學目標,補充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內容。比如:在商務電話單元中,應導入中西方電話禮儀的差異。如商務電話,打電話的時間,應在白天工作時間打,不可在周末或是晚上對方下班后,除非是有緊急的事,就算有緊急的事也應先為在非工作時間打擾別人而致歉。因為在西方人看來下班的時間就屬于自己的個人時間了。再比如在機場接機單元中,應介紹接機、拿行李、訂酒店等細節(jié)方面的中西方差異,以便將來學生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可以正確應對。

2.以案例的形式闡述中西方文化差異

商務英語教學中,導入中西方文化差異時采取案例的形式。來自外企的文化沖突的真實案例生動有趣,更便于學生理解,使他們在以后的職場交際中成功避免發(fā)生類似問題。但收集案例對教師來說要求很高,教師不僅應自己非常熟悉西方文化,還應到外企掛職,才能接觸到鮮活的文化沖突的案例,用于教學。

3.視頻的應用

現在有很多流行的美劇和電影,里面有很多片段和情節(jié)帶有明顯的文化特征,并且語言都是最鮮活,時下最流行的,將這樣的片段選取后用于課堂,視頻的資料形象、直接,教師可做必要解釋,指出此處文化差異的點,學生在理解文化差異的同時,也訓練了聽力和口語,了解了目前某個英語國家流行的詞語和說法。

三、結語

明確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對成功的跨文化交際至關重要。商務英語的教學中應注重文化差異的導入,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商務文化意識,使其在將來的職場中避免文化沖突,成功參與商務活動。

參考文獻:

[1]梁爽.中西文化差異與商務英語教學[J].經貿實務,2011,10.

[2]李培.看中西方文化差異談商務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05.

[3]段學蓮.交際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J].中國科技信息,2008,03.

第5篇: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范文

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是一國人民在一定歷史和社會背景下經過長期勞動創(chuàng)造的產物,表現為一定的社會性和歷史性。準確地說,文化就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歷史傳統(tǒng)、風俗人情、文學藝術、生活方式、價值判斷、思維形態(tài)的總和。每個民族在長期的發(fā)展演進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語言就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作為文化的重要構成,當然也就對文化本身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對文化的發(fā)展和進步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語言的發(fā)展又必須受到文化的制約,不能脫離本民族的文化發(fā)展。另一方面,本民族文化的穩(wěn)定性、持久性和傳承性等特點都制約著語言形式和語言習慣的突破。要想更好地學習英語,進行英美文學翻譯,首先必須明曉一國的社會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因為文學翻譯是用一國語言的文化形式去重新組合另一國的語言文化實踐活動,文學翻譯必然涉及語言的審美情趣、文化心理和民族特色等,是多學科綜合的跨民族的文化交流活動,在翻譯的過程中體現著對不同文化背景的感知過程。因此,做好英美文學翻譯必須平時多了解英美文化差異,多了解英美國家的社會價值評價尺度和道德審美標準,多了解中西文化價值差異。

翻譯文學作品,對于譯者來說并不是簡單的二傳手。盡管每個翻譯者都不可能百分百地忠實于原著,當然也不能完全立足于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角色感知立場。為此,譯者應盡可能地完成角色轉變,一部作品由一國之作者到讀者,再到另一國之讀者,譯者要經過多重的思維和角色轉變,才更好地忠實原文,同時又能很好和本國讀者對話。就好像一個美國廚師做出一道非常好的牛排,那么中國的廚師就要在掌握美國廚師制作牛排方法的基礎上,選用中國的牛肉,制作具有美國風味的中國牛排。我們的譯者就是這個中國廚師,除了掌握語言本身的規(guī)律、思維和角色的轉變程度及有效性也是影響英美文學翻譯的重要因素。為此,我們的學生必須具有思維的角色轉換意識。

風俗是指當地人的生活方式、禮節(jié)風尚和習性,它受一個國家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學等方面的影響,英美文學翻譯應充分考慮英美國家的風俗習慣。例如,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喜歡和討厭的動物,所以,寵物就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并表現出不同的風俗人情。中國人一般都鄙視狗,通常用狗來比喻或形容壞人或不好的事情,但是英美國家則不然,他們一般都對狗有著較多的好感,在他們的思維里,狗是忠實的朋友,所以在英美文化中,“狗”就會常常用來形容人的生活,并由此派生出許多諺語習語。還有“貓”也是一種小動物,是英美國家比較喜歡的寵物,在他們的習俗中,貓?zhí)熨Y聰明,多用來比喻或形容女人。

再如,中國人常用“紅”來形容年輕女性,比如“紅妝”代指女子的盛裝,“紅顏”代指“少女”。但是在英美國家,他們習慣上用“red”表示和中國相距甚遠的意思,“gointored”指“出現赤字”,“seered”意為“氣得發(fā)瘋”“大發(fā)雷霆”,“paintitred”則指“把某一個事物形容成非??膳碌臉幼印?。此外,禮儀之邦中國歷來都尊老敬老,尊老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老”這個詞用來形容對人的尊敬,比如“李老”、“陶老”等,因為我們中國,年長就是代表著閱歷,代表著智慧謀略,代表著德高望重。但是,在英美國家,“old”則是趕不上時代的藝術,代表著落伍,在西方的習慣中,年齡都是個人隱私,特別是女性,非常忌諱別人問及年齡等。這些都是中西風俗文化差距,只有了解這些,才能很好地進行英美文學翻譯,真正實現中西文化相容,思想相通。

二、小結

第6篇: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范文

一、語言與當地文化的關系

一直以來人們對英語的了解還停留在對英語單詞的學習,語法的掌握程度上,認為英語就是簡單的聽、說、讀、寫,只要將英語單詞背會了,將詞匯合起來就能是一句英語了,就可以進行正常的交流了。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由于文化的差異,人們對語言的表達形式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我家有四條狗。中國的學生有時候就會說成是:my family has four dogs(先整體后局部),而不說成是there are four dogs in my family(先局部后整體),這就是中西方思維模式的差異,中國人在說英語的時候喜歡先整體后局部的結構模式,而西方國家人在講英語的時候就習慣先局部后整體的模式。所以,老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要注重對西方文化的講解,要學好這個國家的語言就要先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否則學到的英語就不是純正的英語了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顯著體現

隨著國際化的加強,人們越來越注重英語學習,但是由于文化差異總是會給更多的英語學習者帶來一些不便,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對西方文化的理解。

1.隱私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中國人在見面后一般會問“你多大了”“去哪里了”之類的問題,但是西方人不喜歡這樣的提問,“Where are you going?” “How old are you?”等都是不可以問的,他們會認為你侵犯了他的隱私,是對他的不敬。所以,學生在進行練習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觸及他人隱私。

2.贊美

贊美一直都很受大家歡迎,不管是東方國家還是西方國家的人都喜歡被他人贊美,但是,贊美的方式卻是有很大差別的,中國人喜歡被別人贊美自己的外貌等,而西方國家的人則不一樣,他們更喜歡別人稱贊他們的服飾、發(fā)型等,在西方國家贊美也是一種交流方式,見到一個人可以先從贊美開始然后再進入正題。比如:Your clothes looks nice.等都是西方人進行對話經常用到的開場對白。

3.致謝

Thank you也是西方國家人的口頭語。在中國致謝詞一般很少用在家庭成員之間,除非是非常值得感激的事情才會說,而西方國家的人則不同,他們會把Thank you總是掛在嘴邊,不管是對朋友還是對家人都是這樣。中國人認為這樣很見外,聽起來很別扭,可是西方國家的人卻不這樣認為,他們認為這是禮貌的象征,特別是英國人更是注重禮節(jié)上的問題。

三、關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樹立正確的文化意識,加強對西方文化知識的傳授

首先,教師要加強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文化信仰等。學生要學習該國的語言就要加深對該國各方面的了解,特別是文化習俗方面更要明白。同一句話在不同的國家人的心里會產生不同的想法。中國人見面之后會習慣性地問“去哪兒了”“吃飯了嗎”,這些在中國人心里都只是一句簡單的問候,可是當問到“Have you eaten yet?”的時候外國人會認為你是想要請他吃飯。而當你問到“Where are you going?”的時候,西方人一般會認為你觸及了他人的隱私,是對人家的不尊敬,所以,學生學習英語不僅要學習語法,更要學習當地文化;其次,加強學生對中西方文化的了解,正確運用語言、詞匯。老師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要想使學生能夠正確運用英語,就應該在講解該英語詞匯的時候,加強對背景知識的傳授,以免因語境不同產生不必要的誤會。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該種語言的了解,還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輕松。此外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導致中西方文化發(fā)展背景的偏差,所以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吃透所傳授知識,要去粗取精,選擇英語中正確的內容來學習,對有違科學的東西要嚴格禁止。

2.加強對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交際能力不只是學生運用英語交流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要學會什么話該說什么話不該說,注意場合與措辭。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當談及兩國文化時不要輕易下結論,說出影響兩國關系的話語,要時刻保持中立態(tài)度。

3.加強對中西方文化差異性的對比

第7篇: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范文

關鍵詞:語言;文化差異;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9-00-02

語言和文化是人們常用的兩個詞匯。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媒介,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沒有語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同時語言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不可缺少的工具。反之,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也深受著不同文化的影響。二者不可分割,相互作用,相互依靠,相輔相成。因此,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學習文化的過程。學習語言決不能與學習社會文化知識割裂開來。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不僅要進行語音、語法和詞匯的教學,還要讓學生了解其深層次的文化意義。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傳統(tǒng),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著相當大的文化差異。具體表現在如下方面:群體性和個體性的差異;社會關系的差異;社會禮儀的差異;節(jié)日文化的差異等。

(一)中西方文化中群體性和個體性的差異

中國歷史悠久,經歷幾千年積淀下來的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tài)領域占據著正統(tǒng)地位,中國人向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基本準則?!爸小保且环N極其平和的精神狀態(tài),強調對待事物關系要把握一個度,以避免對立和沖突。提倡“貴和”、“持中”的和諧意識。同時,中國人還具有“天人和一”的思想,承認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性、反對將它們割裂開來,強調天地之和、天人合一、人際之和。因此,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具有強大凝聚力的“和”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系。這就必然使中國文化體現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

相比較而言,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一樣,歷史悠久,氣象萬千。西方文化發(fā)源于古希臘、古羅馬,經歷了漫長的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統(tǒng)治。隨著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出現,后又產生了影響深遠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而這些都促使了西方人個體性意識的覺醒和成長。在幾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爭”為核心的文化思想觀。總的來說,西方文化就是突出個體,強調個人價值的文化模式。西方文化經過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長期統(tǒng)治,阿拉伯文化的融入,隨著資本主義經濟萌芽的出現,出現了影響深遠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經過17世紀的科學革命,18世紀的啟蒙運動,現代西方文化到19世紀臻于成熟,并向全世界擴張。西方文化在20世紀面臨著來自內外多方面的挑戰(zhàn)?,F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只反映了現代西方文化的一個方面,表現出其躁動不安的情緒,遠遠不能概括其全貌。在幾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西方文化形成了以“爭”為核心的文化思想觀、以自然科學和科研為核心的文化發(fā)展觀??偟膩碚f,西方文化就是突出細節(jié)、突出個體效果的文化模式。

(二)中西方文化中社會關系的差異

中國的社會關系看起來要比西方社會復雜的多。單從稱謂上來看,中國人對于稱謂的表達非常具體嚴格。這是因為中國經歷了兩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統(tǒng)治。這種封建社會高度重視血緣關系,特別強調等級間的差異,提倡長幼、尊卑有序。親屬關系親疏,長幼和性別等萬面不同,權力和義務也隨著出現區(qū)別,故稱謂區(qū)分得嚴格而細密。而比較來看,英語中的稱謂比漢語中要少得多。例如,uncle一詞,對應漢語的叔叔;伯父;伯伯;舅父;姨丈;姑父等。而英語中的稱謂不多,除dad,mum,grandpa,grandma,uncle,aunt等幾個常用稱謂外,其它的幾乎不用。

同時,西方式的家庭結構也比較簡單。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組成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結婚,就得搬出去住,經濟上也必須獨立,父母不再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作法給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并培養(yǎng)其獨立生活的能力。實際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家長就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小孩子常常通過打工等手段自己賺零花錢,甚至是學費,孩子為此也感到非常自豪。但由于這種獨立,有時也會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系。而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tǒng)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但由于過度呵護,往往忽視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大多數中國的孩子都是靠父母的資助完成學業(yè)的。這種生活方式不利于培養(yǎng)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三)中西方文化中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視人際交往,社會禮儀,但又有著明顯的差別。主要體現在交際方式的差異;餐飲禮儀的差異;服飾禮儀的差異;個人人生觀的差異等幾方面。這里以交際方式中的問候語為例。由于中西方問候語也會有不同的表達形式,常常造成交際失靈或產生誤解。漢語中一些打招呼的形式往往使初來乍到的外國人感到不可思議。比如:中國人愛用“吃過飯了?”這樣一些話來打招呼,這是極為平淡、俗套、常見的日常問候語。而這種問候語直譯過來卻是無法被說英語的人接受的。在英語里的寒暄語常常是評論或預測天氣狀況,這是由于除了英國人的地理位置對天氣特別敏感外,更重要的是因為天氣永遠是一個非個人的話題。對大多數西方人來說,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make? Are you married?等談及年齡、收入、婚姻狀況、、家庭情況等問題的話題,是不禮貌的。因為這些話題屬于個人隱私范疇,所以常常忌諱別人問及。而對于中國人來講,這些話題都是極為平常的??梢岳f話人之間的距離,增加親近感。

(四)中西方文化中節(jié)日文化的差異

節(jié)日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也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性格特點。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由于中國封建社會長達二千多年,長期處于自然經濟和農業(yè)社會,其傳統(tǒng)節(jié)日大多帶有濃厚農耕文明色彩。如我們的七個主要節(jié)日: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七夕節(jié)、清明節(jié)、元宵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這些節(jié)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fā)展過來的,與農業(yè)節(jié)氣有關的重要農事節(jié)日。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jié)日風俗里,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西方文化由于長久受基督教的影響,其傳統(tǒng)節(jié)日起源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比如Easter復活節(jié).春分過后第一次月圓后的第一個星期日就是復活節(jié),一般在3月底或4月初。這是基督教紀念耶穌復活的一個宗教節(jié)日。再如Valentine's Day情人節(jié)是紀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難者,Christmas圣誕節(jié)是基督教紀念耶穌誕生。在眾多的西方節(jié)日里,與基督教有關的占了38個至多,可見,宗教對于西方文化的影響非常之大。當然,西方節(jié)日中也有和農業(yè)有關的節(jié)日,但他們以農業(yè)為主的節(jié)日的歷史不如中國漫長。在節(jié)慶方式上也存在明顯文化差異,如慶祝方式、飲食、衣著都有很大的不同。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只有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學生才能更快更準確把握英語的語言本質和思想內涵,才能更準確學習和運用英語,從而大大提高英語教師教、學生學的效率。傳統(tǒng)英語教學是應試性教學。因此要求英語教師要端正英語教學思想,使英語教學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與需要。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在訓練和提高學生語言水平的同時,應有意識地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視野,指引學生比較英漢兩種語言文化中常見的差異,從而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懂得一個國家的文化、歷史和社會,才能在實際生活中正確運用語言。

(一)從英語語言本身入手,引領學生理解英語語言的文化內涵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既不能拋開文化進行純語言技巧訓練,也不可固守傳統(tǒng),將文化只看作是語言學習的背景知識。而應從英語語言本身入手,引領學生理解英語語言的文化內涵。比如:教師在講解dragon一詞時,可以把西方人看待龍的看法講解一下。對于中國人來說,龍具有比較美好的象征含義,而在西方卻是集所有邪惡于一身,有翼,利爪的怪物,是恐怖與邪惡的象征。再如,對中國人來說,黃色是尊貴之色。而英語中yellow則含有膽小卑怯之意。例如:a yellow dog (美)可鄙的人,卑鄙的人;a yellow livered(美)膽小鬼。教師如能自始至終地將文化的理解和語言的傳授并重起來,就會使學生潛移默化感悟到英語學習的過程正是感受其文化的過程。

(二)拓展有關中西文化差異的淵源,并解釋這種差異的現象的由來

漢語中的詞匯、典故多源于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而西方人的典故則多出于《圣經》、莎士比亞戲劇和希臘、羅馬神話等。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二者有著很大的不同。例如,許多英語典故就來自基督教的《圣經》中的人物或事件。如《圣經》中的“Solomon”(所羅門)和“Old Adam”(老亞當)分別被用來指代智慧的人和人類本性的罪惡。如果我們對《圣經》一無所知的話,就很難理解這兩個詞的含義了。

(三)將兩種語言文化的比較貫穿于英語教學之中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使學生有意識地認識到采用比較文化這一方法的優(yōu)勢所在。誠然,僅僅認識到這一點還是遠遠不夠,教師還應將兩種語言文化的比較貫穿于英語教學之中。比如,教師在談及萬圣節(jié)的文化習俗時,可以從以下方面同中國的中元節(jié)作比較:1、節(jié)日的目的:萬圣節(jié)主要是驅鬼,現在則變成狂歡的時節(jié),中國的中元節(jié)是以祭祀為主;2、活動的形式不同:萬圣節(jié)是為小孩子增添的娛樂節(jié)目,中元節(jié)就比較帶點信仰節(jié)日。驅鬼,祭拜;3、節(jié)日的氣氛不同:萬圣節(jié)氣氛很歡樂另類的狂歡。中元節(jié)是為了祭已逝者,氣氛沉重.。這樣通過比較,學生就可以從兩種獨特的文化習慣中更好地掌握兩種獨特的語言。

(四)指導學生如何在課余時間多角度地感受英語語言文化

在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理解西方文化的人文、歷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盡可能充分感受語言文化。但是,公共教學只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完成。因此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語言文化的意識的同時,又要注重指導學生如何在課余時間多角度地感受英語語言文化,將課堂教學同學生的課余時間相結合。如教師可以開展一些語言實踐活動:如舉辦英語晚會,英語競賽,英語角等;也可收集和利用一些有關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文化知識和風土人情;利用電影電視引導學生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情況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體驗和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強化學習西方文化的意識,其用英語思維的能力也會相應提升。

總之,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而中西方文化無論從萌芽、發(fā)展到現在的格局無疑是各具特色,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應注意強調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學生理解所造成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第8篇: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范文

1.1思維模式差異。

首先,由于各個國家的政治體制、種族以及經濟發(fā)展的不同而使得公民的思考方式和思維模式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就比如,在西方國家,人們通常傾向于具有抽象思維;而在中國,人們則更傾向于具有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根本差別就是思考的基本因素,抽象思維的基本因素是概念,而形象思維的基本因素是感性形象??梢哉f,對一種商標進行翻譯的過程可以看作是從抽象思維轉換到形象思維的過程。因此,譯者需要對他國語言文化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否則不恰當的商標翻譯會被認為是冒犯他國文化從而影響到產品在該國的銷售以推廣。請看以下實例:(1)有一種產自上海的電池名字叫做“白象”,譯成英語為“WhtieEle-phnat’’。在中國,白象給人的印象是“干凈的、強壯的”。但是在美國,白象給人的印象是“負擔、大的且沒有用處的東西”,這種印象無疑會起到消極的影響,人們又怎么會選擇購買它呢;(2)一個外國品牌叫做“GoldLino”,如果直譯的話叫做“金獅”,但是在譯成中文時翻譯成了“金利來”,字面上給人一種利益財富不斷到來的感覺,給人積極的影響,人們自然會選擇它了。在(1)(2)兩個例子中,顯然后者的翻譯更好不論在認知難易度和大眾接受度都符合一個好的品牌商標的要求,也會給該企業(yè)在中國市場帶來巨大的成功和更多的利益。

1.2社會價值觀差異。

眾所周知,不同的社會和文化會形成不同的社會價值觀。社會價值觀作為文化體系中的核心部分,它是人們對周圍環(huán)境的評價和感知,是人們在社會行為的推力和前進方向。因此,從某種層面上來講社會價值觀會影響人們的消費觀念。我們都知道,西方國家的人們都是積極提倡個體主義,他們更愿意憑自己的努力去拼搏、進步和創(chuàng)新,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西方人常常會選擇相關人的名字來命名他們品牌。然而,集體主義的觀念在人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例如:著名連鎖型家電銷售企業(yè)“GOME”就被譯成了“國美”,意為“美麗的國家”。還有世界知名啤酒品牌“Bu而eiser”被譯為“百威”,意為“百年的力量”。

1.3民族心理差異。

民族心理從民族文化的長期發(fā)展過程中演變而來,影響它的因素有很多,例如:生態(tài)環(huán)境、歷史和宗教的進步等。不同國家民族心理的差異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消費心理。在中國,祈求幸運和幸福降臨的心理千百年來根深蒂固,做什么事情都要圖個吉利。因此,在中國人們在命名的時候更傾向于選擇吉利的話語或者發(fā)音、意義能與美好的事物有關聯的名字,因而與“魔鬼”、“危險”等詞語相比,中國人更喜歡“幸?!薄ⅰ翱鞓贰钡仍~。由于民族心理在商標翻譯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角色,所以商標翻譯的過程也可以被看做是重新命名的過程。比如,有一種名為“Poisno,’(英文意思為“毒藥”)的香水,用了很夸張的名字來顯示它非凡的特征,但是在中國人們把“Poiosn”音譯成了“百愛神”,意為“擁有很多愛偉大的神”。還有一個著名的自行車品牌“Ginat’’,意為“巨大的、強壯的”,在漢語里被譯作“捷安特”,意為“能夠帶來便利和安全的獨特產品”。

1.4詞匯文化內涵差異。

每種語言都有屬于它自己的特征和特有的意義,商標語也不例外。商標語在一種文化中也許具有極好的意義,而在另一種文化中意義卻恰恰相反。所以當我們把商標從一種語言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時,譯者應該把民族心理的因素考慮進去也要注意措詞是否符合這種文化。比如,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龍”和“鳳凰”被看做是“高雅”和“至高無上的權力、帝王”,都是正面積極的意義。中國的家長希望他們的孩子有意美好的未來時有這樣的說法“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因此,許多中國的品牌都會在商標語中加人“龍”、“鳳凰”的意象。例如:著名的自行車品牌“鳳凰”,雖然“鳳凰牌”自行車在樣式和質量上都很出色,但是在西方的市場上卻不是很受歡迎。因為在西方“龍”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動物,“鳳凰”則代表了重生,因為中西方對“龍”、“鳳凰”這兩個意象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解和喜好,這種理解和喜好會影響到消費觀念。

二、結語

第9篇: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范文

[關鍵詞] 商務英語 直譯 意譯 中西方文化

一、引言

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就像兩個不同的根系,會生長出兩棵不同的大樹一樣。中國與美國無論在哪一方面,都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要理解這些差異,首先要理解中美兩國文化方面的差異”。商業(yè)文化具有明顯的大眾性、商業(yè)性、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特點,商務翻譯文體上也不同于其他文體的翻譯,它需要大膽的想像和創(chuàng)新的思維,使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在翻譯過程中消失,使異國文化在譯入語中再現。

二、直譯與意譯應注意中西方文化的深層差異

綜觀翻譯歷史,翻譯理論領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無絕對的聲音。特別是西方的翻譯理論層出不窮,花樣翻新。大凡翻譯形式無怪乎直譯和意譯兩種方式。

對直譯和意譯問題,一些翻譯者運用了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辦法,即直譯基礎上的意譯法。功能對等的翻譯要求不但是信息內容的對等,而且盡可能要求形式的對等。如“Small deposit ,big return.”可譯成“小額存款,巨額收益”;盡量保持原文的語言形式(即直譯),又如,It’s smaller ,It’s lighter. ” 可譯成“機器更新,小巧輕便”。(夏普復印機廣告),只有在直譯的意義不明確,不能再現原文的內容與風格的時候,才可以改變原文的語言形式而采取意譯的方法。如,When you are in Rome ,do as Romans do .應譯為“入鄉(xiāng)隨俗”。但無論哪種方法,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都要時刻考慮到中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并使這些差異在翻譯過程中消失,使異國文化在譯入語中再現。如dragon(龍),從古到今,中國人對龍給予高度贊賞。如龍鳳呈祥、龍飛鳳舞、九龍戲珠等圖樣,都表現出人們對龍的崇拜;但在西方,尤其是在中世紀,dragon是罪惡的象征。在中dragon 有“悍婦”、“母夜叉”的意思。如,韓國、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四個經濟較為發(fā)達的國家和地區(qū),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但不能把它翻譯為“ Four Asian Dragons”,翻譯為“Four Asian Tigers”較好。因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目中是一種勇猛動物。

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和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文化包括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我們稱之為硬文化。精神文化即軟文化則是文化的深層結構。人們常說的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主要是指軟文化的差異。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西方人強調個體,中國人強調整體

比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國人是把家族的姓氏排在前面,自己的名字排在后面,強調氏族整體。西方則是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前面,家族的姓氏排在后面,強調的是自己。再比如:在時間和地點的排列順序上,中國人習慣用年、月、日從大到小的排列順序;地址的排列順序是國、省、(市)縣、鄉(xiāng)、再到村。強調的是整體。西方人與中國人的排列順序恰好相反,西方人時間的排列常常是日、月、年或月、日、年;地址的排列也常常是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強調個體。

西方人由于受基督教義的影響,他們的道德指向是通過個人奮斗向上帝贖罪。他們強調自我,信奉個人本位。這種思想反映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老幼一家人聚餐,各自買單。再比如,父母進孩子的房間首先敲門問道:“May I come in?”,得到孩子的允許后才能進去。孩子到了18歲就遠離父母獨自闖天下。他們強調的是自由發(fā)展,自我奮斗。而中國人由于長期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強調集體主義,中國人常常把自己比作大海里的一滴水,這滴水只有溶入大海,才能發(fā)揮它的作用。中國有句諺語是“一根筷子易折斷,一把筷子難折彎”。強調的是:團結就是力量。翻譯為英語應該是“If we are united as one ,we will succeed.”這句話就不要直譯,因為西方人對筷子沒有充分的認識?!?。

第二、對人與自然的不同看法產生了兩種不同的價值觀

“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突出表現,人們常常把大自然人格化。強調“民以食為天”,把中國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國的哲學儒、道、佛學都是講人生哲學,儒學強調“作為”,道學強調的是“生存”, 佛學強調的是“悟覺”,這種哲學思想逐步在人們頭腦中轉變?yōu)橐环N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尤其是儒家思想對人的價值觀影響更深。在古代,修身養(yǎng)性的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自己從政的抱負――齊家治國平天下。純科學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學都成為多數人不屑選擇的行為和興趣。在這種思想長期影響下,形成了中國獨有的歷史現象:當官不成,便求當圣人;報國無門便求做隱士,吟詩飲酒自得其樂。三國曹操曾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千古名句。如果翻譯為“I can’t forget my sorrow / But how can I relieve my pain? / Nothing but the wine.” 英文的意境和意思出來了,中文的意境和意思沒出來。所以外國人似乎明白,但他們并不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他們也不知道杜康是酒的創(chuàng)始人。所以”wine”這個詞最好用希臘酒神的名字Bacchus代替。這樣文化信息的對等比“杜康”要好得多,因為Bacchus會使西方人聯想到好酒。

西方人認為人與自然處于對立的狀態(tài),人在與自然的爭斗中征服自然、控制自然,從而把歷史推向前進。西方人重理性、重科學,憑借發(fā)達的科學技術和雄厚的經濟實力稱霸天下。西方文化中人生價值呈多元化趨勢。從政也是人生價值的自我實現。西方人更熱衷于作律師和醫(yī)生。

第三、注意中西方對數字的不同理解

眾所周知13在西方基督教里和耶穌被釘上十字架有關,所以13被認為是最不吉利的數字。美國的大樓沒有13層,美國的飛機上沒有第13排座位等等,都源于這個習俗。

中國人不認為十三有什么不好,甚至古代中國人認為它是一個吉祥的數字。中國有十三經注疏,玲瓏寶塔十三層,十三棍僧保唐王等。

數詞“八”在漢語里是當今中國人最喜愛的數字――因為它的發(fā)音與“發(fā)”諧音,暗含發(fā)財致富的意思,但在英語里“eight'’沒有這種意義。由于各個國家在漫長的語言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語言特征。

第四、注意顏色詞的文化差異

漢英語言中表示各種不同顏色的詞語很豐富。但各自的民族對顏色有不同的理解,西方文化中紅色是人們禁忌的一種顏色,紅色與血液、暴力、危險連在一起,美國學者阿思海姆在《色彩論》中說:“色彩能有力的表達情感。……紅色被認為是令人激動的,因為它能使我們想到火、血和革命的含義?!比缬⑽睦锏摹皉ed flag”是“惹人生氣的事”。又如在英文里“in the red”是“虧損,負債”的意思。中國文化中的紅色來源于太陽,烈日如火,顏色彤紅。紅色的喜慶和吉祥之意由此而生。"日至而萬物生"所以紅色在中國卻被認為是大吉大利的顏色,結婚要貼大紅喜字,穿紅色禮服,收紅包;在中國,白色是不吉利的顏色。如長輩去世,子孫要披麻戴孝。沒用的人被罵為“”。在西方,“”是“idiocy”(愚昧)。在西方白色代表著純潔與高雅。人們結婚要披上白色的婚紗,代表純真的愛情。

三、結論

總之,商務翻譯必然會面臨著文化差異的問題。處理英漢語言差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者對東西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對文化的載體――語言的理解和把握。商務英語翻譯要涉及多種文體特征和體裁,面對著多種多樣的人群,因此也更能體現出兩種語言及文化之間的差異。在應用直譯與意譯兩種翻譯方法的同時,時刻關注兩種語言及其文化之間的差異有助于翻譯質量的提高,更好地做到“信、達、雅”。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對兩種語言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的實時監(jiān)控可以有效地提高譯文的質量,做到忠實、通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