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眾傳媒的形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蘊涵漢語學習資源的媒體形態(tài)非常豐富,其中尤以網絡、手機短信、影視廣播、流行歌曲、廣告海報等為勝。它們方便快捷地為大眾提供著語音、文字、詞匯、語法、修辭、文體等多質豐富的母語學習資源。
拼音輸入法的常摸常練有利于漢語拼音方案和普通話的學習
漢語拼音方案是法定記錄普通話語音系統(tǒng)的方法和原則,目前流行的各種音碼輸入法萬變不離漢語拼音方案這一根本。普通大眾在電腦上打字多使用拼音輸入法,而對速度和準確率的要求,激發(fā)了他們學習漢語拼音方案的熱情,也促進了普通話水平的提高。借助拼音輸入法的常摸常練,對諸如平翹舌音、前后鼻音、鼻邊音、尖團音等不分,對f與i拼(如吳語“飛”讀fi)、g與o拼(如粵語“鍋”讀go)等不合普通話聲韻母配合原則等眾多方音辨正難題,能得到有效解決,對諸如“咤”讀“cha”、“梏”讀“ku”等普遍錯讀音現象也能有所改善。
形碼輸入法有助于漢字結構的學習
形碼輸入法是音碼輸入法之外的另一重要輸入方法。尤其被打字專業(yè)人士和拼音方案不熟練的人使用。該輸入法多依據構字部件(偏旁、筆畫)給漢字編碼,不能正確拆分漢字結構,不能正確判定首筆畫,不能按正確順序輸入筆畫,都可能無法準確快速地輸出所需要的漢字。因此,形碼輸入法的運用有助于對漢字結構要素的了解和把握。
現代版韻文有助于押韻、平仄等聲律技巧的學習
押韻、平仄是我國古代盛行的聲律運用技巧??墒拐Z言作品具有和諧悅耳、抑揚頓挫的音樂美感。因為現代社會的語言作品不以詩詞曲藝等韻文為主,所以大眾對聲律比較陌生,但對語言作品音樂美的追求并沒有改變,可從手機短信、廣告文案、影視臺詞、流行歌曲等現代版的韻文作品中,感受和學習豐富的聲律元素。如:
1、短信:落葉知秋,情誼如酒,風漸涼時無喜更無憂。歲月流走,驀然回首,一聲問候醇綿依舊。友情相守,不離左右。含笑送出這份問候:季節(jié)交替,注意身體,我會永遠等候。(油求轍。侯韻)
2、雙星鞋廣告語:穿上雙星鞋,瀟灑走世界。(乜斜轍,皆韻)
3、《天下無賊》臺詞:IC、IP、IQ卡,統(tǒng)統(tǒng)告訴我密碼。(發(fā)花轍,麻韻)
連續(xù)聯(lián)想輸入有助于詞語、短語書寫形式的學習
在電腦和手機上輸入內容的時候,都會時不時地碰到提“手”忘“詞”的情況,或是口中有字音,腦中無字形,或是只知詞中前面的字,后面的字則音形都無印象。輸入法中的連續(xù)聯(lián)想設計可以自動生成相關性最大的若干詞語或詞組。這有利于我們學習詞語或短語的組合和寫法,方便快捷地發(fā)揮了字典的部分功效。
化形析義有助于探究漢字文化
漢字是表意性質的文字,能夠簡單地據形識義或據義辨形。古人熱衷于從析字或拆字游戲中感受智慧帶來的樂趣,而今天不少手機短信、廣告文案也巧妙借助拆字化形、釋析字義的方式,實現特殊表達效果,或含蓄表達、或強化表意力度。如:
1、短信:我是頂破天(夫),你是推山倒(婦)。今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樂。
2、短信:天鵝湖邊鳥飛絕(我),良無一點雙人形(很)。雙林非林心相連(想),您若無心先飛去(你)。
3、廣告文案:森……林……木……十(愛護森林,保護人類生存環(huán)境)
新詞新語展現漢字嬗變魅力
詞匯是社會變遷的晴雨表,如金圓券、牛鬼蛇神、倒爺、山寨等無不體現著時代的痕跡。當前詞語嬗變的速度、廣深度、方式都有更大的突破,或是構成獨特,或是意義新解,或是使用領域互通,體現了漢字靈活性的特點和文化魅力。如:
1、直銷(戀愛)、蛋白質(笨蛋、、神經質)(專業(yè)術語移用)
2、(郁悶)、(傻)(字形會意)
3、雷(震撼)、醬紫(這樣子,也)、埋單(付賬)、偶(我)……(方音遷移)
4、粉絲(崇拜者)、大蝦(高手)、GG(哥哥)、555(哭)、3Q(感謝)、上網ing(正在上網)、嘔像……(音譯、形象遷移、諧音、雜形等復雜方式)
時尚語例有助于快樂學習語法
漢語缺少形態(tài)標志,語法零散、復雜,其學習也倍顯枯燥、艱難。關注歌曲、臺詞、廣告、新聞和短信等文本中的語法現象,不僅給語法學習提供了語法單位、語法關系、語法手段等豐富應時的語料,而且使得語法學習化整為散,快樂有趣。如:
1、歌曲名“陽光總在風雨后”、“你在他鄉(xiāng)還好嗎?”與“他在游戲人生”中的“在”,詞性各不相同。
2、校園舞臺劇臺詞“口袋里有手機”與“口袋里是手機”,深層句法結構、語義有差別。
3、新聞標題“廣東市民青睞短線旅游國內省內旅游較以往更火熱”(《南方日報》2007年5月2日)中“更火熱”代表一種新組合用法。
方寸間盡現修辭奇觀和文體華章
為實現眼球注意的傳播效果,傳媒文本在修辭格和文體的豐富、創(chuàng)新上做足了功課。修辭手段百花齊放,文體嫁接頻現文端,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語言的睿智風趣。
短信、新聞標題和廣告語中不乏較少見的修辭格佳例。如:
1、風雨伴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收短信千萬封。猶有人未到。阿福不爭先,只等吉時報。待到祈愿變現時,福伴鮮花笑。(短信:仿《卜算子?詠梅》)
2、祝你:百事可樂!萬事芬達!天天娃哈哈!月月樂百氏(事)! 年年高樂高!心情似雪碧!永遠都醒目!(短信:拈貼飲料名)
3、早晨我吃不下飯,因為我想你!中午我吃不下飯,因為我更加想你! 晚上我吃不下飯,因為我瘋狂地想你! 夜里我睡不著,因為――我餓!(短信:襯跌)
4、銀行“規(guī)則”太多
市民望“折”興嘆(新聞標題:仿詞)
5、晚報不“晚報”――大河報真正的“厚報”(廣告語:別解、雙關)
短信、校園廣告等青睞于文體借用,實現題材、格式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建立熟悉又陌生的審美體驗。如:
1、天遠惠山下,冷月伴清吟。佳節(jié)已漸過。依稀離鄉(xiāng)情。小坐靜憂思,心亂無所
依。感懷情猶怯,貿然長嘆惜。(短信:藏頭詩體 天冷加衣,小心感冒)
2、上聯(lián):為你哭,為你累,為你嘩嘩掉眼淚。下聯(lián):為你癡,為你狂,為你哐哐撞大墻。橫批:關系崗崗的(短信:對聯(lián)體)
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節(jié)日特別法》規(guī)定,判處你快樂無期徒刑,剝奪郁悶權利終身,并處罰沒全部寂寞和煩惱。本判決為終審判決,你無權提出上訴。立即執(zhí)行。
(短信:法律文書體)
4、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近期天氣寒冷,望愛卿多添衣,萬不可感冒流鼻涕,偶爾打幾個噴嚏不要緊,那是寡人在想你。笑什么,還不快扔了手機,謝主隆恩。(短信:圣旨體)
5、你怎么不說一聲就走了,每夜有你的陪伴。我才能美夢到天明,沒有你的夜晚,漫長而又凄涼。親愛的,快回來吧!(校園尋人啟事借用詩歌體)
6、我們的光彩,來自你的風采。(教師節(jié)賀卡祝詞借用廣告語)
“四誤”病例發(fā)揮“化腐朽為神奇”的特殊功用
社會語言生活極其復雜,常有一些誤讀、誤形、誤解、誤用的語言現象混跡于媒體中。一方面媒體要加強語言修養(yǎng),另一方面大眾也可利用“四誤”病例鍛煉眼力,提高語言能力。如:
1、劉德華在歌曲《冰雨》中將“劊子手”中的“?!卞e唱成“kuai”。
2、電影片名“愛上單眼皮男生”書寫不規(guī)范,繁體字、簡體字混雜。
3、新聞標題“杰克遜孌童案落下帷幕”,“網絡驚現孌童犯黑名單”(“孌”字被錯用?!皩D”是形容詞,指“美好的樣子”,“孌童”專指被女性玩弄的美少年,沒有“侵犯、猥褻兒童”等動詞性含義)。
4、廣告語“柒牌西服,讓女人心動的男人”,主謂語(西服――男人)不搭配。
21世紀的中國,社會信息化日趨顯著,新興傳媒日趨發(fā)達,這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社會生活,動態(tài)地記錄了我們的語言狀況,也影響了大眾母語學習的方式。我們要重視傳媒對大眾母語學習的助推作用,實現語言生活與母語學習的良好互動。[本文為河南省2008年度社科聯(lián)調研項目“新興傳媒中的漢語教學的利用現狀與開發(fā)原則”(SKL―2008―741)研究成果之一]
關鍵詞:視覺傳達設計;形式美;材料運用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2-0081-01
視覺傳達設計是通過視覺媒介表現并傳達給觀眾的設計,體現著設計的時代特征、圖形設計和豐富的內涵,其領域隨著科技的進步、新能源的出現和產品材料的開發(fā)應用而不斷擴大,并與其他領域相互交叉,逐漸形成一個與其它視覺媒介關聯(lián)并相互協(xié)作的設計新領域。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視覺傳達設計是科學、嚴謹的概念名稱,蘊含著未來設計的趨向。
視覺傳達設計是為現代商業(yè)服務的藝術,主要包括標志設計、廣告設計、包裝設計、店內外環(huán)境設計、企業(yè)形象設計等方面,主要以文字、圖形、色彩為基本要素的藝術創(chuàng)作。由于這些設計都是通過視覺形象傳達給消費者的,因此稱為“視覺傳達設計”,它起著溝通企業(yè)――商品――消費者橋梁的作用。在精神文化領域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影響著人們的感情。觀念,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地域、膚色、年齡、性別、說不同語言的人們,通過視覺及媒介進行信息的傳達、情感的溝通、文化的交流,視覺的觀察及體驗可以跨越彼此語言不通的障礙,可以消除文字不同的阻隔,憑借圖像、圖形、圖案、圖畫、圖法、圖式的視覺共識獲得理解與互動。視覺傳達包括“視覺符號”和“傳達”這兩個基本概念。所謂“視覺符號”,顧名思義就是指人類的視覺器官――眼睛所能看到的能表現事物一定性質的符號,如攝影、電視、電影、造型藝術、建筑物、各類設計、城市建筑以及各種科學、文字,也包括舞臺設計、音樂、紋章學、古錢幣等都是用眼睛能看到的,它們都屬于視覺符號。所謂“傳達”,是指信息發(fā)送者利用符號向接受者傳遞信息的過程,它可以是個體內的傳達,也可能是個體之間的傳達,如所有的生物之間、人與自然、人與環(huán)境以及人體內的信息傳達等。
在經歷了商業(yè)美術、工藝美術、印刷美術設計、裝潢設計、平面設計等幾大階段的演變,視覺傳達設計最終成為以視覺媒介為載體,利用視覺符號表現并傳達信息的設計。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首先,人們對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提出了愈來愈高的要求,希望這些用品精致美觀,甚至把美觀放到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上。而隨著人們的智慧、發(fā)現與創(chuàng)造,綜合材料將更加豐富和圓滿視覺藝術上的魅力;其次,視覺傳達設計的外部形態(tài)和與之相聯(lián)系的技術材料等都發(fā)生了重大的變革,因此越來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現方法開始被廣泛應用。在這情況下,指導設計的方向,對設計本原的認識和對未來設計的預想更應該在新的條件下有所突破和創(chuàng)新。過去的藝術設計領域材料的研究多著重于設計論研究,而未來設計的范圍和領域正在不斷擴大,我們應從視覺傳達設計在創(chuàng)意及實踐過程中的形式美法則及材料的多樣化運用方面進行探索,藝術形式和材料的應用才會擺脫傳統(tǒng)規(guī)范形成不拘一格的多樣化姿態(tài)。
近年來,隨著人們的智慧、發(fā)現與創(chuàng)造,綜合材料將更加豐富和完滿視覺藝術上的魅力。藝術工作者的不斷探索和努力,現代藝術的綜合材料在種類與具體表現方式方面都日益豐富和完善起來。越來越多的新材料以新的形式和新的表現方法開始被廣泛應用。材料的開發(fā)與綜合運用具有無限的發(fā)展空間,人們日益意識到綜合材料、工藝上的可塑性和隨機性因素帶給藝術語言無限的想象空間,以及它在表達審美主體復雜、微妙的心理感受方面所具有的豐富潛能。
對于傳統(tǒng)材料的運用,人們也開始以新的角度來詮釋,重新審視應用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新的呈現方式、新的形態(tài)重現在人們眼前。藝術形式得到了再創(chuàng)新,藝術的創(chuàng)作空間得到了拓展,藝術設計的發(fā)展走向了新的階段。藝術形式的多樣化不僅使設計領域絢爛多姿,避免呆板僵化,而且使得藝術工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可以任意取資、因才就宜。
在材料藝術中,無論是傳統(tǒng)的平面作品還是帶有前衛(wèi)觀念的三維裝置作品都是將材料作為基本元素之一,從而利用不同的技法來表達觀念和思想。隨著現代藝術對傳統(tǒng)藝術觀念的改變和影響,近年來在國內外投入對于現代綜合材料的研究不斷增加,從實踐過程中,藝術工作者不是簡單地將多種材料進行堆砌,而是利用材料的某特性,改變外部特征并賦予新的形式和內涵,使其產生新的視覺效果,給人以美的享受。
關鍵詞 數字媒介時代 藝術設計 視覺傳達 受眾體驗
中圖分類號:J51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5.05.071
Coupling of Advertising Design Visual Communication and Audience
Emotional Pain Points in Digital Media Era
DENG Xinying
(Department of Art and Design, Shaoyang University, Shaoyang, Hu'nan 422000)
Abstract Visual Communication of Art and Design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dvertising techniques in digital media age. Digital media era of advertising art and design highlights the unique concept of its visual representation level, more in line with the majority of the audience's emotional appeal. We chose the digital media age Aesthetic Implication advertising art and design as a case, the system is designed to analyze the digital media era advertising visual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and explore the possible significance of emotion coupled with the audience.
Key words digital media era; art and design; visual communication; audience experience
0 引言
數字媒介時代廣告作為一種利用媒體形式公眾服務信息,而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廣告形式,通過傳播諸多公益的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公益行為的形成,促成了某些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電視作為我國最大的主流媒體,在電視媒體中數字媒介時代廣告的制作上具有極強的自主性和藝術性。
1 數字媒介時代廣告的藝術設計的視覺傳達
1.1 視覺傳達的表現模式與行為邏輯
數字媒介時代廣告的最大的特點在于,其關注的問題多是社會的熱點,其表達的形式多具有一定的易于接受性。換言之,數字媒介時代廣告較為自由靈活,具有很強的社會性和感彩。數字媒介時代廣告在滿足人的精神世界方面,同樣具有極強的教育性、藝術性、責任性。一方面,從表現模式角度來說,數字媒介時代廣告強調了獨特而鮮明的文化與社會功能。在設計上,強調受眾對于既有的意識形態(tài)、道德律令的遵守,企圖通過內心的感動出發(fā),觸發(fā)并形成受眾的共鳴,進而實現其自身的導向性與影響力,繼而滿足不同受眾對于廣告存在與發(fā)展的價值追求。例如,較為成功的廣告《留守兒童》、《水土流失》以及《得蛙蛙》系列,都是在通過電視的平臺,展示出關于留守兒童、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保護的基本理念。借助于數字媒介時代廣告的獨特藝術載體,呈現出了獨特的藝術體驗的可能性。數字媒介時代廣告通過臺詞腳本的設計旗幟鮮明地倡導或者反對某種觀點,進而勸導人們能夠摒棄之前的陋習。
另一方面,從藝術設計行為邏輯而言,數字媒介時代廣告設計采用抽象性的詞匯,只有置于具體的物象成為可感知的經驗組成部分,其語意才易于得到理解。數字媒介時代廣告中的藝術設計象征本身就具有極強的藝術設計崇拜的意蘊,既是對藝術設計自然屬性的歸納,也表征了社會化、多義化的開拓。實際上,從本質上講,任何數字媒介時代廣告都具有一定的主基調藝術設計。盡管囿于文化傳承差別表現會有不同,其彰顯出的心智模式與行為邏輯是相對固定的。這樣的設置是為了體現出性格沉靜而厚實的鮮明數字媒介時代廣告特色。例如,以數字媒介時代廣告《愛的表達式》以及《古跡保護》為例,我們發(fā)現其中對于白色的運用為例子。白色在廣告中是從既往自然屬性的錨定,諸如白云、羊毛、牛奶等顏色的同一性使得藝術設計言說能夠得到歸納,而一旦其藝術設計運用中采用了白色也就成為一種常規(guī)用法。具體而言,記憶原點性質的存在形式具有超自然的力量,有必要進行特定的解釋和邏輯思維,對于此種顏色產生敬畏心。當上述規(guī)律性質的觀念不斷地在生活中得到證實,藝術設計也就從自然屬性實現了向社會屬性的轉變,為大眾在景觀社會空間數字媒介時代廣告的視覺消費提供了核心質素。
1.2 視覺傳達的目標關聯(lián)性與抽象性
所謂目標關聯(lián)性,指的是數字媒介時代廣告的設計上必須體現出圍繞某主題展開的核心理念。例如,數字媒介時代廣告《校車安全》中首先塑造了一個天真爛漫小女孩的形象,這個小女孩自由地走過花壇、噴泉,在明媚的陽光里自由舞蹈。然而,緊跟著鏡頭一轉,一輛破舊的校車呈現在鏡頭里。畫外音是:她本來可以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顯然,這樣的設計,讓每一個受眾都希望身臨其境,幫助小女孩,不讓她邁上校車。這樣,數字媒介時代廣告設計的目標關聯(lián)性也就準確無誤地呈現到位了?;谶@樣的例證,我們可以認為,數字媒介時代廣告史是一個數字媒介時代廣告的心靈情感史。在這種藝術設計創(chuàng)作者的心靈體悟下,藝術設計與廣告心理結構相契合的佐證形態(tài)。
所謂抽象性,是指數字媒介時代廣告藝術設計關注的是創(chuàng)作者知覺與視覺在數字媒介時代廣告中被建構的路徑,我們能夠從數字媒介時代廣告中也可以看到創(chuàng)作者主體的抽象表達。具體而言,電視藝術設計內蘊的諸多文化表征能夠在數字媒介時代廣告的藝術性與內容的現代性耦合中找到其自身應有的存在可能。例如,在電視的數字媒介時代廣告《環(huán)保之路》的抽象性表達中,黑色同樣是應用范圍較廣、象征意味較濃的物象。黑色象征的負向特質既體現出了數字媒介時代廣告作品的基本創(chuàng)作理念,也在不斷更新藝術設計包裹著的數字媒介時代廣告象征的高度、深度。這也就解釋了數字媒介時代廣告本身精神價值與文化內涵的源頭,其藝術傳承的數字媒介時代廣告性語言呈現具有完整性和在場性。而探討作品藝術設計的審美理解與象征意味,實則是探尋數字媒介時代廣告設計與藝術文化史切近相關性,旨歸在于彰顯創(chuàng)作者藝術設計運用的主體性與抽象的表現力。
1.3 視覺傳達重塑藝術感染力的效果
我們認為,數字媒介時代廣告的藝術感染力塑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表現形式上,避免了過多的長篇大論的說教,轉而采用一些融理于情的表現手段,或者用比較寫實的生活場景來表達豐富的內容。二是審美價值上,數字媒介時代廣告的設計要體現能為受眾接受的基本內容,要通過形式上的審美來達到與對象群體契合的程度。只有當觀眾真正為作品所打動的時候,才能夠對美的對象產生心理上的共鳴,審美上的藝術性質才能真正體現出來。數字媒介時代廣告就很好地是吸納了表現形式與審美價值的有機統(tǒng)一,不關注宏達敘事層面的展現,而是強化對于現實生活中的人與事的重新發(fā)現,在空間的層面上主張從不同的視角完成對于同一事物的多重看視。在具體的藝術設計上,《回家》風格融匯的影子,更多地強調了欣賞者的注意力對于數字媒介時代廣告的觀看意識。藝術設計運用數字媒介時代廣告處理多是按照創(chuàng)作者理解在作品中重新對事物進行排列組合。這也就是所謂的“藝術設計造型”、“藝術變形”與“幾何構圖”等重要內容的題中之義。 在對于整個觀者位置的位移中,藝術設計運用處理數字媒介時代廣告表達的是一種融貫主體的概念。
2 數字媒介時代廣告藝術設計與受眾的美學耦合
2.1 情感透視的現代性耦合
數字媒介時代廣告的完整清晰意向與藝術設計的使用,恰恰處于大時代的現代性轉型的斷層期。眾所周知,現代審美思想跟視覺認知分析并行不悖,受眾是視覺與知覺理論在設計層面的表現,這是我們探討中國數字媒介時代廣告設計需要申明的一點。在我們看來,數字媒介時代廣告審美思想具有極強的數字媒介時代廣告性,從圖像的視覺表征來看,盡管古典知識型所謂的定點透視的理念與之呈現出的完整的、清晰圖像仍然大量存在。數字媒介時代廣告所代表的恰恰是對于視知覺的解構,其意義不是對我們日??吹靡姷默F實狀況的簡單復制、轉錄、還原,它是在借助技術重構了一個自主化的世界形式?;谏鲜龅挠绊?,數字媒介時代廣告的設計對于觀者而言也創(chuàng)作了新穎的、碎片化的視覺樣式,讓人類的注意力從質感的傳統(tǒng)束縛中解脫出來。數字媒介時代廣告成為時間的流動性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于傳統(tǒng)的數字媒介時代廣告完整性進行了獨特的解構,并且其也與連續(xù)性一道不斷地成為欣賞者考察數字媒介時代廣告內容與主體經驗特質必然考量的因素。
2.2 情感想象的固化耦合
數字媒介時代廣告符號的意味更彰顯出數字媒介時代廣告高度“符碼化”的象征符號特征,成為自我識別標志。 現代知覺形式逐漸放棄了用單一的結構來構圖敘事的嘗試,通過對于知覺形式形成過程的探索,來固化視覺所及的形象與想象。我們感受到知覺已經不單純是記錄,它必須正視并明確知覺自身的不穩(wěn)定性?,F代知覺形式把握自身對于知覺斷層的敏感認知,并揭示出注意力的悖論。這種情形下有意關注某個事物,并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進而把握其內在的直接性。毋寧說,現代知覺設計是在指出知覺的分解和形式的喪失,倘若認為注意力是連續(xù)體的動態(tài)形式,試圖在知覺空間中建構自身的離心特性,以便讓創(chuàng)作者的視覺和想象力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
2.3 藝術設計的情感體驗性耦合
數字媒介時代廣告強化了體驗性的特質,形成了讓受眾具有一種獨特的體驗美的重要能力。第一,經過長期的藝術設計實踐,數字媒介時代廣告創(chuàng)作者已經掌握了藝術設計組合與搭配的基本規(guī)律,他們在藝術設計對稱與調和中獲得了藝術設計的情感力量,進而讓藝術設計的情感力量注入數字媒介時代廣告藝術本身。第二,數字媒介時代廣告反映了其關照世界整體的獨特方式,創(chuàng)造出具有獨特文化和審美特色的數字媒介時代廣告藝術。前者用數字媒介時代廣告的語言表現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矛盾的感知和概念。第三,數字媒介時代廣告藝術設計運用象征意義充分認識到實景攝入對于畫面內容與含量的限制,重新組織并取舍了場景的基本方式,采用多視點方式入畫,在二維數字媒介時代廣告上揚棄了傳統(tǒng)的遠近關系。而在這一過程中,觀者要從意識中清除掉自身既有的位置感,重新看視作品展現出來的對于視知覺的沖擊,及其布局與格法上體驗美學的基本脈絡。
總之,數字媒介時代廣告在迎合并滿足欣賞者讀圖偏好的同時,也在主客體之間創(chuàng)造了相互解讀需求,使得藝術設計的意義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現。理解觀者與數字媒介時代廣告之間的認知變化成為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這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路向之一。
參考文獻
[1] [美]金?萊文(Kim Levin).后現代的轉型.常寧生等,譯.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76.
一、大眾傳媒概述
大眾傳媒是信息傳播的媒介,用來傳遞信息的一切組織、載體、機構、技術等都屬于大眾傳媒的范疇。大眾傳媒主要借助于發(fā)起人、傳播者以及傳播工具或手段等三個方面對信息傳播發(fā)生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大眾傳媒的形式也從單一的雜志、報紙等向電視、報紙、互聯(lián)網等多種形式共存的方向發(fā)展,傳統(tǒng)的信息傳播方式、傳播速度、傳播數量以及信息空間都發(fā)生了巨大改變。現代大眾傳媒所具有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1.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大眾傳媒給人們帶來的方便也越來越多,其獲取信息的快捷性、方便性,使得人們對大眾傳媒所產生的依賴性也日益強烈。同時,由于大眾傳媒自身所具有的知識化、多樣化等服務傾向,能夠滿足不同人群對于信息或知識的不同需求,使得大眾傳媒在人們社會生活中占據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
2.知識化傾向?,F代的大眾傳媒已經不再像過去一樣只是簡單地為大眾提供信息,而是在向大眾提供信息服務的同時提供信息知識服務,向大眾傳播知識,體現出大眾傳媒在新時期所具有的知識化傾向性特點。
3.多元化特點。大眾傳媒的多元化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發(fā)展而出現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獲取知識或信息的手段越來越多,大眾傳媒為了促進自身發(fā)展,在形式和內容上都為人們提供了多種選擇,以滿足大眾需求,獲得發(fā)展空間。在傳播形式上,隨著通訊和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成為繼報紙、電視之后的又一重要媒體。在傳播內容上,許多大眾傳媒在傳播信息內容上一改過去單調、枯燥的信息內容,轉為面向不同受眾傳遞不同的信息內容,從而滿足不同受眾對信息的特殊需求。
二、大眾傳媒與圖書館之間的關系
圖書館作為提供信息咨詢和服務的機構,其在職能上與大眾傳媒有很多密切關系,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都具有提供信息以及教育公眾的社會職能。提供信息是大眾傳媒和圖書館的最基本職能,大眾傳媒作為信息的傳播媒介,有義務讓受眾通過傳媒載體及時接收來自外界的各種信息,滿足受眾的各種信息需求。而圖書館作為公益性的服務機構,其內容都是向大眾公開的,其中所包含的經濟、政治、科技等多個方面的知識和信息使圖書館形成了一個巨大的信息資源庫,以滿足讀者不同的信息需求,因而在信息提供方面兩者的職能是相通的。在教育公眾方面,隨著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大眾傳媒所負有的義務和責任也越來越重,在為受眾傳遞信息的同時還具有教育公眾的責任和職能,向公眾傳遞知識,提高受眾的知識水平。而圖書館雖然不是知識的直接創(chuàng)造者和生產者,但其所具有的服務性質已經決定了其對社會公眾進行教育的責任,由此大眾傳媒和圖書館在教育職能上也是相通的。
2.在傳播信息過程中兩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不論是在傳播優(yōu)勢還是在傳播速度上,兩者都有各自不同的長處,而彼此的長處又能夠進行互補,從而相互推進發(fā)展,而這更為深刻地體現出大眾傳媒對圖書館發(fā)展的影響。
三、大眾傳媒對圖書館發(fā)展的影響
具體來說,當前大眾傳媒環(huán)境對現代圖書館的發(fā)展所產生的重大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圖書館的服務方式和服務理念產生影響。隨著大眾傳媒的發(fā)展,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途徑越來越便捷。通過大眾傳媒工具,人們可隨時隨地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和知識內容,這對圖書館的信息服務提出了巨大挑戰(zhàn),圖書館所具有的信息服務優(yōu)勢在大眾傳媒發(fā)展環(huán)境下正在被逐漸削弱。人們獲取信息已經不再需要跑到圖書館去進行查閱,依靠互聯(lián)網和手機、電腦等便攜式工具,大眾能夠快速地在網絡上查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內容或知識,而圖書館自身所具備的信息查閱功能正在逐漸被這些信息化的傳媒所取代,因此在服務內容上,圖書館所堅持的提供信息服務正在受到沖擊,大眾傳媒給受眾帶來的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務已經成為制約圖書館發(fā)展的重要因素。這就使得圖書館原有的服務方式和服務理念受到沖擊,圖書館的受眾正在大量減少,為了維持圖書館的生存發(fā)展,圖書館必須對其服務方式或服務理念進行調整或改變。
2.對圖書館的資源利用結構產生影響。在傳統(tǒng)大眾傳媒環(huán)境當中,由于圖書館具備傳統(tǒng)傳媒所不具有的專業(yè)信息服務功能,使得圖書館中各項信息資源的利用結構基本處于平衡狀態(tài)。而隨著大眾傳媒在人們生活中地位的日益重要,人們對信息的關注熱點也受到其影響。大眾傳媒中流行或關注的熱點問題,往往會引發(fā)人們的追捧。例如大眾傳媒對互聯(lián)網技術的關注,會使得人們在圖書館中對互聯(lián)網相關內容的信息需求量大幅上升,而對其他文科類內容的信息需求減少,這會使得圖書館中文科類的信息資源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造成資源浪費。而為了提高圖書館效益,圖書館管理層勢必會對圖書館中的信息資源結構進行相應調整,從而對圖書館的藏書結構及服務方向產生重大影響。
四、現代圖書館在當前大眾傳媒環(huán)境下的發(fā)展策略
面對大眾傳媒給圖書館發(fā)展帶來的影響,圖書館自身要積極進行調整,以順應時代和傳媒環(huán)境對圖書館發(fā)展的要求,以保證圖書館能夠長久地生存和發(fā)展下去。
1.圖書館應該注意發(fā)揮自身所具有的信息優(yōu)勢,改變大眾對信息需求的選擇習慣。在信息服務方面,雖然大眾傳媒借助先進的網絡技術和手段能夠為受眾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務,但其信息是未經過選擇的,其專業(yè)性和真實性沒有保障。而在這一點上,圖書館中的信息則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其內容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和研究意義,與大眾傳媒的信息傳播相比,其思想深度和教育價值更為明顯,因而圖書館應該將這些優(yōu)勢發(fā)揮出來,讓人們能夠理性對待傳媒的信息內容,讓其認識到圖書館中信息知識的價值所在。
關鍵詞:大眾傳媒;思想政治;改進
中圖分類號:G20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9166(2010)035(C)-0028-01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定的階級和政治集團,為實現一定的政治目標,有目的地對人們施加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以轉變人們的思想和指導人們行動的社會行為。在新形勢下,大眾傳媒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顯得尤為必要,需要我們認清優(yōu)勢,尋找不足并加以改進。
一、大眾傳媒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優(yōu)勢
(一)與人民群眾聯(lián)系緊密
大眾傳媒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是要求走到人民群眾中去,與廣大人民群眾產生血與肉的聯(lián)系,使得大眾傳媒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時具備了其他組織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所不具備的優(yōu)勢。一是大眾傳媒的輿論導向功能是維護人類社會秩序,對社會進行正確的引導和輿論組織。二是大眾傳媒的文化傳播功能能轉移公眾的群體意識,并對公眾關注的政治熱點進行引導、轉移或化解。三是大眾傳媒的交往互動功能使信息得到反饋,有時甚至起到決定性作用,進而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客體的良性互動。四是大眾傳媒的人文關懷功能使人們在精神上得到放松、情感上得到滿足,使人們思想覺悟、道德情操得到凈化。
(二)具有突出的民主特色
具有充分的民主性是大眾傳媒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大特點。其最高準則是讓群眾滿意。要讓群眾滿意就必須從基層出發(fā)、發(fā)揚民主性,同時還必須要成為群眾與社會熱點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大眾傳媒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就是一個實行民主管理的過程,其所堅持的原則是為民服務制,群眾有權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他們有權參與到社會經濟活動中去,而傳媒組織應該經常對他們所提出的意見進行采集并研究,接受群眾的監(jiān)督,讓社會凝聚力得到強化。
(三)擁有比較固定的陣地
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夠只靠空口說教,必須通過載體,利用多種多樣的教育陣地來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來進行宣傳。相對而言,大眾傳媒擁有一套獨立的宣傳陣地與活動場所,如報刊、廣播、電視媒體等,這讓大眾傳媒更加容易滿足群眾的文化精神與現實生活的需要,讓大眾傳媒有足夠的渠道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而可以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的滲透到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載體中去,進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加強大眾傳媒思想政治工作改進
(一)思想政治工作要落到實處
大眾傳媒工作要發(fā)揮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就必須努力探索出一條新的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方法、手段和機制,以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逐步與“十二五”戰(zhàn)略規(guī)劃齊頭并進。在市場經濟不斷變化的今天,群眾思想觀念也隨之與時俱進,傳媒人員要對問題進行科學判斷,并堅持繼續(xù)深化認識、堅決貫徹。在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中必須轉變作風,與時俱進,要分析問題、推陳納新、由虛變實,必須要了解廣大群眾在想什么,他們還需要什么。不能在沿襲以前的那種系統(tǒng)性的務虛、脫離低級趣味活動的教育工作,應該更加的具有針對性,同時還應該增加與新文化、新娛樂、新焦點活動的教育,特別是那種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細化
注重現代化建設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方面相協(xié)調,使生產力與上層建筑相協(xié)調是近期提出十七屆五中全會焦點。因此大眾傳媒在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中必需要細化工作,注重針對性,做到統(tǒng)籌兼顧。首先必須掌握正確的調查研究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夠進行更好的調查,發(fā)現民眾在思想道德上所存在的弊端。其次是要注意分層,人民大眾不管是在思想高度還是受教育程度上都存在不同的層次,所以應細心的分層觀察,辨析大道理和小道理的關系。三是要處理好主動與被動的關系,如解決社會糾紛時,針對不同情況給予疏導、解釋、批評、鼓勵,對于不能馬上解決和答復的,要研究后認真做好善后工作。
(三)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對群眾的幫助
大眾傳媒在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中要在“幫”上多下功夫。不能只局限于周邊僅能接觸到的事物,務必對整個社會各行各業(yè)情況都要進行了解,并對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形勢教育,引導群眾從社會生存的大環(huán)境中知形勢,明方向。把群眾心聲作為第一信號,把群眾需要作為第一選擇,把群眾利益作為第一考慮,利用傳媒這個載體使普通大眾在思想政治方面相互自學,相互評判,在實實在在地為群眾謀利益中做好思想政治工作,通過解決群眾的現實問題和困難引導群眾提高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
(四)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活”
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時候,工作形式不能夠過于死板,要多利用現在有傳媒的各種科學手段與社會中的各種文化娛樂活動進行結合,讓群眾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和氣氛中陶冶情操,逐步的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覺悟。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會讓群眾更加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這些形式也是最容易被人民群眾所接受的,對思想政治工作能起到較好的幫助或輔助作用。
結束語:總之,把大眾傳媒與思想政治工作相連,能使群眾在心理上樂于接受,使之認同多數人認同的觀點,撥正自己不良意見,進而營造出一種積極、樂觀向上的社會環(huán)境氛圍。由此可見,大眾傳媒對于大眾政治思想工作的開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作者單位:浙江省奉化市廣播電視中心
參考文獻:
關鍵詞:大眾傳媒;教育;影響
大眾傳媒是指在傳播過程中用來傳遞信息的工具,包括報紙、雜志、書籍等印刷媒介和廣播、電視、電影以及當今興起的計算機網絡通訊衛(wèi)星等電子媒介。上個世紀50年代,傳播主要以報刊雜志、書籍等文字媒介為主;到了六七十年代,由于電子技術的發(fā)展,廣播超越報刊書籍而占據主體地位;進入八九十年代,電視異軍突起,它集聲音、圖像和文字為一體,滿足視聽同步的要求。而且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快速發(fā)展,光纜、衛(wèi)星技術的使用,現在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E-mail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受眾,正日益成為不可忽視的新型媒體。而目前在我國,各類媒體都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大眾傳媒已經“鋪天蓋地”。
一、大眾傳媒對傳統(tǒng)教育屬性的繼承
傳播學奠基人拉斯韋爾在思考大眾傳媒的社會功能時,就明確指出了傳媒“使文化代代相傳”的功能。從本質上而言,這就是傳媒教育功能的一種表現。
口耳相傳、言傳身教、代代相傳是傳統(tǒng)社會教育最基本最常見的方法,而在現代社會里,大眾傳媒充當了新的“故事”講述者,開始了一種新的教育形式。正如法國新聞學者貝爾納•瓦耶納所說:“真正的教育也離不開新聞(媒介)。因為大眾傳播工具是一種擴大器,可以使教育者的作用超越一般傳播的對象?!笨梢哉f,教育屬性是大眾傳媒的一種天然的屬性。
傳播最新的科學文化知識,是大眾傳媒的重要任務。報刊中的知識性內容、廣播電視中的教育臺、教育頻道以及綜合頻道中的教育節(jié)目,就是傳媒在以教育者的身份直接傳播科學文化知識。但大多數情況下,大眾傳媒是以傳播各種新聞和娛樂信息的方式,潛在地實現“教化”功能。比如傳播法制新聞內容的同時實現普法教育。央視《今日說法》通過對具體案件的報道和分析,讓普通老百姓理解了枯燥的法律條款與鮮活的實際生活的切實聯(lián)系,使其懂得了“可為與不可為”,并逐步學會如何運用法律來捍衛(wèi)自身的合法權益。又如“生活”類電視節(jié)目,向受眾提供生活信息的同時也教會人們如何購房,如何簽訂購買合同,如何健康飲食等等。這時候,傳媒無疑是一部生活百科全書,比之于正襟危坐地翻閱教科書更吸引人,大眾傳媒這種“寓教于事,寓教于樂”的典型特征讓受眾更覺“實證”和親切,也更易接受。無論大眾傳媒是否意識到,它都在通過自己傳播的所有信息,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現實觀、價值觀、世界觀及其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實現著事實上的教育、教化和引導功能。
二、大眾傳媒對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變革
1.豐富傳統(tǒng)教育的傳授方式
大眾傳媒影響力對于傳統(tǒng)的傳授方式意味著不斷上升的挑戰(zhàn)?!敖裉?由于大眾媒介到處都有,人們除了工作和睡覺以外,用于大眾媒介的時間超過其他任何活動”。傳播學鼻祖施拉姆的論述言簡意賅地揭示出大眾傳媒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社會學家戴維•波譜諾指出,在現代社會里,除了家庭、學校教育和同齡群體,大眾傳媒已成為影響人類生活的第四個重要因素。
大眾傳媒具備快速、高效、大量、跨越時空的信息傳播特點,特別是近幾年,大眾傳媒的快速發(fā)展使得信息的傳播速度加快,傳播容量增大,傳播的內容更加復雜,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就能獲得各種信息,打破了傳統(tǒng)教育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為教育開辟了多種多樣的新局面。受眾不再是單一的在學校接受老師面對面的傳授知識的教育模式,而是可以通過大眾傳播媒介獲取各方面自己需要的信息,從而獲得知識水平和生存能力的提高。這些勢必豐富受眾受教育的方式和途徑。
2.深化傳統(tǒng)教育的傳授內容
大眾傳媒是對人們影響最大、程度最深的領域,應該體現在價值觀念的更新與改變,生活方式的形成與改變等方面。大眾傳媒提供的“教育”是蘊含在每日海量般的信息中的,受眾在接收這些信息的同時也接收了蘊含在這些信息中的觀念、態(tài)度等。大眾傳媒的“教育”是通過長期的潛移默化體現出來的,它不是立竿見影的而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浸潤式教育,這種教育與引導的影響力可以說是持續(xù)一生的。同時,這種大眾傳媒的“教育”模式也克服了傳統(tǒng)教育內容陳舊、形式單一、方式枯燥等缺陷。
大眾傳媒所傳播的無論是純粹的新聞信息還是其他各類節(jié)目,其中都蘊含著各種各樣的觀念,這些觀念往往與現實社會和大眾生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對受眾也具有特別的影響力。比如,就業(yè)、民主、法制、環(huán)保等新觀念的提倡和普及最早都是從傳媒開始的??梢哉f,時展之后幾乎一切全新的觀念都首先經由大眾傳媒傳播,然后逐步成為了一個特定時期的時代精神,國外稱其為“創(chuàng)新的擴散”。
3.注重教育的反饋作用
大眾傳媒使受教育者主動,同時實現了與教育者的互動,這無疑改變了傳統(tǒng)的面對面的教育方式。如,利用網絡對受眾進行教育,將人們的被動式接受“灌輸”教育變?yōu)橹鲃訁⑴c、思想交流,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接受引導,把傳統(tǒng)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對面的直接教育方式變成為間接方式。其次,教育實現了實時性、交互性。教育者可以運用多媒體的技術手段,把許多無法單純用語言表達的思想情感借助聲像、動畫等手段形象地表達出來。手機是現在人們普遍使用的通訊工具,利用手機短信也可實現有效教育。教育者是信息接收者,可以選擇看與不看,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回復信息源,及時方便地參與信息的反饋和再創(chuàng)造,使受教育者由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訁⑴c和互相交流,有利于教育效果的提高。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傳統(tǒng)學校教育與大眾傳媒教育對個體的影響有復雜的交叉性,兩者可能既有相互整合,又存在相互干擾。深入地研究和探知其奧秘,對科學地、合理地發(fā)揮大眾傳媒的正效應具有重要意義。
三、大眾傳媒存在的問題
人們在復雜的現實社會中生存,需要時刻調整自己的行為。因此就需要了解多方面的知識和社會的變化情況,而大眾傳媒恰恰就是傳播各個領域的新動向、新成果的,大眾傳媒就是他們最好的求助對象。同時,大眾傳媒也具備其兩面性,它猶如一把雙刃劍,在為受眾帶來各方面利益的同時,也隱藏著一些客觀存在的問題。
1.信息傳播者的功利性帶來的有害信息的傳播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大眾傳媒走向市場,在市場競爭中求得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但是,在這一市場化的進程中,一些不良傾向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如部分傳播媒介為了一己私利、為了爭奪更多的受眾,大多采取迎合受眾的方式“推銷”自己。一些廣播電視節(jié)目中流露出一定程度上的媚俗、獵奇、迎合傾向;虛假新聞、有償新聞屢禁不止。正是由于大眾傳媒的電子化帶來的離散性和迅疾性,其影響和力量都在不斷加大,就使得它作為公眾輿論和公眾交往的特征被削弱,讓大眾傳媒有可能成為一種權利的形式,被各種集團所窺視和利用。這時大眾傳媒傳播的信息具有極大的誘惑性和欺騙性,而廣大受眾出于對媒介的慣性態(tài)度,缺乏一定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導致接受錯誤信息,甚至引發(fā)不良后果。
2.“知溝”的不斷擴大導致知識財富貧富差距的加大
大眾傳媒同樣造成不同受眾之間“知溝”的不斷擴大。按照人們一般的觀念,大眾傳媒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識傳播和教育的條件,其結果將是帶來整個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縮小社會各個階層和群體之間的差距,擴大社會平等。1970年,美國著名傳播學者P•J•蒂奇諾提出了著名的“知溝”理論假設:在大眾傳媒傳播各種信息的過程中,無論對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還是低者都會帶來知識量的增加,但是由于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可能產生一種“馬太效應”,即信息接受過程中的“貧”、“富”差距并非無條件的消失,相反,一定條件下,在信息知識方面,兩者之間的“知溝”不斷變寬,差距不斷擴大。隨著大眾傳媒的發(fā)展和普及,“知溝”現象在不同地域、不同群體之間越來越明顯,特別是新傳播技術帶來的整個社會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觸量的增大,使“老的知溝”尚未填平,“新的知溝”又不斷出現,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3.外來文化的肆虐帶來的價值危機與把關難度的增大
在國際互聯(lián)網上,不同意識形態(tài)并存,競爭加劇,傳統(tǒng)的教育受到嚴峻挑戰(zhàn)。西方發(fā)達國家憑借其資金與技術的優(yōu)勢,大肆進行意識形態(tài)方面的滲透。尤其是向青年群體兜售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權等價值觀,扭曲報導、夸大事實,摧毀我們的民族自尊心,達到某種不可告人的目的。另一方面,西方發(fā)達國家在網絡高科技領域占有壟斷地位,并借此突破我們黨和國家對媒體的控制范圍,擴大了受眾接受信息的自,擴寬了受眾信息的能力。不同國籍、不同地域、不同意識形態(tài)、不同年齡、不同經歷的人在網上交流信息的情況相當復雜,這就給輿論導向的調控帶來了很大困難。由于缺乏必要的監(jiān)督機制,外來文化的沖擊將會給大眾傳媒教育造成不小的壓力。
四、發(fā)揮大眾媒體正功能所要采取的措施
面對大眾傳播媒體存在的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確目的,不能以為有問題就因噎廢食,停滯發(fā)展,而要針對具體的問題,找出相應的解決辦法,促進大眾傳播教育功能健康有序的發(fā)展。
1.加強大眾媒體的監(jiān)督和管理,充分發(fā)揮大眾傳媒的輿論引導作用
建立媒體監(jiān)督機制,集合全社會的力量,建立傳媒監(jiān)督網絡,形成多元化的傳媒機制。加強國家對大眾傳媒的監(jiān)控工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大眾傳媒對教育的消極影響。在大眾傳媒的管理中,突出主題、明確責任、健全規(guī)章,在傳播內容、形式等方面予以必要的控制監(jiān)督,堅決取締傳播不健康內容的媒體。同時加強國家對大眾傳媒的立法監(jiān)督和技術控制,抵消外來文化對受眾形成的不良影響。
充分發(fā)揮大眾傳媒的輿論導向作用,堅持正面教育,引導青少年健康成長。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為人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引導受眾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理想情操,去追求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培養(yǎng)受眾養(yǎng)成良好的大眾傳媒消費習慣。
2.注重媒體的推廣
針對“知溝”的擴大,應該繼續(xù)推進大眾傳媒的廉價化、大眾化和對不發(fā)達地區(qū)或低收入階層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培養(yǎng)全體社會成員正確使用和有效利用媒體的能力。再加上電子產品的普及,使得人們獲取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受教者可以通過更多的媒體途徑獲取信息。最近的家電下鄉(xiāng)政策把電腦這一產品列入在內,將更進一步地擴大互聯(lián)網這一新媒體的傳播和影響范圍。
3.提高傳播者和受教者的媒介素養(yǎng)
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信息素質,提高他們對信息的鑒別能力。
首先要提高傳媒從業(yè)人員的素質。傳媒人員素質不高的問題,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因而提高傳媒人員的素質至關重要。首先要提高人員的政治素質,要樹立正確的傳播觀。其次,要提高他們的道德素質,要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責任感和道德自律性。再次,要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和審美能力,使他們成為傳播美的使者。
同時要提高受眾應對現代社會大眾媒體迅速發(fā)展帶來的信息爆炸的能力。對應受教育者來說,日益發(fā)達的傳播手段使他們可以獲取更多的信息,但他們的信息分辨、選擇、利用和整合能力并沒有躍進式的提高,這就會造成教育對象對信息的消化不良,因而我們必須提高教育對象對信息的鑒別能力和運用能力,以使他們能自我保護。
參考文獻
[1][美]施拉姆.傳播學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4.
關鍵詞:大眾傳媒;新聞傳播;影響分析
在經濟全球化的引導下,我國的傳媒行業(yè)也在進行逐步優(yōu)化和改進,大眾傳媒的影響力越來越強大。在此基礎上,新聞的傳播方式也在不斷地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fā)展,為了更好地順應時代的發(fā)展,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新聞傳播以其真實性、廣泛性、時效性的顯著特征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大眾傳媒和新聞傳播得到了充分的結合,以大眾傳媒為載體實現的新聞傳播是目前重要的新聞傳播途徑,而新聞報道又是大眾傳媒所傳播的重要內容,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新聞業(yè)、傳播業(yè)的發(fā)展。
一、大眾傳媒的特點分析
大眾傳媒其實是大眾傳播媒介的簡稱,是現如今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傳播媒介,在大眾群體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就概念上的大眾傳媒來講,其自身包含兩層不同的意思:一層是指傳遞信息的工具和手段,比如網絡、報紙、電視等等與傳播技術相關的媒體;另一層是指從事信息的采集、選擇、加工、制作、傳輸的組織或者機構,如報社、電臺、電視臺等。不論是指哪一層面,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大眾傳播媒介在現代社會的發(fā)展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其自身的發(fā)展也關乎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大眾傳媒在有效地傳播信息的同時,也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幫助人們及時有效地掌握相關的信息,使人們更好地應對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二、新聞傳播的特點分析
新聞傳媒是大眾傳媒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及時、有效地傳播相關新聞,是體現新聞傳媒自身價值的重要手段。新聞的題材是通過層層篩選,不斷提煉,最后通過社會輿論、價值體系、社會影響各層次篩選過后的定向總和,新聞傳播會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環(huán)境、社會風氣。新聞媒介作為重要的傳播媒介,其傳播的內容對人們的生活會有很大的引導作用,引導著人們朝著某一個特定的方向發(fā)展。新聞媒介要能夠滿足傳播的條件,其自身也必須具備基本的素質,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遵循新聞網的傳播規(guī)律,同時要擁有獨特的信息結構體系與傳播渠道,構建多元化的價值觀體系,在具備這些基本前提條件后再進行新聞的傳播。總的來說,新聞傳播必須遵循相應的規(guī)律,在滿足各方面條件的基礎上,及時有效地傳播信息。
三、大眾傳媒在新聞傳播中的影響分析
大眾傳媒有其自身特定的優(yōu)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動新聞傳播的發(fā)展。新聞傳播以其自身的特征,加快了大眾傳媒的進步速度,二者在很多方面是可以互相推進的。當然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就大眾傳媒對新聞傳播的影響而言,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只有辯證地看待這種影響,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研究利用大眾傳媒推進新聞傳播發(fā)展的方案。
(一)大眾傳媒對新聞傳播的積極影響
大眾傳媒作為一種重要的傳播媒介,其自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獲取信息、傳遞信息、傳承文化、輿論監(jiān)督、大眾娛樂等方面擔負著重要的職責,這也是大眾傳媒成為現如今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關鍵原因。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大眾傳媒,大眾傳媒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人們要想了解整個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借助于大眾傳媒的這個載體。大眾傳媒提供各類新聞,讓人們可以快速了解各方面的人和事,包括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外交新聞、各省市發(fā)生的各類大型事件,這其中有正面新聞,弘揚社會文明,傳承國家文化,當然也包含了社會中存在的丑惡事件。就我國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大眾傳媒還是組織人民群眾的有力工具。大眾媒體通過對獲取的新聞進行篩選,選擇利于培養(yǎng)人們某方面特質的新聞進行傳播,培養(yǎng)人們的審美能力,引領社會的風氣與風尚,可以弘揚正確的價值觀念,讓全民齊心協(xié)力、團結互助,從而促進社會的繁榮與發(fā)展,推動社會的進步,這對于國家的發(fā)展來說至關重要。
(二)大眾傳媒在新聞傳播中的負面影響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著很多的安全隱患。大眾傳媒在推進新聞傳播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的負面影響。隨著市場化的深入,新聞傳媒逐漸呈現出商業(yè)化氣息。收視率直接關系到節(jié)目的名氣、經濟效益,這也是現如今各大節(jié)目爭相提高收視率的關鍵原因。新聞節(jié)目整體上來說影響力比較大,對大眾產生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但也由于受到商業(yè)化氣息的影響,新聞傳媒對信息資源沒有過濾就進行傳播,極有可能引起信息污染綜合征。目前大眾傳媒普遍存在“有償新聞、虛假報道”的現象,為了追求內容的轟動性、刺激性,很多時候會人為造假新聞,模糊了大眾的視野,甚至引起了社會的恐慌。這種不良行為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是極大的阻礙,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甚至扭曲人們的認知,進入道德倫理的誤區(qū),影響整個社會的發(fā)展。
四、結語
大眾傳媒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眾傳媒在推進新聞傳播的過程中,需要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從新聞的本質出發(fā),成為建立與維護媒體與群眾友好關系的紐帶,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促進社會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程業(yè).淺談網絡技術時代的文學傳播與創(chuàng)作[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03):38-41.
[2]王澤慶.多媒介的文學傳播與互文閱讀[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1(02):73-76.
關鍵詞:大眾媒介;受眾定位;主流人群;邊緣人群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5-0019-02
媒介定位的概念是借鑒美國營銷大師A.里斯和J.屈特的“市場定位”的理念而來,指的是企業(yè)應該根據消費者對商品某種特征的重視程度,給產品樹立一定的市場定位,使產品有獨樹一幟的特色和形象,滿足消費者某一方面的需求。媒介的受眾定位的概念源于市場營銷學,具體指大眾媒介以“受眾本位”為出發(fā)點,明確目標受眾人群,并以該人群的信息需求為標準進行信息傳播活動。目前我國大眾媒介在受眾定位時忽略了地區(qū)和人群的均衡,大多數大眾傳媒都將目標受眾定位為主流人群,受眾定位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不平衡和重疊化現象。我國的大眾傳媒因其特有的公共屬性和政治屬性,應該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供輿論支持。
一、我國大眾媒介受眾定位概況
(一)受眾定位不平衡現象較普遍存在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大眾傳媒已經展露出了大眾媒介向“小眾”發(fā)展,廣播向“窄播”演變的趨勢。短時期內,國內各大衛(wèi)視紛紛明確定位,專長發(fā)展,出現了東方衛(wèi)視以新聞立臺,湖南衛(wèi)視以娛樂立臺,安徽衛(wèi)視以電視劇立臺等不同的定位方式,分別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以點制勝,加速發(fā)展。平面媒體也由綜合性報紙一統(tǒng)天下的情況向領域細分化發(fā)展。雖然大眾媒介分眾化已成為媒介發(fā)展的主要潮流,但是媒介分眾化的背后,依然存在著受眾的大量重疊。媒介的分眾化往往是媒介對主流人群受眾的再次細分,媒體在分眾化的過程中忽略了數量上占優(yōu)的農村及少數民族地區(qū)等非主流人群受眾。由此我國大眾傳媒受眾定位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即人數居少的主流人群占據了大量的媒介資源,而人數占優(yōu)的非主流人群卻占有較少的媒介資源。
(二)主流人群概念的辨析
主流人群,也就是社會核心人群。在西方,人們稱之為主流社會人群,主要由中產階級構成。而在我國,這樣的人群指的是擁有消費能力、知識水平、時尚品味和管理權力的人群。曾有人戲稱這一人群是“有點權、有點錢、有點品味有點閑”。而《南方周末》為主流人群下的定義是:有一定的經濟常識,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一定的生活情趣,一定的社會關懷,一定的參與政治的熱情和水平,理性并且越來越從經營自己人生的角度關注社會變化的一個群體。它并不代表人群的絕大多數[1]。
而相對于主流人群,邊緣人群是一個相對于主流社會之外而言的一個群體概念。可以說,它是一個相對于主流社會之外的一個相對穩(wěn)定而又與主流社會的人群在經濟結構,收入或是政治觀念、、文化基礎方面有較大差異而難以被主流社會接受的人群。主流人群由于其消費能力和時尚品味成了各家廣告商爭相追逐的對象,而哪家媒體能把握住主流人群的脈搏,符合主流人群的口味,無疑會吸引更多的廣告投入,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但邊緣人群卻因經濟、政治、宗教的原因被排除在主流社會之外,也被大多數的大眾傳媒由于受眾定位的因素所忽視和放棄。
二、以甘南藏族自治州為例淺析媒介受眾定位不平衡的弊端
筆者曾赴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實地調研當地居民的媒介接觸情況。當地以藏族居民為主,普遍信仰藏傳佛教,經濟來源主要是靠農牧收入,平均戶收入大概在1500元/年。調研過程中筆者得知,該地區(qū)最主要的媒介是電視和電話,由于交通不便,除了每個行政村的村辦公室能看到更新并不及時的報紙之外,普通居民一般無報紙可看。經過訪談得知,媒介接觸時間最長的群體為青少年,假期中媒介接觸時間最多可達到每天6小時,平時為平均每天2小時左右。而成年人的媒介接觸時間平均每天只有30分鐘~1小時左右??梢钥闯觯蟊妭髅皆诋數匕l(fā)揮的文化娛樂作用較為有限,而大眾傳媒的另一重要作用――信息服務也由于大眾傳媒的不平衡性而大大削弱。
在訪談中筆者還得知,由于迭部縣以半農半牧為主,耕牛的販賣是該地主要的經濟活動之一。在販賣過程中,當地居民無法從大眾媒介獲得相關的市場行情,只能聽任牛販隨意叫價。信息的閉塞和滯后給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造成了較大的影響,媒介受眾定位不平衡的弊端由此可見一斑。
由此觀之,大眾媒介在該地發(fā)揮的作用主要體現為休閑娛樂。而根據傳播學領域關于大眾媒介功能說的主流觀點,大眾傳媒應該具備:環(huán)境監(jiān)測、解釋與規(guī)定、加速社會化、提供娛樂等四種功能(賴特的四功能說)[2]。顯而易見的是,在大眾傳媒受眾定位不平衡的趨勢之下,在非主流人群集中地區(qū),大眾傳媒的功能和作用未得到完全發(fā)揮,并由此滋生了若干弊端:
1.大眾傳媒資源的大量浪費。大眾傳媒由于其特殊的公共屬性而承載了大量的公共資源,它所累積的輿論力量是現代社會的一種重要力量。而大眾傳媒受眾定位的不平衡性具體體現在大多數媒體在定位受眾時優(yōu)先考慮主流人群的媒介習慣,這就造成了受眾的大面積重疊,從而出現了主流人群信息飽,但非主流人群所需信息卻大量缺乏的狀況。
2.加劇階層板結,不利于階層流動。根據知溝理論:“由于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會經濟地位低者更快地獲得信息,因此,大眾媒介傳送的信息越多,這兩者之間的知識鴻溝也就越有擴大的趨勢”。由于大眾傳媒受眾的不平衡性,非主流人群由于接受到大眾傳媒的信息較少,難以利用大眾傳媒獲得生產信息,從而無法改變生產力落后的生存狀態(tài),這就造成了社會級層的板結和固化,社會各階層難以獲取等量的信息,成為造成階層間流動困難的原因之一。
3.不利于群體文化的更新和再塑造。邊緣人群由于其自身的文化水平局限,難以積極主動地搜集大眾傳媒所傳遞的信息以改善自己的生產生活實踐。受到大眾媒介所傳播的先進文化越少,邊緣人群越難以對自己的群體文化如生存模式和生產模式等進行更新和改良,從而不能使群體文化得到更新和改善,進而影響生產力的發(fā)展。
三、大眾傳媒受眾定位不平衡性原因探析
1.部分大眾傳媒機構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過分追求以廣告收益為主的經濟效益,忽視了大眾傳媒機構的社會責任;在受眾定位過程中一味追求受眾群體的高端性和主流性,忽視了社會其他群體信息需求,并由此出現了受眾的重疊,造成了信息資源分配不等和資源過剩的現象。
2.非主流人群由于其自身的經濟水平、文化素養(yǎng)及當地經濟社會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尚未形成良好的媒介素養(yǎng),媒介依存度較低。此類人群尚未養(yǎng)成從大眾媒介獲取信息的習慣,對大眾媒介的大量需求尚未形成,這也成為大眾媒介受眾定位不平衡的一個重要因素。
3.當前大眾傳媒正進入革新的重要階段,國家相關機構未進行正規(guī)、恰當的市場引導,缺乏統(tǒng)一管理、階梯發(fā)展、層次服務的政策服務,這也成為當前大眾傳播媒介受眾定位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針對當下媒介重疊地定位于主流人群的幾點建議
1.多種媒介形式相互補充、交錯定位,形成對信息資源的充分利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媒介終端技術有了極大的發(fā)展和改革,手機、平板電腦已成為新興的信息接受工具,針對此類終端的媒體機構也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fā)展。但在非主流人群集中的偏遠或少數民族地區(qū),廣播和電視媒介依然是受眾接受信息的主要方式[3]。針對我國大眾傳媒受眾定位不平衡,信息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現實,大眾媒介機構在進行受眾定位時要考慮不同地區(qū)不同人群的視聽習慣和信息需求的差異,充分利用多種媒體的不同形式,交叉定位受眾群體,促進信息資源的充分利用。
2.普及和深入大眾傳媒機構“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傳播觀念。大眾傳媒機構在信息傳播活動中,應該考慮非主流人群的視聽習慣,尊重其文化差異,充分發(fā)揮大眾傳媒社會引導的功能。用非主流人群“聽得懂、聽得慣”的方式傳遞信息,使此類地區(qū)的經濟得到發(fā)展,文化得到發(fā)展和改良。若大眾媒介機構已經將主體受眾定位于主流人群,可對社會邊緣群體有選擇地進行報道,引起受眾群的注意和行動。以媒體帶動的輿論力量為解決邊緣人群的問題籌集更多的社會力量。
3.非主流受眾人群應提高媒介素養(yǎng)及媒介需求度。當代社會,信息成為促進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之一,非主流人群由于其經濟基礎和文化水平因素尚未具備良好利用媒介信息促進生產力發(fā)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習慣。非主流人群應積極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主動利用媒介信息提高自身素養(yǎng),加大對媒介信息的利用程度,使自身成為大眾媒介不可忽視的重要受眾力量。
4.國家應出臺相關政策,做好大眾傳媒資源的適度調配。日前,我國傳媒機構正經歷體制改革的重要時期,不少傳媒機構出于市場化的運作體系,不能及時準確地把握市場的需求和動態(tài),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和滯后性。為此,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出臺宏觀調配的相關政策,正確地指引媒介資源市場化的分配和利用,促進我國媒體事業(yè)形成全面、平衡的良好發(fā)展局面。
五、結 語
大眾媒介定位主流人群造成了大眾媒介受眾定位的不平衡性,產生了大眾傳媒資源的大量浪費,不利于階層流動,不利于群體文化的更新和再塑造等弊端。因此國家應出臺相關政策,做好大眾傳媒資源的適度調配,同時大眾傳媒機構也要發(fā)揚“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傳播觀念,多種媒介形式相互補充、交錯定位,形成對信息資源的充分利用;非主流受眾人群也要主動提高媒介素養(yǎng)及媒介需求度,使自身成為大眾媒介不可忽視的重要受眾力量。只有國家積極引導,大眾媒介改變定位觀念和定位戰(zhàn)略,才能吸引和促進邊緣群體自覺和不自覺地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適應和促進社會的發(fā)展進步。
參考文獻:
[1] 許永.論媒介在中國社會階層流動中的作用[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
【關鍵詞】環(huán)保觀念;大學生;大眾傳媒;影響
中圖分類號:G2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2)05-154-01
為了了解大眾傳媒對大學生環(huán)保觀念的影響,渭南師范學院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的調查小組對此做了調查,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在校大學生隨即發(fā)放5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486份,文章對調查結果進行淺析。
一、我國環(huán)境現狀
我國的環(huán)境法已頒布有20年之久,人們逐漸認識到環(huán)境的重要性。惡劣的環(huán)境不僅會對我國農業(yè),工業(yè)造成威脅,人們的正常生活也無法得到保障。
解決環(huán)境問題刻不容緩。而提高全體公民的素質,特別是喚醒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途徑。作為社會一份子的大學生是帶領社會潮流與意識的先鋒者,在不久的將來會參與社會各項生產與實踐中,更應該擔當起保護環(huán)境的責任。
二、大眾傳媒的影響
大眾傳媒是大眾傳播媒介的簡稱,是傳遞新聞信息的載體,包括電視、報紙、雜志、網絡、廣播等等。當今時代,大眾傳媒已深入到各家各戶,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對社會生活產生著影響,同時,對不同的年齡層面產生不同程度的制約與影響。特別是大學生,傳媒是他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而通過傳媒傳遞環(huán)保方面的思想,定能使大學生具備環(huán)保意識。
(一)不同媒體環(huán)保宣傳力度
不同的媒體形式,對受眾者影響的力度是不同的。調查結果顯示,網絡與電視是大學生接受環(huán)保宣傳作用最大的媒介,即使電視機與電腦并沒有落實到各個寢室,而獲取信息最便捷的網絡與電視依然成為大學生們的主流。另一方面,人手一臺的收音機卻成為了大學生獲取信息最少,宣傳力度最小的方式。
如今的互聯(lián)網正在以它不可取代的優(yōu)勢占據著大學生的生活,網絡的影響已經今非昔比,海量的信息,便捷的交流。對大學生的影響有著絕對話語權的網絡也在逐漸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以及生活方式。利用好對大學生們影響大的媒介,加強環(huán)保宣傳的力度,會使得環(huán)保觀念深入人心。
(二)大眾媒體對大學生環(huán)保觀念的具體影響及作用
大眾媒體與家庭、學校同時對大學生的社會化過程產生作用,它為這個過程提供了一個文化環(huán)境,它所傳播的觀念對大學生有著直接的或間接的影響。而在此次調查過程中對于“您認為大眾傳媒在環(huán)保宣傳上的宣傳成效如何”,有29.84% 的大學生表示“ 宣傳到位,且起到較好的效力,一些公益廣告令人印象深刻”,57.82%的大學生認為“宣傳效果一般,作用不明顯”,9.05%的大學生選擇了“媒體的宣傳沒有什么作用”。此外,在“大眾傳媒對您的環(huán)保觀念是否有影響”一題中,有35.8% 的大學生選擇了“有很大影響,有益于形成良好的環(huán)保意識”,有56.39% 的大學生認為“有一定影響,但影響不大 ”,有5.35%的大學生認為“ 沒什么影響”。
從這兩道題中可以看出,超過一半的大學生被調查者認為大眾傳媒宣傳環(huán)保意識的作用與效果都一般。由此可見,在通過大眾傳媒對大學生的環(huán)保思想產生影響的道路上,我們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一般而言,人們更易于接受宣傳正面的公益廣告和典型人物典型事件,而且具有的公眾影響力更能廣泛的被大學生接受,從而最大程度的達到宣傳效果。然而也不能完全忽略負面的報道,適當的負面報道能夠激起熱血大學生的正義精神。所以,大眾傳媒應該利用它的多樣性充分宣傳環(huán)保意識的作用。
(三)目前媒體宣傳環(huán)保意識的評價
媒體以其廣泛性對大學生普遍的發(fā)生作用,然而在其宣傳環(huán)保方面,也是有待改進的,在被問及“您所看過的大眾傳媒中環(huán)保公益廣告,您認為怎么樣”這一問題中,45.88%的大學生認為“設計一般,中規(guī)中矩”,有37.86%的被調查者認為“設計很有創(chuàng)意,有新意,內容有深度,令人耳目一新”, 仍然有13.37%的調查對象認為環(huán)保廣告“乏味枯燥,太死板,一味說教”。
調查中了解到,一些很有創(chuàng)意的宣傳方式仍然讓人們記憶猶新。例如“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是人類的眼淚”、“來時給你一陣芳香,走時還我一身潔凈”、“依依青草,踏之何忍”。還有公益廣告“女孩幫助跑步的男生把沒有投進的易拉罐放進垃圾箱”等等。由此可見,創(chuàng)新的點子總能在人們腦海留下印象,從而影響人們的環(huán)保觀念。我們還需加強在媒體宣傳的創(chuàng)新意識。
三、結論
綜上所述,大眾傳媒在對大學生的環(huán)保觀念的影響卓有成效,但仍需提升影響力的廣度和深度。在今后的宣傳中,大眾傳媒可依據我國當前最嚴重的問題加以強調,以此引起大學生的重視。此外,傳媒的公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環(huán)保觀念傳播的效果,只有確保樹立了具有公信力的媒介形象,才能得到大學生的信任與接受。
大眾傳媒的形式多種多樣,充分發(fā)揮多種形式的環(huán)保宣傳,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大學生的環(huán)保觀念,從而對我國環(huán)保事業(yè)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燕.對高校學生傳媒素養(yǎng)現狀的調查研究[J].新華文摘,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