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經濟體制改革的認識范文

經濟體制改革的認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體制改革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經濟體制改革的認識

第1篇:經濟體制改革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加快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

在我國經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一刻都沒有停息。從全黨到全國人民都在高度關注并重視著這一關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革事業(yè)。十的勝利召開,更是為全黨全國人民送來了春風,它的勝利召開向全國人民提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方針措施,報告中提到:要創(chuàng)新經濟模式,要改變舊有的單一的經濟發(fā)展方式,城鄉(xiāng)經濟要有機合理地結合,齊頭并進,共同發(fā)展,并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富強國家的總任務和總目標的基本思路和決心不會改變。報告中的要求同時也是我國經濟建設事業(yè)改革的理論依據。

在我國實行改革后不久就提出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zhàn)略目標,經過幾十年改革開放道路的不斷摸索,人們逐漸認識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zhàn)略目標的重要性,并且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完善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性,完善的前提是發(fā)展多種經濟模式,改變單一的經濟發(fā)展方式,這是新型經濟建設的理論目標和方向。那么,如何加快發(fā)展多種經濟模式,改變單一的經濟發(fā)展方式呢?這將是我們探討并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為此,作如下闡述:

一、十報告中的“加快與完善”不是盲目性的加快經濟建設就可以達到我們的經濟建設預期目標了,而是在市場經濟體制指導下的加快,是秉承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指導思想為契機而進行的,來不得半點馬虎,不能存在任何僥幸心理,經濟體制改革是實實在在和踏踏實實的改革,是依據科學發(fā)展觀的思想而正確、科學地來調整和加快我們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我們很清楚,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是一帆風順的,當遇到困難時不氣餒,不向困難低頭,盡快地尋找克服困難的措施和解決方法,并向發(fā)達國家學習和借鑒經濟體制改革的先進經驗,找出差距,并依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思想方針,把握好正確的經濟體制改革方向,找出一套適合我國國情、民情和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改革措施和路子,這也就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在經濟建設的改革初期,我們也曾走了不少彎路,也吃過虧,受過苦,這又算什么呢。改革就是要在不斷摸索中前進和認識自己,就是要在撥開重重迷霧后方得云開見日明。改革就是要踏踏實實、不遺余力,運用科學發(fā)展觀的思想,從實踐中來,再到實踐中去,探尋出一條符合我國改革開放政策,適合我國經濟體制建設的具有創(chuàng)新特點的新思路。

二、十報告中還進一步提出了“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這也向我們進一步指出了完善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性,它的措施是發(fā)展多種經濟方式。

通過對這一改革措施的研究和探討,我們認識到: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發(fā)展多種經濟方式,發(fā)現市場經濟運行規(guī)律,適時調整經濟改革舉措,切實拿出好的措施,好的點子來,把我國的經濟建設推上一個更高的臺階,向世人展示我國經濟建設騰飛的嶄新面貌和氣象,用經濟改革的成果說話,始終保持經濟建設改革的高度熱情和積極性。

第2篇:經濟體制改革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水利;經濟體制;現狀;改革對策

我國對于水利經濟的研究起步較晚,雖然借鑒了一些發(fā)達國家的經驗,但考慮到國情問題,實施的水利經濟體制與應用的經濟核算方式有很大差異。因此,我國水利工作人員應加大對水利經濟的研究力度,建立與我國國情相符合的水利經濟體制。

1水利經濟體制現狀

1.1投資力度不足

我國水利產業(yè)在發(fā)展過程中經常會存在技術落后、經費不足或工程設施老化的現象。此外,水利部門具有公益性,其獲得的收益是十分有限的,某些時候都不能保證員工的薪資,這導致企業(yè)職工隊伍不斷縮小,長期下去影響到水利工作的正常開展。

1.2思想觀念落后

與其他行業(yè)相比,水利經濟體制改革難度較大,主要表現在水利工作人員并未徹底轉變思想觀念,過分擔心水利行業(yè)屬于某些自然壟斷性質的行業(yè),從而很難進入市場進行有效的競爭,更擔心改革不成功對“國計民生”產生影響。我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中小型水利工程主要依靠民工投工投勞建成,被人們錯誤的認為屬于群眾共同所有,因而并未征收水費;一些中型工程也很少征收稅費,給工程正常運行管理帶來諸多難度,因此很難進入市場??梢?,我國仍然普遍存在水利吃國家“大鍋飯”,社會喝水利“大鍋水”的問題。

1.3缺乏專業(yè)性管理人才

水利行業(yè)的管理者多數屬于水利系統(tǒng)技術人員,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具有諸多學識與經驗。但我國進入市場經濟后并不適應新的管理模式,甚至對其比較陌生,因而很難進入到角色中。與此同時,我國大多數水利企業(yè)對以往的“計劃水”到現在的“商品水”的認識不足,很難改變管理模式,因此管理水平并不高,對水利行業(yè)的發(fā)展前景并無遠瞻性。

2水利經濟體制改革對策

2.1認真貫徹相關政策,促進水利經濟市場化建設

應認真貫徹我國水利產業(yè)的相關政策,保證水利經濟與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高度融合,以當地的實際情況為出發(fā)點做好水利工作,為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同時,按照甲乙類水利項目的性質差異理順投資主體,積極引進競爭機制,不斷規(guī)范公司化改造,保證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相符合。

2.2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水利產業(yè)的發(fā)展與運轉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讓其緊跟時代步伐及時更新并引用高水平技術與設備,并解決在發(fā)展過程中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

2.3堅持“三個有利于”原則

要想實現水利經濟體制改革的偉大目標,還應堅持“三個有利于”原則,即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這就需要水利工作人員在改革過程中嚴格遵循以上三個原則,通過水利經濟體制改革提高職工的生活水平,促進我國水利事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

2.4積極改革水利產業(yè)體制

國家應該對水利產業(yè)進行體制改革,明確該行業(yè)的職責,保證工作分配的合理性以及司法過程的統(tǒng)一性,只有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人們對我國水利產業(yè)的滿意度,進而為實現水利經濟體制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礎。

2.5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投入體系

建設水利需要投入大量的勞動力與資金,因此需要動員多方力量,實施多元化的投入主體。政府部門、水利產業(yè)經營單位、農民個人、社會各方面都應明確自身職權,做好協調配合工作,積極承擔應該承擔的投資責任。在機制上應積極改革“大鍋水”投資、無效益投資等現象,嚴格按照市場經濟的價值規(guī)律、等價交換等要求形成主動投入的新機制。在投資來源方面應增加渠道,如銀行貸款、財政撥款、社會集資等。嚴格遵循“誰建設、誰管理、誰收益”的原則,積極打破各方面限制,如行業(yè)、地域、體制等界限,積極鼓勵外商、單位以及個人嚴格按照產業(yè)規(guī)劃要求合資、獨資與合作經營水利產業(yè)。

第3篇:經濟體制改革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政府 市場 轉型 博弈 共生

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特殊性

1、生產力水平比較低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guī)缀醵际窃谫Y本主義得到發(fā)展,通過資本主義改革或革命建立的資本主義國家,因此資本主義因素與市場在資本主義國家得到了充分發(fā)展,這就為市場經濟體制在資本主義國家的發(fā)展提供了最有利的條件,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但是我國的市場經濟是在受到多年殖民侵略和戰(zhàn)亂使我國的經濟基礎幾乎被破壞殆盡。建國后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在恢復戰(zhàn)爭創(chuàng)傷以及快速建立工業(yè)化基礎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慢慢顯露出來,這種高度集中、政府安排一切的經濟體制管的過嚴、過死不利于我國生產力的解放與發(fā)展,這就促使我國開始探索更加有效率的更加合適的經濟體制,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市場經濟體制在發(fā)展經濟上的的靈活性、效率性更加有利于生產力的解放與發(fā)展,因此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發(fā)展經濟的手段被我國引入,用以促進我國生產力的解放與發(fā)展,促進經濟平穩(wěn)快速發(fā)展。

2、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發(fā)展市場經濟

我國雖然引入了市場經濟體制,但是我國的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經濟卻是不同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國的社會制度是社會主義國家制度。我國要建設與發(fā)展的市場經濟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而不是傳統(tǒng)的含有資本主義意味的市場經濟。雖然我們認識到了市場在發(fā)展經濟上的優(yōu)點,但同時我們更加要意識到市場經濟并不是萬能的,他有著自身的缺陷與不足,最重要的是在發(fā)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就必然會產生一定的非公有制經濟,如何處理非公有制經濟對社會主義的影響等等問題都相繼而來。如何處理發(fā)展市場經濟帶來的問題,更好的發(fā)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也是對黨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一種挑戰(zhàn)。

3、我國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

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與西方不同,西方的市場經濟是依靠經濟自身的發(fā)展而建立的,因而市場體系比較健全。而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則是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我國的經濟經濟體制改革雖然歷經多年卻并仍處在轉型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政府在經濟發(fā)展中的主導作用在短期內不會消失,政府與市場在經濟領域將會有許多摩擦與碰撞,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更為復雜。尤其是我國的改革開始進入攻堅期,繼續(xù)改革必然會損害一部分人的利益,這就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氣與智慧。

二、我國政府與市場關系的現狀

1、政府與市場邊界模糊

在我國現在的經濟建設中,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問題一直不是特別明確的。目前經濟建設中比較典型的邊界模糊就是政府越位、錯位、缺位的現象。首先,就是政府“越位”,政府在經濟建設中關了太多應該交由市場來負責的事情。例如企業(yè)競爭,政府應交由市場來充分的優(yōu)勝劣汰。其次,是政府“缺位”,我國是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公共物品與服務的需求量巨大,市場在沒有利益的公共領域幾乎不發(fā)揮作用,而政府在這個領域的作用就要明顯加強。最后,是政府“錯位”。中央政府與各級政府之間的重疊機構太多,重復性建設多,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什么是政府應該管、必須管的,什么是政府要退出,由市場來管的,搞清楚這個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的重要突破。

2、政府地位突出與市場不足

(1)政府地位突出

我國目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府在經濟發(fā)展中的地位突出。首先,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雖然政府的職能在一步一步改革與完善,但這種經濟轉型期的歷史階段,使政府在經濟領域的指導與干預不會在短期內消失。其次,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有制經濟必然占有主體地位,這就使政府在市場中又以一個競爭者的身份出現,他的權力必然會影響各種所有制企業(yè)之間競爭的公平性。他的這種既是指導者又是競爭者的雙重身份使政府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的地位比較突出。這種政府在經濟建設中的突出地位,使得“尋租”現象開始顯現,權錢交易已漸露頭腳。權力與市場的結合會造成經濟主體的不公平競爭,對于我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fā)展是十分不利的。

(2)市場體系不健全

我國的市場經濟與西方的市場經濟有所不同,西方的市場經濟是由其經濟慢慢發(fā)展形成的比較完善的市場體系,有比較系統(tǒng)的市場道德體系、誠信體系等等。而我國的市場經濟是由計劃經濟轉過來的,本身經濟體系就不健全,除了商品市場外,資本、土地、勞務、技術、信息等現代市場經濟體系所必須的要素仍然很不完善。尤其是價格機制、競爭機制等還遠遠沒有在各領域中發(fā)揮應有作用,市場體系仍不完善。這是我國不斷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面臨的現實問題。

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思考

1、界定政府權力,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邊界

要進一步調整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首先就是要明確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邊界。要弄清他們之間的關系,首先就要明確我國經濟體制發(fā)展的方向,是要強化政府職能轉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fā)揮最基礎作用,還是要繼續(xù)強化政府的直接干預。在經濟體制發(fā)展方向上,十決定要繼續(xù)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健全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那么就是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但我國特殊的情況又決定政府主導作用短期內不會消失,這就必須要界定政府權力,轉變政府的經濟職能,使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明確化。政府與市場必須分開,但我國目前政府的干預不可避免,那么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界定政府權力,防止政府越位、錯位與缺位現象,同時防止權錢交易的形成。對一個轉型期的國家而言,哪些權力與手段是現在必須要用而以后卻要退出的,哪些干預是現階段與日后都不能用的,哪些手段是需要長遠堅持并不斷改善的,這是政府權力界定所必須要回答的問題。政府只有找到了自己作用的關鍵點才會在經濟調控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政府培育市場,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

我國的市場經濟體系由于起步比較晚,體系還不健全,但面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壓力,健全市場經濟體系的任務已刻不容緩。而我國的特殊情況又為市場經濟的健全提供了一種比較新的發(fā)展模式。

首先,政府部分代替市場,推動經濟發(fā)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起步比較晚,在中國現階段,市場經濟還沒有完全形成與發(fā)展。在這種情況下要僅僅依靠市場機制引導經濟發(fā)展存在著比較大的風險,而且需要的時間也比較長,這對于我國的經濟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是十分不利的。政府代替市場行使一部分資源配置的職能,以推動市場經濟的更好發(fā)展,這是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轉型期的國情決定的。但在我國市場經濟相對成熟之后,原來由政府代替部分市場的資源配置就必須交還給市場,尤其是在經營性與競爭性領域,政府必須逐步退出,讓市場發(fā)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

其次,大力培育市場經濟,完善市場經濟體系。我國為了解放與發(fā)展生產力,促進經濟發(fā)展,開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但是要想在短期內實現根本性轉變,就必然會受到傳統(tǒng)體制慣性的制約。新舊體系的碰撞不可避免的會引起經濟觀念的轉變,最重要的是必然會造成利益調整等方面的沖突。這會對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化改革提出挑戰(zhàn),在這種時期,政府就必須拿出更大的政治勇氣與政治智慧找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大力推進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培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逐步完善市場經濟體系。

3、政府與市場良性博弈、合理共生

首先,我國是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在轉變過程中,就必然會有新舊體制的碰撞,體現在經濟關系中,就是政府與市場的博弈,即政府與市場爭奪資源配置的基礎地位。既然要建立市場經濟,即使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也是由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fā)揮基礎作用。由政府向市場的轉變,是一個重要的轉變,這中間必然會涉及到政府與市場的博弈。面對這種博弈,我黨必須要有更大的政治勇氣與智慧找到突破口,實現政府在資源配置領域的逐步淡出以及政府職能的轉換,真正做到政府在經濟領域的宏觀調控。

四、結語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也必然會有自己獨特的特點,在世界其他國家中并沒有現成的模式,需要我國不斷探索與創(chuàng)新,找到政府與市場的最佳契合點。

參考文獻:

[1]高尚全.市場條件下政府與市場的關系[J].宏觀觀察,2012,(09).

[2]趙榮.試析經濟發(fā)展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J].太原大學學報,2009,(12).

[3]劉書明.現代市場經濟與中國政府經濟職能[J].社會縱橫,2009,(04).

[4]劉志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J].改革與發(fā)展,2012,(02).

[5]喬新生.政府與市場是什么關系[J].大家思考,2012,(06).

第4篇:經濟體制改革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事業(yè)單位;轉制;財務管理

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中,事業(yè)單位轉制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并且地位特殊。政府是事業(yè)單位的投資舉辦者,追求社會公益效益是政府興辦事業(yè)單位的目的。但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事業(yè)單位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事業(yè)單位轉制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在當前事業(yè)單位轉制過程中,財務管理的過渡是一個重大問題。如果財務管理過渡出現的問題將會給事業(yè)單位的正常運行帶來了巨大的風險,做好財務管理過渡工作至關重要。當前事業(yè)單位轉制正在不斷深入,財務管理的特殊地位使之成為事業(yè)單位轉制的核心。在事業(yè)單位轉制中,如何做好事業(yè)單位的財務管理的過渡,防范風險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轉制時期財務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事業(yè)單位轉制時期的財務管理工作中,預算管理問題、成本費用問題、財務風險管理問題是存在的主要問題。妥善解決事業(yè)單位轉制時期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對上述問題有一個充分的認識。

1.預算管理問題

預算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對財務預算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如缺乏預算意識、預算工作主觀性較強等。其次,經費預算不夠嚴肅。如預算調整、經費開支不規(guī)范等。第三,缺乏科學的預算編制方法與程序。

2.資產管理問題

事業(yè)單位轉制明確指出,事業(yè)單位應合理控制成本,更好的利用資產。目前,資產管理滯后是事業(yè)單位資產管理問題的主要表現,資產管理滯后大大增加事業(yè)單位轉制的成本,特別是轉制資產界定缺乏明確的標準,導致實踐中經常出現賬面價值與實際使用價值存在較大差異的問題,給財務管理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另外,在事業(yè)單位轉制在固定資產管理方面也存在重大問題,這都增加了事業(yè)單位轉制的成本,對事業(yè)單位轉制產生了不良影響。

3.財務風險管理問題

財務風險對事業(yè)單位轉制具有重要影響,對于事業(yè)單位而言,提高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必須重視防范財務風險。目前,在事業(yè)單位轉制中,財務風險管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首先,缺少財務風險意識,如財務風險防范機制不健全。其次,財務決策風險較大,如財務決策主觀性較強,缺乏綜合考慮。第三,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如事業(yè)單位內部機構監(jiān)督不足、工資待遇缺乏透明性等。

4.財務管理人員素質水平參差不齊

轉制單位進入市場經濟,對財務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一些事業(yè)單位管理者思想沒有及時轉變過來,導致其不重視新形勢下的管理工作。部分管理人員存在觀念陳舊、管理知識層次和結構不合理、管理水平低下等問題,這就造成財務管理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事業(yè)單位的發(fā)展壯大。

二、做好事業(yè)單位轉制時期財務管理工作的對策

在事業(yè)單位轉制中,財務管理工作舉足輕重。在新形勢下,事業(yè)單位轉制必須做好財務管理工作,降低運營成本,不斷提高事業(yè)單位在市場經濟下的活力,努力發(fā)展壯大。具體而言,應著重從以下幾點做起。

1.轉變認識

轉變認識是做好事業(yè)單位轉制時期財務管理工作的前提。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使事業(yè)單位的發(fā)展面臨著新的形勢,財務管理工作對事業(yè)單位轉制至關重要,實踐中,許多事業(yè)單位都制定了轉制時期財務管理細則,但是由于認識不足,這些細則大多流于形式,不能有效貫徹實施。轉變認識,從思想上重視財務管理工作,要求事業(yè)單位管理人員必須積極轉變思想,充分認識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斷學習先進的財務管理理論知識,提高財務管理工作的科學性。

2.加強財政預算

事業(yè)單位轉制對事業(yè)單位財務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在事業(yè)單位轉制中,財政預算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做好財政預算的編制,事業(yè)單位的經營活動才能有效展開,因此加強財政預算是做好轉制時期財務管理工作的內在要求?;诖?,事業(yè)單位在進行財政預算時,應統(tǒng)籌考慮,準確劃分財政資金安排、事業(yè)收入安排、其他收入安排準確劃分,提高預算編制工作的科學性,盡可能為會計核算提供方便,切實避免對年終決算產生影響。

3.健全資產管理制度

事業(yè)單位轉制的平穩(wěn)進行需要根據其自身情況健全資產管理制度,強化對其資產的監(jiān)督管理。健全資產管理制度,完善資產管理機制,使各管理部門之間有序、協調行使資產管理職權,對提高事業(yè)單位財務管理效率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在事業(yè)單位轉制過程中,首先要強化資產轉化的審批制度,嚴格依照相關規(guī)定,規(guī)范非經營性資產向經營資產的轉化程序。其次,加強非經營性資產的審核,根據經營資產的具體特征、屬性,準確估算經營性資產的收益率和可轉化率。第三,實行收益考核制度。

4.加強財務管理隊伍建設

財務管理隊伍在事業(yè)單位轉制時期的財務管理工作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直接決定財務管理工作的成效。因此,加強財務管理隊伍建設是做好轉制時期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事業(yè)單位應高度重視,不斷提高財務管理隊伍整體素質,努力培養(yǎng)高級財務管理人才?;诖耍聵I(yè)單位首先要健全財務人員管理機構,保障財務管理隊伍的正常、有序運轉。其次要完善財務管理工作技能評估和考察機制。第三應建立公正考核獎懲機制,做到賞罰分明。通過采取以上措施,實現財務管理人員素質整體提升,以提高轉制時期財務管理工作的效率。

第5篇:經濟體制改革的認識范文

與時俱進的前提是認清“時”。即認清實際生活的變化以及引起這些變化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做好下一階段的紀檢監(jiān)察工作,首先要認真學習《決定》,著重弄清不斷深化的市場經濟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新問題和新任務。

通過初步的學習,我們認為,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之后,紀檢監(jiān)察組織將面臨以下新的課題:

第一,紀檢監(jiān)察組織如何保障經濟體制改革向縱深進?

十六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距十六大僅一年時間,僅在對改革問題的研究上已有重大進展?!稕Q定》中關于經濟體制改革有許多引人注目的新提法,比如:把“五個統(tǒng)籌”作為確定改革目標的出發(fā)點和歸宿;肯定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法律法規(guī)未禁入的領域;提出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和以道德為支撐、產權為基礎、法律為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確定按簡稅制、寬稅基、低稅率、嚴征管的原則分步實施稅收制度改革等等。這些新提法反映了黨的核心領導層對經濟體制改革深層次的思考,也反映了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的內在要求。貫徹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過程,就是把這些改革思想轉化為具體決策、政策和措施并加以落實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建立新的市場競爭秩序,要調整社會各方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主體有不同的反映。各級領導機關及領導干部,是改革的中堅力量。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同時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利益群體。在過去二十多處的改革實踐中,我們多次看到這樣一種現象:當某個領導機關和干部的既得利益或預期利益有可能受到影響時,這里執(zhí)行改革政策就容易走樣。再說改革的過程本身就是新制度建立和完善的過程,其間漏洞難免。怎樣引導和約束領導干部在改革中的行為,保障經濟體制改革順利、健康、深入開展?這是紀檢監(jiān)察組織落實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首先要思考的問題。

第二,監(jiān)察工作如何融入政府自身改革?

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適應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必須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加快形成行為規(guī)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這確實是當務之急。目前,政府改革的一部分項目主要由紀檢監(jiān)察部門來具體推動,比如政務公開、減少行政審批項目、優(yōu)化投資軟環(huán)境、建設工程專項治理等等。這些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即部分紀檢干部和政府部門的干部僅僅把這些工作看作是紀檢監(jiān)察部門為改善黨風政風而采取的措施,沒有把它們放入政府自身改革這個大課題去認識,做起來就比較機械,缺少融入大局整體性、系統(tǒng)性,不能夠主動地將其推向深入。貫徹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紀檢監(jiān)察組織應高度關注政府自身改革,更好地序列領導干部廉潔自律、糾正不正之風和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等工作融入政府自身改革之中。

第三,在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中如何更好地發(fā)揮組織協調作用?

十六屆三中全會要求加強和改進黨風廉政建設,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制度、監(jiān)督并重的懲治腐敗和預防腐敗體系。建立這樣一套體系、需要全黨的努力,也需要強化紀委的組織協調職能。紀委在發(fā)揮組織協調作用方面,主要需解決主動性和超前性不夠,整體協調水平不高的問題。不僅要看目前這樣組織協調一些具體工作,而且要進入制度設計這樣的層面。

第四,紀檢監(jiān)察隊伍如何適應新的工作要求?

十六屆三中全會對黨風廉政建設提出了很高的工作要求。工作要求高,對人才的要求相應也高。現有的紀檢監(jiān)察干部隊伍,總體看政治素質是比較好的,但專業(yè)水平不夠理想,知識面不夠寬。普遍存在的問題,政治理論和文字工作水平較弱的宣教人員、熟悉行政法規(guī)和行政管理的監(jiān)察執(zhí)法人員、法律專業(yè)功底扎實的辦案人員,以及能夠從事紀檢監(jiān)察系統(tǒng)法規(guī)建設和業(yè)務培訓工作的人員都比較缺乏。要完成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黨風廉政建設任務,如何加強紀檢監(jiān)察隊伍建設是我們必須考慮的問題。

與時俱進的落腳點是“進”,即根據形勢的要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推動工作向前發(fā)展。分析了紀檢監(jiān)察組織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之后面臨的新問題后,我們認為從總體上講,下一步,紀檢監(jiān)察工作應圍繞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教育、制度、監(jiān)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這一目標來進行。

第一,思想教育工作要拓寬加深。

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之中,思想教育是基礎。因為“制度只是冰山之峰尖,而文化才是冰山之大部”。這里所說的文化,指的是某一人群共同認可的價值標準。制度如果沒有相應的文化背景來支撐,就會因大多數人的不予執(zhí)行而失效。如果我們不能夠基本統(tǒng)一黨員和干部隊伍對于反腐倡廉的認識,那么與紀律、制度相對立的種種隱性規(guī)則就會有廣泛的市場,紀律和制度的效應就會大打折扣。我們的干部大多數是好的和比較好的,對于他們來說,反腐敗主要是立足于教育,著眼于防范,做到關口前移,防微杜漸。反腐敗斗爭的實踐已經證明,思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有效的。

多年來,紀檢監(jiān)察系統(tǒng)在思想教育工作方面,已摸索出了一些辦法,積累了一些經驗。比如:運用正反兩方面典型進行教育;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教育活動等等。按照十六屆三中全會的精神,思想教育工作還需要拓寬加深。

思想教育方面的內容要進一步拓寬。除了反腐敗斗爭形勢教育、黨紀條規(guī)教育、違紀違法案例教育和正反典型教育之外,還應加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行政法規(guī)、經濟法制等教育內容。要讓黨員、干部明白,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的許多工作,是根據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需求提出來的,說到底,是經濟與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需要,從而提高對反腐倡廉必要性的認識。

要注意思想教育的深刻程度。除了輕松愉快、活潑生動的方式開展教育活動之外,還應追求以思辨的力量來征服人心。為此,要加強反腐敗斗爭的理論研究和宣傳。另外,思想教育工作的目標設定,應由讓黨員干部在具體問題上明是非、守法紀上升到建設與時代相適應的、進步的、健康的政治文化。

第二,制度建設工作要完整嚴密。

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之中,制度建設是保證。制度建設帶有根本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反腐敗的防線就不牢靠。

第6篇:經濟體制改革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集約經濟增長;經濟體制改革;地區(qū)協調發(fā)展

作者簡介:張玉玲,吉林財經大學信息經濟學院馬列教研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F42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issn.1672-3309(x).2010.1227 文章編號:1672-3309(2010)12-67-02

“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將擺脫數量增長的影響,實現經濟質量和水平的飛躍。然而中國經濟實現集約增長,將面臨諸多困難。克服這些困難因素,實現經濟集約增長。必須處理好以下4種關系。

一、集約經濟增長與經濟體制改革的關系

集約經濟增長體現的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形式和狀態(tài)。經濟體制則是社會生產關系的具體體現和表現形式。二者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一方面,經濟增長方式決定經濟體制。與粗放型增長方式相適應的是傳統(tǒng)計劃經濟體制,與集約型增長方式相適應的是市場經濟體制。另一方面,經濟體制制約、影響著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型的增長方式是傳統(tǒng)計劃經濟的產物,而集約型增長方式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因此,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既是實現集約增長的客觀要求,也是實現集約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

目前的經濟體制狀況嚴重制約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不利于“十二五”期間實現集約經濟增長。改革開放32年來,盡管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但解決的僅是經濟體制淺層次的問題,還未觸及經濟體制的深層問題。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干預企業(yè)的框架設有根本性突破,一些國有企業(yè)沒有成為真正的投資主體、產權主體和管理主體,沒有建立起有效的風險約束機制,企業(yè)與政府出現了兩層皮現象,對于企業(yè)來講。風險與收益、權力與責任脫節(jié),這必然導致企業(yè)產生內在的擴張沖動,爭投資、爭項目而不問投資效益的高低,致使不合理的產業(yè)結構依然存在;缺少促進企業(yè)技術改造創(chuàng)新的制度安排。企業(yè)的科技進步較慢;資本積聚缺少后勁,資本集中乏力,聯合難、兼并難、收購難,發(fā)展規(guī)模經濟受到體制限制:企業(yè)內部缺乏行之有效的風險約束機制,導致企業(yè)經營管理不善,經濟效益低下。

上述分析表明,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是妨礙實現集約增長的主要因素,改革舊體制成為實現“十二五”期間集約經濟增長的關鍵?!笆濉逼陂g經濟體制改革的攻堅戰(zhàn)是深化國有企業(yè)改革。當前的工作重點是加快轉變企業(yè)經營機制步伐,建立以產權明晰為基礎的現代企業(yè)制度,塑造以增效為特征的集約型經濟增長主體。

二、集約經濟增長與解決勞動就業(yè)的關系

“十二五”期間,實現集約經濟增長與解決勞動就業(yè)是一個兩難的問題,這一問題的實質是效率與就業(yè)之間的矛盾。就勞動力資源而言。我國是一個人口資源豐富的國家,現有13.3億人口,隨著人口的增長,就業(yè)壓力越來越大。據預測,未來20年是我國就業(yè)形勢十分嚴峻的時期。目前,城鎮(zhèn)失業(yè)率已超過4%,隱性失業(yè)者達5000萬人。二者合計失業(yè)率達10%,若加上農村1.2億剩余勞動力,總失業(yè)率達27%。龐大的人口資源和嚴重的就業(yè)壓力在叫‘二五”期間必然為集約經濟增長帶來沉重的負擔??考涌旖洕鲩L的辦法擴大就業(yè)總量是有限的,因此實現經濟的集約增長與解決就業(yè)之間存在著矛盾。

傳統(tǒng)觀點認為,集約增長主要依靠技術進步,而技術進步必然要求發(fā)展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企業(yè),促使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生產中耗費的生產資料增多而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因此,效率與就業(yè)是絕對對立的。其實,效率與就業(yè)的矛盾不是絕對而是相對的。首先,集約經營并不排斥勞動密集型企業(yè)。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企業(yè)在集約經濟增長中都是必要的。在勞動密集型企業(yè)內盡管用人多而用生產資料少,但只要產出不變或增加,減少成本。降低總收入,仍然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集約增長。其次,集約經濟增長能夠擴大就業(yè)。由于集約經濟增長能夠極大提高經濟效益,增加收入,促進經濟發(fā)展,從而導致需求增長,市場容量擴大和投資增大,引起消費結構和產業(yè)結構變化,形成新的部門和產業(yè),創(chuàng)造更多的工作崗位和就業(yè)機會,因而擴大對勞動力的需求。

“十二五”期間實現經濟集約增長必須立足于我國的國情特點,充分發(fā)揮我國資源的比較優(yōu)勢,充分利用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妥善解決效率與就業(yè)的關系。第一,不宜片面、單純地推行機械化和自動化,過分強調發(fā)展資本密集型企業(yè)。因為我國目前資金短缺、技術落后而且資源緊缺且價格昂貴。第二,在發(fā)展資本、技術密集型企業(yè)的同時,根據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價格低廉的特點,保留并大量發(fā)展勞動密集型企業(yè),盡量多使用勞動力。少使用資本,主要采用節(jié)省資本而不是節(jié)省勞動的技術,在提高要素生產率上下功夫,提高經濟效益。

三、集約經濟增長與現有資源的關系

“十二五”期間實現集約經濟增長必須注意處理好它與現有資源的關系。實現集約增長是我國現有資源狀況的客觀要求,資源乏與短缺是目前困擾各國經濟發(fā)展的普遍問題,因此節(jié)約資源,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成為各國在制定發(fā)展戰(zhàn)略時首先考慮的問題。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國的資源狀況更令人擔憂。首先,我國雖有部分種類資源儲藏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些重要原材料長期依靠進口。資源供應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資源消耗過大,資源浪費嚴重,利用率低。按國民生產總值計算,我國綜合能源消耗為日本的5倍、韓國的4.5倍、美國的3倍。鋼材、木材、水泥等三材的消耗強度分別為發(fā)達國家的5-8倍、4-10倍、10-30倍,化肥有效利用率僅為30%,比發(fā)達國家低2倍左右。資源消耗高、浪費大、利用率低是造成企業(yè)成本上升、經濟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據有關部門測算,我國工業(yè)生產由于資源利用率低,一年的損失達2000億元,每年工業(yè)“三廢”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損失也近2000億元。

實現集約經濟增長是有效利用資源、節(jié)約資源的必要途徑和應有之義。集約經濟增長的實質在于有效地利用各種生產要素(尤其是各種資源),揚長避短,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生產率,實現經濟的高速、高效增長。要從根本上改變高投人、低產出、高消耗、低效益的局面,實現保護資源,減少資源消耗,節(jié)約使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目標,必須依靠科技進步,選擇資源節(jié)約型、質量效益型的發(fā)展方式。因此,實現集約經濟增長能夠有效地利用資源,節(jié)約資源,促進經濟發(fā)展與資源的協調和統(tǒng)一。

實現集約經濟增長,必須發(fā)揮我國現階段的資源比

較優(yōu)勢。上述分析表明,由于我國資源匱乏,必須珍惜、保護現有資源,盡量使用廉價的生產要素,少使用高價的生產要素?!笆濉逼陂g,實現集約經濟增長,必須協調好與節(jié)約、保護資源的關系。第一,堅定不移地貫徹科學發(fā)展觀。各級領導應把節(jié)約、保護資源作為一項戰(zhàn)略任務來抓。第二,以資源綜合利用為核心,加強資源立法工作,強化政策導向,完善資源綜合利用的宏觀管理。第三,完善企業(yè)管理,推進企業(yè)技術進步,徹底根治污染。

四、集約經濟增長與地區(qū)協調發(fā)展的關系

“十二五”期間我國實現集約經濟增長所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地區(qū)間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必須處理好實現經濟集約增長與地區(qū)間經濟協調發(fā)展的關系,在實現集約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地區(qū)間的經濟協調發(fā)展。

東部地區(qū)與中西部地區(qū)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存在著較大的差距,這是事實。導致差距存在的原因,既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實的原因。由于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東部地區(qū)歷來是商賈云集的地區(qū),工業(yè)集中。商晶經濟較為發(fā)達;而中西部地區(qū)自古以來以農礦產為主,經濟發(fā)展緩慢。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格局更加明顯,東部地區(qū)逐漸形成了以資源加工為主的經濟格局,非國有經濟比重較大,受國家宏觀調控影響相對較?。欢形鞑康貐^(qū)基本上以資源生產為主,國有經濟比重較大,受宏觀政策影響較大。盡管東、中西部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但在實現經濟集約增長的過程中,各有優(yōu)勢和劣勢。東部地區(qū)的優(yōu)勢在于經濟比較發(fā)達,技術比較先進,資金比較充足,勞動力素質較高,管理水平較高。但也存在著劣勢:自然資源相對不足,勞動力相對短缺,而且價格在不斷上漲;中西部地區(qū)盡管經濟不發(fā)達,技術落后,資金缺乏,勞動力素質低,管理水平低,但自然資源相對豐富,勞動力資源充足。且價格低廉。因此,在經濟發(fā)展中,只要各地區(qū)揚長避短,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做到優(yōu)勢互補,不僅可以實現集約增長,而且在集約增長中逐漸縮短地區(qū)間差距。首先,實現地區(qū)間產業(yè)重組,將東部勞動密集型、資源消耗型產業(yè)向中西部轉移,帶動全國經濟發(fā)展。目前,中西部農村大約有8000多萬剩余勞動力流向東部地區(qū),中西部勞動力剩余大幅度減少,他們的邊際收益開始上升。其次,“十二五”期間,國家應加大對中西部地區(qū)的政策扶持力度,逐步放開資源價格,實現資源價格合理化,加大對中西部地區(qū)的資金、技術投放。目前,由于西部大開發(fā)、振興東北以及中部崛起等政策的鼓勵扶持,將投資重點西移、北移。近來又創(chuàng)造出一些新的合作方式,巾西部地區(qū)的經濟出現了快速增長的勢頭。

我們必須依據現階段的基本國情,實事求是地分析“十二五”期間實現集約經濟增長的客觀環(huán)境,科學地制定集約經濟增長戰(zhàn)略,積極穩(wěn)妥地、循序漸進地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堅決反對不顧國情特點盲目冒進、單打一的錯誤作法。要做長遠打算,充分認識到實現集約經濟增長的艱巨性和復雜性。

參考文獻:

第7篇:經濟體制改革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 房地產 體制改革 經濟結構 利益群體

一、我國房地產體制的概念及構成

房地產體制是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體現形式。一般而言,房地產體制是指聯系房地產社會有機體三大子系統(tǒng)――房地產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結合點,是三者之間發(fā)生聯系作用的橋梁和紐帶。房地產體制主要由房地產體制子系統(tǒng)有機構建而成,這些子系統(tǒng)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構成房地產體制的有機整體。

1、房地產宏觀調控體制。目前我國經濟體制已經由計劃經濟體制轉為市場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的核心是各種要素與資源在市場中按供求關系完成配置。但是,市場配置中“看不見的手”也會出現失靈的情況。為保障社會經濟持續(xù)、平穩(wěn)、健康運行,在市場經濟體制中也要進行以政府為主體的宏觀調控,政府宏觀調控的手段主要有法規(guī)政策、財政手段、金融手段等,由此,房地產宏觀調控體制主要包括房地產政策法規(guī)體制、房地產財政稅費體制、房地產金融保障體制、房地產政府監(jiān)管體制等。

2、土地制度。土地是進行房地產開發(fā)生產必不可少的基本生產要素,沒有土地就沒有房地產,土地是房地產體制的基礎與前提。

3、房地產市場體制。市場經濟體制中商品的交換與配置是通過市場完成的,市場包括租賃市場和買賣市場。商品最終如何完成配置和交換是圍繞著供求關系,由交易雙方通過對資源與要素的控制與掌握進行市場博弈完成的。

4、住宅保障體制。房地產業(yè)尤其是其中的住宅業(yè)除了具有商品屬性以外,更重要的是其具有產品的社會保障屬性,住宅社會保障屬性發(fā)揮得有沒有效率,不僅對整個房地產業(yè)是否能夠健康發(fā)展至關重要,更是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的基礎。沒有科學合理的住宅保障體制就沒有經濟的健康高效發(fā)展。

5、房地產中介體制。房地產中介是市場經濟體制中促成交易雙方完成產品交換和配置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尤其是房地產商品所具有固定性、差異性等特點,使房地產中介在房地產體制中具有其必要性。房地產中介是為房地產投資、開發(fā)和交易提供各種媒介活動的總稱,包括房地產咨詢、房地產價格評估、房地產經紀等活動。房地產中介體制科學與否會較大地影響房地產商品交換與配置的效率與效果,進而影響房地產體制的運行。

二、我國房地產體制改革的必要性

雖然房地產業(yè)目前在我國經濟領域中是基礎性、支柱性、先導性產業(yè),但是,由于我國房地產業(yè)市場化改革時間較短,再加上房地產業(yè)在我國經濟中的重要性,是公民的最基本生活需求之一,涉及面非常廣。而且由于房地產具有價值大等特點,涉及到各種利益關系,導致我國房地產體制建設直到目前為止還處于初始構建階段,漏洞、困難和相互矛盾之處很多。如果繼續(xù)沿用現行的房地產體制指導房地產業(yè)的發(fā)展,會給我國經濟和社會持續(xù)、健康、科學發(fā)展帶來較大的阻礙和負面影響。改革現行房地產體制,盡快建立適合我國國情和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房地產體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現行房地產體制給房地產業(yè)發(fā)展帶來的弊病和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房地產價格泡沫巨大,住宅價格上漲趨于失控狀態(tài)。自2004年開始,我國大中型城市尤其是一線城市住宅價格一直處于超速上漲的階段,至目前止,大中型城市商住房價格已經嚴重高于普通居民的購買力,按照國際標準,房地產價格一般在居民家庭收入的3-6倍比較合理。但是目前我國一線城市的房地產價格往往是居民家庭收入的10多倍甚至幾十倍,另一個判斷房地產泡沫化的指標是房地產的租售價格比,合理的租售價格比一般為200―300。但是目前我們租售價格比普遍超過400甚至更高,由此導致的房地產投資收益率往往只有2%~3%左右,低于銀行的實際利率。這些都表明現階段房地產價格嚴重偏離實際價值,房地產價格泡沫化嚴重。而且,在目前的房地產體制條件下,住宅價格的上漲實際上已經處于某種程度的失控狀態(tài),嚴重影響普通居民實現其基本的居住需求,不利于經濟與社會發(fā)展的要求。

2、房地產市場投機行為嚴重。自2004年起,由于房地產價格一直處于超速上漲階段,國內外的房地產投機炒房情況嚴重,導致許多調控政策失效。其證明就是目前在限房限貸限購等眾多房地產調控政策陸續(xù)出臺的情況下,在房地產租賃市場狀況交易量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房地產買賣市場交易量快速萎縮,說明在此之前的房地產買賣交投活躍的情況中實際上大部分均是投機炒房。而真實的房地產居住需求實際上早在2007年左右由于房價的超速上漲已經無力購買了。按照投資理論,輕微的投機實際上對產業(yè)是有正面效應的,但是嚴重的投機行為會對經濟產生嚴重的負面效應,控制得不好,極易引起經濟的大起大落。

3、房地產企業(yè)暴利嚴重,導致其他產業(yè)資金大量流入房地產業(yè),嚴重影響我國實體企業(yè)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由于現行房地產體制的不合理,導致房地產泡沫化嚴重,房地產企業(yè)可以獲取相當的暴利。按照市場經濟理論,一個行業(yè)如果其投資利潤率遠遠高于其他行業(yè)的平均利潤率時,大量的投資資金就會迅速流入該行業(yè),由此導致大量熱錢流入房地產業(yè)。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經濟發(fā)展逐漸趨緩的情況下,全球的大量熱錢通過各種渠道源源不斷的流入我國房地產領域,嚴重推高房地產價格上漲預期;另外,從國內來看,目前由于我國的比較優(yōu)勢還是大量廉價的勞動力優(yōu)勢,大量實體企業(yè)的投資利潤率均遠遠低于投資房地產,因此導致國內的許多資金也迅速流入房地產領域,嚴重影響了我國實體企業(yè)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動力。而且,由于熱錢所具有的特性,巨量的熱錢極易引起經濟的大幅波動。

4、地方財政嚴重依賴房地產業(yè),隱含潛在財政赤字和壞賬風險。自房地產市場化及采用分稅制以來,地方財政越來越嚴重依賴房地產業(yè),土地及房地產業(yè)在地方財政中的重要性是其他行業(yè)所不能比擬的,由此也導致地方政府對于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執(zhí)行主動性嚴重不足,反而是對于土地及房地產價格的屢創(chuàng)新高樂觀其成。但是,一旦房地產破滅,則會使地方財政將出現大量赤字和壞賬。

5、住房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與執(zhí)行情況不理想,導致政府調控職能錯位?,F行房地產體制對于住宅的社會保障屬性認識嚴重不足,在住宅保障制度建設原則與規(guī)劃上嚴重滯后,進而由于不科學的住宅保障體制又導致其執(zhí)行情況不理想。這本應是政府份內之事反而由于原則、思路、規(guī)劃的不科學致使執(zhí)行效果極度不理想,甚至在國家三令五申、嚴格監(jiān)督下其執(zhí)行仍然出現許多困難。另外,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本應由市場解決的問題由于對市場認識不足,反而頻頻出臺許多治標不治本的政策,容易授人以柄。

6、現行土地制度存在較大漏洞,容易激化各種社會矛盾?,F行房地產體制下我國土地所有制是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而國有土地與集體土地同地不同權,尤其在集體土地的征收征用方面存在許多問題和弊端,導致農村老百姓的利益得不到合法保護,容易激化城市與農村的社會矛盾以及政府基層干部與普通老百姓之間的矛盾,不利于社會穩(wěn)定。

7、房地產政策和財稅政策的實施與監(jiān)控存在較多問題和弊病?,F行房地產制度容易導致各執(zhí)行部門之間有利益時相互爭奪沒有利益時相互推諉,出現管不好、管不到等問題。在房地產財稅政策方面,方方面面將房地產看著“唐僧肉”,在房地產開放建設中各種稅負繁多。在應該收稅的房地產保有環(huán)節(jié),由于各種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擾,在保有環(huán)節(jié)基本上沒有稅收調控,其結果就是在房地產銷售環(huán)節(jié)由于各種稅負過重而導致房價居高不下;而保有環(huán)節(jié)由于沒有稅負調控,導致投機及腐敗泛濫。

8、房地產業(yè)體制上的不健全容易使我國房地產業(yè)成為外部力量攻擊的突破口?,F行房地產體制的不科學和不健全,使其極易成為外部勢力對我國發(fā)動經濟侵略的天然突破口。實際上,目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fā)達國家長期對我國人民幣匯率施壓,除了國家貿易的不平衡因素以外,更重要的理由是通過推高人民幣,促進全球熱錢流入我國,推高我國房地產泡沫化,將泡沫推高到頂點時,通過各種合法與非法渠道快速撤出熱錢,如果我們不能很好應對,極易重蹈東南亞經濟危機的悲劇。

三、房地產體制改革應明確和解決的問題

房地產業(yè)的問題其實有相當比重不是由房地產業(yè)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目前經濟體制改革與行政體制改革等滯后引起的,是一個系統(tǒng)問題。我國在改革開放之前,其經濟體制主要是借鑒前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住宅與房地產并沒有被看成商品,而是作為產品,是不進行流通的。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房地產的商品屬性得到確認。另外,由于房地產具有不可移動性、差異性等特點,尤其是房地產商品具有價值巨大等特點,在目前的房地產體制下,房地產業(yè)擔負了太多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應該也不能夠擔負的責任和使命。無論是政府、開發(fā)商及關聯方、投資投機群體、普通老百姓都對房地產寄予太多的期望,政府希望通過發(fā)展房地產業(yè)促進國家經濟快速健康發(fā)展,開發(fā)商及關聯方期望通過房地產業(yè)獲取超額利潤甚至暴利,投機群體希望通過鉆房地產政策及市場機制的漏洞炒作房地產,普通老百姓將住宅作為生活的必需品及對自己財產保值增值的載體。這就導致房地產業(yè)在現有體制下的作用和認識出現混亂和不科學。致使我國房地產業(yè)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地位和作用與同樣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的發(fā)達國家完全不同。

也就是說,我國房地產業(yè)既承擔了市場經濟體制下應發(fā)揮的效應,同時也需要承擔許多非市場經濟體制下發(fā)揮的效應。由此導致的結果是房地產體制建設發(fā)生扭曲,由于需要兼顧許多在市場經濟體制中不需要兼顧的因素,最終導致體制建設中應該或者必須完善的完善不了。另外,基于上述原因及我國其他體制改革滯后等因素,清楚的說明現有房地產體制中的問題有相當比重是由房地產以外的其他問題引起的,要進行科學的房地產體制改革,必須清楚認識到這一點并正視和處理好相關問題。

1、在現有房地產體制下獲取大量利益的群體對房地產體制改革的阻擾。由于我國的房地產業(yè)市場化改革較晚,在此過程中初步建立起來的房地產體制具有許多不足和不完善之處。由此使房地產業(yè)發(fā)展中存在許多問題,其中之一就是通過房地產業(yè)獲得超額利益和利潤,主要包括房地產開發(fā)商及其關聯方,另外還包括依靠土地財政的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于開發(fā)商而言,在我國房地產業(yè)短短的市場化過程中,可以說賺取了大量利潤,從我國的福布斯排行榜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一點。如果對現有房地產體制進行改革,必然會影響開發(fā)商及關聯方利益,雖然他們從人數上來講不多,但是他們對于政策的影響力是比較強的。另外,目前財政體制下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依賴性較強,改革現有房地產體制對于地方財政也會產生影響。再有,由于房地產商品具有價值巨大等特點,對于極少數腐敗分子而言,是獲取財富及洗錢的最佳工具?;谝陨显颍母铿F有房地產體制會受到利益方的阻擾。

2、社會其他配套改革的不完善與滯后會影響房地產體制改革。由于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體制改革繼續(xù)深化與行政體制改革即將起步階段,許多體制改革都還需要深化或推進,體制的不完善也會影響房地產體制改革的進程。如社會福利制度的建設目前還處于初步階段,由于行政單位、事業(yè)單位、各類企業(yè)單位的社會保障及管理制度等目前還存在極大的區(qū)別,效益好的行政單位、事業(yè)單位、國有企業(yè)單位等可以通過職工福利或者集資房等方式解決職工的基本住房福利。而作為國家經濟領域非常重要、職工數量最多的中小企業(yè)、民營企業(yè)、外資企業(yè)及福利不好的行政、事業(yè)單位就沒有辦法按福利方式為職工解決住房問題,這就導致在房地產體制中部分采用市場化解決住房問題,部分采用非市場化解決住房問題,導致房地產體制復雜化和扭曲配置,嚴重阻礙了房地產體制改革。

3、公民的誠信問題及政策法規(guī)的不完善導致住宅配置出現較嚴重問題。目前政府對住宅業(yè)產品屬性的認識有了較大提高,意識到住宅分配的保障性比商品性更重要。各地不同程度上開發(fā)建設了一些限價房、經濟適用房等,但是由于公民誠信體系及相關配套管理辦法存在嚴重漏洞,導致往往是真正符合條件的公民無法購買這些價格遠低于商品房的限價房、經濟適用房,反而是許多有一定權力或者關系的高收入群體獲取本不屬于他們的保障房購買資格。另外,相關的資格監(jiān)控政策及違規(guī)處罰力度均遠遠達不到應有的水平。

4、經濟結構升級問題影響房地產體制改革。我國目前經濟結構轉型還存在許多困難,勞動密集型產業(yè)處于衰退階段,出口受到嚴重制約,內需由于福利制度等因素影響也發(fā)展不理想,使得政府及各種主體均將目光寄托在房地產業(yè)上。另外,由于我國投資機會過于單調,導致投資與投機資金大量聚集在房地產領域,撐出了目前具有中國特色的房地產泡沫,而且在這種泡沫難以縮小的同時,反而導致各種實體逐漸萎縮,由此也制約了房地產體制改革。

【參考文獻】

第8篇:經濟體制改革的認識范文

1.林德布洛姆的漸進決策理論概述

1.1 理性決策模型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政策科學在西方學術界逐漸興起,在政治和行政決策領域中產生最大影響的是理性決策理論。理性決策模型起源于傳統(tǒng)經濟學的理論,以“經濟人”的假設為前提,“決策者知道所有與具體問題有關的目標、信息,能辨別并有意義地評估所有選擇,繼而從所有可行方案中挑選出最好的一種?!盵1]

然而社會現實不等于理論假設,理性決策模型的假設條件遭遇到諸多障礙。它遭許多學者特別是查爾斯·林德布洛姆與赫伯特·西蒙的強烈批評。“林德布洛姆指出:決策者并不是面對一個既定問題,而只是首先必須找出和說明問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認識與看法。比如物價迅速上漲,需要對通貨膨脹問題做出反應?!盵2]

1.2 漸進決策模型

為了跳出理性決策模式的框架,彌補其中的不足,美國政治學家和政策科學家林德布羅姆提出了漸進決策理論。林德布洛姆在1953年所著的《政治、經濟及福利》中提出了“漸進主義”概念;在1959年發(fā)表與《公共行政評論》春季號的《“漸進調適”的科學》論文中,他又提出了“漸進調適的科學”的概念;1963年,林德布洛姆在《決策的策略》中講其政策分析模型稱為“斷續(xù)漸進主義”;至此,林德布洛姆的漸進決策理論基本形成。

該模型的基本假定是,決策者的資源(時間、信息、金錢)有限、決策者能力有限、目標與手段的相對性、過去決策的正當性與當前決策的不可預測性、沉淀成本、政治上的可行性,所以,公共政策乃是過去政策的調整,按部就班原則、積小變大原則和穩(wěn)中求變原則是漸進決策模型需要遵循的三個原則。

漸進模型有其自身的特點:漸進模型要求決策者必須保留對以往政策的承諾。政策制定要以現行政策為基礎,不能重打鼓另開張;漸進模型注重研究現行政策的缺陷,并不強調有所創(chuàng)新,也不是無所作為,只是注重對現行政策的修改與補充,以彌補現行政策的缺陷;漸進模型強調目標與方案之間的相互調適,不是一勞永逸,要注意反饋調節(jié),在試探和摸索中前進。

2.從漸進決策理論看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2.1 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采取漸進式改革的必然性

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選擇的是漸進決策模式,首先取決于我國的特殊國情:各地政府的行政水平發(fā)展極不平衡,行政觀念差距大,因此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只能采取漸進模式,通過不斷嘗試來得到行政管理改革的最終成功。其次,從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轉向市場經濟體制,關鍵是要處理好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關系,在穩(wěn)定的前提下積極推進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體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能選擇漸進決策模式。再次,經濟體制改革的漸進性決定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漸進性。每一次大規(guī)模的機構改革都以適應經濟體制改革和經濟建設的進程為主要目的,適應發(fā)展市場經濟需要的政府管理體制、管理職能、管理機構和管理方式,也只有經過不斷探索、實踐,才能逐步建立起來,這也決定了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只能選擇漸進決策模式。

2.2 漸進決策模型在我國改革中的運用解析

經濟發(fā)展、社會結構變遷,乃至人民的生活方式都在不斷發(fā)生急劇變化,因而對政府結構與運行模式也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進而對我國行政機構的設置和管理方式也不斷提出新的挑戰(zhàn)。

(1)1982年政府機構改革,從“精兵簡政”到“廢除干部終身制”。這次改革主要是精簡機構、裁減人員,最終提高機構的運行效率,沒有觸動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沒有轉變政府職能。

(2)1988年政府機構改革——從提出轉變職能到開創(chuàng)“三定”局面。這次改革的歷史性貢獻是首次提出了“轉變政府職能是機構改革的關鍵”這一命題。但是這種機構改革仍然是為了適應當時計劃經濟為主的經濟體制,這就決定了當市場經濟進一步發(fā)展,政府機構必須進一步改革。

(3)1993年政府機構改革——從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到政企分開。中國政府首次將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即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著重轉變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并明確提出根本途徑是政企分開。

(4)1998年政府機構改革——從建設中國特色行政管理體制到大刀闊斧改革。1998年這次大刀闊斧的改革,國務院組成部門由40個減少為29個,政府機構和人員得到大幅度的精簡,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政企不分的組織基礎。[3]

(5)2003年政府機構改革——從進一步轉變職能到提高政府管理水平。這次改革主要在于抓住當時社會經濟發(fā)展階段的突出問題,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另外以改革重點為突破口,完善政府機構設置也是這次改革重要內容。

(6)2008年政府機構改革——從大部制改革到注重民生的服務型政府角色的構建。改革中對漸進決策模式的運用,首先體現在政府機構改革方法步驟的選擇方面。其次是在轉變政府職能這一改革重點上,思路逐漸明朗化。

2.3 深化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路徑選擇

(1)整體上繼續(xù)推進漸進式改革,注意改革的連續(xù)性,適當拉大改革的周期,同時與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相銜接。以“要抓緊制定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體方案,著力轉變職能、理順關系、優(yōu)化結構、提高效能,行程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zhí)行順暢、監(jiān)督有理的行政管理體制”為指導,塑造公共服務型政府。

(2)堅定地以政府職能轉變作為政府機構改革的基礎,但要加強對轉變政府職能工作和機構改革工作的分類、分層次指導。從以往的歷史經驗來看,機構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在于精簡。[4]十七大提出的大部門制改革應該是一種比較好的選擇。需要注意的是,在論及轉變政府職能的時候,要區(qū)分不同層次的政府,實事求是。

第9篇:經濟體制改革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社會保障 社會問題 政治體制 改革

一、社會保障需要宏觀制度環(huán)境的改善

在當代,經過幾十年的經濟高速發(fā)展,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fā)展成就,但是也造成了很多的社會問題,如貧富分化問題、腐敗問題、通貨膨脹問題等等。為解決這些問題,有人呼吁進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有人認為非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不可,長期爭執(zhí)不下。到底該怎么辦?需要對社會問題性質與社會保障和政治體制的關系作具體的分析。

社會保障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程,涉及到的是整個的文化傳統(tǒng)、社會結構與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效果也必然受它們的影響,特別是政治制度的影響。社會保障的功能發(fā)揮通常并不取決于社會保障制度本身,而是取決于社會保障制度的設計者和執(zhí)行者。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即使社會保障設計理念和目標相同,但是由于執(zhí)行差別太大,結果可能大相徑庭。從實踐來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是伴隨著民主制度的成長而發(fā)展起來的,凡是社會保障制度比較發(fā)達的國家,往往都是民主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因為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不僅是對工業(yè)化社會帶來各種風險的一種技術性修復,更是公民意志表達的結果,因此深深地植根于民主制度之中。而當代中國諸多問題,最終莫不與政治體制相關。因此僅進行社會保障制度建設而忽視政治體制建設,被許多人認為并非治本良方。

二、當代中國幾大社會問題對社會保障與政治體制改革的雙重要求

當前中國社會問題繁多,但就其成因來說可以分為有兩種性質類型:一種是制度性問題,是制度弊端引起,這種問題非制度改革所不能解決,比如改革開放前中國無論是政治制度還是經濟制度都存在問題。通過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廢除計劃經濟體制,并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經濟制度的問題基本解決,但是政治制度的問題還在,并通過市場化造成社會不公,激化了社會矛盾。政治體制改革于是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另一種是技術性問題,是在社會基本制度沒有大的問題的情況下或社會結構比較合理的情況下的局部性或暫時性問題,只需要在制度的框架內進行技術性的調整就能修復。這類問題多半是由于“市場失靈”造成的,不需要改變基本制度,只是通過技術性的調整就可以很好地解決,比如當代大學生的就業(yè)問題,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yè)升級可以解決。是否建立民主制度屬于政治制度的核心問題,社會保障問題雖然被許多國家納入制度建設的范疇,但是相對于更大政治制度建設而言,社會保障制度只不過是一種技術性的手段而已。

在當代中國的社會問題中有兩個焦點問題不得不提:一是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問題,二是腐敗問題。而像住房問題、內需不足問題、教育保障問題、養(yǎng)老保障問題等都與這兩個問題有關。而要深刻認識這些問題的根源需從改革開放說起。中國是在經歷了之后走上改革開放道路的。十年的內亂使得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都遭遇困境,雖經撥亂反正使政局基本穩(wěn)定了下來,政治領域的爭端依然十分強烈,但長期的貧窮更凸顯了經濟落后緊迫性,加上民心思定,最終社會各方在發(fā)展經濟上達成了共識,經濟體制改革從農村開始,很快推進到全國各地,政治體制改革就被暫時擱置了起來。到上世紀80年代后期,經濟發(fā)展開始放緩,政治體制的弊端就開始顯現出來,但是那時侯政府官員還受傳統(tǒng)過去政治思維的影響,經濟也沒有完全放開,權力找不到太多的尋租渠道,政治領域的負面影響還不太大。經過89政治風波之后,中國啟動了第二輪改革,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方向,為了穩(wěn)定政局確保改革的順利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再次被擱置了起來。但是這一次情況大不一樣,由于民主和法治的不完善,市場機制建立后,通過市場,權力很快遭到了尋租的場所和機會,腐敗開始蔓延,并且當權力進入市場后,干預資源配置,左右財富分配,社會迅速出現貧富懸殊,兩級分化。因此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縮小收入差距便成了許多人心中的治病良藥。但從西方的實踐來看,當一個社會的貧富懸殊達到很高的程度而社會的基本制度又存在巨大問題的時候,貧富懸殊反過來有可能成為社會保障本身持續(xù)發(fā)展的重大障礙。因為當社會財富大部分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的時候,社會總量財富中用于進行社會保障的比例一定很低,社會保障水平必然很難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