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經濟危機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中心位置;門戶位置;經濟職能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1 引言
經濟區(qū)位在地理空間之中存在,地理空間通過經濟區(qū)位發(fā)生作用[1]。盡管交通、通訊等技術進步削弱了區(qū)位對地方發(fā)展的作用[2];但在較大尺度上,空間的有限性、唯一性并沒有改變,空間摩擦或距離摩擦仍是影響地區(qū)發(fā)展的重要因素。2009年世行報告抓住密度、距離、分割三要素,通過實例分析了地理因素的重要性[3]。
在區(qū)位中,有兩個特殊區(qū)位,即中心區(qū)位和門戶區(qū)位。若一個城市兼有兩種區(qū)位,則必是所在區(qū)域的首位城市,如武漢、鄭州等;若不能兼得,則易形成雙中心結構,如大連與長春、寧波與杭州等。區(qū)位不僅總體上影響城市發(fā)展,也深刻塑造了城市職能,如交通樞紐城市、港口城市等類型的特殊職能。
2 濟南和青島發(fā)展特征比較
2.1 綜合經濟
2011年濟南市GDP為4406.29億元,人均GDP為64310元;青島市GDP為6615.60億元,人均GDP為75546元。2005-2011年,濟南市GDP年均增長率為15.29%,略低于青島市的16.14%。青島市發(fā)展水平優(yōu)于濟南市。
青島市第二產業(yè)優(yōu)勢明顯,濟南市第三產業(yè)比重高于青島市。但從2005-2011年情況來看,青島市第二產業(yè)和第三產業(yè)增長速度均快于濟南市,且第三產業(yè)增長快于第二產業(yè),經濟服務化趨勢顯著。
2.2 第一產業(yè)
2011年青島市人均第一產業(yè)增加值為3484元,略高于濟南市的3455元。青島市勞均農用地和勞均耕地為12.13畝和9.26畝,高于濟南市的11.02畝和8.48畝;青島市農產品出口額達49.78億美元,遠高于濟南市的0.28億美元;青島市農業(yè)表現出更高的規(guī)模化、外向化水平。
2.3 第二產業(yè)
“一強一弱、一快一慢”是近年來青島和濟南工業(yè)發(fā)展的基本特征。2011年青島市人均第二產業(yè)增加值為35824元,遠高于濟南市的26564元。2005-2011年,青島市工業(yè)增長率為18.85%,遠高于濟南市的10.24%。
近年來,濟南市工業(yè)競爭力呈下降態(tài)勢。2005年區(qū)位商>1的行業(yè)有7個,競爭優(yōu)勢顯著。2011年區(qū)位商>1的行業(yè)僅有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yè),區(qū)位商僅為1.04,競爭優(yōu)勢微弱。交通運輸設備制造、電子信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機械制造、石化及化纖等傳統(tǒng)優(yōu)勢產業(yè)均呈現衰退態(tài)勢。青島市工業(yè)則表現強勁。2005和2011年,青島市區(qū)位商>1的行業(yè)均為14個。傳統(tǒng)上青島市以輕工業(yè)為主,2005年重工業(yè)超過輕工業(yè)。目前,非金屬礦采選業(yè)、食品飲料、紡織等初級行業(yè)雖然優(yōu)勢有所下降,但仍保持顯著優(yōu)勢;裝備制造、服裝、橡塑等深加工和高附加值行業(yè)呈現出強勁的發(fā)展勢頭。
2.4 第三產業(yè)
2011年,濟南市第三產業(yè)14個行業(yè)中,10個行業(yè)區(qū)位商>1,具有顯著優(yōu)勢;雖然數量上少于2005年的11個,但行業(yè)內部結構逐步優(yōu)化。傳統(tǒng)行業(yè)比重逐步下降,新型商貿餐飲業(yè)、交運倉儲郵電通訊業(yè)、金融保險業(yè)、房地產業(yè)、商務服務業(yè)等現代服務業(yè)迅速興起。
2005-2011年青島市第三產業(yè)增加值年均增長率為18.84%,高于濟南市的17.74%,但內部結構顯著不同。雖然青島市區(qū)位商>1的門類由2005年的6個上升到2011年的8個,但數量和質量(區(qū)位商)仍低于濟南市。青島市競爭力上升的行業(yè)主要體現在信息服務、金融、商貿、居民服務、教育等行業(y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yè)、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yè)等行業(yè)則有所下降,而這兩個行業(yè)正是濟南市競爭力上升的行業(yè)。
3 基于區(qū)位視角的審視
3.1區(qū)位特征影響了城市競爭力
在傳統(tǒng)自給自足、封閉運行的經濟環(huán)境中,中心城市一般是區(qū)域經濟中心。在開放的全球化時代,門戶城市作為區(qū)域對外聯(lián)系的窗口,成為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等的通道,更具有經濟優(yōu)勢。
作為我國重要的門戶城市,青島市經濟發(fā)展比濟南市更具優(yōu)勢。青島市綜合競爭力全面超越濟南市,在我國(含臺港澳)294個城市中,青島市位于第7位,高于濟南市的第25位。從6項分指標來看,經濟增長指數和經濟規(guī)模指數反映發(fā)展結果,濟南市低于青島市;其它4項指標可是為發(fā)展?jié)摿σ蛩兀瑵鲜谐a業(yè)層次指標略高于青島市外,其它3項指標都顯著低于青島市[4]。
3.2 區(qū)位特征影響了城市經濟職能
在全球化時代,門戶城市比中心城市在分享全球化的紅利方面具有先天優(yōu)勢。截止2011年,青島市累計實際使用外資392.84億美元,遠高于濟南的73.67億美元;青島市進出口總額723.17億美元,外貿依存度70.62%;同期濟南市進出口總額為104.00億美元,外貿依存度為15.25%。
與濟南相比,青島市第一產業(yè)具有更強的外向型。在外商投資從中小企業(yè)到大中企業(yè)、由輕工業(yè)到重工業(yè)的過程中,第二產業(yè)結構的變遷與之有很高的契合度;而濟南市的產業(yè)結構受外資影響較小。第三產業(yè)方面,青島市的交通、商務、商貿等職能更加突出,但由于沿海其他城市的競爭,相對優(yōu)勢有所降低;濟南市作為中心城市,又是政治中心,在商務、科研等方面更具優(yōu)勢;隨著內陸發(fā)展加快,交通、商貿、金融中心的功能進一步加強。
3.3 區(qū)位特征影響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我國經濟發(fā)展經歷了由南到北、由沿海到內陸的歷程,城市總體發(fā)展、產業(yè)結構變遷均受此影響。傳統(tǒng)上,我國實行的是“低成本競爭”模式。但近年來,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成本上升,資源、環(huán)境約束力不斷加大,新增長點引致的外延擴張空間縮小,2008年經濟危機后各國調整發(fā)展實體經濟致使出口受限。這些都要求我國全面調整發(fā)展思路,重要的方向之一就是統(tǒng)籌區(qū)域協(xié)調發(fā)展,促進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升級。
作為省會城市,濟南市在行政、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獨特資源是其優(yōu)勢所在,重點應在總部經濟、會展經濟、創(chuàng)意產業(yè)、金融經濟、教育產業(yè)、高新技術研發(fā)等高端服務業(yè)和高新技術產業(yè);隨著經濟和消費中心向內陸的轉移,交通和商貿職能將進一步強化。青島市由于區(qū)位和濱海優(yōu)勢,未來海洋經濟面臨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4 小結
4.1 區(qū)位因素對地方發(fā)展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雖然交通、信息技術進步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區(qū)位因素對地方發(fā)展的影響,但區(qū)位因素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區(qū)位因素不僅影響城市整體發(fā)展,而且影響城市經濟職能和發(fā)展趨勢。且隨著發(fā)展水平的變遷、區(qū)域格局的演變,區(qū)位因素對城市經濟發(fā)展的作用有所變化。
4.2 山東省雙中心結構要求處理好濟南市與青島市的分工
在綜合競爭力上,青島對濟南具有相對優(yōu)勢。地理位置上相對較近,兩座城市均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交通運輸方面,濟南的鐵路運輸、青島的海運各具優(yōu)勢。在科研機構競爭力方面,青島與濟南都處于國內較靠前的水平。在生活環(huán)境競爭力上,濟南和青島均有繼續(xù)提高的潛力。在人才本體競爭力,企業(yè)本體競爭力、生活環(huán)境競爭力、商務環(huán)境競爭力、創(chuàng)新環(huán)境競爭力上青島相對較強。而在教育、科技、樞紐交通等方面,濟南市則較有優(yōu)勢;濟南市行政中心的地位帶來一系列青島所不具有的優(yōu)勢。
因此,濟南市和青島市必須立足自身優(yōu)勢,實施錯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小建,李國平等. 經濟地理學[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美)托馬斯·弗里德曼. 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M]. 長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8.
【關鍵詞】 殘胃;胃鏡;臨床表現
胃大部切除術后殘胃常可發(fā)生較多病變,已經越來越被臨床所重視[1],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殘胃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殘胃內鏡及臨床特點,報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6年1月-2009年12月診治殘胃180例,男130例,女50例;年齡29~82歲,中位年齡平均47.9歲。胃切除術后復查時間最短3個月,最長22年,平均3.9年。原發(fā)?。何笣?2例,十二指腸潰瘍28例,復合性潰瘍20例,原發(fā)性胃癌38例,重度萎縮性胃炎1例。手術方式:BillrothⅠ式為46例、BillrothⅡ式為44例?;颊叨嘤谏细共刻弁矗洂灢贿m,黑便及胃癌術后復查前來就診。
1.2 方法 由內鏡醫(yī)師對每位受檢者全部食管、賁門、殘胃、吻合口及近端小腸進行仔細觀察,每例取病灶處組織2~6塊送病理組織學檢查,分析胃鏡及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比較不同手術方式殘胃病變發(fā)生率的差異。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取SPSS12.0統(tǒng)計軟件,計數資料應用χ2檢驗。
2 結果
160例殘胃病變包括良性病變:殘胃及吻合口炎130例,內鏡下表現殘胃及吻合口充血水腫、多發(fā)性糜爛,大多伴膽汁返流;殘胃及吻合口潰瘍32例,內鏡下表現常位于吻合口胃側、單發(fā)、孤立的圓形、橢圓形或呈不規(guī)則形黏膜缺損;惡性病變殘胃癌12例,內鏡下不規(guī)則息肉樣隆起,表面不光滑;或深凹的潰瘍,表面不平上披灰褐色的壞死組織;或為廣泛的粘膜浸潤,表面呈結節(jié)或顆粒狀,糜爛。92例BillrothⅡ式殘胃及吻合口炎80例、殘胃及吻合口潰瘍22例、殘胃癌10例均高于88例BillrothⅠ式的50例、40例、2例(χ2=27.89、25.82、5.78 P<0.05)。
3 討論
胃大部分切除術后正常的解剖關系發(fā)生了改變,隨之胃分泌、排空、消化功能及正常菌群比例亦將發(fā)生變化,從而導致殘胃病變發(fā)生率明顯升高[2],本文殘胃良性病變包括殘胃及吻合口炎130殘胃及吻合口潰瘍32例,與切除了幽門及其神經支配,破壞了胃竇-幽門-十二指腸的生理功能,導致胃排空延緩及十二指腸逆蠕動增加,十二指腸液中的膽汁和胰液溶解粘膜上皮細胞,加速細胞分裂,從而破壞胃粘膜屏障,引起殘胃及吻合口的炎癥、粘膜萎縮、糜爛、出血有關,甚至潰瘍形成,殘胃及吻合口炎癥、潰瘍的臨床表現相似,表現為上腹部疼痛、惡心、嘔吐等,因術后殘胃容量小,多為膽汁性嘔吐。殘胃惡性病變?yōu)闅埼赴?,本組共12例(6.67%,12/180),殘胃癌發(fā)病機理胃切除術后??蓪е履懼?、胰液和腸液體直接返流入殘胃,胃內PH值升高,含硝酸鹽還原酶的細菌過度繁殖,促使亞硝酸類合成致癌物質二甲亞硝酸鹽,引起殘胃炎癥或潰瘍,萎縮,不典型增生及腸上皮化生等一系列病理變化[4],促其發(fā)生癌變,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主要為上腹痛腹脹食欲減退、嘔吐,少數有嘔血及黑便等,殘胃癌的。本文觀察發(fā)現殘胃病變BillrothⅡ式明顯明顯高于BillrothⅠ式(P<0.05),與BillrothⅡ式術后十二指腸液及膽汁必須經殘胃吻合口而進入輸出攀,更易發(fā)生反流有關與關。
總之,胃大部切除手術后殘胃并發(fā)癥較多,目前質子泵抑制劑及抗幽門螺桿菌治療消化性潰病已有顯著療效的情況下,潰瘍病應嚴格控制手術指征,盡量采用保守治療,確實無法避勉手術治療的需嚴格選擇手術方式,以減少術后膽汁、胰液對殘胃粘膜的刺激[4]。殘胃癌是胃手術后遠期并發(fā)癥,在胃切除10-15年以上發(fā)病率較高(本文平均11.3年),應對術后10年以上的定期胃鏡檢查,消化科醫(yī)生在胃鏡檢查時應詳細了解術前病變及手術方式,常規(guī)予以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特別對于有結節(jié)隆起、潰瘍糜爛等病變,應詳細檢查,以排除殘胃可能的惡變,內鏡檢查時由手術破壞了正常解剖結構,故胃鏡下識別病變的良、惡性較為困難,檢查時應注意多部位、多方向活檢;活檢要準確,尤其是第一鉗,不易準確活檢的部位結合細胞刷檢、組織印片等以提高陽性率;檢查應少注氣詳細觀察粘膜色澤、柔軟度、擴張度;難以確診者應短期復查[5]。
參考文獻
[1] 杜素君.胃切除術后殘胃病變40例報道[J].中國現代醫(yī)生,2008,46(8):65
[2] 胡建平,張.殘胃病變316例內鏡檢查結果分析[J].寧夏醫(yī)科大學學報,2010,32
(1):128-129.
[3] 宋光瑩,李俊玲,曲紅梅.胃大部切除術后殘胃病變內鏡及臨床表現[J].山東醫(yī)藥,2007,47(27):121-122.
關鍵詞 循環(huán)經濟;時間維度;物質流時滯;物質流特征;3R原則
中圖分類號 F0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0)09-0013-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9.003
物質流分析方法近年來在循環(huán)經濟研究領域發(fā)展迅速,已經成為循環(huán)經濟的核心調控手段之一,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的應用[1-6]。目前物質流分析理論的研究主要強調環(huán)境系統(tǒng)與經濟系統(tǒng)之間的基本關系,構建了“經濟與生態(tài)關系圖”或“物質流動關系圖”等基本關系模型[7],強調物質流動的循環(huán)性與必然性,但忽視了物質流動的時間屬性。陸鐘武提出了“具有時間概念的產品生命周期物流分析法”[8],但該方法主要集中于對金屬元素和金屬產品的流動分析,對循環(huán)經濟物質流,尤其是對物質流總量特征的研究還鮮有涉及。
本文將在引入時間維度和界定物質流時滯概念的基礎上,分析環(huán)境系統(tǒng)與經濟系統(tǒng)之間的物質流動界面,建立中短期時間尺度下的循環(huán)經濟物質流單循環(huán)模型,在此基礎上,對大時間尺度下的循環(huán)經濟物質流總量特征與動態(tài)變化做出進一步的剖析,展示出在不同社會經濟發(fā)展階段內,資源投入量與廢棄物排放量之間的數量匹配、時間匹配與變化規(guī)律。
1 物質流時滯概念
時間是物質運動的基本屬性,也是衡量物質流動速度的基本維度。物質在不同的時間點會表現出不同的形態(tài)和性質,在不同的時間段會表現出不同的運動規(guī)律和特征。因而,忽略時間屬性來研究循環(huán)經濟物質流的特征是不全面的。時滯本身表示一個時間區(qū)間,由于質量守恒定律不具有明顯的時間概念,表現出的是一種在長期內恒定的物質數量關系。當引入時間維度時,就會出現以下問題:
首先,質量守恒定律決定了長期內經濟系統(tǒng)的物質流入量一定等于物質流出量,但是資源投入時間與廢棄物產生時間之間具有一定的時間間隔,主要是因為現實經濟中生產和消費都存在一個物質的積累過程,即經濟系統(tǒng)對物質具有一定的容納量。如果將長期劃分為不同的時間窗口,則物質流時滯將會對資源輸入物質量與廢棄物排放物質量的時間與空間分布和數量對比產生較大的影響。
其次,在一定的時間區(qū)間內,資源投入的物質形態(tài)、形狀、化學成分、物理性質等都會發(fā)生不斷的變化,同樣的資源形式會形成迥然不同的廢棄物形式,不同的資源形式也會形成相同的廢棄物形式,考慮時間維度就可以將形式不同但屬于同一類產品或行業(yè)的資源投入與廢棄物排放進行匹配,準確描述行業(yè)或產品的物質流單循環(huán)過程。
再者,存在時間維度,才能存在速度概念,所以引入時間維度后,就可以衡量物質流動的速度,就可以將經濟與生態(tài)的關系模型從物質靜態(tài)描述模型轉化為物質動態(tài)循環(huán)模型。
最后,經濟系統(tǒng)從最初發(fā)展的低資源投入和低(零)廢棄物產生,發(fā)展到循環(huán)經濟的高級階段,其物質流動特征仍然是低資源投入和低(零)廢棄物產生。雖然在不同的時點具有相近的物質流動特征表現,但線性經濟已向循環(huán)經濟轉變,工業(yè)社會已向服務社會轉變,期間物質流動量的大幅波動與變化特征被省略掉了,而研究期間的總量特征與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會更適用于經濟發(fā)展的實際情況。
為了能更清楚的從時間維度對循環(huán)經濟物質流進行分析,我們借鑒控制系統(tǒng)理論與經濟學中的時滯概念,形成“物質流時滯”概念,并將其概念界定為:指從某一定數量的特定資源開始進入經濟系統(tǒng),到最終以工業(yè)廢棄物或生活廢棄物等形式離開經濟系統(tǒng)之間的時間間隔。若將經濟系統(tǒng)分為生產階段和消費階段,則物質流時滯可以進一步分解為生產階段物質流時滯和消費階段物質流時滯,分別代表各自階段的物質投入與物質流出時間間隔。
高?昂等:基于時間維度的循環(huán)經濟物質流特征研究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 2010年 第9期2 中短期時間尺度下的物質流單循環(huán)模型及其分析2.1 環(huán)境與經濟系統(tǒng)的物質交換界面
人類經濟活動對自然環(huán)境造成的影響主要在于進入經濟系統(tǒng)的自然資源輸入量和廢棄物排放量,是一個將原料、能源轉化為產品和廢物的代謝與流動過程。環(huán)境系統(tǒng)與經濟系統(tǒng)的物質流入流出關系形成了兩個界面。資源流動是界面1的物質流動方式,廢棄物流動是界面2的物質流動方式。環(huán)境與經濟系統(tǒng)之間的物質交換能夠可持續(xù)的核心條件在于:一是經濟系統(tǒng)的資源投入需求是否超過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資源提供能力極限,這種極限體現在資源供給總量和供給速率上,不同的資源特性會制約和形成不同的資源極限。二是經濟系統(tǒng)的廢棄物排放需求是否超過環(huán)境系統(tǒng)對廢棄物的接納承載能力極限,即生態(tài)閾值。生態(tài)閾值也具有總量制約和速率變化的動態(tài)特征。環(huán)境經濟系統(tǒng)之間的物質交換界面如圖1所示。
2.2 中短期時間尺度下的循環(huán)經濟物質流單循環(huán)模型
從資源投入、生產加工、消費,直至形成廢棄物,經回收后又重新返回生產階段,這個物質循環(huán)過程一般都會在中短期時間尺度內完成,圖2展示的就是一個中短期時間尺度下的循環(huán)經濟物質流單循環(huán)模型。這一模型可以完整地考察和跟蹤循環(huán)經濟整個物質流動過程。
模型中所涉及的符號及說明如表1所示:
2.3 模型物質流平衡關系及其分析
模型的物質流等式關系如下:
對于整個物質流動系統(tǒng):I+Q=S+B+D(1)
對于生產過程:I+q1+q2= S+O+B1+B2+D1+D2(2)
圖1 環(huán)境經濟系統(tǒng)之間的物質交換界面
Fig.1 Material exchange interface between environmental
system and economic system
圖2 中短期時間尺度下的物質流單循環(huán)模型
Fig.2 Single circular model of material flow within short and medium time period
對于消費過程:O=B3+B4+D3+D4(3)
B=B1+B2+B3+B4 (4)
D=D1+D2+D3+D4 (5)
Q=q1+q2 (6)
Y=Y1+Y2(7)
經濟系統(tǒng)要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核心條件之一是廢棄物排放物質量不能超過生態(tài)閾值。根據上述質量平衡等式(1),只要減少資源投入物質量(I+Q),(S+B+D)的總量也必然會下降,要實現廢棄物(D)的減少,除了提高S和B之外,最根本的途徑就是降低等式左邊的(I+Q),這體現出循環(huán)經濟中的減量化原則。
將等式(1)兩邊同時除以(I+Q),得到等式(8):
1=S/(I+Q)+B/(I+Q)+D /(I+Q) (8)
其中:S/(I +Q)代表經濟系統(tǒng)對物質的容納量比率,即物質累積率。B/(I+Q)代表整個生產消費過程中的物質循環(huán)利用率,D/(I+Q)是整個生產消費過程中的物質廢棄率。這個等式說明,在資源投入物質量一定的前提下,我們可以從提高經濟系統(tǒng)對物質的容納量比率、提高物質的循環(huán)利用率等兩種措施來有效減少廢棄物的產生,這體現出循環(huán)經濟中的再循環(huán)原則(RECYCLE)。
將等式(4)和等式(5)代入等式(8),得到等式(9):
表1 物質流單循環(huán)模型中符號與含義
Tab.1 Meaning of symbols in the model
符號Symbol含義Meaning符號Symbol含義MeaningY產品生產的年份B在生產和消費等階段能夠循環(huán)利用的物質量Y單循環(huán)生產與消費階段的物質流時滯B1第Y+Y1年從產品制造階 段的廢料中回收的重新作為原料投入生產的有用物質量Y1生產階段物質流時滯B2第Y+Y1年從產品制造階段產生的殘次 品中返回同階段生產工藝流程、能夠重新作為中間品利用的有用物質量Y2消費階段物質流時滯B3第Y+Y1+Y2年從產品消費階段產生的殘余物中能回收重新作為原料投入生產的有用物質量Q第Y年回收利用的來自第(Y-Y)年生產并經消費使用后形成的循環(huán)利用物質量B4第Y+Y1+Y2年從產品消費階段產生的殘余物中,能回收作為中間品在相應生產工藝流程中重新利用的有用物質量q1第Y年從Q中可以作為原料循環(huán)利用的有用物質量D在生產和消費等階段無法循環(huán)利用,只能作為廢棄物向環(huán)境系統(tǒng)排放的物質量q2第Y年從Q中可以作為中間品循環(huán)利用的有用物質量D1第Y+Y1年從產品制造階段的廢料中無法回收作為原料二次投入生產利用的廢棄物質量I第Y年新的資源投入物質量D2第Y+Y1年從產品制造階段的殘次品中無法返回同階段重新利用的廢棄物質量S第Y年生產過程中的物質累積量D3指第Y+Y1+Y2年從產品消費階段產生的殘余物中不能回收作為原料投入生產的廢棄物質量O第Y+Y1年生產過程的產出物質中進入消費過程的物質D4指第Y+Y1+Y2年從產品消費階段產生的殘余物中,不能回收作為中間品重新 在相應生產工藝流程中重新利用的廢棄物質量
1=S/(I+Q)+(B1+B2)/(I+Q)+(B3+B4)/(I+Q)+(D1+ D2)/(I+Q)+(D3+D4)/(I+Q)(9)
經過整理,等式(9)就體現出了物質流時滯的概念,增加了時間維度。其中:(B1+B2)/(I+Q)代表第Y+Y1年循環(huán)利用率,(B3+B4)/(I+Q)代表第Y+Y1+Y2年循環(huán)利用率,(D1+D2)/(I+Q)代表第Y+Y1年廢棄物排放率,(D3+D4)/(I+Q)第Y+Y1+Y2年棄物排放率。由等式可知,提高物質循環(huán)利用率的途徑包括提高第Y+Y1年和第Y+Y1+Y2年兩個時點的循環(huán)利用效率。降低廢棄物排放率包括降低第Y+Y1年和第Y+Y1+Y2年兩個時點的廢棄物排放率。地域差異、行業(yè)差異、產品差異和技術差異等因素均可能顯著影響第Y+Y1年和第Y+Y1+Y2年兩個時點的循環(huán)利用率和廢棄物排放率。
將等式(9)中的第Y+Y1年和第Y+Y1+Y2年循環(huán)利用率的分項式重新組合,就可以得到兩個新的分項式:(B1+B3)/(I+Q)+(B2+B4)/(I+Q)。這兩個分項式分別代表兩種內容的循環(huán)利用率,即作為原料的循環(huán)利用率和作為中間品的循環(huán)利用率。對中間品的再循環(huán)與再利用,可以較快的提高物質的循環(huán)效率,所以應優(yōu)先提高中間品的循環(huán)利用率。
將等式(9)的分項式重新組合,就可以得到等式(10):
1=(B1+ B2+B3+B4)/(I+Q)+(D1+D2+D3+D4)/(I+Q)+ S/(I+Q)(10)
這個等式描述從第Y年到第Y+Y1+Y2年期間的循環(huán)利用率、廢棄物排放率和物質累積率,體現出帶有物質流時滯效應的循環(huán)經濟物質流單循環(huán)過程。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產品的消費使用時間一般會遠大于生產時間(Y1
3 大時間尺度下的物質流總量特征與動態(tài)變化分析無數個物質流單循環(huán)過程的相互疊加、相互嵌套與相互影響,構成了實際經濟系統(tǒng)在微觀層面錯綜復雜的物質流動關系。在大時間尺度下對循環(huán)經濟系統(tǒng)的物質流總量特征與動態(tài)變化做進一步的剖析,就可以展示出在時滯影響下的不同 社會經濟發(fā)展階段內,資源投入量與廢棄物排放量之間的數量匹配、時間匹配與變化規(guī)律。根據資源投入量與廢棄物排放量的趨勢變化,可以將社會經濟發(fā)展分為三個發(fā)展階段。
3.1 發(fā)展階段一:資源投入總量快速增長
這一階段資源投入量快速增長,遠遠大于廢棄物排放量的增長速度,資源投入量快速增長,廢棄物排放量緩慢增長。經濟的初始啟動與初期發(fā)展必然要求一定數量的各種資源投入,經濟規(guī)模的快速擴大猶如少年之成長,物質流入量遠大于物質流出量,流入與流出量之間的差就是經濟系統(tǒng)對物質的容納量。容納量的物質形式通常包括:道路、建筑、水壩、運輸工具(船舶、飛機、汽車)、機器設備等人造資本和消費性耐用商品,如冰箱、電視和家電等。容納量的增長表現為樓房的增加、道路的擴展、機器設備擴充等,通過期末與期初的物質存量差可以計算當期物質量的變化。在這一階段,經濟規(guī)模的迅速擴大使GDP高速增長,資源投入量遠遠大于廢棄物排放量。此時的廢棄物排放量在自然環(huán)境的生態(tài)閾值之下,環(huán)保問題是微不足道的。此階段基本對應著人類社會的農業(yè)經濟發(fā)展階段,物質流總量特征表現為高資源投入、高廢棄物排放,廢棄物排放量在生態(tài)閾值之下。
3.2 發(fā)展階段二:資源投入總量與廢棄物排放總量共同快速增長這一階段資源投入量與廢棄物排放量共同快速增長,GDP雖然保持快速增長,但能源供給和環(huán)境污染問題已經開始鉗制經濟系統(tǒng)的發(fā)展。在生產要素投入技術結構與技術水平的約束下,經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主要依賴于資源投入量繼續(xù)快速增加,經濟系統(tǒng)對物質的容納量快速增加。在資源低價格機制、商品邊際效用的不斷下降等因素影響下,資源浪費與社會廢棄物的數量 迅速增加。這一階段治理污染的主要手段就是末端治理。這種治理思路形成了治理污染成本居高不下,污染只是在時間和空間上發(fā)生轉移,人類居住環(huán)境日益惡化,自然系統(tǒng)和經濟系統(tǒng)的矛盾日益尖銳。此階段基本對應著人類社會的工業(yè)經濟發(fā)展階段,物質流總量特征表現為高資源投入、高廢棄物排放,廢棄物排放量已經超過生態(tài)閾值。
3.3 發(fā)展階段三:資源投入總量與廢棄物排放總量共同下降傳統(tǒng)粗方式發(fā)展模式使自然系統(tǒng)和經濟系統(tǒng)的矛盾日益尖銳,正是人類對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與經濟系統(tǒng)之間關系的重新審視,才及時調整了人類經濟的發(fā)展方向與模式。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征是GDP保持可持續(xù)增長,隨著各種污染治理思路與循環(huán)經濟發(fā)展政策的實施,資源投入量與廢棄物排放量均呈現絕對量的減量化趨勢,并最終實現物質流入量與流出量的最小化,廢棄物排放量也逐漸從最高點H回歸至自然環(huán)境的生態(tài)閾值之下。這一階段治理污染的思路主要是依據循環(huán)經濟的3R原則,在微觀層面體現為企業(yè)的清潔生產,中觀層面體現為建設生態(tài)工業(yè)園區(qū)和生態(tài)農村,在宏觀層面體現為建設循環(huán)型社會。此階段基本對應著人類社會的后工業(yè)化與循環(huán)經濟發(fā)展階段,物質流總量特征表現為低資源投入、低廢棄物排放,廢棄物排放量低于生態(tài)閾值(見圖3)。
圖3 大時間尺度下的物質流總量變化趨勢圖
Fig.3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flow within long time period
4 結論與討論
4.1 研究物質流時滯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和生態(tài)意義
通過對不同行業(yè)和產品時滯的綜合測算,得出實際的物質流時滯,在此基礎上形成政策性物質流時滯,制定相關經濟政策,就可以提高政策的前瞻性,有效實現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的雙重目標。例如德國政府在2009年一季度推出汽車置換計劃:如果車主主動報廢車齡超過9年的舊車,購買小排量環(huán)保型汽車,政府將給予其2500歐元的補貼。德國政府測算制定的汽車產品政策性物質流時滯為9年,短于汽車產品的真實物質流時滯。時滯的縮短不僅有效的降低了汽車行業(yè)的能源消耗與廢氣污染量,提高了汽車行業(yè)的環(huán)保水平,而且在與經濟補貼舉措結合后,起到了強大的綠色消費引導與經濟刺激作用。截至2009年3月底,德國申請補貼者已達到120萬,汽車新增數量達到40.1萬輛,同比增加40%,為1992年以來最高水平[9]。
4.2 時間維度下對3R原則應用的再認識
由于物質流時滯的存在,資源投入無論是相對減量化還是絕對減量化,都會在一定時間跨度后產生相對減量化或者絕對減量化廢棄物,因而必須長期堅持執(zhí)行減量化原則,這是長期根本解決廢棄物大量排放的治本之策。
“非耐用產品”的物質流時滯較短,應強調循環(huán)經濟的再循環(huán)原則。通過提高技術創(chuàng)新和組織創(chuàng)新能力,鼓勵采用新的生產工藝和流程,提高經濟系統(tǒng)內部的科學管理水平,從而提高物質循環(huán)利用比率。“耐用產品”的物質流時滯較長,更應適用再利用原則。通過利用環(huán)境稅費、補貼等經濟手段,引導消費者的消費意愿,強化節(jié)約意識,形成健康文明、節(jié)約資源的消費模式,盡可能的延長商品的使用時間,推遲形成廢棄物的時間。
4.3 提高兩個時點和兩種內容的循環(huán)利用率,降低兩個時點和兩種內容的廢棄物排放率綜合考慮地域、行業(yè)、產品和技術等因素,有針對性的提高第Y+Y1年和第Y+Y1+Y2年兩個時點的循環(huán)利用效率,降低這兩個時點的廢棄物排放比率。提高對中間品和固體廢棄物零部件的再循環(huán)與再利用,單個企業(yè)無法自我循環(huán)利用的廢棄物,可以通過上下游的生態(tài)鏈關系,作為其他企業(yè)的原材料和中間品,抑或是開發(fā)出新的使用方向。例如廢舊輪胎的翻新使用,或者作為修建公路原料和公園長凳使用等。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Ayres R U. Resources,Environment and Economics:Applications of the Materials/E nergy Balance Principle[M]. New York:John Wiley&Sons Ltd,1978.
[2]Viveka Palm, Cantarina Ostlund. Lead and Zinc Flows from Technosphere to Biophere in a City Region[J].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 1996 , (192) :95-109.
[3]M Bertram, T E Graedel, et al. The Contemporary European Copper Cycle: Waste Management Subsystem[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42: 43-57.
[4]陳效逑,喬立佳.中國經濟-環(huán)境系統(tǒng)的物質流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00,15(1): 17-23.[Chen Xiaoqiu, Qiao Lijia. Material Flow Analysis Of Chinese EconomicEnvironmental System[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0,15(1):17-23.]
[5]徐一劍,張?zhí)熘?石磊等.貴陽市物質流分析[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4(12):1688-1691,1699.[Xu Yijian, Zhang Tianzhu, Shi Lei, Chen Jining. Material Flow Analysis in Guiyang[J]. J Tsinghua Univ:Sci &Tech, 2004,44(12):1 688-1691,1699.]
[6]岳強,陸鐘武. 中國銅循環(huán)現狀分析(Ⅰ)――“STAF”方法[J].中國資源綜 合利用,2005,(4):6-11,21.[Yue Qiang, Lu Zhongwu. An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CopperCycle in China(Ⅰ):“STAF” Method[J]. China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2005,(4):6-11;21.]
[7]唐奈勒•H•梅多斯,丹尼斯•L•梅多斯,約恩•蘭德斯著,趙旭,周欣華,張任俐 譯.超越極限-正視全球性崩潰,展望可持續(xù)的未來[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 Donella H Meadows, Dennis L Meadows, Jorgen Randers, Translated by Zhao Xu, Zhou Xinhua, Zhang Renli. Beyond the Limits: Confronting Globle Collapse, Envisioning A Sustainable Future[M]. Shanghai :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2001.]
[8]陸鐘武. 關于鋼鐵工業(yè)廢鋼資源的基礎研究[J].金屬學報,2000,36(7):728-734.[Lu Zhongwu. A Study On The Steel Scrap Resources For Steel Industry[J].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2000,36(7):728-734.]
[9]德國政府將大幅增加汽車置換計劃補貼金額[EB/OL].[The Germany Government Will Improve The Subsidies Of Car Substitution Plan[EB/OL]]
auto.省略/news/2009-04-09/0811480139.shtml
Analysis on Characteristics of Material Flow Within Circular Economy Systems
Based on Time Dimension
GAO Ang1 ZHANG Daohong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7, China)
(2.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Shaanxi Provincial People's Congress, Xi'anShaanxi 710168, China)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
收集2001年1月至2009年6月我院胃鏡發(fā)現的胃石癥患者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齡14~80歲,平均(51.6±5.2)歲。48例患者既往無消化性潰瘍病史,2例有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病史。
1.2 方法 對50例病例胃石及其潰瘍并發(fā)癥的內鏡表現進行統(tǒng)計分析;根據胃石數目的多少,將胃石數目為1、2、≥3的病例分為三組;根據胃石的平均大小,分為
2 結果
2.1 發(fā)現的50例胃石病例中,胃石位于胃腔內、十二指腸球部、十二指腸水平部、畢Ⅱ式術后輸入袢內、畢Ⅱ式術后殘胃腔內、膽腸吻合口處分別為43例、2例、1例、2例、1例、1例;植物性胃石49例,毛發(fā)胃石1例;單發(fā)胃石35例,多發(fā)胃石15例;直徑在2 cm~10 cm,最大約10×8×7 cm、最小約2×2×1 cm,胃石數目平均為(1.32±0.67)個,大小平均為5.10×4.04×3.38 cm。
2.2 50例患者中,發(fā)生胃石潰瘍并發(fā)癥23例,占胃石癥患者的46%,潰瘍都處于活動期;23例潰瘍并發(fā)癥病例中,潰瘍單獨位于胃角5例、胃竇2例、胃體3例;潰瘍同時位于胃角、胃竇6例,位于胃角、胃體2例,位于胃竇、胃體2例,位于胃角、胃竇、胃體1例,潰瘍位于十二指腸球部、畢Ⅱ式術后殘胃腔內各1例,潰瘍數目平均為(2.44±1.38)個,大小平均為0.96×0.73 cm。
2.3 49例潰瘍并發(fā)癥病例中,胃角、胃竇、胃體出現潰瘍總例數分別為:33、25、17,位于胃角、胃竇、胃體潰瘍平均數目分別為:1.06±0.16、2.79±0.75、1.25±0.47,平均大小分別為:1.26×1.08 cm、0.63×0.34 cm、1.01×0.79 cm;胃角、胃體、胃竇潰瘍最大約為3.0×2.5 cm、2.5×2.5 cm、2.0×1.2 cm。
2.4 按胃石數目分成的三組中(1、2、≥3),合并潰瘍并發(fā)癥分別為17、3、3例,無潰瘍并發(fā)癥分別為17、5、5例,三組間χ2=4.12(P>0.05)(表1)。
表1
胃石數目與潰瘍發(fā)生的關系(例)
按胃石數目分組有潰瘍并發(fā)癥無潰瘍并發(fā)癥
1個1717
2個35
≥3個35
注:χ2=4.12,P>0.05
按胃石平均大小分成的兩組中(0.05)(表2);可見,胃石潰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與胃石的數目、大小無明顯關系。
表2
胃石大小與潰瘍發(fā)生的關系(例)
按胃石平均大小分組有潰瘍并發(fā)癥無潰瘍并發(fā)癥
≥5 cm78
注:χ2=3.17,P>0.05
3 討論
胃石分植物性、動物性、藥物性、混合性胃石等,其中以植物性胃石最常見。我院近年來發(fā)現胃石癥50例,約86%(43例)的胃石位于胃腔內,其余分別位于十二指腸、畢Ⅱ式術后輸入袢及殘胃腔內、膽腸吻合口處。從以上胃石位于的部位來看,其分布主要是在胃腔內,可能是由于胃腔是胃石形成的主要部位,再由于形成的胃石體積較大,不能通過幽門,因而容易滯留在胃腔內[3]。
在胃石癥的并發(fā)癥中,潰瘍是其最常見的并發(fā)癥[4]。本院發(fā)現的50例胃石癥病例中,有潰瘍并發(fā)癥23例,占胃石癥患者的46%,其中21例潰瘍位于胃腔內。分析23例潰瘍內鏡表現,胃角是發(fā)生潰瘍最常見的部位,又是形成的潰瘍平均直徑最大的部位,而胃竇是發(fā)生潰瘍數目最多的部位。因此行胃鏡檢查發(fā)現有胃石的患者,應注意對其潰瘍并發(fā)癥的常見、多發(fā)部位進行仔細觀察,以免漏診。
我們發(fā)現的50例胃石患者中,按胃石數目、平均大小分成的組別中,其潰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組間的χ2值分別為4.12、3.17(P>0.05),說明胃石潰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與胃石的大小、數目無明顯關系。胃石潰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現認為主要是因為胃石與胃壁黏膜不斷摩擦使黏膜破損,以及胃石壓迫胃壁黏膜使之缺血而造成糜爛、潰瘍等[5]。因此胃石的硬度、最初形成的形態(tài)可能與潰瘍的形成有關,也可能與其在胃內滯留的時間長短有關。由于胃石大多數是在胃鏡檢查時偶然發(fā)現,因此很難判斷胃石準確的形成時間及最初形成的形態(tài)、質地等情況,目前還缺乏相關方面的實驗證據。
潰瘍的形成與許多因素有關,胃石潰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也可能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還需考慮其潰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是否與H pylori感染、胃石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腸動力障礙等因素有關,還需要進一步去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1] Ezurumlu K,Malazgirt Z,Bektas A,et al.Gastrointestinal bezoar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34 cases.World J Gastroenterol,2005;11:1813 1817.
[2] 樊艷華,張紅光,韓春麗等.胃石的病因及診治(附28例分析).中華消化內鏡雜志,1998,15:181 182.
[3] 蕭樹東,江紹基.胃腸病學.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1:800 801.
關鍵詞:慢性宮頸炎;臨床特征;危險因素;探討
在臨床上,慢性宮頸炎是婦科比較常見的生殖道受感染的疾病,發(fā)病原因很多?,F今還不能明確其發(fā)病的機制,大多都是對急性宮頸炎不能及時地發(fā)現并進行治療,也有可能是疾病沒得到徹底的治愈,最終轉變成慢性宮頸炎[1]。這種疾病嚴重地影響著女士的身心健康,嚴重地還會影響下一代的健康,甚至導致宮頸癌的發(fā)生。于是探析慢性宮頸炎的臨床癥狀及其危險因素是迫切需要的。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120例患有慢性宮頸炎疾病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年齡17~54歲,平均年齡32.4歲,并選擇120例健康的對象作為參照組,年齡17~55歲,平均年齡33.5歲,兩組人群在年齡方面的差異不大,幾乎可忽略,故可已進行試驗研究。
1.2方法患慢性宮頸炎的患者需參照有關的診斷標準:用棉拭子擦拭宮頸管道,擦拭時通過人的肉眼可以發(fā)現有大量的黏稠液體狀膿性的黃色分泌物,并且在宮頸的管道內常常容易被誘發(fā)而導致間歇性的出血現象的發(fā)生。經過醫(yī)護人員的試驗觀察分析通過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發(fā)現宮頸的管道內有大量的白帶并伴有異味以及白細胞分泌物,宮頸內膜粘連并且宮腔內有大量的積液。觀察完后采取有效的措施對患者進行治療,治療后的結果與治療前進行對比分析,主要的將患者組和健康組進行對比,發(fā)現患有慢性宮頸炎的患者各個條件都比較差。
對慢性宮頸炎患者如實地登記臨床上的基本病例的相關資料,對其臨床癥狀表現及危險因素進行詳細地分析,并密切地了解關注一下患者的衛(wèi)生情況,并做好登記以便進行比較以及有針對性地給患者提供相關的衛(wèi)生建議,發(fā)現慢性宮頸炎患者發(fā)病的主要原因大致包括患者的病癥多發(fā)的年齡段、慢性宮頸炎患者體內安置有節(jié)育器環(huán)之類的器件以及患者所居住的生活環(huán)境條件差等等。分析完這些病癥因素后,醫(yī)護人員要采取適當地治療辦法對宮頸炎患者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及時地治療。除此之外,還要特別注意對患者個人的隱私問題以及相關的病史病例做好嚴格地保密工作[2]。
1.3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4.0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將統(tǒng)計結果繪制成表格,給出明顯的比較,來提醒醫(yī)護人員盡好自己的工作職責以及要求患者自身要保持良好的衛(wèi)生行為習慣。
2結果
根據研究結果表明,慢性宮頸炎的臨床特征主要表現為宮頸糜爛,宮頸肥大癥狀,嚴重地將會導致慢性宮頸炎的產生。從患者該病引發(fā)的危險因素來看,將患者組治療前后的情況與120例健康對象進行仔細地對比,見表1。
從上表中可以了解到,慢性宮頸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有患者年齡段、體內是否有節(jié)育器、工作時的體力勞動強度大小以及生活環(huán)境是在農村還是城市等。經過對比分析發(fā)現,患有慢性宮頸炎的患者在患病的年齡提前,多數是因為體內有節(jié)育裝置,工作環(huán)境重度體力的人較容易患病。除此之外,生活在農村的而非城市的人群因居住的環(huán)境條件較差,也對人們產生慢性宮頸炎疾病有著嚴重的影響。
3討論
3.1慢性宮頸炎發(fā)病的主要原因目前受到病原體的感染是導致慢性宮頸炎發(fā)病的主要原因。在機體能夠維持自身的免疫功能正常時,大量的病菌寄生在人體的宮頸管道內不會直接地引發(fā)人體不適的癥狀以及外部臨床表現,這屬于亞健康的身體狀況。一旦這些潛在的病原體危險被誘發(fā),再加之機體自身的免疫功能下降,就會導致宮頸炎癥狀的發(fā)生,長此以往,若不能及時地治療或治療不徹底,便會導致慢性宮頸炎患者的發(fā)病[3]。
3.2慢性宮頸炎的常見并發(fā)癥慢性宮頸炎主要有宮頸內膜感染、宮頸息肉、宮頸肥大、宮頸內腺體囊腫及宮頸糜爛等癥狀。這些癥狀可能只存在一種,也可能多種癥狀并發(fā)。試驗統(tǒng)計分析得出的結果表明,宮頸糜爛在各種臨床癥狀表現中最為常見,高達75%的人屬于這一類型。于是對慢性宮頸炎的預防及其治愈上,應當重視宮頸糜爛的病癥,能夠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時地控制人們宮頸糜爛的發(fā)病,對降低慢性宮頸炎患者的發(fā)生機率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現下大多數醫(yī)生都認為,夫妻生活是誘發(fā)慢性宮頸炎發(fā)生的直接因素。于是重視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衛(wèi)生問題是預防慢性宮頸炎的關鍵問題。主要的預防措施為,不宜過早的有夫妻生活,由于青春期宮頸內的某些組織發(fā)育尚不成熟,進行夫妻生活容易破壞這些組織,使其無法正常發(fā)育。不衛(wèi)生的夫妻生活,會給宮頸內引入許多病原體寄生,一旦機體功能障礙便會導致慢性宮頸炎的發(fā)生,嚴重的甚至發(fā)生宮頸癌。女性要保持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勤清潔外陰及陰道。
參考文獻:
[1]代其芳.慢性宮頸炎的臨床特征及危險因素分析[J].醫(yī)學信息,2011,24(2):456-457.
[關鍵詞]精神病人心理行為護理1.心理行為護理的概念:
心理行為護理是通過護理人員與病人之間相互交往、心理溝通,護理人員用語言、表情、態(tài)度、行為等影響進而改變病人的認識、情緒、態(tài)度和病態(tài)行為的變化。從而減輕和消除異常精神活動,達到康復的目的。
2.精神病人的心理行為特點:
2.1 缺乏自知力,否認有病,拒絕治療。這是精神病人的主要心理特點。病人住院多由家屬或單位強迫或哄騙來院,進院后往往大吵大鬧,對工作人員不信任,敵視醫(yī)護人員,拒絕接受治療。
2.2 拒食及服藥。有的病人受幻覺支配,認為食物里或輸液瓶中有毒,拒絕飲食及服藥。
2.3 興奮及沖動行為。精神病人在急性期多受幻覺及妄想的影響,認為周圍有人罵他、害他而激奮或把對方當仇人等。
2.4 逃跑與自殺的病態(tài)行為。逃跑多因不承認有病,拒絕住院。也有想家心切或對醫(yī)院環(huán)境不適應,感到受約束和恐懼等。窺測時機逃離醫(yī)院。自殺病人多抑郁,受罪惡妄想支配,以自殺來解脫及贖罪。
2.5 恢復期病人的自卑心理行為。怕被人瞧不起,擔心工作、學習、婚姻問題得不到解決等。
3.精神病人的心理行為護理:
3.1 心理行為護理在精神科護理工作中要有護士長組織,責任護士執(zhí)行。按照護理原則,除作好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外,針對每個病人不同的病情進行不同的心理行為護理。
3.2 尊重精神病人的人格。
3.2.1 不管精神病人的年齡大小,病情輕重,衣著臟凈,醫(yī)護人員都要把他們當作人和一個病人來接待,使患者感到醫(yī)院是個安全和溫暖的地方。
3.2.2 針對精神病人失去理智,作出異常幼稚、愚蠢、可笑等怪異動作。護理人員決不能嘲笑、諷刺和愚弄病人而要像對待其他各科病人一樣愛護尊重病人的人格。對新病人入院要主動打招呼,親切接待,及時介紹病房環(huán)境、生活制度等,對病人態(tài)度誠懇,認真嚴肅,說話和氣,語言肯定。使病人減輕疑慮,對醫(yī)護人員產生信任感。
3.3 樹立格守慎獨的信念
由于患者精神活動異常,大多不能正確反應真實病情及客觀事物,這就要求護士要牢牢樹立格守慎獨的信念,按精神科護理原則,自覺、主動、定時、準確地完成治護任務,在任何情況下不得馬虎從事。對特殊病人要給予特殊的心理行為護理。
3.3.1 興奮躁動、毀物沖動的心理行為護理 對這些病人要多巡視、勤觀察,讓病人時刻都在護士視野內活動。經常與病人交談,勸病人多克制和放松情緒,引導病人做有益而安全的娛樂活動,轉移病人注意力,積極配合治療。
3.3.2 抑郁、木僵、拒食病人的心理行為護理 在病態(tài)作用下,抑郁病人無食欲,護士要鼓勵病人按時按量進餐。木僵拒食病人的心理活動,常在非常安靜、身無旁人的情況下進餐,因此當班護士可以把備好的食物放在病人的身旁,讓其自行進食。
3.3.3 有幻覺、妄想、懷疑食物中有毒的病人心理行為護理這類患者常對周圍人不信任,開飯時要先由其他患者先吃,再讓他吃,以消除病人的疑慮。對否認有病拒服藥的病人要耐心勸解,用科學的方法證明他有病,服藥時護士要看服到口,咽下觀察后再走。以防藏藥影響治療。
3.3.4 逃跑和自殺病人的心理行為護理要分析產生的心理原因,及時與家屬溝通,采取必要的措施。開展個體心理護理,探討病人的心理癥結。講解逃跑的危害性和自殺給親人帶來的痛苦。在重點觀察下組織集體娛樂活動,緩解病態(tài)情緒。
3.4 恢復期病人的心理行為護理
隨著病情好轉,自知力開始恢復,患者能認識到自己的疾病,對病愈后的生活常出現新的想法。如:常考慮自己的工作、學習、婚姻、家庭等,往往產生悲觀、恐懼、苦惱、憂慮問題,護士要根據出現的不同心理問題給予不同的心理行為護理。
3.4.1 責任護士要及時對病人出現的心理問題給予耐心說服、解釋、啟發(fā)、開導,不斷講解精神疾病常識,讓病人掌握治病和防復發(fā)要點及出院后學會如何處理各種矛盾,鼓勵病人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和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決心。
3.4.2 對病人家屬進行康復宣教,讓家屬正確認識防復發(fā)的重要性,學會病人出院后的家庭護理,掌握病情及出現心理變化及時與醫(yī)院聯(lián)系,為病人的康復共同努力。
一、行政事實行為的法律特征
行政事實行為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職務活動中的個人侵權行為,由這一本質特征決定了該行為的法律特征:
1、行政事實行為表現為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個體恣意行為。行政事實行為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行政管理活動中“制造”的,他們在完成行政管理工作任務的過程中,由于個體素質、執(zhí)法水平、主觀等因素的制約,難免會有“越軌”行為,這種越軌的行為往往外現為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執(zhí)行職務中違反行政職責要求而任意妄為,從而造成對他人人身權、財產權的侵害。對這種個人恣意行為如果完全由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個人承擔責任,從行政管理職能角度講,不利于鼓勵公職人員大膽管理;從被害人角度講,個人承擔賠償責任則不利于保護被害人的合法權益。因此,國家賠償法將這種個人行為造成侵權納入行政賠償法的范疇是科學合理的,但行政事實行為的實質并未因賠償法的規(guī)定而自然有所改變,侵權人的侵權行為在所在行政機關賠償被害人后還是要被追償的。
2、行政事實行為是與行政職權有關的一種侵權行為。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既是一般個體,也是特殊個體,在執(zhí)行職務過程中常會做出一些與職務職責沒有直接聯(lián)系的行為,如行政執(zhí)法人員在職務行為過程中購買商品的行為,雖然發(fā)生在執(zhí)行職務活動期間,但與行政管理職權沒有直接關聯(lián),不能視為是行政事實行為,只是一般的民事行為。只有在執(zhí)法期間,在實際履行行政管理職責時發(fā)生的個人恣意侵權行為才能視之為行政事實行為。如行政執(zhí)法人員在詢問時毆打行政相對人,詢問是行政具體管理行為,毆打則屬于與職務相關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個人恣意行為,后者即是公認的行政事實行為。這一特征是認定行政事實行為的最重要法律特征。
3、行政事實行為不直接產生行政法律效果。行政事實行為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過程中發(fā)生的與職務相關的個人行為,這種行為不是行政管理本身所要追求的目的和結果,而是由于個人恣意行為增加的“副產品”。因此,行政事實行為的發(fā)生只是引起行政賠償的法律后果,不直接引起管理機關與相對人之間行政法律關系的產生、變更或消滅。這一點,與職務行為能產生的法律效果有很大區(qū)別。職務行為也可能因為違法而同樣引起行政賠償責任的法律后果,但其主要的法律后果是在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產生行政法律關系。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執(zhí)法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行政機關職能的要求操作。如行政機關作出扣押運輸車輛的決定并予實際扣押,非經有權機關撤銷,行政相對人必須接受這一扣押行為的約束,這就是行政法上的法律效果。扣押車輛是一種職務行為,是具體行政行為。相反,如果在扣押車輛過程中,行政執(zhí)法人員毆打了行政相對人,毆打行為不是行政機關管理所追求的目的和結果,這種行為不會在行政機關與相對人之間產生行政法上的法律關系,自行為作出時即是違法的,是行政執(zhí)法人員個人所為與職務相關的恣意行為,只產生毆打引起的刑事責任或行政賠償責任。
4、行政事實行為一般是違法的。如前所述由于行政事實行為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個人的侵權行為,與侵權事實密不可分。因此,行政事實行為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執(zhí)法中是否違法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一旦認定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為為事實行為,也就會順理成章地認定其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違法。如某公安局辦案人員在一鎮(zhèn)政府辦公場所對曾圍攻縣政府工作人員的某村村民進行詢問時,該村村民又沖擊鎮(zhèn)政府,警察人員在對村民說服教育無效情況下準備撤離,遭到村民攔截,雙方發(fā)生激烈沖突,部分警察和村民受傷。事后,受傷村民以警察打人為由對公安局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某縣公安局賠償損失。法院審理中,由于認定不了被告打人的證據,就可以認定警察是在依法執(zhí)行公務。此案警察與村民的沖突行為如何認定呢?若認定為治安管理的具體行政行為或其組成部分,那就是具體行政行為,否則,認定為行政事實行為則沖突行為就是違法的??梢姡`法與行政事實行為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多數情況下,凡行政事實行為成立,均為違法的侵權行為,由此侵權行為導致行政管理相對人或第三人損害的,均應由行政機關承擔行政賠償責任。
按照前述理解,行政事實行為的范圍是:不包括行政機關具體行政行為違法造成侵權的情況,也不包括具體行政行為中的一個過程或階段性作為,還不包括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職務行為之外的純個人行為。
二、行政事實行為的構成及與他行為競合的甄別
行政事實行為作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實施的與職務相關的個人恣意行為,其構成條件是:第一,有損害事實的發(fā)生。如果沒有損害事實的發(fā)生,行政事實行為也就不可能成立,更談不上行政賠償問題。第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主觀上有重大過錯。一般表現為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執(zhí)行職務時不遵守法律和違反職責要求故意或嚴重疏忽以致侵害他人合法權益,主觀上存在著嚴重過錯。第三,造成侵權的行為與職務有緊密聯(lián)系,即或在職務活動中有個人恣意行為,或雖不執(zhí)行職務,但產生損害事實的行為的工具和機會與公務有聯(lián)系。
行政事實行為常常與職務行為、犯罪行為、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純個人行為產生競合,在司法實踐中有必要加以甄別,以保證適用法律的準確性。
1、行政事實行為與職務行為的甄別。
行政機關的行政管理活動一般均通過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來完成,或者是由行政機關委托的人員來完成。區(qū)分職務行為與行政事實行為,可以掌握兩個標準:一是過錯標準,如果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只是一般過錯或過錯不明顯的,應推定為職務行為。若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對造成損害事實,主觀上屬于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應推定為行政事實行為。二是職責要求標準,具體講,是看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導致?lián)p害事實發(fā)生的行為是否違反行政職責的要求,是否為行政管理之必需,屬于管理之需要而為之的侵權行為,是具體行政行為或是緊急避險行為。否則,即為行政事實行為。
2、行政事實行為與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純粹個人行為的甄別。
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純粹個人行為與行政事實行為兩者有時很難區(qū)分,如行政執(zhí)法人員在檢查商品時順便捎走財物,警察在追捕逃犯時違反交通規(guī)則造成交通事故等等。區(qū)分行政事實行為與純個人行為的關鍵是看其行為是否與職務相關,即凡與職務沾邊的行為均應認定為“相關”行為。案例一是因具體行政行為引起,案例二是因執(zhí)行公務引起,均為行政事實行為。
【關鍵詞】 糖尿??;痛性周圍神經病;神經電生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7.007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and nerve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iabetic painful peripheral neuropathy. Methods A total of 60 patients with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limb pain symptoms received detection by limb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 (NCS), body 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SEP), sympathetic skin response (SSR), F wave, H reflex and electromyography (EMG), with standard by normal value. Results SSR showed higher abnormal rate (81.7%) than other tests (P
【Key words】 Diabetes; Painful peripheral neuropathy; Nerve electrophysiology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DPN)是糖尿病慢性進展中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 臨床表現因損害的神經不同而各異, 其臨床發(fā)病率可達50%~90%, 而用神經電生理學的改變來判斷, 其發(fā)病率可達80%~100%[1]。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患者中, 有一部分患者主要表現為從腳開始出現的疼痛和感覺異常, 疼痛多為隱痛、刺痛、灼燒痛, 夜間尤甚, 部分患者表現為單神經痛, 稱其為糖尿病痛性周圍神經病。疼痛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也大大增加社會的負擔。本文分析糖尿病痛性周圍神經病的臨床及神經電生理特征, 以利于早期診斷及治療,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2015年內分泌科、神經內科住院及門診60例臨床表現為肢體疼痛且確診為2型糖尿病的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認可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 空腹血糖≥7.0 mmol/L和(或)糖負荷后2 h血糖≥11.1 mmol/L。除外慢性炎性脫髓鞘性多發(fā)性神經根周圍神經病、營養(yǎng)缺乏、中毒、異常球蛋白血癥、肝功能不全、腎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減退、惡性腫瘤、結締組織病、感染性疾病以及遺傳病等引起的周圍神經病。男36例, 女24例, 年齡39~80歲, 平均年齡60.2歲, 糖尿病病程3個月~30年?;颊呔兄w麻木、疼痛, 3例患者伴有面神經麻痹, 21例患者有肢體疲乏無力癥狀, 7例患者伴有行走不穩(wěn)癥狀。
1. 2 方法 采用丹麥制造丹迪4通道EMG誘發(fā)電位儀, 室溫保持22~28℃, 對所有患者進行運動神經傳導檢查, 包括雙側正中神經、尺神經、腓總神經、脛神經, 檢查內容包括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NCV)、運動末端潛伏期(DL)、波幅;感覺神經傳導檢查, 包括雙側正中神經、尺神經、腓淺神經、腓腸神經, 檢查內容包括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NCV)、起始潛伏時、波幅;F波潛伏時檢測, 包括正中神經、脛神經;H反射潛伏時檢測;SSR檢查, 記錄起始潛伏時及波幅;SEP檢測, 包括正中神經、脛神經, 正中神經記錄周圍N9及中樞N13、P15、N20電位, 脛神經記錄周圍N8及中樞N18、P40和N45電位的潛伏期及波幅。EMG:記錄自發(fā)電位、輕收縮運動單位時限及大力募集相。所有電生理結果均與本實驗室年齡匹配的正常值進行比較, 判斷是否存在異常。
1. 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神經電生理表現 SSR異常率(81.7%)高于其他檢測,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2. 2 神經傳導異常表現NCS異常以軸索損害為著, 表現為傳導波幅減低(占76.6%), 部分以脫髓鞘損害為著, 表現為潛伏時延長, 傳導速度減慢(占23.4%)。見表2。
3 討論
痛性周圍神經病分為原因不明確的自發(fā)性周圍神經痛, 以及繼發(fā)于某些疾病的周圍神經痛, 繼發(fā)于感染, 如格林巴利綜合征;繼發(fā)于腫瘤如副腫瘤綜合征;繼發(fā)于中毒, 如藥物中毒、酒精中毒;繼發(fā)于代謝性疾病, 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糖尿病等。而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是糖尿病常見并發(fā)癥之一, 是痛性周圍神經病的常見原因, 以疼痛為主要表現, 屬于神經病理性疼痛的一種, 痛性周圍神經病的發(fā)病機理復雜, 包括有Na+通道功能異常, 導致異常沖動反復發(fā)作;周圍神經損傷, 再生感受器疊加疼痛刺激, 使疼痛持續(xù)反復發(fā)作。而糖尿病痛性周圍神經病除以上發(fā)病機制外, 血糖過高是一個重要因素, 高血糖可使位于施萬細胞內的醛糖還原酶活性增加, 從而增加了高滲物質山梨醇和果糖的濃度, 誘導氧化應激增加、內皮功能失調, 造成水鈉潴留, 導致神經元代謝異常和DNA損害, 致使細胞水腫、變性、壞死, 并引起神經纖維脫髓鞘及軸索變性。炎癥和葡萄糖代謝終末產物對于疼痛的發(fā)生也很關鍵[2, 3]。病變早期, 主要影響管痛覺的小神經纖維, 病程較長的患者, 可伴有或不伴有管深感覺的大纖維病變。疼痛包括自發(fā)性疼痛與誘發(fā)性疼痛, 自發(fā)性疼痛指持續(xù)或間歇出現的刺痛、酸痛、跳痛、觸痛、痙攣樣疼痛、燒灼樣痛、電擊痛、撕裂樣痛等; 誘發(fā)性指感覺過敏、感覺倒錯、感覺異常、感覺過度等[4]?;颊叽蠖啾憩F為肢體遠端對稱性疼痛, 且和受損的神經長度有關, 越遠端的神經, 損害越早。多數隱匿起病, 自下向上進展, 下肢重于上肢, 遠端重于近端。早期以小纖維損害為著, 主要癥狀包括從腳開始出現的疼痛和感覺異常, 多為隱痛、刺痛、灼燒痛, 夜間明顯。后期大纖維損害時出現共濟失調、行走不穩(wěn)、易跌倒等。部分病程長的糖尿病患者可出現上肢神經局部卡壓病變, 引起肢體麻木疼痛不適, 如一側或雙側腕管綜合征、一側或雙側肘管綜合征等。此外, 糖尿病患者還可能出現肋間神經痛、腰骶神經痛等多種單神經痛。與無痛性周圍神經病變相比, 其更加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
典型的糖尿病感覺運動性多神經病累及大小神經纖維, 如果電生理檢查證實存在神經傳導異常, 那么可以明顯提高診斷準確性。但是常規(guī)運動或SNCV測定主要反映大的有髓神經纖維變化, 并非診斷痛性周圍神經病的特異手段。學者證實2型糖尿病早期相關周圍神經病主要累及感覺小纖維[5]。小纖維神經病是痛性周圍神經病的一個亞型, 累及直徑較小的神經纖維, 導致疼痛, 因為這些患者在早期大的神經纖維不受累, 所以一般的運動感覺神經傳導檢查無法發(fā)現異常, 需皮膚活檢或感覺神經定量檢查明確, 但感覺定量檢查缺乏定位功能, 皮膚活檢屬有創(chuàng)檢查, 不易開展。SSR是人體在接受突然的刺激后, 自主神經出現的反應, 主要是交感神經傳出的纖維沖動所致的汗腺分泌。其中樞段包括下丘腦、腦干、邊緣系統(tǒng)和脊髓中間側柱, 其周圍段包括交感神經節(jié)、節(jié)前纖維和節(jié)后纖維以及皮膚和汗腺。SSR能夠檢測小纖維特別是C 類無髓纖維的電生理特點, 可以客觀評價自主神經系統(tǒng)功能狀態(tài)。本研究發(fā)現, 糖尿病痛性周圍神經病患者SSR異常率高, 可達81.7%, 可作為糖尿病痛性周圍神經病的常規(guī)檢測項目。縱向研究顯示在2型糖尿病早期, 在大的有髓神經纖維異常出現之前就可見 C 類纖維的異常[6, 7]。在疾病早期, H反射異常率較高, 臨床上常常遇到疼痛劇烈、燒灼難耐的患者經NCS、SEP檢測都不能發(fā)現神經病變, 此時, SSR及H反射往往有異常發(fā)現。
本研究顯示, SSR異常率(81.7%)高于其他檢測,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綜上所述, 在臨床工作中, 醫(yī)生要根據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患者不同的臨床表現, 有目的、有針對性的選擇應用一種或幾種不同的神經電生理檢測技術, 來提高糖尿病痛性周圍神經病診斷的陽性率, 從而全面完整地評價糖尿病引起的痛性周圍神經病。
參考文獻
[1] 林厚維, 丁文龍. 糖尿病性神經病變的機理. 解剖科學進展, 2005, 11(3):244-247.
[2] Lupachyk S, Watcho P, Obrosov AA, et al.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contributes to pre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Exp Neurol, 2013, 247(3):342-348.
[3] Sugimoto K, Yasujima M, Yagihashi S. Role of 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 in diabetic neuropathy. Curr Pharm Des, 2008, 14(10): 953-961.
[4] Treede RD, Jensen TS, Campbell JN, et al. Neuropathic pain: redefinition and a grading system for clinical and research purposes. Neurology, 2008, 70(18):1630-1635.
[5] Divisova S, Vlckova E, Hnojcikova M, et al. Prediabetes/early diabetes-associated neuropathy predominantly involves sensory small fibres. J Peripher Nerv Syst, 2012, 17(3):341-530.
[6] Myers MI, Peltier AC, Li J. Evaluating dermal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in skin biopsy. Muscle Nerve, 2013, 47(1):1-11.
[7] Smith AG, Ramachandran P, Tripp S, et al. Epidermal nerve innervation in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nd diabetes-associated neuropathy. Neurology, 2001, 57(9):1701-1704.
[關鍵詞] 歸胃經中藥;藥性組合;藥理作用;關聯(lián)規(guī)則
[收稿日期] 2013-11-27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1373985,81173568);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項目(NECT-11-0605);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08BAI51B0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支持項目(2011-CXTD-11)
[通信作者] 王耘,教授,博士生導師,Tel:(010)84738620, E-mail:;喬延江,教授,博士生導師,Tel:(010)84738620,E-mail:
[作者簡介] 張百霞,博士研究生,Tel:(010)84738620,E-mail:
胃為六腑之一,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納?腐熟水谷,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喜潤惡燥,有“太倉"?“水谷氣血之海"之稱[1]?歸胃經中藥即主歸胃經,以清熱瀉火解毒?和胃通降為主要功效,可用以治療胃火上炎?火毒熾盛和胃氣上逆諸證的藥物[2]?中藥藥性是中藥的核心和基礎,中藥藥性理論是指導中藥學和中醫(yī)臨床用藥的基本理論,是聯(lián)系中醫(yī)與中藥的橋梁?目前,科研工作者已對歸胃經中藥的抗炎?抗?jié)?抗腫瘤等藥理作用及作用機制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3-6],但這些工作多未考慮中藥藥性或局限于單一藥性層面,缺乏規(guī)律性研究且偏離了中醫(yī)藥理論體系的整體觀念,難以全面反映基于中藥藥性的藥理作用規(guī)律?本文以歸胃經中藥作為研究載體,利用關聯(lián)規(guī)則方法,從藥性組合角度[7-9]研究歸胃經中藥的藥理作用特征和規(guī)律,以期為在整體層次上利用藥性對歸胃經中藥藥理作用進行預測提供依據?
1 數據來源與整理
1.1 數據來源 歸胃經中藥藥性數據來自2005年版《中國藥典》一部(以下簡稱藥典)[10],以藥典中藥性和功效數據完整的中藥作為研究載體;歸胃經中藥的藥理作用數據來自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NKI)檢索自1980年以來國內公開發(fā)表的有關這些藥味的藥理研究的全部文獻,并參考顏正華主編的《中藥學》(第2版)[2]?高學敏?鐘贛生主編的《臨床中藥學》(第1版)[11],對中藥的藥理作用進行標引?
1.2 數據整理 對大熱?微熱?大寒?微寒?微辛?微苦等表示程度的詞統(tǒng)一記錄成熱?寒?辛?苦等?本文以性-味-歸經藥性組合作為基本單位?例如,南沙參的性味與歸經為甘,微寒,歸肺?胃經,則南沙參應包含2種藥性組合,分別是寒甘肺?寒甘胃?由于關聯(lián)規(guī)則是從大量數據中尋找共性規(guī)律,因此暫不討論包含小于或等于4味中藥的藥性組合,只統(tǒng)計對應5個或5個以上歸胃經中藥的藥性組合?有些中藥的藥理研究尚未開展或不夠深入,為提高數據質量,去掉缺失值較多和藥理作用少于3項的中藥,在藥典中有明確性-味-歸經記錄的共177味,對其藥理指標進行歸納?整理?
2 方法
2.1 歸胃經中藥的氣?味特征統(tǒng)計 為了對藥典中歸胃經中藥的藥性特征有一個整體上的把握,本文對其四氣?五味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每味中藥的名稱?四氣?五味作為數據表的字段,輸入具體數據,利用Access的查詢和編程功能得到歸胃經中藥的四氣?五味比例分布特征?
2.2 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 關聯(lián)規(guī)則挖掘可以發(fā)現大量數據中項集之間的相關聯(lián)系[12],利用SAS8.2(Statistics Analysis System)中的Enterprise Miner模塊對包含藥味數大于或等于5的10個藥性組合(寒苦胃?寒甘胃?寒辛胃?寒咸胃?熱辛胃?溫苦胃?溫甘胃?平苦胃?平甘胃?平辛胃)進行10次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發(fā)現與歸胃經藥性組合關聯(lián)性較高的2個或更多藥理作用?因為本研究只考慮藥性和藥理作用間的關系,不考慮藥理作用之間的關系,所以為保證關聯(lián)規(guī)則的重要性,只設置支持度(support)閾值≥50%?記數(count)≥2?本文支持度表示具有相同藥性組合和藥理作用的歸胃經中藥在所有歸胃經中藥中所占的比例,支持度越大表明該規(guī)則重要性越高[12]?
3 結果與討論
3.1 歸胃經中藥的氣?味特征統(tǒng)計 經統(tǒng)計,藥典中歸胃經藥味有177種,各氣?味所占百分比見表1?由表1可知,歸胃經中藥以寒?溫性居多,平性藥次之,熱?涼性藥最少?外感邪氣?飲食積熱?情志化火致使中醫(yī)胃熱證常見于臨床,中醫(yī)胃熱證分為熱郁胃中?火邪上炎和火熱下迫等類型,如熱郁胃中,則腐熟功能過于亢進,熱盛火熾,多消爍津液,而致燥熱內結,胃失和降,甚則耗傷陰液而致胃陰虛?寒能勝熱,在腑則通腑,《神農本草經》云:“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這是臨床用藥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趙獻可云:“飲食入胃,猶水谷在釜中,非火不能熟?"當胃火不足,胃的腐熟水谷之功能就會受到限制,除熱邪外,中醫(yī)驅邪的手段多用溫法,故歸胃經中藥中寒溫性并存且所占比例均較大?平性藥兼具寒熱之性而不偏,平性藥也占部分比例?疾病往往是復雜的,表寒里熱?上熱下寒?寒熱中阻等寒熱錯雜的證候更為多見,必須寒熱藥并用,使寒熱并除?如甘草瀉心湯?半夏瀉心湯等就是寒溫并用的典范?入胃經中藥以苦?甘?辛味藥居多,約各占1/3,咸?澀?淡?酸味藥較少?苦?甘?辛味藥與中醫(yī)胃證密切相關:苦能泄?能燥,有泄熱燥濕之功效,可治療臨床胃熱證;甘能補?能和,有補虛?緩急止痛?調和藥性之功效,甘入脾,能補脾氣之虛,脾胃相表里,反映了有些歸胃經證需緩?需補;辛能散?能行,有發(fā)散宣通?行氣活血之功效,可治療肝郁氣滯型胃病?咸能軟?能下;澀與酸相似,能收?能固;淡能利?能滲,中醫(yī)臨床與之對應的疾病較少?
由以上結果可以得出,四氣相同的藥性組合具有某些共同的藥理作用,但因其五味的不同藥理作用表現出差異性,五味相同的歸胃經中藥,其藥理作用規(guī)則亦表現出此性質?表2中,第26~30條關聯(lián)規(guī)則,包括了寒熱溫平和苦甘辛咸不同藥性,但均具有抗菌和降血壓的藥理作用,即抗菌和降血壓是歸胃經中藥普遍具有的性質,另外降血脂?抗凝血?強心等方面的藥理作用提示歸胃經中藥在對于心血管疾病方面可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由21~36條關聯(lián)規(guī)則可以看出,四氣和五味均不同的藥性組合其藥理作用也具有相似性?綜上所述,不同的藥性組合有各自的藥理作用特征,不同藥性組合間既有相似性也有差異性,說明整體考慮中藥藥性的必要性,這為作者在中藥配伍和臨床用藥時針對不同的病證選擇不同藥性組合的藥物提供了指導?
4 結論
本文以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不同藥性組合的歸胃經中藥的藥理作用特征,所得結果與經驗知識相符,說明了其科學合理性?對于四氣或五味中有一個不同或者四氣和五味均不同的藥性組合,通過比較發(fā)現它們的藥理作用既有相似性也有差異性?相似性和差異性的藥理作用分別體現了胃病的共同病因和引起的后續(xù)效應,中醫(yī)學采取同病異治或異病同治的方法進行辯證論治,因此治療胃病也需從病因和后續(xù)效應2個方面綜合考慮,進而采取不同的治則治法,合理用藥?本研究從藥性組合的層面將中藥藥性理論與藥理研究成果聯(lián)系起來,符合中藥整體性理念,揭示了不同藥性組合的歸胃經中藥藥理作用特征,為揭示歸胃經中藥的作用機制?發(fā)現歸胃經中藥的藥理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相信隨著藥理數據的不斷豐富,數據挖掘的結果會更準確,該方法能夠得到更好的應用?
[參考文獻]
[1] 孫廣仁.中醫(yī)基礎理論[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6.
[2] 顏正華.中藥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
[3] 林曉春,陳育堯,白殊同,等.甘草總黃酮對慢性淺表性胃炎大鼠胃黏膜損傷的保護作用[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2(2):299.
[4] 楊炳友,宋佳欣,孟永海,等.吳茱萸多糖和吳茱萸內酯抗胃潰瘍作用的研究[J]. 中醫(yī)藥信息,2012,29(3):11.
[5] 田宏偉,馬云濤,王芳,等.大黃素對人胃癌細胞MKN45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機制的探討[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1,12(18):917.
[6] 李小梅,李續(xù)娥,孫桂波,等.歸胃經寒性中藥對胃熱證大鼠胃機能的影響[J].中國中藥雜志,2007,32(11):1064.
[7] 王耘,張燕玲,史新元,等.基于藥性組合的中藥性效規(guī)律研究框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代化,2012,14(4):1798.
[8] 肖斌,王耘,郭維嘉,等.中藥藥性組合及其與功效的關系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代化,2010,12(6):902.
[9] 張培,王梅,王耘,等.中藥四性與藥理作用相關性研究[J]. 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0,17(10):94.
[10] 中國藥典.一部[S].2005.
[11] 高學敏,鐘贛生.臨床中藥學[M].河北: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12] 劉亞波.關聯(lián)規(guī)則挖掘方法的研究及應用[D].吉林:吉林大學,2005.
[13] 黃俊敏.胃痛中醫(yī)古籍方藥研究[D].廣州: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2.
[14] 武德龍,宋振民.保肝藥作用機制和臨床運用[J].中外婦兒健康,2011,19(8):271.
[15] Lin P Y. Hmnop hanacologic activity of arterisin in Qinghaosu[J]. Asia Pacific Phamacol,1988,3:197.
[16] Lin P Y. The effect of artesunate on immune function in mice[C]. Beijing:Reported at the 5th Southeast Asian and Western Pacific Regional Meeting of Phamaeologists, 1988:48.
[17] 劉偉芳,黃曉瑾,夏淋霞,等.中藥利尿降壓作用的研究進展[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11,45(9):73.
[18] 譚琥,蔡光先.胃潰瘍炎癥機制及中醫(yī)藥防治進展[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29(1):72.
[19] 鄧家剛,孫冰,張作記.平性藥藥性理論探討[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35(6):483.
[20] 李瑞奇,苗明三.溫性藥的現代研究及相互關系[J].中醫(yī)學報,2012,27(174):1456.
Study on characteristics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distributing along stomach meridian based on
medicinal property combination
ZHANG Bai-xia, GU Hao, GUO Hong-ling, MA Li, WANG Yun, QIAO Yan-jiang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studie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properties are mostly restricted to a single or two kinds of medicinal properties, but deviated from the holism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s.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different property combinations of TCMs distributing in the stomach meridian were take as the study objective. The data of properties of TCMs distributing in the stomach meridian was collected from the 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5). The data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TCMs distributing in the stomach meridian was collected from all of literatures recorded in 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 (CNKI) since 1980,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Yan Zhenghua,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6) and Clinical Scienc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Gao Xuemin, Zhong Gansheng, Hebe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 2005). The corresponding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property combinations of TCMs distributing in the stomach meridian was mined by the method of association rules. The results of the association rule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empirical knowledge, and showed that different medicinal property combinations had respective pharma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different medicinal property combinations. Medicinal property combinations with identical four properties or five tastes showed similar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whereas medicinal property combinations with different four properties or five tastes showed differentiate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However, medicinal property combinations with different four properties or five tastes could also show similar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In this study, the medicinal property theory and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TCMs were combined to reveal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regularity of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TCMs distributing in the stomach meridian and provide a new way of thinking and method for revealing the mechanism action of TCMs distributing in the stomach meridian and discovering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TCMs distributing in the stomach meri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