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八年級歷史課件范文

八年級歷史課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八年級歷史課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八年級歷史課件

第1篇:八年級歷史課件范文

本學期,政史地教研組工作將堅持“以創(chuàng)新求發(fā)展,向教研要質量”的工作思路,以《新課程標準》為準繩,以教材為憑借,以培養(yǎng)學生全面素質為宗旨,以提高課堂效率為工作主線,開展務實、新穎、活潑的教研活動。配合學校的德育工作,引導廣大學生關注國際國內時事,ji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及學習思想品德課、地理課、歷史課的積極性,提高中學生的政治、人文素養(yǎng)。在工作中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認真學習教育理論,堅持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和諧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具有崇尚人生哲理、追求科學真理”的優(yōu)良品質,以實施素質教育、實現課堂教學現代化為中心,整合各項常規(guī)工作,為新學期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信息化課堂奠定堅實的基礎。根據學校工作要求,結合本組情況,認真完成教育教學工作,加強組內建設,團結一致協作完成好教育教學工作。

二、教研組基本情況分析:

本組共有專任教師8人,都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較深的理論修養(yǎng),中青年教師教學經驗豐富,教育教學態(tài)度嚴謹;年輕教師朝氣蓬勃,知識新穎前衛(wèi),計算機水平較高,課件制作精美。全組成員團結協作意識較強,教學工作抓得扎實有效,教育教學效果良好,師生關系融洽。

組別 備課組長 組 員

政治組 季 蕓(七年級) 季 蕓 楊 森

丁乃秦(八年級

歷史組 圣坤花(七年級) 圣坤花 楊 森

趙承東(八年級)

地理組 程 濤(七年級) 程 濤 鄭 虹

王壽文(八年級) 王壽文 程 濤

三、工作目標:

圍繞學校中心工作,服務學校工作大局,開展各種形式的教研活動,認真學習新課改理念,充分發(fā)揮教研組的作用,進一步提高本組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力爭創(chuàng)優(yōu)質團隊(優(yōu)質教研組)。爭取在八年級地理會考中均分達到87分以上,合格率、良好率、優(yōu)秀率爭取全區(qū)第一,為中考打好前戰(zhàn)。其他科目在期末考試中均分爭取達到80分以上,合格率、良好率、優(yōu)秀率爭取全區(qū)第一。

四、工作思路:

本教研組要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以培養(yǎng)學科骨干教師為根本,以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為主旋律,努力嘗試多媒體教學,重點開展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繼續(xù)抓好教育理論學習活動;二是搞好教學常規(guī)工作;三是進一步提高本組教師的科研意識,讓教學從經驗走向科研;四是配合教務處組織好校級公開課,爭取開幾節(jié)有級別的公開課;五是利用好現代信息技術,使信息化進政、史、地課堂。

第2篇:八年級歷史課件范文

在初中各科中,歷史和地理在很多內容上有所關聯,而且歷史故事也對學生很有吸引力,如能讓歷史內容融入地理教學,取其長處,避我不足,達到趣味性的學習目的,相信對地理教學有所裨益。

關鍵詞:激發(fā)興趣 歷史融入 歷史事件

人們常說“好的開頭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地理教學也是如此,學生對地理學習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如何讓學生產生“地理很有趣”的想法,可以考慮在課堂導入部分融入歷史故事。

一、歷史事件融入課堂導入

廣東清遠采用的是粵人版的地理教材,其中七年級教材有一章節(jié)讓我印象深刻,因為一方面它讓學生有一種發(fā)自內心的自豪感,另一方面它又讓人有一股奮發(fā)向上的緊迫感,該章節(jié)就是“日本”。

讓學生產生自豪感的原因,就在于歷史上“日本”文化深受中國影響,以唐朝時尤為明顯,如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與李白的友誼、唐朝鑒真和尚的東渡等等事件都有所反映??紤]到其東西方文化的融合特點,教師可以適當的融入這些歷史事件,做成一個開篇短片或課件,直觀而又形象,有趣而不枯燥,效果非凡。

通過這一方式導入,學生對中華文化如何影響日本的來龍去脈了如指掌,也就不難理解日本文化中的中國性了,為進一步理解其東西方文化融合奠定基礎。在具體的導入時,可以分組討論,比賽搶答,從而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fā)興趣,有利教學。

二、歷史背景融入原因分析

初中地理除了注重識記,有時更看重分析,因此原因分析是教學中常出現的“應有之題”。

如清遠粵人版八年級教材中有一章節(jié)涉及“北京”,其中教材開拓性地要求學生分析“定都北京”的原因,在教師和課本活動題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從水源、地形、氣候、歷史、交通等方面入手。限于學生資料獲取不易的不利條件,教師可以以課件形式向學生提供相關“歷史背景”資料,如北京是六朝古都,也是六大古都之一;明朝朱棣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而遷都;北京處于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交界線等等。經此處理,分析定都北京的原因時,即可避免教師枯燥的講解,又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同樣,在有關“西部地區(qū)”的內容學習中也可以做此處理。通過歷史背景分析西部地區(qū)生態(tài)脆弱的原因,如西域古國過度開發(fā);戰(zhàn)亂頻繁等,讓學生對該地區(qū)的環(huán)境狀況有初步了解,同時為后面理解“西部大開發(fā)面臨的首要問題不是經濟問題,而是生態(tài)保護”的論點做出鋪墊。

三、歷史結果融入問題揭示

綠色、環(huán)保、節(jié)能是當今社會關注的熱點,地理課程內容自然也常與環(huán)保理念相結合,如黃河中游的治理,長江源頭的保護等。

在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材中,課本以活動、知識之窗、圖片等形式介紹了長江源頭的諸多問題,但都非常抽象,學生難以有效分析。針對此情況,教師適當提供一定的歷史背景資料,不失為一種上佳選擇。

如在揭示歷史上人類對源頭的過度放牧、濫捕濫殺等現象時,可以穿插部分影視片斷(如電影《可可西里》),讓枯燥的說教變?yōu)樯鷦拥陌咐故?,往往可以收到不錯的效果。

再者,在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問題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同樣如此。黃河流域是文明起源之地,歷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戰(zhàn)亂頻繁,破壞嚴重。同時,各朝都城也多分布于此,而中國建筑又以木質結構為主,因此林木砍伐嚴重,等等。通過相關歷史的介紹,學生對黃土高原如今面貌形成的人為因素就有了一定了解,至于水土流失問題也就不難理解了。

第3篇:八年級歷史課件范文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程;高效課堂;有效構建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0-0205-01

就初中階段的歷史課程來說,不僅是學生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素質教育改革的重點科目之一。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構建,不僅是課程教育改革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提高初中歷史課程教學質量的必然途徑,結合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構建,建議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從歷史角度出發(fā),轉變教學觀念

傳統初中歷史的教學中,教師通常比較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點的灌輸,往往就某一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經過為主要的教學點,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只是作為歷史之外的旁觀者,對歷史事件并沒有深入的了解和體會。一味的跟從教師的教學思路,對相關歷史知識點進行死記硬背。新課程改革條件下,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除了要求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歷史知識點之外,更多強調的是對學生進行歷史人文素質的教育,簡言之就是"以史明智"。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轉變相應的教學理念,從歷史的角度對學生加以引導,將歷史進行還原,讓學生在觀察中得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比如就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中第三單元活動課"秦始皇功過的辯論",在傳統歷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節(jié)省課時,通常會直接為學生進行相關的總結,讓學生進行記錄即可,但歷史課堂的有效構建,就應通過這些活動課程進行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師在展開教學之前,可以讓學生將之前學習過的知識進行復習,并同時要求學生去查閱相關資料,為自己一方的辯論提供有力的依據。在辯論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由發(fā)言,但要控制好秩序和時間,讓學生在這種較為自由的學習空間中掌握并鞏固相關歷史知識點,學會站在現在的位置,從歷史的角度去審視事件的來龍去脈,得出自己獨特的見解。

2.多媒體資源的有效利用,豐富課堂呈現方式

除了上文中講到的教學理念的轉變之外,初中歷史課堂的有效構建還離不開教學方式的靈活運用。就歷史課程本身而言,如果單從課程內容來看,有的歷史事件與現在的時代相去甚遠,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找不到相應的學習熱點,于是歷史課程也就成為了學生眼中枯燥的代名詞。針對這一現狀,歷史可側很難過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教師應充分利用相應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一個較為豐富立體的歷史課堂。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普及,多媒體在教學過程中也得到了較為普遍的應用。在歷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相應的教材內容,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不同的呈現。比如就八年級歷史教材第一單元""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教師可以提前通過網絡信息平臺收集相關的資料或視頻,開展正式的教學之前,可以播放一遍讓學生進行觀看。在播放之前,教師應準備2~3道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避免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毫無重點。

與此同時,在初中的歷史課堂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就一些較難的歷史討論題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各抒己見,最后進行小組意見的匯總,這樣不僅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還能最大限度的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3.總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有效構建,教師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同時從某種程度來說,還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對象。因此,除了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有效的組織之外,教師還應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為初中教育體系的改革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月紅;;"說書"--歷史課堂的表達技巧[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9年04期

第4篇:八年級歷史課件范文

一、精心設計教學程序,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

學生感到有趣就會主動學習,呈現出強烈的求知欲。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聲、像、圖文并茂的教學情境,喚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與課堂教學融合在一起,來思考和探索歷史知識的奧秘。

現代多媒體技術能較好地實現課堂教學的最優(yōu)化,突破時空的局限,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似乎一下子就把學生,把我們自己都拉回到了歷史事件發(fā)生的那個時代,更能夠設身處地考慮當時的情形。在說明歷史事件、概念、史實時簡明準確,省時省力,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能夠提高學習效率。

多媒體的直觀性可視性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給學生以如臨其境的感覺,變抽象的語言表述為形象的音像展示,易于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即將學習的知識產生一種參與的意向,因此多媒體教學技術不僅是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一個有效方法,同樣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有力手段。

二、利用多媒體影視媒體或資料,創(chuàng)設動態(tài)課堂情景

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能激發(fā)學生情感,有吸引力的課堂教學情景,可以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如圖片、錄音、影視、多媒體等創(chuàng)設、渲染出歷史教學中具體、形象、生動的環(huán)境和氛圍,把學生引入課文內容所描述的情境中,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使學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動,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例如,在講授《楚漢戰(zhàn)爭》時,節(jié)選了電視劇《漢王劉邦》中與教材有關的內容。首先是戰(zhàn)馬廝殺的場面,以顯示戰(zhàn)爭的殘酷性,在血與火的交戰(zhàn)中,閃出《楚漢戰(zhàn)爭》字幕;其次是劉邦、項羽的進軍路線、交戰(zhàn)地點;第三是四面楚歌,以表現劉邦以弱勝強、以智取勝的情節(jié);第四是垓下大戰(zhàn),項羽自刎。這種教學方式為學生直接感知歷史提供了豐富的直觀資料,使學生掌握了歷史戰(zhàn)爭、歷史人物等知識,同時向學生展示了古戰(zhàn)場、古服飾、古禮儀等傳統文化藝術,豐富了教學內容,激發(fā)了學生興趣。

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能對知識理解得更為深刻透徹。例如,《狂潮》一節(jié),反映了后各帝國主義列強為爭做中國債主,展開了劇烈競爭,這不僅是中國近代史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要深入淺出地向學生講解清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利用影視資料從形象思維入手,讓學生帶著問題看資料,加深對侵略者強盜行經和丑惡嘴臉的認識。從而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掃描編制電腦插圖或相關圖片,演示靜態(tài)教學情景

第5篇:八年級歷史課件范文

所謂人文素養(yǎng)是指做人應該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tài)度。新課標要求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應對新世紀的挑戰(zhàn)。面對可塑性強的初中學生,如何在課堂上加強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使他們在這個關鍵時期養(yǎng)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成為各科老師在教學中探索的重要課題。而歷史學科對于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著豐厚的土壤。我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利用以下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學習教材中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如學習七年級上冊《華夏之祖》一課,通過引導學生了解黃帝在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的貢獻和堯、舜、禹的品質,使學生產生民族自豪感。特別是引導學生了解禹的品質時,讓學生講“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并從故事中體會到,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那種大公無私的精神;從大禹帶領人們成功制服洪水的事跡中,領悟他勤勞勇敢的品質;從大禹因為過度勞累客死他鄉(xiāng)中體會他為國家和百姓勇于獻身的精神。讓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學習歷史人物的精神。這樣在內化學生的人格方面收到了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二、結合傳統節(jié)日、風俗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雖然已是初中階段學生,但學生對傳統節(jié)日了解不多。大部分學生在節(jié)日里,除了吃,就是玩。其實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精彩紛呈,文化內涵豐厚,留存著人類獨特的文化記憶,是歷代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的精神文明。作為歷史教師要善于利用傳統節(jié)日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如學習七年級上冊第8課《中華文化的勃興(一)》中的屈原時,我借機讓學生了解端午節(jié)的來歷,記住端午節(jié)的具體日期,了解端午節(jié)的風俗習慣。讓學生通過調查、閱讀、上網查找等方式挖掘端午節(jié)的文化內涵,學習屈原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并由此開展歷史活動——讓學生課余時間了解除了端午節(jié)以外,我國還有哪些富有文化內涵的傳統節(jié)日。學生興趣盎然的回去搜集了蘊含著中國多種傳統文化的的節(jié)日如春節(jié),正月十五、八月十五……等,并了解了這些節(jié)日彰顯的飲食文化,民間藝術文化,詩詞文化,娛樂文化等等。這樣學生更深層次地領略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進一步豐富了學習生活,拓寬了知識面,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三、課堂學習與社會生活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如學習七年級上冊《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一課,讓學生了解了何為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開通有何意義后,引導學生小組探究今天的絲綢之路有沒有發(fā)揮它原有的作用?它還有存在的價值嗎?想一想西部大開發(fā),絲綢之路應該開發(fā)什么?應注意哪些問題?這樣將歷史與現實緊密結合起來,學生通過小組學習討論,分別說出了自己對開發(fā)絲綢之路的想法和值得注意的問題。如有的學生建議在絲綢之路沿線建旅游景點,一定要保護好原有的遺跡;有的學生說采用新科技將沙漠綠化……這樣不僅加強了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還增強了學生的社會主人翁意識。

四、再現當時歷史現象,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第6篇:八年級歷史課件范文

[關鍵詞]課程標準;知識目標; 多媒體教學

歷史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真正的能力——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對于教師來說,我們在課堂中僅是一導演角色,學生表現不好了或者不會的時候我們指點一下,切不可喧賓奪主。對于教材,我們僅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講好一節(jié)歷史課?下面根據自己積累的一點教學經驗,粗淺的談一下自己的一點感受。

一、 以課程標準為備課和上課準繩,吃透、把握好課程標準

新課程改革下,要想上“好”一節(jié)歷史課,一定要以課程標準為備課、上課的準繩。教師要真正走進教材,站在一定高度上整體把握教材,根據課程標準及教參制定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例如:北師大版的八年級上冊第七課《維新變法運動》課程內容標準是這樣說的:知道“”的主要內容,認識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根據課程標準制定的本節(jié)課的難點就是:如何客觀認識的社會影響和失敗的原因;教學重點之一就是:了解“”的主要內容。這就要求教師要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多學習,多充實。真正實現新課程下師生的“教學相長”。

二、 以課標為準繩上課一定要把握住教學重難點

一堂完美的歷史課,好比一部精彩的影片,要有扣人心弦的開頭(導課)、引人入勝、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重難點知識)、還要有令人回味的結尾(情感升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用力、平鋪直敘,否則就成了“面面俱到,面面不到”。要善于整合教材,取舍教材,把時間用在突破重難點上。教學中要有創(chuàng)新。我在講《維新變法運動》中沒有循規(guī)蹈矩的從“公車上書”講起,而是打破常規(guī):在學生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整體把握,直奔主題,問學生:什么是維新變法運動?通過的引導得出整體結論。本部分起一個提綱挈領的作用,讓學生整體上把握什么是維新變法運動。這個難點攻破,后面以人物串事件就水到渠成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公車上書和“維新變法運動”的發(fā)展——嚴復和《天演論》我僅用了這節(jié)課的三分之一的時間來學習;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維新變法運動”的——“”上,學習“”的內容、“”失敗的原因以及得出的結論,重點學習“”對近代中國社會的影響(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在講到譚嗣同時是一個情感升華的亮點,以譚嗣同死的值不值得展開辯論。這部分設計新穎獨特,一下子就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很濃。進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做為當代中學生該如何發(fā)揚自己的愛國情操?把歷史和現實拉近,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作為初中歷史教師,應及時捕捉歷史教學與現實聯系的契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事實證明,一旦歷史與時事和現實生活相聯系,學生的情緒馬上會高漲起來,興趣被激發(fā),學習氣氛變得非?;顫姟?/p>

三、在三維目標達成的過程中不能忽視“知識”目標

新課程改革反對那種不顧學生感受、體驗和需要以及把學生當作知識容器的觀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識本身。相反,改革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镜臍v史知識包含重要的歷史史實和基本歷史線索兩部分。老師們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學形式多樣、手段先進、方法靈活上,但是在完成知識目標的教學中常常蜻蜓點水,似乎強調基礎知識就背離了課改的初衷,就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例如,我曾經在設計《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一課時,課前布置學生把這課出現的歷史故事“烽火戲諸侯”、“減灶記”,成語“退避三舍”、“城濮之戰(zhàn)”、“圍魏救趙”“臥薪嘗膽”“紙上談兵”等以自己喜歡的形式表現出來。上課時學生把自己創(chuàng)作或制作的的動畫、漫畫、劇本等拿出來交流,形式非?;顫?,學生興致很高,但是,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掌握、理解的史實究竟有多少呢?難道只要知道這些故事就可以了嗎?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是什么?齊桓公、晉文公成就霸業(yè)的原因是什么?這些本應在師生的活動中解決的知識卻不了了之。因此本節(jié)課上的很失敗,我課后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我把最根本的東西丟了——基礎知識。知識是基礎,是依托,是載體,學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和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同時,才能形成歷史學習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學會學習,才會產生愛國主義情感、正義感、社會責任感以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因此,要真正實現歷史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不僅不能貶低知識的地位,反而應當進一步強化知識的作用。

四、實現教學手段現代化不能走進多媒體教學的誤區(qū)

在開發(fā)歷史課程資源的過程中,多媒體教學以其信息量大、動態(tài)感強、傳遞迅速、形象直觀、聲畫皆備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采用。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于歷史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fā)展。但是,有些教師在使用的過程中卻走入了誤區(qū):即多媒體成了課堂的中心,在一節(jié)課的時間里,圖文、動畫、音頻、視頻等無所不包,學生不斷地接受視覺、聽覺上的刺激,學生就象一臺機器,被動地接受多媒體這臺“機器”的“灌輸”。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運用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就是實現了教學的現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動的課件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我認為,歷史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兩點:首先,要明確目的。使用多媒體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課件要用的有價值,非用不可時才用,體現教學重難點時才用。幻燈片要“少而精”,一節(jié)課幻燈片10到15張就夠了,再多了就適得其反了。而且每張幻燈片上的字也要“少而精”盡量給學生減輕負擔同時也省時,一節(jié)課40分鐘有限。其次,要合理安排。多媒體所用的時間過長、頻率過快,不利于實現師生互動。教師的精講、點撥以及學生的討論都在多媒體的連續(xù)演示中被擠掉了。教師沒有時間搜集學生反饋來的信息,學生要不停地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去適應,來不及對知識內容做深入細致的思考,事實上他們真正參與課堂的機會被多媒體剝奪了。

總之,多媒體教學不是萬能的,目前為止它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替代不了通過師生交流與溝通而進行的知識傳遞與情感交流。因此,歷史教師在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時要與常規(guī)的、甚至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 提高教育質量,關鍵在課堂,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教師的生命價值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課堂上,教學成功的真正秘訣是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希望我的粗淺的一點認識能拋磚引玉,讓我們的歷史課堂能汲取更多的養(yǎng)分,真正高效起來。

參 考 文 獻:

第7篇:八年級歷史課件范文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歷史與社會教學;禮樂文明的確立;應用;反思

前言

現代的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也已經走出了原來講史、明史的圈圈,而是古為今用、外為中用了。現代教育技術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我國的現代教育正逐步擺脫傳統的“教師—黑板—教科書—學生”的教學模式,大力發(fā)展素質教育,提倡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創(chuàng)新能力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已成為時代的要求。為適應學生學習的需求及教育發(fā)展的需要,我們的教育引入了多種多樣的教育技術手段,如幻燈、投影、電視、錄像等視聽媒體技術、衛(wèi)星通訊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由此可見,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尤其重要。但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實踐中,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仍存在系列問題。只有更好地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技術手段,綜合考慮教學的實際需要,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效果,促進教學的發(fā)展,讓歷史與社會教學跟上時代的步伐。

一、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內涵

參照AECT1994教育技術定義,可以這樣理解現代教育技術:“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與學的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以實現教學最優(yōu)化的理論與實踐。”[1]

二、現代教育技術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應用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與應用,對教育正產生著日益深刻的影響?,F代教育需要教育的技術,裝備和手段的現代化?!盵2]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的特點便于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歷史與社會是一個包含古今中外非常巨大的信息世界,它涵蓋了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些信息反應著許多方面的內容,但其龐雜繁多,數不勝數。要使學生能夠了解這紛繁的知識,只靠書本的一點點內容以及教師的講解其實是遠遠不夠的,亦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F代教育技術以其巨大的信息量,方便快捷的檢索功能,使廣大師生擁有浩如煙海的歷史資料及快速查詢資料成為可能。更使得歷史教育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得以更加形象鮮活,更加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下面以八年級上冊《禮樂文明的確立》教案片斷為例來說明現代教育技術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應用:

首先采用視頻導入,播放視頻北京奧運會《擊缶而歌》,展現中國作為禮儀之邦歡迎八方來客的場景。在新課教學中分為周的建立、西周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兩部分。下面分別簡要介紹在講授三個制度中運用到的主要的多媒體技術。

1.分封制

在分封制這一節(jié)教學中采用了圖片教學,運用了周朝疆域的地圖(帶有動畫效果)。

2.宗法制

在宗法制這一節(jié)教學中,首先播放《宗法制》的視頻導入,之后又用到樹杈狀的西周等級示意圖的展示進一步說明宗法制。

3.禮樂制

在禮樂制這一節(jié)教學中,通過播放編鐘音樂,以及不同等級對死的稱呼的連線的練習和最后通過歸納周朝禮樂文明三大制度的作用和影響的知識點,來使同學們更好地學習禮樂制。

三、現代教育技術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作用

現代教育技術“有利于教育觀念的更新;是教育信息的呈現豐富多彩、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有助于促進教學模式的轉變。”[3]這里以《禮樂文明的確立》為例,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說明現代教育技術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作用。

(一)視頻、音樂的使用

課件中使用了兩段視頻《擊缶而歌》、《宗法制》以及一段編鐘音樂的播放。對于八年級學生而言恰到好處,學生的興趣一下就被調動了起來,課堂教學生動起來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尤其是利用視頻《擊缶而歌》導入,起到了渲染氣氛、醞釀情緒、集中注意力、滲透主題和把學生帶入情境的作用,有助于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二)地圖、圖片的使用

在講分封制這一節(jié)中在課件設計中充分利用歷史地圖,通過向學生展示周朝疆域的地圖(帶有動畫效果),學生觀察能力提高的同時,培養(yǎng)了他們的讀圖能力。而且形象生動的地圖使學生鮮活的歷史記憶有一個著陸之點,學習興趣大大提高。

(三)知識圖表的使用

多媒體課件中兩處使用了知識圖表——①樹杈狀的西周等級示意圖的展示 ②不同等級對死的稱呼的連線③歸納周朝禮樂文明三大制度的作用和影響的知識點。通過設定動畫效果,學生一邊回答,教師一邊逐層播放幻燈,既增加了教學的趣味性,也使學生的視覺不至于疲勞,對于掌握新知有很好的輔助作用。通過簡單醒目的圖表,使學生很容易的理解了本課的難點知識:王位世襲制和禪讓制的區(qū)別。

四、反思與小結

(一)教學反思

《禮樂文明的確立》教材內容邏輯清晰、明確,主要闡明禮樂文明包含的三種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和禮樂制度。邏輯清晰,知識性強是本節(jié)課的特點。所以如何做好三個知識點間的銜接和如何讓學生在面對這么大段文字的時候不覺得枯燥乏味是上好這節(jié)課的關鍵和難點。所以教師在教學中采取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指導為輔的方法。通過教師的循循善誘,學生一步步分析,使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新課程要求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探索形式多樣的教學途徑。本課對此進行了積極有益的嘗試。

課堂教學中,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應用Powerpoint制作課件,把一幅幅波瀾壯闊的史詩般的畫面,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有切身的體驗與感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探究欲望。

(二)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體會

多媒體在教學中的使用,能最大限度的拓展知識,可以對教材進行有效的補充。同時使靜止的知識生動化、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充分達到了教學的形象生動、有聲有色。但是內容太多所用的時間也就多了,往往無法按時完成教學任務。所以,一方面,課件制作要詳略得當,適當的補充,不宜過多而增加學生的負擔。課件的動畫設計也不能太花哨,否則學生的注意力會被動畫所吸引,而忽略了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要想落實三位目標,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學生課前的充分準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預習的良好習慣,在預習中熟悉教材內容,找出疑難問題,為聽課做好準備。

目前多媒體教學成為廣大歷史教師普遍運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多媒體運用于歷史教學的確具有強大的優(yōu)勢。但是通過的一定的教學實踐和觀察,我們會發(fā)現很多教師并沒有達到運用多媒體教學熟練自如、游刃有余的程度,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常有一種被多媒體束縛的感覺、教師和學生被多媒體課件牽著鼻子走,使多媒體課件在一定程度上沖擊甚至削弱了教師的主導及學生的主體作用。那么如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實現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仍然是我們今后的教學實踐中著重探究的方向。(作者單位:浙江省金華市浙江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 劉光然,詹青龍.現代教育技術[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0:15~16.

第8篇:八年級歷史課件范文

一 在多媒體歷史教學中,可以運用音像圖畫等直觀材料,實施再現教學

簡單地說,歷史就是過去客觀存在的事實,它不可能再現、重演。那么,我們學習它、研究它只能通過歷史遺跡、遺物、各種文物、文字及音像資料,而傳統歷史教學往往忽視這一方面的展現,把生動有趣的歷史變成干巴巴的講述,使學生誤以為學習歷史就是死記硬背,逐漸失去了對歷史的學習興趣。而運用多媒體信息手段,可以改變這一狀況,實施再現式教學。

開課時,通過多媒體播放歌曲《好日子》,同時展示改革開放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銀川市貌發(fā)生變化的圖片,銀川市的變化日新月異,人們的日子越過越好,引導學生思考:今天我們的好日子是怎么來的?由此導入新課可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對于,教材重點要求學生理解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為此,我精心挑選了一段的歷史視頻資料,讓學生走進歷史(視頻結束后)結合課本歸納的內容、意義。

如此一來,既可以大力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綜合歸納能力,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解答材料題型的能力。

可見多媒體教學能夠創(chuàng)設多種形式,實現更為逼真的問題情景,讓學生在其中認知歷史、感悟歷史,成為直接的觀察者和參與者。學生既可以帶著問題去看精心剪輯過的錄像、圖片進行思考,也可以通過錄像、圖片發(fā)現問題進行思考,達到知識遷移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目的。再者采用多媒體教學可以節(jié)省大量板書時間,同時容納大量史料,做到知識重點清晰,從而擴大了課堂的信息容量,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這些都是傳統歷史教學所不能比擬的。

二 在網絡歷史教學中運用內容豐富的歷史網站,大大擴展教學空間

如何讓學生感知豐富的、有血有肉的歷史呢?單憑教師所掌握的那點有限史料,根本無法滿足對歷史學科有濃烈興趣的學生的強烈的求知欲望,也無法很好地實施教學。那么充分利用網絡進行歷史教學就可以改變這一狀況。

首先,利用網上的資源教師可以大大豐富自己的歷史知識,還可以學到很多歷史教學的方法,下載很多教學用的圖片和課件。網上的資源雖不能說應有盡有,但可以說極為豐富。在學習《偉大的歷史轉折》一課時,我通過互聯網查找了深圳等經濟特區(qū)的經濟騰飛情況,根據史實分析歸納的偉大歷史作用。在《在希望的田野上》,我補充了從網絡中搜索到的有關史料圖片和在時期的農民有這樣的順口溜――“頭遍哨子我不買賬,二遍哨子我伸頭望,三遍哨子我還慢慢晃”。使學生充分理解“窮則思變”,小崗村農民是采取什么方式來擺脫困境的?看看這些網站,不僅可以學到外地的教學理論和方法;看到外地的試題試卷,下載現成的課件,還可以學到制作課件和網頁的技術。其次,眾多的網站為教師提供了個人業(yè)務進修的平臺,也為學生課余了解歷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學習,以補充課堂學習的不足。

三 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開展研究性學習

英國詩人雪萊曾這樣寫道:“歷史,是刻在時間記憶上的一首回旋詩。”而北師大版的初中歷史教材就增加了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課題,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了解歷史、感知歷史,還要研究歷史、以史為鑒。但學生受地域條件、經濟條件、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對于一些需要親身實踐的研究過程無法實施,尤其是那些地處偏遠、文化古跡很少的地區(qū)更是如此。而我們通過互聯網絡,不僅可以打破時空的界限,更可以加強與其他地區(qū)師生之間的研究交流。

第9篇:八年級歷史課件范文

一、對歷史新教材的認識

原來的材料把知識目標放在教學的首位,“以知識傳承為主”,內容多、程度深、觀念陳舊等問題突出。而在新理念指導下的新教材,圍繞三個維度尤其把情感目標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即“以學生發(fā)展為主”。我們從教材的使用情況認識到,人教版新課標歷史實驗教材確實是把“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教育理論作為整套新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經過比較,我認為,新教材與舊教材有以下幾個顯著的區(qū)別。

1.課文設計獨具匠心,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題的教育理念。

這套教材在課文設計和編寫體例上獨具匠心,以學生的學習為主體,糾正了教材只是教師“教本”的片面做法,而把教材變成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學本”。教材每課的體例大體包括:導語(傳說、故事,旨在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正文、堅排的資料(增強歷史真實感,幫助學生提高閱讀古文的能力)、“材料閱讀”(與本課教學內容相關的材料,供學生自行閱讀)、動腦筋(生動有趣的問題,使學生的思想機器開動起來)、活動與探究、課后自由閱讀卡(把課堂教學與課后活動結合起來,使學生在活動中增長知識與技能,也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幾個學習欄目。這樣的課文設計和編排,使新的歷史教科書真正變成了學生學習歷史的學本。

2.倡導探究性學習方式。

一套教材切實貫徹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注意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于強凋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弊病,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倡導新的學習方式,課文意設置了動腦筋、活動與探究等欄目;為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在每一個學習單元都設有活動課,將學生活動直接引入教科書體系和課堂學習過程之中,這是對傳統教科書的重大改革?;顒诱n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課程內容的生動性、啟發(fā)性和開放性,突出了學習過程與方法的教學,它對于激發(fā)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學習和探究問題的能力,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3.圖文并茂,有很強的可讀性。

在注重課程內容改革的同時,本套教材在課文的呈現方式上,注重圖表的有效運用,圖文并茂,具有很強的可讀性,適宜初中學生的學習習慣,從而大幅度增加了歷史知識表述中的生動性和直觀性,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對遙遠的歷史有一種切實的感受,真正做到融科學性、思想性和可讀性于一體。

4.歷史主線清晰,學習主題明確。

如七年級上冊內容,每個單元的題目就是幾個朝代的特點;八年級上冊,每個單元一個主題,條理非常清晰,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在這一體系下,新的初中歷史課程體系的構建,基本消除了現有歷史課程中存在的“難、繁、偏、舊”現象,適應初中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二、使用新教材帶來的變化

新的課程體系給教師留出了充分的駕馭教材的空間和余地,而新課標的目的也在于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他們受到很好的教育,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進一步完善人格。因此教師、學生在新的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觀念、行為、角色都要隨之發(fā)生變化。

經過一年多的課改實驗,我們在聽課、教研中感到了以下幾點突出的變化。

(一)教師的變化

1.從準備情況看,教師現在都感覺到一種強烈的緊迫感、使命感,不研究,不更新就適應不了新的教學,所以爭當新課程的研究者。

許多教師積極開發(fā)利用教育資源,尤其是校外教育資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有的歷史教師為講好一節(jié)課,為把課上得更生動形象,為制作好多媒體課件,不惜代價或自己到市里參加計算機學習、制作多媒體課件;或自己買一些與歷史教育有關的光盤,它們既充實了課堂教學內容,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

2.從新課導入看,引入形式豐富多彩。

現在聽歷史課不再單純是教師一上課就帶領學生復習上一節(jié)課的內容,然后再講新課?,F在光是新課的導入就很精彩,除了復習舊課式導入、提出問題式導和外,很多課都引用了詩詞式導入,播放樂曲式導入,圖片賞析式導入,總之,用這幾種形式導入新課會很快帶學生走進歷史,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3.從教學方式和方法來看,條件好的學校,可以用上多媒體教學,內容編排靈活,形式新穎,課件制作精美,直觀性很強,課容量大。

受條件所限,采用傳統教學方法的學校,經過教師努力也能把課上得精彩,吸引學生。無論哪種方式方法,在新課標、新理念指導下的新課程教學,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指導思想。在課堂上既有小組討論(常用形式),又有游戲、角色扮演、搶答競賽等形式,教師能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參與,與學生平等交流,教師也融入到學生的活動中。在教師鉆研教法的同時,還注意遵循新課標中“過程與方法”這個維度的要求,在授課中注意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如注意讓學生列表進行縱橫比較、中外對比,注意引導學生讀圖、填圖,使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從中提取有效信息。注意運用史料,幫助學生理解某一問題,并能用所學內容解答與材料有關的歷史問題,等等。

(二)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

新的教育理念,新的課程標準,新的教材體系,決定了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也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由于教學內容的時代性、生活性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體驗性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體現在每一節(jié)歷史課教學中。通過教學實踐,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學習方式能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例如,某些內容的分角色搶演,某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資料搜集,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評價等,都可以鍛煉學生查閱資料、運用資料和整理資料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學生的新思路、新點子不斷被開發(fā)出來,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