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中國語言文學論文范文

中國語言文學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國語言文學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國語言文學論文

第1篇:中國語言文學論文范文

外國文學之所以受到歡迎并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還在于其語言的生動,這是外國文學的語言藝術重要的表現(xiàn)之一。語言生動實際上就是通過語言的表達,使所描寫或者象征的人或者事物更加形象地呈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能夠使外國文學顯得真實而傳神,甚至讓讀者深陷其中的世界,猶如身臨其境。在外國文學中的許多作品都是完全由文學語言來進行對自我內心情感和思想的表達,看似簡單的語言中卻包羅著深刻的哲理,充滿深意和意境。甚至在作品中沒有一句多余的廢話,似乎每一句語言的設置、每一個情節(jié)的設定都有其存在的獨特意義。在作品中,讀者可以清晰的了解當時的社會風貌以及人們的生活狀態(tài)。

二、語言形象

在文學領域范圍內,文學語言是主宰文學的命脈的,因此文學語言對于文學而言有著不容小覷、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于外國文學也是一樣。在文學語言中,形象性是最基本的一個語言特征也是語言藝術應用中的基本特征。所謂語言的形象,與生動是有差別的,語言的生動可以使讀者了解作品中作者表達的內容,而語言的形象能使文學在更高的層次上。這就涉及到一個詞匯——感知。

對比語言生動而言,形象有兩個方面的性質。首先是其抽象性,換句話說,形象并不是真實存在的,而是人們根據(jù)自己的感知能力在思維中幻想出來的形象;第二就是表象性,無論是在讀者還是作者的頭腦中,都形成了固定的形象,從這一點上來講,形象具有表象性。這兩個性質是形象矛盾的兩個極端,但是又符合外國文學中的語言藝術。

這實際上作者通過這里用這種語言藝術方法對自己想要表達的事物進行描繪,展現(xiàn)給讀者,成功的讓讀者在其中體會深意。說到這里不得不提到19世紀英國著名的小說家簡•奧斯丁創(chuàng)作的《傲慢與偏見》,在這本書中,作者對人物的性格沒有直接的描寫,而是通過人物的對話內容和行為等表現(xiàn)出來,詳細的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把作品中每一個人物的形象都具象地出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

三、結論

第2篇:中國語言文學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本文著重討論文學翻譯中的語言變異及其產生的文體效果。人們在選擇語碼進行交際時會遵循一定的語法規(guī)則和語用原則。但是有時為了產生不同的文體效果以達到不同的交際目的,人們常常有意識地違背這些語言常規(guī),形成語言變異,尤其是文學作品中,作者往往通過語言變異產生文體效果,繼而形成作者自己或某一作品的風格。

一、引言

嚴格的講,文學翻譯應該是原著思想內容、形式以及風格準確地再現(xiàn).然而,現(xiàn)實并非總是如此.文學翻譯中出現(xiàn)了多種變異現(xiàn)象.究其原因,多種多樣。同時語言作為人們交流和表達自己思想的工具在不斷的使用過程中,也會產生各種非常規(guī)的使用形式。這些非常規(guī)的語言形式就被稱為語言變異。當這些變異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時,時常會令人們難以揣摩,無從把握。

二、文學翻譯及其變異現(xiàn)象

文學翻譯首先必須明確什么是文學。綜合中外論者對文學一詞的闡釋,我們知道文學具有以下主要特性: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用語言來反映生活、反映現(xiàn)實、表達思想、抒感的,是emotion-centered;它有審美價值,其語篇功能主要是用藝術的語言敘事、畫物、言情,達到感染人、娛悅人、教育人的目的。文學的這些特性也是它有別于其它文體的地方。要說清楚文學是什么雖然不易,但人們卻能很容易地告訴你: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影視等是文學。如此說來,文學語言就該是這些文學作品的語言,文學文體也就該是這些文體的總和。盡管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影視中又能分出各種流派、各種風格的作家作品,但我們的注意力這里主要集中在英語各體類之間的文學共性的東西,即小說、詩歌、散文、戲劇、影視的語言特征及其翻譯。

長期以來,文學翻譯一直被認為是派生的、模仿性的、第二位的文學形式,處于文學研究的邊緣,極少受到文學研究者和文學史家應有的重視。評論文學翻譯的標準大多是先驗性的,重原文文本輕譯文文本。20世紀70年代以后,人們開始對先驗性的“等值”標準提出質疑;描述性的、動態(tài)的翻譯研究應運而生。人們不再用“等值”、“正誤”、“好壞”、“對錯”等標準來評判翻譯文本,而是將翻譯文本中出現(xiàn)的“差異、謬誤、摸棱兩可、多元指涉,以及‘異質’的混亂”視作“文化意識形態(tài)直接影響特定文學抉擇的寶貴資源”。

研究文學翻譯的變異現(xiàn)象,首先要給文學翻譯的常規(guī)與變異下一個定義.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文學翻譯活動首先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與社會學中行為規(guī)范的功能類似。文學翻譯的常規(guī)是用來辨別合適的或不合適的翻譯行為的準則和標準.它由具體的文學翻譯的原則、標準、過程、方法等理論組成.與社會學中的越軌行為一樣,文學翻譯的變異是指違背了文學翻譯常規(guī)的翻譯行為或活動和不恰當?shù)氖褂梅g技巧等行為.文學翻譯作品中的變異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由此更是增加了文學翻譯的難度。

三、文學翻譯中的變異現(xiàn)象及其文體效果

文體學和文學緊密相關,一直被用來分析和評價文學作品。同時它也是翻譯工作者的必修課,翻譯工作者具有文體學知識將有助于發(fā)現(xiàn)原文的特色,從而忠實地翻譯原文。

文體學理論認為,作者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采用的任何符號,一個詞,一個句法,一種修辭手段或是某個敘事角度,都是作者獨具匠心的選擇,都是為了實現(xiàn)某種功能——或是突出主題,或是增強美學效果。因此,譯者一定要對每個對象的功能有清晰的認識,這樣才能忠實地翻譯出原文的韻味,使譯作讀者獲得與原作讀者相近的感受。

下面我們來看不同體類中的不同變異現(xiàn)象及其文體效果。

(一) 小說的翻譯

(1)人物語言的個性化變異

在一部小說中,尤其是在人物眾多的小說中,作家為了生動地再現(xiàn)形形的人物的個性,常常模仿他們各自的語言,使他們說出合乎自己身份、地位、教養(yǎng)、性格的話來,這是作家借人物語言塑造人物形象的一個重要手段。如馬克 吐溫的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小說的敘述部分即采用了經過錘煉的美國當代口語,書中的人物對話更是原原本本的生活語言的照錄,請看哈克與黑奴吉姆的對話:

"Hello, Jim, have I been asleep? Why didn't you stir me up?""Goodness gracious, is dat you, Huck? En you ain' dead-you ain' drownded-you's back agin? It's too good for true, honey, it is too good for true. Lemme look at you, chile ,lemme feel o'you…"

由此例可以看出,黑奴吉姆的語言充斥著訛讀、省音、不合語法、用詞不妥,這些極不規(guī)范的語言不僅僅只是傳遞了一種信息,透過它們讀者可以推測到有關這一人物更多的情況。

(2)敘述時空的混亂化變異

這一特點主要存在于一些現(xiàn)代派小說中。傳統(tǒng)小說的敘述總是時空脈絡清晰,要么依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描述,要么采用倒敘,即使多有場景變化,但時間和空間都交待得清清楚楚。而在一些現(xiàn)代派的作品中,由于作家對心理現(xiàn)實刻畫的追求,也由于作家的創(chuàng)作觀念及手法的緣故,如意識流手法的采用,常常使得時空變化模糊不清,作品中的人物思維、語言混亂無序,過去的、眼前的,想象中的人和事,紛亂一團,語言缺少了形式上的邏輯關連,變得毫無條理,不完整的句子很多,給理解帶來了較大困難。此時我們要引入一個文體學中的概念---前景化(foregrounding)。它是指通過一定的手法將需要表達的事物或現(xiàn)象突出地表現(xiàn)出來。通常它通過對標準常規(guī)的系統(tǒng)違反來達到,是引人注目的、新穎的。意識流小說往往描寫人物混亂流動的意識,因此在語篇上常常表現(xiàn)為詞匯組合、句法結構、語篇結構、敘述模式等多層面上偏離常規(guī)的前景化特征。。

(二) 詩歌的翻譯

一般說來,語言形式服務于內容,并具有一定的意義。就詩歌而言,形式的意義遠遠大于散文類作品中的語言形式。詩之所以成為詩,怎樣說與說了什么同樣重要,所以譯文中追求形似是譯者的重要任務之一。

現(xiàn)代文體學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風格是對常規(guī)的變異?!保⊿tyle is deviation of the norm)反過來講,語言常規(guī)的變異就是語體風格的意義。變異是超常規(guī),超常才能引起人們的關注、才能吸引人,超常才能體現(xiàn)語體風格。變異是手段,通過變異造成“突出”(foregrounding)?!巴怀觥币鉃椤安宦渌滋住?、富有新義,新義構成語體風格之意?!巴怀觥蓖ㄟ^語言變異來實現(xiàn)。如果把變異的語言現(xiàn)象看作“突出”,語言常規(guī)就是構成“突出”的“背景”(backgrounding)。有“背景”有“突出”才能勾勒出作品的整體美貌。將此觀點應用到詩歌的翻譯當中將會使譯者和讀者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意圖。

如美國現(xiàn)代詩人E.E.Commings曾寫了這樣的詩句“you pays your money and you doesn’t take your choice”(1950)。他勇敢地沖破了約定俗成的語法規(guī)則,在一般現(xiàn)在時第二人稱后的謂語動詞和助動詞詞尾加了-s和-es,給語體風格以新義。

(三) 舞臺劇及影視劇本的翻譯

劇本與小說、散文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通篇都是用對話寫成的。它們之間的另一個差別是小說和散文通常是供人默讀(當然也可以朗讀),而劇本卻是最終要訴諸聲形的(當然也可以拿來默讀),由此它構成了與其他文體絕然不同的變異。劇本中的對話(對白)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經過作家精煉后的詩句,如莎士比亞的詩劇中,人物語言多是詩的語言,正式程度較高,辭格也較多。第二種是經過作家加工后的較為正規(guī)的、完整的語言,它來自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再一種就是未經加工的生活語言照錄,多停頓,多不完整句,多不合語法規(guī)范句,多重復。當然,上述三種只是大致分類,在每一種類型中,語言的正式程度或用語特點又會因人物的年齡、性別、性格、身份、地位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有的人話語單調乏味,有的人則出語機智幽默,有的人言語矯柔造作,有的人則語言樸實自然……總之,有多少種人就會有多少種語言。

翻譯舞臺劇劇本和影視腳本,要充分考慮其上述特點,譯好人物語言,充分體現(xiàn)原劇整體語言特色和具體的每個人的語言特色,使語言連同人物一起"活"起來,"動"起來。就舞臺劇劇本的翻譯而言,其目的不外乎有兩個:一是為該劇在另一個國度用另一種語言演出服務,二是譯出來供人閱讀。但不管是出于哪一種目的,譯者都應考慮原文作為劇本的特點。如朱生豪在譯莎士比亞劇本時,常常要讓自己扮作劇中人物,拿譯出的句子讀一下,看一看是否上口。影視翻譯與普通小說翻譯的不同之一在于它受制于口形及時間。屏幕上演員說話時間如只有五秒鐘,那譯文的字數(shù)也就不能太多,不能是演員已經閉嘴,而配音卻仍在說話,這對于譯者是一個考驗。同時,譯文還必須照顧到演員說話過程中的停頓。如Memories are wonderful…and the good ones…stick to you like glue. (回憶是美好的…好的回憶……將伴你終身。)如要將stick to you like glue譯為"將象膠一樣始終粘著你",那就太長了。配音要想逼真,還要考慮選詞的口形與屏幕口形的一致。一般來說,嘴巴張得較大,譯時應選擇開口呼的漢字,反之則選用閉口呼的漢字。此外,譯者必須關注屏幕人物的動作神情,了解人物性格特征,用性格化的語言反映人物的喜怒哀樂、粗俗高雅。

(四) 散文的翻譯

翻譯散文,首先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內容與風格,因為內容與風格是統(tǒng)一的。譬如英國早期的散文多為說明性文字、教育用文字和勸諭性文字,用古英語寫成,以簡潔樸實見長,且有明顯的口語化傾向。另外要認真體會散文的時代風格與作家風格,如培根的散文多用排比并列句式,形式工整,而這同時也是英國十七世紀散文的一大修辭特點。十八世紀的散文,初中期口語化盛行,代表作家是艾迪生(Joseph Addison)和斯梯爾(Richard Steele),但到了末期卻又轉向典雅華麗。到了十九世紀,雖然一部分作家仍堅持散文樸實無華的特點,但在整個文學藝術界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浪漫派散文似乎一直占據(jù)上風,作家常直抒胸臆,表現(xiàn)自己鮮明獨特的個性。這類散文句式靈活、語言新穎,富有極強的感染力。其生動的比喻、強烈的節(jié)奏感、飛揚的文采形成了散文的時代特色。但進入二十世紀后,英國散文的主流又回到了以正規(guī)口語為基礎的樸實自然語言。翻譯英語散文時,對上述語言風格的變異不能不察。

四、結語

綜上所述,文學翻譯中的確存在著許多語言變異現(xiàn)象,并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文體及其他效果。由于產生這些變異現(xiàn)象的原因復雜多樣,其表現(xiàn)特征也會很難把握,這就要求譯者和讀者能從多方面多角度來思考和分析這些語言現(xiàn)象和文體現(xiàn)象,促使文學翻譯工作更順利地發(fā)展下去。

參考文獻

[1]Susan Bassnett and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History, Culture [M] (London: Cassell, 1990).

[2]侯維瑞. 英語語體[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8

第3篇:中國語言文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語言輸入理論;語文閱讀教學;啟示

自從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語言輸入假說”后,人們將其應用于語言學習的各個方面,如聽說教學、閱讀教學、寫作教學等,使我們對語言學習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本文擬就次理論中的可理解性輸入假說展開探討并就其對我國中學語文教學的啟示做初步探討。

一、Krashen的可理解性輸入假說

克拉申(Krashen)認為,語言習得的關鍵在于獲得輸入(input),并且一定是可理解性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如何獲得可理解性輸入呢?首先要分清楚兩個“水平”的問題,即:(i)學習者已有的語言水平及(i+1)學習者要達到的語言水平。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再現(xiàn)學習者已經習得的內容和準備學習的內容。通常情況下,學習者都很難把學得的知識運用起來達到習得的目的。因此,以“舊”導“新”,將新知識與舊知識掛上鉤,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準確把握學生的現(xiàn)有閱讀水平,為他們提供合適的閱讀材料是實現(xiàn)有效閱讀的必要條件??死暾J為,語言輸入的質很重要。所要學習的材料首先應該是可理解性的。課堂是學生獲得可理解性語料的主要途徑,如果學生理解不了輸入的信息,教師的課上得再精彩都是徒勞。其次,語言輸入的量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起著關鍵的作用。為學習者提供足夠的可理解性語料是語言習得的重要因素。最后,所學習的內容總體上不應該超過學生的學習能力,但又必須略高于學習者現(xiàn)有水平,語言的習得才可能發(fā)生。因為,如果是學習者已經掌握的、很容易理解的所輸入的語料將無法激起學習者的興趣和動機。但是,若所輸入語料的難度大大高于學習者現(xiàn)有的水平,他們將無法理解語料,從而喪失學習興趣,這也不利于語言能力的提高。

二、中學語文閱讀教學

1、中學語文閱讀課程標準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也在“課程總目標”中提出:“培養(yǎng)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背誦優(yōu)秀詩文240篇(段)。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逼渲?,要求中學生應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此外,對于課外閱讀,提出: “要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從總目標中,我們不難看出中學語文閱讀教學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獲得通過閱讀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能力。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就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輸入有效的、足夠的語料。

2、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

目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在很多學習中,合理的方式是教師處于主導地位,學生處于主體地位,語文閱讀教學也不例外。而在現(xiàn)今的語文閱讀教學課堂中,教師往往擔當主角,學生被牽著鼻子走。前者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后者只要順著預先設計好的軌道思考就可以了。從整篇文章的布局,到具體詞句的推敲,都由教師倒給學生。大部分的課堂時間被教師主觀的分析和繁瑣的提問占據(jù),學生能自己讀書的時間少之又少,最終導致學生“被閱讀”的現(xiàn)象。

(2)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很多教師將中學語文閱讀課上成了閱讀應試課,如何在閱讀測試部分獲取高分成了這門課的終極目標。忽視原文的意義及其想要傳達的情感,按照閱讀考試模式訓練學生,統(tǒng)一標準答案,在解題技巧和方法上花費大量時間,從而讓學習者在閱讀中的獨特情感體驗得不到開發(fā)。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方式便會陷入機械化,阻礙他們的個性發(fā)展。

(3)學生的課外閱讀要求量少,且缺乏有效的指導。相當多的學生除了學習課本知識外,很少閱讀其它材料。即使有課外閱讀,他們接觸到的目前市面上充斥的盜版書籍或一些不適合他們年齡的小說等,不僅不能促進學習者閱讀能力的提高,還會對他們的身心造成不良影響。

總體來看,我國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也存在語料輸入的質和量的問題。

三、語言輸入理論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啟示

1、準確把握學生現(xiàn)有的閱讀水平,根據(jù)這個現(xiàn)有水平和他們的實際需要, 采用適當?shù)慕虒W方法和手段,提高閱讀課堂輸入語料的質,這是“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在閱讀教學上的運用。教師不僅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輸入, 還可以讓學生結合上下文語境理解語料。理解在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學生理解不了信息, 就談不上吸收所輸入的信息,更談不上輸出和運用所學內容。因此,在課堂上采用何種方式和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提供給他們的材料是教師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教學內容或教材再好, 若教學方法不當, 就達不到教學目標,產生不了想要的教學效果。方式和手段可以多種多樣,例如,《語文課程標準》有一條規(guī)定,要求學生自己能夠“體會和推敲重要詞語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教師可以首先要求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在語言環(huán)境中去理解詞語的含義,找找同意詞和反義詞;接著可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把生活閱歷和文本環(huán)境融合起來理解;然后可借助詞典字典幫助理解,把具體語境中重點詞的意思與工具書中的意思對比理解;最后,可讓學生造個句子,邊運用邊理解。此外,回讀全文、重溫精彩片斷、積累儲存等也是語文閱讀教學中常用的有效手段。

2、重視課外閱讀,課內課外相結合, 增加學生閱讀的量。教師只有在抓緊課堂閱讀教學的同時, 充分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興趣, 才能真正做到厚積薄發(fā)。當前,初中語文課內教材主體部分主要包括兩大板塊:閱讀和綜合性學習。不僅閱讀主體部分,就連綜合性學習板塊,也包括了大量的閱讀內容。而中學語文課外閱讀教材自2001年起,開始嘗試把課外閱讀材料納入教材編排體系,七至九年級在每冊安排2—3部作品,高中每冊介紹2部,這些措施突出課外閱讀的重要地位,表明了閱讀量對閱讀教學的重要性。這部分內容主要為了培養(yǎng)學生形成閱讀興趣,養(yǎng)成閱讀習慣,提高閱讀整本書的能力,最終提高他們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由于課內材料數(shù)量不多,教學時數(shù)也有限,與實際需要的閱讀量相比,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課外補充材料,以課內教材為主,課外自讀為輔,讓學生有機會能夠把在課內學習時獲得的種種知識和能力,舉一反三,用到課外閱讀當中。這個輔助不但可以鞏固和擴大課內所學的知識,而且可以充分鍛煉自學能力,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此外,現(xiàn)在數(shù)字化和網(wǎng)絡化已經成為現(xiàn)代社會的一個明顯的趨勢,網(wǎng)絡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閱讀文本除了書籍外,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磁帶、光盤等都是比較容易獲得的閱讀載體。而網(wǎng)絡因其大容量、簡便快捷、可以隨意進行等優(yōu)勢,能夠同時傳播大量的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各種形式的信息,大有取代以往傳統(tǒng)閱讀模式而成為更流行的閱讀方式。但網(wǎng)絡閱讀也有其缺點,如信息的正確性、持續(xù)性等都無法得到保證。因此,語文教師還應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網(wǎng)絡閱讀,精心選擇閱讀材料, 指導學生不斷收集課內外語文閱讀信息,以此開闊學生的眼界,更好地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3、重視閱讀主體的地位,讓他們能自主思考,使閱讀富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而凌駕于閱讀的標準答案之上。由于每個人的生活體驗各不相同,他們對于相同材料的感受也不盡相同。一百個人能讀出一百部《紅樓夢》。因此,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不能用標準答案去框住學生,不能輕易評判答案的對錯, 只有這樣, 才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實行開放式的閱讀教學模式,實現(xiàn)學生與閱讀文本、學生與教師的自由對話。讓學生大膽質疑,主動探求, 自主發(fā)現(xiàn), 有所創(chuàng)新,將課堂內學到的知識運用到課外的實際生活中,讓學生產生新的知識情感體驗,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

四、結束語

“據(jù)2005年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我國國民年人均閱讀量僅有0.7冊,韓國11冊,日本40冊,美國60冊,猶太人75冊,俄國每20人便擁有一套《普希金全集》?!比绾翁岣呶覈竦拈喿x的質和量呢?作為中學語文老師,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應注重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有效地結合起來,把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他們的情感發(fā)展作為閱讀教學的指導思想。語文既是一門基礎學科,也是一門人文學科。語文閱讀教學的本質就是真正實現(xiàn)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第4篇:中國語言文學論文范文

開幕式由東北大學文法學院副院長杜寶貴教授主持。東北大學宣傳部部長丁義浩、遼寧省社科聯(lián)主席張沈立、遼寧省教育廳科技處處長陳濤、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環(huán)境哲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盧風教授、中國環(huán)境倫理學會會長、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葉平教授、遼寧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研究會理事長、大連理工大學學院院長魏曉文、遼寧省政府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軍出席了開幕式并對研討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

在13日上午的大會報告階段,先后做主題報告的有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的葉平教授、吉林大學的劉福森教授、北京大學的郇慶治教授、南京師范大學的曹孟勤教授、東北大學的秦書生教授、北京工商大學的王魯娜教授。14日上午的大會交流階段,清華大學的蔣勁松副教授、南京林業(yè)大學的曹順仙教授、四川師范大學的唐代興教授、哈爾濱工業(yè)大學的解保軍教授、北京林業(yè)大學的楊志華副教授、東北大學的于春玲副教授等做了主題發(fā)言。專家學者們就生態(tài)文明的研究范式、理論體系構建、實踐路徑選擇等相關主題做了報告。

13日下午的分組討論會持續(xù)了三個多小時,與會專家、學者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展開了激烈的對話與爭鳴,現(xiàn)場氣氛熱烈,迭起,圍繞“生態(tài)文明與社會主義”這一會議主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和充分交流。

第5篇:中國語言文學論文范文

《海外英語》是一本綜合性的外語類學術期刊,內容涉及語言學、外語教育、翻譯學、文學文化研究、科學技術等諸多方面,我刊注重反映一級學科外國語言文學的前沿動態(tài)、報告國內外有關的最新研究成果或信息;兼顧純理論性和實證性研究,不僅載有文論型的文章,而且報導可直接用于外語教學實踐的成果。 

我刊是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shù)據(jù)庫及中國人文科學引文數(shù)據(jù)庫來源期刊,是《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入編刊物,并加入了萬方數(shù)據(jù)數(shù)字化期刊陣列,可在中國知網(wǎng)、中國期刊網(wǎng)、萬方數(shù)據(jù)、維普數(shù)據(jù)等網(wǎng)站瀏覽和檢索。我刊所載的論文題目全都被收入《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各有關分冊的索引部分。近年來被《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全文轉載和摘載情況在同類期刊中排名靠前。 

《海外英語》創(chuàng)刊伊始即面向全世界公開發(fā)行,近10年來在國際、國內產生了很大影響力。它是一本綜合性的外語類學術期刊,內容涉及語言學、外語教育、翻譯學、文學文化研究、科學技術等諸多方面。它注重反映一級學科外國語言文學的前沿動態(tài)、報告國內外有關的最新研究成果或信息;兼顧純理論性和實證性研究,不僅載有文論型的文章,而且報導可直接用于外語教學實踐的成果。 它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獲得國家外交部、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特別支持,代表中國權威的英語雜志。它是目前安徽省內唯一一家普及性英語讀物類雜志,在全國英語期刊市場上和讀者中已經具有了影響力,讀者層次主要固定在高中生、大學生,以及部分教師。

欄目設置

教授講壇:國內知名高校知名教授的學術前沿類論文; 

博士論壇:“985、211”類重點高校博士生的研究論文; 

語言學研究:介紹語言學領域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 

外語教育:重點介紹高教外語教學的理論成果; 

翻譯研究:對翻譯理論和方法以及翻譯史的研究; 

中外文學文化研究:對外國文學作品、作家思潮、跨文化的分析與評論; 

教改新論:側重外語教育教學改革的最新成果介紹; 

海外視野:側重介紹國際上先進的外語教學理念和研究成果、財經類交流文章; 

第6篇:中國語言文學論文范文

“語文”作為一門課程的名稱,其基本內容包括聽、說、讀、寫的訓練。葉圣陶說:“‘語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選用中小學課本之時。前此中學稱‘國文’,小學稱‘國語’,至是乃統(tǒng)而一之。彼時同人之意,以為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見此學科‘聽’‘說’‘讀’‘寫’宜并重,誦習課本,練習作文,固為讀寫之事,而茍忽于聽說,不注意訓練,則讀寫之成效亦將減損?!?/p>

“語文”既作為課程名稱,又作為教材名稱。

關鍵詞:“語文”含義;書面語;教材

中圖分類號:C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9.010

文章編號:1672-0407(2012)09-023-02

收稿日期:2012-08-22

1950年6月,國家出版總署編審局編輯出版了全國統(tǒng)一的以“語文”命名的教材。這套教材的《編輯大意》指出:“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出來的是文章,文章依據(jù)語言,‘語’和‘文’是分不開的。語文教學應該包括聽話、說話、閱讀、寫作四項。因此,這套課本不再用‘國文’或‘國語’的舊名稱,改稱‘語文課本’?!?/p>

無論是以“語文”作為課程名稱,還是以“語文”作為教材名稱,其基本思想似乎都可以明確表述為:“語文”即“語言”,包括“口頭語言”(語)和“書面語言”(文)。葉圣陶解釋說:“什么叫語文?語文就是語言,就是平常說的話。嘴里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的叫書面語言。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p>

葉圣陶先生對“語文”學科的命名及其解說,曾得到語文教育界的普遍認同。呂叔湘先生在1978年4月22日以《中小學語文教學問題》為題的講話中說:“語文這門課,是老辦法小學叫國語、中學叫國文好呢,還是想法統(tǒng)一起來?當時有一位同志提議說,我們就叫它語文行不行?語也在里頭,文也在里頭。后來就決定用語文這個名稱了?!睆堉竟壬?979年5月寫的《說“語文”》一文中也說:“原來的‘國語’和‘國文’,經過研究,認為小學和中學都應當以學習白話文為主,中學逐漸加學一點文言文;至于作文,則一律寫白話文??傊?,在普通教育階段,這門功課應當教學生在口頭上和書面上掌握切近生活實際,切合日常應用的語言能力。根據(jù)這樣的看法,按照葉圣陶先生的建議,不再用‘國文’‘國語’兩個名稱,小學和中學一律稱為‘語文’。這就是這門功課叫作‘語文’的來由。這個‘語文’就是‘語言’的意思,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在口頭謂之語,在書面謂之文,合起來稱為‘語文’?!?/p>

在“語文”作為課程教材名稱使用的過程中,對“語文”含義,除了“語文就是語言”之外,還有“語言文章”“語言文字”“語言文學”等幾種不同的解說。

針對這些解說,葉圣陶先生多次指出:“‘語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之中小學語文課本。當時想法,口頭為‘語’,筆下為‘文’,合成一詞,就稱‘語文’。自此推想,似以‘語言文章’為較切?!摹^‘文字’,似指一個個的字,不甚愜當?!摹^‘文學’,又不能包容文學以外之文章。”“其后有人釋為‘語言文字’,有人釋為‘語言文學’,皆非立此名之原意。第二種解釋與原意為近,唯‘文’字含義較‘文學’為廣,緣書面之‘文’不盡屬于‘文學’也。課本中有文學作品,有非文學之各體文章,可以證之。第一種解釋之‘文字’,如理解為成篇之書面語,則亦與原意合矣?!?/p>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對“語文”一詞有兩個解釋,一是“語言和文字”,一是“語言和文學”。該詞典在解釋“語言”一詞時稱:“‘語言’一般包括它的書面形式,但在與‘文字’并舉時只指口語?!边@就是說:“語言文字”專指口頭語言和書面文字。呂叔湘認為:“語文這兩個字連在一起來講,可以有兩個講法,一種可理解為語言和文字,也就是說口頭的語言和書面的語言;另一種也可理解為語言和文學,那就不一樣了。中小學這個課程的名字叫語文,原來的意思可能是語言文字,但是很多人把他理解為語言文學?!眳问逑嫦壬@里雖然也將“語文”理解為“語言文字”,但仍然是指“口頭的語言和書面的語言”。

可見,葉圣陶先生所說的“語文就是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實際上已經包容了“語言文章”(“文章”為書面語言)、“語言文字”(“文字”為書面語言的符號)、“語言文學”(“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以書面語言為載體)的含義。

既然語文教育中的“語文”應理解為“語言”,那么為什么這門課程不叫“語言”而稱“語文”呢?這主要是因為“語言”有時僅指口頭語言,叫做“語文”,是為了強調這門課程不但包含口頭“語”,而且包含書面“文”。1980年7月14日,葉圣陶在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成立大會上解釋說:“一九四九年改用‘語文’這個名稱,因為這門功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既然是運用語言的本領的,為什么不叫‘語言’呢?口頭說的是‘語’,筆下寫的是‘文’,二者手段不同,其實是一回事。功課不叫‘語言’而叫‘語文’,表明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要在這門功課里學習的意思?!Z文’這個名稱并不是把過去的‘國語’和‘國文’合并起來,也不是‘語’指語言,‘文’指文學(雖然教材里有不少文學作品)?!?/p>

我們理解:“語文”,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門課程,指的是祖國語言的教育,即作為中華民族通用語的漢語言的教育。它既包含口頭語言的學習,又包含書面語言的學習;既包含語言形式的掌握,又包含語言內容的理解;既包含著一個民族的語言系統(tǒng)和規(guī)則(即狹義的語言)的學習,又包含著按照這一語言系統(tǒng)和規(guī)則所進行的言語行為(讀、寫、聽、說)的訓練以及按照這一語言系統(tǒng)和規(guī)則形成的言語作品的學習。正如鐘啟泉先生所指出的:“語文學科就是從形式與內容兩個側面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兼具‘形式訓練’與‘實質訓練’的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蓖鯇幭壬鷦t從語文教師的角度指出:“語文教師應當通過語文教學養(yǎng)成學生從語料中發(fā)現(xiàn)語言現(xiàn)象、概括語言規(guī)律的銳敏性、興趣和習慣;教給他們貯存語言材料的正確、有效方法,促使他們通過自學的積累,逐漸豐富自己的語言;讓他們在獲得新知識的實踐過程中,訓練他們把已加工成熟的思想用最得體、優(yōu)美的語言表達出來的能力;最后,還要以語言為橋梁,培養(yǎng)他們的人際交往意識、創(chuàng)造思維意識和文化修養(yǎng)意識。”

近幾年來,在關于“語文”含義的討論中,又有三種新的解說:“言語”說、“文學”說、“文化”說。

有學者認為:“‘語文’指的是漢言語,語文教育是我們母語漢語的言語教育。”筆者以為,這一觀點縮小了語文的外延。語文學習,既包括言語的學習,也包括狹義的語言的學習。雖然作為母語課程內容的語言系統(tǒng)及規(guī)則,人們可以在日常生活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通過自發(fā)的經驗和認知多少獲得一些,但這些畢竟是零碎的,與在學校教育的情境中通過較高級的思維活動系統(tǒng)地學習是不能相比的。學校開設語文課程之所以有必要,即在于可以使母語的學習和掌握,由自發(fā)的、偏重感性經驗的、少慢差費的暗中摸索,走向自覺的、偏重科學理性的、多快好省的明中探討,這其中便包括語言系統(tǒng)及規(guī)則的學習。

也有學者認為,語文就是文學,語文教育就是文學教育。筆者以為:這一觀點同樣把語文的所指縮小了。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一方面,作為一門藝術,文學作品與政治論文、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相比在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方面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語文教育無疑要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另一方面,作為學習語言的語料,語文課本中的文學作品與政治論文、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的性質又是相同的。語文學習既然包含語言形式與內容方面的學習,就已經包含了作為語言的成品的文學作品與政治論文、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的形式與內容方面的學習,文學教育就已經是語文教育的應有之義了。而以文學來解說語文,將政治論文、科普讀物、以及其他實用文章的讀寫排除在語文之外,則顯然是不妥的。

第7篇:中國語言文學論文范文

[關鍵詞]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科建設

一、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設置概況。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是我國高等院校設置最多、歷史最悠久的專業(yè)之一,更是高等院校專業(yè)構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專業(yè)之一。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在近現(xiàn)代大學中又稱中文系或國文系,近年有些高校稱中國語言文學系。

在設置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眾多高校中,民族院校處于一種比較特殊的地位。民族院校是我國專門培養(yǎng)少數(shù)民族干部和專業(yè)技術人才的高等院校。我國目前共有本科民族院校13所,其中國家民委直屬6所即中央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大連民族學院,各省、區(qū)屬7所即云南民族大學、貴州民族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民族學院、青海民族學院、湖北民族學院。此外還有一些處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以培養(yǎng)少數(shù)民族干部為主的綜合性高校如新疆大學、內蒙古大學、大學、廣西大學、寧夏大學、青海師范大學等,都設有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設置較早的是在20世紀50年代,如西南民族大學1956年設??疲?957年設本科。

相對于各類綜合性大學、師范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科建設而言,民族院校中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在師資隊伍、專業(yè)建設、教學改革、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既有相似的問題,更面臨著各自特殊的難題。首先,民族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在諸多方面本來就無法和綜合性大學相比;其次,在我們民族院校內部強調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重視不夠,無論是經費還是科研項目等方面都不可能向其傾斜;第三,民族院校內其他專業(yè)的同志沒有認識到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基礎性、應用性地位和作用,一味強調各自專業(yè)的應用性、實用性,忽略了漢語言文學對其他那些應用性、實用性專業(yè)的支撐作用。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在民族院校的重要意義。

(一)對于少數(shù)民族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意義。

首先,從民族院校學生在校學習來講,漢語文是他們必備的工具。民族院校的學生無論在學校選學什么專業(yè),都離不開漢語文這根拐杖。如果漢語文的基礎比較差,學習各類專業(yè)知識將必然會面臨許多困難,肯定會影響到他們的專業(yè)學習和研究。

其次,漢語文可以提高民族院校學生擇業(yè)的競爭力。當今對人才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假如學生只是精通某種民族語文而缺乏漢語文的表達和書寫能力,學生畢業(yè)時就會感受到比別人更大更多的就業(yè)壓力。

第三,漢語文對于中華大家庭各民族共同交流和經濟建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華大家庭中有55個少數(shù)民族,黨和政府一貫主張“尊重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文字”,憲法也明文規(guī)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fā)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語文是民族地區(qū)教育和民族文化傳承所必需的。但是漢語是我國最廣泛的交際工具,也是聯(lián)合國工作語言之一,更是在世界上有重要影響的語言之一。因此,少數(shù)民族人才的培養(yǎng)就離不開漢語言文字學的學習。有少數(shù)民族學者早就指出:“少數(shù)民族懂得漢語文的人越多,運用漢語文的能力越強,本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也就發(fā)展越快。”

(二)有利于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首先,漢語言文字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結晶。語言作為一種歷史文化現(xiàn)象,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變化而形成和變化的,在形成、發(fā)展、變化的漫長歷史進程中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包括各民族之間的交往都會對漢語產生影響,換句話說漢字不單單屬于漢民族,而且是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結晶。

其次,漢字文獻也不僅僅是漢族文化的載體。浩如煙海的漢字古籍文獻,是中華民族發(fā)展歷程中綜合知識的總結,也記載著各民族文化的融合與交流,甚至許多少數(shù)民族的生產生活經驗、文學藝術也主要靠漢字文獻而得以流傳至今,換言之漢字文獻成為中華多民族交流的見證,也為保存各少數(shù)民族文化做出過積極貢獻。

因此,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漢語言文學,可以進一步增強對民族團結的認識,樹立在中華大家庭中漢族離不開少數(shù)民族、少數(shù)民族離不開漢族的思想觀念,樹立“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的意識,從而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三)有利于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建設、穩(wěn)定與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人才學好漢語言文學,可以更好地對外交流,可以更便捷地獲取各類信息,從而更好地為少數(shù)民族省、區(qū)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tài)文明建設作貢獻,縮小發(fā)達地區(qū)與落后地區(qū)的差距,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繁榮昌盛做出更大貢獻。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科建設的思考和愿景。

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已經開始在漢語言文學學科建設上作思考、探索和改革。

第一,文學院近些年高度重視學科建設,并從學理上進行探討,在實踐中進行改革。比如徐希平早在2003年就發(fā)表了《關于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本科人才培養(yǎng)的思考》,2007年又發(fā)表了《加強實踐、突出特色,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等論文,從理論上對此進行了思索和研究;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各學科的老師都在積極探索、踏實改革、認真實踐,學院在2007年西南民族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辦學50周年之際,特地將全院師生對于漢語言文學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的相關論文結集出版。

第二,加強教學改革與研究。文學院從2006年期每年定期舉行“文學院教學活動月暨教學藝術研討會”,至今已連續(xù)舉辦了三屆,全院師生共同參與,推動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科建設、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yǎng)。

第三,加強課程建設,深化教學改革。學院十分重視課程建設,到目前為止?jié)h語言文學專業(yè)有省級精品課程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校級精品課程現(xiàn)代漢語、美學概論、外國文學史。漢語言文學專業(yè)2007年被批準為四川省特色專業(yè)。

第四,在學校實行完全學分制的前提下,認真調查研究,切實修訂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計劃和學生修讀指南,突出漢語言文學在民族院校的特色和優(yōu)勢。其中我們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堅持完成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普通教學計劃的前提下,拓寬對民族文化、民族文學以及民族交融有關知識的了解和認識;其次適當調整課程結構,加強對各民族學生漢語言文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訓練;再者增加對中國文學和文化介紹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即重視過去被忽略的各少數(shù)民族代表性文學作品和許多保留在漢字文獻中的少數(shù)民族作品;最后注重基礎課與應用型課程的有機結合,強化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各民族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chuàng)新能力。

第五,切實改進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增大各門課程的信息量,有效激發(fā)學生專業(yè)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到目前為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所有課程都已實現(xiàn)多媒體教學。

雖然我們做了一些嘗試和努力,但我們和兄弟院校還有差距,我們也還有許多困惑,所以我們殷切期望通過全國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qū)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科建設研討會,實現(xiàn)如下愿景:

其一,加強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qū)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交流和溝通。有利于我們揚長避短、進一步突出各自的特色,更好地適應西部地區(qū)、民族地區(qū)對多民族人才的需求。

其二,希望由此搭建一個平臺,將研討會辦成一個可持續(xù)的、松散的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qū)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聯(lián)誼、交流和溝通的論壇。我們希望由今天開始,以后大家輪流、不定期地舉辦此研討會,增進友誼,互相學習,使我們辦出各自特色。新晨

其三,推動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教材建設。過去因為各種客觀和主觀的原因,我們不得不選用“權威”教材,可是這些教材卻不適合民族院校多民族學生的文化和知識水平,我們希望組織力量編寫立足于民族院校多民族學生實際情況的、適合多民族學生多元文化背景的教材。

其四,推動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科建設再上新臺階。召開研討會,有幸請到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qū)高校文學院、中文系的各位領導、專家,希望能不吝賜教,毫不保留地將您們好的辦學理念和思路,成功的改革實踐經驗傳授給我們,我們將認真學習,深化我們的教學改革,推動我們的專業(yè)建設,從而使?jié)h語言文學專業(yè),使文學院辦得更有特色。

參考文獻:

[1]張綿英,阿旺措成。略論藏族地區(qū)的‘雙語’教學[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88(民族語言文學研究專輯)。

[2]。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

[3]徐希平。關于民族院校漢語言文學本科人才培養(yǎng)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10)。

第8篇:中國語言文學論文范文

戶口所在: 白云區(qū) 國 籍: 中國

婚姻狀況: 未婚 民 族: 漢族

培訓認證: 未參加 身 高: 164 cm

誠信徽章: 未申請 體 重:

人才測評: 未測評

我的特長:

求職意向人才類型: 普通求職

應聘職位: 教師:教育,外語翻譯:翻譯,高級管理:管理

工作年限: 0 職 稱: 無職稱

求職類型: 兼職 可到職日期: 隨時

月薪要求: 面議 希望工作地區(qū): 廣州,深圳, 公司性質: 所屬行業(yè):

擔任職位: 韋達高公司 攤位翻譯

工作描述:

離職原因: 展會結束 公司性質: 所屬行業(yè):

擔任職位: 助理輔導老師

工作描述: 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改革任務型學習模式

離職原因: 學期結束 公司性質: 所屬行業(yè):

擔任職位: vango公司 攤位翻譯

工作描述:

離職原因: 展會結束 公司性質: 所屬行業(yè):

擔任職位: 辦證廳 學生助理

工作描述:

離職原因: 任期滿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研究生團學 起止年月:2009-09 ~ 2009-11

公司性質: 所屬行業(yè):

擔任職位: 組織部 干事

工作描述:

離職原因: 時間忙不過來

廈門同安一中 起止年月:2008-09 ~ 2008-11

公司性質: 所屬行業(yè):

擔任職位: 英語老師、實習班主任兼實習隊長

工作描述: 高一3、4班 實習

離職原因: 實習結束

海交會 起止年月:2008-06 ~ 2008-06

公司性質: 所屬行業(yè):

擔任職位: 福建省外事辦 外事翻譯志愿者

工作描述:

離職原因: 展會結束

福建師范大學 起止年月:2007-09 ~ 2008-07

公司性質: 所屬行業(yè):

擔任職位: 治保部 副部長

工作描述:

離職原因: 任期滿

福建師范大學 起止年月:2006-09 ~ 2008-07

公司性質: 所屬行業(yè):

擔任職位: 校禮儀隊

工作描述: 擔任職位: 場館禮賓組 志愿者

工作描述: 擔任職位: 場館禮賓組 志愿者

工作描述:

教育背景畢業(yè)院校: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研究生)

最高學歷: 本科 獲得學位: 畢業(yè)日期: 2012-07

專 業(yè) 一: 英語語言文學 專 業(yè) 二:

起始年月 終止年月 學校(機構) 所學專業(yè) 獲得證書 證書編號

2005-09 2009-06 福建師范大學 英語(師范) 學士學位、本科學歷、教師資格證、TEM8/TEM4、CFT4(大學法語四級) -

2009-09 2012-07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研究生) 英語語言文學 - -

語言能力外語: 英語 優(yōu)秀 粵語水平: 一般

其它外語能力:

國語水平: 優(yōu)秀

第9篇:中國語言文學論文范文

在全國重點學科遴選工作告一段落之后,各高校的中文學科應適時調整學科建設目標和具體路徑,回歸中國語言文學教學與科研的自身規(guī)律。具體而言,在師資建設方面,應著力實現(xiàn)教研團隊的梯隊化,合理分工;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應提升教學質量,夯實學生基礎,并樹立學術自信;在科研工作方面,應注重學術內涵導向與質量提升,兼顧基礎與應用兩個維度;在學科結構方面,應整合內部二級學科的力量,并與其他學科實現(xiàn)協(xié)同創(chuàng)新。在上述路徑的具體實踐中,應該結合本校、本系的實際,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科建設。

[關鍵詞]

中文學科;學科建設;師資;建設路徑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持續(xù)發(fā)展,有重點地建設一批一流學科已經成為未來高校發(fā)展的重要方向。在學科建設由成規(guī)模的快速發(fā)展向常態(tài)化的內涵發(fā)展轉型的過程中,中國語言文學作為我國高校中發(fā)展歷史長、學科分布廣的基礎性學科,如何全面、合理地開展學科建設,是亟待探索的問題。當然,學科建設的路徑本不能一概而論,而應當在尊重學術規(guī)律的前提下,結合各自學科的發(fā)展歷史量體裁衣地進行路徑探索。不過,站在學科發(fā)展戰(zhàn)略的高度來看,在中文學科“學術共同體”的形成與歷史演進中,在不同地域、類別的高校各自的探索中,也存在著一些可通約的經驗和“家族相似”的問題。這些都是在中文學科教學和科研實踐中產生的,值得深入思考和總結。筆者以為,中文學科的學科建設要尊重歷史、立足時代、面向未來,應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深入探索。

一、師資建設:實現(xiàn)教研團隊合理配置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不少高校高薪招聘學科帶頭人,甚至招聘多名學科帶頭人在某一個二級學科內細分下級方向。與此同時,中文一級學科的學位點數(shù)量較多,各層次畢業(yè)生人滿為患。而在以往,為了沖擊重點學科、增設學位點,不少高校持續(xù)引進高層次人才,使得年輕學者愈來愈難在高校就職。這也造成了高校中文學科人才斷層、年齡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師資隊伍是學科建設的基礎和先導條件,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有遠見的學科建設規(guī)劃首先必然要考慮師資梯隊的合理搭建,這有助于保持教學水平的穩(wěn)定以及長遠的學術研究、傳承和學科持續(xù)發(fā)展。中文學科作為傳統(tǒng)的人文基礎學科,更是如此。對于中文學科而言,學術研究的傳承性、學術積累的必要性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中文學科的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律和學術發(fā)展規(guī)律決定了知識積累和傳播、學術研究與創(chuàng)新都很難在短時期內實現(xiàn)完全意義上的范式轉換,而更多地呈現(xiàn)出知識譜系的穩(wěn)定化和學術研究中的路徑依賴。中文學科建設中人才梯隊的合理配置本身與中文學術傳統(tǒng)的傳承密切相關,因此,調整師資結構、搭建有助于學科建設和長遠發(fā)展的教研團隊就顯得尤為必要。具體來講,從中文學科教學需要和科研工作的實際出發(fā),建設一級學科時,既要考慮二級學科間師資配備的平衡,也要著眼于在各個二級學科搭建“首席專家———中年骨干———青年人才”的三級梯隊,并結合中文學科的特點,使教師在日常教學和學術研究中的任務區(qū)別化、明晰化。首席專家在教學和科研中發(fā)揮的是引領與示范作用,既要考慮如何提升學科競爭力,也要積極參與一級學科發(fā)展規(guī)劃的制定;中年骨干應承擔主要的教學任務與科研實踐;青年人才重在積累、學習,進而在繼承的基礎上謀求發(fā)展。這里尤其要強調的是,中文學科的教學科研強調的是學術素養(yǎng)在積累中逐漸養(yǎng)成,所以不能為了完成科研制表而對不同年齡段的學者提出相同的要求,否則就會出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許多青年人才無論是在教學還是科研中,都如章學誠所概括的:“所見出于前人,不知即是前人之遺緒……蓋其所見,能過前人者,慧有余也。抑亦后起之智慮所應爾也,不知即是前人遺蘊者,識不足也。”[1]這一方面體現(xiàn)在缺乏積累而將學術浪費視為學術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使得青年教師的判斷力有限,無法在教學中傳授真知灼見?;诖?,可以看出合理的師資配置將形成一種教研人員成長的良性循環(huán),這也將有助于中文學科發(fā)展的持續(xù)性。中文學科上承兩千年古代學術,近有約百年的國際交流,傳統(tǒng)流脈和國際視野在最近三十年的加速融合,使各高校的中文學科更加需要長期的、有序的師資代際更迭,進而形成自身學風、學脈、學派,并使本學科在學術界具有持續(xù)的影響力。

二、人才培養(yǎng):從夯實基礎到教育自信

近年來,關于中文學科人才培養(yǎng)質量下降、從本科生到博士生專業(yè)能力不足的感慨一直不斷。研究生培養(yǎng)是導師負責制,不同的導師有不同的要求,這里重點談談本科生培養(yǎng)。在本科階段,中文學科的人才培養(yǎng)本應以知識體系的傳播和中文能力的訓練為主,然而,在通識教育的背景下,一級學科的專業(yè)課程被大幅壓縮。因此,未來在學科建設的過程中,必然要同步調整人才培養(yǎng)觀念??傮w來說,中文學科建設在人才培養(yǎng)上的首要任務是探索在通識教育日漸普遍化的背景下,如何既立足厚基礎、寬口徑的目標,又著力通過有限的教學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中文功底和人文意識。落實到具體培養(yǎng)過程中,中文學科人才培養(yǎng)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是教材與教學的質量亟待提升。當代學術所處的體制化的學術生態(tài)場以及消費化的社會語境,使得相當一部分高校教師對一時名利趨之若鶩,不惜粗制濫造教材和相關的研究著述,甚至召集研究生拼湊出研究成果。民國時期,朱自清指出:“有人說從前讀書人只知道一本一本念古書,??嘤跊]有系統(tǒng);現(xiàn)在的青年系統(tǒng)卻又太多,所有的精力都花在系統(tǒng)上,系統(tǒng)以外便沒有別的。”[2]因此,民國時期的中文學科教學著力扭轉了這一空疏風氣。事實上,最近二十余年來,隨著高等教育體制化、規(guī)范化和學科知識譜系穩(wěn)定化的程度不斷加深,教材和相關的研究著作作為學生了解中文學科的“入門書”,顯得極為重要。然而,這種教材往往編撰理念依然停留在專業(yè)經營培養(yǎng)階段,并沒有與日漸國際化的“通識教育”大背景對接,而且為了“趕任務”,“十年磨一劍”的精品少之又少。在實際教學中,中文學科的“知識”傳承有事實和理解兩個層面,對于語言現(xiàn)象、文本內涵的理解并不能形成唯一的“知識”。因此,教材和學術著作質量的高低不僅影響學生的知識習得,還影響學生的思維方法和認知能力。以文學類課程教學而言,陳平原教授曾指出:“學生們記下了一大堆關于文學流派、文學思潮以及作家風格的論述,至于具體作品,對不起,沒時間翻閱,更不要說仔細品味。”[3]筆者以為,我們亦不宜苛責學生。許多教材的編撰者“不是為了學術去從事研究,趨時茍容以求一逞,則難免人云亦云甚至刻意歪曲,其成果的生命力必然是短暫的”[4]。僅僅是為了編一部獲獎的教材,那么難免學生會討厭條條框框甚至相互抄襲的教材,進而不愿接觸文學文本。中文學科的學科建設不僅要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讓學生讀到功底扎實、論述凈賺而富有啟發(fā)性的“入門書”,更要在中文“學術共同體”中逐漸培養(yǎng)和形成中國語言文學的教育自信。中文學科的精義不在于通過幾次實驗和幾個公式來直接解決問題,而在于基礎性的學術訓練。從中文學科所涉及的學術領域來看,語言方面從語音、文字、語法到語用、修辭的研究,文學方面從內部研究到外部研究,都需要對語料、史料或理論、文本的扎實掌握。正因如此,在中國培養(yǎng)中文學科人才,自然應該有高度的自信。這不僅來自于我們厚重的歷史積淀和完整的學術訓練體系,也來自于在全球漢學熱的背景下,國內中文學科教學有著得天獨厚的“在地”文化語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文學科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隨波逐流,對海外經歷和海外學歷盲目迷戀,仿佛海外的語言文學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方面更勝一籌。而美國學者韋恩•布斯在《修辭的復興》、哈羅德•布魯姆在《西方正典》中對美國的語言、文學教育的流弊有過切中肯綮的批評。自然科學可以無國界,但人文學科,尤其是中文學科,必然有其明確的學術與文化歸屬。究其根本,中國語言文學的人才培養(yǎng)必須有中國的特色,即便是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也應基于中國人自身的審美經驗和文化立場,以一種比較性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中國文學與世界各國文學間的詩學關聯(lián)。離開了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在通識以外的專業(yè)教育中盲目追求“全球化”、“標準化”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最終會使得學生理解中國文學、中國作家和漢語漢字的能力急速下降。

三、科研工作:注重學術內涵與結構調整

科研應然是高校教師的重要工作之一,而科研和教學的良性互動對于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升也是有幫助的。近四十年來,中文學科體系在從不完善到完善、從單一到多元的過程中,短、平、快的建設固然遺留了諸多問題,但從歷史層面來看,也奠定了現(xiàn)有的學科架構與發(fā)展規(guī)模。不過,從著眼一流學科建設的戰(zhàn)略層面來看,中文學科的科研工作建設不能始終處在這種外延拓展的層面,而應該向內涵發(fā)展轉變。中文學科科研工作需要學者有扎實深厚的學養(yǎng)、深入全面的思考,才能在成果中彰顯學術價值。譬如,從《中國語文》上作者的論文注釋就能看出,盲審專家對于論文的材料使用經常會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亦或者從通行的文學史教材來看,不同學者主編的同名教材中講的作家作品差別有限,但其中的學術含金量卻大相徑庭。質言之,人文學科的問題往往是有終極發(fā)問而無終極答案的問題。具體到中文學科,其學術研究不僅要有知識的積累與傳承,更要有以審美情感與語言經驗為基礎的人文精神的傳承,它的價值指向不體現(xiàn)在一時一地的學術效益上,而在于表達的嚴謹、文字的功底、意義的叩問和精神的探索。中文學科的科研工作要更好地為學科建設奠定學術基礎,還應明確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之間的區(qū)分與聯(lián)系。在科研過程中強調基礎性與應用性并重不僅僅是從學生就業(yè)的角度而言的,也是中文學科科研結構調整的必然趨勢。所謂“學術”,如梁啟超所言:“學也者,觀察事物而發(fā)明其真理者也;術也者,取所發(fā)明之真理而致諸用也者也。”[5]因此,學術必然是明辨治學之道與實現(xiàn)學以致用的統(tǒng)一。在中文學科的科研工作中,基礎性研究的重要意義無論怎樣強調都不為過,沒有語料、史料的整理,沒有文獻考辯與基礎理論建設,學科的學術根基將不復存在。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講,學者的學術研究除了書齋式的立言,也可以積極參與文化建設、文學傳播、審美教育、語言應用等。應用性研究不完全是直接付諸實踐,還強調要以學術研究的眼光照亮實踐本身,總結規(guī)律與經驗,這也是中文學科學者在科研工作中應有的文化擔當。在這個前提下,結合高校自身定位與學科實際,要夯實基礎研究、拓展應用研究,形成中文學術的一體兩翼,在科研層面拓展學科建設的內涵和外延。與人才培養(yǎng)自信相對應,在科研評價層面,不能盲目相信海外的學術標準。海外漢學工作者往往是紙上談兵,流于空頭理論,研究中國語言文學,他們并不比我們更有優(yōu)勢、有洞見。一個世紀前,美國學界大肆引入德國學術,白璧德就深感憂慮:“如果這方法令我們無法區(qū)分單純的學識與真正的學問,那么我們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6]當前,中文學科的學科建設已漸成規(guī)模,形成了一個古老又年輕的“學術共同體”,而各二級學科的學術話語提供了豐富的話語資源,也應該成為中文學科學術自信的重要來源。

四、學科結構:內部整合與外部協(xié)同

學科建設最終要落實在高校的具體建制之中,而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內部力量的整合不應該再停留在申報書的成果上,而應發(fā)揮二級學科之間內在的學術聯(lián)系。中文學科未來的學科建設,一方面要注意整合現(xiàn)有二級學科的學術力量,面對并適應二級學科間協(xié)同發(fā)展的“新常態(tài)”。近些年,不斷有學者試圖將語言學所涉及的兩個二級學科從中文一級學科中分離出來,然而這種做法不僅有損于中文學科的完整性,也會對語言學相關學科的長遠發(fā)展造成消極影響。學科建制和學術研究不同的是,學科建制考慮的不僅僅是具體的學術問題研究,還包括學科的文化基礎和知識體系關聯(lián)性的密切程度。近年來,有關語言學與文學分離的錯誤想法不斷出現(xiàn),表明過于細致的學科劃分讓有些學者守著一個二級學科中的小問題坐井觀天。遺憾的是,許多學者往往沒能看到語言學與文學兩個基本范疇在學科建設中強烈的互補性。這種互補性不僅體現(xiàn)在語言學的語料大多來自于文學文本,或文學理論和批評在20世紀發(fā)生了語言學轉向;更重要的是,中文學科各個二級學科共同的文化基礎是以漢語和漢文化為主流的中華文明。中國學術從古典到現(xiàn)代艱難轉型的過程中,中國語言和文學的轉型是“異質同構”的,也是相互影響的。因此,在未來的學科建設中,應該立足一級學科的長遠發(fā)展,整合二級學科的力量,激發(fā)和密切二級學科間內在的學術聯(lián)系。另一方面,中文學科的學科建設要注重處理好與周邊學科的學術關系,同時要有開放的國際視野。從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學批評引入系統(tǒng)論、控制論、熵等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到后來語言學、文獻學引入神經科學、語音實驗、數(shù)學統(tǒng)計等方法,現(xiàn)代學術意義上的中文學科發(fā)展一直與其他學科保持著互動關系,學科間既有各自獨立的學術理念與問題意識,又在很大程度上互相取長補短、借鑒融通。在未來的學科建設中,多學科的協(xié)同有兩種路徑:一種是以中文學科為主,引入、借鑒、吸納其他學科的經典理論和前沿方法,擴大中文學術研究的內涵與外延。如,引入腦科學、神經學的設備和方法研究語言的發(fā)生、語義的變化和語用的實例,相較于之前的研究,將進一步提升學術研究的科學品質。但我們引入這些方法,最終還是要解決語言本身的問題,它并不脫離傳統(tǒng)的語義、語用兩個基本范疇。另一種是積極參與其他學科主導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工程。中文學科的學科建設過程中,與其他學科的合作不能只是抱著“拿來主義”的態(tài)度,只求為我所用,應該秉持“學術者,天下之公器”[7]的理念,積極參與其他學科主導的跨學科研究,在推動哲學社會科學整體繁榮的同時,也在與其他學科的交流中彰顯中文學科自身的魅力和價值。此外,在當前的學術環(huán)境中,中文學科建設的國際化并不是趕潮流、追時髦,也沒必要為了避免學科經費回收,就大量聘請一些海外的所謂“專家”來講一些早已發(fā)表或老生常談的內容。真正的國際化,是要深刻地意識到中文學科發(fā)展建設要有自己的學術標準,而非以西方標準取代本土立場;要對學科的歷史積累和在地經驗有充分的自信,在這個基礎上建構并為世界貢獻中文學科的學術話語詞典和學術話語體系。中國的語言、文字、文學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和紐帶,是中國人文化交流和審美精神的集中反映。因此,與世界各種各樣的文明對話、交流,是中文學科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yǎng)國際化的最終目的。

五、結語

正如古人所言:“凡事有經必有權,有法必有化。”[8]對于中文學科的學科建設亦是如此。全國各高校、科研院所的中文學科歷史與現(xiàn)狀都有較大差異,本文基于歷史經驗與當下問題而提出的是開放式和方向性的學科建設路徑,但落實到每一個學科點,則更需要在遵循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律的前提下,進一步探索自身學科建設的具體方案,形成基礎扎實又有自身特色的學科發(fā)展態(tài)勢,并通過境內外高校間的對話、交流形成學科互動,使國內中文學科建設的水平和影響在未來實現(xiàn)整體上的提升。

作者:劉楊 單位:復旦大學中文系

參考文獻:

[1][清]章學誠.文史通義[M].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52.

[2]朱自清.論青年讀書風氣[A].朱自清全集(第四卷)[C].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333.

[3]陳平原.“文學”如何“教育”[N].文匯報,2002-2-23.

[4]陳伯海.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學之檢討[A].百年學科沉思錄[C].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45.

[5]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271-273.

[6][美]歐文•白璧德.文學與美國的大學(第2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