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誠信的議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葉文在該文“聚焦”中明確指出,“分析說理能力不足”是中學生議論文寫作的一個硬傷,并指出其有三個表現(xiàn):單向思維、單層論證、感情用事。就筆者的教學經驗來看,這三點歸納到位,屬于對“現(xiàn)象”的一種比較準確的概括。在其后的“實驗”與“策略”兩個版塊中,葉文結合李建生老師的教學案例進行了細致的論述,對此拙作暫不贅述,只就提高學生在議論文中的“分析說理能力”,談談自己的淺顯觀點。
一、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單向思維、單層論證、感情用事,這樣的描述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帶有批評的色彩,但有意思的是,當教師將這樣的陳述說與學生時,學生即使會接受,對其議論文的寫作也不會有質的改變。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學生不知道自己如此作文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筆者以為,從時序的角度來看,這其中有兩個原因:
一是歷史原因。學生在進入高中之前,已經有過議論文的學習經歷,雖然真正動筆寫議論文的情形不多,但自媒體時代的網絡寫作(騰訊空間的“說說”或者“微博”)中,已經含有大量的議論文性質的只言片語,凡與學生為網絡好友者,應當皆知此事。這樣的前置性閱讀與寫作經驗,使得學生在進入高中之后的議論文寫作中,充滿著葉文所批評的三點表現(xiàn)。
二是學生原因。這里所說的學生原因主要是指學生的判斷力與邏輯思維的能力。議論文是為“說理”而來,而“分析”實際上是邏輯思維能力的表現(xiàn),因此學生的“分析說理能力不足”,實際上就是不會分析,不會說理。根據筆者的觀察,即使高中學生在面對一個觀點時,常常表現(xiàn)為盲從的狀態(tài),即喪失自我判斷的狀態(tài)。尤其是對網絡上的一些讓人“眼前一亮”的觀點,這種情形之下更多的是附和,這就是葉文所說的“單向思維”;而對于不同觀點,又容易極端反擊。這就是葉文所說的“感情用事”;而無論是在課堂上的議論文寫作中,還是在網絡寫作中,為了說明自己的某個觀點,自然會引用對自己有利的證據來論述,這就是“單層論證”。
當我們將歷史原因與學生角度的判斷與邏輯思維原因結合起來時,就發(fā)現(xiàn)學生出現(xiàn)“分析說理能力不足”及其三個表現(xiàn)是有因可循的了。
二、方法論視角下的矯正策略
由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要想在高中議論文教學中有效地讓學生形成“分析說理”能力,糾纏于學生的已有歷史是沒有用的,也就是說單向批評學生的三種現(xiàn)象是沒有用的,真正有效的著力點,應當是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這是基于方法論視角所作出的判斷。
“方法論”本屬哲學范疇,其指向“怎么辦”。方法論本身是合乎邏輯的,譬如就本文而言,在尋找到了問題的原因之后,就該尋找解決方法,這本身是邏輯。而所尋找的方法又必須符合邏輯,這就是方法論的基本觀點。
就學生的判斷力培養(yǎng)而言,筆者的觀點是堅持辯證的觀點去看問題。高中階段議論文寫作實際上不是為了證實某個觀點,有時更是為了看學生的判斷力。傳統(tǒng)高中作文教學中曾經出現(xiàn)過“非此即彼”的情形,但其并不利于學生判斷力的形成。辯證意味著不極端,意味著視角可以觸及到思維和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就“勤奮出人才”這一觀點而言,勤奮能出人才,但人才卻不盡出于勤奮;就“社會需要誠信”而言,如果學生的視角夠獨特,恐怕也能作出“水至清則無魚”的雖看起來荒謬,但邏輯卻能絲絲合扣的議論文來。
就學生的邏輯能力培養(yǎng)而言,筆者的觀點是堅持邏輯方法去論證。邏輯方法包括分析與綜合、歸納與演繹等等,高中學生對此是不太清楚的,或者即使偶爾用過卻不知道其意義。高中議論文教學結合具體的作文講評并重點滲透一些邏輯方法卻是必要的。其實,關于邏輯方法的教學,無論是教材中的文言文還是現(xiàn)代文,都有大量現(xiàn)成的例子可用,因此日常語文教學又是一個極好的邏輯方法培養(yǎng)的機會,只是常常囿于傳統(tǒng)的教學習慣被忽視了而已。
議論文本身是需要方法的,因此議論文的教學必須堅持基本的方法論,由此徑邁入,可能才會找到提高分析說理能力的源頭。
三、緊扣“分析”與“說理”作議論文
回到作文本身上來,簡單點說,作文就是用文字表達自己的觀點。因此,議論文應當就是通過文字來分析與說理,分析為了說理,說理基于分析,這就是論點與論據的關系。這里需要關注葉文所提出的,“有關議論文寫作的指導,大多都圍繞例證法開發(fā)相應的策略……對于分析什么,如何分析,缺乏整體性的思考”。
葉文給出的解決之道是“概念分析”,筆者對此的觀點表示贊同,但覺得跟學生更應該強調的是“分析”與“說理”這兩個概念,因這兩個概念學生更容易聽得懂,尤其是筆者通過自身的實踐,發(fā)現(xiàn)高中學生一方面喜歡寫議論文,因為他們有說理的勁頭,但有時又怕寫議論文,因為他們怕分析。這就說明議論文的教學重心之一,還是應當培養(yǎng)學生的說理能力。而理如何說,自然是基于上面提到的方法論基礎,基于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關鍵詞:話題作文;人文特質;開放;創(chuàng)新
作者簡介:王世蓮,任教于云南省嵩明縣嵩陽一中。
隨著中考語文改革的深化,話題作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其原因是,相對于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而言,話題作文的寫作形式和寫作要求為學生提供了較大的寫作空間和較多的選擇自由;為學生們提供了大顯身手的機會;提供了吐露真情、抒發(fā)真意的作文舞臺,并成為高考﹑中考作文命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話題作文的這種開放性的命題形式能讓學生述自得之見﹑言自明之理﹑抒自然之情,具有鮮明的人本色彩,有利于培養(yǎng)和檢測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正是推行素質教育所追求的目標,并適應了教育的現(xiàn)實要求和未來走向。
話題作文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自然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2000年3月,國家教育部出臺了《關于2000年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的指導意見》,在這個重要文件里,明確提出“作文要減少審題障礙,淡化文體要求,鼓勵學生寫真情實感?!睘槁鋵嵾@一精神,在中考作文命題和平時訓練中采用話題作文就成為一種大趨勢,所以,話題作文的崛起就成為一種必然。
話題作文是只提供話題而不限定主題、標題,也不限定文體的作文。2003年昆明市中考作文題借鑒高考題的首創(chuàng),明確提出“三自”方針,即“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它是讓學生在同一個談話中心下,敘述各自的不同生活經歷,表達各自不同的生活體驗,或發(fā)表各自不同角度、不同立場產生的觀點和見解等。甚至可以合理地在現(xiàn)實基礎上虛構故事、描述想象和聯(lián)想等。話題作文的這種開放性特點為學生最大限度地施展寫作才能、表現(xiàn)個性和努力創(chuàng)新提供了可能。本文就話題作文的開放性特點作一簡略論析:
一、主題開放
命題作文一般只提供一個中心主旨(又叫主題、立意、中心思想等),并有明確的審題要求,必須緊扣題意。其作文中心是固態(tài)的,強制性的。學生一旦走題,就可能導致全文的寫作失敗。
材料作文要求學生必須根據材料去確定作文主旨,即提煉出中心思想,作文中必須對其進行分析歸納,然后自選角度聯(lián)系實際,展開議論,做出結論。這樣,這類作文的寫作就逐漸形成“引——議——聯(lián)——結”的固定模式。即先引用材料、議材料現(xiàn)象,接著聯(lián)系生活實際,最后總結歸納。這種固定模式就好像給學生寫作畫了一個圈,設了一些坎。并且材料中深藏不露的寓意也因學生差異而難以完全正確悟出。屬于重復考驗學生的閱讀能力,并沒真正完全挖掘出學生的寫作水平。并且因兩類作文的主題單一而寫出的作文就沒有真正表現(xiàn)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更何談直抒真意。
總的來說,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的主題是固定的,而話題作文的主題具有不惟一性,有極大的開放性特點,學生的作文主題只要是由話題中生發(fā)而來即符合作文題意。作文主題強調的是“有關”,其立意和寫作角度有較大的自由度和開放性。且因不設置閱讀障礙,所以話題作文的提示材料或引子都淺顯直白,明確易懂,基本上不對作文的立意構成多大的限制。它的功能是為學生正確理解話題搭一座橋,不設坎。話題作文主題的開放性為學生進行發(fā)散性思維,多角度思考問題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給學生在作文當中主題方面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基礎和可能。在作文當中,學生可以對主題做正面拓進,或圍繞話題尋找不同的立足點,力求新穎;或對主題作深入剖析,以深刻取勝。同時也可以運用逆向思維,在與絕大多數(shù)人立意相反的思維方向尋找主題。“精騖八極、心游萬仞”,從而寫出立意新穎、見解獨到、別具一格的文章出來。
如話題“誠信”,學生既可以談誠信的重要性,也可以談社會上的“誠信危機”,即正面頌揚或記敘事件,表明對“誠信”所持的態(tài)度:誠信重于一切。也可以進行逆向思維,選擇一個與眾不同的主題:在特殊情況下,某些特殊的領域,“不誠不信不為過”。這種獨出一格的創(chuàng)新主題能讓讀者眼前一亮、豁然開朗。
話題作文最突出的特點,是它呈現(xiàn)出全方位的開放態(tài)勢,即在寫作主旨等方面盡可能地削減限制條件,不限立意,不限取材,給學生施展才華、特長留下廣闊的空間,放開了以往其它作文樣式的種種桎梏,創(chuàng)設了一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展示平臺。話題作文主旨的開放性能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獨立發(fā)現(xiàn),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激勵并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這是語文命題觀念的更新和理論上的發(fā)展,是素質教育和創(chuàng)新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文體開放
命題作文和材料作文往往只限定一種文體(又叫體裁、形式等),不準越雷池一步。而話題作文的開放性要求“文體自選”,決定了其文體的豐富多彩,結束了話題作文之前只有記敘文、議論文這兩種單調文體的情況。話題作文的開放性特點,使學生作文的可寫性增強,表現(xiàn)形式靈活多樣。圍繞主題,文體可選中學生必須掌握的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可選應用文,如書信、新聞、特寫、報告等。選文學作品如小說、散文、劇本等。還可選雜文、寓言故事、童話、傳說。選詩歌可寫自由詩,甚至格律詩、詞、散曲等。無論學生選何種文體,哪種形式,只要言之有理、論之有據、敘之有序、抒之有情、說之有法,都可以視為作文中的上乘之作。如以診斷書寫成的《患者吳誠信的就診報告》一文,病歷報告本來是醫(yī)學界的一種實用文體,但被作者運用到作文中獲得了很好的表達效果。作文通過“望診”、“把脈”、“透視”、“血樣采集”、四種形式,由表及里地刻畫出喪失誠信者的某些特點,形象、直觀、引人深思。然后又通過“基因鑒定”,含蓄地揭示喪失誠信的原因,給人以很好的啟示。最后,“治療方法”和“醫(yī)生建議”則提出了恢復誠信的基本方法,使讀者對恢復誠信有一個直觀的認識。作為醫(yī)生的這種專用文體,它言簡意賅,主要用于對患者病情的記錄和相應的可行性治療方案的提出。而正是因為它直奔主題、不拖沓的特點,決定了學生在寫作時可以對其進行適當?shù)慕梃b。如果選用該文體時操作恰當、運用得體,能最大限度地呈現(xiàn)學生的奇思妙想,給讀者一種全新的領略空間。
話題作文開放其文體,淡化其要求,不限制學生具體選哪一種文體,為學生提供了更為繁多的寫作形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揚長避短,選擇最得心應手的文體來寫作。
選擇文體的思路是:如果邏輯思維縝密,平時好發(fā)表議論,并且判斷準確,說理雄辯,就可以選議論文來表達自己的主題。作文要求深入剖析,以思想的深刻、議論的精辟來發(fā)人深省。如果視野開闊、聯(lián)想豐富,長于記敘、描寫、會編故事,就可以選記敘文、散文、小說等文體來抒發(fā)自己的感情。要求要具體生動、形象豐富,以細節(jié)的描寫來感人至深,以意境的刻畫來打動讀者,耐人尋味。如果平時喜好古今詩詞,對詩歌的創(chuàng)作又頗有心得,不妨選詩歌來抒自己的摯熱之情,表自身豪放之慨。如果思維清晰、細密、說話有條理,而且又擅長解說,也完全可以選說明文。
總之,如果議論文失去了深刻的理性美,記敘文失去了動人的感性美,散文失去了耐人尋味的意境美。就違背了話題作文文體的開放性特征。更進一步說,學生要會在文體開放中追求形式完美、創(chuàng)新,強化個性特色,這是話題作文個性特色的標志之一。其實,話題作文的開放性,在另一個意義上說就是鼓勵創(chuàng)新,并且為創(chuàng)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當然,創(chuàng)新、新穎不是棄文體要求而不顧,而是指話題作文文體特色鮮明,滋味足,耐品嘗。
總的來說,話題作文文體的開放性特點,給廣大學生足夠的筆墨自由,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善于舞蹈的舞蹈,長于唱歌的唱歌,慣于用刀的用刀,精于使槍的使槍……每個人都能發(fā)揮優(yōu)勢,選擇特長、展示特長,在寫作舞臺上各呈風采。
三、題目開放
話題作文主題和文體的開放性決定了其標題(題目)的寬泛靈活性。和題目單一的命題作文,桎梏較多、限制較大的材料作文相比,話題作文題目的開放性體現(xiàn)在可引用、化用某些詩詞名句、俗語、書名、影視劇名稱,也可借用某些公式,甚至可以使用其它語言中淺顯易懂的詞、句,如英語、日語等來作為話題作文的題目?!邦}目自擬”的寬泛空間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標題上的別出心裁,追求“題不驚人死不休”的擬題思想。所以,話題作文的標題往往能展示學生的個性,體現(xiàn)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得到較好的發(fā)揮。這種發(fā)散性思維的訓練,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的人文特質,更好地體現(xiàn)了對學生意志和興趣的尊重。這更表明話題作文的開放特點有其科學性和進步性。話題作文的立意開放,能讓學生圍繞話題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文體開放,能讓學生根據題意和內容自選適合自己特長的文體;而題目開放,能給學生以較大的展示個性和才華的自由空間,在這個自由空間里,豐富多彩的客觀世界、廣泛的作文題材范圍、開放的立意要求和體裁選擇,能把學生思維由單一引向多向,給了學生一方縱橫馳騁的擬題天地。導引學生關注社會,多讀書,多看報,從生活中吸取豐富的營養(yǎng),使自己擬定的文章眼睛——題目“明亮”起來。這充分體現(xiàn)了話題作文擬題空間的開放性。
其實,不只是引用歌詞詩句、名言俗語等能體現(xiàn)話題作文題目的開放性。巧用數(shù)字、運用科學術語、改變句式、運用標點、運用懸念、巧用修辭格等同樣也能體現(xiàn)出話題作文題目的開放特點,使其標題在開放中新穎靚麗,并通過題目展現(xiàn)學生獨特視角,張揚學生獨特個性。
四、正確理解話題作文的開放特點
話題作文的“三自”方針體現(xiàn)了它的開放性,給了我們最大的寫作自由空間。但要注意,話題作文的開放不等于毫無限制、隨心所欲、任意發(fā)揮。如果對其開放空間理解、運用、發(fā)揮不當,寫作時仍然可能造成嚴重失誤。所以,我們在訓練的前提要正確理解話題作文的“三自”方針的具體要求。“立意自定”是以正確審題為前提的,即是在正確解讀材料、提示和要求的基礎上明確話題的內容和范圍。話題作文的材料雖然淺顯易懂,既沒有什么文字障礙,也不要求從中挖掘出什么微言大意,所以審題難度不大。但這并不等于可以不認真審題。準確認知,全面把握話題中所有文字,包括材料、提示、要求、注意事項仍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立意開放”的前提。“文體開放”不等于“快餐拼盤”、“四不像”,即記敘文議論化,議論文記敘化,散文雜感化。體裁開放的前提是不論你選何種文體,都必須符合所選文體的要求。比如選議論文,就必須具備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選記敘文,必須具備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六要素。反之,如果選小說卻沒有具體的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的描寫;寫詩歌只是分行排列,既不押韻又毫無詩情畫意,這些都是不符合要求的。話題作文開放文體不等于不講究文體,不要文體。它是要求學生選最得心應手的、能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思想、體現(xiàn)其主題的一種文體。一旦確定了要寫哪一種文體,就必須遵循這種文體的基本規(guī)律行文,突出文體本來應有特色。
“題目開放”,是給學生又一個創(chuàng)造的空間,表現(xiàn)個性的機會,如能充分利用,能給作文配上一個生動傳神、畫龍點睛、寓含哲理的題目,會使整個作文增色不少,甚至提高一個檔次。但其開放的前提是:題目應與內容和形式相吻合,即題目要呈現(xiàn)出文體特色。如議論文應盡量擬論點型題目(如“以誠為本,以信為業(yè)”);記敘文的題目最好是對事件的精煉概括(如“誠信飄流記”);散文題目應盡量有詩意,有文學味,避免枯燥直白(如“歸來兮,誠信!”)。但還有一點,無論標題如何精彩切題,在邏輯上都必須符合這個條件:作文題目所涉及的概念的外延,一定要比話題概念的外延小,而且一定要包容在話題概念之中。當然,也不能用話題作標題。
五、話題作文開放性特點所帶來的局限
話題作文的開放和走俏,為廣大師生提供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它的命題內容聯(lián)系現(xiàn)實非常緊密,有很強的時代感。由于題材源于現(xiàn)實、緊貼現(xiàn)實,且不少是人們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所以能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這種題型把寫作的視野由學校引向社會、知識由書本引向實踐,思維由單一引向多元化,所以學生寫作興致很高,好文章精彩紛呈。
但是,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現(xiàn)都不是盡善盡美的。在實踐過程中,話題作文也不可避免地顯現(xiàn)出它的局限性。話題作文的開放性解放了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更大的自由寫作空間。但另一方面,它題材寬泛、限制偏少、內容不設防線的特點也顯現(xiàn)出來。多方開放性提示造成門戶洞開、來者不拒的局面,出現(xiàn)了“話題作文是個筐,什么都往里面裝”的戲說。作文的多、亂、雜,很難說哪個在話題之內,哪個偏離了話題,結果讓一些宿構、套寫、抄襲的文章鉆了空子,造成了同一環(huán)境的不公平性。
從上述一系列問題來看,話題作文的開放性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種“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展示平臺,學生在這里可以放膽抒情,放手寫作。但在實踐中出現(xiàn)開放無“邊”的局限性,致使出現(xiàn)一些弊端。我們要正確認識話題作文的特質,把握其寫作的規(guī)律,查缺補漏,這對促進作文教學改革有著既現(xiàn)實又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湯素蘭.新話題作文[Z].長沙: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5.
[2]李景陽,李金國.新作文高考特快[Z].臨汾:山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孫軍業(yè),戴建國.高考話題作文例法辭典[Z].北京:漢語大辭典出版社,2002.
關鍵詞:現(xiàn)代文閱讀方法經驗策略
中考語文試題中的“現(xiàn)代文閱讀”歷來是各地考查的重點內容,尤其是現(xiàn)代文閱讀的選文一般來自課外,復習時好像摸不著邊際,對“閱讀”的復習的很多教師和學生都感到困惑甚至茫然?!伴喿x”考查所占的分值大,這項考查的成敗直接關系到語文考查的結果,因此,我們必須下功夫研究其復習備考策略,解讀 《大綱》與《中考說明》,分析中考閱讀的考點、掌握命題規(guī)律與答題技巧,指導平時的閱讀教學與中考閱讀復習,以便爭取理想的成績。
一、研究中考閱讀規(guī)律,制定復習策略。
對閱讀的考查要求: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和閱讀考查都有較多的陳述,如“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要從詞句理解、文意把握、要點概括、內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爸攸c評價學生對讀物的綜合理解能力,要重視評價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等,這些都應看作是中考“閱讀”考查選材和擬題的原則。
選材原則:三種基本文體,四種文學體裁;篇幅千字文;時代背景,內容理解適合初中學生閱讀;體現(xiàn)人文性、工具性又能考察閱讀能力;材料典范,并且與生活體驗有機結合;選擇閱讀材料注意到考生對材料的認知程度,考慮到閱讀材料能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往往選擇一些關于老師、關于父母、關于情感、關于學問、關于美德、關于習慣、關于成長、關于個人修養(yǎng)等方面的材料。這些材料貼近生活,具有親近感,很多緊扣時展,有時代氣息,具有新鮮感,易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易于閱讀能力的考察。
考點與題型:近幾年“閱讀”更注重對考生整體閱讀能力的考查。閱讀試題一般改變了前些年只注重“咬文嚼字”而造成的對材料支離破碎之感的弊端,為了更好地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試題已基本告別了客觀性試題,而取而代之的大都是簡答、舉例、主觀表達題,并且出現(xiàn)了不少有利于考生發(fā)揮和展示個性風采的開放性試題。這些試題不要求答案的確定性和規(guī)范性,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這都體現(xiàn)了對考生能力和考查。
近兩年現(xiàn)代文閱讀考查注重情感體驗?,F(xiàn)在的試題越來越多地要求學生在閱讀文段以后,對文中的事件、事物和情境作出自己的情感判斷,說出自己的獨特感悟。這類閱讀材料出現(xiàn)的形式以記敘文和議論性散文居多,這類選文一般人文內涵內富,富有教育的審美價值,大都體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愛,有的表達關愛生命、關注健康;有的褒獎誠信、贊揚堅貞;有的贊頌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有的提倡思想解放、更新觀念;有的關注自然,表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愿望等。這也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教育教學理念。
具體到三種基本文體上,重點有不同體現(xiàn):
1、記敘文與散文。要求:把握感受文章內容,理解文章主旨;分析作品思路,文章結構劃分層次,概括要點;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表現(xiàn)手法;理解品析詞句,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的語境義、特殊含義、言外之意,以及滲透的思想感情;準確識別記敘的要素,順序、詳略、線索、感情基調,理解表達方式,基本寫法與表現(xiàn)手法;感悟作品,個性解讀,表達自身的感悟體會,并且能夠遷移模仿。
2、說明文。要求:找準說明對象,抓住說明事物的特征;理解主要內容,篩選、概括主要信息;理出文章的基本思路,了解說明順序;了解說明方法及其作用;體味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邏輯性;針對相關知識進行質疑、探究。
3、議論文。要求:概括論點;概括論據分析論據的作用,并且能夠補充論據;識別基本類型;指出論證方法,說明論證的內容;領會語言的嚴密性;并且附帶考察相關的語文基礎知識;個性解讀,對材料的觀點有獨到的認識。
二、閱讀能力的訓練與提高:
平時閱讀技能的訓練和方法
1.以課本為宗,指導閱讀的方法與技巧。
課文是基礎、是根本,中考閱讀題雖然題型千變萬化,選材天馬行空,但所考查的知識點都是語文課上的,只要我們牢牢地把握住了語文課本這個“宗”,才能以不變來應萬變。課堂要求知識與能力并重,注意重點突出,閱讀方法的指導與訓練貫穿始終,比如:整體閱讀怎么按步驟進行;比較性閱讀從什么角度進行比較,求同還是求異;說明文速讀方法與技巧;議論文怎樣找論點;如何找關鍵語句;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進行旁批……而且一堂課教師講多少并不是目的,而學生掌握多少才是關鍵。注意及時反饋。講、練結合,爭取當天講評,不要拖延。
2、以學生為主體,注重閱讀體驗與感悟。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閱讀的過程中,應伴隨著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我們只有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才能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只有讓學生有閱讀的享受,體會到閱讀的樂趣,才能充分調動閱讀的積極性,才會有積極的個性的解讀,才會有深刻的情感的體驗。讀書受益的應該是學生,而不是老師向學生分配任務,使閱讀變成一種負擔。
3、以活動為契機,給學生搭建交流展示的平臺。
可以結合課文內容、課后練習、語文實踐活動、課前說話訓練、進行課本劇的編排與表演、讀書筆記展評、辦手抄小報等活動,積極組織學生隨時展示讀書的成果,交流讀書的方法。形成良好的閱讀氛圍,讓閱讀成為一種時尚的行為。
4、拓展閱讀空間,培養(yǎng)課外閱讀的習慣。
從初一開始,要求每位學生制訂一份課外閱讀計劃。課程標準中要求初中學生“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養(yǎng)成堅持課外閱讀的好習慣。只有這樣,才能擴展視野,發(fā)展思維,增強閱讀能力。
5、以訓練為主線,讓實踐出成績。
閱讀能力不是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通過訓練、實踐、摸索、感悟、總結出來的個性技能。精選閱讀材料,堅持每課設置2―3篇閱讀訓練文章,使用好《語文報》、《閱讀黑馬》《課外名著閱讀》等資料,課堂配置鞏固活頁閱讀訓練題。我們堅信只有實踐,才能形成能力,才能取得成績。
中考復習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作法。
1、時間安排:為期三周,分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三個專項。個為一周。
2、選擇材料:《指南針》《沖向滿分》相關練習,配有專項閱讀訓練題。
3、方法指導:每個閱讀專項先明確考點,講解解題方法與技巧,當堂進行片段訓練,專項技能訓練,然后布置課后作業(yè)。每周進行一次模擬考試。及時批閱練習、試卷,針對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講評,輔導。
4、語文復習的時間保證:每天至少每班兩節(jié)課,周六、周日每班每天三節(jié),晚自習一節(jié)輔導。學生必須保證每天30分鐘的閱讀時間。
5、模擬考試組織嚴密,答卷要求與中考看齊(書寫工整、規(guī)范、美觀,答案追求盡善盡美,語言簡明、得體,層次分明)。每次模擬后都要及時閱卷,分析,總結,反饋,查漏補缺。
總理說:“對于幸福的理解和標準可能人們都有不同,我也曾經講過關于如何使人有尊嚴和幸福,我不想再重復過去的話,我只是說如何讓人民群眾過得舒心、安心、放心,對未來有信心?!?/p>
二、 多維解讀
溫總理這段話的中心意思是如何讓人民群眾得到幸福。這段話一共有五個短句,每個短句所包含的內容都很豐富。我們可以根據短句的內容逐句理解材料的內涵。
(一) 幸福的理解和標準
幸福是什么?怎樣衡量幸福呢?其實幸福沒有絕對的答案,關鍵在于你的生活態(tài)度。善待生活的人才懂得什么是幸福。有的人把有一份安逸的工作、固定的收入理解成是幸福;有的人把老婆孩子熱炕頭看成是幸福;有的人把事業(yè)有成當作幸福;有的人認為健康是福……可見不同的人對幸福是有不同的理解、要求和標準的。
也許我們在平時思考過這樣的問題,也許我們有很多關于幸福的故事,那么我們就不必拘泥于文體,可以暢所欲言,寫出個性化的散文來。正因為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不同,所以在表達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通過具體事件、具體描述來闡釋幸福的含義。如果將“幸福的理解和標準”寫成議論文的話反而無法深入,這就提醒我們面對這種范圍較大較廣的題目,要善于化大為小,化抽象為具象,日記、小說、游記、傳記等記敘文的方式更容易表達主題。
如果非要將這個話題寫成議論文也未嘗不可,但謹記:切入點要小。我們可以將幸福定義出來,然后做具體論述。比如,夏洛特?凱瑟琳曾說:“一個人的激情與理想越多,越有可能幸福?!蹦憧梢該丝偨Y幸福的定義是尋找各種各樣的激情,根據這樣的觀點可以進一步深入理解和探究。喬治?桑塔耶那曾說:“意志力是幸福的源泉,幸福來源于自我約束?!边@種“磨煉自己的意志力是幸福的基礎”的理解,也可以作為“如何獲得幸?!钡睦碚撜摀?。著眼點小反而能以小見大。
(二) 如何使人有尊嚴和幸福
如何使人有尊嚴和幸福,這個話題可以從政治、歷史、哲學、經濟等多角度來寫,如寫政論文、哲理散文、文化散文、歷史散文,只要圍繞“獲得尊嚴和幸福的方法”即可。
比如《如何讓中國人生活得幸福和有尊嚴》這樣的文章,從題目上看,就是典型的政論文。這樣的政論文要求我們對國家制度、政策有深刻的認識和了解,要有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搜集和處理各類日常信息的素質與潛能,操作難度比較大。
如果對“尊嚴”和“幸?!庇猩羁痰恼J識和理解,可以根據生活積累和文化積淀,表達自己的獨特理解,寫成哲理散文也未嘗不可。如果文化知識豐富、歷史資料準確,也可以根據這些積淀,整理不同文化、不同時期關于“人的尊嚴和幸福”方面的材料,運用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有理有據,思路清晰地表達出來。
(三) 幸福是過得舒心、安心、放心,對未來有信心
舒心,安心,放心,有信心,這些是生理的滿足和心理的感受??梢詮钠渲幸稽c出發(fā)闡述幸福的含義,也可以綜合成看待幸福的標準。
其實,溫總理提出的幸福的標準也可以從兩方面理解。一方面,對于中國政府而言,要在改革發(fā)展的機遇期加強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收,提高家庭發(fā)展能力和個人生存水平,加快民眾自我保障的步伐;一方面,對于中國老百姓而言,要在分享改革發(fā)展成果時,正確對待“得”與“失”,學會體諒、理解和珍惜,凡事都要客觀觀察,理性思考和判斷,當有良知的公民。
對于話題的理解,角度可以見證思想的深刻程度。
(四) 政府要讓百姓幸福,工作要講求實際
材料中總理所言的四個方面是要求政府工作講求實際,從老百姓所需出發(fā)。
只有進一步加強對社會的管理和服務,人們生活才會更加舒心;控制物價對優(yōu)質教育醫(yī)療資源公平配置,讓收入分配更加合理,讓大多數(shù)人共享經濟發(fā)展的成果,讓人們在談到養(yǎng)老時不會有“老無所依”的顧慮,這些問題解決好,人們才能生活得安心。政府需要誠信,單位、企業(yè)需要誠信,每個人都說真話,每個人都能聽到真話,這可能是人們放心生活、享受幸福的最起碼要求。另外,讓每一個人都對自己的未來發(fā)展前途有信心,還需要各種制度建設的健全來保障。
總之,要深刻理解材料,我們不僅要聯(lián)系生活,更要關注時事。
三、 佳作閱讀
論 幸 福
周國平
靈魂是感受幸福的“器官”,任何外在經歷必須有靈魂參與才成其為幸福。
內心世界的豐富、敏感和活躍與否決定了一個人感受幸福的能力。在此意義上,幸福是一種能力。
苦與樂不但有量的區(qū)別,而且有質的區(qū)別。在每一個人的生活中,苦與樂的數(shù)量取決于他的遭遇,苦與樂的品質取決于他的靈魂。
歡樂與歡樂不同,痛苦與痛苦不同,其間的區(qū)別遠遠超過歡樂與痛苦的不同。
對于沉溺于眼前瑣屑享受的人,不足與言真正的歡樂。對于沉溺于眼前瑣屑煩惱的人,不足與言真正的痛苦。
痛苦和歡樂是生命力的自我享受。最可悲的是生命力的乏弱,既無歡樂,也無痛苦。
痛苦使人深刻,但是,如果生活中沒有歡樂,深刻就容易走向冷酷。未經歡樂滋潤的心靈太硬,它缺乏愛和寬容。
我對幸福的看法日趨樸實了。在我看來,一個人若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并且靠這養(yǎng)活自己,又能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并且使他(她)們也感到快樂,即可稱幸福。
人世間真實的幸福原是極簡單的。人們輕慢和拒絕神的禮物,偏要到別處去尋找幸福,結果生活越來越復雜,也越來越不幸。
幸福的和不幸的人呵,仔細想想,這世界上有誰是真正幸福的,又有誰是絕對不幸的?!
幸福是有限的,因為上帝的賜予本來就有限。痛苦是有限的,因為人承受痛苦的能力有限。
幸福屬于天國,快樂才屬于人間。
幸福是一個抽象概念,從來不是一個事實。相反,痛苦和不幸卻常常具有事實的堅硬性。
幸福是一種一開始人人都自以為能夠得到、最后沒有一個人敢說已經擁有的東西。
幸福和上帝差不多,只存在于相信它的人心中。
幸福喜歡捉迷藏。我們年輕時,它躲藏在未來,引誘我們前去尋找它。曾幾何時,我們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把它錯過,于是回過頭來,又在記憶中尋找它。
聰明人嘲笑幸福是一個夢,傻瓜到夢中去找幸福,兩者都不承認現(xiàn)實中有幸福??磥?,一個人要獲得實在的幸福,就必須既不太聰明,也不太傻。人們把這種介于聰明和傻之間的狀態(tài)叫做生活的智慧。
幸福是一個心思詭譎的女神,但她的眼光并不勢利。權力能支配一切,卻支配不了命運。金錢能買來一切,卻買不來幸福。
一切災禍都有一個微小的起因,一切幸福都有一個平庸的結尾。
自己未曾找到偉大的幸福的人,無權要求別人拒絕平凡的幸福。自己已經找到偉大的幸福的人,無意要求別人拒絕平凡的幸福。
我愛人世的不幸勝過愛天堂的幸福。我愛我的不幸勝過愛他人的幸福。
(選自《青年博覽》2011年第5期)
四、 新聞鏈接
1. 媒體報道說我的幸福感不如員工,我想有點誤會。我的意思是我的消費和享受不如員工,但我很幸福,因為我覺得生活很充實、有價值。
(宗慶后微博2012年3月10日)
2. 全國政協(xié)委員崔永元說,他覺得“最幸福、最像百萬富翁”的時候是在1986年,“那時候剛工作,每個月的工資大概是80塊錢”“雖然數(shù)字很小,但卻感覺總是花不完”。那么,如何才能讓老百姓找回幸福感呢?崔永元認為,政府不能只用給錢的方式,而應該努力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如果我們上學不要錢,看病不要錢,住房不要錢,那我們要那么多工資干什么呢”?
(《大連日報》2012年3月16日)
3. 近日,著名教育專家陶繼新老師應邀來到大連理工大學附屬學校,為全校教師做主題為“做一個幸福的老師”的報告,講述了成為幸福教師需要進行的三項修煉:人格高尚、心靈和諧和持續(xù)發(fā)展。陶老師認為,富有良知、一心向善、心存感恩、充滿愛心是人格高尚的四個特征,而心靈和諧則需要寵辱不驚、優(yōu)化情緒、寬容大度、知足常樂來悉心維護;要想擁有更高層次的幸福,還必須做到持續(xù)發(fā)展,還需要決不放棄、形成習慣、文化升值和走進審美。
(2012年3月19日大連新聞網)
【關鍵詞】作文;命題;高考;立意
一、命題特點
1.弘揚社會正能量
廣西卷高考作文題目就是取材于一則感人肺腑的新聞事件“農民工與醫(yī)藥費”。這個題目有意引導考生學生聯(lián)想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鼓勵青年人擔起弘揚社會正能量的責任,“友善,和諧,誠信,敬業(yè),平等,文明”等關鍵詞都可以作為思考的方向。這樣題目的思考方向既是貼近現(xiàn)實,又能突出時代精神。類似方向的命題在全國各省市高考試卷中還有很多,比如湖南作文題直接以“最美鄉(xiāng)村干部”為材料,充分體現(xiàn)社會責任感,鼓勵青年人正視每一個崗位,弘揚正能量。
此外,全國新課標II卷作文題“給動物喂食”中對 “法治”問題進行了探討;北京作文命題立意“老規(guī)矩引發(fā)的新思考”等,都是對“文化傳承與現(xiàn)代化”、“高科技與當代社會”、“習慣規(guī)則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等問題的思考。這些問題都是我國在快速發(fā)展中所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引導青年人思考這些社會所面臨的急需解決的問題,傳播社會正能量。
2.鼓勵表達真情實感
寫作文不能講空話、套話、假話,只有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江蘇卷作文材料有關于“青春不朽”的作文題主要是引發(fā)青年人對于青春、對于生命的思考,呼吁青年人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學會直面青春的短暫、生命的脆弱和生活的慘淡,開始對人生有所思考,進而產生自己獨特的認知,說出真實想法,抒發(fā)出真情實感。
3.激發(fā)考生多向思維
安徽卷關于“劇本改臺詞的爭論”的材料是這樣描述的,表演藝術家認為演員是在演戲,并非是在念劇本,所以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改臺詞。這個題目給了考生兩方面的思考,有辯證的意境,讓學生發(fā)散思維,出現(xiàn)多發(fā)面的思考,同時也給了學生廣闊的發(fā)揮空間,讓學生可以投其所好,從自己喜歡的角度入手進行寫作,產生風格各異的作文。
二、以材料命題作文的利弊分析
為了能客觀地反應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檢測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自2013年起,材料作文就形成了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2014年全國高考作文以材料來命題是一種必然趨勢了??墒沁@種命題方式有利也有弊。
1.材料作文之利
首先,材料作文立意廣泛,給出的寫作視角很多,無論才能夠深度還是廣度都給學生更廣闊的空間,發(fā)散思維,從而盡情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提高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
其次,材料作文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和情感,讓他們以自己的親身體驗作為素材來寫作,不會無所適從,更容易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提高學生思維的準確性和靈活性。
最后,增強考生的語言表達水平和思維能力,讓他們從自己的實踐中獲得真知,從而提高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2.材料作文之弊
首先,材料作文大多是議論文,考生發(fā)揮彈性不太大,表達形式單一。
其次,很多材料讓考生摸不著頭腦,推敲不出真正符合標準的立意。比如說山東卷,材料是:一個畫框一樣的窗子,有人透過窗子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鬧,還有人看到的是靜。這是幾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讓考生無從下筆,從而會產生“角度”、“相由心生”等錯誤立意,難免偏離材料的本意。
最后,這種命題方式發(fā)揮空間過大。本身考題空間大是好事,有利于考生發(fā)揮,各抒己見,但如果發(fā)揮空間過大,不加限制的話,在測評標準上就很難達到一個統(tǒng)一的意見,在高考的環(huán)境下不利于考試的公平性。
三、高考語文作文命題趨勢預測與建議
高考命題的原則是“穩(wěn)中有變,不斷創(chuàng)新”。在縱觀近幾年高考作文試題的基礎上,展望未來高考作文命題趨勢,有如下預測與建議。
(一)突出三個方面
這三個方面是―一“體驗”“理性”和“人文”。
1.“注重體驗”是2014年高考作文命題的基調
教師要鼓勵學生走進生活,體驗生活,關注生活,激發(fā)寫作欲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要學會體驗普通人的生活,特別是他們的情感和人生經歷,這樣才能寫出自我風采。如重慶高考作文材料“租房”,就是講述游客租老人房子,后來被拒租的普通事件讓考生從平凡中發(fā)現(xiàn)不平凡,學會以小見大。
2.“講求理性”是2014年高考作文命題中的濃重一筆
“理性”要求人要學會思考地看問題,受理智的控制,做到全面、辯證、不偏激。如湖北高考作文材料“山頂?shù)娘L景”,有山腳下、山腰、山頂三個地點。這時考生就需要從三個地方的象征義入手,另辟蹊徑,得出“人生可以有這三個境界”、“學習如登山”、“實踐出真知”等不同的立意角度。
3.“宏揚人文精神”將是以后高考作文命題的精髓
“人文精神”是人類的一種普遍關懷,維護自己的尊嚴、價值和命運,關切和尊重他人,敬畏生命,尊重自然,同時也保護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xiàn)象,這都將是高考作文關注的熱點。在2014年湖南高考作文的材料“心在哪風景就在哪”中,就充分體現(xiàn)了人類的奉獻精神。廣西卷的材料“老王生病”,充分體現(xiàn)了人性的善良和懂得感恩的人文精神。
(二)做到四個“強化”
1.強化審題意識
高考作文的第一個要求是“符合題意”,即指文章的主旨必須符合規(guī)定。所以學生在審題時一定要注意。
2.強化思維訓練
寫作時學生要學會突破傳統(tǒng)的思維定定勢,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挖掘新的角度,從而靈活地運用在作文中。
3.強化素材積累
素材的積累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所以你要有豐富的作文素材,就必須有豐富的生活積累。在平日的生活中,要養(yǎng)成善于觀察的好習慣,提高溝通交往技能,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當然,閱讀是寫作的土壤,要博覽群書,才能使作文枝繁葉茂。
【摘 要】助讀系統(tǒng)作為語文教科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界定了助讀系統(tǒng)的概念及其作用,繼而在認識到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優(yōu)點的基礎上就蘇教版教材的單元導語、注釋、作者介紹、練習系統(tǒng)、旁批評點等談了自己的一些淺陋之見。
關鍵詞 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助讀系統(tǒng)
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核心,是當今世界課程改革的主旋律。因此,以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為本,應該成為新時代編寫語文教科書的基本出發(fā)點和根本歸宿。助讀系統(tǒng)作為語文教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重要作用也應在課程改革中愈來愈受到重視。
一、概念界定
1.何謂助讀系統(tǒng)
助讀系統(tǒng)在一些著作或論文中又稱作“導學系統(tǒng)”、“助學系統(tǒng)”、“提示系統(tǒng)”等。朱紹禹先生、顧黃初先生對此都有具體的闡釋。但從對助讀系統(tǒng)認識的準確性及表述的完整性來看,筆者以倪文錦先生的界定為準。
倪文錦先生認為所謂助讀系統(tǒng)“指的是教材為幫助學生閱讀課文,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自讀能力而提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難點,課文提示、注釋,題解、作者介紹,等等?!?/p>
2.助讀系統(tǒng)的作用
顧黃初先生曾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能力,已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因此在語文教科書中適當增加助讀和導學的材料,并使之形成一個系統(tǒng),就是勢所必然的了。”
筆者也認為助讀內容在教科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功能。它的功能主要體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提示教法,指點學法;歷練語文能力,發(fā)展智慧結構;拓展語文知識,溝通課堂內外;彰明編輯意圖,凸顯教科書的整體性等。
二、對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助讀系統(tǒng)的思考
甘其勛先生在他的《巨大的進步不小的缺憾———語文課程標準初中語文實驗用書簡評》中對三套語文教材(人教版、蘇教版、語文版)進行具體分析并指出各自的優(yōu)點,其中蘇教版優(yōu)點是:主題單元,突顯人文;綜合學習,強調實踐;開發(fā)課文,建設先進文化;“名著推薦與閱讀”篇幅較長,指導具體。
然而,要編寫一部完美的語文教科書絕非易事,些許瑕疵在所難免。下文筆者擬就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助讀系統(tǒng)中的單元導語、注釋、作者介紹、練習系統(tǒng)、旁批評點文字、插圖作一些思考,以期求教于大方之家。
1.關于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單元導語
單元導語是編者直接向讀者說明學習內容,讓學生明白自己在本單元中將要學些什么,以及如何學習,這樣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有助于學習效果的提高。
蘇教版的單元主題詞則顯現(xiàn)出泛人文性的傾向,“品位”“體驗”“感悟”“領悟”“體悟”等詞隨處可見,把學好語文的希望完全寄托在長期的熏陶、浸染上,這需要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良好的心境、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高度的自主、專一的學習態(tài)度。
如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道德修養(yǎng)”:
無私,敬業(yè),誠信,謙和,寬容……是中國人民提倡和追求的道德境界。《紀念白求恩》贊揚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敬業(yè)與樂業(yè)》引領人們走進“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樂于做好自己的一份哪怕十分平常的工作,《多一些寬容》提倡“互諒、互讓、互敬、互愛”,《人的高貴在于靈魂》讓人們心靈“閃放出一種很動人的光彩”……讀讀這些文章,你的心靈如同沐浴著德化的雨露,會自覺地追求道德修養(yǎng)的更高境界。
再如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事理說明”:
……讀讀本單元一些事理說明的文章,你就會油然而生探索世間萬物奧秘的興趣,享受發(fā)現(xiàn)的成功。
筆者不禁要問,這兩個單元基本集合了議論文、說明文兩大文體,這兩大文體光靠簡單的讀與感悟,缺少必要方法的指導,可以嗎?
有鑒于這些問題,筆者以為助學內容要切實體現(xiàn)“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編者語、單元主題詞要在熏陶感染的同時,也要提出嚴格認真的訓練要求。課文導讀要從多層面、多角度、多重關系中實現(xiàn)“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要“授人以漁”,在放手閱讀中讓學生嘗試成功的樂趣和失敗的苦惱,從而在自主閱讀中學會讀書。
2.關于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注釋、作者介紹
云南師范大學文新學院成巧云曾撰文《初中語文教材所存問題分析》,她做過調查:“‘教材是否有助于預習和復習這’一項,一個版本有61.3%和6.6%的教師認為‘較少’或者不‘能’,另一個版本有50%和13.2%的教師認為‘較少’或者‘不能’,還有一個版本有20.7%和4.7%的教師認為‘較少’或者‘不能’。可見,在預習和復習環(huán)節(jié)中,教材的助讀系統(tǒng)尚未發(fā)揮應有功效。”
蘇教版的助讀系統(tǒng)包括致讀者、單元導語和注釋,這對于廣大師生來說是不夠的。它刪除了以往課文前的預習提示或自讀提示,這會導致教師在教學中漫無目的地尋找教學突破口。
教材編者洪宗禮先生認為“實驗教科書一改以往教材編者設定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文學習重點的做法,并不再編寫閱讀引導、預習提示、讀中提示、讀中評點等‘助讀’內容,只在題注中對作品出處、重要作者和必要背景作畫龍點睛的介紹。這并非無目標教學,而是讓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以及對閱讀物獨特的體悟、感受,自行尋找學習目標,確定學習重點,理解教學內容,擺脫‘引導’‘提示’‘評點’等各種預設的框框的束縛,發(fā)揮學習的主體作用,真正做學習語文的主人?!本幷哂衅淇嘈?,但據筆者2009年對外國文學作品教學情況的的問卷調查顯示,有很多的同學在閱讀外國文學作品時,不了解相關的文化背景、作者情況、作品風格,在理解作品的內容、作品的思想感情方面也存在阻礙,覺得作者的語言晦澀難懂。他們強烈呼吁教師要補充背景資料。
如《童年的朋友》,只有書下注釋①如下寫道:
節(jié)選自《童年》(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2版)。劉遼逸譯。標題為編者所加。高爾基(1868——1936),原名阿列克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蘇聯(lián)作家?!锻辍贰对谌碎g》《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
除此之外,再無其他補充說明。而高爾基寫作《童年的朋友》這篇文章與他苦難的童年生活是密不可分的。“高爾基5歲時,做木匠的父親去世,于是他寄居開設染坊的外祖父家。
幼年的高爾基常常陷入日漸衰微的家庭小私有者們兇狠的爭吵斗毆中。后來,破了產的外祖父把老房子賣掉,在卡那特街另買了一所房子。”“在高爾基的童年,曾是織花邊女工的外祖母是他‘最親近的人’。不知有多少個夜晚,在這所老木屋里,外祖母常常坐在炕爐沿上,望著被小洋燈的亮光照耀著的小外孫,滔滔不絕地講述勇士伊凡和悲哀的強盜母親等許多童話。外祖母的疼愛和那些如現(xiàn)實生活一般不幸又閃爍著善良和理想光芒的童話,使過早就飽嘗底層生活艱辛的高爾基獲得了‘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同時,這些童話正如高爾基后來回憶的,‘我的頭腦里充滿了外祖母的童話,就像蜂房里充滿甜蜜一樣’。正是這些記憶給了作家以最初的豐贍的滋養(yǎng)?!?/p>
雖然現(xiàn)在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學生可以從網絡、其他參考資料等處獲得信息,但是,假設相關知識出現(xiàn)在語文課本里,那對學生將會有多大的幫助?。?/p>
3.關于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練習系統(tǒng)
我們說練習系統(tǒng)是語文教科書助讀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語文教科書編寫質量、價值和特色的一個重要指標。細觀蘇教版教材習題我們發(fā)現(xiàn)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有些練習在現(xiàn)有條件下完成有困難,要考慮學生的原有知識,需提供背景材料。如八年級下冊《短文兩篇》“探究·練習”第一題:“畢昇發(fā)明的活字版印刷術在我國及世界科技史上有怎樣的地位?”學生要回答這樣的問題,須先有關于我國及世界科技史的知識,如果沒有,則勢難回答。
練習設計中的隨意性較大。如九年級下冊課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后“探究·練習”第一題:“聯(lián)系作者寫作時的生活處境,你認為杜甫在這首詩中抒發(fā)的情懷與哪位古人在哪篇文章中抒發(fā)的情懷基本一致?你還能說出那篇文章中表達作者情懷的名句嗎?”看了這樣的“探究”題,除了上面所說的需要有相關的知識儲備以外,我們不禁要問,“說出哪篇文章中表達作者情懷的名句”怎么又成了這一課的“練習”?
練習形式較單一,不同課文后面練習形式相似較高,集中在整體感悟、揣摩語句、品味詞語、朗讀背誦等形式,沒有開發(fā)更多形式的練習題。
4.關于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的旁批評點文字
試以九年級下冊課文《出師表》“感悟·品味·欣賞”為例。
①從形勢危急落筆,激勵后主繼承遺德,奮發(fā)圖強。勸勉之一:開張圣聽。
②勸勉之二:賞罰公平。
③勸勉之三:親賢遠任,并推薦賢臣。
④借古鑒今,鄭重告誡,情深詞切。
⑤追敘先帝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許國的經過,啟發(fā)后主勵精圖治。
⑥表明鞠躬盡瘁、興復漢室的心跡,激勵后主自重自強。
⑦再次薦賢,切盼真能親賢。
⑧重述前議,分清職責,寄予厚望。
⑨抒寫心情,真切感人。
《出師表》被編者選入該冊“學會讀書(十)—知人論世讀經典”主題單元,編者的“單元主題詞”是: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人生際遇、不同的精神追求、不同的文字風格。每一部經典的誕生,都有特定的寫作背景,又寄寓著作者某種思想感情,都會打上時代的烙印。只有從課本注釋、報刊網絡和相關的文獻中,獲得寫作背景方面的信息資料,了解作者寫作的情感起點,才能真正走近作者,走近作品塑造的人物,走進經典的世界。知人論世應當是解讀經典的一條有效途徑。
顯然,編者的旁批評點文字用意似乎并不在指示學生“學會讀書”這一單元學習重點。具體說,并不準備提示學生如何通過“知人論世”走進經典,哪怕是提供較為豐富的寫作背景抑或是關于作者的較為完整的介紹,相反編者卻用最精練的語言概括了各段段意,倒讓人莫名其妙,不知何意。
5.關于課文插圖
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帶有插圖的教科書的教學效果要優(yōu)于純文的教科書, 因為教科書的插圖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然而我們發(fā)現(xiàn)課文中有些插圖存在著形象模糊、印刷粗糙、繪畫低劣等問題。
比如《曹劌論戰(zhàn)》共有兩處插圖,第一處在目錄前,也即扉畫;另一處在課文中間。前者值得深思,畫面上共有三幅小的圖片,上端是寫有“清人‘雍正帝祭先農壇圖’,圖的上方中左神位前(箭頭所示)供有犧牲?!蔽淖值膱D片一張,左下端是“戰(zhàn)國玉圭”,右下端是“戰(zhàn)國中期錦”。上端的圖片我們還能知道是與文中提到的“犧牲”相關,但是圖片的清晰度實在太低,根本無法辨認,有與無并沒太大出入,況且書本下也有對“犧牲“一詞的注釋,歷史書上也經常提到。這樣的簡單再現(xiàn),平淡無味,不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也很難加深他們的感性認識,加深記憶,提高探究的興趣。再如右下端的玉圭,如果教師不解釋玉圭的用途——玉圭是上古重要的禮器,被廣泛用作“朝覲禮見”標明等級身份及祭祀盟誓的祭器的話,學生根本不明白這幅畫的用意,至多只能在猜是不是指“犧牲玉帛”中的“玉”呢,因為右下端的錦就是一種絲織品。這樣的插圖,我們覺得它的意義是不大的。
本文粗略地談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力求對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助讀系統(tǒng)提供一些信息。當然,我們要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它,如果只看到優(yōu)點,則會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如果只看到缺點,則會掩蓋它的優(yōu)點。筆者只是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專家、老師能來關注此方面的內容。
參考文獻
[1]盧楊.《初中語文教科書的形象助讀系統(tǒng)》,《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14卷第4期
[2]鳳凰出版?zhèn)髅郊瘓F.江蘇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語文》.七-九年級2004年11月第2版
[3]張永祥.《初中語文教科書助學系統(tǒng)研究—人教社 1993、2001版和蘇教版的比較》.2006年5月.第1頁
[4]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北京示范大學出版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2012年1月第1版
[5]閻立欽.倪文錦.語文教育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5:88.
[6]顧黃初,顧振彪.語文課程與語文教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84.
[7]成巧云.初中語文教材所存問題分析[J].語文建設2007,9:13.
關鍵詞:素質教育視角;中等職業(yè)學校課程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03-0069-06
中等職業(yè)學校核心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職業(yè)能力(涵蓋專業(yè)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涉及生存和從業(yè)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自我調控能力、不斷學習和發(fā)展的能力),形成學生綜合素質(思想品德素質、身心素質、科學文化基礎素質、職業(yè)技術素質、創(chuàng)業(yè)素質)。課程體系構建是實現(xiàn)這個核心任務有效路徑。以下筆者試以機電技術應用專業(yè)為例,探討素質教育視角下中等職業(yè)學校課程體系的構建問題。
一、素質教育視角下
中等職業(yè)學校課程體系構建的原則
(一)終身發(fā)展原則
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是當今社會成員生存和發(fā)展的內在需求?!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和產業(yè)結構調整要求,體現(xiàn)終身教育理念、中等高等職業(yè)教育協(xié)調發(fā)展的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體系”;“要在終身教育理念下發(fā)展職業(yè)教育”。中等職業(yè)學校課程體系構建應體現(xiàn)在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教學實施中,貫穿于學生個人職業(yè)生涯的終身發(fā)展全過程,培養(yǎng)學生由一技之長向全面發(fā)展、階段性發(fā)展向終身發(fā)展轉變,體現(xiàn)學生就業(yè)、升學、發(fā)展的統(tǒng)一。
(二)職業(yè)人文原則
中等職業(yè)學校的課程構建,不僅要注重學生實用技術技能的訓練,還要加強培養(yǎng)學生獨立人格、健全心理、創(chuàng)新精神、適應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的人文教育,形成職業(yè)技術精神(探索精神、實證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等)。上述這些精神養(yǎng)成于從事職業(yè)工作的實踐過程中,更是養(yǎng)成在從事工作實踐前的素質教育中。蘊涵信仰、價值、態(tài)度和人性等豐富的人文教育,是中等職業(yè)學校培養(yǎng)高素質勞動者社會生活的核心內容。
(三)多元整合原則
職業(yè)教育的教育性、職業(yè)性、實踐性、終身性,決定了中等職業(yè)學校課程構建體現(xiàn)的多元性。體現(xiàn)為課程體系在課程類型、課程內容、課程形態(tài)及教學方法等構建上呈現(xiàn)的“多元整合性”(如圖1所示),形成模塊化、綜合化、階段化、柔性化、個性化相結合的課程結構和靈活的教學安排,突出學生的綜合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
(四)移植揚棄原則
課程體系構建表現(xiàn)在公共基礎課程教學上,取“學科中心”課程之所長,注重基礎知識之間的系統(tǒng)性、融合性;在專業(yè)技能課程實踐教學上,取“活動中心”課程之所長,使學生的知識、技能結構更趨于完整和合理;在專業(yè)課程開發(fā)上,取“能力中心”課程之所長,使課程的設置適應行業(yè)企業(yè)的需要;在課程實施形式上,取“問題中心”課程之所長,引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人才培養(yǎng)發(fā)展形態(tài)上,取“個性中心”思想之所長,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對課程的特殊需求。[1]
(五)工作過程導向原則
打破以學科為本位的三段式課程模式,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tǒng)一,重構以“三以一化”(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yè)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模塊化課程體系[2],推行項目教學、場景教學、主題教學和崗位教學,是當前中等職業(yè)教育課改的“必須”。中等職業(yè)學校課程體系有效構建應當包括學科體系課程和行動體系課程兩大類型的揚棄融合。即在知識培養(yǎng)總量相對不變的情況下,以職業(yè)功能、職業(yè)資格和職業(yè)工作過程為導向,對課程內容進行開發(fā)、重組、轉換,實現(xiàn)課程內容與職業(yè)資格割裂向融合、專業(yè)理論知識與實踐隔離向整合轉變,形成與職業(yè)功能具有一致性的工作過程知識與技能,從而既保留課程的基礎性特征,也凸顯其職業(yè)教育特色。
二、素質教育視角下
中等職業(yè)學校課程體系構建的類型
素質是能力的內在依據,能力是素質的外在表現(xiàn)。當前中等職業(yè)學校課程體系正朝向“七大”方面轉變:培養(yǎng)目標――從“從業(yè)能力”向“職業(yè)能力”轉變;課程內容――從“知識導向”向“工作導向”轉變;課程類型――從學科體系向行動體系轉變;課程實施――從“學校為本”向“校企合作”轉變;課程評價――從“一元”向“多元”轉變;課程借鑒――從“(國外)模式復制”向“模式本土(化)”轉變;課程轉向――從“范式研究”向“課堂(現(xiàn)場)落腳”轉變。[3]素質教育視角下課程體系構建要在確保課程目標具有明確的職業(yè)化方向的前提下,吸取各種課程模式之長,實施課程內容綜合化、課程形態(tài)多元化、課程組合模塊化、課程安排階段化、課程學習個性化。
目前,素質教育視角下中等職業(yè)學校課程體系可從三個層面進行構建。
(一)以人文教育為導向的中等職業(yè)學校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中等職業(yè)教育是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課程設置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yè)技能課程兩類。公共基礎課程分為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兩類,專業(yè)技能課程分為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兩類。如機電技術應用專業(yè)課程體系即可按此框架構建[4](如圖2),在此課程結構基礎上設定人文課程內容(如表1)。
1.課程體系涵蓋內容豐富,涉及領域要廣。人文課程必須包括公共基礎課程以及相關專業(yè)技能課程的素質教育內容所涉及的每一個學科領域,課程設置要整體考慮。
2.課程體系彈性度要高,可供選擇的課程跨度要大。根據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容和學科范疇設計人文課程模塊,每個模塊由系列課程組成,各個模塊之間形成一定的聯(lián)系,使課程體系凸現(xiàn)整體功能。各模塊課程的選定應注意科學性、時代性和實踐性。
3.課程體系內容要活,課程比例有嚴格要求。推進“素質教育進課堂”工作,實現(xiàn)公共基礎課程、專業(yè)技能課程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緊密融合。其中公共基礎課程與專業(yè)技能課程總學時比為4∶6,上下浮動不超過2%。任選課占總學時的比例不少于10%(其中人文選修課程與專業(yè)選修課程課時比約為4∶6)。必修與限選公共基礎課程(含軍訓、入學教育、畢業(yè)教育)約占總學時的36%左右。必修與限選專業(yè)技能課程約占總學時的54%左右。
(二)以工作崗位對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要求為導向的中等職業(yè)學校素質教育課程體系
這種課程體系構建(如圖3)主要突出現(xiàn)代意義上的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包括貫穿于勞動者職業(yè)生涯的就業(yè)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工作能力、職業(yè)轉換能力的培養(yǎng),以形成學生職業(yè)綜合能力。
1.課程體系建設強調形成學生的專業(yè)能力。專業(yè)能力一般指學生未來從事職業(yè)活動所需要的技能與相應的知識,是學生基本生存能力,也是學生勞動勝任職業(yè)工作的本領。可細分為從業(yè)基本能力、上崗基礎能力、專項工作能力、專業(yè)拓展能力。專業(yè)能力的呈現(xiàn)方式是知識與技能的有機結合,實施路徑是學生在未來的職業(yè)實踐中,將獲得的相關職業(yè)的技術技能理論知識與技術技能實踐知識加以融合、轉化。
2.課程體系建設強調形成學生的方法能力。方法能力是指從事職業(yè)活動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學習能力,是學生基本發(fā)展能力,也是學生在職業(yè)生涯中不斷獲取新技能和新知識、掌握新方法的重要能力。方法能力強調方法的邏輯性和合理性,呈現(xiàn)方式是學生獲得一種思維結構,面臨新的工作情境時,能從容有效地應對,學習新的知識,處理新的問題。實施路徑是學生在新的工作情境中,超越已有的知識、方法和工作經驗,去不斷地學習、創(chuàng)新解決問題的方法。
3.課程體系建設強調形成學生的社會能力。社會能力是指學生未來從事職業(yè)活動所需要的行為能力。它是學生基本生存能力,也是學生基本發(fā)展能力。可細分為人際交往、職業(yè)道德、公共關系等能力。社會能力呈現(xiàn)的是在學生的綜合素質中建立的一種情意結構,是學生在學會共事、學會做人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正確的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強調的是對社會的適應性和行為的規(guī)范性。
(三)以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為導向的中等職業(yè)學校課程體系
中等職業(yè)學校要求構建的是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yè)實踐為主線、以項目課程為主體、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相適應,體現(xiàn)終身教育理念、中高職相銜接的課程體系。
1.課程體系的核心內涵。所謂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指一些具有完整工作過程的、具有遞進性的工作任務體系。它以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為整合主線,以崗位需求為整合依據,以工作過程為整合基礎,以工作結構為整合框架,整合課程各要素、各組成部分的排列與組合方式,課程的“職業(yè)活動發(fā)展”“學科知識發(fā)展”“學生心理發(fā)展”“學習動機發(fā)展”邏輯順序關系,將學習過程、工作過程與學生能力和個性發(fā)展有機融合。體現(xiàn)“三個聯(lián)系”:一是課程開發(fā)與工作過程緊密聯(lián)系,通過分析、綜合,使工作過程中的各個部分有序,并使各個部分之間互相關聯(lián),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重新設計課程,實現(xiàn)課程自身的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二是課程設計與工作過程緊密聯(lián)系,按照教育教學工作過程的順序,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課程的開發(fā)與建設,實現(xiàn)課程建設的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三是課程實施與工作過程緊密聯(lián)系,對學生從入學到走上崗位的整個在校期間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教學設計,實現(xiàn)課程教學設計的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
2.課程體系的基本特征。一是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課程在內容設置上應盡可能涵蓋完成典型工作任務所必需的工作內容或程序,并以工作過程作為參照系,打破學科系統(tǒng)的、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務基礎上確立的相關工作和學習內容。二是在工作情境中實施教學。以項目、任務等具有相對完整工作過程的主題學習單元實施教學,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整合于同一學習活動過程中。三是重視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課程在目標設定上體現(xiàn)所對應的職業(yè)能力需求。目標的確定,不只是源自開發(fā)者對課程的理解和定位,而是來自完成課程所對應的典型職業(yè)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相關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術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
3.課程體系的建設標準。[5]一是表述課程目標。體現(xiàn)為能力目標表述的明確性(獲得這種能力必須是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能力目標表述的對接性(課程內容的組織中必須能找到與這種能力對應的“落腳點”,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通過同一“工作對象”建立起直接聯(lián)系)。二是描述課程內容。課程內容描述始終是“工作與學習的內容”,應包含工作任務、技術實踐知識、技術理論知識以及拓展性知識,并按照工作程序和認知程序一體化的邏輯順序由易到難、由單一到綜合地進行組織,呈螺旋上升趨勢。三是提出實施建議。主要包括教與學的建議、評價建議及保障措施建議等。對教學建議描述應包含專業(yè)工作的對象、專業(yè)工作的工具、方法和組織以及對專業(yè)工作的要求三個維度;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評價則需對照教學目標,從做工和做人兩個維度提供適度可操作的評價指標,并給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建議;對課程實施所需的師資條件、設備要求等相關保障措施也要在標準中予以明確。
三、素質教育視角下
中等職業(yè)學校課程體系的實施路徑
中等職業(yè)學校課程體系融合素質教育內容主要有四種方式:德育課程、文化課程與專業(yè)技能課程滲透式融合;技術理論知識與技術實踐知識的整合式融合;學歷證書與職業(yè)資格證書、培訓證書的嵌入式融合;中職課程與高職課程銜接式融合。這四種內容融合體現(xiàn)在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yè)技能課程兩類之中,貫穿于職業(yè)教育整個教學過程。
(一)素質教育與公共基礎課程融合
中等職業(yè)學校公共基礎課程具有基礎性和工具性雙重功能定位: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培養(yǎng)和訓練學生的能力,開拓視野,發(fā)展智力、個性和特長,培養(yǎng)健康的體魄和高尚的審美情趣。為學生學習專業(yè)知識、形成職業(yè)技能、轉換職業(yè)崗位、接受繼續(xù)教育提供必要的文化基礎和條件。因此,素質教育視角下公共基礎課程的實施要以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為根本,以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實踐能力為重點,構建知識結構、能力結構、人格品質結構的三位一體融合課程。
1.德育課程與素質教育融合。一是堅持德育為先與育人為本融合。發(fā)揮德育課堂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的各門課程,滲透到教學、實習和社會服務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二是實施德育工作與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融合。以職業(yè)意識、職業(yè)理想、職業(yè)道德和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教育為主要內容,培養(yǎng)學生成為遵紀守法、誠實守信、敬業(yè)合作、有職業(yè)理想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合格職業(yè)人。三是進行課程拓展與德育實施融合。利用課內外、校內外各途徑,把思想道德要求、職業(yè)指導、職業(yè)規(guī)劃、人文教育、市場意識、競爭意識、紀律觀念、誠信和敬業(yè)精神等內容融通在課程教學之中,為學生以后在職業(yè)世界中尋找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空間奠定基礎。
2.文化課程與素質教育融合。一是根據專業(yè)需要、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終身學習的需要,開設物理、化學、歷史、地理、心理健康、人文教育綜合課程、自然科學教育綜合課程、藝術(音樂、美術等)類課程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二是將藝術課程納入學校必修公共課,積極選用《名畫百幅賞析》、《名曲百首賞析》、《古詩百篇賞析》讀本,豐富學生人文素養(yǎng)和精神世界,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和審美素質;三是組織開設人文藝術講座、競賽、學生社團活動等,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法治觀念、社會責任感和敬業(yè)精神。
(二)素質教育與專業(yè)技能課程融合
中等職業(yè)教育專業(yè)技能課程的功能定位是:培養(yǎng)學生掌握必要的專業(yè)知識和比較熟練的職業(yè)技能,提高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能力和適應職業(yè)變化能力。因此,專業(yè)技能課程中融合素質教育主要體現(xiàn)在四方面。
1.課程設置中融合素質教育。一是核心(平臺)課程設置上,體現(xiàn)以能力為本位的特點,既要滿足行業(yè)多崗位轉換甚至崗位工作內涵變化、發(fā)展所需的知識和能力,又要使學生具有知識內化、遷移和繼續(xù)學習的基本能力;二是方向性課程設置上,把素質教育貫穿到職業(yè)理論知識教學、實踐教學和日常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提高學生步入社會的適應能力;三是選修課程設置上,結合職業(yè)資格證書的獲取,努力使學生通過對相應課程的學習達到相應的職業(yè)資格能力,獲得相應的職業(yè)資格證書,培養(yǎng)學生上崗就業(yè)職業(yè)綜合能力。
2.課程實施中融合素質教育。一是校內實訓教學。引入和企業(yè)、車間的一線工作現(xiàn)場相一致的真實的職業(yè)環(huán)境,采用項目教學、模擬創(chuàng)業(yè)公司、案例教學、情景熏陶、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方式,教學過程對接生產過程,教學環(huán)境融合企業(yè)文化,教學內容體現(xiàn)生產經營流程,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道德、職業(yè)意識、職業(yè)技能和就業(yè)能力。二是校外實習教學。在產業(yè)園區(qū)、企業(yè)車間等生產一線建設穩(wěn)定的教學課堂,校企共同完成實訓實習任務,實現(xiàn)學生與企業(yè)的“零距離”接觸,增強學生對崗位的適應性、對社會的適應性,逐漸完成職業(yè)人的角色轉換。
3.課程改革中融合素質教育。突出創(chuàng)業(yè)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創(chuàng)業(yè)心理素質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一是與課程改革相結合,在專業(yè)課程中融入經營、管理、法律、公關、成本核算等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業(yè)素質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二是與就業(yè)指導和職業(yè)咨詢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就業(yè)競爭意識和創(chuàng)業(yè)意識;三是與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相結合,通過產教結合和產學研結合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4.課程活動中融合素質教育。[6]把人文素質教育和綜合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有機融入各項活動之中,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拓寬學生“職業(yè)”視野。一是主題(社團)活動。將專業(yè)技能節(jié)、文化藝術節(jié)、體育節(jié)等各類主題文化活動建設成為學生展示自我,提升職業(yè)素質的重要平臺。二是專題講座交流。經常邀請著名企業(yè)家、專家教授、社會名流、政府官員到學校作專題講座或舉辦座談會或文化沙龍等,介紹國家政策、社會熱點、主流文化等,傳遞企業(yè)文化真諦,感悟企業(yè)文化魅力。三是暑期社會實踐。通過學校與社會及行業(yè)企業(yè)的聯(lián)系,讓學生在參與吃苦耐勞訓練、溝通能力訓練、合作能力訓練、奉獻社會訓練中認識社會、增長使命感。
參考文獻:
[1]覃宇環(huán).“多元整合、動態(tài)優(yōu)化”的高職課程模式研究.第二屆亞太地區(qū)信息論學術會議論文集:上冊[C].北京: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2011.
[2]馬成榮.職業(yè)教育“三以一化”專業(yè)課程體系的構建[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06(34).
[3]周如俊.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的演變?推變?嬗變――對當前職業(yè)教育課程改革歷程的綜述[J].江蘇教育:職業(yè)教育版,2011(7-8).
[4]江蘇省教育廳.關于印發(fā)江蘇省中等職業(yè)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職業(yè)教育指導性人才培養(yǎng)方案(試行)的通知[EB/OL].http:///articles/2013/09/30/57192.htm.
[5]朱萍.職業(yè)學校專業(yè)課程標準的開發(fā)[J].江蘇教育:職業(yè)教育版,20011(7-8).
[6]沈時仁.高等職業(yè)教育職業(yè)素質養(yǎng)成體系的構建[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6).
Construc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uality Education: A Case Study
ZHOU Ru-jun
(Guann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Lianyungang 222500, Jiangsu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