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大自然的資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我國旅游相關資料中給出的旅游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定義是,由旅游依托地核旅游目的地的大氣、水體、土地、生物及地質、地貌等組合而成的綜合體。對旅游者而言,它并不是直接的旅游對象或旅游吸引物,而只是一種起承載作用的外在環(huán)境或基礎環(huán)境。因此,它往往不被旅游開發(fā)者所重視,但恰恰是它構成了旅游業(yè)生存發(fā)展的基礎,關系到旅游業(yè)的成敗興衰。一些人則認為,旅游環(huán)境學研究的任務,就是要通過調整、優(yōu)化旅游經濟系統(tǒng)結構與功能,保護、建設好旅游環(huán)境系統(tǒng),把人對環(huán)境的不利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從而使旅游環(huán)境系統(tǒng)永遠為人類旅游服務,并為旅游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證。這些觀點,都只是從環(huán)境經濟學的角度來考慮旅游的環(huán)境問題,忽視了旅游環(huán)境中的倫理問題。
羅爾斯頓的《環(huán)境倫理學》一書中提到,環(huán)境倫理學的基本主題是——環(huán)境保護運動的倫理根據究竟是什么。具體而言,我們對維護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完整和穩(wěn)定,保護自然存在物的義務是何種性質的。關于這一論題,有許多理論給予了解釋。人類中心論(anthropocentrism)認為,人只對人自身(包括其后代)負有道德義務,人對人之外的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義務,只是對人的一種間接義務。動物解放/權力論(animalliberation/rightstheory)認為,人不僅對自己負有義務,對動物也負有直接的道德義務。生物中心論(ecocentrism)認為,人的道德義務的范圍并不只限于人和動物,人對所有的生命都負有直接的道德義務;所有的生命都具備成為道德顧客的資格。生態(tài)中心論進一步把道德義務的范圍擴展到了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生態(tài)中心論大致包括以下三種觀點,即大地倫理學、深層生態(tài)學和自然價值論。其中,羅爾斯頓的自然價值論從傳統(tǒng)的價值論倫理學出發(fā),認為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擁有內在價值,這種內在價值是客觀的,不能還原為人的主觀偏好,因而維護和促進具有內在價值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完整和穩(wěn)定是人所負有的一種客觀義務。將環(huán)境倫理學與旅游自然環(huán)境聯系在一起,就演繹為旅游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倫理思考。
二、大自然所承載的旅游價值
根據羅斯爾頓對大自然所承載的價值描述,大自然所承載的主要旅游價值有以下幾點:
1、旅游的生命支撐價值。無論是旅游者還是非旅游者,只要是人類,都存在于大自然的生命支撐系統(tǒng)之中。生態(tài)保護運動使我們認識到,文化受制于生態(tài)系統(tǒng),人們在重建的環(huán)境中的自由選擇仍然是大自然的受支配者。大自然是一個進化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人類只是一個后來的加入者;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主要價值(good)在人類出現以前已經存在。大自然是一個客觀的價值承載者,人類只是利用和花費了大自然多給予的價值。如果給旅游一個更為廣泛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旅游也同樣具有生命支撐的價值。
2、旅游的經濟價值。通過開發(fā)自然物,利用自然景觀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使旅游者參與到旅游的活動中來,進行旅游消費。大自然為旅游活動提供了極大的經濟價值。
3、旅游的消遣價值。旅游者在旅游的過程中,可以從大自然中獲得愜意的、休閑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感受。愉悅是旅游者對大自然的客觀特征具有的感受。旅游者可以在大自然中尋找到更加真實、使他們感動的東西。
4、旅游的科學價值。一些旅游者,尤其是科學家們,在對大自然的探索中,去挖掘大自然的科學價值,獲得更加豐富的知識。
5、旅游的審美價值。旅游者在異國他鄉(xiāng)游覽自然山水,鑒賞文物古跡,領略風土人情,在對大自然的欣賞過程中,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美感,達到美的享受,獲得愉快和休息,從而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情感世界。
6、旅游的歷史價值。人類是一個歷史存在,在另一種意義上,過去的遺跡又有極大的價值,它們可以幫助了解我們在大自然中的位置。正是這種驅動,使得一些旅游者進入到大自然中去尋找生命中的一種感動與領悟。
7、旅游的文化價值。大自然的一些景觀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礎,強烈地吸引著旅游者前去追求文化的熏陶,通過旅游活動,學習到各方面的知識,拓寬視野,開闊思路。
8、旅游的宗教價值。一些旅游者到宗教勝地朝圣、拜佛、求法、取經或宗教考察,在對大自然的沉思聯想中產生了一些思想,如有關我們是誰且來自何方,關于生命和死亡的思想,關于在環(huán)境中我們如何適當的行動的思想。通過對這些價值的了解,我們可以認識到,價值具有客觀性,不能把價值當作滿足我們人類的一種偏好,而應該承認大自然旅游價值的客觀存在,從而遵循大自然的法則。
根據上述思考,可以用圖形表示旅游與旅游環(huán)境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
三、旅游業(yè)發(fā)展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相互摩擦
旅游業(yè)發(fā)展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關系密切,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即在摩擦中彼此協調、存在、發(fā)展。旅游的動力主要來自于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和舒適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必然會影響旅游者旅游的滿足程度,破壞旅游地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從而影響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一方面,合理地開發(fā)和利用旅游資源,保護旅游環(huán)境,可以實現旅游業(yè)的良性循環(huán)和持續(xù)發(fā)展。另一方面是消極影響,即旅游業(yè)對旅游目的地環(huán)境產生的破壞和污染問題。旅游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狀態(tài)對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一個令人身心愉悅、非常舒服的環(huán)境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來享受這種愜意與舒適,這樣的環(huán)境還可以激發(fā)旅游者自覺的投入到愛護大自然、與大自然為友的情境之中;而一個破壞非常嚴重的自然環(huán)境肯定會讓旅游者感覺不舒服,不僅會對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有所損害,對于旅游者將來的選擇和其他潛在旅游者的選擇都會形成一種沖擊,不利于旅游地長期的發(fā)展。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和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其實是一種在摩擦中發(fā)展的關系,二者在摩擦中沖突,也必將在摩擦中演化出一種和諧的旋律。
四、旅游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倫理思考
環(huán)境倫理的提出,為旅游環(huán)境的保護與改善注入了新的力量,同時也為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和利用提供了新的價值觀。它對于重新塑造人與自然的新型關系,培養(yǎng)人類對其后代的生態(tài)責任感和生態(tài)倫理觀,起到了顯著的引導作用。對旅游者而言,旅游者應該正確對待旅游者與大自然之間的關系,實現二者之間的協調發(fā)展。而要實現旅游活動融洽的氛圍和旅游業(yè)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旅游者應該首先從以下幾點做起,確立新的符合道德規(guī)范的、彼此認同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旅游者之間的倫理關系。
1、確立人和自然平等的環(huán)境道德觀,愛護旅游生態(tài)自然環(huán)境。羅爾斯頓認為,應該堅持人與自然平等的道德原則,不要再以人為唯一的尺度,以人的利益為出發(fā)點和歸宿,把道德對象由人擴展至自然界,承認自然界和人有同等的存在和發(fā)展的權利,強調人和自然的平等關系,以“人——自然”共同體的協調進化與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和歸宿,給自然賦予應有的道德地位,建立人與自然協調發(fā)展的平等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規(guī)范。
旅游活動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旅游活動與自然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所造成的變化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對自然的掠奪與破壞則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對待自然界的態(tài)度,不僅僅是大自然的問題,而且具有社會性。旅游者應該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自然環(huán)境,尊重大自然的價值,愛護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確立新的道德準則和規(guī)范,充分發(fā)揮倫理道德的調節(jié)功能,合理協調旅游者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系,使旅游活動符合大自然的規(guī)律。
2、樹立人類生存與自然環(huán)境協調的理念,從環(huán)境倫理的角度合理開發(fā)、利用旅游資源。在人與大自然之間,也就是人與人的生存環(huán)境之間,人雖然占主導地位,但是二者不應該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應該是相互協調的和諧關系。所以,要實現旅游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要求旅游的發(fā)展不但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還要考慮下一代人以及他們子孫后代的需求,當代人的發(fā)展不能以損害后代人的發(fā)展為代價,而要顧及人類發(fā)展的未來利益。為了實現旅游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我們不僅要以經濟為準則,還應該以道德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合理地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fā)和利用。在旅游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允許的范圍內,對旅游資源進行開發(fā),同時避免資源浪費和破壞。
3、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旅游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道德觀。世界環(huán)境與發(fā)展委員會指出,持續(xù)發(fā)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fā)展??沙掷m(xù)發(fā)展作為一種新的人類生存方式,不但體現在以資源利用和環(huán)境保護為主的環(huán)境生活領域,更體現在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道德價值觀當中。所以,在旅游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開發(fā)與保護過程中,我們應該建立這樣一種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環(huán)境倫理思維,即人與人的協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當前與未來的協調。所以,應該增加人們對旅游所產生的環(huán)境影響和經濟影響的理解,加強人們的生態(tài)意識和倫理觀念,使人們建立起對旅游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質量的保護意識。
4、對旅游活動的參與者加強環(huán)境倫理觀念的教育。無論是旅游者、旅游企業(yè),還是旅游目的地的居民,都會參與到旅游活動中來,所以應該對他們進行環(huán)境倫理方面的教育,使他們真正從內心深處意識到環(huán)境對于旅游活動的重大意義,從而能夠以倫理道德觀念來指導他們的旅游行為。
5、不僅要對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采取倫理態(tài)度,也應該考慮人文環(huán)境的倫理。人文環(huán)境與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之間是非常密切的,二者是一個綜合體。人文環(huán)境有著豐富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對它的破壞會從另一個側面影響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與發(fā)展,甚至影響旅游業(yè)的整體、長遠發(fā)展。所以,把二者結合為一體,才可以說是真正把倫理融入了旅游的環(huán)境系統(tǒng)之中。
可以看出,解決旅游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的最有效的途徑,應該是從根本上改變游客、當地居民、旅游從業(yè)者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在此基礎上形成共同認可,自覺遵守的環(huán)境倫理規(guī)范。只有從價值觀上擺正了大自然在旅游活動中的位置,在旅游者與大自然之間建立了一種新型的倫理情誼關系,旅游者才會從內心深處尊重和熱愛大自然,旅游者在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旅游過程中,才可以真正做到熱愛環(huán)境、保護環(huán)境,從而實現旅游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閱讀視野;綜合性學習;過程
引言
閱讀是個人獲得知識的一種最重要、最基本的途徑。小學生在小學階段就應該培養(yǎng)閱讀的興趣,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綜合性學習來進行閱讀教學,有助于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背景下,本文結合冀教版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為例,探討綜合性學習對拓寬學生閱讀視野的重要性。
一、新課標對小學生閱讀的要求
根據2011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小學階段各個學段相對應的閱讀要求不一樣,畢竟不同的學段都是以相應的教學實情不同導致的,但是“總體目標與內容”里要求“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边@里要求需要學生結合自己實際,掌握一些多種閱讀方法,結合自己(或他人)的體驗,通過文字語言理解文章的內容與情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階段的課外閱讀量是這么計算的:1-2年級不少于5萬字,3-4年級不少于40萬字,5-6年級是不少于100萬字。對于這些數字,作為教師如果沒有很好的去引導學生怎么去完成這些閱讀任務,那么很明顯大部分學生的閱讀量會大打折扣。因此,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發(fā)現要完成這些閱讀任務是很容易的,結合自己所帶班級經驗還是具有可行性的,即語文綜合性學習與閱讀相結合。
二、語文綜合性學習與閱讀的關系
語文綜合性學習怎么與閱讀扯上關系呢?在這一節(jié),探討語文綜合性學習與閱讀的關系。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有這么幾句話值得我們注意?!澳芴岢鰧W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薄盀榻鉀Q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边@幾句摘自《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屬于綜合性學習(小學部分)的相關語句。不難發(fā)現,語文綜合性學習是針對學習或生活中的問題,為了研究需要利用相關渠道去“搜集”、“查找”資料。這些查找資料前前后后就是學生閱讀過程的一個方面。因此,在綜合性學習中查找資料過程就是閱讀過程的一個方面。
綜合性學習不是簡單的“找資料”的學習,簡單理解為綜合性學習是通過“查找”資料后經過“深加工后”采取口頭或書面表達出來的一種學習。這些表達難道是簡單隨意的嗎?答案是否定的!綜合性學習最后一般需要綜合性學習者自己表達這次學習的成果。因此,要想表達清楚自己在這次綜合性學習過程的所獲得收獲,必須要對查找資料進行閱讀的“深加工”。這個閱讀的“深加工”是綜合性學習的一部分。只有通過閱讀的“深加工”才能很好的對查找資料進行分析、歸類、歸納,從這些分析后的資料中形成相應的綜合性學習成果。(小學1-2年級只要口頭或者圖文匯報綜合性學習成果,3-4年級可以口頭表達或者書面方式匯報綜合性學習成果,5-6年級只能書面匯報綜合性學習成果,即“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因此,綜合性學習與閱讀的關系有兩點:一是對查找資料過程就是閱讀過程的一個方面;二是閱讀過程的“深加工”是綜合性學習的一部分。
三、綜合性學習對拓寬學生閱讀視野的表現舉例
閱讀可以增加我們的知識積累,開闊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想象力,改善我們的思維品質,提升我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當前冀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編輯排版采取專題模式編排的。這一節(jié),筆者選取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為例,分析綜合性學習對拓寬學生閱讀視野的影響。
(一)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大自然的孩子”綜合性學習
翻開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有五篇關于自然的文章以及閱讀鏈接“大自然的孩子”。這五篇的篇名為:《走進大自然》、《火燒云》、《會說話的草》、《詩的材料》、《金色的草地》。
根據筆者教學研究,對這一單元學習,從對比角度是很好的學習方法。教師還沒有正式上第一課時,筆者就拿一節(jié)課在本單元講解時,然后就以“大自然”為話題。讓學生對自然說一兩句話,讓他們對自然說的話可以口頭表達也可以書面表達。喜歡在課堂上發(fā)言的孩子,我都讓他們一一發(fā)言并適當給予評價。那些不善于課堂表達的學生在本子上寫了很多關于自然的話語??煜抡n的時候,我布置這一周的學習任務有兩個:(一)預習新課文,對比這五篇課文都分別寫什么?這個任務需要每天都要預習;(二)對“大自然的孩子”閱讀鏈接可以先去閱讀,有條件的可以通過網絡,再找家人或朋友幫忙查找相關資料,看誰找得資料多,摘抄一些關于“大自然”的詩歌。這個任務可以在本單元學習期間完成,建議在周末或者晚上有空時間完成。
本來想到這些小孩子估計會去完成第一個任務,第二個任務一般很少人去做??墒?,在我上完這一單元課程時,一些學生就給我拿出他的作業(yè)――任務二中的“大自然”的資料與詩歌。
我對學生的主動力很吃驚!一位成績中等的學生說到:“語文老師,你布置的第二個任務,我是在我姐姐幫助下,我慢慢在網絡上查找資料……”聽完這位同學的“成就”匯報,我很高興,學生的學習力。在此,我想不用我介紹,正是有學生們自己的動手努力,自己在他人幫助下,懂得查找資料。理解所查找資料的文章,拓寬了學生閱讀的視野。這就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給閱讀帶來的影響。
(二)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美的發(fā)現”綜合性學習
在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筆者利用共有的興趣,引起學生們課外閱讀的興趣。同樣有五篇課文及一個閱讀鏈接組成一個專題單元。它們是《大海的歌》、《下雪的聲音》、《秋色》、《桂林山水》、《古詩兩首》及“美的發(fā)現”的閱讀鏈接。由于這個單元雖然是與上一節(jié)相關的都是“大自然”的美,在講授這一單元的課文我沒有采取三年級的教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敏銳的直覺,引導學生通過發(fā)現所學文章中的興趣。以這單元課文為例,我給他們找興趣――“美”的欣賞,簡單介紹了如何欣賞這單元的美文?!洞蠛5母琛房梢孕蕾p海的驚濤拍岸的“聲音美”,《下雪的聲音》欣賞文章的“語言美”,《桂林山水》可以欣賞桂林山水的“圖畫美”,《秋色》可以欣賞秋景的“色彩美”。
筆者通過介紹這單元的“美”的興趣,鼓勵學生去尋找生活中的“美”,從而理解“美的發(fā)現”的主題。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閱讀教學的關鍵在于激發(fā)學生興趣,幫助學生構建閱讀知識體系。
(三)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感恩的心”綜合性學習
一首《感恩的心》引領學生走進愛的天堂,走進人間的溫情。同樣這一單元依次是《炊煙》、《賞花》、《地震中的父與子》、《新年禮物》、《古井》,這一單元一定要以“感情”入手,因此,學生在本單元的“感恩的心”的閱讀鏈接中就不難理解。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我要求他們廣泛閱讀一些他們本來應涉獵的好書,擴大閱讀量,以擴大其知識面,提高其閱讀能力,在我的指導下有序地進行。
四、總結
綜合性學習需要自主、探究、合作的要求,但是對于閱讀而言,這是不矛盾的,本文只是借助綜合性學習的學習過程體現的查找資料、整理資料需要閱讀的過程。在文章結尾,選取冀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例子,從三個不同的教學方法探討綜合性學習與拓寬學生閱讀視野的關系。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修訂版.
關鍵詞: 自然價值 GDP主義 低碳經濟
“自然價值”是為了應對生態(tài)危機而提出的新經濟學念。20世紀中葉,環(huán)境污染、生態(tài)破壞和資源短缺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全球性問題。在思考這個問題時,學術界提出“自然價值”的概念,并試圖以它為基礎建構一種新的經濟學。
一、現代經濟學否認自然價值
雖然東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出發(fā)點不一樣.但都認為自然資源是沒有經濟價值的。這是現代生態(tài)問題和社會問題產生的一個理論根源。西方社會認為,自然資源是無限的,人類對它的使用非常方便.唾手可得.幾乎不用費什么力氣,因而是沒有經濟價值的.它的使用不計入成本、無須付費。東方社會則依據自然資源不是人類勞動的產品,認為它作為未經勞動作用的天然存在物,是沒有經濟價值的,它的使用同樣可以不計入成本、無須付費。因此,東西方社會的經濟活動.都認為自然資源沒有經濟價值,人們對它的使用時大自然的恩賜.自然資源作為大自然的“贈品”,對它的使用從來都是不用付費的。
依據這種理論,社會物質生產采用一種簡便的生產方式。它的模式是:“資源—產品—廢物”。這是一種線性非循環(huán)的生產方式.以排放大量廢物為特征。據有關資料顯示,投入生產過程的資源只有約10%轉變?yōu)楫a品,其余90%都作為廢物排放掉了。因為它的前提示“自然資源沒有價值,對它的消耗可以不計入成本,無須付費”。在否認自然價值的前提下,采用最簡便、排放大量廢物的生產工藝,這是現代生態(tài)危機的直接根源。
在人類經濟活動中,由于認為自然資源沒有經濟價值,把它作為大自然的贈品,你可以開發(fā)利用,我也可以開發(fā)利用,實際上是你可以掠奪,我也可以掠奪.都無須付出代價,結果鼓勵了資源的掠奪、浪費和濫用,從而導致資源枯竭和破壞,資源短缺成為制約經濟發(fā)展的嚴重因素。哈丁把這種現象稱為“公有的悲劇。他形象地把地球比作公有草地,大家競相在這里放牧,為了增加自己畜產品的收入,都拼命增加牛羊的頭數,但是所有的人都不對恢復草地進行投資,由于長期的過度放牧,最后完全毀了這塊草地。這是公有草地的悲劇。
這足否認自然價值的悲劇。
二、關于“自然價值”問題的思考
為了避免這一悲劇,學術界開始了關于自然界經濟價值問題的思考,認為需要肯定自然價值.為自然資源消耗制定價格,實行付費使用自然資源的經濟政策。
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經濟學家阿倫•康特爾認為,自然資源有經濟價值,“必須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給資源制定價格,以便限制消費和給予保護”。
美國學者安德森發(fā)表《改善環(huán)境的經濟動力》(1977)一書認為,需要為資源制定價格,在經濟系統(tǒng)中的市場功能正常運行時,每種資源應用的價格等于生產該種資源所消耗的資源的價值。
賈里尼在《關于財富和福利的對話》(1980)一書中,主張把海里的魚的總量作為經濟價值來計算。他認為,自然價值是“天賦遺產”,因為財富和福利是由自然的天賦遺產與人類努力的結合組成的。
美國學者克魯蒂拉《自然環(huán)境經濟學》(1975)一書中,把資源價值分為商品性資源價值和舒適性資源價值。
美國學者羅伯特•雷佩托發(fā)表《自然資源同樣是生產性資產》(1989)一文,認為自然資源是經濟資產,即生產性資產,它的價值不在于投資成本,而在于其所能產生的潛在收入。
美國學者羅爾斯頓在《生態(tài)倫理學是否存在?》(1975)一文中,提出生命和自然界是有價值的,包括它的外在價值和內在價值,人們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對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此后他發(fā)表一系列論文和著作,論證了自然價值是環(huán)境倫理學的理論基礎。
中國學術界也大體同時展開有關自然界經濟價值問題的討論。筆者在《生態(tài)學中的價值概念》(1987)一文中,主張把“價值”和“功利”概念引入生態(tài)學的研究和實踐,確認生命和自然界有經濟價值,對自然資源和環(huán)境質量的消耗進行經濟計算,并出版了《自然價值論》一書(2003)。
三、“自然價值”至今沒有被現代主流經濟學認可
一、分析教材,挖掘環(huán)保素材
初中語文課文多是編者從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精心篩選出來的文質兼?zhèn)涞募炎?,即使現在新增的科普類文章中也有直接或者間接可以用來進行環(huán)保教育的好素材。綜合現在的教材,其選文與環(huán)保教育密切相關的課文有三類:一是具有顯性特征的普及自然科學知識的說明及科學小品文章,如《大自然的語言》《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看云識天氣》《你一定會聽見的》《月亮上的足跡》《綠色蟈蟈》《化石吟》《山市》等,這些文章重在介紹科學知識、闡釋科學道理的同時,還能讓學生了解體會到人類過度活動而造成環(huán)境污染的嚴峻現實,從而增強他們的環(huán)保意識。二是具有隱性特征的環(huán)保教材,如《春》《濟南的冬天》《從百草圓到三味書屋》《小石潭記》《望岳》《登飛來峰》《蘇州園林》《紫藤蘿瀑布》《海燕》等,教師在把握這些文章文學性的同時,可通過探討試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領略大自然的美麗,感受自然賦予人類的豐富多彩,使他們產生對大自然的敬仰之情,激勵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為環(huán)保事業(yè)貢獻力量的決心。教師只要認真把握教材的時代脈搏,積極將以人為本、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教育有機地與語文教學結合,我們的語文課堂、教材都可以成為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環(huán)境價值觀的良好載體。
二、利用教材輔助系統(tǒng),進行環(huán)保教育
初中語文教材中除在教學中應該把握好進行環(huán)保教育的時機外,教材的助讀系統(tǒng)也是教學中應該重點把握和運用的環(huán)保教育好載體。在現行初中語文教材中,編者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安排了很多表現自然風光和動植物的圖片,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合理運用,讓在學生直觀地感受自然、了解自然、熱愛自然的同時將環(huán)保的主題滲透其中。如《月亮的足跡》一課后面的月球表面圖片,從那一圈圈班駁的痕跡中,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更能讓他們體會到大自然的脆弱;在課后的一些綜合性學習材料中也有對環(huán)保教育很有價值的內容。如《感受自然》后面根據提供的材料讓學生去接近大自然,并說出自己的感受;《敬畏生命》搜集資料,出一期關于“人與宇宙之秘”的期刊等。
三、抓住課堂教學,滲透環(huán)保教育
語文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環(huán)保教育的最重要的載體,特別對初中生更重要,在他們正確世界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引導他們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的思考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根據閱讀課的特點,我們語文教師在提煉教材的同時要將環(huán)境教育有機地與語文教學相結合,避免機械地說教與課堂教學脫離。如《大自然的語言》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春天草木萌發(fā),萬物蘇醒;夏天燕子翩然歸來,果實孕育;秋天果實成熟,落葉紛飛;冬天衰草連天,風雪載途。一年四季,周而復始。教學時,就應該抓住描寫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人們肆意踩踏草木,砍伐樹木,亂扔垃圾,會是一幅什么景象?這就很容易將學生的思維帶到環(huán)保主題上來;這樣無形之中就使學生走近了環(huán)保,提高了環(huán)保意識。
在朗讀課上教師應指導學生動情地朗讀教材中一些優(yōu)美的詩歌、散文,通過學生反復有表情地朗讀,與文章產生共鳴,喚起學生對大自然、對祖國的熱愛,進而激發(fā)他們保護好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自然資源的情感。如學習朱自清的散文《春》時,我們完全可以集審美教育與環(huán)境教育于一體,把無聲的文字變?yōu)橛新暤恼Z言,美麗的畫面,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使文中的人、情、景躍然紙面,讓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感受春天帶給我們美,感受文中的“我”熱愛大自然的情懷。又如教學的詩詞《沁園春雪》,朗讀時,要讀出主席的豪情萬丈、居高臨下、意氣軒昂,表現出作者偉大的胸襟和堅定的信心,這樣才能領會作者選擇這些自然景觀的美處,還能收到良好的環(huán)保教育效果。
四、利用課外實踐,開展環(huán)保教育
語文教學課外實踐包括作文教學和課外活動,作文教學屬于語文的運用過程,它的實質就是一種語文實踐活動。通過寫作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觀察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再現他們的知識積累,抒發(fā)他們對生存環(huán)境的獨特見解,達到教學目的。如通過對學生身邊熟悉的花、草、樹等物的觀察,讓他們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語言表達對這些物的情感,從而深層次的挖掘他們心靈對自然界的認識和思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 寫作教學 生活素材 閱讀 自然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065-02
作文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培養(yǎng)初中生的寫作能力有利于幫助初中生凝練語言,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作文教學中,素材占據著相當大的比重。學生只有用好素材才能豐富作文的內容,提升作文質量。因此,語文教師需要指導初中生在日常學習中注重素材的積累,并幫助學生養(yǎng)成積累素材的習慣,以此提高初中生寫作水平和質量。
一、重視閱讀環(huán)節(jié),在閱讀中尋找生活素材
語文作文課堂教學體系僵化的原因在于語文教師教學方式太多單一。大多數的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時都會側重講解寫作技巧和在寫作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并沒有重筆墨講解優(yōu)秀作品中素材的運用,導致學生在寫作時腦子里沒有資料,無從下筆。于是學生開始抵觸寫作,抵觸語文教學,嚴重影響初中語文教學的效率。所以,為了改變這一局面,語文教師需要為寫作教學尋找素材,并在教學活動中指導初中生積累貼近自己生活的素材,使寫出的文章更具有真實性,情感更豐富。
首先,語文教師可以把閱讀和作文教學活動結合在一起,在閱讀中尋找生活素材。語文教師可以利用備課的機會,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從中尋找與初中生生活的契合點,挖掘課文中隱藏的生活素材。這樣,教師在挖掘生活素材之后可以以身示教,指導初中生從多方面入手積累生活素材。例如,在教學朱自清散文《背影》一課時,教師可以從中挖掘幾個關鍵詞“親情”“感恩”以及“回憶”,把這幾個詞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值得思考的故事。教師從《背影》中可以挖掘有關親情的素材,并指導初中生把課文中的素材運用到與自己作文相符的情境中,豐富作文情感。
當然,通過閱讀積累生活素材還需要教師拓寬初中生的閱讀渠道,讓學生從課外閱讀中積累素材,掌握獲取知識的基本手段。生活化的素材需要優(yōu)美的語言點綴,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積累生活素材的過程中還應該讓學生積累一些優(yōu)美詞句。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提高學生積累素材的效率,又能讓培養(yǎng)初中生的審美能力,讓初中生感受到積累素材的快樂,把積累素材當作一項樂趣而不是一項工作。由此可見,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是相輔相成的,教師需要讓學生在課內外閱讀中積累豐富的知識,為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親近大自然,在自然中積累生活素材
大自然是奇妙的世界,我們可以從大自然觀察太陽的朝升夕落,感受四季輪回,品味鳥語花香。在初中作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初中作文的內容都涉及到了大自然的風景、現象等。所以,教師需要在自然中積累生活素材,并借此來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從大自然中感悟到學習的快樂。教師從大自然中挖掘教學內容可以使初中生接觸更多的知識,為初中生展現不同的世界,讓他們了解大地山川、河流樹木的歲月更替。當然,教師需要指導學生認真觀察事物,善于從大自然中尋找寫作素材,豐富寫作內容。
為了給學生提供觀察大自然的機會,語文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郊游,去大自然中呼吸新鮮空氣。同時,教師可以把課堂教學延伸到室外,延伸到大自然中,改變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模式,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式來吸引初中生的注意力,從大自然中挖掘寫作素材,豐富自己的作文內容。同時,教師還需要把大自然與課文內容結合起來,尋找兩者的契合點,利用與學生郊游的契機滲透課文知識,讓學生在觀察大自然景色時加深對課本知識的印象。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讓初中生領悟到大自然的美,又能讓學生充分掌握課文知識,以此提高學習效率。當然,深入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美最終是為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服務的。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考慮初中生的所思所想,并結合客觀實際制定具體的教學計劃和任務,讓學生積累寫作素材,高效完成任務。教師只有積極引導初中生留心觀察事物,從大自然中尋找寫作素材,才能提高初中生寫作的質量和水平,提高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效率。
三、深入社會實踐,在實踐中探尋生活素材
除了從閱讀中和大自然中尋找生活素材之外,教師還應該指導學生從實踐中積累生活素材,在生活中通過反思感悟,分析自己的不足,盡全力彌補自己的缺陷。生活為初中生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作為語文教師需要鼓勵學生投身社會實踐當中,并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積累寫作素材。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既能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又能感受到人情冷暖,是拓寬學生視野,幫助學生提前了解社會的重要機會。為了貼合生活化積累素材的主題,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時需要使活動內容與初中生的生活實際相關。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收拾家務、幫媽媽做飯、關愛社區(qū)孤寡老人以及參加志愿者服務等實踐活動,以此培養(yǎng)初中生的愛心,觀察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在學生完成社會實踐任務之后,教師需要讓學生把經歷寫出來,這樣,學生在寫作時會回顧自己一天的經歷,既是一個重溫幸福的過程,又是一個積累知識的過程。
總而言之,積累素材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時需要指導學生積累生活素材,并通過積累素材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和寫作質量。當然,教師還應該給予學生充足的學習空間和權利,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成長,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 林海.豐富學生作文素材之我見[J].作文成功之路(小學版),2013,3.
[2] 溫耀林.初中作文教學現狀的思考與對策[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7,7.
[3] 溫旭光.關于作文教學的淺層次研究[J].價值工程,2010,9.
(一)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統(tǒng)一的思想
馬克思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是非常深刻的,他把人與自然界的對立同人的異化,人與自然界的本質統(tǒng)一同人的解放、同人真正地占有自己的本質緊密聯系在一起,使人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把握達到了一個全新的境界。人類的勞動實踐活動把世界分為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的前提下,由于異化勞動的影響,自然不再與人的本質發(fā)生聯系,而成為與人相對立的自然界,人與自然界的關系由此也處于異化的形態(tài)中。
自然界與人的關系既是對立的,也是統(tǒng)一的。在馬克思看來,自然界對于人類來說具有雙重的意義:一方面人類要從自然界中獲取必備的物質生產和生活資料,這樣才能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另一方面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又將自己的意志和意愿強加給大自然,使人能夠從大自然中直觀自身。此時會出現兩種結果:一是大自然以其強大的力量強行鏟除人化自然的痕跡,使人的活動成果趨于淡化和消失;二是人化自然改變了自然規(guī)律起作用的范圍和結果,改變了各種自然過程,恰如當今出現的生態(tài)失衡問題。由此可見,馬克思在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解上,明確表示了一種不同于機械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見解:自然向人生成的同時,人也應該向自然生成,二者是統(tǒng)一而不可分割的。
(二)中國傳統(tǒng)生態(tài)文明觀與馬克思生態(tài)文明觀的內在關系
對于生態(tài)文明的思想,中國古代哲人也表達了豐富的人與自然和諧一體的思想?!疤烊撕弦弧北闶菍Υ说湫偷谋硎?,也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生態(tài)文明觀的主基調?!疤烊撕弦弧彼枷肫鹪从趦汕Ф嗄昵暗闹艽??!吨芤?乾卦》中說:“夫大夫者,與天地合其德?!痹谶@句話里,“大人”是指大人物、統(tǒng)治者,“合其德”便是指大人物應該合乎天地的“德”。此后,中國儒家和道家對此進行了繼承和發(fā)展。從儒家和道家對“天人合一”的闡述中可以總結出以下幾種思想:一是天與人應該是融為一體的,不應該相互對立。二是人應該遵從自然而生活,按照天的本性而行動。三是“天人合一”是人的最高的生存境界和人生理想。
縱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生態(tài)文明觀,它既與馬克思生態(tài)文明觀有著相通相融的地方,也為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思想材料。
二、生態(tài)文明建設與發(fā)展的沖突本質
(一)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利益博弈
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是相伴而生的,自誕生之日起就不斷地引起學者的爭論。人類中心主義是在現如今生態(tài)學出現之后,被研究學者們用來指稱近現代西方主流哲學文化的一種說法。它之所以不斷受到生態(tài)學者的批評,就在于它是使生態(tài)危機不斷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人類中心主義主觀的剝離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認為自然存在的唯一價值不過是供人類利用和使用。自然因而淪為人類實現其價值的附屬物,是人類統(tǒng)治的對象。非人類中心主義則強調自然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物質基礎,是人類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來源,大自然有其自身存在和發(fā)展的客觀軌跡,并不受人類統(tǒng)治,但是會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這兩種思想在不斷的對立中進行著利益的博弈,本質則是人類看待人與自然關系的不斷發(fā)展。兩者沖突的根源在于到底應該是自然為人類服務,還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
(二)“主客”二分的世界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要闡述“主客”二分的世界觀,首先要弄清楚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所謂主觀世界,是指人的意識、觀念世界,是人的頭腦反映和把握物質世界的精神活動的總和。所謂客觀世界,是指“物質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識活動之外的一切物質運動的總和?!爸骺汀倍值氖澜缬^既是對立的又是統(tǒng)一的。首先,主觀世界實質上是被人的頭腦所反映并轉換為觀念形式的客觀世界,在內容上源于客觀世界,兩者具有同構性。其次,主觀世界的運動規(guī)律和客觀世界的運動規(guī)律具有同一性。再者,二者其實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可持續(xù)發(fā)展就是要求我們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主觀和客觀的關系。人類必須謙卑地放下身段,摒棄“統(tǒng)治客體”的主體思想,在滿足自身實際需要的程度上來改造和利用“客體”。如果人類的索取和需要超過了“客體”的負荷能力,那么發(fā)展就變得沒有意義了。
(三)人類自我價值的實現與自然界客觀發(fā)展的對立
按照西方傳統(tǒng)哲學,自然是人之外并與人相對而存在的自然界,是機械的、物理的、沒有生命的自然界,是決定論、還原論意義上的自然界。但是人作為有生命的個體,必須通過自己的勞動實踐活動從大自然獲取必要的物質生活資料,也就是說,人類要實現更高層次的自我價值,就必須讓自己的實踐活動和大自然的發(fā)展協調統(tǒng)一。大自然有著自身發(fā)展和運動的軌跡,有著自己獨特的發(fā)展規(guī)律,人也只是大自然其中的一部分。但是,人畢竟是目的性存在,不是被動的受造物,這就需要使自己的目的合于自然目的。如此,必然會在人與自然的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矛盾,產生對立。如果人類一味的和大自然進行抗爭,最終的結果是誰都不可能得到發(fā)展。最好的選擇就是在對立中尋找統(tǒng)一,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
三、推動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發(fā)展的幾點建議
(一)以科學發(fā)展觀指導生態(tài)文明建設
科學發(fā)展觀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和科學原則,是新世紀新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理論,是與時俱進的發(fā)展觀,集中體現了指導發(fā)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必須立足于中國特殊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人口素質狀況、經濟文化發(fā)展水平和社會政治條件,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耙匀藶楸尽奔仁强茖W發(fā)展觀的出發(fā)點,也同樣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目標??茖W發(fā)展觀提出“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思想,將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同自然關系的和諧與發(fā)展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因此,生態(tài)文明必須建立在科學發(fā)展觀之上,建設生態(tài)文明,是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新任務。毫無疑問,建設生態(tài)文明是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重要內容和體現,生態(tài)文明的最終實現必須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
(二)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
建設生態(tài)文明,使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全面協調發(fā)展、科學發(fā)展、可持續(xù)發(fā)展,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huán)境效益的統(tǒng)一,必須大力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大力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新模式,大幅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減少排放,可以遏制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趨勢,修復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黨的十七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加強能源資源節(jié)約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堅持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基本國策??傊?,通過發(fā)展循環(huán)經濟,資源消耗將更少,環(huán)境污染將更低,經濟和社會效益將更大。
(三)重視環(huán)境文化的培育
由于生態(tài)意識淡薄,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廣泛存在與生態(tài)文明相悖的不良習慣。僅僅依靠機制、體制和法制的強制規(guī)范,往往力有未逮,難以使生態(tài)文明成為人們自覺的價值觀,必須在建立健全機制、體制和法制的基礎上,繼承和發(fā)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借鑒西方生態(tài)文明發(fā)展的經驗,以生態(tài)文明思想為指導,立足于我國現實生態(tài)危機的分析和反思,大力培育環(huán)境文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A-0030-01
互文閱讀是比較閱讀方法的一種,主要是以教材文本為核心,將與教材文本類似或者相近的體裁、主題或語言等資料進行整合,讓學生通過比較、感悟、品析,獲得閱讀教學的最大效益。互文閱讀不是群文閱讀,不要求學生對閱讀篇數的疊加,而是圍繞課堂教學目標對相關文本資料進行分割、重組、融合,最終生成課堂教學精彩。本文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在尊重學生學習主體的基礎上,淺析互文閱讀的三種教學策略。
一、有效鏈接,在互文閱讀中凸顯對比
從文本主題、語言形式、表達手法等角度來看,文本是由不同元素構成。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目標、課堂實際以及學生知識儲備情況等,對需要進行互文閱讀的文本素材以及相應資源進行充分整合。教師引導學生熟悉文本資源,然后呈現相關聯的課外資源,讓學生自行鏈接閱讀、對比辨析進行內化,準確把握訓練重點。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有幾篇關于“教師”主題的課文,即《莫泊桑拜師》《理想的風箏》《孔子游春》等,教師在引導學生依次熟悉文本內容后,可以組織互文閱讀,對這幾篇課文進行有效鏈接整合,引導學生進行對比辨析,挖掘文本內涵,從而深入把握文本主題。學生從中了解三篇課文介紹了哪三位老師,分別寫了三位老師的哪些事情,三位老師有什么個性特征,文本中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并試著進行總結概括等。這樣教學,重點抓住三篇課文中“教師”的主線,以問題為抓手,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鏈接,并通過對比辨析讓學生的思維得以快速運轉,這樣不僅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辨析能力,還生成了課堂教學的精彩。
二、學會勾連,在互文閱讀中相互印證
蘇教版語文教材以單元為主題,把在文本內容、價值取向等方面有一定聯系的文章編排在一起,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與編者進行對話,從全冊、各個單元的高度出發(fā),對文本教學進行前后勾連,并借“此”文對“彼”文進行感悟理解,對文本內容進行整合解讀并進行有效遷移,實現由“扶”到“放”,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課文《大自然的文字》屬于科普文,內容通俗易懂,學生能夠輕松理解、準確把握文本主題?!队^書有感》屬于古體詩,學生對詩中內容大多能夠理解,但對于其中的道理,即用“自然景色”喻意讀書的道理,在理解上會有一定的難度。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前后勾連的方式讓學生進行互文閱讀,有效突破古詩教學難點。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在學生熟悉《大自然文字》這一課后,教師進行引導:“你們知道古代人是怎樣了解大自然的文字的嗎?文學家朱熹就是個中高手,他也寫過關于大自然文字的一首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學習。”學生進行勾連體會,明白了詩人表面上是寫詩人觀池塘,實際上寫的是詩人對人生的感悟。這樣教學,找準教學切入點進行前后勾連,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之間的關聯點,實現從“扶”到“放”自主學習的過程。
三、引導歸納,在互文閱讀中進行總結
相比較而言,教材文本一般都是情感比較真摯、沖突比較明顯,文本之間必然有著共性的聯系。教師在互文閱讀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的共性特點進行概括歸納,讓學生從中得到啟示或者習得方法,在理解文本的同時有效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習作水平。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幾篇課文,即《半截蠟燭》《盧溝橋烽火》《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雖然都是以戰(zhàn)爭為題材,但寫作技巧迥然不同。在互文閱讀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總結,如了解三個故事產生的背景;緊扣情節(jié)嘗試分析,尋找共性;感悟人物寫作技巧,嘗試多種角度描寫身邊的人物等,以便學生及時總結、發(fā)現規(guī)律,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這樣教學,有效串聯文本,學生在差異閱讀中進行歸納,總結其共性特點,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
一、 活動背景:
1、匯愛志愿服務隊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關注腦癱患兒,改變社會對殘疾人等社會弱勢群體的錯誤認識及號召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年大學生參與到關愛殘疾人的公益事業(yè)中去。
2、春天,草長鶯飛,萬物復蘇。春的活力感染著我們,春的明媚熏陶著我們。被禁錮了一冬的孩子們迫切地想要走出家園,投入到大自然的懷抱。
二、活動目的
1、春暖花開的五月,帶著孩子們去植物園踏青,讓他們親身感受大自然、擁抱大自然,體驗自然的美,享受身心的愉悅。
2、提高社會對腦癱患兒的關注度,號召社會各界來關注這類社會弱勢群體,履行社會責任,樹立和提高企業(yè)形象,真正做到“讓我去愛而不為感激,讓我去做而不為賞賜,讓我盡力而不為紀念,讓我盡苦而不為關注”,促進社會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3、宣傳愛心助殘的理念,擴大匯愛志愿服務隊的影響力,樹立當代大學生的良好形象,促進校園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
三、主辦單位:
安慶師范學院“愛心助殘”黨員示范崗匯愛志愿服務隊
四、協辦單位
安慶市廣播電視臺天天直播欄目
安慶師范學院校報、龍山青年
安慶師范學院老校區(qū)敬敷餐廳
安慶市愛心出租車隊
五、活動主題:
愛心助殘,匯愛同行,春色游園,擁抱自然
六、活動時間
2013年4月15日-5月1日為活動準備時間
2013年5月5日(“春色游園,擁抱自然”活動時間)
七、具體安排
前期安排
1.前期宣傳:宣傳海報
2.踩點:在活動舉辦前一兩個星期,安排部分人員去蓮湖公園查看,以便后期活動時具體安排活動進程。
3.方案制定:踩點后對公園園環(huán)境及周邊情況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時就需要對活動的具體方案進行制定,如:人員安排、活動內容、游園路線、應急預案等
活動時間 2012年5月5日
活動地點 安慶市菱湖公園及安慶皖江廣場
活動準備
(1) 外聯部拉贊助 。
(2) 負責人確定活動路線。(詳見附件1)
(3) 專人聯系媒體部門,像“第一時間”、“安慶電視臺”等,在活動當日進行拍攝和宣傳。
(4) 各小組組長聯系服務對象家長,取得家長同意。
(5) 由各組組長通知參加各組組員活動的時間、地點、注意事項以及準備工作。查文順組由張媛媛負責,余玉玉輔助;朱成組由孫婷婷、韋林森負責;金雨辰組由佘夢萍、高靖負責;李聲根組由卞躍清負責;吳云組由狄倩負責;徐維組由方森林負責。
(6) 召開本小組會議,確定本小組人員在活動中的工作,安排好活動中的互動項目。
(7) 確定時間通知匯愛負責人和各志愿者
具體安排
(1) 本小組提前1小時到服務對象家中,帶好服務對象外出用品,檢查服務對象健康狀況良好。與小組成員商量活動中具體細節(jié)。
(2) 按預定路線出發(fā)前往公園,帶好孩子們需要的東西,像一些水、傘、零食等
(3) 小組簽到,確認人員到齊后,開始活動,強調活動規(guī)則及現場紀律。
(4) 活動過程中,注意服務對象體力,適時休息,活動中拍照留念,與周圍人群互動。
(5) 午餐安排:方案一:在園內燒烤,燒烤時注意安全問題 方案二:與老校區(qū)志愿者聯系,中午在老校區(qū)食堂就餐 方案三:自己準備一些食品
(6) 回到公園點到,送服務對象回家,活動結束。
各小組自行回校。
應急預案
(1) 如果下雨,則推遲活動時間
(2) 如果太陽過烈,可以轉換地點,菱湖公園樹木較多,陰涼地方多。
八、活動經費預算
來回車費 : 600元
午餐費用: 200元
宣傳資料制作: 100元
總計:800元
九、 活動意義:
此次活動使同學們能更加深入的了解殘疾人的生活和現狀,激發(fā)友愛幫助之情;弘揚人道主義、宣傳殘疾人事業(yè)、倡導團結互助和平等友愛良好社會風尚,促進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使更多的人了解匯愛,了解腦癱這個特殊群體,以匯集愛心扶孤助殘!
(4)后期總結
1.計算活動總經費
2.總結活動經驗和不足
安慶師范學院“愛心助殘”
匯愛志愿服務隊
2013年5月
附件一:
游園活動安排(初定)
8:30負責接送孩子的各組志愿者到達孩子家里,等待出發(fā)
9:30預計抵達皖江公園(廣場)大門(其中,不需接送孩子的志愿者自行乘坐公交車于8:45抵達安慶師范學院老校區(qū)門口,由前期踩點人員帶領到達皖江廣場。)
9:30-11:00皖江公園游玩,包括放風箏等活動
11:40抵達老校區(qū)敬敷餐廳就餐
13:00抵達菱湖公園,為文順慶生
之后,各組帶孩子們玩一些安全的娛樂設施等
15:30活動結束,安排志愿者送孩子回家,其他志愿者自行回家
17:00各組組長統(tǒng)計志愿者是否都已安全回校,并向負責人報告
18:00重新確認一次,確定無誤后,此次活動結束
附件二:
其他事宜說明
1、人數要求:每組至少有五個以上志愿者負責陪護孩子
2、根據天氣,若有變化,則活動順延(外聯部需要和贊助單位保持溝通,確保所有事項有序進行)
3、關于和沐陽之家康復中心溝通,由狄倩、佘夢萍負責協調。
4、關于發(fā)信息通知以及回校人數統(tǒng)計由方雅萍負責。
5、關于交通出行問題以及贊助單位問題由古慶負責跟進。
6、關于前期準備工作應于4月28日前基本結束。
7、關于各項任務人員安排,可以互相合作,相互調劑。
一.追問教學問題設計是否能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兒童天生就是一個發(fā)現者、探究者。因此,只要我們的教學問題設計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他們就能投入到對文本的學習中來。例如,對學生喜歡的科普類說明文,許多老師往往不喜歡上,原因之一就是學生不喜歡教師設計的問題。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體驗不到教學的成就感。久而久之,此類文章的教學形成了一種不良循環(huán)――課前學生喜歡,學著學著便開始討厭這篇文章了。那么,怎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呢?
其實,只要我們在備課時想一想:學生喜歡自己是以什么角色學習這樣的文章,這種教學的尷尬就可以避免。例如,蘇教版第九冊第二單元,主題為“自然的奧秘”,安排了四篇課文,結合不同文本的特點與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讓學生改變角色學習這幾篇文章?!度ゴ蜷_大自然綠色的課本》,讓學生當小小朗誦家,學生讀書熱情高漲,讀出了大自然的熱情友好,以及探索自然的快樂無畏。
《裝滿昆蟲的衣袋》題目新穎特別,含義深刻?!皾M”寫出了昆蟲之多,而衣袋裝滿昆蟲極為罕見,也好玩無比,文章“眼睛”本身就充滿了許多懸念,自然很容易吸引孩子的眼球,并產生許多聯想:或喚起自己捕捉昆蟲的難忘回憶;或想起關于昆蟲的難忘記憶;或想起關于昆蟲的有趣故事;或引發(fā)玩耍昆蟲的強烈愿望;或生發(fā)對昆蟲的美好向往。這樣從題目入手,不僅能喚起小學生急于閱讀文章的欲望,產生閱讀期待,而且便于教師引導學生感受作者語言的優(yōu)美和童年的情趣?!蹲兩垺纷寣W生當一回“變色龍”,介紹一下自己的特點。學生介紹得聲情并茂,有的除了介紹書中有關變色龍的知識外,還從課外書中查閱了資料,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督鹣s脫殼》一課則讓學生讀讀,演演金蟬脫殼的過程,親身去體驗一下,在體驗中加深理解,加強記憶,整節(jié)課學生興味盎然,學得自然是津津有味。
二.追問講解提升是否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隨著“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的教學理念深入人心,教師開始引入一些整合過的課外內容。這當然是沒錯的,但備課時我們恰恰忘了,對這些整合的資料,學生感興趣嗎?例如,《裝滿昆蟲的衣袋》一課,一位教師課文學完之后,問學生:“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問題一出,學生面面相覷,不得要領。我在執(zhí)教這一課時,吸取這位教師的教訓,學到最后,又回到課題上來。“《裝滿昆蟲的衣袋》不僅僅裝著昆蟲,它還裝著 ”讓學生填寫說話。諸如“還裝著法布爾和昆蟲的深情”“還裝著他對昆蟲的熱愛”“還裝著他對事業(yè)的不懈追求”“還裝著他對科學世界的無盡的好奇和永遠的探索”“還裝著他對科學的堅持不懈和執(zhí)著追求”等答案異彩紛呈。這種整合過的內容自然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生感興趣課堂效率也就高了。
三.追問教學語言是否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
學生喜歡清新如風的教學語言,不喜歡艱澀難懂的教學語言;學生喜歡詩意唯美的教學語言,不喜歡故作高深的教學語言;學生喜歡富有激情的教學語言,不喜歡鋪排煩瑣的教學語言。當我們?yōu)榱艘痪淇嗫嘁挼玫倪^度語而激動時,要問問自己,這樣的語言學生能聽懂嗎?例如,蘇教版第一冊第七課《秋姑娘的信》一文,有位教師在執(zhí)教時,準備得很充分,導語設計得很美像一首詩。她說:“小朋友們,信像一條紐帶,維系著你我;信像一座橋梁,傳遞著你我之間友誼;它不受時空的限制,可以漂洋過海,可以……”說了一大堆,學生坐不住了,有一位小朋友不等老師發(fā)揮完,便迫不及待地說:“老師我想知道,秋姑娘的信是寫給誰的?”真是讓人哭笑不得。但恰恰說明了,這位教師的語言不符合一年級小朋友的認知特點,他知道什么是“維系”?什么又是“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