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網絡是把雙刃劍,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
(一)網絡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
網絡為大學生提供了了解社會的全新窗口,增加了他們自主學習的機會。網絡的開放性使得信息的獲取突破了傳統(tǒng)的限制,知識獲取的途徑極大簡化,學習者的主體性得以彰顯,自學的可能性和可行性都獲得較大幅度的提高,這些價值和倫理精神豐富了人們的道德生活,提升了人們的人文境界。
1.網絡科技的發(fā)展促進了社會道德的進步
科學技術是道德進步的巨大杠桿,道德是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方向保證。網絡的發(fā)展引起了人類社會方方面面的深刻變革,己經從最初的科技運動演變成為一場內涵極其豐富的文化運動。德國技術哲學家拉普曾經指出“:實際上,技術是復雜的現象,它既是自然力的利用,同時,又是一種社會文化過程?!本W絡使大學生可以及時獲取大量有價值的信息,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不僅大大縮短了信息傳播的時空距離,使得大學生可以實時得到較為豐富的教育資源,并且隨著多媒體技術和圖像傳輸技術的發(fā)展,網絡可以提供或虛擬社會生活的情境,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并使教育效能不斷得到提高。
2.網絡信息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徑
網絡信息的高速發(fā)展和不斷改革,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軟環(huán)境支持。網絡信息傳播具有瞬時性、交互性、隱蔽性和可存貯性等特點,這些特點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被大大拓寬,從而為加強和改進高校學生工作帶來新的機遇。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說:“誰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網絡,誰就擁有整個世界。”網絡信息的瞬時性特點,使得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以及他們所關注的熱點問題變得十分快捷、準確,并能夠實時開展交流和溝通。網絡信息傳播的交互性特點,使教育效果大大提升,教育者可以同時和多名大學生快速互動,一名大學生也可以同時和多位教育者保持溝通,互動的頻率可以提高。網絡信息所具有的隱蔽性特點,可以縮短大學生和教育者之間的距離,所提供的虛擬環(huán)境方便人際交流,減少心理防衛(wèi)。借助網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進行原生心態(tài)的交流變得十分方便,甚至可以在虛擬空間上進行“毫無顧忌”的交流。教育者可以摸清他們的真實思想,有效幫助他們在工作中進行更深層次的教育引導。網絡信息的可存貯性、可下載性特點,延長了教育者和大學生之間思想互動交流的時間,為受教育者提供了全方位的教育和思想引導。
3.網絡空間的發(fā)展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網絡的廣泛使用提高了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主體性地位,從根本上結束了傳統(tǒng)的以教師、課堂為中心的模式,確立了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同過去思想政治教育多采用機械式“灌輸”形成明顯對比的是,網絡時代信息的獲取和交流主要依托于大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在現代網絡信息條件下,大學生推陳出新的思想特點得到了特別的滿足,因此,他們對借助網絡進行人際交往和信息交流有著特殊的新奇感和投入欲。這種特殊的心理過程,對于受教育者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很大幫助。網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性加強,網絡的交互性推動大學生由被動接受教育轉變?yōu)橹鲃訁⑴c思想溝通,在思想交流中順其自然地接受引導和教育。網絡時代,身份、地位、年齡不再是重要標識,人人一律平等,交心討論式的交流變得十分普遍,見字不見人成為通常的交流形式,促進了性格內向的大學生可以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發(fā)表個人見解,有時甚至毫無顧忌地發(fā)表言論,大大縮短了人際心理距離,真實的觀點和直接的情感交流更加常見,教育者與大學生之間是完全平等的。網絡時代引導式、互動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量使用,促使教育的有效性得到大大提高。
(二)網絡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挑戰(zhàn)
網絡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人們對現實的認識,使得個人主義膨脹,人際關系疏遠。網絡中多媒體的廣泛使用,使網絡世界足以能以假亂真,以現實為基礎的網絡世界徹底模糊了幻境和真實的區(qū)別,以至于人們認為它比現實更真實。
1.網絡的虛擬化隱藏了主體的真實性
網絡中的主體行為往往是在“虛擬實在”情形下進行的,即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不是面對面的、實實在在的交往,而是間接的“人機交往”,人人都有可能在網絡中成為“隱形人”,易導致人們人際交往的障礙和道德的弱化。
2.網絡的多元化迷惑了主體的價值觀
網絡的多元化為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通過網絡滲透提供了機會,這使得一部分網絡人政治觀念模糊、民族意識淡化。同時,在網絡上我們的民族文化被漫天遍野的西方文化擠壓、排斥,青年大學生的民族意識面臨沖淡的危險,極易造成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流失和扭曲。當前,對于尚未形成完整的價值觀、人生觀且思想活躍的青年大學生而言,很容易引起淡漠政治觀念、淡化民族意識,使他們面臨一場嚴峻的考驗。
3.網絡垃圾腐蝕了主體的意志
網絡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其高速發(fā)展和廣闊的輻射領域與不很完備的網絡管理矛盾,以及網絡和網絡信息自身的許多特性都給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網絡是一種新事物,是一種在現代條件下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武器和新手段。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來說,網絡既帶來了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和教育觀念、教育內容的現代化,也帶來了許多難以解決和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通過視覺感官實現的信息接收占到83%。圖文并茂、聲色俱全是網絡語言的特點,特別是“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使得網絡上人的多種感官可以同時獲知,表現效果更加逼真,同時,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影響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一感官感知的影響。另處,網絡時代,每個人都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存在,互相之間不知道真實身份。匿名方式的消息,者的責任感被削弱,也不再擔心受到社會的懲戒,甚至把一些人的破壞欲望誘發(fā)出來。青年大學生,特別是一些自控力缺乏的大學生,有時為了證明自己的存在,或把自己心里的憤怒進行發(fā)泄,經常做出一些違反常理的行為,甚至有時會做出欺騙他人或虛假信息的行為。
二、網絡時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服務與發(fā)展并行網絡時代,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進網絡,網絡使用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困難,提高教育實效才是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發(fā)展與成才是青年大學生關心的話題,把“為成才發(fā)展服務”作為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把網絡教育與學生成長、成才緊密結合,把主流意識形態(tài)融入到學生的發(fā)展過程中,把枯燥的說教變得鮮活起來,潛移默化地開展網絡教育,必定能夠能引起青年學生的極大興趣。
(一)開拓新思路,建立健全“網上輔導員”制度
網絡的虛擬性可以從一個側面真實反映學生的思想,對于輔導員來說,通過網絡可以比較容易地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從而有助于增強學生工作的針對性。網絡的“高速公路”特征,可以使輔導員及時發(fā)現學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問題,適時采取措施進行疏導。網絡覆蓋面大的特點,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面進一步擴大。如在QQ等即時通訊工具上,輔導員可以就具體問題與很多學生同時展開討論,獲得傳統(tǒng)班會無法達到的教育效果,通過網絡與學生多進行交流對話,逐漸成為學生信任的網絡朋友。
(二)拓展新空間,建立健全“網絡陣地”制度
創(chuàng)新德育陣地,建立網上黨校,是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高校要大力拓展網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用科學發(fā)展觀去統(tǒng)領網上陣地,讓具有良好教育功能的足量信息經常圍繞在學生周圍,才能更加有效地對青年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建立網上黨??梢栽诰W站傳播黨的基本知識、黨員的標準與要求、學生黨員的組織發(fā)展程序等;開發(fā)網絡資源,建立網絡課堂,對入黨積極分子開展教育和培養(yǎng);將網站變成飄著黨旗的“紅色網站”,開辟理論學習、時事追蹤、熱點新聞、專家評論等欄目。
(三)建設新內容,建立健全“職能三化”模式
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努力實現服務化、信息化、發(fā)展化。網絡所具有的隱蔽性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工作對象,即大學生相對真實的想法,這有利于輔導員與大學生之間真誠的溝通和交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網絡能否取得實效,關鍵在于能否被廣大學生所接受。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增強網絡的服務功能、信息化功能和與時俱進的發(fā)展功能。我們應做到網上教育陣地與現實教育陣地相結合,通過博客、微博、微信等當代大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傳遞主流價值觀念,弘揚社會新風,更有效、更快捷地服務于學生。通過網絡途徑,利用網絡特性,拉近學生與輔導員的距離,進而大大增強學生對其中所包含德育內容的認同。
1.學工信息網絡化。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學生工作的計劃與重點,特別是與學生關系密切的獎懲助貸、優(yōu)秀評比、黨員發(fā)展等信息全部上網,讓學生參與其中,切實做到公平、公正、公開。
2.教學信息網絡化。學生的學業(yè)計劃來自于學生的專業(yè)計劃。因此,基于為學生服務的原則,我們可以將專業(yè)介紹、課程介紹、教學計劃、課程安排以及學生比較關心的考試信息、學業(yè)成績等內容借助網絡實現信息公開。
3.學習信息網絡化。共享學術講座的課件和視頻,推廣精品課程網絡課堂。對專業(yè)學習中的重點、難點,考研、考級、考證等在網上進行輔導。開展學習經驗交流,做好解惑答疑等。
4.第二課堂網絡化。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延續(xù)與補充,也是大學生進行素質拓展的重要渠道。我們可以通過建立網上學校,開設輔導員博客,建立黨員QQ群等形式來引導和教育學生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
5.生活信息網絡化。設立專門的電子信箱。接受學生對公寓、食堂、校園管理、醫(yī)務所、圖書館等各部門的意見與建議,將收集到的信息反映到相關部門,并將處理結果反饋到網絡上。
6.就業(yè)信息網絡化。讓學生了解畢業(yè)分配有關政策的同時,增加就業(yè)信息新的渠道,提高信息公布的公開性和時效性。為學生的應聘、就業(yè)提供更多的方便和機會。
三、網絡時代要求輔導員隊伍能力與素質并重
網絡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具有較強信息運用能力的師資隊伍。當前高校輔導員大多數沒有系統(tǒng)學習過計算機專業(yè)知識,網絡技術知識相對欠缺。因此,高校輔導員必須轉變觀念,逐步了解網絡,努力學習計算機知識、網絡信息傳播技術,研究和探索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規(guī)律和方法,在傳統(tǒng)經驗化教育方法的基礎上,運用網絡對大學生施加正面影響,使其不僅具有思政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經驗,同時,掌握網絡基礎理論與操作。此外,高校應加強對輔導員開展網絡知識和運用能力的培訓,著實提高輔導員獲取、處理和傳遞信息能力,滿足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高校輔導員在提高計算機網絡技術能力的同時,應在網絡上有意識、有目的地組織和傳遞一些有益信息,幫助學生吸收和強化網絡中的積極信息,教育學生遵守網絡“游戲”規(guī)則,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駕馭網絡,及時處理網絡傳播中出現的問題,消除網絡帶來的負面影響。只有這樣,才能發(fā)揮網絡的積極作用,利用網絡更好的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yè)培養(yǎng)出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本文作者:張紀霞 單位:江蘇理工學院化學與環(huán)境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