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研究生三學時制的課程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三學時制課程在國內各高校中普遍存在。隨著單次授課時間的增加,三學時制課程要求授課老師對授課內容、方式及方法都做出相應的調整。本文以研究生三學時制課程為關注點,分析了課程設計的基本原則。以研究生“聲學基礎”理論課為例,介紹了三種不同授課方式的教學案例。通過多種授課方式的結合,達到了良好的授課效果。為了保證三學時制課程設計結果的落實,還對實踐過程中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三學時制;課程設計;研究生
目前,在我國各高校中均設有三學時制的課程。[1]所謂三學時制課程,指的是每次授課時間為三個學時的課程。相較于傳統(tǒng)兩學時制課程來說,三學時制課程最直接的改變是每一次授課的時間增長了。雖然各高校之間情況略有差別,但是一般來說,三學時制課程每次授課時間在2.5~3個小時之間。另一方面,由于單次授課時長的增加,也使得每次課程的授課內容相應的增多,進而對授課方式方法和課堂組織形式等方面都會產生相應的影響。
1三學時制課程的特點
從出發(fā)點來講,三學時制課程的設計是為了滿足兩方面需求的。一方面,可以使教學活動集中化,優(yōu)化教學任務的設計與安排。另一方面,為了滿足特定類型的課程需求。從課程的角度來說,對于單個模塊內容較多,或理論與實踐交叉結合較為緊密的兩種課程較為適合三學時制授課形式。單個模塊內容較多,集中在三個學時內系統(tǒng)講授,有助于知識點及內容的完整性,可以系統(tǒng)深入地進行講解,避免了對整體內容的零散化和由于兩次課程之間的停頓還帶來的遺忘,對學生的認知和理解都有幫助。而理論與實踐內容交叉明顯的課程,即在理論內容授課過程中會穿插進行實踐教學,以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一般來說,研究生專業(yè)課程具有較為明顯的理論與實踐內容交叉課程的特點。對于學生來說,單次課程時間增加,一次性需要理解吸收的內容相應增多,從而對其課前課后預習復習的內容也增加了。如果沒有來得及預習或者吸收消化,則會造成后續(xù)課程理解難度加大,問題堆積過多,對于學習效果和能力提高都是阻礙。對于老師來說,單次課程時間的增加,要求其對于課程內容的準備要更充分,以滿足近三個小時的連續(xù)的授課需求。長時間的教學,會使學生產生疲憊感,精神不易集中,理解能力下降等影響。這也要求授課老師能夠合理設計單次教學內容,豐富授課形式,通過多種方式改善課堂效果。研究生課程體系中一般包含基礎理論課,專業(yè)基礎課及專業(yè)課等多個層次的課程。[3]不過從教學內容來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課程,即完全以理論教學為主的課程,如數學類課程;理論教學內容與實踐教學內容相互融合的課程,如理工類學科的一般專業(yè)課程;最后一種即完全為實驗教學的課程,實驗類課程即屬于這一類。對于完全為理論教學內容或完全為實驗教學內容的課程,在課程設計上多將關聯(lián)性較強的部分作為一個模塊進行組合,盡量在一次授課,即三個學時內,完成教學任務。本文不對這兩類課程的教學內容設計進行討論。接下來主要以具有一定實踐性的專業(yè)課程為核心,對這類課程在開展三學時制課程授課過程中的教學內容設計方法進行分析討論。
2三學時制課程設計原則
課程設計的根本出發(fā)點還是要以人為本,以人才培養(yǎng)目標為根本遵循,重點在于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參與感,保證教學質量與教學目的。(1)合理選擇授課方式,保證教學任務順利完成。一次三個學時的授課量,可以保證授課教師采用更加靈活多樣的授課形式。一般來說,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可以選擇講授式教學,研討式教學及演示參觀教學等等。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翻轉課堂、微課及MOOC教學方式也都不啻為一種良好的選擇。[4]不過,無論選擇什么教學方式,歸根結底是為了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進行,為了保證所傳授的知識能被學生接受和理解,保證學生相應能力得到培養(yǎng)。所以,要根據具體課程,具體內容來選擇相應的授課方式。各種授課方式相互配合,相互補充,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能使所授知識更易被吸收。(2)一切以學生為本,不可增加額外負擔。以學生為本,是人才培養(yǎng)的根本。落實到對教學內容的設計上來說,也是這樣。授課方式的選擇、授課內容的設計,以及教學目的的設置都要從學生的培養(yǎng)目的出發(fā)。想要培養(yǎng)怎樣的人才,培養(yǎng)什么樣的能力,傳授什么內容的知識,采用什么手段,是一個層層遞進,彼此關聯(lián)的問題。對于課程內容的設計,首先要思考的是本節(jié)課在整個課程和課程體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想要通過本節(jié)課的教學實現(xiàn)怎樣的教學目的。進而結合學生特點,知識基礎及能力水平等因素,決定設計結果。不過,課程內容設計及方式選擇方面,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本末倒置,增加學生的額外負擔,把過多的要求提給了學生,造成其負擔過重,反而不利于課程學習。(3)堅持開放平等,鼓勵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包括兩個方面,即老師和學生。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要雙方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教學相長,相得益彰。雖然老師對課程的授課內容,方式方法等都有主導的權利,但也要本著平等開放的原則,尊重學生的意見、建議和想法。認真聽取學生關于課程的相關建議,不斷改進提高,讓學生真正得實惠。增強授課過程中的互動與交流,要堅持鼓勵創(chuàng)新,對于有新意的觀點,想法要保護、肯定,這樣既可以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創(chuàng)新能力。當然,在考慮三學時制課程設計過程中,除了上述基本原則,還必須結合多方面的內外因素和現(xiàn)實條件,才能最終確定授課內容和方式方法。
3三學時制課程設計案例
根據課程內容,學生特點及相關要求的不同,授課教師可以選擇不同的授課方式。在作者多年來承擔研究生課程教學過程中,對三學時制課程的相關內容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實踐。[5]通過多樣化手段的合理應用,授課內容的科學安排,可以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創(chuàng)新能力,更好地實現(xiàn)人才培養(yǎng)目標要求。本文對作者在研究生專業(yè)基礎課程“聲學基礎”理論課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實踐案例進行了系統(tǒng)總結,希望可以對相關教職人員有一定啟發(fā)和幫助。案例一:增加研討內容,調動學習積極性。研討學習是研究生課程授課過程中經常采用的一種學習方式。由于三學時制課程單次授課時間較長,結合研討環(huán)節(jié),可以有效緩解學生疲勞,調動其積極性,啟發(fā)學生思考,增強學習效果。在時間安排上可以靈活處理,如講授一個知識點安排一次小的討論,或者首先講授1~2學時,剩余時間安排討論。具體形式需要根據本次課程具體內容來選擇。在研討組織過程中,討論內容應該是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具體問題。問題的具體性,有助于對研討過程的把握;問題的開放性,有助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在“聲學基礎”授課過程中,我們選擇了“聲波在管中的傳播”這一節(jié)安排了研討式教學。首先利用前兩個學時對有限長直管、帶負載的管和帶旁支的管的問題進行介紹。第三學時,要求學生分組對上述章節(jié)中研究內容進行討論,并對討論結果進行了總結和歸納。通過學習,學生已對研究有限長直管中的聲波問題有了初步認識。通過啟發(fā)思考,分組討論,得到以下要點:有限長管的研究過程中,無論末端還是旁支,都可以作為一種聲阻抗影響到管中的聲場。同時,引導學生分析不同聲阻抗形式對管中聲場的影響,討論長波及短波近似下聲場的特點等等問題。通過學生自主討論及有效引導,可以很容易地理解這一類問題的分析方法、解決思路及問題特點。配合有限的例題和課后習題,能夠讓學生很好地掌握本節(jié)內容。在研討過程中,除了限定學生在所授課范圍內進行思考以外,還啟發(fā)其對這一類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同時引出新的問題。對于研究生來說,已經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并不指望授課老師給出確定唯一的答案。因此,往往老師需要結合自己的認識和研究領域給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引導其形成科學研究的基本能力。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我們要求其進一步思考截面連續(xù)變化管的研究方法等問題,對研究生學員自主學習,觸類旁通的能力培養(yǎng)非常有幫助。案例二:有限的翻轉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質疑精神與科研能力。翻轉課堂通常指的是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主動權從教室轉移給學生。也就是說學習的過程由學生在課堂外完成,老師不再占用課堂時間進行講授,而只是引導大家關注于項目式的研究工作。這一方法可以使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提高自主學習和科研能力。但是完全放開的翻轉課堂,會將所有的學習壓力都轉嫁給學生,而在目前的現(xiàn)實情況下,會帶給學生更大的壓力。在我們的實踐過程中,對有限的翻轉課堂教學進行了初步的嘗試。第一次授課過程中在課堂講授一部分,通常為基礎知識內容,提出一定的問題,留待學生在課后進行研究;第二次課利用一部分時間對學生研究結果進行報告、分析和討論。這樣的做法可以有效提高效率,增加實踐機會,啟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科研精神。在進行旁支管為亥姆霍茲共振腔結構的管道中聲傳播問題章節(jié)授課過程中,教材中有一段擴展討論內容,具體如下:“為了展寬消聲頻率范圍,也可以在主管上裝上共振頻率各不相同的多個共鳴器”。[6]這一結論是有條件的,而且通過多年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其中包含的物理內涵是要比這這句話本身豐富的多的。但是,如果直接將結論告訴學生,他們不一定會完全理解,同時對于這一結論的正誤、適用性等問題都沒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因此,我們在課堂上將其作為一個開放性的結論,安排給各組學員進行課后研究。一定時間以后,集中對研究結果進行討論,安排學生通過報告和答辯等多種形式對結果進行總結和展示,培養(yǎng)其綜合素質。通過資料集中調研分析,配合理論計算、數值模擬等多種手段,學生們會發(fā)現(xiàn),教材中所給出的結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或者說是有較為嚴格的適用條件的。隨著聲人工結構領域研究的深入,關于這一問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所以,并非增加亥姆霍茲單元就一定能夠展寬聲禁帶,而是展寬禁帶的同時還會出現(xiàn)更多耦合的聲通帶等帶隙形式,使得結果更加復雜。在得到此結論的同時,作為拓展內容,還會要求學員對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等進行充分調研,對怎么進行參數的優(yōu)化、研究方法的選擇及實驗研究工作進行展開討論。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可以安排其進行更深入、具體和前沿的科學問題研究。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們都對此部分內容有了深入的認識,對聲學課程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們發(fā)現(xiàn),即使我們平常認為的經典理論內容,也有其不完善、不充分的地方,更有著廣闊的研究空間,為其今后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提供了參考,啟發(fā)了思路,拓展了思維方式。案例三:增加參觀演示內容,增強對具體理論內容的直觀認識和理解。長時間的講授式教學總難免限于枯燥和乏味。根據人才培養(yǎng)目標,結合實際授課需要,將參觀演示教學與課程內容相聯(lián)系,可以有效增加學生對知識的直觀認識,增強運用能力。安排參觀演示可以在理論授課后進行,也可以系統(tǒng)的安排一整次課程進行。不過,無論何種形式,參觀演示內容一定要緊緊圍繞整體課程內容需要,不可流于形式。另外,結合理論課程內容的參觀演示教學也要區(qū)別于實驗課程的教學內容,要分清主次關系。如在進行管道聲學介紹的過程中,學生們往往困惑于經典理論模型過于簡單,如何才能付諸應用。在教材中已給出了聲阻抗管的應用案例,我們正好結合單位現(xiàn)有實驗設備,安排學員現(xiàn)場參觀,并且演示其使用過程。通過對某材料聲阻抗的測量,使學員們掌握了入射波、反射波及透射波等相關概念,通過實際案例加深了對管道中聲波特性的認識,同時對相關聲學實驗裝置也有了一個具象的了解。通過參觀演示教學,可以使學生們更加懂得怎樣將理論知識付諸應用,怎樣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當然參觀演示教學內容可以是非常豐富多彩的。如參觀實驗室,我們通常在課程學習之初便安排學生們參觀專業(yè)的聲學實驗室,針對每一種聲學實驗設備和實驗環(huán)境進行簡單的介紹。那么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相關聲學原理應用的時候,便可以對相關實驗設備或現(xiàn)象進行關聯(lián),使授課效果有了顯著的提高。誠然,靈活多樣的授課形式還有很多,比如專題報告,使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前沿動態(tài);網絡教學,使課程水平向國內外一流水平看齊;以及走出課堂,實地教學等等。通過多種方式方法的結合,定能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充分發(fā)揮三學時制課程的巨大優(yōu)勢。
4對三學時制課程教學實踐的思考
為了達到三學時制課程授課效果,不單需要對課程進行科學的設計,還需要多種因素同時保證。(1)提高教師個人素養(yǎng),保證課程效果。教師個人基本素養(yǎng)是課程效果的根本保證。對于較為開放性的教學過程來說,需要教師具有扎實的學科基礎知識,深入的專業(yè)技能,以及良好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能夠針對課程實際特點設計較好的授課環(huán)節(jié),通過不同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根據課程大綱保證課程要求的充分落實,以及在經驗和技能的基礎上掌控課堂進程。(2)需要高校提高自身保障能力,保證課程內容順利進行。具有開放和互動內容的課程必然需要多方面機構、人員和物質的相互協(xié)調與配合,因此要求高校從多個層面的技術與政策上保證教師能夠對所需人、物與財的調動和使用。這樣才能保證所設計環(huán)節(jié)的落實,進而保證課程效果,保證學生真正掌握到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3)改變考核方式,增加教師對課程安排的自主權。課程考核方式其實也是課程授課方式的一種指導和約束。對于開放和互動課程,要改變傳統(tǒng)考核方式,不以固定模式為標準,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肯定其自主探索結果。對于授課效果好,能力突出的教師要加大推廣和宣傳力度,這樣能夠更好地推廣教學成果,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高素質研究生人才.
參考文獻
[1]湯金陶,趙榮,鄭治國.軍校研究生教育三學時單元教學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1.34(2):59-60.
[2]李國輝,李博,王新峰.研究生三學時制教學的問卷調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2.35(4):34-36.
[3]韓開鋒,蔡清裕.聲學學科發(fā)展及課程體系設置的分析研究[J].大學教育,2015(1):91-93.
[4]吳嬋.關于微課對優(yōu)化高校教學效果的思考[J],科教導刊,2013.10:17-18.
[5]趙云,曾新吾,張文,龔昌超.聲學基礎教學中增強互動性和實踐性的探索[J].大學教育,2016(2):148-149.
[6]杜功煥,朱哲民,龔秀芬.聲學基礎(第三版)[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7:165.
作者:高東寶 韓開鋒 趙云 田章福 單位: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