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文化課論文范文

文化課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化課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文化課論文

第1篇:文化課論文范文

論文摘要:企業(yè)管理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了經驗管理階段、科學管理階段和文化管理階段。企業(yè)文化逐漸從一開始專家學者關注和呼吁,發(fā)展到有遠見、個性的企業(yè)和企業(yè)家重視;從企業(yè)開展文化培訓,發(fā)展到走進大學講堂,成為管理學諸多專業(yè)如人力資源管理專業(yè)的一門專業(yè)課。企業(yè)文化正以全新的思路和視角使企業(yè)管理得到升華,但也正如哈佛大學主講企業(yè)文化的佩恩教授所說,“這門課是全新的”,其極具時代性、社會性和實踐性的特點,驅使我們在傳統教育觀念還盛行的當今,加強對大學企業(yè)文課教學的理性思考。 

    一、企業(yè)文化教學探討價值之當下定位 

    1.滿足社會對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學教育為社會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著名管理學大師程思危曾指出:“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不是缺少資金和技術,而是缺少管理,缺少現代企業(yè)管理?!碑斀袷澜缯趯崿F工業(yè)時代向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轉變,與工業(yè)時代經濟增長邊際遞減效應相比照,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對經濟增長呈現幾何遞增現象,因而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成為一種趨勢和抉擇,成功的企業(yè)無不是在此方面有自己獨特的智慧,企業(yè)文化管理也應運而生。企業(yè)文化管理克服了傳統管理中重視物的因素,而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是一種發(fā)散人的思維、激發(fā)人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管理,在世界經濟的發(fā)展中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日本二戰(zhàn)后的發(fā)展奇跡中可見一斑。著名經濟學家于光遠先生也曾指出:“國家的富強靠經濟,經濟的富強靠企業(yè),企業(yè)的發(fā)展靠企業(yè)文化。”我國作為一個發(fā)展中國家,在備受國際資本和市場煎熬的同時,也正在利用全球化的浪潮,全力以赴地以后發(fā)展國家的優(yōu)勢來發(fā)展自己,成為全球制造大國已是不爭的事實。中國的企業(yè)要強大,實現管理的“跨越式”發(fā)展,在全面推進科學管理的同時,文化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大學是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承擔著為社會培養(yǎng)管理人才的責任,對高校企業(yè)文化課教學模式的思考,有利于促進高校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管理人才。 

    2.滿足大學生就業(yè)的需求。目前的大學教育模式是傳統式教育占主導,往往既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滿足大眾教育模式下大學卿頂利就業(yè)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正如保羅·羅莫所認為的那樣,“我們的大學體系沒有培養(yǎng)私有企業(yè)所需要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我有衛(wèi)見在培養(yǎng)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模式仍然是學術模式,科學家和工程師僅僅是他們的教授的復制品?!币环矫媸巧鐣毙璐罅康娜瞬?,一方面是大批大學畢業(yè)生找不著工作,處于待業(yè)和半待業(yè)狀態(tài)。出現這種就業(yè)和需求兩難境地,原因很多,在這里不作理性的梳理,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大學的教學理念、知識結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需要改革。企業(yè)文化作為一門管理專業(yè)的課程,對其教學進行理性思考,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的有機結合,提升大學生的素質,保證順利就業(yè)。 

  3.滿足大學教學改革的需求。教學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漲,企業(yè)文化雖是紛繁復雜的大學課程中的一門,但作為一種對現代教學模式的一種探討,是共性與個性相連接的。對其教學方式、教學理念的思考和凝煉,對其他課程乃至推動高校的教學改革,實施“再現型”教育向“發(fā)現型”教育的轉變,實現教育從“授人以魚”向“授人以漁”的提升,有較大的借鑒和推動意義。 

    二、企業(yè)文化教學之當下困境 

    1.主體實踐基礎缺乏。受我國高考招生制度的影響,大學生在上大學之前基本上是在校園里度過的,所謂“十年寒窗”,作為接受知識的主體,缺乏企業(yè)的工作經歷和感性知識,有些人連企業(yè)最起碼的印象和概念也未具備,給企業(yè)管理類課程教學增添了難度。教師是傳授知識的主體,現代教育教師角色將“從知識的供應者轉換成學習活動的組織調停者”,企業(yè)文化是實踐性和社會性極強的學科,教師豐富的實踐知識是不可缺少的,但大部分高校教師,沒有在企業(yè)的工作經歷,平時可利用的企業(yè)“資源”也很少,只能實現從書本到書本的往復,理論和實踐脫節(jié),蒼白無力。 

    2.課程體系和教學環(huán)境成熟度不高。企業(yè)文化是個新興學科,十幾年前才引進中國,要形成符合中國實際的理論完備的體系還需要時日,有很多尚待探索和解決的問題。首先,可供實習的單位較少。在目前的中國,特別在內陸地區(qū),企業(yè)文化做得好的企業(yè)很少,原則上企業(yè)文化教學實習單位可以隨機選擇,但要真正把握企業(yè)文化的塑造真諦,到優(yōu)秀企業(yè)進行文化實習是最好的選擇。其次,可供教學選擇的國內案例較少。國外雖有不少優(yōu)秀的案例,但總的來說,“他山之石”味道較濃。我國的市場經濟體制還很不健全,一些優(yōu)秀企業(yè)企業(yè)文化的發(fā)展也同樣不成熟,今天是企業(yè)明星,明天就可能隕落,如三九文化與趙新憲等,給企業(yè)文化教學經常帶來尷尬和無奈。特別是企業(yè)文化還沒有被普遍接受和認可,很多企業(yè)還是建設真空。

    這些困境和傳統應試教育理念交織在一起,迫切要求我們打開思路,規(guī)避誤區(qū),抉擇出一條有效的教學路徑,此乃本文立論之根本所在。

    三、企業(yè)文化教學之當下對策

    對企業(yè)文化教學對策進行探討,不僅在于對探討價值和當下困境的解讀,同時也建立在對企業(yè)文化兩個基本特點的認識之上。其一,企業(yè)文化的人文性和藝術性。 “一半科學、一半藝術”,這是對管理學的真實寫照。管理面對的是紛繁復雜的企業(yè)運作,牽涉到環(huán)境和人兩個方面,而環(huán)境和人都是變化的,形成解決問題途徑的不唯一性,這也就是管理的藝術性。企業(yè)文化作為管理學與文化學的結合,在強調科學與人文并重的同時,其藝術性更強,個人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人格魅力更突出。其二,企業(yè)文化的實踐性。企業(yè)文化教學提供的不是現成的答案,而是一種思維范式,強調的是培養(yǎng)學生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突發(fā)和多變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具備鮮明的實踐性。

   當我們把關于企業(yè)文化的這些認識和感悟,放到現代教學理念的背景下來思考,也就是定格在學習能力和持續(xù)的創(chuàng)新能力時,那么教學改革方略便很清晰了,“企業(yè)文化課的受訓目標應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管理思維上,重在創(chuàng)造性思維與實際相結合,并將人文素質的提升與審美藝術的引導滲透其中”,為此,應將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實踐教學、多媒體技術和科學考核融為一體,構建多維立體化教學平臺。

    1.藝術化課堂講授。每門課都有自身的知識結構和體系,運用講授法能夠使傳授知識系統化,在較短的時間內教給學生全面系統的知識。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蘊,在給企業(yè)文化課講授者提供了廣闊的思維空間和飽滿激情的同時,也增添了駕馭難度。講授中要把握要領和技巧,做到繁簡得當,方式多樣,抓住問題鏈,層層深人。有些章節(jié)以口頭激情表述為主,以增強學生的興趣,體現企業(yè)文化的特點,如企業(yè)文化的功能、企業(yè)文化的體系等。有些章節(jié)要增加信息量,以多媒體課件展示為主,如企業(yè)使命、企業(yè)價值觀的講解,企業(yè)ci的設計等。有些章節(jié)枯燥無味,沒有提煉價值,為避免引起學生聽課的厭煩,可采取學生自主探討式。

    2.經常化案例教學。管理實踐的無限性和管理者接觸實踐的有限性是一個很難協調的矛盾,作為解決此問題的有效途徑,案例教學誕生了。案例教學起源于哈佛大學,我國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使用。案例教學可改變課堂呆板的灌輸式、填鴨式教學,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應變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是被德國心理學家稱為“頓悟”和“發(fā)生的”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和內化知識、獨立思考、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可以解決hills教授所闡述的nih現象,即書本知識的時滯性。企業(yè)文化強烈的主體藝術性和實踐性決定了在教學中要經常性地開展案例教學,把隨堂開展和專堂進行相結合。案例要具有新穎性,難度要適中,篇幅要適宜,答案要有啟發(fā)性,不求唯一解。案例的選擇要寬方位,做到國際(如豐田、ibm、微軟)和國內(如海爾、聯想)案例相結合,成功和失敗案例(如“太陽神”的隕落、“巨人”的敗北等)相比照,經典案例和人為設計案例相補充。

    3.多樣化實戲環(huán)節(jié)?!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教學是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引導學生把外在的社會認識變?yōu)閮仍诘纳鐣涷灥倪^程。企業(yè)文化教學的實踐性環(huán)節(jié)應多樣化,主要應采取兩種形式。其一,請有經驗的企業(yè)管理者開展講座,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比如我們在教學中就聘請江淮汽車公司有關人員來校開展“學習型”組織建設講座,效果較好。其二,抓好教學實習這一關。針對目前學生實習時間短,實習經費較少的這一現狀,某些學校采取的“分散實習—相互交流—總結提高”的實習模式很有借鑒價值,可廣泛利用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在教學中,可把這種形式與重點實習基地建設、模擬實驗室建設結合起來,做到分散實習與集中實習相結合,現場實習與虛擬實習相補充,構建立體化的實習模式和效果。

    4.現代化教學手段?,F代技術,特別是網絡技術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教學模式?!叭舨话研碌目茖W理論及時滲透到教學當中,就會出現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跟不上時展的步伐?!边\用現代技術是教學的關鍵,也是教師的選擇。在教學中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如投影、幻燈和視頻,進行現場模擬教學,實現虛擬現實,把學生帶進活生生的企業(yè)現場,企業(yè)文化的藝術性和實踐性借助現代技術的載體,將會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

第2篇:文化課論文范文

論文摘 要:文化是旅游者的出發(fā)點和歸結點,是旅游景觀吸引力的源頭,是旅游業(yè)的靈魂。旅游文化課程內容也面臨全面更新和優(yōu)化。本文在了解大學生對《旅游文化學》課程的需求的基礎上,對當前旅游文化教學模式進行比較分析,并提出了教學評估。

旅游文化課程必須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才能確保課程的先進性和實用性。如近幾年持續(xù)的生態(tài)旅游熱,支撐其發(fā)展的文化基礎(生態(tài)文化),仍處于零散狀態(tài),急待研究、整理并充實到課程內容中。旅游文化課程內容沒有隨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及時吸收新的內容,課程內容仍以傳統的、歷史的文化為主體,對現代旅游有關的其他文化沒有或很少涉及??梢哉f,目前的旅游文化課程內容,僅是中國旅游文化的一部分,課程內容嚴重缺失,很不健全。

一、課程教學模式探討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wěn)定的教學結構框架和程序。近年來我院在進行《文化旅游學》課程教學改革時,主要嘗試以下幾種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

1.問題啟發(fā)式

討論式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有計劃、有準備地組織學生運用已有知識,結合教學材料通過思考、探討、交流(分析與爭辯)來解決問題,從而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模式。討論式常見的方式有同桌討論、前后(4人)討論、小組討論和全班討論(或派代表發(fā)言)等多種方式,既可以單一使用,也可以多種方式并用。更可以和其他教學方式交叉使用,例如討論式可以是探究式教學或問題(課題)式教學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在討論式教學中,教學材料應是廣義的,它包括教材、資料、圖表、錄像、課件、采訪、野外觀察中獲得的信息。在討論中師生共同依據系列問題,為解決問題而研究有關信息,在研究、思考與交流中又會受到啟發(fā),提出新問題,或將問題引向深入或師生共同得出某種結論、解決某個問題的最佳方案或重要規(guī)律。討論式教學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有行動的勇氣,才有真知之收獲,才有創(chuàng)造之可能。

運用討論式教學時,需避免放任自流與偏離主題的局面,從而影響課堂教學效率,影響教學進度,其關鍵在于教師的主導。首先是討論題的質量,討論題要富于思考性、前瞻性、難易適中、切中要害、不能是無關緊要或漫無邊際。其來源可以是教師擬定;或根據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師生共同擬定。其次,要讓學生充分準備,最好提前布置課題,在各自有一定見解的基礎上展開討論,以保證學生的參與程度和積極性。三是發(fā)揚民主,讓大家充分發(fā)表意見,包括錯誤的觀點、方法。教師參與討論,但不要過早做出結論,而是適時引導捕捉有利于深入解決間題的淪點,啟發(fā)學生進一步探討,最后師生共同歸納得出正確結論。

2.案例討論式

管理案例教學于20世紀20年代首創(chuàng)于美國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和摸索,哈佛商學院已經建立了相當規(guī)模的完整案例教學和管理系統。到上世紀20年代世界旅游發(fā)達的國家已將案例教學引入了旅游教育與培訓中,并且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國的旅游教育培訓中,有的院校在一些實踐性較強的飯店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等課程的教學中已經引用了案例教學方法,但是,在《旅游文化學》課程中尚未得到普及推廣,學生在校期間接觸到的案例數量也遠遠不夠。許多旅游院校的《旅游文化學》教學模式,基本上還是課堂授課的灌輸方式,教材的編寫仍然未能很好的利用系統理論與實際案例相結合的編寫方法,對于《旅游文化學》這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傳統的教學方式,無疑有較大的局限性,使得我們的學生適應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較差。《旅游文化學》是一門新興的應用型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綜合性,要求教學能夠與實踐相結合。但由于受條件的限制,許多專業(yè)院校都沒有現場模擬教學基地,學生對旅游文化的了解,主要來源于課本及教師,而旅游文化學的案例是實踐經驗的濃縮,是大量典型事例的概括和提煉。案例經過教師的精心挑選,引導學生分析討論,加深了學生對旅游文化的感性認識,并上升到理論高度,從而獲得自己的觀點和經驗,豐富了學生的實踐知識,提高實務技能。

3.參與式

《旅游文化學》課程的教學要求學生能主動地積極投到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真正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學生的這種學習方式的根本特征表現在主動性和參與性上,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能根據學習內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的即時情景,給學生創(chuàng)設場合渲染氣氛,使學生很快進入角色之中,參與到學習的各種環(huán)節(jié)中去,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學習獲得知識,而且能在這樣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要充分利用豐富的學習資源,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參與式教學方法的特點可概括為四個方面:開放的教學內容;提問式的講;無標準答案的習題和論文形式的考試。如果學生上第一堂課,老師介紹課程內容時,只講課程體系和內容如何系統和嚴密,這樣實際上把學生定位在只能被動學習的位置上。但是,如果老師能告訴同學,這門學科并不是"天衣無縫"的,還有很多問題有待研究,在課程教學內容中也包括一些正在進行科研的部分,從而可以激發(fā)學生躍躍欲試、表現自己的參與潛力。所以,在課程教學中,要鼓勵學生提問。"學問"起源于"學習、問難",知識的掌握不是靠"教"而是靠"問"出來的。同時還要積極引入一些包括解題的方法和解題的結論沒有標準答案的習題,這樣有利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尋找新的解題方法,探索更好的答案。這些習題,有時則在課堂上討論。不同答案的討論和爭辯,使得同學思想更為活躍,掌握知識更深入。

二、課程教學效果的評估

這門專業(yè)選修課,從開設之日起,一直以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最新的教學手段,力爭以直觀的方式解讀中國旅游文化。教學內容既規(guī)范又新穎,信息量大且富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學術價值。教學方法靈活,且極具啟發(fā)性和互動性;能以散而不亂技法,嫻熟、輕巧地駕馭著課堂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制作精美的課件,文字、圖像、聲音、動態(tài)和諧、統一,能使抽象的旅游文化現象,演繹得直觀、生動;條分縷析的圖標設計,使紛繁的旅游文化現象變得簡約而條理分明;重視文化內涵的挖掘,注重學生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高;已經擺脫了傳統的一個老師滿堂灌的做法,比較注重吸收學術界的新成果和新資料;形象而深刻的語言藝術追求,激發(fā)學生在美的陶冶中產生對知識的渴求,從而能主動的學習。

《旅游文化學》課程的內容、方法和作用得到了學生的廣泛認可,為更好地總結經驗,建立可行、有效的旅游文化教育教學模式,筆者對今后課程改進的建議如下:(1)申請增加課時,將教學內容進一步細化,增加景區(qū)、旅行社的實訓內容,將《旅游文化學》課程直接搬到景區(qū)講授,真正做到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零距離”,使學生首先對該專業(yè)有一個整體的、感性的認識;(2)開展小班教學,每班最好20人左右,保證每名學生都有機會參加相關的教學實踐活動;(3)增加參與式教學方法的使用,如案例分析、小組討論,鼓勵學生廣泛參與;(4)更好利用現代化教育手段,增加影像資料的播放;(5)邀請一些專家做旅游文化專題演講。

參考文獻

[1]沈祖祥.旅游文化概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第3篇:文化課論文范文

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把探究性學習方式用好用活呢?我們的體會是:讓課堂充滿問題,讓問題充滿思考。

一、問題是探究性學習的核心

探究性學習是當今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素質較為先進的學習方式之一,它的學習效果是通過需要探究的問題來呈現的。中學各科大量的學習內容,均可在教師的指導、啟發(fā)下,以產生問題的形式,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來使學生獲得知識,增長才力。心理學家布魯納說:“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xù)不斷的活動?!眴栴}是探究性學習的核心,所以,教師能否恰到好處地設置有價值的問題,學生能否在質疑中提出有挑戰(zhàn)性和吸引性的問題,是探究性課堂學習能否獲得成功的關鍵。大量成功實驗的事實證明,以問題為核心的探究性學習方法完全適合中學生的學習需要。從思維發(fā)展的特點來看,中學生的思維已具有獨立性、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特點,他們能夠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運用探究性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合作討論、相互交往與師生互動中開發(fā)潛能,從而增強時代要求的各項素質。從現代心理學角度來說,人是萬物之靈,探究、體驗、欣賞等需要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學生的這些需要,為提倡運用探究性學習方式提供了教育學和心理學的依據。再從哲學的范疇來認識,一切創(chuàng)新都是從問題開始。問題就是矛盾,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引導學生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導”的教師,總會在課之始、課之中和課之尾不斷引出發(fā)人深省的問題;成功的課堂教學,也總是能夠創(chuàng)造問題情境,讓課堂充滿問題。

二、問題是創(chuàng)新的起點和興趣的動因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說:“科學家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提出問題的能力?!庇纱丝梢妱?chuàng)新的起點是問題。只有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才能有目的的、有步驟的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得出相應的結論。所以說問題的提出是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第一階段,沒有問題就邁不出第一步,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就無從談起??v觀人類社會,認識的發(fā)展、技術的創(chuàng)新以及科學的發(fā)明無一不是從發(fā)現問題開始。熟透了的蘋果,從樹上掉下來,這是司空見慣的現象,可是牛頓從這一平凡的想象中發(fā)現了問題,提出了問題,并最終得出“萬有引力”這一偉大的科學定律。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當然也要從問題開始。

再者,問題最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感到有興趣,學起來就積極主動,滿腔熱情。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創(chuàng)新精神的前提是興趣,而興趣的動因卻是問題?!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是問題,是引起思考的動因,是激起學生學習欲望和探究精神的最積極因素。課堂教學調查表明:教師采用描述、講解的方法,時間一久,學生的興趣便呈逐步下降趨勢,學生興趣率最高達到85%;而設置問題讓學生探究,學生的興趣卻呈逐步上升趨勢,興趣率平均高達95%-100%。問題是興趣的“啟發(fā)劑”,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充滿問題的探究性學習方式最受學生的歡迎。

三、問題要有價值,有意義,充滿思考

當然,讓課堂充滿問題并非意味著一堂課提出的問題越多越好。如果過去那種啟發(fā)式教學變成了“滿堂問”,便是走了極端。課堂教學固然要以問題為線索,但問題應有主次與輕重之分,科學與庸俗之別,難易與適度之標。一句話,問題必須緊扣教材,緊扣學科特點。

問題設置要有價值,有意義,還要有層次。課程中的問題一般來自于三方面,一是教師設疑,二是學生質疑提出問題,三是課文后習題上的問題。教師設疑是學生質疑、解疑的重要前提,直接影響學生解題的興趣和能力。所以教師在備課中要精心把握設疑的尺標,根據學生知識能力的實際水平,以堅持讓學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則來設置問題。教師設疑可安排在課之初,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教學,使問題起到綱舉目張、高屋建瓴的作用;也可在課之中,當學生提不出什么問題時,教師的設疑如同一石投向平靜的水面,會蕩出層層漣漪;也可在課之尾設疑,讓學生感到時已盡而意無窮,拓展課堂教學的吸引力。

學生質疑,是探究性學習的重中之重。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提出問題需要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币箤W生能夠提出一些有價值、有意義、有思考性的問題,就需要教師的指導、點撥,這樣才會逐步提高學生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四、更新觀念,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構建新型教學模式

現代教學觀念認為:不會提出問題的學生,不算是學習好的學生。課堂教學要把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探究性學習的重要內容??墒?,當前的課堂教學中多數學生往往缺乏問題意識,提不出問題,也不會提問題。造成這種沉悶現象的根本原因是:長期受傳統的教學觀念的影響,教師習慣了滔滔不絕的“滿堂灌”,學生則養(yǎng)成了以靜聽代學習的習慣,“好學而無疑”成為普遍現象。

我們在開展探究性學習實驗之始,曾作了一次“問題意識”的專項調查,結果表明:60%左右的學生認為,上學就是跟老師學,老師教什么,我就學什么,學會就行;因為老師滔滔不絕地講,我們不需要提什么問題,也沒時間提問題。大約10%的學生是受傳統教法影響?zhàn)B成思維的惰性,只愿聽老師講,懶于動腦去思考;20%的學生是課堂上有問題,也有自己的看法,但不愿提出問題或不敢提問題,因為老師喜歡聽話的孩子,喜歡上課專心致志聽講的學生,有問題也只好等待從老師的講解中得到解決;只有10%的學生認為:我們喜歡提問題,與老師交流問題,課堂應給我們提問、討論的機會,但有的老師允許,有的老師不喜歡這樣做。

以上調查可以看出,傳統灌輸式的教學,雖然已被批判了半個世紀,但是陳舊的教育思想還籠罩在一些教師心頭。所以,為了貫徹新綱要精神,真正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更新觀念、改進教法,學生也要更新觀念、改變傳統的學法,這樣我們才能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構建新型的教學模式。

現代教育理論早就指出:民主、平等、寬松、和諧、鼓勵的教學情境是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重要因素。新型的師生關系本質上不再是一種知識的傳授過程,而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平等的精神上的交流,是教師的價值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相統一的對話過程。民主、平等旨在表明教師與學生之間不是一種簡單的給予和被動接受的關系,而是一種互相尊重、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平等民主的交往關系。所以在探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是師生、生生之間共同探究,共享知識、共享智慧、共享經驗、共享探究問題研究的意義和價值的過程。我們在實踐中也深深感到,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往往來自于一個充滿問題研究的情境中。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就特別強調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需要,這是教育教學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教師以促進者的角色給予學生更多的鼓勵和欣賞,將寬松、民主、和諧的情境展現在學生面前,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這些都是教學取得成功的秘訣。

第4篇:文化課論文范文

【關鍵詞】文化視窗;新模塊教學;多元智能化教學

一、前言

我國跨文化交際研究之父、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生導師胡文仲教授在2006年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行的《人文教育與通識教育研討會》上指出:“外語專業(yè)畢業(yè)生人文基礎很差,批判性思維能力很弱;對西方文化了解膚淺,對中國文化了解更少?!保ê闹佟O有中,2008:141)“英語專業(yè)怎么辦?”辦法之一是在英語文學課上做文化導入,以“少而精”(孫有中,2008:前言)的原則以多元智能的文化補白、文化嵌入、文化叢和文化高地的方法進行文學教學的文化導入來“醫(yī)治”罹患:“思辨缺席證”(黃源深,1999)的“英國病人”,解決我們的學生“沒文化”的問題。(孫有中,2008:110)的問題。下面是以文化內容為依托的部分文學課表。

二、新教學模塊

Table 1 Curriculum/(課表)

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生導師,何其莘教授指出:對于中國學生來說,學習英美文學主要是提高學生理解語言的能力……特別是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作者加)要特別注意語言背后的東西。教學中,老師的教材選擇不固定。1.文化嵌入:以莎士比亞的課程內容為例。十四行詩第18首的“sum-mer”和“夏天”文化區(qū)別作文化嵌入。2.文化補白:《哈姆萊特》中俄狄浦斯情節(jié)可以用文化補白。3.文化叢:《威尼斯商人》中猶太教的歷史用文化叢并以新視角重新審視“吝嗇鬼”夏洛克。4.文化碰撞:雪萊的《西風頌》里的“west wind”在漢語里是貶義,讓學生進行文化討論。5.文化高地:把文學中與文化有關的有爭議的內容進行文化補白/嵌入/文化叢的新模塊教學,比如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第18首中的summer譯成夏天有爭議。這是中英地理位置的不同導致的文化差異。所以產生碰撞的翻譯值得學生深思。

在講杰克倫敦的作品《馬丁·伊登》時老師用文化補白的形式把中國文化老莊的“不得已”與美國的首創(chuàng)精神進行文化嵌入然后進行比較,之后再加入他的短篇小說《熱愛生命》和《生火》,然后對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的智力較量等哲學內容置于精神高地進行文化補白。《馬丁·伊登》這一課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不愿下課。兩周后,老師在課上問學生:哪種文學課你們最喜歡?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說:杰克倫敦的《馬丁·伊登》。從此文化視窗里的文學景象以文學課上的文化介入的教法誕生了。教師挖掘出了多維度的文學教學文化介入的方法讓學生耳目一新。從論文寫作和收集的數據來看,學生的思辨能力確實有了提高,打通中西文化初見成效。

三、數據分析

為了保證數據的權威性,問卷采用北外胡文仲教授的問卷模板,稍加修改。問卷班級為2007級9-14班非師學生。有效問卷116份。

從表2中看出通過文化視角下的文學講課,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了。73.3%的同學發(fā)現有文化沖突。93.1%的同學認為有必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敏感性;66%的同學感到文化錯誤讓他們最不舒服;而59.4%的學生認為多數的文化錯誤出現在書面語言中;在問到《馬丁·伊登》和《熱愛生命》這兩課的效果時,居前三位的是A.有趣,B.新鮮,C.獲得更多本國文化知識。關于如何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表4中居首位的是閱讀文學作品占38.7%,其次是與外國人交談占26.7%,學生在校園里有許多機會和外籍學生交流。表2從學生反映語言交流的錯誤顯示,居首位占66%是文化錯誤,遠遠高于其他各項。從這一點看出我們給學生開的人文通識教育的課程太少。通過文學教學文化介入的新模式教學實驗學生認識到可以通過文學閱讀吸收中西方文化知識來提高它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這是一個不小的教學飛躍。

第5篇:文化課論文范文

設計CAI課件,一是要突出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觀念;二是要把握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三是要激發(fā)學生個體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另外,課堂CAI教學還要方便教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有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

突出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和觀念,就是要體現新型的教學模式,實現教學過程中的四個因素的轉變:即教師角色的轉變;學生地位的轉變;媒體作用的轉變;教學過程的轉變。教學要從原來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者”的角色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指導者及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設計者,學生要從原來單純聽講,接受灌輸的被動地位轉化為有機會主動參與、發(fā)現、探索的教學主體,媒體要由教師的講解工具轉化為學生的認知工具,教學過程要由傳統的講解、傳授知識的過程轉化為學生通過意義構建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從而獲得知識、掌握知識的過程。

把握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就是要由重視傳統的邏輯分析、邏輯綜合、講解說明的教學過程轉變?yōu)橹匾晫W生自己通過參與教學活動,激發(fā)個體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是所有CAI課件的共性。課堂教學CAI要在這方面應該有更大的突破。良好的CAI課件應是趣味性、科學性融為一體,使學生喜聞樂見,自然接受知識。在教學中使用各種各樣的CAI課件,使課堂教學更加直觀、形象、生動、有趣,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有力地促進了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和高效。

一、運用CAI課件,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運用CAI課件教學,可利用圖象、動畫、色彩等手段來特別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向目標方向思考,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对鹿馇愤@篇課文,貝多芬即興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意境和表現他內心的思想感情的聯系是理解這篇課文的難點,如果制作這樣的CAI課件:清幽的月光灑進茅屋,貝多芬看著這對相依為命、相互體貼的窮兄妹倆,心里久久不能平靜,于是他按下琴鍵,訴說自己內心的情感。在大海水天相接處,月亮升起來了,海面上灑滿了銀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卷起了巨浪,雪亮的浪花一個接一個超著岸邊涌來……CAI課件逼真的畫面再配以這種意境的音樂,很快使學生也進入這種情境。在耳聞目睹和心靈感應中學生終于悟到貝多芬此時內心的情感,正是他通過音樂所表現出的意境,從而使學生準確地把握了課文的中心。再如教學《詹天佑》這篇課文時,引導學生理解詹天佑根據不同地形設計的兩種鑿井法和“人字形”線路,是這篇課文必須突破的難點,學生就會認識到詹天佑“杰出的才能”,也是從實質上理解了本文中心句的涵義,如果從課文內容的實際出發(fā),采用CAI課件教學,將會獲得最佳教學效果。以“人字形”線路為例,先在屏幕上出現整個地形圖像,伴隨著一陣汽笛長鳴,動態(tài)畫面出現:一陣火車下山時前拉后推,上山時后拉前推駛向遠方的情景。這時學生會被有趣的動畫所吸引,非常直觀地認識了“人字形”線路,并能體會到“人字形”線路的設計是多么巧妙。這樣的CAI課件。視聽結合,聲像并茂,新穎有趣,使學生在較長時間里興趣盎然地參與語文學習中去。

二、運用CAI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思考問題時不只用語言進行思考,而是以活動的跳躍的形象進行思考。當這種思考完成之后,我要花費很大力氣把它們轉換成語言?!边@表明在人們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離不開想象和驗證的機會。利用CAI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它是實現啟迪思維、激感、豐富想象的最佳方式。教學《觀潮》一課,恰當地運用CAI課件,將滾動的濤聲,萬馬奔騰似的巨浪,漫天卷地的余波等潮起潮落的畫面形象和自然音響表現地淋漓盡致,把文字作品變成了可視形象,使學生親眼目睹了“錢塘江”的雄偉壯觀,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悟,擴大了生活視野,豐富了想象力,提高了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

三、運用CAI課件增加課堂信息的密度,擴大教學的容量

第6篇:文化課論文范文

科技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系統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自身具有強大的發(fā)展動力。因為“作為一種文化,科技文化所表征的是一種在科學技術實踐活動中積淀而成的獨具特色的文化。”這就表明了科技文化的實質是“人類將自身自然對象化,即人把自身投射到自然對象上,在自然對象上實現人的價值,這既是一個人化對象世界的過程,也是一個對象世界又作用于人而化人的過程,也就是說,科技文化的形成是人把自然世界塑造成人的世界,同時人按照自然環(huán)境所造自身世界的結果。簡言之,科技文化是人化自然、自然化人的產物?!庇纱丝梢?,科技文化的內在特質是建立在科技知識、活動和體制基礎上的對于其價值觀的培養(yǎng)過程,是人類在其觀念上對于外部自然世界把握后所形成的思想化結果,是人類對于自然世界本質和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而由這些觀念所形成的科技實踐應用的技能和藝術則是人類獨有的,它是建立屬人世界存在方式中最具有人類學意義的重要構造。作為一個歷史性的概念,科技文化的產生和發(fā)展并不是恒久存在的,它依托著人類對于近代自然科學技術的逐漸認知而形成和發(fā)展的。在這一發(fā)展過程中,對于科技文化的認知理解大體經過了三個重要的階段并形成三種逐漸深化的理念。第一個階段所形成的理念是將科學技術理解為一種獨立于文化之外的社會現象,它將科學技術看成一種“真正的、方法的目標是把新的發(fā)現和新的力量惠贈給人類生活?!钡诙€階段所形成的理念則是將科學技術看作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這就認證了科學技術內在地具有文化屬性,它不僅能夠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起到推動作用,還能夠對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起到阻礙作用。相對于前兩個理念,第三個階段所形成的理念就更加深化,它將科技文化同文化自身有機融合并認同其是社會文化系統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表明科技文化不僅具有自然科學的功能,同時也具備著社會科學的功能,所以,這一階段對科技文化的理解已經認知到它對于社會生活的全方面滲透和干預。伴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人類社會的巨大進步,科技文化理念的不斷深化和拓展將促使人類形成一種內化為思想觀念的科技文化理念,它將改變人們思想文化的認知,同時也會促進科技哲學在建構方式上的完善,以便為科技文化學的建立提供著實際化的理論架構。

二、科技文化建設的時代價值

作為人類社會文化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高級表現形式,科技文化不僅體現了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先進要求,還彰顯了社會先進文化的發(fā)展方向。它標志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fā)展,對于加強社會文化建設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十分巨大的時代價值。科技文化的建設和發(fā)展能夠為社會文化建設中民眾科學文化素質的養(yǎng)成提供積極有效的方法。民眾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關乎著國家整體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程度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面建構。所以,加強對科學文化知識的宣傳、教育以及提升科技文化建設的層次不僅可以提高民眾的科學文化素質,同時還能夠從本質上促進社會的整體發(fā)展能力,提高國家在文化方面的競爭實力,形成良性的綜合國力和國家競爭力。當今時代,國際化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各國人才實力的競爭。所以,人才培養(yǎng)也就成為了各國發(fā)展的先決條件??墒?,少數的高尖端人才并不能真正地將國家整體實力提升一個質的變化,它更多的是需要社會科技文化的普及才能夠達到目的。所以,只有依靠著科學文化知識的宣傳、教育和普及才能夠切實地將科學精神和科學文化知識有機地融入社會整體的發(fā)展進程之中,從而使得市民在科學文化的深度和廣度上提高自我科技素質的整體發(fā)展??萍嘉幕谔嵘癖娍萍妓刭|整體發(fā)展的過程中,也客觀地推動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建構。

因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不僅需要社會經濟層面的全面發(fā)展和提升,同時也需要人在精神層面的提升,這樣的人才是全面發(fā)展的人。而科技文化恰恰就起到了促進人全面發(fā)展的推動器作用??萍嘉幕痊F實地創(chuàng)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以提升人的生活質量,同時也內化人的精神財富以提升人的思想觀念認知。所以,通過科技文化的全面建設以塑造科學文化,堅持先進性文化發(fā)展方向就成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內容和價值基礎,它也是中國化的最近成果,因為,中國特色的科技文化要在理論和現實中積極地尋求適合中國基本國情,并在這一基礎上來滿足時代所賦予其的要求。只有這樣,科技文化才會在社會文化建設過程中真正地形成一種有助于科技發(fā)展和民族發(fā)展的文化形式。從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歷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科學技術無時無刻不體現其巨大的創(chuàng)造性并以此改變著每個時代下的世界面貌。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大背景下,對于科技文化的需求尤為明顯。作為社會現實化的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對于社會發(fā)展的智力支持已經達到主要性地位,所以,科學技術所形成的科學文化也將成為社會文化建設過程中的第一文化形態(tài),并將成為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組成力量。雖然它不如經濟和政治在科學技術發(fā)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大,但是它依然是科技進步所必需的一種平臺和載體,積極地影響著科技的生成和發(fā)展。而作為國家在文化方面的軟實力形式,科技文化對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起著思想觀念上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作用。因此,科技文化已經成為了推進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的重大力量,同時也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給予著積極的智力保障。

三、社會文化建設視角下的科技文化建設路徑

(一)建構具有中國特色化的科技文化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的科技文化體系要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上,科技文化體系要有中國特色。多年來的文化強國實踐進程使得我們越發(fā)地感覺到對于西方科技文化的學習過多到已經開始否定本國傳統文化的優(yōu)秀內容。所以,在社會文化建設的視角下來看科技文化的建設就要求我們“特別需要的是下大力氣發(fā)展科學技術文化,真正補救我國社會文化結構中科學技術文化不足的缺陷。這才是真正從我國國情出發(fā),強基固本,從基礎上下功夫去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的切實的道路?!彼?,中國的科技文化體系要秉承著中國式的文化傳統以適應中國的現實國情,在這基礎上來滿足時代化的需求,只有這樣才會使得科技文化成為一種利于中華民族發(fā)展進步的文化形式。因此,加快中國特色化的科技文化體系的構建理所當然地成為了中國社會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

(二)積極加快科技文化同人文文化的有機融合

我國社會的文化建設過程中,科技文化同人文文化之間的融合問題既是未來發(fā)展趨勢,也是未來發(fā)展理想。它更多地應將其放在一種戰(zhàn)略化的高度上給予看待。科技文化同人文文化之所以能夠形成融合的可能性,原因在于“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同源、共生、互通、互補,兩者及其延伸不可分割地構成了人類文化。正是這種同源、共生、互通、互補,使得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的融合成為當今時代社會文化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而且在理論和實踐中也都是可能的?!边@就表明,科技文化是當代社會文化建設的基礎,而人文文化則是當代社會文化建設的保障。依托著科技文化同人文文化的有機融合推動社會文化建設的發(fā)展,會充分地發(fā)揮出社會文化建設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巨大力量。而從我國現實的國情來看,要想將兩者有機的融合,不僅需要將以人為本作為推動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有機融合的契合點,還要在教育方面促使科技教育同人文教育積極有效地進行交流和溝通,以此作為科技文化同人文文化融合的有效性方式,而這些最終的落腳點是要以解決現實的社會問題為最終目標。

(三)創(chuàng)造科技文化發(fā)展的文化氛圍

第7篇:文化課論文范文

一、會計科目類別的變化

在舊的準則下會計科目的類別分為五大類,即資產類、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成本類和損益類科目。而在新準則下,除了以上的五大類科目外,還增加了共同類科目。該大類科目個數不算多,是以科目的余額方向判斷其是屬于資產,還是負債。若余額在借方便形成資產,若余額在貸方,便形成負債。

二、新準則下資產類會計科目的變化

(一)名稱調整的會計科目

在資產類科目中,原“現金”現改為“庫存現金”;原來的“物資采購”現改為“材料采購”。這些會計科目的名稱發(fā)生了變化,但其核算內容卻和舊準則下的規(guī)定相同,沒有變化。

(二)刪除或增加的會計科目

按照新準則的相關內容,取消了“短期投資”、“短期投資減值準備”、“長期債權投資”和“長期債權投資減值準備”;按照《企業(yè)會計準則第22號——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分別由“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持有至到期投資減值準備”三個科目代替,若發(fā)生減值,則“交易性金融資產”,“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記入公允價值變動,“持有至到期投資”的記入“持有至到期投資減值準備”中。

在對存貨核算的科目中,取消了“自制半成品”,“包裝物”、“低值易耗品”,增加了“周轉材料”這一科目,包裝物、低值易耗品成為“周轉材料”下的二級科目,本科目可按周轉材料的種類分別在“在庫”、“在用”和“攤銷”進行明細核算。其具體的賬務處理和原“包裝物”、“低值易耗品”的核算相類似,這里不再一一贅述。原“自制半成品”核算的內容轉入“生產成本”中進行核算。

增加了“業(yè)務”科目,核算企業(yè)不承擔風險的業(yè)務形成的資產,如受托理財業(yè)務進行的證券投資,受托貸款等。企業(yè)受托代銷的商品,可將本科目改為“受托在銷商品”科目。增加了“投資性房地產”科目,核算投資性房地產的價值,包括采用成本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和采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企業(yè)應當按照投資性房地產類別和項目分別以“成本”和“公允價值變換”進行明細核算。增加“長期應收款”科目核算企業(yè)融資租賃產生的應收款項和采用遞延方式分期收款,實質上具有融資性質的銷售商品和提供勞務等經營活動產生的應收款項。增加“未實現融資收益”科目,核算企業(yè)應當分期計入租賃收入或利息收入的未實現融資收益。增加了“未擔保余值”科目,核算企業(yè)采用融資租賃方式出租出資產的未擔保余值。未擔保余值發(fā)生減值的,應在本科目設置“減值準備”明細科目進行核算,也可單獨設“未擔保余值減值準備”科目進行核算。刪除了“待攤費用”核算科目。

在對無形資產核算中,增加了“累計攤銷”科目,核算企業(yè)對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計提的累計攤銷。作為投資性房地產采用成本模式計量的土地使用權的累計攤銷,也通過本科目核算。本科目應按無形資產項目進行明細核算,企業(yè)按月攤銷無形資產價值時,舊準則下借記“管理費用”,貸記“無形資產”直接沖減無形資產的原值。而在新準則下,借記“管理費用”,貸記“累計攤銷”不再直接沖減無形資產的原值。另外把商譽從無形資產中分離出來,為其單獨設置了一個科目“商譽”,核算非同一控制下企業(yè)合并中才會取得的商譽價值,企業(yè)應按企業(yè)合并準則確定的商譽價值,借記本科目,貸記有關科目。

(三)其他

有些會計科目的名稱雖未發(fā)生變化,但其核算方式卻較舊準則下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例如材料購入到月底若結算單據仍未到,在舊準則下采取的是“月底暫估入賬,下月初紅字沖回”,而在新準則下,卻不是“紅字沖回”,而是做相反的分錄來沖回。再比如結轉材料成本差異時,若材料成本差異率為負數時,舊準則的分錄為借記有關科目,貸記“材料成本差異”,金額用紅字,但在新準則下卻是做相反的會計分錄。即借記“材料成本差異”,貸記有關科目、金額用藍字,在上面兩個例子中所用科目的名稱雖沒有改變,但核算方式卻發(fā)生了變化。

三、新準則下負債類會計科目的變化

新準則下負債類會計科目變化最大的當屬原準則下的“應交稅金”和“其他應交款”合并為新準則下的“應交稅費”,這兩個科目的合并也使得原來計提稅費時需編制的復合會計分錄簡化為了一借一貸的簡單分錄。需要注意的是印花稅、耕地占用稅仍不通過“應交稅費”科目核算,而應交土地增值稅分不同的情況,又有不同的承擔者,在具體的核算中應視不同的情況,對“應交稅費”進行不同的核算。

原準則下的“應付工資”和“應付福利費”合并成新準則下的“應付職工薪酬”科目,但“應付職工薪酬”核算的范圍較原來的“應付工資”、“應付福利費”的范圍要大,其核算范圍包括:一是職工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二是職工福利費;三是醫(yī)療保險費、養(yǎng)老保險費、失業(yè)保險費、工傷保險費和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費,是企業(yè)按照國家規(guī)定的基準和比例計算,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繳納的補充養(yǎng)老保險費;四是企業(yè)按照國家《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規(guī)定的基準和比例計算,向住房公積金管理機構繳存的住房公積金;五是工會經費和職工教育經費;六是非貨幣利;七是其他職工薪酬。以上7項中的后5項在舊準則下核算為借記“管理費用”,貸記有關科目,而新準則下的核算變?yōu)橄冉栌浻嘘P科目,貸記“應付職工薪酬”,再借記“應付職工薪酬”貸記“銀行存款”或其他科目。

新增加了“交易性金融負債”科目、核算企業(yè)持有的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和直接指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負債。新增了“遞延收益”科目,核算企業(yè)根據政府補助準則確認的應當在以后期間計入當期損益的補助金額。新增加了“應付利息”科目,核算企業(yè)按照合同約定應支付的利息,包括吸收存款、分期付息到期還本的長期借款,企業(yè)債券等應支付的利息。而這些項目的利息的提取在舊準則下的核算是借記“財務費用”或有關科目,貸記“預提費用”支付時借記“預提費用”,貸記“銀行存款”。新準則下,用“應付利息”科目代替了上面會計分錄中的“預提費用”?!邦A提費用”的核算范圍越來越小。

四、新準則下所有者權益類科目及成本類科目的變化

(一)所有者權益類會計科目的變化

新準則下所有者權益類賬戶下一級科目的變化不是很大,但有些科目的明細科目變化卻很大,例如資本公積在新準則下其明細只有“資本溢價(股本溢價)”和“其他資本公積”兩個明細賬戶。在所有者權益類科目中新增加了“庫存股”科目,核算企業(yè)收購,轉讓或注銷的本公司股份金額,企業(yè)為減少注冊資本而收購本公司股份的,應按實際支付的金額借記“庫存股”,貸記“銀行存款”等科目。

(二)成本類會計科目的變化

新增加了“研發(fā)支出”科目,該科目是根據《企業(yè)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而增設的核算企業(yè)進行研究與開發(fā)無形資產過程中發(fā)生的各項支出。在舊準則下這些研究開發(fā)支出一律進入“管理費用”,而新準則下,這些研究開發(fā)支出在“研發(fā)支出”中設置的“費用化支出”與“資本化支出”兩個明細科目中進行核算。企業(yè)自行開發(fā)無形資產產生的研發(fā)支出,不滿足資本化條件的借記“研發(fā)支出(費用化支出)”,貸記“原材料”、“銀行存款”等科目。期末將費用化支出轉入當期損益,即借記“管理費用”貸記“研發(fā)支出(費用化支出)”。如果研究開發(fā)項目有望達到預定用途形成無形資產的,借記“研發(fā)支出(資本化支出)”,貸記“原材料”、“銀行存款”等。形成無形資產后再從“研發(fā)支出(資化支出)”轉入“無形資產”,即借記“無形資產”,貸記“研發(fā)支出(資本化支出)”。

五、新準則損益類科目的變化

首先“主營業(yè)務稅金及附加”改為了“營業(yè)稅金及附加”,“其他業(yè)務支出”改為了“其他業(yè)務成本”、“營業(yè)費用”又改回了原來的“銷售費用”?!八枚悺备某闪恕八枚愘M用”,而和所得稅有關系的“遞延稅款”也分別由“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所代替。

其次,新準則將政府補助計為利得,在“營業(yè)外收入”中核算,刪除了“補貼收入”科目。除此之外還增加了“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核算企業(yè)交易性金融資產等公允價值變動而形成的應計入當期損益的利得或損失,貸方登記資產負債表日企業(yè)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資產等的公允價值高于賬面余額的差額,借方登記資產負債表日企業(yè)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資產等的公允價值低于賬面余額的差額,期末,應將本科目余額轉入“本年利潤”科目,結轉后本科目沒有余額。(即產生公允價值變動時,借記或貸記“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科目,貸記或借記“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

新增加了“資產減值損失”科目,該科目核算企業(yè)計提各項資產減值準備所形成的損失,可按資產減值損失的項目進行明細核算。在舊準則下,企業(yè)提取的存貨跌價準備,壞賬準備是進入“管理費用”,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委托貸款跌價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進入“投資收益”,“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在建設工程減值準備”“無形資產減值準備”進入“營業(yè)外支出”。而在新準則下所有提取的各項減值準備均進入“資產減值損失”科目,期末該科目轉入“本年利潤”,結轉后該科目沒有余額。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固定資產盤盈在舊準則下是先通過“待處理財產損溢”,報經批準后再轉入“營業(yè)外收入”科目,而在新準則下,固定資產的盤盈作為前期差錯處理通過“以前年度損益調整”科目進行核算,不再通過“待處理財產損溢”和“營業(yè)外收入”科目核算。

[參考文獻]

[1]財政部會計資格評價中心。《初級會計資格——初級會計實務》。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第8篇:文化課論文范文

關鍵詞:情境---探究模式,信息技術,學科課程,整合

目前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模式根據利用方式的不同,可將分為三種基本方式:

①L-aboutIT方式: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習對象

②L-fromIT方式:把信息技術作為教師教學輔助工具

③L-withIT方式:把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

在中學范圍內大多是把信息技術作為教師教學輔助工具,應用的模式為“情境----探究”模式,基于課堂的“情境----探究”教學模式包括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思考、討論、形成創(chuàng)意)、實踐探索、意義建構、自我評價幾個基本環(huán)節(jié)。這種模式適用于課堂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以引起學習者對問題的思考。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借助一定的學習資料,形成創(chuàng)新性問題的解決思路,并在實踐中探索問題解決的具體方法,最終實現問題解決.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習者對問題的理解和解決方法會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從而達到建構主義理論所要求的對知識學習的自我意義建構。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習者對問題解決過程進行自我評價,發(fā)現不足與成效,以便在后續(xù)問題中改進與提高。筆者根據自己對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方法的理解、對信息技術的掌握和化學學科課程教材的分析,在進行“原電池的原理及其應用”教學中應用“情境----探究”模式巧妙地將信息技術與化學課程進行整合。下面介紹一下整合時“情境----探究”模式的具體運用。

筆者采用powerpoint為基準,在某些內容處插入影片和聲音等解決了傳統教學的一些問題。在引入這一課題時用一張畫面情境讓學生觀察畫面,然后講述圖片背后的故事。故事的內容為:在倫敦上流社會,有一位貴族夫人格林太太,幼年時因蛀牙補過一顆不銹鋼的假牙。不料后來,她又因為車禍掉了一顆牙,為了顯示她的富有,她裝了一顆黃金假牙。自此以后,她就經常出現頭痛、失眠、心情煩躁等癥狀。更奇怪的是,眾多的醫(yī)學專家為她檢查后,都找不到病因,這位夫人整日感到精神萎靡,找遍各大醫(yī)院會診也不見效果。后來是一位化學家為她開出了一張?zhí)幏浇獬送纯?。這是一張什么樣的處方呢?它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處方……

在學生進入了以上的畫面情境和故事情境時就會思考一些與這堂課的內容相關的一些問題----這位貴族夫人為什么有這樣的病癥呢?此時他們的思考可能非常的不成熟,很急切的想知道為什么?這時教師再進入主題。在教材一開始有一個演示實驗,這個實驗最好是教師和學生一起完成,教師在實物投影儀上演示,學生可以分組進行,這樣學生的動手能力得到提高,同時調動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這是傳統教學的優(yōu)勢,多媒體教學并不能完全代替?zhèn)鹘y教學,一些化學演示實驗原則上只要無污染的都應該在課堂上演示,而不能通過課件演示,因為這樣是達不到效果的。我們只是利用多媒體這種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在講述原電池原理這一重難點時,采用了一個用flash制作的動畫,動畫的主題是鋅銅—硫酸原電池的微觀反應原理。

(學生觀察第一幅畫面后根據預習的情況、課外資料的搜索及教師的引導思考若電路閉合可能會出現什么樣的情境?)

動畫體現的變化在于:電路從開路到閉合發(fā)生了本質的變化,前者沒有什么反應發(fā)生,而閉合后,可以從動畫中顯示電路中的電流表指針發(fā)生偏轉,說明有電流通過,不難得出結論是鋅片有電子流向銅片,有兩個電子流向時同時游離一個鋅離子,銅片上則有兩個氫離子得到電子形成氫分子。學生通過動畫看到了原電池的微觀反應,印象深刻,加深了對原電池原理這一重難點的理解,達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這是傳統教學中無法比擬的。同時學生還可以根據最初自己思考的現象和實際的情況進行比較,得出自己在哪部分還有欠缺即對自己進行評價,教師也在此對學生進行評價。又如在介紹酯化反應時可以用flash制作乙酸和乙醇的分子模型,用動畫演示反應的微觀變化后,從反應物漸變到產物乙酸乙酯和水的過程可以使學生加深對酯化反應原理的理解,在介紹酯化反應的實質時可以先讓學生思考這兩種反應物是如何脫水的,學生根據自己對兩種反應物的結構判斷可得出初步的結論。待思考后再觀看另一個動畫,其實就是在前一動畫的基礎上將乙醇中的O原子換為另一種顏色代表O-18,其他的內容不變,在播放動畫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O-18的目的產物,學生很容易看出“酸脫羥基醇脫氫”這一實質。這樣我們就充分利用了信息技術使學生獲得了比傳統教學中的更好的學習效果,同時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啟發(fā)。

在介紹形成原電池的條件這一部分時,則可以設計實驗情境,用畫圖軟件設計幾個實驗裝置圖,讓學生根據裝置圖進行實驗探索,得出形成原電池的條件,學生在這種探索過程中得到了實踐,并在內心形成自己的一些觀點。這也充分利用了實驗探索手段來代替?zhèn)鹘y教學中的枯燥的文字敘述,學生通過用電流計測定很容易得出形成原電池的條件更主要的是學生在這種教師創(chuàng)設的實驗中有所收獲,學生可以評價自己,看自己能否很好的進入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教師也可以評價學生如實驗的操作是否規(guī)范等。

在學習了原電池的原理和形成條件后再讓學生思考那位貴族婦人為何出現病癥,這時學生很容易根據原電池的原理解釋,還可以開出一張有效的“處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的思考學習解決了課題引入時情境中的問題。

第9篇:文化課論文范文

1.1臨床資料

2012~2013年我院共接收了290例精神患者,共有男性患者150例,女性患者140例,最小患者34歲,最大患者75歲,患者病程3個月~14年不等,平均(5.6±0.8)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中的診斷標準及分類,包括精神分裂癥85例,躁狂癥76例,抑郁癥67例,神經癥48例,其他14例。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4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對照組

患者接受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接受人性化護理,觀察組的護理內容如下。

1.2.1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觀察,對患者給予尊重

保護患者的隱私,避免對患者的精神造成刺激,引起其病情的惡化;此外,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對失去自制能力和暴躁的患者,護理人員需要用耐心來進行護理,疏導患者的心理情緒,幫助患者穩(wěn)定下來,讓其能夠對自己的疾病給予重視和關注,建立起治療的信心。

1.2.2對醫(yī)院的環(huán)境進行改善

患者在進入醫(yī)院后,因為對環(huán)境的不熟悉,害怕有認識的人將自己認出,因此心理比較焦慮。護理人員需要為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待患者熟悉環(huán)境,為患者進行病房的整理,也可以將大病房進行改造,做成獨立間,使用窗簾來進行遮擋,給患者心理安全感。并且鼓勵患者多參與社交,對其心理情況進行調整,促進疾病的恢復。

1.2.3針對性的服務

護理的生活,要根據患者的需求和情況來進行護理,避免其情緒起伏,通過愛心傳遞來讓患者感受到尊重和關懷。

2結果

觀察組接受治療和服從管理的依從率為95.17%(138/14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3.45%(92/145),兩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控制病情(7.5±2.3)d,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4.2±2.8)d,兩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意外事故發(fā)生率為7.59%,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7.93%,兩組比較具有顯著差異,P<0.05。

3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