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演講技巧的重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大學新生 表達能力培養(yǎng) 口頭表達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 大學新生口頭表達能力培養(yǎng)的內涵
表達一般分為口頭、書面、肢體等三方面的內容,比起其他兩方面,口語表達在日常生活中利用率最高。那么口頭表達有哪些要素呢?
利用拉斯韋爾5W模型,我們可知,口頭表達第一個要素是Who,即表達的主體,本文中指的就是大學新生;第二個要素是Say What,即表達的內容;第三個要素是In Which Channel,即表達的途徑,本文中探討的是口頭表達所運用的各種方式;第四個要素是To Whom,即表達的對象;第五個要素是With what effects,即表達的效果。
結合口頭表達能力的五個要素,筆者認為,在實際工作中,大學新生口頭表達能力培養(yǎng)有以下幾方面內涵。第一方面:培養(yǎng)新生敢于表達的勇氣。一定要幫助新生牢固樹立表達的主體意識,加強口頭表達能力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同時,在實際教育中要有耐心,要包容新生在提高過程中所犯的錯誤。要鼓勵新生的每一點進步,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新生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的過程。第二方面:培養(yǎng)新生擁有樂于表達的內容?!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擁有精彩紛呈、豐富有效的信息,才擁有和別人分享的必要。必須教育學生要經常閱讀,增加信息量,擴展知識面。第三方面:培養(yǎng)新生善于表達的技巧。不同的口頭表達形式有不同的要求,要訓練學生掌握演講、課堂發(fā)言、講故事、做匯報等常見形式的相關技巧,增強新生口頭表達的實效。
2 大學新生口頭表達能力培養(yǎng)的常見誤區(qū)
(1)眼里只有“精英”,不見“眾生”。經常關注新生演講比賽、辯論賽等口頭表達類活動可以發(fā)現一個現象:在臺上表現的總是那些熟悉的面孔,活躍的總是那幾個人。久而久之,大家就會形成一個印象:朗誦、演講等這樣的活動不是為普通同學搞的,只是為特定的那些人搞的。誠然,這里有普通同學主動展現自己的意識淡薄的原因,但更有活動組織不科學的原因。試想,如果一個演講比賽,面向全體開展,以班級為單位選拔,規(guī)定好班級、專業(yè)、學院等不同層面的比賽細節(jié),那就照顧到普通同學了。
(2)過分注重表達的技巧,忽視表達的內容。形式與內容是一個事物里外的兩個方面,兩者互為依托、互相支撐。但是從新生常見的兩項口頭表達類活動中可以看出:辯論賽越來越注重所謂的口若懸河、你來我往,至于辯論的內容卻沒有一針見血。演講比賽越來越注重所謂全心投入的氣勢、抑揚頓挫的語氣,至于演講的內容有時卻是空洞無物。這不得不說是培養(yǎng)的導向出了問題,是沒有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認真積累表達素材的體現,是急功近利、快速追求效果的體現。
(3)載體較為老套,不能推陳出新。幾乎所有的高校,對新生進行表達能力培養(yǎng),都是運用演講、辯論這些載體。老套的載體已經帶來了新生的“審美疲勞”,激不起學生強烈的參與意愿。大學里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的活動必須有新意,一方面是大學校園文化的整體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時展的必然要求。
3 大學新生口頭表達能力培養(yǎng)的實踐
東北大學高度重視新生表達能力培養(yǎng),將表達能力作為“六項能力提升工程”里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專門安排在一年級重點開展。學院在認真調研的基礎上,重點開展提高新生口頭表達能力培養(yǎng)的各項活動,在清晰思路的保證下,進行了很多探索,積累了一些經驗。
(1)一定要讓學生自動自發(fā)。教育是施教方與受教方互動的過程,施教的一方是主導,受教的一方是主體。教師的主導地位很容易實現,但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時候很難落實。在對學生進行口頭表達能力培養(yǎng)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切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是教育的基礎。東北大學是一個以理工為主的院校,眾多的理工學生認為:畢竟我們不同于文科生,我們靠手吃飯,不像文科生要靠嘴吃飯。因而,口頭表達能力的重要性也不是那么太突出。針對這一現象,學院逐漸意識到:對新生進行口頭表達能力培養(yǎng)主要是為了讓學生在需要展示的場合能夠勇于且較好地去展示,這樣的場合包括學生干部競選、課堂上的主題發(fā)言、課下某些活動時的發(fā)言、求職時的面試等等;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是為了把一個內向的人完全變成一個外向的人,能力的培養(yǎng)不能等同于性格的改變?;谝陨蟽牲c認識,學院認為:大學新生口頭表達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是較好的普通話、廣泛閱讀并勤于思考的習慣、在需要的場合積極發(fā)言的勇氣。明確了培養(yǎng)目標,學院就通過報告會、展板、學長輔學等各種形式將這些初衷與新生做以溝通,讓新生破除原本錯誤的認識,站在“個人發(fā)展與把握機會”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問題,明確其重要性,從內心深處認同學院開展的相關活動。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了新生的動力,讓學生做到“自動自發(fā)”,這是教育成功的一半。
【關鍵詞】大學英語口語;演講教學;實訓模式;方法策略
改革開放以來,英語的學習和運用在一定程度上迎合著我國對外的發(fā)展需求。從小學學習開始一直到大學學習過程中,英語課程一直都是主要學習科目之一,在升學考試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社會交流對英語的需要體現在各個領域,英語演講形式也隨之日加普遍化,英語的演講能力水平的高低,成為衡量演講活動舉辦是否成功的考慮依據。當代大學生英語的教學核心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即將面向社會的大學生做好前期鋪墊工作,更好的為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做準備。
一、在大學英語口語課堂中融入英語演講教學的實訓模式的必要性
大學英語教學模式下將英語學科分為英語寫作、英語閱讀、英語視聽、英語口語等相關分支自設學科的有效學習,為提升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水平積極地探索教學模式和方法。針對英語口語課程來講,融進英語演講教學的實訓模式具有極大地必要性。開展英語演講的實踐教學方式,對提高學生英語口語的表達能力有很大的幫助,進而提高英語綜合性學習水平。通過演講的方式幫助學生培養(yǎng)英語語感,在表達上學會正確規(guī)范的進行思想闡述。各個大學要注重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方式的培養(yǎng),積極開展校級英語演講比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英語演講教學模式為鍛煉學生說英語的能力提升開放了練習渠道,英語表達能力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最為關鍵。具備非常雄厚的語法理論知識,但不會熟練運用,發(fā)音不準確等語言障礙無法進行正常的溝通交流,那么英語的學習效果在一定的衡量程度上來說學習效果為零。只有可以熟練地對英語運用和溝通,才能在真正意義上達到開設英語口語教學的目標要求,提高大學生的英語整體學習水平。
二、在大學英語口語課堂中融入英語演講教學的實訓模式的方法策略
1.積極引導學生注重英語演講的表達技巧
老師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對扮演者重要的引導角色,對課堂教學效果有著關鍵性的決定作用。在英語口語教學中,老師要積極地給學生灌輸練習英語演講的重要意義。運用多媒體的電教設備為學生播放寫經典的英語演講視頻資料、英語歌劇、詩朗誦等集思想感情和表達方式為一體的表演錄像,調動學生們對英語演講的興趣。在課上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對觀看的視頻資料進行討論和分析,讓學生們指出自認為在其中的演講亮點或表達形式的突出性。引導學生注重語音語調上的發(fā)音問題,強調表達的標準化和思想結構的邏輯性。老師在課堂上進行英語演講實訓模式教學過程中要渲染演講氣氛,恰到好處的運用神情動作對演講內容的思想感情進行流露,避免呆板式的演講練習狀態(tài)的發(fā)生。通過視頻資料專業(yè)演講的學習和自身親自參與的實踐,積極引導學生的演講表達技巧的多樣化和豐富性。
2.豐富英語口語教學中演講教學的形式和方法
當學生對英語演講技巧和方法策略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時,老師便要向著教學形式和方法上加以引導。對學生進行演講實訓練習,老師可以根據日常生活事件帶給學生們的觸動為主線,讓學生們自行撰寫演講稿件,老師在盡可能的情況下對學生的稿件進行逐一批查和指導。幫助學生改進表達上的不足之處,組織學生對自己的稿件進行英語課堂演講比賽。邀請其他任課老師對學生的表現進行打分,評出設定獎項對學生加以獎勵。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鍛煉學生的當中表達能力。老師還可以建立英語口語課堂小組合作式學習模式,以小組為單位對學習的英語口語對話內容進行角色扮演,鍛煉英語溝通上的即興表達能力。學校要提起對英語口語教學的重視,積極開展英語演講比賽,邀請知名英語教授定期來學校進行演講培訓。英語歌唱比賽和英語詩歌朗誦等形式都可以在演講實訓模式中融會貫通。豐富英語口語教學中演講教學的形式和方法,通過恰當的演講技巧利用,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鍛煉感性認知能力。
3.在大學英語課堂融入演講比賽實訓練習中應注意的內容
在英語演講形式融進英語課堂的同時,老師要更加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引導觀念。端正以學生為主,自身引導為輔的教學態(tài)度。努力營造演講課堂的輕松無壓力的活動氣氛,讓學生可以在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下鍛煉英語口語知識水平。積極的融入到學生的討論與分析中,對學生在演講準備中的錯誤做及時的更正和指導,盡可能的做到一對一教學。在對學生一對一指導的過程中,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對英語口語知識點范圍的掌握程度有基本上的認知,進而做到因材施教。除此之外,老師要積極地帶動實訓氣氛,鼓勵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差的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發(fā)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其他同學演講結束后,要求在課堂上不經常發(fā)言的學生對其用簡短的英語進行點評。增進口語表達能力差的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自信心,逐漸培養(yǎng)學習興趣。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同學們積極融入演講課堂實訓模式的最好老師,注重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培養(yǎng),切合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目標。
三、總結
綜上所述,在大學英語口語課堂中融入英語演講教學的實訓模式,是培養(yǎng)學生鍛煉英語口語表達能力的有效實施途徑。教師在英語口語教學過程中要正確認知二者相互融合的重要性,積極的豐富英語演講在課堂應用上的形式和方法。校方要更多的關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的意義,提供教學政策上的支持。積極開展以校為單位的大型英語演講比賽,讓老師和同學們都能充分感受到其對口語提升的重要意義。想要提高大學生的英語口語綜合能力,就要不斷地探索更適合現代社會交際英語運用范圍發(fā)展的教學途徑。
參考文獻:
[1]楊紅英.大學英語演講教學中的形成性評估[J].廣西教育(職業(yè)與高等教育版),2010
[2]廖敏慧,熊淑英.在大學英語口語課堂中融入英語演講教學的實訓模式研究[J].咸寧學院學報,2010
[3]李薇.突破傳統(tǒng)模式英語演講教學與英語口語教學的嫁接[J].新課程學習(學術教育),2010
關鍵詞 演講能力 人才 思辨 表達 禮儀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演講是在公眾場所,以有聲語言為主要手段,以體態(tài)語言為輔助手段,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鮮明、完整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闡明事理或抒感,進行宣傳鼓動的一種語言交際活動,它需要演講者提前準備和閱覽大量與主題相關的材料、擁有較強的記憶力、豐富的想象力和聯(lián)想能力、敏捷的思維能力、大量的語言和材料儲備。具備這些能力需要個人提高德、才、學、識等方面的修養(yǎng),對于個人成才有著不可小視的作用。
演講能力對一個人的成才有很大的幫助。日常生活中可能會遇到這種情形,在稱贊某人有能力時會這么說“他很會講話”或者“他真會表達”,演講能力儼然已經成為衡量個人能力水平的重要部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表達能力”逐漸被延伸為“組織能力、思辨能力、自學能力”的范疇。
清華大學演講課程主講人顏永平認為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是一種生產力,而口才是良好人際關系的調和劑,人是生產力的第一要素,口才是人的首要交際工具,所以,演講能力就是一種生產力。他關于口才的一句至理名言:時代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口才,是人才不一定有口才,有口才必定是人才,人才貴在有口才,有口才的人肯定能成才,而且是改革開放事業(yè)所急需的開拓型、創(chuàng)造型的人才。
演講能力在個人成長中的促進作用表現在:
1 思辨能力的發(fā)展
在我國教育中,學習演講和辯論不是以培養(yǎng)演講家和辯論家為目的的,而是為了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尤其是發(fā)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目標;①在西方教育中,演講更像是每個人的必修課,更是個人成為政治家、外交家的必經之路。
西方人的思維模式思維模式是直線型的、邏輯性強的,在他們的文章中每一主題思想大多是直線型層次發(fā)展,而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是前后迂回的,文章內容呈螺旋上升型的發(fā)展方式。所以,演講能使人認識、分析問題的能力顯著提高。②不同人的思維方式不同,思維能力和水平也各有差異,這方面的差異可以通過閱讀不同領域如經濟、政治、科技、環(huán)境、能源、生態(tài)、時事熱點等的文章和書籍。只有日常不斷地積累知識,了解某課題的研究現狀、理論體系和已得到公認的觀點,并能積極思考,舉一反三,總結自己對該主題的認識,構建自己在這方面的知識體系,才能得出對某課題較深刻、較客觀的認識,尤其是獨樹一幟的見解,是符合當今個性化的要求的。
2 表達能力的提升
演講的形成是一個先厚積而后才能或薄發(fā)或厚發(fā)的過程,平時勤于積累,及時開拓眼界并修正自身認識的不足,才可能在必要時刻信手拈來而且“拈來的內容”是正確而深刻的。僅僅有豐富的原材料而缺乏良好的加工方式,是難以打制出精良的成品的。在每次演講呈現前都需要演講者對相關知識和內容進行必要的歸納、加工,有條理地整理出來,使之清晰而且富有邏輯性,這就要求其能將演講內容“穿針引線”,同一主題貫穿其中,提起任何一個部分都并不孤立而是有聯(lián)系的。
演講能力所要求的表達能力并非語言流暢、語調適當、用詞準確、敘述角度新穎即可,這在英語演講中的體現尤為突出,單純靠嫻熟的演講技巧、標準流利的英語和地道的語音語調是難以在演講臺上大獲成功地向受眾闡明自己的觀點的。英語演講更需要及時的應變能力、快速的語言轉換能力和清晰的邏輯思維。事實上,無論是哪種語言的演講,其效果不僅僅取決于上述方面,更多地還取決于演講者的語言風格是否簡單易懂、讓人容易甚至樂于接受。這對于一個人在成才過程中是否受人歡迎,能否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尤為關鍵。在全球知識、文化、科技競爭的場所,個人在職場參與人際溝通的機會相當多,如果缺乏演講的能力,將限制個人生活與職場的上升與發(fā)展。③
3 禮儀修養(yǎng)的完善
3.1 儲備與演講相關聯(lián)的知識
這類知識一般涉及到禮儀、體態(tài)、心理學、互動原則以及受眾群體、受眾年齡和演講主題在受眾群體中的觀點反應或接受程度。
人們一般通過三條途徑汲取知識:一為網絡、電視、廣播和報紙;二為聽報告、演講和授課;三為與人交談、討論和辯論。通過閱讀有關演講的書報(如《演講與口才》、《教師口才學》等)來提高知識積累,豐富對演講的理性認識。通過聆聽教育專家、特級教師、優(yōu)秀班主任的報告會,來領悟教育真諦并觀摩講話技巧。通過收看與演講相關的高品位電視節(jié)目(如“挑戰(zhàn)主持人”、“國際大專辯論賽”等),感受大家風范,領略演講風采,揣摩其演講技巧、氣質、語言、動作、眼神等,不斷提升演講素養(yǎng)。
3.2 鍛煉口才與思維、改善心理狀態(tài)、提高綜合素質
演講有助于培養(yǎng)、鍛煉、強化思維的周密性、敏銳性、靈活性、應變性、果斷性。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廣播、電視、電話、錄音等記錄、傳播有聲語言的工具日益普及,許多以往只能采用書面語言記錄的資料、傳遞的信息,正逐步改為采用更準確可靠、簡便易行的口語?,F代文化和科技成果為進一步發(fā)揮演講的作用,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創(chuàng)造了優(yōu)越的社會語言環(huán)境。
3.3 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教育觀
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實現,使國內演講的受重視程度大大提高。但國內的教育方式使得人們重寫輕說,尤其是大學的部分專業(yè)沒有開設語文課程,這不僅削弱了其口頭表達能力,也不利于切實有效地提高書面表達能力,更不利于全面鍛煉、培養(yǎng)青年的思維能力。語言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而語言的工具性就意味著靈活性和多變性,④因此在語言課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活起來、動起來。
在教育發(fā)達的國家,演講能力是增加晉升、發(fā)展的機會,是提高事業(yè)的成功率的重要能力,是為人處世、立足社會必備的才能與修養(yǎng),因此各級學校普遍重視演講與口才的教育。中、小學有口語課或演講課。西方的大學不僅有演講課,還有演講系、演講學院,招收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演講甚至發(fā)展為這些國家的服務型產業(yè),社會上有提供有償服務的演講公司與職業(yè)演講家。
本文通過在實際生活中的調查和歸納后的理性思考,總結出了演講能力在人才成長中思辨能力、表達能力和禮儀修養(yǎng)方面的促進作用以及青年人提升演講能力需要努力的方面。由以上敘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演講能力在人才成長中的作用至關重要,其培養(yǎng)的重要性不可小視。
基金項目:2013年度南陽師范學院大學生實踐教學活動創(chuàng)新項目,項目編號:ZB-2013-110
注釋
① 白楊,馬琴.英語演講教學提升學生思辨能力的策略研究[J].科學時代,2012(15).
② 黎陸昕.簡論演講對青年成長特質的促進作用[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1(6).
關鍵詞:五分鐘演講;課堂教學;教學操作
中圖分類號:G7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29-0032-02
演講作為一種教學方式,已經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重視。一位移民美國人士曾經感慨:“中國學生的學識和能力比歐美學生要高出許多,可為什么很難走上管理層面,很大程度是因為不會表現自己,缺乏口頭表現的技巧?!惫P者認為,如果能把英語演講引入常規(guī)的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每課時都有一位學生有機會作一個五分鐘左右的英語演講,這樣細水長流,不但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活躍課堂氛圍,鍛煉學生的演講能力,而且能更為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口頭表達能力,就可以在一般的課堂教學領域中開辟出一塊新的天地。
一、課堂英語演講與一般演講的區(qū)別
課堂五分鐘演講不同于一般的演講。首先,兩者的目的不同。一般演講是為感召聽眾,而五分鐘課堂演講除了要感召聽眾外,其主要目的是不斷提高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和各方面的能力,這是通過整個活動過程來實現的。其次,時間長短不同。一般演講可長可短,既可以是長篇大論,又可以短小精悍;而五分鐘課堂演講,顧名思義,是讓學生準備一個時長為五分鐘左右的演講,這是其特殊環(huán)境決定的。再次,評判的標準不同。一般演講或是鼓動宣傳性的,或是比賽性的,人們要對它的宣傳效果做出評判,很可能用分值的方法來說明其成功度。而五分鐘課堂演講主要是講評性的,演講結束后,師生及時就演講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評,找不足,挑毛?。粚ρ葜v者所表述的話題進行講評,表達相同或不同的觀點。
二、課堂五分鐘英語演講的作用
一般演講的作用是感召聽眾,而課堂五分鐘英語演講除了可以感召聽眾外,主要還具有以下作用:
一是鍛煉學生的勇氣。很多學生面對公眾往往都會產生羞怯的心理,面紅耳赤、惶恐不安、詞不達意、哼哈不止。通過多次上臺演講訓練的機會,大部分學生都能克服這種心理,臺上的表現較之前會有很大的進步,顯得自信流暢。
二是促進學生讀書思考。由于課堂五分鐘英語演講是經常性的,演講結束后又要求在場學生做出評判或發(fā)表觀點,這就要求每位學生在演講前都要做充分的準備,都必須讀書思考。演講對于訓練人們的思維、發(fā)展人們的智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鄧也穆在《演講——開拓智力的有效途徑》中指出:在現代教學改革中,演講活動正被作為培養(yǎng)思維開拓智力的有效途徑而受到人們的矚目。而經常性的演講又可以有效地促進思維的發(fā)達,使人們的智力充滿生機。
三是活躍課堂氣氛。學生演講大多是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演講者和聽眾之間很容易產生親切感,引起共鳴。演講結束后又要求學生聽眾發(fā)表自己支持或反對的觀點,課堂氣氛十分活躍。
四是促進學生改進語音、語調,自如地運用英語。這一點是課堂五分鐘英語演講最主要的目的?!奥?、說、讀、寫”是英語教學的主要手段和目的,以前的教學大多注重“讀”、“寫”,而忽略了“聽”、“說”。將五分鐘英語演講引入課堂教學,可以使學生多開口,多鍛煉,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語感,改進他們的語音語調。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的口語得到教師及其他同學的贊賞,而演講活動就是一個絕好的機會,因此他就會在演講前做大量的準備和訓練,力圖使這一次的演講比上一次有所改進。同時,通過教師對每個演講者的語音、語調的講評,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弱點,從而能有針對性地改進,不斷進步。
三、課堂五分鐘英語演講的教學操作
將課堂五分鐘英語演講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一部分,需要進行如下具體操作。
1. 將課堂五分鐘英語演講列入課堂教學內容
每學期開始前,都做詳細的教學內容安排,把演講安排在每節(jié)課的開始,作為第一項教學內容。之后是師生的講評。學生都能按日期排序,教師公布排列順序,使學生能夠做好準備。這樣,一個學期中每個學生都有幾次演講的機會,兩年下來,效果可觀。
2. 演講內容的選定
每學期開始前,教師都應整體把握每一輪演講的內容。演講的可以是學生共同推薦的話題,也可以是學生自己選定的演講話題,但都應該是他們感興趣的內容,這樣才能引起共鳴。此次演講結束即公布下次演講的學生和準備話題,以做好準備,同時也提醒聽眾學生做好準備,因為他們也要對此話題展開點評和討論。
3. 要求學生聽眾積極參與,及時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學生聽眾的積極參與是開展演講活動、活躍課堂氣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不能讓演講者講完了事。鼓勵聽眾學生及時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使氣氛更為熱烈,還可鍛煉學生運用英語應變的口才。
4. 教師講評與學生講評相結合
一段演講結束后,教師應及時指出演講中的各種問題,使學生牢記在心,以利于改進。在語音上給學生正音,包括單詞和短語的讀音糾正。在語調上指出演講中出現的不符合英美習慣的語調以及弱讀和重音的安排。另外,應該告訴學生控制語速,力圖吐字清晰。最后,對演講基本技巧也應予以強調:即有聲語言技巧和無聲語言技巧。演講有聲語言的特點是:聲音洪亮、吐字清晰、節(jié)奏分明、連貫流暢、感情充沛、變化有序。要在不斷的實踐中逐步使學生把握這些技巧。無聲語言是指演講中的儀態(tài)儀容、眼神表情和手勢動作等視覺材料,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運用得當,可以加強演講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幫助聽眾很快地理解并跟上演講者的思路,有利于溝通演講者和聽眾的思想感情。
四、課堂五分鐘英語演講對教師的要求
課堂五分鐘英語演講對教師也有如下要求:
1. 加強自身修養(yǎng)
俗話說,教師是“吃開口飯的”,“三分靠內才,七分靠口才”,可見教師口才的重要性。葉圣陶說過:“凡是當教師的人,絕無例外地要學好語言,才能把教育工作和教學工作做好?!蓖庹Z教師不但要有很深的母語功底,還要有很好的英語口語表達才能,這就需要不斷地加強英語口語能力的修養(yǎng)。此外,教師還要具備演講學的豐富知識。只有懂得發(fā)音的規(guī)律及聲音的藝術效果,并且做到發(fā)音正確,吐字清晰,言語流暢,富于抑揚頓挫,才能糾正學生的發(fā)音毛病,并通過實際演示來提高學生的發(fā)音。教師只有懂得態(tài)勢語言的運用規(guī)律和技巧,并能熟練地駕馭姿態(tài)、手勢、表情和動作,使其準確、協(xié)調地配合有聲語言,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對態(tài)勢語言的運用??梢?,課堂五分鐘英語演講對教師的自身修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做好充分的準備
把課堂五分鐘英語演講引入教學活動之前,教師應準備一些關于演講方面的材料,讓學生多聽一些經典的英文演講,如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和約翰肯尼迪的“The New Frontier”等。最好能夠首先示范演講,讓學生有些感性認識。而對每一次演講的話題,教師也應相應地準備,才能給演講學生的觀點給予恰當的評判。
3. 對每位演講學生做出適當的講評
在前述講評的必要性和內容基礎上,教師講評,態(tài)度應懇切,多鼓勵少批評,增強演講學生的信心,使之不斷進步。
4. 采取積極靈活的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所學內容,適時地選取學生感興趣的進行命題演講。同時可以讓學生自己推薦一個演講話題清單,由演講學生自選其中一個題目準備,進行演講。除了命題演講,演講的形式還可以是論辯演講,甚至進行即興的一分鐘不停頓演講訓練,即規(guī)定一分鐘內有停頓就算演講失敗。筆者發(fā)現,教師若能適時地采用這些靈活的形式組織課堂教學,就可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學生都躍躍欲試,以展示自己的口語能力。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又鍛煉了他們“說”的能力。
實踐證明,將五分鐘演講嵌入英語課堂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途徑。筆者在2010級和2011級商務英語專業(yè)的學生進行試點,將五分鐘英語演講引入了常規(guī)的課堂教學,大部分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認為既可以培養(yǎng)大膽開口的能力,又能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兩個學期下來,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口語、口才水平都有了較大的提高。無論何種教學理論、教學方法,都在不斷地發(fā)展。英語演講正在作為一種新的教學途徑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英語課堂教學實踐的不斷發(fā)展,課堂五分鐘英語演講也會不斷地得到豐富和完善。
參考文獻:
[1]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2]季世昌,朱凈之.演講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關鍵詞:語言與溝通;課程群建設;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探索
高職生職業(yè)能力由基本能力、專業(yè)能力和關鍵能力構成?;灸芰ψ鳛橐粋€現代職業(yè)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和從業(yè)能力,包括語言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自理和自律能力、計算機操作能力等。由此可見,高職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基本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滿足不同崗位需要的高職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溝通交往能力的培養(yǎng),在新的發(fā)展時期面臨不少新的問題。因此,高職語言與溝通課程群建設如何適應高職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就成了我們的新課題。
一、培養(yǎng)高職學生語言與溝通能力的重要性
(一)培養(yǎng)語言與溝通能力是高職學生就業(yè)和學校生存發(fā)展的需要
一方面,它受畢業(yè)生嚴峻的就業(yè)形勢的影響。高職學生作為應用型人才,既要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又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因此,職業(yè)語言和溝通能力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崗位選擇、職位升遷、工作業(yè)績。語言與溝通的能力作為容易外顯的能力之一,在用人單位錄用中占有比較大的權重。
另一方面,它關系到學校的生存與發(fā)展。高職院校如果不能面對嚴峻形勢早作調整,幫助學生化解就業(yè)壓力,不僅直接影響到本校畢業(yè)生的就業(yè),而且直接威脅到學校的招生。高職學生在職業(yè)語言與溝通能力方面的優(yōu)勢不凸顯,高職院校的品牌就會被質疑,就業(yè)的先機就會失去。因此,高職生的語言與溝通的能力更應該作為學校畢業(yè)生和學校的品牌加以建設。
(二)培養(yǎng)語言與溝通能力是高職學生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
一是提高學生在校期間的生活質量的需要。良好的口語溝通能力,有利于高職學生搞好人際關系,使學生健康成長,二是提高學生步入社會后的生活質量的需要。這實際上是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形成的需要。高職學生在人校前的口語表達、交際能力發(fā)展很不平衡,如果在高職教育中再一次被忽視,將導致他們畢業(yè)之后缺乏較強的社會交際能力,與客觀的社會發(fā)展形勢對口語交際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漸行漸遠。改正生活口語表達溝通中的不文明現象,拓展學習語言與溝通知識對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作用,強化職業(yè)演說與溝通能力的針對性訓練,提升高職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有助于高職學生緊跟時代的步伐,更好地與時代接軌,為成為職業(yè)崗位上的具有較強口語溝通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應用型人才打好基礎。
鑒于此,加強高職學生語言與溝通能力的訓練,特別是強化學習溝通交際口語和職業(yè)口語能力的訓練,是今后高職教育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二、以實踐性、應用性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建設語言與溝通課程群體系
(一)語言與溝通課程群的課程目標與開發(fā)原則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和培養(yǎng)目標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語言與溝通課程群的課程建設目標明確,主要對演說、口才、交際溝通等基本理論進行概述,以理論教學為基礎,重點加強實踐教學,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加強學生的口語表達和交往能力訓練,鍛煉學生演說與溝通的能力,發(fā)展學生個性,以應對現代社會生活、工作中的交際、求職、應聘與自我推銷,使學生勝任職業(yè)工作崗位的需要,適應社會的發(fā)展。
開發(fā)課程主要遵循以下五個原則:
1.實用性
針對高職“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改革,課程的知識點選擇應覆蓋企業(yè)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的綜合語言表達需要,充分體現面向應用、以需要為導向的高職特色。比如,在“演說與溝通的藝術”課程中我們設置其中一項內容是“口語溝通的技巧”,涉及“如何與陌生人交流”、“如何與上司、下屬、同事相處”、“如何表揚與批評別人”等,這些內容對高職生有很強的實用性。
2.專業(yè)性
根據高職不同的專業(yè),開設有針對性的語言與溝通課程。如,旅游管理專業(yè)開設“導游語言的藝術”,文秘專業(yè)開設“政務禮儀與語言溝通技巧”,市場營銷專業(yè)開設“商務談判與推銷藝術”等。這些課程,既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技能,也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與溝通的技能。
3.時效性
知識點的選擇具有先進性、靈活性。根據高職生業(yè)余時間到社會參加各種商品推銷活動的需要,開設“推銷語言藝術”專題,把學生帶到學院的超市,親自對顧客進行推銷,教師及時點評學生推銷語言的得失;針對大學生就業(yè)面試,專門開設了“大學生就業(yè)面試專題”,從網絡等媒體找到最新的面試內容,著重對學生面試時的語言表達與溝通能力進行訓練,并在學院舉行真正的畢業(yè)招聘會,給學生親自感受和嘗試與用人單位面對面的機會,使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掌握一定的面試技巧,幫助學生順利獲得就業(yè)的機會。
4.層次性
課程與知識點的選擇盡量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接受能力。在每個專業(yè)的第一學期先開設基礎的“普通話培訓與測試”課程,第二學期開設“演講與口才”、“演說與溝通的藝術”等課程進行銜接,第二學年開設專業(yè)性的課程,如“營銷語言的藝術”、“商務談判的語言技巧”等。這樣由基礎課程,到銜接課程,到專業(yè)課程,逐步遞進,學生的知識水平不斷豐富,能力得到提高。
5.多樣性
多樣性指的是課程類型的多樣性。針對不同專業(yè)分別開設公共選修課、專業(yè)選修課、專業(yè)必修課、專業(yè)實踐課,凸顯高職特色。
(二)語言與溝通課程群的構成及課程開設一覽表
(三)語言與溝通課程群的評價方式
1.改變評價方式
(1)拓寬評價的范圍。知識評價過程與結論并重。在考試過程中,我們應該把學生的思考力度、回答提問的態(tài)度、應變能力等對學生發(fā)展至關重要的內容納人考試評價的視野之內。評價的信息來源由課堂延伸到生活中,學生課外的生活習慣、學習效率、作業(yè)態(tài)度、人際交往、文體活動的參與程度也應納入評價的總體系。評價的領域由單一走向多元,除知識領域,還包括認識領域、情感領域和心智動作技能領域。
(2)打破傳統(tǒng)評價模式。職業(yè)教育所培養(yǎng)的是面向生產一線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它注重的是動手能力、操作能力、運用能力。高等職業(yè)教育的學生只要掌握基本理論就可以了,重點在于實際的運用。所以,考試要重點考查學生運用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和讀書能力。
2.考試的形式與程序
考試的形式是筆試加口試(技能)考核,其中口試是單個考生逐一口試。
考試的程序是學生抽題――學生完成筆試部分――學生進行口試(技能)考核。
3.成績評定:總成績=考試成績(占60%)+平時成績
(占40%)。
考試成績由口試(技能)成績和筆試成績構成。
三、以培養(yǎng)高職應用型人才為目的,突出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建立語言與溝通課程群內容體系
(一)基礎課程內容
基礎課程“普通話培訓與測試”,根據高職學生參加普通測試的需要,安排三個板塊的教學內容:語音基本知識與正音訓練、朗讀訓練、說話訓練。學生通過參加普通話選修課,學習普通話知識,糾正方音,提高了語言溝通的質量,并且要求每一位高職學生都必須參加各省市組織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獲得二級乙等的證書,為以后就業(yè)打下基礎。
(二)銜接課程內容
銜接課程“演說與溝通的藝術”,我們仍然采用板塊形式,分為五個板塊:基本口語表達訓練、演說技巧訓練、辯論技巧訓練、溝通技巧訓練、態(tài)勢語言訓練。學生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提高了語言表達與溝通交際的能力。
(三)專業(yè)課程內容
“推銷口才訓練”包括推銷口才的基本訓練、推銷成功的語言訓練、推銷中說話的禁忌和錯誤防范。
“商務談判的語言技巧”包括談判策略、談判溝通技巧、談判語言技巧。
“現代漢語”包括語音、語匯、語法、漢字、修辭。
“教師口語”包括一般口語交際訓練、教學口語訓練、教育口語訓練。
“導游語言的藝術”包括導游語言必備知識、導游講解二十五技法、金牌導游語言運用三十六計、流動游覽導游講解、導游購物營銷講解實戰(zhàn)妙法。
“政務禮儀與語言溝通技巧”包括政務禮儀、語言溝通的修辭技巧、語境調控訓練、職場語言溝通策略、職場說服策略。
語言與溝通課程群的每門課程的內容,以實踐性和實用性為導向,以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為主線,形成以培養(yǎng)高職應用型人才為目的,突出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的課程內容體系。
四、以提高高職學生應用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本,更新語言與溝通課程群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確定以后,教師能否恰當地選用教學方法,就成為其能否完成任務、實現預期目標的決定性因素。教學方法不僅影響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而且影響學生智能和個性的發(fā)展。高職語言與溝通課程群的教學,推行以項目為載體,以職業(yè)活動為導向,以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的教學模式。把理論教學與實踐項目相結合、理論指導與生活實踐相結合、理論拓展與職業(yè)能力相結合,實現了知識傳授、素質養(yǎng)成、能力培養(yǎng)的一體化。
(一)推行項目導向教學法
項目導向教學法圍繞項目組織和展開教學,使學生直接參與項目全過程。它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比如,舉行一場班級演講比賽,學生分別擔任演講比賽籌備委員會的成員,有負責組織策劃的,有負責宣傳寫海報的,有負責聯(lián)系教師做評委的,有聯(lián)系企業(yè)贊助的,有擔任演講比賽主持人的等等,同時要求全班每個同學都要寫好自己的演講稿并進行演講。通過項目的實施,學生了解一場演講比賽從籌劃到舉行的整個過程,并在這個過程中鍛煉自己的溝通能力、協(xié)調能力、語言能力,展示自己的演講水平。
(二)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
小組合作學習法是由學生自由組合成學習小組,由小組成員共同完成項目。例如,舉行一場隊列的辯論賽,教師把辯題的正反兩個觀點分配給各學習小組,各小組根據辯題分工合作,進行調查研究,通過收集信息,甄別觀點,形成辯論稿,然后在辯論賽上展示雙方的調查結果。這種方式的實質就是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授課。在課堂展示的過程中又鍛煉了他們團隊合作精神以及表達、交際和現代多媒體技術運用能力。
(三)加強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學
根據高職人才培養(yǎng)目標及學生特點、專業(yè)需要,我們以“理論夠用,注重實踐”為教學原則,將實踐環(huán)節(jié)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課堂實訓。采用多元互動法,通過講解、示范、錄音、錄像、試講、講評、模擬表演、觀摩等方法,把語言與溝通理論知識放到練習中去掌握。第二階段是課外實踐。課外實踐,既可以利用學生社團組織舉行多種多樣的活動,如演講比賽、主持人大賽、朗讀大賽、辯論賽等,檢驗學生的語言與溝通能力,也可以鼓勵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參加社會活動,比如電器、家具等產品推銷活動。通過這些生活中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語言與溝通能力的重要性,并在實際的工作中提高自己的語言與溝通能力。第三階段是課外實習。利用高職生到企業(yè)單位實習的機會鍛煉他們的語言與溝通能力。比如,文秘專業(yè)的學生在辦公室擔任秘書工作,如何與人溝通交往就是他們特別要注意的問題;旅游專業(yè)學生在旅游公司進行導游服務時,如何與游客溝通、如何講解好景點,也是他們必須面對的課題;營銷專業(yè)的學生在超市進行推銷工作時,如何使得產品推銷成功就是他們面臨最大難題。學生在實習結束后,都必須上交一份自己在實習中語言與溝通能力重要性的匯報。這樣循序漸進的階梯訓練,使學生語言表達、溝通能力得到切實的鍛煉和提高,為其順利走上工作崗位,早日成為開放型、創(chuàng)新型、能力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早到中世紀的埃及、希臘,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有關于口才的格言警句、故事軼事都層出不窮。語言的巨大力量波及各個領域,更出現了像孔子、孟子、蘇秦、張儀等能言善辯、才學出眾的人物。我國古代文學評論家劉勰認為:“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笨梢?,演講與口才從很久以前就受到人們的重視。近些年來,同學們都越來越深切體會到就業(yè)是一個沉重的壓力。不僅是各類高職高專的同學有這種感受,各類本科院校的同學,甚至還包括碩士研究生亦復如此。究其原因,除了其他方方面面的因素之外,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同學們的素質,素質最顯著的標識是能力。在具備同等教育背景下,能否如愿以償地就業(yè),就取決于個人的能力了。在各種能力中,說話能力尤其顯得重要。美國人類行為科學研究者湯姆士認為,說話的能力是成功的捷徑。他統(tǒng)計的結果表明,發(fā)生在成功人士身上的奇跡,一半是由口才創(chuàng)造的。著名演講家邵守義先生經常用“是人才未必有口才,但有口才必定是人才”這句話來激勵青年。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現代,大學生要想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地發(fā)揮自己,“說”的藝術顯得至關重要,在旅游管理專業(yè)這一領域,體現得尤為突出。
二、演講與口才在旅游管理專業(yè)中的實用價值
(一)口才與商務談判
談判大師荷伯·科恩(HerbCohen)說過:“人生就像一張大談判桌,不管你喜不喜歡,你已經置身其中了?!闭勁袑τ谖覀儊碇v是既熟悉又陌生的活動方式。人們每天都在接觸談判,甚至隨時都在進行談判。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商務談判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社會中人們無法回避的生活現實和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在旅游管理專業(yè)的學習中,商務談判是其重要的一部分。在整個商務談判過程中,談判人員要把自己的判斷、推理、理論的思維成果準確地表達出來,必須出色地運用語言藝術工具。同樣的觀點,通過不同的語言表達,其達到的效果就不一樣。比如,在談判中,如果通過行為語言表現出己方的急躁情緒,對達成協(xié)議表現得很急,那么,對方就可能利用己方的弱點。如果在談判場上表現得不急不躁,根據價格的高低并比較各方面的條件來決策,那么,己方在談判中就會處于比較主動的地位,達成有利于己方的協(xié)議。在商務談判中,恰當地運用語言藝術來表達同樣的問題或一段話,可以使對方聽起來有興趣,并樂于聽下去;否則,對方會覺得是陳詞濫調,產生反感,進而抵觸。許多談判的實踐經驗還告訴我們:面對冷漠的或者不合作的談判對手,通過恰當的語言藝術,可以是對手變得熱情起來。
(二)口才與導游業(yè)務
眾所周知,“口才”是一個導游必備的基本功之一,一個導游口才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旅游者在景區(qū)游玩的質量。一個導游的才華除了在于能說,有話說,更當體現在會說、善于說、能說別人所不能說上。導游是一門特殊的職業(yè),能說而不亂說是一個導游應當掌握的度,而會說并說得有理、有味、有情、有調,又是導游應當爭取達到的境界。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一直都提倡處事做事以不偏不倚適可而止為佳,導游者更應當掌握并善于熟練地運用這種恰到好處講話的技巧。此外,在實際的導游業(yè)務中還要根據不同進行靈活處理,特別是要善于借一些突發(fā)性的消極的情緒來隨機應變。如:旅途中一輛旅行車在坑坑洼洼的道路上緩緩行使,旅客中頻頻發(fā)出抱怨聲。這時導游員可以機靈地說:“接下來這段時間請大家稍稍放松一下,我們的汽車正在給大家做身體按摩,按摩時間大約10分鐘,不另收費?!睂в蔚倪@幾句短短的話語引得游客哄然大笑。這位導游以巧妙的語言借題發(fā)揮,把不利因素化解了,變被動為主動。再如,由于氣候原因,影響了航班的起航時間和路線,客人乘坐的飛機改為第二天從上海飛往西安,旅客們聽后都很掃興。這時導游對旅客說:“這恰恰是個好時機,我們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去一趟蘇州,這樣在您的旅程上又增加了一個城市,您可以在‘東方威尼斯’留下美好的回憶,這何嘗不是件讓人心動的事呢?”旅客們了導游的這一番話后重新燃起了旅途的激情。
三、結語
一、ISAS模式培養(yǎng)職業(yè)核心能力的特點
ISAS(Information Search and Analysis Skills)的中文意思為“信息搜索與分析技能”,是印度NIIT課程體系中一門能力培養(yǎng)科目,旨在促使學生“學會學習、善于表達、樂于協(xié)作”。
首先,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搜索到需要的信息,并對信息進行過濾篩選,還要對信息的發(fā)展趨勢進行預測,在這個過程中鍛煉了自主學習、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每位小組成員都要提交中英文文檔各一份,對論題的各子主題做出總結性概括,并整理出演講的劇本與思路,制作精美幻燈片,在這個過程中鍛煉了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并能用數據、表格、圖表等信息處理功能和簡短精練的語言說明問題。第三,學生在不斷地預演和演講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肢體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心理素質也經歷了一次次磨練,最終達到在任何場合都能夠心平氣和、泰然自若。第四,每個ISAS小組都選擇了一位組長,負責組織組員研討商議、統(tǒng)一認識、最終完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所得到的團隊合作精神、溝通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使其在就業(yè)后知道如何同上司、下屬、同事交流而不會感到茫然。第五,最后對論題解決方案的陳述要求著正裝并脫稿演講,有一定的身體語言及目光接觸,有開場、結束和各成員間良好的銜接,并接受老師和同學的提問,整個過程下來,學生對于著裝禮儀、社交禮儀等也掌握了一定方法,具有了良好的社交能力。
二、PBL模式培養(yǎng)職業(yè)核心能力的特點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 即“基于問題的學習”,也被翻譯成“問題式學習”,“問題本位學習”。在當今社會急劇變動和發(fā)展轉型時期,要求學生未來成為社會一員必須具備極強的應變性、創(chuàng)新性,也就是必須學會學習,而學會學習的能力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職業(yè)核心能力,最終將體現在問題解決能力之中。
首先,教師是根據學科特點、學習目標、學習者特征,創(chuàng)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并用少量的信息表述問題。所設計的問題濃縮了知識要點的同時具有社會需求性,而且劣構型問題提供的條件不詳盡,沒有固定唯一的答案,這樣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能比較容易提出更多新的條件,從中發(fā)掘更多信息,提高學生全面、綜合考慮問題的能力。當學生對問題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理解,而某些知識的缺乏又嚴重地阻礙了問題的解決時,學生們就要分頭去探索他們所分析出的學習要點了。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需要自我激勵、設置學習目標、自定學習計劃、做獨立的研究、進行自我引導的學習,應用新建構的知識解決復雜而實際的問題,并對問題的解決過程進行監(jiān)控和反思,學生很快成為獨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學習者。第二,由于問題的復雜、真實性,需要學習者之間的分工合作,在同一個小組內,學生的認知、性格特點不盡相同,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層次來思考、解決問題。對同一事物,小組成員間的認識會有偏差,那么小組各成員間的合作與溝通交流就顯得格外重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由此增強社會交往發(fā)展能力和協(xié)作技巧。第三,課堂上每組學生將各自查閱到的資料匯總、分析處理,整理成邏輯清晰的素材、解決方案,并進行各種形式的匯報,每組學生有主講者、有補充者,還有針對他組問題的提問、反駁刁難者,各組講述本小組對問題的理解、分析、整理,詳細講解牽涉到的基礎知識,組內同學可以補充,同時主講者還要回答老師和其他組的提問。這個階段對培養(yǎng)學生的表現力十分重要,而表現力是現代社會對人們提出的新要求,是學生應該掌握的重要能力。第四,最后是反思和評價,為了提煉他們所學到的東西,學生要有意地反思問題的解決和知識遷移的過程,檢測成果是否有效、能否更好、能否進一步深入探討,要考慮這個問題與以前所遇到的問題的共同點與不同點。老師把解決問題牽涉的知識點作一個提綱挈領的回顧,回應學生討論時提出的較為普遍的問題,并進行小組互評、師生互評。這樣的反思和評價過程可以幫助他們概括和理解新知識的應用情境,對于高級的思維技能發(fā)展來說是很有意義的。
三、ISAS與PBL兩種模式的契合與實踐
ISAS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周期內完成一整套的知識查找與正式總結匯報,PBL則更適合在課堂有限課時內完成知識的思索與學習;ISAS側重概念性知識的信息檢索技巧和總結演講等綜合技巧,PBL側重實際相關問題的分析與解決途徑的條理及概括;在PBL模式的問題解決過程中需要學生掌握和運用ISAS信息搜索與分析技能,能夠找到更充分的素材和資源,在ISAS模式的文檔與演講整理過程中需要學生掌握和運用PBL問題知識遷移學習技能。將兩種模式有機結合,必能對培養(yǎng)學生自我學習、與人交流、社會活動、組織管理等職業(yè)核心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可以針對整個課程的重點難點安排一兩次ISAS活動,同時針對某段課時的內容以PBL的模式實施教學,使得學生在掌握專業(yè)技術能力的同時也增強了職業(yè)核心能力。
以計算機應用基礎這門公共課程為例,因該課程通常在入校后第一學期開設,考慮學生必須掌握PowePoint技巧和上網搜索技巧后才能制作幻燈片演講,所以在完成第六章“Internet”部分之后安排一次ISAS模式教學,也是對整個計算機基礎知識內容的整理和鞏固,要求學生利用三周的時間搜索和研究匯報PC機或筆記本電腦的主流硬件設備的型號性能指標等,根據客戶需求合理配置選購一臺PC機或筆記本電腦。在Office軟件學習部分安排三次PBL模式教學,分別針對某電腦產品宣傳報價手冊的制作、用戶反饋與銷售問卷調查統(tǒng)計、改善產品宣傳廣告幻燈所遇到的WORD、EXCEL、POWERPOINT技巧問題進行解決,每次PBL教學活動安排4課時完成,基本對應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的周課時數。
【關鍵詞】演講教學;電視節(jié)目;媒介素養(yǎng);人文素質
1 教學資源的拓展
1.1 優(yōu)秀電視節(jié)目《我是演說家》
由北京衛(wèi)視和能量傳播聯(lián)合出品的大型原創(chuàng)新銳語言競技真人秀節(jié)目《我是演說家》第一季自2014年10月4日至2015年1月24日于每周六晚黃金時段在北京衛(wèi)視強檔播出,由張衛(wèi)健、劉嘉玲、陳魯豫、樂嘉四位擔任導師。被評價為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的綜藝節(jié)目。第二季華少接棒劉嘉玲,和魯豫、樂嘉、張衛(wèi)健三位導師組成“三生一旦”的全新陣容,2015年8月28日開播,節(jié)目中所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達的社會正能量和震撼人心的勵志故事在觀眾當中引發(fā)眾多好評,從成熟的節(jié)目形態(tài)、豐富的節(jié)目內容,到強大的導師陣容、多樣化的選手類型,《我是演說家》開創(chuàng)了中國“演說”節(jié)目的新時代。
1.2 演講教學的資源寶庫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文化視野、交際視野更加開闊了,人們越來越需要當眾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展現自己的才華,演講口才是現代人工作和生活所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目前許多高職院校開設了《演講與口才》課程,以提升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但教學中普遍存在著理論講授過多,有針對性的訓練不足;文字案例多,鮮活的影像案例少;重視課堂學習,輕視指導學生課外自主學習等問題,影響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教學成效。在影視藝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大量的影像素材可為課堂提供豐富的教學案例,有效合理地利用媒介資源,可以幫助我們超越狹隘的教學內容,拓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開拓師生的視野,提高學習效果。《我是演說家》是一檔集藝術性、思想性于一體,獲得廣大觀眾喜愛的節(jié)目,可以為演講教學提供極為豐富的鮮活案例,成為演講教學的資源寶庫。節(jié)目中選手身份各異,演講內容豐富多彩,直觀傳授著演講技巧,讓我們見證語言的力量;導師風格各異,思維敏捷,分析點評蘊涵著演講的基本知識,讓我們體會語言的智慧。
2 教學模式的改革
2.1 觀摩――討論――實踐
將《我是演說家》節(jié)目引入演講教學,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突破。改變原來講授演講基本知識和技巧、分析演講案例、進行演講練習的模式,采用觀摩――討論――實踐的模式。觀摩從《我是演說家》中精選的一些案例,感悟什么是好演講;然后進行課堂討論,交流觀看得感受,從演講內容得選擇、材料的組織、語言表達形式、演與講的結合等多方面展開討論,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總結演講的基本規(guī)律,;再以親身演講實踐感受演講的技巧,用總結歸納處的理論知識指導實踐,尋找自己演講的不足,明確提升自身演講水平的努力方向。
2.2 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結合
將《我是演說家》節(jié)目引入演講教學,把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緊密結合起來。課內學習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可以說是對學生演講學習的引導、指導。《我是演說家》節(jié)目播放至今已有一百多個演講案例,可供學生進行課外學習,在我們教學的新的節(jié)目正在不斷播出,有新鮮感、有吸引力。布置學生在課外觀看《我是演說家》節(jié)目,設計觀看記錄,明確觀看任務,概括演講者的演講內容,評判演講的優(yōu)點與不足,評價節(jié)目,從大量優(yōu)秀的演講案例中感受演講的魅力,聆聽不同導師對選手的分析指點,感受不同選手的演講特點,感受導師不同的語言風格,汲取演講的經驗和智慧,從一個個普通身份演講選手的成功演講中獲得自信和力量。學生對這樣的課外作業(yè)感到耳目一新,對這樣寓教于樂的學習方式感興趣、有收獲。
3 教學改革的多重收獲
3.1 演講能力的提升
將《我是演說家》節(jié)目引進演講教學,對演講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改革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大量的觀摩和上臺演講練習的實踐,學生的演講能力普遍有了較大提升。摘錄幾段學生的課程總結:
“在學期的結尾,老師還用別開生面的考試――每人上臺演講一次,結束了這門特殊的課程。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想沒有多少人會忘記這次演講,畢竟我們?yōu)橹冻隽舜罅康臅r間和精力,在演講前我們一遍一遍又一遍的在教室里試講,一遍一遍糾正自己的錯誤,也許多年以后,我們不經意的回首,或許也會為曾經努力過的自己而感到驕傲。”
“曾經我一直認為上臺演講是一件極具挑戰(zhàn)性,甚至還滿帶恐怖色彩的事情 ,但是現在我自己終于慢慢走出了這個心理陰影。站在臺上,漸漸地不再哆嗦,甚至臉上還會帶著點自然的微笑,加上一點動作,可以從容地站在大家面前,流暢地把自己的觀點表述出來”。
“期末考試的題目是讓我們自己做一次演說家,說到演說家就不能不提《我是演說家》這個節(jié)目了,在上課以前我從來沒看過這個節(jié)目,在老師的建議下無奈地看了,看了后卻深深的愛上了這個節(jié)目。節(jié)目里的演說家們個個具有特色,語言運用很好,演講也很吸引人。很感謝老師的推薦,從他們身上我學會了很多,提升了自己的素質。以至于在最后的演講中我變得沉穩(wěn)了,自信了,勇敢了,清晰地說出了自己所要表達的,自認為超越了自我,做了一次成功的演講。”
3.2 媒介素養(yǎng)的提升
“媒介素養(yǎng)”指公眾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社會發(fā)展服務的能力,具體包括對媒介信息選擇、理解、評價、質疑、批評和創(chuàng)造能力。
將《我是演說家》節(jié)目引進演講教學,促進了大學生媒介選擇意識的增強。學生在課堂討論中說到:“在我看來,這個節(jié)目還是挺不錯的,它可以讓各個階層的各種身份的人站在我是演說家的講臺上進行演講,表達他們的生活和他們對社會的看法。在發(fā)現民間演說家的同時,也圓了小人物的演說夢。我們觀眾也可以通過我是演說家去放眼觀世界”在我們進行演講教學的同時,《我是演說家》節(jié)目正在播出,不少同學都是每期必看,多接觸這樣的優(yōu)秀電視欄目對他們十分有益。
將《我是演說家》節(jié)目引進演講教學,提升了大學生的媒介評價能力。有同學這樣評價節(jié)目:“《我是演說家》是一個可以使人變得勇敢、有正義的舞臺,通過觀看這期節(jié)目,我深深的體會到語言的重要性。針對一些社會話題,提出自己的觀點,做一個有正義敢說話的中國好青年是我觀看這期《我是演說家》最大的收獲?!?/p>
將《我是演說家》節(jié)目引進演講教學,提升了大學生利用媒介為自身成長服務的意識和能力。有同學有這樣的打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更何況我一個零基礎的人。看完這最后一期的決賽,我忽然有種感覺,演講能力好重要,這不僅僅體現在比賽結果上,而且表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想在閑暇之余,把這個節(jié)目的剩下所有期看完,不求打發(fā)時間,而是在其中汲取一點點我需要的、有用的東西。望我哪天也可以像他們一樣,不求站在節(jié)目上演講,能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的演講,吾感足矣!”
3.3 人文素質的提升
人文素質作為“人之為人”的素質,是通過教育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逐步形成和發(fā)展的,人文素質是人文知識積淀、內化和升華結果。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情趣、文化品位,進而深化和固化人文精神。
將《我是演說家》節(jié)目引進演講教學,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人文情懷。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注重人的心靈自悟、靈魂陶冶,著眼于情感的潛移默化。以下摘錄自學生作業(yè):
“各位演說家精彩動人的演講給我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原來語言還可以這樣說!他們通過語言的力量喚醒我們的內心;他們通過高深的智慧對我們進行啟迪;他們通過豐富的姿態(tài)、富有感染力的聲音、簡樸深刻的語言為我們開啟了一扇智慧之門。感謝《我是演說家》,感謝各位演說家,是他們給予了我一次感受語言力量的機會?!?/p>
“在觀賞一個個精彩的演講時,這是一種快樂,也是一種享受,同時也能增進自己的知識,拓展自己的閱歷。這些站在舞臺上的選手們,他們敢想、敢說、也敢做,他們的演講,有的述說著人生的艱辛歷程,有的述說著生活的悲慘遭遇,有的述說著美好的幸福生活,也有的從述說生活中的瑣碎小事引出人生大義。是的,他們在傳遞著語言的正能量?!?/p>
“在《我是演說家》這個舞臺上,來自各行各業(yè)的人們,為自己的夢想而奮斗,他們激情澎湃,他們幽默果斷,他們通過這個舞臺展示了睿智,展示了堅強,他們深情的表達告訴我,在這個舞臺上,不管你是善于表達的演講天才,還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只要敢去表達,敢用自己的語言來告訴所有人自己的觀點,就能讓自己平凡的一生變得不平凡。語言面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p>
“看了這期節(jié)目受益頗深,先是在演講的形式和技巧上的學習,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享受。一期節(jié)目如同一次慰藉心靈的旅程,讓我回味無窮……”
【參考文獻】
[1]譚永平.以能力為本位的高職"演講與口才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高教論壇,2013.6
關鍵詞:口譯 口譯教學 口譯互動教學
一、口譯互動教學模式提出的依據
口譯的即時性、不可預測性、涉及領域廣等特點要求口譯人才要有出色的聽力理解能力、高度的注意力、超強的記憶力、寬廣的知識面、超強的雙語轉換和表達能力、一心多用能力靈活現場應變能力等必備素質。這些技能和素質都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需要在實踐中進行鍛煉,專題知識的積累也不是僅儀靠九十分鐘的課堂就能實現的。我國的口譯教學歷史還很短,僅有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科學模式,目前很多高校教師還沒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仍在沿用專題教學加語言教學的傳統(tǒng)的口譯教學模式,采用專題為主線的教材,由老師放錄音,學生進行翻譯,老師再進行簡單講解的教學模式。這種牽著學生走、學生被動接受的填鴨教學模式實現不了口譯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作為一名口譯教師,應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yōu)閷W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讓學生親身體驗真實的口澤環(huán)境中的困難與挑戰(zhàn),使學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yōu)樾畔⒓庸さ闹黧w和知識能力的主動獲取者,必須注意激發(fā)學生的口譯學習熱情,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chuàng)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口譯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愉快地學習,在此模式下對學生進行口譯理論、專題知識、口譯技巧、聽力理解、短時記憶、口譯筆記、雙語轉換、譯語表達等口譯技能等方面的教學。基于以上出發(fā)點,本文探索了互動的口譯教學課堂模式,供大家探討指正。
二、口譯互動教學的原則
口譯互動教學要遵守以下教學原則:
1.技能訓練為主的原則
口譯專家吉爾提出了連續(xù)傳譯的口譯模式:Phase I:CI=L+N4-M+C,PhaseⅡ:CI=Rem+Read+P(Gile,1995)即:連續(xù)傳譯(第一階段)=聽力與分析+筆記+短期記憶+協(xié)調,連續(xù)傳譯(第二階段)=記憶+讀筆記+傳達??梢娍谧g技能在口譯過程中的重要性?!敖⒓寄芤庾R是翻譯者跨入翻譯殿堂的第一步。技能意識建立得越早,登堂入室之時就會來得越快,反之亦然。”(劉宓慶,1999)口譯技能掌握的好壞直接決定口譯工作的質量。由于口譯的技能性很強,而技能的掌握叉需要長期的訓練,因此技能訓練是口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
由于口譯是一種技能性很強的語言活動,只有有針對性地經過長期的實踐和練習,才能真正掌握這門技能并嫻熟地進行實際口譯工作,因此實踐是口譯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是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實踐。仲偉合教授說過,“一般來說,掌握一定翻譯理論的譯者在從事翻譯實踐時。往往比對理論一竅不通的人目的明確、方法靈活。”(仲偉合,2007)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口譯教學時必須讓學生了解相應的口譯理論,如口譯的定義、特點、分類、標準、譯員素質要求以及口譯技巧、口譯技能等。
3.因材制宜原則
口譯教學及教學材料的選擇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變化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切合學生的實際。一開始可以先進行視譯訓練,待學生能夠初步掌握口譯技巧和邏輯分析能力時,再選用音頻和視頻材料??梢杂删溥^渡到段,由對話過渡到篇章,在不打消學生積極性的前提下逐步加深難度。
4.與時俱進原則
口譯教學在教材的基礎上,要注意時效性、生動性,可以選擇最近發(fā)生的口譯現場視頻材料,如楊瀾訪談、剛召開的兩會溫總理記者招待會、中國發(fā)展論壇、奧巴馬演講等,這些視頻材料不僅新鮮有趣,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口譯技能的提高,同時由于這些材料涉及的知識面也很廣泛,對于學生專題知識的積累也有極大幫助。
三、口譯互動教學的模式
口譯互動教學可采取以下一些模式:
1.課前新聞播報
每堂課開始時,讓兩名同學用英文報道國內外最新消息,另外兩名同學當翻譯。促進學生在課下通過閱讀英文報刊或者看英文節(jié)目如CCTV9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開闊自己的視野,鍛煉口頭表達能力。
2.命題演講或模擬大會演講
每堂課由兩名同學進行英語演講,還有兩名同學分別擔任他們的口譯譯員。既鍛煉了學生英語演講能力,也鍛煉了作為譯員的同學與發(fā)言人合作以及漢語表達能力和普通話能力。之后還可由同學進行提問,譯員翻譯成英語,演講者回答后再由譯員翻譯成漢語,鍛煉了演講者的英語表達能力,也鍛煉了作為聽眾同學的交流與反應能力及譯員的雙語轉換能力?;蛘咛崆按_定專題內容,一位同學充當發(fā)言人,另一位當譯員。之后讓同學就兩人表情、發(fā)音、語氣、語調、語速及相互配合情況提出改進意見。
3.譯前準備 由于口譯涉及的知識面不僅廣泛,而且往往會涉及到帶有專業(yè)性的主題,因此要求學生在學一個專題前,閱讀該領域相關專題專業(yè)背景知識,查找并了解相關專業(yè)術語含義,老師也可指定文章讓學生閱讀,或留一些術語讓學生課下查閱,課上通過提問的方式進行檢查。實踐證明,這不僅對于課上該口譯專題的順利進行行之有效,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足夠的專題詞匯,了解相關專題知識,彌補學生口譯過程中專業(yè)知識的不足,開闊學生的知識面,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養(yǎng)成良好的工作習慣。
4.邏輯整理訓練
選擇一些邏輯性強的論說文或者演講類材料,讓學生迅速找出整篇文章的邏輯關系,理清思路,學會斷句理解,提高學生理解分析源語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5.口譯技巧訓練
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句子,邊讓學生練習口譯,邊講解增詞、減詞、轉換、解釋性口譯、繞譯、一句多譯等口譯技巧。在碰到不熟悉的專業(yè)術語時可以進行繞譯,涉及到有國情、文化內涵、或時事縮語的詞語或者漢英諺語時可以做解釋性口譯。當然對于一些國情特色詞語或者習語如果已有特定的詞匯或對應的英文,就要作為術語或習慣表達背下來。一句多譯是讓學生通過詞匯替換、句法轉換、邏輯變化靈活地進行口譯。
6.搭橋翻譯
讓同學在閱讀源語的同時,輪流接續(xù)口譯整篇文檔。要求同學迅速理解,并用目的語快速譯出。這對于提高學生的迅速理解能力,快速反應表達能力,養(yǎng)成順句驅動的口譯習慣都有幫助。同時這也是同聲傳譯的一種形式。鮑川運曾說過英語句子順序往往是線性的,既意義按其出現在句中的順序向下延伸,從語法結構上看,形態(tài)看
起來像串結構緊密的葡萄,因此采用順句驅動的口譯方法不僅合理,而且可以提高效率并且不易丟掉信息。
7.源語概述
選擇不同語體的材料,聽完一段話,讓學生概述主要內容。教學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讓學生學會根據不同語體的特點把握其邏輯,如論證類有論點、論證、論據。禮儀演說類會鮮明表示自己的態(tài)度立場。敘述類會僅僅圍繞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按時問地點人物事件展開。描述類會圍繞時空關系展開。該項訓練可培養(yǎng)學生注意力專注,耳聽腦記抓要點的能力,使學生了解說話人的意圖,識別主題思想,把握核心句,養(yǎng)成正確的聽力習慣,以意群而不是單詞為單位進行聽辨,理清話語的內在邏輯關系,培養(yǎng)聽辨理解過程中有意識篩選、縮小記憶容量、濾掉冗余信息的能力。
8.源語復述
聽完一句或一段話后,讓學生完整地用源語復述出來。強調的是內容和意義的完整,不要求語言形式的一致性,因此不同于背誦。此訓練在培養(yǎng)學生快速反應能力、聽力理解和短期記憶力的同時,同時也訓練脫離源語外殼理解語言的能力,是口譯靈活性方面的訓練?!斑M行口譯,永遠不要忘記其目的是傳遞意思,永遠不要過分去遷就原文短句結構和短句字詞,切莫按照原文字詞和結構去翻譯,因為字詞和結構都只是些符號,指明了道路通往的方向,但卻不是道路本身。”(達妮卡?賽萊斯科維奇,1992)
9.口音辨別訓練
讓學生聽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人講的英語,猜測國籍,熟悉各種不規(guī)范的英語及其發(fā)音特點,以便適應口譯現場的實際情況。
10.不同語體聽辨訓練
讓學生聽脫口秀、禮儀演講、辯論、訪談、新聞、詩歌甚至天氣預報各種語體的源語,讓學生了解六種主要話語類型;即敘述言語體、論證言語體、介紹言語體、禮儀性演說體、鼓動演說體、對話言語體各種語體的特點,通過語氣及各種非語言因素理解說話人意圖的能力及口譯時應注意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適應各種語體的能力。
11.影子跟讀訓練 ,可以選擇相對簡單、生活化的語速較慢的英文材料讓學生跟讀,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逐漸加大難度,選擇數字多、并列成分多的語言材料,進一步選擇純正的美音或英音演講材料,讓同學同步跟讀源語。這項訓練不僅有助于學生改善聽力技能,強化短期記憶能力,因為是邊聽邊說,還提高學生一心多用,有效分配注意力的能力,同時可以幫助學生規(guī)范語音、語調、重音、語氣和節(jié)奏等,使學生發(fā)音純正。
12.數字口譯練習
介紹數字轉換技巧及多位數、小數、分數、不確定數、倍數的譯法,同時選擇專門的數字練習材料,讓學生聽記譯。因為數字之間的低相關性,使數字記憶成為口譯中的一個難點,因此數字口譯練習應貫穿貫穿整個學期。
13.雙人互動訓練
兩人一組,只讓其中~人聽源語。之后該同學將聽到的源語譯給第二位同學,之后交換?;ハ嘟涣?,口譯內容是否完整,譯文是否可接受,表達是否流利。提高口譯技能雙語的轉換和表達能力。
14.譯人語概述
要學生將聽到的源語概括并譯成目標語。教會學生有的放矢,抓重點,理解源語邏輯的能力,不僅培養(yǎng)學生的源語理解能力,并且培養(yǎng)學生迅速進行雙語轉換的能力。提倡口譯答案的多樣化,不要讓學生把參考答案視為唯一標準選擇。培養(yǎng)學生活學活用、靈活應變的能力,沒有對錯,只有更好。
15.譯入語復述訓練或聽譯訓練
源語由短句短段逐漸過渡到長句長段,根據學生的接受情況,由易到難。這是綜合性的訓練,要求學生正確,完整譯出源語,同時強調譯文靈活多樣,一句可多譯,既有助于學生注意力、記憶力的培養(yǎng),也有助于口譯技巧和表達能力的提高。如果說筆譯時“能直譯的則直譯,不能直譯或直譯效果不好則意譯”的話,那么口譯時則“應主要采用意譯,不要主動考慮使用直譯。而只是在意譯過程中自然地使用一些直譯”。這樣才能從大處著眼,抓住原話的實質內容,快速、靈活而又正確完整地再現原話。(王學文,1993)
16.譯入語同聲復述
學生在聽到源語的同時用目的語完整譯出。該訓練同樣要求內容完整,不要求語言形式的完全一致。這是一項綜合訓練。由于要求學生能夠在聽的同時理解記憶并且譯出,該訓練在訓練短期記憶力的同時,還訓練了聽力技能、利用舊信息預測新信息的能力,以及源語理解、注意力分配、及雙語表達能力的訓練。
17.讀一記一譯練習
要求學生在有限時間內讀完一段材料,并整理成口譯筆記,之后把材料收起,憑借筆記復述閱讀材料的內容,再口譯成目的語。該項訓練不僅鍛煉學生抓住關鍵詞和主要邏輯有效記筆記的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閱讀筆記、再現原文的能力及雙語轉換能力。
18.聽一記一譯練習
讓學生聽一段1―2分鐘的材料,邊聽可邊記筆記,之后給學生留時間整理筆記,然后讓學生根據筆記復述并譯成目的語。這是聽力理解、記憶、筆記能力和雙語轉換表達能力的綜合訓練。
19.三角對話練習
在口譯訓練的初期,由于學生昕解能力、記憶能力、筆記能力還都未得到長足的進步,可選擇內容相對簡單的語句較短、內容更口語化的對話材料,如主題為陪同、導游、現場采訪的交替口譯材料。把學生分為三人一組,一人說英語,一人說漢語,第三人是譯員。讓學生進入角色,體驗譯員與談話人的相互溝通配合。這樣不枯燥,學生還都得到了鍛煉。
20.口譯會議觀摩及實戰(zhàn)
讓學生觀看現場的記者招待會、新聞會、訪談節(jié)目、紀錄片錄像,如兩會后的總理答中外記者問、中國發(fā)展論壇,讓學生感受現場氣氛,感受口譯員的角色意識,并讓學生適當參與,找差距不足從而確定自己努力的方向。
21.模擬商務會談
三人一個小組,分別為中方代表,外方代表和譯員。這項訓練可以激勵學生了解相關商務談判知識,提高交流、表達、溝通協(xié)商等口譯工作所需的實際能力。另外通過角色扮演,還可以讓學生意識到了解相關專題知識及術語以及進行課前準備的重要性,讓學生思索如何扮演好發(fā)言人和譯員的角色,如何與發(fā)言人相互配合。
22.模擬記者招待會
教師提前確定幾個主題,如外交問題、國情問題、環(huán)境問題、經貿問題等,讓同學課下準備,把班級同學分成兩組,每組選定幾名同學做發(fā)言人講話,稿件上課前準備好,每個發(fā)言人安排一位對應的翻譯,其余的同學充當另一組的記者。當一組的發(fā)言人講話并由譯員翻譯時,本組的記者及其翻譯充當觀眾,另一組的記者進行提問,由發(fā)言人的譯員譯出。發(fā)言人回答,其譯員譯給記者。這樣全班大部分的同學都參與了進來。
23.建立自主學習網站
老師定時上傳最新口譯現場音頻與錄
像資料,同學也可上傳,大家共同分享視聽資料,促進口譯能力提高。
24.建立口譯實踐基地
盡量利用地緣優(yōu)勢,與外事部門、外貿部門、外企、或有相關需求的單位結成長期合作伙伴,學生可以擔任志愿者到現場一線感受口譯,鍛煉實際工作能力。
口譯具有現場壓力大,即時性強,不可預測性等特點,口譯教學應克服以往專題口譯加語言教學的傳統(tǒng)口譯教學模式,因為這種單調而且被動的接受模式對學生十分不利,不僅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不利于學生對實際口譯現場的口譯能力的培養(yǎng)。口譯教學應該應該采取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盡量在真實或模擬情境下進行,一方面學生始終有新鮮感,課堂氣氛活躍,不至于覺得枯燥乏味,產生畏難情緒;另一方面,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主動地學習,不但可使學生積極參與,而且使學生注意力更為專注,并且培養(yǎng)學生的應變能力和現場適應能力。因此采用互動教學的方式對學生口譯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鮑川運,大學本科口譯教學的定位及教學[J],中國翻譯:2004(5).
[2jDanie,1 Gile,Basic Concepts and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Ben]amins,1995.
[3]迭妮卡?賽萊斯科雛奇等著,《口筆譯概論》,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2,109.
[4]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254.
[5]劉和平,口譯技巧――思雛科學與口譯推理教學法[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7).
[6]高等學校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7]王學文等鳊,《經貿口譯教程》,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3,7.
[8]仲偉舍,專業(yè)口譯教學的原則與方法[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