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市安全與應急管理范文

城市安全與應急管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安全與應急管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市安全與應急管理

第1篇:城市安全與應急管理范文

關鍵詞:高速公路;施工安全;網格化

中圖分類號:X734 文獻標識碼:A0. 引言

我國公路建設過程中,雖然近些年重大事故有所減少,但實際上落實一崗雙責仍停留在紙面上,因此本文提出了“網格化”管理方法,即通過實施工程安全生產“網格化”管理,將“網格化”管理辦法和本工程現有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密切結合,形成安全防護屏障,能夠切實提高項目安全生產管理成效,降低安全風險,減少施工現場安全生產隱患,有效防范各類安全生產事故,杜絕安全生產責任事故,努力實現“零死亡”的安全生產管理目標。

另一方面積極探索新的高速公路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體系和專職安全人員管理方法。將安全生產管理工作重心下移至施工現場,用活用好安全管理團隊,明確安全管理專職人員職責,及時糾正現場安全隱患,減少不安全行為的發(fā)生。

以安全生產“網格化”管理為軸線,健全并完善項目各項安全生產管理辦法和制度,落實“班組標準化”活動和“單元預警”的開展,重點發(fā)揮項目安全生產管理人員作用,不斷提高施工現場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建立安全隱患統計辦法,以實現“大安全”為目標,調動來自上級主管單位、業(yè)主、監(jiān)理、施工單位和各類安全專職人員的力量,依托統一的管理模式,借助數字化的平臺,按時間、類型、部位、環(huán)節(jié)分類,通過采集大量的安全隱患數據,最終達到熟悉安全隱患發(fā)生的規(guī)律、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目的。

1. 基于公路工程施工現場的網格劃分及職責

業(yè)主單位為一級網格,監(jiān)理單位為二級網格,施工單位為三級網格,現場施工區(qū)域按照路、橋、隧分部分項工程分類,3個級別管理人員分別對應現場施工點進行管理。為明確一崗雙責要求,將項目部領導班子劃入三級網格,監(jiān)理辦路橋隧專監(jiān)劃入二級網格。

1.1 一級網格

一級網格人員由業(yè)主單位專職安全人員組成,落實業(yè)主單位安全管理職責,負責本區(qū)域網格化的組織,編制網格管理方案;監(jiān)督二、三級網格人員部署情況;組織所在區(qū)域的定期、不定期隱患排查和隱患分類、登記、銷號;根據預警級別參加班前會;監(jiān)督隱患整改情況等。

1.2 二級網格

二級網格人員由監(jiān)理辦安全監(jiān)理工程師和其他專監(jiān)組成,落實監(jiān)理安全管理職責和網格管理方案;監(jiān)督三級網格人員部署情況;對業(yè)主下發(fā)的文件、組織的活動進行貫徹落實;對所在區(qū)域進行定期、不定期地隱患排查和隱患分類、登記、銷號,監(jiān)督隱患整改情況,發(fā)現所在區(qū)域存在安全事故隱患的,應立即要求施工單位整改,情況嚴重的,應立即要求該網格停止施工,并及時報告業(yè)主;根據預警級別參加班前會;落實其他工程管理人員一崗雙責,由安全專監(jiān)和其他專監(jiān)對關鍵節(jié)點共同驗收;督促并參與三級網格的安全教育培訓交底演練;監(jiān)督施工單位專項施工方案的落實;監(jiān)督區(qū)域內的三防工作等。

1.3 三級網格

三級網絡人員由施工單位領導班子和專職安全人員組成,落實施工單位安全管理職責和網格管理方案;對業(yè)主下發(fā)的文件、組織的活動進行貫徹落實;領導班子按照領導帶班制度對所在區(qū)域進行巡視,專職安全員須在所在區(qū)域進行值班,及時消除所在區(qū)域的隱患,對業(yè)主和監(jiān)理檢查的隱患進行整改;組織區(qū)域內的安全教育培訓交底演練;保證區(qū)域內施工人員防護用品的發(fā)放,監(jiān)督施工人員對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對各類設備和支架等進行驗收;根據預警級別組織班前會,推行班組標準化,創(chuàng)建優(yōu)秀班組;確保有效做好區(qū)域內的三防工作;發(fā)現人員違章作業(yè),堅決制止,并有權在安全緊急情況下,要求停止作業(yè)活動并采取必要措施,同時安排人員撤離至安全地帶;定期對所轄區(qū)域的消防器材、機械設備進行安全巡查;及時如實上報生產安全事故,做好傷員搶救和現場保護工作,參與事故調查;策劃部署所轄工區(qū)安全標準化建設工作,根據現場危險源分布情況,設置安全警示標志標牌;每日向項目安全部長匯報所轄工區(qū)內的安全生產狀況和需要協調解決的問題等。

2. 公路工程施工現場網格化管理應用

2.1 領導定點、全員定責

領導班子嚴格按照所屬網格進行值班,強化對責任區(qū)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檢查和指導,要賦予專職安全員相應管理權力;各級各類人員嚴格實行“一崗雙責”,將安全生產責任落實到生產過程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崗位和個人,層層簽訂責任書,明晰責任主體,分解責任目標。

2.2 配置定量、監(jiān)管定位

施工現場按照網格區(qū)域設立專職安全員值班點,要求采用簡易防護棚等視界良好、便于回收的設施,值班點內須放置桌椅、防暑藥品、飲用水、施工方案及簡單圖紙、擴音喇叭等物品,值班點設置“網格管理信息牌”,明確當日預警等級、值班領導、工區(qū)負責人及安全員姓名職務及聯系方式等信息,促進施工現場基層溝通交流;專職安全員至少每隔15分鐘對網格區(qū)域進行一次巡視,要對每個部位、每個環(huán)節(jié)、每臺設施設備、每個工藝流程逐一進行隱患排查,及時消除現場安全隱患,并根據安全隱患和重大危險源風險辨識標準,確認等級,確定治理方案。安全專監(jiān)每日對所屬網格區(qū)域的安全專職人員部署情況進行巡查并登記,熟悉網格區(qū)域內的施工進度,及時開展驗收工作,監(jiān)督隱患整改情況,對安全隱患頻發(fā)和隱患集中爆發(fā)時要組織施工單位召開現場會,研究解決辦法。

2.3 培訓定崗、信息定時

網格區(qū)域內每日召開班前會,“班前會”以網格區(qū)域為單位召開,藍色和黃色預警由網格區(qū)域內的專職安全員每日召集并主持;橙色預警由網格區(qū)域內的專職安全員每日召集并主持,監(jiān)理組安全工程師每周參加一次;紅色預警由項目部安全部長每日召集并主持,網格區(qū)域內的專職安全員每日參加,網格區(qū)域內的項目部領導班子成員每周參加一次,總監(jiān)每月參加一次,并以網格區(qū)域為單位做好每天班前會交底記錄。

對每日排查出的隱患,由網格區(qū)域內的專職安全員和安全專監(jiān)上傳至工程信息管理系統安全管理的安全隱患模塊,通過大量和長期的數據統計,發(fā)現隱患發(fā)生的規(guī)律,為今后的隱患排查提供可靠數據。

2.4 應急定制、獎懲定格

建立完善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明確體制、機制和編制,落實隊伍、裝備、物資器材,強化演練,及時處置事故,事故發(fā)生時,網格內專職安全管理人員第一時間上報項目部,由項目部統一安排事故處置;通過督查、檢查、考核等形式,獎優(yōu)罰劣,每季度根據立功競賽情況設立優(yōu)秀值班點稱號,對發(fā)生安全事故和突破控制指標的,嚴格實行責任倒查和責任追究。

結語

實施網格化安全管理,是一項創(chuàng)新工作,是進一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切實抓好基層的安全管理工作,完善安全管理機制和框架,建立安全管理網絡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企業(yè)本質安全、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的需要。網格化管理對于落實責任,一崗雙責方面能夠起到促進作用,但是真正的本質安全還需要各方的努力。

參考文獻

第2篇:城市安全與應急管理范文

關鍵詞: 城市災害;公共安全;應急管理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fā)展,城市災害的威脅正不斷地加劇,但災害應急能力卻十分脆弱。所以,確定公共安全規(guī)劃原則,建立合理的城市公共安全規(guī)劃非常重要。20世紀中期以來,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中城市遭受災害的損失越來越重。城市公共安全應急管理,已成為許多國家抵御災害的重中之重。

一、公共安全規(guī)劃原則

城市公共安全規(guī)劃體系的建設,不僅是營造安全城市、整合城市公共安全資源的需要,也是應對全球化的國際競爭、加快城市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因此,廣泛借鑒和吸收國內外的經驗和教訓,從城市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全局和現實需要出發(fā),建立城市公共安全規(guī)劃就成了現在工作的重點。要做好城市公共安全規(guī)劃,需遵從以下幾方面原則。

(一)綜合性

在公共安全規(guī)劃內容上綜合考慮更多災種。從單一災種、個別部門的條塊管理擴大到多種災害、多部門條塊結合式、綜合管理,再到以確保城市安全運行、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為目標的危機管理,體現信息、組織、物資、人員等各類資源統一調度,綜合化、集約化利用。

(二)全程化

在規(guī)劃層次上,建立由注重城市災害的預防到關注城市災害的預防、應急、恢復重建在內的全過程管理體系,包括硬件設施和軟的管理系統的建立;由對城市單個系統的個別規(guī)劃擴大到城市的所有系統共同規(guī)劃,保障整個城市系統的運行安全。

(三)科學性

在公共安全研究階段,加入規(guī)劃評價的內容,包括城市土地承災脆弱性評估、城市建筑受災易損性評估、各種災害的風險評估、防災工程措施的經濟性評估以及城市綜合防災能力評估等,充分采用國際先進的致災因子風險分析和承災體脆弱性評價方法和技術進行城市公共安全分析和評價,實現公共安全規(guī)劃與公共安全研究的有利結合。

二、公共安全規(guī)劃的三角形模型

縱觀城市災害從發(fā)生、發(fā)展,直至采取應急措施的全過程,可以發(fā)現城市災害及其應對中存在三個主體:其一是災害事故本身,通常稱之為“突發(fā)事件”;其二是突發(fā)事件作用的對象,可以稱之為“承災載體”;其三是采取應對措施的過程,通常稱之為“應急管理”。突發(fā)事件、承災載體、應急管理三者構成了一個三角形的閉環(huán)框架。進一步深入探尋可以發(fā)現,雖然突發(fā)事件的類型眾多,但突發(fā)事件的作用基本可以歸為三類: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作用,我們稱之為災害要素,如圖2-1所示。認識突發(fā)事件、承災載體、應急管理三方面的屬性特點,掌握三者間的聯系和規(guī)律,是實現知己知彼、有的放矢的城市公共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礎。

圖2-1 公共安全規(guī)劃的三角形架構

在公共安全規(guī)劃的三角形模型中,應急管理是可以預防或減少突發(fā)事件及其后果的各種人為干預手段,應急管理的本質是管理災害要素及其演化與作用過程。應急管理的核心是獲知應急管理的重點目標,掌握應急管理的科學方法和關鍵技術,把握應急管理措施實施的恰當時機和力度。構建一個有效的城市災害應急管理體系是公共安全規(guī)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應急管理體系的構建

在人們的心目中,面對各種突如其來的天災人禍,處理危機與消去驚恐的能力如何,是檢驗政府管理能力不可缺少的指標。隨著城市不斷的發(fā)展,面臨越來越嚴重的災害問題,加強災害應急管理,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災害應急管理體系,將災害應急管理控制在政府管理的范圍內,已迫在眉睫。

(一)應急管理體系的預案建設

預案是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龍頭。預案具有應急規(guī)劃、綱領和指南的作用,是應急理念的載體,是應急管理部門實施應急教育、預防、引導、操作等多方面工作的重點。制定預案,實質上是把非常態(tài)事件中的隱性的常態(tài)因素顯性化,也就是對歷史經驗中帶有規(guī)律性的做法進行總結、概括和提煉,形成有約束力的制度性條文。

國務院辦公廳專門為制定預案出臺了《應急預案編制指南》,要求預案編制要做到“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縱向貫通行政和各類組織層級,橫向覆蓋行政和社會層面。在國務院的直接領導和精心指導下,經過幾年的努力,全國已制訂各級各類應急預案130多萬件,涵蓋了各類城市災害突發(fā)事件,應急預案之網基本形成。

(二)建立高效的應急技術系統

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提升災害應急管理能力,加大減災投入,建立災害應急管理信息系統,應對各種城市災害。應急管理技術系統應成為一個城市的事故災害的“神經中樞”,它必須具備通訊、預警、災情評估和監(jiān)視、確定行動重點地帶、協調及分配救災資源、公眾信息與新聞媒介等多方面的功能。同時,應急技術系統必須為各級管理者及公眾所熟悉,形成漸進開放型系統。只有推進科技減災,采用現代高新技術才能及時處理報警、求救信息,提高處理報警、求救的效率,有效地減少人民生命財產損失,改善政府部門形象,提高防災減災的效益。

(三)加大對全民災害應急教育的力度

通過各種媒體普及救災減災和自救互救知識,增強抗災救災的意識,一旦碰到突發(fā)事件,做到聽從指揮,臨危不亂。規(guī)范各方面的職責和行動,各級政府管理者要從災害事件中找準自己的責任定位。提高社會人員和所有公民的自救互救技能,運用基礎知識來減少傷害。在全社會,尤其是在中小學中開展災害應急教育和演練,喚醒全民族的防災意識,只有突破管理的常態(tài)假設,建立健全有效的災害應急管理機制及體系,才能大大降低管理體系的脆弱性,提高社會的成熟度。

(四)建立和完善公共應急的保障機制

應急工作離不開資金和物資的保障,中央要加大救災經費保障力度。過去的理念是重視災后救援,而現在更應倡導預警、預報和危機的準備,城市綜合減災應調動各方資源,形成一個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利益共享、責任共擔的機制。政府要對企業(yè)投入作強制要求,用制度和法規(guī)保證防災減災經費的投入,把防災減災納入工程“設計、施工、使用”,將所需資金納入概算預算,用制度和法規(guī)保證防災減災工程的投入到位,重視“城市防災中心”的建立及公眾社區(qū)的自救互救體系的完善。

(五)建立國家災害緊急救援體系

根據多種災害,以及災害突發(fā)性和災害應急工作的特點,組建一支政府職能的國家災害緊急救援隊伍,應對各種災害,突發(fā)性事件,加強大中城市災害緊急救援隊建設,以城市社區(qū)為依托,通過培訓,組成具有一定自救、互救知識和技能的社區(qū)志愿者隊伍。這支隊伍應堅持一專多用、反應迅速、突擊力強,在防汛、防火、防震等各項減災活動中,既自成體系,又互有聯系,統一指揮調度。做好災害應急救援工作,另一個重點是建設救災物質儲備網絡,儲備必要物資,在目前全國現有的物資儲備倉庫基礎上,適當增加儲備物資總量和品種。

總之,結合我國災害特點和行政管理的情況,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災害應急管理體系,形成中國式的現代化災害應急管理模式,是防范和應對各種應急事件,實現國家安全和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舉措,是減輕災害的明智之舉。

四、結束語

城市災害應急管理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除了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財力外,還需全社會成員的共同參與,更需要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的智慧投入。開展城市應急管理能力評價工作是全面檢驗各級政府部門、決策者及社會成員的防災、抗災、救災、援建意識與行動的重要舉措,對完善城市應急管理體系,推動減災事業(yè)向縱深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第3篇:城市安全與應急管理范文

【關鍵詞】城際;重大危險源;網絡協同;應急;經濟 

在經濟全球化及貿易全球化的推動下,城市經濟一體化得到不斷的發(fā)展。應急管理已經成為城市發(fā)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主題,政府部門也對城際間的應急管理協作越發(fā)重視。為了提高城際應用資源的利用效率,本文就城際應急網絡資源協同共享方面,分析出應急網絡協同的經濟性,并查找出應急資源有限性與當前應急工作不斷增加的資源需求之間的問題,從中突出了協同機制對重大危險源應急網絡協同的重要性,為改正與完善城市重大危險源應急系統協同體制提供了解決的策略和方法。 

一、當前中國城市應急網絡資源存在的問題 

第一,由于災害發(fā)生帶有一定的突發(fā)性和隨機性,而中國行政管理體制將城市應急安全歸屬于某一個政府管理部門,所以在災害事件發(fā)生時這種按照部門創(chuàng)設的應急體制很難發(fā)揮真正的應急作用,經常會出現應急救援信息溝通不及時、應急人才缺乏及城市應急救援物質資源缺乏等問題。另外,由于城市公共安全分屬部門負責和維護城市公共安全的資源廣泛的分散在各個城區(qū),城際之間相互獨立又缺乏應急網絡協同,故形成了部門各自執(zhí)政的局面,當災害發(fā)生時單一城市出現應急資源不足的現象。 

第二,隨著城市重大危險源的不斷出現及分布不合理,且我國城市現階段實行的是單一城市災害管理模式,導致在發(fā)生災害時城市應急資源愈來愈匱乏。尤其是我國一些中小城市的資源配備局限,在處理簡單事故中無法達到重大危險源事故應急救援的要求,從而影響了應急救援的效率和效果。 

二、我國城際應急資源網絡協同的經濟性分析 

城際應急資源網絡協同的經濟性主要體現在,建立城際應急資源協同系統能夠降低單個城市的經濟投入成本、節(jié)約了重復建設的資源、有效預防和減少災害,還能在災害發(fā)生時最大程度上保護了應急資源,降低了災害損失。在我國的災害經濟學中,對防御災害的投入是將守住的財富轉變?yōu)檎б鎭碛嬎?,其經濟效益是減少災害的損失。 

在對我國城際應急資源協同管理的研究中發(fā)現,我國應急資源管理和城市應急資源協同在防治和減少災害中主要以經濟為主。如以2000年-2005年重大危險源在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理及防治情況的經濟投資為例,通過對每年數據進行對比,發(fā)現從2000年到2005年地質災害防治投資呈增長速度,地質災害造成的財產損失呈下降趨勢。而在大量投資應急管理系統之后,地質災害防治項目呈上升趨勢,災害中人員傷亡的數量大大減少,其中2005年的災害傷亡人數比2000年的災害傷亡率下降了90%。從中可以說明增加針對地質災害的應急防治投資,能降低災害給城市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還能保障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 

三、城際重大危險源應急網絡協同的策略 

1.建設城際重大危險源應急法律體系建設 

法律是由國家強制保障在社會間實施的行為規(guī)范,也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要實施一切有效性活動,必須以法律為基礎,只有在法律法規(guī)的保障下,城際之間才能科學、合理的在特殊情況下順利配置與調動應急資源。因此建設城際重大危險源應急法律體系建設,需要加強法律理念與建設,以來支撐資源共享、柔性化的城際應急管理體系。如何立法、發(fā)揮法律的保障作用,首先政府要注重建立且健全不同城市、不同政府部門之間關于協同聯動機制的法律和法規(guī)制度,在一些政府同類部門要建立常規(guī)的溝通合作機制,如各個地區(qū)之間的電力、交通和氣象等部門。其次,政府部門要建設合作協調機制,以健全政府和發(fā)展社會力量,來充分調動跨城市跨地區(qū)的社會資源在重大危險源事故中的應用。 

2.創(chuàng)造城際重大危險源應急管理信息協同機制 

由于城際之間設立的部門較多及相關的信息系統及數據庫種類多樣化,所以在創(chuàng)造城際重大危險源應急管理信息協同機制時,需要建立統一的基礎信息交換平臺,將不同城市不同部門之間的應用系統和信息管理系統能夠有效地結合,形成一個整體性、全面性、覆蓋性的應急指揮信息支撐系統。統一的信息平臺也能夠統一管理城際區(qū)域內大量關于重大危險源、應急資源和基礎設施的信息,并對應急過程中需要進行協調與決策的問題加以輔助。以此創(chuàng)造信息協同機制的作用,能夠快速地進行應急救援,減少自然災害中的損失。 

四、結束語 

總之,在信息、互聯網、交通和通信等技術不斷發(fā)展的推動下,政府部門還須加強資源共享的城際之間重大危險源應急網絡協同建設、城際重大危險源應急法律體系建設及管理信息協同機制的創(chuàng)造,以此更加有效地提高安全經濟效益,實現應急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及資源的循環(huán)利用,減少一定的經濟損失。 

參考文獻: 

第4篇:城市安全與應急管理范文

關鍵詞:公共安全;風險管理;城市問題;城市對策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2-0051-02

道薩迪亞斯(C.A.Doxiadis)指出:“一個城市必須在保證自由、安全的條件下,為每個人提供最好的發(fā)展機會,這是人類城市的一個目標。”[1]確保城市公共安全,必須控制住城市中潛在的風險,加強和改進城市公共安全風險管理,維護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治安秩序。我國正處于城市化進程之中,城市公共安全可以說是城市建設和發(fā)展的內在要求,通過積極開展城市公共安全研究,為我國城市良性運行獻計獻策,進而推動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這對于實現我國現代城市化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城市公共安全與風險管理

(一)城市存在的風險

城市面臨很多風險,這些風險存在于生活、生產、生態(tài)等方面,僅2011年查處的藥品安全問題達9 096起;據《中國新聞網》報道:重慶市高層建筑火災隱患存量為11 456條;資源破壞、環(huán)境污染、水土流失、農作物污染等問題相當嚴重。

(二)我國進入“風險社會”

我國城市面臨很多風險,加上經濟與社會發(fā)展嚴重失衡,各種重大事故屢屢發(fā)生:據《中國新聞網》報道:1990年至2002年,我國安全事故總量年均增長6.28%,最高時增長達22%;2010年的旱災,2011年的洪澇、地震,2012年的干旱、風雹;此外,社會治安形勢嚴峻,國內犯罪正逐漸向動態(tài)化、職業(yè)化的趨勢發(fā)展,尖端科技的發(fā)展給、犯罪分子提供了現代化的作案手段。

(三)加強城市公共安全風險管理的重要性

1.穩(wěn)定的環(huán)境對構建和諧社會至關重要

城市公共安全屬于公共物品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范疇,覆蓋面廣,危害性大,一旦發(fā)生事故,可能給整個城市帶來巨大的損失。因此,確保城市公共安全是維護和諧穩(wěn)定社會環(huán)境的必要條件。

2.城市的責任和義務

維護好城市的安全是一個城市的基本職能,因此,城市有必要做好公共安全風險管理的工作,然而在信息化時代,任何一個城市的安全問題都可能波及更廣的范圍,維護好城市的公共安全問題,將風險控制在最低限度,是每個城市的責任和義務。

二、我國城市公共安全風險管理的現狀

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內,生產力水平較低,公共安全保障基礎較薄弱,與高速發(fā)展的經濟的矛盾越顯突出,影響著國民經濟的協調運作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各種影響公共安全的事件頻頻發(fā)生,2003年的SARS事件,2008年的自然災害,2012年的食品、藥品問題:肯德基45天“速成雞”、麥當勞過期產品加工出售、伊利奶粉“含汞門”、地溝油事件等等。這些安全問題給國家、社會和人民帶來巨大的損失,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三、我國城市公共安全風險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國城市公共安全風險管理水平正在不斷走向成熟,但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以下問題:

(一)我國公共安全風險管理的法律法規(guī)不夠完善

我國在公共安全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相關法律出臺較少,雖頒布一些法律法規(guī),但不夠健全,有待進一步發(fā)展。公共安全法律法規(guī)不夠完善,問題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一部公共安全應急體系法律法規(guī),以緊急條款為核心的公共安全法律法規(guī)尚未建立。二是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理立法的可操作性不強,法律條文規(guī)定得過于籠統,專門立法太少,難以操作。三是我國對違反公共安全法行為的懲罰力度不夠,例如,中國的《食品安全法》規(guī)定對違法企業(yè)只能是責令“停止生產經營”、“沒收違法所得”,或者處以額度不高的罰款(一般都是在3萬元以下),只有“情節(jié)嚴重”才會被“吊銷衛(wèi)生許可證”。

(二)缺乏一個系統的風險管理應急機制體系

雖然我國公共安全風險管理的組織體系在不斷健全,但由于我國風險管理工作起步較晚,還沒有形成一套成熟的公共安全管理體系,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比如人員不到位的問題、管理技術落后的問題。例如,鄭州市政府所屬市縣職能部門均設有應急管理辦公室,其中擁有專職人員的機構有16個,而還有28個部門還沒有專職人員隊伍[2]。這充分暴露了我們城市危機管理觀念不到位的問題。此外,應對措施僅局限于部門或地區(qū)性、行業(yè)性,部門之間、縣(市、區(qū))之間、條塊之間,預防與處置之間銜接不夠緊密,處理不夠及時,信息、人員、物資等資源的快速集成能力不足,有效配合缺乏。

(三)安全意識薄弱,缺乏防災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

公共安全意識的培養(yǎng)是公共安全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形成安全文化的基礎。如果缺乏這種意識,再好的危機處理機制都是無濟于事。

調查數據顯示,城市居民中接受過危機應對和生存救濟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培訓的不到10%,其中小城鎮(zhèn)較好,接受相關培訓的人數超過10%。調查對象普遍缺乏危機的預防意識,不懂得未雨綢繆。許多被調查者知道利用滅火器、打求助電話、準備常用的應急藥品和手電筒來應付突發(fā)事件;但絕大部分的調查對象沒有采取火災報警器、煤氣泄漏報警器、準備防燃物品等措施來預防危機的發(fā)生。

(四)缺乏制度化的教育與訓練機制

公眾需要認識到風險的存在,風險管理不僅在于建立防范機制與現代化的技術系統。還有賴于公眾危機意識、知識教育以及基本技能的提高。由專門的機構進行專業(yè)有效的演練與培訓可以培養(yǎng)公眾的風險意識與應急能力。但政府在行政工作中,沒有把對危機事件的預防納入到國家發(fā)展的重要議事日程上來,公眾在日常生活中也沒有風險與危機的觀念,例如,公眾對于危機征兆的反應不敏銳,感受力比較薄弱,公眾身邊普遍缺乏應急設備;公眾普遍缺乏應對危機的常識與技能,對于火災中的求生方法知之甚少。因此,要在認識到風險管理重要性的基礎上加大投入,建立起制度化的教育與專業(yè)的訓練機構。

四、加強城市公共安全風險管理的對策

(一)城市公共安全風險管理法制對策

首先完善法律法規(guī)體系,提高安全生產管理能力。重點建立基本法律法規(guī),增加公共安全管理有序性和有效性,確立公共安全風險管理的合法性。其次明確提出完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guī)和標準規(guī)范體系,嚴格安全生產執(zhí)法,強化制度約束,把安全管理工作納入依法、規(guī)范、有序、高效開展的軌道,真正做到依法準入、依法生產、依法監(jiān)管。同時將完善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標準體系、提高依法依規(guī)安全生產能力列為重點任務。再次,建立相關法律規(guī)定,追究決策、監(jiān)管等部門的責任,有效地從源頭引發(fā)重視。將城市規(guī)劃的公共安全設計要求、培育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政府在安全管理中的行為規(guī)范等納入城市公共安全立法之中。

(二)城市公共安全風險管理工程技術對策

城市公共安全風險管理工程技術對策就是事故前采取措施,避免事故發(fā)生,防止意外釋放的能量對人或物的破壞;事后迅速控制局面,防止二次事故的發(fā)生。

在具體的事故與預防的安全技術對策中,一般要遵循如下原則:

第一,加強安全生產監(jiān)管機制。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加強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強化應急演練,不斷提升科學預防的實效。完善市、區(qū)縣通達的監(jiān)測、預警和決策響應體系,健全安全生產應急預案和應急平臺,全方位完善應急指揮體系、應急救援體系、技術支撐體系和媒體導控體系。第二,消除潛在的危險。在本質上消除事故隱患是最理想的、最積極的、最進步的事故預防措施。其基本的做法是以新的系統、新的技術和工藝代替舊的不安全的系統和工藝,從根本上消除事故發(fā)生的可能性。第三,實施避難與援救。事故發(fā)生后應該努力采取措施控制事態(tài)的發(fā)展,當事態(tài)已經發(fā)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時,所有人員(包括消防及搶修、搶險人員)應迅速選擇避難,撤離危險區(qū),以減少人員傷亡。

(三)建立危機預警機制和應急機制系統

危機預警機制的目的是防患于未然,這也正是風險管理的目的,建立危機預警機制是通過預測危機,然后向政府、公眾信息。如《東方網報》報道:上海世博會期間,天氣情況極端惡劣,上海預警檢測部門及時雷電預警,采取措施,疏散游客,進行防雷避險,后來完美謝幕。

建立健全公共危機應急機制系統,健全預測、預報、預警的危機系統,建設專業(yè)救災隊伍,完善救災物資儲備制度,做好培訓和演練,全面提高抗風險的能力。

(四)城市公共安全風險管理教育對策

大力宣傳安全理念,深入學習、深刻理解安全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本質要求,條件具備的地區(qū)、行業(yè)、部門、單位,要積極舉辦以安全和發(fā)展為主題的研討會、論壇、演講會;結合實際,強化安全生產法治宣傳教育,做好以《安全生產法》為主體的安全生產法律法規(guī)普及和宣傳活動。堅持法律宣傳與安全生產執(zhí)法行動、安全生產治理行動相結合,在執(zhí)法行動和治理行動中堅持宣傳先行、教育推動,強化執(zhí)法,嚴格監(jiān)督,達到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目的;加強安全文化理論研究和知識普及,編印安全文化理論與實踐讀本,在安全類報刊、政府網站開設安全文化專欄,推動安全文化理論研究與實踐同步發(fā)展。

五、總結

加強城市公共安全風險管理,必須保證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完善,使得城市公共安全風險管理得到法律的保護;其次,做好防范措施,在危機未發(fā)生之際將其處理掉,將危機限制在可控范圍內;再次,把風險管理納入日常工作體系,保持危機意識,做好安全知識宣傳、教育,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進行必要的培訓和演習,做好充分的準備;建立健全城市公共安全風險管理應急機制體系,形成一套成熟的公共安全管理體系,將我國城市公共安全風險管理水平推向一個更高的層次。

參考文獻:

[1]董曉峰.城市公共安全研究綜述[J].城市問題,2007,(11).

[2]李素玲.鄭州市公共危機管理應急機制建設研究[D].鄭州:河南大學,2012.

[3]王亞,朱獻洲.芻議城市重要基礎設施安全面臨的威脅因素及應對策略[J].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1,(5).

[4]何春艷,劉偉.風險管理研究綜述[J].經濟師,2012,(3).

第5篇:城市安全與應急管理范文

為建立健全城市橋梁事故應急機制,提高政府應對城市橋梁事故的能力,迅速、有效處置城市橋梁發(fā)生和可能發(fā)生的事故,及時采取應急控制措施組織實施搶險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橋梁事故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制定本應急預案。

1.2編制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城市道路管理條例》、《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建設部《城市橋梁重大事故應急預案》、《*省城市橋梁重大事故應急預案》、《*市突發(fā)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等法律法規(guī)。

1.3工作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遵循預防為主、常備不懈的方針,建立健全政府統一領導,職責明確、功能齊全、反應靈敏、運轉高效的城市橋梁事故預警和應急機制,提高政府處置城市橋梁事故的能力。

1.3.1以人為本、健全機制。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身心健康作為應急工作的出發(fā)點,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橋梁事故造成的損失;制定切實可行的應急救援措施,提高科學指揮能力和水平;緊密依靠各級領導、專家和廣大人民群眾,充分發(fā)揮社會力量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健全城市橋梁事故應急工作的有效機制。

1.3.2預防為主、加強監(jiān)管。把事故防范作為主要工作任務,督促城市橋梁管理養(yǎng)護部門加強管理,做好城市橋梁的日常維護保養(yǎng)和監(jiān)測工作,做好應對城市橋梁事故的人員、技術、物資和裝備的儲備工作,加強應急隊伍的培訓演練。完善工作機制,運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城市橋梁事故的應急處置。

1.3.3依法規(guī)范,加強管理。依據有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加強應急管理,維護公眾的合法權益,使應對城市橋梁事故的工作法制化、規(guī)范化、制度化。

1.3.4依靠科學、及時果斷。處理城市橋梁事故必須依靠科學,充分發(fā)揮專家和專業(yè)技術人員的作用,積極采用先進的應急處置技術,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保證事故災難信息的及時報告,準確傳遞,及時果斷地采取有力措施,將事故的危害性控制在最小范圍。

1.3.5分工協作、相互協調、快速反應??h城管局要與有關部門密切協作,保證城市橋梁事故災難信息的及時報告、準確傳遞、快速處置。有關部門接到事故信息后第一時間內啟動應急預案,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動員社會力量,有組織地參與事故處置活動,采取有力措施,將事故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圍。

2組織體系

2.1指揮機構組成

為加強對城市橋梁安全工作的組織和協調,做到統一領導,各司其職,確保各項安全措施落到實處,成立縣城市橋梁事故應急指揮小組,在興國縣突發(fā)公共事件應急委員會的領導下開展城市橋梁事故應急工作,負責指導、協調城市橋梁事故應急處置工作。

2.1.1指揮小組組成

組長:縣人民政府分管該項工作的縣領導

副組長:縣建設局局長、縣城管局局長。

成員:縣建設局、縣城管局具體分管該項工作的副職領導和相關科所股室負責人及有關技術人員組成。

2.1.2指揮小組下設辦公室,設在縣城管局內。

2.2指揮機構職責

2.2.1指揮小組職責

決定城市橋梁事故應急預案的啟動和結束;負責指揮、協調和組織城市橋梁事故預防、應急準備、應急處置和恢復與重建工作,及時了解掌握城市橋梁突發(fā)事故情況,并提出應急措施和建議;根據事故等級,組織專家開展事故調查和提出善后處理意見;決定應急工作中的重大事項。

2.2.2指揮小組辦公室組成和主要職責

辦公室主任由縣城管局分管副局長兼任,副主任由縣城管局辦公室主任和縣市政工程建設維護管理所所長擔任,成員由指揮小組成員單位聯絡員組成。

在應急響應期間負責指揮小組正副組長、成員單位和專家工作小組的聯絡,及時傳達指揮小組組長的指示。應急響應時,負責收集情況,提出報告和建議;及時傳達和執(zhí)行縣政府的各項決策和指令,并檢查和報告執(zhí)行情況;負責同專家、工作組人員進行聯絡。

2.2.3指揮小組成員單位的主要職責

2.2.3.1辦公室

負責與縣突發(fā)公共事件應急委員會的聯系,及時了解最新信息,保證指揮小組正副組長及時參加縣政府有關會議;負責安排指揮小組辦公地點并通知指揮小組領導參加指揮小組會議;根據指揮小組的指示,協調各科室的應急工作,組織人力、物力支援;審查城市橋梁事故的新聞稿件,編發(fā)事故應急情況簡報;指導利用城建檔案,為事故的搶險和恢復重建工作提供基礎性資料;組織城市橋梁應急知識的宣傳教育;負責組織應急響應期間的新聞工作;按照指揮小組的指示,負責城市橋梁事故損失的匯總上報工作。

2.2.3.2市政管理股

起草防止城市橋梁事故的有關技術性文件;根據指揮小組的指示,組織城市橋梁專家協助應急工作;指導相關職能部門開展應急檢修、搶險、排險、快速修復和恢復重建等工作;按照指揮小組的指示,組織專業(yè)技術力量進行技術支援;

負責核實城市橋梁事故情況;組織事故的調查。

2.2.3.3市政工程建設維護管理所

負責城市橋梁的日常養(yǎng)護、維修、檢查,發(fā)現問題及時報告,防患于未然。在縣城管局的領導組織下,直接參與城市橋梁事故的搶險搶修和現場處置工作;參與城市橋梁事故的調查工作。

2.2.4專家工作組組成及主要職責

指揮小組根據需要,設立專家工作組,作為指揮小組的咨詢機構。指揮小組專家工作組由城市橋梁的設計、施工、運營和電力工程、衛(wèi)生防疫等方面的專家組成。

參加指揮小組統一組織的活動及專題研究;應急響應時,按照指揮小組的要求研究分析事故信息和有關情況,為應急決策提供咨詢或建議;參與事故調查,對事故處理提出咨詢意見。

2.2.5其它有關部門職責

縣建設局、縣水利局、縣公安局、縣安監(jiān)局、縣衛(wèi)生局、縣供電局、縣自來水公司、縣天然氣公司、各通訊管線單位按照縣政府規(guī)定的職能,負責本預案實施過程中的指導和協調。

2.2.5.1縣建設局:負責對城市橋梁檔案的建立及其質量的監(jiān)督檢查和事故中橋梁的檢測、分析,為事故搶險和恢復重建提供資料和依據。

2.2.5.2縣水利局:負責對可能影響城市橋梁運行安全的防汛信息及時通報。

2.2.5.3縣公安局:負責事故中的安全保衛(wèi)工作,維護現場秩序和社會公共秩序,組織指揮排爆、案件偵破等項工作;負責具體組織事故現場區(qū)域內的道路交通管制和交通疏導工作;負責保證搶險救援人員、車輛的通行;負責事故中的搶險救援和火災撲救工作。

2.2.5.4縣安監(jiān)局:按照有關規(guī)定,負責組織安全生產專家對本預案適用范圍內的事故應急處置和搶險救援實施工作提出意見或建議,組織或參與事故的調查和處理。

2.2.5.5縣衛(wèi)生局:負責城市橋梁事故中的醫(yī)療衛(wèi)生救援工作。

2.2.5.6縣供電局:負責城市橋梁事故搶險的供電應急工作及跨橋供電線路的搶修工作。

2.2.5.7縣自來水公司:負責城市橋梁事故中跨橋供水管線的搶險工作。

2.2.5.8縣天然氣公司:負責城市橋梁事故中跨橋燃氣管線的搶險工作。

2.2.5.9通訊管線單位:負責城市橋梁事故中跨橋通訊管線的搶險工作。

3預警和預防機制

3.1工作準備

縣城管局要責成縣市政工程建設維護管理所時刻做好應對城市橋梁事故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應急機制的建立和資源準備與日常工作相結合,提高應急反應速度和處置水平。

3.2日常維護

縣市政工程建設維護管理所負責城市橋梁的日常養(yǎng)護維修、檢測檢查,建立城市橋梁信息管理系統和技術檔案,發(fā)現問題及時報告,防患于未然。

3.3隱患處置

建立事故隱患報告和獎勵機制,對及時發(fā)現橋梁險情、避免惡性事故的人員給予獎勵。橋梁管理部門接報后,及時排除隱患,防患于未然。

4應急響應

4.1事故分級

按照城市橋梁的損壞程度和事故性質分為一級事故、二級事故、三級事故三個級別。

4.1.1一級事故

(1)全省城市跨江大橋,橋長在2000米以上的大橋,以及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城市橋梁,因自然災害、人為事故等導致橋梁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2)城市橋梁坍塌導致死亡和失蹤人員30人以上的事故;

(3)超出縣級人民政府處置能力的,省建設廳、市規(guī)劃建設局認為需要處置的其他城市橋梁重大事故。

4.1.2二級事故。

除一級事故中規(guī)定以外的種類城市橋梁發(fā)生突然坍塌的事故。

4.1.3三級事故

(1)城市橋梁雖未坍塌,但橋面已出現沉陷、孔洞,主體結構失去承載力,隨時可能出現坍塌事故,必須立即采取封橋斷路措施的事故;

(2)道路立交橋及道路下穿鐵路立交橋,因車輛撞擊上跨橋梁造成橋梁設備嚴重損壞的事故。

4.2預案啟動

一旦確認城市橋梁發(fā)生二級以上事故,應協助省建設廳、市規(guī)劃建設局啟動《*省城市橋梁重大事故應急預案》。

一旦確認城市橋梁發(fā)生三級以上事故,由縣政府啟動縣城市橋梁事故應急預案。

4.3響應程序

4.3.1城市橋梁事故發(fā)生后,縣市政工程建設維護管理所應立即報告縣城管局,縣城管局迅速核實情況后,立即上報縣應急委員會。縣應急委員會接到報告后,迅速通知橋梁應急指揮小組和有關成員單位趕赴事故現場。

4.3.2接到事故報告的相關成員單位立即實施現場搶險,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盡力控制事態(tài)發(fā)展,以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h城管局迅速組織安排橋梁養(yǎng)護管理單位的搶險隊員進行搶險、搶修和現場處置;同時與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協調、安排好交通導流工作;必要時架設臨時便橋,盡快恢復交通;汛期行洪河道上城市橋梁發(fā)生事故可能影響行洪時,應及時報告當地防汛指揮部門。

4.3.3指揮小組負責事故現場應急處置的指揮。各成員單位接到指令后迅速趕赴現場,按照事故的性質和現場情況,依據各自職責組織并實施搶險救援工作。

4.4信息

城市橋梁發(fā)生較大和一般事故,其應急處置和搶險救援過程中信息,由指揮小組實行統一管理,以確保信息正確、及時傳遞,并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向社會公布。

5應急結束

5.1結束程序

由城市橋梁事故應急指揮領導小組決定應急結束,并通知相關單位和公眾。特殊情況下報縣政府或縣政府授權的部門決定應急結束。

5.2事故調查

5.2.1應急指揮領導小組在應急結束后,應責成有關職能部門對事故進行調查。有關部門在事故調查過程中要認真分析事故原因,從規(guī)劃、設計、施工、養(yǎng)護維修、管理各個方面提出改進建議。

5.2.2重大質量安全事故調查應嚴格遵守國務院《特別重大事故調查暫行規(guī)定》的各項規(guī)定。

5.3總結建議

5.3.1城市橋梁事故應急指揮小組負責整理和審查所有的應急記錄和文件等資料,總結和評價導致應急狀態(tài)的事故情況和在應急期間采取的主要行動。

5.3.2指揮小組辦公室應及時向縣應急委員會、市規(guī)劃建設局做出書面總結報告??偨Y報告包括以下內容:

(1)發(fā)生事故的橋梁基本情況;

(2)調查中查明的事實;

(3)事故原因分析及主要依據;

(4)發(fā)展過程及造成的后果(包括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分析、評價;

(5)采取的主要應急措施及其有效性;

(6)事故結論;

(7)事故責任人及其處理;

(8)各種必要的附件;

(9)調查中尚未解決的問題;

(10)經驗教訓和安全建議。

6應急保障

6.1資金保障

城市橋梁事故應急所需經費由縣城市橋梁事故應急指揮小組辦公室提出,經縣財政局審核后列入年度縣財政預算,以保障應急狀態(tài)時經費使用。

6.2隊伍保障

縣市政工程建設維護管理所組建本單位的搶險隊伍,主要負責三級事故的搶險搶修工作,參與一、二級事故的搶險搶修工作。

縣城管局搶險隊伍負責一、二級事故的搶險搶修工作。

6.2.3搶險人員:具有豐富施工及搶險經驗的管理人員;具有兩項以上特種操作技能的工人,包括:電工、電氣焊工、起重吊裝工、架子工等人員。

6.3技術保障

要充分利用現有的人才資源和技術設備設施資源,聯系*省交通設計院、*省建筑設計研究總院、*市公路勘察設計院,為應急狀態(tài)提供技術支持。

6.4醫(yī)療保障

縣衛(wèi)生局負責應急處置工作中的醫(yī)療衛(wèi)生保障,組織協調醫(yī)療救護隊伍實施醫(yī)療救治。

6.5物資保障

有關職能部門必須儲備一定數量的常備救援物資,保證應急救援的需要,應急響應時服從調動。

6.6通訊保障

應急指揮小組和各有關單位,有關人員應配備必要的有線、無線通訊器材,確保本預案啟動時城市橋梁事故應急指揮部和成員單位及現場處置工作的聯絡暢通。

第6篇:城市安全與應急管理范文

關鍵詞:北斗 地下管網安全 監(jiān)測預警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5)04(a)-0071-02

城市地下管線是城市的“生命線”[1],關乎公共安全與人民生命,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基礎。城市地下管線深埋于地下,難以管理,難以對事故及時預警、快速應急救援,衍生的城市洪澇、破管火災和爆炸、道路坍塌等次生災害層出不窮,強烈沖擊了公眾的心理底線。2009年至2013年直接產生死傷的管線事故達27起,死亡117人[2],并呈逐年增多的趨勢,亟需采用先進技術手段,加強城市地下管線管理,確保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的有序進行和城市地下管線的安全運行。

1 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介紹

定位技術和通訊技術是實現地下管網智能化不可或缺的技術。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是中國自主研發(fā)建立的全球衛(wèi)星導航定位系統,是繼GPS和GLONASS之后第三個成熟的衛(wèi)星導航系統,致力于向全球用戶提供高質量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北斗導航終端與GPS和GLONASS相比,優(yōu)勢在于短信服務和導航結合,增加了通訊功能,全天候快速定位,極少的通信盲區(qū)。

2 基于北斗的管網監(jiān)測涉及的關鍵技術

通過對國內外管線預警服務的相關理論與技術方法進行分析,本文提出基于北斗的數據采集與傳輸、面向管線的多源數據融合技術、基于北斗和GPS組合定位的智慧管網監(jiān)測技術、面向管網的信息挖掘技術、基于語義的管網線據抽取技術等關鍵技術,有助于全面整合各類地下管線數據和地理空間信息,在線感知地下管線“健康狀況”,遠程診斷功能及時排除地下管網的安全隱患。

2.1 攻克基于北斗的數據采集與傳輸技術難題,解決數據獲取問題

利用北斗衛(wèi)星導航系統的導航定位功能和短報文通信功能,研究高動態(tài)信號發(fā)射與接收關鍵技術,提高北斗移動終端的應急通信能力,進行地下管網野外數據采集和傳輸,實現地下管網指揮中心對北斗終端的位置、狀態(tài)監(jiān)視以及指揮調度功能。

2.2 攻克面向管網的多源數據融合技術難題,解決不同數據源融合問題

研究管網空間信息狀態(tài)、表現形式、類型及格式、標準、所處環(huán)境等,解決多源數據的整合共享關鍵技術,建立集中和分布相結合的管網數據資源中心,滿足綜合和專業(yè)應用。

2.3 攻克基于北斗的智慧管網監(jiān)測技術難題,解決管網監(jiān)測預警問題

研究面向管網的北斗/GPS組合定位、通信技術,實現管網的精確定位、實時監(jiān)測和預警預報,實現管網運行狀況的實時監(jiān)測和預警預報,對城市防洪排澇、燃氣泄漏等事故形成有效預警能力。通過對敏感區(qū)域、重點管線設施運行狀態(tài)進行實時監(jiān)控,對管網安全進行智能監(jiān)管,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提供基礎保障,推進地下管線運行管理向智慧化提升。

2.4 攻克面向管網的信息挖掘技術難題,解決管網深層次決策問題

研究面向管網的信息挖掘與建模技術,設計基于管道歷史失效數據和管道屬性等信息的管網失效概率預測模型,定量預測不同管段的失效概率,確定漏失重點監(jiān)測區(qū)。

2.5 攻克基于語義的管線數據抽取技術難題,解決數據共享交換問題

研究專業(yè)管線數據和綜合管線數據的特點,采用對比分析、歸納總結、語義映射、數據抽取等方法,通過語義共性和個性分析、規(guī)則建立與表達、語義映射、數據抽取,實現專業(yè)管線數據向綜合管線數據的抽取。

3 北斗在地下管網監(jiān)測中的應用

從城市地下管網安全運行和應急管理工作迫切需要、領導和公眾廣泛關注、基礎好、見效快的角度出發(fā),將地下管網監(jiān)測關鍵技術研究成果,應用到頻發(fā)人員傷亡的排水防澇、燃氣泄漏等典型領域,在全面掌握地下綜合管網、排水管網、燃氣管網等數據基礎上,提高地下管網安全監(jiān)測管理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

3.1 排水防澇智慧管控推廣應用

城市排水管網是現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礎設施,是城市水污染防治和城市排漬、排澇、防洪的骨干工程,是衡量現代化城市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是改善城市投資環(huán)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城市排水設施的污水和雨水等管線進行監(jiān)測管理,是保障城市排水設施正常維護和安全運行,加強城市排水設施有償使用管理,促進城市水環(huán)境改善的必要和有效手段,科學組織排水管線及污染源調查,對加強城市排水污染源整治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排水防澇智慧管控對城區(qū)排水窨井、隧道、重點內澇區(qū)域部署北斗通信終端和雨量計、流量計、水位計等傳感設備以及攝像頭等監(jiān)控設備,全面、實時地獲取雨量、水位等關系排水防澇運行體征信息,實時掌握排水防澇設施運行狀態(tài);利用北斗RTK接收機、北斗手持機、管線探測儀、全站儀等設備,進行排水管線普查,在摸清排水防澇設施現狀基礎上,建立面向普查、維護、監(jiān)測、評估、應急、共享為一體的排水防澇智慧管控系統,構筑排水防澇一體化技術架構的數據更新、管理、應急和服務體系,為城市排水防澇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撐,提高開發(fā)區(qū)城市防災減災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同時,對排水管網的實時監(jiān)控, 監(jiān)督監(jiān)管污水任意排放, 對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重大意義。

3.2 燃氣泄漏智慧監(jiān)控推廣應用

隨著城市燃氣管網結構密集程度的提高,加上由于鋪設年代不一,施工水平差異,燃氣設施的安全運行保障工作量和技術要求也隨之提高。對城市天然氣的運行、調度、安全、應急管理,急需與時俱進,基于現代科技手段建立起城市燃氣智慧監(jiān)控體系,提高燃氣安全、運營、服務、應急的智能化水平,提升政府對城市天然氣供應建設、運行的監(jiān)管能力水平,提高有效預防和應對各類突發(fā)事件的能力,有助于以符合天然氣利用發(fā)展需要,降低燃氣設施和管道受到意外損害風險,減少突發(fā)事件發(fā)生幾率,為城市環(huán)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fā)展保駕護航。

燃氣泄漏智慧監(jiān)控運用部署北斗終端和多功能監(jiān)測儀、紅外甲烷檢測儀、攝像頭等物聯傳感設備,監(jiān)測城區(qū)內的燃氣管道,穿(跨)越鐵路、高速公路、河流、橋梁、學校、醫(yī)院、酒店及人口密集區(qū)的燃氣管道運行情況,全面、實時地獲取燃氣泄漏等信息,感知城市燃氣力管網流量、壓力、溫度和泄漏等運行數據,采用可視化方式進行有機整合,形成“城市燃氣物聯網”,將海量燃氣信息進行實時分析、處理、挖掘和輔助決策,實現城市燃氣管線的實時監(jiān)測,避免安全隱患的發(fā)生,對燃氣泄漏等事故形成有效預警能力。

4 結語

該文將創(chuàng)新地下管網安全管理和預警運行模式,實現“管理、服務、應急”三位一體,以及北斗定位與精細化管理、應急救援以及衍生災害及處置四個層面有機結合,從“被動安全”上升為“主動安全”,力求“本質安全”,進一步提高地下管網安全監(jiān)測管理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這是避免災害發(fā)生,降低災害危害的重要防線,實現早期發(fā)現、早期處置,降低應急處置成本,提高應急防范能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第7篇:城市安全與應急管理范文

大危險源的管理提供策略和方法。

0 引 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城市規(guī)模不斷擴大。伴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城市的安全形勢也變得十分嚴峻,尤其是火災、爆炸、毒物泄漏等由于對重大危險源管理不善而造成的重大惡性事故不斷發(fā)生,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心理創(chuàng)傷十分巨大 。據統計,全國每年因公共安全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6 500億元,約占全國gdp總量的6% ,其中安全事故引發(fā)的損失大約為2 500億元。在聯合國的一項統計中也顯示,目前世界各國平均每年工業(yè)事故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5% ,預防事故和應急救援措施的投入約占3.5% ,共計6% 統計數據表明,巨大的經濟損失幾乎都發(fā)生在國民經濟發(fā)展中占有特殊地位、人口集中、經濟文化比較發(fā)達的城市,事故災害帶來的連鎖效應十分明顯 一。 隨著國家和人民對重大危險源問題的日益重視,如何處理好城市重大危險源問題,已經成為我國城市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必須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生物免疫系統是高度進化的非常復雜的智能系統,具有的分布式、自適應和動態(tài)平衡能力等良好特性,與城市重大危險源管理網絡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以借鑒用來建立具有人工免疫功能的城市應急管理系統。

筆者是基于生物免疫系統網絡和城市重大危險源管理網絡的相似性,將生物免疫的概念和機制引入城市重大危險源應急管理體系,在生物免疫系統理論的基礎上,將系統研究城市重大危險源應急網絡模型、城市重大危險源免疫機制和城市重大危險源免疫模型。通過對城市重大危險源免疫機制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城市重大危險源,促進城市持續(xù)、健康、和諧的發(fā)展。

1 生物免疫系統理論

生物免疫系統是一個非常復雜的自適應系統,可保護生物機體不受外部病原體侵害,并將體內所有的細胞或分子分成或者屬于自己的種類(自體細胞),或者屬于外部來源的非自體分子種類。免疫系統不依賴任何中心控制,具有分布式任務處理能力,具有在局部采取行動的智能,也通過起交流作用的化學信息構成網絡,進而形成全局觀念。生物免疫系統多種多樣,具有獨特性。免疫系統與生物機體其他系統聯合作用,從而保證了生命體運行規(guī)律的穩(wěn)定。免疫系統的主要功能是:免疫防御、免疫穩(wěn)定和免疫監(jiān)督。免疫系統基本元素包括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及其抗體,抗體識別特定抗原并清除抗原。人體系統具有大量發(fā)達的抗體系統,能夠處理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

免疫系統的功能主要由免疫細胞完成,b細胞和t細胞是免疫細胞的兩種主要類型,兩者都屬于淋巴細胞。

b細胞由骨髓產生,并通過分泌抗體(antibody)與抗原(antigen)相結合,實現抗原的清除。

t細胞由胸腺產生,在免疫反應過程中能刺激和抑制b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對免疫調節(jié)起著重要的作用。

圖1是satoshi endoh(1998)給出的一個生物免

疫系統示意圖 。

免疫系統可分為先天性免疫系統和適應性免疫系統。

先天性免疫系統是生物在種系發(fā)育和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其特點是與生俱有的,能傳給下一代,無特異性,對各種病原體都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適應性免疫系統在“初次響應”之后,可記住病原體,當再次遇到時會產生“再次響應”,迅速而有效地消除病原體。

生物免疫系統是高度進化的智能系統,它具有

如下特點 :

1)分布式系統。生物免疫系統沒有中央控制器,它由廣泛分布于全身的免疫細胞組成,該類免疫細胞通過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式網絡結構實現各種免疫功能。

2)自適應系統。自然界中存在的抗原種類遠遠多于生物體內的抗體種類,因此,侵入生物體內的抗原具有不可預知性。但免疫系統會通過免疫細胞的增殖和分化作用,不斷地產生新的抗體,最終生成適合的抗體來消滅抗原,從而動態(tài)地適應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

3)動態(tài)平衡系統。在免疫應答過程中,免疫系統內部各免疫細胞之間、抗原與抗體之間、抗體與抗體之間形成一個相互作用的動態(tài)平衡網絡體系,使免疫應答維持合適的強度。

4)具有學習和記憶功能。生物免疫系統具有兩種類型的免疫應答:初次免疫

應答和二次免疫應答。當抗原第一次侵入生物體內就會引發(fā)初次免疫應答,使免疫系統產生抗體消滅抗原。在該過程中,免疫系統通過學習抗原產生記憶細胞。如果相同類型的抗原再次入侵時,二次免疫應答被觸發(fā),免疫系統通過喚醒記憶細胞,在比初次免疫應答短的時間周期內產生大量的抗體消滅抗原。

5)具有識別功能。生物免疫系統具有辨認“自己”和“非己”的特殊識別能力。對于“非己”的抗原,免疫系統能啟動免疫應答來排除異己;而對于“自己”的組織細胞,免疫系統能保持免疫無應答,形成免疫耐受,維護生物體內環(huán)境的穩(wěn)定。

生物免疫系統具有的分布式、自適應和動態(tài)平衡能力,可用來借鑒建立人工免疫網絡模型,為城市重大危險源應急管理體系

建設提供一種新穎而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2 城市重大危險源的免疫機制和免疫模型

2.1 城市重大危險源應急網絡模型

在圖3中,建立了城市重大危險源應急網絡模型。在模型中,不僅更加注重危險源監(jiān)控的嚴密性,而且城市應急管理主體之間的溝通更加頻繁、職責更加明確。

2.1.1 城市安全生產監(jiān)督部門

在城市重大危險源應急網絡中,城市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部門主要負責城市重大危險源的綜合監(jiān)測與風險評估,它的職責是保障城市不受企業(yè)安全問題的威脅,向城市應急管理中心傳遞危情,并為城市應急管理中心的預警決策提供決策支持依據。 面對危機,消防、公安、醫(yī)療、交通、通訊等部門的職責是負責城市應急指揮中心統一指揮下的應急作戰(zhàn)。在城市應急網絡中,上述部門承擔著兩項任務:接收預警和報警,應急備戰(zhàn);提供資源,實施預警。

首先,各部門的主要職責是回應來自各方的預警信號和報警,迅速加入到應急備戰(zhàn)與戰(zhàn)斗中,收集危機信息、提供可調度資源。在決定向公眾預警信號后,除了媒體與通訊部門之外,各部門除了自身的常規(guī)職能外,還必須承擔提供預警資源、執(zhí)行預警任務的工作。

2.1.3 危險源企業(yè)

危險源企業(yè)是危險源的生產者或消耗者,是風險、危機、事故甚至是災難的發(fā)源地,同時也是它們的直接受害者。在城市重大危險源應急網絡中,企業(yè)作為危險源的擁有者,其主要任務是危險源的監(jiān)測、控制、上報以及報警等。

2.1.4 其他企業(yè)、單位和組織

其他企業(yè)、單位和組織也是城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該在城市重大危險源應急網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面對危機事件,其他企業(yè)、單位和組織可以幫助收集情報,發(fā)現危機存在的前兆,傳遞潛在危機的信息,引起有關部門注意,防范危機的爆發(fā)。同時還可以提供相應的應急資源,以更好地實現應急救援。

2.1.5 城市應急指揮中心

城市應急指揮中心是城市應急管理的臨時組織,它由政府直接領導,在應急作戰(zhàn)中取代城市應急管理中心的地位,負責協調應急管理主體問的關系,發(fā)揮統一指揮、協調行動的作用。在城市重大危險源應急網絡中,城市應急指揮中心負責最終的預警決策與啟動。

面對剛剛開始或即將到來的危機,城市應急指揮中心的決策者們必須迅速對事態(tài)的嚴重性和發(fā)展進行分析,作出是否向公眾發(fā)出警報、向哪些公眾發(fā)出警報、借助什么預警方式、什么樣的預警信息、哪些資源可以利用的決策。

2.1.6 城市應急管理中心

城市應急管理中心是城市管理的常設機構,是城市危機管理的權威部門,作為城市危機管理和應急管理的統籌規(guī)劃者,在應急管理中負責城市危機預警、制定工作計劃、舉行應急訓練等。在城市重大危險源應急網絡中,城市應急管理中心的職責主要包括:制定預警方案、編制應急預案和預警。

2.1.7 城市應急管理研究中心

城市應急管理研究中心作為城市危機管理的研究機構,旨在為城市各部門提供指導和幫助。在城市重大危險源應急預警網絡中,城市應急管理研究中心的任務是針對城市重大危險源和危機向求助方提供專家級的幫助和支持。一方面指導危險源的監(jiān)控、評估,為應急預警提供決策支持;

另一方面利用信息技術,研究、設計與開發(fā)現代化的監(jiān)控、評估和預警系統,從而提升城市的應急預警能力。

2.2 城市重大危險源免疫機制

城市重大危險源應急網絡與人體免疫網絡都具有分布式、協同性、動態(tài)性等特征,可以從生物免疫機制中得到借鑒,形成如圖4所示的城市重大危險源應急管理的免疫機制。

2.2.1 重大危險源辨識機制

政府主管部門和權威機構在物質毒性、燃燒、爆炸特性和事故易發(fā)性等危險性基礎上,規(guī)定出要重點監(jiān)控的危險物質或高能量設施及其臨界量標準。即首先應明確事故預防要防什么、安全管理管什么、應急救援的對象是什么。只有在相關標準的指導下,才能更好地進行危險源的辨識。危險源辨識的方法很多,各種方法從切入點和分析過程上,都有其各自的適用范圍或局限性,在辨識危險源的過程中,使用一種方法不足以全面地識別其所存在的危險源,必須綜合地運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法。目前常用的危險源辨識方法包括:詢問交談、問卷調查、現場觀察、查閱有關記錄、獲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務分析、材料性質和生產條件分析、系統安全分析和風險評價法等。從某種程度上說,scl(檢查表)、hazop(危險可操作性研究) 、eta(事件樹)、m (事故樹) 是比較規(guī)范的危險源辨識的方法。

2.2.2 重大危險源監(jiān)測和預警機制

監(jiān)測和預警機制是城市重大危險源免疫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城市系統內部的重大危險源,必須進行實時地監(jiān)測。當危險發(fā)生時,必須及時地預警。首先,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從城市重大危險源應急管理網絡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完善對危險源的監(jiān)測和預警體系。其次,建立和完善城市重大危險源應急管理的知識庫,將應急預案、應急后的經驗和教訓存到知識庫,方便以后更好地進行危險源識別、監(jiān)測和預警。

2.2.3 免疫耐受機制

免疫耐受是指機體免疫系統接受某種抗原作用后產生的特異性免疫無應答狀態(tài),是免疫應答的一種特殊類型。對某種抗原產生耐受的個體再次接受同一抗原刺激后,不能產生用常規(guī)方法可檢測到的特異性體液免疫或細胞免疫應答,但對其他抗原仍具有正常的免疫應答能力。正常免疫耐受機制的建立對維持機體自身穩(wěn)定和進行免疫調節(jié)具有重要意義。城市重大危險源應急管理網絡在對可能的危險源進行免疫識別后,當結果被認為是“自己”的時候,就會實行免疫耐受,對所識別的對象不采取任何措施。這種免疫耐受行為,使得城市應急免疫系統在對系統發(fā)生的可疑對象進行識別后,作出比較合適的行為,不會對城市系統存在的非危險對象作出過多的反應,這樣可以節(jié)省城市系統中的很多資源,可以提高城市系統運行的效率。

2.2.4 免疫記憶機制

當城市系統初次遇到一種危險對

象時,系統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學習和調整以更好地識別危險對象,并在識別結束后以最優(yōu)解決方案的形式保留對該危險對象的記憶信息。而當城市系統再次遇到相同或者結構相似的對象時,在聯想記憶的作用下,其應答速度大大提高。免疫記憶對應于再次免疫應答和交叉免疫應答,而城市重大危險源應急網絡的交叉免疫應答是城市系統對結構相似的危險對象所產生的免疫應答。免疫記憶屬于聯想式記憶,可以加快城市系統的學習進程并提高學習質量。免疫記憶是提高城市重大危險源網絡運行效率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

2.3 城市重大危險源免疫模型

運用城市重大危險源應急管理的免疫機制,并將多智能主體理論引用到城市重大危險源應急網絡中,可以建立城市重大危險源免疫模型。在模型中,不同形式的主體都是面向危機,圍繞可用的信息和資源進行協同性活動,不同主體的功能和處理能力是不同的,主要分為以下主體結構(見圖5):

1)監(jiān)測主體。該主體是時刻保持警惕的,并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具有特殊的目的。當監(jiān)測環(huán)境狀況變化時,如出現危險、錯誤、異常等狀況,監(jiān)測主體會及時作出反應。對應人體免疫系統中具有監(jiān)測作用的抗原提呈細胞(ayc),而在城市系統中,監(jiān)測主體對應的是危險源企業(yè)等城市應急管理主體,也包括各種先進的監(jiān)測系統,如gis,gps等。

2)行動主體。根據自己的任務,包括在制定決策或者執(zhí)行特殊任務中,對應b和t淋巴細胞這些人體免疫系統中最重要的效應細胞。城市系統中的行動主體就是當危險和災難發(fā)生時,采取指揮決策行動的各方面組織,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政府機構和公共應急組織,包括城市應急管理中心、城市應急指揮中心等城市應急管理主體。

3)通信主體。作為信息載體或者交涉者,用于保持其他主體之間的聯絡。它們對應自然免疫系統中t細胞分泌的淋巴因子,也就是起第二信號作用的因子。城市系統中的通信主體的功能,主要由城市重大危險源應急網絡模型中的通訊部門完成,通訊部門中尤其關鍵的就是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和信息處理平臺。

4)輔助主體??梢员槐O(jiān)測主體或者行動主體通過通信主體激活,一旦被激活,它們會報告情況。對應免疫系統中的t輔助細胞,它輔助b細胞完成清除抗原的任務。城市中的每個組織、機構都可能成為輔助主體,當災難發(fā)生需要他們幫助的時候,他們就應該能夠協助政府和相關組織應對和處理問題。像社會志愿者組織,非危險源企業(yè)的其他企業(yè)組織和單位都可能起到輔助主體的作用。

5)殺傷主體。該主體能夠迅速采取行動、處理危機。它們可以通過通信主體被多個主體激活,從而防止實際危機。對應免疫系統中的t殺傷細胞,被激活后,可迅速采取行動、處理危機,并進行救援。城市系統中的殺傷主體就是直接面對危險和災難并進行處理的人和物及其組合,尤其是指消防、醫(yī)院等城市應急管理主體。

6)抑制主體??梢员恍袆又黧w通過通信主體激活,但是通常將抑制其他任何主體可能進一步采取的行動。對應人體免疫系統中的t抑制細胞,抑制功能性細胞的活動。在城市系統中,其抑制主體發(fā)揮的作用主要在于協調和抑制危險的進一步惡化及擴散,維持城市系統的穩(wěn)定。像公安部門在出現危險時維護社會治安和穩(wěn)定,交通部門協調道路交通,都避免了城市危機的進一步擴散,起到了抑制主體的作用。

在城市應急管理體系中,各個城市應急管理主體能夠充分整合城市系統中的各種信息,最大程度地共享應急管理資源,在整體上實現信息協同、資源協同和流程協同,提高整座城市應對危機的免疫功能

3 結 論

由于任何一座城市都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系統,因此,它對系統的城市應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伴隨著城市的快速發(fā)展,城市重大危險源應急管理工作已經變得越來越重要。筆者利用生物免疫系統網絡及生物免疫概念與機制,引入城市重大危險源管理進行研討,可以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1)基于生物免疫系統的各種優(yōu)良特性,在生物免疫系統理論的基礎上,對城市重大危險源免疫機制開展研究,旨在研究構建一個智能化城市應急管理免疫模型。

第8篇:城市安全與應急管理范文

關鍵詞:城市交通;軌道交通;運營安全;安全保障

1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

無錫市軌道交通第一期線網由5條線組成。其中1、2、3號線為骨架線路,三線呈放射狀,與城市“北展南拓,東聯西優(yōu)”發(fā)展規(guī)劃及既有沿滬寧高速公路發(fā)展帶相適應;4、5號線為輔助線路,加強了城市次級中心之間的銜接,增加了線網在中心區(qū)的覆蓋率。規(guī)劃線網總長157.77km,設車站111座。保障無錫地鐵軌道交通網的運營安全是軌道交通建設與發(fā)展的重點和難點。

2 影響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的因素

2.1 技術設備

對于軌道交通運營系統來說,對于機械設備的日常維護和管理,是影響其運營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軌道交通系統中包括車輛、線路、供電、通信等設備都會對其安全運營產生影響,所以必須要加強對技術設備的管理,才能有效的提升軌道交通系統運營的安全性。

2.2 網絡運輸能力

網絡運輸能力是城市軌道交通運輸效率的重要體現,促進城市軌道網絡運輸能力的提升,不僅可以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和快速的交通服務,同時也可以保證軌道交通系統的安全性。尤其是在客流量較為集中的時間段,如果軌道交通系統具備較強的運輸能力,則可以在某一車輛發(fā)生故障時進行快速排除,并且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運輸,減少由此而產生的不良影響。

2.3 突發(fā)事件的預警能力和應急處理

當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運營中遇到自然災害、人為破壞等突發(fā)事件時,其自身的預警能力和突發(fā)事件的處理能力會對其安全性產生重要的影響。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對于乘客的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都會造成威脅,如果交通軌道系統具有完善的預警機制和應急預案,則可以極大的降低突發(fā)事件帶來的損失。

3 無錫地鐵運營安全管理思路

3.1 提早介入,注重工程介入工作

運營分公司2014年各部門共參加工程介入2026次,共計7204人次,共發(fā)現各類問題6303個,工程介入現場協調解決3024個,向集團提交問題反饋112份,反饋率100%。有序推進“三權接管”工作。

3.2 扎實推進1、2號線試運營準備工作

(1)有序開展綜合聯調工作(測試功能性指標)(2)穩(wěn)步推行試運行相關工作(1號線16項試運行演練項目,2號線17項試運行演練項目)(3)扎實開展萬人試乘工作。

3.3 著力強化階段性安全工作

(1)強化節(jié)假日期間安全保障力度(宣傳、增加安撿設備和人員)(2)開展安全生產月活動(宣傳展板、安全知識考試、安全知識手冊、培訓教育,組織342名員工觀看了警示教育片《生命的紅線》、《盲洞.迷途》,參加了市政府組織的“安全生產宣傳日”活動,邀請了市紅十字會專家,組織近200名員工開展了一次應急救護及職業(yè)健康的安全培訓等)。

3.4 全力推進安全管理工作

(1)大力強化安全體系建設。(《干部安全生產包保責任制》 (2)著力開展員工培訓教育工。(三級安全教育工作:1350名新入司員工和20名轉崗員工的三級安全培訓;65名中層及各部門安全管理人員進行安全管理人員復審培訓,30余人進行安全管理知識的培訓;員工進行17次安全培訓計2240余人次;16個特殊工種394人次,60人次已取,消防管理證等;166家施工單位546人次的培訓考試工作,1號線委外維保單位16家,108人的培訓考試工作)。

4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保障措施

4.1 加強人員的安全意識培訓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系統涉及到土建、供電、通信以及運營管理等多方面的安全問題,所以處在不同工作崗位上的人員,他們的安全意識對于軌道交通系統整體的安全性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必須要加強管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培養(yǎng)。按照培訓計劃定期組織各種培訓,三季度無錫地鐵組織公司各職能部門與參建單位做了全員安全培訓,從安全管理體系、組織領導、責任落實、安全管理重點等方面做了培訓。通過這次培訓更加明確了安全管理的重要性與管控重點。從設備技術的應用、法制教育、職業(yè)道德培養(yǎng)等幾個方面,開展有針對性的安全培新工作,提高軌道交通工作人員的安全則的人意識。

4.2 提高軌道交通運輸設備的技術水平

先進的設備和技術可以有效的提升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運營的安全性,因此,提高設備的技術水平是十分重要的。在目前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中,提升設備技術水平的表現,如設置屏蔽門可以避免人群擁擠時有人跌入站臺下;在軌道交通系統的管理活動中應用智能化管理系統,可以提高管理的效率,也可以減少由于人工操作失誤而導致的事故;在車輛中安裝自動檢測系統和自動報警系統,可以在發(fā)生火災時自動啟動滅火裝置,降低人員傷亡的幾率,等等。

4.3 應急預案和應急演練的常態(tài)化訓練

為了有效的提升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性,必須要將突發(fā)事件應急演練進行常態(tài)化訓練,以此來提升對突發(fā)事件的處理能力,尤其是針對地震、火災、恐怖襲擊等突發(fā)事件,可以降低有此而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例如無錫地鐵開展消防安全月系列活動(“找火災隱患,保家庭平安”為主題的消防培訓,開展一次覆蓋分公司所有部門共147人參加的消防知識競賽,組織障礙接力滅火比武與三人兩盤水帶連接消防技能比武等。首先,要從軌道交通運營系統管理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編制針對突發(fā)事件的應急預案,并且通過宣傳工作的開展,引導軌道交通的工作人員和乘客提高對突發(fā)事件的認知程度,并且有意識的學習自救與救援知識,可以在遇到突發(fā)事件時自我保護;其次,要建立健全突發(fā)事件應急報警系統,設立24小時輪班值守制度,定期開展消防、恐怖襲擊等突發(fā)事件的應急演練,提高人員的應急處理能力。扎實推進應急演練工作(截至2013年10月底,1號線完成16項試運行演練項目、48項部門級演練項目,2號線完成17項試運行演練項目、50項部門級演練項目)。

第9篇:城市安全與應急管理范文

【關鍵詞】地鐵;運營 ;應急能力

中圖分類號:U231+.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地鐵系統的運營安全涉及到城市的發(fā)展經濟和社會穩(wěn)定,是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地鐵突發(fā)事件應急工作也是城市防災減災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城市地鐵運營應急能力評價體系的相關研究已成為城市綜合防災研究的重要任務之一。

近年來,筆者就地鐵運營應急能力評價體系建設的相關問題進思考與研究。

一、 地鐵運營風險分析

地鐵運營風險是四大因素(即人員、設備、環(huán)境和管理)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人員既包括工作人員,又包括乘客,在系統中處于主導地位;設備是地鐵正常運行不可或缺的物質手段,是系統客觀存在的物質基礎;環(huán)境包含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和管理環(huán)境,是地鐵正常運行的客觀條件,是影響系統安全運行的要素群;管理則滲透在地鐵運營系統的每一環(huán)節(jié),起著中樞的作用。地鐵運營應急管理具有系統規(guī)模大、子系統和系統要素多、系統內部各種關系復雜等特點。

二、地鐵運營應急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

1.客觀性與科學性原則

評價體系的構建,應從客觀實際出發(fā),以既有相關科學理論為指導,能夠充分反映出地鐵運營期間針對突發(fā)事故的應急管理機制,測算與計算方法規(guī)范且標準,評價指標科學明確,并能反映出應急管理的具體含義以及目標實現的可靠程度,使得評價指標客觀真實,評價體系科學合理,保證了評價結果的真實準確。

2.全面性與簡明性原則

評價體系應具有覆蓋層面廣,能夠全面反映出應急管理系統的各項因素及它們之間的協作關系。根據評價指標的內容以及特點,可將評價指標劃分為綜合指標和單項(部門)指標兩類。此外,評價體系還應該簡單明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且評價指標應能夠準確、清晰地反映問題。

3.實用性與可比性原則

應設置具有實用性的評價指標,且指標應便于理解,基礎數據亦應便于收集;同時,所確定的指標應能夠便于歸類,便于比較。

4.相關性與動態(tài)性原則

對于地鐵運營突發(fā)事件的應急管理,其核心和關鍵是能夠實現各部門之間的相互協調。因此需要各指標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以便更好地對應急管理能力進行評價。此外,應急管理能力評價亦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需要對某些指標的動態(tài)變化進行考慮,既需要有靜態(tài)指標,亦需要有動態(tài)指標。

5.層次性與重要性原則

地鐵應急管理系統是復雜的大系統,可將其進行分解成若干子系統。因此應該在不同層次對應相應的評價指標體系,這樣有利于決策和調整。同時,在地鐵運營突發(fā)事件中,各類事件發(fā)生的概率是不同的,其中火災事故發(fā)生占全部事故所占比例為最高,因此,在對應急管理能力進行評價時,還應有側重點,對主要突發(fā)事故進行重點監(jiān)控和預測。

6.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

評價指標體系一般應該進行量化處理,若指標難以量化卻意義重大時,可以對指標進行定性描述,即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三、工程實例分析

筆者以我國首條高寒地區(qū)地鐵——沈陽地鐵1、2號線為評價對象,進行地鐵運營應急能力評價,以檢測指標體系的合理性性,同時也為沈陽地鐵運營應急能力建設提供基礎數據。

通過面向地鐵運營、安全管理方面的專家學者、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地鐵各參建方、地鐵運營公司及經常乘坐地鐵出行的市民乘客的100份調查問卷,確定各評價指標的基礎數據。并分別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Yaahp層次分析電算法,對沈陽市地鐵1、2號線運營應急能力進行綜合評價,最終得到相同的結論——沈陽地鐵運營應急能力 “較強”,同時也與沈陽地鐵實際運營狀態(tài)吻合:

沈陽地鐵1號線一期于2005年11月18日開工建設,2010年9月27日開通試運營。目前,運營時間,由原來的6:00-18:00延長到5:30 -22:00,行車間隔從最初的10分鐘逐步壓縮至高峰3分鐘、平峰7分鐘。截至2012年11月30日,該線路已安全運營785天,累計開行列車17.5萬次,運營里程2932萬列公里,平安運送乘客19451萬人次。2012年,列車準點率99.94%,日均客流32.85萬人次。

地鐵二號線一期于2006年11月18日開工建設,2011年12月30日開通試運營。運營時間為5:30 -22:00,行車間隔平峰10分鐘、高峰7分鐘。截至2012年11月底,已安全運營327天,累計開行列車7.3萬次,運營里程959萬列公里,平安運送乘客5621萬人次。2012年,列車準點率99.95%,日均客流17.19萬人次。

五、結論與展望

綜上,通過理論計算和實踐檢驗,該地鐵運營應急能力評價體系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實用性,當然,也還需進一步完善。對于構建地鐵應急能力評價體系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1.構建評價體系時,要遵循因時和因地制宜原則,在不同的地域,城市所處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地鐵運營應急管理面對的突發(fā)事件必然存在主次之分,可通過對評價指標的賦權來具體反映。同時,評價指標應有側重點,而評價體系又應該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即只遵循地鐵運營應急管理系統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

2.注意評價指標之間的多重共線性。評價指標之間的多重共線性相關分析方法是一種純數學方法,必須結合評價指標所表示的含義進行定性分析判斷。

【參考文獻】

[1]黃典劍,李傳貴.突發(fā)事件應急能力評價—以城市地鐵為對象[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06, 11: 1~49.

[2]佟瑞鵬,丁健,方東平.地鐵工程建設應急管理評估體系的構建[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9, 19(11): 132~138.

[3] 劉光武.廣州地鐵安全預警與應急平臺的研究與應用[J].現代城市軌道交通,2011, 1: 18~23.

[4] 張雅琴.關于高速鐵路應急預案管理的思考[J].物流工程與管理,2009, 31(7): 124~125.

[5] 徐建光.我國鐵路突發(fā)事件應急管理體系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6: 28~46.

[6] 于庭安.我國城市地鐵突發(fā)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1: 38~61.

[7] 賈利民,秦勇,程曉卿等.現代鐵路應急管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3: 55~78.

[8] Blanchard B W. Guide to Emergency Management and Related Terms[M]. Definitions, Concepts, Acronyms, Organizations, Programs, Guidance, Executive Orders&Legislation, 2008: 36~40.

[9] 黃典劍,李文慶.現代事故應急管理[M].北京:冶金工業(yè)出版社,2009, 4: 33~59.

[10] Frcwer L. The Public and Effective Risk Communication[J].Toxicology Letters, 2004, 149: 391~397.

[11] 朱正威,胡永濤,郭雪松.基于尖點突變模型的社會安全事件發(fā)生機理分析[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31(3): 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