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古典音樂的特點范文

古典音樂的特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古典音樂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古典音樂的特點

第1篇:古典音樂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古典音樂;市場需求

【中圖分類號】G633.951

音樂藝術是人們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形式中最為充滿靈性的偉大創(chuàng)造。古典音樂作為一種精神文明產(chǎn)物、一種文化,其產(chǎn)生與發(fā)展與人們的語言、宗教、生產(chǎn)生活方式及審美理念等有著重要關系,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古典音樂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體系,在人類的藝術空間領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古典音樂作品所具有的魅力是巨大的,它不僅能夠影響著人們的情緒波動,而且對于人們精神世界的引導作用也是巨大的。

一、新世紀古典音樂的發(fā)展現(xiàn)狀

據(jù)全球各大唱片公司對其所發(fā)售的古典音樂唱片銷售量的調(diào)查研究顯示,古典音樂的市場消費能力不足,市場發(fā)展形勢日趨低迷。在我國,古典音樂的市場消費情況令人堪憂,各種風格的古典音樂藝術形式發(fā)展狀況日益嚴峻。各大歌劇院、音樂演奏廳中,青年消費者所占比重很少,以中老年人為主。因而必須拓展青年消費群體,拓展青年消費市場需求,吸引更多的古典音樂年輕消費群體,為古典音樂市場帶來生機和活力,才能夠促進我國古典音樂市場的快速發(fā)展。

二、古典音樂市場需求不足的原因

1、音樂教育思想的落后

在我國,古典音樂的教育向來不是以審美和欣賞為主的,多數(shù)學校之所以開設古典音樂課只是應對素質教育教學大綱的要求,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仍然以應試教育的主要課程為主,并未給予音樂課以應有的重視;而多數(shù)孩子在童年時期就接受古典音樂教育,也是出于競爭、獲獎、應試的考慮,片面追求功利性,偏離了正確的古典音樂教育方向,造成資源浪費;許多年輕人對于古典與流行音樂缺乏基本的鑒別與欣賞能力,只是沉迷于流行音樂膚淺的歌詞之中,喪失了對美的基本理解。

2、古典音樂的時代距離感

現(xiàn)代社會是高速運轉的、快節(jié)奏的社會,每天都會產(chǎn)生大量信息,同時摒棄過時信息,事物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流行音樂就是在這樣快速運轉社會節(jié)奏中產(chǎn)生出來的,它不斷的推陳出新,緊隨社會前進步伐,以緩解人們所要面臨的巨大的精神壓力。而古典音樂則是人們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經(jīng)歷了時間的考驗保留下來的音樂精華,它不以時代、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生任何形式的變化,其產(chǎn)生有著特定的社會的背景,因而也就難以與當今時代緊密結合,產(chǎn)生時代距離感。如貝多芬《英雄交響曲》的創(chuàng)作,最初是為拿破侖而作的,以表達作者對于大革命所寄予的理想,歌頌翻天覆地、摧枯拉朽式的資本主義革命帶給人們的精神振奮感。如果現(xiàn)代社會的人對于這首古典音樂的創(chuàng)作背景不甚了解,就很難把握其所具有藝術價值。

三、新世紀古典音樂的市場需求展望

1、立足于青年消費群體,增加古典音樂的市場需求量

古典音樂的市場需求拓展,必須立足于青年消費群體,吸引更多的年輕一代人的注意力,才能夠讓古典音樂獲得新的生機和活力。古典音樂的青年群體市場的開拓,要緊密結合青年人的心理特點,抓住青年音樂消費者的心理特征,才能夠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新時期,古典音樂的市場拓展需要借助于信息技術及多媒體技術的宣傳,擴大古典音樂在青年群體中的影響力。古典音樂必須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讓青年人在奇妙的旋律中舒展身心,沉浸于古典音樂中,培養(yǎng)其高尚的音樂情懷,讓浸透著人文精華的古典音樂更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古典音樂的聆聽與欣賞,能夠使得人們與作者產(chǎn)生心靈的共鳴,實現(xiàn)精神的交流與溝通;在對音樂的欣賞過程中,能夠感受到音樂大師的創(chuàng)作理念,提升自己的審美情趣,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審美觀,凈化和升華人們的心靈,進而對古典音樂產(chǎn)生更好的憧憬和幻想。

2、加大對古典音樂的宣傳與推廣,拓展年輕群體的市場需求

古典音樂的欣賞不同于流行音樂,它如同一項充滿科學性、嚴謹性、趣味性及娛樂性的游戲,在不知道游戲規(guī)則及玩法的情況下,很容易對其產(chǎn)生厭煩感。但在熟悉了游戲的運作環(huán)境、游戲規(guī)則之后,就會對其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古典音樂亦是如此,起初,對于古典音樂的欣賞,對于年輕群體而言是費力的,是很難接受的,它不能夠像現(xiàn)代流行音樂那樣為年輕群體帶來節(jié)奏的與強烈的視覺沖擊,但當年輕群體感受到古典音樂的內(nèi)在美之后,形成一種新的認知,繼而保持持久的興趣。因而,加強古典音樂的市場宣傳,借鑒現(xiàn)代流行音樂的包裝手法,是古典音樂適應年輕消費群體所作的必然性選擇。在對古典音樂的音像制品營銷及宣傳方面,要進行現(xiàn)代化的包裝和改進,可在各大音樂藝術院校進行古典音樂的宣傳與推廣,邀請知名度高的影視形象代言人或音樂藝術家為古典音樂代言,實現(xiàn)古典音樂營銷和宣傳手段的創(chuàng)新。

3、要培養(yǎng)起年輕消費群體對古典音樂的興趣

古典音樂未來的發(fā)展還需要年輕群體的支持與發(fā)展,才能夠得到繼承和發(fā)揚,因而,必須培養(yǎng)起年輕人對于古典音樂的興趣和愛好,實現(xiàn)古典音樂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我國在進行古典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摻雜了太多錯誤的思想,將增加就業(yè)機會、提高競爭力作為古典音樂教學的重點,忽視了古典音樂教育過程中對美的欣賞和感知,也就難以做到真正有效的完成古典音樂的學習與欣賞,更不可能培養(yǎng)起濃厚的興趣,因而,在對年輕群體進行古典音樂的教育教學中,在開發(fā)年輕群體市場中,都必須始終正確對待古典音樂的內(nèi)在價值,去除多余的復雜成分。

新時期,年輕群體對于古典音樂的欣賞與流行音樂相比,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要立足于古典音樂本身的內(nèi)涵與價值,從唯美角度欣賞古典音樂;在古典音樂的宣傳方面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讓古典音樂更加貼合實際,從而讓年輕人享受到音樂的無窮魅力,培養(yǎng)起自己高尚音樂道德和審美情操。

結語

總之,古典音樂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產(chǎn)物,它所體現(xiàn)出來的獨一無二的藝術魅力和真、善、美的精神境界,是其他流行音樂所無法代替的。隨著新世紀人們對音樂欣賞水平的提升,古典音樂以其自身所具有的巨大的藝術價值、審美元素而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納,但古典音樂在宣傳和包裝,年輕消費群體的拓展方面,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需要古典音樂的宣傳者與推廣者進行全面的分析與研究,以更好的適應新時代古典音樂市場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費元洪.對古典音樂現(xiàn)狀的一些思考[J].音樂愛好者,2006,(02).

第2篇:古典音樂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跨界音樂  融合  價值觀

        跨界音樂也稱混合音樂,是指把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音樂風格交融在一起的音樂形式。它的誕生為不同的音樂形態(tài)、不同的音樂風格的結合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為大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聽體驗??缃缫魳返暮x可分為兩層:廣義上泛指任何幾種音樂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音樂,狹義上則單純指古典音樂與通俗音樂相交融的古典跨界音樂,它是跨界音樂中最流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音樂形式??缃缫魳返臍v史時間不長,但是它符合社會多元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和人們審美需求的多樣化的要求,深受大眾的關注和喜愛,在世界樂壇上有著很強的影響力。

        1 跨界音樂的起源和定義

        跨界音樂的產(chǎn)生比較晚,大約起源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最早出現(xiàn)于美國。它的產(chǎn)生與音樂排行榜有關,一張新唱片登榜在不同類別的音樂排行榜上即被認為是某種意義上的音樂形式的交叉,成為跨辦音樂的原始模型。伴隨著這種發(fā)展趨勢,出現(xiàn)了許多跨界音樂人,如古典辣妹組合、神秘園組合、莎拉.布萊曼、馬友友、陳美等等。上世紀90年代,跨界音樂在中國逐漸興起,女子十二樂坊的二胡演繹、刀郎的老歌新唱、西洋器樂伴奏在中國傳統(tǒng)戲劇中的使用等等正成為一種新銳時尚的生活態(tài)度和審美方式,跨界音樂在中國的藝術領域獲得了更新的詮釋。

        音樂和音樂家的跨界現(xiàn)象發(fā)展到今天具有廣泛性和多樣性,如何給跨界音樂下一個準確的定義?根據(jù)查看的相關資料以及所聽到的跨界音樂,筆者總結為在廣義上是指不種類、不同形態(tài)、不同風格的音樂相融合的一種藝術形式,在狹義上是指古典音樂元素與流行音樂元素的相互交織、結合的藝術形態(tài)。“通俗地說就是將不同領域的歌唱方法、演奏方法根據(jù)需要改編的一種新的藝術形式,由多種音樂元素混合而成更容易被大眾接受和歡迎”。[1]

        2 跨界音樂的特點

        (1)跨界方式具有廣泛性性和多樣性。常見的有移植、改編、引用等。從更加宏觀的角度來看,就是在古今中外、東西南北、雅俗文野、激進保守和樂內(nèi)樂外之間的縱橫馳騁、自由跨越。如中國作曲家周文中用古琴曲作為藍本,用西洋的室內(nèi)樂的編制來呈現(xiàn)的《漁歌》。

        (2)跨界音樂人大都具有深厚的古典音樂修養(yǎng)。跨界音樂人大都畢業(yè)于專業(yè)的音樂學院或受到過名師指點,這是由跨界音樂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跨界音樂脫胎于古典音樂,跨界音樂人必須有堅實的古典音樂基礎,才能駕馭這些作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變化創(chuàng)新。

        (3)跨界音樂是一種嫁接,更是一種發(fā)展。[2] 跨界音樂由多種音樂形式融合而成,既不同于母本,又繼承了母本的優(yōu)點,是一種突破和創(chuàng)新。我們在以看到跨界音樂以打破傳統(tǒng)、運用時尚元素和現(xiàn)代技術、融合多態(tài)風格的面孔吸引了更多不同層次的聽眾,形成了新的音樂演繹手法和演出方式組合。

        3 跨界音樂的分類

        (1)用古典音樂的演唱方式表現(xiàn)流行音樂。如“華人世界第一男中音”的廖昌永用在專輯《情釋》通過翻唱王菲的《紅豆》、那英的《征服》、迪克牛仔的《有多少愛可以重來》等一系列膾炙人口的流行歌曲讓古典音樂走近聽眾、走向市場作出了積極嘗試。

        (2)用流行音樂的方式演繹古典音樂。

第3篇:古典音樂的特點范文

將古典音樂融入到當前的鋼琴發(fā)展當中,實際上對于我國鋼琴的發(fā)展道路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和作用。如何有效的將古典音樂的柔美進行現(xiàn)代化的創(chuàng)作,與鋼琴演奏有機的結合起來,就成為當前鋼琴發(fā)展中的重要關注點。

一、古典音樂的發(fā)展和介紹

1.古典音樂簡介

所謂的古典音樂鋼琴發(fā)展,并沒有一個具體的年限,大致主要是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一種古典主義風潮,也主要是因為法國啟蒙主義運動的深入,將這一思想帶到了鋼琴音樂發(fā)展當中。古典音樂在鋼琴演奏中最富有代表的形式就是奏鳴曲,而古典鋼琴的代表也主要是維也納古典樂派,著名的海頓、莫扎特以及貝多芬都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成員。這一樂派的音樂創(chuàng)作風格和鋼琴演繹風格對于后續(xù)的世界鋼琴發(fā)展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和作用,同時也為鋼琴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多的技巧要求。

二、古典音樂的特征分析

1.奏法要明確

在古典音樂的發(fā)展道路中,維也納古典樂派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同時他們也為后人進行鋼琴演奏提供了更多的典范和要求。首先,古典樂派非常注重的就是奏法技巧,在鋼琴的演奏當中有許多的奏法,比如連奏、非連奏、斷奏、半跳音等,這些都是鋼琴觸法的基礎。而古典音樂利用鋼琴進行演奏的時候,更是需要對于每一種奏法進行明確。

例如連奏的演奏技巧,主要是手指不能輕易的離開鍵盤,并且在演奏過程當中,盡可能不要將手抬高或者離開,不得不離開的時候再進行手指的抬起或者移動。對于連奏而言,每一個音符都應該飽滿且富有情感,注意對于音符時值的保持,使得每一個音符都能夠達到應該保持的時間。而相對而言,在鋼琴演奏當中,斷奏是比較難以把握的一種奏法,對于初學者來說相對較難,斷奏也可以稱為跳音,所以實際上演奏斷奏的時候也應該手指輕觸鍵盤,避免因為過于短促而出現(xiàn)音樂演奏中的停頓,使得演奏整體受到影響。

2.踏板使用存在技巧

鋼琴主要有三個踏板,這三個踏板對于演奏古典音樂都有著完全不同的作用。首先應當明確三個踏板分別是延音踏板、柔音踏板和持續(xù)音踏板。延音踏板使用相對較多,主要就是保持音與音之間的連貫,在每個音符完成之后才能更換。每一種踏板都有著不同的作用,對于不同曲風的音樂也有著不同的技巧和應用要求。

3.裝飾音的應用

裝飾音是鋼琴演奏過程當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風格和特點,主要是沿襲了古典音樂鋼琴演奏的基本風格,一般常見的裝飾音有顫音、波音、回音等,每一種裝飾音都有著不同的要求。

例如波音一般來說只允許出現(xiàn)三個音,但是根據(jù)主音的長短最多可以增加到五個音,可是對于逆波音來說就只能出現(xiàn)三個音,這是古典音樂鋼琴演奏的要求,也是沿襲到后續(xù)鋼琴發(fā)展中的技巧和要求。

4.注意音階和琶音的演奏

琶音和音階的練習一直都是鋼琴演奏的重點。而古典音樂鋼琴練習的琶音和音階訓練主要以車爾尼的作品為主。車爾尼作品中主要就是注重音階和琶音的基礎性作用,對于不同的演奏技巧都有不同的區(qū)分和著重訓練點。

例如音階主要在四個八度之內(nèi),主要訓練手指的耐力和速度等,對于鋼琴演奏基礎的訓練具有重要意義。而琶音與音階相似,強調(diào)的主要是手指之間的間距,體現(xiàn)出手指的獨立以及對于鍵盤的距離感,對于鋼琴演奏以及古典音樂技巧的引入都有很大的幫助。

三、古典音樂對鋼琴學習的意義

1.加強了鋼琴學習的技術性要求

古典音樂對于鋼琴學習具有重要的技術性指導意義。在世界鋼琴發(fā)展中,古典音樂鋼琴演奏模式很多時候都深深的造成了對后續(xù)鋼琴演奏的影響。

例如肖邦的練習曲,基本上每一首曲子都有著不同的技術要求,并且在整首曲子當中,都有著固定不變的注重點和練習點,豐富多樣的鋼琴技術練習法對于鋼琴學習具有指導意義。亦或者肖邦f小調(diào)練習曲實際上就被他賦予了無盡的柔美和悠揚,在整首練習曲當中,主要都是三連音演奏和兩個聲部的貫穿,對于訓練手指的靈活和手臂的柔軟以及訓練演奏者的情感表現(xiàn)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增強了鋼琴學習的歷史意義

由于古典音樂具有很久的發(fā)展歷史,所以對于現(xiàn)代鋼琴的教學和學習,具有很強的歷史意義。在肖邦之前的一些鋼琴演奏者或者創(chuàng)作者,都更加注重對于鋼琴技術的要求,強調(diào)演奏技巧,而肖邦則在其基礎上融入了大量的情感色彩,使得鋼琴演奏具有更加明顯的情感意味。所以古典音樂在鋼琴演奏中的發(fā)展,不僅僅實現(xiàn)了鋼琴演奏技巧的突破,更在肖邦之后實現(xiàn)了鋼琴演奏情感和表現(xiàn)力的彰顯,成為世界鋼琴發(fā)展史上又一座里程碑。

3.完善了鋼琴教學內(nèi)涵,實現(xiàn)了“古曲今創(chuàng)”

實際上古典音樂在當今鋼琴演奏中的利用,很多時候,也可以體現(xiàn)出“曲今創(chuàng)”特點。任何的演奏技巧以及情感表現(xiàn)力在后續(xù)的發(fā)展當中都會有所變化,每一個人對于情感的把握和對于鋼琴演奏的理解也會有所偏差。所以實際上古典音樂在當今鋼琴發(fā)展道路上還具有一定的古為今用之感,有機的將古典音樂的特點和柔美與現(xiàn)代鋼琴演奏結合起來,體現(xiàn)出一種更為深刻的鋼琴演奏之美。

第4篇:古典音樂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中學音樂課 流行音樂 傳統(tǒng)音樂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惫湃艘嘣疲骸爸卟蝗绾弥?,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nèi)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在中學音樂教育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促使學生形成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是提高中學音樂教學的重要保證。中學生們擁有著一顆充滿活力的心,他們不停地追求著新鮮的事物,同時也被這些新鮮事物深深地感染著,各式各樣的、富有動感和沖擊力的流行音樂讓他們將疲憊與不快盡情地發(fā)泄,讓無比活躍的神經(jīng)完全釋放,追求流行與時尚。但是,有些學生在盲目追求流行音樂的同時,卻忽視了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的重要性,難以感受、理解古典音樂的文化精髓,對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望而卻步”,甚至覺得聽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很“悶”、很枯燥,說太舊、太土,不喜歡聽?,F(xiàn)在流行歌壇吹起一陣濃厚的復古華麗古典風,很多知名的流行音樂人,都在自己的歌曲里加入了古典音樂的元素,有的在古典音樂的旋律上加配歌詞,也有在古典音樂的旋律基礎下進行再創(chuàng)作,又或是將古典音樂的旋律作為伴奏,進行再創(chuàng)作……針對這一趨勢,我試著從學生們喜歡的流行音樂入手,探索實現(xiàn)流行音樂與傳統(tǒng)音樂的對接,達到激起中學生學習音樂興趣的目的。

(一)用流行音樂導入新課,啟發(fā)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習興趣

例如第五屆全國音樂優(yōu)質課一等獎《永遠的莫扎特》一課中老師先播放了S.H.E演唱的《不想長大》,再和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比較,學生發(fā)現(xiàn)如此時尚、前衛(wèi)的音樂竟源于兩百年前的古典音樂,出自音樂神童莫扎特之手,用學生喜愛的流行歌曲激發(fā)學習興趣,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也成為該課的一大亮點。筆者在音樂課上也嘗試用流行音樂導入新課:如《中國京劇》一課用李宇春的《N+1》導入,引出京劇藝術的部分表演特征,包括京劇中的念白、青衣的角色和西皮流水的唱腔等;《天鵝湖》一課用S.H.E的《remember》導入,其主旋律來自經(jīng)典芭蕾舞劇《天鵝湖》;講《八音之樂》一課時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擊缶而歌》引出中國古代的樂器……在不知不覺中學生不但對古典音樂有了一定的認識,而且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也拉近了流行音樂和傳統(tǒng)音樂、古典音樂的距離。

(二)讓一些流行音樂元素融入音樂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師生感情

1. 流行歌曲的旋律中包含著當代學生的審美觀。歌詞來源于生活,往往滲透著生活哲理。青少年一代,喜歡將自己的煩惱、快樂、情感、理想追求等寄托在流行歌曲之中。鑒于此,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對流行歌曲去理解學生;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探討,幫助他們正確理解人生,并且有效加深師生之間的情感。筆者在講《梨園金曲》時引導學生欣賞了《蘇三起解》和陶喆的《蘇三說》;在欣賞古典音樂琵琶曲《十面埋伏》時,給學生播放電影《十面埋伏》的片段和流行歌曲《十面埋伏》;在欣賞肖邦的音樂時,欣賞了周杰倫電影《不能說的秘密》里斗琴的片段,并和學生一起討論,最終得出結論:流行離不開經(jīng)典。

2. 流行歌曲可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操。我在講《祖國頌歌》一課時,按時間順序分別讓學生欣賞了《歌唱祖國》《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我和我的祖國》《我的中國心》《國家》等歌曲,講述了這些歌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歷史背景,并和學生一起大聲歌唱,這些歌曲記錄這一個時代,很多歌曲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可以說當時的流行歌曲,現(xiàn)在也成為經(jīng)典,課堂氣氛很熱烈。

3. 流行元素可提高音樂教學實效。?面對流行元素的不斷發(fā)展,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對流行事物的喜愛程度,在課堂上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流行元素中。由于流行元素良莠不齊,勢必對學校的音樂教育教學帶來負面影響。面對挑戰(zhàn),一方面要把課堂音樂教學與社會音樂生活結合起來,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如:演唱、表演、討論等。把一些好的流行元素引入音樂課堂教學中來,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例如,在欣賞《動物狂歡節(jié)》時,播放《貓和老鼠》的音樂視頻片段,讓學生從生動活潑的卡通形象中去感受音樂,讓他們從聽覺和視覺上感受到古典音樂的美妙。

(三)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要適當滲透“民族風格”的流行音樂

當代出現(xiàn)了大量的具有民族元素的流行音樂,民族元素的流行音樂主要有以下特點:

(1)“民族元素”的流行音樂多采用“宮調(diào)式”的主旋律;

(2)?在音樂的編曲上大量運用中國樂器:如二胡、古箏、簫、琵琶……

(3)唱腔上運用了中國民歌或戲曲方式;

(4)題材上運用了中國的古詩或者傳說故事。

第5篇:古典音樂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語境;古典音樂;后現(xiàn)代主義電影;接受美學;審美活動;聲畫關系

是什么使古典音樂在現(xiàn)代電影中的詮釋成為可能呢?用接受美學的觀點來看,現(xiàn)代的藝術品中受眾價值已經(jīng)成為藝術品本身價值的一部分,在人類精神花園百花齊放、網(wǎng)絡的資源大量復制、大眾文化以傳播和復制為手段的影響下,古典音樂在電影美學發(fā)展下是怎樣經(jīng)歷能指的狂歡,同時古典音樂的復制又怎樣能表現(xiàn)電影藝術中的個性化色彩的,將是本文的出發(fā)點和探討的核心內(nèi)容。

一、可能性下的期待視野――古典音樂

運用于電影的美學基礎

“接受美學的核心在于,注重研究讀者在作品接受過程中的所有重要的因素和規(guī)律,……”“所有重要的因素之首當其沖者就是語境”,二者在意義上都依賴于一種生態(tài)關系――藝術話語依賴于詞句本文的上下文關系,生活話語依賴于語境中的非詞句因素。對語境的過分關注并不意味著對接受者的忽視,因為接受者的期待視野也是由相應的語境決定的。我們與世界交流在作品上下文關聯(lián)下,無限的交流背景成為古典音樂最先運用到電影里的可能性的契機,電影藝術在當時作為一門新興的藝術形式,需要借助已經(jīng)發(fā)展趨向成熟的古典音樂為他其敲開受眾的大門,從盧米埃爾兄弟誠惶誠恐地把他們的“流動的畫面”展現(xiàn)于世人面前的時候,為了使之能更容易地被觀眾理解,還請了鋼琴家在現(xiàn)場演奏,為“沉默的電影”渲染了氣氛,也讓電影與音樂首度“發(fā)生關系”。其實,初期對電影音樂較早具有貢獻的人是古典音樂家,因為從有聲電影問世到20世紀30年代中,電影音樂都是以純音樂的形態(tài)來構思創(chuàng)作,因此電影音樂具有濃濃的“古典味”。

此后古典音樂一直跟電影藝術脫不了干系,在大大小小的影片中――商業(yè)片也好藝術片也好――頻頻出現(xiàn),甚至在幾位電影配樂大師領銜下的電影音樂制作工業(yè)如日中天環(huán)境下,導演們?nèi)詫诺湟魳酚兄鴿夂竦呐d趣和偏愛,而且顯而易見的是,現(xiàn)代電影大量運用古典音樂其中不乏經(jīng)典的例子,如莫扎特和貝多芬的音樂在電影中的頻率就很高。

二、后現(xiàn)代電影的精神內(nèi)核――新語境下的古典音樂

現(xiàn)代的電子化科技生產(chǎn)力推動下的后現(xiàn)代電影藝術從物質形式上必然朝兩極發(fā)展――超異想和超寫實,因為人類已經(jīng)有足夠的科技手段去將內(nèi)心的精神世界實體化,電影早期不能做的特效和特技在3D電影工業(yè)日趨成熟的今天都已經(jīng)不在話下,以“星球大戰(zhàn)”為標志的科技與藝術高度集中的濃縮品意味著電影已經(jīng)越來越成為觀眾身心共同消費的“視聽圣宴”,另一方面批量生產(chǎn)和模擬復制的必然結果是類型電影的產(chǎn)生,從而也擁有一批人去抵制這種工業(yè)化流水線下生產(chǎn)出的華而不實的藝術消費品,形成了對個性化、風格化、私有化電影的強烈需要,順應這樣的浪潮出現(xiàn)了以庫布里克為代表的另類西方電影大師,于是“后現(xiàn)代主義電影”概念誕生了。對應尹鴻的“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概念,“后現(xiàn)代主義電影”指對后現(xiàn)代社會的時代特征進行反映和反思的電影類型,它具有知識分子精英的懷疑氣質,不再相信真理的存在和可追求性,不再相信人類解放的宏大敘事,也不在相信主體人的偉大神話,它是對崇高感、悲劇感、使命感的疏離和拆解,在具體的電影攝制上,它往往把這種思想氣質融入電影的表現(xiàn)內(nèi)容、反映視角、框架結構和鏡象語言上,這使得后現(xiàn)代主義電影往往能顯出一種強烈的實驗性質和前衛(wèi)立場,以《猜火車》和《發(fā)條橙》等電影為代表,這些電影往往有著相當寫實甚至刻意加深擴大現(xiàn)實生活中人的精神狀態(tài)的特點,他們是高度生活和主觀化的。

三、庫布里克電影中的古典音樂――另一段生命的喝彩

路易斯?賈內(nèi)梯在《認識電影》一書中既指出“庫布里克電影中配樂之震撼,也說明了一旦把從屬與獨立藝術個體的古典樂曲,配置在另一媒體的電影上,而且是帶有強烈個人主義色彩的電影上,這種撞擊既是化學上的又是物理上的,影像跟聲音的交織作用(這個“和”相信絕對大干簡單的乘法)在觀眾心理聽覺和視覺引導下起了關鍵作用,而庫布里克從來沒有跟任何一位配樂家產(chǎn)生長期的合作說明庫布里克對自己電影中的音樂要求全權性的主導,他基于自己的主觀意愿加上認為合適的音樂,從來不重復自己的庫布里克為古典音樂對于電影的貢獻譜寫了新的歷史篇章。

下面以《2001太空漫游》中古典音樂的運用的個案為例說明古典音樂在風格化電影中的作用。

其一,《藍色多瑙河》的運用――約翰?斯特勞斯的經(jīng)典樂曲在這部電影中一開始出場于骨頭到倒漂浮在浩蕩太空的飛行船的相似體轉場處,這是太空船首次在電影中登場,除卻音樂在電影字幕出現(xiàn)的那一次出場,藍色多瑙河播放時都是集中在太空船的旅程上。它的開場貌似點出了電影主題――太空的冒險,人類的偉大,新時代的誕生。斯特勞斯在1867年創(chuàng)作此樂章時,是寄望寫出一首充滿希望的作品,更以自己身邊的多瑙河命名,在影片中表現(xiàn)科技之偉大好像名正言順,但是看完影片發(fā)現(xiàn)它其實最后揭示的是這樣一個事實――人類的科學被巨大的宇宙力量吞噬,人的感情和痛苦在歷史的輪回面前又是那么渺小――在片尾字幕出現(xiàn)時使用這段樂曲便出現(xiàn)了像哭訴一般的諷刺效果。此曲更慘的效果是后來被《全職殺手》和《大逃殺》兩部電影運用到了槍戰(zhàn)和廣播里播報死亡人數(shù)的背景音樂,殺戮的血腥被鮮活地表現(xiàn)出來。

其二,《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三回此曲配置之處都是在電影情節(jié)中有關“開始”和“新里程”的寓意,“理查德?斯特勞斯創(chuàng)作這段樂曲時已經(jīng)考慮到了如何利用音樂展現(xiàn)尼采的哲學思想。音樂開始用三聲小號吹出了三個長音符(C-G-高八度C),三個音符呈上升趨勢,然后是兩個愈加響亮的尾隨音符,伴著定音鼓的敲擊,這種逐漸擴展的旋律走向與人類的進化跟沒落有著驚奇的相似之處”,而我們知道此片中越是正面鼓吹人類的偉大就越是諷刺了人類的無知無能。電影上映后甚至這半個世紀過去后,庫布里克對《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運用已經(jīng)成為歷史性的標志,今后的媒體包括電視、廣告片、諷刺性的卡通電影都不約而同地運用這段音樂符碼,可見庫布里克為古典音樂賦予的新意義甚至可以遠大于樂曲本身,影響之深之久遠令人驚嘆。

四、私有化的古典音樂

任何藝術審美活動無疑不被打上時代的烙印,大眾審美的改變同時也孕育著改變著形式的各種電影作品,這個時代給予我們生活不同的意義,給予我們藝術不同的創(chuàng)作方式,也給了古典音樂在電影藝術里新的生命力――這是一個陌生化、私有化的過程,也證明了經(jīng)典作品能經(jīng)久不衰的本質是人類思想的共通性,是古典音樂的符號性,而它的能指在各個時代都會呈現(xiàn)不同的面目,我們看到的古典音樂在后現(xiàn)代電影里的作用只是這個時代下特殊的產(chǎn)物而已,如果允許大膽地做一個預測,古典音樂將會像它剛剛誕生之初那樣變成完全私有化的藝術品、消費品、人類歷史沉淀下的文化產(chǎn)物并以其各種介質催生下的作用而長留于世。

第6篇:古典音樂的特點范文

一 西方古典音樂簡介

古典音樂,英文名稱“classic music”,其中“classic”,在西方文學家筆下有“最為優(yōu)秀的”、“經(jīng)典不衰的”之意,在中國,它被翻譯為“古典的”。故“classic music”在中國又被稱為古典音樂。廣義上來說,西方古典音樂包括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三個時段。

在古典主義時期,音樂受到法國革命的沖擊以及當時返璞歸真的思想所影響,在特征方面漸漸地變得成熟起來,具備了以下幾條特征:第一,主調(diào)音樂取代了復調(diào)音樂。古典音樂在巴洛克時期形成所以帶有巴洛克時期的印跡,但在這一時期內(nèi)“以旋律與和聲背景”為主體的主調(diào)音樂才占主要地位。第二,和聲得到了進一步地發(fā)展,由“主―下屬―屬―主”建立起來的功能和聲以及其調(diào)性關系體系構成了音樂結構的骨架。和聲語匯增多,借助于離調(diào)的手法以及轉調(diào)的手法,旋律更加具有表現(xiàn)力,變得更加立體化。第三,受到法國革命的沖擊作用以及當時返璞歸真的思想所影響,這一時期的音樂慢慢地脫離了宗教內(nèi)容,開始展現(xiàn)以“人”為中心的人文主義內(nèi)容?!叭恕比〈吧瘛背蔀橐魳纷髌返闹鹘?。第四,音樂結構形式發(fā)生變化。奏鳴曲、變奏曲被廣泛運用。

二 從鋼琴發(fā)展史探究西方古典音樂

任何一種音樂流派乃至一首音樂作品,都是離不開樂器的,其中樂器形式的演變對其影響尤其巨大。西方古典音樂與鋼琴的關系亦是如此。

根據(jù)現(xiàn)有文獻的記載,世界上最早的古鋼琴叫做克拉維卡,其制作年代大體是在12世紀至14世紀之間,為歐洲所使用。其外形為長方形,于木箱之上添加一些琴鍵,有的在四條腿的內(nèi)側右部大約三分之一處安裝了音板,其右端和厚板相互連接,其弦軸也被固定在這塊厚板上,而弦是經(jīng)由馬橋后被固結在音板的另一側。另外,腿內(nèi)左側三分之二處安裝有鍵盤,鍵子的后面有平頭釘固定。彈奏時,后端抬起,平頭釘隨之敲擊弦而發(fā)出聲音。羽管鋼琴在結構上與古鋼琴是大體一致的,不同的是彈奏時由安裝在鍵子后面的羽毛管觸動琴弦而后發(fā)出聲音的。

由于古鋼琴以及羽管鋼琴,發(fā)聲都相對較弱,音量變化也很少,故逐漸被槌擊式鋼琴所代替。所謂槌擊式鋼琴,它是將羽管鋼琴加以改進,即在木槌上包裹皮革而成。與古鋼琴相比,其音量可以通過演奏者敲擊鍵盤的力度隨時變化,彌補了古鋼琴存在的音量過小以及無法調(diào)節(jié)的缺陷,從而增加了鋼琴的音樂表現(xiàn)力。后來,鋼琴又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變化,例如,1820年,塞巴斯蒂安?艾拉爾把擊弦結構改為復震奏結構,從而使得彈奏者可以以更大的速度,更快的頻率敲擊鍵盤,從而彈奏出更為復雜的音樂作品。1825年,阿爾菲斯?巴考克第一次使用鑄鐵弦架,從而增加了弦架對于琴弦拉緊之后所產(chǎn)生張力的承載能力,緊繃的琴弦不再會以弦架的變形而變得松弛。這一改變使得鋼琴的音準更為穩(wěn)定,使用壽命更長。1850年,樂器制造家又對鋼琴做了進一步的改進,將支撐結構與弦列的交叉排列以及復震奏式擊弦機相結合,從而現(xiàn)代鋼琴最為理想的結構形式被確定了下來。

不僅樂器結構形式的變化,音樂理念以及鍵盤技巧的改變,也會導致音樂風格的改變。西方古典音樂即是如此。下面,我們從西方古典音樂所經(jīng)歷的三個時代,來具體探究其變化。

1 西方古典音樂之巴洛克時期

巴洛克時代的代表人物――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在演奏樂曲時,手指幾乎不離開鍵盤,以極其細微的動作輕松的進行彈奏。因此,手指是完全可以獨立活動的,不管在任何情況之下,都可以行云流水般的彈奏下去。故巴赫的音樂中,充滿著顫音、回音、依音、波音等裝飾音,從而使得音的力度以及延續(xù)變化得以代替。

從這一時期的鋼琴彈奏方式,我們可以感知到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風格。這一時期,音樂家的作品,絕大部分是為了上流社會的需要而作,總體來說是為了顯示上流社會的財富及其地位。故其音樂特點在于十分奢華,裝飾性的音符十分之多。節(jié)奏也十分的強烈,而且短促富有律動,旋律也十分精美。復調(diào)音樂在樂曲中占據(jù)著主要的地位,同時,節(jié)奏的思想,即在樂曲之中加入的小節(jié)線,也在這一時代開始萌芽。這些形式在后來直接演變?yōu)榱俗帏Q曲、協(xié)奏曲、變奏曲以及交響曲、前奏曲等鋼琴作曲方式??傊?,巴洛克時代的鋼琴音樂體現(xiàn)了強烈的秩序之美,強烈的節(jié)奏以及復調(diào)式的和聲,都是和諧、規(guī)范、重復旋律的最好體現(xiàn)。

2 西方古典音樂之古典主義時期

維也納音樂時期,即古典主義音樂時期,在鋼琴的彈奏上,由于維也納輕動作機鋼琴的改進,古典音樂的標志性人物海頓(Franz Joseph Haydn)和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確立了獨立奏鳴式的音樂結構模塊,從而使得樂曲中的個性化旋律得以從背景之中很好的突顯出來。這時期的彈奏者,在彈奏時繼承了羽管式鋼琴的鍵盤控制風格,既輕柔又不失緊湊,在彈奏不時之中還帶一點華彩的效果。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西方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風格是樸實、真摯的。之所謂“古典”,其實更為準確的來說,它指的是古希臘以及羅馬所處的“經(jīng)典的古代”。18世紀上半葉,啟蒙運動興起,與文藝復興所提倡的人文主義相同,啟蒙運動更進一步的要求“自由、平等、博愛”。啟發(fā)人們?nèi)[脫教會以及封建的思想束縛,去勇敢的追求思想的自由以及個性的張揚。并且進一步提出了反對世俗君權的口號,主張人們要回歸自然,推崇人的理性,音樂也受其影響進入到一個新的時代――古典主義時期。這一時期,音樂特點漸漸的走向了質樸與平民化,音樂風格也趨于完善和成熟??傮w來說,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主調(diào)音樂取代復調(diào)音樂,成為音樂的主流。盡管古典音樂的萌芽是在巴洛克時代,故帶有明顯的巴洛克痕跡,但是不可否認,這時以“旋律與和聲背景”為基礎的主調(diào)音樂依然是當時音樂的主流。這主要是因為此時期的音樂,要求作曲家在作曲時盡量去掉繁瑣而無用的修飾,回歸到最為質樸、自然的狀態(tài)。在風格上人們更加崇尚輕松、簡潔的主調(diào)音樂,反對過于刻意嚴肅、裝飾的巴洛克音樂。在這種推崇自然、而又飽含激情、合乎理性的音樂審美思想的指導下,清晰、明朗的旋律從之前復雜的、多聲部的復調(diào)形式中解放出來,以往主次不分,幾條旋律同時進行的復調(diào)織體,也轉變?yōu)橐灾饕男删€為基本,其它的聲部只作為陪襯和輔助的主調(diào)織體。因此,這種主調(diào)音樂旋律大都比較清晰。

第二,和聲獲得進一步的發(fā)展,這一時期功能和聲(“主――下屬――屬――主”為主體建立起來)以及功能和聲的調(diào)性體系是當時音樂的主要骨架。此外,這一時期,和聲的詞匯也更加的豐富,手法上更為多樣,故在音樂旋律的表現(xiàn)力上更為豐富、立體。

第三,受到啟蒙運動及其法國大革命的感染,這一時期的音樂在風格上,使人文主義更為突顯,逐步的脫離了天主教的內(nèi)容,主題是“人”,而不是“神”,人文精神成為音樂作品的主角。另外,作曲家也逐漸的認識到,鋼琴不僅要表現(xiàn)出自然界的各種聲音,還應該要學會模仿人類說話或者唱歌,特別是模仿能夠表現(xiàn)普通人感情的說話或者唱歌方式。這就要求樂曲在旋律上以及結構上,不僅要有對比,還要有適當?shù)膶υ?,從而輕動作機鋼琴音樂變得更加的豐富,也更加的生動和有趣。

第四,音樂的結構形式也產(chǎn)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奏鳴曲因其嚴謹清晰的結構、細致的質體、平易近人的語言,取代合組曲等曲式,成為主要的音樂形式。另外,變奏曲在這一時期也被廣泛的采用。

總而言之,古典主義音樂的自然、簡潔的主調(diào)音樂風格與巴洛克時代的嚴肅有序相比,音樂風格更為鮮明、規(guī)范,同時處于自然平衡原則以及適當?shù)谋嚷手笇碌膶Ρ仍瓌t,也使得音樂的主次體現(xiàn)更加的完美,境界更加高尚。

3 西方古典音樂之浪漫主義時期

隨后,音樂的發(fā)展進入浪漫主義時期。浪漫主義時期的代表人物――克萊門蒂(Muzio Clementi)的鋼琴彈奏也稱為一絕,可與莫扎特比肩。他的鋼琴彈奏,技巧極其華麗,轉調(diào)也極富浪漫主義的色彩。與同時代的音樂家相比,其表演更為具有魄力、更為大膽,也更加的華麗多彩。

相比之下,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的彈奏之法是粗獷的,但是其中卻不乏某種深邃的意念與力量。這與貝多芬自身的音樂風格類似,他就是要通過這種方式將自己的感覺準確的表達出來,就是感覺要像在鋼琴的單獨演奏上,獲得猶如一整支管弦樂隊在表演的效果。此時及之后,鋼琴的功能逐漸的被提高,鋼琴的黃金時代即將到來。

隨后的舒曼及肖邦由于更為協(xié)調(diào)的使用了延音踏板,故能彈奏出更為曼妙而且富有詩意的音色。并且肖邦還認識到了手在彈奏時的弱點,從而進行調(diào)整,最終確定了自身的技巧。

從鋼琴的彈奏技巧我們可以看出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風格多偏向于幻想,作曲內(nèi)容比現(xiàn)實生活題材更加廣闊。音樂家更多的去挖掘音樂在曲調(diào)、和聲以及旋律等多方面的表現(xiàn)性,從而對古典主義進行了徹底的突破??傮w來說,這一時期的作品更注重主觀情感的變化,主張以一種更為直接的方式來表達甚至是宣泄作曲家的感情,所以無論是肖邦的《幻想即興曲》、《船歌》還是舒伯特的《即興曲》、《音樂的瞬間》,都帶有這樣一種洶涌澎湃的美。

第7篇:古典音樂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跨界音樂;超越界限;融合

“跨界音樂”這個詞語是近幾年在國內(nèi)興起的名詞,由英文單詞“Cross-over”翻譯而成。國外大約在半個世紀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跨界音樂”,并且出現(xiàn)了很多跨界音樂人,如古典辣妹組合、神秘園組合、莎拉?布萊曼、馬友友、陳美等等,他們大都接受過古典音樂的專業(yè)訓練,往往很自然地流露出典雅的氣質和純熟的技巧,而他們的作品卻融進了大量流行音樂元素,或干脆以流行為主。因此,人們認為他們的音樂既不屬于古典也不屬于流行,而是專屬“跨界”。對于熟悉近幾年流行樂壇發(fā)展趨勢的樂迷來說,這樣的音樂“跨界”并不陌生,“跨界”正是熱門中的熱門?!癈ross-over”已經(jīng)成為文化生態(tài)的一種體現(xiàn)。

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從東方到西方,近些年來,跨界的風潮愈演愈烈,它正日益代表著一種新銳的生活態(tài)度和審美方式。每時每刻,在世界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以時尚的名義進行包括經(jīng)濟、科學、文化等各方面的跨界行為,不可否認“Cross-over”的時代已經(jīng)到來。

一、何謂“跨界”

“跨界音樂”這個概念并非今日所有。在西方音樂傳統(tǒng)中,“跨界音樂”特指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相互借鑒和包容。在歐美樂壇,使用“Cross-over”的說法比“Crossover Music”多一些,正式一些;在我們的媒體語境里,則“跨界”與“跨界音樂”會有動詞與名詞的差別。這倒也巧妙:先得“跨界”,才有“跨界音樂”,它總是以一種音樂“風格”的身份出現(xiàn),人們也接受了這個概念。實際上跨界音樂是唱片工業(yè)的一個“門牌”,不同類型的唱片都可以打上這個牌子。

目前,在當今音樂界里,對“跨界音樂”的界定比過去寬泛了很多,不僅包括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交融,還包括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以及古典、流行與民族的交融等。這些融合不僅體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上,也體現(xiàn)在演唱方式和形式上。相對而言,“跨界音樂”現(xiàn)象在流行音樂界最為突出。因此,對“跨界音樂”的定義并沒有一個固定的界定。大部分的研究都指出,“跨界音樂”是把不同的音樂形式糅合在一起,產(chǎn)生多種不同的音樂風格。

二、跨界的起源

所謂“跨界”,其實早就已經(jīng)存在,它是音樂發(fā)展過程中一種很自然的現(xiàn)象。藝術家的表現(xiàn)形式永遠是多種多樣的,音樂更是如此,音樂家總在尋找和探索更新的,更能吸引大眾關注的表現(xiàn)形式。從上個世紀70年代的約翰?威廉姆斯到80年代的理查德?克萊德曼,再到后來的雅尼、陳美、“古典辣妹”,許多意識超前的音樂家努力嘗試著在古典與流行之間尋找一條全新的音樂道路,也因此形成了探索“跨界音樂”的浪潮。

有一些音樂人認為:“通常音樂家受創(chuàng)作界限、演奏者的技巧界限、樂者的感悟能力等等原因而形成各種音樂形式的概念界限,其實音樂本身無界限可跨,因為任何音樂形式之間可以通過音樂本身來融合?!币虼?“跨界音樂”可能只是一種名稱,而不是一種形式。

另外,“跨界”僅僅是個相對的概念,我們今天的古典音樂很多就是當年的流行樂。比如莫扎特和貝多芬,他們當初都是宮廷樂手,說的通俗點就是為上層宮廷貴族提供娛樂消遣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作品因其精湛的藝術價值,得以流傳下來,從而完成了流行向古典的轉化。

三、跨界的代表人物

安德烈?波切利常被媒體稱為“跨界音樂家”,不知他是否認同這個稱謂。說起跨界音樂,我們就會想起很多藝人的名字:如歌手莎拉?布萊曼、夏洛特?丘奇、喬什?戈洛班,演奏家陳美、古典辣妹、馬克西姆,還有神秘園等,可以列出滿滿一單人名――都是媒體上非?;钴S的明星人物。他們大都出身于古典音樂訓練,往往很自然地流露出典雅的氣質和純熟的技巧,而他們的作品卻融進了大量流行音樂元素,或干脆以流行為主。而人們認為他們的唱片既不屬于古典也不屬于流行(盡管很流行),而是專屬“跨界”。

拿幾個典型的作為例子來講吧:古典辣妹可以說是具有典型意義的跨界音樂代表。四個女孩都是音樂學院的畢業(yè)生,都是受過正規(guī)古典音樂教育的提琴手,她們是出師名門的古典樂器精英,在組合之前都是小有成就的年輕獨奏家。而在資深音樂人梅爾?布什的包裝制作之下,她們將古典風格的曲目和薩克斯、東方民謠、勁舞和搖滾結合起來,非常標新立異。她們除了演奏通俗樂曲之外,還演奏室內(nèi)樂,幾乎無所謂古典與流行涇渭分明的界限。

剛來中國不久的克羅地亞鋼琴王子馬克西姆,他以“跨界”演奏為定位,曾經(jīng)與交響樂團合作錄制了很多鋼琴協(xié)奏曲。對比理查德.克萊德曼純聽覺性的音樂形式,馬克西姆更多地加入了視覺元素。馬克西姆的宣傳包裝定位也是很成功的,他常在獨奏會上使用激光,干冰,影像墻等手段,制造流行音樂般的現(xiàn)代效果。在很多人看來,他銜接了古典與現(xiàn)代,彌合了兩者之間的表現(xiàn)差異。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一曲《我和你》,讓我們對莎拉?布萊曼又一次瞪大了眼球兒。我們常會在“音樂”上面打轉,而忽略了其它。實際上,莎拉?布萊曼代表的跨界音樂很多時候還是一種表演方式:音樂跨界,視覺也跨界。她采用古典音樂中的著名樂段進行改編和填詞,或者重新編配,使古典音樂煥發(fā)現(xiàn)代的風采。演唱方式上在演唱中揉合了美聲、民族、通俗、花腔等不同的演唱方式。從演唱形式上,她與不同類型的歌手合作,形成對比,更突出了她的跨界風格。

很多“正牌”古典音樂家也常??缃?例如帕瓦羅蒂,他的“帕瓦羅蒂與朋友們”慈善演唱會,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舉辦至今,引起過巨大反響,鮮花贊譽,不屑斥責,全都經(jīng)歷過了。在演唱會上,雖然帕瓦羅蒂只是不很嫻熟的演唱了一些流行作品,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讓人們看到:古典可以與流行同臺,在善意與理想面前,它們沒有隔閡。這種跨領域的合作并非他首開先河,但他與流行明星的公眾影響力卻是前人難以比擬的。他們并沒有創(chuàng)作出新的音樂作品,但是帶來一種新的姿態(tài)和表達方式。

四、跨界音樂的特點

跨界在西方音樂傳統(tǒng)中,特指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相互借鑒和相互包容。

“跨界音樂”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打破界限,古典與流行,傳統(tǒng)與前衛(wèi),演唱與器樂演奏等等一切原本壁壘森嚴的界限都被超越了,取而代之的是許多音樂元素融合在一起,富于更多的變化,表現(xiàn)出超強的豐富性,更加平易近人,帶給人們更為豐富的感官享受,符合新世紀人們不斷變化的欣賞口味,從而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們的歡迎,當仁不讓地成為新世紀的音樂寵兒。

跨界音樂的特點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在音樂上,往往把某種典型的樂曲編配成其它的音樂形式,如莎拉?布萊曼,她代表了廣為大眾接受的一種古典跨界模式:曼妙的美聲,加流行的編曲。

第二,在演唱形式上,往往演繹多種形式,如美聲、民族、通俗融為一體。

第三,在視覺效果上,往往采取與所演繹音樂類型不相符的表演形式和著裝,如古典辣妹組合,她們只需持琴并以性感狂野形象示人,不聞其樂,即已“跨界”了。

其實音樂界的跨界組合在國外是比較常見的事情。一般來說,有美聲唱法和流行唱法的組合,也有鄉(xiāng)村(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的組合,當然也有古典音樂(樂器演奏)與流行唱法的組合,只要是兩種不同類型的風格組合,在廣義上都可以說是跨界組合。比如劉歡和莎拉?布萊曼合作的《我和你》就應該屬于跨界合作。

五、輿論跨界

在各類音樂資訊里,跨界音樂總與一大堆美倫美奐的音樂詞匯并列為伍,如新世紀,凱爾特,世界音樂,心靈音樂還有新古典主義等等。媒體上談論跨界往往是贊許的,常用“橫跨”、“融匯”、“開創(chuàng)”等溢美之詞來形容。

有人說,跨界音樂顛覆傳統(tǒng),是各種音樂元素的完美融合,突破了文化的樊籬;也有人說,跨界音樂是對嚴肅藝術的踐踏,貌似古典的欺騙觀眾;更有人說,因為跨界音樂降低了古典的門檻,會培養(yǎng)出更多有修養(yǎng)的準古典聽眾,復興古典。

傳媒話語總有太多隱含意味,干擾我們真實地去面對音樂,很多時候,談論跨界音樂既是談音樂,又是在談論我們對音樂的想象,交代我們的誤讀,于是,我們表達了自己的觀念,體認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六、跨界音樂的影響

跨界音樂傳入國內(nèi)也不過短短十幾年的時間,雖然觀眾對于這種與中國的民歌或者革命歌曲迥然不同的音樂形式,最初顯示歐美音樂了極大的興趣,但是畢竟存在語言以及文化上的隔膜,人們還是不習慣這種用母語之外的語言來演繹的音樂形式。而國外流行樂手們雖然看上去熱情洋溢,但對于我們來說又有些太過招搖了,這些演繹方式并不是在短時間內(nèi)就可以被觀眾們所能夠接受的。然而,“跨界音樂”卻恰到好處地彌合了這個裂縫。從接受角度來說,音樂的演繹方式在全世界的范圍內(nèi)都是相通的,畢竟人們對于和諧與美的感知能力還是沒有文化上的差異的。

最近幾年,國內(nèi)很多領域的歌手都將“跨界音樂”帶入自己的音樂中,例如在著名歌唱家的新專輯《源媛流長》中,錄制了一組經(jīng)典民歌,傳統(tǒng)民歌的配器中加入了大量西洋管弦樂的伴奏,還出現(xiàn)了電子聲效的運用。聲樂中的“跨界”現(xiàn)象是一個泛指,既包括歌唱者有能力兼容美聲、民族或通俗等多種聲樂作品,也可以指歌唱者“反串”不同聲樂角色等,以致產(chǎn)生了一些如“美通”、“民通”之類的詞匯。

跨界風格對流行音樂的影響,在如今的華語流行樂壇中,所謂的“跨界風格”,其實是沒有形成氣候的,它不是一種跟風的現(xiàn)象,更沒有呈現(xiàn)出一種顯而易見的流行趨勢。最近幾年,很多通俗歌手都或多或少的在自己的演唱中運用了一些跨界風格,例如,韓紅的民歌本身就是一種跨界;曾格格與馮曉泉的演唱與演奏更是不錯的跨界;女子十二樂坊給觀眾一種聽覺和視覺上的共同跨界……只不過有人涉足的較多,有人涉足的較少,作為跨界風格的嘗試,已經(jīng)在通俗音樂領域升溫了。

七、跨界音樂的發(fā)展

“跨界”音樂是一種嫁接,更是一種發(fā)展。斯坦?蓋茲在上世紀60年代將其音樂里融入了大量的桑巴音樂,從而帶給人們無限的南美風情;保羅?西蒙將非洲音樂融入到現(xiàn)代的流行音樂中,讓更多的樂迷都能聽到來自非洲的靈魂歌唱;同樣,如果不是因為恩雅等愛爾蘭音樂人在他們作品中大量運用凱爾特音樂元素的“跨界”嘗試,我們必定也會少了一種接近天籟的審美感受。而莎拉?布萊曼如果不將古典唱腔跨到流行的聲調(diào)中,那么古典樂迷也許直到現(xiàn)在還無法享受到流行音樂中的人性美,流行樂迷也依然會在仰視的狀態(tài)中對著古典樂的清高而退避三舍。

對于很多人來說,可能會有一個“心結”,會覺得音樂會因為跨界而顯得“不純粹”、“沒有個性”了。這個問題,耿純曾經(jīng)說過,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基于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跨界”是音樂藝術進程中的一個大趨勢,創(chuàng)新和包容可能比純粹更好,因為它嘗試將各種樂器和人聲表演方式熔于一爐,把有限變成了無限。古典音樂也需要前進,我們不能總是停留在莫扎特和貝多芬的時代。如果死守某個界限,其實是一種變相的保守。當然,這種跨界式的融合一定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把技巧融到每一個細胞里,用心體悟音樂的精髓與實質。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音樂藝術的發(fā)展。

跨界音樂自然而然的到來也讓我們感受到音樂藝術綿延不斷的發(fā)展動力,在發(fā)展的進程中會不斷孕育著更豐富、更深刻的驅動力,在音樂藝術的道路上不斷地探索、創(chuàng)新、嘗試、發(fā)展,掀起一股又一股新的浪潮,古典音樂和新的手法、新的演出方式結合,或者說是實現(xiàn)某種程度的“嫁接”。這在國際舞臺上是一種潮流,“跨界”其實只是音樂發(fā)展的新探索之一。

在從事跨界音樂創(chuàng)作、演奏的藝術家心中應打破自己原有的音樂界限打開自己的視野、敞開你那寬闊的胸懷,包容那些異樣的、多姿多彩的音樂之聲,不斷地跨出那使你擔心而又精彩的一步又一步。

當然,也并非任何音樂形式只要經(jīng)過“跨界”的整合就一定能煥發(fā)出新光彩,曾經(jīng)被國人寄予厚望的電聲越劇和交響京劇,最終就都沒有獲得聽眾的認可。真正好的“跨界”音樂只有通過全新的自發(fā)創(chuàng)造來完成,只有水到渠成的契合才能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藝術享受。

跨界這個概念,其實也是跨界音樂真正要跨越的。

參考文獻:

[1]倫兵.音樂三主題:跨界、名團、市場[N].中國藝術報, 2005-1.

第8篇:古典音樂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門德爾松;鋼琴作品;蘊含;藝術特點

0 前言

被譽為杰出浪漫主義的“抒情風景畫大師”的門德爾松是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門德爾松的鋼琴音樂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從根本上結合了浪漫主義跟古典主義兩個方面。也就是說,其音樂作品在具備非常豐富的古典主義邏輯性的同時還具備非常顯著的浪漫主義幻想性,所以需要認真審視其作用。門德爾松是繼莫扎特之后出現(xiàn)的最為完美的曲式大師,其作品具有非常顯著的特殊性。他在作品中完美地結合了浪漫主義的志趣跟古典主義的傳統(tǒng),這樣一來就直接賦予作品非常豐富的詩意典雅性,其主要擅長的就是在正規(guī)的古典曲式中納入美妙的旋律,如《小提琴協(xié)奏曲》e小調(diào)就是非常典型的一個曲子,形成了非常豐富的“門德爾松風格”。[1]

1 完美地結合古典主義藝術跟浪漫主義

門德爾松的作品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含有非常豐富的抒情元素,同時門德爾松的作品還充滿著非常豐富的浪漫主義幻想。通過分析其大部分作品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還具有非常顯著的嚴謹邏輯性,其從整體上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均衡之美。門德爾松是浪漫主義代表性人物之一,在分析其作品的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他的作品存在很多浪漫派系的元素。例如,其擅長的就是柔和以及幻想元素的使用,同時其還對那部分古典音樂給予足夠的重視以及關注,其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促使傳統(tǒng)與浪漫完美地交織在一起。門德爾松在重視以及關注古典音樂的過程中創(chuàng)作出的《馬太受難樂》,這部作品得到了人們的重新認可。門德爾松的觀點是:傳統(tǒng)形式的音樂存在非常顯著的價值,同時還存在明顯的現(xiàn)實意義,所以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將其傳承下去。所以,在分析門德爾松作品的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作品到處都有古典音樂所存在的邏輯性。在傳統(tǒng)音樂方面,門德爾松在繼承傳統(tǒng)音樂的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門德爾松在完成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首先,用以下幾個方面的古典音樂體裁作為創(chuàng)作的標準要求:變奏曲、協(xié)奏曲、鳴奏曲、變奏曲、協(xié)奏曲、賦格曲等。其次,他這樣做也是為了從根本上防止陷入古典主義模仿的泥潭中。所以,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完成以下幾種類型作品的創(chuàng)作:區(qū)別于古典主義,同時不丟棄古典主義的音樂。古典派門德爾松陸續(xù)寫了15年的《無詞歌》,分為8卷出版,每卷各6首,一共48首。同時,代表作《無詞歌》也是和浪漫派的分水嶺,是門德爾松獨創(chuàng)的體裁形式。[2]上述提到的48首曲目篇幅都比較長,但是上述歌曲都存在非常豐富的歌唱性旋律以及歌唱性伴奏,同時全部都是屬于完整的歌曲形式,非常精致,并且含有非常豐富的創(chuàng)意,這成為當時門德爾松生活的具體體現(xiàn)。

門德爾松在創(chuàng)新藝術的過程中認為藝術實質上有一個普遍和具有延續(xù)性的基本原則,不管其涉及的是哪一個方面的創(chuàng)新其都是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完成變動的,即使是貝多芬,在其創(chuàng)作過程中也會參照傳統(tǒng)。例如,貝多芬的《第一奏鳴曲》,該作品享譽全球,分析其實際情況我們會發(fā)現(xiàn),其也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莫扎特的音樂特征。所以,在序曲《仲夏夜之夢》出現(xiàn)的時候,有人認為門德爾松完全開辟了新道路。但是對于序曲《仲夏夜之夢》,門德爾松卻認為這跟《菲德里奧》(貝多芬)使用的是一致的標準,其中最為顯著的差異大概就是兩人之間存在不一致的創(chuàng)作思想。在分析門德爾松鋼琴音樂作品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門德爾松對這種藝術創(chuàng)新道路提出了幾點見解。門德爾松在作品中堅持穿插傳統(tǒng)藝術,有一部分人批評門德爾松保守以及傳統(tǒng)。但其實在繼承古典音樂的過程中,門德爾松不是依賴古典音樂或者是抄襲古典音樂,門德爾松保持以下的觀點:要傳承古典音樂,同時還不怎么喜歡只是旋律單一的創(chuàng)作方法。

2 獨立性創(chuàng)作體裁表現(xiàn)

門德爾松的鋼琴音樂作品不僅對古典主義模仿形成限制,同時還制定了古典音樂非常重要的一個標準。在協(xié)奏曲體裁上,門德爾松按照實際情況的需要并沒有使用傳統(tǒng)協(xié)奏曲所存在的雙呈示部屬性,其實質上使用的是聯(lián)合演奏,同時聯(lián)合演奏是在鋼琴跟樂隊兩者之間實現(xiàn)融合的基礎上完成的。在選擇題材的過程中,我們分析門德爾松鋼琴音樂作品之后了解到,其創(chuàng)作的首選均是有效地結合古典主義以及浪漫主義的風格特征題材。在上述基礎上才可以促使其作品具備非常顯著的古典主義特征以及浪漫主義風格特征。例如,1829年7月的《蘇格蘭交響曲》(門德爾松),門德爾松前往蘇格蘭愛丁堡霍里路德古堡,結合自己的所觀所想,產(chǎn)生了《蘇格蘭交響曲》的創(chuàng)作靈感?!短K格蘭交響曲》實質上就是在分析愛丁堡霍里路德古堡典故的基礎上完成,它體現(xiàn)的是古典藝術與現(xiàn)代藝術的結合,以及兩者之間的交織融合。其中存在非常輕快的行板,這是其最為重要的序奏部分,a小調(diào)部分的作曲題材表達哀婉的感情,其主要由雙簧管跟中提琴兩種樂器來實現(xiàn),上述曲調(diào)像是在感嘆古堡。在創(chuàng)作作品的過程中,門德爾松一般會將以下兩位杰出人物作為楷模:巴赫、貝多芬。同時,需要以嚴肅的態(tài)度對待變奏曲的寫作過程,因為這不是炫耀技巧,也不是玩弄聲音。

3 內(nèi)涵明確的音樂情感

門德爾松在分析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提出關于音樂跟語言相關的美學觀。門德爾松認為,在表達語言難以臨摹的情感的過程中,相比語言音樂可以更為明確地表達出情感,在音樂中需要按照實際情況的需要實現(xiàn)感情方面的具體性。在上述的基礎上,由于門德爾松對音樂保持的態(tài)度,因此在實際創(chuàng)作過程中,他一般都會使用音樂來表達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因此,后人才可以很輕易地給他的《無詞歌》中沒有標題的曲子冠名。例如,《春之歌》《浮云》《狩獵》等。

4 結束語

我們在分析門德爾松音樂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門德爾松非常重視詩意典雅,同時重視表達精確的情感,重視表達音樂的形式美。門德爾松的音樂作品具有非常濃烈的抒彩,其涉及的內(nèi)容非常通俗,非常容易看懂,同時還具有非常顯著和豐富的繪畫性。門德爾松的作品不會側重于偉大理想或者是偉大的社會意見,同時也不會側重于磅礴氣勢或者壯麗景象。在打動別人的過程中,他抒發(fā)的是真摯的情感,所以具有非常典型的浪漫主義代表性。

參考文獻:

第9篇:古典音樂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東方“同情觀”中國古典音樂審美

一、東方“同情觀”對審美思維的影響

“萬物有靈觀”是東方原始自然宗教的核心,是先民對外界自然物原初的看法。他們相信萬物是有靈魂、靈性的,靈魂是不死的,人的靈魂在千變?nèi)f化中可轉變?yōu)楦鞣N動植物。因此,先民們認為,整個宇宙的萬事萬物是一個相互依賴、相互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體,動植物和人的生命在本質上是一體的,是同情同構的,是相互感應、彼此滲透溝通的,甚至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這就是東方的“生命一體化”觀念。原始初民在深信各種形式的生命在本質上是一體的基礎上,把客觀存在的自然物、自然力加以擬人化或人格化,賦予他們以人的意志和生命,把他們看成是同自己一樣的具有相同的生命和思想感情的對象。他們認為,那些活動量愈大的對象,物活感愈強,生命力和情感也愈充分。既然自然事物同人類的生命現(xiàn)象和感覺思維有相似之處,原始初民就以一種特別的眼光去看待外在自然,以一種特別的情感和心理去體驗外部的世界。因此,他們不是孤立地、片面地看待外部事物,他們以己度物,以類比的、擬人的眼光去想象、猜測其他生物的活動,對植物與動物產(chǎn)生了“互滲”的、生命交感的“物我同一”“物我不分”的情感。這種“以同情同構、物我交感、物我互滲”的“同情”的結果,形成了自然物與人之間“生命一體化”的生命“同情觀”。這種“同情觀”影響著東方的原始初民審美觀的形成,因此,在“萬物有靈觀”的支配下,根據(jù)萬物的“同情觀”,形成了東方的審美思想。

由于東方審美“同情觀”就是東方審美的基礎,所以,在“同情觀”的影響下,東方審美以自然萬物對人的生命是否有益有害為美丑的判定標準,也就是說,東方審美最核心部分就是天人合一,關注人的生命,以旺盛的生命力的形式為美。這種人本主義的美學思想,同東方人本主義的宗教觀念、東方人本主義的倫理觀念一起構成了東方哲學思想的精髓。由此導致了東方民族無一例外地以生命為美,以生機盎然的動物、植物的形態(tài)為美的特點。埃及美學思想力求表達生命永恒的理念。印度美學中的“梵我如一”的人生理想,正是對人的生命無限延伸的渴求。印度大量性感的雕塑人像,也是表現(xiàn)性力崇拜和對健美的富于性感的肉體的贊美。日本美學可以說是森林美學或植物的美學,植物的生命狀態(tài)成為日本音樂表演的基本姿態(tài)。中國美學中更是具有生命美學的特征。錢鐘書在早年的美學論文中就認為,中國美學是人本主義的美學,它是“通盤的人化或生命化”。中國美學從生死崇拜的藝術造型到龍的意象;從建筑的飛檐到山水花鳥畫;從民俗畫中的棗子、石榴、蓮子等意象到詩歌中的桃花、青松等形象,這些都象征著生命力的旺盛或生殖力的強勁。中國美學范疇中有許多范疇是以人體或植物的生命狀態(tài)來命名的,如肌理、體性、氣、氣勢、風骨、性靈、心、姿、形神等??梢?,天人合一,以生命為美,以生機盎然的生命形式為美的觀念,就是東方“同情觀”影響下的東方審美思想。

二、東方“同情觀”對中國古典音樂審美思維的影響

在東方“同情觀”的影響下,東方審美以自然萬物對人的生命是否有益有害為美丑的判定標準,“天人合一”“以生命為美”的審美觀和“以生動生氣的形態(tài)為美”的藝術表現(xiàn)觀,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古典音樂的審美思維。

1.“天人合一”的和諧觀念,影響著中國古典音樂中音樂結構的審美

在東方“同情觀”的影響下,古代的東方民族都強調(diào)人與天和諧相處,都追求“人與天調(diào)”,人與大自然和諧統(tǒng)一,即“天人合一?!倍松畲蟮睦硐刖褪亲杂X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從《周易》到儒家、道家、釋家都認為,人和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都相融而無真正對立。他們或主張泛愛自然萬物,或宣揚回歸自然,都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融洽。這種追求人與天調(diào)、親愛自然的觀念,對藝術審美有著非常深刻而強烈的影響。比如,關于音樂的構成,《禮記·樂記》曰:“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北热?,莊子在《齊物論》里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同一。”

在中國古典音樂中音樂結構的審美,也體現(xiàn)著這種“天人合一”的和諧觀念。受東方“同情觀”中“天人合一”和諧觀念的影響,中國古典音樂更多地借助其結構來表現(xiàn)天地自然和生命意識的一體化,更多地呈現(xiàn)出一種“游心于萬物之初,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和宇宙觀念,由此而塑造著傳統(tǒng)音樂家隨機開放的以時空意識為先導的藝術思維品格,從而形成一種象征生命運動的主體文化心理的樂之隨心結構范式。他們常常運用一種即興性的自由變化的反復,主體的情感與心理變化隨機發(fā)揮而又統(tǒng)一于結構之中,注重整個音樂進行過程中的感受與體驗,故能給人一種渾然一體的整體美和自然性結構美的印象。所以,中國古典音樂一般是一種散體性的結構,它不追求內(nèi)在的一種張力,而更多考慮的是一種自然的融入,注重對宇宙自然一草一木、一事一理細細嚼味的生命領悟和情感體驗。它的結構猶如水墨畫的長卷構圖,自由而松散,雖然沒有一個嚴格的整體布局,但卻錯落有致,通過音樂速度與節(jié)奏的疏密變換、對比與統(tǒng)一來體現(xiàn)其對音樂的合理組織,即所謂貴在意到情適。比如,《十面埋伏》琵琶古曲,曲式結構采用多段體和變奏的原則,但是音樂之間又有密切的聯(lián)系,具有傳統(tǒng)戲劇及章回小說的敘事特色。這種聯(lián)系,不是靠邏輯和結構來進行整合的,而是自然的一種發(fā)展和變化,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是情感的需要,變化的需要。

2.“以生命為美”的審美觀和“以生動生氣的形態(tài)為美”的藝術表現(xiàn)觀,影響著中國古典音樂的精神內(nèi)涵

東方民族在“同情觀”影響下,形成了“以生命為美”的審美觀和“以生動生氣的形態(tài)為美”的藝術表現(xiàn)觀。這一特點在東方所有的審美形態(tài)上都表現(xiàn)出來,東方民族所產(chǎn)生出的經(jīng)驗性的審美范疇,幾乎都染上了以健旺的生命形式來類比、象征地表達的色彩。比如,東方民族人體美的觀念就是健康、性感、生動、姿態(tài)優(yōu)美、服飾艷麗。對山水之美的要求是雄壯、氣勢、蔥蘢的植被;森林寧靜而深沉,充滿深意。最根本的是,在藝術表現(xiàn)自然與人的時候,無論是對對象的性質、形態(tài)還是其他形式因素方面的展現(xiàn),都以旺盛的生命力和物活感為基準,來傳達生命力之美和崇拜這種美的感情。

正是在這種“以生命為美”“以生動生氣的形態(tài)為美”的觀念的支配下,才使得追求對生命本質的完美表達,對生活中生命情趣的自我表現(xiàn),成為了中國古典音樂的重要精神內(nèi)涵。因此,中國古典音樂均是通過身體與心靈的內(nèi)在體驗的方式去構建或接觸音樂世界,以生命直覺體驗去發(fā)現(xiàn)和把握音樂的內(nèi)涵。所以,中國古典音樂重視情感和體驗,重視從音樂結構到意境要體現(xiàn)藝術家用“心”去完善自身體驗的心理過程;重視把“人”作為中心來加以強調(diào)的深層體現(xiàn)。中國古典音樂美學思維遵循的不是理性的邏輯思維程序,而是情感的、意愿的、欲念的趨向。在古代士人的觀念里,音樂是心靈世界的直接產(chǎn)物,“音者,心聲也”的說法就曾得到歷代士人的擁戴。從對聽者心靈的攫取來說,音樂由于是發(fā)乎人心,比語言要顯示出更多的優(yōu)越性,所以孟子說:“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币簿途哂衅毡榈拇硇???梢?,中國古典音樂就是由聲構成音,由音構成樂,由樂表現(xiàn)為音樂的整體藝術。正如《禮記·樂記》中的《樂象篇》曰:“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fā)外,唯樂不可以為偽?!边@段話揭示了音樂極為豐富而又高尚的境界,它無疑是一種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及人的生命力的表現(xiàn),昭示著人類靈魂之真。《天聞閣琴譜》所記載的古琴曲《流水》,之所以被演奏者鐘愛,就在于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對自然的靜穆觀照,以及同宇宙自然相與悠游所產(chǎn)生的體驗境界,它所激起的不單純是情緒變化,更是生命之道的超升。所以,樂曲雖然表面上是對景物的描述,而實質是借景抒情,體現(xiàn)著一種坦蕩闊大的胸襟以及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境界。正如康斯坦丁諾夫《音樂美學原理》所言:“音樂擁有極完美的手段,以精確地組織音樂能夠廣泛引起那些情緒、感受和情感,并在那些情緒、感受和情感中反映特定時代的、社會階層的、特定類型人所特有的復雜的人的態(tài)度?!闭窃谶@種“以生命為美”“以生動生氣的形態(tài)為美”的審美觀念的支配下,中國古典音樂才走上了重神輕形,追求音樂中體現(xiàn)最高境界的精神內(nèi)涵的道路。

綜上所述,在東方“同情觀”的影響下,東方審美以自然萬物對人的生命是否有益有害為美丑的判定標準,形成了“天人合一”“以生命為美”的審美觀和“以生動生氣的形態(tài)為美”的藝術表現(xiàn)觀,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古典音樂的審美思維。

參考文獻:

[1]亨廷頓,周棋等譯.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