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文學價值中的真善美范文

文學價值中的真善美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學價值中的真善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文學價值中的真善美

第1篇:文學價值中的真善美范文

【關鍵詞】文學 真 善 美

文學作品中的真善美是什么?這三者是什么關系?對此,我將結合文學理論家及美學家關于真善美的理論成果和我自己的個人見解逐個進行探索。其中,也插入我自己對某些作品的評論。

一、文學的真實性

古今中外的文藝理論家、藝術家、美學家,在文藝實踐中都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因而極力提倡文學藝術的真實性。劉勰在《文心雕龍》里提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他認為文詞的華美、想象的奇特都不能有損于文藝的真實。法國19世紀現(xiàn)實主義大師巴爾扎克曾基于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斷言:“獲得全世界文明的不朽的成功秘密在于真實”“藝術家的使命就是把生命灌注到他所塑造的這個人體里去,把描繪變成真實?!倍韲艹龅奈膶W批評理論家別林斯基則從讀者接受的角度強調,“真正的藝術作品永遠以真實、自然、正確和切實去感染讀者”,這樣的作品越多,“你和它之間的內(nèi)在情意和聯(lián)系也就越深入,實切而不可分割”。

首先,藝術真實首先要具有“真實性”,能反映作者對對象世界的合理、合情的理解、反應、闡釋,體現(xiàn)著“歷史理性”的真實。如的《雷雨》通過假定性的情景表現(xiàn)來三十年的人物變化,發(fā)泄被壓抑的憤懣,暴露出封建大家庭的罪惡,批判當時社會制度的腐朽。作品以短短的四幕悲劇,達到以真實、自然、正確和切實去感染讀者。藝術的真實并非完完全全的生活現(xiàn)實,《雷雨》并非生活現(xiàn)實中存在的,而是作者經(jīng)過藝術的創(chuàng)造,與“善”“美”共生并存的審美真實,從而成功的把三十年的變化濃縮成短短的一天來表現(xiàn)作品的主題。

其次,要有對生活現(xiàn)象虛構的合理性。生活真實雖然為文學創(chuàng)造提供了原型啟示,而且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藝術真實在根本上受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決定和制約的同時,又是對生活真實的超越。法國19世紀現(xiàn)實主義大師巴爾扎克就斷言:“獲得全世界聞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實。”人們在評價文學作品時,總要把作家虛構的世界去同社會生活相對照,尋找其間的聯(lián)系,看其是否達到虛構世界與真實生活的“幻想的同一性”,這并不是說作家必須正面、直接描寫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事物,而是指作家對現(xiàn)實生活的任何夸張、變形、抽象,都可以讓讀者在想象的世界中理解和相信。有許多作品所描繪的,是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發(fā)生和存在的。如《西游記》雖為神魔小說,但它“講妖怪的喜、怒、哀、樂,都近于人情,所以人都喜歡看”。小說中孫悟空七十二變時從身上拔下的毫毛,本來是實際生活中猴類身上的實有之物,只不過對它的功用作了審美的歪曲而已,但這樣的歪曲、虛構卻總是用真實情感,把人們帶到一個與現(xiàn)實生活不即不離的藝術天地,讓人反思、體味,從而體現(xiàn)出其虛構的合理性。

總之,真實性對文學藝術創(chuàng)造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要把握好文學的“真實性” ,對生活現(xiàn)象虛構要合理。正如高爾基也說過:“文學是以其真實而才偉大的一種事業(yè),所以關于文學必須得講真實。”所以文學追求真,就是要反映真實,表現(xiàn)真情,追求真理,就是要講真話。

二、關于文學中的善

盧善慶先生曾提出過善的兩種含義:一是道德意義的善,“人的個體的思想行為符合階級或社會的普遍關系時,就稱為善?!绷硪环N是“功利意義上的善”,事物符合人的某種利益,稱為善。倫理和情感即善,善是就作品的思想水平和道德觀念而言的。英國學者梅內(nèi)爾先生非常重視文學作品道德教化,他認為“具有第一流價值的作品”是“對人生某個中心問題表現(xiàn)或表達了一種強烈道德關注”。列夫?托爾斯泰認為“藝術的目的在于宣傳道德,并不在產(chǎn)生美感”。這也充分說明了善與道德規(guī)范的密切關系。

“善”,就是要求我們的文學要積極反映和弘揚那些人與人之間友善相處、團結互助的事物和行為,以及對丑惡、腐朽和陰暗事物的排斥。《雷雨》里盡管寫的是丑事,如周萍與蘩漪的關系,后母與兒子勾搭,看到的是對封建大家庭的控訴和對蘩漪的贊美,她具有勇敢爭取真情感的性情,她有火熾的熱情,一顆強悍的心,她敢沖破一切的桎梏,做一次困獸的斗,自然是值得贊美的,體現(xiàn)著文學的審美價值要追求“善”。作品富于感染力的情境潛移默化的被讀者所認同和接收,即使劇中主要以“極端”和“矛盾”的氛圍為基調,劇情也彌漫著郁熱的悲傷感,卻以誠摯的情態(tài)感染讀者,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作為善的終極價值體現(xiàn),人文關懷是一種崇尚和尊重人的生命、尊嚴、價值、情感自由的精神。對蘩漪的同情、周沖的可愛都體現(xiàn)作者的“以人為中心”。

人文關懷是善的終極價值體現(xiàn),它成為作家們自覺的價值追求和神圣的社會職責。優(yōu)秀的作家作品,無不高揚人文精神。托爾斯泰曾說:“他是經(jīng)常地、永遠地處于不安和激動之中,因為他能夠解決與說明的一切,應該是給人們帶來幸福,使人們脫離苦難,給予人們以安慰的東西?!卑徒鹫f他的小說都凝聚著強烈的情感,矛頭是指向“一切舊的傳統(tǒng)觀念,一切阻止社會進化和人性發(fā)展的不合理制度,一切摧殘愛的勢力”。從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到蘇軾、陸游、辛棄疾都留下憤世嫉俗、憂國憂民的詩篇,人文關懷在他們的詩作中鮮明地體現(xiàn)著?!都t樓夢》的不朽魅力主要不是愛情故事的本身,而是源于它對專橫的封建勢力的怨恨和對美好事物被摧殘的痛惜。在這些優(yōu)秀作家作品中都高度地體現(xiàn)出的人文關懷和強烈的向“善”的傾向性。 總之,“善”必須包含在“真”與“美”之中,好比撒糖于水中,飲水才知甜味。而不允許把傾向性游離于形象之外。 “善”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它必須存在于真的反映和美的形象之中。我們要理解好文學作品中的“善”的人文關懷,把握好善的價值追求和價值取向。

三、關于文學中的美

“美”即藝術的完美性,既指作品的形式與內(nèi)容和諧統(tǒng)一,具有藝術個性,體現(xiàn)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也指作品內(nèi)容符合了人類的價值要求,具有使人愉悅的問題。同時,美不僅僅是指對美的確證,還應包括對丑的否定、摒棄。“我認為審美是在具體的作品中就表現(xiàn)為一種生動的氣韻”。歷來評論界有相當多關于“美”的闡述,有形式美、圖畫美、意象美、自然美、社會美、人性美等。

總之,美是由個人審美經(jīng)驗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關于美的審視會因個人意識的不同而存在差異。

比如畫面美,我們所說的藝術形象的一個重要特點,就在于它能夠提供讀者一幅幅具體可感的生活畫面,使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蘇軾曾經(jīng)稱贊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味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闭f明了詩與畫有著共同的特點。鮮明的圖畫性是不可缺少的。王國維以“不隔”作為詩歌的美。又如柳宗元的《江雪》,給我們帶來廣大遼闊、浩瀚無邊的冬景,讓讀者沉醉在這美麗的圖畫中。我們欣賞文學藝術時,不只看到某一具體生活場景的圖畫,而是讓人想起的各種典型畫面。如溫庭筠的“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不僅使我們看到天寒地凍、黎明早起的旅客的情景,也使我們聯(lián)想到在各種情況下經(jīng)歷路途辛苦的行人。奧賽羅、阿Q的形象,不只是在我們頭腦里浮現(xiàn)出生動的“這一個”,還使我們聯(lián)想到許多和他們同類而類似的人,因而被稱為“熟悉的陌生人”的形象。文藝的圖畫性和典型性結合在一起,既使人感同身受,景如親歷,又引人比物連類,聯(lián)想不窮,它是構成藝術美的一個重要條件。

比如形式美,有建筑美、音樂美。其中聞一多先生的作品最突出了,其中的《死水》沒有突出的文字,也沒有缺少哪個字,詩型整整齊齊,卻能沖擊我們的眼球,體現(xiàn)了詩體的靈動之美。如《色彩》,那種節(jié)奏感強烈,音律和諧,一氣呵成,具有音樂美,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

比如意象美,由于意象本質上是“表意之象”,用形象直接表達這里的文學藝術作品?!独先伺c?!分械拇蠛R庀蠼o我們心靈的震撼,讓人感覺到那種凄美,桑提亞哥的生存方式的艱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這些讓人感覺到秋的意象之凄美。

比如風情美和人性美?!哆叧恰罚且环裥源緲愕牡赜蝻L俗畫,畫中生活著“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 在節(jié)日里,傾城出動,到河邊、上吊角樓觀賞龍舟競賽,參加在河中捉鴨子比賽,“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鴨子的主人”。還有舞龍舞獅、放煙火,小城到處沉浸在歡樂與祥和的氣氛之中。在營造的社會場景,沒有階級,沒有壓迫,充滿人間真情,每個人都那樣質樸而善良,人與人之間只有友愛、信任與互助,從而使作品更生動地表現(xiàn)了邊城人民健康、優(yōu)美、質樸的湘西地方風情美與人性美,讓讀者去感知湘西那秀麗的風光、那純樸的民風、那正直樸素的人性美。歷史上的許多文學作品都因為對人性美的精彩描寫而成為不朽。文藝復興初期的人文主義者薄伽丘的《十日談》等作品站在人本主義的立場對人性美做出了全新闡釋,使對美的追求和欣賞在那個時代重新成為自然。雨果的《悲慘世界》因為其閃耀著人性的光芒成為經(jīng)典的傳世之作。法國作家莫泊桑的《項鏈》向我們展示了瑪?shù)贍柕?、路瓦栽和佛來思?jié)夫人誠實守信的優(yōu)良品質,弘揚了純潔的人性美?!读荷讲c祝英臺》等文學作品廣為人們傳頌,是因其以獨特的民族性反映了人情美、人性美?!端疂G》中的朋友義氣,《西游記》里的師徒情義都彰顯著這種人性美,使其成為不朽名著。吳宇森的《奪面雙雄》是他在好萊塢最成功的一部電影,是因為表現(xiàn)了槍林彈雨下的人性美。茹志娟的《百合花》為人喜愛也是表現(xiàn)了戰(zhàn)爭中的人性美。

總之,我們所探討的美,就是要在真和善相統(tǒng)一的基礎上,滿足人們對美的追求和需要。對美的追求,既是人的一種本性,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象征。文學從本質上講就是審美的,它是作家對美的事物的觀照、體味、感悟的結晶。雖然它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但它具有一種審美形態(tài),它給人帶來的審美愉悅,是別的任何意識形態(tài)都不能替代的。

四、真善美的和諧統(tǒng)一

文學中的真善美是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走向任何一個極端都很危險的,所以我們還是站在天平的中點――“真善美對立統(tǒng)一說”。

真、善、美,他們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同時,仍保持著自己原有的別的沒有的個性。我們可以是歷史學家,注重《水滸傳》的“真”;我們也可以是倫理家,重視《水滸傳》的“善”;我們可以是美學家,聚焦《水滸傳》的“美”。

生活中真實的東西并不是每一樁都具有“美”與“善”,必須經(jīng)過文學家的加工取舍才能夠構成藝術形象,才能表現(xiàn)出健康的審美情感。同時,生活中真實的東西常以分散個別的形式而存在,只有通過藝術形象將其集中概括,才能成為審美的對象。這說明真、善、美各有自己的屬性,又必須在文學創(chuàng)造中得到完美的統(tǒng)一。“崇真、揚善、贊美是所有藝術創(chuàng)造哲學義理指向的最高審美原則的概括?!?/p>

真、善、美的涵義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社會斗爭和藝術實踐的發(fā)展變化而發(fā)展變化的。抽象的、超脫時代、超社會、超階級的、永恒的真、善、美是不存在的。

【參考文獻】

[1]王秋榮.巴爾扎克文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143.

[2]別林斯基文學.梁真譯.新文藝出版社,1958:4-5.

[3].矛盾論.選集,第1卷:305.

[4]魯迅.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328.

[5]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101.

[6]聞一多詩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7]列夫?托爾斯泰.談作家的責任,西方古典作家談文藝創(chuàng)作.春風文藝出版社,1983:513.

[8]巴金.探索與回憶.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285.

[9]童慶炳.文學的格式和審美本質.文學審美特征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10]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117.

[11]聞一多詩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105.

[12]王秋榮.巴爾扎克文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

[13]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26.

[14]陶伯華.美學前沿.中國人民出版社,2003:192.

第2篇:文學價值中的真善美范文

素質教育一方面開發(fā)人的潛能,體現(xiàn)教育的功能性價值,確立人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關注人的發(fā)展,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并促進人的自我完善。因此,素質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yǎng)主體真善美和諧統(tǒng)一的完滿人格。

二、人格和人格教育

人格具有復雜性、穩(wěn)定性、傾向性、獨特性等品質。教師人格既包含教師群體應共有的普遍性的心理品質,又包含每位教師作為獨特的個體所別具一格的心理特征,前者具有公共性和穩(wěn)定性傾向,后者具有特殊性和個性化傾向,兩者使得教師人格更鮮明、更豐富。

“教育首先是人學!”這可以說是蘇霍姆林斯基的人道主義教育宣言。他用深情的目光對準每一個人的心靈,幫助每一個人打開眼界看到自己,看到自己那獨一無二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源泉,看到自己的強大優(yōu)勢,并為自身個性的充分發(fā)展而自豪、而驕傲。這才是人格教育,這樣的教育會賦予每個主體自我開發(fā)的不竭動力。

三、教師人格的隱性價值

教師人格既包括以塑造民族未來為己任的群體的總體價值取向和理想化的精神風貌,又包括作為個體的人在其人格構成上的獨特性和個性化的傾向。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教師人格對學生身心長遠、全面、和諧地發(fā)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隱性價值。

1.激勵價值

教師人格中那種高潔的理想精神、虔誠的敬業(yè)態(tài)度和強烈的求知欲激勵著學生好學進取、 奮發(fā)向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學生能受教師的人格鼓舞,把學習轉化為一種內(nèi)動力,那么,這種教師對學生無形的“影響”和“震撼”,則是學生終身的財富。

2.示范價值

教師如果是“經(jīng)師”,只是以空洞蒼白的道德說教,從外部制約學生道德行為,那么學生就不會有動力對靈魂作自我審視和自我反省,更不會用活生生的道德規(guī)范來衡量自己并作出自我調節(jié),甚至產(chǎn)生逆反心理。所以,教師應該是“人師”。誠實、勤奮、公正、廉潔、堅持原則、追求平等、善惡分明、光明磊落,這些優(yōu)秀的道德品質和行為,對作為道德主體的學生具有顯著的示范價值,使其能自覺主動地按照教師所顯示出的具體的道德規(guī)范去校正自己的道德行為,并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

3.促進價值

教師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深思慎行、不屈不撓,具有堅強的意志力和頑強的毅力。在學生成長的每一個日子里,他們深切地感受到教師托舉生命的頑強和剛毅,并把這種對意志力的心靈體驗內(nèi)化為自己一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志,這對獨生子女來說比掌握任何知識和能力都重要。

四、語文學科和人格教育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賦予了它在培養(yǎng)真善美統(tǒng)一的人格教育中的特殊的使命,因為語文學科本身就包含著豐富的真善美的教育。

1.真的教育

求真亦即求知,“求知是人類的天性”。語文教育教人求真,主要目標有二:一是教人探求真知,即語言文字本身的內(nèi)在規(guī)律;二是教人堅持真理,即不迷信權威,不屈從傳統(tǒng),勇于探求和堅持真理。教人求知就是追求人的智慧人格,要使學生敢于思想、善于思考、學會認知、學會學習。

2.善的教育

求善或向善是人類生生不息的永恒追求,教人求善就是培養(yǎng)主體的道德人格。人們追求善的活動的形式是豐富多彩、無限發(fā)展、永無止境的。漢語言負載著幾千年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個生和睿智,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極其輝煌的人文精神。語文教育不要作形而上學的牽強的解釋,讓學生自己打開語文的“寶藏”——開闊視野、凈化性情、增添智慧、提升精神、品嘗人生、認識社會,從而內(nèi)化成一定的道德人格。

第3篇:文學價值中的真善美范文

關鍵詞:現(xiàn)代女性;易安詞;真善美

一、易安詞之“真”

高爾基說:“文學是巨大而又重要的事業(yè),它是建立在真實上面的,而且在與它有關的一切方面,要的就是真!”李清照就是中國歷史上在詞中以女性的身份、女性的口吻、女性的視角抒寫自己真情實感的第一人。正如胡云翼在《中國詞史大綱》中深切地說:“以前一切男性詞人所的閨情, 所的婦人語放在清照面前, 都要黯然失色。”劉勰也曾說過:“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盵1]。清照時時遵循著“字字如肺肝出”的宗旨,以其自身的真感,寫出篇篇令人驚嘆不已的佳作,千百年來深受讀者的喜愛。歷史上也曾有過一些男性詞人擬寫女人之態(tài)、女人之情,但正如龍榆生所說:“易安傷離之作,大抵皆為明誠而發(fā),所謂‘女子善懷’,充分表其濃摯悲酸情感,非如其他詞人之閨情,終有隔靴搔癢之嘆?!保ā妒裨~敘論》,《李清照集箋注》引)[2]并未真正的將廣大女性的“真”恰如其分的表現(xiàn)出來,因此李清照的詞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如《浣溪沙》[3]:“秀面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边@首詞李清照善于抓住一瞬間的動作,從側面描寫女子的笑臉和潛藏心底的愛情苞蕾的情態(tài),她大膽的展開半張素箋,揮動一只彤管,把一腔思念、與幽怨一股腦的傾瀉給自己深深依戀的意中人,朦朦月光里,憧憧花影下,一對玉人相依相偎,傾訴著相思相愛的情話。這首詞就是李清照年輕時的真實寫照,她沒有壓抑愛情所帶來的快樂,相反,卻把愛情和生活給自己帶來的愉快和幸福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人們一起分享她的快慰。讓讀者跟著她的悲而悲,跟著她的喜而喜。展示千百年前的她大膽天真、活潑可愛以及期盼愛情的細膩幽深的情感,把對愛情和生活熾熱的追求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清照詞能夠如此之真的表達自己的真性情,真情致,真的讓人忘了這已是相隔千年,完全是現(xiàn)代女性意識的體現(xiàn)。

二、易安詞之“善”

魯迅在談到“真善美”作為文學批評的美學標準時,曾把“善”置換成“前進”一詞,即不僅有利于社會前進或是進步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個體人的自由的、全面的發(fā)展。實現(xiàn)人的本真性,自由自覺的內(nèi)本質。[4]在中國宗法社會,封建專制制度及其政治道德思想的歷史土壤下產(chǎn)生的男尊女卑和三綱五常,深深的禁錮了中國古代女性對生活的渴望、對愛情的向往和對自我價值的追求。李清照在我國女性文學歷史上樹立了一座豐碑。她在《詞論》中“歷評諸公歌詞,皆摘其短”,她的詩文駢賦都針砭時弊,表現(xiàn)出超越當時男性的視野與才情?!对粕丶?詞壇叢話》對其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評價:“李易安詞風神氣格,冠絕一時,直欲與白石老仙相鼓吹。婦人能詞者,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之空絕前后者?!崩钋逭赵凇朵聪信d頌詩和張文潛(兩首)》深刻的指出了唐朝安史之亂是由唐玄宗的荒無道、臣僚間相互勾結、奸佞大臣導致的。她以高度的政治眼光,借古諷今,直接批判最高統(tǒng)治者的昏庸無能。

李清照不是只知道吟風弄月、兒女情長,而是在內(nèi)心深處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的國家。如《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婉約中帶有豪放,柔弱中帶有堅韌。“過江東”三個字在當時來說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字眼,清照卻相當大膽的寫在了詞中,并很巧妙的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真可謂是神來之筆。這首詩使我們更加強烈地感受到在她的詩中所表現(xiàn)的那種愛國熱忱和對最高封建統(tǒng)治者極為不滿的批判精神。在關鍵時刻,她作為一位女性以“金剛怒目式”的雄壯崇高之氣挺身而出,站在歷史的前端,站在了政治的風口浪尖上,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她以女性的視角,勇敢的在封建社會公開的表達了她對愛情的向往和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并將自身的命運與民族的興衰聯(lián)系在一起,關注社會狀況,體現(xiàn)了女性的真正價值,也鮮明的反應了女性價值的覺醒,她強烈的女性意識是末代文明與近代文明接軌的標志。[5]

三、易安詞之“美”

繆鉞在《詩詞散論》中說:“有理想、能超脫,用情而不膩于情,賞物而不至于物,沉摯之中,有輕靈之思,纏綿之內(nèi),具超曠之致,言情寫景,皆從高一層著筆?!币装苍~不僅詞美,而且意美。謝天振最早提出“文化意象”這個概念名詞,文字作為文化意象的載體,是從語言層面上處理文化意象的重點。意象是中國文化特有的范疇,很早就出現(xiàn)于中國古典哲學、美學與文論中。意象是詩歌的靈魂,詩人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來傳染和溝通讀者。李清照的詩詞中不乏各種形態(tài)多樣的意象:花、草、木、酒、風、雨等大量豐富的意象,在她看來“一切景語皆情語”?;ㄊ撬囊环N寄托,是她情感的升華,是全部性情的寫照。從她嬌羞盛開的明艷之花,到“瘦”、悲涼的飄零相思之花,到憔悴孤獨的毀滅之花,無一不是流露出了她生活的全過程。郁達夫:“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她知花、愛花、賞花,她存留的65首詞中,寫花得有54首,梅花(青梅、紅梅、白梅)、牡丹花、芙蓉花、蓮花、桂花、等等。

現(xiàn)在我們以梅花為例,如:《孤雁兒》[6]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沈香斷續(xù)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這首詞詞人賞著梅花,聽著《梅花三弄》,忽然想到了自己的丈夫,內(nèi)心的孤獨寂寞達到了極限,物是人非,下片中詞人用典,折一支梅花,天上人間卻無處可寄,梅花的意象美貫穿全詞,統(tǒng)領全篇,將詞人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美的審美價值更是溢于言表。梅花清雅而不庸俗,空靈而不板滯。范成大說:“梅以韻勝,以格高”。李清照也是非常喜歡梅花的,常常以梅花自喻,“將自我情感體驗和認識自覺化為外界對象的認識形式和表現(xiàn)形式,使自己的個性氣質升華為作品悲喜交融的抒情情調和藝術形象的個性氣質,從對象自我化進而自我對象化形成了創(chuàng)作的個人風格”。[7]

李清照以其獨特的情感把傳統(tǒng)的審美情興發(fā)揮到了高超奇妙的渾然天成的意境。她用豐富細膩的情感去感受四時推移,滄桑變遷,物是人非。宗白華在《中國藝術意境的誕生》中說: “中國藝術意境的創(chuàng)成, 既須得屈原的纏綿悱惻。纏綿悱惻, 才能一往情深, 深入萬物核心, 所謂‘得其環(huán)中’”。[8]不論是寫“ 雨疏風驟”后海棠的《如夢令》, 還是寫“ 縱愛惜, 不知從此, 留得幾多時”的《多麗》, “薄暮、細風吹雨、欲謝恐難禁”梨花的《浣溪沙》, 亦或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的《清平樂》, 其它如“ 湖上風來波浩渺, 秋已暮, 紅稀香少?!薄对雇鯇O》“ 門外誰掃殘紅,夜來風?!薄对雇鯇O》, “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钡摹段淞甏骸范加袦喨惶斐傻囊饩场W诎兹A之“環(huán)中”對詞而言可能即是況周頤之“詞心”,而李詞深得其妙, 才能把纏綿的離愁指歸到情感的核心, 而獲得一往情深的藝術魅力。整個情感發(fā)展既變化多姿, 曲折有序, 又層層加深, 步步擴展, 情感力度濃度深度漸次加大, 從而使全詞渾融一氣, 妙若天曲, 達到情深邈密的境地, 頗有曲徑通幽之佳境。

結束語:

李清照深得婉約詞的精髓,她的詞平易而不俚俗,雅飭而不繁縟,辭淡于水而味濃于酒,不管是抒寫愛情生活的真情實感,還是抒寫夫妻別離刻骨銘心的相思之痛,亦或是國破家亡、悲歡離合、憂國憂民之情都從根本上反映人類的自身情感,心理的歷程與變遷,以及與人密切相關的道德倫理等,她注重表現(xiàn)女性情感世界,充分展示了其個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構成了一部女性情感歷程的巨著。李清照的詞作融合了內(nèi)心情感的“真”和藝術風格的“婉”,并且達到了“真”與“婉”完美統(tǒng)一的境界,真正達到了“真”“善”“美”的統(tǒng)一,從現(xiàn)代女性角度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中華書局,1958.

[2] 轉引自徐培均.李清照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唐圭璋.《李清照詞鑒賞》.齊魯書社,1986年4月版,第14頁.

[4]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5] 余愛春,梁迎春.《女性自我的意識與張揚――論李清照、舒婷創(chuàng)作中的女性意識》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

[6] 薄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第23頁.

第4篇:文學價值中的真善美范文

[關鍵詞] 《大太陽》;真善美;文化;價值取向

以汶川地震為題材的電影《大太陽》由楊亞洲執(zhí)導,是一部以汶川地震后廢墟上的人們走出災難陰影、重建心靈家園為題材的電影。影片塑造了一位平凡而偉大的母親形象,體現(xiàn)了災區(qū)人民堅強、樂觀、積極的人性光輝和精神世界。影片以小人物為主角,展示人性中最平凡的美好,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善美,體現(xiàn)了楊亞洲作品一貫追求的文化價值取向。

一、真

真,即真實。應該說,真實的生活是各方面的,災民在災后重建狀態(tài)里疲憊而麻木地生活著是真實的,衷心感謝黨和政府給汶川帶來新生的感恩之情也是真實的?!洞筇枴芬陨羁痰乃枷雰?nèi)涵、嚴謹?shù)膭?chuàng)作態(tài)度和細膩內(nèi)斂的表現(xiàn)方式,運用現(xiàn)實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全方位展示了災后人民真實、痛苦、矛盾與掙扎的心靈重生之路,真實地詮釋出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歷經(jīng)各種艱難險阻而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細節(jié)的真實?!洞筇枴返恼嬷饕憩F(xiàn)在,注重細節(jié)上與現(xiàn)實生活的接軌,表現(xiàn)的是人們的真情實感。為了力求電影的真實感,影片從細節(jié)著手,全都是實地取景拍攝,連道具都是真的,影片中我們看到的書包、學生卡、鉛筆盒等,全都來自于廢墟下。

影片善于用細節(jié)去挖掘和體現(xiàn)人性的光輝。電影以一對選擇在“5•12”當天辦理離婚手續(xù)的夫妻為開篇,用土法煉鋼的手段再現(xiàn)了當日那些身陷災區(qū)、彷徨無助人民的即時反應,慢動作和特寫鏡頭成功地揪住了每一位觀眾的心。之后的畫面非常跳躍地來到兩年之后,地震兩周年祭現(xiàn)場。獵奇式外地游客與如同行尸走肉般了無生氣、掙扎生存的災民形成鮮明的對比。在災后故事中,震后場景更是真實到觸目驚心。在真實的廢墟上,二用挖土機將河水撒向空中,銀杏為了回避心靈創(chuàng)傷的酗酒。斷開兩半的“人定勝天”巨石,銀杏打開兒子生前博客后那些在地震中喪生的孩子們的留言在畫面上飛馳,這些畫面都具有極為強烈的表現(xiàn)力,把一種很沉痛的信息傳遞給了觀眾。而櫻桃兜售紀念品和向心理醫(yī)生索要奧特曼、廣場上的相親大會等細節(jié),又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歷經(jīng)劫難的人們勃發(fā)的生命力,因而也更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情節(jié)的真實?!洞筇枴分械暮芏嗲楣?jié),如影片中銀杏、櫻桃向前來災區(qū)旅游、賑災的游客出售、地震紀錄片光盤等情節(jié),都取材于汶川群眾的真實生活。正是由于取材上的真實,流露出來的也是真實的情感,使影片自始至終都貫穿著“真情”二字,讓如今現(xiàn)實生活中越來越找不到純真的都市人從中得到了一種感情的慰藉。

只有真實的才是最感人的,《大太陽》中所閃耀的真的人性光輝,帶給我們以震撼和感動。影片后段,舞蹈場面,煙花場面,銀杏對領養(yǎng)孩子的老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情節(jié),幾個游客面對重建后的汶川災區(qū)大發(fā)感慨的情節(jié),眾司機協(xié)力為待產(chǎn)的銀杏讓路的情節(jié),吊車吊起銀杏的車背景升起一輪紅紅的大太陽的場面,都繼承了之前畫面的表現(xiàn)力,傳遞給我們的是堅韌、感恩和希望。

人物的真實。電影藝術只有與人的生活、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才能叩響出生命的感覺,探尋到生活的意義。作為一部以地震為題材的主旋律電影,《大太陽》把關注點放在了生活中的“人”身上,用最敏銳平實的眼光捕捉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將最細膩真實的鏡頭對準尋常人家,講述平民百姓的冷暖人情。

《大太陽》關注的是汶川人在地震災后的心靈重建,斷壁殘垣可以重建,但心靈的破碎卻難以修補。銀杏在地震之前的創(chuàng)傷是丈夫的外遇,地震之后是兒子的離世,對于正常人來說,這樣巨大的打擊之下,想要淡定是很難的。所以,銀杏在地震一年之后,仍然要靠酒精的麻醉來度日,酗酒成為銀杏每日生活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旁人見了也是無能為力。《大太陽》的可貴之處就在于沒有極力展現(xiàn)災后居民美好的一面,他們的創(chuàng)傷不會這么快彌補起來,這是現(xiàn)實,他們沒有想象中那么堅強,也沒有想象中那么脆弱,這種傷痛不會很快散去,他們每天都要面對這種心靈傷痛帶來的困擾。通過影片,我們可以真切了解到汶川人民的生活,而不是簡單地從新聞播報上看到他們目前的衣食無憂。影片通過災后人們心靈重建的真實經(jīng)歷,通過塑造失去孩子的銀杏、石大川等一批真實鮮活的人物形象,關注他們每一個人在現(xiàn)實生活層面以及精神生活領域的艱難,尤其是每一位震區(qū)人民心靈上所遭受的巨大創(chuàng)傷,呈現(xiàn)出人們走過的這樣一條真實、痛苦、矛盾與掙扎的重生之路。

《大太陽》把鏡頭對準汶川的廢墟,對準那些古老陳舊的院落,電影里多次用俯瞰的鏡頭拍老屋的天井,拍攝在里面生活的渺小而脆弱的人,這個意象是作品關懷的情感基座,正是因為渺小,他們的堅忍才愈發(fā)令人動容。

二、善

善,即善良、善解人意,對社會、對人類的寬容豁達,是一種和諧美好文化的傳播。弗洛伊德在其人格結構理論中提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其中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guī)范,它惟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但在馬斯洛所提出的基本需要層次理論中,我們發(fā)現(xiàn),每個人都有一種歸屬感和認同感的需求,因而他不可能為所欲為,本我將必然受到自我及超我的約束。在這種壓抑下,觀眾可以通過電影進行轉移升華,可以通過電影進行社會可接受的方式來宣泄內(nèi)心的欲望。在這種宣泄中,觀眾在得到滿足的同時釋放了緊張情緒,同時達到心靈的凈化和道德的陶冶。

《大太陽》不僅追求真,而且充滿著對善的追求,影片在讓人們了解到現(xiàn)實殘酷和無奈的同時,也讓人們體會到人性的美好,感受到生活的溫暖,看到人生的希望。影片注重宣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精神,歌頌真、善、美,倡導誠信、諒解、寬容,鼓勵珍惜親情、忠于愛情。

災區(qū)人民的心靈重建,是影片的聚焦點?!洞筇枴窙]有太多重視災難的場面,而是從幾個人物在地震后的心理創(chuàng)傷入手,層層遞進地撕開黑暗和陰影,用陽光照亮生命的光彩。影片集中關注的是銀杏的精神重負,她在地震中失去了18個親人,兒子石頭的遇難更是其心中難以解脫的痛。她以酒麻醉自己,背著滿筐無償送給祭訪的客人,并向他們反復傾訴自己及汶川人遭遇的災禍。石大川本來已經(jīng)同銀杏離婚,但地震之后面對精神抑郁的妻子銀杏,他不離不棄,用行動對陷入震后蛹式精神病的銀杏進行拯救,他在“勝天”的危房中守護銀杏,無論銀杏如何怒罵他他都沒放棄,他積極配合鎮(zhèn)長和鎮(zhèn)上的醫(yī)護人員,積極幫助銀杏康復。

患難之際見真情。人之初,性本善。無論這是不是真理,善良卻始終是我們所向往的,也是最能打動隱藏在我們堅硬外表下的柔弱心靈。對每個具體的生命過程而言,淺的是人生的表象,而深的是人的情感世界。將心比心,以情動情,是溝通創(chuàng)作者和觀眾心靈的最有效的途徑。

三、美

美,即心靈美,對人性,對人的價值的尊重。美,不單純指形式上的美、外表上的美,而是指向每個事物的內(nèi)在核心,指向每個人的內(nèi)在靈魂。心靈的美,可以超脫時間光陰,可以超越國界種族。在電影中,美通過潛移默化、寓教于樂、以情感人的方式,引起人們思想、感情、理想和追求等發(fā)生深刻變化,使人們不知不覺地受到熏陶感染,獲得極大的審美滿足和審美愉悅。

盡管《大太陽》是一部表現(xiàn)地震題材的作品,但影片中始終透露著一種唯美文化。影片用簡單的人物關系構建出感人的故事情節(jié),表現(xiàn)唯美的愛情,尤其是讓人流淚的親情,這種親情大多執(zhí)著但不瘋狂,往往屢經(jīng)挫折,但在挫折中變得更加堅強,不管現(xiàn)實多么殘酷,希望從不泯滅,因而使影片整體看來浪漫感人。原本的廢墟在楊亞洲導演的鏡頭前,呈現(xiàn)出一種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美感。女主角背著的那一筐,總是讓人心里裝著滿滿的回味,滿滿的思量。

汶川地震,可以說是這一代中國人心中抹不去的痛,或多或少,沒有多少人可以完全無視。雖然《大太陽》大量的鏡頭對準了廢墟,但是影片沒有刻意地去傳達“哀、悼、悲”這樣的情緒,影片中的人,不論男女老幼,在感情上,雖然各自承受著各自的磨難,但是沒有一個人屈服,體現(xiàn)出一種堅忍不拔的民族精神,無論多么巨大的災難,也磨滅不了我們享受生命的熱情,這是一個任何苦難都打不垮的偉大民族,閃耀著人性的恒久魅力。就像片中失去了18個親人的銀杏連同水婆婆說的“是埋在這兒的親人讓我學會了堅強”。死者長已矣,活著的人卻不能因此喪失了活著的動力,堅強地活下去也是為了更好的祭奠與緬懷。影片中山娃子一面思念著天上的媽媽,一面積極推動著爸爸和櫻桃在一起,代表了震后精神重建的全部精華,體現(xiàn)了人間大愛、人性之美。令人稱奇的還有推土機的妙用,石大川與二在推土機下和解、喝酒,推土機歡快灑水配合石大川的舞動跳躍;二駕著推土機奔向廣場,用鏟斗高高舉起櫻桃和山娃子……很難想象,這個笨重的施工機器竟會傳達激昂與美的情愫。而地震兩周年,學校廢墟上為死難孩子招魂的悲痛場面,更是震撼人心的一幕。在這里,生者對逝者的真實告慰,與主人公銀杏腹中胎兒的躁動相呼應,宛如樹立起一尊心靈重建、新人誕生的詩意豐碑。

在影片的最后,一個嬰兒在大大的太陽剪影中誕生,預示著曾經(jīng)陷落的心理冰雪,終于在太陽的光芒中漸漸消融,寓意明確,也非常美好。迎著陽光降生的嬰兒,就是一代代繁衍生息、綿綿不盡的希望。希望就像呱呱墜地的嬰兒,讓人好奇地期待充滿幻想;希望就像大太陽,照亮了前方的路,溫暖了彼此的心房。

正是由于在內(nèi)容上和表現(xiàn)手法上追求真善美的回歸,《大太陽》才取得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洞筇枴返某晒υ从谄鋱允亓藘牲c,第一,好的電影必須是要有內(nèi)容的,是拍電影的人內(nèi)心深處真正想要表達的東西,即使商業(yè)片也是這樣;第二,一個國家的電影,只有深深地以本國為基礎,才可能真正成其氣候,這正如導演楊亞洲所說“《大太陽》是一部拍給人心靈看的電影”,確實如此,影片以真善美的文化價值取向實現(xiàn)了藝術和商業(yè)的雙豐收,具有很強的時代意義和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杰,文衛(wèi)華.試論楊亞洲影視作品的人生意識[J].電影文學,2011(06).

[2] 張法.影視文化價值取向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對┎擼J].電影文學,2009(21).

第5篇:文學價值中的真善美范文

關鍵詞:藝術創(chuàng)作;音樂價值;客觀性;主觀性

價值是一種關系范疇,是從人對是否滿足其需要的外界物及相互關系中產(chǎn)生的。它由兩方面的因素構成,一方面是客體屬性,即能夠滿足人的需要的功能屬性;另一方面是主體需要,其需要是客觀、合理的;兩者相互依托,缺一不可。一部音樂作品,其價值取決于作品本身的內(nèi)容屬性和表現(xiàn)形式,即作為音樂藝術所具有的各種特征和聽眾對音樂藝術的欣賞需求之間的關系;并且賦予這種關系以實踐的意義,才能使這部音樂作品的價值充分體現(xiàn)出來。音樂的價值,顧名思義就是音樂這種藝術客體所給人帶來的功用意義。但是音樂是藝術的藝術,它不能直接被概括為是對客觀世界的直接反映;根據(jù)索緒爾的符號學理論推理,音樂這種藝術客體并不直接具有符號的所指意義,它是通過主體而使客體生成價值。如此看來,音樂這種藝術客體與音樂價值之間并不是直接相互作用的,音樂價值的實現(xiàn)則最終取決于音樂藝術是否具有滿足主體需求的可能性及其程度。

音樂現(xiàn)象中的聲音具有雙重屬性,即自然屬性和功能屬性。音樂價值的構成關鍵是:音樂現(xiàn)象中提供了哪些滿足人需要的功能屬性?音樂是這兩種功能的結合,二者相互滲透不可分割。音樂的內(nèi)容情感就是通過曼妙的節(jié)奏旋律而傳遞,而音樂的形式美反過來又更好地詮釋與升華了音樂的意識內(nèi)涵。對于任何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來說,都應是充實的內(nèi)容和上乘的技巧的完美結合,音樂作品也不例外,它是音樂內(nèi)容與音樂形式的矛盾統(tǒng)一體。音樂語言作為構成音樂形式的材料,與音樂形式共居一方;音樂題材作為表示內(nèi)容的客觀材料和外部載體,與音樂內(nèi)容共居一方;中間一個環(huán)節(jié)是體裁,它具有雙方的綜合性質,其實質意義就是“形式與內(nèi)容的紐帶”。因為,體裁既表現(xiàn)為形式的特征――它是廣義的形式,有其習慣性的音樂語言特征;同時它又表現(xiàn)為內(nèi)容的特征――在具體生活風俗的歷史發(fā)展中,總與某種題材、內(nèi)容聯(lián)系在一起。它的左邊是工藝內(nèi)容,右邊是意識內(nèi)容,體裁正好是從對形式的分析走向對內(nèi)容的理解橋梁??梢姡w裁對于一部成功的音樂作品來說,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真善美是文藝批評的基本標準。“真”,是指藝術作品的真實性,即作品在多大程度上真實地反映了生活內(nèi)容,這是衡量一部藝術作品價值最基本的方面。真實性對于文藝創(chuàng)作來說,是一個很高的要求,它不但關涉到思想的深刻性,而且取決于藝術家的人生態(tài)度和創(chuàng)作態(tài)度?!吧啤保侵缸髌返乃枷胨胶偷赖掠^念,即看這部作品是引人向惡,還是引人向善,而對于善的判斷,不能簡單地停留在善惡正誤的辨別上,還要進一步對作品的思想深度做出分析評價?!懊馈?,說明藝術鑒賞行為是一種審美活動,鑒賞對象的美丑當然要成為文藝批評的重要標準。但這里值得注意的是,藝術作品中的美丑,不是指內(nèi)容上的,而是強調形式上的美。真正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總能深刻地反映生活真實,具有強大的思想力量,同時又有高度的藝術性。

音樂作品在語義學信息與美學信息統(tǒng)一的基礎上,還要講究語境之美。音樂作品中的“小語境”就是指具體音響的上下結構;而音樂作品中的“大語境”則是指人類整體的歷史、文化、社會等大的現(xiàn)實背景與實踐活動。音樂與現(xiàn)實生活中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產(chǎn)生于人類的認知-反映活動中;音樂表達的關于人思想觀念的性質,產(chǎn)生于人類的社會實踐-利害關系中;音樂的形式美則產(chǎn)生于人類的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之中。這三種關系對應于藝術的真善美標準,基本構成了音樂的社會使用價值。

任何文藝創(chuàng)作對于藝術家來說,都是主客觀相統(tǒng)一的過程??陀^生活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現(xiàn)實基礎,是藝術作品反映的對象。只有忠于生活,從生活實際出發(fā),才能創(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即使藝術家的靈感,也無不是從生活的點滴細節(jié)中,索取源泉。但是往往對于同一組生活,同一種景象,不同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又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情感意義,這是由于在客體塑造中滲入了不同主體的意識。藝術家通過主體活動把自己的本質力量體現(xiàn)在客體中,使客體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確證,成為人的創(chuàng)造物和現(xiàn)實性。音樂的形式美就是藝術家主體才能、經(jīng)驗、勞動態(tài)度等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結果,一首音樂由何種形式表現(xiàn),不僅是創(chuàng)作者主體選擇的結果,更是由作品本身所要反映的內(nèi)容決定的。

在音樂中,大多數(shù)的作曲家都是追求真善美的統(tǒng)一和諧的,但在作品的價值構成中,突出其中一個因素的事情時常發(fā)生。突出善,突出真,或者突出美,都是作曲家主觀意識的選擇和判斷,反映了作曲家的價值取向。此外,演唱者、欣賞者的審美判斷和價值選擇,在一定程度上又為作品提供了生成意義的無限可能,但確實以作品所提供的可能性為前提??傊?,作曲家和演唱者、欣賞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創(chuàng)作者要通過歌唱家的演唱來發(fā)揮其感染熏陶的教化功能,實現(xiàn)其社會價值;而觀眾在欣賞的過程中會與創(chuàng)作者產(chǎn)生共鳴,其反映情趣會再次激發(fā)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識。

不管主體是否意識到,任何系統(tǒng)的存在都是以目的性作為必要前提的。音樂之類的精神產(chǎn)品為什么存在?其合理性、目的性也只能在歷史實踐中加以考察。從物質方面看,物質生產(chǎn)之所以必要,是因為離開物質消費人就不能活;從精神方面看,人們?yōu)槭裁匆ビ绊憚e人的思想精神呢?因為意識形態(tài)的內(nèi)容總是與人們“意識到這種沖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種種矛盾相聯(lián)系,也就是說大量的東西是與解決社會矛盾相聯(lián)系的。這里存在著精神生產(chǎn)和物質生產(chǎn)的共同之點,即都是為了掌握規(guī)律,以達到人類生存和幸福之目的的活動。

審美價值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社會價值,它與人的某種物質需求的滿足不同,在審美體驗上總是與現(xiàn)實生活中功利態(tài)度保持一定的距離;音樂以美的聲音形態(tài)濃縮成生動可感的音樂形象,滲透到人的潛意識層,從而起到陶冶情操、淳化民風的作用。音樂的價值不僅應關注純音樂形式的美,還應關注通過喚起廣泛情感反映的認識與思考。音樂的審美價值永遠是本質的、第一性的,其他的現(xiàn)實功能和價值只能是從屬于它。音樂并不能直接通過音響運動向人們展示其他社會功能的具體內(nèi)容,而是依靠審美主體對其想象和聯(lián)想達到目的。

叔本華曾說:“音樂是這樣一種偉大而又非常優(yōu)美的藝術,它有力地影響了人的內(nèi)在本性,就像一種宇宙語言那種完整而深刻地被人的內(nèi)心所理解,它的獨特甚至超越了感知世界本身?!币魳肥撬囆g中的藝術,它的真正價值就在于,它的聲音距離靈魂最近。

參考文獻:

[1]吳中杰.文藝學導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2]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第6篇:文學價值中的真善美范文

【關鍵詞】習作;審美;教學;美育;小學語文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fā)展?!边@就提出了審美教育。筆者認為,在習作教學中,可以通過以下環(huán)節(jié)滲透審美教育:

一、引導觀察生活,尋找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指出:“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而不是兩個東西”。語文是我們?nèi)祟惤浑H活動產(chǎn)生的產(chǎn)物,所以語文也是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語文中處處有生活,而生活中處處是語文。所以在語文教學中,一定要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甚至在生活實踐中開展語文教學。對于習作教學更是如此,《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第三學段目標中就指出“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闭f的也是要把習作教學接到生活這個地氣中來。

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存在著真善美和假丑惡,作為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去觀察,去分辨,教他們學會尋找美,發(fā)現(xiàn)美。例如,針對現(xiàn)在很多孩子嬌生慣養(yǎng),不愛勞動的情況,就可以引導學生以“勞動”為主題與家長開個懇談會,共同討論關于勞動的問題。針對目前社會上獨生子女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感恩的情況,就可以引導學生行動起來,用手中的筆真誠地贊美別人,真誠地感激別人,真誠地勸告別人,使他們發(fā)現(xiàn)感恩與真誠的心靈美。針對學生好吃享樂,就可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思考自己的心愿,尋找生活中的樂趣點。

總之,在習作教學中,要時時引導學生從生活里找到話語點,開展口語交際活動、習作教學活動;還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一有收獲、有感觸,就及時進行練筆,讓學生既習得語言、鍛煉語感,同時也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

二、啟發(fā)心靈交流,感受美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思考生活之后,就要組織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交換彼此的意見,碰撞各自的思維。

例如,在交流中,學生就會認識到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類,勞動創(chuàng)造了美,勞動是一種高尚的行為。但同時,勞動又是艱苦的、辛苦的、平凡的。

在碰撞中,學生就會明白真誠地贊美別人也許不易開口,但它可以給別人帶去快樂,甚至會給別人難以想象的力量;真誠地感激別人雖然是一個小行為,但它彰顯我們美麗的心靈,它會讓這個世界把美傳播得更遠;真誠地勸告別人有時會很困難,但它能幫助別人在心靈上走錯路,幫助別人離真善美越來越近。

在溝通中,學生就會知道心愿可以是宏大的,也可以是渺小的;可以是遙遠的,也可以是現(xiàn)實的;可以是替別人想的,也可以是為自己思的;可以是精神的,也可是物質的……

學生在合作交流的平臺中就能學會多角度地認識問題,多方位地理解生活,從而對生活中的各種真善美、假丑惡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和認識,這樣學生對美的認識才會更深刻,更真切。

三、激發(fā)學生情感,表達美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總目標”中指出:“(學生通過學習要)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jù)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币虼?,在習作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把自己觀察生活的所思,交流溝通后的所得,通過手中的筆表達出來。

例如,在討論了關于“勞動”的問題后,學生就可以寫一寫《懇談會的感想》把自己與家長討論后的感受與想法寫下來;或者制定自己的《勞動的計劃》,構思一下,自己要以怎樣的方式參與勞動,體驗勞動的樂趣;有了參加勞動的經(jīng)歷后,還可以寫一寫《勞動的開端》,把自己在勞動中的體驗、感受寫出來,與人交流。

在真誠地贊美別人、真誠地感激別人、真誠地勸告別人后,可以把事情的經(jīng)過寫下來,與人分享,讓讀者也能用這種真誠的方式與人交流;或者把贊美別人、感激別人、勸告別人的話記錄下來,讓讀者感受到你的真誠,并把這種真誠分享出去;還以可寫一寫贊美、感激、勸告別人后的感受與想法,讓讀者見證你心靈的成長……

學生在思考自己的心愿后,就可以把自己的心愿寫成一首詩,用美的形式表現(xiàn)美的心愿;當然,也可以用其它文體來展示自己的心愿,把自己的心愿表達出來,讓讀者感受自己心靈的美麗;還可以把自己為實現(xiàn)心愿的付出寫出來,讓讀者感受到自己追求美的努力……

總之,要讓學生明白習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同時也是要展現(xiàn)美、追求美,引導身邊的人感受美、呵護美。

四、指導欣賞習作,審視美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第三學段目標”中指出:“(學生要能)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guī)范、整潔。根據(jù)表達需要,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币虼耍趯W生完成習作之后,根據(jù)學段情況,要安排學生對習作進行交流、修改、欣賞。

第7篇:文學價值中的真善美范文

這是一個浮躁卻美麗的年代,我哼著光良的歌在海邊大聲許愿,我們手牽著手在草地上大叫“可以陪著你這樣活著真好”,流行音樂、電視劇、小說正以鋪天蓋地之勢將我們緊緊包裹住,偶爾生出一絲迷亂,偶爾有些彷徨,但這并不影響對于真善美的認知。不可否認,這是一個流行文化與經(jīng)典同行的年代,當流行的美成為一種時尚,他并沒有憾動經(jīng)典的地位,反而可能孕育出新的經(jīng)典。

人們通常用時間來考察經(jīng)典與流行文化的差別,因為只有時間才能工整地審視出任何一種文化存在的價值和內(nèi)涵,那些最豐盛的精神糧雖保存了下來,但那并不意味著那些被舍棄的都是文化垃圾。對生活的真實反映是甕它的,真既是美,美不離真。從這個意義上講,流行的文化是一種美,它是一種更加大眾化、平民化的美。我們同時讀著經(jīng)典與流行成長起來的一代。我們在金庸的作品中尋找江湖義氣、俠骨柔情,同時我們在李白和杜甫身上體味古人真實的豪邁禍沉郁;我們哼著《同卓的你》來紀念自己初長成的喜悅,祭奠我們終會逝去的青春歲月,同時我們也學會吟聽莫扎特《小夜曲》的安寧和貝多芬《命運》中的悲愴。流行與經(jīng)典有時候這是兩個范疇的東西,偶爾的交集卻不會因此而互相抵觸、相互磨滅。我們不必因為文化的普及而焦慮經(jīng)典的喪失,文化的概念的外延更加寬泛,卻也是我們現(xiàn)代人善于的一種氣度。

活在當下的我們并沒有被賦予權利標榜剛剛誕生不久的東西為經(jīng)典,所以它們以流行形式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但它們?nèi)匀皇且粋€時代的真實寫照。

或許一百年后,當人們回過頭來老的時候,其中的一部分會被確立為這個時代某種物象的象征,并成為經(jīng)典。這個時代有一些紙醉金迷,所以意識流成為現(xiàn)代文學的一個常見表現(xiàn)手法,當言語不再能表達文化人的內(nèi)心焦灼時,有些雜亂不著邊界的搭配實際正是他們心中的吶喊。文化人正尋求著更多更新的突口作為他們思想情感傳遞的媒介。于是,形式越來越多、越來越雜,但雜而不亂、雜卻大同,任何真正可以被稱之為文化作品的事物都蘊含著對現(xiàn)實深深的思索,流行誕生于此,經(jīng)典也從這里孕育。

的確,由于大量新鮮的通入,其中確實也存在著文化垃圾,對此我們更多的是需要一些寬容。因為經(jīng)典與流行更多的是帶給我們美的享受,他們的時間范疇不同,導致他們的價值取向不同,但他們都曾經(jīng)伴隨我們體驗成長的喜悅與悲苦是一個浮躁卻美麗的年代,我哼著光良的歌在海邊大聲許愿,我們手牽著手在草地上大叫“可以陪著你這樣活著真好”,流行音樂、電視劇、小說正以鋪天蓋地之勢將我們緊緊包裹住,偶爾生出一絲迷亂,偶爾有些彷徨,但這并不影響對于真善美的認知。不可否認,這是一個流行文化與經(jīng)典同行的年代,當流行的美成為一種時尚,他并沒有憾動經(jīng)典的地位,反而可能孕育出新的經(jīng)典。

還是多一些祝福吧,希望郭敬明的作品更加成熟,留給人們更多的思考,希望現(xiàn)在的流行音樂少一些靡靡之音有人說李斯特的音樂曾經(jīng)只是被當做那時代情歌哼唱,那么說不定哪一天NewAge的曲風也可以成為音樂史上的絢爛一筆。

第8篇:文學價值中的真善美范文

大學教育提倡對人的價值追求,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是對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二者的完美兼容,是重在體現(xiàn)人的全面價值的一種人文教育。人文精神是大學教育的靈魂與核心,通過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使得大學生能夠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弘揚生命意識,彰顯出個性與價值。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與發(fā)展,是大學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只有在大學教育中滲透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才能培養(yǎng)出具備時代主體精神的優(yōu)秀人才。隨著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商品經(jīng)濟盛行,外界激烈的競爭環(huán)境嚴重沖擊著人們內(nèi)在精神的發(fā)展,使人們的價值觀念逐漸向世俗化與功利化轉變,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也明顯下降。人文精神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瀕臨消解。一些人面對誘惑不知該何去何從,道德意識薄弱,出現(xiàn)了狂熱的拜金主義傾向。在生活中,精神極度空虛,缺乏崇高理想的支持,導致自身信仰的喪失。馬加爵與藥家鑫事件的出現(xiàn),嚴重拷問著人們的靈魂,為一些人文意識淡薄,人文精神匱乏的人敲響了警鐘,同時人文精神面臨的危機也可見一斑。大學生是國之棟梁,在國家的建設與發(fā)展中發(fā)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肩負著國家振興的偉大使命。大學生人文精神素養(yǎng)缺失的現(xiàn)象,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重視。一旦大學生在價值多元化的社會中迷失了自我,將會造成價值失范以及信仰危機,最終將導致整個社會的庸俗化。下面,我們就造成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與探究。首先是外界大環(huán)境對大學生的影響。市場經(jīng)濟下,中外交流日益廣泛,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物質性、實用性”與“功利性”的價值理念充斥在社會的角角落落,嚴重沖擊著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面對就業(yè)形勢所帶來的就業(yè)壓力難免會讓大學生們感到力不從心,功利心的驅使一時讓大學生們難以抉擇。過于功利化的價值衡量標準形成了社會上普遍存在的“重理輕文”的現(xiàn)象,有些人甚至認為文學只是用來供茶余飯后消遣的,使文學一度從“實用之學”的巔峰淪落至“無用之學”的深淵。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的大背景,催生了世俗化與功利化的人群,使得人文學科得不到重視,導致了人文精神被冷落遺棄的現(xiàn)象。

其次是高校的教學理念對大學生的影響。高校的生存是由生源維持的,為了獲得充足的生源,而學生選擇學??粗氐木褪菍W校的就業(yè)率,因此,學校勢必會為學生未來的就業(yè)搭建好平臺,以此吸引學生就讀。以此為前提,高校在專業(yè)的設置上多傾向于應用型專業(yè)的開設,人文學科是作為輔助專業(yè)而開設的,學校對人文學科沒有足夠重視,學生也帶著“有色眼鏡”看待人文學科的地位,造成很多學生對學習人文學科的興趣不足,熱情不高,之所以學只是為了多拿些學分。很大一部分學生讀大學就是為了找到一份穩(wěn)定的好工作,而學校投其所好傾向于安排實用性較強的熱門專業(yè)與課程也是無可厚非的,所以出現(xiàn)重理工輕人文的現(xiàn)象也就不足為奇了。不過,這種淺近功利的做法卻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再次是教學方式對大學生的影響。受傳統(tǒng)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獲得處于機械化的記憶、被動化的接受,不注重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以及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在教學中,人文內(nèi)涵缺乏。人文學科的教學形式單一,政治說教的性質過重,缺少人文內(nèi)涵的挖掘與延伸。教師在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自我體驗與感悟力的忽略。人文學科的內(nèi)容豐富,包羅萬象,極具藝術美感,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珍貴的文化資源。人文學科的魅力是需要學生自己去切身體驗才能體會的,教師對學生自我體驗與感悟力的忽視,是關閉了學生發(fā)現(xiàn)美的一扇窗口。在教學中,缺失活躍的課堂氣氛。在輕松愉悅的環(huán)境中,學生能夠做到深入地理解知識,而把學生當成“靶子”進行單項的知識傳輸,其結果只能引發(fā)學生的抵觸情緒,從而使文學的教育功能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不利于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二、在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中重塑大學生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徑

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要求人們具備健全的人格與良好的內(nèi)在修養(yǎng)。當今社會的多元化發(fā)展趨勢,使得人們責任感缺失,道德水平滑坡;心理脆弱,承受能力不足;生命意識淡薄,人文素質降低。種種現(xiàn)象都顯示出人文精神的缺失,面對這種現(xiàn)狀,國民人文精神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就顯得極為迫切。在“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中重塑大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呼聲也日益高漲。一些文人,如張煒、韓少功等人曾與1994年前后,就人文精神展開了討論,猛烈抨擊了“價值失范、道德滑坡”的現(xiàn)象,并致力于人文精神的重塑?,F(xiàn)當代文學課程豐富的人文精神內(nèi)涵,應承擔起人文精神建構的責任。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是奠基在中國古代文學的基礎之上,并吸納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的精髓,從而幻化出現(xiàn)當代文學的核心內(nèi)涵,即“人的文學”。它體現(xiàn)的是對人的價值的追求,極富人道情懷。例如,周作人的作品,宣揚人道主義思想,抨擊“非人的文學”。魯迅先生鞭撻國民的劣根性,提出“立人”思想主張。梁實秋的作品展示的是光輝的“人性”,和梁實秋反映同一主題的還有沈從文先生在“希臘小廟”中供奉的“人性的真善美”。孫犁的作品推崇人性的自然與美好。莫言、余華的精彩作品,展示的是對生命與人性的哲思與拷問。他們的作品各有千秋,又同為人文精神的典范。現(xiàn)當代文學無論是從內(nèi)容上還是從主題上看,都可稱得上是人文精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庫。

2.1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應立足課堂,多角度挖掘人文精神的內(nèi)涵

文學作品是作家對現(xiàn)實世界的獨特審美體驗,人文精神就是通過文學作品體現(xiàn)的,因此在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中要多角度地對人文精神進行挖掘與滲透。在教學理念上,轉變舊的教學理念,將文化知識與其他知識之間進行遷移,注重引導學生掌握作品中所蘊含的各種文化知識,開闊學生視野。首先從作家生平與時代背景中汲取養(yǎng)料。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理解作家創(chuàng)作的特殊環(huán)境。比如魯迅小說中的“立人”思想,要結合當時特殊的時代背景進行講授,有助于學生對主題思想的理解。其次要結合現(xiàn)當代文學學科特點,引導學生對人文知識的學習與積累。中國的現(xiàn)當代文學的內(nèi)容涵蓋廣、跨度大,折射了20世紀人們思想觀念、價值情感以及生活狀況的全貌。在對作品進行講解時,勢必會涉及到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內(nèi)容,從而拓展學生對人文知識的學習。在教學內(nèi)容上,注重挖掘作家身上以及作品中彰顯出的人文精神?,F(xiàn)當代文學教學中要讓學生尊重并熱愛生命,樹立崇高的生命意識,以樂觀的心態(tài)對待生命。在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涌現(xiàn)出許多優(yōu)秀作家及作品都是人文精神的典范和經(jīng)典。例如史鐵生,身殘志堅,面對突然的變故所帶來的生命的殘缺以及伴隨著的虛無狀態(tài),他的態(tài)度不是躲避,而是用手中的筆與殘缺和困境堅強搏斗,最終獲得勝利,證明了人的意義以及存在的價值。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堅強的斗志以及普世的悲憫情懷。他根據(jù)切身經(jīng)歷對人生意義的探索以及生命的叩問,對大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是極其有益的。他的《命若琴弦》,強調了生命的價值和生存的意義,為一些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的人樹立了榜樣。在教學方法上,應以教師為主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每一部文學作品都代表了作家獨特的審美體驗以及情感態(tài)度,對作品進行閱讀就是在進行一場與作者及其作品中的人物進行的心靈交會,以他們的喜怒哀樂為喜怒哀樂,進而品味作品的深刻內(nèi)涵。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等多種教學設備,拓展學生獲取知識的內(nèi)容與形式。播放錄音,可以讓學生借助想象的力量去彌補作品提供的藝術空間。播放視頻可以使學生更加直觀地觀賞到作品的時代背景以及人物的境遇。通過播放錄音、視頻等方式,可以豐富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同時,教師又要注意到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自主欣賞由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作品,如《駱駝祥子》《家》《芙蓉鎮(zhèn)》等,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并寫出心得感受。

2.2在現(xiàn)當代文學教學中要注重文學教學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高校要想肩負起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責任與使命,就必須賦予高校教育以“以人為本”的精神內(nèi)涵,傳播科學精神、人文精神與理性精神,凈化學生心靈,健全學生人格。首先,學習經(jīng)典,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F(xiàn)代文學作品中塑造的一個個光輝形象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在現(xiàn)代文學教學中,教師可以以此為突破用作品中的經(jīng)典重塑出當代的經(jīng)典。教師要善于捕捉作品中表現(xiàn)出的愛國精神,民族情感以此喚起學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抓住作品中的對正確的道德價值觀的弘揚,讓學生懂得真善美,能夠恰當?shù)剡M行待人接物,從而培養(yǎng)起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其次,延伸經(jīng)典,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審美觀。一個人的內(nèi)心是美好的,反映在行動上也是積極的,一個人一旦具備了積極健康的審美觀,就會不由自主地以真善美的標準要求自己,提升自己。大學生具有一定審美體驗,也都形成了一定的審美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審美觀都是積極的,例如,有些人的審美就只注重外在而忽視內(nèi)在。積極健康的審美觀的形成要求學生在平時的閱讀中多接觸現(xiàn)當代文學的經(jīng)典,陶冶性情,凈化心靈。延伸現(xiàn)當代文學的經(jīng)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再次,運用經(jīng)典,鑄造學生堅強的心理素質。人們都以為大學生是天之驕子,但是現(xiàn)實中大學生卻面臨著各方面的壓力,對工作力不從心,對生活迷茫困惑?,F(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的文學經(jīng)典,給了他們精神上的安慰。作品中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人物形象啟迪著大學生自立自強,正視壓力與挫折,為大學生走出困境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支持。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運用經(jīng)典,努力鑄造學生堅強的心理素質,讓學生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向困難低頭,堅定信念不迷失,培養(yǎng)學生自強不息的進取心。

三、小結

第9篇:文學價值中的真善美范文

關鍵詞:美術教學;德育;滲透

我是一名任教十多年的中學美術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發(fā)現(xiàn)充分發(fā)揮藝術教育滲透德育,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人格健全的全面發(fā)展。教師有“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美稱,在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傳道、授業(yè)、解惑”,更重要的是育好人。教書育人,德育為先。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中心,是靈魂。因此,德育是當前學校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點。美術課是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其對于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作用越來越被人們認可和重視。在美術教學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從以前重視技能和專業(yè)知識的提高,到現(xiàn)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自主能力,從以前的重視臨摹到激發(fā)學生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去實踐的鼓勵式的教學,無疑是更科學更人性的進步。但在美術欣賞課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我發(fā)現(xiàn)還是普遍存在一些問題。美術欣賞課有很多老師會忽略,干脆跳過或了了數(shù)語,平淡地一帶而過。其實美術欣賞課里的學問大得很,它的內(nèi)容豐富,涵蓋知識面廣,如果重視它并把它上好,對于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審美能力和德育素質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初一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欣賞一課中,可以給學生們介紹從建筑上來說,中國布達拉宮是當今世界上海拔最高、規(guī)模最大的宮堡式文物建筑群,被譽為“世界屋脊的明珠”。一千三百年前的“白色宮殿”高大雄偉,金碧輝煌,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fā)光。布達拉宮本身就是千余年來藏族傳統(tǒng)建筑的智慧和力量的象征,布達拉宮不僅具有宗教性建筑的特點,而且具有政治性建筑的特點,集宗教、政治、歷史和藝術諸方面于一身,還是民族團結的體現(xiàn)!學生們的民族團結意識以文化認同為紐帶,認識到五十六個民族的人民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同呼吸共命運,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形成中華民族多元統(tǒng)一的文化。在這種文化,各少數(shù)民族之間相互離不開。這種共有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發(fā)展提供了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各民族團結在一起,中華民族才能擁有強大民族凝聚力,才能戰(zhàn)勝各種困難和風險挑戰(zhàn),實現(xiàn)共同進步,才能維護祖國統(tǒng)一安全,實現(xiàn)國家的繁榮昌盛。民族團結教育,不僅有利于各民族的青少年了解各民族豐富多彩的知識和歷史,更能讓他們認識、感知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國情,增強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的文化歸屬感和自豪感。

在“美術星空”這個欣賞課中,可結合中外的歷史來學習。中國古代雕塑歷史悠久,有獨特成就,是一個豐富的藝術寶庫,如秦始皇陵兵馬俑、漢唐的陶俑和紀念性雕塑、反映古代人民理想和幻想的佛教雕塑,外國古代雕塑中的古埃及、古希臘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雕塑的突出藝術成就,這些對于美術與文學、音樂、建筑、戲劇的知識都是橫向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這些優(yōu)秀的藝術杰作,讓人有美的感受和情的感染,它們能吸引學生的審美注意,引起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從中去發(fā)現(xiàn)美、體會美、享受美。

在“傳統(tǒng)紋樣”、“歡歡喜喜過新年”這兩課中讓學生感受了豐富多彩的傳統(tǒng)文化和它們各自的表現(xiàn)形式,既能領略它的古樸之美又驚嘆于它日新月異的神奇變化,感受中華傳統(tǒng)藝術的無窮生命力。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為榮,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因此激發(fā)學生學習傳統(tǒng)藝術的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熱愛傳統(tǒng)藝術、熱愛祖國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