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科普教育研究范文

科普教育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普教育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科普教育研究

第1篇:科普教育研究范文

[關鍵詞]科技館;科普教育;方法

中圖分類號:G26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36-0276-01

科學技術館筒稱科技館是以展覽教育為主要功能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機構。主要通過常設和短期展覽,以參與、體驗、互動性的展品及輔展示手段以激發(fā)科學興趣、啟迪科學觀念為目的,對公眾進行科普教育;也可舉辦其它科普教育、科技傳播和科學文化交流活動。

科技館是科普教育的主陣地;是對公眾進行科學知識宣傳,普及科學知識的教育場所;也是公眾學習知識的第二課堂;是人們了解歷史、探索未來、休閑娛樂的重要科學文化場所。通過科學的教育、傳播與普及,幫助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一代樹立科學思想、培養(yǎng)科學精神、了解科技知識、掌握科學方法,提升科學素質。科技館已經成為各個階層學些科普知識的重要場所,為了能更好的做好科普教育就必須要有多樣的展覽方法來吸引更多的公眾。只有這樣才能使公眾對科普知只更有興趣更有學習的積、極性。那么科技館現有的科普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有常設展覽、特效影院、科普劇、短期專題展覽。

1 常設展覽

常設展覽一般指的就是展出時間在一年以上的展覽。展品是科技館常設展覽的基礎設施,是“動態(tài)”的展示,只看不動不是科技館展品的特色。將一些展品制作成允許觀眾親身參與體驗的,不能參與的也要有相應的演示手段。這樣的展品更直觀、引人注目,又有較強的科學性、知識性和趣味性。觀眾通過自己親自動手操作使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更愉快的掌握所學的知識。

隨著社會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科技館的種類和數量越來越多。各個科技館的常設展覽都大同小異。我們只有不斷的更新、更換展品,使每一件展品所揭示的科學原理都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這樣才能更好的發(fā)揮科J支館常設展覽的作用。

2 特效影院

特效影視主要利用現代電影科技手段,使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體驗各類影視特效刺激,領略人與自然之美。主要分為球幕影院和4D影院。

2.1 球幕影院

又稱“圓穹電影”或“穹幕電影”。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一種大銀幕電影。拍攝及放映均采用超廣角魚眼鏡頭,觀眾廳為圓頂式結構,銀幕呈半球形,觀眾被包圍其中,視銀幕如同蒼穹。由于銀幕影像大而清晰,自觀眾面前延至身后,且伴有立體聲環(huán)音,使觀眾如置身其間,臨場效果十分強烈。球幕影院同時擁有球幕電影放映設備及天象演示節(jié)目設備,兼顧放映球幕電影和演示天象節(jié)目。

2.2 4D影院

4D影院是從傳統(tǒng)的立體影院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相tt較于其他類型影院,具有主題突出、科技含量高、效果逼真、畫面沖擊性強等特點和優(yōu)勢。隨著影娛樂技術的發(fā)展和娛樂市場的需求,人們不僅將震動、墜落、吹風、噴水、撓癢等特技引入3D影院,還根據影片的情景精心設計出煙霧、雨、光電、氣泡、氣味等效果,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體驗,這就是當今十分流行的4D影院。由于觀眾在觀看4D影片時能夠獲得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全方位感受。

以上兩類電影都有身臨其境,驚險刺激的效果。這兩項電影既有共性,也有個性。身臨其鏡、驚險刺激、感受科技是它們的共性;-個是在運動中感受刺激、一個是在視覺中感受刺激,這是它們的個性。這兩種電影是目前科技館較普遍的特效電影,通過電影的播放使觀眾感受強烈的視聽震撼和無與倫比的藝術享受。目前,穹幕電影已成為當代最具表現力和感染力的科普教育手段,特別是在太空、海洋、軍事、大氣物理等科學領域里,更能發(fā)揮出它顯著的優(yōu)越性。而隨著三維軟件在國內越來越廣泛的應用,4D電影也得到了飛速的發(fā)展。

3 科普劇

科普劇是一種新穎的科普形式。它以科學知識為背景,將科學與藝術有機地融為一體集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于一體,給觀眾多方面的感受和體驗,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別出心裁的劇情設計有利于調動觀眾的參與熱情,易于激發(fā)觀眾的興趣。

近幾年,我國的科普劇發(fā)展趨勢總體較好,形式多樣、題材廣泛。越來越多的觀眾感受到了它的魅力,喜歡上了這種以幽,F風趣的表演和奇幻的實驗效果的科普教育方式??破談∫呀浛绯隹破談觯哌M校園,走進社區(qū),被更多的觀眾所接受。科普劇在我國還尚處在起步階段這種運用文藝形式開展科普工作形式還有很大的創(chuàng)新空間。作為一種辛穎的科普教育方式和科學教育活動形式逐漸成為科技館科普教育幢要組成部分。隨著條件的成熟化科普劇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將會迎來新的局面。

4 短期專題展覽

目前,國外科學技術博物館的常設展覽、臨時展覽和巡回展覽在保持自身的主要特點的同時,正在逐步相互滲透和借鑒,臨時展覽及巡回展覽通過汲取常設展覽的某些特點而演變成為更具有生命力的展示形式短期專題展覽。

隨著科技館事業(yè)的發(fā)展,舉辦短期專題展覽日益為業(yè)界所關注。舉辦高水平的短期專題展覽,既服務社會,又提高自身。短期專題展覽在開發(fā)上、內容上、設計上涉及非常廣泛,可以滿足觀眾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因此在科技館展覽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個科技館都有自己的特色,科普教育活動的方法也都不盡相同。而上面的四種確是現今科技館主要的科普展示手段。隨著科技館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顯然這樣的科普教育方法開始呈現局促性,在網絡和信息極度發(fā)達的今天,網絡數字科技館也已經成了科普教育方法有益的補充。

今后科技館開展科普教育活動,要力求形式新穎,充分調動觀眾的參與和積極性??破栈顒拥膶嵺`永無止境,科技館科普教育方法的創(chuàng)新也是永無止境的。只要科技館的廣大同仁敢于開拓思路在科普教育的方法上探索、求新。那么觀眾就會更多的參與其中,而我們科技館的事業(yè)將會永遠的生機勃勃。

參考文獻

[1] 楊軍.傳統(tǒng)技術的現代展示.科技館,2010.

[2] 李云海,張芳.試論科技館科普劇的功能特點和劇本創(chuàng)作.科技館,2010.

第2篇:科普教育研究范文

為了全面掌握目前高中語文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其原因,進而有針對性地在研究中解決問題,探索提高語文生態(tài)有效課堂教學的新方法,同時也為了調研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可行性與實效性,開展一項基于“老師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和學生語文課堂學習現狀”的調查研究。以貴陽市修文縣扎佐中學高中語文教師和學生為主要調研對象,以問卷調查為主要調研方式,輔以座談訪談和文獻研究等方法。

一、調查數據分析

(一)教師問卷調查數據分析

課題組利用校際(扎佐中學、畢節(jié)威寧三中、修文烏栗中學)交流研討活動機會,組織初高中語文教師及其他科任教師進行了現場問卷調查,問卷發(fā)出50份,收回50份,有效問卷為45份。

1.關于教學現狀

數據顯示只有15%的教師對語文教學非常感興趣,85%在講課之前從不把教學目標告訴給學生,25%不重視與學生交流,64%在課堂上采取啟發(fā)式和試論式教學方法。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65%經常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或探究學習,60%從未指導過學生在課外閱讀課程標準推薦的文學名著。45%認為現行教科書的編排非常有利于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97%認為多媒體非常適合中學語文教學,56%課堂上經常運用多媒體組織教學。

2.關于教學評價反思現狀

15%在課后經常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評價,71%課后從來不評價,并且55%認為沒有必要進行教學反思。10%向學生征求自己的教學意見,79%不會征求。15%經常參加市級以上教研活動或培訓,30%很少參加,55%從未參加過。88%則認為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感受最欠缺的是教學藝術、現代信息技術技能以及教研能力。

(二)學生問卷調查數據分析

課題組組織全校高中語文教師,分別利用課間操時間對高一、高二、高三各班級進行了問卷調查,發(fā)出800份問卷,收回的有效問卷為750份。

1.對語文態(tài)度及學習現狀

52%對語文興趣一般,對語文沒有興趣的主要原因:56%不喜歡語文老師,84%認為學習語文完全是為升學和考試。57%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很少想辦法克服,45%課前從未預習,25%在課堂上很少主動提問。21%根據老師的要求完成指定的閱讀篇目,9%表示能自覺主動地獨立閱讀。按照教學大綱要求高中生課外閱讀不少于300萬字,14%做到了三分之一,6%做到了一半,80%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閱讀。

2.課堂教學效果評價

56%希望老師指導學生探究或討論,87%認為老師在課堂上講的時間太多,45%認為在課堂上是被動聽課,87%提出建議,希望老師在課堂上多和學生溝通與交流。80%喜歡目前使用的高中語文教材和語文讀本,44%的喜歡課本中的寫作及口語交際材料。

二、調研結果分析

(一)關于教師教學現狀調查小結

1.教師在語文教學上缺乏整體而明確的目標,教學方法也傳統(tǒng)而單一。

2.教師對教材缺乏研究,對教材把握不夠,思路不夠清晰,邏輯性不強,師生活動較少,仍然存在教師為主體傾向,很少體現以人為本教學理念。

3.教師對學生現有知識結構缺乏了解,教學興趣不大,缺少研究教材和學生的熱情與激情,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不能及時有效的指導。

(二)關于學生學習現狀的小結

1.大部分學生有重理輕文現象,對語文學科不感興趣,只是為應付升學或考試而學。

2.對語文學科認識不夠,沒有真正認識到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

3.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較少,知識狹窄,閱讀理解能力較薄弱。

4.大部分學生對古典詩詞、文言文的閱讀理解比較困難。

三、對策建議

整合現狀分析和結果,不難發(fā)現,根本原因是我們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長期以來,都是教師一言堂的模式,較少對教學方式、教學氛圍和學生學習反饋進行改進,教學本身缺少活力、主動和積極性,也忽略了引導學生在學習中探索心理、思維的發(fā)展和審美、情感的提升。以下是幾點建議:

(一)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開展以生為本的生態(tài)課堂

“以生為本”的語文教學要進一步明確學生學習的目的。一方面,要重視對文本的閱讀理解,而不僅僅是對文本字面意思的抽離,要培養(yǎng)學生感悟作者表情達意的思維,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另一方面,要通過語文生態(tài)課堂,盡力拓展閱讀,通過廣泛的涉獵來讓學生不斷接受吸收新的知識和精華,提升文化涵養(yǎng),打破時代地域的界限,通過閱讀鼓勵學生深入體會生活,從親身實踐中獲得情感共鳴。

(二)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模式。

第3篇:科普教育研究范文

一年級的學生剛從幼兒園大班升上來,雖然他們的抽象思維有了較大的發(fā)展,但是對于他們來說,要唱好“看不見、摸不著”的音符還是有很大的難度。如果只是進行枯燥的教唱,必然會扼殺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識譜,是打開音樂大門的鑰匙,也是音樂教學中學生必須獲得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不同學段的學生識譜要求各不相同,良好的識譜能力是學生基本音樂素養(yǎng)之一,也是順利實施音樂審美教育的必備條件。

剛上一年級的學生在認譜這一塊還是一張白紙,因此,在這個階段的識譜教學設計尤為重要。好的開端,能激發(fā)學生興趣,使他們對認譜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對今后的識譜教學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反之,如若在這一階段,讓學生對識譜產生了厭煩、恐懼心理,這必將為今后的識譜教學帶來“麻煩”,從而產生學生喜歡音樂卻討厭上音樂課的怪現象。因此,音樂教師對一年級階段識譜教學要求的理解以及識譜教學的設計理念非常重要。

一、 結合學生年齡與身心發(fā)展特點,把握好知識深度

1. 結合低年級學生年齡、生理、心理特征學習樂理知識

低年級所要求掌握的識譜知識比較淺顯,因此,稱為識譜知識,而不稱作樂理知識,這也給小學低年級識譜教學一個明確的定位。識譜知識比較抽象,在進行一年級的識譜教學中,應從感性入手,深入淺出,逐步提高。以學生生活和地方實際為主,選擇學生喜聞樂見、容易掌握理解的教學載體,以一定的“物質基礎”為支撐,運用各種媒體和手段,將枯燥乏味的樂譜知識和音樂技能生動精彩地呈現出來,寓單調的音樂知識于豐富多彩的情境活動之中,使學生潛移默化地理解掌握這些音樂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興趣并打下良好的音樂基礎。

2. 降低識譜難度,淡化“雙基教學”

新課改已經推行了好多年,在這些年的教學改革過程中,音樂教師對識譜教學作出新的探究和嘗試,然而,有些教師偏離了課標要求,忽視了“識譜”教學的重要性,過分降低了學生的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基本要求。低年級識譜能力的培養(yǎng)起著音樂大廈基石的作用,如若在低年級階段忽視了這一能力的培養(yǎng),那么音樂大廈必將無法成功筑起。

二、迎合學生“口味”,因時制宜地制訂識譜“菜式”

1. 讓識譜教學在歡快的情境中開展

一年級學生的思維尚處于形象思維階段,比較感性,暫時難以接受抽象的音樂事物。針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活潑好動、模仿力強、理解力差的特點,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內容、迎合低年級學生心理的教學情境,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愉悅輕松地學習。游戲是低年級學生最為喜愛的活動,我們可以在游戲活動中開展識譜教學。例如,在教學一年級識譜時,我創(chuàng)設了如下音樂情境:我用電子白板給學生展示了一棟7層樓高的房子,初看時,各個樓層的窗戶都是緊閉的,早晨的太陽慢慢升起,此時《問好歌》的音樂聲響起前半段,我和你,問一聲好,此時住在5樓的窗戶打開,出現了大公雞,由大公雞對著它的好朋友小喵咪問好,唱“5 ――”,接下來三樓的窗戶打開,出現了小貓咪,小貓咪回了一句“3――”,這樣的設計無形中給學生建立了音高概念,也激起了他們對認識其他音符的興趣(還有5個窗戶沒有打開,它們會出來唱什么呢?給學生設置一個懸念)。在模唱單音時,我用角色扮演的游戲激發(fā)學生演唱的興趣,再用小組比賽的方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得整個識譜環(huán)節(jié)生動、有趣,學生一點都沒感覺到識譜是枯燥、乏味的。

2. 讓識譜立足于正確的節(jié)奏把握之上

節(jié)奏是構成音樂的重要基礎,是音樂的三大要素(節(jié)奏、旋律、和聲)之一。有人曾形象地說:“旋律是音樂的靈魂,節(jié)奏是音樂的骨骼?!币灿腥苏f:“旋律是音樂的血液,節(jié)奏則是心臟的跳動,推動著血液的運轉?!币魳方虒W節(jié)奏先行,有效的節(jié)奏訓練能夠對試唱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如果能讓學生快速準確地掌握節(jié)拍的強弱規(guī)律,對后面識譜教學的開展將起到推動作用。

(1)寓節(jié)奏訓練于游戲之中。游戲,是一年級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要載體之一,把節(jié)奏訓練寓于游戲活動中,可以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快樂。例如,在“嘎嘎小鴨子”里的拓展訓練中,有X――、X、X X這三種節(jié)奏,我為這三種節(jié)奏編了一個情境故事:有一天,鴨媽媽帶著它的2個鴨寶寶――鴨哥哥和鴨弟弟去池塘邊游玩,等到上岸的時候鴨媽媽發(fā)現它的鴨寶寶不見了,于是著急地叫喚起了它的鴨寶寶,發(fā)出了這樣的聲音:嘎――,不遠處的鴨哥哥聽見了,趕忙回答鴨媽媽,發(fā)出了這樣的叫聲:嘎、嘎、嘎,鴨弟弟發(fā)現自己走丟了很著急,發(fā)出了這樣的叫聲:嘎嘎嘎嘎嘎,讓學生分別扮演這三種角色,模仿他們的叫聲,并請學生設計三種鴨子叫喚時的動作,學生很容易地就把三種節(jié)奏念好了。把這三種節(jié)奏組合起來進行和聲訓練,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為今后的老大難問題――合唱教學做了良好的鋪墊。

(2)結合生活中的知識經驗進行節(jié)奏訓練。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他們經常會在課間走、跑、跳,結合這一現象,我把X 、X、X的節(jié)奏訓練和學生走、跑、跳結合起來,讓學生跟著老師的琴聲(琴聲演奏以上三種節(jié)奏)邊念(念走、跑、跳)邊走,感受各種音符的時值。

3. 利用對柯達伊手勢的適當改編,開展唱名背唱練習

第4篇:科普教育研究范文

關鍵詞:肯普模式;雙語教學;應用性教學

金融學專業(yè)是與社會經濟發(fā)展緊密相關的應用性學科,重視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yǎng)是經濟發(fā)達國家的成功經驗。隨著經濟一體化與高等教育國際化,本科院校的雙語教學,是全面提升學校競爭力與增強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教學手段。它對當今的中國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雙語教學”(bilingual instmction)是指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兩種語言作為媒介。尤其是第二語言或外語作為教和學的媒介。其實際內涵因國家、地區(qū)不同而存在差異。我國的雙語教學主要指課堂層面的雙語教學活動,而不是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層面的社會整體雙語教育活動。

“肯普模式”強調四個基本要素:教學目標、學習者特征、教學資源和教學評價。著力解決三個主要問題:(1)預測――教學目標――為什么學和能學習到什么(why-what),(2)實施―根據教學目標的分析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根據學習者特征分析確定教學起點,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如何進行教學(hOW);(3)總結――教學評價――檢查和評定預期的教學效果(estimate)。

一、地方應用型高校雙語教學目標

地方高校的辦學宗旨是立足地方、服務地方、培養(yǎng)適應地方經經發(fā)展需求的應用性人才。學生需在具有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有較高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較強的創(chuàng)新精神,服務于生產、管理的技術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應用型金融人才指能將金融學科的一般理論和最新研究成果運用到實際金融領域的專門人才。金融行業(yè)是一個具有知識密集、風險聚集的服務性行業(yè),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金融專門人才越來越凸現出跨國界的同一性。這就對金融從業(yè)人員的素質提出新的挑戰(zhàn),不僅要掌握傳統(tǒng)的金融技能,更要學會與國際接軌,熟悉國際最新金融理論與金融產品。

地方應用型金融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是服務地方經濟需求,但金融行業(yè)卻呈現出跨區(qū)域的高度協(xié)調,這就要求金融專業(yè)的學生要立足地方,服務地方,同時又要及時了解外界最新金融動態(tài)。

結合以上分析,我們認為,應用型高校金融學雙語教學的目標應定義為兩個層面:

表示如下

二、地方應用型高校金融學專業(yè)學生特質

地方高校因為招生范圍的局限,一般生源相對集中,同時錄取分數相對稍低,這樣就造成了一些現實的特質困難:

其一、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長期以來的中國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導致基層教育水平和質量相對低下,學生的英語基礎大多相對薄弱,這就給開展金融學雙語教學帶來很大的障礙。

其二、前期專業(yè)外語教育欠缺,傳統(tǒng)外語教學主要教授學生公共外語知識,應試教育的結果是學生對專業(yè)知識幾乎沒有涉及,這樣就出現了外語與專業(yè)知識的脫節(jié)。

其三、開放的教學要求與相對封閉的教學環(huán)境的矛盾,地方高校長期以來立足地方,與國際接軌較少,金融專業(yè)的學生缺少大量接觸外界的機會,開展雙語教學缺少相應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

三、地方應用型高校金融學專業(yè)雙語教學組織(how)

結合以上特質,結合地方高校發(fā)展目標,我們總結出金融學雙語教學的組織程序:學生自身層面――打好專業(yè)基礎,運用外語工具,適應社會需求,培養(yǎng)與提高綜合能力。

教學層面一如下圖示:

立足一個專業(yè)實行雙向滲透實現三個分目標達到一個總目的

(一)立足一個專業(yè)

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外語必將只是一種工具,人才的真正定位是立足于專業(yè),雙語教學一定不能陷入公共外語教學的誤區(qū)。要培養(yǎng)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必然要立足社會需要的專業(yè)。金融學專業(yè)人才需要的是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理論知識,涉及金融基本理論、金融業(yè)務,金融市場,國際金融等多個層面。金融應用型人才包括操作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開發(fā)型人才。地方高校應主要培養(yǎng)操作型和管理型人才,這樣勢必要強化學生的實際外語交流與應用能力。

(二)實行雙向滲透

離開專業(yè)的外語是公共外語,離開外語的專業(yè)缺乏開放性。地方高校金融學雙語教學需要的是雙向滲透式教學,即:公共外語環(huán)境下的金融知識滲透、金融教育環(huán)境下的應用外語滲透。

要實現這樣的雙向滲透,首先就是師資的配備,目前地方高校外語教師和專業(yè)課教師是平行的兩條線,沒有或者較少有交叉,結果是公共外語教師金融學專業(yè)欠缺,專業(yè)教師外語薄弱。這就需要學校要加大師資培訓力度,按照目前的形勢,還是選派專業(yè)基礎較好的專業(yè)課教師去強化英語進修于培訓,這樣才能適應立足專業(yè)之上的教學需求。

其次是教學課程內容的修改,公共外語教學中可以適當增加專業(yè)課外閱讀內容,以豐富學生的專業(yè)詞匯。

第三是要創(chuàng)造一個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環(huán)境,可以開展一些英文專業(yè)知識競賽、英文文獻搜集大賽等,給學生多一些展示和參與的機會。

(三)實現三個分目標

在立足專業(yè)和雙向滲透的基礎上。雙語教學要達到三個基本目標。其一、語言目標(技能性):基本雙語交流、外文閱讀等。通過情景對話及其他適宜的形式,讓學生突破語言關。

其二、知識目標(儲備性):金融學基礎知識、金融技能知識等。通過系統(tǒng)的專業(yè)教學,讓學生全面掌握金融相關專業(yè)知識,了解最新金融動態(tài),為下一步走向社會打好基礎。

其三、應用目標(綜合性):涉外金融、國際交流等。在熟練的外語運用于成熟的知識儲備基礎上,教學的第三個目標即是將專業(yè)知識與外語的有機結合并加以運用。

(四)達到一個總目標

應用型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終極目標是適應社會需求,而適應社會需求的前提是建立在扎實專業(yè)知識基礎上的良好外語運用能力。通過前面幾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應用型教學培養(yǎng)的終極目標就是讓學生適應社會需求,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為社會貢獻。

四、地方應用性高校金融學雙語教學評價體系(estimate)

長期以來,教學評價機制陷入一些誤區(qū),如重事后評價、輕事前評價;重校內評價、輕校外評價,重學生測評、輕教師自身評價、重教學本身評價、輕教學環(huán)境評價等。

作為應用型地方高校,我們認為,培養(yǎng)效果的評價應該是全方位和全過程的,根據我們的調查和總結,認為雙語教學的評價應該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涉及需求分析、師資質量、教材建設、設備配置、教學組織、就業(yè)等多角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雙語教學和應用型的雙重目標。

評價指標表示如下:

五、結語

總之,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的雙語教學只有做到外語與專業(yè)的無縫隙銜接,在滿足地方經經發(fā)展需求的基礎上,強化外語運用能力與專業(yè)知識的結合。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適應地方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董琴.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J].高等職業(yè)教育,2009.8

[2]王斌華.雙語教育的界定,屬性與目的[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5.11

第5篇:科普教育研究范文

【論文摘 要】針對當今國內高等院校運動訓練專業(yè)偏重于培養(yǎng)“體育專業(yè)人”、注重強化科學的運動知識技能的教學與訓練,而忽視了同步進行相關的人文教育等問題,通過對為運動訓練專業(yè)教學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關系的闡述分析,為訓練專業(yè)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現實價值奠定理論基礎。

2009年10月16日總書記在濟南接見體育先進代表時強調指出:體育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體育戰(zhàn)線的同志們要牢記肩負的歷史使命,努力推動我國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倳浀闹匾v話為我們運動訓練專業(yè)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加強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契機。因此,本文將結合體育教學的實際,對普通高校運動訓練專業(yè)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基本原則和對策進行探索。

一、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原則

1.“少而精,要管用”的原則

在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的設置上,應以體育教育專業(yè)培養(yǎng)目標為著眼點,從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準則和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的目的上考慮。遵循“少而精,要管用”的原則。過多的設置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并不一定達到好的教育效果。另外,學生文化基礎底子相對薄弱,文化水平參差不齊,而且性格、愛好、特長又存在許多差別,對他們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更應該注意實行“少而精,要管用”的原則。

2.顯性與隱性并重的原則

課堂教學無疑是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建構中最主要的部分。它是直接的、外顯的、通過學生有意識的特定心理反應起作用的教育影響因素;但是,體育教育相對較為薄弱的人文氛圍,即環(huán)境“課程”,更不應忽視。它是課內外間接的、內隱的、通過學生無意識的非特定心理反應發(fā)生作用的,因此又可以稱之為隱性課程。由于隱性課程是建立在學生無意識心理活動基礎上,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因而相對具有更強的同化力,它在社會行為規(guī)范的價值標準和個性的健康發(fā)展等方面所產生的作用,往往是顯性課程所無法比擬的。所以,有系統(tǒng)地開設綜合性人文社科課程就成了優(yōu)化課程體系的必然選擇。

3.雙向融合與滲透的原則

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的融合,不是簡單地調和,也不是教育價值的科學取向和人文取向的二元相加,它們的融合是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制度和課程編制等方面的根本改變。在教育價值取向上,以社會發(fā)展需要為中心的教育價值觀和以個人發(fā)展需要為中心的價值觀的統(tǒng)一,強調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既要彰顯教育對增進個人尊嚴與價值,又要突出教育在增進社會團結,培植社會公共精神方面的作用;在教育目標上,力求實現人性與提高人力的統(tǒng)一,培養(yǎng)既有明確生活目標,又有審美、會創(chuàng)造生活的人;在教育內容上,它把傳遞人類文化價值觀念和倫理道德規(guī)范與傳授科學知識和實際技能有機地結合起來,強調高等教育不僅應該教給學生實用知識,還應該幫助他們形成道德責任感。

二、運動訓練專業(yè)教學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的途徑

1.大力發(fā)展科學教育,培育積極完整的科學文化

科學教育是傳授科學文化的活動,但現行的科學教育往往在教知識而不是教文化,只注重知識的結論或結果而忽視文化形成的過程,從而引起科學文化和科學教育的雙重迷失。要改變現有的這種狀況,我認為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待努力:首先,全面理解科學教育,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全面地理解科學教育,具有極大的理論與現實意義。其次,樹立建構主義科學教學觀。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學生的主體能動性,否認知識的預設性、結論性、靜態(tài)性,消解知識就是真理的習慣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質疑的態(tài)度和精神,這對于形成正確的科學文化是有積極建設作用的。再次,構建學術創(chuàng)新機制與體系??茖W研究的本質在于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才能凝練、體現出科學精神,才能形成積極向上的科學文化。

2.提升教育的人文性

提高教育的人文性和人文意義,必須要充分肯定人文教育的重要地位,闡發(fā)與弘揚科學教育的人文價值,充分挖掘教育教學中的人文因素和價值內涵,營造和諧自由的育人氛圍,注重校園文化建設。首先教師要有很高的人文素養(yǎng)和人文水平。其次,教育中去除狹隘的專業(yè)教學心理,注重整體的文化品格教育。再次,注重體育生自身的人文環(huán)境建設。總之,這是一項全面的系統(tǒng)的行動工程,需要全方位地加以培育,才得以促進教育的人文性和人文意義的形成。

3.在制度層面上要高度重視人文教育

時至今日,人文教育的嚴重缺失成為體育院校教育長期以來不可忽視的弊病。所以,我認為在有關政策制訂和制度安排上要高度重視人文教育,要營造出有利于人文教育實踐推展的制度環(huán)境。首先,從宏觀方面來說,確立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教育理念。因為學校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必須建立在二者均衡發(fā)展的基礎之上,這種均衡性要求既要重視發(fā)展科學教育,也要在整個高等教育中賦予人文教育以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在學校層面上,要努力形成有利于兩種文化教育和諧互動的發(fā)展機制。兩種文化教育的失衡,或者說人文教育的失落,有其深刻的歷史緣由,是人類文化中人文理性和科學理性矛屑沖突的一個結果。

4.建立專業(yè)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的課程體系

師范素質是作為一名師范生起碼的素質之一,但目前師范素質已被弱化,培養(yǎng)的師資逐漸脫離了師范軌道。特別是有些項目教學能力有下降的趨勢,與中小學的教學要求已相差甚遠。因此應通過一切手段強化師范素質:在課程設置中,應增加教育類的相關課程。同時還應多創(chuàng)設和構建教師職業(yè)的真實環(huán)境,從中體驗教師職業(yè)。故此,在課程設置方面,亟待需要濃縮、精煉基礎課程,適宜的增添跨學科、新興學科與綜合性課程。將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滲透列體育專業(yè)的教學之中,使人文課程不脫離體育實際,體育課程體現人文精神,形成體育專業(yè)教育與人文教育融合一體的課程體。

綜上所述,普通高校運動訓練專業(yè)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相互融合,在實施運動訓練專業(yè)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相互融合的過程中,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提高其全面素質。人文與科學只有二者相互融合,緊密配合,科學才能全面發(fā)展,人才能全面發(fā)展,社會才能全面發(fā)展,自然、人、社會才能健康、協(xié)調而持續(xù)的發(fā)展。這是當今世界教育發(fā)展的潮流,這也是國家大力發(fā)展素質教育,培養(yǎng)適應素質教育需要的體育專業(yè)人才,賦予高校體育專業(yè)的必然抉擇。

參考文獻:

[1]孫承斌,鄒聲文.會見體育界代表:推動向體育強國邁進[BE/OL].,2009-10-16.

[2]宋繼新.論科學與人文融合的體育運動—體育運動的思想、原理和方式的變革[J].體育學刊,2004(11).

第6篇:科普教育研究范文

關鍵詞:SPOC;MOOC;運籌學;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42-0191-03

互聯網平臺和信息通信技術的應用與普及快速地改變著傳統(tǒng)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隨著MOOC等融合互聯網技術和教育資源的概念的提出,高等學校課堂的傳統(tǒng)授課和學習模式也在不斷改變和進步。

一、SPOC教學模式的概念和特點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概念產生于2013年,是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一種新的發(fā)展形式[1]。它對傳統(tǒng)課堂“課上聽課,課后答疑”的教學模式進行了變革,采用課堂教學與在線教學相結合的混合教學模式。與MOOC模式的大規(guī)模、對參與學習人員的寬松限制條件相比較,SPOC模式的規(guī)模較小,學生規(guī)??梢栽趲资綆装偃?,對參與學習的學生的限制條件也更嚴格[2],因此這些特點更加適用于高校課堂的教學規(guī)模和教學環(huán)境。它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第一,與傳統(tǒng)教學相結合的課程資源應用模式,能夠促進MOOC優(yōu)秀的資源在高校的教學得到更好地應用,有利于高校對內實施教學改革。第二,更加強調賦予學生個性化、完整、深度的學習體驗,對學生進行更嚴格的認證和評估使課程證書更具效力,提高了課程完成率和學習質量。第三,成本較低,小規(guī)模以及限制性準入的特點利于挖掘潛在商業(yè)運營模式,更能保證在線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3]。

SPOC通過將優(yōu)秀的網上在線MOOC平臺教學資源與傳統(tǒng)教學相結合,促進和推動了高等學校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因此受到國內越來越多的高校和教師的重視。目前,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等都建設有在線教學資源平臺。

二、運籌學傳統(tǒng)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運籌學作為現代管理科學的理論基礎之一,在經濟、生產、管理等領域的應用十分廣泛[4]。它是一門集系統(tǒng)分析、數學分析為分析方法的多分枝、多學科交叉的實踐型和應用型課程。從傳統(tǒng)教學的實際教學效果和教學經驗總結中,我們發(fā)現了一些存在的突出問題,其中包括:

1.教材和教學內容:目前運籌學教材主要還是以運籌學教材編寫組編寫的《運籌學》教材為藍本,教學內容偏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模型,教材中的例題和習題更多地聯系當時的社會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問題,而結合新時期現實情況的案例內容很少,題材過時且內容過于陳舊,不能很好地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運籌學教材中刪減和修改過時的素材,適時增補結合生產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成為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

2.課時安排:運籌學課程的實踐性特點突出,在教學中布置豐富充足的實踐內容對達到教學目的大有裨益,而教學中實際安排的課時往往很有限。授課教師要在有限的課時安排中完成教學規(guī)劃制定的理論內容,課堂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主要場所。另一方面,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教學內容中基本的、適合學生自學的部分占用了課上的寶貴時間,導致了運籌學的教學中實踐內容的缺乏,使教學目的不能很好地實現,學生的實踐能力得不到提高。如何調整實踐內容在授課課時的比重,合理安排理論學習的時間,強化課程的實踐訓練是運籌學教學要解決的問題。

3.教師教學思維: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對教學活動的支配地位突出,教師的教學思維是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自己設計的教案,學生的主體地位經常被習慣性地忽視。運籌學課程的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往往能夠帶來各種不同思維和方法的碰撞和交流,使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視角去分析和思考問題,但是在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課堂教學往往過于死板,教師“填鴨式”的教學使學生的學習地位得不到充分的體現和尊重,限制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拓展思路、開闊視野的學習需求。此外,存在于普通高等學校教師中的“重科研,輕教學”的環(huán)境,使得教師把大量的時間投放到科研工作中,抑制了教師對于教學的重視和投入,進一步導致教學效果達不到教學規(guī)劃所期望達到的目標。

4.學生學習方式:我校學生對于課堂學習普遍缺乏主動性,對于所學知識內容更多的是被動地理解和記憶,這種學習的被動狀態(tài)嚴重影響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上課更多的是紀律的約束,缺乏深入學習的熱情,學習內容容易局限在課本所學和教師布置的內容,課后的自學時間也得不到充分和有效地利用。運籌學課程是一門強調實踐性的課程,要求學生不僅能夠對理論知識有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產和生活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如何使學生改變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激發(fā)對知識主動學習的興趣、開拓知識視野和培養(yǎng)實踐和應用能力是運籌學課程的教學目標,也是教學內容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這些問題在很多普通高等學校的實際教學環(huán)境中是普遍存在的,提高教師的教學熱情,把教學和科研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把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結合在一起的能力是把SPOC教學模式引入課堂期望達到的目標。

三、基于SPOC的運籌學課程教學設計

針對傳統(tǒng)運籌學教學中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引入SPOC模式對教學進行重新設計。結合我校教學環(huán)境的實際情況和SPOC模式的特點,把教學環(huán)節(jié)分為課堂內教學、課堂外學習及課程考核部分,具體教學模式如圖1所示:

我們以《運籌學》教材中線性規(guī)劃與單純形法教學內容為例說明具體的教學設計:

1.課堂外:(1)教師在課前布置學習任務單,任務單中可以包括課程的預備知識、熟悉和理解的部分以及掌握和熟練的知識要點等。學習任務單的設計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堂外的學習能夠由淺入深,明確課程的重點難點以及要達到的學習目標等。例如在任務單中可以包括線性規(guī)劃的標準型、基變量和非基變量以及可行域和最優(yōu)解這些基本概念,也可以包括有大量應用且需熟練掌握的矩陣初等行變換方法、編程語言函數等知識要點。(2)教師在課前根據教學方案和學習任務單設計學生學習調查問卷。問卷中的內容包含學習任務單中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點的完成情況,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和想法。問卷形式可以結合列表選項和課后總結的形式。(3)學生按照任務單的要求,登陸進入教師指定的在線課程資源學習,并完成教師設計好的學習調查問卷。教師在課前選定MOOC中國在線平臺北京理工大學開設的《管理運籌學》課程,把鏈接地址同教師自己編寫的教學課件提供給學生學習。學生也可以結合教材,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發(fā)掘其他與課程相關的網絡學習資料,并在按照學習任務單的要求完成學習后,認真填寫學習調查問卷。(4)教師根據調查問卷反饋情況掌握學生學習情況,為課堂內的學習和討論做好準備。通過學習調查問卷的反饋,教師可以了解和掌握學生對課程預習和學習的程度和效果,例如在問卷調查表中如果發(fā)現學生對于單純形法的大M法和兩階段法存在理解問題,則在課堂內講解過程中會突出這兩種方法的相同點和區(qū)別。

通過課前準備,能夠使教師和學生不在局限在指定教材的有限范圍內,充分發(fā)掘在線資源的優(yōu)勢。教師通過課前準備學習任務單和整理學生學習的視頻資料和教案的過程,能夠對課程內容有更加深刻的認識,結合教學工作經驗的積累,能夠不斷地提高教學效率。此外,相比較于傳統(tǒng)課堂學習,學生在課前的在線理論學習有著突出優(yōu)點:知識的即時重復學習。傳統(tǒng)課堂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一旦學生就知識學習出現困難,就會對于課堂教學中的后面的部分造成很大影響。因此,課前的在線學習在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提高了課程學習的效率。

2.課堂內:(1)通過課前在線學習和調查問卷的方式,教師能夠提前獲得學生對于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在課堂內可以有針對性地處理學生提出和反映的問題,而不必把課堂內的學時浪費在一些學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基本概念和理論上。例如在單純形法的講解中,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前預習且容易掌握的單純形的標準型的變換略講,而對于單純形方法的樞軸變換細講,從而使有限的課堂內的時間得到高效利用。(2)在課堂內,教師和學生共同對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進行討論,學生可以把在線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充分地在課堂內表達出來。例如在課前學習中學生對于大M法中的“M”的理解和應用、兩階段方法中第一階段的作用等知識點,教師可以有充足的課內教學時間進行講解,從而使教師對于課堂內對知識的重點和難點的時間安排更加合理充分。(3)課堂內節(jié)省下的大量時間可以安排在課程的實踐部分,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安排下分組討論完成課程的時間設計任務,因此使課程的實踐教學部分得以充分實現。例如在課內教師可以引用數學建模中線性規(guī)劃的建模、求解及編程問題把學生進行分組,不同組別的學生先在組內共同完成目標,并于完成后共同討論。

在SPOC教學模式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內能夠得到充分地體現,教師的作用更多地表現為管理和引導的形式,“導師”的身份更加突出。在這種教學環(huán)境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教學互動行為更加活躍,不同思想的碰撞與交流更加頻繁,不僅更加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思考和表達及實踐能力的提高,也能夠激發(fā)教師的教學熱情,把教學研究當作科學研究來進行,從根本上推動和提高整個教學活動的水平。

3.課程考核:(1)不同于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在SPOC模式下我們把課程的考核分為兩部分:線上考核和線下考核。線上考核部分是學生在完成課程的每一章的內容后,完成教師在線布置的作業(yè),完成情況的評分由在線平臺自動完成,結果可以作為課程平時作業(yè)的考核。結合我校教學的實際情況,學期的期末考試形式是由學校統(tǒng)一規(guī)定的,期末考試是線下考核部分。(2)考核的方式從教師對學生的單獨考核,調整為教師考核加學生間的互評的形式,考核的權重由任課教師視具體情況確定。學生間的互評部分,主要考查同學間在以團隊合作的形式完成實踐內容時的共同完成情況。

改變單一的課程考核形式是運籌學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SPOC自動評分模式為這一轉變提供了依托。首先,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的考核方式往往僅憑期末的試卷成績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的弊端在于,一方面,期末試卷的有限版面不能完整地表達出任課教師對于教學內容考核的全部要求,另一方面,學生在整個學期的學習行為得不到充分體現,單一的試卷成績不能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和能力做出全面評價。其次,教師對學生的單向評價往往具有很大的主觀性,在考核方式中加入學生間互評的形式能夠在提高評價結果的客觀性的同時,起到促進和鼓勵學生課后學習行為的主動性的作用,尤其對于需要團隊協(xié)作的實踐教學內容的評價,學生間的互評結果顯得更加重要。

四、結語

SPOC教學模式的作用能夠使教師從課堂內的支配地位中擺脫出來,使教學內容不再局限于固定教材范圍內,能夠充分調動教師“教”的積極性,愿意投入更大的熱情和更多的精力在教學的研究中。同時,學生在SPOC模式下的學習過程中的參與度更高,主體意識會更加強烈,在課堂學習時間得到了充分利用后,“學”的熱情和主動性會得到不斷加強。因此,SPOC模式能夠使教學活動在不斷的良性互動過程中得以高效率地進行。

參考文獻:

[1]康葉欽在線教育的“后MOOC時代”――SPOC解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4,(1):85-93.

[2]曾明星,李桂平,等.從MOOC到SPOC:一種深度學習模式建構[J].中國電化教育,2015,(11):28-33.

[3]陳然,楊成.SPOC支持下的高校混合學習新模式[J].江蘇開放大學學報,2015,26(2):44-48.

[4]《運籌學》教材編寫組.運籌學[M].第四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A Study of the Operation Research Course Teaching Based on SPOC in College

HONG Zong-you,XIE Yan-hong,ZHANG Cheng,LI Yang,WANG Jiang,XU Tao,ZHAO Wen-dan

(Department of Science,Shenya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henyang,Liaoning 110142,China)

第7篇:科普教育研究范文

【關鍵詞】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

0 前言

當前,我國教育界面臨著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全面轉變,體育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面臨著全新的挑戰(zhàn),如何發(fā)揮學校體育教育多元化功能,是目前從事體育教育工作者的一個研究方向和實踐課題,也是筆者一直研究的課題。

1 高校當前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教育理念落后,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法單調

當前高校體育教育實施的教學模式,雖然比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有了很大的改進,但還是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部分高校教育理念落后,教學思想陳舊,教學大綱、教學計劃較少更新,在實踐教學中,部分體育教師缺乏敬業(yè)精神、缺失進取之心,平常的教學多是以完成學校安排的教學工作任務,較少地進行自我的主動業(yè)務學習、專項技能的學習與提高。

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一般采用的“強制命令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習慣以教師示范為中心,注重教師的自我感受;忽視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過多的注重學生運動成績的提高,忽視學生的身心健康的發(fā)展,忽視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了學生終身體育觀念和意識的培養(yǎng),阻礙了當今學生個性健康發(fā)展。傳統(tǒng)體育課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也較為單調,教師的講解、示范往往缺乏新意,教學手段單一,教學方法一成不變,致使學生興趣不高,難以激發(fā)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運動技能、技術的掌握,因而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1.2 教學效果評價體系不完善,考試評價體系不科學

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效果評價體系不完善,只注重眼前的課堂教學,忽視終生體育的培養(yǎng)效應,教學效果的評價更多的是停留在學生課堂的組織紀律上,學生的到課率、出勤率等表象上。

傳統(tǒng)的考試評價體系,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往往存在著較大的弊端,大多以考試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學習好壞的唯一標準,考評更多的是以教師評價為主,教師單方面的對學生運動技術、運動技能的測試,教師對學生的課堂印象的評判,帶有典型的個人色彩的評價。這種終結性考評機制,所帶來的問題較為突出,不能真實反映學生技能、技術掌握的水平,也不能體現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情況;不能確切反映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進展,不利于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

2 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探索

傳統(tǒng)式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以“灌輸”、“填鴨”為主,只注重學生的體育成績的提高,忽視了學生主動學習動機的培養(yǎng),抑制了大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影響了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因此,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正是體現了這種體育教育改革的思想。

2.1 更新體育教育觀,體現“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樹立“以人為本”、“終身體育”的教育理念

學校體育開展成功與否,對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的習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素質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為實現教育方針規(guī)定的目標,著眼于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長遠發(fā)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注重開發(fā)受教育者的潛能、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發(fā)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質教育就是要更新體育教育觀,體現“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樹立“以人為本”、“終身體育”的教育理念,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發(fā)展能力。

2.2 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著重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

現代體育教學不僅要傳授學生運動知識,運動技能,更要積極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有意識、有目的地通過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傳授,發(fā)展學生的智力,磨練學生的心里,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能力。素質教育的本質,更多的是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更多的讓學生掌握更好的科學的健身方法。作為高校的體育教師,不能只局限于傳授學生基本的運動知識,運動技能,而應該有意識,通過實踐教學幫助學生在眾多的信息和方法中,挖掘和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從而真正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

2.3 課程設置應切合學校教學實際,貫徹“健康第一”指導思想

課程的設置應該全面考慮培養(yǎng)學生的健身意識,提高學生運動技能,增進學生身心健康,加強個性培養(yǎng),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為。

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高校體育課程的設置與中學階段體育課程的設置相銜接,讓學生的體育觀念從中學階段到大學階段有個轉變與適應過程,以江西農業(yè)大學為例,現行的開課模式是一年級上學期開設的是體育基礎課,教學內容以田徑、傳統(tǒng)武術、三大球、基本素質練習等,強化體育基礎教育,結合貫徹《全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全面提高和發(fā)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及基本技術、技能和基本知識。大一下學期,大二上下學期開設開設了籃、排、足三大球,定向運動、拓展訓練、網球、乒乓球、健美操、跆拳道、健身與防衛(wèi)、輪滑、瑜珈等公共選項課,使學生在全面鍛煉的基礎上,對某一專項運動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從而進一步提高專項技能能力。

2.4 切實提高教師的業(yè)務水平和科研能力,適應現代體育教學改革的需要

現代體育教學要重視體育教師的知識更新,要重視教師的繼續(xù)教育開展,同時也要重視體育教師的科研能力的鍛煉與提高,通過科研學習,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理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進教師業(yè)務能力,有利于促進對技能技術的改進和提高。隨著教師教學年限的增長,教師的教學惰性容易滋生,如果不更新教學知識,不提高教學水平和業(yè)務能力,很難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

高校體育教學中,只有真正體現“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樹立“以人為本”、“終身體育”的教育理念,才能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只有這樣,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才能得到更進一步的完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曹衛(wèi).構建“以人為本”的現代體育教育觀[J].體育科學,2004(3).

[2]張立新.職業(yè)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探討[J].新課程研究:職業(yè)教育,2010(1).

[3]胡凱.高校體育教學的發(fā)展與趨勢[J].中國學校體育學報,2002(6).

[4]陳寧.全民健身概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5]郭立亞,趙軒.對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的思考[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2000(4).

[6]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學校體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王蒸仙,溫元秀.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研究[J].考試周刊,2009(14).

第8篇:科普教育研究范文

關鍵詞:高中語文;有效性;策略

一、當前普通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存在的問題

現如今,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播對國際的影響也備受人們關注。語文教材經過多次改編,集中華優(yōu)秀文化于一身,尤其是高中語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的對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講解。因此,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不僅有利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播,更對祖國下一代棟梁的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當前普通高中語文課堂存在諸多的問題等待解決,距離有效課堂教學差距甚遠。

1.大多數高中語文老師教學目標模糊,過分注重形式

長期以來,人們關注教師多于關注學生,使學生的主動性得不到發(fā)展,而老師迫于“升學率”的壓力,只關心學生的成績,忽視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能力的發(fā)展。

2.高中語文教師過分追求新潮教學模式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大都遵循一個原則――因文而定,因課而改,因時而變,即不拘泥于某種教學方式,重點是傳達出課程中的精髓,讓學生學有所得。但是,近年來隨著“名師講堂”受到大家的追捧,一些高中教師將注意力集中于模仿,忽視對課程內容的鉆研,使整體教學脫離課堂實際情況與學生的接受能力。

3.過分使用“多媒體”課件,課堂整體“華而不實”

多媒體的發(fā)展是教育史上一項革命式的進步,但是一些老師過分依賴于多媒體等教學設備,追求課件的華麗與精美,缺乏對課堂教學的設計,讓高中語文課堂在喧鬧中喪失了思考。

二、普通高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1.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和感受生活和開展課外閱讀,積累語文素材

語文源于生活,生活為語文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積極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中積累大量的素材。在普通高中語文學習中,最讓學生頭疼的可能就是寫作,學生缺乏對生活的了解,寫作素材匱乏,因此讓學生感受生活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非常重要。

另外,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課外閱讀也是積累語文素材很好的方式,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閱讀一些課外讀本,如愛因斯坦等大科學家的人文隨筆、于丹《論語心得》《論語通譯》等,或者莫言的《豐乳肥臀》、張愛玲的《金鎖記》等小說。在我國,高中生的課業(yè)壓力非常大,尤其在我國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生學習的目的只是取得好的考試成績,沒有時間去考慮課外閱讀,覺得課外閱讀太浪費時間,從長期來看這是錯誤的觀點,閱讀是增加學生閱歷成本最低、最捷徑的方式,因此學生要積極增加自己的閱讀量,提升自我素養(yǎng)。自覺閱讀和動筆閱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也可以讓學習學會自我思考,養(yǎng)成動手能力,這都是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2.教師要用心指導學生筆寫生活,提高寫作能力

“筆寫生活”是語文學習很重要的階段與能力,用筆寫下對生活的感受、對時事的見解、對社會現象的看法,這不僅可以提高語文寫作能力,對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具有很大的幫助。于漪(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曾經說過:“作文不僅僅是一種寫作技巧,更是一種表情達意的手段。要做好文章,首先要在做人上狠下功夫,即內心必定要充實,人生必定要有所追求?!崩蠋煿膭顚W生筆寫生活,不僅可以督促學生加強語言積累,開闊個人視野,引導學生認識生活、認識社會和感悟人生,在生活中培養(yǎng)多觀察、多思考的習慣,養(yǎng)成獨立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自我獨立的思想與理想。同時,老師也可以在某一課時學習結束后讓學生寫一些自己學習的感悟,而不僅僅是簡單地完成教學任務、講解考試重點。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必修2中《我有一個夢想》一課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文中所講的夢想所包含的意義與文中人物的影響,更要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夢想是什么。教師可以在這時讓學生想想自己的夢想,這對學生的發(fā)展很重要。在普通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不僅要教會學生基礎的語文知識點,更要在做人方面給予學生指導。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作為一種理念不能只停留于學者們的研究,教育工作人員更要將之運用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高中語文課堂變成有效的課堂和高質量的課堂。

參考文獻:

第9篇:科普教育研究范文

關鍵詞:《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 歷史教科書 研究現狀 展望

自2003年教育部頒行《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下簡稱《標準》)以來,高中歷史新課改已超過十年。作為指導高中歷史教學與課改的綱領性文件,學界不僅對《標準》本體進行解讀研究,同時也研究《標準》的具體使用情況。如近十年來,學界對《標準》與歷史教科書關系的研究就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見解。本文擬就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以期能對今后《標準》的研究和歷史教學有所助益。

一、課改十年來《標準》與教科書關系研究現狀

(一)新課程標準下高中歷史教科書編寫存在的問題

學者們的研究認為,新課程標準下的歷史教科書編寫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標準》給教科書編撰帶來了一些困難。如連建平就三教科書,指出了新課標給教科書編寫帶來的困難和問題:“一是課程標準對必修教材編寫的要求失之粗放,教材編寫者不易把握其深度,致使幾個出版社對同一個知識點編寫的難度深淺不一;二是課程標準對學習目標的范圍失之界定,教材編寫者不易把握其廣度,一線教師在授課時對教材提供的資料也很難取舍?!盵1]同時由于新課標教科書有四個不同版本,雖然都以《標準》作為統(tǒng)一的依據進行編制,但是“一標多本”的教科書編寫模式容易出現同一史實不同表述的問題。許永紅結合4個版本高中歷史教科書的5個實例,表達了一線教師對“一標多本”下教科書表述的不同的困惑[2]。而徐新、丁林興還認為若按照《標準》選修六部分進行教科書編制,教科書容易出現“歐洲中心論,文化遺產分布面不廣,文化遺產的類型不全,教材的創(chuàng)新空間受制”[3]等方面的問題。

另一方面是教科書編制完成之后,有學者發(fā)現新課標教科書存在一些違背《標準》主旨之處。如趙亞夫就指出“現行實驗版教科書,在內容上多難于《標準》的規(guī)定”[4]。張榮鎖以岳麓版必修一第一單元為例,總結出教科書存在“違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原則;人文精神嚴重缺乏;對師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沉重打擊;動腦動手極為困難;提供人生經驗 、啟示不夠;培養(yǎng)現代公民意識不夠”[5]等違背新課標主旨的問題。李然認為新課標下的教科書編寫仍然沒有擺脫《大綱》的一些影響和束縛[6]。而仇曉雯則將四個版本的歷史教科書進行對比分析,指出“人教版對《標準》結合程度最高,岳麓版與《標準》的結合程度最低,除岳麓版,其他版本的編撰割裂了中外史的聯系”[7]。此外,張淑貞的文章《對高中新課標教材的商榷》[8]也指出新版教科書雖然中外合編,但是只是機械地將內容組合,沒有更深層次的知識的整合,實則也是違背了《標準》中外合編的理念。

(二)新課標下高中歷史教科書編寫建議

《標準》在實施建議的第三部分提出了教科書編寫建議,對教科書的編寫提出了五個方面的要求,涉及課程目標、課時、教科書多樣化等內容。這些建議不僅為“教材編寫和教師教學留下了一定的創(chuàng)造空間,也使教科書編寫也逐步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9]。由于《標準》在課程體系和課程的內容上都有較大的變化,因此學界在《標準》編寫建議的基礎之上,還提出了教科書編寫應掌握一些策略。宏觀上看,一方面是要注重體例創(chuàng)新,建構一個“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為主軸”[10]的教科書體系。另一方面,新課標下的教科書的編寫需要更新觀念,進行“轉變學習方式的課文結構設計”[11]。如注重視“學科特點和學習方式內在統(tǒng)一的單元課目設置;注重提升課文輔助系統(tǒng)的地位與功能;注重強化史料解析、探究的功能等”[12],最終將新課標轉變學習方式的理念融入到教科書的編寫當中。

從微觀上來看,研究對教科書具體模塊的編寫提出了建議。如徐新、丁林興就結合《標準》中選修六的內容,為教科書的選修六模塊的編制提出了“按時間編寫,按區(qū)域編寫,按類別編寫”[13]的三點策略。陸曉先則針對新課標中“古代中國開疆拓土,侵華史的敘史觀念,抗日史的簡化,軍事和戰(zhàn)爭問題”[14]等內容提出了自己的編寫的建議,希望對教科書的具體編寫中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二、《標準》與高中歷史教科書關系研究展望

(一)《標準》與高中歷史教科書關系研究存在的問題

1.教科書研究和《標準》結合的不夠緊密。我統(tǒng)計十年來《標準》與教科書關系研究的文章時發(fā)現,有關新課標下的教科書的研究論文數量并不少。雖然很多文章提到了新課標,卻在教科書的研究中脫離了新課標,完全只是對教科書本身的研究,新課標僅僅只是教科書身上的一個符號,沒有將新課標和教科書很好結合起來研究。

2.《標準》與教科書相關研究涉及版本太少。眾所周知,新課標下的高中歷史教科書一共有四個版本,分別是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北師大版(原大象版)。但到了具體的研究中,涉及最多的版本是岳麓版,其他幾個版本相對較少。雖然四個版本的教科書都是按照同一個課程標準進行編撰,但是不同的版本在具體的專題編寫、內容設置、細節(jié)處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區(qū)別,這就需要結合《標準》對每一個版本進行一定的分析對比。

3.教科書涉及的內容不全面。新課標下的教科書由三個必修和六個選修模塊組成。在近年的研究中,就必修和選修角度看,更加注重對必修部分的研究;單就必修部分來看,又更為側重于對專題一的研究。其實,就教科書的內容來看,選修部分較必修部分新增的內容更多,必修部分中必修二和必修三又比必修一新增的內容更多。新增的內容,本應該是研究的重點和焦點,但是在《標準》與教科書相關研究中卻恰好相反,顯得厚此薄彼。

(二)《標準》與高中歷史教科書關系研究展望

根據《標準》與教科書關系研究中出現的問題,我建議未來有關教科書的研究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對選修課程的研究。新課標下的教科書選修部分一共有六本,其編撰的方式和編撰的內容都有不少的創(chuàng)新之處。這一部分的研究其實還有很大的潛力可挖。

2.加強教科書與《標準》的結合度的研究。不同版本的教科書與《標準》結合度如何,同一版本下不同模塊與《標準》的結合度又是怎樣,目前并沒有較為深入的研究。而通過對《標準》與教科書的結合度研究,能夠為教科書的編制和使用提供更多的參考,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3.加大“一標多本”的研究。新課標教科書有四個版本,但使用的都是同一個版本的課程標準。根據《標準》,對 “一標多本”的教科書編撰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對比,對教科書的修訂和多樣化發(fā)展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4.可適當采用量化分析方法進行研究。教科書研究中涉及的版本較多,內容也較多,因此教科書的研究中可以采用計量的方法,把一些重要的內容、數據進行量化分析,使整個研究顯得更加直觀和有說服力。

參考文獻:

[1]連建平.從歷史必修三看高中課標與教材的得失[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7(1-2).

[2]許永紅.該相信誰?――新課標下同一史實不同版本的不同論述[J].中學歷史教學,2006(3).

[3][13]徐新,丁林興.建議與構想:中學歷史教師視野中的歷史“課標”選修六[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4(3).

[4]趙亞夫.高中歷史課程改革與歷史教育的現代化――繞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反思[J].教育學報,2006(8).

[5]張榮鎖.違背“新課標”主旨及目前先進教育理念的新課標教材――以岳麓版歷史必修(1)第一單元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2004(10).

[6]李然.新課標高中歷史教科書的研究現狀及展望[D].四川師范大學,2011(4).

[7]仇曉雯.21世紀初國家課程標準版高中歷史教科書內容體系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4).

[8]張淑貞.對高中新課標教材的商榷[J].歷史教學問題,2006(5).

[9]鐘啟泉,安桂清.怎樣理解《歷史課程標準》――華東師范大學鐘啟泉教授訪談錄[J].歷史教學,2005(8).

[10][11][12]曹大為.關于《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建設的對策與思考[J].歷史教學,2004(8).

[14]陸曉先.對高中歷史新課標及其教材編寫的幾點建議(上)(下)[J].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6.

相關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