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方禮儀的共性和差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西文化差異 英語教學 文化教育
引言
學生在進行英語文化的學習中,要想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就必須充分的了解中西方語言文化的關系與差異,只有掌握了西方國家的發(fā)展歷史、傳統(tǒng)風俗等,才能夠更好的處理中西文化差異,掌握英語交際運用能力,提高學習效率。
一、中西文化差異
1.價值觀差異。西方國家推廣平等、自由、民主的理念,從而導致西方人崇尚自主、獨立、奮斗的理念,他們一般喜歡張揚自己的個性,當自己在某一方面去的成績的時候喜歡不加掩飾的表達自己的喜悅;但是中國文化卻主張內斂、提倡謙虛。中國人喜歡中庸之道,強調“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一般在受到夸獎的時候,都會采用謙虛的回答,從而導致西方人對中中式謙虛甚至不解。
2.思維方式的差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使中華民族強調以理服人、以德服人,作為一個禮儀大國,當別人提出邀請之后我們都是間接回答的。特別是當自己要給與否定答案的時候,都不會直接說出,因為中國人認為這會傷害彼此的感情。如:A:“Will you have dinner with me tonight?”B:“Maybe I will./I'll try to.”但是西方人則不同,西方人要是不能參加,他的回答則可能是“I'm sorry,but I have already had dinner plans.”
3.社會關系的差異。西方人具有較強的平等意識,但是在中國等級尊卑理念影響深遠。在西方平等意識的強調下,不論人身份高低、貧富如何,都應該享受自己的權利并得到他人的尊重,他們堅信有付出就有回報。在英式英語中有這么一句諺語:If working hard,even a cow boy can beapresident.”。意思是說:“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tǒng)”。但是中國人受等級觀念、官本位思想等影響,傳統(tǒng)封建遺留思想依舊影響社會的發(fā)展。
4.生活禮儀的差異。中國人在日常出行中,如果不經意間發(fā)生了碰面,一般都會問“吃了么?”等一類的詞語,這是我們的禮貌打招呼用于的一種。但是在西方如果這么問,別人會認為你是要請他吃飯或者在干涉他的私生活。一般來說,西方人的打招呼用語僅限于問好等,比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ow are things going with you?”等。
5.詞語文化內涵的差異。由于中西方文化發(fā)展的背景不同,所以在面對同一個事物的時候就可能存在兩種看法。比如在中國,龍是吉祥、是權利、是帝王的象征,中國人將自己比喻為“龍的傳人”等。但是在西方,龍對應的詞匯為“dragon”,他的意思是怪獸、兇殘的怪物,是邪惡與魔鬼的象征。所以,當中國人推廣龍的傳人這一理念時,外國人就會感到詫異甚至是產生厭惡感。
二、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教育的主要措施
1.文化教育要滲透到英語教學的全過程。中西方語言文化是不同背景下產生的,由于背景文化之間存在差異,所以在英語交際中容易出現分歧與誤解等。所以,在英語教學中需要樹立文化意識,在英語知識的傳播中也要進行文化教育,從而使學生更好的了解西方語言文化的內涵所以,提高學生的理解與掌握程度。現代教學活動開展中,各學校學生數量較大,平均到班級后人數也較多,這就導致學生在英語語言的實際運用的機會較少,沒有得到跨文化交際的鍛煉。加之,現代教學偏重與語法、詞匯等方面的交接,就忽略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教師應轉變觀念,重視文化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根據教學計劃重新設計文化知識滲透教學方案,使其在語言教學的全過程中得到體現。
英語教學文化導入應采取三個層次推進的方法。首先,對語言的結構知識進行講解,打破影響英語學習與理解使用的文化障礙,對相關詞匯及文化元素進行大量導入,講解書本課文的文化背景知識。其次,采取系統(tǒng)性導入文化知識的方法,將課本內容中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提煉出文化框架。最后,對文化內容導入的范圍進行過大,將不同民族的歷史發(fā)展、哲學傳統(tǒng)、社會模式及價值系統(tǒng)等以文化表現的形式進行講解。
所以說,文化教學需要在英語教學的全過程中進行滲透。在聽說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反應西方文化的題材進行講解,比如讓學生觀看《走遍美國》的結婚片段的方式,引導學生討論中西婚俗差異,提高學生對西方文化的理解程度。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與課本知識有關的背景材料,引導學生更好的理解文中的典故與詞匯的含義等文化內容。通過對同一種非語言交際或者語言交際的表達方式進行簡析,讓學生明白中西方各自的表達含義,提高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掌握能力。在寫作教學的過程中,應重點講解中西思維方式之間的差異,從而使學生更好的掌握不同的寫作風格,培養(yǎng)學生建立新的英語寫作洗胃。通過不斷的進行文化教育的方式,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從而使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得到增強。
2.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英語語言的文化內涵。通過在英語教學中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比較分析,引導學生學習、歸納,幫助學生正確的區(qū)分中西方在價值觀、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通過在課堂引入相關文化差異話題,通過對比等方式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與共性,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西方文化內涵。比如說在進行中西方節(jié)日對比中,首先應讓學生了解西方節(jié)氣的起源與慶祝的活動,引導學生對中西方重要節(jié)日進行對比,讓學生討論并辯論“Will Christmas take the place of Chinese Lunar New year?(圣誕節(jié)是否能替代中國的春節(jié))”,通過相關辯論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充分的了解西方文化習俗,同時也強化了學生對本民族傳統(tǒng)習俗的認識。在對“eat”一詞討論中,不僅可以通過對西方國家一日三餐的具體說法及禮節(jié)進行分析,還可以通過對中國文化中“糊口”、“吃醋”等詞匯進行關聯,延伸其在英語中的相應含義。通過差異對比文化教學的方式,將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更好的銜接中西方文化,從而提高學生對英語語言能力的掌握水平。
3.在文化教育中采用多種手段提升其在英語教學中的影響力。基于英語課堂教學進行文化知識傳播的基礎上,教師可以推薦《時代周刊》、《紐約時報》等西方主流報刊,讓學生通過閱讀學習更多的文化知識。其次,還可以組織學生模擬匯演西方國家經典喜劇、開展中外友人交流活動、觀看英語原聲影視劇等方式,讓學生在原汁原味的英語作品侵泡下親身體驗西方文化內涵,提升學生對英語的認知能力與學習能力,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西方風俗文化等背景知識,為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文化知識奠定基礎。
在網絡信息技術等高科技術的影響下,現代教育技術也得到了有效的發(fā)展,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在英語教學中勢必會取得更好地教學效果。通過學則適合學生了解、閱讀的文化背景知識,通過多媒體設備與網絡的銜接將其展示在學生的眼前,比如說西方“感恩節(jié)”、“復活節(jié)”等活動內容、習俗文化、來歷過程等進行展示。通過視覺的擴張,將不同的文化內涵變得充滿活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
4.在文化教育中應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中西文化差異基于微觀角度分析時為了學習西方語言,宏觀上則是為了通過語言學習西方文化,從而達到中西方文化順暢交流的目的。在文化教育中教師發(fā)揮了重要的主導作用。首先,教師需要通過對文化的講解,引導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轉變思維方式,使其從中文轉換到英文,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識,解決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其次,要指導學生在中西文化對比之中辯證地看待西方文化,有選擇地加以汲取利用,減少學生學習的盲目性和不必要的對自己文化的妄自菲??;再者,要教育學生通過學習英語過程中的中西文化對比,認識中西文化的各自優(yōu)勢,在充分的語言功力準備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充當好中西文化交流者的角色。
結語: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語言知識及文化教育工作的雙向開展,通過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文化教育融合到英語教學的全過程中,使語言教學與文化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這將有利于提升學生對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左健.從中西文化差異談大學英語教學[J].文學教育(中), 2010(07).
[2]倪秋梅.高職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J].武漢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01).
[3]付云.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J].成功,2012(24).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問候語;關聯理論
加拿大傳播學家M.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1967年在他的《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書中首次提出“地球村”(globel village)這個概念,用于表達世界在逐漸變小,人與人之間的時間和空間距離拉近這樣的觀點。來自不同國家和大洲之間的人們彼此就像是鄰居一樣的交往著。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淵源,各個國家和民族之間在交際中有著很大的不同,這些不同成為了跨文化交際失敗的潛在誘因。本文首先會對中西方問候語的差異及其原因進行分析,然后會用關聯理論的核心概念去對在中西方問候過程中所產生的誤解和障礙進行處理。
一、中西方問候語的差異及原因
問候是最短暫的一幕社交,但是能夠映射出參與者的自我感知和他們感受相互關系的方式。美國社會學家Erving Goffman 1971提出問候是交際開始的標志和認定。根據他對美國社會的觀察和了解,問候體現禮貌身份或是地位,以及相互間的平等關系。英國人類學家J.R.Firth 1972認為問候是對交際活動可行的確認,它具有建立和延續(xù)人際關系的作用。中國學者胡文仲認為問候大致分為語言問候和非語言問候。前者是通過語言行為進行的問候,后者是指人們見面或相遇時,由于各種原因不能口頭打招呼,而是通過點頭微笑或者揮手致意等面部表情或體態(tài)動作進行的問候。這里我們主要將討論的是語言問候。胡文仲又根據問候者的關注點不同或者是方式有別,把語言問候分為祝愿式的問候、關心式的問候、交談式的問候、稱謂式的問候、稱贊式的問候等五類。
中西方問候語的最大差異表現在問候內容的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共性至上的群體性原則,強調人的社會性。為了密切人際關系,聯絡感情,打招呼時細致入微,見什么問什么,甚至明知故問,如“吃了嗎?”、“去哪兒?。俊钡?,充滿了中國式的人情味。自上古時代的中國到現在的中國,問候語內容的不同體現著社會與時代的變遷。從上古時期的“無它乎”和“無恙乎”,到始于戰(zhàn)國的“吃了嗎”,從改革開放的“下海了嗎”,到現在的“離了嗎”和“你買iPhone4了嗎?”等。而西方人認為這些問題會涉及到聽者的隱私,會破壞到對方的獨立性,屬于不適合問候的內容,他們會選一些中性的話題,比如英國人見面會以討論天氣來開始一段談話,或是贊揚某人的衣服等。有些帶有爭議性的話題是他們在問候時所避諱的,比如說工資、年齡、婚姻狀況等,亦或是宗教、政治等。
中西方問候語中的稱謂也是不一樣的。稱呼問候語一方面讓我們可以向對方表達禮貌,一方面可以確定彼此之間的關系,讓使用者知道自己在社會的定位,知道自己的輩分,同時可以呈現出上下關系的意義,這樣也可以表達對對方的尊敬和禮貌。這樣看來,稱呼問候語就是一種中華民族重視事物關系和上下結構的傳統(tǒng)思維以及敬禮習俗的產物。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有著很強的倫理觀念。
二、關聯理論下的中西方問候語
關聯理論是1986年Sperber&Wilson在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書中提出的,他們認為明示-推理模式是基礎,編碼-解碼模式只是附屬于它的一種過程。該理論提倡從話語認知角度去解釋會話的含義。其核心的概念包括認知原則和交際原則,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關聯原則,明說和隱含,互明,語境等。關聯理論中的“關聯”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有程度的區(qū)別。在同等條件下,語境效果越大,關聯性就越強;處理時所付出的努力越小,關聯性也越強。
Sperber和Wilson認為發(fā)話者意欲傳遞一個設想集{I}。從受話者利益出發(fā),{I}當然應該是發(fā)話者可能得到的關聯性最大的信息。但是,發(fā)話者與受話者的利益在這里并不需要重合。發(fā)話者可能想把手頭關聯性最大的信息留給自己;她可能有自己的理由,只傳遞關聯性較小的信息。從受話者的利益出發(fā),發(fā)話者應該在該范圍內選擇關聯性最大的刺激信號,即需要最小處理精力的那個。這就是最佳關聯性程度。
例如:約翰是來自美國的某大學的交換生,王強是他的同班同學。一天早上他們見面了。
約翰:早上好。王強:早上好,約翰。你吃了嗎?約翰:怎么了?我牙上有菜葉嗎?王強:沒有。為什么這么問?
在美國人的認知環(huán)境中,“你吃了嗎?”這樣的問句是和吃有關的話題,聽者根據最大關聯可以推斷出的是不是早上吃的蔬菜留在了牙上。而在中國文化中,類似“你吃了嗎?”這樣的問句只是問候語的一種,屬于上面提到過的關心式問候。如果約翰想要達到最佳關聯,他需要了解中國式問候語的功能用法等,加上額外的推理努力這樣的不良溝通是可以避免的。
語境對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是至關重要的。每個人的認知語境是不一樣的,即使是他們共享同樣的物質世界,他們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語言代碼是通過閱讀、講話、收聽被發(fā)送和接收的,而行為代碼測試通過體態(tài)語、情境、客觀環(huán)境等發(fā)送的。
關聯理論是強有力的認知語用學的理論基礎,是一個從語用與認知角度解釋跨文化交際中的問候語的新的途徑。運用關聯理論解釋跨文化交際中的問候語,有利于人們更加清晰地了解跨文化交際中問候語成功和失敗的本質。這種方法為問候語以及其他言語行為,如贊揚、拒絕、稱謂等打開了新的研究視野。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新聞價值 觀念 文化學
新聞傳播活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實踐活動,新聞價值觀決定著新聞事實的取舍與報道的不同角度。中西新聞工作者在傳播實踐中,總結歸納出了大致相同的幾個新聞價值要素――時新性、接近性、顯著性、重要性、趣味性等。然而,中西方以相近價值觀指導出的新聞傳播實踐卻表現出巨大差異。中國批評西方媒體報道無視中國國情的文化霸權主義,西方媒體則認為中國媒體報道忽視了對人權、公民知情權與個人尊嚴和價值的尊重。國際傳播中的意見分歧已經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國家間的溝通交流。本文將從人的社會化過程中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來審視分歧的根源所在;把新聞價值觀置身于文化傳統(tǒng)的大框架下,以此思考全球傳播新秩序構建,思考中國軟實力建設中新聞傳播功能的發(fā)揮。
一、“同”――對“人”的共性、新聞事實本體和新聞價值觀形成歷史的考察
如上所述,中西方在新聞傳播實踐中形成了對新聞價值基本一致的看法,這是中西方新聞信息交流和溝通對話的基礎。學者趙莉在《從看美國的新聞價值觀》中統(tǒng)計發(fā)現,“2002年美聯社和新華社所評的十大國際新聞中,有四條是完全一樣的,反映出中美新聞價值觀中某些帶有普遍性、規(guī)律性的東西,”[1]
中西方新聞價值觀相同性的存在,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作為社會化的人的共通心理與思維習慣。人的生命存在共同性,具有相同的身體結構和行為方式。人類共同的實踐活動也面臨著共同的外部環(huán)境。這些相同或相似性,使得人類實踐活動所創(chuàng)造、形成的心理、思維習慣和價值觀具有共通性,這必然會影響到新聞傳播實踐中的新聞價值選擇。
其次,客觀發(fā)生的事實對新聞價值觀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新聞事業(yè)的產生和發(fā)展,正是基于社會發(fā)展中不斷出現的新聞事實――其中蘊含著能夠滿足受眾需要的特定屬性。這些特定內涵和屬性決定了中西新聞價值觀相同的一面。
考察新聞價值觀形成、發(fā)展的歷史就能證明中西方“同”的一面。
西方新聞價值觀念的形成源遠流長。1690年,德國人托比亞斯?樸瑟在一份關于報紙的論文中提出,為了在數不勝數的新聞事件中作出選擇,應該把那些值得記憶和知曉的事件挑選出來加以公開報道。他列舉了他認為值得報道的事件,涉及到了選擇新聞的異常性和重要性等標準問題。這是西方新聞史上最早提出的新聞價值觀念。后來,德國學者卡斯帕?斯蒂勒又在1695年提出了新聞價值的新鮮性、接近性、顯要性和消極性等。[2]
西方新聞價值觀念的真正形成,伴隨著美國政黨報刊的逐漸衰落和大眾報刊的蓬勃興起。在19世紀30年代的報業(yè)競爭中,西方各報社老板和主編為擴大報紙發(fā)行量,十分重視對新聞事實的選擇。20世紀初,美國、日本的一些新聞學者把新聞事實的選擇標準統(tǒng)一到新聞價值這一概念上。1922年,李普曼在他的《輿論學》中首次提出“新聞價值”這一概念。他明確提到突發(fā)事件、地緣接近、個人影響與沖突等新聞價值要素。20世紀60年代,西方學者再一次掀起探討新聞價值觀念的。其中頗具影響力的學者是約翰?格爾騰(Johan Galtung)和瑪麗?魯基(Mari Ruge)。他們考察了“事件”變成“新聞”的奧秘,并論述了新聞的12個要素。[3]
關于傳統(tǒng)的新聞價值標準,西方新聞學者少則有5因素說,如麥道格爾;多則有20因素說,如英國湯姆森基金會專為第三世界新聞工作者編寫的新聞教科書等。盡管西方新聞界在新聞價值標準的具體表述上有多有少、有輕有重、有先有后,但他們在主要標準的確定上還是相當一致,其中包括:影響力、接近性、異常性、顯要性、及時性、沖突性和趣味性等。[4]
實踐的需要與向外的學習中,中國學者對西方理論進行了本土化詮釋,形成了與西方比較接近的價值觀要素。徐寶璜在中國第一本新聞學專著《新聞學》中認為,“新聞價值者,即注意人數多寡與注意程度深淺之問題也?!辈⒚鞔_提出了新聞價值的三個要素,“重要之最近事實,自能引起較多人數與較深程度之注意,故為價值較高之新聞。次要之最近事實,僅能引起較少人數與較淺程度之注意,故為價值較低之新聞?!薄巴恍侣?,其價值與發(fā)生及登載相隔之時間成反比例。此相隔時間愈短,則新聞價值愈大,愈長則愈小也。”“同一新聞,其價值不僅隨時而異,又大抵隨地而有別也。吾人所注意之事,大抵以己為中心,漸推及于己所熟悉之人及事。故現雖處交通便利之世,所最注意者,大抵仍為本埠之事,及本埠之人。”[5]
邵飄萍在他的《實際應用新聞學》一書中,介紹了美國威斯康新大學新聞學教授格蘭特?赫德對新聞價值標準的概括:愛讀者之數;時機之適當與否;距離遠近之關系;性味集中之變遷。格蘭特?赫德分析新聞價值減少的原因是:含有廣告的意味者;揭發(fā)人之陰私者;有害社會之風者。[6]
20世紀40年代,薩空了在其《科學的新聞學概論》一書中提出了新聞價值“兩個條件、兩個要素”的觀點。他把新鮮、真實列為新聞價值要素,而把新聞與人類“有關”、“有益”作為新聞價值的基礎,體現了新聞價值的“有益性”原則。這種闡釋對新聞價值理論有所突破,回歸了新聞價值的本意,但他未對新聞價值的內涵作出詳述。[7]
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思想解放和新聞改革的逐步推進,新聞價值理論成為新聞理論研究的重點問題,西方國家的新聞價值理論再次被介紹到中國,中國學者對西方新聞價值理論采取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tài)度,在廣泛汲取和積極消化的基礎上,對新聞價值理論再次進行了梳理和分析,形成了關于新聞價值的一些基本觀點,主要包括真實性、新鮮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趣味性等。[8]
對中西方新聞價值觀形成歷史的考察表明,不同文化背景與社會發(fā)展進程的地區(qū),在人的共通性基礎上,形成了大體一致的新聞價值觀念。
二、“異”――人的社會化過程中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審視
中西方新聞價值觀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對于新聞價值要素的不同理解,以及在實踐中不同的選擇上。
西方新聞價值觀尤其是傳統(tǒng)新聞觀往往強調反常、沖突、矛盾,定位于媒體是社會和政府的監(jiān)督者,習慣“多報憂少報喜”;而中國的新聞價值觀,特別是社會主義的新聞價值觀往往注重正面、健康、和諧,是黨和政府的“喉舌”,著力于反映光明面,“多報喜少報憂”。西方新聞價值觀注重以受眾為本位,強調以受眾的興趣與需要作為新聞價值選擇的主要依據;而中國的新聞價值觀則習慣傳者為本位,將政策宣傳和思想教育作為新聞價值選擇的主要依據。[9]由此,在諸多新聞價值要素中,西方新聞價值觀更注重“趣味性”,而中國的新聞價值觀更強調“重要性”。
為什么在基本要素認同的基礎上,中西方仍對新聞價值存在不同的理解,甚至在實踐中表現出完全不同的取舍呢?筆者認為,中國特殊的國情、政治經濟利益的不同取舍,是形成分歧的重要原因。同時,對新聞價值作出判斷的主體,即生活在特定文化環(huán)境下,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人,也是造成新聞價值不同的關鍵因素。
認為,人的社會性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本質特征,者心目中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tài)的人,而是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人”。[10]人從出生起就在進行社會化,其中文化在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美國著名學者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書中認為,“個人生活史的主軸是對社會所遺留下來的傳統(tǒng)模式和準則的順應。每個人,從他誕生的那刻起,他所面臨的那些風俗便塑造了他的經驗和行為,到了孩子能說話的時候,他已經成了他所從屬的那種文化的小小創(chuàng)造物了?!盵11]
文化傳統(tǒng)是新聞價值觀形成的歷史淵源。中西方文化傳統(tǒng)存在許多不同,在此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生活的“人”的心理、思維和價值觀也表現出很大差異。司馬云杰在《文化價值論》中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態(tài)是以個體農業(yè)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相應地可歸納為以土地為基礎的人生本位價值取向,以家庭為基礎的群體本位取向和以倫理為基礎的道德本位價值取向。由此,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文化價值模式可簡單地概括為:“安土地,尊祖宗,崇人倫,尚道德,重禮儀”。[12]
錢兆和先生在《西方文化精講》一書中闡述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獨特性認為,西方文化的主要特點是:為求知而不是為實用目的,熱衷于探索自然界,熱衷于探索現象背后的原因,注重理性思維和對概念進行嚴格定義,具有強烈的懷疑和批判精神,具有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權的傳統(tǒng),法治傳統(tǒng)源遠流長,熱衷于設計理想社會模式,注重對知識的檢驗和論證。[13]
從以上對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特點的梳理可以看到,中西新聞價值觀的不同,是與雙方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取向的差異完全一致。中西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影響到人的價值觀差異主要表現為:西方文化較多個人主義取向,中國文化較多集體主義取向;西方文化崇尚科學理性,中國文化重人情倫理;西方文化注重對自然的征服,中國文化講求“天人合一”。這些內化為個體的價值觀念必定會在新聞傳播中有所體現,從而導致了中西方對新聞價值觀的不同理解和選擇。
三、文化學闡釋下的新聞價值觀的意義
由文化的維度看待中西新聞價值觀的異同,具有重要的學理和實踐意義。
1.有的放矢,有效傳播。
全球化的今天,閉關鎖國肯定行不通。我們既要通過國際傳播了解國際動態(tài),以做好準確定位;又要借助國際傳播,構筑自己良好的國際形象。這一切的前提是國際傳播要達到“傳通”的效果。分析以往國際新聞傳播產生紛爭,主要原因就是不同價值觀的指導偏向,傳播主體往往是從“我”的角度去思考報道新聞事件。從文化學的視角看,在國際新聞傳播中,雙方都要考慮不同之處,即清晰認識“異”后的深層次文化原因,用“他”的視角報道,分析和了解對外傳播對象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習慣,做到有的放矢。
2.,和諧傳播。
國際傳播舊秩序指的是國際新聞傳播中的不均衡和不公正現象。此時,信息的流向是從經濟發(fā)達的西方國家流向經濟欠發(fā)達的發(fā)展中國家,信息的內容主要是西方發(fā)達國家以自己的價值觀對發(fā)展中國家發(fā)生事件的偏向和誤解性的報道。這其中除了特定的政治經濟利益原因外,文化理解分歧是一個重要因素。從文化的視野看待全球新聞傳播,使我們認識到每種文化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都有其優(yōu)點和特點,在全球傳播中要,互相尊重,以共同致力于全球和諧傳播秩序的構建。
3.文化立足,融洽溝通。
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14]
這是當前我國最大的國情,也是新聞傳媒業(yè)發(fā)展的最大語境。我們的新聞工作應該從這一語境去思考新聞傳播業(yè)的發(fā)展,努力做好兩個方面工作。對內,要發(fā)揮凝聚力向心力作用,從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來思考自己的工作,努力達到“傳通”效果。對外,要努力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充分考慮國外的文化心理特點,有的放矢開展信息傳播,有針對性地向外展示良好的國家形象,同時,尊重他國他民族的文化心理,相互理解,融洽溝通。
注釋:
[1]趙莉:《從〈今日美國〉看美國的新聞價值觀》,《青年記者》[J],2002年第4期
[2][3][4]徐耀魁:《西方新聞理論評析》[M] ,新華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5][徐寶璜:《新聞學》[M],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6]邵飄萍:《邵飄萍新聞學論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7][9]鄭保衛(wèi)、劉新利:《論不同文化語境下的新聞價值觀》,《今傳媒》[J],2010年第8期
[8]鄭保衛(wèi):《新聞理論新編》[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10]馬克思、恩格斯:《費爾巴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1]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學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12]司馬云杰:《文化價值論》[M],人民日報出版社,1986年版
[13]錢兆和:《西方文化精講》[M],華齡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
關鍵詞:旅游酒店英語 顏色 文化傳統(tǒng)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1(c)-0251-02
中職英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實際中更好地運用,要求多掌握實用英語教學,讓英語為中職畢業(yè)走向就業(yè)的同學有更廣泛的選擇余地。單純的靠課本上的句子,會讓學生在實際運用中產生誤解,甚至鬧出笑話。所以我在教學中整理了幾類日常交際中西文化有明顯不同的交際用語,讓學生留心注意設立階段目標,增強實用性。
1 酒店前臺英語
美國語言學家羅薩莉?馬焦在其文章 Bias-Free Language: Some Guidelines談到:“Culture shapes language and then language shapes culture.”(語言既塑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塑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表達也就不盡相同了。
在酒店里所使用的英語會話,基本上是屬于商業(yè)英語,與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英語略有不同,較注重禮節(jié)。如果中國服務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英語表達,就容易產生誤解,從而影響酒店形象或聲譽。對我校旅游酒店管理的學生來說,實用性英語的使用比書本上的英語更加重要,一般的中職教材有些不符合現代學生的實際需求,我將正式禮儀英語列入校本教材,提醒學生關注以下幾點。
例:人教版初一英語教材第一課中的姓名的提問,
What’s your name?My name is xx. (你叫什么名字?我是xx)幾乎所有的中國學生都耳熟能詳,并且脫口而出。但在實際生活中,酒店服務類就不能用它,否則容易引起客人的不快。那么怎么說呢?正式英語:May I have your name?(您貴姓?請問您尊姓大名?)我班旅游酒店類學生要特別注意此類用詞。
非正式英語:Do you want some tea?您要喝茶嗎?
正式英語:Could you like some tea? 請問您想喝茶嗎?
Over here,please.這邊請。
Could you come this way,please?請您往這邊走好嗎?
不要說Ok, sure. Yean等等。而要說 Certainly, sir.別說 I don’t know.回答不知道是非常不禮貌的說法??梢哉f“Just a moment,please.”, “I’ll check that for you.”(請稍候,我來幫您確認)然后請有能力處理的人前來協(xié)助,在招呼客人時,最好說Excuse me,Sir(Ms),不要直接稱呼Sir或Ms。至于稱呼小孩,可以直接使用Excuse me,但是不可以直接稱呼girl或boy。
2 顏色的差異
色彩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個重要領域。顏色詞除表示其具體實際的色彩外,還會由于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而具有不同的涵義。例如:白色在漢語中總是和恐懼、死亡和不吉利聯系在一起,如白日做夢、、白云倉狗,在中國,許多民族的人們在親人去世參加葬禮時必須穿白色衣服,因為在我們的文化里白色代表著死亡。但是在英語中白色則類同于無色,是純潔無暇的象征,所以西方女子在結婚的時候會身著一襲白色的婚紗步入教堂。可見各種顏色對于不同民族的人而言,在視覺和心理上所引發(fā)的聯想和象征意義也不盡相同。在漢語文化中紅色往往和喜慶、幸福、吉祥聯系在一起,一身紅衣的新娘、節(jié)日里的紅燈籠、迎接貴賓的紅地毯等等有太多的好事和紅色相關聯。但在英語中紅色代表危險和暴力,因為紅色是血液的顏色,自然會與流血犧牲在一起。
例:A redbattle happened in this village.red battle的意思是“血戰(zhàn)”。
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
一看這句話,同學們的直譯為“你看到我眼睛里的綠顏色嗎?”字面意思好像懂了,可是不知所言,更糊涂了,對英語學習也更產生畏懼心理了。其實句子中的green有兩眼冒綠光,那是生氣、憤怒,本句中用來表達被欺騙的神態(tài)。“你以為我是好欺騙的嗎?”應該這樣解釋。
在跨文化交際中不了解雙方的文化差異,就會造成語言詞匯選擇上的失誤。例如:白象牌在中國是個很好的商標,而White Elephant在英語中比喻大而無用的東西,用來代表某一商品你想會受歡迎嗎?還有black tea為紅茶,brown sugar為紅糖,greenhorn為生手,如果你望色生義,black tea理解為“黑茶”,greenhorn理解為“綠色的牛角”那就造成交際障礙了。
3 禮儀交際
由于地區(qū)差異,不同的民族、國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時,影響信息傳達效果的那些語言和非語言因素構成了跨文化交際中的交際文化外語,學習者如果對所學的語言與非語言交際行為及其功能缺乏了解,就會出現不恰當的言行,從而產生交際障礙,就很難進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際,以致造成交際失誤。
了解中西方日常文化中的差異和淵源,對外語學習者來說,不僅能增強對所學語言文化的理解,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成功率,避免因為不恰當的方式或行為造成誤解和交際障礙。
(1)對于贊美句子的不同回答,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倡導的是謙謙君子,為人低調,對于別人的贊美、夸獎,那是一定要客氣的,不能坦然受之。否則,會被別人認為狂妄,不謙虛。例如,當有人稱贊你說:“That’s a beautiful dress you have on!”(你穿的衣服真漂亮?。┲t虛的中國人很可能會說:“No, no, it’s just a very ordinary dress.”或 “No. In fact I’ve worn it for several years.”“不,事實上我已經穿了好幾年了?!毕喾?,西方人卻通常公開地表示接受這種贊揚和恭維,會大大方方的說一句:“Thank you!”表明自己認為對方的贊揚是誠心誠意的,所贊揚的事是值得贊揚的。從對“我”的稱呼就可以看出了,中國人稱自己為“敝人”而英文中的“我”“I”是所有人稱代詞中唯一一個永遠大寫,不小寫的單詞。這也可見西方文化中強調自我,突出自我的典例。
(2)對于拒接別人的回答。中國傳統(tǒng)文化倡導的是多贊美別人,哪怕違背了自己的心愿。曾經有一位留學生到美國導師家做客,出于禮貌贊美了女主人煮的西紅柿餅很美味,雖然他本人并不喜歡這個味道。結果主人信以為真,在他以后到導師家做客,女主人都端出西紅柿餅款待,使得這位留學生苦不堪言。
(3)保持適度的距離。在我們國家,隨處可以看見同性別的同學們之間勾肩搭背,擠做一團,而我們也習以為常,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有的男生甚至以有很多的哥們?yōu)樽院?,一見面就熱情擁抱,亦或抵足而眠。而在許多說英語的國家里,人和人的交往應當保持適度的距離。“Good fences makes good neighbor.”(好籬笆創(chuàng)造出好鄰居。)因此,有時會有有趣的情況發(fā)生,一個熱情的中國人越走越近,而一個有紳士風度的英國人一邊說話一邊退讓。
4 典故和習語的理解
威爾金斯(Wilkins,1972)曾說過:“沒有語法不能很好表達意思,而沒有詞匯則什么也不能表達。”英語學習中往往有這樣的情況,讀者能正確地分析原文的語言現象和邏輯關系,但由于原文所涉及的客觀事物,特別是一些特有的事物、歷史背景、典故或專門術語等不理解,或者理解得不透徹,所以就形成一種中職學生中的普遍現象,每個單詞都認得到,但是解釋不出來,也就看不懂,或者勉強翻譯出來,也是云里霧里,不知道它的意思。
4.1 典故的理解
例1: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r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同學們看了這句話,單詞都學過,按字面理解成“約翰為人可靠,他一向不吃魚而且經常玩游戲?!薄盀槿丝煽俊焙汀安怀贼~、玩游戲”有關聯嗎?給人一種云山霧里,越看越糊涂的感覺。實際上to eat no fish出自一個典故,指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代,耶穌教徒為了表示對政府忠誠,拒絕遵守反政府的羅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魚的習俗。因此to eat no fish(不吃魚)是表示“忠誠”的意思。to play the game和to play fair(規(guī)規(guī)矩矩地比賽)同義,由此轉義為“公平對待”,“舉止光明、正大”,“為人正直”等。
例2:to meet one’s Waterloo (to be completely defeated)只有了解了1815年拿破侖慘敗于滑鐵盧的這場戰(zhàn)役,才能把這句話完全讀懂。因此,只有了解了詞匯中的典故,學習起來才能一帆風順。
4.2 習語的理解
習語包括固定詞組和短句,是這門語言特有、具有本民族文化和思想的語言形式。習語帶有民族色彩、強制性。從某種角度來說,習語是從字面意思上難以理解表達的。如:Rain cats and dogs解釋為 rain heavily(下大雨),字面意思就很奇怪,“雨下貓和狗”。“How do you do?” 是在第一次見面常用的習語,它的字面意思是“In what way do you do things?”同樣,“wear one’s heart upon one’s sleeve”當“show one’s feeling plainly”(心直口快)講,這從字面上是看不到的。
4.3 傳統(tǒng)文化的不同背景對詞匯的影響
中國人長期以來對“龍”drogon和“鳳”phoenix有文化崇拜。中國古代傳說龍能騰云駕霧,是虛幻神奇、法力無邊的靈物,是高貴、神圣、偉大生命力的化身,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華夏民族是“龍的傳人”, 把希望子女成才說成:“望子成龍、盼女成鳳”鳳則是百鳥之王,好多中國女孩的名字叫鳳。在西方,“龍”是邪惡的象征。英語中drogon是一個“兇猛而殘暴的人”,是西方傳說中為有翼、有巨爪、披鱗、噴火、蛇形的怪物。除“有翼”和“怪物”兩項外,其余與中國人對龍形象的理解大相徑庭。“the Dragon”解釋為“撒旦,魔鬼”在中國很受歡迎的詞,到了英語中變成了貶義的說法 。中國著名景區(qū)張家界有一家賓館叫祥龍大酒店,其英文譯名為Dragon Hotel。一位美國友人看了很是不解,于是詢問,費了好一番解釋才一知半解。但我想,他一定是奇怪中國人為什么要用Dragon這個詞的。
而phoenix(鳳)在英語中與龍是沒有多大關系的,phoenix是傳說中阿拉伯地區(qū)的一種鳥。在希臘神話中,這種鳥在生活一段時間后,便會用香料筑成一個巢,把自己燒成灰燼,從灰燼中飛出一只新的phoenix,因此,這便成為耶穌復活的象征。
作為旅游專業(yè)的學生,了解詞匯背后的寓意,了解文化共性與文化差異的并存,對中西方文化的溝通是非常有幫助的。而在實際英語交往中,還要注意一些詞的特殊的用法。比如:dough(面團)和bread(面包)作為食物名稱是標準詞匯,但當“錢”講時是俚語。同樣的grass(草)和pot(鍋),作為植物名稱和炊具是標準詞匯,但也可作“大麻”講。這些詞語的俚語大多是現有詞匯語義的引申,理解了這一點,學習起來就事半功倍了。
對文化差異部分進行分類收集,便于識記,能讓語言學習者更好應用不同語言。更好地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在實際交際生活中知己知彼,熟練運用英語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成功率,避免因為不恰當的方式或行為造成誤解和交際障礙。
參考文獻
[1] 楊成虎.英語詞匯學[M].中國人事出版社,2000-01.
[2] 易中天.閑話中國[M].北京:華齡出版社,1996.
[3] 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社,1999.
初中英語背景文化教學內容文化教學對語言教學的影響一直是外語界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筆者長期從事初中英語教學,經過為期20周的教學實驗,根據實驗數據和其他調研,認為系統(tǒng)有效的文化教學能夠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文化的敏感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文化與外語教學的關系
人類用語言創(chuàng)造了文化,文化反過來又促進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同時也豐富了語言的表達方式。20世紀60年代中期,隨著國外社會語言學研究成果在國內的介紹,加上中國哲學界對中西文化內涵和交匯等問題的討論,文化語言學在我國興起。外語界關于文化教學問題的研究已有近20年的歷史,人們達成的共識是:語言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應是文化教育。所以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必須同時重視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語言教學中的文化教學不是深不可測的難點。日??谡Z交際中就存在文化因素,各類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實的語言素材,教師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發(fā)掘。有些教師可能由于自身語言水平不夠,文化知識較少,語用能力不強,因而對文化教學有畏難情緒。這種情緒雖可以理解,但應幫助克服。
二、培養(yǎng)英語文化意識的原則
初中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教學首先應體現實用性原則,突出主流文化。這就要求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所選取的文化內容要密切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與初中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日常生活交流中所涉及的主本文由要方面密切相關。如:英語中的稱謂語、問候語和告別語、道謝和答謝、英語國家中最常見的飲料和食品、世界上主要國家的重要標志物以及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jié)假日等。
初中英語教學中的英語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應遵循漸進性原則,突出跨文化教學的階段性。一方面,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限,需要不斷重復以達到掌握知識的目的;另一方面,文化本身的教學難度很大,加上初中生的社會認知能力不夠,更應加強這一方面的培養(yǎng)。
最重要的原則就是實踐性原則。單純的英語知識傳授必然是被動灌輸,單純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yǎng)必然是空洞說教。參與、體驗就是讓學生在外語教學中直接參與跨文化交往,在親身參與的跨文化體驗中感知外來文化,獲得跨文化的知識,形成跨文化意識。
三、培養(yǎng)英語文化意識的教學目標
在初中英語教學中介紹中西方文化差異,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同文化的信息差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可鼓勵學生大膽地探索、思考和發(fā)現,可促進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幫助學生實現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培養(yǎng)語言應用能力,從而達到成功交際的目的。根據初中生的英語水平,將教學目標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目標語文化知識、目標語文化理解能力、對目標語形成一定的觀點、對目標語形成探究的能力、對目標語文化的情感態(tài)度。
教學目標:知道英語中最簡單的稱謂語、問候語和告別語;對一般的贊揚、請求等做出適當的反應;知道國際上最重要的文娛或體育活動;知道英語國家最常見的飲料和食品的名稱;知道主要英語國家的首都和國旗;了解世界上主要國家的重要標志物;了解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jié)假日。
四、在初中階段進行跨文化教學的方法途徑研究
1.向學生不斷地滲透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指導他們把握主要的語用差異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教師在課前、課中和課后向學生適時介紹英美文化背景知識、風俗習慣等,拓寬滲透的渠道。引導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使用得體的語言,通過兩種不同文化的對比,有意識地展示兩種文化的共性和差異性,培養(yǎng)其對中西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比如:稱呼的不同、交談內容的不同、餐桌禮儀的不同、表示關心的方式不同、表示謙虛的方式不同、打電話的方式不同等。
2.教師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水平,挖掘教材,拓展詞匯的文化內涵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要不斷地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水平,把各種文化差異運用到課堂中,使得學生從對不同的文化對比中不斷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詞匯教學時教師應做到讓學生在掌握詞語概念意義的基礎上,幫助學生準確地了解、恰當地使用詞語。因社會文化背景不同而產生的具有不同褒貶意義的詞匯,對這些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除了給學生講清楚其概念意義外,還要介紹它們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時還可適當擴展知識內容,講一些相關的外國風俗習慣等。
以“dog”一詞為例,在語言意義上,中國的狗與英美國家的狗沒有區(qū)別,但兩個文化群體里的“狗”的文化意義又相差甚遠?!肮贰币辉~在中國人看來總是貶義的,漢語中常用的“走狗”、“喪家犬”、“狗仗人勢”等來形容厭惡的人。但是英美國家的人對狗的看法與我們截然不同,他們認為“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忠誠可靠。所以“dog”在英美國家中往往含有褒義,如“l(fā)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個幸運兒)。
3.文化意識與聽力、口語教學
培養(yǎng)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是英語語言教學的重點之一,而且這兩種技能通常都是結伴而行。要提高聽、說這兩種語言技能,教師和學生都應該重視文化背景因素和思維方式因素,擴大英美文化背景知識面,增強用英語思維的能力,做到用英語思考和理解英語。但在初中階段,大多數的普通學校因為課時限制等原因一般不會專門設置聽力課和口語課,所以教師應該利用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適時適宜地進行跨文化聽力和口語教學。
4.優(yōu)化語言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商務英語 跨文化交際 人才培養(yǎng)
隨著國際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中西方文化在價值觀念、行為規(guī)范和文化傳統(tǒng)方面存在的差異巨大。在實際的交流過程中難免出現文化沖突和碰撞的現象,沖突與碰撞是文化交流的形式之一,但針對商務性活動的跨文化交際,不同文化的差異在實際過程中會使雙方產生誤解與矛盾,導致交易失敗。為此商務英語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應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充分了解雙方的文化差異,使跨國的商務活動能更加有效地進行。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
學者們認為“跨文化能力指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有效、恰當地交往的能力”。Johnson 對跨文化能力定義是: “國際商業(yè)中的跨文化能力乃是個人有效地使用一套知識、技能和個人屬性,以便在國內或國外成功地與不同國家文化背景的人們一起工作?!泵绹Z言學家Rogers提出了交際的三大原則:換位思考,從對方的角度看待事物;學會從對方的角度感受事物;學會從對方的角度了解世界。這三大原則指明了跨國商務交流中的交際能力實質,由此觀點可知商務活動中跨文化交際能力者應具備的能力與素質。其中包括:充分了解文化差異,熟悉商務規(guī)則;交流中得體語言的正確選擇;對于非語言行為有較高的敏感性;能夠處理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關系;具有較強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能夠較快獲取信息和策略等能力??傮w來說,要求商務英語專業(yè)人才能夠熟練得體地與外國人進行交流,還能克服本族文化優(yōu)越感和文化偏見,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就商業(yè)活動達成理解和妥協(xié),實現雙方的共贏互惠。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商務活動中的作用
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國際經濟貿易活動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在處理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人群的商業(yè)價值觀、經營方式與消費心理方面有重要的作用。通過對不同地區(qū)和國家文化差異的了解,能更好的解決在商務活動中出現的文化障礙,同時對于進行國際經濟貿易的企業(yè)來說,成功不僅取決于產品與服務,更取決于跨文化的商務交際能力。為了使商務活動中的交易與磋商在不斷交流中向己方有力的方向進行。參與人員的掌握跨文化商務交際的方法和技巧至關重要。在經濟發(fā)展的進程中,對于具有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的人才需求日益旺盛,這要求商務英語專業(yè)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要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三、商務英語專業(yè)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
1.對于文化認知不足,將文化內容等同于價值觀等深層次的文化內涵。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文化,除了包括本土的傳統(tǒng)習俗、行為習慣等,還包括民族的價值取向等。商務英語教學課程中,往往把前者當作重點,忽視了后者的重要作用,使學生對于不同文化的了解不夠深入。
2.商務英語專業(yè)的文化內容教學與其他英語學專業(yè)混淆。大多數教師在進行文化內容教學的時候沿用以往的教學系統(tǒng),忽視了專業(yè)本身的特點,使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與其他英語專業(yè)學生所學內容大同小異。在這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重視商務文化的傳輸,注意文化內容在商務活動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使其能更好適應未來的涉外商務工作。
四、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對策
1.轉變教學觀念,發(fā)揮高校學生在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改變只把重點放在語法和詞匯的教學方式上,應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跨文化意識,針對教學內容分析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共性。這要求教師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交際能力和文化素養(yǎng)放在較為重要的位置上。
2.運用多種方式,豐富課堂內容和教學形式。教師應改善教學方法,以多種形式將語言知識與商務實踐緊密結合,同時重視中西方文化在各種方面的明顯差異。在教學內容的安排與設置上,不僅籠統(tǒng)地了解各國文化,還要學習不同的商務文化、行業(yè)的職業(yè)文化等等,建立起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課程內容網絡,使跨文化、商務和交際的各個方面融合在一起。針對教學方式的改進,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不同國家的、不同行業(yè)的商務活動情境,來幫助學生進行相對簡單的演練,并根據存在的問題給予指出和糾正。
3.學校應建立相對完整全面的商務英語專業(yè)課程體系。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應主要圍繞著三方面來進行,跨文化思維能力、跨文化適應能力和跨文化溝通能力使商務英語教學的重點,為此學校應建立相對完整的國際商務交際相關的課程體系,比如國際商務談判、國際商務禮儀、跨文化交際等等課程。
五、結語
商務英語專業(yè)人才需求的日漸旺盛與國際商務活動的復雜性給跨文化交H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應以語言知識為基礎,進行文化背景、商務規(guī)則的學習與技能的提升,同時,為改進商務英語專業(yè)的教育教學,學校應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在教學方法和課程內容上不斷改善,提升商務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未來的涉外商務活動提供專業(yè)性強、視野開闊、適應能力強的人才。
論文摘要: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yǎng)十分重要,語言和文化是緊密相連的,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引言
自從1999年重新修訂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頒布以來,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毋庸置疑,英語能力已經成為社會衡量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為使大學英語教學再上一個新臺階,我們必須認真貫徹《大綱》,深刻領會大學英語課程改革的精神,在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語言知識、交際能力的同時,有針對性地、分階段地給學生講解一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以便他們了解中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在今后對外交往中更好地進行跨文化交流。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多年來,為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教學和研究人員不斷探討和借鑒國內外諸多教學理論,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
語言學家認為,交際能力包括語法能力、社會語言能力、語篇能力和策略能力。進一步充實和豐富大學英語教學的內涵,既是英語作為語言教學本身的要求,也是一種現實的需要。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之前,大部分高校都將四級證書作為一個硬指標來要求學生,這也在相當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英語學習。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取消了及格線和證書,此舉在減輕學生考試壓力的同時也在引導大學英語教學回到培養(yǎng)學生以口頭和書面方式交際的能力上。
二、文化意識及其培養(yǎng)
所謂“文化意識”指對目標語文化的社會規(guī)約、價值觀、信念的知曉,是人們對于文化的自覺能動的認識活動。具體地說,就是要知道“什么時間、什么場景、什么方式、說什么、對誰說”等等。同時,說的時候還要注意手勢、表情、距離等非語言細節(jié)問題。
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從根本上說,是文化素質的培養(yǎng),而不是純語言的訓練或交際技能的訓練,重在培養(yǎng)學生對待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態(tài)度。從英語學習者的角度來說,學習一門外語既是為了掌握一種新的交際工具,也是為了學習和了解目的語的文化;從英語教學的角度來看,教授一種語言,同時也在傳授一種文化。不同文化在價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社會規(guī)范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這必然造成詞義、句義、比喻意義等語言現象的差異。不可否認中西方文化存在偶合現象,但由于中國人和英語使用國家的人生活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人們讀相同的詞常常產生不同的理解。例如,“龍”在中文中是神圣的象征,然而在西方,圣經中的龍是罪惡的象征。因此,英美報刊將“亞洲四小龍”翻譯為“Four tigers of Asia’,而不是" Four dragons of Asia"。如果只站在自身的文化立場上,恐怕是永遠也不會理解這些詞組的。又如,在英語國家,年齡是個敏感的問題,因而稱呼上了年紀的人為"senior citizen”或“elderly people",而不用“old people"。盡管三者都表示老年人,但“senior citizen”或“elderly people”在英語中表示一個人的地位和尊嚴,含有尊敬的含義。沃爾夫森(N. Wolfson, 1989)曾指出:“在與外族人交談時,本族人對于他們在語音和語法方面的錯誤比較寬容。與此相反,違反說話規(guī)則被認為是不夠禮貌的?!?/p>
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語言應用能力和交際能力。而實際上,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用英語進行交際時,往往出現歧異、誤解和語用失誤的現象。美國語言教育家W. Rivers (1964)指出:“操母語者所寫的話語的意義絕不可能孤立地領會和掌握,只有在語言和文化的情景中才能學會,所以,教一種語言意味著教說這種語言的人民的文化?!比欢?,大學英語教師在課堂上只是偶爾涉及文化教學內容,也缺乏系統(tǒng)性。只是對英語文化進行零散的、膚淺的介紹,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對西方文化知之甚少,不能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應樹立文化意識,進行相應的文化導人。
三、文化導入的內容
關于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導人文化的問題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許多學者曾做過闡述和探討。陳光磊先生(1997)認為文化教學的內容應分為三類:語構文化、語義文化和語用文化。其中語構文化指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語言結構差異;語義文化指語義系統(tǒng)所包含的文化內容和所體現的文化精神;語用文化指語言使用的文化規(guī)約,具體內容包括稱呼、招呼和問候、道謝和答謝、敬語和謙辭及告別語等。張占一(1990)則主張將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內容分為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兩類。魏春木、卞覺非(1992)將基礎外語階段文化導人的內容劃分為文化行為項目和文化心理項目。
筆者認為,在大學英語基礎階段,文化導人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日常交際語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問候、致謝、致歉、告別、打電話、請求、邀請等用語的規(guī)范作用,話題的選擇,禁忌語、委婉語、社交習俗和禮儀等。
2.非語言的交際形式,如手勢、體態(tài)、衣飾、對時間和空間的不同觀念等。
3.詞語的文化內涵,包括詞語的指代范疇、情感色彩和聯想意義,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語、諺語和慣用語的運用。
4.通過課文學習,接觸和了解相關的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史地、文學及當代社會概況。
5.了解和體會中西方價值觀念和思維習慣上的差異,包括人生觀、宇宙觀、人際關系、道德準則以及語言的表達方式等。
四、文化導入的重要原則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對文化內容的導人我們必須遵守以下幾個原則:
1.實用性原則
實用性原則要求所導人的文化內容與學生所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與日常交際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同時也考慮到學生今后所從事的職業(yè)性質等因素。一方面不至于使學生認為語言與文化的關系過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另一方面文化教學緊密結合語言交際實踐,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語言和文化兩者的興趣,產生較好的良性循環(huán)效應。
2.選擇性原則
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認為:“文化是一種復合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格以及其它從社會上學得的能力與習慣。文化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也是人類在其歷史經驗中創(chuàng)造的觀念和物質的總和。”(吳克禮,2002)文化包羅萬象,筆者認為不同的文化,在價值觀念、信仰、規(guī)約、思維方式等方面既有其共性又有其差異性,人的一切行動均受以上幾個因素的影響和支配,因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對目標語的文化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文化規(guī)約進行有選擇的導人,使學生從總體上熟悉和了解目標語的文化內核和文化精華。例如:英語字母“I”在句中永遠是以大寫形式出現,這就是西方文化價值觀中的“個體本位”的充分體現。教師要有選擇地引導學生認識西方價值觀,只有充分認識了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才能理解語言現象的本質。
3.適度性原則
外語教學的文化導人并不是只重視文化而不重視語言,更不是以文化為中心,它只是傳統(tǒng)外語教學的延伸、補充和發(fā)展。過多的文化導人不但不能起到促進語言教學的作用,反而會成為學生的學習負擔和阻力。因此,文化導人一定要謹慎從事,不可喧賓奪主,為文化而教文化,而應從培養(yǎng)學生英語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的目標出發(fā),根據英語教學需要,適度地進行文化教學。如屬于主流文化的內容,有廣泛代表性的內容,應詳細講解,反復操練,舉一反三。同時還應該正確處理好文化內容的歷時性和共時性之間的關系。重點應在共時文化上,適當引人一些歷時的內容,以利于學生了解某些文化習俗和傳統(tǒng)的來龍去脈。
4.動態(tài)性原則
了解和研究文化,要與民族歷史、社會發(fā)展緊密結合。語言文化是歷史的沉淀,但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例如美國文化中,在工業(yè)化和城市化完成之前,美國基本上是一個以農場為主和企業(yè)為主導的農業(yè)社會,其價值觀是一種新教倫理領域的清教主義,清教主義的主要道德規(guī)范是強調辛勤勞作,永不停輟,反對過度享樂和鋪張浪費,然而隨著工業(yè)化的發(fā)展和完成,美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遭到猛烈抨擊,及時行樂的消費觀念應運而生。20世紀20年代是現代生活方式的開始,一種強調高消費、主張享樂主義的消費道德觀逐步成為社會的主導觀念。因而,在教學中要始終把握文化輸人的動態(tài)性原則,以動態(tài)的眼光看文化的發(fā)展。
五、文化導入的主要方法
1.直接導人文化背景知識
學生學習英語的時間主要在課堂上,平時很少接觸該語言環(huán)境,遇到與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時,往往會感到費解,有時甚至會錯誤地認為外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完全與我們的相同。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發(fā)揮其主導作用,直接給學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則須在備課時精選一些典型內容與教學相關的文化信息材料,將它們恰到好處地運用到課堂上,可以增強教學的知識性、趣味性,加深學習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活躍課堂氣氛。
2、文化比較
王力先生曾指出,外語教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中外語言的比較教學。比較法是跨文化教學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手段。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發(fā)現母語和目的語語言文化結構之間的異同,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例如:對比英美人和中國人體態(tài)語言的差別、對比動物寓意的差異和送禮、宴請方式的差別,讓學生既了解英美人的風俗習慣,又知道本民族的習俗,從而對彼此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3、組織討論
該方法旨在使學生進一步思索、討論、歸納兩種文化的特征,以分析他們對英語文化和跨文化交際的感受,通過全面地、綜合性的操練,從整體上理解和感受文化。例如,可以采用一分鐘文化演講(Just a cultural minute)和訪談(Real in-terview)等形式。討論的話題可以是“Examining stereotype" ,"Cultural identity”,“Cultural shock”,“Proverbial value”," 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e?”等。組織討論給學生提供了集體活動的范圍,激發(fā)了學生的表現欲,不僅能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使他們在討論中獲得了完整的文化背景知識。
4.利用直觀教學手段
接觸外國文化的最佳途徑莫過于浸人所學語種的民族文化氛圍之中,但是并非每個中國學生都有機會接觸英美人士,經歷跨文化交際活動。因此,教師應盡量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如在課堂上模擬現實生活情景,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進行問候、閑談、電話預約等練習活動,也可組織學生觀看錄像、電影、舉辦專題講座、圖片展、“英語角”等活動介紹英語文化知識,也可收集和利用一些有關英語使用國家的物品和圖片,如:地圖、郵票、廣告、錢幣等,通過這些實物學生可以增長一些文化知識,體驗異國的文化氛圍。
5.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文化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教師不可能在課堂上談及所有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那么,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有效地增加文化知識,應該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一些英美文學作品和英語報紙雜志,并促使他們在閱讀時留心積累有關文化背景、社會習俗、社會關系等方面的知識,這將十分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已經經歷了30余年,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這一歷史時期,由于外資的不斷注入,跨國公司在中國的興起,需要大量的交流人才,而高校是人才培養(yǎng)的搖籃。地方高校依據自身條件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發(fā)展已成為其辦出特色、更好地服務區(qū)域經濟的最好路徑選擇。在轉型背景下,地方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定位均突出應用性特點。該文基于地方高校轉型背景,對跨文化交流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進行了探討。
1 跨文化交際分析
1.1 跨文化交際的涵義及重要性
跨文化交際是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在這其中不同背景的人通過語言進行溝通,語言則是連接的紐帶??梢哉f,每一個國度所應用的語言都有它原本的特點和國家性質,只有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從而將文化背景融入到語言中,才是真正地起到交流的作用。因此,高校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yǎng)就變得十分關鍵。
高校英語教學不僅只是重視英語語言教學。學生對英語的本源和文化精髓,以及英語區(qū)人們的交流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也應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真正地實現成功的跨文化交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深層次了解,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對相關國家的民族特性進行查閱和收取資料,制作詳盡教案,向學生展示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并且設計一些課堂活動,做到課堂內容與實踐相連接,讓學生在大學課堂內能夠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氛圍,從而不斷地提高大學生的英語實踐應用能力。語言與文化緊密聯系。如果想徹底學好一門語言,必須要熟知這些語言的文化源泉。
跨文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探討有助于促進我國教育模式的改善。新的培養(yǎng)模式將沖破一貫的應試教育模式,激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此外,特別是在進行相關人才培養(yǎng)之中,該文探討的培養(yǎng)模式也可以被借鑒。
1.2 跨文化交際的主要特點
筆者認為跨文化交際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交際雙方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跨文化交流受到文化差異的影響。這種差異性體現在語言差異性、思維方式差異性及社會風俗習慣的差異性等方面。
(2)人類語言認知的共同性促進交際進行下去。人類雖然民族具有差異性,但語言文化具有共同性。語言的差異性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人類語言認知的共性決定了母語不但是英?Z學習的基礎而且是英語學習可利用的資源,這也是交流的基礎和前提。
(3)交際雙方進行的主要是實時的口語交際。跨文化交際方式多種多樣,該文著眼的主要是實時的口語交際,是交際雙方面對面的交談。
2 跨文化交際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不足
地方高校跨文化交際教學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母語文化環(huán)境不利于英語語言及文化知識的學習;且文化輸入輸出不平衡。中國英語學習者往往從母語文化的角度理解英語,并且以母語學習方式學習英語,實際上這是對本國文化的一種削弱并且造成英語語言學習效率低下。在高校英語課堂上或在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中,英語文化教與學越來越受到教師與學生的重視。高校英語教學在注重目的語文化輸入輸出的同時忽視了本土文化在英語學習和跨文化交際中的地位及作用。本土文化在英語課堂中的缺失及由此產生的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輸入不平衡導致大學生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出現中國文化英語表達“失語癥”,而在思想上學生對于外國文化存在一種崇拜和欣賞,反而對中國本土文化并不感興趣。同時,一些外教不能完全理解中國的本土文化,在授課過程中往往對中國的生活習慣、禮儀方式存在誤解,這樣也會影響學生的價值觀,這反而是一種危險了。
(2)難以把握文化課程的具體進度與難度。我國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特點在于學生被迫學習,然后完成學習任務,這也是長期以來學生愿意接受、習慣接受的學習方法。但是跨文化交際課程在于提倡學生主動學習,實現對知識的探索與掌握。在主動學習時,學生一時之間難以習慣,往往不好找到學習的方向。文化是一個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給文化下一個準確或精確的定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教師對文化課程的進度和難度的把握也比較難。此外,地方高校中國文化課程、中西文化比較課程等相關文化課不是必修課程,這使得學生對這些課程缺乏正確的認識和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3 跨文化交際視角下大學英語人才培養(yǎng)教學模式的構建
下面基于跨文化交際的視角下構建以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為目標的大學英語教學基本模式。該文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原則等幾個方面對對這一教學模式進行具體的分析和論述。
3.1 教學目標
地方高校英語教學應結合學生英語水平及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fā)展實際,并結合相關的跨文化交際理論將地方高校英語跨文化交際人才培養(yǎng)目標設定成:具有良好的英語及漢語語言基本功,厚實的中國文化、英語文化知識且能適應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雙語人才。
語言能力是指掌握相關單詞、語音、語法等基礎知識的能力。交際能力是指能夠靈活運用語言、恰當地與人們交流的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則是更近一層,不僅僅是處理表面的口語交流,更能夠對各國的文化進行深入理解,根據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達到交流的最佳效果。
3.2 教學內容
英語教學內容應兼顧外語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擴充人文內涵,提高對外理解能力及研究能力??缥幕浑H人才的培養(yǎng)不僅要完成學生語言能力、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還要求教師與學生明晰其中的原則,教師不能過度追求最終效果,應重視培養(yǎng)過程,讓學生踏實學習其中的每個方面,這樣的話,才能對人才培養(yǎng)有所幫助。
在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教師要針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規(guī)劃。學生應明確語言知識的學習是達成口頭交流能力的基礎,而通?^交流才能熟悉外國人的語言方式,思維方式,甚至一些習語、俚語的使用方法等,進而加深對文化的理解,培養(yǎng)自身的交流思想。
3.3 教學原則
3.3.1 以學生為教學活動中心的原則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完成教學任務的最終群體,一切教學任務應當圍繞學生進行展開。對學生具體學習情況的制定,才是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人才的基本。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人才的培養(yǎng)也要看學生的配合態(tài)度和學習程度,也就是說人才的培養(yǎng)來自于學生的學習。由此可見,在制定相關學習計劃的時候,盡量聽取學生的意見,在課堂上用心觀察學生的聽課態(tài)度,并通過具體情況對教學模式進行適當的調整。
3.3.2 互動性原則
中西方教學之間有著根本上的差異,特別是在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過程中,必須鼓勵學生與老師之間進行互動,這樣才有助于學生盡快地理解教學的內容和具體的知識。歐美教學模式別鼓勵學生提問問題,有很好的互動氛圍,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能夠將知識的探究深入到很高層次。
中西文化之間本身存在著平等對話和溝通共存的關系,尤其是在全球化發(fā)展的社會背景下,文化之間的互動趨勢表現得更為明顯??缥幕浑H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也應該遵循這一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中西方語言學習中的相互促進作用。適當改變傳統(tǒng)的單項信息傳遞教學思想,重視外語教學過程中的雙向文化傳遞和互動是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人才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 商務英語 商務談判 溝通技巧
一、商務談判和商務英語
談判,是指雙方在試圖說服對方接受自己要求時,互相交換意見的技能。法國權威談判專家阿蘭?佩卡爾?朗珀勒在《談判的藝術》中說道,沒有人出生時就是談判專家,但大家都有成為談判專家的可能性。談判大多在個人之間進行,或為自己,或代表組織團體。而商務談判(Business Negotiation)是一種矛盾與統(tǒng)一的結合,實質上是經濟實體方為滿足雙方需求,通過協(xié)商對話協(xié)調商務關聯而確定商機的過程,它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一個對雙方都有利的協(xié)議。商務談判的業(yè)務不僅包括產品,還有資金、技術、信息、服務等。我國目前的商務談判已經走向國際化,國內很多企業(yè)已與世界接軌,我們應知道如何在遵守國際經濟合作規(guī)則的前提下獲得最大利益。而談判離不來語言,隨著商務語言運用越來越廣泛,商務英語(Business English)作為英語的分支,不僅是商務知識、普通英語和談判技巧的有機結合,更具有自身的時代性,能夠靈活的增加談判的針對性。商務英語與普通英語的語言學特征相同,但其表述更規(guī)范直白、嚴謹明晰。一個成功的談判者,除了要在商務談判中掌握專門的外貿英語語言,還要對專業(yè)領域知識、談判技巧等非常熟悉,并適時運用,這樣才能在談判中占據主動地位。
二、商務英語談判的發(fā)展
(一)商務英語談判的國際性發(fā)展
商務英語談判的發(fā)展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隨著近年來經濟全球化不斷加劇、跨國公司日漸興起,世界各國經濟體要想保持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就必須融入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當中,積極參與國際分工。為了解決資源利益沖突、追求利益共享、創(chuàng)造多贏局面,商務英語談判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商務英語憑借著自身覆蓋面廣和專業(yè)性強的優(yōu)勢,受到各個國家的青睞,能夠更好地迎合國際貿易往來。由于不同國家地域間的政治、經濟、文化間不盡相同,談判者表現出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均代表著各自利益。只有在充分尊重對方國家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進行會晤洽談,才能使商務談判更順利的進行。
(二)商務英語談判在中國的發(fā)展
商務談判的現有理論成形于歐美國家,而我國的國際商務談判起源于唐朝,古代絲綢之路其實就是一種以貨物交換形式的商務談判。從古至今,我國的商務談判都在不斷進步,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經濟增長率突飛猛進,目前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5年貿易進出口總值已達24.59萬億人民幣。對于企業(yè)和公司而言,員工商務語言的掌握和運用也是選拔的重要參考技能之一,員工培訓時的重點在于口語技能和文化素養(yǎng)。一些西方發(fā)達國家最早成立的商務英語課程和相應的評估制度,雖然在我國起步晚,但近年來諸多高校也為我國進出口貿易事業(yè)培養(yǎng)了源源不斷的專業(yè)人才,促進中國對外貿易的蓬勃發(fā)展。
三、商務英語談判的主要障礙――文化因素
(一)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因素
由于在商務英語談判中,常常是跨文化商務談判,所以文化差異一直是制約我國和其他國家商務談判人員溝通的重要因素。只有對不同國家文化有正確理解,通過討論雙方共性,達成協(xié)議,才能夠保證談判的質量和效率。中國和西方在人際交往、思維方式、科學觀念等方面的文化均有不同。在人際交往中,中國人非??粗馗星?,講究“集體主義”,所以求人辦事總是強調禮數先行,注重建立長期合作的關系;而西方國家則強調“人的能動性”,在商務英語談判中喜歡開門見山,將人與事分開討論,談判重點在于實質內容。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更注重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發(fā)展,用整體思維思考問題,就雙方合作的長期共同利益展開討論。當出現經濟糾紛時,中國的“中庸之道”更希望通過人際關系解決矛盾,講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西方國家更多的是運用法律手段,在簽訂合同時多會考慮意外情況的法律賠償。在科學觀念上,中國較迷信權威和古人經驗,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保持嚴肅謹慎的態(tài)度,時間觀念也有些淡?。欢鞣礁粗馗偁幰庾R,具有創(chuàng)新和挑戰(zhàn)精神,重視現實生活和時間觀念。通過以上分析可得知,中西方文化差異是客觀存在的。
(二)如何避免跨文化交際產生的歧義
商務英語談判是與來自世界各國的人打交道,談判者不僅要樹立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也要在談判前多了解對方的文化禮儀,找到文化交融的契合點。文化差異的存在具有客觀性,所以談判者切忌用自身的主觀意識揣測其他民族文化,而應尊重對方的文化習慣,使自己的談判策略能夠適應不同的文化背景。商務英語作為一種語言符號,必定受到歷史背景、地域環(huán)境、風俗習慣、文化傳統(tǒng)等影響和制約。翻譯人員可運用一定的語用策略,在準確傳達意思的基礎上,譯入時找到合適的詞語,做到文化信息對等,努力將文化差異降低到最少,從而提高談判的成功率。比如有一則“Thirst come,thirst served.”的外國飲料廣告,源自諺語“First come,first served.”譯為“先到先得”。這則廣告中,機智的使用“thirst”取代“first”,相似的發(fā)音使人感覺順暢自然,而且“thirst”表示“口渴”,使人聯想到口渴時飲料帶來的爽。若翻譯人員不理解其文化隱含意,這則廣告的號召力則會大打折扣。
四、商務英語談判的溝通技巧
(一)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商務談判要有備而戰(zhàn),做到知己知彼。首先,要對談判人員的談判手段有所了解,收集相關資料,分析對方的優(yōu)劣勢與能夠繼續(xù)洽談的問題,最好在談判前做好心理準備,充分了解對方的客觀需求和文化差異,盡量適應對方的談判習慣。其次,可以針對談判內容預先想好問題,按照問題的重要性列出順序,以備不時之需。若談判陷入僵局,也應保持溫和友好的態(tài)度,避免正面沖突。最后,應全面分析自身條件,在談判中保持清醒的頭腦,沉著冷靜,確定好讓步策略和備選方案,確保談判的順利進行。與此同時,不同國家的談判風格也不盡相同,俄羅斯人格外重視談判中的索賠條款細則;美國人的談判風格是溝通直接、自信心強,喜歡擺事實、提問題;德國人在談判時一般不隨意更改報價,有較強的邏輯性;而日本人更講究團隊協(xié)作能力,敬業(yè)精神強烈,所以我們在談判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更有助于“各個擊破”。
(二)禮貌得體,用詞準確
商務談判中,禮貌用語的使用不僅體現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也有利于對話在融洽的氣氛中進行。國際商務談判中的語用策略表明,當談判者的認識和情感不一致時,為了使對方更能從情感上愉快的接受意見,采用禮貌策略可以給雙方留足面子。當談判雙方做出適當讓步時,以提問為例,間接的提問方式和請求式的禮貌用語更會讓人覺得舒適,比如Is there any likelihood to make the price lower?(貴方是否可以將價格降低一些呢?)禮貌猶如一面鏡子,不僅要注意言行的時間和場合,也要學會恰到好處的表達,太隨便的語言可能會冒犯他人,而過于謙卑也會令人覺得虛偽。比如Are you joking?There
is no way?。ㄟ^于隨便的語氣)和 We are
extremely and sincerely feel sorry for the mistake and hope you can accept our sincere and humble apology.(過于謙卑的語氣)談
判人員為了避免談判時出現低級錯誤,要熟知相關的專業(yè)術語,對于數字、日期、合同條例等需反復斟酌,發(fā)現有歧義或模棱兩可的款項要問清楚再達成一致意見,如合同中:the quality of these equipment will be guaranteed for three years from the date after purchasing.(保修期從購買日起三年內有效),這種措辭不夠明確,確切的表達應為: from the date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installation of the equipment,including the trial run of the equipment(保修期從設備安裝完成之日算起,安裝后的試運階段也包括在內)。
(三)模糊語氣,表達幽默
模糊語言具有靈活性,彈性回答能夠爭取時間制定戰(zhàn)略,尤其當談判中不便將自己的真實想法暴露出來時,可以用模糊化的語言緩和現場尷尬氛圍,給彼此留下回旋余地。模糊表達有:probably, as if, seem, to some extent , It is said that...等等,而例句中:We will make earnest study of this project and answer you as soon as possible after our board meeting.(我們會認真研究這個項目,董事會后盡快答復你)可以為己方爭取時間做相應的對策制定。值得注意的是,濫用模糊也可能會導致語氣含糊不清,不能準確表達意思。有些談判會略顯嚴肅和單調,幽默表達作為談判中的制勝武器,可以花費較少時間傳遞更多信息,不僅僅是為了博人一笑,也是避開鋒芒,所以說它是一種機智的行為,針對交際中唇槍舌戰(zhàn)激烈競爭的局面,更能讓對方接受談判者的觀點,有利于談判的順利進行。
(四)暗含委婉,恰當拒絕
在談判中用一些較委婉的表達,比如先肯定后否定的陳述觀點,如I appreciate you counteroffer,but I’m afraid it’s not workable(感謝您的還價,可恐怕我們沒法接受)先表達感謝,再委婉拒絕能夠由于避免過于直接造成的談判停滯。尤其在拒絕對方請求時,恰當的拒絕不僅不會使聽話人感覺反感,還會有利于合作的達成。比如It is a pity that the second order can not be prepared in July,but I think partial shipment is a feasible method.(很遺憾,您的第二批貨7月不能發(fā)出,但我方認為分批裝運也是可行的方案。)甚至有時不妨要求對方先滿足你的條件,如果對方能滿足,你也可以滿足對方的要求,反之亦然。比如If you can place a larger order,we may think about giving you a quantity discount.(如果貴公司能訂貨多點,我們可以考慮給您數量折扣價。)
(五)培養(yǎng)語用策略
語用策略是一種重要的言語溝通運用能力。 基于以上溝通技巧,一方面,根據目前我國英語口語教學的現狀,可以在課堂采取交互式活動,為學生選擇設計合適的商務英語談判任務,如:市場調查、討價還價、售后服務、達成協(xié)議等,真實還原談判場景,運用語言來實現交際目的;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充分利用課堂以外語言環(huán)境,如:參加英語辯論賽、英語演講比賽、聽英文廣播等,增加與外籍教師的溝通接觸并觀察他人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應變能力,真正做到在實踐中運用技巧。
五、商務英語談判發(fā)展前景思考
商務英語談判的內容涉及多方利益,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是談判人員之間的較量,談判結果直接影響著公司業(yè)務水平和發(fā)展前景。而商務英語又是國際商業(yè)談判的必要工具,發(fā)達國家不但十分重視學科教學,而且注重相關人才的培養(yǎng)。當下,我國的對外貿易活動日漸增多,商務英語談判在我國的推廣也處于蓬勃發(fā)展時期,高水平全方位的商務英語談判人才非常緊缺,一名杰出的商務英語談判人才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和純熟技能,能夠駕輕就熟的解決各種分歧,還要具備冒險精神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了解各國商人的文化背景和談判風格。而談判小組成員的知識儲備也應具有互補性,能夠最大化的發(fā)揮總體優(yōu)勢,提高商務英語綜合運用能力,我國對外貿易人員還要對本國的政策法律加深了解,從法律的角度維護自身利益,并通過相關優(yōu)惠政策吸引外來投資??傊?,商務英語談判者要掌握好溝通技巧,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推進我國國際貿易事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
(作者單位為安徽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
[作者簡介:陳靖(1994―),女,安徽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2013級商務英語3班學生。]
參考文獻
[1] 韓寧.模糊語言在商務英語談判中的妙用[J].瓊州學院學報,2011(01):143- 145.
[2] 何雪彩.項目教學法在《商務英語談判》課程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大學,2014.
[3] 金苗.國際貿易談判中的沖突及商務英語的運用[J].中國商貿,2012(14):237-238+242.
[4] 王惠.商務英語在商業(yè)談判中的應用[J].中國商貿,2009(05):122-123.
[5] 王立非,張斐瑞.商務英語談判:國際研究現狀分析及拓展(2004-2013)[J].外語教學,2014(0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