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家庭教育心理疏導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對策研究
隨著社會的穩(wěn)步發(fā)展,在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今天,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越來越突出,造成社會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本文通過調查分析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產生的原因,能為留守兒童家長對兒童家庭教育問題提供參考,并以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為目的,希望能夠引起農村留守兒童家長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關注和重視[1]。
一、調查對象和方法
(一)調查對象本次研究的對象為某農村留守兒童以及農村留守兒童家長。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來調查家庭教育問題。
(二)研究工具第一,運用文獻分析法整理出有關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及其對策研究相關的信息。第二,采用問卷調查法,根據(jù)問卷調查內容,收集相關的數(shù)據(jù)并進行分析。本研究問卷是在許向東《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及其對策研究》的問卷調查基礎上作出改進,主要從監(jiān)護人的教育理念、工作狀況、教育行為、生活環(huán)境等層面進行調查,并對家長的一些基本情況和孩子的學習情況以及留守兒童家長對家庭教育的認知程度等方面進行了解。除了監(jiān)護人,也有針對性地對部分留守兒童進行調查,涵蓋他們的生活、學習狀況、人際交往等方面。最終對問卷調查所搜集的農村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做出數(shù)據(jù)分析。
二、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生活上管束不當兒童的心理很脆弱,需要父母的呵護與陪伴,但是因為現(xiàn)實的原因,父母又不得不外出,所以常常導致孩子只能在祖父母身邊長大,這就形成隔代教育,而隔代教育在生活上往往管束不當[2]。祖父母思想往往比較陳舊,對隔代的孩子往往容易溺愛,因此對留守兒童的監(jiān)管也不到位。很容易造成孩子學習上沒人指導而落后,心理上得不到父母關心而思想扭曲。作為孩子往往希望父母能陪伴著自己,完整的家庭結構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具有深遠意義。很多時候祖父母因為年紀大,不了解孩子們的心理需求,更多在于對兒童生活上的照料,而家庭教育方面做得并不夠。
(二)溺愛現(xiàn)象嚴重農村留守兒童的家長由于在外打工,父母往往會覺得自己虧欠子女,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完全放縱孩子,甚至想用金錢來彌補不能陪伴孩子的這種缺失,孩子想要什么父母就給什么,可這樣非但對孩子沒有任何幫助,反而不利于孩子發(fā)展。所以在留守兒童中也普遍存在溺愛的現(xiàn)象,尤其是監(jiān)護人是祖父母的情況,他們的教育思想比較陳舊再加上對孩子本身就比較溺愛,也會要求父母不要嚴格監(jiān)管孩子,覺得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需要加倍的呵護。但是過分溺愛反而不利于農村留守兒童發(fā)展,這會造成學校教育更加難以進行。造成這一現(xiàn)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許多家長因為沒法在孩子身邊便對孩子心存愧疚,加之監(jiān)護人是祖父母輩,他們的教育觀念和方式往往不夠合理,對家庭教育理解程度不深,在對待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存在不足,他們認為不能陪伴在孩子身邊,盡量想從物質上滿足孩子,認為給予他們想要的物質需求就是最好的幫助,這些最終導致溺愛現(xiàn)象嚴重。
(三)學習缺乏有效地管理和監(jiān)督很多家長雖然在外出打工后,對孩子也有較高的要求,但是卻缺乏與孩子的學習交流互動和指導,孩子拋給學校后對孩子的教育管理不夠,甚至對孩子基本的學習情況都不了解,導致孩子在教育管理上缺乏應有的管理和監(jiān)督,在學習過程中得不到父母幫助和指導,造成孩子學習落后,情感上也無處寄托,甚至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相對于正常家庭來說落后,經常易產生逃學和不按時完成作業(yè)現(xiàn)象,更多是因為沒有家庭方面的監(jiān)督,很多家長在訪談中都覺得是自己的監(jiān)管缺乏才使孩子成績落后,很多孩子也覺得在家庭學習中得不到幫助而很無助,問卷調查中甚至很多家長都認為是自己太忙沒法注意到孩子作業(yè)完成情況,所以造成留守兒童學習上的不足。
(四)思想道德教育缺乏由于家長不在身邊,孩子的家庭結構往往不全面,缺少應有的家庭方面的教育,致使留守兒童容易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很多問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他們能夠從自己父母身上學習到優(yōu)秀的品質,而父母長期在外會導致孩子與自己相處的時間少之又少,使自身沒有辦法在孩子面前建立好的家庭教育氛圍,這就造成留守兒童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在思想道德方面得不到好的教育,道德相比于普通孩子更加容易缺失。
(五)親子間缺乏溝通交流因為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在情感上容易缺失,容易感到孤獨,尤其是父母在外忙于工作忽視自己孩子。據(jù)有關資料顯示,留守兒童的犯罪幾率大于父母正常陪伴的孩子,主要由于他們從小得不到父母關心,心理容易更加孤獨,不合群。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問題就在于親子交流上,因為父母外出與孩子之間的親子溝通較少,導致親子間的情感變淡,孩子缺少能夠交流的對象,思想也可能容易出現(xiàn)問題,就會造成與人交往能力的下降。
三、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對策
(一)政府要均衡城鄉(xiāng)發(fā)展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家長外出工作沒法陪在身邊,孩子長時間缺少與父母的相處并且沒有完整的家庭結構而導致的。農民工外出說到底是因為農村工作條件差,難以維持家庭開支,而城市經濟發(fā)展快速造成的城鄉(xiāng)差距大。政府應該多鼓勵農村發(fā)展,加大發(fā)展農村的產業(yè)經濟結構,鼓勵年輕人留在農村發(fā)展,提高農村的吸引力,縮小城鄉(xiāng)之間的差距,這樣就能讓更多農村孩子從小可以得到父母的陪伴,能夠減少農村留守兒童的數(shù)量。政府同時可以保障外出農民工應有的待遇,讓外出打工的人能夠有更多時間回家看望孩子,還可以鼓勵子女跟隨著父母一起,完善和健全農民工子女在外的教育政策,使他們的子女也能夠獲得和當?shù)厝讼嗤慕逃龡l件,這樣就能夠減少因為人口流動造成的留守兒童。
(二)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一個人想要接受優(yōu)秀的教育那么必然離不開好的家庭教育的教導,優(yōu)秀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也是非常重大,很多農村留守兒童父母的教育觀念和方式上還有很多的不足,所以才會出現(xiàn)很多家庭教育問題。家長對待孩子教育上不是簡單的放縱,不要因為自己沒法陪伴在孩子身邊就對孩子用物質彌補,好的家庭環(huán)境需要家庭中的每個成員之間相互換位思考,作為家長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問題,而不是簡單地滿足物質需求。作為家長要樹立平等的教育理念,尊重和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親子之間一定要多交流多溝通,原本陪伴在孩子身邊的時間就不夠多,所以更加需要家長在有限的時間里為自己的孩子創(chuàng)造更好的家庭氛圍,提供好的成長環(huán)境。家長也不能過分看重成績,許多家長望子成龍,但留守兒童本就在學習中缺乏應有的家庭指導,成績不好時可能產生厭學,要多培養(yǎng)孩子學習興趣,多與孩子分析原因,找老師了解情況,鼓勵孩子學習。
(三)家長要加強親子間的溝通現(xiàn)在許多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后對孩子學校表現(xiàn)缺乏應有的關心,學校在對于留守兒童教育這方面也做得不夠到位,這樣就造成了留守兒童許多問題的出現(xiàn)。家長要多和學校老師交流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既能了解孩子在平時生活的日常,也能從老師的描述中得到孩子在學校方面的學習情況。老師也應該用更多的耐心和時間去關注留守兒童,及時向他們的父母反饋他們在學校的情況,可做到雖然農村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但是仍能夠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這樣無論是對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非常有幫助,也能夠讓留守兒童得到更好成長。
(四)發(fā)揮學校對留守兒童教育管理作用家庭教育的落實離不開學校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在學校的時間甚至不比在家的時間少,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需要學校發(fā)揮一定的作用。學校一定要與留守兒童家長以及監(jiān)護人之間及時溝通反映留守兒童最近的情況,加大家校合作力度。老師也可以和家長、監(jiān)護人一起討論教育孩子方面的問題,了解他們的需求,在教育上共同促進孩子的進步和發(fā)展。學校還可以針對在校的留守兒童,提前了解他們的特殊家庭環(huán)境,對他們進行關愛和關注,使他們雖然在家庭教育上有所缺失但是能夠在學校教育中得到好的幫助,解決他們在學校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并對其心理問題作出疏導。同時對留守兒童要采取合適的教育方式,尤其是在學習和生活上的監(jiān)督,防止留守兒童受到周圍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老師要留意班上留守兒童表現(xiàn)出的情況,多在生活中了解他們的性格,對留守兒童學習進行幫助,創(chuàng)造好的學校氛圍,使他們在學校中體會到溫暖,發(fā)揮學校在教育中的作用。
(五)學校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疏導家庭教育的缺失會造成許多農村留守兒童出現(xiàn)了很多心理上的問題,從而也會對學校教育產生一定的影響。想要營造好的教育環(huán)境,學校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去鼓勵留守兒童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并且需要對留守兒童心理方面進行疏導,清楚留守兒童的基本信息,增加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咨詢,多為他們排憂解難,多組織家長與留守兒童之間的聯(lián)系。學校也可以定期進行家訪,與留守兒童談心,與留守兒童家長固定通話,一起為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chuàng)造好的環(huán)境。
一、農村家庭教育的現(xiàn)狀
(一)家長素質偏低,教育方法簡單,家庭教育氛圍缺乏。
近兩年,我在與所任教的4個班級近300名學生的交流、溝通及與他們的家長的接觸中發(fā)現(xiàn),約75%的家長只有初中文化,15%的家長只有小學文化,高中以上文化的家長寥寥無幾。由于這些家長自身文化素質較低,成天忙于勞務和掙錢,因此,他們平時對孩子的教育是少之又少。他們滿心想讓自己的孩子通過讀書走向成才,但自己缺乏能力,因此沒有具體的行動,任其發(fā)展,把所有的期望寄于學校。農村家長由于所受教育少,文化底蘊差,因此無法對子女進行教育和指導,無法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相反,有些家長在農閑時沉湎于麻將和撲克,有的還上網玩游戲、聊天等,給孩子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農村學生除學校教育以外很少接受家庭教育的補給,家庭教育嚴重缺乏。孩子一旦犯錯,或成績不理想時,家長輕則訓斥,重則痛打,方法極為簡單、粗暴,嚴重影響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缺乏溝通,隔代溺愛,滋生陋習。
農村家長出于諸多原因,缺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忽視了對孩子的思想疏導。其實父母與孩子心靈的融合是實施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礎,是孩子通向成功的關鍵,而很多家長卻錯誤地認為,他們的任務就是掙錢,提供孩子吃穿,孩子的學習和教育是學校和老師的事,與他們無關。他們很少能抽出時間坐下來和孩子促膝而談、靜心交流。時間一長,孩子和家長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心靈逐漸疏遠。家長不過問孩子,孩子不親近家長,有的近乎陌生。再加上有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更少,孩子留守在家中顯得格外孤獨。這樣,孩子的教育任務就落在了爺爺奶奶身上,爺爺奶奶們肩負著兩代人的情感,這種隔代教育很容易造成溺愛。他們對孩子百依百順、言聽計從,遷就和縱容了孩子“自我中心”意識的膨脹,造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性格,影響和阻礙了孩子優(yōu)秀品質的形成、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這樣的孩子,毛病、缺點極多,教育起來異常艱難。
(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嚴重脫節(jié)。
許多農村家長以為把孩子交給了學校就等于放進了“保險箱”,教育孩子只是學校的義務、老師的責任,家庭只是孩子成長的后勤陣地,家長只要提供好物質支援就盡到了責任、義務,他們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得一干二凈。平時他們不主動與老師溝通交流,對孩子的學習與成長更是不聞不問,很多家長從不到學校看子女,也不過問孩子的成績,甚至連自己的孩子在幾班都不知道,更不知道班主任和任課老師是誰,不會為了子女的教育問題主動找老師交流意見、出謀劃策。有的家長不但不關心子女在校的表現(xiàn),而且還不與學校配合,竭力袒護子女的缺點和錯誤。孩子在校受到老師的批評教育時,有的家長就受不了了,到校大吵大鬧,非要和老師理論。殊不知,他們這樣不但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而且?guī)筒涣撕⒆拥拿?,像這樣的學生哪個老師還敢關心教育呢?家庭是孩子的誕生地、是培養(yǎng)的搖籃,也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直接影響孩子的成長與發(fā)展,沒有家庭教育配合的學校教育很難取得顯著成效。
家庭教育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未來發(fā)展??墒悄壳稗r村家庭教育已經失去了對學校教育的支撐作用,不僅沒有擔當好教育者的角色反而成為障礙,不能充分發(fā)揮學校教育的自覺性、及時性、針對性的作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思路不一、觀點分歧,甚至背道而馳,家庭與學校教育嚴重脫節(jié)問題亟待解決。
二、農村家庭教育的應對策略
(一)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提高家庭教育質量。
目前的農村,很大一部分家長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沿用落后甚至錯誤的思維、觀點、方法教育、影響子女,導致很多農村家庭教育走入誤區(qū),顯得茫然而不知所措,不能適應素質教育對人才培養(yǎng)的需求。因此,學校教育在教育好學生的同時有義務、有責任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扭轉家庭教育的錯誤方向,引導農村家庭教育走出誤區(qū),以促進家庭教育健康有序地開展。在教育理念上,從放任自由轉為關愛疏導,從單純依靠學校轉變?yōu)榕c配合學校、支持學校;在培養(yǎng)目標上,要從培養(yǎng)孩子成才轉變?yōu)榕囵B(yǎng)孩子成人,從培養(yǎng)孩子考上大學轉變?yōu)樽尯⒆佣鄬W知識、提高能力、提升素質;在教育方法上,從簡單、粗暴轉向科學、理性,從嬌慣溺愛轉變?yōu)閲缾劢Y合,尊重孩子的個性發(fā)展與興趣愛好。
(二)家長學會與孩子溝通,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家庭教育方式不當?shù)闹苯雍蠊呛⒆硬辉敢馀c父母溝通,中學時期的孩子會逐漸形成自閉心理,心里有話不愿與父母交流,心中有秘密不愿向父母透露。這個時候,父母要學會主動與孩子溝通,打開孩子心扉、了解孩子心理,掌控孩子思想動態(tài),缺乏溝通只會拉大家長與孩子的距離,導致家庭教育的失敗。中學時期的學生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贏得父母的尊重,民主化的教育方式能為孩子心理和人格的發(fā)展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有助于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和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父母應為孩子的成長積極營造一個民主和諧、健康寬松的家庭氛圍,培養(yǎng)孩子活潑開朗、樂觀自信的性格,激發(fā)孩子的愛心和責任感,讓孩子在成才之前先成人。著名學者顧曉鳴說:“營造一個平等、民主的家庭教育氛圍,是一流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核心,是家庭教育的最高層次,需要家長傾灑更多的教育智慧?!绷己玫募彝ソ逃h(huán)境對孩子的成長極其重要,是衡量家庭教育質量的重要標尺,家長一定要在家庭教育環(huán)境上多動腦筋、多花心思。
(三)家?;?,相得益彰。
陶行知說:“學校教育的功效,一部分要靠著學校和家庭的聯(lián)絡?!笨梢?,學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沒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學校很難完成全面的教育任務;沒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學校教育就會處于“孤掌難鳴”的尷尬處境,兩者應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在家庭教育觀念淡薄的現(xiàn)在,學校有義務主動和家長溝通,加強與家長的聯(lián)絡,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教育。老師平時可以通過電話、家長會、家訪等形式與家長交流,將學校的關愛、教育理念及時傳遞給家長,向家長匯報學校、班級的工作情況,讓家長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現(xiàn),加強家庭與學校、家長與老師的聯(lián)系,共同完成對孩子的教育。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樣本是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qū)樂雅學校三、四年級及七、八年級學生,共424名。四個年級的學生全部參與調查,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能真實有效地反映本校隔代教育的F狀。
(二)研究方法
1.問卷。本問卷著重調查隔代教育對學生學習與行為等方面的影響。
2.操作?!稑费艑W校關于家庭隔代教育問題調查問卷》發(fā)放于2016年6月3日。學校政教處組織,班主任負責發(fā)放,由學生作答。共計發(fā)放問卷424份,收回424份,有效率100%。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調查分析
通過調查問卷的分析,我們得知,參與調查學生當中屬于家庭隔代教育的學生為234人,占調查總人數(shù)的55.2%;非隔代教育學生為190人,占54.8%。由此可以看出,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家庭教育當中屬于隔代教育。
通過調查,我們得知:家庭隔代教育學生和父母交流的主要途徑是電話、網絡視頻。家庭隔代教育中,學生和父母交流的次數(shù)平均每個月不足三次。家庭隔代教育學生的父母和老師聯(lián)系較少,平均每月不足一次。家庭隔代教育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父母難以解決,祖輩更難以解決,由此導致家庭隔代教育學生在學習上有56%的學生成績較差,29%的學生學習成績中等偏下。通過調查我們還得知,有24名學生已經有一年以上沒有見過父母。
(二)存在的問題
1.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問題突出。家庭隔代教育的學生在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方面存在嚴重的問題,凡是隔代教育家庭學生在班級內都屬于老師紀律維護的重點對象。
2.心理問題凸顯危機。隔代家庭教育的學生因為長期與父母不在一起,和祖輩交流少,導致性格內向、自卑、自閉、厭學,行為出現(xiàn)過激和偏差。
3.學習現(xiàn)狀令人擔憂。在學習上,隔代家庭教育學生大部分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家庭輔導空白,學習成績不佳,學習動力不足,令人擔憂。
(三)原因剖析
1.父母重經濟輕教育思想作祟
出現(xiàn)隔代家庭教育現(xiàn)象的家庭有超過80%的父母因為種種原因長期在外打工,他們沒有選擇離家近收入少的工作,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只能犧牲掉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另一方面,年輕的父母為了減輕在外務工的經濟支出,選擇了將孩子留在家鄉(xiāng)由祖輩看管??偠灾@樣一種重個人或家庭經濟輕孩子教育的思想導致了隔代家庭教育孩子成長不容樂觀的現(xiàn)實。
2.祖輩不當?shù)墓芙谭绞綄е潞⒆咏逃嬖趩栴}
因為年齡、情感、教育方法等各種因素的制約,祖輩對孫輩的教育往往存在著很大的偏差,可以說只有管教,沒有教育。祖輩只是管好孩子,讓孩子吃飽、穿暖、不挨餓、不受凍。但對孩子的教育卻難以同步進行。只有生活上的管束,缺少精神的激勵和引導,缺少道德的培養(yǎng)和激發(fā),缺少心理的疏通與教育,缺少和學校老師的積極溝通與交流,孫輩的成長必然存在一些問題。
三、討論與建議
(一)做好摸底和調查準備工作
首先,學校要組織相關部門和班級,在每年新生入學之初就要對學生家庭教育現(xiàn)狀進行摸底調查,將家庭隔代教育情況做到心知肚明。其次,要對隔代家庭教育學生現(xiàn)狀進行分析,掌握這些學生的基本情況,諸如姓名、性別、年齡、性格特點、興趣愛好、體質現(xiàn)狀、有無病史等。掌握這些學生父母外出務工地點、聯(lián)系方式。掌握這些學生的監(jiān)護人姓名、住址和聯(lián)系電話等信息。在掌握基本信息的基礎上,主動與此類學生的父母或者監(jiān)護人取得聯(lián)系,了解其家庭對子女學習、生活、心理、思想等方面的需求,找出存在的問題,認真研究對策,最終為切實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提供準確信息。
(二)構建多層面家庭隔代教育有效機制
第一,教師要擔負起隔代家庭教育學生的心理疏導和行為習慣養(yǎng)成教育。學校政教處或者德育部門要將隔代家庭教育的學生作為重點幫扶對象,動員所在班級班主任、科任老師和學生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這部分學生的教育工作。例如,可以采用一對一幫扶政策,老師在生活上對他們進行優(yōu)先照顧,在學習上進行個別輔導,在心理上進行多方疏導。還可以動員班級學生一對一進行幫扶,加強學生在校時間活動時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讓這些學生在校能夠時刻感受到來自老師、同學的關愛、幫助與友誼,讓他們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中圖分類號〕 G6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4—0019—01
當前,留守兒童問題日益嚴峻,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教育問題、社會問題,下面,筆者就將當前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
(一)錯失教育佳機
父母在外打工,他們的學習只能依靠學校老師,回家后沒有父母的監(jiān)督和指導,孩子的自覺性和自律性都略有下降。爺爺奶奶大多沒有能力指導留守兒童的學習,從而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下降,有些還由于厭學等原因逃學輟學。
留守兒童學前教育也從一定程度上出現(xiàn)了缺陷,從而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早期教育,錯過了孩子最佳的教育階段,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孩子的一生。
(二)缺乏父母關愛
相當一部分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親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由于隔代教育和寄養(yǎng)教育責任不明,使兒童無法得到父母正常的引導和關心。親情缺失,缺少傾訴和尋求幫助的對象,心理上就很容易走極端。
二、留守兒童問題應對策略
農村留守兒童工作是一項重要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需要發(fā)揮各方優(yōu)勢,做到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協(xié)調配合、共同推進。要進一步發(fā)揮有關協(xié)調機構和專題工作組的作用,加強各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資源整合和工作配合,形成推進農村留守流動兒童工作的整體合力。
(一)家庭方面
1.進一步普及和深化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過程是孩子與父母互動的過程,只有在雙方共同參與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交流和溝通,才能收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但目前大多數(shù)委托監(jiān)護人的教育觀念陳舊,遠不能適應孩子的發(fā)展需求。因此學校要充分發(fā)揮其在關注教育留守兒童工作上的職能作用,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動以幫助委托監(jiān)護人更新教育理念。
2.家長要加強與監(jiān)護人的聯(lián)系。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特別是年幼孩子的成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是家長的主要工作。因此,外出務工的父母要與監(jiān)護人經常聯(lián)系及時交流,要求監(jiān)護人對留守在家的子女在學習、生活和思想上進行認真教育、管理和監(jiān)督。這樣,外出務工的父母就可以及時了解子女的情況,以便發(fā)現(xiàn)蛛絲馬跡,對子女進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導。
(二)學校方面
1.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形成以學校為主的教育管理機制。農村學校要充分利用現(xiàn)有資源,在拓寬育人途徑上下功夫。應專門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卡,全面掌握其數(shù)量、家庭及監(jiān)護人、思想品德、行為習慣、心理狀況和學習態(tài)度等情況,關注他們的成長變化。要對全體教師進行心理教育相關培訓,利用各科教學的有利教育契機,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開展豐富多彩的課余文化生活,精心組織班隊活動,讓留守兒童學會自我管理、自我生活。經常開展多種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讓留守兒童在親身體驗中受到教育,以彌補他們親情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fā)展的消極影響。
2.在學校教育中增設相關課程,加強精神、心理、生理和行為方面的指導教育。開設針對青少年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心理課程,引導兒童走過人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教育主管部門要盡快為農村學校配齊心理教師,創(chuàng)造條件開設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創(chuàng)設心理咨詢室、咨詢信箱、親情熱線電話等,加強心理行為教育課程,讓他們和其他任課教師共同對兒童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幫助兒童健康、和諧發(fā)展。
(三)社會方面
關鍵詞: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小學生;對策
小學生作為社會中的特殊群體,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很容易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而家庭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孩子具有深遠的影響,其不同于學校教育那樣中規(guī)中矩,而是一種終身教育,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為了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使孩子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與良好的品質,需要我們重視家庭教育對小學生所產生的影響,這樣才能有效控制與利用家庭因素,從而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一、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因素
(一)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
首先,家庭教育態(tài)度不一致。其表現(xiàn)在父母與老人對教育孩子的態(tài)度不一,這是由于雙方素質教育生活經歷的不同,加上之間又缺乏協(xié)調與理解,導致教育孩子時,所采取的態(tài)度不一樣。孩子在接受這兩種不同的教育信息時,會根據(jù)周圍人的評價改變自身的行為,而為了適應這種矛盾的環(huán)境,孩子就易形成兩面性的人格,缺乏一定的責任感,產生消極影響。其次,家長期望值過高。目前,很多家長沒有根據(jù)孩子的興趣與內心需求,盲目給孩子制定“高指標”,甚至是將孩子的理想世界無情地剝奪。比如,家庭在雙休日給孩子盲目選擇興趣班,導致孩子產生厭學心理,引起心理的不健全與不平衡。
(二)家庭教育內容片面
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學校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但在現(xiàn)在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成績片面追求,只重視學生文化課的教育,認為只要學習成績搞好就一切就好,忽視了對學生的道德品質的教育,只是一廂情愿將孩子向學習的道路上驅趕。這種觀念導致孩子認為學習就是為了升學,孩子缺乏遠大的理想,對社會適應能力較低,很難經受不良環(huán)境考驗。其次,家長溺愛行為,使孩子大多好逸惡勞,缺乏責任感、自信等。比如,有些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時間不受影響,不讓孩子做家務,長此下去,這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學習,還導致孩子不良品質的形成。
(三)不良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
首先,不健康的家庭環(huán)境對孩子造成一系列不良影響。特別是一個家庭文化氛圍如何,將通過人際關系集中表現(xiàn)出來。比如,若孩子的父母不和,經常爭吵或打架,就會導致孩子出現(xiàn)焦慮心理,甚至是冷漠、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其次,不當?shù)募医陶Z言。有一句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平時的一言一行都會展現(xiàn)在孩子的面前,若孩子的父母比較嘮叨,就容易導致孩子心理產生障礙。雖然孩子知道父母說的是對的,但一味地說教,不但不會使孩子改正不好的行為習慣,反而造成孩子心理產生障礙或負擔。
二、家庭教育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對策
(一)端正家庭教育觀念
首先,協(xié)調不一致的教育態(tài)度。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長輩之間教育若出現(xiàn)觀念不一時,需要統(tǒng)一家庭教育觀念,按照統(tǒng)一的觀念去看最后的效果。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不能在孩子面前鬧矛盾,這只會降低長輩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其次,尊重自然的原則。這要求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尊重孩子自然成長的規(guī)律,而不是不顧孩子的意見,就盲目進行課外輔導等。根據(jù)孩子的興趣自由的發(fā)展,使孩子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與良好的品質,這樣孩子在家庭教育環(huán)境下,會形成健康的人格與個性品質。
(二)樹立全面發(fā)展觀念
首先,重視學生的德育教育。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人精神境界的基礎。家庭對孩子的德育教育優(yōu)勢明顯,在教育孩子時,將如何做人放在首位。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起到表率與監(jiān)督的作用,若孩子出現(xiàn)不當行為,需要及時給予疏導與解決,為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重視孩子的勞動。在對孩子教育的過程中,要讓孩子從思想上認識到勞動的意義。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自己處理小屋,體會勞動的樂趣。另外,培養(yǎng)孩子養(yǎng)成愛勞動的習慣。比如,讓孩子幫忙做家務,一方面孩子可以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另一方面,使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yǎng)其責任心及義務感。
(三)構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
首先,創(chuàng)造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孩子在良好的氛圍中成長,對其身心具有積極的影響。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尊重孩子,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愿意多聽孩子的意見與想法,同時讓孩子懂得克制自己,這樣才能使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性格,有利于其身心發(fā)展。其次,家長自身素質培養(yǎng)。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一出生就與家長建立了關系,雖然家長不能精通所有的東西,但對孩子進行教育時,需要自身進行努力,做到身體力行,給孩子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家長自身素質的提高,才能發(fā)揮榜樣的作用,以強有力的教育方式,使孩子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與良好的品質。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家庭教育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與對策的研究,了解了制約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家庭教育因素。為了小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根據(jù)小學生心理特點,提出了相關的發(fā)展措施,即端正家庭教育觀念、樹立全面發(fā)展觀念及構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為小學生身心發(fā)展指明了方向,這對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車起玲.淺析農村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影響因素及對策———以農村家庭教育方式為例[J/OL].學周刊,2017,(27):35-36.
[2]劉寧濤.淺析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家庭教育誤區(qū)及解決對策[J].中華少年,2017,(14):2-3.
1.理性對待父母外出務工,但思念之情始終伴隨
留守兒童基本上可以理性對待父母外出務工的事實,90%的留守兒童明白父母外出打工“是為了掙錢養(yǎng)家、很辛苦”,有2%的人感到“很自豪”,有4%的人不理解,有4%的人感到“被拋棄”;有76%的留守兒童“非常想念”遠方打工的父母,20%的兒童“偶爾想念”,只有4%的兒童“不想念”;在訪談中,許多孩子認識到父母外出打工是家庭經濟的需要,是不可改變的事實,他們小小年紀便陷入現(xiàn)實與情感的兩難境地,并表現(xiàn)出與年齡不相符的成熟,希望父母不要那么累,即使想念外出的親人也會強忍著不說,自己躲在一旁哭,不讓照顧自己的人看了傷心;有88%的留守兒童認為幸福家庭應該是“和父母在一起,一家團圓”。
2.情感缺失影響兒童心理成長,留守兒童自我評價不高
父母外出打工雖然對家庭經濟做出了貢獻,但經濟上的收獲難以彌補留守兒童內心情感所受到的負面影響。訪談中,有61.4%的被訪者表示有心里話愿意向父母傾訴,并認為父母了解自己的心事,有超過半數(shù)的留守兒童(51.5%)認為父母打工會影響自己的心情,有57.1%的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外出務工后自己的生活發(fā)生了改變,和其它父母在家的孩子相比不一樣,主要表現(xiàn)在“別的孩子都有父親母親的陪伴,而我只有爺爺、奶奶送去上學”,“有了心事也不能和爸爸媽媽溝通,只能憋在心里”,“羨慕別人有爸有媽的孩子,感覺很溫暖”……訪談中,尤其是父母離異的兒童遇到此類問題時,幾乎都無法控制情緒而流淚。調查顯示,在問到“你現(xiàn)在的生活缺少點什么?”有42%的留守兒童覺得自己目前最缺少的是父母的關心,22%的留守兒童認為缺少學習上的監(jiān)督和指導,認為缺少吃穿等日常生活照顧和零用錢的各占2%(見表4)。對父母的思念,對家庭現(xiàn)狀的無能為力,讓留守兒童過早地嘗到與父母分別的痛苦,從而產生的苦悶與焦慮等內心情緒波動,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正常生活與學習。調查顯示,如果可以重新選擇,67.1%的留守兒童更愿意父母都在家,27.4%的留守兒童愿意到父母打工地學習,累計94.5%的留守兒童更愿意呆在父母身邊,與父母在一起是他們最想要的生活方式。由于情感的缺失,留守兒童的自我評價與非留守兒童的自我評價相比更低,僅20.8%的留守兒童覺得父母不在身邊“自己很棒”,“覺得一般”的占69.2%,“覺得自己比別人差和什么都不行”的均占5%。訪談中,發(fā)現(xiàn)有些留守兒童心理上比較自卑,有77.1%的留守兒童不喜歡別人稱呼自己為“留守兒童”,他們說:被稱為留守兒童有些家庭不團圓的感覺;不理解的人會以為是父母離異的意思,怕被別人誤會;被人誤以為沒有父母、感到孤獨;家庭不完整、不舒服、沒有愛;不喜歡他們這樣稱呼我,雖然覺得自己跟他們有區(qū)別,但是不喜歡別人這么說自己。
3.留守兒童與監(jiān)護者的關系既親密又有距離
在父母缺失的生活狀態(tài)下,監(jiān)護者成為留守兒童在生活和心理上的主要依靠者,二者的關系既親密又有距離。根據(jù)調查,有74.3%的調查對象愿意把心事告訴給照顧自己的人,現(xiàn)實的依存關系使留守兒童選擇信賴自己身邊的監(jiān)護者。據(jù)統(tǒng)計,留守兒童與監(jiān)護者關系比較民主的占54%,專制型和溺愛型的分別占40%和6%。有58%的留守兒童感覺自己和照顧者關系很融洽,36%的留守兒童認為彼此間偶有矛盾;在多數(shù)情況下,55.3%留守兒童對監(jiān)護人的批評教育會誠心接受;大部分監(jiān)護者還是能夠重視培養(yǎng)與留守兒童的感情,雖然能力有限,但仍比較盡職地執(zhí)行自己的監(jiān)護任務,在關心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的同時,重視兒童的安全,對留守兒童經常交往的朋友有意識地去了解,有36%的監(jiān)護者非常熟悉留守兒童經常交往的朋友,54%的監(jiān)護人能夠達到“比較熟悉”;大部分留守兒童對監(jiān)護者持有感恩心理。訪談中,他們對監(jiān)護者想說的話里,最多的還是“感謝”二字。
二、留守兒童社會支持情況
1.來自于家庭的支持
調查顯示,外出打工父母對留守兒童的家庭內部支持不足,親子之間的聯(lián)系方式比較單一,頻率不高。從外出父母回家頻率上看,有53.3%的打工父母半年回家一次,有28.9%一年回家一次,一年以上的占10.8%,還有7%的打工父母幾年不回家。留守兒童嚴重缺乏來自父母情感上的支持,短暫的相聚之后又是對父母的深深思念和離別的痛苦;從聯(lián)系方式上看,打電話是留守兒童與父母聯(lián)系的最普遍方式。有76%的留守兒童通過“打電話”與父母溝通,14.3%的兒童“等待父母回家團聚”,有6.3%的兒童與父母“上網聯(lián)系”,1.1%的留守兒童與父母靠書信聯(lián)系,還有2.2%的兒童“到父母打工所在地團聚”;從聯(lián)系頻率上看,有38.7%的兒童與父母每周聯(lián)系一次,13.2%的兒童與父母每月聯(lián)系一次,“不確定”和“幾乎不聯(lián)系”的分別占43.7%和4.4%,即接近調查人數(shù)的50%,說明有近一半的兒童得不到父母經常性的關心。父母與留守兒童溝通頻率不高,時間短、內容簡單,多集中在吃穿住行等物質方面和學習方面的話題,往往忽略了兒童的心理需要。父母回家?guī)Ыo孩子的禮物也大都集中在衣服、學習用品、玩具或零食上。
2.來自于學校的支持
調查結果顯示,除了專門的留守兒童寄宿類學校,很少有學校設有專門的機構或人員去特別關愛這些需要幫助的留守兒童群體。對留守兒童來說,接觸最多的老師就是自己的班主任教師,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認為班主任老師知道自己是留守兒童,訪談中也有老師表示,一些留守兒童自己不會主動說甚至刻意隱瞞自己的留守情況或父母離異情況,認為“丟人”“不好意思說出口”,這對教師工作進一步開展也產生了困難。對“班主任是否關心自己”這一問題,有70%的留守兒童認為老師非常關心、經常談心,是朋友,26%的留守兒童認為老師會偶爾關心自己的生活,認為老師只關心成績,其他不管的占2%,也有2%的留守兒童認為老師根本不關心自己。在學校對學生的心理輔導方面,有54.9%的留守兒童認為學校有心理疏導老師,10.4%的留守兒童選擇沒有,另有34.7%的留守兒童根本不清楚本校有沒有心理疏導老師。
3.來自于同伴的支持
農村留守兒童無法與父母經常流,受年齡與觀念的影響,他們也無法和監(jiān)護人探討更多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因此,他們轉向自己的同伴,與他們探討共同的愛好、興趣和觀點,從而建立情感上的溝通和交流。調查顯示,“留守兒童遇到不順心的事時的傾訴對象”中選擇“同學朋友”的比例高達50%(見表5),有77.7%的留守兒童在課余時間“與同學、朋友”在一起,認為自己有5個以上朋友的留守兒童占79.6%,可見在留守兒童的社會交往中,同伴交往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留守兒童從同伴那里得到了情感上的支持。由于兒童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受年齡和價值觀的影響,監(jiān)護人要時刻保持對留守兒童交往群體的關注。
4.來自于社會的支持
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的生活、學習和心理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此留守兒童更渴望得到來自父母、親屬、同伴、學校以及整個社會的支持和幫助。留守兒童的主要活動場所是家庭和學校,對于外部群體,如社區(qū)、村委會等組織對留守兒童提供的支持與幫助還遠遠不夠,調查顯示,有62%的留守兒童知道當?shù)赜嘘P愛留守兒童的機構,2%的兒童認為沒有,表示不清楚的占36%,約一半留守兒童群體并不知道有困難該向哪一部門求助,另一半雖然知道也從未真正得益于此類機構,另外目前社區(qū)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在有些地方尚屬空白,需要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發(fā)揮作用,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支持狀況。
三、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及成因
1.留守兒童家庭結構不完整,情感缺失影響兒童成長
中國現(xiàn)存的城鄉(xiāng)二元制經濟體系使城市和農村在教育、衛(wèi)生、住房、就業(yè)、社會保障等多方面都處于不同的層面,城鄉(xiāng)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逐年加大,農村勞動力明顯過剩,大量農民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改變生存狀況,背井離鄉(xiāng)來到城市。由于戶籍制度的制約和限制,也無法讓來自農村的兒童與城市兒童享有同樣的就學機會。因此廣大農民沒有辦法也沒有能力帶孩子在城市創(chuàng)建自己的家庭,孩子只能留守農村,從而使家庭結構發(fā)生了變化。另外我省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留在家中,前往經濟更加發(fā)達的地區(qū)打工,與子女長期分離,這也與當?shù)氐慕洕l(fā)展滯后有很大關系。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父親外出打工比例為39.2%,父母雙方均在外打工的比例高達47.8%,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從而導致留守兒童家庭結構不完整,家庭功能得不到充分發(fā)揮,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無法直接、有效地獲得父母的情感支持與指導,兒童在遇到生活問題、學習壓力和人際交往問題時,缺少來自父母直接的關懷。父母一方甚至雙方的缺席,會使兒童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及心理上的失落感,容易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造成影響。調查顯示,我省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多在省會哈爾濱或外省城市打工,與子女見面機會很少,絕大部分半年至一年才能見面一次,平時多以電話溝通聯(lián)絡。留守兒童在生活中不能經常感受到父母所給予的愛與生活的照顧,在情感上逐漸與父母疏離,有的甚至產生隔閡。父母外出打工對子女的心理造成的傷害,這種在兒童青少年時期形成的親子關系的疏離,往往是很難彌補的。另外,在訪談中發(fā)現(xiàn),很多受訪兒童的家庭現(xiàn)狀是由于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務工,父母長年分居兩地,造成了最終情感破裂而離婚,很多兒童由最初的留守兒童變成了單親家庭兒童,更有些案例是兒童判由父母中的一方撫養(yǎng)后,撫養(yǎng)人又重新組建家庭,留守兒童隨著再婚的父母成為了新家庭中的一員。這種復雜的家庭狀況對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形成了更大的阻礙。父母離婚事件本身對兒童的身心就會造成多方面的影響,而對于留守兒童,就更增添了他們內心的負擔,由于留守兒童本身受到的關心和關愛就不夠,父母離婚后,如果沒有人對其進行正確的情感疏導和心理輔導,則會造成巨大的心理傷害。
2.監(jiān)護人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家庭教育功能弱化或缺失
我省農村留守兒童大部分由祖輩或單親撫養(yǎng),而留守兒童的父母文化程度絕大部分為初中以下,祖輩親屬的受教育程度更低。留守兒童父母對子女的家庭教育受自身文化素質等的局限,如文化水平低,勞動負擔重,還有遠離留守兒童生活地點的局限,缺乏與留守子女的情感交流與親子互動,使得留守兒童所獲家庭教育嚴重不足或缺失。一是對留守兒童學業(yè)的輔導能力有限。調查顯示,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多處于班級平均水平以下,成績突出者僅占少數(shù)。由于受訪者的年齡段集中在小學及初中低年級,所學課程并不難,大部分撫養(yǎng)人還能夠對他們進行課業(yè)輔導,但是能夠全面輔導的也僅占全部樣本的三分之一,有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撫養(yǎng)人僅能輔導部分內容。調查顯示,我省農村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的家庭教育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隨著留守兒童年齡的增長和課業(yè)難度逐漸加深,監(jiān)護人的家庭教育能力越來越不足;二是家庭教育缺乏科學指導,教育方式單一。我省農村留守兒童多為父母一方或雙方外出打工,祖輩撫養(yǎng)兒童比例最大。由于祖輩撫養(yǎng),撫養(yǎng)人的教育方式比較傳統(tǒng),也比較落后,許多老人對孫輩的家庭教育力不從心,而且出于對孫輩的溺愛,在生活中多表現(xiàn)為對孩子生活上的關心,滿足于讓孩子吃飽、穿暖,對學業(yè)的輔導和心理的疏導相對缺乏。許多需要在家庭教育中獲得的知識,例如青春期的生理衛(wèi)生知識,留守兒童都不能從家庭教育中獲得,女童尤為突出;三是撫養(yǎng)人與留守兒童之間缺乏有效溝通。由于撫養(yǎng)人中隔代撫養(yǎng)居多,因此年齡差距和代溝也成為了撫養(yǎng)人和留守兒童缺少溝通的主要原因。根據(jù)訪談得知,很多留守兒童在遇到不愉快的事情需要傾訴時,多選擇打電話和遠在外地的父母溝通,而很少選擇和撫養(yǎng)自己的人面對面溝通。很多撫養(yǎng)人和留守兒童之間不能形成親密的親子關系,僅能在生活上為留守兒童提供幫助。在訪談中,很多留守兒童表現(xiàn)出內向,缺乏自信,說話聲音很小,不敢直視訪談者,對很多問題只是問什么答什么,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他們平時缺乏與人溝通的經驗。留守兒童父母常年不在身邊,缺乏情感寄托,而留守兒童的撫養(yǎng)人又容易忽視對孩子的情感教育,這就導致了留守兒童的情感缺失。另外,根據(jù)問卷調查和訪談結果得知,被訪留守兒童中寄宿者占一定比例。這些留守兒童常年在寄宿學?;蛘n外輔導班生活,通常半年或者一年才能見父母一次,日常生活起居和學習輔導全由老師負責。這類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幾乎完全缺失,他們體會不到家庭的溫暖和親人的關愛,造成了很多兒童嚴重缺乏自信,學習成績下降,在班級中也較為孤立,亟需生活援助和心理疏導。
3.留守兒童成長所受社會關注不夠,家庭和社會支持不足
調查顯示,外出打工父母對留守兒童的家庭內部支持不足,親子之間的聯(lián)系方式比較單一,外出父母回家頻率也不高,留守兒童嚴重缺乏來自父母生活上的照料,學習上指導和情感上的支持。對于與留守兒童朝夕相處的監(jiān)護人,尤其是隔代監(jiān)護人,由于年紀大、文化水平低和勞動負擔重等原因,更不能給留守兒童提供更多的來自家庭的支持力量。從學校和教師方面看,提供給留守兒童的外部支持也是明顯不足,除了專門的留守兒童寄宿類學校,很少有學校設有專門的機構和教師來特別關愛這些需要幫助的留守兒童群體。絕大多數(shù)班主任能在工作所要求的范圍對留守兒童加以特殊的關心與照顧,但也有少數(shù)教師對自己班級的學生留守情況不知情或無暇顧及。這與農村學校目前的處境有關,許多學校經費有限、師資不足,教師在保證正常的教學工作的基礎上還要管理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這對老師來說要求過高。還有些留守兒童的父母、監(jiān)護人自身不投入,不關心、不配合,讓班主任老師根本無法深入關心,開展幫扶工作。同時,針對留守兒童的學校心理疏導與社會幫扶機構也不充足、不夠專業(yè),如社區(qū)、村委會等組織對留守兒童提供的支持與幫助還遠遠不夠。調查表明,留守兒童來自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相關支持不夠充分,他們在同伴中獲得的溫暖與支持在其心理發(fā)展與成長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留守兒童成長所受社會關注不夠,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的課余活動貧乏,活動形式單一,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放學后都不會去其他地方,而是直接回家或者和同學閑玩,由于生活條件的限制,他們很難接觸到藝術、體育等方面的社會實踐活動。本次調查的我省農村當?shù)厝鄙倌軌驗榱羰貎和峁┱n外活動的場所,而且沒有能夠帶領留守兒童參加課外活動的人。留守兒童大多由祖輩或親戚撫養(yǎng),祖輩撫養(yǎng)人年齡偏大,家務負擔重,其他撫養(yǎng)人也不愿或不能抽出時間陪留守兒童參加課外活動。調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農村留守兒童在家都承擔著一定程度的家務勞動,因此也沒有額外的時間參加正常的課外活動。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社會接觸面過窄,缺乏有益的文體活動,使得他們與人接觸的機會較少,社會化程度與同齡正常兒童形成明顯差別。調查得知,婦聯(lián)系統(tǒng)為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做了大量扎實有效的工作,比如有的地方建立了“留守兒童之家”“寄宿學校”“愛心書屋”等,社會上也有一些機構和組織不定期地開展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但是有的場所利用率不高,有的活動局限于一個階段,比如六一兒童節(jié)期間,目前最為缺乏的是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的專業(yè)機構、專業(yè)教師和長效機制,對于社會上相關機構與政府組織來說,他們對留守兒童的關注與管理還應有更大的提升空間。
四、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對策建議
1.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強化家長監(jiān)護責任
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存在著很多缺陷和不足,給孩子成長帶來很多不利影響。因為外出務工,很多父母放松與孩子的感情維系,放松對家庭和孩子的照顧,由此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不可估量。只有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滿足孩子對親情的渴望,讓孩子生活在溫馨、和諧、安全的家庭環(huán)境中,孩子才會身心健康地成長。一是要通過宣傳和教育等手段,使留守兒童父母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強化責任意識,監(jiān)護意識和教育意識,提高自身素質,充分重視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發(fā)展。改變“讓孩子上學就行了,教育就交給老師”的錯誤觀念。在關注孩子的成長方面,父母不能只關注學習,更不能只看考試成績,而應注重孩子的全面發(fā)展;二是外出打工父母要增加和子女共處或日常聯(lián)系與溝通的時間,保持親子關系的存在與完整。在溝通內容上,要轉變傳統(tǒng)方式,不能僅局限在詢問子女學習成績好壞,是否吃飽穿暖等方面,要深入了解子女的內心世界,更多地關注子女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需求;三是在同子女短暫相聚時要特別重視家庭教育,注意言傳身教,在孩子面前樹立良好的形象。多與孩子的老師溝通,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上和人際交往中的困難,改正不良習慣。另外,對于留守兒童的撫養(yǎng)人,應通過學校和當?shù)厣鐓^(qū)的宣傳和教育,轉變撫養(yǎng)人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提高撫養(yǎng)人的科學文化素質,使他們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尤其是祖輩撫養(yǎng)人逐步改變他們對孩子過于溺愛的現(xiàn)狀,讓關愛不只停留在衣、食、住、行方面。在外出務工人員較多、較集中的地區(qū),可以定期組織對留守兒童撫養(yǎng)人的家庭教育培訓。
2.完善學校各項機制,彌補家庭教育不足和缺失
對于留守兒童來說,學校是他們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日常生活和學習的大部分時間也是在學校度過的,學校也相應地承擔了部分家庭教育的責任,特別是留守兒童寄宿學校更是如此,因此學校對于留守兒童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是學校要制定留守兒童管理制度,建立起“學?!嘀魅巍议L———監(jiān)護人”的管理網絡。設立完整的留守兒童檔案,對每一個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學習和生活情況了解清楚,完善備案。對留守兒童來說,家庭情感的缺失會讓他們更傾向于向教師尋求幫助,教師同時兼任著教師與家長的雙重職責,對兒童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引領作用。調查發(fā)現(xiàn),寄宿學校留守兒童的班主任對留守兒童的了解比較多,有時候甚至超越撫養(yǎng)人和長年在外務工的父母。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有責任心,又要有愛心,更要積極主動地同留守兒童的父母和監(jiān)護人進行溝通,建立與留守兒童家長的聯(lián)絡機制,如“家長聯(lián)系卡”“親情電話卡”,使父母和撫養(yǎng)人全面了解子女的身心狀況與需求,有針對性地對留守兒童進行家庭教育,監(jiān)督并促進留守兒童與家長的交流;二是要建立與完善留守兒童心理疏導機構。因為家庭的缺失,留守兒童容易產生心理上的障礙,如果不建立良好的疏導渠道,會為兒童不良成長埋下伏筆。要注意心理輔導人員的專業(yè)化,加強心理咨詢方面的培訓與學習,有效輔導有心理問題的留守兒童;三是學校要定期召開家長會,開辦家長學校,舉辦家庭教育培訓與講座,開展留守兒童家訪活動,幫助家長獲得如何做合格的父母,如何輔導孩子學習等方面的知識,讓留守兒童父母或撫養(yǎng)人掌握科學的家教知識和正確的教子方法;四是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讓留守兒童融入校園文化,在情感上有所寄托,在學校感受到溫暖與快樂,以此彌補家庭教育不足和缺失。
3.整合社會資源,形成學校、家庭和社會相結合的監(jiān)護網絡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家庭教育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掀起了農民進城務工的浪潮。然而,現(xiàn)實條件的制約使進城務工的農民無法帶其子女進城就讀。于是,一個新的社會群體——留守兒童便由此產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在生活和心理狀況上都有異于同齡兒童。現(xiàn)階段,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已成社會關注的焦點,亟待解決。
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現(xiàn)狀
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至少有6100多萬,占全國兒童的五分之一。父母長期外出務工,與孩子接觸的時間極少,使留守兒童長期缺乏教導與關愛,導致其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相關心理問題的產生。其主要表現(xiàn)為認知偏差、親情匱乏以及個性發(fā)展極端化等等。留守兒童問題的日益嚴峻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高度重視,解決問題刻不容緩。
二、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表現(xiàn)
1、認知偏差
多數(shù)兒童進取心不強,自制能力弱、對理想的追求淺薄。部分留守兒童因為年紀小而不理解父母進城務工的行為,逐漸對父母產生隔閡與怨恨,致使親子關系面臨僵局。另外,缺乏家庭教育的他們在思想認知上缺乏引導,難以樹立正確的三觀。
2、親情匱乏
在留守家庭中,父母與子女長期缺乏溝通,導致相互間的親情淡漠,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留守兒童成為“父母雙在的孤兒”,親情的教育功能幾乎喪失。部分孩子也由此產生了自卑孤僻等心理問題。親情的匱乏使孩子逐漸疏離父母,從而缺乏安全感和對家庭的依賴感,人際交往方面也有一定的障礙,往往容易產生焦慮和緊張等情緒。
3、個性發(fā)展極端化
大部分留守兒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了個性偏激、極度敏感和自我封閉的性格特點。農村留守家庭的父母,由于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常常采取家庭暴力式的教育方式,給孩子留下了嚴重的心理陰影,并使其個性發(fā)展為兩個極端,一種是暴戾型,即性情暴戾,叛逆沖動。另一種則是怯懦型,即性情怯懦、易產生自卑、抑郁等心理。
三、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1、大力發(fā)展農村經濟
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產生,從根源上來講,是長期的城鄉(xiāng)發(fā)展差距的結果。因此,必須大力發(fā)展農村經濟,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提高城鎮(zhèn)化水平,從而實現(xiàn)農民就地就業(yè),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2、加強對監(jiān)護人的教育
農村留守家庭的監(jiān)護人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用日益重要,因此,政府應加強對監(jiān)護人的教育。首先,政府應培養(yǎng)監(jiān)護人對子女的養(yǎng)育意識,使其明確其撫養(yǎng)義務。其次,應加強對監(jiān)護人的教育,使其具有正確的教育觀念和自覺的教育意識,通過教育使他們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精神與心理進行教導與管理。最后,監(jiān)護人自身應積極接受教育,對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負責。
3、培養(yǎng)留守兒童的心理素質
1)自信心的培養(yǎng)
由于隔代監(jiān)護的缺陷,留守兒童學習的自覺性普遍較差,從而導致其成績的落后以及自信心的缺失。因此,監(jiān)護人應在留守兒童的成長中密切關注兒童的心理狀況,產生問題應及時與孩子進行心理溝通與疏導,時常鼓勵孩子,并輔導孩子的學習,增強留守兒童的自信心。
2)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
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通過不斷的實踐形成的?!傲羰貎和遍L期缺少親子間的溝通與交流,大多有較為嚴重的自閉心理。監(jiān)護人應多與他們溝通,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和引導。在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中,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其產生的相關兒童心理問題愈發(fā)突出。因此,重視由社會發(fā)展帶來的留守兒童問題,分析其產生的根本原因,尋找問題的解決方案,對于改革教育體制、推進現(xiàn)代化與城鎮(zhèn)化進程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
作者:張梓亭 徐宏麗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鄭再良,王哲,皖西農村留守兒童現(xiàn)狀調查及教育對策探討[J].皖西學院學報.2011.27(3).
關鍵詞:教育;特殊群體;問題;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12-0162-01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穩(wěn)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卻留在了農村老家,他們與父母相伴的時間微乎其微。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留守兒童正處于成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生活習慣等方面的引導和幫助,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fā)展的異常,家庭教育嚴重缺失,教育狀況令人擔憂。
據(jù)了解,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大致存在著三種結構類型:一是單親教育,這種情況只是少數(shù);二是隔代教育;三是寄養(yǎng)教育型。后兩種類型在農村留守兒童中間普遍存在。留守兒童所受的家庭教育都是粗放的、殘缺不全的。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父母在外打工,缺少親情關懷
留守兒童長期與父母分離,許多煩惱和問題都沒有傾訴的渠道和正確的引導。使他們在生理上與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少了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影響他們心理上的健康成長。很多家長忙于工作,很少回家,打電話也是囑咐學習、強調安全,其實孩子更渴望與父母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不少孩子覺得電話遠遠不能滿足自己和父母的溝通。當父母回來探望時,孩子變得聽話、活潑、興奮,當要離別時,他們難過或大哭,不愿分開,孩子面臨著劇烈的情感沖突,難過的情緒有時要持續(xù)好幾天。
二、監(jiān)管不到位,家庭教育缺失
留守兒童的祖父母,不是年老體弱,就是文化水平偏低,甚至是文盲半文盲,根本無法負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責任。他們對事物的認識與教育方法也有局限性,與孩子存在較大的代溝,很難溝通和交流。他們對孩子往往只能停留在吃飽穿暖的生活關懷上,缺少心理、學習、品德等方面深層次的關心與教育。親戚照管也通常只能解決他們的起居和溫飽問題,有時礙于情面,并不能嚴格管教,促使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和行為習慣。作為孩子,在情感上總有寄人籬下的壓抑感。單親家庭負擔較重,對孩子的教育往往顧此失彼,很難再有時間和精力顧及孩子的教育和培養(yǎng)。
種種原因導致留守兒童不僅是學習上的“后進生”,同時也是心理、行為上的“問題生”。主要表現(xiàn)為學習興趣不高,不做家庭作業(yè);不能自覺遵守紀律,遲到、早退、缺課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再加上,這些孩子沒有父母的約束,學習無人過問,漸漸厭學,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另外,由于親情的缺失,對留守兒童的性格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他們大都孤僻、內向、脆弱、自卑、不合群。
留守兒童和其他孩子一樣,同在一個藍天下,享受國家的教育和關懷,但家庭教育更顯重要。那么,用什么方法來應對留守兒童的種種問題呢!
首先,在學校要建立有利于留守兒童成長的環(huán)境。近年來,農村鄉(xiāng)鎮(zhèn)小學也逐漸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并擴大宣傳“關愛留守兒童”的社會氛圍。每所小學都建立了“留守兒童之家”,這里,圖書、玩具應有盡有,孩子們可以在課余時間或雙休日的時候在這里讀書看報、做游戲。學校還派教師專門負責,和孩子們交流談心,了解他們的生活起居、物質需要、進行感情疏導,辦好有利于留守兒童教育的心理課堂,關懷孩子們的內心世界,讓留守兒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
其次,架設“心橋”,加強親子間的溝通和交流?,F(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即使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婆外公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身上,也無法取代父母之愛。我們的家長恰恰忽視了這一點。他們往往只滿足孩子們的物質需求,卻長年沒給孩子一個電話、一封信,造成孩子情感饑餓。作為學校和老師,要在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多多關注,當孩子情緒低落、犯錯、或者取得點滴進步時,牽線搭橋,動員家長多打電話或寫信,關注孩子的情感問題,多與孩子交流溝通,并為親子溝通提供條件。
關鍵詞:學生個案;研究;措施;結論
以前我班級有一位具有良好學習習慣與優(yōu)異成績的學生,現(xiàn)我以她為個案,設計了一份個案研究方案。具體如下:
周×同學,自入學以來品學兼優(yōu)。我擔任該同學的數(shù)學老師4年,曾作為個案進行了專題分析研究,具體情況如下:
一、研究對象
周×,女,12歲,龍形小學六年級學生,已經畢業(yè)。她生活在一個農村家庭,父母均為農民,家中有一個弟弟,家庭生活一般,三年級由村小轉入中心小學就讀。她的家庭條件決定了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因為父母的文化水平有限,給予不了幫助。但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她的成績突飛猛進,學習成績一直十分優(yōu)秀,并在許多方面都取得顯著的成績。
二、個案情況分析
1.周×的父親、母親的文化程度都不高,但是,從小對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視。據(jù)了解,因怕家里看電視影響孩子學習,多年來家里一直沒開通有線電視。平常在家,父母務農,姐弟在學習之余還要幫父母分擔家務,過早的勞動讓她體會到靠體力勞動生活的艱辛。就此在她心中有較大的影響,她決定用功學習,立志改變現(xiàn)狀。
2.周×的父母經常打電話與老師進行溝通了解,并積極配合抓好家庭教育。
3.周×長期擔任班干部,在同學中有一定的威信,在老師眼里是一名優(yōu)秀學生,自己也自覺地向成為一名優(yōu)秀學生的目標努力。
4.周×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用心,從不欠交作業(yè),不理解的地方及時向老師與家長請教,心中無惑。
三、得出結論
1.小學階段學生的家庭教育、父母的影響成為其成功的主要推動力之一。
2.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影響是孩子成長學習重要一環(huán)。
3.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小學生來講很重要。
四、個案指導措施
1.提出科學合理的學習目標。開始根據(jù)該同學學習的現(xiàn)有水平,提出略高于他水平,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教學目標。
2.及時表揚學生的進步。學習之后,能夠得到老師的鼓勵和贊揚,就會使她看到自己的進步,并獲得愉快的情感,從而產生更加強烈的學習和攀登知識高峰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