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人本主義的優(yōu)缺點范文

人本主義的優(yōu)缺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本主義的優(yōu)缺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人本主義的優(yōu)缺點范文

關鍵詞:包豪斯;人本主義;可持續(xù)設計;穆特修斯

一、包豪斯時期人本主義設計理念

在馬克思·韋伯提出宗教“祛魅”之后,神逐漸被“人”化。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設計師們的設計主體對象逐漸由為神的設計轉變成為人的設計,使設計藝術展現(xiàn)出“以人為本”的思想。包豪斯提倡的藝術與技藝、技巧相融合,設計的目的不是為產品而是為人,必須遵守自然規(guī)則來進行設計的思想,是為了優(yōu)化社會而進行的設計,是對人本主義設計的進一步闡釋與發(fā)展。人本主義,離不開對人類價值的追求、對人類幸福與尊嚴的尋求。包豪斯順應工業(yè)化發(fā)展,提出人本主義思想貼合當下時展,讓哲學、科學與設計結合,從而起到進步發(fā)展的目的,使人民大眾享受到時代進步的果實。包豪斯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型的設計教育模式。

1.穆特修斯理論背景

十九世紀早期德國堅持手工藝生產是其產品質量不佳的原因之一。手工藝生產與當時世界上領先的工業(yè)化機器大生產相比,手工藝產品造價昂貴、難以批量生產,不能為大眾服務。當時德國人本主義并沒有完全崛起,為了人民的設計沒有得到較好的實施。在這一背景下,手工藝生產更不能為國家社會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抑制了國家的進步與發(fā)展,阻礙了社會的逐步提升。所以在德國工業(yè)同盟時期,為了提高德國產品在全球化市場上的競爭力,派遣穆特修斯前往國外學習。在國外研究的穆特修斯具有外交官和建筑師的雙重身份。作為建筑師,他時刻關注著建筑領域的設計與改革;作為外交官,他探尋著國外優(yōu)秀現(xiàn)代主義改革的案例。十九世紀末,尼采的“超人”與“上帝已死”理念對德國青春風格的藝術家產生了巨大影響。穆特修斯對于尼采的哲學思想抱有謹慎的態(tài)度,因為其哲學理念包含鮮明的“個人主義”,這與穆特修斯所提倡的為人民大眾的工業(yè)化機械大生產設計有所沖突。但是穆特修斯提出的設計理念又一定程度上受到尼采哲學理論的影響,因為尼采提出人們應當拋棄歷史,去創(chuàng)造新的文化生活,與穆特修斯的反歷史主義觀點高度相似。在他們兩人看來,一個民族的文明精氣、精神反映在這個民族所創(chuàng)作的全部產物之中,藝術風格是其重要產物之一,它反映了現(xiàn)實生活和時代特色。(1)穆特修斯與日本、英國的去本土化經驗穆特修斯在日本駐扎時,一方面,他認可日本設計的極簡與舒適,也承認日本設計師擁有良好的藝術修養(yǎng)與審美品味;但是另一方面,他對日本出口的批量化生產的產品卻持批評態(tài)度。穆特修斯發(fā)現(xiàn)日本自明治維新后,日本為了快速追求工業(yè)化生產,追求現(xiàn)代化設計,導致其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消失,日本教育界要求學生拋棄用毛筆書寫,而更改為用鉛筆書寫;甚至有官員提出將使用日語改為使用英語進行交流。穆特修斯認為這種以犧牲民族歷史和民族文化傳統(tǒng)而實現(xiàn)的現(xiàn)代主義設計改革并不可取。他的批判不僅僅針對于當時的日本政府,其更是針對那些不了解藝術的本質、僅僅會對歐洲產品進行表面模仿的日本設計師們。穆特修斯發(fā)現(xiàn)了發(fā)展現(xiàn)代化和保持本民族精神與文明的不可協(xié)調性。在當時受尼采哲學思想影響的德國人厭倦官方藝術,厭倦傳統(tǒng)藝術,追求新創(chuàng)作方式的時代背景下,穆特修斯認為藝術教育是避免現(xiàn)代主義與民族主義藝術嚴重分離的重要手段,是避免扼殺德意志民族自身創(chuàng)造力與民族性的重要前提。在十九世紀后半葉,英國工藝美術運動興起后,拉斯金與威廉莫里斯的思想盛行開來,英國開始試圖將藝術運用于工業(yè)設計上去。穆特修斯在這一時期被派遣至德國駐倫敦大使館,開始研究英國與德國的社會比較、教育模式、政策法規(guī)等相關問題,并留下了一些相關文獻與書籍,為后來的德國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避免德國設計教育出現(xiàn)現(xiàn)代主義與民族主義的決裂,避免出現(xiàn)設計無法為大眾所服務等相關問題。此外,如果說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更注重藝術與美的價值,那么德國則更強調社會、文化、經濟等價值。因此,盡管德國藝術運動所帶來的設計藝術產品部分似乎缺少了一些藝術的元素,但因為它與機械化工業(yè)大生產方式間形成了結合與聯(lián)系,從藝術與機械結合的發(fā)展來看,已經超過了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

2.穆特修斯思想在包豪斯的延續(xù)

包豪斯是普魯士工藝美術學校教學改革的延續(xù),而普魯士工藝美術學校很大程度上是受穆特修斯與貝倫斯所影響的??梢哉f,一戰(zhàn)后由格羅佩斯在德國創(chuàng)辦的包豪斯,延續(xù)了穆特修斯的思想。格羅佩斯所確立的教學體系與大綱很大程度上是對穆特修斯和貝倫斯的借鑒。包豪斯致力于為人民的設計,通過藝術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主動去干預生活,遵循自然規(guī)律,防止工業(yè)化大生產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帶來的弊端。包豪斯設計提倡幾何化,一方面在當時德國生產力相對低下時期,幾何化有利于生產;另一方面,貿易全球化的到來,這樣的幾何化具有普世性,能夠促進產品的售賣,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雖然包豪斯在當時創(chuàng)辦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教學體系,給設計史上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但是包豪斯的主要矛盾在于,它雖然面對了機器時代,但在當時并沒有工廠制造它的產品,包豪斯一直在謹慎地用手工制造產品,就像被機器生產出來的一樣。包豪斯被納粹認為不是德國的設計而關閉以后,教師與學生流向世界各地,其關于設計服務社會的想法并沒有延續(xù)到美國。美國雖然欣然接受了其風格,但將其轉變?yōu)橐环N企業(yè)風格,而不是一種社會包容的風格。包豪斯所帶來的理念與風格面臨著新時代與新思想的挑戰(zhàn)。

二、可持續(xù)設計理念與包豪斯人本主義理念的融合

現(xiàn)代科學技術迅猛發(fā)展,人與機械時代的沖突被放到了人類面前,成為一個急需面對的問題———環(huán)境日益惡化、生態(tài)平衡遭到破壞。在這樣的背景下,人類的生活環(huán)境與設計發(fā)展之間產生了不可抵消的矛盾,于是可持續(xù)設計應運而生。在二十世紀,包豪斯被稱作是現(xiàn)代主義的發(fā)源地,所提出的三種設計概念為當代的設計與設計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包豪斯所提倡的為人所服務、必須遵循自然規(guī)律與法則這一設計原則,與可持續(xù)設計概念、綠色設計等概念在“人本主義”概念上是一致的。

(一)包豪斯以三大理念為基礎的“人本主義”思想

包豪斯設計學校是現(xiàn)代主義設計的發(fā)源地,現(xiàn)代主義位于包豪斯學校的“母腹”之中,其本質上對現(xiàn)代主義設計發(fā)展起著積極的作用。包豪斯在提出了關于設計理念方面的三大基本原則:藝術與設計與技術的新統(tǒng)一原則;設計的目的不是產品,是人的原則;遵循自然發(fā)展的原則。這三大原則體現(xiàn)出包豪斯設計學院所提倡是為人民大眾所服務的設計,而不是為少數(shù)資產階級所占有的設計藝術。包豪斯這種理念在后期逐漸發(fā)展為“國際風格”———反對純純的民族風格,認為民族風格是單調的,主張國際風格,提倡幾何化、色塊化,表達了其普同性的設計理念。蒙德里安、康定斯基是這一方面的領先人物。綜合以上三大理念,以此來概括包豪斯時期的人本主義設計風格:一方面,是設計的任務應以人的價值與需求為主。包豪斯時期設計是一種現(xiàn)代工業(yè)技術、理性與民主結合的現(xiàn)代主義美,以及一種極簡無裝飾、以實用為主的美。另一方面,設計的外形追求一種普世化。包豪斯時期的設計往往使用具有簡單形式外貌的三角、圓形、方形等幾何圖案;采用明快的色調運用在配色中。這些造型和配色往往挑戰(zhàn)人們傳統(tǒng)的審美習慣,使人們感受到陌生感,給觀者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這些色塊造型所構造的組合型產品,方便了產品的生產制作,節(jié)約了生產成本,降低了產品的價格,便于服務大眾、服務人民。最后,包豪斯在材質的運用與加工技巧上以科學技術為標準。強調始終關注科技與藝術結合,尋求最適宜運用到制造的材料與工藝。在包豪斯的設計家們看來,只有當一件藝術作品能夠被量產后,被人民所接受后,它才具有實際的使用意義,才是符合為人民設計內涵的真正設計。

(二)可持續(xù)設計理念中的“人本主義”思想

可持續(xù)設計理念由自然保護國際聯(lián)盟所提出,其理念的發(fā)展是循環(huán)上升發(fā)展的,遵循否定之否定的原理,其是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而改變的,是在舊可持續(xù)設計的基礎上所不斷完善創(chuàng)新的。可持續(xù)設計要求設計遵循自然規(guī)律與客觀法則,提倡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在保持自然與社會平衡發(fā)展的前提下,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同時又推動工業(yè)的進展。其本質意義上是對包豪斯所提倡的“人本主義”的借鑒與延續(xù)。可持續(xù)設計的理念,針對于設計師而言,社會責任感是設計師所需要具有的重要品質。設計產品既要有商業(yè)性,也要有環(huán)?!嫘?,這是設計師的責任所在。設計師在設計中應當保持商業(yè)性與公益性平衡。在此基礎上推動社會的全面發(fā)展,避免環(huán)境問題與人類問題高度緊張。

(三)“人本主義”設計理念的延續(xù)

當代可持續(xù)設計不同于過去的理念。當代可持續(xù)設計在要求保證當代人所居住的環(huán)境保護問題上,還要求綜合考慮子孫后代的可持續(xù)資源問題,要求環(huán)境問題、使用者要求、社會效益和企業(yè)發(fā)展相適應,在此基礎上實現(xiàn)社會的進步發(fā)展。由此可知當代可持續(xù)設計是圍繞著人及人生命的延續(xù)所進行完善的。包豪斯設計學院遵循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的設計理念與現(xiàn)代可持續(xù)設計理念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兩者的共同目標都是堅持以人為本,維護自然與人類的和諧共處。實用的設計風格擺脫了繁瑣的設計裝飾,節(jié)約了建筑裝飾所帶來的附加成本,適用于在人民大眾中廣泛推廣。在包豪斯被納粹認為是“頹廢性藝術”并被關閉后,包豪斯的老師和學員們流走于世界各地,為后續(xù)的綠色設計、生態(tài)設計等設計理念的產生,提供了包豪斯所特有的設計思維與建議,其中影響最顯著的是包豪斯人本主義設計理念,這種理念一直保持著對后世設計理念潛移默化且深遠持久的影響。三、人本主義思想對中國設計教育的啟發(fā)為使藝術在社會生活中產生積極的作用,必須對藝術的本身進行規(guī)范,包含道德內容是藝術需要具有的重要品質。設計屬于藝術的門類之一,因此設計需要符合每一歷史時期的人文需要、社會需要,按照道德的規(guī)范去為人進行設計。包豪斯“人本主義”的理念為現(xiàn)代生活做了準備,為現(xiàn)代設計教育提供了優(yōu)良的案例與成果。后來的設計師在此基礎上聯(lián)系社會環(huán)境而進行改進,按照“以人為本”的宗旨,“以人的發(fā)展”為重要任務,參與社會,服務社會,改善社會。設計的本質是人與物關系的形象化。目前為止,設計逐漸由以往對物的設計轉向對人的設計。觀察中國高校設計教育,雖然設計學院中的教育模式大都與包豪斯有所相關,但是并不能說是對包豪斯教育思想的完整延續(xù)與深化。包豪斯對教育的影響實質上是藝術與社會間的聯(lián)系,但隨著消費時代的興起,現(xiàn)在的設計多是為了設計而設計,為了產品而設計,其目的是銷售,人的生存需求外的其他需求,是生產者強行給予的,設計師們的設計活動的唯一動力是經濟活力,而不是去考慮社會的道德因素,與包豪斯時期所說的設計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的愿景徹底相反。當代中國設計教育要取得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要正確理解分析現(xiàn)代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的優(yōu)缺點,正確處理民族化與世界化的關系,既要保證設計的一定“媚俗化”,又要結合當下實際狀況,增強設計的普世化。因此,設計師在設計時必須除去人文主義藝術中的消極成分,以發(fā)展的眼光對待民族藝術、民族文化、民族內涵,以科學、理性、開放的態(tài)度對待外來文化及傳統(tǒng)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促進社會經濟迅猛發(fā)展。

四、結語

包豪斯所具有的人本主義的設計思想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設計思想,在理論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順應了時代的變革,在解決工業(yè)設計與自然環(huán)境這一對抗性社會矛盾問題上起著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包豪斯更是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教育的新局面,它的思想不僅對同期歐洲現(xiàn)代主義設計運動及教學方式產生深刻的影響,并且對中國當今設計與教育發(fā)展仍然具有可供借鑒的價值。如果說包豪斯是融合了設計、教育、建筑、實用藝術最重要的設計思想改革,那么后續(xù)的可持續(xù)設計理念就是接過革新的火炬,一直傳遞、革新下去。包豪斯雖然僅僅存在了十四年時間,包豪斯的“人本主義”精神和理想及其對后世的影響,證明了其藝術史上無可爭議的地位。

參考文獻:

[1]汪建軍.穆特休斯的美學綱領與德國現(xiàn)代建筑和工業(yè)設計思想之源[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7.15-37.

[2]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2020.92-96.

[3]田瑤.淺談包豪斯時期設計中的人本主義理念[D].武漢:武漢紡織大學,2015.

[4]杜昕陽,許傳宏.穆特修斯早期設計教育改革思想研究[J].設計,2020,33(15):125-127.

第2篇:人本主義的優(yōu)缺點范文

關鍵詞:社區(qū)矯正;社區(qū)矯正制度;社區(qū)矯正研究

中圖分類號:F29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9-0138-02

社區(qū)矯正是與監(jiān)禁矯正相對而言的一種刑罰執(zhí)行方式。它的實施以社區(qū)為平臺,基本上克服了監(jiān)禁刑存在的各種弊端,具有人本主義的價值取向,成為當今世界各國刑罰制度發(fā)展的重要趨勢。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社區(qū)矯正主要圍繞兩個基本問題:如何認識社區(qū)矯正?如何研究社區(qū)矯正?

一、社區(qū)矯正是再社會化的一種重要形式

再社會化是在社會化的基礎上進行的,廣義的理解指在生活的急劇轉變中,一個人放棄原來的生活方式而適應另一種對他來說全新的生活方式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是自愿的,也可以是被迫的、強制的。狹義的理解則專指強制性的教化過程[1]。無論是廣義理解還是狹義理解,再社會化的過程都需要一個人去糾正和克服在社會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病態(tài)與社會失范問題,恢復正常的社會生活。罪犯改造就是再社會化的一種形式。但是,人們一般把這種再社會化理解為由全控機構實施的再社會化,如在監(jiān)獄進行的再社會化,而忽略了由社區(qū)實施的再社會化形式[2]。其實,再社會化除了狹義的壓制性形式外,還應包括參與性形式,即把罪犯放在社會中進行監(jiān)督改造,從而使罪犯融入社會之中。罪犯社區(qū)矯正就是再社會化的一種重要形式。

1.從再社會化的概念來看,對罪犯的改造不能脫離社會進行。再社會化仍然是一種社會化,而不是非社會化,所以需要在社會的基礎上進行,不能脫離社會。首先,人從本質上說是一個社會性動物,必須參與到一定社會關系中去。把罪犯放在與世隔絕的監(jiān)獄進行改造,本身就意味著把個人與社會割裂開來,個人與社會之間被設置了一道墻,個人與社會難以同步發(fā)展。其次,作為罪犯,雖然他的犯罪行為會給社會造成嚴重后果,并且具有人身危險性,但這并非意味著罪犯沒有社會需求。與外界隔絕的監(jiān)獄矯正方式實際上很大程度地限制或剝奪了罪犯的社會需求,這雖然能夠發(fā)揮懲治罪犯的作用,但教育改造效果并不明顯。從監(jiān)獄矯正的實踐來看,很多罪犯在刑滿釋放以后,因為不能適應社會,不久又會重新走向犯罪道路。

2.從再社會化的效果分析,社區(qū)矯正的效果優(yōu)于監(jiān)禁矯正。監(jiān)禁矯正使罪犯喪失社會化的基本條件和環(huán)境,使罪犯社會化的速度遲滯于正常社會成員,質量也劣于其他社會成員。罪犯社會化的不足,勢必影響其重新回歸社會后對社會的適應,在一定意義上講,意味著罪犯可能被社會淘汰。顯然,監(jiān)禁矯正與促進社會成員終身社會化的社會發(fā)展要求與趨勢存在著矛盾。

犯罪行為產生于社群,也應在社群里得以矯正。社區(qū)矯正對象就在社區(qū)當中接受教育改造管理,并沒有脫離社會生活。而且,社區(qū)矯正可以塑造一種與正常社會生活相仿的矯正環(huán)境,努力促進罪犯與社會保持良好的互動關系,從而達到矯正其犯罪心理與行為惡習的目的。這既符合再社會化的要求,又能夠滿足人性化需要。通過社區(qū)矯正,不僅能提高罪犯的改造質量,也可以減輕社會的壓力。

二、社區(qū)矯正具有社會建構的意義

社區(qū)矯正具有人本主義價值取向,并在實施矯正的同時,對社會進行了重構。所以,社區(qū)矯正制度是集人本主義價值觀念與社會建構于一體的復合性制度,社區(qū)矯正具有重構社會的功能。

1.社區(qū)矯正基本上克服了監(jiān)禁刑存在的各種弊端,具有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矯正的任務除了懲罰罪犯之外,還要幫助罪犯恢復他們的社會功能,只有當他們的社會功能得到恢復,才能真正回歸主流社會。在這個意義上,監(jiān)禁矯正不是立足于恢復犯罪人員的社會功能,恰恰相反,監(jiān)禁矯正通過隔離的方式,把罪犯從社會中分離出去,不僅沒有恢復罪犯的社會功能,反而破壞了罪犯的社會功能,其矯正效果自然難以理想。社區(qū)矯正不是簡單地把適用社區(qū)矯正的犯罪人員放在社區(qū),而是要通過各種矯正措施使矯正對象能夠像正常人一樣融入社區(qū),成為社區(qū)中的一員,在社區(qū)正常生活。社區(qū)矯正超越了刑法制裁的邊界,使犯罪人員的矯正成為一種社會行動。這意味著社區(qū)矯正已由以往的以矯正工作人員為本轉變?yōu)樵趫猿稚鐓^(qū)矯正制度的大背景下以矯正對象需求為本,具有人本主義價值取向。

2.社區(qū)矯正在實施矯正的同時,對政府和社會的功能進行了重構,具有建構意義。從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以及政府主導的經濟體制改革實踐來看,在中國很難自發(fā)生成社會的自我治理體系。因此,中國社會建設離不開政府的主導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可以安排社會的一切,監(jiān)禁矯正日益暴露出的某些弊端也能說明這一點。在政府主導建設社會的過程中,社會自身的利益會逐漸覺醒并反映出來。因此,中國社會建設將在政府和社會的互動中進行,即這個過程是一個建構的過程。社區(qū)矯正本質上屬于政府的責任,但政府很難在社區(qū)設置機構、派遣政府人員。因此,政府只能通過在社區(qū)組建社區(qū)矯正團體,承擔政府矯正犯罪人員的工作。由此,關鍵的問題轉變?yōu)檎c矯正社會團體之間的關系問題。中國目前存在的社會團體主要都是“政府與民間二重性團體”,政府并不給社會團體編制,也不直接給社會團體撥付經費,社會團體工作人員完全屬于社會團體聘任的工作人員,而社會團體經費的獲取則采取政府購買社會團體服務的方式進行。上海的實踐證明,該類關系模式符合社會發(fā)展的方向,且有利于社會團體自主地開展矯正工作[3]。

三、社區(qū)矯正研究是“科學探究活動”的一部分

當代社會學不僅要關注理論問題,而且要通過社會學范式分析,及時全面有效地幫助國家和社會解決實際問題,這就是當代社會學的使命[4]。社區(qū)矯正研究屬于社會學研究的一個特定領域,同樣是科學探究活動的一部分。在這種探究活動中,離不開科學的精神與科學的方法。

(一)社會學意義上的社區(qū)矯正研究離不開社會學的特定視野

社區(qū)矯正研究作為社會研究的一個特定領域,離不開社會學的特定視角。而“社會學想象力”則可以說是社會學特定視角的最集中概括。社會學想象力中最為重要的觀點是將個人經歷與社會歷史結合起來分析?!盁o論是個人生活還是社會歷史,不同時了解這二者,就不能了解其中之一?!盵5] 這種特定視角可以幫助我們辨識“局部環(huán)境中的個體困擾”與“社會結構中的公眾問題”。在我們探討與社區(qū)矯正有關的各種具體現(xiàn)象和問題時,一定要注意將個體行為與社會整體結構的背景聯(lián)系起來進行探討,將個體變量與結構變量同時納入自己的分析框架中,這樣才可能真正揭示現(xiàn)象和行為的本質。

(二)遵循科學研究規(guī)范,注意采取科學的研究方法與技術

作為一種科學的研究活動,我們應該首先在思想上牢固樹立遵循科學研究規(guī)范的思想,在對社區(qū)矯正進行具體研究的過程中,注意采取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技術。社會學研究包括四種研究方式:調查研究、文獻研究、實地研究、實驗研究。其中每一種方式都具備某些基本的元素或特定的語言,構成一項具體社會研究區(qū)別于其他社會研究的明顯特征。同時,每一種方式可以獨立地走完一項具體社會研究的全部過程[6]。研究中應根據(jù)四種研究方式的優(yōu)缺點、適用范圍、研究條件、研究者掌握情況等因素進行選擇,正確處理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1.處理好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的關系。許多不成熟的研究者往往會去尋求最好的方法,但實際上社會科學研究中是不存在最好的方法的。最好的方法應該是能夠回答研究者問題的最合適的方法。在研究的問題與研究方法之間、研究的對象與研究方法之間、研究的內容與研究方法之間存在著是否合適的問題,我們應該尋求的是最合適的方法,而不是最好的方法。

2.處理方法的科學性與研究結論正確性之間的關系。每一種特定的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特點,都有特別擅長的方面,同時也都有無能為力的方面。要保證研究結果的正確性,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對各種研究方法的長處和不足有清楚的認識。無論是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還是具體的調查研究與實地研究,其方法本身并不能保證研究的科學性和研究結論的正確性,關鍵還在于使用方法的人。所以,作為社區(qū)矯正研究者即要具備一定的理論素養(yǎng),使自己在分析和看待問題時具有一種超出普通常識的理論意識,還需要一定的方法意識和方法素養(yǎng),以保證社區(qū)矯正研究的科學性。

社會學的深層理念是“增促社會進步,減縮社會代價”。從這一視角看,推動社區(qū)矯正有利于減少和縮小社會代價,增加和促進社會進步。當然,在中國社區(qū)矯正工作已全面試行的今天,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與方面,要想保證社區(qū)矯正健康發(fā)展,不僅需要思想上的正確認識,更需要實際行動中的客觀與科學。

參考文獻:

[1]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133.

[2]程琥,孫霞,吳麗娟.法社會學視野中的社區(qū)矯正制度[J].中國監(jiān)獄學刊,2004,(4).

[3]張昱,費梅蘋.社區(qū)矯正制度的社會學視野[J].廣東社會科學,2005,(2).

[4]張傳偉.中國社區(qū)矯正京滬模式的比較分析與選擇[J].北京社會科學,2009,(1).

[5]鄭杭生.社區(qū)矯正與當代社會學的使命[J].江西社會科學,2004,(5).

第3篇:人本主義的優(yōu)缺點范文

論文摘要:以學術主義課程論與人本主義課程論、戴爾的“經驗之塔”和建構主義等理論為基礎,構建高師體育專業(yè)學校體育學探究式教學模式,闡述了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教學程序、原則和應該注意的問題。

2001年7月,經國務院同意,教育部正式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小學的體育課改為體育與健康課,從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都進行了重大改革。然而在以培養(yǎng)中等學校體育師資為主的高等師范院校體育專業(yè),學科課程卻還是沿襲傳統(tǒng)的注入式教學模式,以學科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室為中心的教學方式仍占主導地位,忽略了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的發(fā)揮和培育。這種陳舊呆板的教學方法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和手腳,不利于培養(yǎng)大批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高素質體育人才。

另外,傳統(tǒng)的以期末考試定成績的制度又養(yǎng)成了學生考前1—2周突擊復習的壞習慣,致使學生對學習缺乏主動性、自覺性和積極性。因此,改革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迫在眉睫,我們基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中“學會生存,學會學習”的要求和造就新世紀體育師資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需要,在高師體育專業(yè)教學中采用探究式教學模式,一為改變學生由被動接受學習向主動要求學習的轉變;二為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課堂設計能力,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假設、求證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探究式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jù)

1.1集學術主義課程與人本主義課程優(yōu)勢為一體

學術主義課程論是20世紀印年代以來最為引人注目的一個流派,其影響遠遠超過了由博比特創(chuàng)立的工學主義課程和康茨、布拉梅爾德創(chuàng)立的社會改造主義課程論,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坦豪斯,布魯納、施布等,它認為教學目的應符合社會發(fā)展需要,著眼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因為年青一代智力的充分發(fā)展,能夠使個人和國家在異常復雜的競爭時代中具有更好的生存機會的能力,把學生思維能力和遷移能力的發(fā)展置于課程設計的中心。因此它主張:(1)以學科基本結構為中心來組織課程;(2)設計螺旋式課程、重視內容安排的序列化;(3)突出知識形成過程教學;(4)提倡教師引導下的發(fā)現(xiàn)學習。然而這一流派也暴露出了過分強調理論,偏重課程的學術化(培養(yǎng)少數(shù)尖子式教學課程),被認為是使學生“非人性化”,妨礙了“完整人格”的實現(xiàn)。

人本主義課程產生于20世紀7O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馬斯洛、羅杰斯、梅茨等人,它認為課程應為每個人提供自己感到滿意的經驗,關注學生的情意、認知、感情、理智、情緒、行為等,并發(fā)展其自尊和尊重他人的思想意識,實現(xiàn)個性的充分自由發(fā)展,建立了“人性中心課程”。它的出現(xiàn)對于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性和主體作用,重視人文學科課程、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意志教育等產生了巨大的積極作用,但它過分強調學生的興趣,在實施中易助長自由主義。

基于上述現(xiàn)代西方各流派的優(yōu)缺點,在體育專業(yè)理論教改過程中,首先需考慮到應針對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生存能力、適應能力,同時也要注重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以體現(xiàn)學生的情感、需要、興趣等因素,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通過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積極學習過程,造就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適應、學會生存的能力。因此,我們的新型教學模式應是以培養(yǎng)學生能力,適應社會需要為核心,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尊重學生情感、需要、個性、興趣為向導,集學術主義和人本主義思想優(yōu)點為一體的教學模式。

1.2戴爾的“經驗之塔”理論

戴爾把教學(視聽)理論總結為“經驗之塔”。戴爾認為靠語言符號、視覺符號而獲得的抽象經驗,其學習過程速度較快,但不易保持,易遺忘;而通過觀察途徑而習得的經驗,是情境教學,學習速度中等,不易遺忘,易保持;而通過具體實踐操作而習得的經驗,學習速度慢,但牢固可靠。從目前體育專業(yè)學校體育學教學的現(xiàn)狀看,主要采用了以抽象經驗獲得的途徑,雖然也有人提出運用多媒體教學,但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被動學習而獲得的抽象經驗的教學模式。本文的主要思路就是打破抽象經驗的學習模式,讓學生親自參與設計、查詢、合作、討論、演說、辯認等,并結合具體實踐活動,使觀察和實踐結合起來,并配以多媒體教學,以利于達到學生主動學習,實踐運用和牢固掌握的整體教學目標。

1.3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世界是個人頭腦創(chuàng)建的,事物由各人方式去理解,因此強調以個人本身經驗來理解,強調以個人本身經驗解釋現(xiàn)實,賦予意義,并重視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景性,注重小組合作學習。根據(jù)以上理論,教師在給定問題后,就得讓學生自己在課外收集資料,按照自己的思想去解釋現(xiàn)象,并重視小組合作、商討,這樣既能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能發(fā)揮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學生發(fā)展自我提供了條件和環(huán)境”。

1.4杜威思維理論

杜威提出科學思維的五步法,即問題一表征—假設一推理一問題的結論。薩其曼提出探究訓練模式,施瓦布結合生物科學提出了生物教學探究模式,馬希爾斯、考克斯等提出的社會探究模式以及學習環(huán)模式等。但探究式教學的程序不外乎就是杜威提出的思維方式,歸納為: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問題,分析、歸納得出探究的結論,反思評價研究過程、應用知識解決新問題。在課堂上,師生圍繞問題進行的交流對話活動、學生動手動腦,進行探究操作和思維活動,是經歷知識的產生和發(fā)展過程、探究體驗、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在解決學校體育工作的問題中習得學校體育學的知識,即融學校體育學的學習于解決學校體育工作的問題和經歷探究問題過程之中,從中培養(yǎng)學校體育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學校體育問題的能力。

2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教學程序

2.1教師提出學習目標,創(chuàng)設一種問題情景澈活學生的思維

學校體育學的教學,聯(lián)系社會或生活,以學校范圍選定問題;或從學校體育教學實踐中讓學生選定問題,問題是學校體育學探究教學的起點,也是學生學習和思維的開始,如讓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再讓學生研究。

2.2引導研究

學生起初不知道如何研究,沒有研究的技能和經驗,這就需要教師引導、示范。根據(jù)奧蘇伯爾的“先行組織者”策略,在問題情境中調動學生的先前知識經驗,指導學生分析問題、尋找資料,提出假設,按照探究的程序一步一步向解決的方向逼近。學生是學習任務的主要承擔者,放手讓其獨立思考、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在小組合作中討論、爭辯。由于個人的知識經驗的不足,對問題的理解不一致,而爭辯中可能把問題看得更全面,獲得深刻的理解。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高級合作者,問題的咨詢者和解答者,提供背景知識,引導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2.3結論及評價

在學校體育學探究式教學中注重讓學生經歷研究過程,學習研究方法,也注重探究的結果。結論往往是要掌握的知識點和規(guī)律性的東西,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因而對結論要求準確無誤。如何獲得正確的結論呢?除了個人研究、小組合作交流外,還要有包括教師在內的集體評價。通過展示個人或小組的學習結果,互相評判優(yōu)點與不足,拽出錯誤加以糾正,以便養(yǎng)成尊重事實、尊重規(guī)律的科學態(tài)度,在評判中相互接納、包容、互相學習、互相促進。

2.4反思與應用

學校體育問題經過探究得出結論,以問題的表征、假設對資料的分析歸納,整個過程中是否有不妥當之處?如果有,如何改進?反思的過程也是檢驗的過程,尋求更好答察的過程。即使問題求解方案不止一個,經過反思提出更多的方案以供比較、選出最佳方案、人無完人,們現(xiàn)代教育追求的是更加完善和完美的人,趨向于“完人”教育,因而對自己苛求一點,由此養(yǎng)成習慣,必有好處。

學習知識就是為了應用,將知識應用于問題解決之中,才顯出知識的價值,也才能使知識轉化為能力,變成智慧技 能,同時在應用中使知識前后相聯(lián),構筑成知識鏈、知識網,使孤立的知識變成統(tǒng)一的、靈活的知以結構,從而在使用時便于提取,提高認知的靈活性。

如平時學完一節(jié)課,或一單元的課堂學習,或單元測驗,既是對學習的檢查又是對知識的應用,通過應用練習,找出沒弄懂的地方或理解錯誤的地方,知錯而改及時糾偏,提高學習效率。

學校體育學探究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己思考問題,去操作、去探究、去分析、去歸納,即注重課常的“活”與“思”,讓其“動”起來!同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是瓦動交流的過程,是激勵、激發(fā)的過程,有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有方法的引導。教是為了不教,教是為了更好地學,先是教師的幫、扶、引,而后是教師的放手,讓其獨立學習、獨做事,這樣才能由依牽負而轉向自主地學習,成為一個獨立的人,這正是我們要培養(yǎng)的具有開拓精神,有主見,有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能適應未來工作崗位變換而具備終,學習能力的人。

3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教學原則

3.1自主學習的原則

探究式教學模式在課堂內外,真正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由此解決了長期存在的班級集體化教學和個刪化、個性化、因材施教的矛盾,采用了創(chuàng)造性教育思想和原則改變教材體系和課堂內外教學模式,以教師指導,學生自編提綱,小組討論,小組合作,課堂角色教學為主要形式,教師再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組織引導、控制答疑等途徑與學生交往,如此,自然形成了課堂內外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氛同,激發(fā)了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干¨積極性,同時改變了教師滿堂灌、學生無心學、死記硬背的教學敝端,真正體現(xiàn)學生自主、自愿、積極主動和熱情的學習氣氛,從而達到丁很好的教學效果。

3.2學會學習的原則

一個學生如果沒有學會學習的能力,而是靠傳統(tǒng)教學中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那么隨著知識的不斷更新,人也將被時代所淘汰。因此,所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各環(huán)節(jié)都要舊繞培養(yǎng)學生學會學習能力這個主題,這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養(yǎng)學生不斷自我學習、自我提高,不斷適應新時代、新知識的迫切需要。探究式教學模式就是調動各種因素,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下,讓學生課外自尋資料,自編提綱,課中自我表現(xiàn),與同學問合作,課后自評、自我總結等來提高學生的能力。

3.3合作學習的原則

應試教學的特點就是學習的個體化,從知識的預習、課堂理解、記憶到課后的復習都是學生個人的事,最后的考試也是衡量個人知識多少的唯一形式,因此,這種教學不利于發(fā)展學生間的社會交往素質和心理品質。素質教育要求培養(yǎng)復合型的人才,發(fā)展學會生存的能力,而生存能力最關鍵的素質就是群體間相互交際、相互合作能力?;谝陨显?,我們進行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并與老師一起合作教學的能力,按不同興趣愛好、教學目標分小組,每個小組在課外一起搜尋資料、討論題目,編輯學習素材等,以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欲望,積極思維。

課堂教學更是合作學習、合作教學的實踐基地,小組間的不同觀點的競爭促動學習小組內的合作,學生在合作中接受同學間的知識。教師也可鼓勵學生上講臺,讓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通過師生間的互動教學使教師成為學生的朋友、合作者、向導,師生關系轉換成一種新型的社會關系,由此來發(fā)展學生合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競爭能力等零質。

3.4從創(chuàng)造中發(fā)展知識的原則

與傳統(tǒng)應試教育被動地、機械地接受和掌握知識不同,探究式教學模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實際問題中的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從收集資料、自編教材開始,學生根據(jù)師生協(xié)商教學目標,進行自主學習,在學習中接受大量的不同內容和不同觀點,然后篩選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小組討論,小組之間交換意見,教師的指導,在實踐中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最后通過自我評估、以寫小論文等形式鞏固所學知識。這種在創(chuàng)造中、實踐中獲得的知識,遠比死記硬背的生動、豐富和鞏固。

3.5以培養(yǎng)能力為核心的原則

新型的創(chuàng)造教育思想將扭轉“應試教育”出現(xiàn)的高分低能、高學歷低創(chuàng)造的狀況,全面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在“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教學中,應該強調學生以下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1)搜尋資料的能力;(2)獨立創(chuàng)新能力;(3)和別人合作工作的能力、團結協(xié)作能力;(4)組織學習活動的能力;(5)學會學習、獨立操作能力;(6)演說能力;(7)理論聯(lián)系實際初步實踐能力;(8)初步科研能力;(9)評價能力。

4實施探究式教學應該注意的問題

(1)以小班、中班的形式上課(30—4O人)為宜,使人人都有機會參與各項活動。

(2)為適應教學改革的需要,必須進行考試方式的改革,教師應需有一定的自主權。

(3)為學生提供方便的文獻資料查詢服務,包括提供校內“中國期刊網”資料查尋服務。

(4)學期開始,教師應向學生公開學期單元教學計劃,使學生明確了解教學目的、任務,以便學生做好各項準確工作。

第4篇:人本主義的優(yōu)缺點范文

關鍵詞:房地產經濟學;案例;教學法

《房地產經濟學》作為一門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的課程,在教學中如果僅僅以“以教為主”,以結論形式把深奧的經濟理論直接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不能將紛繁復雜的房地產經濟現(xiàn)象與房地產經濟規(guī)律有機聯(lián)系起來,感覺不到理論形成的曲折過程,缺乏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喜悅,也就很難清楚地理解經濟理論的深刻含義。在教學中引入案例,運用案例講述、討論等多種形式,使課堂氣氛活潑生動、深奧的經濟理論易于理解,學生們不僅能切實感受到其在實際工作、生活中的指導作用,多角度、多層次地考慮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提高。教師通過案例教學,挖掘隱藏在案例背后的經濟規(guī)律,專業(yè)素質得到提高,教學經驗得以積累。

一、《房地產經濟學》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案例教學法創(chuàng)立于1870年哈佛大學法學院,于20世紀80年代引入我國并得到廣泛應用[1]。具體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分析、討論各種案例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加強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2]。案例教學法以現(xiàn)代教育理論中的建構主義理論、情境學習理論、人本主義理論為基礎。建構主義理論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個有益的環(huán)境,通過討論、合作、協(xié)調和知識共享等形式,幫助他們獨立地或集體地提出自己的見解;情境學習理論強調寓學習內容于真實的學習活動之中;人本主義理論注重個人潛能的充分發(fā)展,認為學習的實質是一種自發(fā)、自覺的、從自我實現(xiàn)的傾向中產生的一種學習。

《房地產經濟學》是一門綜合性的應用型課程,主要是運用基本經濟理論,從宏觀和微觀兩方面分析房地產這一特殊領域的經濟理論問題,如運用馬克思經濟學理論和西方經濟學理論研究地租、地價理論;運用一般產權經濟理論研究房地產制度及其產權體系;運用一般市場經濟理論研究房地產市場運行規(guī)律等等[3]。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若能通過房地產投資開發(fā)、分配、流通、消費諸過程中的多種生動案例,創(chuàng)設實踐性情境,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可以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運用理論知識來分析案例,將理論知識遷移和運用到適當?shù)膶嵺`情境中,建構自己的新理解,幫助學生把理論與實踐更好地聯(lián)系起來。

二、案例的選擇

(一)恰當選擇案例的意義及原則

《房地產經濟學》作為一門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的課程,是來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的。在教學中大量真實案例的應用,使學生不僅僅聽起來有趣,又能切實感受到其在實際工作、生活中的指導作用,幫助學生做到“學以致用”。案例,對教師而言,是靈活授課的工具之一;對學生而言,是饒有興趣地理解專業(yè)知識的好幫手。恰當?shù)陌咐?,是授課成功的必要組成部分;不合適的案例,充其量只能說是課堂的一種點綴,甚至成為教師授課的負擔。因此,選擇恰當?shù)陌咐沁M行案例教學至關重要的第一步。結合《房地產經濟學》的特點,其教學案例的選擇應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針對性。在當今信息傳遞日益快捷的時代,案例來源越來越廣泛,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新聞報道、雜志、報刊、相關教材等多種途徑選擇多種多樣的案例。但案例選擇一定要與教學內容相符合。所采用的案例必須與所講授的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能夠互相印證。否則,案例的使用將變得毫無意義,甚至弄巧成拙,使學生得出錯誤的結論[5]。

2.時效性。由于房地產市場受多種因素影響,始終處于不斷變化之中,決定了《房地產經濟學》是一門時代感很強的課程,在案例選擇上一定要緊跟時代步伐。針對房地產市場不斷出現(xiàn)的新現(xiàn)象、新名詞,教師每年應淘汰一批舊的案例,增加一些新的案例,以確保案例的時效性。

(二)選擇案例的具體方法

具體的案例選擇方法有以下幾種:

1.選擇國內外已發(fā)生的典型事例解釋抽象的概念或理論。即從變化多端,紛繁復雜的房地產經濟活動中,依據(jù)教學目的,選擇、整理出具有代表性并能反映同類事物一般特性的典型案例,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例如在講到“房地產泡沫”時,可以選用著名的上世紀80年代以來發(fā)生在日本的“地產泡沫”,講清其發(fā)生的時代背景,表現(xiàn)形式及相關后果,使學生易于理解這一名詞。在講到“金融危機”時,可以選擇1997、1998年發(fā)生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自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為典型事例,加深學生對金融危機的認識,引發(fā)學生對于金融危機發(fā)生原因及解決辦法的思考。

2.選擇發(fā)生在本地、本人或學生身上的真實案例。情境學習理論認為,知識的真正理解需要處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因此,在教學中,通過不同案例創(chuàng)設的實踐性情境可以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遷移和運用到生動的實踐情境中,把理論與實踐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從周邊事物的實際情況出發(fā),選擇可以解釋房地產經濟運行規(guī)律的真實事件,使學生感覺事件就發(fā)生在自己身邊,從而激起學習、討論的興趣。例如講到房地產的區(qū)位優(yōu)勢時,選擇學校周邊的幾個小區(qū)為例,將這幾個小區(qū)的位置、建設時間、價格等特點進行對比,進而總結出區(qū)位規(guī)律。由于是學校周邊的案例,學生們有鮮明的感性認識,理解“區(qū)位優(yōu)勢”這個抽象概念就變得十分容易。再如講到我國房地產業(yè)的發(fā)展歷程時,除了列舉國內許多城市的大量統(tǒng)計數(shù)字之外,還可選用教師自身的購房經歷或者學生家庭的住房變化經歷作為案例,講述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房地產業(yè)不同發(fā)展階段的特點。這樣的案例表述有血有肉、事實清楚、真實可信,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與共鳴,對知識點的掌握更加深刻。

選擇這類案例時,案例的表述一定要準確,從現(xiàn)實中進行精心提煉,反復推敲,不能帶有主觀臆造的痕跡,誤導學生[7]。

3.選擇發(fā)生在經濟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或代表人身上的事例為案例。任何一個經濟理論的誕生與發(fā)展都與時代背景分不開,講述發(fā)生在經濟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或代表人身上的具體事例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使學生了解隱藏在經濟理論背后的時代特點、經濟現(xiàn)象,并與當前的經濟現(xiàn)象產生對比,從而更好地分析這一經濟理論所反映的經濟規(guī)律。例如講述房地產產權制度時,先從產權經濟學的創(chuàng)始人科斯談起,講科斯的生平,講科斯獲得諾貝爾獎的主要理論,不僅可以迅速引起學生對產權經濟理論的興趣,還可以對產權經濟理論的誕生歷程與背景有初步了解。

三、案例的運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緊密結合教學內容,依據(jù)教學目標要求,結合教師及學生實際情況,運用適當?shù)姆绞脚c方法,適時引入案例,最終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教師直接講述、分析案例

該模式一般是由教師在課堂講述中插入案例,整個過程以教師講授為主,主要目的是通過講解案例,進一步闡述相關理論的現(xiàn)實應用及意義,加深學生對該理論的理解和認識。案例講述過程可輔以圖片、短片等多種形式,使案例描述更加豐滿、清楚,學生聽起來饒有興趣、印象深刻[8]。

(二)運用演講、小組討論、辯論等多種形式引導學生以案例為中心進行自主學習

建構主義理論提倡學生的自主學習,認為教師不應總是直截了當?shù)馗嬖V學生應該怎么處理問題,而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要求學生根據(jù)自身的認知結構能動地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有關線索,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篩選、加工和處理,在案例分析、辯論、討論的過程中產生矛盾沖突,形成自己的新觀點[9],進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與建議。教師可以運用演講、小組討論、辯論等多種形式,在班級中營造活潑、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以案例為中心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和分析,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例如在講到“房地產泡沫”時,教師講清楚“房地產泡沫”的定義之后,可要求學生以“我國近年是否存在房地產泡沫”為題展開辯論,學生在收集論點支撐材料及辯論過程中,可以了解到更多的與房地產泡沫相關的事例、資料、論點,無形之中加深了對這一定義的認識、理解及思考,還鍛煉了學生的口才與膽量。再如講到房地產經濟周期理論時,教師講述了房地產經濟周期的概念、理論流派之后,以美國、日本、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qū)為例說明世界各國、地區(qū)房地產發(fā)展周期的不同特點,進而可以要求學生對比不同國家、地區(qū)房地產發(fā)展周期的特點,運用不同流派的房地產經濟周期理論,分析我國的房地產經濟周期,在學生小組討論之后推選代表在課堂上進行演講,亮出自己的觀點。教師對于學生的論點可及時提出質疑,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但質疑不等于批評,教師要把握好方式、語氣,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在案例分析中表現(xiàn)出色的學生,教師應及時給予肯定,并提醒學生們注意相互學習分析問題的方法,表達、闡述觀點的技巧。

討論、演講、辯論之后,最后應由教師進行總結,并做出中肯的點評。針對案例中涉及的主要知識點進行再次強調,使學生印象深刻;對學生討論不夠深入、存在爭議的問題,教師應提出自己的見解。當然教師的點評和總結要想精彩、有說服力,需要教師在課前做足準備工作,對相關知識有廣泛而深入的了解。

(三)把握案列引入的時間

案例的引入可以在講解基礎理論之后,也可以先引入案例,再由教師或學生總結出相關經濟規(guī)律。

對于比較抽象的經濟規(guī)律、名詞或學生們不熟悉的經濟生活方面的知識,應先講清理論知識,然后通過恰當?shù)陌咐撟C,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例如,在講到房地產的直接融資、抵押融資、契約融資等融資模式時,由于這些名詞單從字面上很難弄清其真正涵義,教師應先講清各種融資形式的定義,再選擇對應的案例講清具體的運作過程,使學生的認識豁然開朗。

對于學生們比較熟悉、易于理解的經濟生活方面的知識,可以先不講理論知識,直接給出案例,在同學們討論之后,總結出具體的知識點。例如在講到住房保障政策時,教師可先以新加坡、德國、美國等國為例,講述不同國家的住房保障政策,再由學生展開討論,分析不同國家保障政策的優(yōu)缺點,相同點及不同點,最后由教師總結出住房保障政策的分類、特點等知識點。

四、案例教學中教師的責任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的講授為主,信息傳遞是單向的,即教師講、學生聽,不能解決學生之間的資源共享與交流、課堂內外教學互動等問題。在案例教學模式中,教學是互動的,教學效果的好壞,與教師的努力程度密切相關:

(一)做好課前準備

在案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是案例的“接受者”,更需要成為隱藏在案例背后的經濟理論的“傳授者”、“研究者”。課前,教師要根據(jù)課堂教學內容搜集案例,并進行篩選、分類、提煉及更新。若需在上課時進行討論或辯論,要事先擬好相關的討論或辯論題目。

(二)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人本主義強調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和信任學生,認為學生在學習中居于主體地位,因此,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應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提倡有意義學習和學會學習[10]。尤其是采用課堂討論、辯論等方式進行案例分析時,教師應當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最大限度發(fā)揮學習潛能;重視學生情感的釋放和情緒的表達,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多鼓勵、多表揚,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索創(chuàng)造適宜的課堂氛圍。在真誠、平等的課堂氣氛中,師生之間的認知結構及情感內容都發(fā)生了交流,教學實現(xiàn)了知情合一。

(三)課后及時總結案例教學經驗

課堂教學結束后,并不意味著教師工作的結束,進行經?;⑾到y(tǒng)化的教學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教師應及時回顧教學過程,思考案例的選擇是否恰當,案例引入的時間是否合適,案例運用方式是否需要更改。還可以通過與學生的課后溝通,了解案例是否引起了學生的興趣,是否有助于知識點的掌握。根據(jù)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及時調整案例內容與運用方式,以便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第5篇:人本主義的優(yōu)缺點范文

【關鍵詞】班級管理;特色

作為班主任應樹立科學教育、人文教育、終身教育、全民教育、創(chuàng)新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新的教師觀、學生觀、活動觀。

1.班級活動管理

不少管理者總是按規(guī)定、傳統(tǒng)、常規(guī)辦。事實上班級日常生活對于學生在班級中地位,自我意識,社會交往,心理健康狀況以及一系列道德品質的發(fā)展具有不可忽視的持久深入的潛以默化的影響。在班級活動中要強調培養(yǎng)和發(fā)揮每一個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有主動活動的機會。班級日常工作可以分為管理和服務兩大方面。管理工作一般由班干部承擔,服務性工作往往由值日輪流承擔,新的班級管理模式應從兩方面入手,如建立小干部輪換制,把管理權教給每一個學生;豐富班內評價,把評價的責任還給每一個學生;建設班級文化,把創(chuàng)造群體個性任務還給學生等等,培養(yǎng)學生的民主意識。

2.班級學習管理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從傳統(tǒng)學習方式轉向現(xiàn)代學習方式。現(xiàn)代學習方式有五個特征,即主動性、獨特性、獨立性、體驗性、問題性。它們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包含。我們必須從整體把握現(xiàn)代學習方式的精神實質,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讓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樹立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讓學生覺得學習是一件愉快的事,如何有效的主動的學習,發(fā)揮情感在學習中的作用。

分層次進行管理。充分了解學生,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差異,實現(xiàn)彈性機制。分層不是固定的,根據(jù)學習情況,每學期或每學年進行調整。

3.情緒情感管理

情緒情感對人的學習活動的作用是兩方面,既可能提高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效果;也可能降低學習積極性,削弱、減低學習效果,培養(yǎng)良好的情緒情感品質要從以下著手: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確立遠大志志向。一個人的情緒情感受他的人生觀影響、支配。加強思想品質修養(yǎng),鼓勵他們樹立遠大志向,有助于學生情緒情感傾向性的培養(yǎng)。

組織各種活動,豐富人生閱歷。情緒情感深刻性提高與知識水平,社會經驗密切相關。而知識水平,社會經驗又必須在實踐中積累。所以要組織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使他們各種客觀事物產生深刻韻情緒情感體驗。

4.評價管理

我們不能把目光僅僅集中在學科成績上,而是結合學生課堂上的表現(xiàn)、家庭的表現(xiàn)、學校的表現(xiàn)、社會的表現(xiàn)。綜合評比得出成績。評價時注意過程與結果,全面評價與差異評價同時進行。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閃光點,多采用鼓勵性語言并注意評價方式的多樣性,即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家長教師評。學生自評可以重新感受自己品行,說說自己優(yōu)缺點。學生互評可以有一種親切感,促進互比。家長教師評對未來的發(fā)展給予指導,總之可以鼓勵學生從德智體等方面構建自我。

5.危機管理

本世紀以來,災難頻發(fā),其中學生傷殘觸目驚心,凸顯出我國災難教育的不足,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在危機意識的認識、逃生常識的了解、逃生技能掌握等方面都顯示出很大發(fā)差,具有以下特征:①缺乏憂患意識,存在僥幸心理,一旦出現(xiàn)意外,應急反應滯后;②逃生常識匱乏,面對突出事件僅靠本能,有效措施應用較少;③缺乏必要自救、互救手段,延誤救治時機;④升學率單一學校評價機制,使學生鍛煉少、體質下降;⑤學校逃生教育常年缺乏或不足,大多流于口頭安排或流于單調形式,效果可想而知。

6.校內外教育相結合管理:

第6篇:人本主義的優(yōu)缺點范文

關鍵字:學生主體;應用心理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搖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16-0050-02

一、研究背景

應用心理學是一門運用心理學的方法、理論,干預或影響心理行為,以改變心理行為,改善心理生活質量的新興學科。應用心理學的研究內容非常廣泛,而應用心理學碩士應用心理學作為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也要充分體現(xiàn)其心理學知識和素質要求,加強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培訓計劃要突出心理學實踐為導向,加強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由于傳統(tǒng)的教學環(huán)境、教學方法、學習方式等的局限,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的教學沒有很好地結合,學生只能在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不大有機會參加實踐操作培訓。對于學生來說,心理學理論“聽起來不錯,不知道如何學習使用”。教師教學單一,只注重教的理論,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此外,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能解決教師和學生的資源共享和交流、互動等問題。教育心理學指出,學習的過程不僅是獲取知識的過程,也是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新課程強調學生通過體驗,探索新知識和新知識。為了促進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我們在“學生試講法”的教學進行了嘗試,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老師和學生站在同一平臺,相互研究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完成學習課程內容。

二、理論基礎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改革依據(jù)以下理論基礎。

1.主體性教學。主體性教學論認為,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又是學習、認識和發(fā)展的主體,一切教育的影響只有通過主體活動才能內化為主體的素質。“學生試講法”使學生從原來的“老師教我”的被動學習變成“我教學生”主動學習,使教學過程能充分發(fā)揮其能動性。

2.建構主義理論。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僅是從老師授課所獲,而是學生在特定情況下,通過教師和其他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獲得。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而不是知識的灌輸者。學生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皩W生試講法”強調學生主動尋求知識和意義的主動建構,教師的作用是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協(xié)助建構知識并進行評估。

3.情境學習理論。情境學習理論強調知識與情境之間的動態(tài)的交互作用。Brown等人(1989)認為,知識和活動不能分開,活動不是一種輔助認知和學習的手段,它是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習者在情境中通過活動獲得了知識,學習與認知在本質上都是情境性的。因此,通過建立對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以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融入教學,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種做法也有助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到實踐的情況下,將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在一起。

4.人本主義理論。人本主義把尊重和信任學生提到了教育的重要位置,它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及其在學習中的作用,提倡有意義的學習以及學會學習。Rogers(1961)“相信唯一能夠影響個人行為的知識,是他自己發(fā)現(xiàn)并化為己有的知識”。Maslow(1970)則強調學生的內在學習,就是依賴學生的內在需求,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實現(xiàn)自我實現(xiàn)的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堅信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潛能,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營造和諧氛圍。

三、教改實施過程

“學生試講法”是師生之間的角色轉換,學生成為“教師”,教師扮演“學生”,學生在教師指導幫助下,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獨立地組織教學活動,把指定的教學內容教授給其他同學。其運用的基本程序是:思想動員―教師示范―指導備課―學生教學―評價討論―整理反饋。

1.思想動員,為同學講解教學改革目標及方式。在課程伊始,要對學生說明,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這門課程部分內容會采用學生試講的方式,請大家也當一次“老師”。將試講的目標、意義、過程和要求向學生一一說明解釋,鼓勵學生積極、勇敢地參與試講教學。

2.教師示范,展現(xiàn)對整個課程的把握。開始的課程是由教師完成的,教師在授課時向學生展示課程的大綱結構、課程安排等,并示范對課程重點內容進行精彩講述,讓學生知道如何完整地講一次課。

3.指導備課,幫助學生收集可用資源。教師為學生提供講課的相關資源,并對學生在備課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進行指導和幫助。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收集資料并對資料進行處理和學習,認真準備授課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并搜集一些課外資料豐富其講課內容,使課程更生動有趣。

4.學生教學,獨立掌握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充當“老師”角色進行課堂教學,全程自主操控課堂。教師作為“學生”與其他同學一起聽課,同時還要積極參與學生課堂的問題討論和其他教學活動,幫助學生處理課堂的突發(fā)事件,使學生能夠順利完成授課任務。

5.組織討論,并給予指導評價。學生試講后,教師讓試講學生談談教學體會,再讓同學們談談試講同學的優(yōu)缺點,提出一些建議。最后由教師做總評,著重在教學內容設計、方法運用、語言表達等方面給予指導,使學生的教學技能得到進一步提高。教師還要對學生表述不清或者理解不到位的內容進行補充,幫助學生領會所學知識。

6.整理反饋,進一步將所講課內容把握深刻。通過教師和同學們的評價和建議,學生對試講內容進一步整理學習和反饋。通過實踐性學習,學生對學習內容認識更透徹。學習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的聽課式學習。

四、教改對教學的影響

1.學生自主參與,更好地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成為“老師”,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他們全身心地充分體驗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他們不僅對教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而且有利于學生全面掌握教學內容。聽課的學生將特別注意“老師”的風范,留心聽“老師”的教學內容。這是學生全程參與的教學過程,課堂的氣氛十分活躍,充滿生命力。

2.鍛煉學生的教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和自主學習能力?!皩W生試講”的過程培養(yǎng)了學生心理素質,訓練學生的語言、表情、動作等教學表現(xiàn)力和課堂組織管理能力。這樣的學習過程有效地促進理論轉化為實踐,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學能力。

3.創(chuàng)新的課堂評價方式,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評估。“學生試講法”也為教師提供了充足的機會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學習的各個方面,可以幫助教師合理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改變了傳統(tǒng)“一考定全部”的單一評價方式。

4.促進師生交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皩W生試講”的實行過程中,加強了師生的聯(lián)系和互動。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引導他們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提高了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參與程度,也使學生更加理解教師工作的辛苦,鞏固師生的關系。

我通過“學生試講法”訓練的教學改革研究,體會到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心理學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主動探索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應用心理學學生的實踐能力,以達到我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對應用心理專業(yè)人才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秦啟文.黃希庭.應用心理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陳麗君.“心理學”系列課程案例庫建構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21(1):91.

[3]章志光.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和學新.主體性教學論[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01.

[5]David Jonassen et al.,Constructivism and 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 in Distance Education[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Education Vol.9 No.2,1995.

[6]鐘貞.新課改視野下大學心理學“學生試講法”教學的探索[J].梧州學院學報,2010,20(3):73-74.

[7]Brown,J.S.,Collins,A.,& Duguid.P.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9,18(1):32-42.

[8]羅杰斯.關于教學和學習的若干個人想法[J].外國教育資料,1984,(2).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皖南醫(yī)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資助。

第7篇:人本主義的優(yōu)缺點范文

關鍵詞:高校教師;教育技術;素養(yǎng);

一、教育技術對當代教育的影響

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對當代教育產生許多積極的影響,對教育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傳統(tǒng)課堂教學與教學方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與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教學內容上注重的是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

教育技術的在現(xiàn)代教育教學中的運用,使我們的教材從原來傳統(tǒng)文字形式的顯示,變?yōu)槲淖?、圖形、圖像、動畫、視頻和聲音多種媒體、多種信息方式顯示教學信息,極大的豐富了教學內容,加大了教學信息量的傳輸。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組織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學習中,學生主動地組織建構自己的知識內容與知識體系,由被動變主動。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綜合能力、綜合素質。同時以教師為中心的班級授課形式被打破,以學生為中心的個別化教學、合作化教學得以實現(xiàn)。

實現(xiàn)教育信息化,教育技術是關鍵。它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出發(fā)點和直接點,是教育信息化的技術支柱。那么教師應該具備怎樣的教育技術素質,決定著我國的教育信息化進程。高等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綜合素質。而高校教師又該具備怎樣的教育技術素養(yǎng),綜合運用教育技術手段,從而實現(xiàn)教育信息化呢?

二、高校教師的教育技術素養(yǎng)

中國教育技術素養(yǎng)標準(LSETC)提出,教育技術素養(yǎng)是指一個人對教育技術理論與方法的掌握、運用和評價的總體水平,它包括對教育技術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運用教育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對教育技術的意識、態(tài)度和社會責任的理解。

(一)高校教師應具備的教育技術意識素養(yǎng)

首先,高校教師應具備教育技術意識。意識是一切行為的先決條件,要讓高校教師在教學中自覺地運用教育技術技能,必須讓他們從思想上認識到教學中教育技術運用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對于高校教師應具備的教育技術意識,第一應理解教育技術的內涵。教育技術是一門多學科、多技術相互交叉、滲透產生的教育學下的二級學科。AECT’94定義給出,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教育技術不是普通的教學手段與方法,而是指運用各種理論與技術對教學設計、開發(fā),從而優(yōu)化教學效果。高校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教育技術的內涵,才能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它。第二,高校教師應具備的教育技術意識還包括,能夠認識到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yè)素質的必要組成。教師的專業(yè)素質不僅包括專業(yè)知識、相關的教育學、心理學的知識,還應具備教育技術能力。教育技術能力不僅是教師應用教育技術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更是教育實現(xiàn)信息化的關鍵。同時教育技術能力也是教師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素質,以滿足當代教育教學需要的重要條件。作為高校教師,課堂的開放,教學的開放,更要求具備高的教育技術能力,以適應開放式學習環(huán)境的需要,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第三、高校教師應具備在教學中有效使用教育技術的意識。作為高校教師關注的不僅是專業(yè)的高新技術與知識的發(fā)展,還應關注計算機新技術的前沿信息,認識到新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多媒體教學有著傳統(tǒng)教學無法比擬的優(yōu)越性。讓教師在教學中使用教育技術,不是一種強求與規(guī)定,而是需要教師根據(jù)教學的需要合理的使用。對于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的技術與手段可以大膽的使用與實踐,如果效果不好,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手段。這就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教育技術基礎知識,做到合理選擇教學媒體與教學方式,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二)高校教師應具備的教育技術技能素養(yǎng)

高校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具備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方法、技能,制作教學多媒體課件、進行合理高效的教學設計;運把認知主義、行為主義、人本主義與建構主義等學習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組織教學;運用適合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的的教學方法、探究式教學模式等,提高課堂教學的能力。只有當高校教師真正的熟練把教育技術理論與方法運用到實際教學中,利用現(xiàn)代教育媒體、教育技術優(yōu)化教學,才能實現(xiàn)教育教學的信息化。而教師具備的教育技術理論知識與技術技能就是教育技術技能素養(yǎng)。

首先,高校教師應能夠掌握教學媒媒體設備的使用。現(xiàn)代教育教學媒體有很多,常用的媒體主要有,多媒體計算機、投影儀、幻燈機與電子白板等。高校教師要能熟練的使用各種常規(guī)教學媒體。熟悉他們的性能、優(yōu)缺點,進而根據(jù)教學需要選擇合適教學媒體,組織教學資源進行教學。另外,教師還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設備維護與管理的方法,在教學中遇到故障問題可以及時解決。

其次,教師應熟練掌握應用多媒體制作軟件,制作出能有效提高教學的高質量的教學課件。常用的多媒體制作軟件有,F(xiàn)lash、PPT等。不需要教師對每一個軟件都精通,至少有一個是自己的強項,還要熟悉常規(guī)應用軟件PHOTISHOP、Dreamweaver等的操作使用。這些軟件都為多媒體課件的制作開發(fā)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另外,高校還應能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這個“海量”資源庫,進行學習資源的搜集與擴充??梢越⒁欢ǖ膶W科專業(yè)網站,或是網絡課程、遠程教學習系統(tǒng),為學生的異時異地學習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通過這樣多種的教學與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打破課堂的時間與空間限制,使得學習時刻伴隨學生左右。

第8篇:人本主義的優(yōu)缺點范文

隨著社會發(fā)展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新的教育理念呼喚新型的、“和諧”的師生關系。這種和諧師生關系實際上是一種民主、平等的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互相理解、互相促進、親密無間的共同發(fā)展的師生關系?;趲熒P系的上述特點,特別是師生關系中教師影響的主導性的特點,我認為,這種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的關鍵是我們教師在與學生交往時的態(tài)度和行為。

良好的師生關系,孕育著巨大的教育“能量”。實踐表明,學生熱愛一位教師,就會愛屋及烏地喜歡這位教師所進行的教育教學活動,《學記》中指出“親其師而信其道”就是這個道理。建立良好、新型的師生關系,讓學生“親師信道”是每一個教師孜孜以求的。良好溝通是師生濃厚情感建立的基礎,是雙方彼此接納的橋梁。溝通的效果首先取決于教師的態(tài)度,教師對學生的尊重、熱愛、真誠、欣賞是師生深入溝通的前提。

一、尊重學生

在人本主義心理學中,特別強調人性的基本需要是自尊、自我喜悅和自我欣賞,認為一個人有多少自信和自尊、自我喜悅和自我欣賞,便會有多少幸福,有多少成就。有位教育學家說過,教師有可怕的力量和得天獨厚的機會,可影響學生的一生,他的尊重帶給學生自尊與自信,是學生快樂的源泉和不斷努力、超越自我的源動力。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有一條重要的原則,就是“你希望別人怎么待你,那么你就要怎么待人”。而體現(xiàn)在師生關系中,就是要老師能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和學生處于一個人格平等的位置上,蹲下身子傾聽學生的心里話。要尊重就要傾聽,用心傾聽。老師只有認真傾聽了才能了解學生的心理,才能挖掘學生一些行為思想根源。老師認真傾聽的結果是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信任,以信任交換信任,以愛交換愛,師生之間的感情出現(xiàn)一個。傾聽是尊重的表現(xiàn),是實現(xiàn)和諧溝通的必要條件。

尊重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真誠的態(tài)度,就可以自然拉近教師與學生的距離,能為師生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礎,使溝通順暢進行。

二、熱愛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教師擔當和從事的是愛的事業(yè)。和諧的師生關系不是利益的關系,不是交換的關系,不是權力的關系,也不是親情的關系,而且能是一種出于內心真誠感情的平等友愛、純潔健康的關系。這種純潔、良好的師生關系,首先應是源自教師對學生無私的愛。教師這一職業(yè)不能看成是一種謀生的手段,因為它背負著重大的人生使命,只要充當教師這個角色,對學生的愛就不可或缺的,這正是教師職業(yè)的偉大之處。如何愛學生,教師不僅關心學生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教師對學生的愛應體現(xiàn)為嚴格要求學生和尊重學生的高度統(tǒng)一。而且還要關心他們的生活狀況和家庭狀況,特別是對成績不佳的學生,對成績較差和行為習慣不良的學生,教師更要經常與他們進行情感交流。愛學生最需要的是了解孩子的需求,根據(jù)需求施愛,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生才會從心里感激老師,佩服老師,就收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這樣讓愛與關懷如春雨滋潤他們渴望成長的心田。

三、真誠待學生

學生對感情是十分敏感的,他們能夠體會其中的真誠與虛偽,并對此作出相應的反應。因此,欲想獲得他人的真誠相待,首先就要真誠地對待別人。師生之間也是如此。作為教師想與學生真誠地溝通,想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感,就需要真誠地對待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真誠的,這樣才能夠建立關系,師生心理距離才能漸漸減小,心靈的溝通才能實現(xiàn),用真誠換真誠。只有用真誠關愛幫助學生才能使教育達到預期的效果。我有這樣一種感受,就是那些多年與自己保持聯(lián)系的學生,多是當時班里最頑皮、最不聽話的學生。其中現(xiàn)在有一個學生是軍隊中的營級干部,每年只要是節(jié)日,我都能收到他的祝福短信,一次不少。因為他上學時成績不是太好,我曾真誠地在他身上傾注了大量心血,沒有放棄過他。后來他參軍了,知道自己文化底子薄,想考軍校怕考不上,給我來信,問我怎么辦,我就鼓勵他努力復習,有機會要拼一拼,給他寄去了復習用的書籍。后來他經過努力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在接到錄取通知書的第一時間他給我打來了電話,說:“老師,我感謝你,是你的真誠關心一直在激勵著我,沒有你的鼓勵和關愛我不會有今天的結果?!币虼?,作為教師,應該克服以領導者自居的觀念,把傳授知識與情感投入相結合,尊重學生,真誠地愛護學生。

四、欣賞學生

每個人都會有優(yōu)缺點,如果總是盯著別人的缺點不放,帶著有色眼睛看人,就很難欣賞對方的優(yōu)點和長處,就會對他產生否定的情緒,在心理上也會排斥他,從而產生消極的情感體驗,雙方的交流也會很不和諧。由于不能自由、坦然地表現(xiàn)自己,師生交流與溝通的深度就會受到很大限制。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加以賞識。”人的成長是在欣賞與鼓勵中進行的。一個人只有自己被別人肯定后,才會進而去肯定別人,所以作為教師,看到每個學生的優(yōu)點是至關重要的。只有看到學生的優(yōu)點才能夠真正地尊重他,欣賞他。經驗表明,一位教師如果能看到全班每個學生的優(yōu)點,師生溝通一定會很順利,他的教育教學效果一定會很好。

第9篇:人本主義的優(yōu)缺點范文

關鍵詞:小學 “學困生” 自我效能感

長期以來,“學困生”的研究一直受到中外心理學界及教育界的重視。小學階段是學生對自己學習能力判斷的主觀感受——“學業(yè)自我效能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而學困生是小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其學業(yè)自我效能感低是一個現(xiàn)實問題。我們常常會看到:“學困生”在課堂上不敢大膽發(fā)言,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怕招致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嘲笑;在學習中不敢接受挑戰(zhàn),遇到困難時往往不做任何努力就輕易放棄或急于尋找外界的支持和幫助,所以,在“學困生”身上常常會出現(xiàn)抄襲的現(xiàn)象;他們對自己的學業(yè)也不抱太大的希望,即使是力所能及的學習任務往往也不能勝任。所有這些都是學困生學習自我效能感低的結果。這種低學習自我效能感又將對他們今后的學習產生影響。因此,加強對“學困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培養(yǎng)非常必要。

一、做好家長工作,重視小學“學困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的發(fā)展

學校和教師要與家長保持聯(lián)系,經常進行溝通和交流,使家長認識到發(fā)展學生學業(yè)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并采取正確的教育方式,給孩子一個溫馨和諧、積極向上的家庭環(huán)境和氛圍,關心孩子的學習,避免使用辱罵或體罰等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同時,指導家長認真了解自己的孩子,形成對孩子的合理期待,為孩子確立符合實際的學習目標,并給以適當?shù)膸椭凸膭睿源嗽鰪娝麄兊淖孕判?,提高其學業(yè)自我效能感,使其更好地完成學業(yè)。

二、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提高“學困生”的學業(yè)自我效能感

為了適應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需要,學校和教師必須轉變觀念,要平等地對待學生,做到對每一個學生負責,這是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的體現(xiàn)。教師還要樹立轉化一個小學“學困生”與培養(yǎng)一個尖子生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的理念。“學困生”是一個相對弱勢的群體,更加需要教師的關心、愛護和幫助。教師對他們既不能急于求成,采取簡單粗暴的辦法,也不能喪失信心,放任自流,更不能把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要了解他們的優(yōu)缺點,并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點關心、一點微笑、一點鼓勵,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由衷的關懷、信任和迫切的希望,由此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自我效能感,促使他們充分發(fā)揮學習潛能。

三、確立明確而具體的學習目標,讓“學困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班杜拉認為,個人自身行為的成敗經驗是建立自我效能感的重要信息源。成功的經驗會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而不斷成功會使人建立穩(wěn)定的自我效能感。小學階段兒童自我意識中的自我體驗有了很大發(fā)展,自我體驗是小學生對自身的一種情感體驗,而自我效能感是情感體驗的一個方面。由于學困生過多地體驗了失敗,嚴重影響了其學習自我效能感的發(fā)展。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幫助他們確立明確而具體的學習目標,并為他們順利實現(xiàn)目標創(chuàng)造條件,使他們比較容易地看到自己在學習上所取得的進步,從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而通過多次成功的體驗讓學困生看到希望,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并堅信自己的能力,逐步建立穩(wěn)定的學業(yè)自我效能感。

四、提供合理的榜樣示范,使“學困生”獲得有效的替代性經驗

當學生看到與自己能力水平相當?shù)娜嗽谀撤N學習活動中取得了成功,便相信自己也能獲得成功;而當學生看到與自己能力水平相當?shù)娜嗽谀撤N學習中付出了很多努力仍以失敗而告終,其學業(yè)自我效能感就會降低,認為自己也必然失敗。這是班杜拉理論中關于替代性經驗的影響的觀點。而在學校生活中,“學困生”主要是從同學那里獲得替代性經驗,同學是他們最好的榜樣示范。鑒于此,教師要為“學困生”提供與他們情況相似的榜樣,并使這些榜樣盡可能獲取成功,讓他們從同學身上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獲得有效的替代性經驗,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自我效能感。

五、加強歸因指導和訓練,使“學困生”學會積極的自我歸因

研究表明,個體對成功與失敗歸因的不同,會引起不同的心理變化,進而會影響其以后的行為?!皩W困生”對成功與失敗的歸因會直接影響其學習自我效能感,并對以后的學習產生影響。而小學階段學生自我認識尚在形成中,往往不能對自己學習的成敗進行正確的歸因,“學困生”更是如此。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小學“學困生”的歸因指導和訓練,幫助他們進行積極而合理的歸因,如成功時將其歸結為能力和努力等內部因素,使他們產生自豪感,增強其今后承擔和完成學習任務的自信心,而失敗時將其歸結為努力不夠或學習方法不當?shù)瓤煽匦砸蛩?。這樣,他們就不會產生自卑感,而是希望以后通過努力或改進學習方法獲取成功,一定要避免學困生將失敗歸結為能力這一不可控的內部因素,防止其形成習得性無力感。另外,教師在指導小學“學困生”進行正確歸因的同時,要使他們逐步學會自我歸因,并進行自我調節(jié),這將有利于恢復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自我效能感。

六、培養(yǎng)良好的性格,使“學困生”積極勇敢地對待學習上的困難

性格特征也會影響小學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發(fā)展。由于“學困生”更多地表現(xiàn)出消極的性格特征,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幫助其形成開朗、積極、樂觀、向上、主動、勤奮、意志堅強等良好的性格特征,使他們勇于面對困難、挫折和挑戰(zhàn),不逃避,不退縮,不輕言放棄,并為他們創(chuàng)造磨練意志的機會,使之堅定信心,努力完成所承擔的學習任務。這種良好性格的形成也會促進“學困生”學習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論和應用[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1):48-53.

[2]寇冬泉,黃技.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養(yǎng)原則[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1):35-39.

[3]潘樂英.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對學習的影響及其培養(yǎng)[J].邢臺學院學報,2005(4):99-103.

[4]付桂芳.提高中學生自我效能感的途徑探討[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04(6):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