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簡述教學的定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找準起點
在我們第一學段教學中,時常會發(fā)生這樣的現象:教師剛剛開了個頭,一些學生就脫口而出把后面的知識講了出來,弄得教師很尷尬?,F在學生的學習渠道拓寬了,他們的學習準備有時遠遠超出教師的想象。如果我們還按教材的起點去設計,顯然不符合實際。
例如:教學理解元、角、分之間的關系
第一次教學實踐片段:
師:(拿出1元的人民幣)這是……
生:這是1元。
師:你能拿出和1元同樣多的人民幣嗎?
生1:兩張5角的。
生2:10張1角的。
生3:5張2角的。
……
師:為什么5張2角的和一張1元的一樣多呢?
生:因為5張2角合起來就是10角,10角就等于1元。
師:所以1元=10角。(板書:1元=10角)
……
第二次教學實踐片段:
師:小明想買1元錢的尺子,小亮想買1角錢的卡紙,你能幫幫他們嗎?
(1)拿一拿,你有幾種方法?(在學具中拿)
(2)小組交流??纯雌渌∨笥训哪梅ǎ遣皇呛湍阋粯??把你的拿法說給其他小朋友聽。
(3)全班交流。把不同的方法寫在黑板上。
師:看到小朋友有這么多的付錢方法,你有什么想說的嗎?(引導學生發(fā)現為什么不同的付錢方法都可以,從而發(fā)現元、角、分之間的關系)
第一次教學實踐,教師始終扶著學生走,沒有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選擇好學習的起點,經過調查,教師發(fā)現大部分學生都認識各種紙幣、硬幣,或多或少都用錢買過東西,大多數還會使用、換算,于是在第二次教學時,設計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嘗試付1元、1角錢。學生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就會有不同的付錢方法,讓學生在觀察不同的付錢方法時,發(fā)現元、角、分之間的關系?!耙詫W定教”,找準學生學習的起點,不失為有效學習的一劑良方。
二、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探究難點
以學定教是指教師依據學生的興趣、狀態(tài)、發(fā)展規(guī)律等調整教學順序,并做出教的內容方法的選擇。
在一次教學研討活動時,我選了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九單元“統(tǒng)計”這一內容,這節(jié)課內容比較簡單,學生都能根據收集數據填寫統(tǒng)計表,也知道同一事物可以按照不同標準進行分類統(tǒng)計,能從不同統(tǒng)計表中分析表中各數據,那這節(jié)課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
出示情境圖后提問:請你仔細觀察圖,說說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圖上有小兔、小狗和小猴。
生2: 我看到有的小動物在跳高,有的小動物在跑步。
師補充:是的,有的小動物參加跳高,有的小動物參加了長跑比賽。
師: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1: 我想知道有幾只小兔。
生2: 我想知道有幾只小狗,我還想知道有幾只小猴。
生3: 我想知道一共有幾只小動物。
生4: 我想知道跳高的有幾只小動物,長跑的有幾只小動物。
師:這些問題你能解決嗎?請你把你想知道的記錄下來。
讓學生記錄在事先準備的格子紙上。
師展示學生的記錄單,其中有的沒有記錄完,有的記錄得有點凌亂,最后展示一個學生的記錄單:
小兔 2只 小狗 5只 小猴 6只
跳高 5只 長跑 8只
一共 13只
師問:你覺得這張記錄單記錄得怎么樣?
生:很清楚。
師問:能說說他是怎么記錄的嗎?
生:分類。
師:怎么分的呢?
生:按照比賽的項目可以分為跳高和長跑。
生:按照動物的種類可以分為小兔、小狗、小猴。
師:是的,我們可以按照不同的分類制成不同的統(tǒng)計表。
師:你們看到這兩張表格有什么要和大家說的呢?
生1:小猴最多。
生2:小兔最少。
生3:長跑的比跳高的多。
......
新課程標準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統(tǒng)計的過程,在活動中感受統(tǒng)計的必要性,并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數據的知識和方法,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數據分析觀念。
我讓學生從圖中先數一數、填一填,發(fā)現書上給出的統(tǒng)計表的數據非常容易,但是學生對這張統(tǒng)計表的含義理解不深,并不知道為什么要進行統(tǒng)計,因此在這個片段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把教學目標僅僅局限在掌握簡單的統(tǒng)計方法上,而是著眼于讓學生感受統(tǒng)計問題的產生,體驗統(tǒng)計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學生數據觀念的培養(yǎng)上。首先,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問題,并親身經歷記錄下想知道的問題,引發(fā)統(tǒng)計的需要。其次,我先讓學生試著把自己記錄的內容進行分類,加深理解用統(tǒng)計表按不同標準分類整理數據。最后,讓學生分析統(tǒng)計表的內容,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從獨立思考到小組討論、班級交流的過程。
三、以學定教,順學而導――體驗概念
體驗學習是人最基本的學習形式,是指人在實踐活動過程中,通過反復觀察、實踐、練習,對情感、行為、事物的內省體察,最終認識掌握知識的過程。
例如:“米的認識”教學
第一次教學時,我拿出米尺告訴學生,這就是“1米”,并讓學生閉上眼睛,把這把米尺的長度記在腦子里。結果第二天上課,我請學生伸出手表示1米的長度,很多學生對“1米”的概念模糊不清,看旁邊的同學怎么伸,他就怎么伸。
第二次教學實踐片段:
師:我們學校來了一位木工修課桌椅,修到一張桌子時,少了一個桌面,這可怎么辦呢?
生:再做一個桌面。
師:是呀!木工師傅準備用木頭做一個桌面,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桌面有多長嗎?
生:有這么長。(用手勢表示)
師:能不能用你喜歡的東西來比一比、量一量桌面有多長?
(小朋友們一下子忙開了,都在量桌面的長度)
……
匯報:
生1:我量出有5個多的鉛筆盒那么長。
生2:我量出有4本多的數學書那么長。
生3:我量出有8個多的手掌那么長。
生4:我量出有13張多的小卡片那么長。
……
師:同樣長的桌面,可你們量的結果怎么不一樣呢?
生:量的東西不一樣,所以結果不一樣。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tǒng)一的結果,怎么辦呢?
生1:都用鉛筆盒量。
生2:不行,不行,鉛筆盒有長有短。
生3:那就用數學書量,數學書一樣長。
這時,其他小朋友似乎同意了他的看法,課堂上頓時安靜下來。可沒過一會兒,馬上有一位同學站起來說:“這樣也不行,我們有數學書,可木工師傅沒有??!”
關鍵詞:遺傳學實驗;親子鑒定;微衛(wèi)星;科研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Q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9324(2017)46-0247-03
遺傳學是生物類和農學類專業(yè)重要的基礎課程,以理論和實驗相結合為特點,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1]。遺傳學實驗是遺傳學課程教學的必要組成部分,而遺傳學實驗仍然停留在傳統(tǒng)的實驗課程和設計,以驗證性和示范性實驗為主,實驗對象主要集中在染色體水平。在高等教育階段,以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研思維和提高主觀能動性為主,因此遺傳學實驗的設計可以緊密結合科學研究,將科研成果帶入課堂,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造力的科研人才[2]。
親子鑒定也稱親權鑒定,是指通過對子代個體遺傳特征的分析確定可能的父母,或通過父母的遺傳特征來尋找可能的子女[3]。在水產生物家系選育的過程中,親子鑒定技術可以對早期家系混養(yǎng)的個體進行有效的親緣關系判定[4]。微衛(wèi)星標記,由于其共顯性和高重復性特點[5],在遺傳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們將利用微衛(wèi)星標記進行親子鑒定的實驗引入了遺傳學實驗中。本實驗設計了利用6對微衛(wèi)星標記進行縊蟶親本和子代個體間親緣關系鑒定,是一個綜合性實驗。
一、實驗原理
微衛(wèi)星(Microsatellites)以1-6個堿基為單位進行串聯(lián)重復,兩側的單拷貝序列較為保守,標記符合孟德爾遺傳特性,是一種理想的共顯性分子標記。根據孟德爾遺傳定律,子代分別遺傳父本和母本的一個等位基因,對于不符合孟德爾遺傳規(guī)律的個體,便可排除在外。因此,通過分析親代和子代的微衛(wèi)星標記的長度變異,可以有效進行親子鑒定。通過該實驗,熟悉實驗過程和分析技術,掌握親子鑒定的原理與技術,深入理解孟德爾定律的內涵。
二、實驗材料與方法
1.實驗材料。在縊蟶繁殖季節(jié),以一對一的方式構建家系。結束,取親本個體外套膜分別浸泡于無水乙醇中保存。次年,每個家系隨機采集30個子代,取其外套膜組織,保存在無水乙醇中,備用。
2.DNA提取??O蟶基因組DNA的提取采用改良的酚氯仿抽提法。取0.2g縊蟶樣本組織剪碎,溶解于裂解液中,徹底裂解至澄清;在裂解液中加入500uL苯酚,12000rpm離心20min;吸取上清液,加入500uL氯仿,12000rpm離心20min;吸取上清液,加入2倍體積預冷無水乙醇,靜置20min,12000rpm離心15min;棄掉上清液,將DNA溶解于100uL無菌水中,-20℃保存?zhèn)溆谩?/p>
3.PCR擴增。用于縊蟶個體親子鑒定的微衛(wèi)星引物6對,合成5′上游熒光引物(FAM)(表1)。PCR反應體系為25μL,含1×TaqMasterMix,上、下游引物各0.2μmol/mL,模板DNA20ng;PCR反應條件:94℃預變性3min,94℃變性30s,58℃退火30s,72℃延伸30s,進行35循環(huán),最后72℃延伸10min。
4.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配制1%的瓊脂糖凝膠凝膠,檢測DNA和PCR產物,通過凝膠成像系統(tǒng)觀察結果并拍照。
5.毛細管電泳檢測基因型。將PCR樣品進行毛細管電泳檢測,利用GeneMapperv4.0對微衛(wèi)星的分型結果進行分析。
三、實驗結果
本實驗包含了核酸提取,PCR擴增,凝膠電泳初步檢測以及毛細管電泳基因分型;采集的樣本包括1對父母本和10個子代。實驗中將學生分為6組,每組同學分別提取2個樣本的DNA,之后每組同學對12個樣本進行2對微衛(wèi)星引物的PCR擴增和基因型檢測。
1.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結果。本實驗對于微衛(wèi)星引物擴增產物的檢測,進行了瓊脂糖凝膠電泳的初步檢測,保障實驗中能夠擴增出預期的產物(圖1)。但是,由于凝膠電泳分辨率較低,而微衛(wèi)星等位基因片段差異較小,需要進一步根據采取分辨率較高的檢測方法。
2.毛細管電泳檢測結果。本實驗設計了熒光標記的微衛(wèi)星單向引物,采用了毛細管電泳檢測方法,對PCR產物進行了進一步檢測,利用GeneMapper軟件獲得了樣本的測試峰圖和基因型,并轉化成擴增產物的長度表示。以引物以M129857為例,測序結果的數據如圖2所示,分別為母本、父本和10個子代的基因型。該引物可以獲得4種基因型,假設母本為ab,父本為cd,那么根據孟德爾定律,這10個子代的基因型必然是4種組合,包括ac,ad,bc和bd。學生通過對比各個微衛(wèi)星引物擴增產物在父母本和子代個體中的片段大小,可以推斷出它們之間的親緣關系。
四、實驗教學總結
在高等教育階段,教學和科研是相輔相成,相互補充的。教學是科研的理論基礎,而科研是教學的實踐、補充和延伸。本實驗中,我們利用了6對微衛(wèi)星分子標記進行親子鑒定實驗,實現了科研成果的轉化,也是對孟德爾定律的再次理解和實際應用。在傳統(tǒng)的遺傳學實驗中,以掌握實驗方法為出發(fā)點,大家在實驗過程中僅僅是照搬實驗步驟和機械性重復,缺乏主觀能動性。本實驗的不同在于是一個科學性的綜合性實驗,具有一定生物學意義,具備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思路,相當于一個小課題。因此,在實驗過程中,較好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培養(yǎng)學生嚴謹的科學思維。
本實驗屬于綜合性實驗,涉及到了基本的分子生物學技術,也進行了實驗和分析技術的改進。例如,對于傳統(tǒng)的核酸抽提,我們進行了步驟簡化,這樣就可以節(jié)約時間。采用瓊脂糖凝膠電泳抽測,對PCR結果進行初步檢測,之后主要采用毛細管電泳檢測方法,保證基因分型更加精確。對于整個實驗,注重遺傳學分析即基因型的判斷,更加深刻理解遺傳的本質。
復習課不是“炒冷飯”,要讓每一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fā)展。發(fā)展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更主要是思維方法、思維品質。所以,高三復習課的教學設計,不僅要關注復習哪部分知識,更要關注用什么策略掌握這部分知識,什么策略最有優(yōu)勢。同分異構體書寫方法很多,哪種方法最適合“限定條件下”的同分異構體?除了已經學過的方法,能否根據需要利用、開發(fā)新的方法?本堂課要讓學生在實踐中去體驗。因此,這節(jié)課不僅要精心進行宏觀預設,設計出層層推進的幾個重點環(huán)節(jié)。更要促進學生積極生成,讓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充分暴露真實問題。教師深入學生當中,與學生進行對話解決這些問題,最終學生掌握了新的方法,思維能力獲得發(fā)展。
2 教學背景分析
同分異構現象是造成有機物種類繁多的主要原因之一,同分異構體的辨析和書寫是有機化學教學的重點內容,也是高考有機試題中的難點。我校學生有機化學復習到最后,其他內容如結構與性質的關系、合成推斷、反應類型等均能做到胸有成竹,唯獨同分異構體的書寫總無十分把握,總擔心會有遺漏現象。事實上最后階段有機試題也基本上失分在此處。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思維不夠有序、不夠全面、不夠靈活。如何能夠更好地解決學生存在的這個問題呢?
通過對各種網絡、教輔資源的深入研究和本人的切身實踐,我認為“基團插入法”在判斷和書寫同分異構體方面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1)該方法只需要考慮骨架的碳鏈異構、苯環(huán)上相應基團的位置異構而不需要考慮官能團的類別異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學習難度;(2)它會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有序化,有效避免重復和遺漏問題,提高高考得分率;(3)這種方法判斷限定條件下的同分異構體數目更加方便、快捷,而近幾年高考基本上考查的都是限定條件下的同分異構體,含苯環(huán)的居多;(4)這種方法適用范圍廣,適用于醇、醛、羧酸、酯等主要衍生物同分異構體的書寫。
鑒于以上分析,我決定在教學中引入“基團插入法”,因此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3 教學目標
3.1 知識與技能
(1)通過紅色基B同分異構體書寫,認識“基團插入法”。
(2)模仿“基團插入法”書寫C5H10O2(含-COO)的異構體,掌握-COO的2種插入方法。
(3)通過托品酸3種條件下異構體的書寫,體會含苯環(huán)碳骨架上基團的相對位置。
(4)靈活選擇“插入基團”和“碳骨架”解決高考試題中限定條件下同分異構體的書寫問題。
3.2 過程與方法
(1)經歷“基團插入法”從認識完善靈活運用的過程,在充分交流、討論中學會“插入基團”和“碳骨架”的選擇方法。
(2)學會提取“限定條件”所含信息,并運用結構與性質的關系,融合所學知識對信息進行綜合加工。
(3)在“基團插入法”的認識和運用過程中,建立有序思維,并逐步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和全面性。
3.3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從微觀的角度認識同分異構現象是造成有機物種類繁多的重要原因之一,感受原子、分子以及化學鍵的魅力,感嘆“小分子”與“大世界”的有機聯(lián)系。
(2)積極參與問題的發(fā)現與解決過程,在合作與對話中彼此分享智慧,感受尊重,體驗學習的樂趣,發(fā)現的驚喜,成功的快意。
4 教學過程
4.1 初識“基團插入法”
教師帶領學生解讀課程標準、高考考試說明,呈現近幾年高考試題中關于同分異構體的考查題型,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引出作業(yè)中紅色基B(圖1)限定條件下同分異構體的問題。
問題:-NH2和-NO2直接與苯環(huán)相連且處于對位的同分異構體一共有多少種?
A. 2種 B. 4種
C. 6種D. 10種
正確答案10種。課堂調查發(fā)現,全班41人中第一次寫出10種的只有9人。請學生A表達其思維過程,教師板書。學生A在-NH2和-NO2直接與苯環(huán)相連且處于對位的基礎上改變-OCH3在苯環(huán)上的位置,得到2種不同的結構;將-OCH3改變?yōu)?CH2OH,在苯環(huán)上也得到2種結構;再將-OCH3換為一個-CH3和一個酚羥基在苯環(huán)上有6種相對位置,共得到10種符合題意的異構體。
學生B表示有不同的方法,固定基本骨架(圖2),將-O-原子插入骨架上苯環(huán)與甲基之間、甲基的碳氫鍵之間以及苯環(huán)上3種碳氫鍵之間,得到5種符合題意的異構體;然后將甲基挪至硝基鄰位又得到5種相應的異構體。
圖2
教師介紹學生B的方法,引入書寫限定條件下同分異構體的新方法“基團插入法”。
4.2 模仿“基團插入法”
要求學生模仿“基團插入法”在學案上書寫任務1中C5H10O2(含-COO)的所有同分異構體。教師走入學生中間與學生對話,及時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剛開始學生對這種方法比較生疏,再加上-COO有2種插入方式有的學生沒有想到,所以學生寫出的答案五花八門,有的寫出7種,有的寫出9種,少數學生寫出13種。小組之間自發(fā)進行交流。
教師請學生C(寫出13種結構)表述其思維過程,肯定學生C發(fā)現了-COO的2種不同插入方法。根據學生C的描述,教師板書如下(圖3)。
圖3
4.3 完善“基團插入法”
要求學生在學案上書寫任務2中托品酸(圖4)3種限定條件下的同分異構體。
圖4
限定條件Ⅰ:1,3,5三取代苯,苯環(huán)上直接相連的分別是羥基、甲基、含-COO的基團;
限定條件Ⅱ:1,3二取代苯,苯環(huán)上直接相連的分別是羥基、含-COO基團;
限定條件Ⅲ:二取代苯,苯環(huán)上直接相連的分別是CH2OH、含-COO基團。
教師走入學生中間與學生對話,及時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由于學生對“基團插入法”已經有了一定的感覺,很快不少小組都得出了正確答案。請學生D表述思維過程,教師板書。然后請將亞甲基(-CH2-)作為插入基的學生E講解他的方法,強調“插入基團”可以靈活選擇。
4.4 活用“基團插入法”
要求學生在學案上完成任務3和4:
任務3:扁桃酸有多種同分異構體,屬于甲酸酯且含酚羥基的同分異構體共有種(2010年北京高考題)。
任務4:化合物E(C7H7OBr)有多種同分異構體,1H核磁共振譜圖表明,其中某些同分異構體含有苯環(huán),且苯環(huán)上有2種不同化學環(huán)境的氫,寫出這些同分異構體中任意3種的結構簡式(2010年浙江高考題)。
此時,學生對“基團插入法”已經能應用自如。任務3想出了插入“-COO”以及固定“-OOCH”插入“-CH2-”2種方法;任務4想出了插入“-O-”和“-CH2-”不同的插入方法。
4.5 課堂小結
請每個小組用“一句話”或“一個詞”說出“基團插入法”的優(yōu)點。
圖5顯示了上述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邏輯關系。
圖5 教學環(huán)節(jié)間的關系
5 教學評價設計及實施
采用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評價方式,見表1。
課堂觀察 觀察學生對“基團插入法”是否能領悟、會模仿,觀察書寫速度的快慢、正確率高低、是否能靈活改變“插入基團”以及能否優(yōu)選更簡單的插入方法 任務1,C5H10O2(含COO)同分異構體書寫屬于學生模仿階段,用時長、答案不統(tǒng)一(7種、9種、13種等);任務2,含苯環(huán)限定條件同分異構體書寫,雖然難度有所加大,但是學生對該方法已經找到了感覺,正確率大大提高(幾乎每組答案都對,個別同學開始有問題,經過小組交流后自行解決);到了任務3、4,學生已能較熟練變通地運用這種方法,靈活選用“插入基團”,能夠初步評價方案的優(yōu)劣
課堂小組自評 一句話或一個詞說出“基團插入法”的優(yōu)點 “兩根鍵(二價基)”、“思維有序”、“快速”、“不容易漏”、“含數學思維”……
課后問卷調查 1.你以前是怎樣書寫同分異構體的?
2.你覺得“基團插入法”最大的優(yōu)點是什么?
3.這節(jié)課你感到收獲最大的是什么?
4.你覺得“基團插入法”更容易還是更難 1. 72%同學先寫出一個再觀察或先想類別,然后改變碳鏈
2. 90%同學認為“思維有序”,不用一個一個寫出
3.“神奇”、“縝密”、“一種新方法”、“快速”、“實用”、“連續(xù)而有邏輯”、“拓展了思路”……
4. 41位同學,39人認為更容易,1人認為更難,1人未作答
6 教學實施后的反思
本節(jié)課我力求上成一節(jié)高三復習常態(tài)課,沒有“大動干戈”,只用到了每節(jié)課最常規(guī)的PPT和板書。主旨是想在常態(tài)下把最經濟的課程資源“教師”、“學生”、“手頭教輔資料”用足,充分挖掘這些資源的價值。
教師資源:本人的親和力創(chuàng)設了一種富有活力、富有情感的學習氛圍,明確的任務驅動著師生、生生之間的對話與交流,激起了學習的熱情和信心。課堂交流非常充分,對話不只是“一問一答”。“大家同意嗎?”“其他同學也都注意到這個問題了嗎?”我隨時都在關注全班同學的表情、反應和隨時生成的問題,及時鼓勵不同意見者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即使是看似“跑題”的觀點。
學生資源:“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資源。”例如:教學預設由教師介紹“基團插入法”,而在展現作業(yè)過程中,一個學生說出了這種方法。我于是充分利用了這個資源,“我把這位同學的方法向大家介紹一下”,對該生是一種贊賞(整節(jié)課該生舉手3次),對其他同學也是一種激勵?!?COO”的2種插入方法也是學生“發(fā)現”的,我及時予以肯定,并沿用了他的“正插、反插”名稱。課堂實錄顯示,該生的臉上笑容蕩漾。學生之間的合作使個體資源互相激發(fā),思維有效碰撞,迸發(fā)出新的火花。例如,書寫C5H10O2同分異構體時,某個小組有2個學生意見相左,經過交流,找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2人都有收益。
作業(yè)資源:作業(yè)中的問題具有共性,而且經過了學生的深思熟慮,利用充分思考過的作業(yè)作為資源,可以最大范圍內引起學生思維的共振。本堂課以紅色基B引入,課堂結束時又要求學生課后改變插入基團重新審視該物質,充分挖掘了作業(yè)資源的價值。
高考題資源:高考題經過眾多專家的研究,科學性強,是非常好的復習資源。面對高考題,學生大多會眼睛發(fā)亮,產生一種征服欲。本堂課使用了2004年高考中的托品酸并進行了變形;使用了2010年北京和浙江的高考試題,富有時代氣息。在迎戰(zhàn)高考試題的過程中,學生對“插入基團”與“碳骨架”的靈活選擇達到了較為熟練的程度,達成了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自然流產是《婦產科學》中“妊娠時限異常”里的一個重要章節(jié),也是妊娠期常見疾病之一,故在婦產科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文章以樂杰主編的2005年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婦產科學》為藍本,緊緊圍繞“教什么?”“怎么教?”以及“為什么這樣教”3個問題,從教材與學生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過程設計5個方面逐一加以分析和說明。
教材與學生分析
婦產科學是專門研究女性特有的生理、病理變化以及生殖調控的一門獨立的臨床學科,包括婦科學、產科學和計劃生育三大部分。它既是臨床醫(yī)學,同時也是預防醫(yī)學。但必須指出,上述三部分并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有著共同的基礎,那就是均面對女性生殖系統(tǒng)的生理與病理,且存在著互為因果的關系。況且女性生殖器官僅是整個女性身體的一部分,它和身體其他臟器和系統(tǒng)均有密切的相關性。因此,婦產科學已成為臨床醫(yī)學本科醫(yī)學生的必讀課程和主干課程。但由于該學科涉及面較廣,且獨立性較強,學生學習難度較大,日常教學也由于課時相對較少,難度增大?!白匀涣鳟a”作為臨床常見疾病,是婦產科學的最基本章節(jié),也是重點章節(jié),通過對該章節(jié)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學習,可使學生對自然流產的病理、病因、診斷及預防等有一個初步認識,從而為更好地從事臨床醫(yī)療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學生學習程度參差不齊,基礎相對較差,對抽象內容的理解較困難,學生對學習不善于深入研究,缺乏對各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和溝通的能力,學習比較被動。針對自然流產的知識結構和筆者經驗,特對本節(jié)教學做如下設計。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①知識目標:熟悉自然流產的概念和特點;掌握自然流產的病因、病理、臨床表現、臨床類型及其診斷和處理方法等。②能力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處理不同種類流產的實際操作能力。③情感目標:通過師生互動,聯(lián)系生活實際,結合臨床病例,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問題,培養(yǎng)學生主動思考和主動參與的意識,全面增強學生對自然流產知識的掌握,繼而提升學生對學好婦產科學的信心和決心。④質量目標:通過觀看圖片、模型和講解歸納,把教學與生活結合起來,把理論學習與臨床治療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學生學會用聯(lián)系的、宏觀的眼光看待婦產科學與其他醫(yī)學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和溝通,從而提高整體素質和教學質量。
教學方法:配合現代化多媒體教學手段,運用臨床病例、啟發(fā)、觀察、對比和綜合的方法,采用展開式網絡知識結構教學法進行教學。利用電腦多媒體教學,把電、聲、光結合起來,實現聲、像、圖、文相統(tǒng)一。真實、形象、生動地展示生物體,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獲得生動的感性認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課堂教學;設問;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2)18-025-2
在數學教學中,如何改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下面筆者以《橢圓的定義及標準方程》的教學程序的設計為例,談一談我的體會:
一、在情境引入中設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數學“源于現實,寓于現實,高于現實”,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如果脫離生活現實談數學,那給人感覺往往是枯燥的、抽象的。因此,在新課引入時,注意把知識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精心設問,一方面是學生關心的話題,能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使學生迫切想知道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
選修1-1教材中,求橢圓的定義和求橢圓的標準方程,我在教授這一節(jié)是這樣設計的:
創(chuàng)設情境:(圓的新定義——一個新視角)
已知一曲線是與兩個定點O(0,0)、A(3,0)的距離之比為二分之一的點的軌跡是什么?(課本第79頁例5)
學生利用求動點軌跡的一般方法,通過計算得出曲線方程為:x2+y2+2x-3=0即所求曲線是以點(-1,0)為圓心,半徑為2的圓。
教師設疑:(順著思路設疑,提出問題)如果改變命題中的一些關鍵詞,比如改變定點的坐標,或改變距離的比,曲線是否還是橢圓呢?(這是指導解題后的反思:能否將這一命題一般化?)
問題 在平面內,與兩個定點F1、F2的距離之比是常數λ的點的軌跡是什么?
學生簡述解題思路,教師歸納,師生共同完成:設F1(-a,0),F2(a,0),動點M(x,y)得出化簡后的方程為:(1-λ2)x2+(1-λ2)y2+2a(1+λ2)x+a2(1-λ2)=0討論得出:在同一平面內到兩個定點的距離之比為一個不等于1的常數的點的軌跡是圓。
這樣解決了學生感興趣但又模糊的問題,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究問題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了樂學的氛圍。
我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小結:這是否可以作為圓的新定義?它的主要特點是什么?(學生發(fā)表意見后教師總結)
這是圓的一個新定義,姑且稱其為圓的第二定義,第二定義盡管形式上比原定義更復雜,但其定義方式與橢圓更為接近,從而揭示了橢圓與圓之間的聯(lián)系。我因勢利導在學生提出的幾個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下面幾個問題:(變更命題,引出橢圓的概念)
教師設疑:改變圓的第二定義中的關鍵詞,能否產生一些新的命題呢?
學生情緒激昂,列出了很多命題:①到兩個定點的距離之和是常數的點的軌跡是什么?②到兩個定點的距離之差是常數的點的軌跡是什么?③到兩個定點的距離之積是常數的點的軌跡是什么?④到兩個定點的距離的平方差是常數的點的軌跡是什么?⑤到兩個定點的距離的平方和是常數的點的軌跡是什么?……
教師給學生充分表述的機會,讓他們展示自己的想象力(可以說有些命題連我也是第一次聽說),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我覺得這樣導入新課,材料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起點適當,形式新穎有趣。這樣使“枯燥”的要領變得生動、活潑,學生覺得生活實際中處處有數學,覺得數學真有意思,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二、在探究過程中設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新知識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精心的設問是關鍵。廣義地說,數學的所有方法都是探索法。在數學學習中,具體的解題方法非常多,各種方法都有其適用性和局限性,還需要我們對各種數學方法對比分析。
這節(jié)課提出五個問題導入新課以后,我引導學生探究的過程是這樣的:教師:首先研究第一個命題:到兩個定點的距離之和是常數的點的軌跡是什么?學生紛紛動手比劃,過了一會兒,有了一些發(fā)現:生A:有可能是線段?教師:為什么?生A:如果到兩個定點的距離之和恰好等于這兩個定點之間的距離,那么動點的軌跡就是以這兩個定點為端點的線段。教師:如果距離之和不等于兩點之間的距離呢?(停頓一會兒,繼續(xù)追問);如果距離之和小于這兩點之間的距離呢?(學生都露出笑容,顯然知道這軌跡是不存在的)如果距離之和大于這兩點之間的距離呢?(學生一時難以回答)教師:具體地說,比如:黑板上有兩個點A、B,它們的距離是40cm,動點P滿足|PA|+|PB|=50,動點P的軌跡是什么圖形?(能不能在黑板上畫出來?)
我們應該知道,在解析幾何沒有誕生之前,已經有了圓錐曲線,這一點從〈數學史〉不難驗證,因此,學生完全有能力徒手畫出橢圓來。事實上,數學史上,很多的數學結論都是通過實驗的方法發(fā)現后再加以論證的,讓學生動手,實踐,可以體驗發(fā)現的快樂。組織以上過程的意義是使學生不僅掌握了新授的應用題的結構性,并且經歷了推理的思維過程,使思維能力得到了有益的發(fā)展。
三、在范例教學中設問,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德國教育家瓦根舍因提出的強調范例教學理論,要求使學生透過范例掌握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并使學生在學習中將生活態(tài)度、科學系統(tǒng)性與學生的主動性和諧的統(tǒng)一起來?!胺妒尽北揪褪菙祵W素養(yǎng)之一,范例教學更是學生獲得新知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范例教學中,注重設問,挖掘問題本質,使學生在自覺、主動,深層次的參與過程中,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實現再現、理解、創(chuàng)造和應用,在學習中學會學習,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基于此,如何在概念教學中有效地培養(yǎng)和開發(fā)學生的思維品質,顯然應該是數學教育教學必須關注的問題.本文將依托自身的教學經歷簡述筆者在這一方面的粗淺體會.
1 揭示概念的產生形成過程,創(chuàng)設求知情境,培養(yǎng)思維的主動性
思維的主動性,是各種思維品質的基礎和先決條件.表現為學生在獲得數學知識時充滿熱情,積極主動地思考,學生的主體作用可以通過思維的主動性表現出來.
在數學概念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揭示概念的產生形成過程,展示概念產生的背景,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達到讓學生主動思考的目的,從而培養(yǎng)思維的主動性.
案例1 在學習直線的傾斜角與斜率概念時,教師提出問題:“如何確定一條直線?”學生一般能回答出:“兩點確定一條直線.”
接著,教師呈現如下兩幅圖象:
這樣引入概念,揭示了傾斜角、斜率出現的背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概念的產生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有實際意義作基礎.
同時,這種做法將數學的思維活動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沉浸在對新知識的期盼探求的情境之中,積極的思維活動得以觸發(fā).
2 創(chuàng)設不同學科知識聯(lián)系,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
數學思維的靈活性是指學生思維活動的靈活程度,以多向思維為基礎,善于從多種角度,其他學科去思考問題.
數學概念教學盡可能聯(lián)系實際,利用其他學科知識促進理解概念,從而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
案例2 在引入弧度概念時,最好能先啟發(fā)學生思考物理中一些量的不同測量方式,例如.測量大氣壓時,可以用氣壓計直接讀出大氣壓的值,也可以用水銀柱的高度來表示大氣壓.在物理學中,有好多量可以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在啟發(fā)學生思考這些之后,再引入弧度——告訴學生刻畫角度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用弧度來刻畫,這樣學生的思維就很容易跟著動了,而不是教師強制讓學生接受弧度這個概念.
3 反思概念實質,培養(yǎng)思維的深刻性
思維的深刻性主要表現在理解力強,能抓住概念、定理的核心及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
通過對概念的不斷反思與不斷探討,理解會更深刻,思維也更深刻.
案例3 已知定義在R上的奇函數( )f x,當0x >時,( )32f xx=+;求當0x
這是一道考查函數概念及轉化思想的常見題.
通過對以上4個函數奇、偶性的分析,學生對奇、偶函數的定義域必須關于原點對稱這一條件定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養(yǎng)成要判斷函數奇、偶性,先必須考察函數定義域的良好習慣.
案例5 判斷動點()P x y,軌跡.
(1)動點()P x y,到定點(3 0)F,的距離與它到定直線:4l x =的距離之比為1.
(2)動點()P x y,到定點(3 0)F,的距離與它到定直線:3l x =的距離之比為1.
通過對以上兩個動點()P x y,的軌跡分析,找出了拋物線定義所沒有強調的定點F與定直線l的位置關系,只有當Fl?時,軌跡是拋物線;而當Fl∈時,軌跡卻是直線.
在講述一個概念后,設計幾個帶有陷阱的判斷,先讓學生跳下去,然后讓學生自己爬出來,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思維嚴謹性的好方法.
5 探索概念公式不同論證,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思維的廣闊性,表現為思路寬廣,善于多方探求,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問題.
在數學概念教學中,離不開數學公式,定理的推導,因為數學公式,定理是在數學概念的基礎上繼續(xù)獲得新知的必由之路.可以將某些概念,定理,公式,法則設置為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檢驗論證.在這一過程中,鼓勵學生多角度去聯(lián)想、思考、探索,這樣既加強知識間聯(lián)系,又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案例6 高中數學必修2 第106頁“點到直線的距離”教學.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是:思路順暢的運算很繁,而運算較簡單的思路又不自然.為了學生的思維得到應有的訓練,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體現出來,避免采用“滿堂灌”、“注入式”,筆者試著按“具體到一般”原則,引導學生怎樣去“想”,設計如下的教學程式:
(1)讓學生從多角度去探求點(1 1)P,到直線:210l xy+?=的距離.引領學生思考和討論,得出如下解題思路:
思路1 過點P作l的垂線,設垂足為D,轉化為求兩點間距離.
案例7 在教學異面直線概念時,揭示概念定義后,可以通過如下三個問題進行辨析:
(1)在兩個不同平面內的直線是異面直線嗎?
(2)沒有公共點的兩條直線是異面直線嗎?
(3)平面內的一條直線和平面外的一條直線是異面直線嗎?
關鍵詞:非言語交際;跨文化交際;英語教學
我們對文化的定義是:它是反映人類生活的一種現象,記錄了人類的活動的軌跡以及歷史的沉淀,反映出了人們對于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以及愿望,這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過程。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由于其歷史的不同、社會制度的差異、的差別生活方式的迥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的人們走到一起進行生活、交流以及分享各自的感情時,跨文化交流實際就已經產生了。人類的這些跨文化的交流可以分為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英國著名的語言學家J.R.Firth把語言比作為互動的與人際間的語言溝通。即語言的交流過程就是信息的交流過程,交際是在人與人交流中互動進行的。語言學家Grant Hennings則認為,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的效果80%以上是通過教師的面部表情以及舉止等非語言手段來實現的,而只有不到20%的信息是通過純語言行為傳達溝通實現的。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非語言交際對于英語課堂的教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要重視非語言交際,培養(yǎng)學生成才。
一、非言語交際的定義
對于非言語交際這門學科的研究興起于上個世紀50年代,美國的人類學家伯德威斯特在1952年就出版了《身勢語入門》,為這門學科奠定了基礎。近幾年,國外對于“非言語交際”已經掀起了新的一輪熱潮。很多專家都從不同的角度對其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關于非言語交際的定義,各國學者提出的定義有很多種,有的定義簡單,有的定義復雜,如關于非言語交際,西方學者提出的定義很多,有的定義很簡單,如西方學者Malandroetal提出了“非言語交際是不用言詞的交際”的說法。我國學者于上世紀也加入了到了這個學科的研究,畢繼萬在其著作《跨文化非語言交際》中就將非言語定義為:“不用言詞表達的,為社會所共知的人的屬性和行為,這些屬性和行為由發(fā)出者有目的地發(fā)出或被看成是有目的地發(fā)出,由接受者有意識地接受并有可能進行反饋?!?/p>
二、在英語教學中的非言語交際
在英語教學中,跨文化非言語交際在整個教學中的比重非常高,相比較于傳統(tǒng)的外語教學,傳統(tǒng)教學往往只是注重語言本身,單純的強調語法以及詞匯的掌握和練習,往往忽視了文化方面的知識傳播。在英語課堂上,語言交流和思想文化交流的全過程包含了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筆者認為要想提升英語教學中跨文化非語言交際,可以采取以下幾個方法:
(1)教師要幫助學生正確理解非語言行為的含義和文化特點。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最主要表現在東方文化更注重含蓄、內隱的表達,而西方文化則屬于外露型的弱交際文化。在我國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已經十分重視非言語行為,提出了在與人交往的時候,要學會“察言觀色”。
比如目光是非言語傳遞的重要組成部分。眼神不僅可以表達出很多的內心活動,而且具備了一定的交際功能。在我國的傳統(tǒng)中,我們在與別人進行交流的過程中,為了表示禮貌以及尊重,一般情況下我們是要避免直視對方的眼睛,而在西方國家的文化中則認為,兩個人在交流的時候,眼神的直接交流表達了對對方的一種尊重,如果不敢直視則被別人認為是一種心虛的表現。
(2)利用科技的多媒體教學手段提升教學環(huán)境。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只是采用書本進行信息的傳遞,隨著近幾年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一些圖形、圖像、音頻、動畫等技術的產物已經走入到學生的課堂。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原汁原味的英語,也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更為生動的表情及姿態(tài),從而加深對于英語的學習。
(3)通過非言語交際的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非言語行為都會傳遞一種信息,對接收信息的一方有著一定的影響。在教學中,教師要將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行為觀和價值觀,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教師應該鼓勵學生走出課堂,多去參加一些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去深切的感受不同地區(qū)的文化,在與不同文化的人交流的時候,應該具備一定的應變能力,利用自身學習到的知識巧妙地解決跨文化交流中出現的問題,由此來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結束語:非言語交際的內涵是十分豐富的,表現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在英語教學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們的英語教學中,將非言語交際與言語交際進行有機地結合,一定可以提高教學效率。英語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非言語交際行為要遵循西方英語文化的大背景,并通過多種渠道向學生灌輸非言語交際的信息,去分析文化的差異,引導學生體驗到學習英語文化的樂趣,并在學習的過程中積累一定的英語交際能力,實現跨文化交際,從而培養(yǎng)學生成才。
參考文獻:
[1]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2]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3]李杰群.非言語交際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王晴.非語言交際與文化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1997(3).
一、在物理概念的引入和定義時滲透方法論教育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質的一般的、本質特征的理性知識,任何概念都必定建立在客觀事物的基礎上。因此應抓住不同概念間本質的聯(lián)系,進行方法教育。例如速度、密度、壓強等概念的引入都運用了比較的方法,它們的定義都采用了比值定義法。再如磁感線和光線等概念的建立采用了理想模型法。通過這些概念的講授,對學生進行各種物理方法的教育,使他們體會這些方法的本質并體會其含義。
二、在講授物理規(guī)律時,結合規(guī)律講授方法
任何一個新規(guī)律的發(fā)現與總結,也都滲透著方法論思想,因此可結合規(guī)律的講授來點明方法。例如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與闡述包含著一種重要的物理方法:理想實驗法。“近代科學之父”伽利略創(chuàng)立了這種方法,利用這種方法否定了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觀點,為牛頓第一定律的發(fā)現奠定了基礎。講授該定律時,適時恰當地點明理想實驗法,初步簡介該方法的含義和重要意義,從而使學生初步體會理想實驗法。
三、以物理方法為“綱要”,組織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習方法
初中物理教材的許多章節(jié),都可以設計為以物理方法為“綱要”組織教學內容,使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和組織順序按物理方法進行,則學習知識的過程,同時也是讓學生領略物理方法的過程,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方法論的教育。例如在學習決定導體電阻大小的因素時,以研究物理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控制變量法為“綱要”組織教學:先引導學生猜想電阻的大小可能跟材料、長度、橫截面積等因素有關,再引導他們用實驗驗證猜想。驗證猜想時,又可以以“控制變量法”為“綱要”來組織實驗,先引導學生分析要驗證電阻的大小是否跟材料有關,應控制長度、橫截面積都相同,進而選取適當器材進行實驗,最后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類似的,要驗證電阻的大小跟長度是否有關時,應控制材料、橫截面積都相同,要驗證電阻的大小跟橫截面積是否有關,應控制材料、長度都相同。
四、利用物理學史進行方法教育
物理學的發(fā)展史本身就是科學方法的發(fā)展史。在物理教學中,適時恰當地插入物理學史,可以使學生領略到科學家的思維方法。例如在學完大氣壓強內容后,可向學生簡介托里拆利實驗的過程。在講授牛頓第一定律的時候,可向學生簡述歷史上牛頓第一定律的產生過程,托里拆利實驗的成功得益于逆向思維方法,牛頓第一定律的產生離不開理想實驗法。這樣將物理方法教育孕于生動的物理學史中,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開設物理方法教育專題課,使學生較深層次地認識和掌握物理方法
越來越多的教育界仁人志士認識到:科學的物理思維方法和研究問題的方法是比物理知識和原理更為重要的知識,它是比金子更為重要的“點金術”。所以我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需要每個學期都要拿出幾個課時,給學生上好幾堂專門的方法教育課,使他們較全面、較系統(tǒng)地掌握一些重要的常用物理科學方法,我在實踐中開設了以下兩種形式的方法教育專題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1.開設有關物理科學方法一般性知識的專題課。課前廣泛地收集資料,做好充分的準備,向學生介紹物理學方法的一般性知識。引導學生學習物理科學方法的含義、物理科學方法常見的形式、物理科學方法原理,使學生初步認識了物理科學方法。
2.開設方法總結專題課,使學生對某種特定的方法有較深層次的全面認識。同一物理方法在物理學的各個組成部分中,在許多具體的應用實例,通過剖析該方法在這些實例中的具體應用,使學生較全面地體會該方法的內涵、從而初步掌握該方法,達到初步應用的目的,使學生學習物理有一個質的飛躍。例如教材中,以控制變量法研究了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也用該方法研究了影響壓力效果的因素、決定動能大小的因素、影響電阻大小的因素、影響感應電流方向的因素等。適時地總結這些感性材料,從而使學生對控制變量法的理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六、引導學生應用物理科學方法“發(fā)現”物理規(guī)律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某種物理科學方法后,引導學生自主地應用該方法像物理學家研究物理問題那樣去“發(fā)現”物理規(guī)律,從而更加深入地掌握這種方法。例如:引導學生利用控制變量法去“發(fā)現”阿基米德原理。學生做實驗前,先引導他們分析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體的密度、排開液體的體積等因素有關,再啟發(fā)他們用控制變量法做實驗,去“發(fā)現”規(guī)律,學生在應用所學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同時,既提高了能力,又鞏固了方法,實際上也使教學效果達到了升華。
誠然,對學生進行物理方法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各課任老師也不應奢求能起到立桿見影的效果。教師對物理方法的教育更應注意方法:可在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講授后,自然地提出一個科學方法,先不要嚴格推敲方法的定義,也不要詳細闡述方法的內涵,關鍵在于以后不斷地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適時點破、不斷滲透,喚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另外,輔之以必要的“方法專題課”。
實踐證明:加強物理科學方法教育,有利于學生理清知識的來龍去脈,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自覺性,克服盲目性,它是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們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更為學生日后的終身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 課堂默寫
中圖分類號:G633.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2)03-021-001
高中生物學的學科性質極其特殊,大量的概念、定義、生物學現象都是需要記憶的,而對于學生來說所謂的“記憶”就是“背誦”。同時,生物的記憶很大程度上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要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進來,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等。所以準確地說高中生物是具有文科性質的理科綜合學科。
現實教學中發(fā)現有的同學口頭上掌握得比較好,可是一旦落實到試卷上就寫不正確了,究其原因是練得少,默寫得少,不能熟練掌握課本中的名詞、定義、原理等。學習高中生物的方法有很多,如注重課前預習、提高課堂效率、記課堂筆記、及時進行課后復習、整理錯題集等等。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認為課堂默寫也不乏為高中生物學習的好方法之一。
一、課堂默寫的優(yōu)點
課堂默寫就是利用課堂上3-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動筆對所學過的基礎知識進行再現,達到鞏固已學知識的效果。默寫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起重要作用,具體歸納如下:
1.有利于鞏固課本中的專有名詞。默寫自然要寫,在學生寫的過程中可以加深學生對生物學中專有名詞的印象。如選修3的細胞工程中有克隆羊、試管嬰兒、試管牛,胚胎工程中有桑葚胚、囊胚、原腸胚等等。在默寫時不僅訓練了學生寫字的規(guī)范性,從而避免一些錯別字的出現,同時有利于學生理解不同名詞或概念之間的區(qū)別。
2.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注意力。默寫的過程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緊張的過程,學生會集中所有的注意力來聽所默寫的內容,這對于一些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同學是很有用的。這不僅達到了對原有知識的鞏固,同時為接下來課堂教學內容的進行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環(huán)境。
3.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反應速度。經常練習默寫,學生會將課本中的要點知識熟記于心,同時也能將生物學中零散的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在做題時就很容易根據相關信息從腦海中調取相應的知識點,從而提高了他們的做題速度。
4.有利于下一階段內容的進行。高中生物的不同章節(jié)之間都是相互聯(lián)系、融會貫通的,上一階段的學習內容應是下一階段學習的基礎。通過默寫,可以為下一階段內容的進行做好充分的過渡和鋪墊,使內容銜接上具有一定的連貫性,便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二、課堂默寫的類型
1.新課教學中的課堂默寫
由于高中生物具有概念、原理多,知識零散等特點,在不同的章節(jié)之間往往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聯(lián)系、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借助課堂默寫這一手段對上節(jié)課內容進行簡短的復習和回顧,為下節(jié)課內容的進行做鋪墊。
例如,在學習減數分裂時,我是先利用課堂5分鐘左右的時間默寫有關有絲分裂的相關內容,因為減數分裂是一種特殊的有絲分裂過程,有絲分裂的知識是學習減數分裂的基礎。學生默寫的內容設計如下:⑴細胞周期的定義?包括哪幾個階段?⑵有絲分裂中DNA復制幾次?細胞連續(xù)分裂幾次?⑶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⑷有絲分裂的結果?
默寫完成后不是馬上收取,而是讓學生進行簡單的討論和翻閱課本,然后用紅筆進行自我批閱和訂正,同時教師進行簡單的提示和強調,最后再將默寫本收取,教師進行新課。經過默寫這一環(huán)節(jié)的進行,不僅僅起到復習鞏固、自然過渡的作用,而且使學生帶著相關的基礎知識更易融入到新課的教學當中。
2.復習課中的課堂默寫
復習課是師生雙方從新的視角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tǒng)概括、拓展并靈活運用,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網絡。如何鞏固和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教師可以通過默寫的方式來進行。
例如,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專題涉及面較廣,其中包括基因工程、細胞工程、胚胎工程和克隆技術等。在復習時我先以棉鈴蟲害為例調動學生復習的興趣,并通過設計默寫問題的形式讓學生回憶所學的知識點。默寫內容設計如下:⑴請解釋棉鈴蟲抗藥性增強的原因?通過此問題可以讓學習回顧和復習有關遺傳、變異和進化的相關知識。⑵若你是農業(yè)科技工作者,你將采用哪些有效的辦法來控制棉鈴蟲?該題目的跨度較大,可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充分再現已有的知識,將分散的知識點通過控制棉鈴蟲這一中心重新組合。⑶請選擇一種方法,簡述培養(yǎng)抗蟲棉新品種的基本步驟?通過這一問題可以檢查學生對基因工程中的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查漏補缺。⑷抗蟲棉和克隆羊的培養(yǎng)過程中分別涉及到哪些生物技術?通過這一問題可以檢查學生是否掌握了各大工程之間的區(qū)別,以便教師在復習時有的放矢,提高復習的有效性。
三、課堂默寫的方法及注意的問題
1.默寫材料的選擇。默寫可以選擇課本中的專有名詞、定義及原理的解釋??梢允巧瞎?jié)課默寫中出現的錯誤率較高的內容。但應注意默寫內容的長度,不能像語文上一大段一大段的默寫,這樣容易造成學生厭煩的感覺。
2.默寫材料難度的控制。課堂中的默寫以課本中的基礎為準,一般選取名詞、定義、易混淆的概念和較易理解的原理為默寫材料。材料選擇較難可能會打擊學生默寫的積極性,從而失去了默寫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