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線上培育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線上培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線上培育

【摘要】當代大學生普遍存在重實用輕人文,重技能輕素養(yǎng)的現象,科技與人文被割裂開來,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問題是一個令學界普遍擔憂的話題。雖然大多數高校形成了通識課程體系、學生社團活動、校園文化建設等多者聯動的人文素養(yǎng)培育體系,但是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比如,通識課程體系中的“大學語文”課程,可能變相成為了“高四語文”,容易使學生失去主動認知人文知識的興趣;學生社團的活躍度雖然高,但受眾面較窄,無法惠及絕大多數學生;校園文化建設力圖構建當代校園人文精神,但在其熱鬧的背后,到底能有多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等等。

【關鍵詞】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線上培育

一、引言

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應當從人文知識入手,進而內化為人文精神,從而形成相應的人文行為。我們需要根據當代大學生的特點,了解其知識信息的輸入與輸出的主要渠道,采取相應策略,才能真正將人文知識輸入給當代大學生,使其進一步內化為人文精神,直至最終具有相應的人文行為。我們發(fā)現,當代大學生的課余時間和精力大多用于網絡,網絡是一個無限的空間,里面充斥著海量的各色信息,一個人的有限的腦力消耗在無限的網絡資訊和互動中,到底該如何取舍?能否通過積極引導和適度開發(fā)匯聚,從網絡中牽引出人文素養(yǎng)培育的大基地?筆者認為,線上培育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效果也可能會是顯著的。這是因為:

(一)大學生的信息渠道更多地來自于網絡,尤其是向手機端轉移

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發(fā)端自人文知識的輸出,人文知識的輸出當然不可避免地依賴于信息渠道。課堂和書本當然是高校人文知識輸出的重要陣地,但是,我們發(fā)現,當代大學生的信息渠道更多地依賴于網絡,并有向手機移動端傾斜的明顯趨勢。那么,我們的人文知識輸出可不可以借助網絡、手機等載體呢?當前,有些教育工作者認為,應該將學生從網絡和手機載體中盡量拉回,讓他們回歸書本。比如,有人將中國人均書籍閱讀量與其他國家對比,表示現狀堪憂;也有人將在地鐵、餐館等隨處可見的拇指族、低頭族現象一一指出來,表達了對未來的擔憂。筆者認為,如果短期內我們不能改變這一現狀,那么能否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充分利用網絡,尤其是手機移動端這樣的載體呢?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秒懂百科。百度百科以前只有文字和圖片的形式,現在有了秒懂百科,利用一分鐘左右的時間,通過視聽語言,科普一個概念、現象等等。對于受眾而言,視聽語言比文字閱讀更輕松,更直觀,印象往往更深刻,這不能不說是學習方式的進步。

(二)在年輕人群體中電子閱讀、碎片閱讀是主流趨勢

“一個民族的閱讀史,就是它的精神發(fā)育史”。有學者認為,當前的碎片化閱讀是在摧毀人的深度思考能力,人們滿足于淺嘗輒止,不再深入思考,因而碎片化閱讀被認為是淺閱讀。但是,我們發(fā)現年輕人這個群體的零星時間基本上采用了電子閱讀(碎片閱讀)的方式,這是主流趨勢。我們無法逆流,只能順勢而為。既然碎片閱讀占據了年輕人的零星(業(yè)余)時間,我們的人文素養(yǎng)培育就要充分利用年輕人消耗在手機上的碎片時間,進行人文素養(yǎng)滲透和培育。

二、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線上培育策略

(一)搶占掌上閱讀陣地,開發(fā)手機APP

手機成為了當代大學生最離不開的電子產品。為什么?因為手機幾乎可以承載一切,它不再僅僅是個通訊工具,更是實現音樂、閱讀、支付、影像、互動等功能的方便攜帶的電子產品,被譽為“仗(手)機走天涯”的神器。既然大學生將大量的碎片時間用在了手機上,我們?yōu)楹尾怀浞掷檬謾C進行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呢?一是手機方便攜帶,隨時可以拿出來使用;二是手機閱讀不僅僅有文字和圖片,它還包括影像,而影像是最有吸引力和最輕松的閱讀。三是手機可以承載幾乎所有的網絡信息。大學生可以通過手機閱讀的方式,將原本只呈現在電視、書本等載體上的內容予以吸收。比如口碑很好的電視節(jié)目《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經典詠流傳》等,可以在手機端播放。一個小小的手機端,可以承載無窮的海量信息。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手機這一掌上閱讀陣地,開辟出人文素養(yǎng)培育基地。比如,我們可以開發(fā)專門用于人文素養(yǎng)培育的手機APP,精選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經典的文、史、哲、藝等內容,通過在APP上打卡簽到的方式,監(jiān)測學生的學生時長和學習內容,以此獲取學分。

(二)開發(fā)慕課課程,精選網絡課程

慕課的本質其實就是線上教育短視頻。學知識是一件比較費腦力的辛苦活兒,如果說某一知識體系可以分解為若干個相關知識點,每一個慕課解決一個知識點,這樣,學習的難度就陡然降低了。當然,慕課課程如果想要吸引受眾,它除了小而精,還需要很有趣,有人氣。人氣從何而來?我覺得慕課的制作者要思路開闊,找到方向。比如,《百家講壇》那么多專家學者,為何易中天和于丹火了?他們有什么值得借鑒的地方?要么是把高深的知識講解得深入淺出,要么是能精準把握受眾的痛癢點和興趣點。縱觀網上的慕課課程,參加學習的人數只有幾百到幾千的往往占多數,達到上萬學習人數的課程相對較少。這說明,我們的慕課課程還需要進一步開發(fā),找到大學生的需求點和興趣點。如今網絡課程非常多,質量不一而足,不少精品網絡課程需要付費才能學習。如果學校能夠整合網絡課程資源,從浩瀚的網絡課程當中挑選精品,通過學校購買的方式讓學生免費學習。這樣,網絡課程完全可以實現對高校人文課程的補充,緩解部分高校人文課程師資緊缺的困境,通過借力網絡課程,彌補校內人文資源的不足。

(三)線上引流,線下引導

當代大學生在網絡上的活躍程度非常高。他們對網絡上的新聞、事件和人物的關注度高。然而,網絡上的言論觀點五花八門,其中的對立與沖突往往使得大學生不知所從,陷入茫然和困惑。如何讓學生在紛繁復雜的網絡熱議事件和人物中做到啟智明理,而不是誤入歧途?筆者認為,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培育恐怕要從線上引流開始,學校通過校園辯論、講座等形式,把網絡熱點帶入當下,代入校園,實現線下的引導,從而在道德品質、法制意識、價值判斷、審美教育等方面,實現人文教育目標??傊?,線上線下必須聯動,從線上培育回歸到線下教育,才能真正把握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命脈。

作者:龍國蓮 單位: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