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意識形態(tài)重要意義范文

意識形態(tài)重要意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意識形態(tài)重要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意識形態(tài)重要意義

第1篇:意識形態(tài)重要意義范文

我國是養(yǎng)羊大國, 羊飼養(yǎng)量和羊產品產量逐年增加,據(jù)《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12 年底羊存欄量為2.85 億只,其中山羊1.41 億只,綿羊1.44 億只;羊肉產量401 萬噸;羊毛44.4 萬噸,羊絨1.8 萬噸。養(yǎng)羊業(yè)已成為我國畜牧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但是,我國養(yǎng)羊水平與澳洲、歐洲等發(fā)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除了養(yǎng)殖模式還比較落后以外,羊病的發(fā)生和流行是制約我國養(yǎng)羊業(yè)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我國羊疾病的流行概況

1. 羊病種類多,危害大,但流行病學家底不清。據(jù)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有關資料報道,羊的主要疫病有54 種(病毒病11 種、病毒病18種、寄生蟲病19 種,其它微生物疾病6 種)。其中在我國已發(fā)現(xiàn)49 種,另外5 種尚不明確。羊病長期以來未受到重視,科研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導致用于羊病防控的技術嚴重缺乏或水平滯后。除了少數(shù)重大傳染病如口蹄疫、布氏桿菌病等有一定技術手段和流行病學監(jiān)測計劃以外,其余多數(shù)羊病流行病學概況不是十分清楚,羊病防控形勢不容樂觀。

2. 目前危害嚴重的傳染病造成重大損失??谔阋?、小反芻獸疫、藍舌病等屬于羊的重大傳染病,O 型、A 型和Asial型口蹄疫雖在我國流行,但由于政府重視,防治技術較為完善,羊的典型發(fā)病疫情并不多。小反芻獸疫是2007 年由境外傳入我國西藏的一種新病,2013 ~ 2014 年全國大范圍流行,造成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藍舌病毒型復雜,目前在我國的流行與分布情況尚不清楚。

羊支原體肺炎、羊痘、羊口瘡、羊布氏桿菌病、梭菌病、羊鏈球菌病等老病近年來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且均可引起羊只不同程度的死亡,造成的損失增大,危害加重。

3. 人畜共患病時有發(fā)生,威脅農牧民身體健康。在我國已發(fā)現(xiàn)的49 種羊病中,有10 余種人畜共患病,對公共衛(wèi)生安全和廣大農牧民及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形成嚴重威脅。主要有布氏桿菌病、結核病、炭疽、羊衣原體病、包蟲病、弓形蟲病、血吸蟲病等。尤其在牧區(qū)發(fā)生較為嚴重,對農牧民的身體健康形成了嚴重影響。

4. 寄生蟲病發(fā)生普遍,防治手段單一,難以根除。羊的寄生蟲在我國十分普遍,其中危害較為嚴重的寄生蟲病有吸蟲病、疥螨、焦蟲病、腸道寄生蟲病、絳蟲、螨蟲、肺線蟲等。據(jù)調查,南方高溫高濕地區(qū)和北方自然草場放牧地區(qū)羊寄生蟲的感染率可達100%。

防治寄生蟲病主要采用體外藥浴消毒盒體內口服驅蟲,雖有一定效果,但難以根除,長期下去還可能產生抗藥性,使疾病控制復雜化。但目前我國有關寄生蟲病疫苗的研究較為滯后,目前還沒有可以廣泛使用的寄生蟲疫苗。

二、目前危害嚴重的幾種羊傳染病

(一)羊支原體性肺炎(羊傳染性胸膜肺炎)

羊支原體肺炎是由多種支原體引起綿羊和山羊的一種高度接觸性的傳染病。和該病在臨床上以高熱、咳嗽、肺臟及胸膜發(fā)生漿液性纖維性炎癥為特征,死亡率較高。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養(yǎng)羊國家或地區(qū)都有報道。我國最早見與1922 年新疆伊犁地區(qū),迄今在我國二十余省區(qū)都有不同程度流行。飼養(yǎng)密集的規(guī)?;驁龊徒?jīng)過長途運輸?shù)难蛑话l(fā)病率很高,尤其是當羊群調運或受到較大的應激后易暴發(fā)該病,死亡嚴重;康復的羊群因肺部受到嚴重危害生長速度緩慢,料肉比明顯升高,嚴重危害了規(guī)模化養(yǎng)羊業(yè)的發(fā)展。

1. 病原。病原為支原體,國際上已報道5 種,我國目前已知有3 種,絲狀支原體絲狀亞種大菌落型、山羊支原體山羊亞種、絲狀支原體山羊亞種、山羊支原體山羊肺炎亞種、綿羊肺炎支原體,其中,由山羊支原體山羊肺炎亞種引起的疾病又稱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是OIE 法定報告?zhèn)魅静≈弧?/p>

2. 流行病學。在自然條件下,絲狀支原體山羊亞種和山羊支原體山羊肺炎亞種感染山羊,3 歲以下的山羊最為易感。綿羊肺炎支原體可感染山羊和綿羊。

病羊是主要的傳染源,其病肺組織和胸腔滲出液中含有大量病原體,主要經(jīng)呼吸道分泌物排菌。耐過病羊肺組織內的病原體在相當時期內具有活力,也有散播病原的危險性。

本病呈地方流行性,接觸傳染性很強,主要通過空氣- 飛沫經(jīng)呼吸道傳染。陰雨連綿,寒冷潮濕,羊群密集、擁擠等因素,有利于傳染的發(fā)生。多發(fā)生于圈養(yǎng)舍或長途運輸后應激,主要見于冬季和旱季枯草季節(jié),營養(yǎng)不良可導致機體抵抗力降低,發(fā)病后死亡率較高。新疫區(qū)的暴發(fā),幾乎都是由于引進或遷入病羊或帶菌羊而引起。發(fā)病后,在一群羊中傳播迅速,20 d 左右可波及全群。

3. 臨床癥狀。臨床科分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潛伏期長者3~ 4 周,短者6 ~ 10 d。

最急性:體溫升高達41 ℃ ~42℃,極度委頓,食欲廢絕,呼吸急促、咳嗽,鐵銹色漿性鼻液;經(jīng)1~ 2 d 后病羊臥地不起,呼吸極度困難并伴有全身顫抖,最后衰弱、窒息死亡。病程一般不超過4 ~ 5 d,個別病羊僅12 ~ 24 h。

急性:體溫升高,食欲減退,咳嗽并伴有漿液性鼻漏。幾天后轉為痙攣性干咳,病羊表現(xiàn)痛苦狀,鼻腔分泌物轉為鐵銹色的膿性粘液,按壓胸壁表現(xiàn)敏感、疼痛。

4. 防制。堅持“自繁自養(yǎng)”原則,加強檢疫工作,防止引入或遷入病羊和帶菌者。對新引進羊只一定要做到隔離觀察一個月,確認健康,方可混入大群。

加強飼養(yǎng)管理,定期進行羊舍內外消毒。發(fā)病羊群應進行封鎖及時對全群進行逐頭檢查,對病羊、可疑羊和假定健康羊分群隔離。

藥物治療:泰樂菌素:成年羊1 次10 ml,肌肉注射,替米考星:10 mg/kg 體重, 皮下注射。氟苯尼考:成年羊1 次10 ml, 肌肉注射,泰樂菌素與本藥聯(lián)用,效果更佳,恩諾沙星:10 ~ 12 mg/kg 體重,混于日糧飼喂。支原凈(泰妙菌素):預防可連續(xù)服用50 ppm, 治療則100 ppm 服用7 ~ 10 d。

對被污染的羊舍、場地、飼管用具和病羊的尸體、糞便等應進行徹底消毒或無害化處理。

做好疫苗預防接種,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組織滅活疫苗,可預防Mmc 感染,成年羊5 ml,6 個月以下羔羊3 ml,皮下或肌肉注射,免疫期12 個月。綿羊肺炎支原體滅活疫苗,可用于由綿M.ovi 引起的山羊、綿羊的支原體肺炎。成年羊3 ml,6 個月以下羔羊2 ml,皮下注射,免疫期18 個月。山羊支原體肺炎滅活疫苗(MoGH3-3 株+M87-1株),可同時預防Mnc 和M.ovi 感染,每只山羊皮下注射3 ml,免疫期10 個月以上(2013 年該疫苗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國內目前還沒有預防Mccp 感染的疫苗產品,蘭州獸醫(yī)研究所的山羊傳染性胸膜炎滅活疫苗,正在申報新獸藥注冊證書。

(二)羊痘(綿羊、山羊痘)

羊痘是由羊痘病毒感染山羊和綿羊而引起的一種熱性、急性、接觸性傳染病,患畜以發(fā)熱、全身性起痘為典型特征。OIE 將該病列為法定報告動物傳染病,我國也將其列為Ⅰ類動物疫病。FAO 將其列為因病致貧的前十位動物疫病之一。

1. 流行病學。羊痘病毒可以感染各種年齡、性別、品種的羊,但羔羊、泌乳羊及老年羊更易感且癥狀嚴重。山羊痘病毒也能引起野兔和馴鹿發(fā)病。另外,印度、瑞典和中國都有人類感染羊痘的報道,但還沒有確切的證據(jù)表明羊痘可從動物傳染人。

羊痘主要通過呼吸道傳播,也可經(jīng)損傷的皮膚、黏膜侵入機體,經(jīng)常是由于感染動物與易感動物直接的、親密的接觸后發(fā)生,試驗證明通過昆蟲的叮咬可機械傳播山羊痘。另外,通過皮內、靜脈以及皮下接種,可以引起易感動物的感染。

2. 臨床癥狀。潛伏期一般為6~ 8 d,長的達16 d ;體溫驟升至41 ~ 42℃。典型的臨床癥狀為皮膚黏膜出現(xiàn)痘診。病羊全身均可能發(fā)生痘診,特別是在口唇、尾根、乳房等少毛或無毛的部位最易發(fā)現(xiàn)。痘診開始為紅斑,1 ~ 2 d 后形成突出于皮膚表面的痘診,隨后逐漸擴大變成灰白色或淡紅色的半球狀的隆起結節(jié),質地較硬。痘診有兩種變化,一種逐漸變?yōu)樗?,如無繼發(fā)感染,則結痂脫落。如有繼發(fā)感染,則形成膿瘡。另一種直接結痂脫落,留下星狀疤痕。

3. 防制。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主要以預防為主,對癥治療為輔,特別應注意控制繼發(fā)感染。(1)飼養(yǎng)管理:羊圈內要經(jīng)常清掃,定期消毒,通過良好,陽光充足,經(jīng)常保持干燥和飲食充分。(2)檢疫:新引入的羊隔離21 d,經(jīng)觀察和檢疫后證明完全健康的方可與原有的羊群混養(yǎng),不從疫區(qū)購羊。(3)預防接種:山羊痘雞胚化弱毒疫苗用于預防山羊痘和免疫期可持續(xù)1 年。

(三)羊傳染性膿皰(羊口瘡)

羊傳染性膿皰,是由傳染性膿皰病毒引起的綿羊和山羊的一種急性接觸傳染性、嗜上皮性的人畜共患病。以羔羊、幼齡羊發(fā)病最多。其特征為口、唇、舌鼻、乳房等處的皮膚和黏膜形成丘疹、水皰、膿皰、潰瘍和結成疣狀厚痂為特征。本病又稱傳染性膿皰性皮炎、口瘡、傳染性膿皰性皮炎、口潰瘍、痂皮口、傳染性膿皰口炎、傳染性唇皮炎。

2. 流行病學。羊口瘡病毒可以感染各種年齡、性別、品種的羊,但3 ~ 6 個月齡的羔羊更易感且癥狀嚴重。人、駱駝、貓和海豹也可感染。病毒隨病羊口涎及脫落的痂皮排出,通過直接與間接接觸傳染。被病毒污染的飼槽、飼料、飲水、護理用具、墊草和牧場(廄舍)都能引起間接傳染。圈舍潮濕和擁擠,飼喂帶芒刺或尖硬的飼草,均可促使本病的發(fā)生。

3. 防制。(1)預防:本病主要通過受傷的皮膚和黏膜傳染,因此,要保護皮膚和黏膜不使其受損,盡量喂些柔軟飼草,少喂干硬飼草,并跳出其中的芒刺。給羊加喂適量食鹽,以減少羊啃土啃墻,保護皮膚黏膜。不要從疫區(qū)引進羊及產品,對引進的羊只隔離觀察半月以上,確認無病后再混群飼養(yǎng)。在本病流行地區(qū),用羊口瘡弱毒疫苗進行免疫接種,接種時每頭份疫苗加生理鹽水充分搖均,每只羊在口腔黏膜內注射0.2 ml,免疫期1 年以上。

(2)治療:首先隔離病羊,對圈舍、運動場進行消毒。將病羊口唇部的痂垢削除干凈后,用淡鹽水或0.1% 高錳酸鉀充分清洗創(chuàng)面,然后涂上混有病毒靈和VB2 的紅霉素軟膏或碘甘油,每日2 次。

第2篇:意識形態(tài)重要意義范文

(二)78.3%的受訪者認為,黨的十以來,中央關于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新思想、新戰(zhàn)略、新觀點、新舉措,在網(wǎng)絡上得到了充分的傳播和解讀。具體來看,31.6%的受訪者選擇了“非常充分”,46.7%的受訪者選擇了“比較充分”。相比之下,僅分別有17.5%、3.0%和1.2%的受訪者選擇了“一般”、“不太充分”和“不充分”。值得注意的是,從人口年齡結構來看,對相關解讀充分程度的評價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降低――在受訪者對解讀的充分程度打分中,25歲及以下群體給出了4.09分(5分為滿分),而65歲及以上的受訪者的評價僅為3.36分。另外,黨員對于各項解讀充分程度的評價(4.11分)也高于其他政治面貌的群體,共青團員和派或無黨派人士給出了4.05分,群眾的此項評分為3.94。

(三)以5分代表“完全認同”,受訪公眾對“四個全面”“一帶一路”“經(jīng)濟新常態(tài)”“新型大國關系”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和政策部署的認可度全部在4分以上。其中對于“全面從嚴治黨”“全面依法治國”“全面深化改革”三大戰(zhàn)略舉措,公眾認同度平均得分依次為4.27、4.23、4.22。這說明公眾對十以來中央改革發(fā)展戰(zhàn)略部署,以及中央關于我國當下經(jīng)濟形勢的研判在總體上高度認可。

(四)對于網(wǎng)絡上批評質疑中國發(fā)展的極端言論,多數(shù)公眾還是有其自身理性判斷的。有68.7%的受訪者認為“人紅是非多,關注中國的人多了,唱衰中國的也多了,這很正?!薄.攩柤啊皩τ邳h和國家的一些政策、主張等,網(wǎng)絡上出現(xiàn)了一些質疑或抨擊之聲,這是否影響了您對這些政策、主張的評判”時,有22.4%的受訪者表示“沒有影響”,37.8%的受訪者表示“影響很小”,另有27.0%的受訪者表示“影響較小”。相對而言,表示“影響較大”“影響很大”的受訪者僅占受訪者總人數(shù)的10.7%和2.1%。

(五)在網(wǎng)絡上,哪些領域更易被極端言論滲透?調查顯示,有74.8% 的受訪者認為,“很多時候,往往是一些局部問題、突發(fā)個案,成為了輿論交鋒的主陣地”,并且有76.8%的受訪者認同“類似個別的暴力犯罪等負面新聞,如果報道欠妥,很可能產生一系列副作用”。近幾年來,隨著網(wǎng)絡尤其是自媒體的發(fā)展,個別地區(qū)發(fā)生的局部問題,很容易被曝光、擴散,一些極端言論也隨之傳播。一些網(wǎng)絡大V或某些國外媒體往往抓住問題進行熱炒,他們或偷換概念,或過度解讀、大肆渲染,借以表達自己觀點、影響公眾。

(六)對于“對現(xiàn)實生活滿意的人是不會在網(wǎng)上宣泄情緒的”這一說法,有60.2%的受訪者表示認同,而且70.1%的受訪者認為“越是不滿意自身現(xiàn)狀的人,越易在網(wǎng)上宣泄情緒”。此外,有72.3%的受訪者認為“青少年人比中老年人更易被網(wǎng)絡言論煽動”。對于在虛擬世界宣泄不滿的問題,有70.1%的受訪者都表示,“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的言論比在虛擬世界更負責”,這應引起有關部門的足夠重視。

(七)當公眾需要了解、求證一些黨和國家有關政策的重要信息時,有64.5%的受訪者選擇的渠道是政府網(wǎng)站,59.7%受訪者選擇國家級新聞門戶網(wǎng)站。相比之下,選擇社區(qū)和論壇、商業(yè)網(wǎng)站、文獻資料數(shù)據(jù)庫、專家學者個人專欄的比例分別為17.4%、12.7%、12.5%和11.8%,而首選境外網(wǎng)絡媒體的只有5.2%。受訪者對媒體渠道的選擇偏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媒體的公信力,可以看出,關于國家經(jīng)濟社會政策和發(fā)展等方面的重大問題,絕大部分公眾還是更相信官方、權威媒體的宣傳和報道。

(八)受訪者對于維護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的重要性和互聯(lián)網(wǎng)管制的必要性有著較高的認同,認同度得分都在4 分以上,介于“比較認同”和“非常認同”之間(見附圖)。具體來看,“保護個人權利,需要健康、良好的網(wǎng)絡環(huán)境”這一說法,得到了80.6%受訪者的認同。有76.0%的受訪者表示“越是多元化的時代,網(wǎng)絡輿論的監(jiān)管越重要”,72.4%的受訪者認為“網(wǎng)絡的對外開放度越高,對其越應加強管制”。

(九)“依法依規(guī)的網(wǎng)絡管制,在任何國家都是必須的”得到了79.2%受訪者的認同。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所謂的西方國家有著高度開放的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的言論,只是一小部分群體的片面之見:本次調查中,有61.3%的受訪者都認同“很多西方國家,對互聯(lián)網(wǎng)的管制比中國要嚴”。另外,還有77.2%的受訪者認為“不受限制和約束的互聯(lián)網(wǎng)是最危險的”。

(十)81.4%的受訪者表示“每個人都應積極支持自己的國家”,78.4%的受訪者表示“為自己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員而驕傲”,81.5%的受訪者認為“國家未來的發(fā)展與自己休戚相關”,77.1%的受訪者“對中國未來的發(fā)展充滿信心”,84.0%的受訪者表示“每個人都應該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和文化”。這說明,廣大人民群眾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和認同感較高。

(執(zhí)筆:欒大鵬 董惠敏)

責編/周素麗 張寒(見習) 美編/李祥峰

第3篇:意識形態(tài)重要意義范文

    關鍵詞:幼林管理; 重要性; 措施

    為了維持生態(tài)平衡、保護和改善人類生存環(huán)境等需要,我國國土綠化事業(yè)取得了重大成就。全國森林面積達到29.25億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0.36%,森林蓄積量達到137.21億m3,人工林面積達到9.3億畝,繼續(xù)保持世界首位。為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及時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排除不利因子的干擾,提高造林質量、更好的鞏固造林效果。在造林后到郁閉前,對新造林要實行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其內容包括林地保護、松土、除草、培土、施肥、間苗定植、平茬、除蘗、修枝等,其中以松土除草為主。

    幼林管理在生態(tài)公益林建設中的重要性通過森林撫育可以大幅度提高造林綠化的質量效益,使現(xiàn)有資源發(fā)揮更大的生態(tài)、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

    1 幼林管理的重要性

    幼林撫育管理是保證更新造林成活成林的關鍵,造林后的初年,苗木以獨立的個體狀態(tài)存在,樹體矮小,根系分布淺,生長比較緩慢,抵抗力弱,任何不良外界環(huán)境因素都會對其生存構成威脅。苗木在這個時期必須克服它自身的和外界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才能順利成活。苗木成活后,幼樹逐漸長大,根系擴展,冠幅增加,對造林地的環(huán)境已經(jīng)比較適應,穩(wěn)定性有所增強,但某些環(huán)境因素的不良危害仍在繼續(xù),因而幼樹只有擺脫這種困境,才有可能保存下來,并進入郁閉狀態(tài)。因此,即使采取相應的撫育管理措施,改善苗木的生活環(huán)境,排除不良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對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促進林木生長和加速幼林郁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措施   2.1 松土除草   松土可以使板結的地表破碎,保蓄水分,增強土壤的通透性。除草的主要作用是除掉幼樹的競爭植物,使苗木順利成活;有時適當保留植穴周圍的植被,為苗木適度庇蔭,減少水分蒸發(fā),降低地溫。松土深度要適當,做到里淺外深,一般為5-10cm,干旱地區(qū)可加深至12~15 cm,甚至30 cm。除草松土應在幼樹生長旺盛期之前,一般從造林年度起連續(xù)3~5年,主要在一年中生長季的前半期進行。但植苗造林當年的第1次應盡量提早,并結合培土、扶正、踏實等工作進行。造林后,前1~2年的除草松土次數(shù)應多些,以后可減少為1~2次。松土方式可分為穴狀(塊狀)、帶狀和全面除草等,土壤比較干旱的陡坡和地表徑流比較嚴重的地塊,應采取魚鱗坑式的撫育方式。通過調查,造林當年不進行撫育的小班,成活率為50~60%之間,第二年不撫育的小班,成活率僅為20~30%,連續(xù)三年不撫育的小班,成活率幾乎為零。

    2.2 水肥管理   灌溉是造林時和林木生長過程中人為補充林地土壤水分的措施。目前主要用于干旱地區(qū)造林,大面積造林基本上都灌溉。每次的灌溉量,要依據(jù)樹種、林齡、氣候狀況和土壤濕度而定,要保證林木根系層處于濕潤狀態(tài)。山地造林要抓好造林季節(jié),在墑情好的時候及時造林,以有利于幼苗、幼樹垢生長。施肥分為基肥和追肥2種?;试谠炝智敖Y合整地施用。用作基肥的主要是有機肥料,有時也加施化學肥料,有機肥料的施肥量應根據(jù)樹種、苗齡、肥料種類以及土壤性質決定。追肥一般用化學肥料,追肥時要注意氮、磷、鉀肥的搭配。

    2.3 林木撫育  

    2.3.1   除蘗   這是除去植株干基部的萌蘗以促進主干生長的一項撫育措施,在造林后的1~2年內,應選留健壯、干型通直的主干,把其余的蘗條去掉,除蘗后要培土,以抑制萌芽條再生。

    2.3.2   間苗   采用群狀以及穴播、叢植等方法造林時,由于播種不勻或隨著幼苗的成長,致使苗木密集成叢,營養(yǎng)面積和光照條件不足,引起幼樹生長不良,必須在造林后間苗,間苗時堅持留優(yōu)去劣,控制間距,最好是在雨后或松土除草時進行。

    2.3.3   抹芽   這是為了促進幼林生長、培育好干形而采取一種幼林撫育措施。具體做法是,當幼樹的樹干上萌發(fā)的嫩芽尚未木質化時,將距地面樹高2/3以下嫩芽抹掉??煞乐桂B(yǎng)分分散,有利幼樹高生長;同時還可避免幼林過早修枝。

    2.3.4   修枝   修枝是根據(jù)不同林種的要求,人為修除枯枝或部分活枝的一種撫育措施,是調節(jié)林木內部營養(yǎng)的重要手段。最好選擇在晚秋和早春樹木休眠期進行,修枝強度以最大限度地促進林木生長為原則,不要過大或過小,避免撕破樹皮或切口粗糙而影響樹木生長。   2.4 幼林補植與保護   在造林后1~2年內,通過造林檢查驗收,對成活率低于85%的幼林均立即組織補植,補植力求用原樹種的大苗,使其與成活苗木的生長相近,有利將來林相整齊。

    幼林保護是造林后為保證造林成活成林而采取的保護性措施。“防”是基礎,“治”只不過是一種補救措施。近年來,由于國家在林業(yè)建設方面雖然做了大量的努力,也出臺了一系列的的封山育林措施,但是當?shù)厝罕娝枷胗^念落后,對生態(tài)保護觀念不強,牛羊管理混亂,對造林地形成很大威脅?,F(xiàn)在要大力宣傳生態(tài)公益林的重要性,讓廣大群眾了解生態(tài)公益林的重要性?,F(xiàn)在的幼林及成林,其不進行撫育管理,林分密度過大,林木的長勢衰弱,存在大量的被壓木、風倒木、風折木和枯立木,就會為病蟲害滋生提供條件和場所。在于保護幼林,使其免遭惡劣自然環(huán)境條件的危害和人為因素的破壞;在于檢查驗收新造幼林,加強造林質量管理。為了鞏固造林成果,實現(xiàn)林木速生豐產,必須貫徹“造管并舉”的方針,深入研究幼林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和不同樹種對環(huán)境條件的要求,并不斷改進、創(chuàng)新造林撫育管理技術。

    通過調查,山地造林由于氣候等各方面原因,造林成活率相對較低,尤其山地造林,出現(xiàn)年年造林不見林的不良現(xiàn)象,幼林撫育管理工作粗放、工作不到位是主要原因,要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首先嚴把造林質量關,努力提高造林成活率,其次要加強幼林管理工作,提高林地的保護能力,杜絕人畜破壞,適時進行擴穴培土、補植造林和割草除灌等撫育措施,確保造一片、成一片、綠一片。

    參考文獻

    [1] 徐高福,余啟國,孫益群,方建華,王曉五. 新時期森林撫育經(jīng)營技術與措施. 林業(yè)調查規(guī)劃,2010(05):67-69.

第4篇:意識形態(tài)重要意義范文

【關鍵詞】政治文化心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思考

引言:

當前我國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給予了高度重視,已將其列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建設工作核心內容。自改革開放后,我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市場開放程度不斷提高,使得社會環(huán)境日益復雜,人們思想觀念、認知能力、價值取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各方面需求也日趨多元化。在這種情況下,積極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政治文化心理產生著積極影響,能有效消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的質疑與障礙,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

一、政治文化心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義

(一)政治文化心理

政治文化心理概念最早提出于一九五六年,是美國政治學家布里埃爾?A ?阿爾蒙德在論文《比例政治系統(tǒng)》中提出的政治學概念,是指影響人們政治行為的心理因素,政治理想、政治評價、政治理念都是政治文化心理的表現(xiàn)形式[1]。倘若把政治體系分為:軟件部分和硬件部分,那么政治文化心理便屬于軟件部分,直接影響著政治思想、政治主張、政治認知、政治情感、政治價值、政治態(tài)度等多個方面,更關系政治參與熱情、政治行為標準等方面。因此,只有把握正確政治文化心理,才能形成正確政治觀和政治意識形態(tài)。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其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其價值取向,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是其價值準則。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促進民族進步有重要意義,對國家政治建設,精神面貌建設起著積極影響。因此,我國一直在積極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

二、利用政治文化心理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

從二者概念來看,二者間存在內在聯(lián)系,核心價值觀能為政治文化心理提供價值導向,而政治文化心理能為核心價值觀建設提供基礎支持。因此,應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利用政治文化心理優(yōu)化當前意識形態(tài)建設工作環(huán)境,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能力。然而,就目前來看,我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政治文化心理建設方面并不理想,基層人員對核心價值觀認同度低,導致政治文化心理支持體系薄弱。而且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在受到社會結構轉型沖擊下,使得踐行和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受到質疑,一部分基層人員政治情感、政治認知存在偏差。另一方面,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文化開放度的提高,社會環(huán)境日益復雜,人們思維模式和認知結構發(fā)生變化,導致政治文化心理受到?jīng)_擊,必然要對基層人員核心價值觀認同產生影響,造成非理性思維的產生[2]。顯然這非常不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建設,所以應采取相應措施,利用政治文化心理推動核心價值觀建設。具體建設工作開展中,應以培養(yǎng)中國式特色政治文化心理為起點,積極主動消除政治文化心理消極因素,增強基層人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感,使其正確理解價值觀內涵,推動意識形態(tài)建設,利用優(yōu)良政治文化心理引導基層人員價值觀,精心設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從基層人員關心的現(xiàn)實問題入手,科學設計教育內容,使其貼近時代、貼近生活,層層推進,潛移默化影響基層人員,促進基層人員健康政治文化心理的養(yǎng)成,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基層人員的政治價值取向。另外,在具體建設中要考慮到當前社會環(huán)境,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時代性,以不同需求點和不同思維角度為切入點,在實踐中挖掘典型,廣泛宣傳,通過網(wǎng)上形象展示,引導正確輿論導向,宣傳典范事跡,通過正能量弘揚政治文化心理,使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堅定基層人員理想信念,使其提高思想覺悟,認同核心價值觀[3]。另一方面,鑒于政治文化心理的理性思維與非理性思維對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影響,工作開展以“以人為”為基本原則,不僅要進行有效的教育調控,還要通過理性化指導方法,引導基層人員政治情感走向,從而進一步豐富基層人員政治認知渠道,使核心價值觀建設效能得到發(fā)揮。

結束語:

當前中國正處在經(jīng)濟發(fā)展關鍵時期,社會轉型不斷深入,社會環(huán)境日益復雜,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顯得十分迫切。因此,具體工作開展應利用政治文化心理,推動核心文化建設進程,促進中國式特色政治文化心理的形成,消除基層內部政治矛盾。

參考文獻:

[1]王彥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下的我國政治文化建設路徑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5,13(07):120-126.

第5篇:意識形態(tài)重要意義范文

1月21日,全區(qū)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呼和浩特市召開。1月20日,自治區(qū)黨委書記李紀恒對全區(qū)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扎扎實實地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為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現(xiàn)代化內蒙古、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李紀恒充分肯定了2016年全區(qū)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并向全區(qū)宣傳思想文化戰(zhàn)線的同志們致以誠摯的問候。他指出,2016年,全區(qū)宣傳思想文化戰(zhàn)線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qū)黨委決策部署,全面推進理論武裝、意識形態(tài)、核心價值觀建設、文化改革發(fā)展、對內對外宣傳、互聯(lián)網(wǎng)管理等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為全區(qū)各項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思想輿論保證和精神文化條件。2017年是全面貫徹落實自治區(qū)第十次黨代會精神的第一年,是實施“十三五”規(guī)劃的重要一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們將迎來黨的勝利召開和自治區(qū)成立70周年,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希望全區(qū)宣傳思想文化戰(zhàn)線深入貫徹落實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全面貫徹落實自治區(qū)第十次黨代會和自治區(qū)黨委十屆二次全會精神,切實增強“四個意識”特別是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牢牢把握“兩個鞏固”的根本任務,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有守有為、敢于擔當,持續(xù)加強理論武裝,著力壯大主流輿論,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深入開展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從嚴落實意識形態(tài)工作責任制,著力建強工作隊伍,扎扎實實地做好新形勢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為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現(xiàn)代化內蒙古、打造祖國北疆亮麗風景線營造良好輿論氛圍,以優(yōu)異成績慶祝自治區(qū)成立70周年、迎接黨的勝利召開。

會上傳達了全國宣傳部長會議精神,傳達了李紀恒對全區(qū)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批示。自治區(qū)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白玉剛出席會議并講話。

第6篇:意識形態(tài)重要意義范文

注重發(fā)揮思想引領、輿論推動、精神激勵的重要作用,深入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的領導權主動權。全面落實意識形態(tài)工作責任制要求,把意識形態(tài)工作納入黨建工作責任制,納入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目標管理的重要內容,納入領導班子成員民主生活會和述職報告的重要內容。

二、強化理論學習,確保理論武裝到位

一是制定學習計劃。分別制定了《縣民政局黨組中心組2020年度學習計劃》和《縣民政局黨支部2020年度學習計劃》,對學習時間、內容、人員等作了具體明確,形成了用制度管學習、促學習的良好格局。二是深化學習內容。認真落實黨組中心組學習、黨組成員上黨課、道德講堂、網(wǎng)上在線學習等學習機制,及時召開學習貫徹黨的精神、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及中央、自治區(qū)黨委、市委、縣委關于意識形態(tài)重要會議、文件精神的專題學習會議。三是豐富學習形式。通過版報、張貼宣傳畫、黨員微信群等多種形式,宣傳學習加強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意義,向全局黨員干部發(fā)放了《黨的文件匯編》、《學習講座》、《黨的報告學習輔導百問》等書籍進行集中學習或自學,提高黨員干部的四個意識,進一步強化意識形態(tài)的主體作用。

三、多措并舉,推進責任落實

一是深入開展“道德講堂”活動。倡導全局干部職工禮貌待人、微笑迎人、陽光服務,加強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yè)道德、個人品德教育,努力培樹文明標兵,引導民政人員樹立文明審計意識,進一步提升全體干部職工的思想品德意識,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推動文明單位創(chuàng)建工作深入開展。二是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以學習踐行雷鋒精神為抓手,廣泛開展學雷鋒志愿活動。積極組織干部職工到鄉(xiāng)村(社區(qū))開展“一對一”結對幫扶、“獻愛心、送溫暖”、“創(chuàng)建文明城市”和整治環(huán)境衛(wèi)生等志愿服務活動,積極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不斷激勵和引導干部職工積極向上、樂于助人的精神境界和價值追求,提升自身道德文明素質,塑造團結友愛、勤于勞動、甘于吃苦、樂于服務的審計形象。

四、抓好輿論引導,傳播凝聚正能量

一是把握導向,規(guī)范輿論宣傳。健全完善網(wǎng)絡意識形態(tài)工作機制,對一些苗頭性問題努力做到早預見、早發(fā)現(xiàn)。注重把握不同時期宣傳重點,提高輿論引導水平。對重大事件及突發(fā)性問題及時尤其注重提前介入,防患未然,特別注意掌握網(wǎng)絡輿情,牢牢掌握新聞報導主動權。二是強化載體,占領輿論陣地。今年投入資金,在大院內設置制作了5版宣傳櫥窗用以政策宣傳等,在辦公樓顯眼位置粘貼宣傳畫宣傳精神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風廉政建設、法治文化建設等內容,強化宣傳載體建設。三是健全防控體系。按照縣委的要求,安排人辦公室一名人員兼職聯(lián)絡員,積極參加相關網(wǎng)絡信息管控的知識技能培訓,規(guī)范網(wǎng)絡信息,提升管控信息的能力,適時開展網(wǎng)上正面宣傳引導,切實做到可管可控。

五、工作存在問題

雖然意識形態(tài)領域呈現(xiàn)出主旋律響亮、正能量強勁的積極向好態(tài)勢,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

(一)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思想認識存在偏差。沒有將意識形態(tài)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往往把意識形態(tài)工作作為一項軟任務,沒有真正擺上應有位置,一定程度上存在重視業(yè)務工作,輕視黨建工作的不正確想法,將意識形態(tài)工作作為軟指標來考慮,總認為一線工作是主要的,學習是次要的,只要有經(jīng)驗、有實干精神就可以把事情干好,而忽視了黨建理論對工作指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看不到黨建工作對業(yè)業(yè)務工作的促進作用,就黨建抓黨建,影響了黨建工作的健康發(fā)展。

(二)教育管理方式單一,黨員隊伍教育培訓有待加強。學用結合不到位,并不能完全用所學指導工作實際,實提高工作效率,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缺乏感染力和說服力,制度執(zhí)行不到位,致使黨員教育管理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黨員黨性不強,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發(fā)揮不夠明顯。

(三)意識形態(tài)陣地和人才隊伍的建設、管理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陣地意識不強,宣傳思想文化陣地薄弱,信息、新聞上稿數(shù)量不多,信息報送不夠及時、全面,對內對外宣傳力度還需要進一步加大,不能充分發(fā)揮宣傳款育、引導群眾的作用。

五、下一步工作計劃

(一)深入開展理論學習,與藍天行動等重點工作相結合。

下半年,黨支部更加注重干部職工的理論學習,并結合日常的實際工作,每月按照計劃組織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開展了集中學習和自學。重點學習了精神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內容,要求每個干部認真記錄學習筆記,做到了學習人員、時間、內容、檢查四落實。

(二)落實黨支部的“五化建設”,狠抓領導干部作風建設。

為貫徹黨支部的“五化建設,改進領導干部作風,切實提高管理水平,我們組織討論學習充分認識到實施精細化管理進行“五化建設”的必要性、重要性。我們對于各項辦事流程和服務細節(jié)進行了規(guī)范化,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制度,特別是在藍天行動和安全生產上狠抓現(xiàn)場稽查。在辦事流程上進行了簡化,做到真正積極的為群眾服務。將持續(xù)開展以中央八項規(guī)定為主要內容的整頓作風自查自糾活動,并加大了績效考核工作力度,提高了干部職工的工作責任心。加強政務黨務的公開,增加透明度。

第7篇:意識形態(tài)重要意義范文

課程標準 意識形態(tài) 思維方式 行事習慣

一、制度文化是課程研究的應有之義和全新視角

課程制度是聯(lián)系課程理論與課程實踐的橋梁,各種課程思想、課程理論和課程理念只有落實到制度創(chuàng)新上,才能推動課程改革向前進。同時,課程活動的本身就是一個關涉諸多不同行為主體、組織機構和各種規(guī)范的復雜系統(tǒng),一切課程活動都必須在課程制度規(guī)定的框架內開展。因此,制度是課程系統(tǒng)中不可或缺的“軟件”,對課程制度給予關注是課程理論研究的應有之義。制度文化是一種宏觀的新思維,它既體現(xiàn)在隱性的意識形態(tài)、思維方式、倫理、道德和社會傳統(tǒng)、習慣之中,也體現(xiàn)在顯性的法律、法令、規(guī)章、條例和約束機制之中。制度文化既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又有對象化、實體化的意義;它既是一種從文化的視角認識社會規(guī)范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也是一種具有實體內容和對象化的文化結構。

制度文化就是以制度為核心的文化,它的本質是規(guī)范性文化,包括非正式制度文化、正式制度文化和制度運行機制。其中非正式制度文化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無意識形成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倫理規(guī)范、道德觀念、風俗習慣等;正式制度文化指人們有意制定的各種政策、法規(guī)、條例等;制度運行機制指保障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正常運轉、發(fā)揮其功能的各種規(guī)范等。英語課程標準,是對英語學科的課程理念和課程設計的總體性規(guī)定,是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教科書編寫等方面的基本規(guī)范與標準體系;它對英語學科的課程改革具有定向性、規(guī)范性和標準性的重要意義。下面從非正式制度文化的視角分析英語課程標準研制中的問題。

二、非正式制度文化的視角下英語課程標準研制中的問題

1.從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觀層面看英語課程標準研制中的問題

阿普爾的課程文化觀認為,課程是主流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權力和意志的體現(xiàn),它實際上是一種官方知識、一種法定文化。課程的背后必然隱藏著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觀的控制[1]。課程領域是一個各種政治影響因素和意識形態(tài)互相競爭的戰(zhàn)場[2]。課程標準也不只是關于學校教育的知識標準的“專業(yè)文本”,更是某種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得以灌輸?shù)摹罢挝谋尽?。課程標準研制不僅是關于制定學校教育的知識標準的“技術性過程”,同時也是滲透著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的不同參與主體的權力較量和價值碰撞的“社會過程”[3]。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識形態(tài)處于核心地位,因為它可以蘊涵價值觀念、倫理規(guī)范、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等因素。價值觀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集中體現(xiàn),對人們的倫理規(guī)范、道德標準和風俗習慣等有直接的決定作用。因此,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構成了非正式制度文化的核心層面。從課程標準研制的動因與形成機制來看,英語課程標準研制存在以下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觀上的問題。

(1)英語課程標準研制動因中的霸權與控制

一般來說,課程標準研制的動因通常來自三個方面,即對學生的研究、對社會的研究和對學科的研究。這三方面的研究成果對課程目標的確定、課程內容選擇以及課程的實施與評價方式等都有很大的影響,課程標準的研制過程就是以這些研究結果為基礎或標準對知識進行判斷、選擇的過程。從理論上講,學生的需要、社會的需要和學科的需要都可以成為課程標準研制的緣起,但從我國及世界其他國家的實際狀況來看,社會的需要是主要緣由。而學生的需要和學科的需要只有在不與社會需要相沖突的條件下才有可能成為課程標準研制的推動因素。這種社會需要實際上并不是反映整個社會方方面面的需要,而只是社會支配階層特別是國家決策層的需要。因此,英語課程標準的研制根本上是在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的霸權狀態(tài)下進行的,它幾乎不可能逾越政府決策層的意識形態(tài)霸權和價值觀的控制。來自科研人員、教師、學生、家長和其他社會人士的價值訴求,只有在與政府決策層的價值取向一致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得到認可甚至在課程標準中有所體現(xiàn)[3]。

(2)英語課程標準研制過程中的沖突與妥協(xié)

課程標準的研制過程是指從課程標準研制工作正式啟動到新課程標準正式出臺的過程。英語課程標準的研制由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授權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選拔學科專家、優(yōu)秀教師等組建各學科課程標準研制組開展工作。首先,由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制定課程標準的整體指導思想、編制原則和工作計劃;然后,英語學科課程標準研制組在深入地調查研究和對新課程試驗結果總結的基礎上研制(修訂)出符合上述指導思想和原則的課程標準;最后,新研制(修訂)的英語課程標準要根據(jù)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咨詢委員會的咨詢意見和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的審議結果,經(jīng)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議通過后才能由教育部面向全國推廣實施。從英語課程標準的這一形成過程可以看出,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fā)展中心和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作為國家意志的忠實執(zhí)行者,規(guī)定或限定了課程標準的思想方向、研制原則等,是英語課程標準研制團隊的領導者和評審者;英語課程標準研制組實際負責學科課程標準的具體研究與編制,所以它在整個課程標準研制體系中處于執(zhí)行主體的地位。

啟動課程標準研制是社會支配階層的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觀的霸權和控制地位得以確立和鞏固的象征,但這絕不意味著課程標準編訂的具體過程中沒有矛盾與斗爭。因為有權啟動課程標準研制工作并對其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取向進行規(guī)定的是政府決策部門(國家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和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但實際參與研制英語課程標準具體工作的卻是由專業(yè)人員組成的英語課程標準研制組。而政府決策層與課程標準研制者是具有不同社會身份與文化屬性的兩種社會角色、兩種社會群類。政府決策層是“政治精英”,而課程標準編訂者則是“文化精英”,兩者之間在意識形態(tài)、教育觀、課程價值觀等問題上所持觀點必然存在差異。從政府決策者的角度看,作為受其委托的“法定知識”(課程)標準的制定人、作為社會支配階層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的代言人,課程標準研制者在編制課程標準的過程中不能不遵循社會支配階層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但從課程標準研制者的角度看,作為“文化主體”的課程標準研制者又具有獨立人格與文化自主的意識,未必會完全心甘情愿地“說別人的話”,而是會尋機表達自己的立場,設法把自己的價值傾向體現(xiàn)到課程標準之中去。而且,對于課程標準研制者來說,這的確是將自己的教育理想、課程理想轉化為實踐的大好機會。這樣,英語課程標準研制過程中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的沖突與斗爭便成為必然。在這種沖突與斗爭中,后者向前者做出妥協(xié)與讓步是必然的結果。因為新研制或修訂的課程標準都要通過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的審定才有資格頒布實施。英語課程標準研制者不得不根據(jù)審查結果對課程標準的文本進行改動以使課程標準最終符合政府決策層的意識形態(tài)與價值觀的要求[3]。

2.從思維方式與習慣層面看英語課程標準研制中的問題

思維方式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形成的一種持久的、穩(wěn)定的、普遍的、深刻的思維方法、程序和模式。它是潛藏在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背后的、認識和評價世間萬物的穩(wěn)固的思維定向狀態(tài)。這種思維定向狀態(tài)是從人們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逐漸發(fā)展凝固起來的,因而它不僅決定了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而且也決定了主體創(chuàng)造力的強弱及其釋放過程。習慣是在思維方式的決定下、在正式規(guī)則無定義的場合起著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作用的慣例或作為“標準”的行為[4],它也是非正式制度的重要構成因素。無論是在課程開發(fā)、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的實踐中,還是在不同視域的課程理論研究中,課程思維和習慣都是具有全局意義的決定因素。

(1)英語課程標準研制思維方式的“工學化”

課程作為一個自覺的研究領域形成于20世紀初的西方社會。當時正值資本主義社會的高速發(fā)展期,更高的生產效率是整個社會的強烈追求,隨之而來的是人們對技術、標準和科學管理的頂禮膜拜。在這種背景下,一些早期的課程研究者也逐漸將科學方法、科學管理思想和技術引入課程領域。課程開發(fā)中逐漸形成“工學思維”,即通過技術化、簡約化的方式,以期用最低的成本開發(fā)出高效的課程。在這種思維的支配下,課程開發(fā)又衍生出“技術――控制取向”和“概念――實證取向”兩種基本取向。前一種取向以博比特、泰勒等人為代表,主要追求課程開發(fā)的技術化方法;后一種取向以布魯納、施瓦布等為代表,主要側重于課程內容的科學化?!罢绨ㄋ疲赫n程領域從其胚胎期起,就潛存著工廠導向的特征。其名稱雖有改變,但課程思想中的邏輯仍然是輸入――產出、手段――目的的推理方式?!盵5]現(xiàn)在的課程研究者,因繼續(xù)持有這種工學思維而使課程開發(fā)的工學模式至今仍為課程編制的圣經(jīng)。這種工學思維表現(xiàn)在英語課程標準研制中,便是將英語課程標準的編制當作一種技術過程,認為可以通過技術發(fā)展來提高英語課程標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忽視了課程標準相關利益主體(教師、學生、家長等)的有效參與以及他們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復雜性,忽視了多元的社會文化對課程標準的影響。

(2)英語課程標準研制中的行事習慣:單一與對立

英語課程標準研制中的習慣是指由課程思維方式?jīng)Q定的,起著規(guī)范課程行為作用的慣例或準則。按照課程習慣對課程行為發(fā)生作用的結果的性質,可將課程習慣分為積極性習慣和消極性習慣。英語課程標準研制中的積極性習慣是指有利于課程標準民主地、科學地和有效地研制的各種習慣,反之就是消極習慣。由于長期處于計劃經(jīng)濟體制之下,同時深受前蘇聯(lián)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的課程開發(fā)領域逐漸形成這樣一種慣例――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的研制幾乎完全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學科教學專家和專職教材編制人員的職權范圍,完全只是政府行為。這種慣例必然導致英語課程標準研制主體的人員單一、學術結構性失衡,使課程標準的理論基礎變得狹窄、單一,很難使英語課程標準兼顧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學生的需要、教師的需求和社會的需求,最終使英語課程標準偏重社會中心或學科中心的價值取向,不符合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要求。并且,無論是在研究領域還是在課程開發(fā)特別是課程標準研制的實踐中,教育決策者、課程理論專家、學科專家和教師之間表現(xiàn)出一種習慣性的對立,都各自堅守各自的價值取向、學術立場和課程設計方法論等。英語課程標準研制是一項背負重大社會和歷史責任的工程,研制主體的單一性勢必違背課程設計民主化與科學化的要求,課程領域的對立習慣更有損課程開發(fā)特別是課程標準研制的健康進行,這些都是必須加以改變的。

課程標準是課程開發(fā)、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和課程管理都要參照的重要標準。由于課程標準研制是課程改革進程的起始點和基石,而且我國的課程標準研制是以國家為主導的,所以課程標準研制的制度建設在整個課程制度建設中有較強的示范性和帶動性,對課程開發(fā)制度建設、課程實施制度建設、課程評價制度建設和課程管理制度建設等都有一定的啟發(fā)、參考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課程標準研制的制度建設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制度建設甚至改革的進程與成效都有重大的影響作用。以上筆者僅從非正式制度文化的視角考察了英語課程標準研制在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思維方式和習慣、社會傳統(tǒng)等非正式制度文化的層面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正如非正式制度文化一樣是潛藏于課程標準研制的整個過程中,對課程標準的研究和編制都有重要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正視這些問題,是研究如何改善我國課程標準研制的制度文化建設的前提,是進一步提出相關對策的基礎。

――――――――

參考文獻

[1] 黃忠敬.意識形態(tài)與課程――論阿普爾的課程文化觀.外國教育研究,2003(5).

[2] [英]A.V.Kelly..課程理論與實踐.呂敏霞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7.

[3] 吳康寧.學校課程標準的社會形成.教育科學,2003(6).

[4] 盧現(xiàn)祥.西方制度經(jīng)濟學.北京:中國發(fā)展出版社,1996.

第8篇:意識形態(tài)重要意義范文

作為工具的攝影

自從攝影術傳入直到1989年,在這漫長的140多年間,中國的攝影所呈現(xiàn)出來的面貌,總體上處于一個零散的、非自覺的、簡單記錄的層面上。長期以來,用意識形態(tài)和沙龍攝影的評價體系去看待攝影,相對于國外攝影的發(fā)展而言,攝影在中國一直處于畸形發(fā)展狀態(tài)。

建國后的30年里,社會經(jīng)歷著強烈的政治動蕩,攝影一直是作為意識形態(tài)化的政治服務性的宣傳工具而存在的。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宣傳主流意識形態(tài)間或獲得相關之利益。其基本形態(tài),一為新聞攝影,所涉內容,無非政策貫徹、會議召開、經(jīng)濟繁榮、國家日常事務等等;二為所謂的藝術攝影,所涉內容,無非風花雪月人物肖像光影造型。上述兩種形態(tài)的圖像,構成了中國攝影30多年來存在和發(fā)展的基本格局。盡管所成的圖像不計其數(shù),以今天人們習用的價值觀點和審美觀點來看,卻是既見不到國民生命活動的真實狀態(tài),也不見攝影家面對外在世界種種物象之時個人獨有的視角和判斷。

走向審美的攝影

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開始,中國攝影藝術開始由“工具”向“審美”轉型。它強調攝影藝術和藝術家的本體地位,強調審美,強調攝影藝術的自身規(guī)律,強調攝影語言、形式和表達方式,強調藝術家的精英主義地位。它甚至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它可以擺脫社會、歷史、意義而獨立地存在。

在以往攝影家的意識中,攝影主要是作為記錄客體的一種媒介手段而存在的,比如常見的生活攝影、新聞攝影及藝術攝影。當然,所謂藝術攝影是強調審美的,一件攝影作品除了題材、技術作為衡量一件作品優(yōu)劣兩要素外,所謂的意境美感構筑著一件攝影作品品位層次的高低。盡管當代社會已經(jīng)進入一個相對高度發(fā)達的網(wǎng)絡信息時代,各種新思潮、新觀念不斷涌現(xiàn),社會結構與人的生存狀態(tài)發(fā)生了許多不容忽視的變化,但攝影界仍穩(wěn)如泰山,在從“攝”到“影”的流水生產在線不斷制造出大量雷同的旨在發(fā)表、獲獎的平庸之作。這些“美”、媚俗的攝影作品既毫無新意,又無任何觀念上的改變。近十幾年來,與當代文學、電影、戲劇以及藝術界相比,攝影界雖然也出現(xiàn)了個別有思想的“異端”,但總的來說,仍是一片“春風不度”的藝術荒漠。

攝影與社會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和電子時代的來臨,文化多元化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中國當代藝術進入到了一個不斷實驗、嬗變、發(fā)展的新境地。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后,更多的當代藝術家摒棄了帶有農業(yè)社會手工文化色彩的繪畫加入到媒體實驗的行列。裝置、行為、影像等混合媒介技術的應用已然成為前衛(wèi)藝術家習以為常的表達形式。在此情境中,攝影這種原本在藝術家的應用范圍中只作為記錄過程與結果的輔媒介,在新觀念以及當代電子文化的激發(fā)下,悄然轉化為可直接完成藝術家觀念設想的重要表現(xiàn)方式,由從屬的手段――副產品轉變?yōu)槌尸F(xiàn)觀念的主體,即作品本身。攝影這種從“手段”到“目的”(作品)的轉變是意味著攝影作為藝術在觀念上的根本性轉化――攝影從此具有了不同以往的觀念訴求。在這種觀念化的攝影作品中,攝影的審美功能理所當然地讓位于作品的觀念思想的表達,攝影由人人信手為之的“照相”抽身嬗變?yōu)榍靶l(wèi)藝術家從事精神創(chuàng)作活動的新媒介,進而使攝影由視網(wǎng)膜的藝術上升為思想的藝術,并在中國前衛(wèi)藝術實驗媒材變革中顯示出日益強大的力量。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公共藝術的重要社會功能之一就是通過藝術的途徑實現(xiàn)和保存社會對于自身的記憶。越是在信息爆炸、歌舞升平的時代,社會對于苦難事件的失憶就越是驚人的;而且更由于苦難事件的發(fā)生頻率之高,以及傳媒報道方式的扁平化,人們的心靈在苦難面前已趨向麻木。因此,當代公共藝術的重要使命就在于喚醒記憶、拒斥麻木,藝術家們以“記憶”為主題的創(chuàng)作就是一種重要的切入角度。此外,我們還必須看到,“記憶”并非僅僅是為了把苦難銘刻在人們的心靈上,同時還包含對歷史進步的認知與謳歌的極其積極的功能。

照相機已經(jīng)成為我們社會中具有重大意義的工具。它對客觀事物進行記錄的內在能力賦予其紀實的效能――它看起來既精確又公正。攝影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其重要性并不僅在于它具有潛力,而主要在于它具有能形成我們的看法、影響我們的行動以及解釋我們的社會這樣一種能力。

由于文化的差異以及歷史的原因,中國的攝影很難和西方的攝影發(fā)展階段簡單相對應。近二十幾年的中國攝影,似乎濃縮著攝影在整個人類歷史中的演變形態(tài)。攝影技術作為生成影像的一個重要技術,為影像傳播學的學科的形成基礎性框架,影像符號的大量使用對于提升傳播效果有著重要意義。當代中國攝影在社會生活中扮演著多重的角色: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宣傳工具、作為審美的一種手段、作為介入社會、創(chuàng)造文化的利器等。像大棚里生長的蔬菜,沒有經(jīng)過正常的風霜雪雨的洗禮,中國攝影暴露出種種先天的不足,例如形式語言的探討、攝影本體的定位、藝術與社會的問題,這些問題相互之間不是替代性的關系,而是交叉的關系,中國特殊的情況,決定了攝影界所面臨問題的立體性。

詩人夏爾?波德萊爾早在19世紀40年代就預見到生活環(huán)境將變化得越來越快,而且現(xiàn)代藝術的職責將是“表達我們新情感的內在真實美”。他所說的是我們的新情感。因為有新情感,就要發(fā)掘新的意識。波德萊爾知道一切領域將會有劇烈的調整,包括公共和私有的領域,藝術必將與它們保持一致。

第9篇:意識形態(tài)重要意義范文

一、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構建文化認同

全球化語境的背后是當代資本主義的市場邏輯?!爱敶Y本主義消費本身既是經(jīng)濟行為,又是文化行為,這早已不是尼采和韋伯意義上的文化了”。 即使是最悲觀的論述也不能掩蓋殘酷的現(xiàn)實:當藝術作品紛紛在市場運作中成為了被受眾購買、消費的文化產品之后,當影視作品被好萊塢進行全球營銷之時,作為受眾的我們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被培養(yǎng)成了“口味統(tǒng)一”的客戶。真人秀節(jié)目《美國偶像》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巨額的廣告收入更重要的是以其為模本的真人秀節(jié)目形態(tài)在全球蔓延。即使是在有著截然不同文化傳統(tǒng)的中國,觀眾們也津津樂道于《超級女聲》的冠軍人選。這種文化的假象生產出的是消費的欲望而非價值與意義。對此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yè)”理論早有論述:“當經(jīng)濟變成一種文化現(xiàn)象時,文化也變成了一種經(jīng)濟性的、市場的現(xiàn)象”。

藝術教育是大學教育活動的一個層面。其核心是以藝術的形式呈現(xiàn)文化的樣態(tài),于多元樣態(tài)中提煉具有民族特征的文化價值,進而完成文化認同的過程?!拔幕J同是指個體與社會在生活中參與性地、體驗性地繼承與發(fā)展某種或特定文化的過程。” 這其中涉及到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載體、受眾的審美習慣、審美心理等多層面的內涵。換句話說,文化是在不斷演進的歷史縱軸上進行的具有延續(xù)性的意義賦予和構建的過程。因此“對于特定時代的個體和社會群體來說,文化認同就是人們對于一種歷史性地進行著的‘生命意義構建活動’的參與過程”。 基于這樣的論述,我們可以理解作為海洋文明代表的雅典奧運開幕式表演必然不同于代表黃土文明的北京奧運開幕式演出。前者注重冷色調的運用和流線型的呈現(xiàn)方式,后者則是暖色調的調和與條塊狀的表現(xiàn)形式。藝術手法差異的背后是作為藝術靈魂的文化意識的不同。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不斷加劇,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過程已是歷史的必然。然而,伴隨這一必然過程的是強勢文化的文化霸權和弱勢文化的逐漸式微。對于這一現(xiàn)象,“文化普遍主義者認為,文化發(fā)展的指向必然是世界文化通過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推動而在經(jīng)濟活動中走向文化同一性,全球化必將導致人類文化實踐活動的理念預設和實踐指向變?yōu)橥惶刭|”。 而文化特殊主義者則強調“文化發(fā)展是在尊重各主體文化生態(tài)發(fā)展的自由的基礎上對自身文化價值和理論規(guī)范的獨特性認可”。 其實,關于文化特權和文化狹隘性的爭論早已有之。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多樣性公約》中,“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一項基本特征”、“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是文化的多樣性創(chuàng)造了一個多彩的世界”的論述得到了眾多國家的廣泛認可。《公約》對于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與尊重正反映出不同文化主體對自身文化價值認同的渴望與堅持。

二、 明晰自我與他者、社會的多重關系

藝術作品通常都帶有豐富而多元的意義,特別是其中的影視文本,因其最貼近生活、最具時代特征、最直觀反映社會現(xiàn)實與架構,使得影視藝術教育在價值賦予、意義解讀等許多層面都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時影視文本對于構建自我與他人、與社會的和諧的社會關系也具有重要意義。除了關注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之外,影視文本能夠更多的反映出某個特定時代背景之下社會的結構模型、成員關系、社會矛盾、價值沖突與對立,甚至對人性的解讀與剖析。因此,對于文本的詮釋和解讀有著更廣闊的社會學、人類學、哲學空間。以法國導演阿倫?雷乃的紀錄片《夜與霧》為例,“對當下某個時刻的任何描述,都會在實踐的延續(xù)中喚醒未來,其中永恒不變的是社會的責任”。 將一段影像放置于它所反映的時代,連續(xù)流暢的彩色鏡頭的講述與短促黑白的固定鏡頭交替,完成了在現(xiàn)實與歷史的時空中的對話、完成了從歷史旁觀者到現(xiàn)實的回歸。于是在對開放式的結尾的解讀中,“我們被告知:這種邪惡就潛伏在我們周圍,我們必須在自己的生活中警醒、同情并關注他人”。 這一文本解讀的過程正是明確自我與他人、與社會關系的過程?!拔摇辈皇仟毩⒌膯我粋€體,而是與他人命運息息相關的,是與社會脈絡一致的。只有認識到個體與社會的關系,才能“成長為一個為生活中至關重要的社會關系承擔義務、為了自己和他人分擔責任的社會人?!?這種基于文本分析的社會責任賦予過程是其他藝術形式教學過程中無法承載的使命。明確構建自我與他者、與社會的和諧關系及其意義正是影視藝術教學的特色。

三、 引入意識形態(tài)分析,構建社會品格

將意識形態(tài)分析引入藝術教學,特別是影視藝術的教學過程,旨在將影視文本放置于由歷史時展的縱軸和國家社會發(fā)展的橫軸構成的坐標體系當中。用宏觀的、歷史的、辯證的視角解讀文本和其中包含的社會意義?!耙庾R形態(tài)既可以作為一套沒有明確的政治涵義的想法被客觀地定義,也可以作為一種人們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語境中用以塑造自己和他人,同時也使某一集團大力提倡的觀念被嚴格地定義”。 所以在影視文本的解讀過程中引入意識形態(tài)分析能夠使一個社會的普遍共識、價值觀念得以宣揚。而這一過程正是達成社會共識、構成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

“文學不只是與那些普泛的和永恒的美,或者高尚的準則有關,更與產生它的意識形態(tài)的環(huán)境有著實際的糾纏不清的聯(lián)系” 。其他藝術類型亦然。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書中,馬克思“反對那種認為人們的思想觀念可以脫離社會的政治和經(jīng)濟的關系單獨發(fā)展成型的看法?!?實際上,“意識形態(tài)結構著現(xiàn)實本身”。為什么在1955年能夠產生《夜與霧》這樣具有深刻批判意識的紀錄片?這與戰(zhàn)后十年“反思、警醒”的社會思潮相關,也與物資匱乏的經(jīng)濟現(xiàn)實相關。正是由于具有了政治的、經(jīng)濟的、歷史的、人文的眼光,才使得一部藝術作品可以“回答社會問題和道德問題,而且,反過來用藝術關懷來引起歷史與道德的思考”。 而其中藝術關懷與道德思考的訴諸點正是尋求共識,達成一致。以促成愛國、忠誠、同情、責任、關懷等社會品格的穩(wěn)定和形成、構建公平、和諧的社會結構。

沿襲百年的美學傳統(tǒng),藝術教育離不開陶冶情操與體驗崇高。然而僅僅止步于審美體驗,是藝術教育功能與價值的缺失。以文學和藝術的形式詮釋和解讀屬于本民族的文化精粹,在文化價值的找尋中追求民族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是藝術教育的深層價值所在。與此同時,在社會共識的形成中,構建公平和諧的社會結構也是藝術教育,特別是影視藝術教育的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蒲震元、杜寒風,《美學前沿》,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版,52頁

2.張立保、黃偉敏,《全球化時代文化認同危機及其消解》

3.張旭東,《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西方普遍主義話語的歷史批判》,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59頁

4.張旭東,《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認同――西方普遍注意話語的歷史批判》,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59頁

5.楊柳新,《大學的價值觀教育與文化認同》,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年10月

6.楊柳新,《大學的價值觀教育與文化認同》,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8年10月

7.張立保、黃偉敏,《全球化時代文化認同危機及其消解》

8.張立保、黃偉敏,《全球化時代文化認同危機及其消解》

9.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多樣性公約》

10.美,桑迪?佛利特曼著,《紀錄無法表達的內容》,侯維雅譯,世界電影。第145期

11.美,桑迪?佛利特曼著,《紀錄無法表達的內容》,侯維雅譯,世界電影。第145期

12.美,桑迪?佛利特曼著,《紀錄無法表達的內容》,侯維雅譯,世界電影。第145期

13.英,丹尼?卡瓦拉羅著,《文化理論關鍵詞》,張衛(wèi)東、張生、趙順宏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82頁

14.英,丹尼?卡瓦拉羅著,《文化理論關鍵詞》,張衛(wèi)東、張生、趙順宏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83頁

15.英,丹尼?卡瓦拉羅著,《文化理論關鍵詞》,張衛(wèi)東、張生、趙順宏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