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小學生智慧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智慧;生成條件;課堂建設
在我國基礎教育階段,課堂教學依然是中小學教育活動的基本構成部分。作為學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場攻堅戰(zhàn),課堂教學改革能否凸顯動態(tài)生成的教學過程觀,能否彰顯學生的生命價值和意義,能否突出學生獲取知識的積極主動態(tài)度,關系到課程改革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小學語文課堂中生成教師教學智慧的研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來的。
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促進教師教學智慧發(fā)展的前提
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和推廣,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構建“平等、和諧、互助”的新型師生關系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新型的師生關系,從學生主體的認識特點出發(fā),教師從三尺講臺走進學生,從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長者身份變?yōu)榻虒W活動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在傳統課堂教學中許多原先由教師完成的工作現在可以交給學生來完成,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協助者和促進者;智慧的教師有能力迅速解決課堂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日本學者佐藤學指出:“學習不是授受知識技能的個人活動,而是個體參與知識技能所聯結的共同體的實踐,是文化共同體的開成與個體成長相輔相成的過程?!闭n堂教學中的師生原本就是“學習共同體”,需要彼此共同承擔促進雙方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責任。師生關系平等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不會是“預設”的活動,而是師生間、生生間的現時演練,這種演練體現出師生間交往互動、共同進步的熱情與熱誠。教師的教學智慧也即在這演練過程中,得以不斷地展示和積淀。
教學規(guī)律的總結積累——促進教師教學智慧發(fā)生的基礎
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隨機地機靈處理不可預測的突發(fā)狀況和偶然事件,這種隨機行為實際上就是教師展示出來的教學智慧,教師的教學智慧能化解窘鏡,能解決意外難題,保證了課堂教學目標順利完成。面對意料之外的突發(fā)事件,課堂中教師教學智慧的發(fā)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這并不說明教師教學智慧的生成是隨機的、是沒有規(guī)律可循的。相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記錄且細細體會自己所遭遇過的每一次處理不可預知的教學事件的經歷,日積月累,教師一定會從中有所收獲的,也就是說,小學語文教師平時越注意對教學規(guī)律的總結和積累,越能很好地在課堂中體現教學智慧,比如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規(guī)律、教學與發(fā)展辯正統一規(guī)律的掌握。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統一存在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兩者相輔相成,離開了智力因素的輔佐,非智力因素就不可能存在,而智力因素的開發(fā),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參與。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與發(fā)展是相互促進,教師不僅向學生傳授書本知識,同時也須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即知識與技能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比如,教師預先給學生們布置作業(yè),可以說明其很重視對學生們智力因素如創(chuàng)造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的培養(yǎng)。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啟發(fā)學生勤于思考、善于觀察、就某一論點暢所欲言,說明其有意地對學生們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鼓勵大家從實際出發(fā),大膽設計,勇于創(chuàng)新。
課堂情境的建構——促進教師教學智慧生成的平臺
課堂情境是師生從事課堂教學活動時所必需的教學背景,課堂情境的建構是保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順利進行的必不可少的環(huán)境,它可以充分表現為師生間教與學的狀態(tài)、情感與情緒交流的方式,以便師生達成共識。良好融洽的課堂教學情境不僅為師生之間在知識、情感、行為等方面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臺?;踊钴S的課堂情境意味著和諧的師生關系、積極的學習氛圍、融洽的合作學習方式,它是促進小學語文教學順利進行的場所,也是促進教師教學智慧生成的外部條件,可以有效地激勵教師教學智慧的自主發(fā)展。
創(chuàng)設有效的課堂教學情境,需要教師展示其教學智慧,同時,課堂教學情境的建構也有利于教師教學智慧的生成。
師生共同構筑教學情境,使課堂迭起,師生彼此引領成長。比如,在講授《狐貍和烏鴉》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以文中角色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真實地融入于文中情境;接著,教師根據學生們的認知情況和當時的教學狀況,倡導大家進行相關的辯論,這說明教師能敏銳地捕捉到有價值的課堂信息,并加之利用,尋找新的順應課堂教學的契機。教師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的構建教學情境,無疑為自身教學智慧的生成筑就了平臺。教師從中體會了成就感,收獲了幸福感,會激勵教師更加富有熱情和激情地進行后續(xù)的課堂教學活動;這充分彰顯了教師的教學智慧,
有經驗的小學語文教師懂得智慧性地教學,他們會積極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適宜的課堂情境中學習,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才會變得活躍,才會靈性地進行學習;而教師也會從中收獲啟發(fā)和教育,其教學智慧的價值追求也自然而然地實現于課堂實踐中。
綜上,充滿教師教學智慧的小學語文課堂,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注重讓學生“感受過程,習得規(guī)律,發(fā)展智慧”。也就是說,智慧型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目標的達成上,重視“層次性”和“生成性”;在教學資源的遴選上,重視“針對性”和“發(fā)展性”;在教學策略的運用上,注重“合作性”和“開放性”;在設計教學程序時,要盡可能地處理好傳授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小學語文教師重視對學生傳授知識、指導認識,關注課堂教學原則和教學策略的選擇,這都是教師教學智慧在語文課堂教學的彰顯。
參考文獻:
.isn.net/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問題;作用
一、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開課情況分析
農村中小學藝術課的開課率較低,即使開課大部分也只是局限于唱歌和圖畫。少數學校,即使有了專業(yè)藝術教師,也存在藝術教育課程被嚴重擠占現象。藝術課由文化課替代。
(二)藝術教師情況
農村中小學藝術教師配備情況遠低于城鎮(zhèn)學校,師資嚴重缺乏且多為兼職,專職和專業(yè)的藝術教師甚少。
(三)藝術辦學條件
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總的來說:農村不如城鎮(zhèn)、美術不如音樂、小學不如中學。大部分農村學校沒有畫架、畫夾、顏料、紙筆等美術教學用品,音樂教學設施也很簡單不完善。
二、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的重要性
(一)使中小學生的感性思維得到發(fā)展
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就像一對孿生兄弟,它們是完整理想人格的構成要素,統一于一個整體中,它們都要通過教育來發(fā)展完成統一。感性是內心的、來自心靈內部;理性是邏輯判斷的、來源于大腦的思考。像小學語文、數學、自然等基礎課程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重視學生的智力發(fā)展,對理性思維的考察是從邏輯的、思維判斷的角度去評價,這種模式培養(yǎng)出來的中小學生只是智力和思維得到了發(fā)展,在考試中可以得到很高的分數,但他們失去感性的理解,不懂得審美,不懂得欣賞生活。而藝術教育本身就是注重對生活的觀察,鍛煉學生的感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美的眼睛。素質教育時代我們必須注重對學生德、體、智、美全面培養(yǎng),中小學生沒有發(fā)現美的感性思維又怎能更好地全面發(fā)展呢?所以,藝術教育對中小學生非常重要。
(二)藝術教育可以啟迪中小學生的智慧
智慧不等于智力,智力可以通過考試來評價,而智慧是指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智慧是不可通過測試來測量的。在藝術教育中蘊含著在實踐中處理現實問題的智慧,而這種智慧是很難通過學習理論知識獲得的,智慧對于學生以后的工作、生活也有著積極的影響。一個人的智商很高并不代表他的智慧就很高,智慧有時比智力還重要,智慧的增加可促進智力的發(fā)展,而智力的提高并不代表智慧會增高,甚至會壓制智慧的成長。藝術教育恰恰就可以使人增長智慧,如:文學戲劇作品、美術寫意作品和音樂舞蹈作品等作品都體現著深刻的智慧。
(三)藝術教育可促使學生人格的完善
在藝術教育中無處不蘊藏者生活的真、善、美。藝術教育能使中小學生懂得感恩,使人善良因善是藝術的品格之一,無論是在藝術創(chuàng)作還是欣賞中,藝術作品都能引起人的共鳴。藝術教育還可培養(yǎng)主體的愛美心,有了愛美心就會產生愛德之心和愛智之心,這樣就有助于建立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和諧關系,使學生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進而使自己成為一個心靈高尚的人。
三、結語:
農村中小學由于各方面配備不齊全,使藝術教育不能全面開展,在素質教育時代,使得農村學生與城鎮(zhèn)學生的差距進一步拉大,十分不利于農村孩子的發(fā)展。在經濟發(fā)展不斷提高的同時,農村也應共享改革成果,農村藝術教育問題必須引起各界的關注和幫助,我們期待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李進平.貧困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問題及對策[j].教育革新,2009(10)
[2]蘇海英.如何加強農村中小學藝術教育 [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0(01)
[3]許中偉.緩解農村中小學藝術師資緊缺矛盾之我見[j].藝術教育,2007(02)
關鍵詞:有效;提問;智慧;金鑰匙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9166(2010)023(C)-0124-02
作為語言知識傳授的英語課堂教學,并不是簡單的教師向學生輸出信息,學生單純接受的過程,而是師生雙邊活動的過程。課堂有效提問是指能引發(fā)學生產生積極的心智活動并作回答反應的信號刺激,是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合適的課堂提問,也是一門藝術,它往往能把學生帶入一個奇妙的問題世界,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和途徑,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得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一、優(yōu)化案頭設計,激發(fā)學生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教師的提問要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他們有了學習的原動力,就能提高他們的學習熱情,初中英語教師必須牢牢把握這一規(guī)律。為此,教師必須從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出發(fā),引人入勝地、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啟發(fā)性的問題,用科學的、藝術的、生動的語言,吸引學生去積極思維。如在講到《Go for it 》九年級Unit 6“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導入第一課時,采用先讓學生聽一首學生非常熟悉的音樂,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問:Do you like this piece of music?然后陳述自己的觀點,I like music that is gentle.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論,在很濃的學習興趣中轉入正題。積極的學習容易使學生嘗到勞動和收獲的快樂。而學習的進步是進一步積極學習的有力的強化物。
二、明確提問要求,把握提問時機
教師提問時只有分階段、分時機提問,才能達到最佳效果。中學生有時對學習的知識指向目的不太明確,所以有些問題可以在學前提問,即在講授新課之前,問一些引導性、啟發(fā)性的問題或者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引起他們強烈的興趣,使他們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學習。例如在教九年級Unit 5第一課時導入新課時,我先收集一些學生的學習用品,如notebook,dictionary,pen,backpack,etc.用我自己的錢包問學生:What’s this? Whose is it? 學生回答:It’s a wallet. It is yours. 然后我引出新的句型:Yes, it belongs to me. 接下來用學生的物品來問:Whose is this notebook?導入本節(jié)新的內容:表示猜測的詞must, can, may, can’t. 通過這種問答形式,學生很容易進入狀態(tài)。有些問題要在學中提問,即在講授的過程中提問,可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比較難的語言現象。在閱讀課中尤為可行。如在教九年級Unit 6的Reading 中,等新課導入之后可以先問學生兩個問題找出Main idea:How many people are talking in the passage?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然后read again完成下列表格。
再讀第三遍,做以下True or False題目:
(1)Peter prefers too much fried food.
(2)Tony doesn’t eat sugar.
(3)Some types of oil are bad for us.
(4)Laura eats meat.
(5)Burnt barbecued meat might cause cancer.
通過教師的課堂指導和評論,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和技能。而初中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的階段,所以一些需要進行歸納概括的抽象問題要在學后提問,如九年級Unit 8 Section A 3a教完后,給學生這樣一個問題:Do you like to be a volunteer? Why? What can you do? 可以幫助學生對課文進行歸納和總結,加深印象,鞏固知識。
三、把握問題難度,滿足個體需要
維果茨基關于認知心理學的觀點認為,人的認知水平可分為三個層次:“已知區(qū)”,“最近發(fā)展區(qū)”和“未知區(qū)”。人的認知水平就是在這三個層次見循環(huán)往復,不斷轉化,螺旋式上升。所以課堂提問不宜停留“已知區(qū)與未知區(qū)”,,即不能太易或太難,問題太易,學生不用思考就能回答,起不到發(fā)展學生思維的作用;問題太難,學生思考不出,就會挫傷他們的積極性和自信心,讓比較聰明的和自信的學生回答稍難一些的問題;讓缺乏自信的、需要鼓勵和幫助的學生回答稍容易的問題。比如在學習《Go For It》八年級上的Unit 1時,可以為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問題:Will people have robots in their house in a hundred years?(適合中下學生)What will robots do in a hundred years?(中等學生)What will robots be like in a hundred years? What will happen if there is a robot in every house?(適合中上學生)。這樣,程度好的學生會對英語越來越感興趣,認為還有很多知識要學習;程度差的學生會對英語的學習越來越有信心,更加努力地學習英語。
四、鼓勵學生提問,促進師生互動
宋代著名學者朱熹提出了“讀書須有疑”的觀點,他主張讀書要善于提出問題,要窮根究底。他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庇纱丝梢?學習就是一個從“無疑―有疑―無疑”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增長了,能力也就加強了。疑是思維的開端,是創(chuàng)造的基礎,勇于質疑、勤于質疑、善于質疑是一種良好的思維習慣。如教學《Go for it》九年級Unit 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 section A 第一課時,通過展示各地迷人的風光圖片,創(chuàng)設去各地旅游的情景,直觀地呈現新詞,讓事先預習好的學生有展示自己的平臺,教師在闡述自己的預測之前,讓學生有充分的空間去猜測,給他們真正的“說話權”和“提問權”。因此,在英語教學中一個明智的老師不但要把“釋疑”作為天職,更要善于激發(fā)學生思考,多思善想,質疑問難,從被動的“啞巴英語”轉為主動的用英語交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促進了學生會參與、會發(fā)現、會運用、會創(chuàng)造,使學生全面、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作者單位:黃巖新前中學
作者簡介:王君玫,女,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qū)新前中學,本科,中學一級,從事英語教學。
參考文獻:
[1]保羅・D.埃金(美).《課堂教學策略》.教育科學出版社,1990.7.
[關鍵詞]負擔;減負;全面;適度;和諧;發(fā)展
“減輕中小學生課業(yè)負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边@是主席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各地紛紛貫徹落實了這個精神,我校通過“減負提質、和諧發(fā)展”研討,學校素質教育上了一個新臺階,教師真正認識到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教育要對學生的一生負責。但有些地方還存在著學生課業(yè)負擔過重現象,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已成為當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大障礙。究其原因,是對學生負擔缺乏科學的理發(fā)認識,對學生負擔過重現象缺乏準確的把握,致使在具體操作上走入誤區(qū)。故此,筆者就如何理解學生負擔及減負問題談幾點膚淺的看法。
什么是學生減負擔?這關系到當前減負認識、操作策略,以及哪些該減哪些不該減,甚至哪些該加哪些不該加的前提性理論問題。我們認為,所謂學生負擔就是為了達到學生自身素質全面發(fā)展的目的所應該承擔的全部任務和責任。
作為學生應該承擔學習任務和責任,因此就應該有負擔。學生負擔應該具有雙重性,即“面”性和“度”性?!懊妗毙允侵肛摀娜嫘?,要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身體和心理、學習和生活、動手與動腦等各方便健康、和諧地發(fā)展。學生只有全面承擔全面的負擔,才能落實學校全面的要求,使學生達到素質綜合提高的目的?!岸取毙允侵肛摀哂幸欢ǖ南拗菩?,要使學生負擔合理、科學地平衡、和諧發(fā)展。如果超過了一定的“度”,就成了過重的學業(yè)負擔,學生就不再是學生發(fā)展的力量,反而會阻礙學生的成長,摧殘學生的身心健康。小學階段如果扼殺了兒童時代那種天真活潑浪漫的生命特征,影響了學生正常的身心發(fā)展,我們就認為是過重的學業(yè)負擔。例如,多遍反復地機械性抄寫,造成學生上肢關節(jié)的僵化:在校時間過長,家庭作業(yè)過多影響學生應有的作息和睡眠;教師超過課程標準的過高要求和和教師嚴厲的處罰方法,造成學生學習期間過重的心理壓力,產生了過度的焦慮等等;相反,如果我們對學生能力許可范圍內的負擔不加分析地予以減輕,勢必要降低對學生的要求,降低教育質量。教育研究家肖川曾經說過:“學習負擔過輕也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如果缺乏足夠的智力負荷、缺乏理智的挑戰(zhàn)和認識的沖突,學生的精神世界也不會變得豐富和深刻?!笨梢娙?、適度的學生負擔對人的成才將起到很發(fā)地促進作用。
從我國中小學生負擔過重問題看,主要是片面性的負擔過重,即以智育為核心的單方面負擔過重,不是德、智、體、美、勞等的全面負擔過重,這種片面性的負擔過重,致使中小學生的各種素質發(fā)展不和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智育負擔過重,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等負擔過輕。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的全部素質包括身心兩個方面,除了智育之外還有體力、情感和意志,與人的完整素質相適應的教育必須是全面的教育,充分發(fā)揮德、智、體、美、勞的整體功能。然而,我國中小學教育在考試“指揮棒”的引導下,把本來就過重的負擔又片面指向了智育,造成負擔嚴重超荷,而其它各育的負擔相對不足。不僅如此,負擔不足的德育、體育、美育、勞動技術還帶有智育化的傾向,有德無才是庸才,有才無德是害才,有德有才無體是病才。學校應該是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和諧發(fā)展的場所。
第二,學習負擔過重,生活負擔過輕。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發(fā)展的人,有權利體驗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部生活歷程,體驗作為人的全部生命意義。只有教育不斷適應兒童的本質。兒童不斷適應教育的引導時,學生的學習才是完善的學習。當前,我國一些中小學生除了睡覺、吃飯和走路之外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功課中度過的。他們有念不完的書、做不完的題、記不完的概念、公式定理,他們幾乎成了學習的機器,與學生的學習負擔相比,一些學生的生活幾乎沒有負擔,衣來張手,飯來張口,他們在生活中是“小皇帝”。這種“小奴隸”與“小皇帝”之間的強烈反差,已昭示了學生片面性負擔過重所帶來的不良后果,適當增加生活負擔,減輕學習負擔勢在必行。
第三,動腦負擔過重,動手負擔過輕。以人類發(fā)生的意義說,人的智慧是隨著手的解放和腦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的。從個體智力發(fā)展看,也是接觸外部對象動作和內部智慧動作獲得的,而且動作智慧是言語智慧發(fā)展的起點和基礎。俗話說“心靈手巧”就是人協同發(fā)展的理想境界。中國學生在用腦方面常常是外國人的對手,但在實踐能力、搞科研題目上往往不及一此外國學生能力強。減少動腦負擔、適當增加我國學生動手操作負提提升綜合素質,已迫在眉捷。
【關鍵詞】 中小學;音樂教育;重要性;作用
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從古至今人類都離不開音樂。人類的文明,人類的教育更離不開音樂教育,而中小學音樂教育是最有效、最直接、最普及的音樂教育途徑。
一、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1、進行音樂教育的意義
(1)音樂教育有助于中小學生注意力、智力的發(fā)展。 在音樂教學中,通過老師演唱歌曲、演奏樂器等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使學生全身各個器官都可以活躍起來,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同時,對學生記憶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幫助。音樂教育也是促進學生智力發(fā)展的重要課程。
(2)音樂教育有助于中小學生緩解學習壓力,減輕心理焦慮。心理焦慮和恐懼,是當前中小學生比較常見的心理問題之一。音樂教育通過放松學生大腦,調整學生情緒,可以有效地緩解學生這種學習壓力,減輕心理焦慮。音樂教育是一種非功利性教育,它的課堂氛圍輕松愉快,使學生暫時忘卻學習煩惱,放松緊張的神經。
(3)音樂教育有助于中小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F在的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缺乏創(chuàng)造力,沒有創(chuàng)新。而音樂課程里很多環(huán)節(jié)對中小學的思維創(chuàng)新有很大的幫助,通過音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藝術想象和思維聯想,為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打下很好的基礎。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啟發(fā)而來的?!币魳房梢允谷颂兆砥渲校a生各種靈感,所以說,音樂對中小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有著很大的作用。
2、利于學生對音樂教育的認識
人類在很早很早以前就開始認識音樂教育。古希臘的柏拉圖,我國的孔子等,都把音樂教育作為提高受教育者素質的不能忽略重要途徑。他們的一些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音樂教育,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項塑造“人”的工程。它具有喚醒、聯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它通過對人審美能力的民掘和培養(yǎng),通過建構人的審美心理結構達到人的心靈陶冶和人格的塑造。人需要音樂,同樣培養(yǎng)人的教育也需要音樂。人的全面發(fā)展內涵之一就是理性與感性或理智與情感的協調發(fā)展。只重理性發(fā)展而不重感性發(fā)展的教育不能算是全人的教育。音樂教育作為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能有效地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促進學生感知情感、想像等感性方面的健康成長。
3、利于學生了解音樂課程的價值
(1)審美體驗價值。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于通過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chuàng)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fā)揮,以利于學生養(yǎng)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2)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價值。創(chuàng)造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音樂創(chuàng)造因其強烈而充滿魅力。在音樂課中,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chuàng)造活動,能夠激活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chuàng)造沖動,在主動參與中表現他們的個性和創(chuàng)造才能,使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fā)揮。
(3)社會交往價值。 音樂在許多情況下是群體性的活動,如齊唱、合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這種相互配合的群體音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以音樂為紐帶進行的人際交流。成功的音樂教育不僅在學校的課堂上,而且也應在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中進行,對社會音樂生活的關心,對班級、學校和社會音樂活動的積極參與,將使學生的群體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得到鍛煉和發(fā)展。
(4)文化傳承價值。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學生通過學習中國民族音樂,將會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華夏民族音樂傳播所產生的強大凝聚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學生通過學習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將會拓寬他們的審美視野,認識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熱愛。
二、音樂教育的作用
音樂是一門具備特殊知識和獨特技能的學科,在面向每一個人的教育中,音樂是不可缺失的組成部分。其音樂教育的作用表現在第一,音樂教育無國界,接受音樂教育能讓我們更好的進行交流和傳播思想,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第二,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可以“帶動人的感受性,提高人的欣賞力,拓展人的音樂視野”。第三,好的音樂教育能充分的發(fā)揮學生創(chuàng)造力,使在其他課程領域存在學習困難的學生,發(fā)現其才能,在音樂或者其他方面獲得成功。第四,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可以讓年輕人認識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全是量化和客觀的,世界上的許多領域,需要給予主觀的處理。
總之,音樂教育不是可有可無的,不是沒有用的,它是學生素質教育中不可替代和忽視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學生素質全面提高的重要手段。中小學生剛好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他們感情需要強烈,情緒多變,感情也不夠成熟,不夠穩(wěn)重,所以,特別需要通過音樂教育得到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中小學音樂課可以滿足他們的情感需要,使他們的情感變得更加的豐富和深刻,可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對中小學生的性格的形成,更是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中小學音樂教育應該受到重視,必須受到重視。
【參考文獻】
[1] 劉沛.音樂教育的實踐與理論研究[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 白娟.淺析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意義[J].消費導刊,2009(9).
[3] 范曉君,王朝霞.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M]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9.
[4] (美)哈羅德·艾伯利斯,(美)查理斯·霍弗,(美)羅伯特·克勞特曼著,劉沛,任愷譯.音樂教育原理 [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
[內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小學是基礎,中學是關鍵。小學畢業(yè)生向初中過渡,兩個不同的群體呈現不同的認識能力及個性傾向,而兩類不同的學習環(huán)境、教學方法、教學要求又往往使相當部分學生的學習習慣,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出現斷層。因此,針對中小學生的不同特點,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連貫地進行素質教育,使學生在思想品德、文化知識、身心健康等方面得到和諧的發(fā)展,是個重要課題。
一、應持之以恒進行啟發(fā)式教學
學生獲得知識離不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堅持啟發(fā)式,教會學生掌握開啟知識寶庫鑰匙的能力。這種能力被人稱為“智慧窗戶的注意力、智慧眼睛的觀察力、智慧倉庫的記憶力、智慧中樞的思維力、智慧翅膀的想象力、智慧升華的創(chuàng)造力”。17世紀西方教育家夸美紐斯也非常注意開發(fā)學生的智力,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觀察力、思考力和把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的培養(yǎng)。
小學語文的教學內容,主要有聽、說、讀、寫幾方面的要求。朗讀能力的形成除長期堅持朗讀訓練外,最重要的一條是讓學生體會文章的含義,理解句、段、篇之間的聯系,能歸納段意,概括中心。教師在教學上要注意貫徹啟發(fā)原則,講讀課文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注重問題的階梯性,引導學生循序漸進,了解課文“寫了什么”,“怎樣寫”,“為什么而寫”等,促進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在小學就堅持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語文素質的訓練,到中學后,仍然堅持,使之進一步完善,深化和發(fā)展。
二、應持之以恒地進行情感教學
情感是聯系師生心靈的紐帶,是課堂教學的劑,是陶治學生道德情操的甘露。語言教學應持之以恒地進行情感教學。朗讀,要讀出抑揚頓挫的語氣,講讀要把全班同學帶入課文所體現的境界中去。如教《桂林山水》,能把學生帶入“人在畫中游”的美麗畫卷,得到一次美的享受和一次熱愛祖國美好的山河的德育熏陶,才是成功的情感教學。
三、持之以恒地進行第二課堂活動
第二課堂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一部分,它側重于實踐,是綜合知識的運用,與課堂教學同時開發(fā)大腦功能,培養(yǎng)和發(fā)展各種能力。它能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使學生接觸社會新信息,獲得新知識,擴大知識面,從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獨立性。
開展課外活動,應針對中小學生不同年齡段的愛好和特點,因材施教,內容要豐富多采,形式要靈活多樣。
心理健康是現代健康概念的重要內涵,是中小學生接受教育及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前提,也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隨著我國獨生子女群體的日益擴大,中小學生中產生心理障礙的人數呈上升趨勢。根據近年來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會發(fā)表調查報告表明,全國中小學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心理衛(wèi)生問題的檢出率愈來愈高,并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相當一部分學生存在著學習、考試、人際交往、青春期心理適應等方面的困擾。因此,中小學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一個引起普遍重視和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學校體育活動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尚在探索之中,2000年12月,教育部頒發(fā)了新制定的《體育與健康教學大綱》,在新教學大綱里,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體育與健康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充分地體現在學校體育課程教學目標之中,這為學校體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論與實踐依據。本課題從學校體育學科發(fā)展建設角度出發(fā),運用體育學、保健學、身心醫(yī)學、教育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和鍛煉心理學的理論知識與研究成果,采用文獻資料研究、社會調查、專家訪談和比較分析等研究方法,來探討學校體育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影響的積極效應和促進作用,試圖為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深化學校體育教育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供依據。
2心理健康的內涵及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健康(mentalhealth)是一個極為復雜的動態(tài)過程,其內容極為豐富。根據國內外學者的論述和學生心理發(fā)展的特點,我們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會環(huán)境中的個體,在高級神經功能正常的情況下,智力正常,情緒穩(wěn)定,行為適度,人格完整與協調,能順應社會,具有較強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并與社會保持同步,是一種生活適應良好的狀態(tài)。心理健康標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目前尚未有權威的定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綜合國內外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以及根據中小學生具有的特征、特定的社會角色的要求與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論,我們認為,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大致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正常的智力發(fā)展水平;(2)能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3)恰當的自我認識能力和評價能力;(4)能保持對學習較濃的興趣與求知欲望;(5)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情良好;(6)能保持良好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7)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8)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3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務與功能
根據教育部《關于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的文件規(guī)定,我國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學生承受挫折,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二是對少數有心理困擾、心理疾患或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心理咨詢、輔導與行為矯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促進和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2)開發(fā)智力,促進能力發(fā)展;(3)提高德性修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品德;(4)培養(yǎng)學生主體性,形成完善的人格;(5)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提高社會適應能力;(6)有助于學生身體的健康發(fā)展。
4我國中小學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原因分析
我國當代中小學生具有眾多的優(yōu)良個性品質,如思維敏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強、知識面廣、獲取信息能力強等;同時也確實存在相當一部分學生心理素質不高的問題,個別人的心理問題還比較嚴重,心理健康狀況也令人擔憂。據上海市中小學心理輔導協會(1995)對1684名中小學生的抽樣調查表明,心理障礙檢出率為15•4%,其中,小學生為23•2%。遼寧教育學院1995年對北京、上海的中小學生進行的調查表明,有35%的中小學生存在心理異常,而獨生子女的心理變態(tài)率達50%以上。張家治等人(1995)對初中一年級的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結果表明:有輕度心理障礙的學生占25%,心理衛(wèi)生指標陽性項超過70%的學生占10•3%。本課題的調查研究表明:在中小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心理上存在不良反映和適應,心理疾患發(fā)生率在25%以上,在敵對、偏執(zhí)、強迫、人際關系敏感和抑郁等5個因子均分顯著地高于國內正常青年人水平和國外同年齡段的中小學生。中小學生不良心理現象主要表現在:獨立意識欠缺,依附性心理強;群體意識較差,環(huán)境適應能力較弱;意志品質薄弱,調控自我與心理承受能力較差;缺乏必要的自我責任感、群體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缺乏正確的自我認識,處理問題能力較差;缺乏自信心,易產生孤獨、寂寞和焦慮、緊張的情緒;大多數中小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表現出太多的自私心理,缺乏互助與合作精神。造成以上不良心理現象,或產生心理疾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隨著我國獨生子女群體的日益擴大,家長的過分呵護、溺愛,家庭環(huán)境不和諧,或教育方法不當(溺愛型管教、專制型管教、親子關系淡薄)是造成這些不良心理現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中小學長期實施應試教育,社會把“升學率”作為評價學校的唯一標準,以及學生家長對考試分數的過分追求對學校造成的壓力甚大,因而,使學校難以擺脫“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大多數學生缺乏必要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教育而產生的不良后果;第三是因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薄弱,大多數學校未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生缺乏必要的心理輔導,造成部分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較差。調查中發(fā)現,由于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我國大多數中小學未能建立心理咨詢室,而學校各學科教師也缺乏必要的心理輔導能力,大多數教師對劣勢學生的教育處于“說服無用,壓服不得”的兩難境地,不能有效疏導與調整學生的心理衛(wèi)生問題,從而導致學生心理困擾,以至心理障礙的發(fā)生。
5學校體育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的積極影響與效應
人的身心發(fā)展是在個體實踐活動中得以實現的。人必須通過各種活動(包括身體活動、心理活動和社會活動)來促進機體的正常發(fā)育,增強體質,發(fā)展個體心理活動能力與個性。其中,社會實踐活動是人心理活動產生的源泉,它不僅使人的智慧和力量得以外化和對象化,而且使人的能力、才干、意志、智慧在實踐中綜合運用,實現內心世界的豐富和發(fā)展。只有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人才能使自己的身心潛能得以充分發(fā)揮??梢?人的身心發(fā)展的社會活動性決定了只有在個體實踐活動中,人方可實現身心的全面發(fā)展。體育運動正是以人自身的身體運動來滿足個體及社會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的一種社會活動。學校體育通過體育教學活動、健康教育課、課外體育活動和運動競賽等活動,來促使學生體質的增強,為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奠定物質基礎,保證學生在校期間身體健康成長,使他們精力充沛的學習與生活,并對其終身的健康產生有益的影響。由于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內在聯系,學校體育在促進學生身體健康發(fā)展過程中必然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積極影響。
研究表明,在學校體育活動中,教師注意心理教育方法的運用,加強心理引導,能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與積極性,并能有效地調節(jié)學生的情緒,使學生表現出積極的心境狀態(tài),消除緊張情緒。同時,每天堅持參加一個小時以上的體育活動,能使學生身心愉快,對生活滿意程度的提高,自信心加強,并表現出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心理狀態(tài)。從學校體育的特點與功能來分析,學校體育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作用與效應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5•1學校體育能有效促進學生智力與能力的發(fā)展
體育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在此過程中練習者必須組織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觀察、記憶和思維。在運動的環(huán)境中,體育活動有助于學生對事物做出迅速正確的判斷,提高認知能力。因此,經常參加體育活動能改善學生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的協調作用,使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的交替轉移過程得到加強。從而改善大腦皮質神經系統的均衡性和準確性,促進人體感知能力和觀察能力的發(fā)展,并使思維的靈活性、協調性和反應速度等得到改善與提高。同時,學校體育活動的多樣性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智慧與實踐能力。
5•2學校體育能提高學生德性修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的品德
體育活動對中小學生形成良好品德的促進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個體良好的品德形成不但與學生的理想、信念有密切關系,而且與體育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緊密聯系。由于中小學長期實施應試教育,學生缺乏必要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質教育,學生表現出較多的不良心理現象,如自私、缺乏社會責任感等。體育是一項競爭和合作性均很強的運動,活動中需要密切配合與合作,否則難以完成任務,因而,在體育活動的過程中,能培養(yǎng)中小學生社會責任感、集體主義精神和開拓精神;并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自立、自強、堅毅和拼搏等優(yōu)良的個性品質和吃苦、耐勞的精神。
5•3學校體育能凈化學生的情感,達到治療心理疾病的目的
研究表明,身體運動改善了自我概念,有利于培育學生豐富的情感,陶冶學生情操。體育活動能帶來流暢的情緒體驗,并能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活潑愉快、積極向上的精神。這些效益可能來自持續(xù)鍛煉所產生的心理影響。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內容和形式絕大多數是根據自身的興趣、能力和條件等選擇的,他們一般都能夠很好地勝任體育鍛煉的內容,這有助于增強個體的自信心和運動興趣。體育活動能使學生不良情緒得到合理形式的宣泄,使學生的精神狀態(tài)達到平衡而取得緩和,從而消除學生心理上的疲勞,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同時,據國外報道,許多國家已將體育活動作為治療心理疾病的一種方法。根據學者基恩(Kyan)的一項調查顯示,在1750名心理醫(yī)生中,有60%的人認為應將體育活動作為一種治療手段來消除焦慮癥;80%的則認為體育活動是治療抑郁癥的有效手段之一?,F代心理學研究也表明,焦慮和緊張的心理狀態(tài)會隨著身體運動的加強而逐步降低其強度,激烈的情緒往往在體能的消耗中逐漸減弱,最后會平靜下來。日本田園都市厚生學院院長春山茂雄在《腦內革命》一書中為倍受心理壓力折磨的現代人提供了3條解除壓力的途徑,即冥想、運動、飲食。體育鍛煉在減輕壓力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其原因是:壓力使能量抑制在體內,造成緊張和其他有害的影響,體育運動有助于釋放這種被抑制的能量,有助于頭腦轉向其他事情而忘掉郁積的失意和壓抑。臨床研究也表明,慢跑、散步和太極拳等中低強度的有氧體育活動,對治療抑郁癥和抗抑郁效能十分明顯,能減輕癥狀,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對調節(jié)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有著積極的作用。
5•4學校體育有助于發(fā)展學生個性,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體育鍛煉能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社會性。獨立性就是個性,是把依賴性的態(tài)度和行為轉換為自主的態(tài)度和行為,它是以遺傳傾向很強的氣質為中心,并在社會條件與教育影響下所形成的一個人的比較固定的心理特征。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的個性就是人體各種心理特征的綜合,具體表現在興趣、愛好、才能、氣質、性格等方面。各種體育活動同個性有著密切的聯系,對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人的個性有很大的作用。實踐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人,興趣廣泛,性格開朗,豁達大方。社會性指人的生存所必需的社會適應性,是把以自己為中心的態(tài)度和行為轉化為社會的態(tài)度和行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以及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許多學生越來越缺乏適當的社會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也趨向冷漠。體育活動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與社會的聯系。通過參加體育活動,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交流,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處理各種人際關系的能力,可以發(fā)展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調查表明,通過體育鍛煉會使個體社會交往的需要得到滿足,豐富發(fā)展個體生活方式,這有利于消除學習和生活等帶來的諸多煩惱,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給個體帶來心理上的益處。同時,通過學校體育教學,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我責任感、群體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學會尊重他人和關心他人,并以積極的態(tài)度關心自身、家庭和群體的健康。
5•5學校體育能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與協作精神
學校體育以其豐富多彩內容和競技抗爭的形式吸引著學生前來參與,在體育活動與運動競賽的過程中,始終貫穿著競爭與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包括在一般的體育游戲中,也充滿著你追我趕、爭強斗勝的競爭。學生經常從事體育鍛煉、參加體育游戲和運動競賽,可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協作精神。因此,學校體育是培養(yǎng)學生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的最佳課堂。一些集體性的體育活動,由于抗爭激烈,集體配合性強,在活動中不僅要充分發(fā)揮參與者的身體機能,技術和心理的能力,而且需要大家同心協力,默契配合,相互理解,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因此,通過這類的體育活動可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具有現代人在競爭中善于與人協作共事的群體意識和團隊精神。
5•6學校體育能培養(yǎng)進取精神,提高學生的意志力
體育常常意味著競爭,意味著達到某一級運動水平或鍛煉標準,而這一過程則要求學生付出努力與汗水。體育活動的激烈與艱辛,使參與者必須承受一定的生理負荷和心理負荷,能磨練人的意志,付出極大的努力。在從事體育鍛煉和進行體育運動競賽的過程中,必定會遇到失敗、困難、挫折、疲勞、受傷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在長期的學校體育活動中,由于受到上述各種不同的考驗,能培養(yǎng)學生積極進取,勇于探索和克服困難的精神,并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堅忍不拔、果斷勇敢、持之以恒的優(yōu)良意志品質,以達到挑戰(zhàn)自我,磨練意志。
5•7學校體育有助于緩解學生精神壓力,消除其心理緊張
眾所周知,現代的青少年學生面對緊張的學習和來自多方的壓力,普遍感到厭倦和壓抑,易于引起個體心理上的不平衡,從而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很顯然,處于這種心理的青少年學生十分渴望能從壓力下解脫和人性復歸。學校體育較好的滿足了這一需求。體育運動有助于緩解肌肉緊張和學習、生活緊張。我國著名心理學家陳仲庚(1992)認為,在業(yè)已發(fā)現的可以降低個體生活中心理壓力的因素中,有兩個因素最為突出:即社會支持和身體鍛煉。而參加體育鍛煉,增加了社會交往,從而易于獲得社會支持。研究表明,定期有氧鍛煉可以減少正常自主反應引起的緊張。有學者認為(季瀏,1998),體育鍛煉可作為”緩沖器”,它可以降低個體應激生活事件所帶來的緊張水平。因此,學生參加學校體育活動,有利于緩解學生精神壓力,消除學生的心理緊張。
一、 提高教師人文素養(yǎng)
一個民族的歷史,以及這一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既屬于知識和學問的范疇,更屬于道德和價值的范疇,它凝結著一個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與理想,是標識民族身份、維系民族認同感的最終依據。要發(fā)揮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語文教師必須首先悉心學習古典文化。代表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學史的經典文化著作《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應成為每個語文教師枕頭、案邊常備必讀之書。只有當教師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時候,學生才能受到真正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點點滴滴的積累,潛移默化的滲透使學生精神得到貫注,思想隨之凈化,行為獲得矯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養(yǎng)才能提高。
二、立足于語文課堂教學
從識字課、閱讀課、綜合性學習課等幾方面,采用適合的方法,弘揚傳統文化。
1.在低年級識字過程中,弘揚傳統文化最合時宜。根據科學家研究,人的記憶力在1-13歲最強,在1-13歲是開發(fā)兒童記憶力的最好時期。而新課標對識字教學的要求是多認少寫。只有在提前認讀,擴大識字量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談閱讀理解與寫作。傳統文化中的啟蒙教育的經典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guī)》是提前認讀的最好教材。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把傳統經典制作成視頻動畫,讓學生反復誦讀可以增強學生的記憶力。我對一年級新生實施《三字經》的經典多媒體誦讀,每周讀兩次,每次10分鐘。一個月后,多數學生能背誦《三 字經》的前四課,學生在背誦表現得特別認真,特別有興趣。最重要的是在誦讀過程中,據研究可以開發(fā)學生的右腦。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許多字從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比如“日”形狀像太陽,“月”形狀像月牙。日和月都有光,兩個合在一起更亮,這就是“明”。漢字的這個特點使它很容易受到人們主觀意識的影響,因此,從漢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國傳統文化觀念。
2.課文是教科書的主體,一方面許多課文體現了中華的優(yōu)秀文化,例如古代詩詞、寓言、傳說、神話、古典名著;另一方面有許多課文負載了中華的傳統文化。如世界遺產。因此,它本來就內含文化的精華來到課堂。我們要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力求語文課多一點文化氣息,讓學生在課堂上領略到“文化”應有的甜味與魅力,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課文不僅貯積了豐富的語文知識,更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韻,字里行間處處流淌著中國文化濃濃的鮮活的血液。如何挖掘教材內在的文化因子,引導學生求真、求美、求智慧。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①從課文注釋、引語入手,挖掘有關民族文化信息。
②從故事情節(jié)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內涵。
③從課文主題入手,挖掘優(yōu)秀的傳統美德。
④從課文詞句入手,挖掘相關文化背景、哲理境界。
⑤從課文插圖、課后練習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3.利用傳統節(jié)日進行教化。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但如今情人節(jié)、愚人節(jié)、圣誕節(jié)這些洋節(jié)卻在中國大行其道,它們其實是西方文化乘著商業(yè)載體的擴散。我們可以利用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佳節(jié)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比如九月開學不久就是中秋節(jié)。每屆學生我都會讓他們課外收集有關月的古詩文,專門開一節(jié)專題課進行賞月品詩,接受一次優(yōu)美詩文的熏陶;并讓每位學生寄一張賀卡給父母,讓他們懂得感恩,理解象征合家團聚與和美時刻的中秋節(jié)的內涵。
三、在各種各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繼承和創(chuàng)新民族傳統文化
1.搜集文化名人故事,定期進行講故事交流比賽。
2.展經典誦讀活動,讓學生堅持天天吟誦并定期進行誦讀比賽。
3.開展“尋訪家鄉(xiāng)傳統文化”語文實踐活動,繼承和弘揚本土文化。
四、重視課外文化閱讀,強調大語文教育
現在的學生生活在一個喧嘩浮躁的時代,他們面臨著太多的誘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樣地熱鬧,一個純凈的心靈世界,一種對書香氣息的天然熱愛,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都是一個生命健康成長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會怎樣變遷,不管科技怎樣進步,不管教育怎樣改革,我們都必須讓學生們在人生記憶力最佳的時期,誦讀名家名篇,誦讀千古美文,讓文化經典占據他們的心靈,讓他們的閱讀從一起步,就直抵經典。要注意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提高閱讀能力。
五、利用閱讀積淀語言文化
學生積累了一定數量的詩文之后,在運用時會信手拈來,游刃有余。寫到時間會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寫到學習會深有感觸地想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寫到春雨會情不自禁地想到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到白雪會觸景生情地想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對民族經典,特別是傳統文化作品的重視,已經成為語文教育專家們的共識,每個學子應該從小受到祖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語文的外延就是進入更廣闊的文化空間,汲取更豐富的營養(yǎng),讓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做好文化傳承的橋梁,為發(fā)揚中國的文化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1 離異家庭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特點
1.1 與同伴關系的特點。同伴關系是指年齡相近、有著共同的態(tài)度、價值觀、志趣愛好和互有吸引力的人們之間的親密關系。學生在同伴關系的建立過程中,有可能被同伴接納,也有可能被同伴拒絕。這就告訴我們,同伴關系的建立,是受許多因素制約的,如類似性,有相同經歷和體會的學生容易建立同伴關系,好感回報、自尊心、空間距離、接觸頻繁等。離異家庭學生與完整家庭學生同伴關系有明顯差別,完整家庭學生被同學接納程度高,離異家庭學生低。
1.2 自我控制能力的特點。自我控制能力是一個人控制和調節(jié)自己思想感情舉止行為的能力,是個體對自身的心理與行為的主動掌握。根據調查資料顯示,離異家庭學生的主觀和客觀控制能力明顯的低于完整家庭學生,離異家庭學生主觀控制能力測試題的平均得分是14分,而完整家庭得分是18分。
1.3 與家庭關系的特點。離異家庭學生和父親(母親)一起談話的時間大多數很少,反映出離異家庭學生和父(母)交流的機會少,與父母的關系不是很密切。對家庭對父母滿意程度的調查”9道題中,有三分之二的題都回答不滿意。而完整家庭學生的滿意程度則較高。
2 導致離異家庭學生社會性發(fā)展不良的因素
2.1 家庭關系失調。離異家庭學生社會性發(fā)展不良,根本原因是由家庭結構破裂導致家庭關系失調造成的。表現便是家庭氣氛沉悶,似有令人窒息之感。家庭氣氛沉悶對人際關系的消極影響是十分明顯的。因為這種氣氛勢必會降低學生在家庭和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水平、互酬水平和評價水平。家庭關系失調的后果還表現在家庭教育失當上。在離異家庭中,學生的教育不僅是來自單親的,片面的,必定是乏力的、低效的,而且由于離異父母的心情和處境,對學生的教育也不可能是全力以赴的,即使有些離異后的單親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自己所撫養(yǎng)的學生身上,其對學生的教育也多是急于求成,祈求一舉成功,反而事倍功半。
2.2 自我心理封閉。父母離異而導致的家庭破損本來已經給離異家庭學生帶來了嚴重的心理打擊,而離婚父母的心理創(chuàng)傷又加重了這種打擊,使他們一時無所適從,心境突變,從而造成心理失衡。心理失衡的最明顯的表現便是自我心理封閉,自卑、抑郁、猜疑、嫉妒、孤獨甚至冷漠,厭惡交往,逃避與他人接觸,孤守自己的小天地,把自己封閉在“真空”中。這樣,離異家庭學生的社會性,尤其是親子關系、同伴關系等人際關系必定會造成不良的發(fā)展。
2.3 相對主觀偏誤。離異家庭學生由于家庭變故,常常會在與人相處中表現出消極的情緒和性格特征,這種消極的情緒和性格特征,在與人第一次交往時就已經有所顯露,即使是十分克制,也已經給人造成了不良的影響,使同伴誤認為與人難以相處,更難以深交,因而日后在感情上就與人疏遠,即使離異家庭學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并有意在行動中改觀自己的形象,也常常因為成見已經形成而為時已晚。這樣,離異家庭學生的同伴關系就得不到正常的發(fā)展。
3 離異家庭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教育
3.1 學校中的教育。
3.1.1 組織豐富多彩的主題班團會,學會交往,展示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班主任利用多種形式的主題班團會引導學生參與活動,在活動中認識自己,學會與人交往,因為生動活潑的集體活動可促進人際關系,也能使這些孩子忘卻痛苦,消除孤獨感,從而全身心地來體驗歡樂。如“放飛青春”、“才藝展示”、“我的舞臺我做主”、“模擬法庭”等主題班會,給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老師發(fā)現孩子們的他們的閃光點,并給予鼓勵,從而拯救他們的自信心,打消他們的自卑感,昂揚他們低落的情緒。
3.1.2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的課堂我作主”。我們學校采用杜郎口的教學模式,這樣更給學生提供了表達自我的機會,每一節(jié)課都能充分的展示自己,表達自己的觀點。利用課余時間記反思日記,把一天的得與失記錄下來,在學習中尋找自己的長處,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點,從而不斷進步。也要坦誠地接受自己的短處,努力克服缺點,不斷完善自己。
3.1.3 利用多媒體教育,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影響。我們利用教室里的多媒體,定期給學生看感動中國的十大杰出人物和各行各業(yè)的先進人物事跡,以及汶川地震中的感人事跡等等,這些具體形象感人的事例,遠遠勝于教師空洞的說教,能更好凈化學生的心靈,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這些事例給學生以很大的震動,和先進人物相比,他們的遭遇和受得苦根本算不了什么。從而讓學生走出狹小的“自我”,在更廣闊的視野里發(fā)展自己。
3.1.4 軍訓+情景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自己。學校對于就業(yè)班的學生每學期組織軍訓,我們就鼓勵學生全部都參加,在活動當中鍛煉自己,學習軍人堅強的意志品質和勇敢開朗不怕苦的性格,開闊學生的眼界,使他們從狹小的天地中走出來,讓學生體驗到另外一種生活,能勇敢的面對自己遇到的困難。班主任和各科老師組織的情景訓練,讓學生在學校環(huán)境中體驗社會的復雜和艱辛,增強應對社會生活的經驗,為將來的生活奠定基礎。
3.1.5 通過心理咨詢工作,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對離異家庭學生的教育中,我們還通過調查表、個案咨詢、團隊訓練活動,指導他們能正確認識自己,正確評價自己。學校創(chuàng)造條件建立心理輔導室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溫馨的環(huán)境。“心理咨詢信箱”能為那些不善言語的學生提供用文字傾訴的機會和場所;“心理熱線電話和網絡QQ”能及時幫助那些有心理障礙的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在心理輔導室里,他們能將自己的心理負擔向心理輔導老師訴說,這樣能促使他們排除心理障礙,消除心理壓力,恢復心理健康。他們在心理輔導員那里可以自由表達受壓抑的情感,發(fā)泄內心的不快,疏散內心的積郁,去掉包袱,以達到內心的平衡。在模擬的團隊訓練活動當中學會如何與人交往,學會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并稱贊別人,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交往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