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日常生活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格物致知;朱熹;近思錄
中圖分類號:B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06-0076-01
在《近思錄》中,朱熹繼承了二程的“格物致知”的思想,使“格物致知”的思想更加完備。萬事萬物都有存在的原理和法則,人們把這些原理和法則總結為理性知識,要追求這個“理”,就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通過接觸萬物,在體會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認識和體驗,最終可以融會貫通,知明事理。
我們在一些場所,比如在大學,我們看到有很多學習好的同學,我們便會問他們是怎么學習的那么好的,也會追問他們用的學習方法,追問怎么提高學習效率等,窮理就是需要我們不停的追問,知道萬事萬物的“理”,這時候,我們就理解了人事物的規(guī)律,理解了我們就知道該如何提高學習成績和效率,知道如何科學合理的安排大學的學習時間和生活。
但是我認為,在當今社會,朱熹的這種思想不適合當代社會的發(fā)展,畢竟社會是發(fā)展進步的。因為朱熹的“格物致知”的思想過于強調(diào)理論,沒有充分意識到客觀實際。朱熹的客觀唯心主義思想與唯物主義理論相矛盾,沒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客觀聯(lián)系實際。這個思想具有一定的弊端。例如在中國大學里,中國大學生偏向于理論而輕視試驗,抽象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意動手。因此,朱熹“格物致知”思想的弊端比較明顯。
“格物致知”的思想也有優(yōu)點,通過“格物致知”,我們明白了“理”,加深了對“理”的理解。比如很多人喜歡博覽群書,學習到了很多理論知識,當他們在看待事物的時候會聯(lián)想并運用到所學習的知識,博覽群書對一個人對不同事物的認識水平(包括深度和廣度)是有好處的。
朱熹強調(diào)博覽群書是為明白事理。朱熹主張學習“天命之性”,主張學習封建的道德觀念,因為他認為這些封建道德觀念是“天理”形成的,因此是至善的,應該加以弘揚。后天的觀念對應的是人心,人心包括對物質(zhì)的要求和生理的要求。后天的觀念有好的和不好的,有善的和不善的。人心應該擺在適當?shù)奈恢?,不要因為各種原因產(chǎn)生了畸形的心理,如果過分了,就會產(chǎn)生很多不正當和不道德的行為。因此,朱熹主張“存天理,滅人欲,人欲勝,天理滅”。
他的“存天理,滅人欲”的觀點有一定的合理性。人是喜歡懶惰和墮落的動物,需要有些外在的約束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在思考一些事物的時候要用正確的思維去思考,人的欲望是永遠得不到滿足的,因此,滅人欲,世界可以和平發(fā)展,人會更加注重外在的修養(yǎng),強調(diào)理性,發(fā)奮讀書,刻苦學習知識,強調(diào)禮節(jié)。人在遇到一些問題時,可以積極的思考問題,從而趨利避害。比如在大學,當你參加學生會落選的時候,你不應該抱怨和有太多的欲望,不能采取極端措施,應該正確思考,也許是自己的實力不夠,可以通過別的方法完善自己。有的人采取報復措施或者是賄賂措施,人欲過于強烈,對個人的發(fā)展會產(chǎn)生消極影響,所以我認為朱熹的“存天理,滅人欲”的觀點還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應該正確處理“天理”和“人欲”的關系。但是,朱熹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惡從哪里來的問題,其觀點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我認為朱熹的“改過遷善,克己復禮”思想在當今仍有借鑒意義。比如我們大學生,在大學,我們主要在學為人,學做一個理想的人。天地生人,本來人人平等,然而由于學與不學,則會有君子小人、邪正善惡之分,很多國家的為學只是外求,人在社會中,只要不犯法,盡可以求富求貴。想富貴的人并不僅僅是一人,于是人群中無窮盡的競爭便非常的激烈,我們在重人道,修道、行道的過程是自由的,作為個體對道的踐履和到達標準上,又有大小和遠近的區(qū)別。所以我們只求各自在道上勵志,在此基礎之上,再求大者、遠者之道,達到做一個理想人的最高目標。在這整個過程中都不是與人爭,而是與自己爭。因此,“改過遷善,克己復禮”可以幫助我們達到更高的境界。
我們從高中考大學,很多同學上的是同一所高中,結果卻上了不同的大學,有的同學上的學校好,教育資源豐富,有的同學沒有被大學錄取,慘遭淘汰,在高中學習的過程中,有的同學嚴格要求自己,力爭完美,不留遺憾,最后達到了一個高的境界,有的同學貪玩,不務正業(yè),不懂得克制自己,對自己放松要求,自己沒有得到好的發(fā)展,這也是“改過遷善,克己復禮”的體現(xiàn)。
[關鍵詞]日常生活信息查詢?nèi)祟愋畔⑿袨樾畔⒂脩?/p>
[分類號]G258.2
1引言
“日常生活信息查詢”(everyday life informationseeking,簡稱ELIS),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自我定位,并解決與完成工作任務沒有直接關系的問題的各種(認知和表述)信息內(nèi)容的獲取活動。這一概念由芬蘭學者薩佛雷連于1995年提出,而在此之前,“非工作信息查詢(nonwork information seeking)”或“市民信息需求(citizen information seeking)是國外學者使用較為普遍的名詞。薩佛雷連認為,信息查詢行為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以及與工作相關的信息查詢行為,而兩者之間并不是相互排斥的關系。相較于與工作相關的信息查詢行為的研究,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研究的數(shù)量較少。雖然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相對復雜、不規(guī)律,但它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也開始引起國外圖書情報領域的逐漸關注。筆者希望通過文獻調(diào)查,了解國外圖書情報領域近10年來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研究的基本情況,并通過對國內(nèi)外相關研究的對比,分析兩者間存在的差距,以期為我國今后這一主題的研究提供借鑒。
2歷史沿革
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當時,美國有學者開展了關于市民信息需求及信息查詢行為的大規(guī)模調(diào)查研究。但到了70年代后期,相關的大規(guī)模調(diào)查開始減少。從80年代開始,定性研究方法被圖書情報領域廣泛接受,日常生活信息查詢的實證研究受到更多學者的關注。不過,研究對象的規(guī)模有所縮小,且更傾向于對某一特定人群的研究。
1995年,薩佛雷連正式提出“日常生活信息查詢”(ELIS)這一名詞,并被歐美學者廣泛接受,ELIS領域的研究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點:①在國際會議方面,自1996年開始每兩年舉辦的“基于情境的信息需求”(information seeking in context,簡稱ISIC)國際會議,其中一個固定議題便是“日常生活信息查詢”;②在專業(yè)期刊方面,Library&InformationScience Research 2001年第4期為ELIS研究專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如 Information Science andTechnology 2004年第8期為健康信息查詢及ELIS研究???。因此,盡管相較于與工作相關的信息查詢行為研究,ELIS研究的數(shù)量并不算多,但與過去相比,ELIS已成為國外學者研究的新熱點。
3研究現(xiàn)狀
為了解國外2001-2010年關于ELIS研究的進展情況,筆者采用文獻調(diào)查法中的綜合法進行研究。首先,利用Elsevier Science、EBSCOHost等英文數(shù)據(jù)庫,以“everyday life”、“everyday”、“daily life”、“citizen”等分別與“information seeking”組配作為題名、關鍵詞或摘要進行檢索,檢索時間限定于2001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檢索的文獻類型以圖書情報領域的期刊論文為主。然后,筆者利用追溯法進一步檢索。通過對檢索到的該領域研究中引用較高的80多篇文獻進行主題分析,筆者總結出國外近10年來有關ELIS研究的現(xiàn)狀如下:
3.1研究對象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國外關于ELIS的研究對象多為某一特定人群,而對各類人群的劃分主要采用兩種標準:一是按人口統(tǒng)計特征劃分,二是按所承擔的社會角色來劃分。
3.1.1按人口統(tǒng)計特征劃分
年齡。申頓和迪克森對4-18歲兒童和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進行了調(diào)查分析。他們發(fā)現(xiàn),兒童和青少年在滿足其日常生活信息需求的過程中,往往會求助于三類人:一是在需求產(chǎn)生時可以方便詢問的人,二是與自己有相同經(jīng)歷或類似信息需求的同齡人,三是可以為之解決問題的專家。但邁耶斯等人認為,對于兒童和青少年日常生活信息行為的研究,應更多地考慮到年齡因素的影響。他們指出,9-13歲是人從兒童時期向青春期轉(zhuǎn)變的階段,這一年齡段的青少年有其獨特之處。因此,他們對這一年齡段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信息行為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此外,阿岡斯托等人則對14-17歲年齡段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進行研究。他們針對這一年齡段青少年的特點,提出了專門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詢模型,并通過對貧民區(qū)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進行調(diào)查,對該模型進行驗證和完善。
與兒童和青少年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的研究相比,對于老年人的研究相對較少。20世紀80年代,美國學者查特曼對退休女性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的研究是這方面研究的早期代表。而在2001年以后,美國學者威克斯采用角色理論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進行了調(diào)查。結果發(fā)現(xiàn),老年人在參加社區(qū)組織和俱樂部活動的過程中,不僅會利用人際交流渠道,而且還會利用社區(qū)組織的內(nèi)部印刷資料;他們傾向于利用人際交流渠道獲取醫(yī)療及金融信息,但在獲取與業(yè)余愛好有關的信息時,則傾向于利用印刷資料。另有學者利用薩佛雷連的ELIS模型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信息行為進行調(diào)查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健康和娛樂休閑信息是其重要的信息需求,而人際交流是其獲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
性別。從性別的角度來看,國外學者更多地關注女性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例如,查特曼的早期研究對象是退休女性以及低收入女性,而麥肯齊則關注孕期女性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通過利用建構主義的話語分析法,她對孕期女性與醫(yī)護人員進行溝通以獲取信息的行為進行了研究,重點探討這類人群與醫(yī)護人員溝通的障礙及其獲取信息的策略。此外,麥肯齊還采用定位理論分析了孕期女性在與護理者溝通過程中的不同角色定位、具體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查詢行為。男性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近年來也引起了圖書情報界的關注。例如,威爾斯德以在人生過程中遭遇危機的男性為研究對象,試圖發(fā)現(xiàn)其信息行為的特點。他建議澳大利亞圖書館與信息專業(yè)人員關注圖書館潛在用戶信息需求的研究,并爭取與其他相關機構合作,以滿足人們的日常生活信息需求。
種族。美國學者費希爾調(diào)查了紐約皇后區(qū)公共圖書館服務對移民人士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的影響,并重點探討公共圖書館是否存在信息場的現(xiàn)象。
她認為,公共圖書館為移民人士提供的相關服務和培訓有利于信息場的形成,而信息場的存在可滿足移民人士心理、社會和實踐等多種需求,并有利于他們適應新的社會環(huán)境。此外,留學生和非裔美國人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也是學界探討的重點。
社會經(jīng)濟地位。低收入者一直是歐美學者進行ELIS研究時非常重視的特殊群體。早在20世紀80年代,查特曼就曾先后對低收入女性、大學清潔工以及退休女性的日常生活信息行為進行研究,并提出了“信息貧窮”、“圓周生活”等理論,對這一領域的研究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2001年,斯平克和科爾對美國德克薩斯州非裔美國人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進行了調(diào)查分析,并提出一個有關低收入者的信息環(huán)境模型。
赫什伯格對無家可歸的父母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進行了調(diào)查研究。這位學者分析了這一人群在日常生活中最為需要的信息。他強調(diào),大部分無家可歸的父母都能清楚地講出自己日常生活中面臨的問題,但他們往往不能把他們的信息需求與能解決問題的信息源聯(lián)系在一起。盡管他們面臨的問題涉及多種類型的信息,但卻較少會想到通過咨詢圖書館之類的信息機構來解決問題。
韋斯特布魯克對家庭暴力受害者如何通過獲取相關信息擺脫困境的行為進行研究。她將這類人群查找信息的過程分為5個情境,并對每個情境中的信息需求、情感問題、所需知識以及信息源進行探討。此外,她還具體分析了家庭暴力受害者在不同生活階段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查找行為,并探討圖書館應如何為之提供相關信息和幫助。
3.1.2按所承擔的角色劃分在一般信息查詢行為研究領域,國外研究的對象可以是具有選民資格的普通百姓、發(fā)生購物行為的消費者,也可以是接受治療的病人,或接受不同水平教育的學生。與之類似,國外ELIS研究對象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病人。約翰遜等學者對癌癥患者及其親屬朋友查找癌癥遺傳信息的行為進行研究,并提出遺傳信息查找技能模型,以幫助人們查找和評價癌癥遺傳信息。另有學者研究艾滋病患者及其朋友、家人的信息查找和交流行為。威格倫對病人通過網(wǎng)絡獲取健康信息的行為進行了探討。結果發(fā)現(xiàn),討論組成員引用的80%的信息源均為網(wǎng)絡信息源。通過討論組,他們不僅可以獲取健康信息,還可以獲得情感上的支持。此外,冰島有學者對該國居民的健康信息查找行為進行了調(diào)查研究。
業(yè)余愛好者。不少學者對業(yè)余愛好者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進行了研究。例如,雅克爾對族譜愛好者查找族譜信息的行為特點進行了研究,得出圖書館和檔案館并不是這一人群查找族譜信息的首選,他們更多地是依賴于族譜愛好者群組來獲得信息和支持。此外,美食烹飪愛好者、硬幣收藏愛好者心和針織愛好者如何獲取與其愛好相關的信息也引起了學者的關注。
高校師生。曼索雷安對大學教師和博士生利用網(wǎng)絡作為日常生活信息查找來源的行為進行研究,分析了他們利用網(wǎng)絡查找信息的基本情況,并探討他們利用網(wǎng)絡獲取與工作相關信息的行為與獲取日常生活信息的行為之間存在哪些異同。除前面提到的留學生群體外,成年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也受到了美國學者的關注。
3.2研究方法
盡管大部分文獻在論述過程中都會對其采用的研究方法進行介紹,但對ELIS研究方法進行專門探討的文獻并不多見。筆者發(fā)現(xiàn),訪談法在該領域研究中占據(jù)非常重要的地位。貝茨對訪談法在ELIS研究中的應用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她認為,在進行ELIS實證研究的過程中,敘述性訪談法比較適用于數(shù)據(jù)的搜集和分析,這種方法與目前該領域以用戶為中心的研究視角相適應,并尤其適用于對社會弱勢群體日常生活信息需求和信息查詢行為的研究。
除了訪談法,學者們在ELIS研究中還常常利用日志法、攝影法、觀察法和問卷調(diào)查法等。日志法是參與者在規(guī)定時間段內(nèi),通過利用各種工具(如錄音機、紙筆、網(wǎng)絡等)記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需要利用信息解決的各種問題以及信息獲取的行為。攝影法是參與者或研究者利用相機記錄參與者需要信息以及尋求信息的情境和行動。觀察法是研究者對研究對象的日常生活及日常生活環(huán)境,尤其是與信息查詢相關的情境和行為進行觀察,以接近和深入了解研究對象,為進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礎。而問卷調(diào)查法則一般通過郵寄、實地發(fā)放、電子郵件等方法,了解被調(diào)查者的個人信息以及與研究主題相關的基本情況。需要說明的是,大部分的研究并非只是單一地應用某一研究方法,而是多種研究方法共用,尤其是與訪談法結合使用。
另有學者探討如何獲取目標群體的信任的方法。例如,凱里等學者曾研究孕期女性、自助支持小組和學齡前兒童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并認為獲取目標群體的信任有助于圖書情報理論的提高和實踐活動的開展。在此過程中,研究人員應考慮如下因素:①尊重參與者;②尊重和體諒參與者的生活世界;③靈活處理;④通過時間來贏得參與者的信任;⑤意識到相互信任的重要性;⑥對相互信任要加以維系;⑦角色的調(diào)整;③互惠措施。
邁耶斯等學者則認為,兒童、青少年與成年人有不同的特點和需求。因此,對兒童和青少年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研究的方法也應有所不同,對這一人群的研究要充分考慮到其生理、社會和認知發(fā)展的特點。另外,申頓等學者認為,對青少年信息需求的研究有助于圖書館信息服務質(zhì)量的提高,但這方面的研究也存在明顯的問題:一是如何對青少年信息的需求進行清楚界定,二是研究人員如何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圖書館不僅要對青少年的館藏利用情況和參考咨詢問題的性質(zhì)進行分析,而且還應以訪談的形式了解青少年的信息需求,其訪談的對象可以是青少年用戶群體,也可以是關注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專業(yè)人士。
3.3理論與模型
3.3.1日常生活信息查詢模型在信息行為研究中,模型的構建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的研究也不例外。薩佛雷連于1995年提出了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模型,該模型主要由“生活方式”(way of life)和“生活支配”(mastery of life)組成。“生活方式”指事物的次序,其中“事物’’代表日常生活中發(fā)生的各種活動,“次序”代表對各種活動的喜愛程度。事物的次序并非自然形成,而是由個人決定的,而個人決定各種事物的次序又受社會文化因素影響。人們對各種事物都有“認知次序”,表示他們對各種事物應如何進行的看法,且只要個人認為事物的次序有意義,這種次序就會維持下去?!吧钪洹笔侵浮熬S持事物的次序”,其與實際問題的解決相關,特別是當事物的次序受到威脅時。信息獲取是生活支配不可或缺的部分,生活支配的目的在于解決“目前事物的情況”和“事物應該怎樣”之間的不一致性問題。ELIS模式表明,社會和文化環(huán)境對人們選擇和利用信息源的行為會產(chǎn)生很大影響,而諸如價值觀、人生態(tài)度和心理傾向之類的個人因素,以及諸如時間、目前健康狀況之類的情境因素,都會影響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信息
獲取行為。該模型的提出對ELIS領域的研究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不少學者在研究中都會利用該模型對用戶行為進行分析,并有學者對該模型進行評價和完善。
3.3.2信息實踐模型麥肯齊在已有信息查詢模型的基礎上,分析雙胞胎孕期女性對其獲取信息情境的話語描述,并提出一個有關日常生活信息實踐的二維模型。該模型主要分成模式和階段兩個維度。從模式的角度來說,日常生活信息實踐可分為積極的查找、積極的察看、無意識的觀察和通過人4種類型;從階段的角度來說,日常生活信息實踐可分為建立聯(lián)系和利用信息源兩個主要階段。必須說明的是,由于麥肯齊在研究過程中采用的是建構主義或自然主義的研究方法,其研究的成果只是局限于特定領域。換句話說,她所提出的模型只適用于雙胞胎孕期女性,對其他人群的適用性有待測試和檢驗。麥肯齊的日常生活信息實踐模型在圖書情報領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例如,約曼采用該模型對更年期女性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這一人群的日常生活信息實踐也可用這一模型加以解釋,但由于其個人處境的不同,相比雙胞胎孕期女性來說,其信息行為特點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對適用于各類人群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特點的一般模型的探討,是圖書情報領域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的主題之一。
3.3.3信息場理論費希爾最早于1998年提出了信息場(information ground)的概念,她通過對足療診所的護士、老年人和其他人之間如何獲取和分享信息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從情境的空間層面提出了這一概念。簡單地說,人們?yōu)榱送瓿赡骋惶囟ǖ娜蝿斩奂谀硞€地方,但卻無意識地、偶然地分享到信息,這一暫時形成的可供人們分享信息的社會環(huán)境就是一種信息場。信息場的特點是:①信息場可發(fā)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暫時存在的環(huán)境,但它必須以個人的存在為前提;②人們在信息場出現(xiàn)的主要目的不是信息分享和獲取,而是出于其他更為重要的原因;③在信息場中,社會互動是最基本的活動形式,而信息流動只是社會互動的副產(chǎn)品;④人們參與到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信息分享中,而信息流動的方向則可以是多向的。雖然信息場的存在主要是為了滿足人們分享信息的需求,但信息場與信息獲取有著密切的關系。人們可能為了獲取信息而有意識地參與到某一信息場當中,也可能在信息分享的過程中,無意識地獲取到所需要的信息。近10年來,費希爾利用信息場理論探討了各種相關現(xiàn)象,如家庭主婦、大學生、移民的信息場等。此外,也有不少學者利用信息場理論來對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進行研究。
以上理論和模型對ELIS領域的研究產(chǎn)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此外,薩佛雷連還認為,更為早期的德爾文的意義建構模型、查特曼的小世界理論和威廉森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詢生態(tài)模型也是ELIS研究領域的重要理論和模型。此外,也有不少學者針對不同的研究對象和研究主題提出了更為具體的模型。如前面提到的城市青少年日常生活信息需求模型和有關低收入者的信息環(huán)境模型。
4國內(nèi)ELIS研究
1995年,張曉林等學者對成都市民學習、生活、工作和社會運作中查找信息的行為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調(diào)查研究,這被看作是我國有關ELIS研究的先河。但在之后的十幾年間,我國圖書情報領域?qū)κ忻裥畔⑿枨蠓矫娴难芯坎⑽闯浞株P注。直到近年來,李桂華引入“日常生活信息需求”的概念,并進行了一項有關市民信息需求的調(diào)查,探討我國市民信息需求和信息查找行為在10余年間發(fā)生的變化。他還針對青少年、農(nóng)民工、殘疾人等群體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進行了實證研究。石德萬等學者也開展了針對信息弱勢群體信息行為的研究,并重點探討在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環(huán)境中信息弱勢群體的信息行為特點。肖永英等學者則采用人戶訪談的方式對城市低收入者的日常生活信息獲取行為進行了實證分析。
在臺灣,近10年來也有不少學者對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進行研究。例如,張郁蔚對薩佛雷連的ELIS模式進行了較為客觀的介紹和評價;不少學者則對社會某一類人群,尤其是弱勢群體的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進行研究,如大學清潔、臺灣的越南配偶、單身女性。此外,有關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個人愛好信息的查找行為的研究,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關注。例如,林珊如對背包族在旅行前、旅行中以及旅行后三個不同階段中查找相關信息的行為進行了調(diào)查和分析。
5總結
5.1ELIS研究國內(nèi)外比較
綜上所述,ELIS的研究已經(jīng)引起國外圖書情報領域?qū)W者的廣泛關注,這一領域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相比之下,國內(nèi)這方面的研究雖然引起了部分學者的關注,但仍處于緩慢發(fā)展的階段。具體來說,國內(nèi)外ELIS研究的差異主要有:
從研究對象上看,國外研究涉及不同年齡、性別、種族、社會經(jīng)濟地位和社會角色,而國內(nèi)研究的對象盡管也涉及不同性別和年齡層次,但對不同民族、社會經(jīng)濟地位和社會角色的人群的研究較為有限;對諸如農(nóng)民工、城市低收入者等弱勢群體的關注較多,但對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信息(如個人愛好類信息)查詢行為的研究仍有待深入。
從研究方法上看,國外ELIS領域運用的研究方法多種多樣,包括訪談法、日志法、攝影法、觀察法和問卷調(diào)查法,而國內(nèi)研究采取的研究方法則相當有限,多為問卷調(diào)查法和訪談法,其他方法的運用則比較少見。
從理論和模型上看,國外ELIS研究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已形成了幾種獨立于一般信息查詢行為模型的專門模型,這對日常生活信息查詢實踐活動的調(diào)查和研究起到了較好的指導作用,而國內(nèi)研究多側(cè)重于對國外模型和理論的介紹、評價和運用,目前尚未見到有學者提出專門適用于ELIS研究的理論模型。
5.2 ELIS研究今后發(fā)展趨勢
“日常生活信息查詢行為”(ELIS)在最新修訂的《圖書情報學百科全書》一書中已經(jīng)作為獨立的詞條出現(xiàn),其中對ELIS概念進行了較為清晰的界定,并對其核心理論和模型進行了比較詳盡的闡述??梢哉f,ELIS的研究在國外已經(jīng)開始走向成熟。ELIS研究今后的發(fā)展趨勢,主要體現(xiàn)在如下三個方面:
將ELIS研究置于更為廣泛的人類信息活動背景下,與其他信息行為結合起來進行探討和研究。例如,薩佛雷連在其2008年的著作中,就主張將ELIS研究置于信息實踐(information practice)的背景下進行,在研究過程中應注意信息查詢行為與信息利用、信息分享等行為的密切關系。
1.1我國高校大學生學學物理的興趣較低
筆者通過大量的詢問與查閱相關資料發(fā)現(xiàn),我國高校大學生學學物理的興趣較低,這是我國大學物理教學質(zhì)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學物理是一門基礎學科,而且各個專業(yè)隊大學物理所需要掌握的知識不同,所以,大部分的大學生對大學物理的學習較為忽視,從而導致大學生學學物理的興趣降低。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國高校中部分教師的教學方式有問題,所以導致部分大學生學學物理的興趣降低。
1.2部分大學生中學物理基礎較為薄弱
雖然大部分的大學生再考入學校后學習成績較好,但是還有一些學生的中學物理基礎較為薄弱或是學習物理的意愿不高,所以導致即使有心學學物理,但還是有心無力,從而使得大學物理教學效率降低。
2以激發(fā)學生興趣為目標的大學物理教學策略
筆者通過查閱相關的資料與實地的考察發(fā)現(xiàn)我國大學生學學物理興趣低是造成我國大學物理教學質(zhì)量不高,大學生學學物理效率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為了不斷地提高大學物理的教學質(zhì)量與學生學學物理效率,我們首先要提高大學生學學物理的興趣,筆者提出的建議如下。
2.1將大學物理知識帶入日常生活
在我們的認識中,物理一直都是一門較為難學的學科,尤其是對于我國大學生來說,他們認為我們又不是物理專業(yè)的學生,大學生認為老師在課堂上講的理論與一些公式、原理都十分的難懂。其實,物理是一門基礎的學科,它就是我們?nèi)粘I钪幸恍┈F(xiàn)象的原理,所以,我們要將大學物理知識打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這樣就可以提高大學生對大學物理的學習興趣。例如,談到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時,可以提出問題:下雨打雷時躲在小轎車里是否安全,是什么原理?在介紹物理學與信息技術的關系時,可以以學生每天都要使用的校園IC卡為例介紹存儲技術的發(fā)展。這樣我們就可以將大學物理知識輕而易舉的帶入日常生活中,這樣,物理知識就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進而提高大學生對大學物理的學習興趣。
2.2在課堂上多應用多媒體
在進行大學物理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大學物理知識點的難易程度,一些較為簡單的物理知識點教師可以通過在黑板上就可以講清楚,但是,有一些較難的物理知識點,例如,伯努利原理等等,這些知識點在黑板上板書,有些學生對其還不是很理解,這是我們就可以借助多媒體,通過立體圖形、動畫等形式,將知識點化難為易,從而使得學生能更好地把握知識點,進而提高學生對大學物理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大學物理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可以多食用多媒體技術,例如,可以在網(wǎng)絡上尋找一些可以解釋一些物理原理的動畫片或是圖片,或是一些網(wǎng)絡上較為流行的物理教學教程,在課堂上播放,這樣學生就可以將自己的注意力從其他的事上轉(zhuǎn)移過來,轉(zhuǎn)移到物理學習上,這樣就會引起大學生在物理課堂上的興趣,學生就可以一邊看視屏一邊學習物理知識,這樣大學生就會感到原來大學物理課可以這樣有趣,從而提高大學生對大學物理的學習興趣。
2.3將物理實驗帶入物理教學的課堂
筆者認為物理是一門十分基礎的學科,也是一門操作性十分強的學科,所以,筆者認為將物理實驗帶入物理教學的課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大學生對大學物理的學習興趣。在物理教學中,有些原理較難理解,同時無法用話語說清楚,所以這時,我們就可以用物理實驗來說明某一原理,從而使得大學生更好地了解大學物理的相關知識點。在教授簡諧振動和機械波部分的過程利用多媒體技術,學生可以直觀地看到簡諧振動是物體的位置按照正弦或者余弦規(guī)律隨時間變化而得到的。同時,這些學生的注意力從其他的事上轉(zhuǎn)移過來,轉(zhuǎn)移到物理學習上,這樣就會引起大學生在物理課堂上的興趣,學生就可以一邊看物理實驗一邊學習物理知識,這樣大學生就會感到原來大學物理課可以這樣有趣,從而提高大學生對大學物理的學習興趣。
2.4將相關物理歷史穿插在物理學習中
筆者認為教師在教授物理知識的時候可以將一些有關物理內(nèi)容的歷史故事帶入物理教學課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大學生對大學物理的學習興趣。在講述X射線這一課上,教師就可以將倫琴無意中發(fā)現(xiàn)X線的過程講述給同學們聽。教師可以較為生動有趣的將一些物理歷史故事講述給學生聽,這樣,學生就會對物理有更為深刻的了解,并大學生在物理課堂上的興趣,學生就可以一邊聽故事一邊學習物理知識,從而提高大學生對大學物理的學習興趣。
3總結
關鍵詞:電擊傷;肢體功能;康復治療;日常生活能力;運動功能
電擊傷除了會導致患者皮膚的壞死,還會造成深部組織、神經(jīng)及肌腱的損傷[1],臨床顯示其致殘率與截肢率很高,若處理不及時或者處理措施不當,極易造成患者肢體功能障礙。我院近幾年的臨床實踐及經(jīng)驗表明,對于電擊傷患者治療的關鍵在于盡快封閉創(chuàng)面,同時做好肢體功能的康復治療。為了進一步分析嚴重電擊傷患者保存肢體功能的康復治療方法與效果,我院展開了相關研究,現(xiàn)將結果作如下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接待的嚴重電擊傷患者29例,皆為傷后24h之內(nèi)就入院接受治療。29例患者中男22例,女7例;年齡18~58歲,平均(39.4±5.8)歲;致傷電壓380~100000V,平均13450V;電擊傷總面積最少為軀體8%,最多為軀體57%,均值為(30.6±3.7)%;電擊傷部位包括上肢16例次、下肢11例次、胸腹部6例次、會4例次。所有患者治療前皆進行了日常生活能力與運動功能評定。
1.2方法 本次研究針對29例嚴重電擊傷患者采取保存肢體功能的康復治療,具體操作步驟與方法如下:
1.2.1局部創(chuàng)傷處理 患者入院后,積極給予預防休克、抗感染及預防腎功能損傷等治療,重點加強患者局部創(chuàng)面的處理,措施包括減張切開與急診清創(chuàng)術;關節(jié)、神經(jīng)、肌腱與骨外露部位則盡量采取皮瓣覆蓋;肘肢體嚴重毀損的患者則建議采取截肢術,但應注意的是殘端應用肌皮瓣包裹處理;截肢平面除了要充分考慮保障肢體功能外,還應考慮是否利于假肢的安裝。
1.2.2和支架治療 早期對創(chuàng)面處理的時候必須保障各個關節(jié)在其功能位包扎;采取擴創(chuàng)植皮或者皮瓣移植術的患者,之后應采用石膏或者夾板將受傷肢體關節(jié)在其功能位或者抗攣縮位固定好;換藥的時候應將石膏或者夾板拆除,換好之后應利用支架繼續(xù)使患者保持原來直到剖面愈合為止。
1.2.3主動、被動活動 患者創(chuàng)面未愈合早期應要求患者采取主動靜力收縮,待創(chuàng)面基本愈合之后應指導患者進行一些輕微的肢體活動或者醫(yī)護人員協(xié)助其采取一些合適的被動活動?;顒訒r應包括關節(jié)各個方向的運動,并且采取先被動后主動的方式,慢慢采取器械輔助主動活動。部分患者深層組織壞死、肌腱與神經(jīng)受傷,基本上采用的是皮瓣移植修復術,要求患者術后兩個月開始功能治療。一些神經(jīng)損傷的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感覺麻木、肌力減弱等,采取被動活動時應確保手法的輕微與柔和,促進患者逐漸恢復主動活動。
1.2.4理療 采用溫水將患者的僵硬關節(jié)軟化后行主動活動,并對關節(jié)與新愈合的部位進行按摩處理,某些患者電擊傷后會發(fā)生肌萎縮、下肢深靜脈栓塞等,建議采取高壓氧治療,而一些局部腫脹的患者則建議采用超短波、紅外線等物理治療方法進行消炎與消腫處理[2]。
1.2.5加強肌力與功能訓練 患者長時間臥床休息,加上體質(zhì)比較虛弱的話,極易影響患者的康復,故而要盡早采取有效的局部或者全身肌力鍛煉及功能技巧訓練等?;颊咴谂P床休息期間,應協(xié)助或者督促其進行肢體的伸屈與旋轉(zhuǎn),以及做一些關于手方面的活動等,進行2~3次/d,時間控制在20min/次以上。待患者可以下床活動后,建議其每天上午與下午花費至少30min進行室內(nèi)活動。患者應從簡單的自身生活能力鍛煉開始,循序漸進,之后將活動擴大到體力活動上。
1.2.6截肢后康復訓練 截肢患者術后要加強自身平衡與姿態(tài)協(xié)調(diào)的鍛煉,一般應從術后2個月開始進行截肢體功能訓練,先從殘肢主觀運動訓練開始,然后將殘肢放上沙袋后持重主動運動訓練,使得殘端在沙袋上呈現(xiàn)直立或者垂直方向活動,以便進行殘肢肌力的訓練,愈合后假肢的安裝打下基礎。
1.3觀察指標 對本組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與運動功能進行評定,其中前者采用BI(簡化Barthel指數(shù)評定量表)評定,得分越高則日常生活能力越強,后者采用FMA(Fugl Meyer運動功能評定)評定[3],得分越高則表示運動功能越佳。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相關數(shù)據(jù)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8.0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行t檢驗,以P
2 結果
治療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與運動功能皆得到明顯提高,相較于治療前相關評分對比差異性顯著(P
3 討論
這些年,對于嚴重電擊傷患者而言,消除創(chuàng)面、救治生命并非最終的治療目的,而是早期注重與加強功能康復治療。本次研究針對接診的嚴重電擊傷患者采取保存肢體功能的康復治療,除了使得患者身心健康得到盡快恢復,也促進了他們生活自理能力與肢體功能運動的提高,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1]盧立春,楊寶會,曲狄,等.燒傷后爪形手的功能重建及康復治療18例臨床觀察[J].吉林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38(3):527.
課題
學憲法講憲法
授課教師
陳XX
教學 形式
主題班會
教學 目標
1. 知道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 培養(yǎng)學生崇尚憲法的思想,認同“憲法至上”,樹立憲法意識。
3. 促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覺學習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宣傳憲法。
教學重 點難點
重點:知道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難點 :在日常生活中能自覺學習憲法、遵守憲法,能用憲法維護自身利益。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1.提問形式導入新課
提問:我國每年的12月4日是什么日子呢?
此環(huán)節(jié)以提問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介紹憲法
介紹憲法的性質(zhì)及發(fā)展歷程
促使學生對憲法有深劉的認識,了解我國憲法的歷史。
3.憲法的地位
通過與普通法的比較
通過與普通法的對比知道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
4.明確憲法賦予的權利和義務
幫助學生知道我們應盡的義務和字有的權利。
5.例舉生活中青少年易違法的行為,并號召廣大學生遵守憲法,維護憲法。
此節(jié)意在讓學生不要違法,讓學生樹立完法意識,維護完法權威。
【關鍵詞】陜西企業(yè)生產(chǎn)審美現(xiàn)狀;陜西企業(yè)深層生產(chǎn)審美化
一、企業(yè)生產(chǎn)審美研究
目前,生產(chǎn)者對消費者需求的挖掘和創(chuàng)造已成為企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動力。沃爾夫?qū)?韋爾施提出了“物質(zhì)審美化”的概念,他發(fā)現(xiàn)“審美化已經(jīng)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首要策略”,“我們正在經(jīng)歷著一場美學勃興”。斯圖亞特?霍爾指出審美已經(jīng)不再是物質(zhì)世界的蛋糕上的酥皮,它已經(jīng)滲透到現(xiàn)代企業(yè)生產(chǎn)中,已經(jīng)融入到企業(yè)商品的內(nèi)部。凌繼堯認為日常生活審美化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藝術和審美進入日常生活,被日常生活化;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特別是大工業(yè)批量生產(chǎn)中的企業(yè)產(chǎn)品以及環(huán)境被審美化。企業(yè)生產(chǎn)審美研究給我們提供了三個方面的啟示:一是利用美可以吸引顧客并提高其忠誠度;二是商品一旦給人帶來美感,就增加了其價值;三是競爭對手想模仿成功企業(yè)的美學意識是絕對做不到的。所以構建陜西企業(yè)生產(chǎn)審美機制是陜西經(jīng)濟上臺階的有效途徑。
二、陜西企業(yè)生產(chǎn)審美現(xiàn)狀
據(jù)中國科學院《中國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統(tǒng)計報告(2002)》,陜西每十萬人中擁有科技人員1363人,擁有研發(fā)人員171人。但是文化大省卻不是經(jīng)濟強省,究其根源關鍵是陜西企業(yè)的產(chǎn)品與服務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而導致缺乏競爭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陜西企業(yè)在生產(chǎn)環(huán)節(jié)缺乏審美意識和審美作為。陜西目前的支柱產(chǎn)業(yè)主要是能源化工產(chǎn)業(yè)、裝備制造業(yè)、有色冶金工業(yè)、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果業(yè)和旅游業(yè)等。其中煤炭、電力、油氣、重化工及傳統(tǒng)裝備制造業(yè)不僅均屬于難以審美化類企業(yè),而且是高耗能高污染企業(yè),陜西在2009年曾提出了2010年萬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5%以上,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同比消減3%以上的目標,并強調(diào)把綠色經(jīng)濟、低碳經(jīng)濟、循環(huán)經(jīng)濟作為新的經(jīng)濟發(fā)展理念,這就是在追求經(jīng)濟審美,但是一年過去了效果不很明顯。以陜西目前所處的工業(yè)化中后期發(fā)展階段而言,要加快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速度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以發(fā)展審美經(jīng)濟為契機,研究企業(yè)生產(chǎn)的深層審美化,這是陜西企業(yè)突破單純以性能和價值為主要手段的舊生產(chǎn)模式,開創(chuàng)以人文關懷為基礎的審美體驗新模式的重要路徑。
三、陜西企業(yè)生產(chǎn)審美現(xiàn)化的路徑
結合陜西的工業(yè)生產(chǎn)狀態(tài),對不同企業(yè)的產(chǎn)品的從設計、生產(chǎn)、銷售、消費的全過程進行具體的、實證的分析研究,總結深層審美化的規(guī)律性的東西,以指導陜西企業(yè)的生產(chǎn)實踐。企業(yè)生產(chǎn)環(huán)境體現(xiàn)企業(yè)文化的審美特征,也是企業(yè)構建審美文化的基本條件。所以說企業(yè)生產(chǎn)環(huán)境的審美程度影響著企業(yè)生產(chǎn)的質(zhì)量和效率,表現(xiàn)的是企業(yè)的人本精神。良好的內(nèi)部生產(chǎn)經(jīng)營環(huán)境不僅能使員工感受到自身價值的存在,而且可以增進員工對自身工作自豪感,同時還可以挖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員工將勞動創(chuàng)造本身作為一種美的享受過程去對待。陜西企業(yè)生產(chǎn)環(huán)境建造經(jīng)歷了一個由物質(zhì)生產(chǎn)力轉(zhuǎn)化為物質(zhì)生產(chǎn)過程,再增值和升華為物質(zhì)生產(chǎn)結果即審美成果的發(fā)展過程,它是陜西企業(yè)以文化物的創(chuàng)造。就生產(chǎn)環(huán)境的深層審美化來談,陜西企業(yè)應在新建廠房上追求風格獨特,對原有的生產(chǎn)用房周邊和內(nèi)部進行美化改造,給員工遼闊的色彩和潔凈爽快的感覺,讓勞動成為員工個人自我實現(xiàn)的愉快地創(chuàng)造過程。企業(yè)產(chǎn)品內(nèi)部形成的功能和審美的統(tǒng)一也是陜西企業(yè)生產(chǎn)深層審美化的表現(xiàn)?,F(xiàn)代產(chǎn)品的審美內(nèi)涵三方面,即形式美、功能美和文化美,這三種需求是隨著人們審美意識的不斷提高依次形成的。要改善陜西企業(yè)產(chǎn)品缺乏審美內(nèi)涵的狀態(tài),不僅產(chǎn)品符合形式審美,最重要的最關鍵的是功能審美,這是產(chǎn)品審美的較高形態(tài),它要求生產(chǎn)拋棄與產(chǎn)品本身目的不相稱的多余裝飾和無益冗件,只由專為發(fā)揮功能而設計的簡煉的具有經(jīng)濟實利的結構組成,這樣才能生產(chǎn)出既便利實用又感到美的產(chǎn)品。產(chǎn)品越是把功能上的優(yōu)異競爭力具體地表現(xiàn)出來,就越是作為對人的生活充滿有意義的內(nèi)涵對象而具有更高的文化價值備受歡迎和追求。所以在陜西企業(yè)生產(chǎn)深層審美化研究上要重視抓住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因為只有內(nèi)、外都美的產(chǎn)品才是人類本質(zhì)力量的形象表現(xiàn),更是社會文明和進步的顯著標志。
現(xiàn)代消費者是為了追求商品的美感去消費的,只有美的消費才是人類最本質(zhì)、最高雅、最文明的消費,也正如馬克思所說“人是按照美的規(guī)律塑造一切的”。所以說如何在美好的環(huán)境里生產(chǎn)出美好的產(chǎn)品這是陜西企業(yè)生產(chǎn)審美研究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有效路徑。
參考文獻
[1]韋爾施.重構美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凌繼堯.對“日常生活審美化”研究的反思[J].東南大學學報.2007(6)
[3]陶東風.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文化研究的興起[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5)
【關鍵字】完善 藝術高職 輔導員
優(yōu)秀的輔導員的身份應該是一個優(yōu)秀的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務者。教育者要求具備扎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管理學等學科知識,管理者和服務者要求具備較高的宣傳能力、心理溝通能力和組織管理能力。特別是作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要充當好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疏導者和人際關系的協(xié)調(diào)者。高職藝術院校輔導員隊伍普通存在崗位定位不準、對輔導員自身職責分工不清晰、輔導員職業(yè)的前景不明、工作經(jīng)難普通不足等等問題,尤其在面對教育大眾化、獨生子女等新情況下的新一代大學生,輔導員的個人素質(zhì)還有專業(yè)素質(zhì)都有待提高。其中定位、完善輔導員角色,注重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
一、藝術高職院校輔導員的職責要求
其一,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者這一點是輔導員的傳統(tǒng)身份,應予以繼續(xù)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學生,我們的目的就是通過輔導員自身影響,來引導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的形成。
其二,重視輔導員為學生服務的工作本質(zhì)。把學生作為學校教育的權益主體,為學生全面發(fā)展提供高質(zhì)量的教育和高水平的服務;把學生作為學校教育的發(fā)展主體,促進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和整體能力的增強。輔導員首先要考慮到大學生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盡力滿足學生成長成才道路上提出的各種合理要求。為貧困生提供勤工助學的工作,加強宣傳、監(jiān)督力度,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改善食堂伙食;考察學生的家庭情況,對特殊的家庭如單親家庭的學生給予特殊的照顧;對他們進行學業(yè)、健康、交友、戀愛、考試、生理、心理、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導。
其三,輔導員應不斷加強學習。高校輔導員在忙于事務性工作之余,應不斷加強對政治思想理論的學習,了解最新的政策法規(guī),并時時關注學生的現(xiàn)狀和新動向;還可以利用各種媒體了解學生思想、學習、生活上的不同動向,深入研究探討,制定解決策略;積極參加日常工作培訓和專題培訓,不斷優(yōu)化知識結構,提高自身工作水平,借鑒國外先進的學生管理方法。輔導員所面對的對象是高素質(zhì)的大學生,因此輔導員還應該盡可能的了解學生所學專業(yè)的新領域、新成果,使得自己與學生有更多的溝通語言,融會貫通地將抽象、宏觀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專業(yè)知識的交流和指導過程中。加強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學習,掌握心理咨詢基本方法,更好地解決學生由于家庭狀況、專業(yè)學習、人際交往等因素引發(fā)的心理壓力和心理疾病等。
其四,充當大學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輔導員們要充滿責任感地去完成大量的日常行政、教學管理工作。新生報到、日常考勤、聯(lián)系家長反饋情況、照料生病學生、處理突發(fā)事故,以及評優(yōu)、評獎、綜合測評,困難補助發(fā)放,畢業(yè)鑒定、推薦,學籍和違紀處理,各種院校活動安排。充當好大學生與其院校機構的橋梁作用。
二、當前藝術高校輔導員應該注重的工作能力的培養(yǎng)。
第一,培養(yǎng)分析判斷和調(diào)查研究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是一門科學,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教師工作應被視為一種專門職業(yè),它要求具備嚴格而持續(xù)不斷的研究才能獲得并維持專業(yè)技能的公共業(yè)務。新的社會要求、新的學生群體,工作中會面臨很多新事物,這都要求輔導員們注意積累素材,加強調(diào)查研究,總結經(jīng)驗教訓。透過當今大學生存在的種種現(xiàn)象,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規(guī)律和方法以及尋找科學的日常管理方法,取得工作中的主動權。只有深入分析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并進行科學有效的探究才能形成對學生身心健康切實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并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理論和實際的創(chuàng)新。把工作中面對的新問題,通過汲取經(jīng)驗教訓和優(yōu)秀的解決方法使之變成解決問題的新方法的來源。
第二,培養(yǎng)自我控制和勝任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這也要求輔導員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職業(yè)意向,了解自我心里特征,完善自我意識,正確認識輔導員角色定位。學會調(diào)節(jié)和控制自己的情緒,耐心地對待學生,對學生充滿熱情和寬容。在教育過程中,當自己內(nèi)心煩惱或?qū)W生中出現(xiàn)的問題感到不順心時,能沉著自制、善于理智地對待學生,不能把自己的不良情緒轉(zhuǎn)移到學生身上。另外,輔導員在工作中經(jīng)常保持積極的情緒,有利于營造輕松愉快、積極向上的教育、交流氛圍,大大提高了德育教育的可接受性和學生日常管理的可行性。面對教育管理過程中復雜的局面和突發(fā)事件,能做到處變不驚、沉著應對、判斷準確、決策及時。
【關鍵詞】 壓力;心理學;問卷調(diào)查;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95.6 B 841.7 R 16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01-0019-03
Inventory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TIAN Lan*, SHEN Guo-cheng.*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435002),Hube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ile inventory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and to test their psychological stress. Methods
Based on relevant literatures and investigation, a new inventory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was constructed and used among 384 university students in Hubei.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alysis were used to test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Results Five principal components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were selected, which including social communication stress, social position and wealth stress, leaning stress, physical condition and living stress and the job-hunting stress. The internal consistency coefficienty of total scale and half-split coefficiency were 0.934 and 0.889 respectively.The reliability of each scale was above 0.765.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0.632-0.840 between sub-scales and total scale,and it was 0.350-0.662 between each subscales. Conclusion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inventory are satisfied enough to meet psychometric indices,and it is suitable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Key words】 Pressure;Psychology;Questionnaires;Students
壓力是一個人對某種壓力源是否構成壓力以及自己應對壓力源能力的評估[1]。心理壓力感主要是指個體在面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生活事件、突然的創(chuàng)傷性體驗、慢性緊張(工作壓力、家庭關系緊張)等壓力源時所產(chǎn)生的心理緊張狀態(tài)[2]。隨著科學文化的發(fā)展,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就業(yè)競爭的不斷加劇,我國大學生面臨著更多的心理壓力源。樊富珉等[3]的研究結果表明,71.3%的大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承受著很大或較大的心理壓力,70.1%的學生對壓力還缺乏正確的認識,而生活中的壓力事件與大學生的抑郁、焦慮癥狀密切相關[4]。校園壓力事件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主觀幸福感構成嚴重的威脅[5]。因此,了解大學生心理壓力感狀況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應對各種壓力、完善人格和身心健康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往的研究大多基于日常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和定性分析,集中在對大學生生活事件類型及壓力源的研究。本研究整合、提煉已有文獻關于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源的分類,編制了大學生心理壓力感問卷,以期為評定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壓力感現(xiàn)狀、分析大學生心理壓力感的特點,探討提高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的對策有所幫助。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目的取樣與分層取樣的方法,選取某學院384名一~四年級的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在最后收回的有效問卷中,一年級學生87名,二年級學生77名,三年級學生91名,四年級學生103名,共358名。其中文科生162名,理科生196名;男生135名,女生223名。
1.2 理論維度的構建 綜合已有研究關于大學生心理壓力事件的合理結構[6-13],擬定從人際交往壓力、經(jīng)濟與地位壓力、學業(yè)壓力、體能與生活壓力、就業(yè)心理壓力五大方面,構建心理壓力感問卷的框架。
1.3 問卷題項的收集與編制 在理論建構的基礎上,本研究采用開放式問卷調(diào)查54名大學生(其中大一學生15名,大二學生12名,大三學生12名,大四學生15名),請他們描述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壓力事件及其應對方式。對問卷調(diào)查結果進行分析,選擇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條目,構成初始問卷的主要項目,經(jīng)過專家修改,形成預測問卷,表面信度良好。對大二年級的文理科各1個班級120名學生(文科班64名,理科班56名)進行預測,修訂為由70個項目組成的正式問卷。正式的自陳問卷采用5點記分法,即“完全沒有感受”記1分,“感受比較微弱”記2分,“感受不強不弱”記3分,“感受比較強烈”記4分,“感受非常強烈”記5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壓力感越大。
2 結果
2.1 項目分析 首先對70個題項進行項目區(qū)分度(item discrimination)分析,采用精確度較高的相關法計算區(qū)分度,得到各題項的鑒別指數(shù),見表1。
根據(jù)心理測量學的一般原理,鑒別指數(shù)在0.20以上的題項區(qū)分度尚可。本研究按照從嚴要求原則,刪除18個鑒別指數(shù)低于0.40的項目,最后保留了52個項目。
2.2 因素分析 首先利用KMO(Kaiser-Meyer-Olkin)統(tǒng)計量對原有變量進行因素分析的適當性考察,得到KMO的值為0.918(P<0.01),表明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適合進行因素分析。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抽取因子,用最大變異(Varimax)進行正交旋轉(zhuǎn),結果發(fā)現(xiàn)有11個項目的因素負荷低于0.40,分別是V3,V19,V22,V23,V25,V35,V42,V51,V54,V56,V57,因此,這些項目應予以刪除,并再作一次因素分析。對余下的41個項目進行第2次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41個項目的負荷都大于0.40。
本研究根據(jù)以下標準確定因素數(shù)目: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因素必須符合陡階檢驗(Screen test);抽取的因素在旋轉(zhuǎn)前至少能解釋3%的總變異;每個因素至少包含3個以上項目;對于在2個因素上負荷均比較高的題項(V24,V26,V34,V50),根據(jù)負荷最大原則進行篩選。根據(jù)以上原則,本研究最終提取5個因子,累積方差貢獻率為45.748%。因素負荷矩陣見表2。
由原始問卷可知,因子1~5分別表示人際交往壓力、經(jīng)濟與地位壓力、學業(yè)壓力、體能與生活壓力和就業(yè)心理壓力。
2.3 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同質(zhì)性信度和分半信度來檢驗自編大學生心理壓力感問卷的信度。表3顯示,全問卷的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為0.934,分半信度為0.889。5個分問卷的同質(zhì)性信度系數(shù)和分半信度系數(shù)分別在0.765~0.858和0.695~0.857之間。
本研究采用內(nèi)容效度來檢驗問卷是否可靠,自編問卷的各因素間的相關結果見表4。問卷各個因素與總分的相關系數(shù)在0.632~0.840之間,問卷各因素之間的相關系數(shù)為0.350~0.662。根據(jù)Tuker的理論[14],構造健全項目所需要的項目和測驗的相關系數(shù)在0.30~0.80之間,項目間的組間相關系數(shù)在0.10~0.60之間,說明本問卷的結構較好。
3 討論
本研究編制的大學生心理壓力感問卷結合大學生應對心理壓力事件的方式,選擇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典型的壓力事件或情境,考察大學生心理壓力感的狀況。測驗結果表明該問卷具有較好的信、效度,且較好地滿足了主要的心理測量學指標,可以作為評估大學生心理壓力感狀況的工具。不過,本研究仍存在樣本容量偏小和取樣范圍狹窄的問題,需要進行大樣本廣泛取樣,進一步驗證所編問卷的代表性、穩(wěn)定性及可靠性。
4 參考文獻
[1] 李虹,梅錦榮.大學生壓力量表的編制.應用心理學,2002,8(1):27-31.
[2] 張林,車文博,黎兵.大學生心理壓力感量表編制理論及其信、效度研究.心理學探新,2003,23(4):47-51.
[3] 樊富珉,李偉.大學生心理壓力及應對方式:在清華大學的調(diào)查.青年研究,2000,20(6):40-45.
[4] 李偉,陶沙.大學生的壓力感與抑郁、焦慮的關系:社會支持的作用.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3,11(2):108-110.
[5] LI H,LIN CD.College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Acta Psycholog Sinica,2003,35(2):222-230.
[6] RAWSON HE,BLOOMER K,KENDALL A.Stress,anxiety,depression and physical illness in college students.J Genetic Psychol,1999,155(3):321-330.
[7] 張淑熙,尹海蘭.大學生心理壓力問卷的編制.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10(5):75-78.
[8] 李虹,梅錦榮.大學校園壓力的類型和特點.心理科學,2002,25(4):398-401.
[9] 李西營,毛艷霞.師范類大學生對應激源的感受頻率與程度分析.中國臨床康復,2005,2(8):77-79.
[10]王富榮,茅默.理工科大學生心理壓力的調(diào)查研究.應用心理學,2001,7(1):31-36.
[11]楊心德,蔡李平,張莉.大學生日常生活事件壓力指數(shù)的研究.心理科學,2005,28(6):1 403-1 405.
[12]林海,余紅,杜寧.大學生壓力感與焦慮及抑郁和社會支持的關系.中國臨床康復,2005,6(9):80-81.
[13]車文博,張林,黃冬梅,張旭東.大學生心理壓力感基本特點的調(diào)查研究.應用心理學,2003,9(3):3-9.
[14]戴忠恒.心理教育測量.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262.
附:調(diào)查問卷
大學生心理壓力感問卷
第1個維度――人際交往壓力(9個項目)
36.擔心幫助他人卻得不到回報。
40.怕被人誤會。
45.怕與朋友鬧僵。
68.因不被別人理解而痛苦。
38.怕被朋友嘲笑。
47.當受到別人注視或討論時,會感到不自在。
66.怕在同學面前丟丑。
64.害怕接觸社會的陰暗面(如欺騙、貪污等)。
49.怕掉面子。
第2個維度――經(jīng)濟與地位壓力(11個項目)
27.擔心家人的社會關系不利于自己將來找工作。
18.擔心沒有錢包裝自己的外表。
60.覺得經(jīng)濟條件限制了自己的發(fā)展。
33.擔心自己在班上沒地位。
11.因生活費不夠用而發(fā)愁。
17.對與同學的關系感到不滿。
26.擔心因瑣事與人爭吵。
31.感覺他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不友好。
24.擔心自己令老師失望。
20.很羨慕他人的長相。
59.覺得與他人的關系很疏遠。
第3個維度――學習壓力(9個項目)
14.因浪費學習時間而懊悔。
28.因?qū)W習成績不理想而苦惱。
15.苦于沒有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29.因無法平衡學習與其他事務性活動的沖突而苦惱。
50.因自己處事不穩(wěn)重而自責。
16.在各種技能性證書的備考過程中感到疲憊。
21.渴望擁有平和的心態(tài)。
46.因日常生活安排無序而苦惱。
12.因缺乏一些社交技巧而感到很苦惱。
第4個維度――體能與生活壓力(6個項目)
62.感到全身軟弱無力。
65.猜疑自己的身體有病。
32.感到適應不了生活方式的變化。
67.擔心還不了欠別人的錢。
39.感到跟不上生活的節(jié)奏。
34.因自己的精力下降而發(fā)愁。
第5個維度――就業(yè)心理壓力(5個項目)
55.一想到將來要找工作就心煩。
44.擔心就業(yè)競爭越來越激烈。
41.擔心所學專業(yè)沒有出路。
30.擔心自己達不到用人單位對聘用人員的技能要求。
【關鍵詞】苗族舞蹈;形成;審美藝術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4-0177-01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多個少數(shù)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在這些民族文化中,苗族舞蹈正用其獨特的魅力,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是一種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對其的審美藝術可以從生活、民族、衣著等方面著手,進行分析。
一、湘西苗族舞蹈的形成
湘西苗族的舞蹈有著悠久的歷史。以前,湘西苗族人為了躲避戰(zhàn)亂,以及為了擺脫受壓迫的生活,會帶領族人遷移,用最原始的方式生活,生活用品短缺,缺少娛樂生活,但苗族人卻有著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有很高的生活熱情,慢慢從日常勞作中總結出不同的動作,并把這些動作組合在一起,變成舞蹈,成為民族特有的舞蹈藝術[1]。
湘西苗族的舞蹈與音樂融合后,有濃厚的文化氣息與地域特點,會用生動的舞蹈展示湘西苗族人們的生活方式,展示苗族的歷史。同時,還會融合審美因素,即它會以敘述的方式,展示舞蹈的特點。很多歷史材料記載,湘西苗族舞蹈是由祭祀活動產(chǎn)生,按照儺歌的節(jié)奏表演,或是與儺戲穿行,這些資料的記載能夠讓人們了解歷史,搶救民族文化,對民族文化有深層次的分析。也就是說,從苗族的舞蹈中,除了可以發(fā)現(xiàn)苗族人們的生活方式,還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二、湘西苗族舞蹈的審美藝術
(一)從生活的角度分析
湘西苗族的舞蹈是由生活演變而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為“鼓舞”,這一舞蹈有多種表現(xiàn)形式,包括人們?nèi)粘5纳a(chǎn)活動、生活中經(jīng)常會做的動作等,比如農(nóng)耕的犁地、梳妝、織繡等,另外,有些動作是由模仿動物形成,像是小雞啄米、黃牛擺尾等,由此可知,其舞蹈動作都是由生活引申而來,具有摹擬性和教育性。苗族人不管在哪個節(jié)日,都會跳舞表示慶祝,從舞蹈得到知識與生活經(jīng)驗。踩花山是苗族人重要的節(jié)日,每到這個節(jié)日,苗族人就會穿上艷麗的服飾,來到花山下,進行各種節(jié)日活動,在眾多節(jié)日活動中,吹蘆笙是人們主要參與的活動,會由吹蘆笙演變出蘆笙舞,用于節(jié)日活動間隙的表演,動作多變,有較高的難度。
從上述熱葜??梢钥偨Y出苗族舞蹈與生活緊密相關,具有摹擬性、教育性與娛樂性。
(二)從民族的角度分析
湘西苗族舞蹈會充分反映苗族文化的文化特點,貫穿于苗族生活的始終,比如苗族的宗教文化等。苗族與其他民族一樣,會保留原宗教習俗,并代代傳承,用祭祀的舞蹈進行祭祀,上文中提到,苗族的舞蹈多由祭祀演變而來,即鼓舞的出現(xiàn)。每到苗族舉行祭祀活動時,人們會到舉行祭祀活動的廣場,架設打鼓,可從三面敲擊,兩人拿鼓槌敲擊大鼓的鼓皮,一人敲擊鼓梆,其他人自由舞蹈,男生和女生的數(shù)量沒有限制。除了這種鼓舞外,還有另一種木鼓舞,也被稱為跳鼓舞,其使用的鼓是由樹干做成,把樹干內(nèi)部挖空,在樹干兩端蒙上鼓皮并固定,祭祀時使用一個新鼓和一個舊鼓同時演奏,并有吃動物內(nèi)臟的習慣。而隨時代的發(fā)展,有些習俗發(fā)生了改變,和以往木鼓舞有很多不同[2]。
以此得知,湘西苗族舞蹈可以體現(xiàn)苗族特有的民族風格,有明顯的文化特征,同時又具有文化內(nèi)涵。
(三)從服飾的角度分析
湘西苗族有非常艷麗的服飾,是一個愛美的民族,每次跳舞前,都會穿上艷麗的衣服,以及漂亮的銀飾,表演舞蹈[3]。苗族婦女的著裝有很多種,具有民族特色,和其他民族的服裝相比,其頭飾就有數(shù)十種,而衣著特點則是,上身會穿著窄袖的衣服,領子較大,下身會穿裙裝,裙子上數(shù)個褶子,長度可以到達腳踝,或是在膝蓋以上。但如果是日常生活,會在頭上包裹頭巾,上身著短衫,下身穿著長褲,衣服的下擺或褲腿處會繡上不同的花紋,而男子的著裝較為簡單,頭上用青色布包裹,肩上披著毛衫,會用布裹住小腿。這些服裝不管是跳舞還是日常生活,都會隨著人們的行動隨意擺動,具有形象美。并且,苗族人會遵循形象美的特點,選擇不同的舞蹈動作,像是擰、傾、閃、旋、翻等,又加入了豐富的手腕動作,富有規(guī)律性和對稱性,整齊劃一,動作簡練。
從上一段的論述中可以了解到,苗族的舞蹈可以從服飾與舞蹈動作上展示出其具有的魅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分析了湘西苗族舞蹈的形成和審美藝術,表明了苗族舞蹈的出現(xiàn)與苗族人的生產(chǎn)、生活緊密相關,而從生活、民族與衣著三方面對審美藝術的分析,也表明了湘西苗族文化的重要性,需要不斷傳承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紅.湘西苗族鼓舞的美學思考[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S1):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