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文化的異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西方餐桌文化因其形成歷史、民族背景、宗教信仰、思想觀念、政治屬性和經濟結構等不同而不同,同時,又隨著兩種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而不可避免地彼此影響,相互吸收,以滿足更大的需求。本文將以中餐和西餐的餐桌禮儀為例,對其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加以敘述。
一、中西方餐桌禮儀的相同點
想要掌握好餐桌禮儀,就必須要了解餐桌禮儀的基本準則。雖然中西方餐桌文化差別甚大,但是基本準則卻大體相同。
首先誠信守禮。所謂守禮自律,就是誠實守信、守法循禮。每一位參與者都必須自覺遵守餐桌禮儀,不可違背。餐飲活動中,我們務必要待人以誠,表里如一,才能更好的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論語·顏淵》中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概括出了東西方餐桌文化最重要的守則。
其次要尊敬他人。在餐飲活動中,中西方的飲食禮儀都有敬人的原則。無論是落座、交談還是接物,我們要維護他人的尊嚴,做到處處不可有失敬之處,更不可侮辱對方人格。謹記敬人本身就是敬自己。
第三要謙恭適度。餐桌雖是交流情感的好地方。但是如果不把握好尺度,做過了頭或做不到位,都會讓自己失了身份,所謂的“過猶不及”便是這個意思。所以,在運用餐桌禮儀時,我們要態(tài)度謙虛、不卑不亢,以自尊和尊人為準則,做到大大方方,談吐適度。
第四要寬容豁達。餐桌之上,人與人之間由于生長環(huán)境、生活經歷或修養(yǎng)不同而產生的差異不可能消除。這就需要我們寬以待人。對于不同于己或不同于眾的人要耐心包容,這不僅能夠消除人際間的緊張關系,還有助于我們擴大交往空間。
第五要人鄉(xiāng)隨俗。因為國情、地域、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餐桌上完全可能存在著“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情況。這時,我們要本著入鄉(xiāng)隨俗的原則與大多數(shù)人保持一致,正像英語中的那句“when inrome,do as the romans do”,只有這樣,才有助于人際關系的融洽。
二、中西方餐桌禮儀的不同點
《禮記·曲禮》中的“入境而問禁,人國而問俗,入門而問諱”說明了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風俗習
轉貼于
慣,而餐桌禮儀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了解中西方餐桌禮儀的不同,不但可以使你在各樣的餐飲活動中游刃有余,也能更好的展現(xiàn)個人風采。
首先是入座方式不同。中餐講的是先長者、后女士的原則。坐下后姿勢要端正,腳放在自己的座下,不可任意直伸。手肘不可靠在桌子邊上。更不要將手放在鄰桌椅背上。而西餐中最得體的入座方式是從左側入座,且本著“女士優(yōu)先”的原則。男士要幫助女士拉開和推進椅子。用餐時,背部要靠到椅背,腹部和桌子保持一個拳頭的距離。
其次是餐具使用。中餐餐具一般有杯子、盤子、碗、碟子、筷子、勺子等幾種。用餐時,不要伏碗吃飯。應該端碗。用匙飲湯,不舉碗海喝。不用筷子在餐盤中亂翻。任何情況下不反扣餐具,無論是碗還是酒杯。不能用舌頭舔舐餐具。上餐時,不可用筷子互相敲打,或拿筷子敲打餐具。西餐餐具包含刀、叉、匙、盤、杯等。使用刀叉的原則是左手拿叉,右手持刀或湯匙。刀叉的拿法是輕握尾端,食指按在柄上。湯匙的握法與握筆的方式相同。如果感覺不方便,可以換右手拿叉,盡量避免更換頻繁。
第三是進餐禮儀不同。吃中餐時不要急于動筷,須等主人舉杯示意開始,客人才可用餐。如果有長輩,應禮節(jié)性的讓菜或斟酒。夾菜時,須用公共筷。西餐中,喝湯時應先用湯匙向后往前舀湯,以免弄到別人身上,另外,喝湯絕對不能出聲音。吃面包時,要先將面包撕成小塊,再由左手拿起來吃等等。
第四是酒水禮儀不同。殷勤勸酒歷來被中國人視作表達情意的重要形式。敬酒態(tài)度要大方,應起立舉杯并且目視對方。借敬酒之名行灌酒之意,甚至偷偷給別人的杯子倒酒都是有違禮儀的。喝酒的速度以不超過宴會主人的速度為好。飲酒也不宜過度,以控制本人酒量的三分之一為宜。按西餐傳統(tǒng),主菜若是肉類。則配以紅酒,若是魚類則配以白酒。無論哪種酒,都與中餐相反,切忌一飲而盡或是邊喝邊透過酒杯看別人。飲酒前要輕輕搖動酒杯讓酒與空氣接觸以增加酒味的醇香,但不要猛烈搖晃杯子。若杯上留有口紅印,應用面巾紙擦拭,不能用手指擦拭。
第五是停餐方法不同。如果是席間暫時離開。中餐是把筷子并攏、縱向擱在碟子或者碗上。如果將筷子橫向擱在碟子或碗上則表述酒足飯飽不需進食了。西餐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應把刀叉以八字形排在盤中。刀叉不應突到外面,切勿邊說話邊揮舞刀叉。用餐結束后。將刀叉并攏排在盤中即可。
論文摘要:中西文化差異一直是制約中國人與講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流的重要因素。對中西文化差異知之甚少或缺乏必要了解,在交際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造成誤解或陷入尷尬境地。所以了解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及找出其深層次的原因,避免文化沖突顯得非常必要。本文主要就中西文化差異和產生差異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和比較。
前言
近年來,文化差異研究正在引起專家學者以及普通語言文化教育者的普遍關注。這反映了時代的變化和要求。文化差異研究的基本目的是培養(yǎng)人們對文化差異的積極理解的態(tài)度,是培養(yǎng)不同文化接觸時的適應能力和文化交際的技能。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走出國門或留在國內參與跨文化交際的人越來越多,他們都需要學習、掌握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時的實際技能。正是基于這一點,本文就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xiàn)和產生差異的原因作簡單的論述和比較。
一、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
1、思維模式的異同
中國人喜歡站在生命的更高處思考問題,跳出現(xiàn)實,重視對生命的思考,在對人和人之間,人和自然界之間,人的精神和肉體之間的關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邏輯思維或者理性思維;中國人屬于抽象思維或者感性思維。而西方人更注重于從物質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證問題的本源。
2、對待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異同
中國人更看重集體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國家利益,主張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往往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聯(lián)系在一起,富于愛國和獻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視個體利益,追求人權,崇尚自由,認為如果連個體利益都無法保障,更談何集體利益,正是這樣的思想認識,最終推動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發(fā)展;
3、民主觀念的異同
中國人注重精神的自由,把自由、民主看成是君主權貴的賞賜。所以我們的人民總在渴望青天,希望能有好官的出現(xiàn)為民謀利。而西方的民主政治認為,政出于民,一切的政權只是人民授予,讓政府來行使的一種公權力。
4、科學觀的異同
中國人更相信先人的經驗和權威,相信古人甚至超過相信今人,迷信權威,缺乏創(chuàng)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視實踐和理論,富于探險精神,倡導理性思維。通過正規(guī)的學院式教育對科學成果進行普及和推廣,極大的促進了科學的發(fā)展,也最終建立了完整的科學體系;
5、中西方的道德觀是迥然不同的
西方強調個體本位,而中國人提倡群體本位。中西方道德觀的不同,使中西方的倫理體系和道德規(guī)范具有了不同的特點:西方重契約,中國重人倫;西方重理智,中國重人情;西方倫理重于競爭,中國則偏重于中庸、和諧;西方的倫理道德是以人性惡為出發(fā)點,強調個體的道德教育,中國儒家是從人性善的觀點出發(fā),強調個體的道德修養(yǎng)。
6、法制觀念的異同
中國人主張用禮、道德來約束,通過先賢的教誨和學習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講究克己復禮,導致了人格的缺陷,喪失了獨立的人格,而西方人認為人的原欲是不應該被壓制的,對于社會和個人的規(guī)范,主張用“法制”,通過制度,如三權分立的組織、政治機構來約束制約,道德則處于從屬的地位。
7、在為人處世方面的異同
中國人內斂、自省,喜歡“每日三省吾身”,為的是合于先王之道,把修養(yǎng)身心看的很重,推崇中庸思想,導致思想的保守、缺乏創(chuàng)新和開拓進取精神。西方人更熱心于公益事業(yè),把服務社會當成自己的職責。
二、中西文化差異的原因
從地理和文化的角度看,全世界可以分為東方和西方兩大區(qū)域。導致它們文化差異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歸納為三個方面:
1 、受經濟制度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tǒng)經濟是典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可以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向。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發(fā)源于大河流域,屬于農業(yè)文明,“農業(yè)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wěn),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fā)源于愛琴海沿岸,屬于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而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yè)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yè)經濟時代,“工業(yè)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較強的斗爭精神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識,以獨立、自由、平等為處世原則。
2 、受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
封閉的大陸型地理環(huán)境使中國人的思維局限在本土之內,善于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喜歡“以史為鏡”,而空間意識較弱。這種內向型思維導致了中國人求穩(wěn)好靜的性格,對新鮮事物缺乏好奇,對未知事物缺乏興趣。
而西方國家大多數(shù)則處于開放的海洋型地理環(huán)境,工商業(yè)、航海業(yè)發(fā)達,自古希臘時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體,探索自然奧秘的傳統(tǒng)。同時,海洋環(huán)境的山風海嘯、動蕩不安,也構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間拓展和武力征服的個性。
三、結 語
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歷史背景、審美心理的不同而產生的,是在社會的發(fā)展、歷史的沉淀中約定俗成的,是一種永久性的文化現(xiàn)象。我們應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及社會風俗習慣。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居住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越來越多。了解不同文化差異,提高文化適應性,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學習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有利于我們實現(xiàn)從感性到理性質的飛躍,排除東方思維負遷移的影響,進而使我們的跨文化交際更有效,更順暢。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英美文化辭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2]鄧炎昌.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關鍵詞全球化淵源文化差異
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歷史條件、文化背景、、社會制度、價值觀念和發(fā)展階段等有很大差異,各自不同的語言文化構成了交相輝映、多姿多彩的整個人類文化。下面就中西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和產生的根源做一些初步的探討。
中西方社會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有很大差異,古代中國是封閉式的大陸型自然地理環(huán)境,較少受到來自大自然的壓力,古代中國人做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沒有人與自然的明顯對立,習慣于從總體上認識事物。而英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一個山呼海嘯、動蕩不安、氣候惡劣的海洋環(huán)境中,構成了英美民族注重空間拓展與武力征服,以及強烈的戰(zhàn)勝欲和征服欲。西方人把宇宙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對立,認為世界上萬物都是對立的。
每一種文化都有一些與、神話寓言有關的特定詞匯。中國人常用與“三教九流”相關的話語來表達思想,如:“阿彌陀佛”(無量壽佛)、“天誅地滅”、“抱佛腳”、“悟”、“無?!薄ⅰ暗馈钡?;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國家,受基督教、希臘神話和伊索寓言的影響,有許多源于其中的語言文化,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獄去),還有the Babel Tower,Adam’s apple,golden fleece,Midas touch等。
受中國宗族等級制度和禮教的影響,強調謙虛、褒揚和長幼尊卑的中國心理文化導致許多敬辭和謙辭以及關系詳實的親屬稱謂詞,如:您、貴國、令尊、奶奶與外婆等而其英語沒有完全對應的表達,西方人崇尚平等,往往直呼對方名字或以Mr.、 Mrs.、 Ms. 、Miss等表尊敬,簡潔而籠統(tǒng),如aunt,uncle等。
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導致文化差異。中國面臨太平洋,在東北半球,“東風”即是溫暖的春風,有“東風變梅柳,萬匯生春光”之說,源于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的一個著名習語“東風壓倒西風”,其固定譯為The East wind prevails over the West wind。這里的東、西風是征對中國而言。中國人還常說“萬事具備,只欠東風”。而英國面臨大西洋,屬西半球的海洋性氣候,故報春的是“西風”。詩人雪萊在《西風頌》中,桂冠詩人John Mansfield在《西風歌》中都對西風進行了謳歌。
由于觀察角度不同或聯(lián)想不同,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以不同事物表達相同語用意義。從方向相反的角度表達同一信息,如:中國人出于禮貌在請對方先走、先吃、先做某事時常說:“您先請!”,與此相反,英美人士卻說:“After you!”。
不同的民族對同一事物的屬性特征的認識往往有異同之處,產生了許多迥異的聯(lián)想。英漢習俗差異最典型的莫過于對某些動物的不同情感態(tài)度及其深層的不同文化內涵。漢語“龍”的英語對應詞是dragon,不過兩者的聯(lián)想意義并不等同。在英語文化中,dragon龍是希臘語演化而來的,龍在中世紀是異教徒,是罪惡的象征,“撒旦”被比喻成the great dragon,后來此詞喻“邪惡、殘暴、兇殘的怪物”。而在中華民族的龍文化中,“龍”是“皇權”、“吉祥”和“力量”的象征。百姓當之為神靈,自稱“龍的傳人”,有關龍的漢語很多,“生龍活虎、龍飛鳳舞等美好形象。
在中、西民俗文化中,東方十二生肖不同于西方十二星座。鼠mouse、牛ox、虎tiger、兔rabbit、龍dragon、蛇snake、馬horse、羊sheep、猴 monkey、雞 rooster、狗dog、豬 pig;the ram 白羊座、the bull金牛座、the twins雙子座、the crab 巨蟹座、the lion獅子座、the virgin處女座、the scale 天平座、the scorpion天蝎座、the archer 射手座、the goat摩羯座、the water carrier寶瓶座、the fishes雙魚座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17―0061―01
習語是文化的一種精髓,是語言的結晶,通過它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本文就中英文化差異,探討中英習語差異根源及其理解的方法與技巧。
一、中英文化差異
1. 語言詞匯的差異。中英文化的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語言的差異上。而詞匯又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是承載文化信息、反映社會文化的工具。比如“月亮”,中國人看到月亮常常聯(lián)想到人生的離合。而歐美人看到“moon”則會聯(lián)想科技。
2. 價值觀方面的差異。價值觀指人的意識形態(tài)、倫理道德、及風俗人情的觀念。表現(xiàn)在兩種語言中,會對語言理解和翻譯造成很多障礙,足以引起翻譯工作者的重視。中國文化中以儒家文化為主,其種族親屬和社會關系表達得十分清楚和嚴格,不容絲毫的含混和馬虎。崇尚個人主義,個人至上主義價值觀是西方文化的特點。中國人注重整體、綜合、概括思維。所以中國文化習慣從整體上、直觀上看問題,強調社團和集體的價值。
3. 思維文化方面的差異。英語民族的思維是個體的、獨立的。英美文化習慣于邏輯分析,強調以個人為中心。因而會導致語言表達上的種種差異。例如,在姓名、時間、地址的表達方式上,中國文化從大到小,從整體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則正好相反。
由于漢英文化的巨大差異,因此,在外語理解中,我們必須兼顧語言和文化兩個方面,意識到文化與語言相關的重要性,更要注意文化的差異性。廣義上習語包括成語(idioms)、短語(set phrases)、諺語(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語(colloquialisms)、警句(epigrams)、名言錄(quotations)、典故(allusions)、俚語(slangs)等。下面就探討一下中西習語的差異,并從它體現(xiàn)出來的中西文化的差異入手,探討一些英漢翻譯的方法及技巧。
二、中西習語的文化差異
1. 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英國是一個島國。因此,英語中有很大一部分習語源于航海事業(yè)或與水有關。中國在亞洲大陸上,是以農業(yè)為主,因此,習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農諺。比如,a drop in the ocean滄海一粟 ;to sink or swim不論成敗 ;still waters run deep大智若愚;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
2. 民俗的差異。英漢兩個民族在社會風俗、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著很大差異,表現(xiàn)在人們對同一事物的理解也是天壤之別,習語中含有“狗”的褒義用法比比皆是。例如,top dog重要人物 ; lucky dog幸運兒;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在中國,人們從心理上討厭這種動物。因此,漢語中與“狗”有關的習語大多含有貶義。例如, 狗急跳墻 ;狗嘴吐不出象牙等。
3. 的差異。英美等主要以基督教為主,因此很多習語與基督教相關。例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Every man for himself,and God for us all.人人為自己,上帝為大家。中國主要以佛教為主,因此很多習語與佛教相關。例如,借花獻佛 ,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
三、中西習語的翻譯方法與技巧
1. 直譯。英漢習語中也有一些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相同或相似,隱含意義也相同的表達方法,就是說,此類習語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傳達出了相同的文化信息,可以相互轉換。例如,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熱打鐵。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漢語成語“破釜沉舟”與英語burn one’s boats都源于軍事家的策略,隨著跨文化交際的深入發(fā)展,已廣泛被中國人接受。又如,armed to teeth武裝到牙齒。
2.意譯。在英漢習語的翻譯過程中,當字面意義或形象意義與隱含意義因文化差異出現(xiàn)矛盾時,我們應舍棄前兩者,而注重習語的隱含意義。
例如,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到了羅馬,和羅馬人做一樣的事
√入鄉(xiāng)隨俗(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望子成龍
×Hope one’s child will become a dragon
√Hope one’s children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
3. 更換喻體形象。由于不同的歷史背景和兩種文化間的差異,有的喻體形象在英語民族心中的概念與漢語民族的概念大相徑庭,直譯顯得晦澀難懂,這時可以更換喻體形象,使讀者獲得譯文與原文相似的感受。
He treated his daughter as the apple in the eye.
他把女兒視為掌上明珠。
在歐洲留學期間正值晚清政府的衰落時期,作為一名外交官,陳季同總是滿懷對中國的熱愛之情,特別是在西方人對中國文化或風俗存在誤解時,他總能通過自己的方式來爭取對祖國與同胞的公正。陳季同擔負著中西文化交流與溝通的重要使命,這使他能積極投身于改變西方人對中國印象的重要任務中。這對后人加速中學西漸的發(fā)展,并開展相關的交流活動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西方更加全面與深刻地認識中國。
陳季同的文化交流與傳播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重要時期,在其二十年的旅歐生涯中,主要是向西方國家介紹中國的文化,這些都體現(xiàn)在他的一系列作品中,如《中國人的戲劇》、《中國的娛樂》、《吾國》、《英勇的愛》、《黃衫客傳奇》等,他始終堅持明確的寫作宗旨,就是讓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及價值。在陳季同十幾年定居國內的時期內,他將主要精力放在傳播西方文化上面。19世紀末,他與其弟弟陳壽彭共同創(chuàng)辦了《求是報》等維新刊物,他將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介紹西學,宣傳維新思想,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同時,陳季同還通過創(chuàng)辦報紙及翻譯西方著作,將西方的現(xiàn)代文學、法律觀念等引入中國,促進了晚清文學觀念的更新及西方政治思想的傳入??梢?,陳季同在文化傳播上取得了重要成就,堪稱是晚清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承擔著向中西雙方傳遞文化信息的重要使命。在數(shù)千年的中西文化交流歷史上,陳季同堪稱擁有該使命的第一人,具有重要的典范作用。
在長期的旅歐生活中,陳季同通曉法文、英文、德文及拉丁文等多國語言,并對西方文化有著深入的了解,同時用西方及中國的視角向西方介紹中國的文化,突破了以往交往中存在的語言障礙,他用法文寫作的形式向西方傳達了中國的聲音。陳季同用多種語言方式寫了大量的關于中國的著作,開創(chuàng)了中國人通過外文介紹中國文化的先河。他的代表作《中國人的自畫像》于1884年出版后,在西方產生了劇烈的轟動,一年內再版了五次以上,并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歐洲各地出版,是第一部由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作介紹中國社會的作品,并成為中國第一位作品暢銷西方的中國作家。同時,陳季同作為晚清時期的外交官,以其出色的外交手段、文學作品謀求與西方對話,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西方對中國的文化偏見,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陳季同善于交際,具有獨特的個人魅力,受到了歐洲上層人士的歡迎。1889年初,陳季同應邀在巴黎高等師范學院講學,著名的法國作家羅曼•羅蘭聆聽了陳季同的演講,并在其日記中提到“:他身穿紫色長袍,聲音低沉有力,演講生趣活潑,同時兼具中國化與法國味?!?/p>
【關鍵詞】傳統(tǒng)美德 廣告創(chuàng)意 傳承
隨著我國經濟持續(xù)高速增長、市場競爭不斷升級,商戰(zhàn)已開始進入“智”戰(zhàn)時期,廣告也從以前的所謂“媒體大戰(zhàn)”、“投入大戰(zhàn)”上升到創(chuàng)意的競爭,“創(chuàng)意”成為我國廣告界最流行的詞匯。廣告怎樣盡可能地為產品促銷服務,怎樣出奇制勝已是廣告人在進行廣告創(chuàng)意時所追求的目標。傳統(tǒng)文化作為一個民族的基本文化價值觀念,不可避免地會在本民族的廣告中有所體現(xiàn)。這大大促進了我國廣告業(yè)的發(fā)展,使得中國廣告在吸收國外先進理論的同時糅合本民族的文化思想,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廣告學理論。正是這種特色讓中國廣告獨具魅力——將廣告宣傳和受眾根深蒂固的價值觀相結合。
中國傳統(tǒng)美德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精深。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由于有著特殊的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歷史背景,從而形成了鮮明的個性。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講立志、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本文把中國傳統(tǒng)美德文化分為修身美德、齊家美德、處世美德、治國美德四個方面,并從這四個方面來論述中國傳統(tǒng)美德文化在廣告創(chuàng)意中的運用。
一、傳統(tǒng)美德在廣告創(chuàng)意的運用
1、修身美德在廣告創(chuàng)意中的運用
“修身”在中國傳統(tǒng)道德理論中,是指通過學習、培養(yǎng)和鍛煉以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在中國文化史上影響較大的儒、道、墨、法家都非常重視“修身”的重要作用。一個經典的現(xiàn)代案例就是耐克公司為“國際志愿者年”做的廣告宣傳畫。廣告的正中央是一個用傳統(tǒng)中國書法寫的繁體字 “義”,其中的“提”那一筆巧妙地變成了耐克產品的標志“√”。左邊的一行小字是:“投身2001年國際志愿者行動,為時21日,JUST DO IT”。其中“義”為IT的諧音。這則廣告具有雙重的效果:作為無私的道德責任,義與利,特別是私利形成了尖銳的對立。一個本質上實實在在的商業(yè)廣告在合理運用了傳統(tǒng)美德后,不但在畫面上吸引了觀眾,而且簡單的一個“義”又讓人產生一種親切感,自古商人“惟利是圖”的印象在此時被淡化。
2、齊家美德在廣告創(chuàng)意中的運用
家庭是一種以婚姻關系為基礎、以血緣關系或收養(yǎng)關系為紐帶的整理社會生活組織形式,是最基本的社會消費單位。中國人歷來有很強的家庭觀念,在古代宗法制社會中,社會的組織形式以血緣親族關系為核心,家庭是基本組織單位,在社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家庭的和睦穩(wěn)定是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家是每個人最安靜的港灣,家庭成員就是每個人最親近的人,人們在待人處世時總會不知不覺地把親人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廣告人也正是看中了這點,在產品廣告中融入親情。
3、處事美德在廣告創(chuàng)意中的運用
人生在世,總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人際關系,為人處事應當明確自己的社會職責和社會角色,應當履行自己所承擔的社會義務和社會責任,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在處理人際關系時,交往和職業(yè)道德對于人生目標和價值的實現(xiàn)以及社會的發(fā)展和人類的進步都具有重要意義。我國以禮儀之邦著稱于世,在人際交往和職業(yè)活動中向來尚禮儀、重誠信、尊德性、盡職責,經過歷代志士仁人的認真總結和大力彰揚,形成了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的處世美德。
作為傳統(tǒng)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其最根本的思想就是“仁”?!叭收邜廴恕睆娬{人與人的相處環(huán)境應當寬松,對人要胸懷寬宏、待人要寬厚;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與人在相處時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儒家的這種仁愛思想發(fā)展到今天主要表現(xiàn)為尊老愛幼、仁慈友愛、長幼有序等。現(xiàn)代廣告特別是公益廣告中體現(xiàn)這種仁愛、和諧、充滿溫情的廣告可以說數(shù)不勝數(shù)。
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處世觀自古以來就影響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對廣告商來說,追逐利益無可厚非,但是若能夠在取得利益的同時主動承擔一些社會責任,在“仁”上面做一點文章,將人們傳統(tǒng)觀念中的“奸商”轉變成“儒商”,必將升華商業(yè)廣告的主題并獲得受眾的支持。
4、治國美德在廣告創(chuàng)意中的運用
中國的傳統(tǒng)美德以“治國平天下”為終極目標。在我國傳統(tǒng)觀念中,政治與道德總是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一切政治活動同時也是道德活動;一切政治原則同時也是道德規(guī)范??鬃铀珜У摹盀檎缘隆本褪莻鹘y(tǒng)治國美德的概括,也是“以仁為本”的倫理道德觀念在治理國家上的體現(xiàn)??鬃佑绕鋸娬{德法并舉。我們今天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就是對“德治”和“法治”的傳承。這種意識的傳承,培育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道德文化,維系著中華民族高度的道德文明。正是在這種文化的熏陶之下,中國人普遍形成了重感情、講仁愛的性格。同時這種性格也是一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故而以整體主義思想為核心的價值取向貫穿了整個社會和國家。 二、將傳統(tǒng)美德運用于廣告創(chuàng)意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
1、為了創(chuàng)意而創(chuàng)意,背離廣告目標,影響廣告認知效果
廣告是一種溝通手段,也是一種營銷工具,更是一種競爭武器。廣告的任務就是與消費者溝通、感染他們。廣告信息要脫穎而出,必須有獨特的傳播風格,這要求在“說什么”和“怎么說”上做到“有賣點”和“好玩”。賣點包括商品的必有特質(外形、功能、品牌形象等)和受眾的利益興趣點。
“為了創(chuàng)意而創(chuàng)意”是許多廣告都存在的問題。傳統(tǒng)美德運用于廣告(主要是電視廣告)一般是通過把美德文化植入情節(jié)設置帶出產品訴求的,但很多創(chuàng)意人把所有精力都花在“情節(jié)設置”上,忽略了廣告本身的目的。結果廣告播出后雖然能夠引起消費者的極大認同感,卻不知道廣告到底要講什么。消費者只覺得廣告好看,產品的利益訴求點卻沒有傳遞出去。他們當然不會因為廣告好看而去購買產品,更有可能在看完之后只記得廣告的內容而忘了產品的名稱??梢姳畴x廣告目標會影響廣告認知。
2、創(chuàng)意不被受眾所理解
廣告創(chuàng)作的基本要求是通俗,創(chuàng)意再怎么高,違背了這個原則,都是一則失敗的廣告。廣告創(chuàng)意不能被目標受眾所理解是常犯的毛病,而在傳統(tǒng)美德文化類廣告的創(chuàng)作中這一情況更容易出現(xiàn)。由于大多數(shù)廣告人與目標受眾處在不同的社會階層,文化水平也不同,創(chuàng)作傳統(tǒng)美德文化廣告時,廣告人自覺很容易理解的故事(語言)或許在目標受眾的眼里是莫名其妙的。而且,傳統(tǒng)文化廣告通常是用“意境”(意會)來贏得受眾的認同,如果廣告所采用的元素不能被受眾理解,一切就都白費了。
三、將傳統(tǒng)美德運用于廣告創(chuàng)意的對策
廣告中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使廣告表現(xiàn)出更多的人文氣息,使觀眾在視覺和聽覺形象的接受中得到文化的熏陶。一則優(yōu)秀的廣告,除了能夠以其精確的定位、獨到的創(chuàng)意、精美的制作給廣大受者帶來藝術上的感染和情感上的沖擊外,更應該包含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以引起受眾的真正共鳴,從而潛移默化地引導人們的消費行為,影響人們的生活觀念、審美觀念和價值觀念。要想成功地將傳統(tǒng)美德與廣告創(chuàng)意相融合,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圍繞產品利益點展開訴求
基于營銷基點上的廣告創(chuàng)意,才能真正體現(xiàn)價值。廣告的表現(xiàn)手段一定要與訴求點緊密相扣。消費者不會花費精力去琢磨廣告中的產品到底能給自己帶來什么好處。一個好的廣告,要讓消費者清楚容易地看到整理產品的利益。應該一開始就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而吸引注意力的最好辦法就是制造一個懸念;其次要感染受眾,以情動人,把受眾帶到廣告創(chuàng)造的意境中去。廣告本身要有相當?shù)挠^賞性才能減少消費者的對抗心理;最后,讓產品的利益點不經意間在消費者的心里打上深深的烙印。
2、突出產品名稱
把傳統(tǒng)美德文化應用到廣告中不僅是為了感化消費者,也是為銷售服務,因此要盡可能讓受眾記住產品的品牌。在廣告創(chuàng)作中,要讓產品的名稱(形象)盡可能多地出現(xiàn),加深消費者的印象,不然就會導致消費者對產品品牌及功效記憶模糊,廣告?zhèn)鞑サ男Ч蟠蛘劭邸?/p>
3、準確把握受眾的理解能力和文化差異
高超的廣告創(chuàng)意要很容易讓目標受眾理解和接受,應該先分析目標受眾因文化水平、民族、地區(qū)限制所造成的文化差異以及目標受眾的經驗背景。文化水平主要是指目標受眾的總體受教育程度,投放農村市場的廣告,其語言就不能太書面化。特別是以傳統(tǒng)文化為創(chuàng)作元素的廣告就不能過度引經據(jù)典,把要表達的意思放在生活化的場景中會取得更好的效果。而文化差異主要是指不同民族、地區(qū)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語言、風俗、習慣等。有很多廣告創(chuàng)意對于漢族受眾來說很容易接受,但也許并不適合少數(shù)民族群體。
4、對市場、產品、消費者、競爭對手深入剖析
一個科學有效的廣告創(chuàng)作流程應該是這樣的:經過消費者分析、產品分析、市場分析發(fā)現(xiàn)問題點和機會點,提出廣告要解決的問題,然后制定廣告策略和廣告表現(xiàn)方向,接下去再進行廣告創(chuàng)作,制作故事版、印刷設計稿,最后根據(jù)故事版和設計稿制作廣告。要走感情路線打動消費者,就要把握市場、產品、消費者的心理特征,對它們進行深入的剖析。廣告只有讓消費者獲得認同感,才能促使他們采取行動。
參考文獻
①《傳統(tǒng)文化對現(xiàn)代廣告的影響》
②《淺論中國現(xiàn)代廣告中的基本文化價值觀念》.
③北京未來廣告,《友愛互助,用愛相處》
[關鍵詞]英語教材;母語文化;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8-017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08.081[本刊網(wǎng)址]http://
一、引言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美國語言學家Claire Kramsch(1998)就曾說過“語言表述著、承載著,也象征著文化現(xiàn)實,兩者不可分?!币虼耍Z言教學離不開文化教學,英語所表達的英語民族的文化價值觀、生活方式、思維習慣、行為模式、風俗民情等必然貫穿于英語教學過程的始終。而當下中國的英語教育出現(xiàn)的“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究其原因,這與當下的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的缺失不無關系。那么,英語教材中是否應該編排中國文化的內容呢?本文試圖從《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和英語教學課程理念、跨文化交際理論、文化認同和遷移理論這幾個方面具體分析英語教材中編排母語文化的合理性。
二、英語教材中關于母語文化編排存在的問題
(一)英語教材中中國文化內容的缺失
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在外語教學中加入目的語文化教學對于外語的學習有所裨益,但是在英語教學中過分強調英美國家文化的學習,忽視了中華文化的滲透,導致我們只重視英語國家文化知識的傳授,而不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對于中國英語學習者而言,英語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用英語傳播中華文化,然而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在大學畢業(yè)通過了四、六級考試甚至英語專業(yè)畢業(yè)后,仍不知像《紅樓夢》、《水滸傳》、《三國演義》等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在英文中如何翻譯,在表達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時茫然失措。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對中國文化了解足,無法用恰當?shù)挠⒄Z表達中國文化,不利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楊華妮(2013)就曾指出現(xiàn)當下多數(shù)教材以灌輸英美文化為主,有關中國文化的內容太少這一現(xiàn)實?,F(xiàn)行的英語教材,從中小學英語教材至高等教育階段的英語教材,無一例外地出現(xiàn)了中華文化內容缺失或過少的現(xiàn)象。因此,鑒于這一現(xiàn)實,需要加強英語教學中母語文化的滲透,增加英語教材中母語文化的相關內容。
(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識上的缺位
杜秀蓮(2012)通過對大學生中國文化認同的調查發(fā)現(xiàn),至少1/3的學生感受到西方文化對中國本土文化的沖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同時接近1/3的學生對于中國文化認同度非常低,認為傳統(tǒng)文化對中國發(fā)展并無益處。與此同時,馮卉(2015)通過對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文化認同的調查發(fā)現(xiàn)中國高校英語專業(yè)學生在文化認同上更傾向于歐美國家。由此可見,我國對于民族文化教育的缺失,以致大學生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仍存在著認識上的缺失。
三、英語教材中編排母語文化的合理性分析
(一)《英語課程標準》和英語教學課程理念的要求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英語課程總目標由“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方面”共同構成,同時將文化意識劃分為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和意識與能力。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接觸和了解外國文化有益于加深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在起始階段對中外文化的異同有所了解,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較高階段,擴大學生接觸外國文化的范圍,拓展視野,可以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根據(jù)英語教學課程理念,一是注重素質教育,體現(xiàn)語言學習對學生發(fā)展的價值,這包括工具性和人文性兩部分。語言作為一個交流的工具,那么它真正傳達的是什么呢?是思想,是文化。借助英語這個工具傳達中國思想與文化,讓西方人更加了解中國文化,使得英語教育具有人文性。二是面向全體學生,關注語言學習者的不同特點和個體差異。例如民族地區(qū)的學生,他們和漢族學生有所不同,他們有著自己的母語與文化。因此,在教材的設計中加入一些民族文化與習俗,能夠更貼近這些學生,關注到學習者的個性和不同,從而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如何將自己的文化與英語學習、英語國家文化相結合起來。三是強調學習過程,注重語言學習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語言的學習是為了能夠更好地交流、溝通,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溝通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這種文化差異不是僅僅通過學習就能獲得。對比中西文化,可以深化我們對中西文化差異的了解,深化我們對于中西文化差距的意識,從而可以更好地進行跨文化溝通與交流。四是優(yōu)化評價方式,著重評價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學生的綜合語言應用能力即運用語言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真實的語境中,為了能夠順利地進行溝通與交流,我們必須清楚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否則,很可能就會造成交流中的尷尬情形或誤解。因此,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也應該納入評價內容之中。最后,豐富學習資源,拓展英語學習渠道。將母語文化編入英語教材中,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學習語言的方式也可以通過運用英語表達母語文化來增加自己語言學習的方式與資源。
(二)跨文化交際理論
目前大部分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目的是為了滿足跨文化交流的需要,而現(xiàn)在跨文化交流是雙向交流的過程,是一個多種文化相互碰撞的過程。多種文化相互碰撞的過程其實就是外民族文化的輸入與本民族文化重構的過程。張蓓(2004)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當代大學生英語學習目的特別強調服務與國內工作環(huán)境下的英語交流。而現(xiàn)行的多數(shù)英語教材都是以英美文化為主要內容,無法滿足我國英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的需求。
因此,在教材的編排上合理地加入中國文化的元素,加強中西文化對比。幫助學生找出中西文化差異,從而教師可以更好地開展文化對比教學,幫助學生理解交際行為背后的中西文化價值觀的異同,從中華民族的角度看待西方文化,理解西方文化,同時通過西方文化的視角重新審視中華文化,進一步深入地理解中華文化。從而可以保持跨文化交流中的主體地位,增強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對于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的學習,用英語向其他國家的人民傳播和介紹中國文化已經成為讓中國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一個最重要的途徑。
(三)文化認同
隨著西方文化在中國的不斷滲入,西方節(jié)日文化備受國人喜愛,某些西方的習俗、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逐漸被年輕人所接受。杜秀蓮(2012)對當代大學生進行了中國文化認同現(xiàn)狀的調查,發(fā)現(xiàn)盡管大部分學生對中國文化比較認同,但是至少1/3的學生感受到了西方文化對中國本土文化的沖擊,同時得出大學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認同教學嚴重缺失的結論。就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缺失這一問題,對于英語教材中編排母語文化可以提高學生運用英語表達母語文化的能力。對本土文化的了解和學習是文化能力的基本素質要求。如果一味地學習目的語文化而忽略母語文化,勢必導致學習者形成不正確、不平等的文化價值觀,對英美文化的認同甚至超過了對母語文化的認同。因此,英語教材中編排母語文化有利于提高中國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四)遷移理論
許多語言學習者認為在英語學習中要盡量消除母語對英語學習的“負遷移”,而忽視母語文化在英語學習的正遷移作用。我國學生學習英語時,其母語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因此,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對母語的依賴是不可避免的。趙恕敏(2013)認為在英語教學和研究領域,教師只關注到了母語對學生英語學習的負遷移,而很少關注正遷移,進而導致在進行文化教學時教師忽略對學生進行中國文化元素的輸入與強化。高一虹(1994)根據(jù)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弗洛姆的“生產性人格”理論,通過對52名中國外語教師和研究人員的實驗提出了“生產性外語學習”的概念,即“在目的語學習的過程中,目的語與母語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鑒賞能力相互促進;學習者自身的潛能得以充分發(fā)揮,在生產性外語學習中,母語和母語文化起著積極的作用。同時,劉麗敏(2010)認為中國文化是培養(yǎng)英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礎,中國文化是進行中西方文化對比的重要參照,因此,在英語語言與文化學習中正確利用中國文化可以發(fā)揮其正遷移作用,促進英語學習。在教材中編排母語文化的相關內容,加強中西文化對比,勢必可以幫助學生多角度地學習英語。
一、產生切換掉話的原因
所謂切換,就是指當移動臺在通話過程中從一個基站覆蓋區(qū)移動到另一個基站覆蓋區(qū),必須改變原有的話音信道而轉接到一條新的空閑話音信道上去,以繼續(xù)保持通話的過程。切換是移動通信系統(tǒng)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術,切換失敗會導致掉話,影響網(wǎng)絡的運行質量。
(1) 越區(qū)切換參數(shù)定義不合理:上行電平切換門限、切換余量以及切換功率控制參數(shù)等定義不合理,致使越區(qū)切換失敗,產生掉話。
(2) 信號強度滯后值設置不度當:信號強滯后值設置太小,小區(qū)基站沒有足夠的時間處理切換呼叫,造成許多呼叫在切換時丟失。
(3) 忙時目標基站無切換信道:相鄰小區(qū)都很繁忙,造成忙時呼叫重建失敗導致掉致使手機用戶在進行切換時無法占用相鄰小區(qū)的空閑話音信道。
(4) 信號強度太弱:當基站做分擔話務量的切換時,有些切換請求會因切入小區(qū)的信號強度太弱而失敗,有時即使切換成功,也會因信號強度太弱而掉話。
(5) 網(wǎng)絡存在漏覆蓋區(qū)或盲區(qū):當移動臺進入網(wǎng)絡的漏覆蓋區(qū)或信號強度盲區(qū)時,信號變得太弱而發(fā)出切換請求,切換不成功引起掉話。
二、產生干擾掉話的原因
無線電波傳播的特性決定其在傳播過程中易受外界多種因素的影響;由于網(wǎng)絡內部原因,它還受到網(wǎng)絡內部各種因素的影響,如同頻、鄰頻干擾以及網(wǎng)絡中設備本身的非線性、設備故障所引起的交調干擾。
(1) 設備本身的非線性以及設備故障引起的交調干擾。設備運行中缺乏定期的指標測試和調整,使交調干擾在一定范圍存在。
(2)頻率規(guī)劃或頻點選擇不正確,在較近距離內存在同頻、鄰頻現(xiàn)象。目前市區(qū)的站點分布越來越密,而分配給網(wǎng)絡的頻率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在通話中產生嚴重的背景噪音甚至掉話。
(3) 大城市中由玻璃幕墻裝飾的高層建筑物會引起電波的強烈反射,這種反射波很有可能引起嚴重的同頻干擾或鄰頻干擾,此時需調整天線方位角以避開玻璃幕墻的反射。
(4) 小區(qū)參數(shù)定義不當造成干擾。在GSM系統(tǒng)的無線接口中,隨機接入和切換接入信令使用相同的編碼和脈沖方式,均使用8位信息碼加上6位奇偶校驗位。由于切換多發(fā)生在小區(qū)邊界,切換接入信令會在更近的距離產生干擾。
(5) 基站天線高度及俯仰角、方位角設計不合理,導致覆蓋范圍的不合理,使小區(qū)的覆蓋范圍超出設計覆蓋范圍,從而與鄰小區(qū)產生同頻干擾或鄰頻干擾。
(6) TA和實際不符,由于某種原因,當BSC計算出的時間提前量與實際所需要的TA不相符時,會造成時隙上干擾,干擾嚴重時會引起掉話。
三、切換的分析和解決方案
切換掉話雖然比較復雜,但我們只要能對整個切換過程有一個完整的、正確的認識,并能找出切換失敗的原因,問題就不難解決了。一般說來,引起切換的原因主要有:因接收電平或接收質量引起的切換;因干擾引起的切換;因呼叫重建引起的切換;因話務原因引起的切換等。對于切換掉話,我們可以通過三步驟進行分析。
(1) 從MSC、BSC告警中獲得網(wǎng)絡不正常信息
如因相鄰小區(qū)數(shù)據(jù)配置有誤,或鄰區(qū)的BCCH、BCC、LAC等設置不對,從而造成切換失敗掉話時。因此,我們應該經常查看MSC、BSC中的告警記錄,找出問題存在的原因。
(2) 對OMC的統(tǒng)計信息進行分析來發(fā)現(xiàn)不正常的原因
基站切換掉話偏高,這時我們可以通過對OMC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來發(fā)現(xiàn)問題。通過對OMC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某些基站存在的隱性問題,從而找出問題之所在,達到網(wǎng)絡優(yōu)化的目的。
(3) 借助無線場強測試儀及DT等測試來判斷切換失敗的原因
在一般情況下,我們應該對目標小區(qū)周邊進行較大范圍的測試,通過實地路測,可獲得基站的覆蓋情況及切換情況,從而得到某些在OMC上所不能提供的信息。在實測時,特別要把那些與目標小區(qū)有切換拓撲關系而擁塞率又較高的小區(qū)作為測試的重點,然后通過對測試結果的分析,判斷切換失敗的原因,從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四、干擾的分析和解決方案
通過OMC-R上的統(tǒng)計報告、DT測試及CQT撥打測試、用戶申告等方式可以發(fā)現(xiàn)網(wǎng)絡中存在的干擾情況。通過對干擾產生原因的具體分析,并根據(jù)實際情況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來減少干擾,從而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提高網(wǎng)絡的運行質量。
(1) 對基站硬件進行檢查,確保硬件部分工作正常。定期對BTS的收發(fā)信系統(tǒng)進行檢查,提高收發(fā)信系統(tǒng)的性能;定期對BTS的主時鐘進行調整,減少所用信道受其它信道的干擾,提高通信質量及系統(tǒng)指標。
(2) 通過OMC-R及一些工具軟件檢查小區(qū)BCCH、BSIC、CI、LAC等參數(shù)的設置是否恰當,并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適當調整BTS和MS發(fā)射功率參數(shù),改變基站覆蓋范圍,減少對相鄰基站的干擾。
(3) 選擇語音間歇期間系統(tǒng)不傳送信號的不連續(xù)發(fā)射方式,限制無用信息的發(fā)送,減少發(fā)射的有效時間,使網(wǎng)絡的平均通話質量得以改善,并能減少手機的功率損耗,延長電池使用時間。
(4) 使用跳頻技術,跳頻可有效地改善無線信號的傳輸質量,特別是慢速移動體的傳輸質量。跳頻可明顯減低同頻干擾和頻率選擇性衰落效應,達到干擾源分集和頻率分集的效果。
(5) 調整天線的方位角與俯仰角,使得無線網(wǎng)絡覆蓋合理,盡量減少覆蓋交疊和覆蓋盲區(qū)的現(xiàn)象,改善無線環(huán)境,減少無線干擾。
參考文獻
[1]戴美泰,吳志忠.GSM移動通信網(wǎng)絡優(yōu)化[M]. 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
[2]陳國軍.GSM網(wǎng)絡優(yōu)化淺析[J]. 郵電設計技術,2004
關鍵詞: 中國文化 英語文化 比較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3973 (2010) 04-162-02
1 引言
隨著全球化影響的不斷擴大,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在各國掀起了學習熱潮。目前,中國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就開設了英語課程。隨著我國與國際社會交流的日益頻繁以及社會上用人單位對英語水平要求的不斷提高,過去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方法只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忽視語用,已不再適應社會的需要。然而要達到“學以致用”,在英語教學中加強文化導入是關鍵。在英語教學中引入英語國家的相關文化并將其與中國文化進行比較,這有助于學習者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促進學生對語言本身的掌握。
2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作為特定思維模式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無疑承載著大量的文化信息。語言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時又是文化的載體,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文化發(fā)展的結晶,對文化的保存、發(fā)展和傳播起著重要作用。而文化是語言的培養(yǎng)皿,每一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誕生、發(fā)展而成。文化因素決定著語言的具體使用,語音、詞匯、句法等的選用也都會受文化因素的影響。因此,語言和文化不能孤立存在,它們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只有掌握與之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才能恰當?shù)剡\用語言,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導入英語文化對學生有效地習得英語具有重要意義。
3 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因素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會產生不同的語言,因此要真正掌握一門語言,就必需了解這個民族的文化。漢語和英語屬于不同的語系,中國和英美國家分別代表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即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單從語言結構上看,語言中許多俚語、典故、格言等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一個國家的語言能折射出這個國家的生產生活、自然環(huán)境、地理位置等特征。英漢語言豐富多彩,中西文化更是博大精深,但總的概括起來,主要是以下三大因素導致中西文化差異。
3.1 地理環(huán)境因素
中英兩國處于不同的地理位置,人們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中,這就必然導致兩國在文化上的差異,而這些差異難免反應到語言當中去。在中國,對夏天的形容應該是“烈日炎炎”、“驕陽似火”,所以在不了解文化背景的情況下中國人對莎士比亞在《仲夏夜之夢》中對“夏夜”美麗溫婉的描述感到費解,更不能領會他在第18首十四行詩中把心愛的人比作“夏日”:“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ure”。這是因為中國位于亞洲大陸,屬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夏天最顯著的特征是烈日當空。而英國位于北歐北溫帶,屬海洋性氣候,夏天溫和舒適,是最宜人的季節(jié),所以才導致中國人與英國人對“夏天”的聯(lián)想截然不同。另外,由于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yè)國,因此漢語中有許多與農業(yè)有關的詞語,如竹籃打水一場空,骨瘦如柴,對牛彈琴等。而英國四周環(huán)水,海岸線很長,漁業(yè)發(fā)達,故英語中與水產、船舶相關的詞語很多,如fish in the air, miss the boat, clean the deck 等。
3.2歷史文化因素
任何一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并發(fā)展起來的,因此,我們能從語言中看出使用這一語言的國家和民族所特有的歷史文化現(xiàn)象。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可謂源遠流長,而英語文化往前追溯與古希臘,羅馬有著密切聯(lián)系。不同的歷史進程對語言的表達會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這一點在傳統(tǒng)表達,即歷史典故、俗語等方面尤為突出。人們常會在不經意間運用具有其民族文化特色的表達,如中國人會說“空城計”、“東施效顰”、“說曹操,曹操就到”這些源自中國經典文學作品的成語習語,而英語中則會說道“He’s a Shylock”、“white elephant”、“Black Friday”等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表達。由于民族淵源的不同,在英語和漢語中很難找到完全對等的表達,如英語中的one’s hair stands on end 與漢語中的“怒發(fā)沖冠”相似,但前者源于對一個犯人表情的描繪,意義側重因“恐懼”而導致頭發(fā)豎立,而后者意指因發(fā)怒而使頭發(fā)立起來。同樣是頭發(fā)直立,英語中表“懼”,而漢語中表“怒”。
3.3 因素
人的宗教觀念的產生和發(fā)展以及他們對人的活動所產生的影響是人類歷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和核心的一部分。這一點也不可避免地體現(xiàn)在語言當中。英美國家主要信奉基督教,而作為基督教的基本教義《圣經》可以說是西方世界影響最為深遠的書籍之一。英語中有不少源自《圣經》的表述,如Donout as Abraham, wise as Soloman, Lot’s wife。此外,西方人膜拜上帝,教堂和神職人員在他們的宗教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所以也有許多與之相關的詞語。然而在中國,主要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響,漢語中有大量關于“佛教”“佛”的表達,如“五體投地”原指佛教中最恭敬的禮拜方式,現(xiàn)形容非常佩服別人,“借花獻佛”、“臨時抱佛腳”等。從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源自宗教的典故成語,以通俗、生動的語言,蘊含著幽默、深刻的喻義,極大地豐富了英漢詞匯的表現(xiàn)力。
4 英語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比較
王佐良先生曾指出:“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掌握語言。”因此,要真正學會一門語言,理解其相關的文化已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英語教學中導入相關的英語文化知識,并與漢語文化進行比較,這樣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克服母語的干擾,在英語學習中用英語思維,將英語學“活”,實現(xiàn) “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融東西方文化于一體,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在英語教學中進行中西文化比較在方法和內容上都能更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筆者對此提出以下幾點策略:
(1) 針對課文內容涉及的異域文化,教師應在課前搜集相關資料或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利用課余時間查找相關資料,包括相關的英語文化和母語文化,并在課堂上采取適當?shù)姆绞竭M行演示(如PPT、講故事、演短劇等),然后再由教師點評并補充相關內容。由于不同的文化習俗,學生只有在了解目標語文化,同時與母語文化對比,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中國的春節(jié)與西方的圣誕節(jié),兩者存在異同,通過對比分析學生能更好地掌握。
(2)在課堂教學當中,應對教材中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識根據(jù)主次對其進行或詳或略的隨文解說,并將其與相關的漢語文化進行比較,以幫助學生理解。如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一冊第一單元Text A中的句子“he put the final seal on my happiness(他使我沉浸在十全十美的幸福之中)”,其中的put the seal on something 有“使成定局;使某事繼續(xù)有效”的意思,此時教師可通過其中的核心詞“seal”的原意印章,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即如果在某書面材料上加蓋章印表面與之相關的事已獲批準或已經生效,這樣通過兩種文化的對比幫助學生掌握這一短語。
(3)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觀看與學習內容相關并反映中西文化差異的影片、視頻,這樣可以使學生受到英語文化環(huán)境的浸潤,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英漢文化差異。也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分組討論并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這有利于鍛煉學生平時的觀察能力,同時能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差異,真正習得第二語言。
(4)由于缺乏目標語的真實環(huán)境,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強英語文化的滲透,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第二課堂,按階段、有重點地指導學生多看一些英語原版影視資料,多讀一些英語雜志、報刊、文學作品,多聽一些英語材料,以使學生豐富英語文化知識。除此之外,還應協(xié)助學生開展英語辯論賽、英語沙龍等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真切體會中西文化差異,從而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5 結語
英語教學的目標一方面是使學生掌握英語的語言知識,包括語法、發(fā)音、詞匯等,但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恰當?shù)剡\用語言。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及時導入中西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能使學習者盡可能多地了解、熟悉另一種文化及其在語言中的反映,增強學生對英漢文化差異的敏感性。這不僅對英語教學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而且能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和效果,減少因文化錯誤導致的溝通障礙。
注釋:
沈銀珍. 多元文化與當代英語教學[M]. 杭州: 浙江大學出 版社, 2006: 63, 84.
張欣葉. 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25(6):114.
張紅玲. 跨文化外語教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83.
黃勇. 英漢語言文化比較[M]. 西安:西北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7: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