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儒家思想主要思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復習策略;高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
重點是高考??嫉目键c;難點既是高考??嫉目键c,又是學生容易出錯的知識點?!吨袊鴤鹘y(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是高考的重點,也是復習的難點。那么我們在復習備考中怎樣才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
一、依據(jù)課標
要想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就必須依據(jù)課標,因為課標是高考命題的依據(jù)。課標有關本專題的知識點在現(xiàn)行材中都有具體呈現(xiàn),列出課標并加以闡釋,讓學生理解課標內容,如百家爭鳴,從含義、背景、概況(時間、代表人物、主張)、性質、地位和影響去把握。用課標指導高考專題復習,是保證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正確方向。
二、把握線索
要想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就必須準確把握線索。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它貫穿于本單元的四課內容,儒家思想的演變是本單元的主線,同時這條主線又分為五個階段,每一階段都是演變的重要階段:春秋時期形成,戰(zhàn)國后期發(fā)展為蔚然大宗,西漢武帝時成為正統(tǒng),宋明理學,明清之際早期啟蒙思潮產生。這樣知識點就被提綱挈領地編織起來,穿線結網(wǎng),構成儒家思想的發(fā)展輪廓,而且條理清楚,重點突出,學生很容易把握本單元的線索。
三、圍繞原理
要想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就必須圍繞原理。貫穿必修三的原理就是思想文化現(xiàn)象是經濟政治的反映,思想文化現(xiàn)象又推動經濟政治的發(fā)展,因此學習必修三,必須聯(lián)系政治經濟的相關內容,并探討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下面以儒家思想為例從兩個方面分析。首先探究思想文化是經濟政治的反映。儒家思想出現(xiàn)的歷史背景,應結合春秋時期大變革的時代特征分析。經濟上,生產力的發(fā)展,私田出現(xiàn),井田制開始瓦解;政治上,分封制開始崩潰,奴隸主階級衰落,新興地主階級逐漸崛起;文化上,私學興起,到戰(zhàn)國時期大變革表現(xiàn)更為明顯。其次,探究思想文化促進政治經濟的發(fā)展。儒家思想促進社會的發(fā)展主要表現(xiàn)為其出現(xiàn)后產生的影響:為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xiàn)奠基,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基礎,推動了社會進步,也為以后儒家思想發(fā)展成為正統(tǒng)思想和逐漸發(fā)展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奠定了基礎。
四、理順關系
要想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就必須理順關系。理順本單元四課之間的關系:這四課以時間為序,按照中國古代思想史發(fā)展的階段特征來設置的,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演變勾勒得特別清楚。主要應理順下面幾個方面的關系。
1.理順百家爭鳴與儒家思想形成之間的關系: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儒家思想是百家爭鳴中的一家,同時儒家思想又為百家爭鳴局面的出現(xiàn)奠起基礎。
2.理順先秦儒學與董仲舒的新儒學之間的關系:董仲舒在先秦儒學的基礎上,汲取了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等學派的思想,發(fā)展了儒學。他增加了君權神授,通過政治途徑方式推崇儒學,使儒學實現(xiàn)獨尊。
3.理順宋明理學與董仲舒的新儒學之間的關系:宋明理學是新儒學,“新”在發(fā)展了董仲舒的新儒學,即宋明理學家在沖破漢唐儒學的束縛,融合佛教、道教的思想,重新闡釋儒家的義理,形成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
4.理順宋明理學與早期啟蒙思潮的關系:它們都是儒家思想,但早期啟蒙思潮批判宋明理學,批判宋明理學中的不合理部分,具有鮮明的反專制的民主色彩。早期啟蒙思潮不是要顛覆儒家思想,而是繼承了儒家思想的某些精神,以反對傳統(tǒng)儒家思想中的專制皇權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體系,是對儒家思想的改革和發(fā)展,是儒家思想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完善階段。但是受社會條件的制約,這種完善并沒有完成改革儒家思想的歷史使命,形成思想解放潮流。
五、形成體系
要想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就必須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在統(tǒng)一課標、線索、原理和儒家思想各部分之間關系的基礎之上,生成一個體系,該體系既包括單元知識體系,又包括各課的知識體系。單元知識體系僅從地位的角度簡要地概括儒家思想演變的知識體系:春秋時期出現(xiàn),在當時僅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戰(zhàn)國后期發(fā)展成為蔚然大宗;西漢武帝時期成為正統(tǒng),后來也逐漸發(fā)展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宋明時期為宋明理學,包括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其中程朱理學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明清之際,出現(xiàn)了早期啟蒙思潮,雖活躍,但只是滄海一粟,占統(tǒng)治地位的仍是程朱理學。各課的知識體系簡化為許多歷史概念,如百家爭鳴、儒家思想的形成、董仲舒的新儒學、宋明理學和早期啟蒙思潮,每一歷史概念都從含義、背景、概況(包括代表人物、思想內容等)和影響等方面來呈現(xiàn)。
關鍵詞:《文心雕龍》 劉勰 儒家思想 評價
《文心雕龍》的內容比較復雜,但其基本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魏晉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和文學理論批評在其歷史發(fā)展中所積累起來的豐富經驗,在《文心雕龍》中得到了反映。儒學思想對劉勰的一生都有著深厚的影響,他的儒學思想重要反映在他的文學理論巨著《文心雕龍》中。全書貫穿著儒家思想??v觀全書五十篇,都體現(xiàn)了儒學的內容。
一、儒家思想對劉勰的影響
儒家思想對《文心雕龍》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據(jù)《梁書·劉勰傳》記載,劉勰字彥和,東莞莒人,祖靈真,宋司空秀之弟也。劉勰早年家境貧寒,篤志好學,終生未娶,曾寄居江蘇鎮(zhèn)江,在鐘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隨僧佑研讀佛書及儒家經典?!抖吩洝つ铣泴W》:齊高帝少為諸生,即位后,王儉為輔,又長于經禮,是以儒學大振。從齊建國到永明四年劉勰二十歲的六七年,正是劉勰篤志好學之際,當時的儒學大振和文學漸興,對他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從事文學研究都有深刻的影響。由以上得知,儒家思想對劉勰的影響是深遠的。
二、儒家思想在《文心雕龍》中的體現(xiàn)
劉勰的思想屬于儒家思想,《文心雕龍》全書都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缎蛑尽菲?,唯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文,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詳其本源,莫非經典。后世文章訛濫,就是因為離開了儒家經典的本源所造成的,因此要根據(jù)儒家圣人的教導來寫論文。這無可辯駁地說明,《文心雕龍》這部書的確是以征圣,宗經的思想為依據(jù),也說明劉勰崇拜的是儒家圣人。
《文心雕龍·風骨篇》從創(chuàng)作過程強調了“風骨”作為文章內在生命力的特點和重要性?!帮L骨”所強調的“剛健”、“遒勁”、“有力”正是儒學對真正人格的要求,它和中國古代文人崇尚高潔的情操、剛正不阿的骨氣是分不開的, “風骨”是古代的一種詩學精神,它的文化根源是儒家對于剛健中正人格的強調。儒家思想的中心即是“人”,在儒家看來,剛健中正才是真正的人格,是文人精神品質非??少F的一面?!墩魇ァ菲?,“征之周孔,則文有師矣,主張寫文章要以“圣人”為師。這個“圣人”,即周公、孔子。所以,他說:“征之周孔,則文有師矣?!眲③恼J為,作家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要以“圣人”們?yōu)閷W習榜樣,以“明道”為己任,以教化為目的,充分發(fā)揮文學的政治作用。
三、劉勰對儒家思想中文學理論的繼承
劉勰繼承了儒家的文論觀,突出文學的教化功能,提出文學對人的性情有陶冶功能。在《明詩》篇中,劉勰闡釋了詩歌的意義和作用,“詩者,持也,持人性情;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持之為訓,有符焉爾?!痹姼杩梢远苏藗兊乃枷敫星椋瑹o邪就是沒有邪念,孔子在《論語·為政》中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意謂詩三百中沒有不正當?shù)乃枷敫星?。儒家思想認為詩歌具有興觀群怨的教化功能,這和劉勰的思想也是相通的。劉勰贊賞子夏監(jiān)侚素之章,子貢悟琢磨之句??隙鬃訉λ麄兊脑u價。另一方面他更突出的主張詩歌要政序相參,發(fā)揮順美匡惡的作用。劉勰繼承前人“詩言志,歌詠言”之說,認為詩歌是感物言志的,亦即表現(xiàn)在外物的觸發(fā)后所產生的思想感情。
《文心雕龍》繼承了儒家以內容為主,形式為內容服務的觀點,文學內容與形式,《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段男牡颀垺纷鳛橐徊孔猿审w系的文學理論批評專著,它主張文質并重,以質為主,強調內容為主,形式為內容服務,在《情采》篇中:《孝經》垂典,喪言不文;故知君子常言,未嘗質也。老子疾偽,故稱美言不信;而五千精妙,則非棄美矣。莊周云辯雕萬物,謂藻飾也。
四、對《文心雕龍》中儒家思想的評價
《文心雕龍》標榜儒家經典為樣板,舉出儒家思想的旗幟,我們要以客觀的態(tài)度來評價這部作品,充分考慮到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和歷史條件。首先我們認為,對于經歷了很多發(fā)展變化的儒家學說來講,我們應該一分為二,孔子的學說,部分方面是落后的,但是又含有很多積極的因素,比如對教育的重視,強調文學的現(xiàn)實功效等,這對古代文學的發(fā)展是有好處的,所以我們要根據(jù)時代的需要對孔子的學說補充進新的內容。
我國封建社會的作家思想家都難以擺脫儒家思想的支配,劉勰也不例外,對于劉勰表現(xiàn)出來的儒家思想,要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進行具體分析,才能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劉勰出生于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自幼好學,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影響是深遠的,劉勰面對當時戰(zhàn)亂不堪的社會現(xiàn)實,他站在地主階級的立場上,深為統(tǒng)治階級擔憂,他迫切希望改變這種社會現(xiàn)實,為本階級尋找出路,所以他希望用孔子的儒家思想進行統(tǒng)治,施行仁政。
總之,劉勰的《文心雕龍》許多思想都繼承了儒家思想的許多觀點,并把儒家思想作了進一步的闡釋。但是劉勰征圣、宗經,并非泥古不化,言必經典。劉勰批評緯書其偽有四,無益經典,但由于它事豐奇?zhèn)ィ兄恼?,并沒有否定它,而是推崇它,成了他論文指導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劉勰的征圣、宗經以及崇拜儒家經典,其目的是為文章服務,而不是盲目地服從儒家經典。
參考文獻:
[1]穆克宏.略論《文心雕龍》的基本思想[N].福州: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78.
[2]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5.
[3]詹瑛.《文心雕龍》的思想體系[N].廣州:暨南學報,1989.
[4]韓立新,主編.新版《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5]陸侃如,牟世金.劉勰和文心雕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張文初.劉勰的文學史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關鍵詞:儒家思想 堅強個性 服務意識 寬厚待人 修身踐行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11-0085-02
中國的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之瑰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閃爍智慧的光芒。她的影響在整個民族的文化氛圍中占有重要地位,儒家思想滲透到每一個普通百姓的心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代中學生思想,中華民族的偉大是因為在每個炎黃子孫的心里都傳承著這種美,這種儒家思想的美麗在中學教材中集中體現(xiàn),她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對當代中學生的個性的形成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1 儒家思想對學生堅強性格的影響
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創(chuàng)造了優(yōu)美燦爛的中華文化,這種精神是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閃爍著不盡的光輝。在《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面對秦王的欺詐和驕橫狂暴,表現(xiàn)機智勇敢、不畏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唐雎的儒家思想彰顯了我們民族典型性,堅強性、韌性、智慧性,學生通過學習《唐雎不辱使命》潛移默化的受到這種儒家思想的影響和熏陶,自然就形成了我們的民族性格。文天祥在《過伶仃洋》中寫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堅貞不屈的高尚品格,視死如歸的英雄品質對當代中學個性的形成起到很強的影響力,作為教師除了引導學生賞析詩歌的美景之外,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深入詩歌內涵,挖掘出詩歌具有人性光輝的一面,讓文天祥這種堅強的個性在我們當代中學生中傳承下去,發(fā)揚光大。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中寫道:“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北憩F(xiàn)幼年求學的艱苦;以“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表現(xiàn)成年求學之難;以“行深谷,窮冬烈風……四支不能動”表現(xiàn)求學的艱苦,教師教授此文時,以此培養(yǎng)學生刻苦學習,堅忍不拔的個性,學生的性格就在這些儒家思想的影響下逐漸形成起堅強的個性。正是這些中華文化的瑰寶在傳承中積淀下來的豐厚的文化底蘊影響著我們民族性格的優(yōu)秀的一面,逐步使我們的學生形成堅強的性格,以堅強的性格開啟我們民族復興的大門。
2 儒家思想對學生服務意識個性的影響
儒家思想強調天下為公,大公無私,提倡無私奉獻的精神。服務民眾,熱心為民是一條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無數(shù)優(yōu)秀人物的偉大精神匯成的永不停息的生命之河,從遙遠的亙古一直綿延到今天。范仲淹在《岳陽樓記》提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服務意識,表明范仲淹把為民而想的思想發(fā)揚光大,他這種矢志不移的性格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中學生的價值取向,通過教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天下為公,服務大眾的個性。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詩人發(fā)出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襟懷,這種儒家思想影響下所產生的憂國憂民的寬廣胸懷,對后人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成為流傳千古的佳句,他的儒家思想對后人的發(fā)揚和傳承儒家思想起到積極的作用,在當今的物欲橫流的市場經濟時代對初中學生思想個性的形成具有很強的感染作用,很多學生以此作為自己座右銘,作為自己人生奮斗的目標。龔自珍的《已亥雜詩》中的千古名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展示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無私奉獻的精神,許多學生以此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涌現(xiàn)出眾多的青年志愿者,在初中學生這幼小的心靈中耳聞目染了儒家思想的熏陶,促成學生道德品格的形成。李商隱的《無題》中傳唱千古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表現(xiàn)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愛情觀是堅貞不渝,同時也展示古人對事業(yè)盡心盡責的高尚情懷,以此教育學生要有天下為公,服務社會的大局意思,對事業(yè)盡心盡責的公心意識。語文教學之中始終堅持了這種儒家思想為導向的思想原則,為學生個性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3 儒家思想的寬仁待人,厚德載物對學生個性的影響
厚德載物意思是人的德性也應像大地一樣寬廣,力量也應
同大地一樣深厚,這要以仁、義、誠、信為基本內容。仁者愛人,尊敬長輩、誠信待人,就是人的高尚品德,又是與人相處的基本原則。在《論語》中就有“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佳句,指自己討厭的事情,不要強加于人,這種儒家經典的待人接物的思想對當代中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具有積極的鞭策作用,對學生“厚德”積累增添底蘊,最后達到“載物”之力,使之成為國家和社會建設的堅強支柱。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以此可以看出劉備的寬厚仁愛之心,惜才和愛才之心若渴,正因為劉備的寬以待人感動了諸葛亮,以至于諸葛亮為之奔走效勞二十一年。諸葛亮的厚德成就了蜀漢幾十年的江山社稷,《出師表》不僅展示了諸葛亮的厚德的儒家思想,更讓這種儒家思想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揚和深化。劉備、諸葛亮是儒家思想影響下的杰出人物,也是傳承儒家思想的典型代表,通過教授《出師表》,使當代中學生更好地接受儒家思想熏陶,培養(yǎng)學生寬厚待人,厚德載物的民族個性。在《醉翁亭記》中“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也”展現(xiàn)了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思想,同時也集中體現(xiàn)了歐陽修寬厚待人的儒家品格,在那個官本位的封建社會里,能夠走民布衣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歐陽修的儒家思想對當今復雜的社會現(xiàn)實,特別對于現(xiàn)代中學思想的影響有很好的激進作用,對現(xiàn)代中學生以自我為中心,鄙視貧窮落后,盲目攀比的行為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讓學生在學習歐陽修的作品中,學會寬厚待人,厚德載物的思想。幾千年來的儒家思想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在漫長的歷史征途中經歷無數(shù)風雨的洗禮,儒家思想愈發(fā)變得燦爛無比。
4 儒家思想對學生修身、踐行個性的影響
在現(xiàn)代中國人的生活經驗中,需要懂得與人相處,懂得謙讓別人、諒解別人、欣賞別人。也就是儒家思想中關于做人的學說。在《論語》中有“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表現(xiàn)出儒家思想把與人交往當做是一件快樂的事?!叭瞬恢粦C,不亦君子”闡明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性。“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
[關鍵詞] 儒家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意義
D64;B222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者儒學,在2000多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儒家思想逐漸發(fā)展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思想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對中國人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部分,儒學中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傳承的地方。它是一種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如果能夠很好地吸收和借鑒,并將其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對于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將起到重要的作用。
從孔子、孟子、董仲舒到宋明理學,儒家思想的發(fā)展都非常注重通過“教化”來提高人的素養(yǎng),于是形成了儒學“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培養(yǎng)“圣賢”、“君子”的教育目標以及注重言傳身教等教育原則。這些內容對于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儒家思想的人本理念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
儒家思想非常注重人價值的實現(xiàn)和個人需要的滿足。首先,儒家思想肯定人的價值,提倡“天地之性人為貴” 。認為人無論貧富貴賤,都有自己的價值和尊嚴,肯定人的地位,重視人的能力;其次,儒家思想主張“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重人際關系的和諧,強調以積極的態(tài)度和正確的方法來看待和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尊重、愛護、信任他人,所謂“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最后,提倡“和為貴”的理論主張,這種思想在歷史上對于維系整個中華民族的團結統(tǒng)一、促進民族融合入、加強民族凝聚力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的人本理念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人本思想啟示思想政治教育要樹立以人為目的的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特殊的工作,因為教育者從事的是培養(yǎng)人的思想品德的工作。其工作對象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的活生生的現(xiàn)實的人。因此,不能將思想政治教育簡單地視為管理人、約束人的活動,而應該把對受教育者的思想教育與其自身的自由、尊嚴和幸福感等緊密結合起來,重視人的價值實現(xiàn),發(fā)揮人的個體生存功能、個體發(fā)展功能和個體享用功能,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起到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的作用。
(二)注重內在性的教育方法
在個人修養(yǎng)方面,儒家提出了“內圣外王”的重要方法,內修圣人之道,外施王者之政。也就是內以圣人的道德為體,外以王者的仁政為用。“內圣”是指個人心性修養(yǎng),追溯道德價值的源頭,以求達到仁、圣的境界。為了達到“內圣”的目的,儒家提出了一系列的方法,有學思結合、知行統(tǒng)一的方法;有內省、自省、反省的方法;還有謙恭謹慎、正心誠意、見賢思齊、慎獨等方法。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這種自我反省、自我提高的方法對于我們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可以采用誘導、內化的方式啟發(fā)受教育者意識到自己在思想上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幫助其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而不是動輒嗤之以鼻。很顯然,這種方法更容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培養(yǎng)“圣賢”、“君子”的教育目標為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確立提供歷史依據(jù)
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是指“一定時期內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 。儒家思想把培養(yǎng)“圣人”、“君子”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鬃釉褕?、舜、禹等視為圣人,充分肯定了這些人所具有的高尚的人格品行。君子相對于圣人來說,具有更強的實踐性,“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立德修道,不為窮困而改節(jié)?!弊鳛榫幼钪匾木褪且辛己玫钠返?,要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孟子也有類似的觀點,比如他那句著名的“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以及他對士的品行要求“士可殺,不可辱”都充分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在道德教育方面所追求的價值目標。
儒家思想所主張的教育目標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確立提供了有益借鑒。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不難看出,這一目標的確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響。雖然儒學所追求的“圣人”、“君子”或多或少地帶有一些空想主義的色彩,但其中的很多合理成分已經并且正在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模式。而且在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過程中,我們更需要培養(yǎng)具有良好道德品質、胸懷遠大理想抱負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儒家思想的教育原則對思想政治教育原則的確立提供借鑒
思想政治教育原則,是指“人們依據(jù)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在總結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而制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準則” 。儒家思想在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富有實踐性的原則,這些原則一方面為維護當時社會的穩(wěn)定、為國家培養(yǎng)人才做出了貢獻,另一方面也為當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原則的確立和完善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
(一)注重言傳身教,身正為范的原則。
儒學非常重視榜樣的力量,注重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在思想、行為等方面所產生的示范作用。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彼J為教育者自身素質和品行的提高至關重要,受教育者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其影響。孟子也有相似的觀點,而且他將榜樣力量的重要性延伸至國家治理層面:“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他認為統(tǒng)治者本人的道德品質會對整個社會群體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統(tǒng)治者(尤其是君主)要自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水平,為社會成員做出一個良好的表率,進而促進整個國家的發(fā)展進步。這種思想啟發(fā)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堅持“示范原則”,即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該用自己的模范行為去影響和感染受教育者,以促進其思想品德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的以身作則,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強大道義力量的重要因素。
(二)注重因材施教
作為一位教育家,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非常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他曾注意到學生有不同的興趣愛好,于是指出“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幼,任者靜。” 他的弟子中,顏回好仁,子路好勇,子貢好商,冉求好政??鬃痈鶕?jù)其不同的興趣愛好分別設立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使他們的特長都得到充分發(fā)揮。正如朱熹所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才。”這種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啟迪我們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層次原則”。層次原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從實際出發(fā),承認差異,根據(jù)教育對象不同的思想情況,區(qū)別對待,因材施教,分層次進行教育。既鼓勵先進,又照顧多數(shù),將先進性要求和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社階層不斷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體,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更加趨于多樣化。所有這些都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客觀上存在著復雜的層次性,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須分層次進行,以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社會生活越復雜,社會發(fā)展越快,教育對象的層次性就會越突出,就越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堅持層次性原則。
(三)注重啟發(fā)式教育。
《論語》中有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边@句話的意思是說,要在學生充分進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對他們進行啟發(fā)、開導,即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這是符合教學基本規(guī)律的,而且具有深遠的影響,對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他告訴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堅持“主體原則”。主體原則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開展教育活動時,應充分尊重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注意調動其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以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行為準則。”
主體原則要求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自覺性,著力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自我培養(yǎng)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其意是說通過教育使受教育者具有主體意識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后,他們就可以通過自我教育而自我發(fā)展,達到教育目標。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原則的核心內涵。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張耀燦,鄭永廷等.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邵寶龍.全球化語境下的儒學價值與現(xiàn)代踐行[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38.
[4].杜維明.儒家傳統(tǒng)與文明對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唐凱麟,曹剛.重釋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評估[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6].于丹.論語心得[M]北京:中華書局,2006.
[7].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比較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摘要】孔孟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和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為珍貴的瑰寶之一。孔孟儒家思想為中國道德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內容,對現(xiàn)代道德教育理念的提出、教育結構的優(yōu)化以及教育方法的運用都具有重要的啟示價值。
【關鍵詞】孔孟儒家思想;中國道德教育;適用度
一、孔孟儒家道德教育思想
孔孟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產生于“禮崩樂壞”的社會動蕩時期。在這個時期,作為奴隸主貴族意識形態(tài)的表現(xiàn),“禮”和“樂”已經很難發(fā)揮其應有的道德教育功能,導致出現(xiàn)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會現(xiàn)象。面對這樣的社會思想變革,先秦儒家思想家開始思考重新構建社會主導意識形態(tài)體系,主要包括如何引導人們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系,統(tǒng)治階層如何鞏固自身的統(tǒng)治地位,社會如何才能穩(wěn)定地發(fā)展等問題。面對這一系列問題,先秦儒家學者認為應當從道德教育出發(fā),并從多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
(一)以人為本,德教為先
孔子提出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教育思想,為先秦道德教育思想體系的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叭省钡谋玖x其實就是愛人,強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明顯的“利他性”??鬃犹岢龅摹叭省钡谝淮螐娬{要尊重人的權利和尊嚴,關注人的利益和需求,進而突出重視人的能力和價值。
孟子提出“仁”與“義”的結合,以處理人與人的關系。孟子認為:“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就是強調人要學會“愛人”,但要學會愛什么人,在學會愛人的同時也要懂得憎惡應該憎惡的人,否則就是背離“仁”的精神。
(二)塑造人格,內省自求
孔子提出了“君子-仁者-圣人”這樣逐步推進的理想人格。孔子說:“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圣人”居于最高喲?!熬印本佑谳^低層次。他強調把“君子”看作品德高尚的人,是塑造理想人格的首要標準。
在塑造理想人格方面,孟子把孔子作為自己的道德榜樣,繼承了孔子君子人格的理論,深入闡釋了“大丈夫”理想人格。孟子說:“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泵献诱J為,大丈夫要能夠“澤加于民”“兼濟天下”,要有正直的氣節(jié),要能夠做到身處逆境不動搖信念,能夠在困難中錘煉自己的品德,積蓄自己的能量。
(三)明晰價值,權衡義利
孔子提倡“先義后利”“見利思義”?!傲x”主要是指社會成員需要承擔的義務和責任;而“利”則指的是人的私利。他認為,道德高尚的人,面對私欲時首先想到的是是否符合道德法則,一切行動以道德法則為自己的準則。沒有道德的人,在面對道德法則和私人利益時往往為了私利背離道德法則。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孟子繼承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對義利關系做出了進一步的闡釋,強調“重義輕利”。他認為,處理人際關系重要的是講“義”,如果人們都關注“利”,就會造成私欲膨脹,破壞人倫關系,危害社會的穩(wěn)定。因此,孟子主張用仁義道德來教育人民,引導人民弱化對物質利益的關注,根據(jù)道德準則行事。
二、孔孟儒家思想本身存在封建殘余
孔孟儒家思想與現(xiàn)代文化既相互契合又互有沖突,中華民族傳統(tǒng)精神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中依然發(fā)揮著巨大作用。這些先進的精華、鮮明的民族特征文化為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但是在孔孟儒家思想中仍有部分封建的思想糟粕值得我們去甄別和舍棄。
(一)重自律輕制度
孔孟儒家思想服務于封建統(tǒng)治階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模式上明顯地表現(xiàn)為“重自律輕制度”的片面性和局限性?,F(xiàn)代思想道德教育應該拋棄孔孟思想中重自律輕制度的糟粕思想,建立科學的思想道德教育管理模式。在管理實踐中,建立政府、社會、媒體、個人四個層面共同參與、良性互動的科學的思想道德教育管理模式,強調政府對思想道德教育管理的政治引導,注意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促進媒體輿論監(jiān)督導向功能的發(fā)揮,繼續(xù)維持對個人修身養(yǎng)性的基本要求。
(二)倡尊卑鄙平等
在孔孟儒家思想中最被現(xiàn)代文化公認的詬病便是封建性的、崇尚尊卑等級的綱常思想。儒家思想自孔子開始,就始終堅持尊卑等級觀念,“三綱五常”的思想樹立了絕對的父尊子卑、夫尊妻卑、男尊女卑、老尊幼卑、師尊生卑的天理“倫常”。這樣的思想觀念導致整個封建時期個人權利不平等、人格不平等,因此只能服務于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這種尊卑思想甚至在當代中國仍有殘留,它導致人們的社會生活中依然存在嚴重的權威主義、家長作風、師道尊嚴等與現(xiàn)代民主格格不入的特權思想和做法。對于儒家思想中的封建糟粕,我們必須大力清除,堅決拋棄。
(三)有臣民無公民
由于所處的歷史背景原因,封建時期的孔孟思想只能培養(yǎng)和塑造“臣民”,而非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社會“公民”。在臣民思想的教育下,個體成為“無需享有政治權利,只要履行守法義務”的觀點,缺乏政治參與意識。當朝堂之上奸佞當?shù)罆r,忠臣諫言的第一反應不是依法處辦,而是勸諫君主,這樣的表現(xiàn)反映的是臣民思想的局限性?,F(xiàn)代中國道德教育要提倡公民教育,拋棄孔孟思想中對于依附性人格、忽視主體意識的臣民思想教育,積極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公民意識、權利意識,引導和鼓勵受教育者勇于維護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權利、尊嚴和價值,勇于向國家和社會提出尊重自己合法權益,滿足自身愿望的要求,使受教育個人成為具有獨立人格、自由、平等、權利與義務關系對等的現(xiàn)代公民。
三、社會轉型中的孔孟儒家思想
(一)市場經濟的沖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對上層建筑提出了新要求。誕生于兩千年前的孔孟儒家思想是中國農業(yè)社會的思想精華,是為中國封建統(tǒng)治集團服務的。如果把這份文化遺產原封不動搬到今天,是絕對行不通的。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孔孟儒家思想必須結合新時代的新特征,完成自身的改造。在義利觀方面,對于重“公義”輕“私利”的“重義輕利”思想,我們要借鑒和吸收;對于個體的正當私利,我們不僅不能“輕”,反而要“重”,要樹立“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科學發(fā)展觀念。唯有如此,才能讓孔孟儒家思想真正為現(xiàn)代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保證。
(二)民主政治的博弈
民主化、法制化進程的加深,使得我國開始更加注重政治的民主發(fā)展。在我國,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fā)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成為新時展民主政治的新要求。
在提倡民主政治的今天,孔孟儒家思想所倡導的“仁政”法治觀念面臨嚴峻挑戰(zhàn)。首先,孔孟思想中包含豐富的德主刑輔、禮法結合的觀念?!皩У慢R禮”和“仁政王道”是孔孟思想在政治方面的典型代表,然而這兩種政治思想?yún)s由于服務于封建統(tǒng)治的本質屬性而造成了相當缺乏民主法制思想的客觀結果。即便是孟子主張的“民貴君輕”思想,依然不會也不可能達到政治民主化的高度。其次,由于歷史的局限性,孔孟思想所提倡的社會是分等級有尊卑的社會,“三綱五?!焙偷燃壸鸨帮@然不能適應現(xiàn)代政治民主化的r代特征。為了適應現(xiàn)代政治民主化的潮流,孔孟儒家思想應該批判地吸收民主、平等、人權、法制等現(xiàn)代文明價值,再結合自身的民本思想,從而實現(xiàn)孔孟思想的更新升級。
(三)多樣文化的碰撞
改革開放后,文化逐漸開始多元共生,文化的多樣化成為時代文化的特色。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以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文化,加上西方工業(yè)文明所產生的工業(yè)文化共同交織作用,沖擊著現(xiàn)代社會思想。
多樣的文化給孔孟儒家思想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伴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堅持指導思想,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體共同理想,傳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發(fā)揚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社會主義榮辱觀來塑造個體品格的觀念逐漸被中華民族所認同??酌纤枷虢Y合時代的改造以及為現(xiàn)代思想政治服務迎來了新的契機。而孔孟思想本身便是一種“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思想,不論是唐朝的儒、釋、道三教合一,還是宋明理學、心學,都能從中看到孔孟儒家思想的包容精神。儒家思想應該繼續(xù)加強與其他文化的碰撞交融,做好面臨多種文化沖擊的準備。
四、結束語
孔孟儒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為中國道德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育內容,對現(xiàn)代道德教育理念的提出、教育結構的優(yōu)化以及教育方法的運用都具有重要的啟示價值。在市場經濟、民主政治以及多種文化的沖擊下,孔孟儒家思想面臨自我完善、實現(xiàn)轉化和創(chuàng)新的時代任務。我們應當站在時代的角度,有選擇性地繼承和發(fā)揚孔孟儒家思想的精華,摒棄糟粕,為現(xiàn)代中國思想道德教育的完善提供價值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倫理學屬于哲學的一個范疇,是一門關于道德的科學。又稱道德學、道德哲學。在西方,倫理學這一概念源出希臘文,本意是“本質”、“人格”,也與“風俗”、“習慣”的意思相聯(lián)系。道德現(xiàn)象是倫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中西方的倫理學在道德現(xiàn)象的研究上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表現(xiàn)在中西方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本文就以倫理學為切入點淺析西方倫理學和中國儒家思想倫理之間的矛盾。
中西方倫理學的核心
西方倫理學起源于古代希臘,在西歐和北美演變和發(fā)展的各種學說、道德觀點和理論體系的總稱。西方倫理學在不同的時期具有不同的特點。西方古代倫理學強調個人利益、個人價值、理性。中世紀重視強調上帝意志、仁愛、禁欲和神學他律;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之后,重新返回對個人價值的準求,追求個人自由。西方倫理學發(fā)展到現(xiàn)代其核心是對個人主義的一種推崇。
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根基,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儒家倫理從先秦孔子的仁與禮,孟子的性善論,到西漢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一直到宋明的程朱理學??傮w上來看儒家倫理強調人從屬于自然,從屬于國家、社會與家庭。因而儒家文化歷來推崇個人犧牲自己維護家庭和集體利益的道德準則,所以說儒家思想倫理的核心是集體主義思想。
中西方倫理學的矛盾表現(xiàn)
家庭關系。西方倫理的家庭關系強調家庭成員的平等,自由。父母不會過多的干涉子女的個人生活,特別是個人的隱私。而儒家的思想倫理則截然不同,儒家倫理強調長有尊卑。父子、母子、子女之間都有嚴格的道德規(guī)范。在西方家庭子女通常直呼父母和長輩的姓名,這在儒家文化中是不可思議,是對長輩的一種嚴重不尊重?!兜茏右?guī)》中說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否則便是反了,大逆不道。而在西方倫理中卻沒有這么嚴格的規(guī)定,家庭事務通常由成員集體商議,子女并不一定要絕對的服從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儒家思想影響下的中國家庭,父母可以嚴厲教訓子女甚至是體罰。在電影“刮痧中”爺爺打了孫子的屁股,爸爸說打你是為了你好,這正是儒家倫理思想的一種特有表現(xiàn),所謂“打是親,罵是愛”,“棒下出孝子”。這種思想對于受西方倫理影響的西方人來說是難以理解的,打罵怎么可能是一種愛的體現(xiàn)呢。
朋友關系。中西方在朋友關系上都認同互相幫助的價值觀,但是仍然有很多區(qū)別。中國倫理對朋友的要求有時候甚至超過了法律。儒家倫理中必須對朋友絕對的忠誠,即使朋友的要求過分,對于中國人而言,往往都難以拒絕。電影“刮痧”中,主人公希望自己的美國朋友在法庭上作偽證替自己說話,而朋友確沒有。這在主人公看來是一種出賣自己的行為,認為既然是朋友就應該去維護自己的利益。而作為深受西方倫理影響的美國朋友看來,法律精神更為重要,朋友關系并不意味著可以踩踏法律。
師生關系。西方社會的師生關系更為開放和平等,在課堂上學生可以隨時提問,甚至將腳放在課桌上都被允許,課堂氣氛非常自由。儒家倫理影響下的師生關系確截然相反,儒家倫理歷來強調“天地君親師”,“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思想,把老師的地位推崇到很高的高度,老師和學生之間具有嚴格的尊卑關系。西方的課堂師生之間互動頻繁,老師善于啟發(fā)學生自學。而深受儒家思想的課堂,老師高高的站在講臺之上去給學生灌輸知識。這種表現(xiàn)跟儒家歷來對老師賦予是傳書、授道、解惑的職責是分不開的。而西方在自由精神的影響下歷來強調個人價值的發(fā)揮和實現(xiàn)。
個人與集體的關系。西方倫理強調個人主義,個人主義是西方文明的核心價值,個人主義是西方文明在歷史的沉淀積攢的一種文化。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西方社會更加推崇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因而西方人更加重視民主與法制,人們善于通過法律途徑去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儒家思想?yún)s不同,儒家思想更加強調集體主義。集體主義是儒家倫理的核心。儒家思想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從屬于一個集體,國家、民族、宗室、家庭。我們人都應該自覺去維護集體的利益,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合理利益。這種舍己利他的精神一直被儒家思想倫理所推崇。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儒家思想倫理歷來強調個人父母、宗長、統(tǒng)治者的無條件服從。因為這些人被看做是家庭、宗族和國家利益的代表。
關鍵詞:天人合一 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 核心思想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0(c)-0214-01
《樂記》一書是中國傳統(tǒng)音樂思想的典型著作,是中國歷史上較為全面和完整概況傳統(tǒng)音樂美學思想的書籍,在這部書籍中記載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的核心思想,即天人合一思想,這一思想自產生后,經過長時間的發(fā)展,逐漸成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中的核心思想。下面就先從天人合一思想的內涵開始說起。
1 天人合一的含義
關于天人合一這以思想的解釋,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天與人本身就是一體的,認為天人應該合一;另一種解釋是天人是相通的,顯示中國析學在天人關系上的關注,而其中又以“天人合一”最為重要。這里所說的天指的是自然世界中的萬物,而人則指的是自然萬物中的生命,合的意思是兩者之間是相互協(xié)調、相互融合的。
天人合一思想來源與氣的一元論,不論是儒家思想還是道家思想都認為萬物都是由氣組成的,比如:老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萬物,這里的一就是氣。老子認為有生于無,無為道,有為氣、宇宙萬物都是氣所成。由此可知,氣是萬物之根源,而天人合一就源于此。天人合一思想最早起源于漢代哲學家董仲舒思想中,董仲舒認為“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天人之際,合而為一”。這就是最早的關于他天人合一的記載。其實在此之前,《周易》及先秦諸子的論述中也有很多天人合一思想的雛影,他們都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是相互協(xié)調和統(tǒng)一的,是一種生命的共同體,不論是遠古時期還是后來的先秦時期,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引導著人們。
2 天人合一思想在傳統(tǒng)儒家音樂美學中的表現(xiàn)
中國音樂藝術中最重要的主題就是自然,從樂器的材質上看,琵琶、二胡等都是木制材質,這些材質都源自于大自然,且這些樂器的構成方式都是直接連接而成,沒有任何的金屬連接的方式。從中國古典音樂的表現(xiàn)手法及內容上來看,每一種表現(xiàn)手法都流露出對大自然的態(tài)度和想法。就表現(xiàn)內容來看,中國古典音樂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描述自然與生命的,這部分內容的形象主要是回歸大自然,在風格上往往強調山水以及田園的生活。另一種則是以描述花鳥植物為主的音樂,這類音樂更多的是以田園樂曲為主,重點描述田園與人們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
天人合一就是回歸大自然,那么為什么大自然能夠成為中國傳統(tǒng)音樂美學的核心呢,其實這與中國長時期的農民經濟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長時期的農業(yè)經濟是的人們與自然搭成立緊密的聯(lián)系。中國音樂中人與自然的關系誠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一般,他們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對應的,人與自然一直都是相互聯(lián)系,互相關聯(lián),共生共存的,而人身為能欣賞萬物的觀照者,“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昔與子之所共適”,這種將生命回歸于自然之中的審美態(tài)度,就是中國音樂藝術的精神所在。
儒家思想對音樂美學的核心是,和孔子在評價《關雎》時說:“樂而不,哀而不傷”,其意思就是關雎這個音樂給人的感覺是平和的,是適中的,沒有超出一定的界限,因此,就能體現(xiàn)出和的思想。其實儒家思想中和的音樂核心,更多的是強調音樂的中庸思想。荀子作為儒家思想的另一位代表人,他認為音樂在動蕩時期可以鼓勵每一位將士英勇對抗,而在和平年代,更可以讓每個人以禮相讓,在古典音樂的內容和形式上,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往往將和放在第一位,其內容往往以不超越和這一思想為基礎,而音樂的藝術形式則被擺在第二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這一和的美學思想,對中國音樂的影響極為重要,儒家思想將和這一理論甚至當做音樂藝術的唯一真理。
受和這一美學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主張將人的思想作為影響世界萬物的主要動力,《樂記》作為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認為音樂是由間組成的,間是源自于人內心世界,認為人心想到的是世間萬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源,因此,儒家思想認為音樂一定要以人的主觀思想為主。“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薄稑酚洝愤@句話就恰恰反映出儒家思想中對情感的重視,他們認為一部音樂作品最重要的是情感和品德修養(yǎng),然后才是技藝,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在當代的音樂教學中,專業(yè)的音樂人才固然需要但通過音樂教育培養(yǎng)、擴展音樂素質,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yǎng)更為重要。
3 天人合一思想在墨家音樂美學中的表現(xiàn)
與儒家思想中極力主張以“和”“善”的方式對待音樂相比,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學派墨家對待音樂恰好相反,他們將“非樂”作為音樂美學的主要觀點。所謂“非樂”就是不承認音樂的價值,認為音樂不應作為人們的主要生活方式,人們應該禁止各項音樂活動,他們認為音樂不僅不能很好的治理天下,反而會“其樂越頻者,其治愈寡”,就是說長時間的進行音樂活動,會影響帝王治理國家,對國家的管理有百害而無一利。
從表面上看,墨家這一反對音樂的音樂美學思想看似不能體現(xiàn)天人合一的思想,但從本質上看,也是符合的。墨家之所以提出這一美學觀點,主要是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fā)的,當時的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較為落后,很多音樂活動的開展都是一些社會高層階級人們進行的一項活動,而這些人進行音樂欣賞時,就不能“興天下之利”,更不能治理天下,因此,墨家大力制止音樂的傳播。從這一原因中我們可以看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治理天下就是為了讓天與人合二為一,治理天下就是讓天與人處理好和諧的關系。另外,由于在當時音樂不可能為全部人民服務,因此,也就不能實現(xiàn)天人合一,所以墨家在自己的思想中大力提倡非樂思想。而這種非樂思想也正是天人合一的另一種解釋,即為了實現(xiàn)天人合一而進行的非樂思想和活動。
總之,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美學思想對中國音樂的影響非常大,至今影響中國音樂的核心思想美學是關于中國傳統(tǒng)音樂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這種思想是中國幾千年來美學思想發(fā)展中不可或缺的動力,作為現(xiàn)代人,只有充分認識和理解傳統(tǒng)音樂中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才能在不斷發(fā)展和變化中的社會上進一步發(fā)揚中國音樂藝術,為全球音樂文化作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進.中國不同時期的音樂美學思想[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12(1):30-31.
關鍵詞: 傳統(tǒng)文化教育 歷史課堂教學 民族精神
一、背景介紹
本節(jié)課講述的內容是“中華法系、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是有關法律的內容。在課前準備的過程中,最大的難題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民族精神教育能否與教學內容不相沖突、不喧賓奪主。怎么才能體現(xiàn)民族精神呢?
中華法系的“以禮入法、禮刑結合”的特點是中國古代社會注重“禮”的傳統(tǒng)在法律中的表現(xiàn),尤其是儒家思想成為統(tǒng)治思想后,這一特色更是鮮明地體現(xiàn)在歷代歷朝的法律中。為了更好地解釋以上特征,這節(jié)課的重點設計為中華法系的特點。怎樣才能夠實現(xiàn)在講述中華法系的特點時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呢?同時也能夠通過對中華法系的學習,產生為中華博大、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明而自豪的情感,堅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弘揚民族文化而努力的信念。
另外,學生在初中的語文和歷史學科的學習中已經接觸到儒家思想的一些內容,也學習過有關儒家的名言名句和建立情況。因而對于儒家是不陌生的,但是對于中華法系卻是全然不知道的。要讓學生對中華法系的特點有全面的了解,就要充分運用學生對儒家思想的知識儲備,讓學生用所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新的問題。
二、教學過程
為了實現(xiàn)課前制定的目標,我首先引用《唐律疏議》中“十惡”“八議”的內容,希望通過對條文的解讀,了解其所體現(xiàn)的中國古代的道德規(guī)范,進而歸納這些規(guī)范,最終引出“禮”的概念。學生很快就能回答出“忠君、孝道”,也知道這些內容就是“禮”的體現(xiàn)。同時設計了三個案例,第一個講述的是父親包庇殺人的兒子,第二個講述的是為父親報仇的女子,第三個講述的是居喪嫁娶的故事。這三個案例從三個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中華法系的特征,希望學生在對案例的討論和思考中理解“禮”的思想在中華法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三個案例確實引起了學生們的極大興趣,提出:“甲愛子心切,不應該有罪”“乙殺了人因該充軍”“判決有罪就太沒有人情味了”“父母去世時結婚就是對父母的不孝”等觀點,還積極地扮演法官的角色。當聽到為父報仇的女子得到豐厚的獎賞的時候,全班同學一片驚嘆。但是聽了我的解釋后又不禁點頭稱是。
接著在分析案例的基礎上,我再一次詢問大家“以德服人”“《春秋》決獄”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哪一個學術流派的思想?“儒家思想?!贝蠹耶惪谕暤鼗卮稹D敲纯炀湍芑卮鸪?,這說明學生對于儒家思想的一些內容已經十分熟悉了。
講述“西漢中期儒法結合”時,我提出第一個問題:“儒家思想是由誰建立的?”學生大聲答道:“孔子,還有孟子?!薄皩?!”我心中暗暗贊許,“孟子也是儒家一個重要的思想家?!苯又岢龅诙€問題:“儒家有哪些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思想直到今天還在影響我們?”“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非常好?!蔽矣芍缘馗械礁吲d,看得出同學們回憶了自己曾經學過的和看過的課文,但是遺憾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卻沒有提及。然后提出第三個問題:“儒家思想中也有很多反映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你們知道哪些?”學生沒有回答。于是我按照事先準備的內容介紹了“三綱”,似乎沒有能夠引起共鳴,一片搖頭,還是一片搖頭。
三、自我反思
很快一節(jié)課就過去了,對于整節(jié)課的過程和在課堂中學生的表現(xiàn)值得反思。
首先,應該明確的是這是一節(jié)以講述法系形成過程、特點和影響為內容的歷史課,不是以宣揚民族傳統(tǒng)精神為主的思想品德課程。因此,對于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教育與傳播就必須與課文的內容相結合,為課文的內容服務,不能為滲透而滲透。這就要求教師對一節(jié)課的內容進行梳理與分析,找出兩者相結合的最恰當?shù)牡胤??!斗ㄏ怠愤@節(jié)課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中華法系雖然是法律內容,但是中華法系本身又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反映。無論是其內容還是特點,都是建立在儒法思想的基礎上的。儒家思想影響中國千年,法律中也處處體現(xiàn)。所以讓學生感受中華法系的內容,了解中華法系的特點,可以說就是對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宣揚。因此在課文設計中將這部分內容作為重點,盡可能詳細地分析與解釋,讓學生聽懂了內容也就是傳播了傳統(tǒng)文化與精神。另外,全部內容盡可能地使用歷史資料,不僅“十惡、八議”取自于《唐律疏議》的原文,而且使用的三個案例全部來自于史籍,三個案例既有發(fā)生的事情的描述,又有當時的審理判決的情況。在向學生展示時,可把三個案例全部用現(xiàn)代語言擴展,讓學生了解案情。但是案件的判決要使用原文,從而在閱讀原文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到中華法系鮮明的特點,同時也是對儒家思想的一次剖析。對案例的思考也是讓學生在作出判斷的同時對法律的一次體驗,讓學生認識到是非善惡的重要性。
1、獨尊儒術型的儒家學派:是指恪守先秦儒家大師孔子、孟子、荀子的傳統(tǒng)和基本精神的學派;
2、儒道互補型學派:一種是儒家思想與道教思想互補,另一種是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互補。儒家思想與道教互補的,主要有北宋濂溪學派和百源學派;
3、三教合一型學派:宋元明清四朝的大多數(shù)儒家學派,大多數(shù)屬于三教合一型。理學中的程朱學派和陸王學派,都是三教合一型的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