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中西文化差異體現(xiàn)范文

中西文化差異體現(xiàn)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文化差異體現(xiàn)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西文化差異體現(xiàn)

第1篇:中西文化差異體現(xiàn)范文

[關鍵詞] 貿(mào)易談判 中西文化差異 談判風格

一、引言

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給加入WTO后的中國帶來無數(shù)的機遇和挑戰(zhàn)。中國與世界各國在政治、經(jīng)濟、商務和文化等各個領域的交往日益增多。我們所面臨的國際商務談判越來越多。如何實現(xiàn)成功談判,影響因素眾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貿(mào)易國對彼此文化習俗的了解和認同。文化作為一種民族與國家的代代沿襲所積淀的特殊事物,其多樣性與復雜性日益被各國貿(mào)易人士所認同,研究一國或一民族的文化習慣與文化背景往往決定了一項貿(mào)易的成敗,研究中西方文化差異,交往時獲得成功的機會就會多一些。

二、貿(mào)易談判中體現(xiàn)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1.稱呼上的差異

稱呼作為人際交往中重要的語言信息符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或國家的文化傳統(tǒng)、社會變遷、民族心態(tài)和風俗習慣,是其文化的一部分,東西方文化差異很大,了解并理解這些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所可能造成的障礙,對增進相互了解是有益的。中國是個文明古國,禮儀之幫。文化是以社會為本的整體文化,古代封建社會的官僚機構十分龐大,家庭和家族成員間的關系錯綜復雜,這就使得人際關系較復雜,稱呼也顯得較復雜, 始終貫穿著等級觀念,綱常倫理和男尊女卑觀念也滲透到經(jīng)濟交往之中。西方的人文主義精神和個人主義使稱呼較為籠統(tǒng)。西方人奉行尊重自己、考慮別人、相互平等的準則,初次見面或在比較正式的場合,人們在姓(Surname) 或姓名(full name) 前面冠以Mr/ Miss/ Miss 的稱呼就夠了,為了親切的緣故,熟識的人可以直呼對方的名字( name/ given.name) 。除非特殊必要,一般不稱呼頭銜。歷史上西歐人對君王有“Your majesty”“sire”(陛下) 等稱呼,但在現(xiàn)代,即使在仍保留著君主的國家人們認為這類稱呼只具有社交禮儀的價值,并非體現(xiàn)等級尊卑。但另一方面,以往主要用于稱呼有爵位的人并兼做對一般人尊稱的sir 一詞,現(xiàn)代社會的英國人則認為在一般交往中使用起來表現(xiàn)了一種自卑態(tài)度,有失自己的尊嚴,也會使得對方尷尬,所以如今只用于學校、軍隊稱呼和商業(yè)往來的客套話。英美人稱呼自己時不用謙詞,現(xiàn)代英語中“I”是對自己的惟一稱呼,書寫時大寫。第二人稱代詞“You”沒有相當于漢語“您”的詞或詞形,“You”即是對人的尊稱。在貿(mào)易交往中,中西稱呼習俗的差異有時便造成理解障礙。中國人喜歡稱呼別人的職務,前面加上他的姓,如“某局長”、“某經(jīng)理”之類。但是,按照美國人的習慣,只有少數(shù)職業(yè)和職務可以用稱呼,如醫(yī)生和有博士學位者可稱Doctor. . ,主持審判的法官可稱J udge. . . ,州長和市長可稱Governor. . . . 和Mayer...。國人這種稱呼習慣包含著要明確表示一個人的身份、地位的文化心態(tài),但在談判中應理解對方的習慣和心態(tài),不然會因別人沒稱呼自己的“官職”而發(fā)生誤會。

中國人極少把姓作為對人的稱呼,這與英美人的習慣也不一致。美國兒童天天真呼父母的姓名:中國人則認為直稱人的姓氏對人不尊重。對日本人要注意各種級別的稱謂不同。英漢語言中稱呼差異反映出文化的差異。在商務談判中, 了解、理解并尊重對方的稱呼習慣才能消除稱呼差異所造成的障礙和誤會

2.時間概念上的差異

西方人的時間觀念非常強,雙方約定是幾點到達會面場所,他(她) 必定準時到達。不遵守約定時間,姍姍來遲,會被認為是嚴重的失禮,并且任何理由都不能成為借口,在拉丁美洲和巴基斯坦,人們常常不按時赴約,而瑞典人則要求人們準時到達。我方時間觀念較淡漠,如果確實因為特殊情況而不能準時赴約,一定要在第一時間通知對方。

3.貿(mào)易談判中的禁忌語

在貿(mào)易交往時,與英國人打交道有三條禁忌: (1)忌系有紋的領帶(因為帶紋的領帶可能被認為是軍隊或學校校服領帶的仿制品);(2)忌以皇室的家事為談話的笑料;(3)不要直呼其為英國人(英國由英格蘭、愛爾蘭、北愛爾蘭組成)。與美國客人洽談交易時,不必過多的握手與客套,貿(mào)易談判可直截了當?shù)剡M入正題,甚至從吃早點時開始。

4.語言上的差異

語言不僅受到社會習慣,文化因素的影響,而且語言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我們忽視語言差異,商務談判就會產(chǎn)生阻礙。“authority”一詞在英語中不含任何貶義,指政府官員或學校領導。而相應的漢語為“當局”通常含有貶義。由此可見不同的文化背景為“authority”語言符號提供了不同的內涵。也就是說,一個單詞的內涵如果不具備對使用該語言國的文化的合諧理解是不能完全被欣賞的。不同的文化特征產(chǎn)生不同的語言特征。不同的國家進行貿(mào)易談判時,涉及不同國家的語言。消除語言上的障礙可以保證談判順利進行。不同的文化因素,如階級、家庭結構、職業(yè)、信仰、價值觀、宗教等,均會影響語言的使用習慣。例如“,在漢譯英中有人把“馬戲撲克”譯成(maxi puke :在英語中表示“嚴重的嘔吐”),其根本原因在于談判人員忽視了中西文化的差異,以致出現(xiàn)失誤。文化差異易造成談判障礙,應將漢語思維轉換成英語思維。因而,商貿(mào)談判工作者要充分認識不同語言的不同的文化因素,進行中西方文化對比,使談判順利進行。

5.面對不同對象時談判方式、談判風格的差異

國際商務談判要面對的談判對象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qū)。各民族間有著迥異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各國客商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也有明顯的差異。在商務談判中的風格也各不相同。如果不了解談判風格,就可能鬧出笑話,產(chǎn)生誤解,既失禮于人,又可能因此而失去成功的契機。如欲穩(wěn)操勝券,就必須熟悉世界各國商人不同的談判方式。面對不同的對象以變應變。因人而異,見機而變,同時,與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的對手談判,應使用不同的對策。因此,對各國各地區(qū)貿(mào)易伙伴的談判特點應有所了解,要懂得“入國問禁,入境問俗”道理。美國人是中國的重要貿(mào)易伙伴,性格開朗、自信果斷,辦事干脆利落,事事處處以成敗來評判。直爽,直接了當,重視效率,追求實利。十分精于討價還價,智慧和謀略取勝,有理有據(jù)。同美國人談判,就要避免轉彎抹角的方式,是與非必須清楚,如有疑問,要毫不客氣地問清楚,否則極易引發(fā)雙方的利益沖突,甚至使談判陷入僵局,他們一般也請客送禮。日本人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儒家思想道德意識已深深地沉淀于日本人內心的深處,并在行為方式上處處體現(xiàn)出來。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缺乏,人口密集,具有民族危機感。這就使日本人進取心強,工作認真,事事考慮長遠影響。慎重、禮貌、耐心自信,講究禮節(jié),彬彬有禮地討價還價,注重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重視商品的質量。所以在同日本人打交道時,有必要在客人抵達時到機場接機,在談判后與客人共進晚餐、交朋友??蜌庠捄芏?原則問題寸步不讓,擅于打“太極拳”,以柔克剛,以靜制動,精通兜圈戰(zhàn)術,善于打“蘑菇戰(zhàn)”。實施拖延戰(zhàn)術的過程中,會想方設法地了解對方真正的意圖,在回答問題時常用“可能”、“或許”。當日本“蘑菇戰(zhàn)術”與美國的“速決戰(zhàn)”對陣時,往往弄得美國人哭笑不得,窘境難安。韓國人:近十年我國與韓國的貿(mào)易往來增長迅速。韓國以“貿(mào)易立國”,韓國商人在長期的貿(mào)易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常在不利于己的貿(mào)易談判中占上風,被西方國家稱為“談判的強手”。在談判前總是要進行充分的咨詢準備工作,談判中注重禮儀,創(chuàng)造良好的談判氣氛,并善于巧妙地運用談判技巧。與韓國人打交道,一定要選派經(jīng)驗豐富的談判高手,做好充分準備,并能靈活應變,才能保證談判的成功。德國人的談判特點是準備工作充分,喜歡明確表示希望做成交易,準確地確定交易的形式,詳細地規(guī)定談判的議題,然后準備涉及所有議題的報價表。這份報價表一旦提出,就沒有討價還價的可能性,因為他們不太熱衷讓步的方式。法國人在貿(mào)易談判中有三個主要特點:立場極為堅定;堅持在談判中使用法語;明顯地偏愛橫向式談判。這就是說,先談原則再談具體問題,先為協(xié)議勾畫出輪廓,然后再達成協(xié)議,最后確立協(xié)議上的各個方面。英國人在業(yè)務上有些松松垮垮。談判往往準備不充分,但談判人和善、友好、好交際容易相處。對建設性意見反映積極。印度人喜歡討價還價,而中東地區(qū)的人,具有沙漠的傳統(tǒng)風格,在他們的眼里,信譽第一重要,來訪者必須先贏得他們的信任。他們特別重視談判的開端,往往會在交際階段花費許多時間,經(jīng)過長時間的、廣泛的、友好的會談,增進彼此之間的敬意,在一般的社交場合,做成一筆生意。

6.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差異

對于從事商務談判的人員來講,要調研國外的政治、法律、經(jīng)濟形勢,市場行情,還要了解民族文化和風俗習慣的差異。例如到美國搞貿(mào)易,應了解美國的基本國情。在埃及,一些微不足道的服務也要給小費,而日本是一個不收小費的國家。在墨西哥,客人詢問主人的配偶或家庭的情況,被認為是友好的表現(xiàn),但在阿拉伯這樣做是犯忌的。你要與阿拉伯人談生意,二郎腿一翹,生意準告吹。因為翹腿,腳底朝天就觸犯了“”。在顏色、圖案方面,各國的喜好與禁忌也不一樣。印度視白色為不受歡迎的顏色。而羅馬尼亞認為白色是純潔的象征,最令人喜愛。巴西認為紫色表示悲傷,黃色表示絕望;黃色在西方國家是令人不快的、討厭的顏色,含有卑劣、膽小等意。而秘魯對紫色倍加喜愛。伊拉克討厭藍色,視為魔鬼,在日常生活中諱忌使用;圖案也是如此,東南亞諸國對大象有好感;而英國人則不喜歡。北非、利比亞視狗為不潔之物;而法國人養(yǎng)狗成風,視其為忠實可靠的朋友。新加坡人愛用雙喜組成圖案。伊朗人喜愛獅子。港澳新馬地區(qū)和日本人喜歡把十二生肖的形象使用在商品造型和包裝裝潢的畫面圖案上。瑞士忌貓頭鷹圖案,認為那是“死人”的象征。意大利和法國忌。阿聯(lián)酋忌十字架和六角型。法國人很少喝開水,所以保溫瓶很難推銷。與外商打交道,要送些禮品或紀念品。比如千萬不能送手帕給意大利人,因為手帕是親人離別時擦淚用的不祥之物。如果改送絲綢頭巾,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不能贈送帶圖案的禮品。

注重民族差異,尊重對方文化,是談判順利進行的前提,談判雙方應相互體諒和寬容因不同文化而各自獨立存在的思維模式和價值取向,尊重對方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更要使自己的言行舉止不與雙方文化相沖突,在維護自己國家的尊嚴民族形象的同時,尊重談判雙方文化風貌,應了解熟悉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商人之間談判風格的差異,在實際的談判中隨機應變,適當?shù)卣{整自己的談判方式以達到預期的目的,使談判在友好、和睦、平等、尊重的基礎上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Wang Zhengyu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ulture[M].Shenyang:liaoning Education Press, 2001

[2]ZhangXuemei: The Differences of Sino-American Business Negotiation Styles[J].Journal of Henan Business College, 2006,(05)

[3]王洪陽:淺析中美商務談判風格[J].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6,(07)

第2篇:中西文化差異體現(xiàn)范文

關鍵詞:影片;中西喪葬文化;不同

中圖分類號:J90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05-0122-01

任何一種文化和文明在如何處理逝者的問題上都各不相同。本文旨在從反應中西喪葬文化的兩部影片中分析中西文化的差異。

《伊麗莎白鎮(zhèn)》這部影片展示了一種與我們平常所見完全不同的喪葬文化。我們在影片中會看到:在德魯父親的追悼會上會場布置的張燈結彩,與會的每個人都笑容滿面,德魯?shù)哪赣H在主席臺上翩翩起舞,臺下還掌聲雷動。最后的搖滾樂隊的演奏,實實在在的將追悼會變成了一次家庭大聚會。在這電影里面,西方的喪葬讓人幾乎感受不到像我們這般鋪天蓋地般的、讓人無法喘息的悲傷,而將這種悲傷轉化成了對逝者的懷念中。另一部影片《黃石的孩子》,則完全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喪葬文化。這部影片中有兩個體現(xiàn)喪葬的場景。一個是石凱,周潤發(fā)在掩埋石凱后,朝天打了三槍,而中國傳統(tǒng)下葬時有“放鞭炮”的風俗,是送行的表現(xiàn)。另一個是下葬何克時的情景,給掩埋尸體的深坑一個大大的特寫,反映中國人“入土為安”的安葬理念。描述死者長逝時,親朋盡在左右,但不管是妻子也好,學生也罷,感情都非常內斂,默默的哀悼。這和中國傳統(tǒng)是相悖的。中國傳統(tǒng)的喪葬禮俗是在下葬前眾人必嚎啕大哭,以示悲痛欲絕。整個影片讓大家感受到肅穆。由這兩部影片我們可以中西喪葬文化的不同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第一點, 顏色,在傳統(tǒng)的喪葬中,中西方國家采用了截然不同的顏色。在中國,喪禮以白色示悼念。死者臉上的面衣是白色的,孝子的孝服是白色的,喪停的房間窗戶鏡子等都要用白色來遮封,祭幛也是白色的棉布等,整個喪葬是以白色為主色調。在《黃石的孩子》中,石凱和何石去世時都看到空中飄著的白色的風箏,而同時又有漫天遍地的白雪。而西方國家采用的是黑色, 西方的喪葬禮儀中,所有的靈車一律為黑色,車窗遮有黑紗。送葬人一律身著黑色系的衣服,男子打黑色領帶。參加者身著黑色的衣服或佩帶黑紗,以示對逝者的哀悼。而《伊麗莎白鎮(zhèn)》中的色彩卻有打破傳統(tǒng)的意思。

第二點, 宗教,在喪葬中,西方國家基本上屬于宗教式的喪葬禮儀。西方喪葬禮俗主要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基督教的喪禮更多的是為死者祈禱,祝其靈魂早日升入天堂,解脫生前痛苦。按照中國古代的喪俗,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佛教認為,人死后七個七期中,孝屬或親友如果能請僧人來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處。中國人視死亡為生命另一個階段的開始,有輪回之說。這顯然也是受到佛教思想影響。佛教認為眾生的存在是非斷非常、即生即死而又因果、身心相續(xù)不斷的無窮無盡的流轉過程,人必有前生后世,死后必受生前行為的規(guī)定,輪回于天、人、鬼、畜、獄“五道”中。由此可見,佛教思想深深的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死觀。

第三點,倫理,西方的倫理道德觀,用著名的倫理學專家黃建中的話來說就是:遠西倫理是宗教倫理、個人本位、利權平等、崇尚親愛等。崇尚個人與自我是西方倫理價值觀的一個基本取向,我們可以把西方的倫理價值觀稱為“重個人”的價值觀。所以在《伊麗莎白鎮(zhèn)》這部影片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其體現(xiàn)的重個人的思想。儒家倫理學中以“孝”為核心,并將其提升到最高范疇的地位。

第四點,風俗。中國厚葬,西方簡喪薄喪。所以中國喪葬有停尸儀式,報喪,做‘七’儀式 ,入土為安。在停尸儀式時中國的傳統(tǒng)喪葬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寢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他脫穿戴好內外新衣,報喪可以說是人死后的第一種儀式了。它用發(fā)信號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訴親友和村人,即使已經(jīng)知道消息的親友家,也要照例過去報喪。石凱去世時,周潤發(fā)的三槍即報喪。中國喪葬風俗中,靈堂桌上擺供品、香爐、蠟臺和長明燈等。在沒有收殮之前,這盞長明燈不管白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守,不能讓它熄滅,這盞燈就是死者的靈魂,所謂“守靈”。《黃石的孩子》中,何克病重,麗在他的病榻前擺放著一大盆蠟燭,何克身旁也有一支。何克死,蠟燭滅。蠟燭成為人生命的象征。所以在中國人的生死觀中,既寄希望與輪回。西方的葬禮比較簡單,多采用宗教形式,通常在教堂舉行。葬禮前,與中國一樣,靈柩要放在教堂中由親友們輪流守靈。據(jù)學者們分析,守靈習俗是由古時人們心理上的原因所導致:一是死者親屬始終抱著死者會重新蘇醒的幻想;二是他們曾在死者生前盡心竭力地加以看護,雖然這種看護現(xiàn)在已不需要,但他們仍不忍輕易放棄自己的責任。天長日久,守靈便成為對死者表示尊敬的一種習慣作法。

小結:一部影片,了解了一種文化。兩部影片,兩種文化對比。通過對中西喪葬禮俗的對比分析,文章認為中西文化雖然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沖突和交融,各自的界限已經(jīng)不是特別明顯,但中西方文化的主導地位還是自身文化脈系的傳承,仍具有明顯的文化差異。

第3篇:中西文化差異體現(xiàn)范文

【關鍵詞】導游詞;翻譯;中西文化差異

文化和語言密不可分。文化反映在語言文字中,文化又存在于使用該語言文字民族的知識結構中。當原有的文化環(huán)境發(fā)生了改變或消失,或者寄托文化因素的語言系統(tǒng)發(fā)生變化,此時單靠語言本身的概念意義已經(jīng)難以完成交流的任務。也正如德國語言學家洪堡特所說:語言是自我的表述,也是文化的反映。世界上沒有哪一種語言能離開特定的文化,任何語言都充滿了人類文化活動的痕跡,不僅體現(xiàn)了本民族的自然環(huán)境、歷史淵源、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慣,而且也透視著該民族的、文化心態(tài)、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語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又必須了解語言。可見,翻譯不僅是語際轉換,更是一種文化問轉換,因此翻譯的實質就是文化信息的傳遞,是一個解讀文化、重組文化、規(guī)范確定信息的過程。外國游客對我國各地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傳統(tǒng)很感興趣。因此各地旅游景點導游詞的翻譯顯得十分重要。導游詞英譯要重視文化因素的處理,使外國游客對景點文化底蘊得以了解。所以,導游詞翻譯要運用各種策略和途徑充分傳達源語語義和文化色彩,從而增強游客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了解和認識。下文試從中西文化差異角度,探討導游詞翻譯中文化處理的主要策略和途徑。

一、導游詞翻譯的策略和途徑

由于旅游文本翻譯所要達到的特定目的及其語篇類型在不同文化中的傳統(tǒng)模式,決定了旅游文本的翻譯應立足于譯文讀者,以實現(xiàn)譯文預期功能為出發(fā)點,用符合譯文讀者接受期望,以譯文接受目的相符的表達方式進行調整。如:“玉兔”應當譯成“MoonRabbit”,而不譯成“JadeRab-bit”,否則外國游客會誤認為是玉做成的兔子。因此在翻譯導游詞時就應當根據(jù)不同情況運用以下策略和途徑使譯文更符合外國游客接受習慣,同時達到良好的旅游宣傳目的。

1.變譯

由于中西文化以及漢英兩種語言存在巨大的差異,兩種語言上的差異體現(xiàn)出中西在思維方式以及不同的信息編排方式,因此我們旅游翻譯的原則應突出實用型的特點,達到有效傳遞文化信息的關鍵任務。有效傳遞要求導游詞譯者考慮譯文的可讀性和外國游客的接受效果,即不是對漢語材料進行全譯,而是要對原作實施變譯。因為在導游詞涉及到中國獨特文化時,外國游客大都沒有足夠的知識通過翻譯完全了解中國文化內涵,此時,譯者應給旅游者提供必要的補充知識,或改變知識結構傳遞形式,在保證原文主旨不變的基礎上,譯者根據(jù)外國游客的特殊要求采用擴充、取舍、濃縮、闡譯、補充、合并、改造等手段攝取原作中心內容或主要內容,做出有利于外國游客接受旅游信息的恰當變譯。從而使外國游客在中國旅游過程中真正了解美麗的中國和富有歷史文化底蘊的中國,達到良好的旅游目的。變異的具體方法多樣,比如:1.刪除原文中價值不高的信息。譯者在概括和整理后對原文進行適度刪節(jié),減少外國游客不必要的理解負擔。使譯文簡潔明白,符合英語表述特點。2.增加必要解釋。對大多數(shù)外國游客是陌生的東西,要根據(jù)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國游客,采用增加他們熟知的事物加以比較的方法來翻譯,從而使他們了解一些景點的文化價值較高之所在。3.對原文進行適度地改寫。譯者根據(jù)英語表達的特點,如:開門見山的表述、邏輯和結構性強等,將漢語原文拆分重組等。使得譯文符合英語語言習慣,利于外國游客理解導游講解。

2.歸化

歸化指的是用和目標語文化緊密相連的短語或句子來翻譯和源語文化緊密相連的短語或句子。例如,將“阿彌陀佛”譯成“God bless you.”,這就使一個極具佛教色彩的詞句變成了一個具有基督教色彩的詞句。歸化體現(xiàn)了不同文化之間具有共性和相通性。以歸化為主的譯文目的在于消除譯痕,這對于熟悉目標語的讀者來說更容易產(chǎn)生共鳴。歸化翻譯可以使譯文自然、地道、順口、易于接受。奈達認為在翻譯中,譯者應尊重目的語的特征,使譯文符合目的語表達方式。導游人員在給外國游客講解過程中常會碰到漢語中一些成語、習語和俗語,比如“守口如瓶”,在翻譯此類漢語時不能按照字面意思直譯,而應翻譯成外國游客所熟知的語言方式,其譯文可為:dumbas anoyster。

3.異化

與“歸化”相對。異化指的是根據(jù)既定的語法規(guī)則按字面意思將和源語文化緊密相連的短語或句子譯成目標語。例如,將“九牛二虎之力”譯為“the strengthofninebullsandtwoti-gets”。異化能夠很好地保留和傳遞原文的文化內涵,使譯文具有異國情調,有利于各國文化的交流。但對于不熟悉源語及其文化的讀者來說,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難。異化和同化具有相對性,隨著各國文化交流愈來愈緊密,原先對于目標語讀者很陌生的詞句也會變得越來越普遍,即異化的程度會逐步降低??梢姰惢栽凑Z文化為歸宿。比如,中西方都有一種想象出來的動物,即英語中的dragon和漢語中的“龍”,但是它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形象和文化內涵。在西方文化中龍是兇惡的象征,惡魔的化身。圣經(jīng)中撒旦被稱為dragon,是貶義詞。而在中國文化中龍和風都象征吉祥、權威、高貴和繁榮。在翻譯關于龍的導游詞時,應當翻譯成the Chinese dragon或Loong,讓外國游客了解真正的中國龍文化。

4.釋義

由于中西文化在思維方式,社交習俗,宗教習俗以及詞匯表達等各個方面的差異,中西詞語的文化內涵的不對應便形成了語言之間的文化空缺現(xiàn)象,出現(xiàn)了大量的“文化空缺詞”。釋義就是在采用異化或歸化都行不通的時候,抹去原文的民族特點,采用直接向譯語讀者解釋原語詞句在上下文中的意味,譯出其含義,從而避免引起文化方面的混亂,使譯文明白易懂。由于它既能保存原文的信息,又能給譯者表達上較大的自由,適用于“文化空缺”現(xiàn)象的處理和翻譯。釋義的具體做法是音譯或者直譯后加注釋以釋義。方法一:音譯法,如胡同一hutong。體現(xiàn)了“胡同”一詞所包含的豐富民俗風情內涵。方法二:在直譯的基礎上,對有些詞語適當加注。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Three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Zhuge Liang,the mastermind。這樣的注解才會讓西方讀者明白諸葛亮的文化內涵。也可把兩種具體方法結合使用,如氣功:Qigong,a system of deepbreathing exercise。

第4篇:中西文化差異體現(xiàn)范文

關鍵詞:文化差異;哲學觀;自然觀;思維方式

文化是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基本素質和綜合狀況。兩種文化一經(jīng)接觸就必會因其差異性而產(chǎn)生矛盾、沖突。本文從電影里許一家在美國遇到的問題入手,分析中美文化差異,并探討其根源。

一、征服與調和

電影中許被認為虐子主要是因為美國人不理解刮痧,聽證會上許解釋到:“幾千年來中醫(yī)認為人有七經(jīng)八脈,就像無數(shù)小溪流向江河,江河又奔向大?!贝嗽捵屔杂形幕闹袊寺爜?,都會覺得將中醫(yī)解釋得形象易懂,但美國人卻理解不了。西醫(yī)以神經(jīng)學、細胞學等為基礎,用藥物和儀器來治療,以把侵入的病毒殺死,尊崇的是征服與毀滅;而中醫(yī)以“氣”為中心,始終遵守著生命進化的規(guī)則,其治療用的藥材都是自然生長的,講究養(yǎng)氣、調氣、理氣,追求的是調和與平衡。

中西醫(yī)的差異不僅是醫(yī)學原理上的,更體現(xiàn)了中美哲學觀的差異。中醫(yī)基本上是建立在莊子的哲學基礎上的。莊子主張“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把人和自然看做是“一氣相通”、“一理相連”。中醫(yī)的陰陽說、經(jīng)絡說注重整體觀察,診斷手法是望、聞、問、切、察言觀色;臨床經(jīng)驗是口耳相傳,師徒相授;治療方法如針灸、推拿、按摩、拔火罐、刮痧等具有豐富的臨床實踐性。西醫(yī)建立在實證論的西方哲學之上,注重生理學、病理學、解剖學的研究,注重化驗、透視、切片、造影等科學的驗證手段。

中西醫(yī)差異還體現(xiàn)了中美迥然不同的自然觀。近代西方的自然觀認為精神與物質、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是根本不同的兩個領域;人類依靠科學和理性,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有無限的能力。所以西醫(yī)的原則是,通過科學實驗,使用藥物和儀器,殺死病菌,表現(xiàn)出一種對立和毀滅。中國儒道思想中關于人和自然的關系,都推崇“天人合一”,強調人對自然的崇尚和協(xié)調。莊子認為人的能力有限,人類的任何作為都是對大自然的破壞,所以真正有修養(yǎng)的圣人是不參與大自然的造化過程的,而是安然的隨順自然、任變而終。以此為基礎的中醫(yī),使用自然生長的藥材,注重陰陽平衡下的轉化,認為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這源于中國唯物主義哲學把氣構成世界的基本物質。

二、集體與個體

電影中昆蘭不理解許為什么把本是父親給丹尼斯刮痧說成是自己刮的,簡寧給他的回答是“BecauseheisaChinese”。中華文明源于內陸的農(nóng)耕文化,這種文化孕育了中國的集體主義價值觀,表現(xiàn)在重視社會和諧、家庭和睦、人際關系合作,看重責任與義務等方面。且中國人還認為集體主義高于個人利益,在兩者沖突時,個人利益應做出必要的犧牲以保全集體利益。家作為一個小的群體單位,在中國人心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以“百善孝為先”為原則遵循孝道是中國人維持家這個小集體的主要方式,許在聽證會上作偽證便是保護、孝順老父的體現(xiàn);不止如此,故事的背景是許將老父接到美國,準備給他辦綠卡一起生活,這是在物質生活上保證父母;在老父回國時,許將丹尼斯從兒童福利院“偷”出來,只為讓老父走之前見一眼孫子,這便是從精神上滿足父母。

與中國不同,西方文明是源于海洋的商業(yè)文化,這種文化孕育了西方民族特有的個人主義價值觀,重視競爭與挑戰(zhàn)、看重權力和自由,重視自身的需要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認為尋求個人的發(fā)展,謀求個人利益是理所當然的,也是人生的目標,集體利益不應該凌駕于個人利益之上,個人利益和個人自由是不容侵犯的。所以聽證會上,美護士指責許在簡寧生產(chǎn)有危險的時候寧可要大人不要小孩,認為這是野蠻的,是對個體存在的抹殺。而許反駁了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認為只要妻子在孩子就還會有,從長遠和整體來看都是最合適的。而原告律師為了打贏官司,證明自己的能力,不惜歪曲《西游記》里孫悟空的形象,也是奉行個人主義的體現(xiàn)。

三、法理與情理

薩皮爾—沃爾夫假說中的語言決定論認為語言決定思維模式,語言的用法或結構會反映出人類的習慣或模式。漢語起源于象形文字,通過字形可以引發(fā)意義上的聯(lián)想,有助于使用者形象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英語屬于拼音文字,字形與意義之間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促進了使用者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而又因為英語結構緊湊,英語中頻繁使用關聯(lián)詞,句子是由各種連接詞銜接而成;漢語結構松散。很少使用關聯(lián)詞,句意的通順依靠意義的連貫以及體會和領悟字面之外的深意。所以英語語言結構呈現(xiàn)的是分析思維,或邏輯思維;漢語結構呈現(xiàn)的更多是關聯(lián)思維。這種思維的差異體現(xiàn)在生活態(tài)度上就是中國人重義輕利,美國人更注重原則性。在美國法律是絕對的,在中國則是“法理之外,更有情理”。

護士看到丹尼斯背后的瘀傷,立即打電話給兒童福利院,兒童福利院立即采訪許一家人接觸的人員收集證據(jù),之后向法院控告許虐子;還有不能將孩子單獨留在家里的規(guī)定,都凸顯了美國法律對于公民的各項權利都是予以保護,且有相應的執(zhí)行力。電影中昆蘭作為許的律師,在看到丹尼斯身后瘀傷的照片之后,對許產(chǎn)生質疑,后來竟然出庭作證說許打孩子是不對的??梢?,美國人的法律觀念和其原則性。中國則是一個人情社會,辦什么事情都喜歡找熟人,如昆蘭明明不是家庭法方面的律師,許認為他是自己的好朋友可以信任就將其半強迫來做自己的辯護律師。在聽證會上,許也試圖通過講述自己有多愛丹尼斯,讓法官和原告理解并認可這種情感,撤回對自己的誣告。結果并不樂觀,法庭講究的是切實的證據(jù)。后來許聘請的女律師,建議他們走向法官證明自己是一個好丈夫、好爸爸這條路時,許卻痛苦的表示愛自己的孩子,難道還是一件需要證明的事?這種鮮明對比體現(xiàn)了美國人的分析、邏輯思維特征,以及中國人喜歡以情動人的民族特征。

四、結語

中美因使用語言、地理位置、社會起源、歷史發(fā)展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哲學觀、思維方式以及名族性格。我國前駐德大使盧秋田將中西方主要的思維和文化差異總結為四點:東方人講求整體性,而西方人更注重個體性;東方人重視求同思維,而西方人往往追求求異思維;東方人重義輕利,而西方人則更注重原則性;東方人的感情表達間接、含蓄,而西方人的感情表達則直接、外露。這幾點在電影中都有體現(xiàn)。兩種文化接觸,必然會產(chǎn)生沖突和矛盾,同時也會有平衡與融合。中美文化的對立和同一在《刮痧》中以聽證會對峙和圣誕節(jié)大團圓的方式分別表現(xiàn)出來。(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參考文獻:

[1]何琛、劉蓓、郭樹強.從電影《刮痧》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和調和[J].電影文學,2008.

[2]何正欣.淺析中西自然觀之差異[J].理論學刊,2010(05)

[3]金鴻浩.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沖突與應對方式芻議——基于對電影《刮痧》的內容分析[J].影視文學.2011

[4]劉石鈺、李榮美.《刮痧》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觀念差異[J].電影文學,2011.

[5]李茜.從民族中心角度解析《刮痧》中的文化沖突[J].文藝探究,2011.

[6]王洪剛、唐功志.語言、思維與中西文化比較[J].沈陽工業(yè)大學學報,2010.

第5篇:中西文化差異體現(xiàn)范文

關鍵詞: 中西婚俗 異同 六禮

當今世界正在向全球化的趨勢發(fā)展,各國之間的關系更緊密,中國和西方國家之間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如何在全球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中弘揚本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世界各國人民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本文以中西婚俗異同之比較作為切入口,探尋中西婚俗的文化意蘊,分析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進而指出在促進中西文化之間的交流的過程中,保持本民族傳統(tǒng)婚俗的必要性。

自古以來,婚姻是人倫之首,透過紛繁絢麗的婚俗,可以認識人類社會歷史,探索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在每一種社會文化中,都有舉辦婚禮的獨特習俗?;槎Y習俗是中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具體體現(xiàn)。在對比研究中西方婚禮習俗的過程中,我們能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西方文化歷史背景知識,培養(yǎng)人文精神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原則下,我們可以吸收西方國家文化的優(yōu)長,促進本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開展。在現(xiàn)代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們在借鑒外國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也要深入認識本民族文化特征,重視并保護和發(fā)揚我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中國傳統(tǒng)婚俗講究“六禮”。所謂的六禮,指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用現(xiàn)代漢語來解釋,納彩即擇配,也就是俗話所說的“說媒”。問名,即所謂的“討八字”。納吉,指提親,一般來說,男女雙方的八字相合,得了吉兆之后,就認為婚姻可以成立。男方將這一事實告訴女家,謂之納吉。納征,即“送彩禮、送嫁妝”。請期,指擇定娶親的日期,就是俗話所說的“送日子”,娶親日期要征得女方家同意,所以叫“請期”。親迎,指娶親,即正式舉行結婚儀式。西方婚俗主要包含四個步驟,即建議、改姓、選期、舉行婚禮。由于中西方在、文化根源、婚姻觀念、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巨大差異,其婚禮習俗大異其趣。通過比較這些差異,我們可以發(fā)掘中西文化的深層意蘊。在中國封建社會傳統(tǒng)文化中,等級宗法制度嚴明,人們社會等級觀念濃厚。同時,中國深受儒家倫理觀念的影響,人們十分注重尋找個人的集體歸屬感。西方社會深受希臘文明、希伯來文明和基督教文化的影響,推崇個人價值至上的價值觀,強調個體之間的平等和自由,講求“人身自由”和“民主平等”,個體意識強烈。

婚禮習俗的差異體現(xiàn)在各個方面,其中婚禮服飾的差異尤其引人注目。中國在五千多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風俗,西方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全球化沖擊本土文化的歷史潮流中,中西方交流的加強和異質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使中西方風俗的差異日益縮減。歷史上各民族服飾曾千差萬別,特別是各國婚禮服飾特色鮮明,中國的婚禮服飾華麗、顏色鮮艷,同時又具有傳統(tǒng)、樸素、保守、內向的特征。中國古代曾依“天玄”而采用黑色婚服,西方一以貫之的白色婚服有著濃重的宗教意味。這說明是中西婚禮習俗差異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之一?!白诮套鳛槿祟惿钫麄€系統(tǒng)中的一種文化要素對婚姻事物和觀念有著重大的影響,透過作為婚姻締結形式的婚禮習俗,我們可以看出各大宗教或通過神圣的宗教婚禮或經(jīng)由源遠流長的教義對社會群體的婚姻觀念和家庭生活產(chǎn)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雖然中西文化發(fā)展模式不同,內涵迥然相異,但是無論是基督教影響下的西方婚姻還是道德佛教理念滲透下的中國傳統(tǒng)婚姻,都選擇用宗教話語權彰顯其神圣性和重要性。

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和人類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婚嫁中的各項細節(jié)越來越重視,婚禮習俗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重要的禮儀。中西方婚俗是在漫長歷史發(fā)展中沉淀下來的傳統(tǒng)習俗,其區(qū)別最能反映各地區(qū)文化間的差異。有學者指出:“由于歷史、宗教、地理、民主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中西方不同地區(qū)形成了具有各自地方特色的婚禮習俗,中國的傳統(tǒng)婚禮是謹慎而嚴格的,西方基督教國家的婚禮是隨意而輕松的?!边@一論斷有待斟酌。筆者認為,西方基督教婚禮并不隨意輕松,而中國現(xiàn)代婚禮則失之謹慎嚴格。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決定了其形式各異的習俗?;槎Y習俗作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之一,最能反映這種文化間的差異。近年來,中西方的文化在交流融合中不斷發(fā)展,如今的中國,在婚禮上穿鳳冠霞帔的人已經(jīng)寥寥無幾,絕大部分的年輕人追慕西式婚禮浪漫唯美的風格,將西方元素注入婚禮儀式。然而穿著白色婚紗步入的不是教堂而是酒店,沒有在牧師面前對上帝宣誓而是跪拜高堂,令婚禮顯得“不中不西”,既沒有西方照耀下的莊嚴肅穆,又體現(xiàn)不了中國婚姻倫理崇尚的“孝敬長輩”、“相敬如賓”。面對多元文化帶來婚禮習俗的嬗變,筆者認為,保持本民族風格、彰顯傳統(tǒng)文化是對待婚俗和其他文化習俗的應有態(tài)度。

參考文獻:

[1]鮑宗豪.中國婚俗的文化意蘊[J].社會科學研究,1992,05.

[2]歐陽若修,韋向學.外國婚俗[M].廣西:漓江出版社,1986.

[3]郭金秀.從婚禮習俗看中西婚姻觀中的宗教影響[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1,28(3).

[4]范明生,陳超南.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第6篇:中西文化差異體現(xiàn)范文

[關鍵詞]英語習語;設喻;文化差異

由于英國和中國歷史、文化、習俗、傳統(tǒng)以及地理位置等等不同,英語習語與漢語習語在許多方面都存在著不同。以動物設喻為例,英語含動物形象的成語,以“狗”數(shù)量最大。

一、“狗”在中英文化中的差異

由于中英兩國人民對狗的喜愛程度不一,狗在中英兩國的地位不一樣。含有dog的英語習語通常具有褒義。而含有“狗”的漢語習語通常具有貶義。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兩者也具有交叉現(xiàn)象。

1.狗在英國文化中,往往具有特殊的感情,認為是忠誠的代名詞,因此在影視、報刊,甚至戲劇中均作為正面形象出現(xiàn),具有積極的正面意義。

英國日前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英國人對他們四只腳的寵物恩寵有加,每天為寵物狗提供健康美味的食品,以致寵物比主人們自己吃的都好,因此有望贏得一項榮譽稱號——最愛狗的國家。

Madam Roland曾說過:The more I see of men,the more I admire dogs.(我愈觀察人,我愈愛慕狗)英國人把這句話中的admire改為love。從這句話中,我們發(fā)現(xiàn)英語口語中已經(jīng)把狗當做人來看待了。而這在漢語中則不可能。

2.在中國文化中,漢語里的狗是卑賤的動物。中國是禮儀之邦文明古國,但對狗好像很不客觀。比如很多罵人的話:走狗、狗腿子、狗奴才、喪家之犬、狐朋狗友、狗賊、的、狗仗人勢……

3.文化是一種復雜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人們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一切能力和習慣。(Edward Burnett Tylor, 1871)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這種文化差異體現(xiàn)了每個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觀念,同時也影響了該民族的形成與發(fā)展。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透過一個民族的語言,可見該民族絢麗多姿的文化形態(tài)。因此,在英國習語中,并非所有的狗都是褒義,而在中國習語中都是貶義。

如英語中,givea dog/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給某人加個壞名聲,使他永遠洗刷不掉;a dog in the manger:自己不用又不讓別人用的人,占著茅坑不拉屎的人;go to the dog :(指人在道德上或身體上)變壞或墮落,都有一定的貶義。

漢語中的狗的形象也不盡是壞的,有“犬馬之報” “犬馬之勞”為證。

4.正是由于狗在兩國之間的地位明顯不同,且語言變化的不確定性,導致翻譯者常常會鬧出笑話。如:把“打落水狗”譯為beat a dog in the water,把“喪家之犬”譯為a homeless/stray dog,等等。如無上下文明釋其意,則非但不能傳達漢語的本意,反而有可能在英國讀者心中引起與原意不相符的同情之感??梢娏私獬烧Z的民族文化背景是很重要的。

二、形象相近的英漢成語對比

第7篇:中西文化差異體現(xiàn)范文

關鍵詞:中美;旅游網(wǎng)站;文本對比;差異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9-0235-02

引言

旅游網(wǎng)站文本翻譯是跨語言、跨文化、跨社會的交際活動。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受各自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其旅游網(wǎng)站雖具有相似的信息和誘導功能,但在語篇特點、文體風格及文化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異。文本對比是譯者翻譯決策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因此本文選取部分中美旅游網(wǎng)站進行了文本比較,尋找其在景點介紹上存在的異同,以期為中國旅游網(wǎng)站的英文文本建設提供借鑒,其最終目的是使網(wǎng)站文本內容符合目的語的語言文化系統(tǒng),使交際語氣符合目標市場的風格要求,更好地實現(xiàn)中國涉外旅游網(wǎng)站的預期功能。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美國旅游城市的本土網(wǎng)站與中國著名旅游城市的網(wǎng)站除了在結構布局、欄目設置及內容豐富程度上千差萬別外,兩者還具有顯著的文體特征、思維特征和文化特征差異。

一、中美旅游網(wǎng)站文本體現(xiàn)的文體特征差異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文體特征,通過對中美旅游網(wǎng)站進行文本對比,發(fā)現(xiàn)中美旅游網(wǎng)站最明顯、最表象化的差異體現(xiàn)在文體特征方面。

中國旅游網(wǎng)站文本講究辭藻華麗,注重渲染烘托,常常使用詩詞歌賦或平行結構,使詞句整齊對仗,聲韻和諧。在景物描寫中,往往缺乏客觀清晰的具體描繪,而多采用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意境相諧的手法,使文本具有一種超越現(xiàn)實的朦朧之美和意境深遠的感染力。

相比之下,美國旅游網(wǎng)站文本不喜用詞華麗,而推崇簡潔樸實、自然明快的語言風格。在景物描寫中,更多地注重客觀描寫,力求忠實地再現(xiàn)自然,借助鮮明可感的具體物象來客觀表述事實和傳遞具體信息,讓讀者有一個直觀清晰的印象,不提倡通過言辭雕飾來做過多的意象渲染。以杭州西湖和美國中央公園簡介為例,可以充分展現(xiàn)其文體特征的差異。

例1:西湖又名“西子湖”,古代詩人蘇軾曾評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蔽骱拿谰安粌H春天獨有,夏日里接天蓮碧的荷花,秋夜中浸透月光的三潭,冬雪后疏影橫斜的紅梅――無論你在何時來,都會領略到不同尋常的風采。(杭州西湖簡介)

例2:With 843 acres of gardens,open spaces,water and

pathways,Central Park is a great place to escape from the chaos of New York City.Having a picnic or wandering around on your own are great ways to enjoy Central Park.(美國中央公園簡介)

從上述2例可見,杭州西湖簡介講究文采華麗,通過使用四字結構和名人詩詞來增加風景美感,通過表達作者的主觀情感來引發(fā)讀者共鳴,烘托氣氛。而美國中央公園簡介則語言簡約樸素,表述直觀明確,強調對客觀信息的陳述。對于中國讀者而言,這種表述顯得過于平淡無奇,但對于西方讀者卻具有可信度和吸引力。另外,對網(wǎng)絡介質的理解不同,中文旅游文本以展示旅游景點形象為立足點,更接近于正式的書面語,更多地向讀者傳達關于景點的歷史淵源、文化底蘊等方面的信息。而英文旅游文本則以向旅游者提供服務為立足點,語言風格更傾向于口語體,以此縮短與游客間的距離。

二、中美旅游網(wǎng)站文本體現(xiàn)的思維特征差異

翻譯是邏輯思維活動的產(chǎn)物,人類思維特征既具有共性也具有個體差異。對于同一事物中西方在思維模式上也有很大差異,而不同的思維邏輯會導致中西方語篇不同的信息組織結構。作為譯者,應清楚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思維模式,這樣才能按照目的語讀者的思維方式組織譯文,以保證譯文的可讀性。

中國傳統(tǒng)的環(huán)形思維模式體現(xiàn)強烈的主體意識,注重整體性,采用綜合性思維方法;體現(xiàn)在語篇上便是以意合性為主,夾敘夾議。在旅游文本的信息組織結構上,往往體現(xiàn)為大量描述性語言在文本前部,而將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文本后部。其主題可前可后,也可隱含于語篇之中。而西方民族由于受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和理性主義影響,其思維模式往往為直線型,思維取向注重分析性,體現(xiàn)在語篇上便是以形合性為主,強調信息組織結構的完整性和嚴謹性。語篇主題一般在前,先概括后細節(jié),先抽象后具體,先綜合后分析。

例3:萬里長城,像一條矯健的巨龍,蜿蜒曲折,蟠伏在中華大地上。放眼遠望,氣勢磅礴,雄偉壯觀。它是人類歷史上舉世無雙的奇跡,也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力量的象征。長城已被聯(lián)合國列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之一。(長城簡介)

例4:The Island of Hawaii is the youngest island in the

Hawaiian chain.It is the home of one of the world’s most active volcanoes,the most massive mountain and the largest park in the state.Whether you’re looking for a romantic getaway or a journey,you’ll discover it all here.(夏威夷島簡介)

從上述兩例可見,長城的景點簡介更偏重于感性和外在的整體聯(lián)系,語篇以意合性為主,以意統(tǒng)形。而夏威夷島簡介則更偏重于理性,注重形式邏輯;語篇以形合性為主,以形統(tǒng)意、結構緊密。由于西方更偏重于運用理性的思維進行邏輯推理,中國更偏重于通過感性觀察進行演繹歸納,因而在旅游語篇的漢譯英中,譯者需考慮中西方思維特征、思維習慣方面的差異,按西方思維特征對中文語篇進行必要的重新改寫,以符合目的語的行文習慣。

三、中美旅游網(wǎng)站文本體現(xiàn)的文化特征差異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賦予了中文旅游文本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底蘊。為向外國游客介紹中國獨特的風土人情和歷史文化,中文旅游文本往往注重對旅游資源人文特色的渲染,以增加旅游景點的魅力。相比之下,國外旅游文本卻更注重對景點純信息的傳遞。

例5:故宮也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故宮的整個建筑金碧輝煌、莊嚴絢麗,被稱為“殿宇之海”。其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殿為兩翼。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東西六宮為兩翼,布局嚴謹有序。(北京故宮簡介)

例6:The White House is the official residence and workplace of every U.S.president since John Adams in 1 800.It is located at 1 600 Pennsylvania Avenue NW in Washington,and is often used by journalists as a metonym to refer to the acts of the President and his top advisors.(美國白宮簡介)

北京故宮簡介與美國白宮相比,文本內容包含了許多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元素。其目的是把中國文化傳遞給國外游客。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西方讀者會因文化背景的缺失而對富含文化元素的信息難以理解。鑒于中西方的文化特征差異,譯者在翻譯中不應拘泥于原文的表達形式,而應分析文本的預期功能和目的,充分考慮目的語讀者的接受能力,采用靈活的翻譯策略,努力將原文的特色文化傳達到譯文,滿足國外游客對中國文化的好奇心理,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

結論

語言是文化的承載者,其翻譯的過程不僅是語言轉換過程,也是反映不同社會特征的文化轉換過程。英漢旅游文本所表現(xiàn)出的相關特點及差異,受制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與思維模式。通過對中美旅游網(wǎng)站文本進行對比,有助于譯者在旅游文本英譯中,深刻地理解英漢文本各自的語言特點與表達技巧,充分地考慮蘊含于其中的文化差異等干擾因素,從功能派的翻譯理論出發(fā),追求動態(tài)功能對等,用符合譯文規(guī)范和文化標準的語言形式表達原文的內涵意義,實現(xiàn)交際的目的和應有的宣傳功效。

參考文獻:

第8篇:中西文化差異體現(xiàn)范文

關鍵詞:文化模式 形合與意合 句子語序

一、引言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的關系在語言學界和文化研究領域甚至人類學領域都是公認的。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Sapir)說:“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而且語言不能離開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焙楸ぬ兀↘.W.Humbolt)堅信,我們的語言就是我們的文化,在每一種文化中都存在著一種世界觀,語言顯然是人類最重要的文化環(huán)境。從以上兩位大家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可見一斑。的確,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鏡像反映,透過一個名族的語言,窺見的是這個民族的絢麗多姿的文化形態(tài)。反過來,文化是語言形成和發(fā)展的基礎,也是制約語言運用的決定因素。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分析不同語言的結構上的差異來探視文化形態(tài)上的差異,也可以透過文化模式來分析不同語言的結構差異。將本國語言與其他語種進行對比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正如恩格斯所說:“你只有將本族語同其他語言進行比較,你才能真正懂自己的語言?!毕喾矗阒挥袑⑼庹Z與自己的本國語言進行比較才能真正懂外語。對兩種語言進行對比研究可以從語言的不同層面進行,其中從語法(句法)層面進行對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語法最能體現(xiàn)語言的民族特點,因為語法是語言的組織規(guī)律,是本民族成員或語言社團成員共同遵守的語言習慣或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它的本體存在于本民族成員或語言社團的心理之中,它反映著本民族成員或語言社團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何善芬,2002:181)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的不同,語言結構特別是句子組織的方式也存在差別。不同的文化心理造就了不同的句子結構模式。中國文化的具象思維哲理性思維和西方抽象思維型哲理,都深深影響了各自的句法構造。這就決定了漢語句子句法構造不注重抽象形式,而注重具體語義和語境與語序的虛實結合,這三者結合舊形成了一個表意功能的場。(張維鼎,2002:28)而西方抽象思維傳統(tǒng)使英語有相當多的形態(tài)構造,句法受制于這些形態(tài)系統(tǒng)而與語義、語境相對獨立。句子語序構造是按邏輯形式,奉行的是非自然的干涉主義原則。(張維鼎,2002:29)本文就從中西方文化思維模式出發(fā)來對英漢句法構造特點進行探討,說明漢語意合與英語形合之間的區(qū)別和由于文化的思維方式的不同導致的語序差異,以顯示出英漢語言形式之間的對應轉化規(guī)律。

二、從中西文化的思維模式到形合與意合

中國地域廣袤,適于進行耕種活動。因此,中國人們自古是以農(nóng)耕為主。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和生活方式孕育了中國特有的文化思維:第一,天人合一,人主動地適應自然而達到和諧;第二,陰陽互補的辯證觀;第三,克己復禮,講求等級順序,自我內省和集團主義。從這三個方面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哲理的思維是以主觀領悟為特征,即從整體上主觀把握而不作客觀的分析。主觀領悟式的思維是一種將具體思維和抽象思維有機結合起來的具象思維。中國文化的具象思維決定了漢語句法的構造不注重抽象形式,而注重語義和語境與語序的虛實結合,達到意合的目的而不受形態(tài)限制。正如黎錦熙先生所言:“國語底用詞組句、偏重心理、略于形式。”(轉引自林紀誠,2002)因此,漢語的句子結構不受形態(tài)束縛,多用散句、松句、流水句、省略句或并列句,以中短句居多,沒有一定的主謂框架限制,沒有謂語動詞和非謂語動詞的區(qū)別。一般可以不交代詞與詞、句子與句子之間的結構關系,而是運用大量的動詞結集,按時間順序和邏輯整理順序一個短句接一個短句往下敘述,成線性鋪排。漢語是典型的分析性語言,重意合(parataxis),即詞語或分句之間不用語言形式手段連接,句中的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通過詞語或分句的含義表達。

由于地理環(huán)境,西方民族自古以來就跟自然之間存在距離感。這種距離感是孕育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文化心態(tài)的溫床,也是萌生抽象思維的沃土。古希臘人把生活的方式重點放在跨海經(jīng)商、外略殖民、建造船只、遠洋航行和進行戰(zhàn)爭等方面,這樣的生活客觀上需要抽象的思維更勝于具體思維。正是這樣,從希臘開始,西方民族就注重形式邏輯、抽象思維,力求從獨立于自我的自然中抽象出純形式的觀念,表現(xiàn)相互強烈的對自然的干涉主義,要自然適應人的傾向。這樣的文化心理促使西方語言具有較豐滿的外露形態(tài)系統(tǒng),使英語有相當多的形態(tài)構造,句法受制于這些形態(tài)系統(tǒng)而與語義和語境相對立,句法呈明顯的干涉主義的特點。組句時必須考慮形態(tài)的變化,通過詞匯的形態(tài)變化來表達語法意義(性、數(shù)、事態(tài)、語態(tài)等),是一種典型的綜合型語言,重形合(hypotaxis),即句中的詞語或分句之間用關系詞(關系代詞、關系副詞、連接代詞和連接副詞),如who, whose, that, when, where, why等,和連接詞(并列連詞和從屬連詞),如and, or, but, either以及介詞,如on, off, in, with等語言形式手段連接起來,表達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楊豐寧,2006:46)

例如:

All was cleared up some time later when news came from a distinct place that an earthquake was felt the very day the litter copper ball fell.

過了一些時候,從遠方傳來了消息,在小銅球墜落的當天,確實發(fā)生了地震,這一切終于得到了澄清。

They refused to pay the highly rent when an increase was announced. As a result, they were evived from their apartment.

房價上漲后,他們拒付,結果他們被人家從公寓中趕了出來。

因此,英語注重以形顯意,句子各成分(包括單詞、短語、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靠關聯(lián)詞、介詞等顯性連接手段來直接標示,句子結構比較嚴謹?shù)鄙購椥?;漢語注重以意役形,句子各成分之間靠隱形連貫、邏輯關系和敘述的事理順序來間接顯示,沒有像英語中大量使用的關系代詞、關系副詞、連接代詞和連接副詞等明顯的形合標記,句子結構比較松散但富有彈性。

三、從形合與意合到英漢句子的語序規(guī)律

英語是注重形合的語言,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往往用連詞,介詞等加以表達,這些詞是形合的外顯標記。(陳光祥,2002)這些標記也即是英語達到形合的“形式之法”,漢語為做到“文以意為主”也是有法可循的。比如說語序這一手段就常常被用來連接和貫通語義而達到準確表達文意的目的。漢語為達到意合而使用的語序一般是需要遵循時序律、因果律和時空大小律等。這些語序所遵循的規(guī)律是可以在漢文化這里找到理據(jù)的。中國是以農(nóng)耕生活為主的民族,其文化哲理也深深植根于這種文化之中,且具有順應自然和事物發(fā)展的時序、主張集體主義和重視等級序列、主客觀辯證轉化。這些特點直接指引和制約漢語句法語序的生成,使得漢語組句原則相異于英語的組句原則。以下例舉三項漢語獨有的組句原則,并說明其與英語組句規(guī)律的不同之處。

㈠ 漢語序的順時原則

順時原則要求在組句時,先發(fā)生的事先說,后發(fā)生的后說,這是一種客觀的事理的順序。戴浩一先生首先明確提出,漢語句序總是按事物的自然的時序相應排列。這是漢語在敘事時組句的時序原則,將事物的先后順序理清,再按自然事件里的動作發(fā)生的先后自然時序排列。西方文化傾向于從事物中抽取基本的觀念,然后人為地組合這些觀念。因此,英美人組句時會將整個事件分解為幾個抽象的概念:主體、動作、事態(tài)、方式等,然后進一步抽象為不同的詞語和不同的語法形式。這之后將它按形式邏輯的主次關系進行結構性組合。

例如:

① He ofen has a walk after dinner.

他經(jīng)常吃完晚飯后出去散步.

②She entered a company working as a secretary after he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她大學畢業(yè)之后就進了公司當秘書。

按照漢語組句的時序原則,把句①表達的事件分切為兩個事件“吃飯”和“散步”,然后按照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進行排列。句②也采用同樣的方式按照事件中動作發(fā)生的先后自然時序(大學畢業(yè)進公司當秘書)排列。如果按照英語語序組合,以上兩個英語表達的句子表達成漢語就變成了“他經(jīng)常散步之后吃晚飯”和“她進了一家公司做秘書以后大學畢業(yè)”。這兩種表達完全改變了原意。因此,漢語按照事件發(fā)生的時序原則來組句的方式在英語中不一定能組成合理的句子。相反,按照英語抽象處理方式,也可能會組成不合語義的句子,盡管語法上是合理的。

㈡ 漢語的等級原則

漢文化中的“克己復禮”思想強調集體主義,并且體現(xiàn)在“禮”字上,強調兩點:一是事物的等級性,二是“大”等級先于“小等級的先后序位。(張維鼎,2002:352)這樣的文化心理也體現(xiàn)在了漢語組句的等級性原則:大的等級單位在句序上小于小一級的單位,概括性大的單位先于概括性小的單位。((張維鼎,2002:29)楊豐寧(2006)將這種邏輯順序稱為時空大小律,漢語在表達具有時空大小的概念時,遵循的是這一規(guī)律。而英語的個體中心則強調外界適應自己,這樣,讓自然適應自己的文化心態(tài),是以自我為中心來定位的。首先確定主體的位置,以此為中心逐步向外擴大視野,最后確定大環(huán)境。

例如:

① 他把信小心翼翼地放進街頭的郵筒里面。

He put the letter into the postbox in the street carefully.

② 他1989年6月13日出生于英國倫敦。

He was born in London, Britain on 13th of June, 1989.

比較以上兩句,我們可以看出,漢語句子表達時空方面的概念時,遵循的是由小到大的規(guī)律。句①中表達空間時,漢語按照有大到小的表達順序(街頭>郵筒),而英語則是有小到大(postbox<street);句②中表達事件概念時,漢語按照的也是由大到小的順序(年>月>日),而英語是相反的順序。通過這種比較,我們可以看出文化的差異性對組句規(guī)律有一定的指引和制約作用,或者說,不同民族在時空和等級概念上的文化差異體現(xiàn)在句子的組織規(guī)律上。

㈢ 漢語句子的主客體原則

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天人合一”、“虛實相合”,這種文化哲理觀似乎與漢語處理主賓語序、主謂賓、施事與受事表達構造有一定的聯(lián)系。漢語是重意的語言,語義邏輯關系往往不受語言形式的約束,相互之間通過語境來轉化主客體在句子中分布從而表達不同的意義,這使得漢語句子的語序十分靈活。下面有一組經(jīng)典的例句。

我不吃雞了。

雞我不吃了。

我雞不吃了。

雞不吃了。

不吃雞了。

以上例句的主客體之間、施受事關系之間是可以相互轉化,甚至可以是無主語句。只要符合句意,句子形式上的排列具有很大的靈活性,但這意味著漢語組句具有絕對的隨意性。而英語在這方面沒有這樣大的靈活性,它有固定的語法形式來表達和語序來表達。

例如:

他們走了/走了他們

They have left。

隨著社會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文化中的思維形態(tài)也在發(fā)生著變化。相應的,語言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因此,隨著全球化的進程,以上的句法原則在英漢語言中存在的差異可能變得不那么尖銳。而且這些原則在決定英漢句子語序上并不是絕對的。比如漢語,除了以上原則,漢語句子還有受到信息原則、修辭原則、語用原則等的制約。但是不管遵循哪些原則,它們都可是以文化的思維方式為理據(jù)的。

楊豐寧(2002)從信息編排這個角度入手對英漢句子層面的語序差異進行了探討,對重要信息的陳述,英語習慣放在句首,也就是說英美人習慣開門見山,一語道破,遵循“突顯順序”的原則:先表態(tài),后敘事;先結果,后原因;先前景,后背景。漢語中則依據(jù)事件的自然發(fā)展順序組句,依循“時序統(tǒng)御”的原則:敘事在前,表態(tài)在后;先偏后正,先因后果;先背景,后焦點。英漢在句子結構上的區(qū)別還表現(xiàn)在英語的緊湊和漢語的流散、英語的主語突顯與漢語的主題突顯等方面。由于篇幅限制,此處就不加以贅述。

四、結語

本文從文化思維模式對英漢句子結構特點進行了對比,我們可以看出,由于中西文化思維方式的不同,英漢句子結構特點也存在差異。在西方抽象的“外探”的思維模式下產(chǎn)生的英語句法注重形合,句子之內或之間依靠外顯的形式標記聯(lián)接起來組成完整的句子,語序排列遵循小大律。而在中華民族具象的“內省”的思維模式下產(chǎn)生的漢語組句注重意合,句子相對靈活流散,語序排列遵循時序規(guī)律和大小律。對英漢句子進行對比有助于我們掌握英漢語言形式之間的對應轉換規(guī)律,同時給英語教學啟示而注重語言文化的教學。

參考文獻:

[1]陳祥光.形合與意合[J] 浙江:浙江師范大學學報(6),2002

[2]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林紀誠.語言與文化縱論[C].顧嘉祖等,語言與文化[A].上海:上[4]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楊豐寧.英漢語言比較與翻譯[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6

第9篇:中西文化差異體現(xiàn)范文

關鍵詞: 順應論 英語寫作教學 常犯錯誤

一、引言

初中生英語寫作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他們英語學習的好壞。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初中英語寫作教學往往沒有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教學中存在“蛇尾”現(xiàn)象。寫作往往是閱讀課的附屬部分,教師通常把重點放在學生的閱讀訓練和課文講解上,寫作環(huán)節(jié)通常只是走個過場或布置為課后作業(yè),學生缺少必要的寫作指導和訓練,從而導致學生作文中的詞匯、語法錯誤隨處可見,語篇支離破碎,不夠連貫。本文從順應理論的視角分析初中生在寫作中常出現(xiàn)的錯誤類型,剖析出錯原因,并探索如何將順應論應用到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

二、初中生寫作錯誤類型分析

通過對合肥濱湖壽春中學九年級學生三次寫作中出現(xiàn)的錯誤進行收集、整理、分類和歸納,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寫作中普遍存在以下錯誤:

(一)語篇結構錯誤

漢語重意合,是發(fā)散的思維模式,漢語的語篇是靠語言內部的邏輯關系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被稱為“形散而神不散”。而英語重形合,是直線式的思維模式,英語語篇的連貫取決于語言形式的各種變化、有序排列及連接詞的使用。

例1: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we should plant more trees,trees can make air fresh. We must save energy such as saving water,saving electricity.

這個例子說明,學生在進行英語寫作時更多的是注重意合,而忽視了英語是一種重形合的語言。若在原句上添加兩個連接詞“because”和“What’s more,”(即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we should plant more trees because trees can make air fresh. What’s more,we must save energy such as saving water and electricity.),修改后的句子就使得語篇銜接更連貫,符合英語的表達。

(二)文化習慣錯誤

中西方文化有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體現(xiàn)在文化內涵、表達方式等方面。如果學生不熟悉英語的表達方式、文化背景,就會寫出漢語式的英語。

例2:He was born on 2000, September 10th.

英語的表達方式與漢語的不同。在描述時間時,英語中一般按照由小到大的順序來表達,如:He was born on September 10th, 2000. 或者He was born on 10 September, 2000. 而漢語中則按照由大到小的順序表達,如:他出生在2000年9月10日。

例3:He likes drinking red tea.

中西方文化有著很大的差異,“紅茶”在英語中被譯為“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

(三)詞匯、固定搭配錯誤

由于英語與漢語在詞性、詞匯使用、固定搭配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學生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詞匯、固定搭配使用不當?shù)腻e誤。

例4: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we should by bike to school instead of by bus or by car.

上面這個句子屬于詞性使用錯誤,“by bike”是介詞短語,不能充當句子的謂語,應改為: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we should go to school by bike instead of by bus or by car.

(四)句法錯誤

在英語寫作中,很多學生由于沒有掌握語法結構,再加上受到漢語的影響,便會出現(xiàn)句法層面上的錯誤。

例5:Do exercise every day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在英語中動詞原形不能充當句子的主語,所以應將Do exercise 改為Doing exercise。

三、順應論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

順應論是由Jef Verschueren在1999年出版的《語用學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中提出的一種新的語用學理論。它認為語言的使用過程就是語言使用者不斷地進行語言選擇的過程[1]。這種選擇能否順利進行,則取決于語言的變異性、協(xié)商性和順應性。其中,順應性是語言的主要特性,是語言使用的核心。人們在使用語言時可以根據(jù)當時交際語境的需要不斷地選擇語言手段以達到交際意圖。順應論就是以順應性為基點,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描寫和解釋語言使用現(xiàn)象:語境關系順應、語言結構順應、動態(tài)順應和順應過程中的意識凸顯性。

從順應論的視角考查學生英語寫作過程,我們發(fā)現(xiàn),英語寫作過程就是語言使用者不斷做出語言選擇的過程,這種選擇就是要有意識地動態(tài)地順應語境關系、語言結構。

(一)語境關系順應

語境是在語言使用過程中生成的,分為交際語境和語言語境。在寫作中,交際語境的順應就是要求作者順應交際時所處的位置、時間、社會場所、社會交際規(guī)范、文化習慣、交際者的個性、情感、愿望、意圖等因素[2]。語言語境即我們所說的上下文。在寫作中,作者不僅要順應交際語境,還要順應語言語境。

1.交際語境關系順應

根據(jù)順應論,在寫作中,要實現(xiàn)交際語境的順應,作者就必須要順應交際時所處的位置、時間、社會場所、社會交際規(guī)范、文化習慣、交際者的個性、情感、愿望、意圖等因素。在初中英語教學中,教師很少開展專門的寫作課,一般都會將閱讀和寫作相結合。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和寫作前加強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滲透,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同時也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習慣。例如:在學習節(jié)日這個話題時,教師可以介紹一些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以及陰歷的表達法,以便學生能正確區(qū)分中西方表達的差異。

例6:Spring Festival is on January 1st of the lunar calendar while New Year’s Day is on January 1st.

由于中西方文化在思維模式、表達方式、文化內涵等方面有著巨大的差異,因此教師的介紹和引導可以讓學生開闊視野,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并在英語寫作過程中轉變思維模式,從而避免中式英語,實現(xiàn)語境關系的順應。

2.語言語境關系順應

維索爾倫認為語言語境就是上下文,包括語境銜接、互為語境性和話語序列。針對學生在寫作中忽視篇章銜接的問題,教師應在順應論的指導下,采取合理的寫作方式,如:仿寫、主題式寫作,這樣可以使學生在語境中感受語篇連貫的重要性。

同時教師應加強寫作策略、技巧的指導,比如:介紹First of all, Besides, Moreover, What’s more, In short等過渡詞的使用。通過這樣的寫作教學,學生可以系統(tǒng)地掌握謀篇布局的方法,寫出順應語境的語篇。

(二)語言結構順應

維索爾倫認為語言結構的順應體現(xiàn)在語言、語碼、風格、話語構建的要素及話語構建的原則等方面。對于英語寫作而言,語言結構的順應是指在寫作的過程中選擇恰當?shù)姆嫌⒄Z表達習慣的語言構建成分,如:詞匯、短語、句型等[3]。

所以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多閱讀,尤其是閱讀英文雜志或報紙,以增加學生的詞匯量、積累寫作素材。同時,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豐富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思維習慣。

另外,教師必須注重語言基礎知識,采取多種形式擴大學生的詞匯量,使其掌握重點詞匯、短語及句型的用法,夯實基礎。目前,初中英語教材都是按話題編寫的,因此,教師可以按話題線索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話題詞匯、短語及句型。比如:在學習環(huán)境保護這個話題時,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頭腦風暴的形式,探討如何保護環(huán)境,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歸納環(huán)保詞匯、短語及重要句型。

四、結語

本文基于上述學生寫作錯誤,從語境關系順應、語言結構順應兩個方面探索順應論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從而有效提高初中生英語寫作水平。順應論是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和詮釋當今的語用學,對于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有著極大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錢冠連,霍永壽譯.語用學詮釋/(比)維索爾倫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