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困難范文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困難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困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困難

第1篇: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困難范文

關鍵詞: 大學生 虛擬人際交往 現(xiàn)實人際交往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

新時期面臨著新的人際環(huán)境和社會條件,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變得更為復雜。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從形態(tài)上可以分為虛擬人際交往和現(xiàn)實人際交往,這兩種不同的形態(tài)在其特征上是有差別的,它們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

(一)虛擬人際交往:間接性、快捷性、平等性(主體身份、地位的平等性)、虛擬性、匿名性、失范性、多元性、隨意性、自主性等。網(wǎng)絡人際交往是在計算機和通訊技術基礎上構建起來的交往平臺。它不像現(xiàn)實的人際交往那么直接,那樣面對面,而是把活生生的人轉換成符號,以符號來標示身份;它不同于現(xiàn)實交往,充分尊重人的主觀能動性,允許交往主體虛化自己的真實身份和現(xiàn)實地位,以一種平等的優(yōu)勢展開自己的交往行動,或真實或虛假,一切都依賴主體的自主和選擇。但由于它的虛擬性、匿名性、隨意性、自主性網(wǎng)絡交往行為的失范行為也時有發(fā)生,如惡意帖子、網(wǎng)絡欺騙、網(wǎng)絡犯罪等。

(二)現(xiàn)實人際交往:交往內容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交往效果的直接現(xiàn)實性及交往倫理道德的規(guī)范性、交往過程的復雜性、交往心理的功利性等?,F(xiàn)實人際交往是一種傳統(tǒng)的交往形態(tài),其交往內容是豐富的,不僅包括物質交往,還包括精神交往;這種交往的形式是多樣的,可以是班級里同學的交往,也可以是不同血緣同學間甚至是校際之間的交往,不僅可以是同性的交往而且可以是異性之間的交往??傊煌男问轿寤ò碎T。這種交往的實際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因為它是直接的面對面的,交往主體是整個身心地投入的,不僅言語而且身體語言深入地參與其中,所以交往是否和諧與融洽是交往主體能憑自己的感性和理性掌握的。但由于當?shù)厣鐣纳羁套冞w,人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和利益的深刻調整,當下大學生的交往心理和行為日趨功利化。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現(xiàn)狀

總體來看,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現(xiàn)狀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交往范圍擴大化。表現(xiàn)為從同學、朋友、師長等人群向更大范圍、更遠距離的群體延伸。

(二)交往方式多樣化。除了傳統(tǒng)的面對面的交流、信件交流之外,電話、短信、網(wǎng)絡已經(jīng)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另一重要途徑。

(三)交往目的理性化。隨著社會發(fā)展變化,大學生的交往目的趨于理性化,選擇朋友并不純粹是出于情感的考慮,而越來越多地考慮到自身社會利益,從而呈現(xiàn)出情感型交往與功利型交往并重的趨勢。

(四)交往形式虛擬化。網(wǎng)絡改變著社會文化的同時也帶來人們之間交往方式的深刻變革,由互聯(lián)網(wǎng)構成的虛擬社會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當代大學生,E-mail、QQ、BBS等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途徑,大學生人際關系的虛擬化已成為網(wǎng)絡時代一個客觀的普遍的現(xiàn)象。

(五)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問題主要可以歸納為四個方面:其一,心理方面的問題:如自卑心理、恐懼心理、封閉心理、猜疑心理、冷漠心理等;其二,認知方面的問題:如社會認知偏差、錯誤的價值取向、錯誤的交際觀等;其三,人際交往能力方面的問題:如人際交往能力的缺乏、環(huán)境適應能力不足等;其四,人際交往的差異性問題:如地域差異、性別差異、群體差異等。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致因分析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并不是每個大學生都能很好地處理這一關系。部分同學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總是被身邊各種因素影響著,使他們陷入迷茫不安、焦慮中,出現(xiàn)各種與人交往的困擾。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社會原因。在社會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進而引起大學生在與人交往時功利思想的膨脹。他們在與人交往時的物質目的越來越高于精神利益,更加傾向于用物質利益來衡量自己的得失。特別是近年的全球性經(jīng)濟危機,導致大學生的就業(yè)壓力加大,變相推動著學生們功利心的增長。另外,現(xiàn)代社會信息技術的廣泛傳播和網(wǎng)絡平臺的推廣,使得一些人很容易信任網(wǎng)絡虛擬空間的交流,而怠于和現(xiàn)實中身邊朋友的溝通,從而更加依賴于虛擬世界,進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之中。

(二)家庭原因?,F(xiàn)在的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在家里都是“集萬寵愛于一身”的寶貝,過著舒適優(yōu)厚的生活,凡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曾受過什么委屈,久而久之養(yǎng)成了一種任性自私的個性。在與人交往時通常以自我為中心,做事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反而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高興時,高談闊論,不顧他人感受;不高興時,不分場合,亂發(fā)脾氣,不顧他人利益。加上現(xiàn)代教育的功利主義傾向,家長對孩子的所有要求就是學業(yè)成績,誘使學生形成一種只有學習好才是最重要的思想,從而心理上趨向于只和學習好的學生交往,將自己置身于一個狹小的交往空間,造成人際交往困難

(三)自身原因。自我認知的偏差導致交往受到限制。大學是大學生心理思想等各方面走向成熟的特殊時期,這一期間他們對自己周圍的人和事還無法作出全面理性的認知,也難以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作出正確的評價,從而導致對人際交往產(chǎn)生一種心理上的認知偏差。過高地評價他人,使自己從心理上陷入一種自卑的狀態(tài)?;蚴沁^高地估計自己,出現(xiàn)高傲、凌駕于他人之上的心理。這些都會影響大學生正常的人際關系。大學生缺乏人際交往技巧,交往理念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

第2篇: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困難范文

關鍵詞:“90后”大學生 人際關系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045

和諧校園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發(fā)生的校園惡性事件,如復旦大學投毒案,馬加爵事件,其導火索都是人際關系的不和。大學生人際關系已經(jīng)成為和諧校園的重要影響因素。個性鮮明的“90后”一代已經(jīng)成為大學校園的主體,學會人際交往是他們大學階段的必修課。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應當采取何種策略來幫助“90后”大學生改善人際關系?這是當前高校德育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1 “90后”大學生人際關系現(xiàn)狀

1.1 人際關系總體狀況不容樂觀

當前大學生人際關系狀況總體情況不容樂觀。一個對北京30所高校1500名大學生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4.1%的學生覺得自己人際關系很差,39.1%的學生覺得自己的人際關系一般[1]。另有研究表明14%的大學生存在嚴重的人際關系困擾,46.2%的大學生存在輕度的人際關系困擾[2]。多數(shù)調查結果顯示,接近半數(shù)的“90后”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不足,人際關系狀況堪憂。

1.2 人際交往能力存在年級、性別、城鄉(xiāng)差異

1.2.1 年級差異

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存在年級差異,人際交往能力隨年級的增長而提高。大一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最差,二三年級學生居中,大四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最強[3]。大學生人際交往效能感隨著年級的上升而提高[4]。

1.2.2 性別差異

在人際交往能力方面,女生相對于男生表現(xiàn)出許多優(yōu)勢。一方面女生在利他、自我價值、溝通方面的人際交往效能感高于男生,即人際交往中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表現(xiàn)出利他行為,更容易體驗到肯定自我的積極情感,遇到溝通障礙會更主動地采取疏通措施[4]。另一方面女生的異往能力高于男生,男生在異往中的困擾高于女生[3]。

1.2.3 城鄉(xiāng)差異

農村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普遍低于城市的學生。研究表明,農村學生的社交焦慮和社交回避顯著高于城市學生;相對于城市學生,農村學生在異往中存在較高困擾[5]。城市學生的人際交往效能感高于農村學生[4]。

1.3 自我中心現(xiàn)象普遍

自我中心是“90后”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表現(xiàn)出的最典型的個性特征。自我中心者為人處世以自己的需要和興趣為中心,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考慮別人的興趣或利益,完全從自己的角度,從自己的經(jīng)驗去看問題。他們很少關心他人,固執(zhí)己見,自尊心很強[6]。研究表明,自我中心是導致“90后”大學生人際沖突、人際交往障礙的主要原因[7]。

1.4 人際交往趨于功利化

功利化趨勢是“90后”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又一個顯著特征[8]。據(jù)調查,相當比例的大學生認為大學校園里的人際關系不如中學階段的單純,擁有純真的友誼是“90后”大學生普遍的強烈的內在愿望和需要[9]。越來越多的“90后”大學生將實用主義價值觀應用到人際交往中,在發(fā)展人際關系時盡量選擇對自己有益處的交往對象,表現(xiàn)出“有用的人才交,無用的人不交,用處大的深交,用處小的淺交”的交往觀念。

2 改善“90后”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對策

2.1 在新生教育中普及人際交往的知識和技巧

由于大一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和信心都還處于初級水平,高校應當在新生教育中就開始普及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知識和技巧,幫助學生適應大學生活中的人際交往。

首先,開展以大學生健康人際交往為主題的講座。請心理學老師和學生工作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以理論結合案例的方式,傳授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知識,讓新生們認識到人際交往在大學生活中的重要性,產(chǎn)生與身邊的同學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主動性。

其次,以院系、班級為單位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團體心理輔導對改善個體人際適應、人際交往就有很好的干預效果。研究表明,通過6周的團體心理輔導,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困擾和社交焦慮顯著下降[9]。在模擬的社交情境下,大學生個體能夠親身體驗和觀摩大學生活中的各種社交難題,采用各種人際交往方式所帶來的不同的結果,從而主動改變適應不良的人際交往習慣,學習健康的適應良好的人際交往方法。

最后,對少數(shù)人際交往困難的學生應當采取個別咨詢和輔導的方式。一些內向、被動的大一新生不能從團體活動中得到有效的幫助,輔導員應當及時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的問題,通過一對一的交流,讓他們正視自己的問題,傳授人際交往的技巧,讓學生由被動變主動,改變不良的交往模式,形成健康的人際交往態(tài)度。

2.2 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異往能力

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存在異往問題。研究表明,男大學生和農村大學生存在較高的異往困擾[3][5]。大學生的生理發(fā)展已經(jīng)成熟,在心理上對異性感到好奇、神秘、喜愛,但在行為上卻往往不能夠做到舉止大方、自然、得體。健康的異往有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性別角色意識,促進人格的全面健康發(fā)展。因此,有必要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的異往能力。

首先,應當營造和諧、健康、寬容的校園氛圍,通過開展學科競賽、專業(yè)技能比賽和各種健康有益的文娛體育活動,為男女大學生搭建自然、和諧的交往平臺,營造積極、健康、高雅的校園氛圍,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其次,對大學生進行異性社交禮儀的培養(yǎng)。在異往中社交禮儀的要求更為嚴格。例如同性之間隨意開的玩笑在異性之間是不適用的。男性與女往時應給予對方更多地尊重和照顧。應廣泛開展社交禮儀的講座和課程,教授大學生在異往中的禮儀,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最后,高校要重視大學生愛的導前教育。從異往的角度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戀愛中的問題: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如何區(qū)分友誼和愛情、如何理智地選擇戀愛時機,理智地選擇終身伴侶,健康文明的戀愛方式、應對戀愛受挫的調試方式等等。

2.3 培養(yǎng)共情的能力,去自我中心化

共情是心理治療中的重要手段,要求咨詢師站在來訪者的角度設身處地地感受來訪者的思維和情緒,并將自己對來訪者的理解傳達給對方,表現(xiàn)出關注、理解和尊重。如果將共情應用于普通的人際交往中,交往中的個體能夠從對方的角度出發(fā),感受對方的思維和情緒,恰當?shù)乇磉_出對對方的理解和尊重,將會有效地拉近個體間的心理距離,融洽人際關系[10]。

培養(yǎng)“90后”大學生的共情能力,能夠有效地去除他們身上自我中心的毛病。培養(yǎng)共情能力的方法包括以下幾點:

首先,要學會察言觀色。以自我為中心的大學生在和別人溝通的過程中往往自顧自地表達,卻不注意對方的情緒反應,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快而自己卻渾然不知。應當通過講座、展板宣傳的方式讓大學生了解和學習在溝通過程中人的面部表情、語氣語調、肢體動作的變化分別代表什么含義。督促他們在交往實踐中自我訓練。

其次,要學會傾聽。傾聽并不是單純的聽,而是全身心地聆聽對方的談話,尊重對方的觀點而不妄加評論,耐心地聽而不輕易打斷,積極地反饋而不讓對方唱獨角戲。

最后,要學會換位思考。以自我為中心的大學生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自身的利益得失,因而在交往中總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應當引導他們學會替別人著想,想象如果自己是對方的話在當時當?shù)氐那樾蜗聲性鯓拥乃枷牒颓榫w,這樣才能夠以一顆寬容的心理解對方,實現(xiàn)有效的溝通。

2.4 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際交往態(tài)度,拒絕功利化

鑒于人際交往功利化現(xiàn)象對大學生的人際關系與心理健康造成的危害,高校的德育工作者應當充分利用課堂資源和校園文化資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形成正確的人際交往態(tài)度。

首先,加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集體主義的價值觀。用理論引導大學生將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統(tǒng)一起來,既要追求社會價值,又要尊重和滿足個人正當?shù)睦婧托枨?,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整體利益的關系,將物質需要和精神追求統(tǒng)一起來。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方法,結合實際優(yōu)化教育內容,讓的價值觀成為大學生人生選擇的“參照坐標”。

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課上普及人際交往原則和人際吸引規(guī)律的知識。人際關系心理學認為人際交往的首要原則是真誠,交往的雙方以誠相待,分享彼此的快樂與煩惱,對朋友一諾千金,言出必行。人際吸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格,交往的雙方深為對方所擁有的優(yōu)秀的人格品質所吸引,即一個人愿意和另一個人建立友誼是因為其善良、寬容、熱情、智慧、勇敢等內在品質而非其它外在因素。

最后,鼓勵學生參與志愿者活動。志愿者活動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校園開展志愿者活動,讓90后大學生通過向別人無償提供自己的服務,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感和承擔社會責任的自豪感,感受到助人的意義和快樂。通過利他行為的實踐,大學生能夠反思功利化價值觀的負面作用,自覺摒棄它,形成正確的人際交往態(tài)度。

2.5 發(fā)揮大學生自身的榜樣示范作用

以積極的角度挖掘“90后”大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潛力。“90后”大學生親身體驗著大學校園里日常人際交往中的種種問題,他們是問題的制造者也是問題的解決者。他們本身就具有不拘泥于傳統(tǒng),喜歡創(chuàng)新的心理特點,因而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妥善解決人際交往中的問題。教育者應當發(fā)現(xiàn)大學生自己成功解決人際交往問題的優(yōu)秀案例,以他們?yōu)榘駱釉趯W生中內加以推廣。

高校管理者可制定鼓勵性政策。例如每年舉辦文明宿舍和文明班集體的評比活動,對相處融洽、人際關系和諧的宿舍和班級體給予表彰和獎勵。積極宣傳示范優(yōu)秀寢室和班級體在人際相處中的良好經(jīng)驗。用展板展示代表他們友誼關系的照片和人際相處的小故事。在全校范圍內開展交流座談活動,讓優(yōu)秀寢室和班級的代表分享他們處理舍友關系、同學關系的成功經(jīng)驗。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下,“90后”大學生不僅要掌握豐富的知識和技能,還應當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改善“90后”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對策研究不是一勞永逸的,研究者應當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總結,提出更多有效的策略。

參考文獻:

[1]景慶虹.大學生人際關系危機的調查分析及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0,(12):97-99.

[2]魯小華,柏曉利,姜海.大學生人際問題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探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8):1220-1223.

[3]盛潔.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的調查與思考[J].職教研究,2009,1(2):40-45.

[4]蔡玲麗,宋茜,趙春魚.大學生人際關系自我效能感狀況及其輔導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1,(5):73-78.

[5]閆春平.大學生人際關系敏感及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8):753-755.

[6]彭賢.人際關系心理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89-90.

[7]包福存,李輝山.“90后”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探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5(6):166-167.

[8]田守花.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J].滁州學院學報,2008,10(5):96-97.

[9]吳琦.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困擾及教育對策[J].貴州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228-232.

第3篇: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困難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 人際交往 偏差 校正

人際交往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表達思想、溝通感情的相互交流過程。馬克思語:“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亞里士多德語:“能獨自生活的人,不是野獸,就是上帝。”人際交往是人們生活的重要內容。大學生作為特殊群體,處于身心發(fā)展不平衡時期,人際交往活動的質量直接影響其學習和生活。良好的人際交往使其心胸愉悅,視野開闊,個性健全,樂觀向上。

一、大學生健康人際交往的意義

1.促進身心健康,形成良好個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人際關系處理不當,容易導致精神敏感、緊張、抑郁甚至生理疾病。大學生遠離故土,異鄉(xiāng)求學,容易產(chǎn)生孤獨感,他們需要與同學、老師構建新的人際交往關系,與他人分享快樂,向朋友傾訴苦悶。這種交流過程可緩解心理壓力,減輕心理負擔,有利于心身健康。人的個性只有在健康的人際交往中才能不斷完善,具有社會性和獨特性。融洽的人際關系使人豁達寬容,情緒穩(wěn)定,有歸屬感,積極向上,開朗大方;如果缺乏與他人溝通,容易導致性格孤僻內向。

2.培養(yǎng)交際能力,促進自身發(fā)展

人際交往能力主要包括語言表達能力、傾聽能力、人際融合能力以及待人接物的能力。馬克思曾指出,一個人的發(fā)展取決于與其直接或間接交往者的發(fā)展。大學階段是青年從學生時代步入社會的過渡階段,將來要立足社會,取得人生與事業(yè)的成功,都離不開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并具備廣泛的人際關系網(wǎng)絡。大學生如交際能力強,能獲得更多有益的信息,擁有更多機遇,交際能力是大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健康的人際交往有利于大學生緩解壓力,開拓視野,培養(yǎng)能力,使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樹立信心,促進自身全面發(fā)展。

3.構建和諧校園,提高人才培養(yǎng)績效

和諧校園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對學生成長非常有益。健康、和諧的人際交往能促進和諧校園建設。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寬容、友愛、互助的同學關系,能讓人感受溫馨、安全、舒適的校園文化氛圍,使人樂觀,積極向上。這是構建和諧校園的主旋律。這種氛圍有利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提高學習效率,從而提高人才培養(yǎng)績效,實現(xiàn)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主要偏差

1.人際交往功利性

受市場經(jīng)濟、拜金主義思潮等因素影響,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常常注重物質利益,常常只考慮自身利益,以自我為中心,與人交往不是因志同道合,而具有明顯的目的性:為了評優(yōu)入黨,考試及格,或找一份體面工作等,而與他人交往,過分強調自身需要。

2.人際交往虛擬性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網(wǎng)絡已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方式,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以一種不見面的方式交流,使人際交往呈現(xiàn)虛擬性,容易使人暫時擺脫現(xiàn)實社會人倫道德的約束,甚至放縱自己,在網(wǎng)上隨意說謊,散布流言,虛假信息,使人上當受騙。網(wǎng)絡交往還導致現(xiàn)實人際直接交流減少,人際關系淡化,使人性格內向孤僻。

3.人際交往自我性

部分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自我意識強烈,只關心自身感受,傲氣輕狂,忽視他人,與人意見相左則怒氣沖沖,暴跳如雷,痛快時則天南海北,忘乎所以,不考慮他人感受。有些大學生在與人交往時,往往掩飾自己的真實意圖與想法,甚至與人構筑一道心理屏障,不能敞開心扉,坦誠待人。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偏差的成因

造成大學生人際交往困惑的原因很多。首先,一些大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評價自己,自負與自卑就是自我認識障礙的極端表現(xiàn);同時也不能全面認識他人,常常帶有片面性,如以貌取人,注重第一印象,抱有偏見和成見,影響人際交往。其次,大學生情感豐富敏感,易表現(xiàn)為過分強烈或過于冷漠,也會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再次,因個性差異,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往往產(chǎn)生誤解、矛盾、沖突,也會造成交往障礙。

四、大學生人際交往偏差的校正

1.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

人生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大學生應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首先,明確人際交往有利于實現(xiàn)自身價值。社會是一個相互作用、相互聯(lián)系的整體,人際交往關系自己切身利益,也關系他人利益。健康的人際交往不僅利己,也要利于他人。在日常交往中,只有充分考慮他人利益,方便別人即方便自己,多為他人著想,才能贏得他人尊敬。當自己遇到挫折和困難時,才能獲得他人真誠的幫助,逐漸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其次,掌握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平等互利,誠信寬容。在與他人交往時,不論貧富貴賤,都要平等相待。這是因為人際交往是一種雙向互利行為,只有付出才有收獲。再次,在人際交往中講誠信,言必行,行必果。如有矛盾沖突,一定要寬容大度,盡量克制忍讓,不要斤斤計較,唯我獨尊。

2.掌握必要的人際交往技巧

首先,要知己知彼,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是良好人際交往的前提。大學生應學會自省,客觀評價自我,既不自命清高,亦不妄自菲薄。只有正確認識自己的優(yōu)勢與不足,才能在交往中揚長避短。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選擇交往對象一定要慎重,要遵循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guī)律,深入全面地了解對方。其次,是學會展現(xiàn)自身魅力。據(jù)社會心理學家研究,人際交往的吸引力來源于多種因素,如人的外在表現(xiàn),包括衣著打扮、行為舉止、職業(yè)地位,人的內在品質包括精神風貌、個性特征等。因此,在人際交往中要充分展現(xiàn)自身吸引力,要舉止大方,心平氣和,讓人感到輕松自在;要細心傾聽,穩(wěn)重謙遜,讓人感到踏實真誠;要活潑開朗,幽默風趣,讓人覺得親和愉悅。

3.經(jīng)常的人際交往實踐鍛煉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際交往日益頻繁,大學生不僅要加強人際交往理論和知識修養(yǎng),還要積極參加各種人際交往實踐,鍛煉自己的交往能力。大學生人際交往大都局限于校園里,對社會認識過于單純,容易犯理想化毛病。如不進行必要的社會交往實踐活動,就不能正確認識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自身角色定位,很難與人協(xié)作共事,缺乏團隊精神和意識,容易出現(xiàn)各種人際交往上的心理偏差。學??舍槍π缘夭欢ㄆ诮M織一些相關輔導活動,訓練學生基本的交往技能,使其形成主動積極交往的心態(tài),釋放心理壓力。

4.建立人際交往障礙疏導機制

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如得不到及時疏導,容易引發(fā)諸多心理問題,甚至出現(xiàn)過激行為。因此,建立包括人際交往障礙篩查、反饋、干預、跟蹤一體化的疏導機制十分必要。首先,要及時發(fā)現(xiàn),早期預警,對剛入校的新生逐一排查,對高年級學生建立班級信息員反饋制度,發(fā)現(xiàn)有人際交往異常情況的學生要及時反饋心理咨詢中心,由輔導員老師協(xié)助心理咨詢中心進行干預,進行有效疏導。對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人際障礙的學生要實施跟蹤制度,定期反饋學生人際交往發(fā)展情況。其次,要搭建心理疏導平臺,如設立心靈熱線、網(wǎng)絡咨詢等,服務于學生。

參考文獻:

[1]潘虹.大學生人際關系障礙分析及對策研究[J].延邊黨校學報,2010,(06).

[2]景慶虹.大學生人際關系危機的調查分析及對策[J].中國青年研究,2010,(12).

第4篇: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困難范文

1.研究內容與主題歸納

第一,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現(xiàn)狀。

由于目前在校的大學生大部分出生于20世紀80年代初,成長在市場經(jīng)濟觀念深入人心的時期,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和他們的父輩存在很大的區(qū)別。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主張個性的自由發(fā)展,社會意識淡薄,缺乏奉獻精神,心理素質不夠穩(wěn)定。因此在他們中普遍存在著人際關系淡薄、人際交往困難、心理障礙等等一系列問題(雪晴,2003) 。

田安政比較具體地指出了目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現(xiàn)狀:(1)相對于社會上的人際關系來說,大學生的人際關系是比較單純和純潔的;(2)同學之間的利益矛盾和沖突不直接,不尖銳,人際關系一般不會過分緊張;(3)大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層次較高,因此,大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起點和層次相對比較高,同學之間精神交往較多,物質交往較少,交往之中理智多于感情或可以駕馭感情,能克制;(4)大學生多數(shù)是住校過集體生活,普遍存在相互間交往的空間距離較小,交往頻率較高,尤其是同一個班級、同一個宿舍的同學;(5)同學的關系不認真,大部分學生采取將就湊合,能忍則忍的態(tài)度;(6)在同學交往中往往不能自覺地取人之長、補己之短;(7)有與異往的要求(田安政,2001)。

網(wǎng)絡正在迅速地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它全面改變著人類的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網(wǎng)絡人際交往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方面,它給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帶來了多重影響。值得一提的是,網(wǎng)絡時代引起的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缺失,主要表現(xiàn)在:親情的疏離、友情的冷漠、愛情的盲目(王楠 ,2005)。郝文清等人指出網(wǎng)絡對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影響,他認為網(wǎng)絡人際交往的安全性容易導致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簡單化和片面化以及網(wǎng)絡上癮(郝文清等,2002)。

第二,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特點。

大學生人際交往活動的特點在于:(1)交往需求迫切;(2)交往范圍以同學歷、同齡人為主;(3)同異往的愿望強烈;(4)注重選擇交往對象;(5)交往中以自我為中心者多;(6)部分學生有“知音難覓”的感覺(李慶祝2001)。楊永欣等則認為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特點是“交往動機具有社會性”、“交往領域具有寬闊性”、“交往模式具有雙向性”(楊永欣,1999;張愛菊,2004)。李慧民等認為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的特點是“平等互助;具有濃厚的理想色彩;相對簡單穩(wěn)定;認知因素起著主導作用”(李慧民等,2004)。

當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新趨向 :(1) 交往范圍擴大化傾向;(2) 同學關系矛盾集中化傾向;(3) 同學關系世俗化傾向;(4)師生關系疏遠化傾向;(5) 大學生人際關系虛擬化傾向(莊興忠等,2003)。

對于大學生不良人際關系產(chǎn)生的原因,很多人從不同角度作了多方面、多層次的系統(tǒng)探究。張傳新從三個方面對大學生不良人際關系的原因作了詳細地分析:(1)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導致產(chǎn)生大學生人際關系不良的具體事件。(2)環(huán)境因素。學校教育方式對學生人際關系不良影響很大。(3)個體因素。個體因素包括人格發(fā)展缺陷和應付應激方式缺陷兩方面。產(chǎn)生人際關系不良的學生一般均為社會適應能力不強或心理發(fā)展遲緩者。敏感、偏執(zhí)、嫉妒、易激怒、依賴、怯懦等是導致人際關系不良的常見人格弱點(張傳新,2004)。

第三,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的調適。

對于如何解決大學生在人際關系方面存在的障礙和失調,許多人都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對策。莊興忠等認為:(1)加強宏觀調控是大學生人際關系調適的基本前提;(2 )完善認知、健全人格、掌握技巧是大學生人際關系調適的基本方法;(3)正確處理好現(xiàn)實社會人際交往和虛擬社會人際交往是大學生人際關系調適的新要求(莊興忠等,2003)。

張翔在分析大學生沖突來源的基礎上指出了大學生常用的沖突處理策略,主要有“合作、折衷”、“遷就、回避”和“抗爭”策略。其中最常采用的是“合作、折衷”策略,其次是“遷就、回避”策略,而較少采用“抗爭”策略。大學生感受到的人際沖突來源和沖突處理策略的采用,不因性別不同而有所差別。大學生所知覺的沖突來源各層面與沖突處理策略各層面存在顯著相關(張翔等,2003)。

2.研究方法

理論研究離不開方法的支持,方法的使用狀況是衡量一個領域的發(fā)展水平的重要尺度。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研究,學者們所使用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第一,量表法。

心理學方面的研究都側重于使用量表法。如李蓉蓉等人試圖探明大學生人際關系取向與自我概念的關系,嘗試從自我概念的角度去解釋大學生人際關系取向的形成。譚先明等人在大學生人際歸因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中采用了多種調查量表: 多維度-多歸因因果量表、人際信任量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自尊量表、焦慮自評量表,對于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成組T檢驗和相關分析(王軍,2003)。

第二,問卷和訪談法。

有不少學者采用了問卷法和訪談法來收集資料。如余保中等人對華中農業(yè)大學的班級人際關系進行了問卷調查,采用的是社會距離尺度法,在具體問題的設置上多用多項選擇法、限項選擇法來探尋班級中人際關系的好壞(余保中等,1997)。

張翔等人擬探討“不同背景變量的大學生其人際沖突來源是否有顯著差異;不同背景變量的大學生其沖突處理策略是否有顯著差異;大學生沖突來源與沖突處理策略是否有顯著相關”這些問題,采用自編與修訂問卷相結合的方法,分析了性別等背景變量不同的大學生人際沖突的差異情形。他的研究同時采用了問卷法和量表法來收集資料(張翔等,2003)。

綜觀以上的各種方法,筆者認為對調查結果的解釋和分析必須借助人文的方法,否則必定會缺乏一定的深度和新意。另外,調查統(tǒng)計的具體方法應不斷完善和多樣化,對于數(shù)據(jù)的處理也應不斷深入。

第三,定性研究。

除了定量研究,不少學者采用定性研究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狀況進行了深入地分析。羅展鴻等人認為“仁愛”精神是儒家人際關系理論的核心,“仁者親親”強調家之愛;“仁者愛人”強調人之愛、社會之愛;立己立人、達己達人和己不欲勿施人,則強調平等寬容。因此,他挖掘儒家思想的精華,提出要用儒家“仁愛”精神調適大學生人際關系,促進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和諧發(fā)展(羅展鴻等,2005)。

楊兢等人則認為大學生具有比一般青年更多的復雜性,他們社會化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其在校期間的學習和跨入社會的成敗。因此作者以馬加爵事件為切入點,從青年社會化的角度探討了大學寢室的人際交往(楊兢等,2004)。

二、分析與思考

1.關于大學生不同群體人際關系的研究

大學生人際關系包括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等,而同學關系中又主要包括班級人際關系、社團人際關系、宿舍人際關系。綜觀以往的研究,學者們對不同大學、不同專業(yè)、不同性別、不同年級的大學生人際關系都有所涉及,特別是對于班級和宿舍間的人際關系研究較多,總體研究的成果不少,但筆者認為現(xiàn)有的研究在研究對象上仍有局限性,如由于女性是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因此對她們的研究相對較多,但是對男大學生的研究較少,其實男大學生往往面臨著家庭和社會更多的壓力,他們由于人際關系失調而引起的心理問題并不少,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對于研究對象的范圍要更寬泛些。

2.關于不同學科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研究

關于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管理學、社會心理學等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并且在各自的領域內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在當今社會多學科不斷融合和交叉滲透的發(fā)展趨勢下,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交叉研究幾乎是空白,因此筆者認為在這方面的研究將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應不斷開拓。

3.關于社會轉型期大學生人際關系的研究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正處于復雜的轉型時期。在這個過程中,由于社會規(guī)范在某些方面的失范,使得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表現(xiàn)出許多新的趨勢和特征,如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他們的交往日益經(jīng)濟化。因此學者們應緊跟時展的趨勢,不斷拓寬自己的研究視野。

第5篇: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困難范文

【關鍵詞】:大學生;輔導員;人際交往;

中圖分類號:G74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809(2010)05-0039-01

大學階段是學生向社會人轉變的重要過渡時期,也是學生成長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因此能否在這一階段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高校中加強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幫助大學生認識與解決在交往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1)自我中心,高傲偏執(zhí)。這類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狀況比較富裕,父母從小溺愛,有求必應。所以他們想問題、做事情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強烈的希望別人尊重他,卻不懂得尊重別人,不顧及他人的想法與感受。

(2)自我封閉,自卑心理。這類型學生大多是來自于農村家庭的學生,由于家庭的貧困,在同學中他們過低的評價自己,缺乏自信,為了將少挫敗感,他們甚至選擇了避開人群,排斥與人接觸。

(3)恐懼交往,孤僻心理。這類學生往往比較敏感,可能在以前與人交往中受到過傷害,逃避與人交往,嚴重者甚至出現(xiàn)了社交恐懼癥。還有一部分學生性格比較孤僻,孤芳自賞,自我封閉,不喜歡參加集體活動。

(4)掩飾真我,猜忌心理。他們主要表現(xiàn)為對別人的不信任,不肯講真話,帶著假面具和人交往,不肯流露自己的真情實感,害怕被人欺騙,懷疑被人對他不利,在人際交往中形成了猜忌,把自己至于被動的狀態(tài)。

二、輔導員在培養(yǎng)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應采取的策略

針對現(xiàn)階段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問題,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工作第一人,必須給予學生正確的關注和指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交往觀念和養(yǎng)成良好的交往方式。

(1)輔導員應正確認識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作為輔導員我們應正確認識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客觀性,以平常心去看待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不要漠視、不要煩躁,不要小視,要有耐心、有誠心、有愛心的對待學生存在的交往障礙。同時,也應把學生人際交往教育,作為我們思想教育的重要內容,因為目前的在校學生絕大多數(shù)是90后,90后的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學生的心理問題,交往問題比以前要復雜很多,所以輔導員必須有效應對,轉變工作思路。

(2)輔導員應加強學生團隊意識培養(yǎng)。大學生是群居的主體人群,因此培養(yǎng)大學生的集體意識勢在必行。輔導員應該努力營造良好的集體氛圍,建立團結、和諧、健康的集體環(huán)境,為學生們提供更多、更好的展示自我的舞臺與機會,可以通過組織一些社會公益活動,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組織學生社交和體驗社會實踐,從而擴大學生的交往范圍,同時通過群體活動鍛煉學生的交往能力積累處理人際關系的經(jīng)驗,已達到培養(yǎng)學生團隊精神和合作精神。大學生通過這樣的集體活動,可以增加與同學間的相互了解,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與長處;也可以展示自己在學習之外的文體特長,獲得滿足感和自信心;同時也可以增強同學之間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有助于個人的進步與發(fā)展??朔宰晕覟橹行牡挠^念,增強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大學生通過參加集體活動,尋找知心朋友,向同學敞開心扉,傾訴心聲,發(fā)泄情緒,既可以消除他人對自己的偏見,也可以消除自己對他人的偏見。

(3)輔導員應注意尊重個體,因材施教。現(xiàn)在的大學生個體差異比較大,傳統(tǒng)的方法已經(jīng)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輔導員必須要深入學生,對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家庭背景、特長愛好、氣質性格進行了解,通過基本的信息和信號,才能對學生有全面的把握,有針對性的進行輔導。對于自我封閉性的學生,應在細微處給予更多的關愛和呵護,鼓勵他們多參加集體活動,激發(fā)他們與人交往和自我表現(xiàn)的興趣,幫助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他們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對于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生,要教育他們進行“換位思考”,學會用別人的眼睛來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從而認識到自己認識上的誤區(qū),在平時的工作中,輔導員要與學生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通過學生干部、學生黨員等各種途徑了解、掌握學生中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尤其是對來自單親家庭、離異家庭、貧困家庭的學生以及學習困難的學生要給予更多的關心。 要善于與學生開展一對一的談心、交流,了解學生的思想問題,努力建立師生間的信任與溝通。同時,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指導學生如何與他人快樂和諧的相處。

(4)輔導員應加強大學生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詢。健康的人格和積極的心態(tài)是大學生良好人際交往的基礎,所以輔導員應該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可以通過一對一的談心,集體座談,團隊素質拓展訓練等來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和調試,幫助消除大學生的各種心理疾病,培養(yǎng)大學生自信、寬容、理解、合作、助人的品格。同時,還應關注特殊群特,建立特殊學生心理檔案,進行跟蹤式的教育與疏導,從而使特殊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及時的解決,更好地幫助他們適應環(huán)境,保持身心健康,成為受社會廣泛歡迎的人。

(5)輔導員應防御和有效應對人際交往危機。輔導員要深入的到學生中,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家庭背景、興趣喜好,同時跟蹤特殊群體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積極防御學生出現(xiàn)人際交往的危機,及時發(fā)現(xiàn)危機征兆,以便即使干預和化解危機。輔導員可以通過談心,建立于學生深層次的思想交流,師生間的有效溝通是化解危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尤其是對單親家庭、離異家庭、貧困家庭學生、失戀學生等特殊群體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心、關愛、關注。同時建立信息網(wǎng)絡,利用學生干部、黨員等學生骨干幫助輔導員老師掌握學生中的信息和情況。在第一時間了解到學生的思想動向或心理問題。如果這時就能夠對此加以干預、加以疏導,將大大緩解學生們的心理壓力,避免問題的進一步發(fā)展與惡化。

參考文獻

[1]羅建華.梁斌 試析大學生人際交往與心理健康[J].云南警官學報.2003.3

[2]張濤.宋漢君.張鵬霞.柳朝陽.孫鵬.榮光影.王小靈.淺談醫(yī)學課程體系改革[J].2009(32)

第6篇: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困難范文

關鍵詞:人際交往;心理障礙;成因;排除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心理障礙的表現(xiàn)及成因

(一)認識引起的交往障礙

我國普通高校大學生年齡一般在18歲到23歲之間,正處于生理發(fā)展的成熟期和心理發(fā)展的過渡期。從心理上講,大學生正處于走向成熟又未真正成熟的過渡階段,在心理發(fā)展上表現(xiàn)出許多過渡狀態(tài)的矛盾性,大學生的自我意識迅速增強但發(fā)展不成熟;看問題易帶主觀性、表面性、片面性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首因效應。是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jù)著主導地位的效應。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優(yōu)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它是指當人們第一次與某物或某人相接觸時會留下深刻印象,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后的認知產(chǎn)生的影響作用。按照交往規(guī)律,第一次交往會給人留下深刻影響,尤其交往時間不長,更注重外表、表情、口才,這是人的素質很少一部分,但由于大學生認識問題片面化,從表面的東西推論其他。

2.刻板效應??贪逍址Q定型效應,是指人們用刻印在自己頭腦中的關于某人、某一類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為判斷和評價人依據(jù)的心理現(xiàn)象。比如有些大學生都會認為北方人豪爽、大方,南方人委婉、小氣,某同學來自某地方,就有某地方的特征,來自南方的同學就都小氣;這種先入為主的思維常常阻礙了大學生的正常人際交往。

(二)情緒引起的交往障礙

心理上的不成熟使其不能全面了解一個人的整體面貌,往往出現(xiàn)以偏概全,甚至在人際交往中情緒化。情感的喜怒哀樂、某種情感心理決定了彼此今后的交往,而大學生所處的特殊年齡階段,情緒情感日益豐富但波動性較大,在大學生人際交往常會出現(xiàn)忽冷忽熱,影響到正常的人際交往。

情感障礙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嫉妒。這是指在意識到自己對某人、某物品的占有或占有意識受到現(xiàn)實的或潛在的威脅時產(chǎn)生的一種心理體驗。在大學生身上主要表現(xiàn)為大學生通過高考考上大學,尤其上名牌大學,這類學生在原來的高中非常優(yōu)秀,自我優(yōu)越感強,但一旦到了大學里,發(fā)現(xiàn)很多比自己優(yōu)秀的同學,如果能坦然面對,積極地競爭及合作;如果心理不平衡,害怕別人超過,不能正確地面對競爭,采取不正當?shù)胤绞礁偁?,必然造成不好的影響,從而形成了人際交往困難。

2.恐懼??謶质侵笇ΤH瞬慌碌氖挛锔械娇謶?,或者恐懼體驗的強度和持續(xù)時間遠遠超出常人的反應范圍。大多數(shù)大學生第一次離開家及父母,對外面的世界即好奇又恐懼,尤其到了大學的陌生環(huán)境,對待同學又想信任又不敢信任,即想跟同學交往又不知如何交往,導致其處于焦慮狀態(tài),長期下去,會帶來人際交往的障礙。如:在人際關系上表現(xiàn)出害怕得罪人,與他人交往小心翼翼,甚至害怕自己一句話、一個眼神會引起他人的不滿,常常患得患失,

二、在人際交往中心理障礙的排除

一個人在人際交往中,認知、情緒、人格是統(tǒng)一的整體,認知決定了情感、人格,在人際交往中,首先糾正錯誤的認知,才能表現(xiàn)良好的情緒及人格,同時注意人際交往的方法技巧,遵循尊重原、真誠原則、寬容原則、自信原則,才能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

(一)大學生良好人際關系克服社會認知、情感、人格引起的誤區(qū)

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常常為一句話影響人際關系的和諧,例如:某同學對另一同學說“你真好啊!”,不同同學不同的認識,會在人際關際中產(chǎn)生不同的情緒反應。有的同學會認為在夸我,表現(xiàn)出高興;有的同學會認為在諷刺我,表現(xiàn)出敵意;有的同學會認為在安慰我,表現(xiàn)出傷心。大學生首先解決認知的問題??梢赃\用艾利斯的ABC理論,又叫合理情緒療法,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fā)事件所引起的,而是由經(jīng)歷這一事件的主體對此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A是誘發(fā)事件,B是對此事的認知,C是心理行為結果。從此分析可以看出在人際關系有良好的關系,關鍵在于B即認知的修正,主要同不合理的認知的辯論,依照不合理的認知,進一步推理,最后引出謬論,從而使自我認知到自己先前思想中不合理的地方。類似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辯證法,即所謂“產(chǎn)婆術”的辯論技術。大學生常會出現(xiàn)的不合理認知有糟糕可怕化、不能忍受、包羅一切或過度概括、貶低自我價值。從不合理認知導出謬論。

(二)大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需要掌握實踐技巧

大學生人際關系在實踐中常常因為缺乏技巧,常會出現(xiàn)好心讓人誤會或想跟某人交往卻不知如何開始,甚至有的大學生選擇不交往,獨來獨往。人際交往需要一些交往技巧。善于換位思考。大學生常常把同情心和同理心混淆,同情心,完全同意對方的觀點及感受;同理心理解對方的觀點、感受并作出反饋,但不一定贊同對方的觀點和行為。每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不一樣,成長經(jīng)歷各異,沒有兩個同學能完全相同的觀點及感受,大學生更應同理心的心態(tài),理解對方的觀點、感受并作出反饋,但不一定同意對方的觀點和行為,在行為上換位思考,分辨對方的內心感受,將此辯識反饋對方,能積極反應。

以上基本原則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順利進行具有指導意義??傊?,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不僅僅在掌握一定的人際交往基本理論,更為重要在實踐中本著真誠的原則摸索適合自己的交往技巧。

參考文獻:

[1] 鈔秋玲,王剛.主編大學生成功心理導航[M].陜西: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

[2] 李靜.青年必備能力培養(yǎng)全書[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

第7篇: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困難范文

關鍵詞:石河子大學 文科 理工科 人際交往 差異性

一、前言

美國戴爾·卡耐基曾說:“一個人事業(yè)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專業(yè)技術,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際關系和處世技巧?!贝髮W生的人際交往是人際交往中的特殊類型。建立和維護良好的人際交往狀態(tài)是大學階段個體社會化的重要任務,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也通常被作為衡量大學生社會適應水平的重要指標而受到研究者的關注(Kahle,kulka,﹠klingel,1980)。然而,眾多調查研究顯示,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在性別、年級、生源地、家庭經(jīng)濟狀況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異性。人際交往狀態(tài)較好的學生,在日常的工作、學習都表現(xiàn)出很強的積極性,綜合素質也較好。相反,有些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較弱,存在障礙,逐漸演化成心理疾病,給大學生活、學習帶來很大的消極影響。本文針對大學文科與理工科學生在認知、情緒、人格、能力等方面的差異性進行調查,這對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文科生大約有5845人,理科學生約有8572人,工科學生約有5712人。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從文科、理工科專業(yè)中隨機抽取,文科發(fā)放203份問卷,理工科發(fā)放497份問卷,本次測試實際印發(fā)問卷700份,收回問卷697份,回收率為99.6%。收回的問卷進行回答完整性與真實性的檢查,問卷未答條目不完整的予以剔除,作答有明顯違背真實傾向的予以剔除,得有效問卷677份,有效回收率約為97.1%。

二、文科與理工科學生人際交往的差異性分析

(一)認知因素的差異性分析

認知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映,有感性和理性之分。人的認知評價來源于過去的知識和經(jīng)驗以及對這些知識和經(jīng)驗的喚醒水平。在大學生的人際交往中應包含對自己的認知、對他人的認知以及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經(jīng)驗認知這三個方面。[1]

圖1:認識一個人到成為朋友的時間

圖2:通常解決困難的方法

圖1的數(shù)據(jù)表明,文科大學生在接受一個陌生人成為朋友的時間上,有68%的學生能很快和別人成為朋友,而理工科學生接受的時間則相對較長一些,其中時間較長的人數(shù)約占66.46%??梢娫谌穗H交往過程中,理工科學生比較謹慎,不會輕易接受他人成為朋友。

如圖2所示,在遇到困難時文科學生比較傾向于找自己信賴的朋友來幫忙,而理工科學生則傾向于靠自己解決問題。通過調查數(shù)據(jù)分析,文科學生喜歡學習朋友的優(yōu)點,占72.5%,而理工科學生則傾向于保留自己的看法,不輕易評價優(yōu)缺點,約占75.26%。綜上所述,文科學生對他人的認知比較積極樂觀,善于和他人友好相處,而理工科學生則比較封閉、冷漠,對他人的認知存在一定的偏差。

從數(shù)據(jù)分析可知,文科生經(jīng)常感到被同學排斥的只有8%,而理工科學生約占33.12%??梢?,文科學生對自己的認知比較樂觀、全面,而理工科學生在這個方面比較欠缺,有許多學生對自己的認識不足,消極、悲觀,甚至出現(xiàn)孤僻。

通過上述數(shù)據(jù)分析,可以看出文科與理工科學生在認知方面的差異性主要有以下幾點:

1、文科生能較快與他人成為朋友,理工科學生相對保守;

2、理工科學生的獨立性較好,文科學生依賴性較大;

3、文科生善于學習朋友的優(yōu)點,理工科學生則喜歡保留自己的看法,不過多評價他人的優(yōu)缺點;

4、文科生對自己的認知比較樂觀;理工科學生對自己的認識不足,有些消極悲觀。

(二)情緒因素的差異性分析

情緒在大學生交往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人際關系的變化和發(fā)展是與人的情緒相聯(lián)系的,它取決于交往雙方社會需求的滿足程度。[2]情緒是情感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 在人際交往中非常重要, 是一種無聲的交談。交往中若沒有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會直接影響交往質量。在交往中能夠正確地對待自己與社會的關系,并以此為基礎來把握自己的情緒,使自己的情緒表達既符合社會要求也符合自身的需要,這是情緒健康的重要特征。

圖3:對情緒的敏感程度

圖3主要研究對情緒的敏感程度,據(jù)數(shù)據(jù)顯示,文科生對他人的情緒變化很敏感,占58%,而理工科學生對情緒不敏感,其中很難察覺和不關心的約占53.67%??梢娎砉た茖W生的感情不細膩,在人際交往中反應比較緩慢,有些被動,而文科學生的敏感性較強,感情比較細膩,善于把握信息,有利于人際交往。相反,文科生的情緒過于敏感,容易生疑,不利于人際交往的穩(wěn)定性,理工科學生比較理性,不會出現(xiàn)過多的感情用事情況,便于維護穩(wěn)定的人際交往。

“修養(yǎng)”一詞是對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良好情緒的概括。通過數(shù)據(jù)顯示,文科生總是熱情打招呼的人數(shù)有118人,占59%。文科生對待食堂、超市的工作人員像對待朋友那樣友善的人數(shù)比較多,有116人,占58%。文科生對別人提出的觀點和意見也能理性面對,不與其爭執(zhí),占69.5%,而相比較而言,理科生在這方面就差一些,還需要提高??梢?,文科生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方面比較積極熱情,能夠有理性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這樣才能使人際關系融洽。

通過上述數(shù)據(jù)分析,可以看出文科與理工科學生在情緒因素方面的差異性主要有以下幾點:

1、文科生敏感性很強,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理工科學生相對理性,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2、文科生的人文素養(yǎng)較高,善于待人接物;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相對較低,不善于待人接物;

3、文科生喜歡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理工科學生比較保守,不愿意輕易表達自己的看法,相對深沉一些;

4、文科生比較看重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比較小家子氣,理工科學生則比較隨意,相比之下比較寬容,不會過分計較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三)人格因素的差異性分析

性格是人格的核心。榮格根據(jù)心理活動的傾向性把性格分為外傾型和內傾型兩大類。性格外傾型的人具體表現(xiàn)為:適應能力強,對人對事都能很快熟悉起來;情感外露,情緒易激動;善交往,不太注意客觀環(huán)境的反應;喜歡自由,缺乏謙虛態(tài)度;反應敏捷,動作迅速,不多思考,做事不太精細。性格內傾的人具體表現(xiàn)為:不易適應環(huán)境,不輕易相信人,不善與人交往,愿獨處,喜歡安靜。[3]但這些人往往心胸狹窄,不寬容人,多思慮,好疑心,冷靜,辦事穩(wěn)妥。依據(jù)榮格的觀點,外傾的人喜歡并善于與人交往,容易較快的建立起熟識的人際關系,在人際交往中表現(xiàn)隨意而自在。而內傾型人不喜歡也不善于與人交往,喜歡獨處,不易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在人際交往中表現(xiàn)穩(wěn)重。

人格因素是人際交往中的重要因素,積極的人格品質是大學生必備的素質。人格中的大因子外向性、行事風格和人格中的小因子樂觀均對人際交往具有明顯的影響作用,尤其是樂觀的人格品質,對大學生人際關系和心理健康更具有積極意義。[4]

結合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參考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測試表,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文科與理工科學生的人格:

圖4:氣質類型

圖5:度假去向表

如圖4所示,文科學生氣質類型屬于多血質的占49%,其次為膽汁質占26%,而理工科學生的氣質類型屬于粘液質約占60.17%,可見理工科大學生屬于粘液質者比文科大學生多,文科大學生中屬于膽汁質、多血質、抑郁質者多于理工科學生。這個結果和80年代中期(1984年)的一項調查研究結果不謀而合,那項調查表明隨著外部環(huán)境和個人經(jīng)歷的變化,氣質也在變化。[5]

從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的角度來分析,從圖5中呈現(xiàn)的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理工科學生喜歡去繁華的都市的人數(shù)只占14.88%,而喜歡去偏遠的地區(qū)和宅在家里的則占62.26%,然而文科大學生喜歡去繁華的都市以及市區(qū)之間的有118人,占59%。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人格,其中理工科學生經(jīng)常感到寂寞無助的比例約占56.18%,而文科只有10.5%。通過調查數(shù)據(jù)顯示,理工科學生在休閑時間喜歡一個人獨處的有146人,占30.61%,而文科只有10.5%,同時,理工科學生喜歡和朋友在一起的有82人,占17.19%,文科生卻占61.5%。通過以上三個表所顯示的數(shù)據(jù)表明:理工科大學生在穩(wěn)定性、憂慮性、自制性、懷疑性、緊張性五項較優(yōu)于文科大學生;文科大學生在樂群性、恃強性、興奮性、幻想性、獨立性、敏感性這六項比理工科學生較好。[6]

通過上述數(shù)據(jù)分析,可以看出文科與理工科學生在人格因素方面的差異性主要有以下幾點:

1、文科生在人格特點上多活潑、好動、敏感,理工科學生多安靜、穩(wěn)重、情緒不易外露;

2、文科生比較感性,易幻想,不切實際;理工科學生比較理性、客觀、真實;

3、文科生比較喜歡認識新朋友,而理工科學生則比較“懷舊”;

4、文科生抗打擊能力較弱,遇到困難不知所措;理工科學生的耐挫性較強,能夠經(jīng)受住挫折的考驗;

5、文科生比較自我,在人際交往中容易發(fā)生沖突,理工科學生則比較隨和,與他人相處比較融洽。

人格的形成也會受到教育的影響,我國從高中施行分科教學,在文理分科過程中,針對學生的學科成績、興趣愛好等因素進行分科,這也決定了他們在進入大學的專業(yè)方向。文科和理科的教育影響,在這一研究中有所體現(xiàn),如在思維方式上,文科學生的抽象思維就極其顯著地好于理工科學生,文理科大學生的人格特點上還是有一些專業(yè)特點造成的不同。

(四)能力因素的差異性分析

能力是指人們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征。在人的各種能力中,人際交往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人際交往能力是指人在順利完成人際交往活動時,影響人際交往活動的效率和保證人際交往順利進行的個性心理特征。語言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與人溝通、待人接物等都是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內容。[7]

圖6:在公開場合是否喜歡發(fā)言表

圖7:對自己的社交活動情況評價

圖6從語言表達能力方面來分析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通過圖中的數(shù)據(jù)可發(fā)現(xiàn),文科生語言表達能力一般以上水平的有171人,占總人數(shù)的85.5%,而理工科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在一般以上水平的只有51.78%,二者之間的差距比較大,可見文科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好于理工科學生。

通過對調查數(shù)據(jù)的分析,文科生在與人交談中能夠很好的控制談話內容,成為主角的人數(shù)有98人,占49%,而理工科學生只有74人,約占15.51%,同時被動地跟隨他人的人數(shù)較多,約占60.17%。

圖7從行動力方面來調查人際交往能力,參加社交活動是評價學生人際交往情況的一個重要標準。通過圖中的調查結果分析來看,文科學生的社交活動比較豐富,有增加的期待,但是理工科學生社交活動很少的人數(shù)比較多,有262人,占總人數(shù)的54.92%,由此表明,理工科學生的社交活動有所欠缺,需要增加,提高他們的社交活動能力,也是未來走上工作崗位的必修課。

通過上述數(shù)據(jù)分析和訪談資料,可以看出文科與理工科學生在能力因素方面的差異性主要有以下幾點:

1、文科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較好,社交活動比較豐富;

2、文科生在人際交往中比較積極主動,能夠很好地把握談話內容,理工科學生相對較被動,不善于與他人交談;

3、文科生在與異往時比較坦然、主動,理工科學生比較被動、不自信;

4、文科生的助人意識較弱,多以自我為中心,理工科學生的助人意識較強,比較謙虛謹慎;

眾所周知,理工科學生的課程任務較重,空閑時間很少,學生平時得到的也大多屬邏輯推理訓練,思維嚴謹有余,活躍性和創(chuàng)造性則顯得不足。因此,理工科學生在與人交往中顯得有些過于自我保護,獨來獨往的現(xiàn)象多一些。有時即使參加了一些活動, 也大多是在配合別人在做,助人意識較好。

(五)其他因素的差異性分析

在大學生人際交往活動中,除了上述認知、情緒、人格、能力四個方面的因素能夠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還有其他一些因素也會影響到人際交往的情況。諸如,人際交往技巧的運用、生活的環(huán)境、所學習的專業(yè)課程、周圍朋友的影響等等。

圖8:你是否主動學習過人際交往相關知識

圖9:你是否重視交往技巧

圖8、9是調查大學生對人際交往技巧的認識。自我的主動學習和重視程度是一個專業(yè)化的問題,就像許多銀行一樣,他們的著裝要求非常高,對客戶的服務細節(jié)也很注意,甚至是動作、微笑都有規(guī)定??梢?,在日常生活中,重視交往的細節(jié)技巧是很重要的。通過調查表明,理工科學生對人際交往的相關知識缺乏一個正確的認識,更談不上什么技巧了,從表中的數(shù)據(jù)可反映出,約71.49%的人不重視人際交往技巧,這與文科生相比是一個比較大的差距。

圖10:所學專業(yè)對人際交往的影響

在調查中,我們提出了“所學專業(yè)是否對人際交往有影響”這個問題,調查結果告訴我們,有419人認為專業(yè)對其人際交往有影響,約占總人數(shù)的61.9%,還有14.6%的人不知道,可見,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專業(yè)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在訪談中我們也了解到一些看法,同學們都說文科生是主要和人、事打交道,長期以來便學會了如何和人交往,而理工科學生多與實驗、數(shù)字打交道,這都是比較實在、真實的東西,沒有辦法交流感情。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文科生與理工科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習慣的形成對其人際交往有很大的影響。

現(xiàn)代社會不僅是競爭社會,也是合作的社會,大學生不僅需要競爭意識,也需要合作意識。有人說“決定一個人是否成功的各種因素中,專業(yè)知識和能力只能起到20%的作用,其余80%要依靠良好的人際關系”。因此,適應社會必須重視個人交往能力的提高。人際交往是一門復雜的藝術, 大學生要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一定要掌握一定的策略。文科生與理工科學生更應該針對自己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劣勢,進行相應的改善。

注釋:

[1]陶國富、王祥性主編.大學生交往心理[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2]黃學規(guī).心理修養(yǎng)導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3.

[3]鄭雪.人格心理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H],2001,6.

[4]鄭雪.人格心理學.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H],2001,6.

[5]李建榮等主編.大學心理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0,61-62.

[6]黃希庭等主編.大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7]尤小紅、張康德.理工科大學新生人際交往能力調查分析和優(yōu)化提高研究——以常熟理工學院為例[J].網(wǎng)絡財富,2009,(22).

參考文獻:

[1]秦海燕.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 改革與開放,2010,(4).

[2]馮宗俠.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現(xiàn)狀調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2004,(4).

第8篇: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困難范文

一、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

1.交往需要強烈。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空間的擴展,社會閱歷的不斷增加,大學生的交往愿望也就越來越強烈。同時,作為大學生群體中的一員,他們十分關心自己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以及在集體中的位置,關心自己的發(fā)展和奮斗目標、肩負的義務,希望開闊視野,早日成熟,適應社會。所以,大學生表現(xiàn)出比以往更加強烈的交往愿望。

2.情感傾向性明顯。大學生的情感與認識結合密切,直覺的情感更多地被帶有道德評價的情感代替,即高級情感所代替,情感的傾向性明顯,但情感性強,人際關系的建立與情緒變化密切相關。因此,這就使大學生的交往帶有定向化特征。他們愿與所喜愛的人交往,而對討厭的人則避而遠之或橫眉冷對。

3.交往內容豐富。大學生進入高校之后在知識的影響下,對人生目標有更高的要求,對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變革與發(fā)展也更為關心,因此,大學生交往形式多種多樣,諸如各類劇社、協(xié)會、沙龍、興趣小組等等。交往的內容也是多層次、多色彩的,內容廣泛涉及文學藝術、政治、經(jīng)濟、文化、歷史、民俗等等各個方面。

4.追求自主與平等。隨著自我意識的逐步覺醒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增強,大學生為人處得不愿墨守成規(guī),無論在交往方式、交往內容與交往對象的選擇上,都十分重視自己的意見和主張,喜歡用自己逐步形成的觀念和尺度去評價社會事物,在各方面都努力體現(xiàn)其獨立人格,勇于追求交往中的自主和平等關系,喜歡通過交流思想、感情,探討共同感興趣的問題。

5.有較多的小群體存在。小群體是指由于成員彼此認同而自發(fā)形成的群體,多以情感因素調節(jié)人際關系為主要特征。另外還具有不定型、多樣、多變等特征。對學校管理者來說,應積極支持大學生中好的小群體,使其在集體的建設中發(fā)揮積極作用;對不利于集體的小群體則應進行教育、改造,防止其任意發(fā)展,危害集體。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問題

1.恐懼心理

有些大學生與人交往時(尤其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害怕,以至于手足無措,語無倫次,嚴重的甚至害怕見人,常稱社交恐怖癥。其中較常見的是怕臉紅,稱為赤顏恐怖。這種人只要出現(xiàn)在公共場所就感到害羞而怕自己臉紅,因而忐忑不安,極為不舒服。其中有些大學生主要表現(xiàn)為對異性的恐懼,稱異性恐懼癥。

2.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種過低的自我評價,是對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現(xiàn)。有自卑心理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想象成功的體驗少,想象失敗的體驗多,患得患失,缺乏自信和足夠的耐挫力,往往把失敗歸因于自己的能力、性格和命運,因而灰心喪氣、意志消沉,喪失與人交往的勇氣和信心。

3.孤僻心理

表現(xiàn)為兩種,一是孤芳自賞,自命清高,不愿與人為伍;另一種是自慚形穢,害怕別人無法接納,因而孤處一隅。有孤僻心理的大學生總是不愿和他人交談,不愿參加集體活動,即使在別人的勸導下參加,往往也只是作為一個旁觀者,難以調動其主動性、積極性。他們總喜歡一個人呆著,獨來獨往,時間長了以后,他們就會出現(xiàn)寡言少語、感情冷淡、不合時宜、不善交際等表現(xiàn)。

4.封閉心理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溝通和交流、坦誠和表白才能搞好社會關系,發(fā)展自我。但一些大學生時常對人猜疑提防,把“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奉為座右銘,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欲望等統(tǒng)統(tǒng)掩蓋起來,極力表現(xiàn)自己的聰明與城府,試圖讓人始終揣摩不透。嚴重者對任何人都不信任,時常逃避人際交往。

5.自傲心理

人際交往的目的在于滿往雙方的需要,是在相互尊重、互諒互讓、以誠相見的基礎上得以實現(xiàn)的。一些大學生不切實際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氣凌人,自以為是,常以自我為中心,從不考慮對方的需要,使對方感到難堪、窘迫、惱怒,因而影響了人際關系。

6.妒忌心理

妒忌心理是一種極端個人主義的消極的心理品質。一些大學生對他人的長處、優(yōu)點、成績等心懷不滿,報以妒恨,時常不加分析地批判、抵制、對抗他人的言行,還以冷嘲熱諷他人自悅,打聽、傳播、干預他人的私事、秘密自遣,甚至采取種種不道德行為進行攻擊,從而引起他人的不滿與厭惡,使交往變得困難。

7.敵意心理

表現(xiàn)為討厭他人,甚至仇視他人,不僅認為居心叵測,而且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視為爾虞我詐;另一種情況是認為別人總在尋機暗算他、陷害他,從而杜絕人際交往,甚至表現(xiàn)出攻擊。有敵意心理的大學生對他人言行敏感、多疑,自我防范意識過強,這樣自然會造成人際心理隔閡。

造成上述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要者,主要有:一是受錯誤思想觀點的影響,對人際關系缺乏正確的認識;二是個性上的缺陷,嚴重的表現(xiàn)為人格障礙;三是以往生活中遭到挫折,造成心理創(chuàng)傷;四是缺乏人際交往的經(jīng)驗,尤其是成功的經(jīng)驗。一般說來,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困難或是不適應是難免的、正常的。然而,人際關系嚴重失調或經(jīng)常失調的人,往往有可能存在著認知障礙、個或其他心理障礙。因此,對于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問題,應做具體分析。只有分析清楚,才能對癥下藥。對于經(jīng)常出現(xiàn)人際關系問題的大學生,要通過心理咨詢和治療來解決他們的問題;對于偶爾出現(xiàn)人際關系問題的學生,則主要通過心理教育咨詢和治療來解決他們的問題;對于偶爾出現(xiàn)人際關系問題的學生,則主要通過心理教育和指導來幫助他們解決。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的調適

首先要加強人際溝通,溝通是信息在發(fā)送者和接受者之間進行交換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傳達思想、觀點、態(tài)度、感情或交流情況的過程。溝通是人際交往關系建立和發(fā)展的前提。一旦溝通受阻,人際關系便會產(chǎn)生障礙,因此,加強溝通是促進人際關系改善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集體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條件。

1.工具式溝通。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傳遞信息。傳達者將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意見等告知接受者,從而影響接受者的認知、思維和態(tài)度,進而改變行為。

2.滿足需要的溝通。其目的是為了表達情感狀態(tài),解除內心的緊張,征得對方的同情、共鳴,確定與對方的人際關系等,主要在于滿足個人精神上的需求。

信息的溝通,在大學生交往中有助于增進雙方的了解,協(xié)調關系,同時個體也會因情緒得到表達與宣泄而感到心情舒暢。因此,溝通既能減少大學生之間的沖突,也有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為了加強大學生的人際溝通,我們必須要提高他們的交往意識和技能。有了良好的交往意識,才能主動與人交往,避免交往中的被動和自我封閉。培養(yǎng)交往意識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勇于交往、善于交往和正確的交往動機,其中包括了掌握交往的原則、技巧等一系列內容。為了加強大學生的人際溝通,我們也要對他們進行人際關系訓練。集體中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發(fā)揮集體功能的主要原因之一,若要改善同學間、師生間的人際關系,只有了解對方的需要和情感,才能相互關心、友好,達到有效的合作。而體諒他人、觀察他人的需要與情感的技能,是可以訓練和培養(yǎng)的,主要有感受性訓練與角色扮演兩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為了加強大學生的人際溝通,我們還要改善大學生的交往認知。即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克服認知偏見。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以及對待別人,別人也會以相應的方式對待該人。因此,要想與別人溝通,首先是改變自己,通過改變自己來改變別人。大學生應學會反省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在人格、情緒、認知上有哪些不足,并有意識、有步驟地加以改進。同時,有意識地拓寬自己的交往視野,力爭全面、客觀地認知對方,才能克服溝通障礙。

其次要加強個性修養(yǎng),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就要有良好的個性品質,因為個性缺陷往往是導致人際交往心理障礙的背景因素,甚至是本質因素。一般說來,具有豁達大度、寬宏大量、謙和熱情、正直誠實等優(yōu)良個性的人,人際關系較為融洽;而心胸狹隘、猜忌多疑、虛偽滑頭的人,就不容易搞好人際關系。因此,加強人際關系的個性修養(yǎng),對于搞好人際關系也至關重要。在學校心理教育工作中,應該使學生養(yǎng)成哪些有利于人際交往的個性品質呢?以下五種個性心理品質要加強修養(yǎng):

1. 開朗大度。古語說:“大度集群朋”。一個人若能有開朗的性格,寬宏的度量,他的身邊便會集結起大群知心朋友。開朗大度,表現(xiàn)為對人、對友能,不以自己的特殊個性或癖好律人,唯以事業(yè)上的志同道合為交友基礎。開朗大度,也表現(xiàn)為能聽得進各種不同意見,尤其能認真聽取相反的意見。開朗大度,還要能容忍朋友的過失,尤其是當朋友對自己犯有過失時,能不記前嫌,一如既往。開朗大度,更應表現(xiàn)為能虛心接受批評,發(fā)現(xiàn)自己的過失,便立即改正;和朋友發(fā)生矛盾時,能夠主動檢討自己,而不文過飾非,推諉責任。開朗大度,還表現(xiàn)在小事上不認真,不為小事斤斤計較,耿耿于懷。

2. 真誠坦蕩。真誠坦蕩,就是為人要正派,不搞歪心眼。真誠坦蕩的人,為人處事總是正大光明,坦誠相見;真誠坦蕩的人,發(fā)表意見、處理問題時,都能從公出發(fā),秉公而行,不計個人恩怨;真誠坦蕩的人,在接人待物中,既有端莊的風度,又保持人格的尊嚴。作為一種報答,“真誠坦蕩給一個人帶來許多好處:友誼、信任、欽佩和尊重,獲得了許多推心置腹、披肝瀝膽的朋友?!?/p>

3. 熱情謙讓。熱情是指掌握了整個人的身心,決定一個人的思想行動基本方向的、穩(wěn)固而深刻的感情。熱情能給人以溫暖,能促進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心靈。因此,待人熱情是溝通人們的情感,促進人際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質。謙讓是搞好人際關系應有的修養(yǎng)和準則。恩格斯曾經(jīng)說過,一個即使由兩個人組成的社會,如果每個人都不放棄一些自,又怎么可能存在呢?既然生活在社會中,就要學會適應社會,而不能要求社會來完全適應自己。因此,在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完全任意行事,都應學會謙讓,大學生更應如此。

4. 自信自愛。自信是對自身的一種具有肯定評價的態(tài)度。俗話說,自愛才有他愛,自尊才能他尊。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際交往中,自信自愛的人總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談吐從容。自信者絕非孤芳自賞、盲目清高,而是對自己的不足有所認識,樂于聽從別人勸告與幫助,勇于改正自己的錯誤。自信自愛的人總是善于抓住機會表現(xiàn)和鍛煉自己,獲取成功。但自信自愛的人從不投機取巧、阿諛奉承,靠出賣人格達到目的。

5. 委婉含蓄。生活中我們常見到一些“心直口快”的人。他們想到什么就說什么,結果往往不是造成了誤會,就是傷了和氣??梢姡瑸榱烁愫萌穗H關系,既要真誠坦蕩,還要講究方式方法。這里所謂的方式方法,就是指含蓄、委婉而言。含蓄、委婉是一種說話的藝術,它之所以受人歡迎,問題是它顧及了人們的自尊心。人皆有自尊心,我們在與人打交道時,一定要注意這一點,切不可使人尷尬、難堪而下不了臺。批評別人時要含蓄委婉,討論問題時要切忌好為人師,努力使自己與人交往的言語順耳親切、文雅得體。

第9篇: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困難范文

關鍵詞:高校;特困;人際交往能力;調查

【中圖分類號】G64

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和諧的人際關系不僅是大學生活的需要,也是大學生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必備條件。高校特困生這一特殊群體,由于其背負的巨大經(jīng)濟壓力,使其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存在更多的困難和顧慮,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他們的人際交往活動。高校并軌制度實行后,隨著學費的不斷升高,高校特困生群體規(guī)模不斷擴大。因此了解、掌握、關注高校特困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狀況,并有針對性的找到問題的原因和解決對策,真正使他們成為情智并重,身心健康的社會人,是高校學生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面臨的新課題。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受試者

選擇上海海事大學特困生100人為特困組調查對象,獲得有效問卷96份,并從三個學院隨機抽取100名非貧困生作為普通組,獲得有效問卷92份。基本情況見表1-1。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采用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家編制的《人際交往能力問卷》作為研究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工具。

1.2.2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在實驗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中,利用SPSS15.0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軟件進行處理。實驗結果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顯著性差異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P

2. 結果與分析

高校特困生中,主動交往維度得分高的人數(shù)占總人數(shù)的37.5%,超過15%的高分常模,低分百分率也低于30%的低分常模,說明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傾向于比較主動大方,容易與人建立聯(lián)系;在適當拒絕維度得分高的人數(shù)占總人數(shù)的8.33%,低分百分率基本持平,這表明他們在遇到對方的無理要求或言行傷害時,常采取忍耐讓步的做法;在自我表露維度得分高的占總人數(shù)的10.42%,得分低的占25%,這說明在受試特困生中大部分人不善于并且不會主動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內心感受與思想,彼此間的信任與親密感不足;在沖突管理維度上高分的占18.75%,低分的占4.17%,表明他們可以直面與他人的沖突,正確處理矛盾,有一定的解決技巧;在情感支持維度得分高的占14.58%,得分低的占12.50%,這說明他們注重情感支持,善于同情、回應他人的情感體驗,能夠恰當表達自己對對方的關心。

高校特困生與普通大學生比較,如表2-1,在五個維度上兩組間無顯著性差異。在主動交往維度上,特困生的得分有低于普通大學生的趨勢,表現(xiàn)在低分率較高,這說明和普通大學生相比,特困生中更多的人傾向于不愿或不敢主動與人交流,不能自然的建立新的人際關系;在適當拒絕維度上,特困生的得分也有低于普通大學生的趨勢,表現(xiàn)在高分率低,而低分率高,這說明特困生面對他人的無理要求或傷害時更習慣采用隱忍的方式對待;在自我表露維度上,特困生的得分亦有低于普通大學生的趨勢,表現(xiàn)在高分率比普通大學生低,這說明特困生中很少與他人分享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體驗;在沖突管理、情感支持兩個維度上,特困生有略高于普通大學生的趨勢,這說明特困生面對矛盾時更能夠給予理解與忍讓,更善于從情感上支持和幫助他人。

以上結果與以前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3. 建議與對策

要解決特困生的人際交往問題,提高人際交往能力,關鍵在于幫助他們樹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意識,使大學特困生能夠真正地面對自己、正視貧困,學會以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態(tài)度進行人際交往。

一方面學校要解決他們的實際經(jīng)濟困難,通過不斷完善獎、貸、助、減、補、扶“六位一體”的助學體系,拓展資助渠道。另一方面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特別是人際交往能力培養(yǎng)上給予特困生特別的關注,幫助他們度過“人際交往貧困期”:第一,在特困生入校伊始進行心理健康測試和人際交往能力測試,發(fā)現(xiàn)問題,建立特困生心理檔案,通過個別咨詢與團體咨詢的方式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第二,開設人際交往訓練課程及講座,為特困生提升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提供渠道;第三,依托大學生心理社團及心理俱樂部等學生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將特困生吸引到活動中來,使他們在活動中了解人際交往方面的知識和技巧,增加與人交流的機會;第四,注重在專業(yè)教學中滲透人際交往的思想和技巧,結合專業(yè)實習,講述一些現(xiàn)實中可能面對的交際問題,從實戰(zhàn)的角度培養(yǎng)特困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第五,加強班級、宿舍的整體建設,創(chuàng)造一個互助互諒的和諧班集體,通過師生間、同學間的團結互愛,加強與特困生的交流和溝通,讓特困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從而化解其孤獨、寂寞情緒,進一步增強自信心;最后,建立校內心理網(wǎng)絡,通過有效的信息交流,及時掌握異常人際交往狀態(tài)給特困生造成的影響,對有嚴重障礙的特困生及時給予心理疏導和危機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