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邏輯學基本規(guī)律范文

邏輯學基本規(guī)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邏輯學基本規(guī)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邏輯學基本規(guī)律

第1篇:邏輯學基本規(guī)律范文

形式邏輯不管思維內容,只管思維形式,這是學術界的一個共識。這個共識預設了一個前提:思維形式是可以脫離思維內容而獨立的外在形式。這個預設是建立在內容與形式二元對立基礎上的,并不符合事實,因而是沒有根據(jù)的。我們必須超越這種二元對立,代之以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應該肯定,一切邏輯學,包括形式邏輯在內,都是既研究思維形式同時又研究思維內容的思維科學。

思維內容與形式不可分離

思維是存在的反映。同存在一樣,思維也是一種既有內容又有形式的統(tǒng)一體。內容之所以成為內容,是因為它規(guī)定著自己的形式;形式之所以成為形式,也是因為它表現(xiàn)著自己的內容。這說明,內容與形式必然是相互滲透和轉化的,正如黑格爾所說:“內容非他,即形式之轉化為內容;形式非他,即內容之轉化為形式。”①因此,只要斷定邏輯學是研究思維形式的,就同樣斷定了它也是研究思維內容的,否則,邏輯學研究的思維形式就成為無內容的形式,因而也就失去了作為形式的意義及其存在的根據(jù)。進一步說,一門科學,如果它不具有自己特有的科學內容,它同樣失去了作為一門科學的根據(jù),邏輯學也不能例外。

可是,為什么我們又把形式邏輯稱為形式科學呢?應該指出,在特定語境下,認為邏輯學不研究思維內容,也不能說是錯的,否則,學術界為什么一直把它看作正確的觀點并長期加以堅持?其實,我們通常說的邏輯學所不研究的思維內容,是指具體科學所研究的經驗內容。按照黑格爾的說法,它是指可感知的內容。在這種意義上,不僅邏輯學,哲學也是不研究思維的經驗內容的。這就是哲學和邏輯學同具體科學的區(qū)別。黑格爾說:“進一步就內容與形式在科學范圍內的關系而論,我們首先須記住哲學與別的科學的區(qū)別。后者的有限性,即在于,在科學里,思維只是一種單純形式的活動,其內容是作為一種給予的〔材料〕從外界取來的,而且科學內容之被認識,并不是經過作為它所根據(jù)的思想從內部自動地予以規(guī)定的,因而形式與內容并不充分地互相滲透。反之,在哲學里并沒有這種分離,因此哲學可以稱為無限的認識。當然,哲學思維也常被認作是單純的形式活動,特別是邏輯,其職務顯然只在于研究思想本身,所以邏輯的無內容性可算得是一件公認的事實。如果我們所謂內容只是指可以捉摸的,感官可以感知的而言,那么我們必須立即承認一般的哲學,特別是邏輯,是沒有內容的,這就是說,沒有感官可以知覺的那種內容。”①在黑格爾那里,邏輯學就是哲學,它們都是研究思維自身的運動,它的內容不是通過感官的感知得來的,因而不具有這種可感知的經驗內容。

在這種意義上說,邏輯學是不研究思維內容的,即不研究由感官感知得來的經驗內容。但是,它所研究的思維單純形式的活動,其本身是有內容的,也屬于思維的一種內容。所以,在哲學和邏輯學中,思維的內容與形式又是統(tǒng)一的,并不存在無內容的形式,也不存在無形式的內容。科學和藝術也具有這種統(tǒng)一的普遍性:“只有內容與形式都表明為徹底統(tǒng)一的,才是真正的藝術品。”②藝術的內容與形式,屬于形象思維范疇,由美學研究。邏輯學本身是有科學思想內容的。邏輯學的發(fā)展,不只是思維形式的發(fā)展,它同樣是邏輯思想的發(fā)展。許多邏輯史的著作被稱為“邏輯思想史”,就是一個明證。這里的“邏輯思想”,作為邏輯學的內容,到底是什么,學者們可能有不同的理解,但它的存在已經表明,邏輯學發(fā)展史是思維的內容與形式統(tǒng)一的認識史。“這就不啻承認,思想不可被認作與內容不相干的抽象的空的形式,而且,在藝術里以及在一切別的領域里,內容的真理性和扎實性,主要基于內容證明其自身與形式的同一方面。”③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所研究的經驗內容,都是通過實踐活動從外部世界得來的,不可能從思維自我運動中產生。所謂思維的自我運動,即思維“單純的形式活動”。在這種意義上,思維內容與思維形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分離,“并不充分地互相滲透”。這種情況主要發(fā)生在不同思維層次之間,就是說,一個層次的思維內容與另一個層次的思維形式之間,是可以分離的。但在同一層次中,如在具體科學中,則是不可分離的。思維形式對思維內容發(fā)揮著重大的能動作用,即用自己的特有形式,如概念、命題、原理、定律等,來表達經驗內容,使這些內容得到抽象和概括,并把它們組織到自己的形式模式中去,揭示這些內容的必然聯(lián)系,并表述為科學規(guī)律。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討論思維內容和形式時,必然涉及思維和語言之間的關系。無論是思維內容,還是思維形式,都是與語言分不開的。我們經常也把語言稱為思維的形式,而這里所說的“思維”,其本身又是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說明了思維內容與形式之間關系的復雜性和多層次性。當我們說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時,這實際上是指語言是作為內容和形式統(tǒng)一體的思維的載體。如果沒有語言,一切思想的表達都是不可能的。索緒爾說:“思想離開了詞的表達,只是一團沒有定形的、模糊不清的渾然之物。”④這又產生了另一種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即思維內容與語詞形式的關系問題。在文學中,朱光潛把這種關系概括為“意”與“文”的關系。朱光潛說:“在為思想所憑借時,語文便雜在思想里,便是‘意’的一部分,是在內的,與‘意’的其余部分同時進行,所以,我們不能把語文看成在外在后的‘形式’,用來‘表現(xiàn)’在內在先的特別叫做‘內容’的思想。‘意內言外’和‘意在言先’的說法絕對不能成立。”⑤形式是表現(xiàn)內容的,只有在相應的形式中,內容才得以顯現(xiàn)。這表明,內容與形式不僅是同時成就的,而且也是相隨而變的。如果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說明了思想活動和語言活動的一致性。對于思想來說,語言是表達形式,在這種表達式中,既包括了思維的內容,同時也包括了思維的形式。所以,思維內容與思維形式統(tǒng)一于語言之中。“語言的形式就是情感和思想的形式,語言的實質也就是情感和思想的實質。情感、思想和語言是平行的,一致的。”①如果說,語言是思維的居所,那么,這就意味著語言不僅是思維內容的居所,同時也是思維形式的居所。語言是思維內容和思維形式統(tǒng)一的載體。一切科學,包括形式邏輯在內,只要運用語言來表達,它所表達的就不僅是思維形式,同時也表達了思維內容。如果邏輯學是研究思維形式的話,那么,它必定同時要研究相應的思維內容,因而也就是研究思維內容和思維形式的統(tǒng)一。#p#分頁標題#e#

語詞符號的意義

我們在研究思維時,習慣于先把思維的內容和形式分離開來,并對它們分別地加以抽象規(guī)定,說明什么是內容、什么是形式,由此認為內容和形式是事物內外的兩種規(guī)定:內容是事物內在的規(guī)定性,是各種內部要素的總和;形式是事物外部的表現(xiàn)以及這些表現(xiàn)之間的聯(lián)系或結構。這種分析,自然是必要的,作為認識的一個階段,也是合理的。但它也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即把思維形式看作與內容不相關的外在形式,從而使形式脫離了內容,成為獨立的部分,其結果必然要否定內容,否定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別林斯基說:“如果形式是內容的表現(xiàn),它必和內容緊密聯(lián)系著,你要想把它從內容中分出來,那就意味著消滅內容,反過來也一樣,你要把內容從形式中分出來,那就意味著消滅形式。”②所以,單用分析方法是不夠的,還必須同時把分析與綜合結合起來。

思維以語詞為載體。如果運用分析方法,把言語的思維分解成它的組成部分:思維和詞語,這種方法雖然也看到它們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但不再把它們看作一個整體,這就必然使言語思維的原先特性消失。維果斯基把這種分析的方法稱為“元素分析法”,并認為是不可取的方法,他指出:“把言語的思維分解成它的組成部分:思維和詞語,并且互不聯(lián)系地孤立地對它們分別進行研究,會使心理學在同樣的死胡同里曲折前進。在分析過程中,言語思維的原先特性已經消失。研究者們一無所獲,唯有發(fā)現(xiàn)兩種元素的機械的相互影響,期望以純粹的投機方式來重新構建業(yè)已消失的整體特性。”③因此,他不主張“元素分析法”,而主張“單位分析法”。這種方法就是整體分析法,分析的結果則是保留了整體的所有基本特性。

思維與語詞是不同的兩種事物,但是它們又是不可分離的。沒有語詞的思維是一片模糊,沒有詞義的言語是空洞的聲音。思維是對存在的概括反映,它的表達形式是語詞的詞音,即聽覺形象;語詞的內容就是語義,即語詞所負載的信息。所以,語詞同樣是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的統(tǒng)一,它們是無法割裂的。語義的概括同樣不能不用語詞來表達,因而語義是詞的不可分割的部分。因此,詞義既是思維又是言語。根據(jù)這種分析,維果斯基把語義看作言語思維單位。思維的“單位分析法”,就是語義分析法。他說:“在探究言語思維的本質過程中,所應遵循的方式便是語義分析(semanticanaly-sis)———研究這個單位的發(fā)展、功能和結構,它包含了思維和言語的相互關聯(lián)。”④從思維與語言的發(fā)生史來考察,思維在最初發(fā)生時,語言并沒有同步地發(fā)生。這不是說思維沒有物質載體,只是表明,思維的最初載體并不是語言,而是動作。這時,思維與動作還沒有分離,而存在于動作中。但是,思維是心理和觀念形態(tài),不具有被感知的特征,沒有物質性的載體,它既不能表達也不能實現(xiàn)。后來,產生肢體語言,使思想得以開始交流。為了適應思維發(fā)展的需要,進一步產生了有聲語言,使每一種聲音都能傳遞某種信息,而且表達某種意義。語言的產生和發(fā)展反過來進一步推動了思維的發(fā)展,要求將思維的內容保留下來。經過長期的實踐,出現(xiàn)了書寫語言,即文字。文字的產生,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對思維的進一步發(fā)展起到了關鍵作用。這時,思維找到了固定的載體,語言不僅成為思維的居所,而且也成為人類的家園。為了克服自然語言的模糊性、歧義性,在自然語言的基礎上又產生了人工語言,進一步推動了思維科學的發(fā)展和應用。這是語言在現(xiàn)展所取得的成就。

今天,我們所說的語言,應該包括自然語言和人工語言兩個部分,而且都可以稱它們?yōu)榉枺醋匀环柡腿斯し?。顯然,同語詞一樣,無論哪種符號,它們也都是有意義的,否則它就沒有任何用途了,因而也就不可能出現(xiàn)。我們使用符號的目的是表達和實現(xiàn)思想,因此符號必定包含有某種意義。可見,符號本身不僅具有意義,同時又是一種形式。符號具有怎樣的意義?必須通過解釋加以確定。根據(jù)實踐和理論研究的需要,我們可以賦予符號一定的意義。在具體科學中,這是各門科學自身的工作,邏輯學不能代替而只能完成本學科的符號解釋。只有當某個言語形式的意義在我們所掌握的科學知識范圍內,我們才能準確地確定它的意義。所以,無論是在具體科學中還是在邏輯學中,符號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一切科學規(guī)律都是憑借這種統(tǒng)一來表述的,而且也只有憑借這種統(tǒng)一才能得以表述。例如,牛頓力學中的第二運動定律,可以用符號公式表述為:f=ma。這個表達式是人工符號表達式,其中用了四個符號。只有對每一個符號都作出解釋,賦予一定的意義,才能使它表達第二運動定律的內涵,并被人們所理解。對于已學過牛頓力學的人,只要看到這個公式,就明白這個表達式的意義,因為他們已經知道了對符號所作的解釋。這里的解釋,有兩個步驟。第一,賦予符號以特定的意義:“f”是對物體的外部作用力,“m”是被作用物體的質量,“a”是被作用物體在受外部作用后所得到的加速度,“=”是等值。第二,解釋符號的關系: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量的關系的解釋,這個公式表示,f等于m與a的乘積,兩者的關系是,物體的加速度(a)與所受外力(f)成正比,與物體的質量(m)成反比;二是對質的關系的解釋,即加速度(a)與外力(f)都是矢量,具有方向性,而且加速度的方向與外力的方向相同。通過上述解釋,我們不僅知道了牛頓力學第二運動定律的形式,而且也知道了這個符號表達式的內容,從而表明了思維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這里的形式包含兩個方面:第一,每一個符號都是一種形式;第二,符號之間的相互關系,即形式結構。因此,我們在研究思維內容與思維形式的關系時,主要任務不在于分辨誰是先在的,內在的,是決定者,誰是后在的,外在的,是被決定的,而在于尋求它們之間的統(tǒng)一。這種統(tǒng)一的多樣性取決于是否存在經驗內容的滲透以及這種滲透的程度,從而使邏輯科學構成一個龐大的“家族”。

思維內容和形式在形式邏輯中的統(tǒng)一

從思維內容和形式統(tǒng)一的觀點看,形式邏輯不僅研究推理形式,同時也研究推理內容,研究思維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認識這種統(tǒng)一的具體表現(xiàn)。第一,邏輯符號的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F(xiàn)代形式邏輯,又稱符號邏輯。它的一切符號,只有通過解釋,才具有特定的意義。這種意義,就是作為思維形式的符號所具有的思維內容。在形式邏輯中,不僅邏輯形式都是由符號構成的,而且邏輯內容也是用符號和符號組合來表達的。在符號邏輯中有許多作為邏輯常項的符號,對這些符號只有作出明確的解釋,才能賦予它們意義。這種意義,就是被解釋的符號所具有的邏輯內容。例如,對符號“?”的解釋是“否定”,對符號“∧”的解釋是“合取”,對符號“∨”的解釋是“析取”,對符號“→”的解釋是“蘊涵”,對符號“≡”的解釋是“等值”,等等。這些意義,都賦予了邏輯形式特定的思維內容。不同的邏輯系統(tǒng),有不同的符號。由于給予不同的解釋,它們就具有各不相同的邏輯內容,從而形成思維內容和形式的不同統(tǒng)一。例如,在模態(tài)邏輯中,把符號“”解釋為“必然”,把符號“”解釋為“可能”;在時態(tài)邏輯中,把符號“P”解釋為“過去”,把符號“T”解釋為“現(xiàn)在”,把符號“F”解釋為“將來”;在道義邏輯中,把符號“O”解釋為“義務”,把符號“P”解釋為“允許”,把符號“F”解釋為“禁止”,等等。在這些不同邏輯系統(tǒng)中,有的符號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即便是相同的符號形式,由于給予不同的意義,它們也就成為具有不同的內容的符號。例如,“P”這個符號,在直言命題中,它代表詞項;在命題邏輯中,它是肢命題;在時態(tài)邏輯中,它被解釋為“過去”;在道義邏輯中,被解釋為“允許”。顯然,這些符號的選擇,完全是自由的,也完全是任意的,我們可以選擇這些符號,也可以選擇另一些符號。但無論選擇什么符號,對它的解釋,則是有確定內涵的,絕不能是完全任意的。而且,這些符號只有在特定的關系和形式系統(tǒng)中,才具有它的確定意義;在不同的關系和形式系統(tǒng)中,它們的意義也是不同的。這些都說明,符號形式和符號形式的意義,反映了在形式邏輯學中形式與內容在特定條件下的統(tǒng)一。#p#分頁標題#e#

第二,邏輯基本規(guī)律的內容與形式的統(tǒng)一。邏輯基本規(guī)律是獲得“邏輯的真”的規(guī)律,它們決定了形式邏輯必須研究命題真假關系的思維內容。形式邏輯教科書主要討論形式邏輯的三大基本規(guī)律,即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這些規(guī)律都可以由符號構成的公式來表述。同一律表述為:A≡A;矛盾律表述為:﹁(A∧﹁A);排中律表述為:A∨﹁A。對這些公式意義的解釋,就是這些規(guī)律的內容。例如,亞里士多德對矛盾律的解釋是:“一切意見中最為確實的是,矛盾的陳述不能同時為真。”①邏輯基本規(guī)律同存在、認識、心理和意義等是密切關聯(lián)的。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主要研究了矛盾律和排中律,對同一律也有所涉及;在邏輯規(guī)律的討論中,涉及的不只是邏輯方面,而且還比較多地涉及本體論、認識論、心理學和語義方面的內容。這說明,邏輯規(guī)律是存在規(guī)律的反映。矛盾律為什么在我們的思維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只能由存在規(guī)律來解釋。格•克勞斯說:“我們不能把思維作為本原的東西,用思維來解釋這一點。我們不能說:‘我們的思維當它邏輯上不矛盾時便正確’,而回答只能有一個:因為它合乎邏輯。不矛盾律的特殊作用取決于它是從本體論的規(guī)律即從本原的基礎引申出來的,也就是說,它是存在規(guī)律的反映。”②可見,邏輯規(guī)律的基礎是存在規(guī)律,徹底割斷本體論與邏輯學的聯(lián)系是不可能的,這是決定邏輯規(guī)律具有思維內容的重要根由。因此,在形式邏輯中,邏輯規(guī)律不只是形式方面,也不只是內容方面,而是內容與形式兩個方面的統(tǒng)一。

第三,推理規(guī)則的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構成形式邏輯基礎的是推理規(guī)則,它是邏輯基本規(guī)律在推理過程中的具體化。涅爾在《邏輯學的發(fā)展》中說:“邏輯是研究有效推理規(guī)則的。”③這就明確地表述了真與假的內容與符號的形式之間的統(tǒng)一。涅爾所說的邏輯,自然是指形式邏輯。他在這個說明中,特別強調的是形式邏輯推理的有效性以及保證推理有效性的規(guī)則,由此實現(xiàn)從真前提中有效地推出真結論。因為,邏輯規(guī)律與存在規(guī)律不同,存在規(guī)律的表述是有經驗內容的,邏輯規(guī)律是沒有經驗內容的,它只是符號系統(tǒng)的規(guī)則,與現(xiàn)實世界中的因果關系不直接相關,只是反映命題之間的真假關系。所以,“在邏輯上具有巨大意義的規(guī)律,是表示一些判斷的真(假)同另一些判斷的真(假)之間的依賴關系的規(guī)律。這些規(guī)律決定著推理有合乎邏輯的正確形式”④。命題的真假,并不是思維的形式,而是思維的內容,但又只有在形式關系中,根據(jù)一定的規(guī)則,才能斷定命題的真假。這表明,“真”與“假”不是事實關系中的真與假,而是形式關系中的真與假,即如何以形式之間的正確聯(lián)系來達到這個“真”,這便成為形式關系中的內容。進一步說,所謂“有效性”或“無效性”,就是一種思維內容。有效性是真的,無效性是假的。由于推理形式本身包含了“有效規(guī)則”,因而它是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形式邏輯的核心,就是邏輯后承,或有效后承。所以,簡要地說,形式邏輯只是研究有效推理的規(guī)則,只有遵守這種邏輯規(guī)則,才能使推理形式有效。有效的推理,其結論必定是真的;無效的推理,其結論必定是假的。“必然性”,“必然地推出”,是指內容方面的問題;如何通過形式之間的關系來實現(xiàn)這種“必然性”和“必然地推出”,關鍵在于形式的保證,是形式方面的問題。這同樣表明,在任何形式中,都包含著與思維形式相適應的內容。

第四,內涵和外延都是思維內容。邏輯內容不僅包括作為符號內涵的質,而且也包括符號外延的量。在關于概念的討論中,邏輯教科書都把內涵與外延看作概念的兩個邏輯特征。不只是概念,語句也同樣具有這兩個邏輯特征。形式邏輯通常都不研究概念的內涵,而只研究概念的外延關系,因而我們都稱形式邏輯為外延邏輯。正是這個原因,不少人把現(xiàn)代的哲學邏輯稱為非形式邏輯或內涵邏輯,因為它引進了一些哲學范疇作為邏輯常項,如“必然”與“可能”,“過去”、“現(xiàn)在”與“將來”等。上面所說的對符號的解釋,首先得到明確的是符號的內涵,即意義,然后即可確定它們的外延關系。例如,在模態(tài)邏輯中,符號“”和“”之間的關系,由于賦予了“必然”和“可能”的意義,同時也就規(guī)定了它們的外延關系。在模態(tài)對當方陣中的矛盾關系、差等關系和反對關系,同形式邏輯中的對當方陣一樣,都是用外延關系來確定的。外延關系是由內涵決定的。如果說形式邏輯是外延邏輯,那么,模態(tài)邏輯也應該是外延邏輯。不同的是,模態(tài)邏輯引進了必然(“”)和可能(“”)等不同的邏輯常項,表明它具有不同的內容。但要進行邏輯運算,都必須依賴于外延關系。內涵是思維的內容,這是沒有異議的。問題是,外延也是思維內容嗎?形式邏輯對全稱量詞(?x)和存在量詞(?x)的賦值,已經對這個問題作了肯定回答。因為這些賦值都屬于量的方面,而且成為這些符號的意義。所以,外延的量同樣是一種意義,屬于思維內容。內涵與外延的關系,不屬于內容與形式的關系,而是質與量的關系。任何事物都具有質和量的規(guī)定性,對這兩種規(guī)定性的反映,使概念、詞項、句子等都具有內涵與外延的屬性??柤{普認為,一個謂詞包括作為“類”和作為“性質”兩個方面的特性,如,“人”既是作為包含許多個別人為元素的類的“人”,又是作為具有同樣人性的性質的“人”。于是,謂詞“P”的外延是相應的類,而其內涵則是相應的性質。

關于語句,當它具有真值時,便是一個命題。因此,語句的內涵是命題,它的外延則是它的真值。關于某一個體詞,它的內涵是它所表達的個體的概念,它的外延是它所指稱的個體。所以,外延是由內涵決定的,因而內涵與外延是不能各自獨立存在的,是不能分離的。詹斯奧爾伍德指出:內涵是“連接語言和這個世界的黏合物。一個內涵就是使一個語言表達式和它的外延產生聯(lián)系的某種東西。它決定一個語言表達式的外延”①。在一切邏輯科學中,內涵與外延都是統(tǒng)一的,形式邏輯也不能例外。由于外延是由內涵決定的,因而外延的存在必須以確定的內涵為前提,所以它不屬于邏輯形式,而屬于邏輯內容。作為邏輯內容的內涵和外延,其中雖然也有對經驗內容的進一步抽象,但不都是經驗內容。事物的質和量,是現(xiàn)實世界中的形式和關系,它反映到邏輯科學中,表現(xiàn)為內涵和外延,這只是說明邏輯內容和邏輯形式的外表來源。“但是,為了對這些形式和關系能夠從它們的純粹狀態(tài)來進行研究,必須使它們完全脫離自己的內容,把內容作為無關重要的東西放在一邊”①。這樣,我們就得到了沒有經驗內容的邏輯內容。內涵和外延,就是事物的質和量這些經驗內容的抽象,說的都是邏輯學的思維內容。上述分析表明,形式邏輯不僅研究推理形式,而且也同時研究推理內容。所以,認為形式邏輯只管思維形式而不管思維內容的觀點,是不能成立的。#p#分頁標題#e#

邏輯學研究的意義邏輯轉向

在宏觀上,意義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經驗內容的意義,另一類是非經驗內容的意義。具體科學中的意義屬于前者,邏輯學中的意義屬于后者。萊布尼茨早就提出了理性真理和事實真理的區(qū)分,他說:“有兩種真理:推理的真理和事實的真理。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它的否定是不可能的;事實的真理是偶然的,它的否定是可能的。”②形式邏輯所追求的是推理的真理,屬于非經驗內容的意義;具體科學所追求的是事實的真理,屬于經驗內容的意義。因此,推理的真理只是形式的真,只管形式的正確性,不管內容的真實性。其中的邏輯必然性,也只是形式必然性或抽象必然性,雖然它也是事實真理的必要條件,但并不是充分條件。要使抽象必然性向具體必然性過渡,實現(xiàn)邏輯的真理與事實的真理的統(tǒng)一,必須建構經驗內容進入邏輯思維的通道。但形式邏輯系統(tǒng)的封閉性已經斷絕了這種通道,也就已經無緣實現(xiàn)這種結合了。

一旦邏輯學向經驗內容開放,它便離開了單純的形式研究而進入邏輯應用的具體科學領域。這時,推理的有效性不僅依賴于形式的正確性,而且必須依賴于經驗內容的真實性。斯蒂芬•里德指出:“經典邏輯堅持所有邏輯推論都是形式問題,就不能把其正確性依賴非邏輯詞項之間的關系的推理作為有效推理。給定一個圓的對象,可以推出它不是方的;但這個推理根據(jù)形式不是有效的,如果根據(jù)內容,即根據(jù)‘是圓的’的含義,那么它是有效的。我們可以稱這樣的推理為實質有效推理,即根據(jù)內容而不是形式為有效的推理。”③實質有效推理所得到的結論是事實的真理。在這里,需要輸入經驗內容的意義。從單純形式的立場看,知道了“若是圓的”,并不能知道它“不是方的”,而只能是:知道了“若是圓的”,就知道“不是非圓的”,即“若是p”,就“不是?p”。斯蒂芬•里德的分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啟示:實質有效推理使邏輯學研究走向意義邏輯,是使理性真理向事實真理轉化,實現(xiàn)兩種真理的統(tǒng)一的途徑。波普爾在研究社會科學的邏輯時,提出了27個命題。其中的第一個命題是:我們擁有大量的知識;第二個命題是:我們的無知是無限的、令人清醒的。關于這兩個命題,波普爾指出:“當然,我的關于知識與無知的兩個命題只是看上去好像彼此矛盾。這種表面的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這樣一個事實,在這兩個命題中各在頗不相同的意義上使用了‘知識’這個詞。然而這兩種意義都是重要的。”④要說明這兩個命題的不矛盾性,同樣需要經驗內容的引入。

為什么從形式上看,這兩個命題是自相矛盾的?因為這里的形式是指把“知識”這個語詞作為“概念”,即作為一種符號來使用,作為同一個概念的符號只能給予同一種意義,但兩個命題給出了兩種相反的意義。如果合取這兩個命題,那么,就要產生邏輯矛盾,這種邏輯矛盾表達式是:“A∧?A”。但由于輸入了經驗內容的意義,這兩個命題中的“知識”一詞具有了不同的意義:第一個命題中的“知識”是關于“已知”的知識,第二個命題中的“知識”是關于“未知”的知識。由于對“知識”一詞作不同的解釋,賦予不同的意義,因而成為兩個不同的概念,不構成邏輯矛盾表達式。這說明,第一,在應用形式邏輯于知識內容的研究時,必須對思維形式賦予具有經驗內容的意義;第二,在形式邏輯立場上認為存在邏輯矛盾的地方,往往產生了內容與形式的非對應性的錯位,只有根據(jù)經驗內容對符號的意義作出不同解釋,才能消除這種邏輯矛盾。

第2篇:邏輯學基本規(guī)律范文

摘要:邏輯學是研究推理的一門學問,而推理是由概念、命題組成的,不懂得命題就不懂得推理。普通邏輯學在研究命題時,主要是從二值邏輯的角度研究命題邏輯形式的邏輯值與命題形式之間的真假關系。本文著重從認識論的角度闡述邏輯真理的內涵,同時詳細論述邏輯真理與事實真理的區(qū)別。為了探求真理必須保證思維的邏輯性。

邏輯學離不開“真”這個概念。一般來說人們是從下述意義上使用“真”這個概念的:

(一)前提或者命題真。這種真是指命題的思想內容是真的。任何一個命題的內容不是真的就是假的,在這里真或假不是用以描述事物狀態(tài)的,而是評價命題或陳述的內容的。它的核心是針對其所表達的知識或信念的,例如:“臺灣不是一個國家?!边@個命題的內容是符合客觀事實的,所以是個真命題。

(二)推理真。這是指推理中前提真和結論真之間的關系。演繹推理前提真結論必然真,歸納推理和類比推理前提真而結論是或然性真。因此推理真就是推理中的結論相對于前提是必然的真或者是或然的真。這里“真”指的是否再現(xiàn)邏輯推斷關系而不是對命題內容的評價。

(三)指派真和賦值真。在邏輯學中(特別是在現(xiàn)代邏輯中)把命題形式當作真值形式,而且只從真假的角度研究每一種命題形式的邏輯特征,真和假是命題的唯一屬性。邏輯真在這里指這些真值形式和其中的變項與公式的真假,這時的真假和具體命題內容的真假無關,而只是一種假定的真假和根據(jù)這種假定而推論出的真假。

(四)形式真。這是指永真式(重言式)或普遍有效式的真。邏輯學中有一類公式,對其中的變項可以代以任何命題、謂詞、個體詞總能得到真命題。這類公式的真是一種邏輯關系的真,例如:P或者非P中不管變項P賦真值或是假值,這個公式都是真的。

(五)系統(tǒng)真?,F(xiàn)代邏輯建立了形式系統(tǒng),如果它的定理都是形式真,即都是永真公式或是普遍有效式,那么整個系統(tǒng)便是可靠的和一致的,這種可靠性和一致性就是一種系統(tǒng)的真。

在以上這五種“真”的情況下,邏輯學不考慮第一種意義的“真”,而只關注后四種“真”。后四種“真”在邏輯學中有各種表現(xiàn),在其他科學中也有這些意義上的真的表現(xiàn),就被稱為邏輯真理。

所謂邏輯真理是一種特殊的真理,是一種因邏輯關系或邏輯原因而成為真的一種真理。邏輯真理不能憑經驗而得知其為真,它需要我們借助邏輯分析、語義分析、關系分析確定它們是真的。它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真理是有區(qū)別的。

恩格斯認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思維與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另一方面是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也就是我們的思維能否認識現(xiàn)實或者正確地反映現(xiàn)實世界的問題。從邏輯哲學的角度來看,其重大的基本問題就是邏輯與客觀現(xiàn)實的關系問題,任何邏輯學家都要回答:邏輯真理是否與客觀現(xiàn)實一致?邏輯真理與事實真理之間又有什么關系?

關于這個理論問題,亞里士多德在其所著《形而上學》一書中明確提出并詳細論述了邏輯基本規(guī)律(矛盾律與排中律)。在談到矛盾律時認為,事物不能同時存在又不存在。矛盾律首先是存在的規(guī)律。它之所以能夠成為邏輯思維的基本規(guī)律,是因為它符合“事理”。亞里士多德肯定了邏輯規(guī)律與存在規(guī)律的一致性,其根據(jù)就是真理符合現(xiàn)實的理論,即所謂真理符合論。它在解釋真與假這對概念時說,凡以不是為是、是為不是者,這就是假的;凡以實為實、以假為假者這就是真的。按照真理符合論,一切真理必需與現(xiàn)實一致,邏輯真理也不能例外??梢妬喞锸慷嗟碌恼胬碛^,是唯物主義的一元論,這個真理論肯定了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但是亞里士多德只強調邏輯真理與存在規(guī)律的一致性,卻忽視了邏輯真理的特殊性。

萊布尼茲是現(xiàn)代邏輯的創(chuàng)始人。他第一個提出了用數(shù)學方法研究邏輯學中的推理問題,對亞里士多德的真理一元論提出了挑戰(zhàn)。他認為有兩種真理:即推理的真理和事實的真理。推理的真理是必然的,事實的真理是偶然的。推理的真理不像事實真理那樣依賴于經驗,它們的證明只能來自所謂的天賦的內在原則。因此萊布尼茲的這種觀點,就成為真理二元論和邏輯真理先驗論的一個起源。

基于萊布尼茲的推理真理和事實真理的對立,在康德的哲學中就演變?yōu)榉治雠袛嗪途C合判斷的分歧??档抡J為一切來源于經驗的判斷都是綜合判斷;分析判斷是絕對獨立于一切經驗的知識,即先天知識。例如:“白人是人”就是分析判斷,在康德看來表示邏輯規(guī)律的判斷就屬于分析判斷。

數(shù)理邏輯問世之后,邏輯哲學領域中出現(xiàn)了維特根斯坦學派,即以維也納小組為核心的邏輯實證主義者。他們的一個共同的工作就是利用數(shù)理邏輯的成果,發(fā)展從萊布尼茲到康德的真理二元論和邏輯真理的先驗論,使之獲得科學化的外觀和現(xiàn)代化的形式。維特根斯坦把邏輯真理稱為重言式。他認為重言式的命題是無條件的真,由此他斷言,重言式既不能為經驗所證實,同樣的也不能為經驗所否定,也就是說與現(xiàn)實沒有任何描述關系。邏輯實證主義者進一步把康德關于分析判斷和綜合判斷的區(qū)分推向極端。在他們看來,凡是先天的都是分析的;反之,凡分析的都是先天的。邏輯實證主義者確立了一個基本的哲學信條:分析真理與綜合真理有根本的區(qū)別。這個學派的主要代表卡爾納普認為,哲學家們常常區(qū)分兩類真理,某些陳述的真理是邏輯的、必然的、根據(jù)意義而定的,另一些陳述的真理是經驗的、偶然的、取決于世界上的事實的。前一類推理就是所謂的分析推理,后一類推理就是所謂的綜合推理。邏輯真理被看作是分析真理的一個特殊的真子集。

1933年塔爾斯基以形式化的方法給出了真理的語義學概念,他用非形式化方法對其語義學的成果作出概述。他認為邏輯真理同其他真理一樣,必需與客觀現(xiàn)實相符合或者相一致,在形式語言中,一個語句是不是邏輯真理,取決于它是不是在每一種解釋下都成為真語句;同時一個語句在某一解釋下是否為真,取決于它在這一解釋下,是否與它所“談論的對象”相一致。可見邏輯真理的概念直接依賴于形式語言中的語句,與它們所描述的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符合關系,這說明它的邏輯真理或者分析真理并非先驗的真或者先天的真,它們?yōu)檎嫱瑯邮且驗樗鼈兣c現(xiàn)實相符合。塔爾斯基重新建立了真理符合論,表明一切真理包括事實真理和邏輯真理,它們的共同特征就是必需與客觀現(xiàn)實相符合。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提出的真理符合論,肯定了邏輯真理與存在規(guī)律的一致性,但是忽視了它們之間的差別。萊布尼茲、康德、維特根斯坦和邏輯實證主義者認為,邏輯真理和現(xiàn)實絕對無關,與事實真理根本不同。塔爾斯基主張真理必需以亞里士多德的真理符合論為基礎,而且只能以形式語言來構造,這種觀點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3篇:邏輯學基本規(guī)律范文

1.邏輯的涵義

1.1 認識:思維的載體

人的認識活動可以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感性認識是人們在實踐活動中通過感覺器官接觸外界事物而獲得的關于事物表面的和外部聯(lián)系的認識。隨著實踐活動的繼續(xù)和深入,人們會對感性材料通過大腦反復的加工制作,最本文由收集整理后達到對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性的認識,這就是理性認識。而思維就是人們對感性材料加工制作的過程,即形成概念、作出判斷和進行推理的過程。

1.2 思維:抽象客觀的規(guī)律

從唯物主義的角度來說,一切客觀的事物及其運動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思維作為一種客觀現(xiàn)象,自然也有規(guī)律。我國著名學者錢學森在1980年發(fā)表的《自然辯證法、思維科學和人的潛力》一文中對思維做了如下的劃分:抽象思維(也稱之為邏輯思維)、形象思維(或稱之為直感思維)和靈感思維(亦稱之為頓悟思維)。

后來在1993年8月8號錢學森與夏軍教授在書信往來中提到除了上述三種思維之外的另一種:夢。夢境屬于心理學而不是邏輯學的研究領域。但是作為思維形式的完整形式,我個人認為應該劃分為四種。只不過和該課程有關系的只有三種而已。

1.3 邏輯:研究思維的工具

上述提到思維是有規(guī)律的。而邏輯就是旨在研究關于思維形態(tài)的結構和規(guī)律。主要研究思維的邏輯形式、思維的基本規(guī)律和思維的簡單邏輯方法。

任何一門學科都會有各自的語言,如同代碼之于計算機;圖形之于幾何學,邏輯學作為一門學科,也有能反映其特色的語言。邏輯學的語言就是論證。包括命題、斷言等以及如何辨別其真?zhèn)蔚葍热荨?/p>

2.邏輯學中“命題”的思想

命題從范圍上來講主要分為全稱命題和特稱命題。全稱相當于整體,或者說是宏觀角度。特稱就相當與部分或者說是微觀角度。這樣的話,分析問題就會有兩條思路:一是從全稱到特稱,即從整體到部分、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它注重的是微觀、局部與細節(jié);另一種就是從特稱到全稱,即從部分到整體、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他注重的是宏觀、整體與系統(tǒng)。

但是有一個問題必須注意到:注重細節(jié)與微觀會將客觀事物的局部理解的更為深刻,但是反過來,局部的深刻理解不代表整體的明確把握。對部分有效的結論,不能說對整體也是有效的。

3.邏輯命題思想在技術經濟學科研究方法的指導

3.1 還原論: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

3.1.1 還原論的原理

對于自然科學,100多年來,笛卡爾、伽利略、牛頓和萊布尼茨所創(chuàng)立的近代科學研究方法和觀念——還原論在自然科學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還原論簡單地說就是從整體向下分解,研究的越來越細。因此還原論相當于是全稱到特稱的過程。按照這個方法,生物學對生命的研究到達了基因層次,物理學對物質結構的研究已經到達了夸克的層次。也就是說,還原論方法由整體往下分解成部分并且研究部分,如果部分還研究不清楚就繼續(xù)分解,直到研究清楚為止。

這種從全稱到特稱,從整體到部分、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注重了微觀、局部與細節(jié),極大地促進了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新的學科、新的領域不斷出現(xiàn)。人們一直認為這就是認識客觀世界最有效的途徑。

3.1.2 還原論的局限性

直到一位科學家的出現(xiàn)逐漸開始打破數(shù)百年來傳統(tǒng)的認識客觀世界的這種觀點。(當然,“打破”并不意味著“全盤否定”)

分子生物學家彼塔朗菲指出當生物學的研究已經發(fā)展到分子生物學的時候,對生物在分子層次的了解越多,對生物整體反而認識得越模糊。

所以,現(xiàn)實的情況卻是:就算研究透了基因也不等于就明白了整個生命的一切,即使認識了基本粒子也不能保證完全可以解釋大物質構造。不能否認還原論使得自然科學的研究得以深入到人類曾經無法想象到的程度,這是它的優(yōu)勢方面。但是,這種方法由下往上是回不去的。還原論并不能回答高層次和整體性的問題。

因為注重細節(jié)與微觀會將客觀事物的局部理解的更為深刻,但是反過來,局部的深刻理解不代表整體的明確把握。對部分有效的結論,不能說對整體也是有效的。

3.2 系統(tǒng)論:綜合學科的研究方法

3.2.1 綜合學科的特點

如今現(xiàn)代科學技術已經學科林立,(在還原論的指導下)雖然分工越來越細,新領域不斷產生;但是另一方面是不同的學科和領域之間相互交叉結合,向綜合性整體化的方向發(fā)展。技術經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一門學科。它是工程技術、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結合,所以也有很多人稱之為“工程師的經濟學”。

這種綜合性、交叉性學科常常具有系統(tǒng)性與整體性。它是從事物的整體與部分、全局與局部的角度來研究客觀世界的??陀^世界包括自然、社會和人自身,能反映事物這個特征最基本的重要概念就是系統(tǒng)。因此,對于技術經濟與管理這樣的學科,僅僅采用由上而下的還原論方法去研究局部與細節(jié)是遠不能達到這門學科的要求,與此同時,必須還要以由下而上的整體與系統(tǒng)的方法來研究它。將其定義為系統(tǒng)論方法。

3.2.2 系統(tǒng)論在綜合學科總的應用

在本文的開篇,提到了對思維的界定: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和靈感思維。人腦思維一種是邏輯思維,它是定量、微觀處理信息的方法;形象思維是定性、宏觀處理信息的方法,而人的創(chuàng)造性主要來自創(chuàng)造思維,創(chuàng)造思維可以說是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的結合,也就是定性與定量的結合、宏觀與微觀的結合,這是人腦創(chuàng)造性的源泉。

系統(tǒng)論方法既包括了從整體到部分由上而下的研究方式,滿足了技術經濟與自然科學相聯(lián)系的需要,又以從部分到整體由下而上的研究思路滿足了它作為交叉學科的要求。在效果上可以形象的概括為:還原論方法是要做到1+1小于等于2,系統(tǒng)論的方法是要實現(xiàn)1+1大于等于2。

第4篇:邏輯學基本規(guī)律范文

 

一、邏輯學的學習意義

 

邏輯學是一門工具性學科,也是支撐人類思維大廈的基礎性學科,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七門基礎學科之一,是哲學、法學、中文、教育學等學科專業(yè)的重要基礎課程。邏輯學是大學教育中培養(yǎng)求真精神與創(chuàng)新水平的重要手段,大學教育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和語言表達等能力,而這些都是以邏輯思維素質為基礎的。[1]“通過學習邏輯,掌握一些專門的技術和方法,不僅使我們能夠應用這些技術和方法解決一些具體的問題,而且能培養(yǎng)一種邏輯的眼界和意識,使這種邏輯的眼界和意識成為我們知識結構中的構成要素,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潛移默化地起作用?!盵2]

 

學習邏輯學的根本意義在于訓練和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促進智力的發(fā)展,提高邏輯修養(yǎng),為進一步學習和理解其他學科知識提供必要的思維技巧,為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提供必要的實用的邏輯分析工具?,F(xiàn)在社會上的各種選拔性考試,如工商管理碩士考試、國家公務員考試,等等。其中邏輯測試是必考內容,且比重在不斷加大,考試內容涉及自然科學、人文和社會科學等,測試考生運用給出的信息和已經掌握的綜合知識進行推理、論證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擺脫煩瑣細節(jié)和冗長文字的干擾,理清思路,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沒有相應的邏輯基礎知識,就大大增加了考生盡快擺脫干擾,找出答案的難度。

 

二、學習邏輯學過程中的問題

 

邏輯學以思維的邏輯形式及其基本規(guī)律和一些簡單的邏輯方法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它以其所特有的具有特定含義的一整套邏輯術語來闡述自己的研究對象,從而構成了一個特定的科學領域。高校邏輯學教材內容多關注邏輯知識的抽象性,教學內容偏重于邏輯知識的系統(tǒng)性,在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知識的完整性,這些因素都導致學生學習時感到枯燥、難懂,對邏輯學的學習興趣度降低,相當多的學生對教學內容不感興趣,甚至有畏難情緒;學生運用邏輯學理論知識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更是低下,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能夠較好地解決問題,一旦離開了老師的引導,讓他們獨立解決問題時,他們就感覺無從下手。

 

面對這種狀況,教師在講授邏輯學過程中,要采用靈活多樣、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三、培養(yǎng)大學生學習邏輯學興趣的途徑

 

1.邏輯故事解讀法

 

許多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科學發(fā)明、奇人逸事中都包含著趣味盎然的邏輯故事,它們有生動的情節(jié)、豐富的情感,在故事中講知識,能很快地吸引學生進入教學情境。例如,據(jù)《世說新語》記載,孔融到李膺家做客,客人們都贊他聰明,后來又來了一個叫陳韙的客人,他則不以為然,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反唇相譏:“想君小時,必當了了?!迸藐愴t十分尷尬。他為什么尷尬呢?因為孔融巧妙地利用陳韙的話作為前提,加上自己的話,構成了一個推理:如果小時候聰明,那么長大了就不怎么樣;我猜想您小時候很聰明,所以,您現(xiàn)在不怎么樣。這是一個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面對這個推理,陳韙當然十分尷尬,因為這個結論是從他自己的話中合乎邏輯地得出的。通過對這個故事的講解,學生了解了什么是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基礎理論知識與邏輯故事結合起來講授,能夠使學生較好地掌握推理知識,培養(yǎng)學習興趣。

 

如果不注意用生動的實例教學,而是單純地從符號到符號、從公式到公式地進行推導,就會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要將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教師要在課前精心挑選適合的邏輯故事,邏輯故事與講授的內容具有相關性,不能為追求趣味性而忽視知識性。另外,還要對講授內容和學生的心理傾向認真分析,如內容如何切入,如何激發(fā)學生興趣,需要補充哪些內容,使用怎樣的程序進行教學,等等,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才能使教學變得豐富多彩。

 

2.案例分析法

 

通過對典型事例的精辟分析,引導學生應用邏輯原理、規(guī)則來分析和解決具體的邏輯問題,使學生對邏輯知識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直接感受,避免空洞說教和乏味推理,提高其運用邏輯知識的能力。它是將案例應用于教學,通過教師講授、組織學生分析、教師歸納總結等過程來實現(xiàn)教學目的的方法。這種方法相對于課堂灌輸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能增強教學的趣味性,鞏固學生所學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能夠調動學生的聽課興趣,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變被動聽講為主動參與,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教學過程中,應聯(lián)系社會實際,搜集、整理邏輯思維典型案例或者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通過案例分析,使學生舉一反三,深化對邏輯知識的領悟。案例分析融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于一體,能夠有效增強邏輯學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述直接推理中的變形推理時,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理解變形推理的方法、規(guī)則和公式,可以舉人們熟知的事例加以分析:某主人非常好客。有一次他請四位朋友到府上小宴??斐燥埖臅r候,只來了三位,還有一位沒到。這位主人非常著急,便自言自語地說:“該來的還沒有來?!辈幌肫渲幸晃豢腿寺犃舜嗽?,扭頭便走;這位主人看見走了一位客人,便說:“不該走的走了。“另一位客人聽了此話便起身告辭;該主人更加著急,連忙說:”我不是說他們兩位。”最后一位客人本想留下來陪陪主人,聽了此話,也抽身就走。為什么會出現(xiàn)上述情況呢?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結合變形推理的知識對之加以分析。

 

再如:一家珠寶店被盜,經查可以肯定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所為。審訊中,他們四人各自說出一句話:甲說:我不是罪犯。乙說:丁是罪犯。丙說:乙是罪犯。丁說:我不是罪犯。經調查證實,四人中只有一個人說的是真話。[3]

 

看完這個例子后,讓學生分析誰是罪犯?學生一般會經過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鐘的思考后,給出正確的答案,但學習邏輯后能夠在一分鐘之內給出正確的答案。學生就會很驚訝,同時,也激起學習邏輯學的興趣。

 

3.現(xiàn)實熱點透視法

 

與時俱進是大學生的特點和優(yōu)勢所在,關心國家、關注社會成為大學生良好的風尚?!斑壿嬇c生活密切相關,邏輯教學不應僅僅停留在書本上,要順應學生的興趣點,因勢利導。一個人如果缺乏對于生活的熱愛與了解,缺乏必需的各種社會生活知識,在現(xiàn)實提出的邏輯問題面前,往往難于應對?!盵4]所以,教師必須注重對學生進行關注現(xiàn)實,注重邏輯知識應用的引導。教師應及時借助熱點問題,引發(fā)一些邏輯話題,開展由學生來完成課堂辯論、專題講座、邏輯小論文寫作及講評,使看似難懂、枯燥的邏輯學變得充滿生機與活力。

 

比如在2008年的“周正龍假虎照案”和“許霆惡意取款案”兩案中的定罪與量刑中,周正龍是犯了詐騙罪還是僅有過錯?許霆是應判無期還是判幾年?種種問題的爭議,雖是現(xiàn)實法律問題,但同樣反映了概念、判斷和推理等相關的邏輯問題。再如,汶川地震中不同的人面對生與死、救他人與救家人、保全身軀完整與保全性命的一系列二難推理問題。這些熱點問題,運用得好,就會成為現(xiàn)實熱點的典型素材。

 

4.對比教學法

 

“把兩個或者兩類事物進行比較,確定它們之間的異同,對事物進行界定和區(qū)分,以便全面、準確地認識事物本質和特征”。[5]在邏輯教學中,可以從兩個角度進行對比教學。

 

首先是把邏輯學與漢語語言的有關知識聯(lián)系起來進行對比。邏輯與語言的關系密切,思維的邏輯形式和語言形式也是密切相連的。概念、判斷和推理的存在與表達,需借助于語詞和語句來完成,離開語詞和語句,概念、判斷和推理就無法存在。所以在講授過程中,將邏輯知識同比較熟悉的漢語語言知識結合,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識。例如推理是由語句或者句群表達的,漢語中一般用“因為”、“所以”、“因此”等關聯(lián)詞來表達前提和結論之間的關系。通過這種對比,學生在熟悉的環(huán)境中能夠迅速理解邏輯知識,從而消除畏難情緒,培養(yǎng)興趣,增強學習邏輯學的信心。

 

其次是就邏輯知識本身而言,對于容易混淆的問題都可以采用對比教學法。比如在學習邏輯規(guī)律時,學生容易將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混淆,教師就可以運用對比教學法進行講授。除此之外,集合概念與非集合概念、反對關系與矛盾關系、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反證法與歸謬法等都可以運用這種方法講授。

 

5.辯論教學法

 

邏輯學是一門理論性學科,同時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需要學生不斷進行邏輯實踐才能提高。為了避免學生對這門課只學不練,需要在學習一段時間以后組織專門的討論課,給出一個實際案例,讓學生組織正反雙方進行辯論,給出各自的觀點和理由。辯論中教師不告訴學生現(xiàn)成的結論、定理和正確的證明,也不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只是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理解,自己去發(fā)現(xiàn)其中的規(guī)律和方法,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并且只有運用智慧,積極展開思維活動,才能最終解決問題。所以這個過程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同時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和團隊之間的協(xié)作精神,對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很有幫助。

 

6.教學空間擴展法

 

邏輯學教學不應該局限在課堂和教室,還可以采用在課堂和教室外進行,如可以在課堂和教室外進行問題的討論、組織辯論會、演講會、輔導、漫談、出版邏輯學板報等形式。課堂和教室外是教室內教學的延伸,通過多種形式的課堂外邏輯學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對邏輯知識的自覺應用,鍛煉學生語言表達中對邏輯知識的應用能力,也能鍛煉他們發(fā)現(xiàn)和改正邏輯錯誤的能力,引起學習的興趣,激勵學生熱愛邏輯學,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應用,這是讓邏輯學這門工具性學科盡快發(fā)揮作用的最佳途徑。

 

除此之外,在邏輯學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積極使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由于在教學中經常會用到一些邏輯故事、教學案例和一些符號、公式等,因此,可以把它們制成課件,實現(xiàn)教學過程的形象化、智能化。這樣的教學既有趣味性和生動性,又有啟發(fā)性。將現(xiàn)代教育技術運用于邏輯學的課堂教學,既能提高備課、講課的速度和效率,使教師有更多時間講解每堂課的重點、難點,又便于學生能下載或復印講義,節(jié)省課堂上做筆記的時間,從而更專心于聽講和思考。

第5篇:邏輯學基本規(guī)律范文

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了網絡時代,人們的生活與網絡的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網絡語言就是在此條件下應運而生的一種新的媒體語言。學生是使用網絡語言的重要群體,他們不光在網絡上使用網絡語言,在生活和學習中,他們也喜歡使用網絡語言。網絡語言正沖擊著傳統(tǒng)語言表達習慣,給各科教學帶來了不容忽視的影響,邏輯學的教學與網絡語言結合也就不可避免。

一、網絡語言簡介

“網絡語言”是指“網上通用的語言,是一種新的語體,網絡語言起初多指網絡的計算機語言,也指網絡上使用的有自己特點的自然語言,現(xiàn)在一般指后者……廣義的網絡語言是指網絡時代出現(xiàn)的跟網絡有關的語言。狹義的網絡語言是指自稱網民、他稱網蟲的語言。”[1]本文所討論的主要是狹義上的網絡語言。

現(xiàn)代流行的對于網絡語言的分類有許多種,大體不外乎以下幾種類型:

一是諧音型。網絡語言以此構成方式為主,不論是字母還是數(shù)字抑或是二者的結合,還是一些同音字詞、英文音譯等都是以諧音方式形成。比如: 字母“bt”,是漢字“變態(tài)”的拼音首字母縮寫,屬于字母簡化諧音,常用于網絡筆戰(zhàn)中互相攻擊對方;數(shù)字“886”,代表再見——拜拜嘍;數(shù)字字母組合諧音“3q”為“thank you”諧音;“斑竹”是版主的同音詞,指在bbs中稱呼某一討論版的發(fā)起人或管理人;“粉絲”是英文單詞“fans”一詞的音譯,指某人的擁護者和崇拜者;另有合音,即把兩個音節(jié)縮合成一個音節(jié),并用一個漢字表示,這也是一種諧音型:如,表(不要)、醬紫(這樣子)。

二是符號型。本文由收集整理這類網絡語言主要是鍵盤輸入使用,主要以表情居多,是由簡單符號構成。比如:“: -)”表示微笑;“: -<”表示難過等等。

三是舊詞新意。一種形象生動,如“囧”由其形賦予其“沮喪、悲傷”之意;一種肆意扭曲詞語(此種類型后文還會討論),如:“偶像”表示“嘔吐的對象”;“特困生”表示“上課愛犯困、打瞌睡的人”等等。

四是網絡新造詞、新造句式等。比如,給力(帶勁),雷人(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驚),灌水(向論壇中發(fā)表大量無意義的貼子),被捐款(不是出于自愿的捐款)等。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網絡語言具有簡潔實用、生動形象、活潑俏皮、詼諧幽默、新穎獨特、叛逆性和隨意性等特點,因而受到廣大網民的追捧。

網絡群體生活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所以網絡語言就會不可避免的影響現(xiàn)實語言,隨著上網人數(shù)迅速增加,網絡與人們生活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使得網絡語言也越來越走向生活,網絡語言日益向現(xiàn)實生活滲透、向傳統(tǒng)語言滲透,與之相對應的網絡語言的研究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網絡群體的主體是青年學生,所以網絡語言與教學研究結合是大勢所趨。

二、研究使用網絡語言對邏輯學教學的作用

(一)順應時代潮流,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

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知識也在不斷的更新,網絡語言最突出的特征是創(chuàng)新性,它體現(xiàn)了新的時代精神,體現(xiàn)了新時代的最先鋒的生活與語言活力。隨著網絡語言的盛行,知識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網絡語言的沖擊。每一門學科都要適應當時時代特點,解決時代問題。邏輯是思維科學,思維創(chuàng)新需要邏輯,思維創(chuàng)新同時也包括了語言創(chuàng)新,當今最主要的語言創(chuàng)新就是網絡語言的出現(xiàn)與運用。邏輯學的教學必須順應時代潮流,不斷進行知識更新。“創(chuàng)造思維才是智慧的源泉;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都是手段。”[2]因而要借助網絡語言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熱情,有效推動邏輯學教學。

(二)增加趣味性,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

對于學生來說,邏輯學是一門較難理解,較枯燥的學科,而網絡語言卻以一種輕松活潑、詼諧幽默的語態(tài)示人,使枯燥的知識學習變得豐富多彩,生動有趣。

比如,網上有一個小段子,舉例說明什么是邏輯推理:

a:你養(yǎng)狗嗎?

b:養(yǎng)啊。

a:那么說你很喜歡動物嘍?

b:全中。

a:那么推理下來你很喜歡你的孩子吧?

b:那當然。

a:那么有孩子你肯定有老婆吧。

b:沒錯,我老婆很漂亮的說。

a:僅僅是推理而已 那么總結下如果你有老婆孩子這么說你不是基佬。

b:難以置信!

接下來,b自認為學會了,于是對另一人c解釋什么是邏輯推理,

b:你養(yǎng)狗嗎?

c:不養(yǎng)。

a:你個基佬!

在邏輯學教學中講到邏輯推理時可引此例引導大家分析是否合乎邏輯,既增加了趣味性、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更易為學生所理解與接受。

再如,在邏輯學教學中講授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解釋“任何概念都是確定性和靈活性的統(tǒng)一”[3]時舉例網絡語言“囧”,相比較原來傳統(tǒng)的例子“人”更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百度百科中是這樣解釋的:“囧”源自“冏”(讀jiǒng)原意為“明亮、光明”,所以古時“囧” 的內涵為“明亮、光明”;而如今用于網絡世界以至到現(xiàn)代生活,“八”像眉眼,“口”像一張嘴。根據(jù)形狀,它被賦予郁悶、悲傷和無奈心情的代名詞。因而此時它的內涵就變成了“表達郁悶、悲傷和無奈的心情”。

邏輯學課程的學習離不開分析實例,網絡語言生動形象、輕松活潑、詼諧幽默,它的許多語詞都極富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為我們的學習提供了生動材料,也給復雜枯燥的理論學習注入了活力,而聯(lián)系當今最熱門的話題討論更易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三)拉近師生距離,產生情感共鳴

轉貼于

網絡語言的特點使得它能夠更好地反映學生追求新奇、張顯個性的心理狀態(tài),符合他們活躍、叛逆的思維方式,教師借助網絡語言能夠更好更快地融入到學生中去,從而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學生,拉近師生距離,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在邏輯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識地穿插一些網絡流行語,使得學生認為老師不落伍,更易與教師產生一種同時代感與親近感,與老師有“共同語言”、與老師“有話說”,愿意與老師溝通。課堂上輕松自在,與教師的距離感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更易與學生打成一片,師生間形成一種情感上的共鳴,在這樣一種教學環(huán)境中,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更趨向于一種平等主動的積極心態(tài),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增強教學效果。

三、邏輯學教學對網絡語言的作用

邏輯學被稱為“思維的語法”,它對語言具有規(guī)范作用,熟練掌握邏輯知識可以規(guī)范網絡語言,凈化網絡環(huán)境,從而進一步提高網民素質。

網民為了顯示其創(chuàng)造性,張揚其個性,往往喜歡本文由收集整理放棄已有的傳統(tǒng)說法,擺脫傳統(tǒng)語法、語義標準的約束,創(chuàng)造出一些奇特不同常規(guī)的詞語,他們在交流的過程中,往往將漢字中的詞語或字母及數(shù)字等信手拈來,隨意組裝,大多沒有固定完整的表達規(guī)律和模式,因而使得很多網絡詞語與現(xiàn)代漢語詞匯和語法規(guī)范相悖。

網絡語言的蔓延早已引起了中小學教師的擔憂。比如膠東在線報道:煙臺三中從事語文教學的王老師認為:“多數(shù)網絡語言、詞匯并無正確性和邏輯性可言,妨礙了我國語言文字的進一步規(guī)范和普及。如果一個人說的話、寫的字讓其它人聽不懂、看不懂,溝通和交流就無從談起。”有著15年教齡的馮老師認為,作為小學生了解一下網絡語言是有必要的,但還是應該更多地學習傳統(tǒng)規(guī)范性語言。小學生過早地使用網絡語言,這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將會產生不良的影響,尤其是在書面用語上,更不能破壞語言的規(guī)范性,這會影響到孩子的思維邏輯訓練。[4]

作為大學生雖然已經具備了辨別能力,但很多時候他們也在無意中使用一些不規(guī)范、不合邏輯的甚至低俗的網絡語言,在邏輯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對此流行語言進行甄別與規(guī)范。

比如前面所列第三種網絡語言類型舊詞新意中的“肆意扭曲詞語”(“偶像”表示“嘔吐的對象”;“特困生”表示“上課愛犯困、打瞌睡的人”……)可以發(fā)現(xiàn),這類網絡詞語大多與我們現(xiàn)代漢語中的含義截然相反,分析這類詞語一方面可根據(jù)邏輯學中概念部分知識——概念內涵的確定性:在現(xiàn)代知識體系中,這些詞語的內涵是固定的,不可隨意更改;另外還可以從邏輯基本規(guī)律的角度分析:它們也違反了同一律與矛盾律。

再如當紅網絡小說痞子蔡的《第一次親密接觸》里的經典句子:之一:“如果我有一千萬,我就能買一棟房子。/我有一千萬嗎?沒有。/所以我仍然沒有房子。/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飛。/我有翅膀嗎?沒有。/所以我也沒辦法飛。/如果把整個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澆不熄我對你愛情的火。/整個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嗎?不行。/所以我并不愛你。”讀起來聽上去都很流暢,但如果仔細分析卻又感覺似乎有些問題。根據(jù)邏輯學假言推理的知識,會很容易的發(fā)現(xiàn)這些推理都是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前件式,它們是無效式。

第6篇:邏輯學基本規(guī)律范文

【關鍵詞】邏輯教育 小學教育專業(yè) 素質 優(yōu)化

小學教育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有其特殊性,素質的綜合化和能力的全面化是其發(fā)展方向。邏輯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思維形式和規(guī)律的工具性、基礎性學科,在培養(yǎng)和提升人的科學素養(yǎng)、人文精神、道德修養(yǎng)、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小學教師職前培養(yǎng)階段,對師范生開展和加強邏輯教育教學,為學生形成適應新時期未來教師發(fā)展要求的各方面素質和能力,實現(xiàn)培養(yǎng)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目標提供了必要條件。

一、新時期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素質能力結構要求

結合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新課程理念,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應當具備的素質是包括知識素質、能力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在內的三維結合的統(tǒng)一整體。

(一)專而博的知識素質

當前的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在課程設置上突破了傳統(tǒng)的單一課程界限,走向“綜合化”;在課程內容上不斷拓展,呈現(xiàn)出現(xiàn)代化、生活化等特點,重視人文、社科前沿的動態(tài),增加了許多生活知識。此外,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未來所面對的教育對象活潑好動,思維方式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向師性”特別突出。因此,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應當成為通曉人文、自然等多種學科知識的通才,應當成為“能唱會跳、能說會道、能寫會畫、能學會教、能思會研”的綜合性、全能型人才。在小學教師的職前培養(yǎng)中,一方面要讓學生具備扎實的教育專業(yè)理論知識以及拓展和培育自身的教育理論素養(yǎng)作為今后支撐其教育實踐活動的基礎;另一方面還要使學生掌握與時代密切相關的廣泛而博大的文化科學知識,這不僅體現(xiàn)了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綜合化、現(xiàn)代化的要求,更有助于學生在未來的職業(yè)活動中樹立教師的威信,實現(xiàn)有效的教育教學。

(二)多而廣的能力素質

1.能言善辯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的職業(yè)離不開語言的表達,教育的效果如何,與教師是否具備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密切相關。小學教育是啟蒙教育,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正處于幼稚狀態(tài),在知識、生活經驗等方面幾乎是一張白紙,尤其是在新時期,小學生以他們稚嫩的眼光接觸著這個多元化的社會,如何激發(fā)他們的熱情,引導他們發(fā)現(xiàn)、辨別真善美,在這張白紙上打好底色,描繪美圖,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具備了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就能做到能言善辯,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循循善誘,從而使教育對象能夠聽師之言,感師之心,信師之道,健康成長。

2.主動積極的教育科研能力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了“教師即研究者”的命題。教育科研能力已成為衡量新時期小學教師的一項重要指標。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把教育科學理論運用于教育科研實踐的實際操作能力,主要包括查閱收集文獻的能力、運用科研方法的能力、整理分析資料和撰寫文章的能力等。通過大學的培養(yǎng),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應當不能僅滿足于做一名教學者,同時還必須做一名研究者,應該形成濃厚的科研意識,確立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掌握基本的教研方法,為今后進行主動積極的教育教學研究,以教學實踐推動科學研究,以科學研究促進教學實踐,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

3.良好的教學反思能力

教學反思能力是教師以教育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行為和教學方法手段、教育效果等進行認真的自我審視、分析和調整的能力。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教師面對著各種新的教育思想、理念、資源、模式、過程、手段與方法,面對“教什么”“怎么教”,尤其是“為什么教”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作出思考和選擇,并且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積極改進,以實現(xiàn)育人的終極目的。因此,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形成良好的教學反思能力,有助于其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以一種批判的精神和態(tài)度不斷自省,改變落后理念,摒棄不良行為,優(yōu)化教育策略,適應不斷發(fā)展變化著的教育教學要求,從而實現(xiàn)自我專業(yè)發(fā)展和推進教育整體發(fā)展的雙贏結果。

4.持續(xù)的教育創(chuàng)新能力

小學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要求小學教師由傳統(tǒng)的單純的教育任務的執(zhí)行者轉變?yōu)楝F(xiàn)代教育過程的設計、開發(fā)和創(chuàng)新的參與者、引導者。[1] 這樣的角色轉型,必須以持續(xù)的教育創(chuàng)新精神與能力為依托。而創(chuàng)新精神與能力的培養(yǎng)應當滲透到專業(yè)教育之中,貫穿于小學教師職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皠?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民族的創(chuàng)新精神來自教育。創(chuàng)新是教師素質能力結構的核心。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學生對教師的依賴程度高,教師的一言一行往往對學生起著榜樣的作用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只有自身具有較高的教育創(chuàng)新能力,在教育工作中才會注重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培養(yǎng)學生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把創(chuàng)新思維逐步融入到學生的知識結構中,才會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會創(chuàng)造的人。

5.不斷發(fā)展的自我學習能力

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周期日益加速?!盎畹嚼?、學到老”的終身學習觀念已深入人心。站在知識和信息前沿的教師,特別要具有不斷發(fā)展的自主學習的能力,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更新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新的信息和教育技術,不斷完善能力和素質結構,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此外,基礎教育改革也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觀點,建構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等多種教法和學法在新課程中被加以要求和強調,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既是當前的受教育者,又是未來的教育者,如何更好地教育自己并教會教育對象,“授之以漁”,良好的自我學習能力必不可少。

(三)真而恒的思想道德素質

1.求真嚴謹?shù)目茖W精神

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的科學理性精神表現(xiàn)在:一方面要求真務實,即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尊重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遵循兒童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避免主觀臆斷,保持一顆客觀、公正之心對待教育中所發(fā)生的一切;另一方面要懷有理智好奇心和批判意識,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不單憑感性的或經驗性的認識,而是具有不斷探究的精神,進行理性的思考與升華。

2.堅定正直的個性修養(yǎng)

小學教師往往成為小學生崇拜和模仿的對象,他們對小學生的影響極大。小學教師必須養(yǎng)成良好的個性修養(yǎng),才能在舉手投足間對小學生造成積極的影響。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的個性修養(yǎng)主要體現(xiàn)在堅定頑強的意志品質、耐心細致的心理品質、活潑開朗的性格特征、獨立清晰的自我意識、正直寬容的人格特質等方面。

3.愛崗奉獻的職業(yè)道德

教育是以一顆心影響另一顆心,以情感贏得情感的實踐活動?!?小學教師專業(yè)標準 》中也提出了“師德為先”的理念。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只有養(yǎng)成良好的師德修養(yǎng),具備高度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熱愛兒童,熱愛教育事業(yè),才能產生一種強大的內驅力,以特別的愛心和奉獻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學教育教學實踐之中。

二、邏輯教育是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素質能力優(yōu)化的助推器

邏輯學是系統(tǒng)研究思維的邏輯形式及其規(guī)律和方法的科學。思維的邏輯形式及規(guī)律是人類理性的概括和總結,是人們正確認識自然、社會、思維和人類文化傳承的有效工具和手段,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在小學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中加強邏輯教育,將有助于師范生認識和掌握這些邏輯思維形式及其規(guī)律和方法,在思維實踐中主動自覺地遵守邏輯規(guī)律,從而提高思維的精確性、嚴密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使學生能不斷開拓自我發(fā)展的空間,完善自身的知識、能力等綜合素質。這也為未來小學教師隊伍素質的整體提升奠定了基礎??梢哉f,良好的邏輯素養(yǎng)是他們當前學業(yè)和今后事業(yè)成功的保障。

(一)有助于改善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在知識的生產過程中,總離不開概念、判斷、推理、論證等的運用。邏輯學為人們正確認識客觀事物、探求新知識提供了正確思維的方法和邏輯分析的工具。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不僅要具備扎實的教育專業(yè)理論知識,還要了解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而邏輯這一工具,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鍛煉自己的思維技巧,在認識活動中運用一系列邏輯方法,將已知的一般原理、規(guī)律性的知識應用到個別的特殊的事物上去,得出新的結論;也可以由已知的個別的、特殊的知識概括出一般性知識,從而拓展知識的深度和寬度。這正如列寧所說:“任何科學都是應用邏輯?!盵2]

此外,邏輯學與哲學、倫理學、法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教育學、政治學等人文科學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并且形成了各種應用邏輯學或邏輯的各科應用,可見,進行較系統(tǒng)的邏輯學學習還能接受人文內容和人文精神的教育。[3] 因此,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要以邏輯為原則,掌握扎實的系統(tǒng)化的教育理論知識,才有可能成長為一名真正的“兒童教育專家”和人文涵養(yǎng)豐厚的“通才”。

(二)有助于培養(yǎng)和強化多種能力

邏輯思維形式、邏輯思維規(guī)律和規(guī)則以及邏輯思維方法是客觀規(guī)律在人們意識中的反映,是指導人們正確思維的工具和方法。通過學習邏輯,“讀者可以得到一種訓練”。[4] 這種訓練能夠增強人的邏輯思維能力。由50個國家的500多位教育家列出的16項最重要的教育目標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被列在第二位。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也是塑造其他能力的必要條件。這些能力恰恰是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素質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這些能力都是以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等邏輯思維能力為基礎的。

1.練就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

良好的邏輯素養(yǎng)是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練就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基礎。語言表達有“三性”,即準確性、鮮明性和生動性。準確性是語言表達的前提和基礎。準確性就是邏輯問題,也就是要概念明確、判斷恰當、推理合乎邏輯。人們在語言表達中如果缺乏了準確性這個前提,說話、寫文章就會毫無依據(jù),或者語無倫次,或者自相矛盾,即使用詞再怎么華麗,滔滔不絕,也只會引起思維的混亂,有害無利。“邏輯是語言表達的骨架,邏輯思維素質是語言表達能力的關鍵和核心?!盵5] 通過邏輯教育,使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形成良好的邏輯素質,其思維才能敏捷嚴謹,在教學、與學生交流、做科研和寫文章時才會中心明確、條理清晰、富有說服力,使自己的語言表達產生不可抗拒的威力。

2.增強教育創(chuàng)新能力

當今世界,知識的創(chuàng)新及其創(chuàng)造性應用已成為國家和民族生存發(fā)展和競爭力的基礎。創(chuàng)新能力的開發(fā)和培養(yǎng)成為現(xiàn)代教育的根本任務,也是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素質結構的重要內容。愛因斯坦認為,近代西方科學的發(fā)展是建立在兩大基礎上的:一是亞里士多德創(chuàng)立的演繹邏輯體系,二是近代實驗科學家創(chuàng)立的探求因果聯(lián)系的方法(即以培根為代表的歸納邏輯)。[6] 馮友蘭也指出:“邏輯分析方法就是西方的手指頭,中國人要的是手指頭,這里的‘手指頭’是指點石成金,即發(fā)展科學技術的手指?!盵7]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邏輯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基礎,是“開啟智慧寶庫的鑰匙”。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與鍛煉,無不依賴于邏輯。對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加強邏輯教育教學,有助于增強其邏輯思維能力,從而為培育其思維品質和提升創(chuàng)新思維及創(chuàng)新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3.提高認知自學能力

在當前信息大爆炸、知識更新快的時代,認知自學能力是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促進自身未來發(fā)展的重要能力,而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是認知自學能力的獲得和提高的基礎。因為任何科學知識都離不開概念、判斷、推理、論證等邏輯要素。只有具備了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才能對知識及其相互關系進行正確的理解和系統(tǒng)的掌握,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有批判地選擇,才能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三)有效提升思想道德素質

邏輯是人們摒棄謬誤、正確思維的工具,但它又是形式化、符號化的。如果學習缺乏認真、務實的態(tài)度,持之以恒的精神,則很難達到熟練掌握和熟練運用。在邏輯的學習過程中,必然會對學習者的這些思想品質產生積極的作用。

1.培育科學理性精神

科學精神是人類在長期科學活動中逐漸形成和不斷發(fā)展的一種主觀精神狀態(tài),是探尋客觀事物規(guī)律,以追求客觀真理為目的的理性精神。邏輯是規(guī)范性科學,邏輯思維的基本規(guī)律是人的正確思維必須遵守的共同準則,用以保持求真思維的確定性和前后一貫性,反對顛倒黑白,混淆是非。恩格斯曾指出:“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高峰上,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盵8] 小學教育乃國民教育基礎的基礎,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理性精神培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通過邏輯的學習,可以促使其自覺遵守和運用邏輯規(guī)則,做到思維更加嚴密,形成實證精神、分析精神、批判精神等科學精神。有益于他們養(yǎng)成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學習和工作態(tài)度,保持其對未知事物的探索熱情,培養(yǎng)其嚴謹準確、客觀公正、堅持真理、堅持科學的品質。

2.提升道德修養(yǎng)

邏輯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形式化、公理化的學科,邏輯中的推理和論證等需要人的耐心和細致,需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可以說學習邏輯的過程本身就是考驗和培養(yǎng)學習者毅力和恒心的過程。同時,道德學習和養(yǎng)成也須仰賴邏輯工具。良好的邏輯素養(yǎng),有助于個人進行清晰的道德思考和正確的道德判斷,進而內化為個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精神,形成道德自覺。對于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而言,耐心細致的品質、吃苦耐勞的精神、正確的道德行為恰恰是他們未來從事教育工作所特別要具備的道德修養(yǎng)。一方面,身正示范,言傳身教;另一方面,以理服人,做好兒童的教育工作。

總之,邏輯學對培養(yǎng)和提高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的邏輯素養(yǎng),優(yōu)化其綜合素質和能力要求,特別是在培育其教育創(chuàng)新能力等方面有著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新時期加強小學教育專業(yè)學生的邏輯教育,進行適應其專業(yè)特色的邏輯思維訓練,培養(yǎng)其良好的邏輯素養(yǎng),將極大地推進高素質小學教師的人才培養(yǎng)。

(作者單位:重慶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重慶 北碚,400700)

參考文獻:

[1]謝培松.“三維一體”:新型小學教師的素質結構[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

[2]列寧.列寧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劉邦凡.論邏輯與教育[J].教學研究,2001(6).

[4]金岳霖.邏輯[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61.

[5]何向東,張紹友.試論邏輯學與素質教育[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5).

[6]愛因斯坦.愛因斯坦文集:第1卷[M].許良英,范岱年,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

第7篇:邏輯學基本規(guī)律范文

一、一個人使人類困惑的思維之謎:矛盾是否真實。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從不同的入口抓住了對立統(tǒng)一。

古希臘愛非斯的晦澀哲人赫拉克利特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次明確地表述了事物的矛盾,即對立面統(tǒng)一的思想。他說:"我們踏進又踏不進同一條河,我們存在又不存在。"[2](23頁)

赫拉克利特的思想象一道劃破長空的閃電強勁地震動著人類的思維,啟開人類的智慧之窗。但格言警句似的哲理卻未經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有力論證,因此在往后的發(fā)展中出現(xiàn)了相對論和詭辯論的逆流。赫拉克利特的弟子克拉底魯以及埃利亞學派的巴門尼德、芝諾等人相繼舉起了砍殺赫拉克拉利特的長刀,戰(zhàn)爭圍繞著"矛盾是否真實"的問題緊張進行。芝諾以他的"兩分法"、"飛矢不動"、"阿基里斯追不上烏龜"的著名詭辯一時穩(wěn)握勝券,似乎矛盾是不真實的,對立統(tǒng)一是一種主觀幻想。

亞里士多德站在這樣的歷史入口,以他特有的智慧和博學審視這場思維的苦斗,他的思維也經歷了一場陣痛和難產。他一方面跨入了反對赫拉克利特的行列;另一方面又從不同的入口抓住了對立統(tǒng)一。這是一種矛盾,然而卻是十分真實的。他指責赫拉克利特,說:"傳聞赫拉克利特曾說’同樣的事物可以是亦可為非是’,這是任何人所不能置信的。"[3](60頁)批評赫拉克利特的辯證法,說"辯證家與詭辯派穿著與哲學家相同的服裝","哲學在切求真知時,辯證法專務批評;至于詭辯術盡管貌似哲學,終非哲學。"[3](60頁)

>可否據(jù)此認為亞里士多德就反對事物的矛盾規(guī)律,即對立統(tǒng)一法則呢?當然不能,因為事情是復雜的。應當說事物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的確立在辯證法發(fā)展史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赫拉克利特的格言警句雖然處處顯示天才的光輝,但形式邏輯和辯證思維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并沒有明確的分野。亞里士多德是形式邏輯的創(chuàng)始人,他十分清楚地看到古希臘哲學之所以受到詭辯派和相對主義襲擊而無法自拔,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在思維的過程中不遵守形式邏輯的規(guī)則。所以在形式邏輯的范圍內亞里士多德舉起了反對赫拉克利特的旗幟,十分強調事物質的穩(wěn)定性和概念的確定性,認為不能說一個東西是"這樣又不是這樣"。沒有充分的事實說明亞里士多德反對赫拉克利特的"對立統(tǒng)一"學說。恰恰相反,亞里士多德對事物的內部矛盾,即對立統(tǒng)一的學說作了認真的探索。在這里可以明顯地看到亞里士多德與黑格爾選取了不同的入口,也就是辯證思維的不同突破口。

唯心辯證法大師黑格爾在論證他的"對立統(tǒng)一"學說時,是從直接攻擊形式邏輯,特別是它的同一律"A=A"時開始的。黑格爾指出形式邏輯的同一律"A=A"確立的是一種"抽象的同一性",它是不包含內在差別的,因而具有空洞、孤立、靜止的特性。辯證法則要求把握"具體的同一性",即在自身中包含內在差別、內在矛盾的同一性。這種"具體的同一性"的充分完全的開展就是黑格爾的對立統(tǒng)一體系。所以黑格爾對赫拉克利特的思維推崇備至,說:"[像在茫茫大海里航行],這里我們看見了陸地;沒有一個赫拉克利特的命題,我沒有納入我的邏輯學中。"[4](295頁)

亞里士多德則另辟蹊徑,他繞過赫拉克利特提出的在當時無法從科學上充分證明的命題,而直接從形式邏輯的判斷入手。但是,在對判斷的深入研究中亞里士多德卻從形式邏輯的疆域中挺拔而出,進入辯證思維領域,亞里士多德關于判斷的理論--主詞和賓詞的關系,實際上是被當作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而把握。亞里士多德明確地指出了邏輯系詞的辯證性質,指出主詞與賓詞既有區(qū)別又相互同一。"蘇格拉底是人"就意味著"個別"就是"一般"。列寧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一文中指出這就是Aristoteles.Metaphysik(即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一書中的辯證法。[5](409頁)并指出:"這就是說,對立面(個別跟一般相對立),是同一的:個別一定與一般相聯(lián)系而存在。"[5](409頁)

黑格爾的"對立統(tǒng)一"學說,從攻擊形式邏輯抽象的"同一性"開始,確立了"同一本身就是絕對的非同一"[6](32頁),引出差異、對立、矛盾的系列。從而達到"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這一命題,并把它規(guī)定為把握真理的途徑,指出:"真理只有在同一與差異的統(tǒng)一中,才是完全的,所以真理唯在于這種統(tǒng)一。"[6](33頁)

亞里士多德從研究判斷的主賓關系入手,不僅把握了人類思維從個別到一般和從一般到個別的辯證運動,而且也揭示了"同一"和"差別"的對立統(tǒng)一,并從同一和差異進到對立。亞里士多德指出:事物并非絕對相同,"各有所同而不是悉數(shù)相同"[31](96頁);相似而不是絕對相同;說事物相"異"必需一事物與另一事物之間具有某些方面的差異,所以"異用于…那些事物雖各有別,而在某些方面仍有所同的。"[3](96頁)而最大的差別亞里士多德稱為"相對"[3](97頁),或稱之為"對反",也就是說對立就是最大的差異。

比較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關于"同一"和"差異"的理論,我們看到這兩位大師在辯證法最基本范疇的研究中,對構成辯證法基礎的兩塊主要基石的內涵作了大致相同的規(guī)定:其一是他們尋求的不是"抽象的同一"而是包含差異和聯(lián)系的內在同一;其二,差異本身是"對立"(亞里士多德)和矛盾(黑格爾)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明確這兩點對于理解辯證法的本質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是堅持"抽象的同一",還是"具體的同一"是形而上學和辯證法的分水嶺,列寧說:"辯證法是一種學說,它研究對立面怎樣才能夠同一,

是怎樣(怎樣成為)同一的…。"[5](111頁)而是否堅持"差異就是矛盾"也是區(qū)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標準之一。在《矛盾論》中指出:"世界上的每一差異中就已經包含著矛盾,差異就是矛盾。"這一科學論斷既是對中國革命實踐經驗的理論概括,也是對辯證法發(fā)展史的理論概況。

那么為什么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探索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選取了不同的突破口呢?這與他們各自所處的理論思維的環(huán)境和條件有關。亞里士多德以前的古希臘哲學,探討的一個主要問題是"一"與"多",也就是"個別"與"一般"關系的問題。柏拉圖的"理念論"就是對"一般"與"個別"關系的唯心主義方式的思考,亞里士多德批判柏拉圖的"理念論"也是從個別與一般的關系入手的。個別與一般的關系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中不僅具有本體論意義,也具有認識論和方法論的意義。所以從個別與一般的關系入手去探索事物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也就是亞里士多德哲學題中應有之義。列寧認為從這里"發(fā)現(xiàn)辯證法一切要索的萌芽"不僅是"人類全部認識所固有的",而且是"自然科學"向我們揭示的,是完全合符科學思維路徑的。[5](410頁)

至于黑格爾采取攻擊形式邏輯的同一律開始,對"對立統(tǒng)一"學說進行闡述,則是由于黑格爾辯證法誕生的前晚,歐洲哲學被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所統(tǒng)治。這種思維方式的重大特征就是采用片面、孤立的方法去思考一切。認為在兩個矛盾的判斷中只有一方為真,別一方為假,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非此即彼";把形式邏輯的同一律上升為世界的絕對的規(guī)律??档碌?二律背反"雖然給了這種思維方式以沉重的打擊,但是康德認為"二律背反"只是主觀幻相,不承認矛盾的真實性。因此,黑格爾繼康德之后在探索"對立統(tǒng)一"時,不能不從形式邏輯的同一律開刀把它從世界觀的寶座上拉下來,恢復它知性邏輯的應有地位。而理性的即辯證的思維正在于意識到"對象作為相反的規(guī)定之具體的統(tǒng)一。"[7](133頁)

條條大道通羅馬。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這兩位辯證法大師從不同的入口,同樣達到"對立面的統(tǒng)一",達到對矛盾的認識和把握。這說明矛盾是真實的,無論古代的芝諾否認矛盾的詭辯、近代的康德認為"二律背反"只是主觀的幻相都是違背理性的,是人類思維的錯覺和迷誤。

二、亞里士多德強調在"事物對立面的對立"中把握對立面;黑格爾強調在"事物對立面的統(tǒng)一"中把握對立面。

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辯證法的基本規(guī)律,而"對立"和"統(tǒng)一"又是構成這一規(guī)律的兩個基本范疇。"對立"和"統(tǒng)一"既相互對立,又相互滲透。發(fā)展既是對立面的斗爭,又是對立面的統(tǒng)一。

應當說,無論在亞里士多德那里,還是在黑格爾那里,他們都既看到了對立面之間的"對立",也看到了對立面之間的"統(tǒng)一",看到了"對立"和"統(tǒng)一"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但是由于這兩位大師所處的時代不同、理論思維的環(huán)境不同,他們在對"對立統(tǒng)一"的探索中又各自有所偏重。從總體上說亞里士多德著重研究了事物之間的"對立",著重強調從"事物對立面的對立"中把握對立面,把"對立"范疇規(guī)定為辯證法的最基本范疇。在《范疇篇》第十章中,亞里士多德區(qū)分了四種意義的"對立":"(1)相關者的相互對立;(2)相反者的相互對立;(3)缺乏者和實有者的對立;(4)肯定命題與否定命題的對立。"[3](38頁)后來在《形而上學》一書第五卷第十章中,亞里士多德在上面四種意義的"對立"上又加上了兩種,即"生成和消解所從發(fā)生和所向演進的兩端"及"一切事物的質性,其兩極可涵融于同一事物中而不能同時出現(xiàn)的。"[3](96-97頁)

亞里士多德關于"對立"六種含義的區(qū)分可以說明客觀世界中最廣泛的"對立"現(xiàn)象。"對立"的多樣性是亞里士多德在其全部哲學著作中探索的主要課題之一。例如物理學上的運動和靜止、重和輕、光明和黑暗;生物學中的健康和疾病、生與死、雌與雄;數(shù)學上的正與負、奇與偶、直線與曲線;倫理上的好與壞、勇敢與懦弱、正義和非正義;哲學上的存在與非存在、形式與質料、潛能與現(xiàn)實,等等。

亞里士多德在確認對立的多樣時不僅只停留于現(xiàn)象的思考,而且深入事物的本質,把它上升到本體論的高度,確認對立的普遍性。他說:實體(Substance,或譯本體)最突出的一個標志是"當它保持著自己同一性的時候,卻同時能容受相反的性質。"[9](315頁)

從亞里士多德對"對立"范疇的界說和闡明中,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他是把"對立"范疇作為辯證法的最普遍的范疇而把握。"對立"范疇在亞里士多德辯證法體系中具有總體性性質,它既是亞里士多德辯證法體系的邏輯起點,也是這一體系的邏輯基項。矛盾(即肯定和否定)的對立,只是對立的一種形式,對立雙方不同時出現(xiàn),就是矛盾。

應當客觀地說,亞里士多德把"對立"范疇規(guī)定為辯證法的最普遍范疇時,這"對立"的形式也在自身中包含著對立面之間的聯(lián)系和轉化。沒有大就沒有小,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冷就沒有熱;冷轉化熱、熱又轉化為冷;大轉化為小,小轉化為大。"諧和的事物必然由不諧和的事物產生,不諧和的也由諧和產生。諧和的消失變成不諧和的,也不是變成隨便什么的不諧和,而是和諧和相反的狀態(tài)。"[10](29頁)但是也應當說,亞里士多德對"對面統(tǒng)一"的研究尚處于一種萌芽和探索的狀態(tài),特別是對"對立面"的轉化并沒有達到普遍地把握。

在這一點上近代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無疑比"古代世界的黑格爾"高出一頭。黑格爾是繼亞里士多德之后集對立統(tǒng)一學說之大成的唯一巨匠。在他的一系列著作中(主要是《邏輯學》)從不同的方面對"對立統(tǒng)一"學說作了更為詳盡和深入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了矛盾產生、發(fā)展和在合題中解決的有關矛盾發(fā)展的學說,在西方哲學史上建構了一個辯證唯心論的龐大體系。"對立統(tǒng)一"是這種龐大體系的主干的脊骨。

黑格爾認為亞里士多德是哲學史上"對立統(tǒng)一"最好的見證人,因此,他緊緊抓住亞里士多德的"對立"范疇,并把它引申發(fā)展提煉出一個更普遍更概括的哲學范疇--"矛盾",把它作為辯證法的總體性范疇。黑格爾宣稱他的《邏輯學》就是要認識和把握矛盾,對"矛盾"作思辯的陳述:"思辯的思維在于思維把握住矛盾并在矛盾中把握自身。"[6](67頁)

把"矛盾"規(guī)定為辯證法的最根本最普遍的范疇有深刻的理論原因和歷史原因。在理論上,黑格爾認為"矛盾"必然是"帶有對立面的統(tǒng)一的那種矛盾",與亞里士多德認為的那種對立面不同時出現(xiàn)的"矛盾"根本相反。黑格爾的"矛盾"范疇具有深刻的內在性,"矛盾"表示著事物內部對立的雙方在自己的他物中相互映現(xiàn)。因此,黑格爾認為"一切事物都自在地是矛盾的""這個命題比其它命題更加能表述事物的真理和本質。"[6](65頁)真理就是

矛盾。"天地間絕沒有任何事物,我們不能或不必在它里面指出矛盾或相反的規(guī)定。"[7](200頁)"矛盾則是一切運動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會運動,才具有動力和活動。"[6](66頁)黑格爾從矛盾的普遍性和事物發(fā)展的動力、源泉的角度把"矛盾"范疇規(guī)定為辯證法的最根本最普遍的范疇。所以,黑格爾又常常把辯證法稱為"矛盾進展的原則",這在理論上就能更準確地把握和表征辯證的實質。

在歷史上,黑格爾把"矛盾"規(guī)定為辯證法的最根本最主要的范疇也是對辯證法史的一個重大突破。在辯證法史上,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甚至康德都著重強調事物中的對立因素,這就難以最后同形而上學劃清界限。柏拉圖只強調事物的"對立",因此他的辯證法缺乏"發(fā)展和提高"??档?二律背反"學說可以說是近代辯證思維的發(fā)端,但康德也是處處強調事物和現(xiàn)象間的對立,"他沒有考慮到建立統(tǒng)一性,并從統(tǒng)一性發(fā)展出差別來。"[11](270頁)康德的"二律背反"仍然停留在矛盾的對立階段,沒有達到矛盾的統(tǒng)一、過渡和轉化,康德仍然沒有跳出形而上學的窠臼。黑格爾在康德哲學也是整個西方哲學處于困境的時刻提出對立統(tǒng)一的原理,強調從"對立面的統(tǒng)一中把握對立面",把"矛盾"范疇提升為辯證法的最普遍的范疇,使西方哲學辯證法從困境中立刻重獲得蓬勃發(fā)展的生機。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馬克思說"黑格爾的矛盾"是"一切辯證法的源泉。"[12](748頁)

因此,"矛盾"范疇必然成為黑格爾關于對立統(tǒng)一學說的總體性范疇,它既是這一學說的邏輯基項,也是它的邏輯起點。

至于亞里士多德著重強調在"事物對立面的對立"中把握對立面也是整個古希臘辯證思維的一個顯著特點,它歷史地積淀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之中。古希臘早期的自然哲學家阿拉克西曼德最先提出對立物的思想,南意大利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較多的談到了事物之間的對立,他們開列了十組對立面。但畢達哥拉斯學派卻沒有在這十組對立面之間建立聯(lián)系,十組對立面之間也缺乏轉化,是一些形而上學的固定范疇。甚至被列寧稱為辯證法的奠基人的赫拉克利特也過分強調對立面間的對立和斗爭,忽視了對立面的統(tǒng)一。因此亞里士多德在總結他以前先哲的哲學思想時,也沒能超越這一特定時代的思維,過多地強調從對立面的對立中把握對立面。把對立看作辯證法的最主要最根本的范疇,而把"矛盾"只當作"對立"的一種形式。

在亞里士多德以后,人類思維發(fā)生了一次巨大的反復,古希臘自發(fā)辯證法逐漸為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所取代。中世紀以后,在西方哲學發(fā)展史上關于"對立統(tǒng)一"的思想除了在個別的杰出的思想家那里曾經閃現(xiàn)出若干天才的火光之外,在哲學發(fā)展的主動脈上差不多已經銷聲匿跡。而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的重大特點就是思考于毫不相容的對立之中。從思維繼承關系看,這不能不帶有古希臘自畢達哥拉斯到柏拉圖,再到亞里士多德思考方式的遺風。而黑格爾哲學"它的最大功績,就是恢復了辯證法這一最高思維形式。"[1](59頁)而抓住矛盾范疇,主張從"對立面的統(tǒng)一"中去把握對立面,這就是黑格爾哲學恢復辯證法首要的和具有決定意義的步驟。

但是,在黑格爾辯證法取得世界意義勝利進軍的同時,也埋藏著這一思維形式終結的種子由于黑格爾過分強調對立面的"統(tǒng)一",他的"對立統(tǒng)一"學說的基本思想是描述一種以"合"為結局的矛盾運動,因此黑格爾的"對立統(tǒng)一"學說最終完成的是封閉的理論體系,辯證法在黑格爾的體系中必然走到發(fā)展的盡頭。它只有倒過來,形成道尾相接,但在最終意義上是一種自我循環(huán)的大圓圈。辯證法大師黑格爾仍然鉆進了形而上學的牢籠。

三、亞里士多德的發(fā)展觀是通過"由潛能到現(xiàn)實"的轉化實現(xiàn)的;黑格爾的發(fā)展觀是通過"否定之否定"的形式實現(xiàn)的。

辯證法是關于發(fā)展的學說,而"對立統(tǒng)一"則是揭示發(fā)展的內在機制和源泉,是建立辯證法發(fā)展觀的最重要的基石。但是發(fā)展的動力與泉源和發(fā)展的外部表現(xiàn)又不是直接同一的。不同的思想家對發(fā)展動因把握可以通過不同形式進行。亞里士多德對發(fā)展的把握和對發(fā)展動因的揭示是通過"潛能"和"現(xiàn)實"這對重要范疇間關系的闡明而實現(xiàn)的。

關于事物發(fā)展的動因問題,泉源問題,早已是古希臘哲學中的一個重大難題。亞里士多德以前的先哲曾經用各種不同的理論來回答這一重大難題:例如恩培多克勤用"愛"和"憎"、阿拉克薩戈拉用"努斯"、柏拉圖用"神"。他們的共同點是用事物的"外因"來說明事物的運動和發(fā)展。亞里士多德則一反古希臘先哲的外因論,企圖從事物內部尋求事物發(fā)展運動的原因。他用"現(xiàn)實"和"潛能"這對范疇從總體上描述事物的運動變化。他認為在事物自身內部就包含運動變化的可能性,這是"潛能";當事物的運動變化一經展開,就由"潛能"變?yōu)?現(xiàn)實"。他說"潛能<能>,<潛在>的命意(一)動變之源","一般說來,’能’是使它物動變之源(或是將自己當作它物而使之動變)。"[3](100頁)這里的"將自己當作它物"實際上是一種內在矛盾,與黑格爾所謂"本身在自身的映現(xiàn)"[6](27頁)有相同的涵義。在《物理學》中他還指出:"一切自然事物都明顯地在自身內在有一個運動和靜止(有的是空間方面的,有的是量的增減方面的,有的是性質方面的)的根源。"[10](43頁)

亞里士多德用"潛能"和"現(xiàn)實"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不僅從這里深入地把握著事物的內在矛盾,把握著由潛能向現(xiàn)實的不斷轉化,這種轉化使動變表現(xiàn)為一個前進運動的過程,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涉及一系列對反概念:原因和結果、質料和形式、可能與現(xiàn)實,必然與偶然,等等。這些范疇都是成對出現(xiàn),是作為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矛盾雙方而被把握的。從這里顯示出亞里士多德思維的真正辯證性。

黑格爾與亞里士多德不同,在確立"對立統(tǒng)一"是事物前進運動的根源時,他卻用"否定之否定"的形式來實現(xiàn)發(fā)展。因此在黑格爾"對立統(tǒng)一"的學說中,"否定之否定"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在《邏輯學》里,"對立面的統(tǒng)一"與"否定之否定"相互糾結,在大部分的篇章里"對立面的統(tǒng)一"是以"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哆壿媽W》所描述的思維的辯證運動,是從"純有"開始的,"純有"就是純粹的無規(guī)定和無內容的概念,因此它在自身中就潛藏著自身的"否定",必然向它的對立面"無"轉化。"無"雖然是沒有內容的概念,但也是一種"存在",這種"存在"使"無"與"有"相互過渡、相互轉化--這就是"否定的否定"。這后一次"否定"產生一個新概念即"變易"。黑格爾整個《邏輯學》就是按照這種"否定之否定"的框架構造的。因此,黑格爾特別重視"否定性"范疇,認為"引導概念自己向前的"就是這個"否定的東西","它是概念自身所具有的;這個否

定的東西構成了真正辯證的東西。"[13](38頁)

無論是亞里士多德用"潛能"和"現(xiàn)實"的觀點來說明事物發(fā)展,還是黑格爾用"否定之否定"來說明事物發(fā)展,他們的發(fā)展觀都是不徹底的、半途而廢的。因為亞里士多德關于"潛能"和"現(xiàn)實"的理論還帶有濃重的唯心主義雜質,這就是亞里士多德企圖用"純粹現(xiàn)實"的"終極因"來說明一切事物發(fā)展,因而也就把"潛能"和"現(xiàn)實"的關系形而上學的割裂開來,把它們絕對對立起來。亞里士多德從潛能開始,最后走向"第一推動者",這就使得他的動變說罩上了濃重的神學光環(huán)。

亞里士多德最終皈依了神學,這決不是偶然的,因為亞里士多德的辯證法是不徹底的,在他的辯證法中有僵死的東西。這種僵死的東西來源于他還沒有科學地掌握對立統(tǒng)一法則。雖然亞里士多德選取了一般與個別的關系論證了事物的對立統(tǒng)一;并以此為突破口,天才地批判了柏拉圖的"理念論",嚴重地破壞了唯心主義的基礎。但亞里士多德也沒有真正弄清"一般"和"個別"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他雖然承認"一般在個別之中",反對一般在個別之外,但他又認為在個別之中的一般是先于個別的,決定個別的。這就為唯心主義打開了大門。列寧在讀亞里士多德的著作時就已經概括出一個重要的理論結論:"人類認識的二重化和唯心主義(=宗教)的性已經存在于最初的、最簡單的抽象中:一般’房屋’和個別的房屋。"[5](421頁)既然一般可以先于個別,決定個別,那么繼續(xù)往上推溯,這就必定有一個最后決定一切個別的最普遍的一般,這就是"神"。"神學"的藩籬最后扼殺了亞里士多德的唯物論,也扼殺了他的辯證法。

>至于黑格爾則完全把他的辯證法建立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之上,他雖然比亞里士多德更系統(tǒng)更完整地探索和論證了"對立統(tǒng)一",但同樣把這一學說更加神秘化了。黑格爾在對立統(tǒng)一學說上散布了重重濃厚的迷霧,以致使人往往看不清辯證法的實質之所在。黑格爾的"對立統(tǒng)一"學說只是"純概念"的自身發(fā)展、自身認識的思辯體系。"純概念"是一種脫離自然和社會歷史的"無身的理性"。馬克思指出這種理性"在自身之外既沒有可以安置自己的地盤,又沒有可以和自己對置的客體,也沒有自己可與之結合的主體,所以它只得把自己顛來倒去;安置自己,把自己跟自己對置起來,自己跟自己結合--安置、對置、結合。"用希臘語來說,這就是:"正題、反題、合題。"[14](140頁)這里面有多少主觀隨意性是可想而知的。特別是黑格爾在構造他的辯證法體系時,在形式方面用了更大的功夫,把"對立統(tǒng)一"學說強制地納入一個個僵化的結構。由于構造體系的需要,黑格爾往往把"否定之否定"看得比事物自身的矛盾性更為重要,把它看成辯證法的"實質和靈魂"。在《邏輯學》最后一章《絕對理念》中黑格爾作了結論:"矛盾思維"雖是"概念的本質要素",但是只有"否定性",才"構成概念運動的轉折點。這個否定性是自身的否定關系的單純之點,是一切活動--生命和精神的自身運動--最內在的源泉,是辯證法的靈魂。"[6](543頁)

對于辯證法實質的二重理解是貫穿在黑格爾《邏輯學》中的思維之謎。這說明了兩個重要的理論問題:第一,《邏輯學》所展示的"自在"理論體系的"實際內部結構"并沒有被哲學家"自為"的把握;第二,在黑格爾那里"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還沒有最終與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分化開來,黑格爾所重視的是"矛盾"的范疇,對矛盾規(guī)律的理解還未能達到理想的高度。

>雖然在黑格爾關于"矛盾"的學說中,不時地"爆發(fā)出革命的火光",但這一學說由于過分強調"否定之否定"的公式、強調"矛盾的解決",思維的過程以一切矛盾在"絕對觀念"中的調合、消解與告終。黑格爾通過"否定之否定"的發(fā)展達到了最后否定一切矛盾的"合題",他的發(fā)展觀也就半途而止了。

四、簡要的結論

通過上述三個方面我們將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關于"對立統(tǒng)一"的思想作了一個大致的比較。在這種比較中,首先,我們看到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分別從不同的入口抓住了"對立統(tǒng)一"。這說明"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不僅是支配客觀世界的主要規(guī)律,也是支配人類思維的主要規(guī)律,它具有客觀性和強制性。歷史上不同的思想家可以找到辯證思維的不同突破口,但辯證法的核心卻只有一個--即"對立統(tǒng)一"。列寧認為"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確定為關于對立面的統(tǒng)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5](240頁)是對辯證法史的科學總結。

其次,我們看到作為辯證法實質的"統(tǒng)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5](407頁),在歷史上也是不斷發(fā)展、不斷豐富、不斷深化的。亞里士多德把"對立"范疇規(guī)定為辯證法的主要范疇這表現(xiàn)為古希臘辯證思維的重要特點。這時的個別哲學家雖然也看到了對立面的統(tǒng)一、聯(lián)系和轉化,但認為這是一種難題,很難解決,仍處于探索過程中。對于"對立面的統(tǒng)一",列寧指出"希臘哲學家們接近這種思想,但他們沒有掌握這種思想,沒有掌握辯證法。"[5](416頁)只有近代德國的黑格爾才比較深刻地把握了"對立統(tǒng)一"的思想,黑格爾的"矛盾"范疇突出了在"對立面的統(tǒng)一"中把握對立面。但黑格爾的矛盾學說又過分強調了"統(tǒng)一",強調肯定和否定的"合題",而導致黑格爾辯證法的自我封閉。

第三、"對立統(tǒng)一"作為事物運動變化的源泉、動力,可以通過不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是"潛能"和"現(xiàn)實";在黑格爾那里是"否定之否定"。但由于兩位大師都受唯心主義思想的束縛,這兩種形式都未能完全展示"對立統(tǒng)一"的動力作用和對發(fā)展的深刻的內在機制。只有把"對立統(tǒng)一"建立在唯物主義基礎之上,才能找到完全科學的表現(xiàn)形式。

最后,雖然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的"對立統(tǒng)一"學說都存在著嚴重的缺陷,但在西方哲學發(fā)展史上也只有他們兩人才系統(tǒng)地探索過"對立統(tǒng)一"學說,并確定一系列辯證思維的主要形式。因此,我們在建構和拓展唯物辯證法的理論體系時也必須進一步開掘這兩位大師的理論遺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上卷.

[3]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4]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1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5]列寧《哲學筆記》,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黑格爾《邏輯學》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6.

[7]黑格爾《小邏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8]亞里士多德《范疇篇·解釋篇》,商務印書館,1986.

[9][古希臘羅馬哲學],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7.

[10]亞里士多德《物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1]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4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12]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第8篇:邏輯學基本規(guī)律范文

融會即融合領會,貫通即透徹理解,融會貫通是指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合貫穿在一起,從而取得對事理全面透徹的理解。要上好一節(jié)地理課,首先要求教師對中學階段的地理知識融會貫通,這決定了其授課的深度與廣度。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具備二個條件:第一是形成明晰的知識結構。這種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平時對學科知識的梳理與歸納上,這里應包括每一章節(jié)的知識結構及章節(jié)間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比如自然地理可劃分為地球運動、大氣運動、水體運動、地殼和地表物質的運動以及自然帶等幾個系統(tǒng)小專題,學習每個專題都應從地理事物的時空變化和分布去把握特征和成因,如大氣運動涉及的原理規(guī)律的系統(tǒng)性可用下圖表示。

第二是掌握地理學基本的思維方法與思維路線。事物是有規(guī)律的,規(guī)律是可以挖掘的。誰牽住了學科的思想這根紅線,誰就能舉重若輕地組織教學,脈絡清晰,事半功倍;誰缺乏對學科思想的研究,誰就只能陷在學科知識的中,糾纏于講不完的知識和習題。地理思想方法是指發(fā)現(xiàn)和解釋其他同類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觀念與推斷法則,是分析、處理和解決地理問題的根本想法。一節(jié)節(jié)課好比一個個點,有經驗的老師善于以點帶面,透過分析某一地理事物的特征及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讓學生明白其他同類地理事象,由此及彼、舉一反三,從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下圖所示的區(qū)域各要素關系圖,橫向看區(qū)域特征包括自然與人文兩方面,縱向看不同的區(qū)域特征存在區(qū)域差異,有了差異就會有物流的需要,因而產生了區(qū)際聯(lián)系,區(qū)際聯(lián)系最終將導致區(qū)域發(fā)展。沿著這種思維線路分析區(qū)域地理問題,不僅脈絡清晰,環(huán)環(huán)相扣,邏輯性強,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的習慣,有效地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如果在必修3第一章第一節(jié)的教學中把這種思想教給學生,以后許多章節(jié)的知識將迎刃而解。

二、地理邏輯的嚴謹水平——決定授課的清晰度。

地理學是研究地理事象的產生、分布以及演化的一門學科,地理事象的產生、分布和演化有其內在的規(guī)律,影響地理事象的要素方方面面,各種要素之間的關系就是地理邏輯。地理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否闡明這種邏輯關系,這決定了其授課的清晰度。要做到這一點,老師要明確:某個地理事象,它在哪里?它是什么樣的?它為什么在那里?它是什么時候發(fā)生的?它產生了什么作用?怎樣使它有利于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把握這些問題及其內在的關系,結合學生現(xiàn)有水平及理解能力,在授課時用清晰的思路表達出來,有利于幫助和引導學生形成地理邏輯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用地理的眼光分析問題的方法,同時有助于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學習方法,達到靈活掌握與運用知識的教學目的。如盛行西風帶與西風漂流的關系;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存在導致海陸冬夏季節(jié)明顯的溫差,進而形成海陸氣壓中心的季節(jié)變化,造成水平氣壓梯度力方向上的季節(jié)變化,最終導致季風環(huán)流的形成;西歐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就與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洋流、地形、大陸輪廓等多因素的疊加有關;等等。再比如講氣團的概念,按邏輯學原理,定義=種差+屬,氣團的屬為“空氣”,種差為“水平方向上物理性質較均一”,把氣團的屬與種差點明了,其概念就講清了,這樣符合邏輯的授課方式清晰而明了。

三、直觀和舉例的意識與技巧——決定授課的通達性。

從具體到抽象,這是認識事物的基本規(guī)律,因此也是地理教學必須遵循的規(guī)律。借用直觀方法和具體例證對抽象的概念、原理、規(guī)律加以說明、分析,其根本作用在于能夠將一個復雜的問題講得簡單明了,即用直觀和舉例的方法在具體與抽象之間架設認知橋梁,從而決定其授課的通達性。所以教學的核心問題之一就是:如何將抽象變得具體和直觀。

地理學研究的對象,其時空界限廣闊而遙遠,內容涉及面廣,但由于受篇幅和編輯的限制,教材內容大多以簡潔的理論呈現(xiàn)出來,中學生的視野和見聞有限,必然感覺地理學晦澀難懂,地理老師若能將授課內容生活化、動態(tài)化、情境化、形象化,在恰當?shù)臅r候呈現(xiàn)直觀的景象、給出典型的事例,使學生獲得鮮明的表象,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則正好彌補了教材與學生見識的不足,使教學鮮活而靈動,讓學生達到“會學”、“樂學”的境界。下表列舉了講授時區(qū)與太陽高度角概念的兩種不同方法,直觀教學的效果不言而喻了;再比如舉“GPS技術幫助青島奧帆賽提供仲裁依據(jù)”一例幫助學生理解GPS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借用我國某一時段天氣預報及海平面氣壓分布圖講解鋒面、氣旋天氣,既具體又鮮活,同時有助于學生形成空間概念以及天氣系統(tǒng)尺度的概念;等等。

進一步說,新課程強調對問題的探究,倡導學生自主學習,教學的重心由傳統(tǒng)的傳授知識轉變?yōu)榕囵B(yǎng)能力,這就要求老師備課的著力點必須由原來的備知識轉向備資料、備實例以及設計恰當?shù)慕虒W情境,教學中通過對一個具體的地理教學情境的描述,引導學生對案例內容進行分析思考、討論交流,在溝通和合作中探求結論或解決問題,挖掘出案例所體現(xiàn)的地理原理、規(guī)律,并將習得的方法運用到其他類似的案例研究中去。舉例如下:

課題:農業(yè)的區(qū)位選擇

老師給出一個問題:我國的棉花應種在哪里?

提供資料:一個表即棉花生產的自然約束條件(如下表),五張圖即我國積溫分布、年光照時數(shù)分布、降水分布、滿足棉花生長地形和土壤條件的區(qū)域示意圖以及我國棉花種植區(qū)域現(xiàn)狀分布示意圖

分組探究:

步驟一:準備4張透明紙,分四組分別研究在只考慮單一自然條件的前提下,我國適合棉花生長的地區(qū)。

步驟二:找四張透明紙的交集,得出綜合考慮各自然條件下,我國適合棉花生長的地區(qū)。

步驟三:把上述結論與我國棉花種植區(qū)域現(xiàn)狀分布狀況對比,得出差異,引出影響農業(yè)區(qū)位選擇的社會經濟因素。

第9篇:邏輯學基本規(guī)律范文

中圖分類號:R19

文獻標識碼:B

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新理論、新概念不斷涌現(xiàn)。尤其是護理模式轉變后,護理人才管理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就此筆者從人才管理學角度作一初淺的探討。

1人才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論

1.1人才學含義:人才學是研究人才、揭示人才成長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它借助于哲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創(chuàng)造學、倫理學、生理學、邏輯學、教育學、行為科學的知識,研究人才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發(fā)展、使用和管理問題,是一門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綜合交叉的學科。

1.2人才學特點是研究人才的特點、成長和發(fā)展規(guī)律以及人才管理問題。目前,國內外眾多學者從不同的學科和研究目的出發(fā),對人才提出了多種見解,其綜合效應、新陳代謝、加速發(fā)展是人才運動發(fā)展的三個基本規(guī)律,從而揭示了人才成長與發(fā)展的內在動力、發(fā)展形式及運動發(fā)展的方向。人才管理方面包括社會的人才結構、人才選擇方法與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和具體方法、人才考核制度與方法、人才流動制度和人才終生培養(yǎng)開發(fā)等方面的內容。

1.3人才的才能結構和體系結構:人才的才能結構包括人才構成因素的分類、人才的結構方式、人才的才能性質以及人才結構因素的內在矛盾運動規(guī)律等問題。人才的總體結構可分為宏觀人才學和微觀人才學,前者研究人才成長的社會因素,后者研究人才成長的內在因素。也有人從理論和應用角度來研究人才學體系結構。

1.4人才環(huán)境優(yōu)化及流動問題:人才環(huán)境優(yōu)化包括人才環(huán)境的構成因素、各因素之間的結構關系以及它們涉及的人才政策、人才制度等,人才流動是社會發(fā)展中常見的現(xiàn)象,是社會發(fā)展、科學技術生產發(fā)展的需要,要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愛才之心,用才之道。

2存在問題

2.1選拔護士長的依據(jù):目前,護士長的選任往往是依據(jù)個人的業(yè)務能力,而較少考慮其組織管理能力的強弱,以及他在群體中的凝集力和號召力,結果造成整個群體工作處于被動狀態(tài)。

2.2護士組合的原則:在護理人員的組合上,隨意性大。

2.3護士知識水平:護士一般都受過中等以上程度的專業(yè)理論水平,但現(xiàn)實情況缺乏動口、動手、動筆能力,許多護士論文寫作知識不足,科研能力差,使其這方面工作開展得很不夠。

2.4人員調動:對護士的流動、輪換過分強調計劃和程序,不能依據(jù)客觀情況的變化而及時地進行動態(tài)調節(jié)。

3對策

3.1對護士長的人選進行全面的考察:護士長的選任不但要考察其思想品德和業(yè)務能力,更要考察管理能力和領導工作魄力。業(yè)務能力強的人不一定是最理想者人選。選用人才是為了選擇與崗位要求相適應的人,是為了辦事,只有能將事情辦好的人才是最理想的人選。護理部主任、護士長的選任都應根據(jù)這樣的原則,選擇能使群體效能得到正常發(fā)揮和提高的人才。

3.2注意護理人才管理原則:用才之道,因人而宜,量才所用。護理管理者要了解每一位護士,加強與護士的互相溝通,要發(fā)現(xiàn)每個護士的不同特點,對他們進行深入全面了解。注意護士在年齡、資歷、氣質、學習積極性、學歷等方面的情況因人而宜,量才所用。

3.3提高護士的動口、動手及動筆能力:急需讓護士參加學術交流會和培訓班得到鍛煉和提高。現(xiàn)在,形勢逼人,不更新知識就會被淘汰,只憑過去的經驗來管理難以勝任。當今的護理管理工作,尤其是醫(yī)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要求廣大護理人才不僅是具有嫻熟的護理操作技術,還要善于總結經驗,把實踐上升為理論,寫出高水平的護理論文來,使護理這門學科更具獨立性、科學性、系統(tǒng)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