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歷史概念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歷史學習中,涉及許多歷史概念,許多學生不太注意對概念的理解把握,對概念模糊卻企圖學好歷史,其實這是不可能的。概念是對客觀事物本質特性的概括反映,是反映對象的特有屬性的思維形式。歷史概念是人們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xiàn)象的本質的整體的內在聯(lián)系的認識的反映。學習歷史,離不開基本的歷史概念,只有通過掌握歷史概念才能掌握歷史知識。有些概念比較復雜,需要一定的思維能力去理解才能掌握。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可以將這類概念進行層層細分,化繁為簡、化粗為細,便于學生把握。我認為細分概念就是將某一復雜概念作為一個總概念,在其內涵中劃分出相應的子概念,并且還可以進一步在子概念下劃分出下一級子概念,以達到完整地認識概念的目標。為什么要這么做呢?因為許多復雜概念比較籠統(tǒng),學生難以理解其復雜的內涵,如經(jīng)濟、政治、生產力、生產關系、科技等,因此必須引導學生從細處著手,由分到總來把握概念。我在長期的歷史教學中,非常注重對復雜歷史概念進行分解,指導幫助學生學習歷史,并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那么,在教學中,我是怎樣指導學生分解歷史概念的呢?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實際做法。
例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的過程中,我首先從總體上將中國古代歷史分解為經(jīng)濟、政治、思想文化、科技、軍事、對外關系、民族關系等歷史類別,并將它們作為一個個總概念,使學生明確,我國古代歷史具體包含了這幾個方面的內容,我們學習歷史就要從這些方面著手。
其次,將經(jīng)濟、政治、文化、外交等歷史現(xiàn)象進一步劃分,使學生明確經(jīng)濟、政治等歷史現(xiàn)象還包含哪些內容,即經(jīng)濟、政治等總概念還可以分為哪些子概念。如經(jīng)濟現(xiàn)象包括生產力的發(fā)展、生產關系的變革、統(tǒng)治者發(fā)展經(jīng)濟的措施、各經(jīng)濟部門的發(fā)展、各朝代經(jīng)濟發(fā)展的程度、中國古代的經(jīng)濟結構、中國古代經(jīng)濟格局的變化、發(fā)展經(jīng)濟的自然環(huán)境等子概念。政治現(xiàn)象包括政權的變遷和建設、政體的建立和變化、政治制度建設、政局的變化、階級及其關系等子概念。這樣一來,學生就明確了學習經(jīng)濟、政治等歷史現(xiàn)象時應從哪些方面去分析。
為了更加具體,在學習中我們還需再進一步對概念進行細分,以幫助學生理解概念的內涵,即將子概念進行進一步的劃分。如分解經(jīng)濟現(xiàn)象中的經(jīng)濟部門,可以將中國古代的經(jīng)濟部門分解為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三大部門;將生產力的發(fā)展分解為勞動者的因素、生產工具的因素、勞動對象的因素等;生產關系分解為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各種不同的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及相互關系、產品的分配形式等。
如果到這一步學生還是不能較好的把握總概念,則還可以再進一步對子概念進行細分,如中國古代農業(yè)可分為:土地資源的開發(fā)、農具、耕作技術、農作物品種、布局、水利、施肥、產量、質量、戶數(shù)、賦稅、農產品商品化等。古代手工業(yè)可分為:冶鑄、陶瓷、紡織、制鹽、漆器、造紙、建筑、印刷等。古代商業(yè)可分為:商人、貨幣、商品、交通、市場、城市、中心、邊貿、外貿等。這樣,概念的內容就相當具體了,學生在認識某一時期的經(jīng)濟、政治等歷史現(xiàn)象時,就可從具體的細處入手,很容易掌握了。例如學生在學習“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經(jīng)濟”時,我指導學生首先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角度進行解讀,再去發(fā)掘生產力下面的因素,學生就理解到鐵器是屬于生產力中生產工具的要素,生產工具的革新能表明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在從生產關系的角度來看,這一時期的土地制度發(fā)生了變化,而土地是生產資料,新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在生產工具革新、勞動者生產能力大大提高的情況下逐步確立的,它適應了生產力的發(fā)展,從而促進經(jīng)濟的發(fā)展。
同時,學會細分概念,還可以幫助學生構建知識網(wǎng)絡,厘清教材結構。如利用概念分解建立關于“隋唐時期的社會經(jīng)濟”一節(jié)的知識結構。示例如下:
隋唐時期的社會經(jīng)濟:
一、 農業(yè)
1、 土地資源的開發(fā):江南、嶺南
2、 農作物耕種面積的擴大:南方水稻
3、 新式農具的使用:江東的曲轅犁
4、 大量水利設施的興修
5、 布局:北粟南稻
二、 手工業(yè)
1、 絲織業(yè):有的吸收波斯織法和圖案風格
2、 瓷器:“南青北白”、唐三彩
3、 造船:“海上霸王”、推進器的戰(zhàn)艦
三、 商業(yè)
1、 交通:運河、長江,絲綢之路
2、 貨幣:開元通寶
3、 市場:市、管理官員、邸店、柜坊、夜市出現(xiàn)、草市
4、 商人:大中小商人、胡商、外商
關鍵詞:高中歷史;概念教學;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23-161-01
前言: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步伐不斷邁進,新課標教材在我國高中教育中廣泛普及開來。在新課標教材的教學目標設定下,針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標準,概念教學手段逐漸被眾多教育者重視和具體應用起來。高中歷史的教學任務是培養(yǎng)高中生的綜合歷史素養(yǎng),能夠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和對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能夠以科學、客觀、中立的態(tài)度面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物、事。因此,高中歷史教學的具體基礎概念需要學生能夠較為透徹的理解和記憶,概念教學作為一種新興教學手段,它是建立在理論知識概念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概念開發(fā),幫助學生能夠更加透徹和清晰的記憶概念、理解概念、比較概念以及應用概念,從而通過概念看出歷史現(xiàn)象的特征,探究出歷史事件的本質。下面就從概念教學的角度來思考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具體應用概念教學手段。
一、高中歷史概念教學的重要性
在我國教育部制訂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規(guī)定中明確指出,高中歷史教育需要以學生對歷史知識進行全面綜合掌握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增強歷史概念的應用,從而培養(yǎng)出全面性的歷史素養(yǎng),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汲取歷史事件帶來的智慧,達到提升自己內涵、開闊自身視野以及豐富內心情感和歷史使命感的目的。歷年高考《歷史科考試說明》對考試能力有如下要求:“再認、再現(xiàn)重要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备咧袣v史實行概念教學是通過對歷史知識的基礎概念傳授,讓學生以規(guī)范的、可理解的框架入手,來達到對歷史事件的反思和歷史經(jīng)驗與教訓的總結。在傳授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概念教學方式的應用更加注重了學生對客觀的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來發(fā)表自身的言論和看法,以提升學生的歷史洞察力和敏銳力為目標,讓學生通過掌握歷史概念來把握住時代變遷的節(jié)奏,學習其中的奧妙與大智慧[1]。因此,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應用概念教學,形成教學體系中的基礎環(huán)節(jié),為學生打下良好的基礎知識積淀,通過對抽象的歷史概念進行理解和探討,為以后的歷史學習奠定良好的根基,使高中生在歷史學習中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二、高中歷史概念教學的過程及基本原則
1、高中歷史概念教學過程分析
概念教學主要分為兩大過程:首先,對學生進行原則提示,教師對學生進行歷史概念的論述,引導學生自主對歷史概念進行自主解讀和分析,在把握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的進程下,讓學生對歷史概念的基本原則和學習要義準確把握,從而促進教學活動有效進行。接著,對學生進行問題引導,對既定的歷史概念進行問題的設計、提出以及探討,以學生對當前歷史概念的掌握程度為基礎,結合學生對疑點、難點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式的探討和方法選擇[2]。
2、高中歷史概念教學的基本原則
概念教學遵循的基本原則總共有五點:漸進性原則,是把握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對概念理解的復雜程度為基礎;選擇性原則,針對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和目標設定,制定不同層次學生需求的教學方案;主體性原則,在課堂中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發(fā)揮對歷史概念的看法和思考;系統(tǒng)性原則,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征,在遵循教育規(guī)律的前提下,對每節(jié)歷史課、每個學期、每個專題、每個章節(jié)中歷史概念進行規(guī)劃和設置,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標;目的性原則,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解讀歷史概念,針對學生的具體問題進行教學。
三、高中歷史概念教學的具體應用對策
首先,根據(jù)不同時期的歷史概念進行梳理,處理好每個階段歷史概念的銜接,總結各階段歷史概念的特征本質。實行概念教學時最重要的就是對歷史概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把握,為學生確定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正確理解歷史概念,并在當前階段的學習之后,為學生指出該歷史概念的前后背景是如何發(fā)展和變化的。其次,根據(jù)學生思維發(fā)展特點以及認識規(guī)律為前提,處理好概念教學淺入深出的節(jié)奏。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的歷史概念掌握要求應該有所區(qū)別,以認識規(guī)律為基礎,制定符合不同學生思維發(fā)展特點的概念定位,從而達到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目的[3]。最后,遵循歷史概念的客觀性,處理好每個概念之間的環(huán)節(jié)聯(lián)系。在概念的引入和分析中,要幫助學生從表面入手,建立起直觀性更強、理解性更深的教學方式,引用具體實例來降低歷史概念的抽象意義,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歷史概念的客觀性。
結論:綜上所述,高中歷史不僅僅是對過去發(fā)生的歷史事件進行單純教學,更是對歷史的解讀和思考中,發(fā)現(xiàn)和探索人類進步的精神以及時展的先進意義。而在我國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針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標準,概念教學手段逐漸被眾多教育者重視和具體應用起來。概念教學對于高中歷史來說有著很好的點撥和開發(fā)作用,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客觀科學素養(yǎng)來對學生進行概念式的啟迪,基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認識程度,對教學方案進行系統(tǒng)設計和規(guī)劃,達到學生能夠從概念入手,更加準確和透徹的了解理論知識??偟膩碚f,概念教學作為一種新興教學手段,其建立在理論知識概念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概念開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綜合形成,概念教學對培養(yǎng)高中學生的歷史多元智力產生重大影響。
參考文獻:
[1] 馬 寧.新課程背景下加強歷史概念教學的策略分析[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2,06:33-35.
一、實地觀察
一些概念照本宣科很抽象,可帶領學生到室外實地考察,先觀察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再綜合、分析,抓 住事物的本質特征,形成概念的內涵。如學習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這一概念時,帶學生觀察校園里的樟樹、山茶 樹、廣玉蘭樹等,并與梧桐樹、柳樹、水杉樹比較,了解到前面這三種樹木的葉子革質、有光澤、呈橢園形, 并且終年常綠?!俺>G闊葉”為它們共同特有屬性。它們都是典型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樹,由這些樹木構成的森 林即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再讓學生自己分析梧桐樹、楓樹、馬尾松是不是常綠闊葉樹?學生馬上會回答:梧 桐樹、楓樹是落葉闊葉樹;馬尾松常綠而不是闊葉。這樣,學生對常綠闊葉林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就有了比 較全面的認識。
二、抓關鍵詞
表達概念內涵即地理事物本質特征的往往只有幾個詞語。我們教師要幫助學生抓住關鍵詞,分析疑難點。 如天體“宇宙間物質的存在形式”這一概念,學生對“物質”并不難理解,“宇宙間”卻難以確定。我指出, 地球也存在于宇宙空間,是天體。但是,在地球大氣圈以內的物質只能說是地球上物質,不能說是天體。地球 大氣頂部是宇宙空間與地球的界線。教師只要講清這一界線,學生就容易明白恒星、星云、行星、衛(wèi)星、彗星 、星際物質、運行中的人造衛(wèi)星和宇宙飛船等都是天體。而停在發(fā)射架上的人造衛(wèi)星,或是降落到地面的流星 體殘骸即殞星就不是天體。
三、歸納法
對內容較多、表述較長的地理概念進行歸納、提煉,分層次、多角度去理解。如自然資源的概念,完整的 表達是“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與能量”。如果對這一句話進行歸納、轉換,就是下 列的兩個屬性:
自然屬性:客觀性,天然存在,沒有經(jīng)過人類加工
經(jīng)濟屬性:有用性,在當今技術條件下能用于生產和生活。兩個屬性缺一不可。這樣一轉換,自然資源 的內涵就一目了然。
四、類比法
明確了單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后,為了能達到準確運用的目的,還必須搞清概念間的幾種關系。
①近似概念
如天氣和氣候,國土和國土資源,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雨林,水資源、水力資源和水利資源等都屬近似概念 ,很易混淆。只有從本質特征即內涵上區(qū)分,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才能確定適用范圍。例如降水和降雨,都 表示大氣中水汽凝結降落到地面這一現(xiàn)象。不同點是降水指從云霧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態(tài)和固態(tài)水,而降雨即從 云中降落到地面的滴狀液態(tài)水。可見,降雨只是降水的一部分,僅指液態(tài)水即雨水。所以,在描述氣候特征時 ,如亞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000mm左右,用的是“降水量”;河流的五種補給形式之一是“雨水”即降雨, 兩者不可調換。
②矛盾概念
外延相反的概念叫矛盾概念。如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寒流與暖流,重工業(yè)與輕工業(yè)等。這類概念也必須 從內涵入手,找出差異再分析外延上的相反性,確定“矛盾”所在,才能正確區(qū)分。如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 資源是一對矛盾概念。可再生資源是在人類歷史時期內不斷更新生長、繁殖的資源;在人類歷史時期內不能重 新出現(xiàn)的即是非可再生資源。兩者的差異便是“人類歷史時期內能否重新出現(xiàn)”這一時間尺度,也是導致外延 相反的主要原因。根據(jù)這一標準分析,礦產資源是非可再生資源,生物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氣候資源等 都是可再生資源。
③包含關系的概念
地理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城市環(huán)境三個概念,都表示人類生存的環(huán)境。但地理環(huán)境是以人類為中心的環(huán)境; 社會環(huán)境是人類在自然環(huán)境基礎上通過長期有意識的社會勞動創(chuàng)造的人工環(huán)境;城市環(huán)境是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干 預最強烈的地區(qū),人口多、房屋密集、交通擁擠是最大的特點??梢娙齻€概念中,內涵最豐富的是城市環(huán)境, 外延最大的是地理環(huán)境。它們外延上的關系可用下圖表示:
附圖{圖}所以,要區(qū)分這類概念,應在確定內涵的基礎上,根據(jù)內涵大外延小,內涵小外延大的原則來分 析彼此間的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
④概念的廣義和狹義
論文摘要:概念圖是用于表征和揭示知識結構中的意義聯(lián)系的圖表。概念圖可以幫助我們解讀探究式教學的內涵、歷史沿革及其實踐模式,能清晰地展示探究課題研究的全過程。
概念圖(concept map)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Joseph D.Novak教授提出的用于表征和揭示知識結構中的意義聯(lián)系的圖表,它是以視覺再現(xiàn)認知結構、外化概念和命題的一種方法,又稱概念構圖(concept mapping)、概念地圖(concept maps)或概念網(wǎng)(concept webbing)。[1]研究表明,這種視覺圖表容易被學習者快速識別并迅速掌握,有助于提高學習者對知識系統(tǒng)的整體理解力。[2]本世紀初,概念圖引起了我國學者的極大關注,并嘗試把概念圖作為一種有效的工具應用于不同的研究領域,如學科教與學、評估工具、遠程教學系統(tǒng)及網(wǎng)絡課程的開發(fā)、計算機人工智能、企業(yè)管理等等。
事實說明,概念圖具有信息量大、內涵豐富,層次分明、可讀性強、易于理解,延展性強、填補修復容易等特點。[3]近年來,挖掘并利用概念圖的功能的研究已成為概念圖研究的熱點。本文擬用概念圖解讀探究式教學。
一、探究式教學的界定
目前,關于探究式教學的界定紛繁多樣,角度不同、情境不同,解讀也不同。雖然界定的角度不同,但均包涵著共同的本質特征,即“不直接把構成教學目標的有關概念和認知策略直接告訴學生,取而代之,教師創(chuàng)造一種智力和社會交往環(huán)境,讓學生通過探索發(fā)現(xiàn)有利于開展這種探索的學科內容要素和認知策略”。[4]我們從“學”的方面、“教”的方面和“科學研究”方面三個視角進一步細化,探析其內涵,見圖1。
二、探究式教學的歷史沿革
探究式教學的發(fā)展與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息息相關。鑒于此,我們以時間為脈絡,追溯探究式教學的歷史淵源,比較不同時期國內外探究式教學的發(fā)展,如圖2。
三、探究式教學的實踐模式
教學模式是一種可以用來設置課程(諸學科的長期教程)、設計教學材料、指導課堂或其它場合的教學的計劃或類型,它是基于教學的可操作性而導向特定的學習結果的一步步程序,它最顯著特征是構架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梁。 [5]目前,常用的探究式教學模式有以下幾種。
1.自探共究教學模式。該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學生在自主探究、共同研究過程中,發(fā)展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它從情景、協(xié)作、會話中,讓學生建構知識;從問題解決過程中,體現(xiàn)知識問題化和問題解決知識化的思想,以問題構筑教學的主題,以問題體現(xiàn)教學的精髓。
實施模式:見圖3
2.雙主教學模式。雙主教學模式既不是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是完全以學生為中心,而是既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xiàn)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即吸納“教師中心”和“學生中心”兩者之長,避其所短。雙主模式主要包括:5E循環(huán)教學模式和薩其曼探究教學訓練模式。
(1)5E循環(huán)教學模式。
奧德瑞、喬潘等人的5E循環(huán)教學模式最早出現(xiàn)在美國《科學課程發(fā)展研究計劃》──70年代早期從幼兒園到6年級的科學計劃,也是最原始的探究課程計劃模式。[6]它包括五個階段:吸引階段(engagement)、探索階段(exploration)、解釋階段(explanation)、融合階段(elaboration)、評價階段(evaluation)。5E循環(huán)教學就是在這五個階段中教師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共同完成探究課題。該模式從學生“做”科學,對學習的渴望,尋找機會協(xié)作并實現(xiàn)合作;通過做科學,修正自己的想法、承擔危險以及展現(xiàn)正確的懷疑、批判等意愿方面體現(xiàn)了科學探究對學生的要求。這種模式的主要特點是教師傳授核心知識,學生主動應用知識、理論。
實施模式:見圖4
(2)薩其曼探究教學訓練模式。
薩其曼探究教學訓練模式是理查德·薩其曼(Richard Suchman)通過觀察、分析科學家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之后,結合教學法因素概括而成。它訓練學生組織資料,進行因果關系的推理以及建立和驗證理論,是一種由事實到理論的訓練模式。這種模式基本上再現(xiàn)了科學家進行探索的進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6]
薩其曼探究教學訓練模式遵循著“問題——假設——驗證——結論——反思”這樣的程序。具體實施如圖5。
四、概念圖應用于探究式教學的案例
將概念圖應用于探究式教學,可以幫助師生理清思路,明確探究方向。我們開展“抽水馬桶節(jié)水研究”的全過程。提出問題:如今進入樓房居住的人愈來愈多,家家都用抽水馬桶,大量的自來水被用作沖洗馬桶而流失掉了,怎樣用適當?shù)乃瓿蓻_洗工作,既對家庭經(jīng)濟實惠,又為國家節(jié)省更多資源呢?
探究問題:沖水馬桶節(jié)水問題
制定研究方案:教師和研究小組成員一起討論探究內容、探究步驟、時間進程、人員分工等等,并把所能想到的所有問題及方案用宏觀概念圖全部擬訂出來,形成完備的研究方案,以方便操作。
組織研究活動:按圖7進行分工實施。
修正和完善:在探究過程中根據(jù)實際情況隨時進行調整。
五、結語
概念圖是用簡單的圖示來表征知識的有效工具,是知識的高度濃縮。用它來解讀探究式教學,可以使我們輕松地理解其內涵、歷史發(fā)展及實踐模式。將概念圖引入到探究式教學實踐中,可以使研究者思路明確,輕松地把握探究過程,清晰地展示探究成果,最終達到提升研究者探究能力之目的。
參考文獻
[1] Joseph.D.Novak & D.B.Gowin(1984).Learning How to Learn. New York and Cambridge ,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Klein, S. P., Kuh, G. D., Chun, M., Hamilton, L., & Shavelson, R. (2005). An approach to measuring cognitive outcomes acros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46,(3):251~276.
[3] Yin, Y., Vanides, J., Ruiz-Primo, M. A., Ayala, C. C., & Shavelson, R. J. (2005).Comparison of Two Concept-Mapping Techniques: Implications for Scoring, Interpretation and Us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2,(2):166~184.
[4]靳玉樂.探究教學論[J].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15.
[5]高文.現(xiàn)代教學的模式化研究[J].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480.
一、巧設實驗,引發(fā)沖突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在走進課堂之前,都不是一張白紙。學生在學習物理概念之前已經(jīng)具有對物理事實的認識,即前概念,前概念往往是不正確的,而且也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如何讓前概念成為物理概念的生長點呢?關鍵是剖析學生頭腦中存在的前概念,讓學生認識到前概念的不合理性。
為了讓學生主動進行比較、建構,直到揭示概念的本質屬性,設計一個好的實驗是基礎。通過實踐,本人認為以下三種類型的實驗最有效:
1. 直覺――實驗型
高中學生在遇到問題時,往往是憑直覺經(jīng)驗,想當然地進行推理判斷。根據(jù)學生的這一特點,讓學生先作出判斷,然后再用實驗驗證,當實驗的現(xiàn)象出乎學生的意料時,直覺的判斷與實驗事實之間的強烈對比,必然引發(fā)學生去積極思考。
2. 已知――實驗型
隨著學生的學習,知識的豐富,認識水平的提高,要求掌握的物理概念的抽象性、精確性也在不斷提高。當面對新問題,學生往往習慣于用已知的舊概念進行分析。為了完善學生原有的概念結構,設計實驗時必須設法突出與原來知識的不同之處,用明顯的實驗現(xiàn)象引發(fā)認知沖突。
3. 實驗――實驗型
這是前后兩個現(xiàn)象互相矛盾的一組實驗。教師首先做一個學生用以前的知識可以分析的實驗,第二個實驗與第一個實驗類似,但實驗現(xiàn)象與第一個實驗截然不同。利用這樣一組矛盾的實驗打破學生原來的思維平衡態(tài),激起學生反思自己的概念結構,引發(fā)認知沖突。
二、搭建平臺,主動探究
我校生源基本是初中里的中等生,進入高中后,他們往往自信不足,學習主動性不夠,教學過程中參與的欲望不強。但是,事實證明,只要給學生搭建一個平臺,變灌輸為探究,他們的主動性就會被激發(fā)出來。
1. 創(chuàng)設問題,營造探究
人的思維活動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教師創(chuàng)設特定的學習情景,如觀察、實驗等,引導學生提出科學的問題。這些問題是學生探究的心理動力和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契機。教師的任務是:把教材中的物理知識轉化為問題,借助具有內在邏輯聯(lián)系的問題設計,促使學生思考,營造探究氛圍。
2. 針對問題,自主探究
原先備課時,總有意無意地把自己怎樣講得明白、講得清楚放在首位。但是,教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就必須把學生探索、思考等活動放在首位。在備探究式的課時要思考:哪些是老師不講不行的內容?如,促進學生新舊知識連接的內容、激發(fā)學生思維或進一步喚起學生求知欲望的內容、學生苦思而未解的疑問等等;可以由學生嘗試完成的,就放手讓學生去做。
3. 交流合作,評價結果
物理課的特點決定了大多數(shù)的探究活動都需要合作完成。由于探究的結果是大家的,每個同學都會在盡量做好自己的任務的同時關心其他同事的任務。
在評價結果時,學生不僅要條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還要對自己或他人的觀點作出簡單的評述。由于大家是平等的關系,都愿意聽取他人的意見,相互取長補短,最終實現(xiàn)思維碰撞,發(fā)現(xiàn)物理概念的本質。
三、解決問題,鞏固概念
學生往往以為自己能復述定義就算理解物理概念了,因此,在建立概念后應及時進行有針對性的練習,通過在新的問題情境中使用概念,讓學生在運用概念中發(fā)現(xiàn)對概念理解的偏差。
因此,為了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進一步得到加深、鞏固和發(fā)展??梢詮囊韵聨追矫嬖O置問題:
1. 根據(jù)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設問
概念的內涵既反映了物理對象某種屬性的“質”,又反映了物理對象某種屬性的“量”。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適用范圍,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具有某一屬性的一類現(xiàn)象或事物。根據(jù)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設問有利于學生對概念本質的理解。
2. 根據(jù)概念的特征設問
物理概念因它在物理學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各有自己的特殊性質。可以根據(jù)不同物理概念的不同特點設置問題。
對于相似概念也可以從它們各自不同的特點出發(fā),進行比較。
3. 在開放的情景中設問
在開放的情景中設問,就是在一個物理情景中,沒有明確指出用什么物理概念進行分析,或沒有“完備的條件”和“固定的答案”的問題,這就要求學生在全面理解物理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正確選擇和分析。例如:某單色光源發(fā)出的光通過一個小圓孔,在光屏上會出現(xiàn)什么現(xiàn)象?因為孔的大小未限定,隨著孔的尺寸變小分別會出現(xiàn):圓形光斑;光源的倒像;衍射條紋。通過分析學生對“光線”“光的衍射”等概念的理解就會更全面,更能抓住這些概念的本質屬性。
四、提供成功體驗
關鍵詞: 歷史教學 教學效率 教育教學理念
教學效率提高問題,是廣大初中歷史教師較為關心的問題,許多教師也開展了積極的探究和嘗試。我認為,當前提高歷史教學成效的最為關鍵之處就在于教育教學理念的創(chuàng)新,以新課程理念作為組織教學工作的主導,改進教學方式手段,實現(xiàn)教學成效的提升。
一、改變“小學科”觀念,確保歷史課程標準嚴格執(zhí)行
在許多學校,歷史教學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教學條件經(jīng)常受到限制,比如教學時間得不到保障,一到期中或是期末復習時期,歷史教學時間通常會被語數(shù)外學科所占用。比如,歷史教學研究工作流于形式,難以向深層次發(fā)展。這種現(xiàn)象的存在,都和新課程理念的要求相悖,教師必須進一步轉變思想,樹立起科學的歷史教學觀,保障歷史教育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首先,教師要從制度上保障歷史教學不受影響,嚴格執(zhí)行課程計劃安排,不得隨意刪減教學課時,確因特殊原因需要調整的,在事后也要補充相應的教學課時,將初中歷史教學與其他學科同等對待。其次,教師要精心組織歷史教學活動,從教學設計、過程組織及活動開展等方面,都要加強研究,提高教育教學活動的針對性,提升教學效率。
二、改變“滿堂灌”觀念,努力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受應試教育影響,部分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不注重教學方式研究,簡單地進行歷史知識點灌輸,教學方式陳舊,對于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培養(yǎng)不足。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完成知識性目標,而且要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針對這樣的要求,教師必須在教學模式改革方面有所創(chuàng)新,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同步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我在歷史教學中注重“授人以漁”,對學生開展啟發(fā)引導,不再將知識直接交給學生,而是引導其通過自身努力來主動獲得,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的知識更加深刻,同時也發(fā)展了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及其后果”內容時,我不再進行單向講授,而是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設計了一組思考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導火線是什么?其背后的實質是什么?20世紀的巴爾干半島局勢如何?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的標志及交戰(zhàn)雙方是什么?雙方的地理位置、及戰(zhàn)爭計劃是什么?歐洲戰(zhàn)場有哪三條戰(zhàn)線?敘述其主要戰(zhàn)役。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轉折點是什么?促使一戰(zhàn)結束的原因、主要事件、標志格式什么?一戰(zhàn)的性質和影響如何?”通過這樣一組前后聯(lián)系、逐層深入的探究題,我指導學生按照學習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學習活動,自己在小組之間巡視,進行點撥引導,學生基本上依靠自己的努力完成學習目標,有效提升自主學習能力。
三、改變“死教材”觀念,注重完善補充現(xiàn)有教學內容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許多教師習慣于“就教材講教材”,書本中說什么自己就教什么,陷入教條主義框框。教材因為受到編輯篇幅的影響,難以充分展示更多的歷史教學信息,如果僅僅依靠教材內容,則無法完全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對于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產生制約。歷史教師應當具有創(chuàng)造性運用教材的能力,對教材進行進一步完善,讓教學內容變得更加有血有肉,提高教學過程的生動性。我在歷史教學中主要從兩個方面強化對教學內容的補充完善,首先是充分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依據(jù)教材內容補充生動形象的教學信息,將枯燥的文字、數(shù)字通過形象的影音展示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提高教學活動的豐富性。如教學“城鄉(xiāng)人民生存狀態(tài)的滄桑巨變”內容時,我選取了大型紀錄片《改革開放30年》專題片中的精彩片段,從衣食住行等學生非常熟悉的方面開展對比,讓學生感受到前后發(fā)生的巨大變化,感受發(fā)展的偉大成就,對于教材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其次,我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踐感知有機地結合,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教學素材。如教學“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時,我要求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了解。學生通過事先準備,為教學活動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教學素材,如城鄉(xiāng)低保制度、重大困難救助制度、新農保制度等,提高了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增強了教學氛圍活躍程度。
四、改變“應試性”觀念,強化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
部分教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過于強調教學活動的應試性,一味地注重知識點的強化記憶,對于歷史教學所承擔的思想教育重任兼顧不足,弱化歷史教學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功效,這一點在新課程改革中應當加以改進。教師一方面要在課堂教學之中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理念,如教學“一國兩制”及祖國統(tǒng)一等內容時,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開展討論:能夠保障祖國順利收回港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讓學生明白,日益強大的國力才是保障領土和完整的最得力依靠,正是因為中國國力強大了,國防強大了,才能夠順利收回港澳,讓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同時也進一步明確自己肩上所擔負的職責,激勵學生為了祖國的強大而努力學習。另一方面,教師還要通過開展主題活動等方式深化對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如結合教學內容開展讀后感寫作、演講比賽等活動,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關鍵詞:物理概念教學;聯(lián)系實際;運用概念
心理學的觀點認為:掌握概念要有一個具體化的過程。具體化就是通過分析綜合,將抽象、概括過程中獲得的概念運用于實際,通過實例來說明概念,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那么,物理概念教學中怎樣做好“聯(lián)系實際,運用概念”呢?我們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提出的實際問題應當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學生學習物理的過程,其實是不斷地建立物理概念的過程,要使學生形成物理概念,必須遵循感性到理性、低層次向高層次發(fā)展的認識規(guī)律。當學生剛接受了某個物理概念時,對概念的理解還是比較膚淺的、片面的,如果這時馬上向學生提出比較復雜的實際問題,學生就會被復雜問題的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不能把所學的概念與實際問題很好地聯(lián)系起來,既不能運用概念認識實際問題的本質,又不能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這樣就會使概念教學陷入混亂的狀態(tài),因此概念教學中提出的實際問題應當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學生在學習物理的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所表現(xiàn)出的認知特點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們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搞好物理概念教學。
二、在運用概念中,注重要領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運用物理概念進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既是深化認識的過程,也是檢驗學生對概念認識是否正確的主要標志。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質,必須注重要領之間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如在得出了動能、勢能、機械能這些概念后,讓學生通過蕩秋千、蹦蹦床、撐竿跳高、跳板跳水、滾擺實驗等實際例子,區(qū)分動能和勢能,分析并解釋它們如何相互轉化。對一些類似的有關概念要進行同中求異,異中見同,反復深化概念。如:“速度”和“加速度”是力學中的兩個重要概念,要求學生必須有深刻的理解,在教學中就要對兩個概念進行全面比較,找出區(qū)別和聯(lián)系。通過比較,就可以使學生對“速度”和“加速度”這兩個概念有比較深刻的理解。
三、注重激發(fā)學生思維
在教學中,學生形成物理概念,是抽象思維的結果。教師進行概念教學的過程,就是指導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去理解概念的過程。嚴格來說,學生弄懂了某個物理概念不應該是由教師教懂的,而應是由教師引導學生想懂的,思考促進了概念掌握,而聯(lián)系實際用概念又將發(fā)展思維能力。實際問題豐富多彩,各種物理概念交錯其中,要弄清現(xiàn)象起因和結果之間的關系,就要進行深刻的思考。
怎樣才能在運用概念中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呢?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參與到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去,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悟”出道理,掌握獲取知識的手段和方法,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替代學生的思維活動,要給學生留有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時間和空間,激發(fā)起學習的主動性,這樣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發(fā)展。
關鍵詞:轉變教學觀念;物理教學;模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1-245-0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笨梢钥闯鲂抡n改對教師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迫切要求,傳統(tǒng)的“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的教學模式不再符合當代教育的要求,客觀上要求物理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觀察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全面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物理教學中如何轉變觀念,改革教學模式呢?結合物理教學經(jīng)驗,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1、變單一化為綜合化
傳統(tǒng)的物理課堂教學基本上是一種模式,老師講,學生聽。而在當今素質教育普及的時代,“倉儲式”的人才已很難適應時代的要求。為此,課堂教學要不斷擴展自身的功能,努力使知識到傳播、信息的輻射跟家庭教育、社區(qū)教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2、變“指揮者”為“引導者”
眾所周知,隨著信息技術猛烈發(fā)展,學生的知識更多的是從各種媒體中獲得的,因而,作為一個教師,在課堂上要更多地引導學生如何去選擇信息,把信息變?yōu)橹R,使學生能在課后乃至今后一段時間里綱舉目張,觸類旁通。從而能夠適應未來世界的需要。
3、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主體
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最大的弊端是:教師就是課堂的主宰者,這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要迎接知識經(jīng)濟的挑戰(zhàn),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如,在物理課堂教學中,規(guī)定“上課答問、提問時不必舉手,答案可以突破老師現(xiàn)成的結論”,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有時課堂就像一個“大茶館”,學生學的主動性大大激發(fā)了教者教的積極性,課堂教學也更加有活力、有生機。
二、使課堂教學成為“多維營養(yǎng)”的源泉
實踐表明,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優(yōu)化課型建設是重要的基礎。從課型建設入手,才能使課堂教學成為“多維營養(yǎng)”的源泉。常見的有利于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的課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主體型
課堂教學的改革,必須突出以學生為本,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技能的過程中,不斷加快發(fā)展自身的主體性。
2、目標型
要重視教學目標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精神的導向功能,其中,既要有認知目標,更要有能力、創(chuàng)造精神的培養(yǎng)目標。而初中階段正是培養(yǎng)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開展創(chuàng)新性學習的最佳時機。物理教學目標的定位,要著眼于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勤學好問的探索精神,教給學生自主獲得知識的本領。
3、交互型
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雙主”原則,強調師生合作,教學合一。營造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和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
三、在課堂教學中營造科學創(chuàng)新的氛圍
評價是教改的杠桿。隨著新的課堂教學任務的提出、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出現(xiàn)、新的課堂教學特點的展示,勢必要求重新審視我們的教學評價。要充分利用教學評價的指揮功能,并通過教學評價的改革,在課堂教學中營造一種創(chuàng)新的氛圍。新的評價體制要體現(xiàn)以下幾個原則。
1、從“教學生學”到“教學生會學”,突出教學效果評價的指向性
要通過這種評價,使教師明白:“教學生學”是維持性的教學,只是一味地面向過去,而“教學生會學”則是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他面向未來,旨在引導學生迎接未來的知識挑戰(zhàn)。
2、從“單一性”到“多元化”,突出教學方式評價的權重性
要通過這種評價,促使教師敏銳地運用現(xiàn)代教學技術豐富物理課堂教學的形式。要在教學方式的評價中設立教學方式有創(chuàng)新或勇于實踐先進教學方法等條目,并加大這方面的正向權重。反之,對采用題海戰(zhàn)術,教學方式陳舊的教師,則趨向于負向權重,以激發(fā)教師的積極性。
3、從“籠統(tǒng)”、“模糊”到“量化”、“標準化”,突出教學活動評價的規(guī)范性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是指在課堂教育教學之中,以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為主要目的,重視學生、尊重學生,不斷地發(fā)揮學生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主體地位,給學生發(fā)現(xiàn)、探索以及創(chuàng)造的學習空間,并且充分挖掘他們的內在潛能;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模式,不斷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優(yōu)良學生,使教育教學工作更加關注學生的個性問題,不斷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以學生為中心”是在針對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學科為中心的基礎上提出的,在實踐中教師要承擔起 “傳授者” “參與者”“促進者”“學習伙伴”等多種角色 。學生是教育、教學的中心,學校為學生而設,教師為學生而教。教師的教育、教學應該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所有的學習和教學活動必須正視學生及其發(fā)展,學生在教師引導和幫助下創(chuàng)造性地、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的教學要特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性。
二、實施“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1.實施“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改革是現(xiàn)階段社會發(fā)展對教育、教學提出的根本要求
農業(yè)社會注重知識經(jīng)驗的傳授;工業(yè)社會強調知識與技能的傳授;到了信息社會,由于信息量急劇增加,對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能力以及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顯得越來越重要。在知識激增、信息爆炸的時代,貯存了多少知識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學會如何尋求和獲得知識將更有意義,我們的教學僅僅靠傳授知識已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2.實施“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改革是落實素質教育的需要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實質上是以教師為中心,它強調教師如何教,不管學生怎樣學,表現(xiàn)在課堂教學中基本上是“灌輸―接受式”,學生學習方式基本上是“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考完丟筆記”。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傳統(tǒng)教育是“培養(yǎng)能復制某些知識材料,具有從事某些規(guī)定的智力活動的技能,并且能復制教師思想的學生,本質上是一種消極的學習”。這種主要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顯然不利于學生的潛能開發(fā)和身心發(fā)展,不利于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
3.實施“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改革是現(xiàn)代教育、教學理論的要求
現(xiàn)代教學理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學生看做“主動參加知識獲得過程的人”,教師是“主要輔導者”。因此,對教師教學的評價更重要的是看他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思考,指導學生逐步學會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
三、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教師行為必須轉變
1.教學中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教學要針對學習者的自動自發(fā)而進行。建構主義認為:“能夠影響一個人的行為的知識,只能是他自己發(fā)現(xiàn)并化為己有的知識。那些強加給學生的知識對他來說是沒有用的?!痹诮逃形覀兛梢钥吹剑簩W生認為重要的,自己感興趣的學科,其學習積極性很高,他們就會搶座位聽課;而他們認為不重要的,沒有興趣的學科就上課打瞌睡。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參與性和探究性,才能進行有效教學。
2.教學中要多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多提供學生可以隨意支配的學習資源,讓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
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要善于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探索問題的動機,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及體驗成功與失敗的情感空間和資源。
3.教師要多創(chuàng)造實踐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在實踐中培養(yǎng)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在真實或類似的環(huán)境中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要通過實踐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在實踐中學習,多讓學生動手操作,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自由、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促進能力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