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家庭教育與親子溝通技巧范文

家庭教育與親子溝通技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家庭教育與親子溝通技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家庭教育與親子溝通技巧

第1篇:家庭教育與親子溝通技巧范文

【關鍵詞】 親子溝通;初中生;行動研究;定性研究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3.002

中圖分類號:B8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9)003-0157-05

親子關系對孩子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的發(fā)展有決定性的影響。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由于正處于“心理斷乳期”,其學業(yè)、行為和心理問題所引發(fā)的各種親子矛盾使親子關系變得脆弱而敏感,容易出現(xiàn)親子溝通不良的狀況。因此,探索如何改善初中生的親子溝通狀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當前關于親子溝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⑴親子溝通的定義 [1];⑵親子溝通的狀況,包括溝通的內容[2] 、溝通的頻率、主動性和滿意度[3]、溝通的問題[4];⑶親子溝通的影響因素[5];⑷親子溝通對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影響[6];⑸改善青少年親子關系的教育對策及實驗研究。國內關于親子溝通的實驗研究較為全面,如于學蘭等[7]采用測驗法、觀察法、訪談法、團體實驗法、個案法對如何改善親子關系進行了研究。其具體措施包括轉變家長的觀念,傳授相關心理學和家庭教育學知識,對家長進行集體咨詢,利用心理常識課和個別咨詢對學生進行輔導,對所選個體進行具體指導等。國外對于親子溝通的實驗研究主要集中在溝通環(huán)節(jié)的某一個方面,如對兒童焦慮的口頭表達 [8],或者特定類型行為模式的青少年身上,如酒精濫用、肥胖癥等[9]。 這些研究存在一些不足:⑴實驗皆是從研究者的視角進行設計的,而參與的親子雙方只能被動接受這種“單向”的干預;⑵多數(shù)實驗旨在將父母和子女分開進行干預,然后以一定的量化考核結果來驗證實驗效果;⑶缺乏對實驗干預過程的質性描述。

本研究采用行動研究來進行實驗。行動研究(action research),是指由社會情境(教育情境)的參與者為提高對所從事的社會或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其依賴的背景的理解所進行的反思研究[10]。在行動研究中,參與者是研究的主體,研究者只是起一個中介的作用,為參與者的研究和行動提供必要的幫助。這種研究方法強調將研究成果直接用于處理社會問題。行動研究的結果檢驗可以從如下幾方面進行[10]:(1)是否有利于發(fā)展和改善目前的社會現(xiàn)實,是否解決了實際的問題或者提供了解決問題的思路;(2)是否提高了參與者的自信、自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3)研究設計和資料收集的方法與實踐的要求是否相符(如時間、經濟條件、職業(yè)文化等)。本行動研究對結果的評估將遵照這幾個方面來進行。

行動研究的先驅勒溫將行動研究描述成一個螺旋狀逐步行進的過程,包括計劃、發(fā)現(xiàn)事實、監(jiān)察、實施、評價等步驟。后繼的研究者將勒溫的這些步驟明確概括為計劃-行動-觀察-反思-計劃的循環(huán)[10]。本研究采用“以參與的親子雙方為主體、以研究者為主導”的合作模式,提出一個計劃、執(zhí)行、評估的動態(tài)循環(huán)研究框架。

1 對象和方法

1.1被試

對重慶市某中學校方指定的初二年級2個班級,用“青少年親子溝通心理量表”(PACT)進行施測。兩個班級的學生共94名,選出PACT總分顯著低于總體平均分的學生15名,然后排除2名家庭有實際困難無法參加活動的學生,最終參與研究的家庭共13個,形成一個以“親子成長工作坊”命名的活動團體。其中,父母共同參與的家庭有3個,固定由父母中的一方參與的家庭有10個;學生中男生10名,女生3名;成績優(yōu)異者2名,成績中等者7名,成績較差者4名;父母受教育程度:初中2名,高中3名,大專7名,本科1名;父母職業(yè):農民1名,工人2名,個體商人1名,軍人1名,公司職員6名,公司管理人員2名(因父母雙方共同參與的家庭中,有一方參與時間不固定,所以只對固定參加的一方進行數(shù)據收集);家庭結構狀況:單親家庭2個、核心家庭11個(其中再婚重組家庭2個);家庭子女數(shù)目:獨生子女家庭10個,非獨生子女家庭3個。

1.2研究工具

1.2.1青少年親子溝通心理量表(Adolescent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Test , PACT)[11]

由37個題項組成,其中測謊題4項,每一個題項的回答包括對父親的回答和對母親的回答兩種。該量表包括2維度:親子溝通的動機(包括參與傾向性、情感需要、支配需要、輕松感4個因素)和親子溝通的能力(包括積極傾聽、溝通靈活性、理解、開放的表達4個因素)。

所有項目采用自陳測驗五點記分制(1.完全不符合;2.大部分不符合;3.不確定;4.大部分符合;5.完全符合。)。量表總體α系數(shù)為0.8699,各維度的α系數(shù)在0.3554~0.8465之間,總體分半信度為0.8015,各維度的分半信度在0.3554~0.7999之間。經本研究實測后的總體α系數(shù)為0.8410,各維度的α系數(shù)在0.3991~0.8757之間,總體分半信度為0.7416,各維度的分半信度在0.3505~0.7416之間。各個因素與量表總分的相關在0.38~0.82之間。各因素之間的相關在0.11~0.73之間,相關適中,說明該量表有較高的同質性信度。

1.2.2自制活動反饋表

要求每一次活動后,家長和學生分別填寫參與者姓名及滿意程度(很不滿意、比較不滿意、一般、比較滿意、很滿意)、對下一次活動的建議。

1.2.3 “親子成長工作坊”整體評價問卷

包括家長和學生對活動內容、活動方式、活動過程和活動效果的評價及最后的活動感言,題目包括開放式和封閉式(很符合、一般、不符合)兩種。

1.3 資料的收集

按以下4步來收集資料:⑴在第一次活動開始前首先進行總體需求評估(包括親子雙方參與活動的愿望、活動安排的時間地點、活動內容、活動方式),然后研究者根據評估結果單獨制定第一次活動的方案及活動方式的總體分類。⑵執(zhí)行既定的活動方案,并根據特定的活動情境靈活地調整部分內容。⑶每一次活動結束時,親子雙方共同填寫活動反饋表,同時進行現(xiàn)場討論(經親子雙方的同意之后錄音,事后整理為文字稿),由研究者進行歸納整合后形成下一單元正式的活動方案。研究者要在每一次活動后及時總結自己的觀察體會。⑷最后一次活動結束后,親子雙方填寫“親子成長工作坊”整體評價問卷,收集活動整體情況的相關數(shù)據,結合之前各次活動的評價以及研究者的體會,形成最終的評估結果。

1.4 活動開始前的總體需求評估情況

1.4.1 活動愿望

研究者通過課間活動及學校例行的家長會分別向學生和家長了解他們平常的親子溝通狀況,同時對本次行動研究的主題和預想方式做一定的介紹??陬^調查的結果顯示,被調查2個班級的80%的家長和學生都對這項活動具有極大的興趣。

1.4.2 活動安排

研究者和班主任、家長及學生對活動的時間安排進行了民主協(xié)商,學生和家長的主要分歧是安排在周五還是周六,學生認為周五的功課較少,且可以不占用家庭活動時間,家長認為周六的時間較充裕,可以避免一些工作事務的打擾,最后協(xié)商的結果是定在周五的下午6:30~7:30。關于活動的地點,大家一致同意在本班級教室,理由是環(huán)境熟悉,參與活動時比較放松。經協(xié)商,本次活動共持續(xù)8周,每周1次,每次一至一個半小時。

1.4.3 活動內容

親子雙方都希望活動內容比較實用,能夠用來解決他們日常生活中所面臨的溝通困難。雙方對活動內容的需求大體可分為兩類:一是對親子溝通技巧的學習,包括如何與對方進行融洽的言語溝通,如何在雙方面對分歧時恰當?shù)靥幚砗糜H子矛盾等,如“我想了解一些與孩子溝通的方法或技巧”、“我想知道怎樣才能管教好孩子,又不讓他產生抵觸情緒”;二是對親子溝通觀念的改善及相關知識的學習,如“想了解更多孩子成長中的事,關于心理方面的一些解釋”、“希望可以讓家長和孩子得到良好的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希望成為兒子的朋友”。

1.4.4 活動方式

通過向家長和學生口頭調查,以及向班主任征詢意見,大多數(shù)參與者都比較喜歡輕松、氣氛融洽的活動方式(如“氣氛最好搞活躍一點,不要讓人覺得是到學校受訓來了?!薄昂痛笕嗽谝黄鹑菀鬃兊貌蛔匀唬强梢远嘧鲆恍┯螒蚴裁吹?,那就好了”),而排斥傳統(tǒng)的報告或講座形式,認為那種方式既單調枯燥又學不到東西(如“每天都在學習,好不容易有點課外活動時間,還是講課多沒意思”、“整天工作都是些枯燥的事情,不想在下班以后還來聽一些沒有什么實際用處的東西”)。但也有的家長希望通過講座了解一些有助于孩子心理健康、紓解學習壓力的心理學知識。

根據上述家長和學生們的意見,并通過具體商討活動方案,整項研究中綜合運用親子游戲、角色扮演、故事分享、案例分析、知識講授5種方式。8次活動的主題分別是“我們來到這里”、“重新認識對方”、“尋找有效的溝通方式”、“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建立和諧家庭”、“學會獎勵孩子”、“怎么面對孩子的錯誤”、“我們是黃金搭檔”,并且在部分方案中附有教子錦囊,于活動結束時發(fā)放給家長。

1.5 統(tǒng)計方法

利用“親子成長工作坊”整體評價問卷對親子雙方共同調查收集量化數(shù)據,其中部分數(shù)據做非參數(shù)檢驗中的確切檢驗。同時對行動研究的過程分5種不同的活動形式進行質性的現(xiàn)場描述。

2 結果

2.1親子對活動整體執(zhí)行過程的評估

表1顯示:活動方案充分調動了親子雙方的積極性;研究者的帶組技術基本達到了團體心理輔導的素質要求[12],活動內容較為通俗易懂和實用。

表2顯示:總體上各項活動的受喜愛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Pct of Cases)親子游戲、角色扮演、故事分享、案例分析、知識講授。家長對各項活動方式的喜愛度較為一致;學生對親子游戲和角色扮演的喜愛程度較高,對故事分享和案例分析的喜愛程度較低,對知識講授的喜愛程度最低。

表3顯示:家長和學生對于活動的整體效果還是滿意的,但對于不同方面的評價效果不一樣。

2.2 不同活動方式的親子體驗報告舉例

2.2.1親子游戲

子女: “‘親子信任考驗’的游戲我很喜歡,雖然游戲當中我有點害怕,不過突然發(fā)現(xiàn)我是多么需要媽媽的關心與幫助”。家長:“我女兒今天很勇敢,平時看她柔弱的很,沒想到我的安慰和鼓勵起了這么大的作用。”“這個游戲的效果的確很震撼,連大人們都不敢輕易嘗試,沒想到家長對孩子的鼓勵這么重要?!?/p>

2.2.2角色扮演

學生:“以前沒發(fā)現(xiàn)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對,今天看別人表演出來,才發(fā)現(xiàn)好多問題?!?家長:“心理劇這種形式很不錯,既可以觀察別人,又可以啟發(fā)自己換位思考”,“通過和孩子分享心里的故事,我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另一面,這是以前沒有注意的?!?/p>

2.2.3故事分享

家長:“我覺得那個讓親子雙方講述最讓對方感動的一件事的內容非常好,平??磧鹤硬宦暡豁?,還以為我們做家長的對他的關心他根本沒有放在心上,現(xiàn)在才發(fā)現(xiàn)他還是很關心我們的?!?學生:“以前我很怕和父母交流,有心事也不愿意告訴他們,現(xiàn)在我覺得無論快樂還是悲傷的事情都可以向父母講,而父母有什么事情也愿意與我共同議論?!?/p>

2.2.4案例分析

學生:“如果可以的話,我也想和爸爸媽媽嘗試一下”,“我覺得這種方式還是不錯,可以反映出我們小孩子的心聲。” 家長:“我認為我們家平時還是比較民主的,我愿意跟小孩做朋友,但是如果白紙黑字的把這些事情固定下來就讓我覺得不太舒服”,“要是跟小孩簽訂這種東西,家里會不會鬧翻天哦?”

2.2.5知識講授

學生:“有些活動有點無聊?!奔议L:“有些活動應注重學生的思維,講得再實際點”,“關于身體語言的知識讓我感覺很新鮮,以前覺得孩子大了,不好意思再去擁抱他了,現(xiàn)在覺得用這種方式去表達愛特別溫馨,感覺很好”。

3 討論

已有研究顯示:青少年學生親子溝通心理發(fā)展存在年級差異,發(fā)展曲線呈U字型,其中初一和高三的親子溝通心理狀況最好,初三和高一的狀況最差,也即是說,初二的親子溝通水平是相對下降的[11]。但是基于實際操作條件,例如學校從學生管理的角度只愿意提供非畢業(yè)班級供研究者進行實驗干預,且從老師的反饋來看初二年級的親子溝通心理問題也最為突出,故本研究選擇初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

從本研究活動方式的喜愛程度排序來看,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都更喜歡雙向溝通、能夠獲得更多參與權利的方式,如親子游戲、角色扮演,這說明單向性的、權威式的親子關系不能很好地促進親子雙方的溝通,而且即使是成年人也喜歡新穎、有創(chuàng)意的溝通方式,孩子給家長所提供的溫情、尋求依靠和幫助的反饋能夠進一步激發(fā)家長的耐心。知識講授這種活動方式雖然效果不太好,但它也是應部分家長建議而納入的,提示這可能是因為部分家長平時在和學校教師的交流中習慣于家長會式的單向報告方式,同時對親子溝通的知識抱很大期望,希望能用于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溝通問題。目前看來這種知識內容的篩選以及呈現(xiàn)方式還需進一步探討。

從活動效果的整體評價上看,有以下幾個方面:①親子雙方對于溝通知識的接受較好。本研究在知識傳授方式上不同于傳統(tǒng)的報告或講座形式,而是與其他活動方式相配合,比較靈活自然,易于被親子雙方接受。②親子雙方對于溝通態(tài)度的轉變較溝通知識與溝通技巧要差一些。說明態(tài)度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內部穩(wěn)定性,要想通過短期的干預訓練就達到徹底轉變的效果是不太現(xiàn)實的,必須在知識理解的基礎上由參與者本人長期堅持以新的觀點評價溝通對象才有可能徹底轉變。但數(shù)據結果也說明活動本身還是給家長和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少對他們今后的溝通活動會產生良好的影響。③親子雙方對于溝通技巧的改善程度較大,這可能與本研究特別注重參與者主動性的發(fā)揮有關,從方案的規(guī)劃到活動內容的執(zhí)行都要求參與者全程參加,加之活動內容始終保持了溝通的雙向性、互動性,這對于親子雙方是一種有益的磨合,他們之間的相互交流促進了溝通技巧的提高。

行動研究的主旨是提高參與者的自信、自尊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李強等的研究探索出“在學校指導幫助下,以家長為主導,寓于實踐活動中的親子雙主體互動”的親子關系模式[13],但這些活動由研究者單獨設計,親子只能被動接受,而本研究的活動并非研究者單獨設計,體現(xiàn)了親子雙方參與的主動性。

另外,從不同活動方式的親子體驗報告中可以看出,親子雙方受到的心理沖擊較大,對于親子溝通的認知在一定程度上發(fā)生了改變,產生了對家庭中過往溝通狀況的反思,但同時也還有一些疑惑和心理矛盾存在,有待于進一步解決。因此,這種質性的評價作為量化評估的補充,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親子雙方的內心活動,以改進實驗。

采用參與者的自我報告體驗作為評估的結果可以較為直觀地表現(xiàn)出活動的效果,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量化考核的不足,這也是行動研究的獨特之處。但由于部分活動內容與家庭生活實際結合不夠緊密,沒有充分考慮到親子雙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因而沒有達到預期的活動效果。比如對于知識講授,有的學生覺得“有點無聊”,家長也認為其中部分內容如心理學理論知識“應注重學生的思維,講得再實際點”,這與研究者的帶組技術以及生活經驗不足有關。另外本文篩選工具青少年親子溝通心理量表的實證效度資料不足。所以,結論有待進一步驗證。

參考文獻

[1]雷靂,王爭艷,李宏利.親子關系與親子溝通[J].教育研究, 2001(6):49-53.

[2]Noller P, Callan VJ.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the nature of their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J].J Youth Adolesc, 1990,19(4): 349-362.

[3]Barnes HL, Olson DH. ParentAdolescent Communication and the Circumflex Model[J].Child Dev, 1985, 56: 438-447.

[4]Vangelisti AL.Older Adolesc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Problems with Their Parents[J].J Adolesc Res, 1992,7(3): 382-402.

[5]方曉義,董奇.初中一二年級學生的親子沖突[J].心理科學,1998,21(2):122-125.

[6]Eisenberg N, Fabes RA,Carlo G,et al.The relationships of maternal practices: a characteristics to children's vicarious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J].Child Dev, 1992, 63 : 583-602.

[7]于學蘭,孟育群.關于改善親子關系促進少年健康成長的實驗研究[J].教育改革,1994,(4):30-34.

[8]Field AP, Ball JE, Kawycz NJ, et al.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the Verbal Information Pathway to Fear in Children: Two Preliminary Experiments[J].Behav Cognit Psychother, 2007, 35: 473-486.

[9]Fogelholm M, Nuutinen O, Pasanen M, et al.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of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and obesity[J].Int J Obesity,1999,23:1262-1268.

[10]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448-458.

[11]張峰. 青少年親子溝通心理研究[DB]. 中國優(yōu)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12]梁東標,湯禮深.學校團體心理輔導叢書之5:親子心理輔導手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