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小學教育政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初中政治;教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3-0145-02
在現階段的新課改背景下,要全面倡導創(chuàng)新教學,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因此,初中政治作為教育教學的學科之一,教師應當充分把握課堂實踐,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抓住改革的銜接,樹立良好的教育教學理念,讓學生更好的在初中政治中進行理性思維以及對想象能力的有效培養(yǎng),以此來培養(yǎng)更多更好的創(chuàng)新型的復合型人才。
一、興趣是關鍵
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唯一動力,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教育教學過程中,采取一定的激發(fā)興趣的教學方法。在日常的初中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盡量采用有趣的導入形式來進行教學。所謂趣味是吸引學生的良好途徑,有趣、和諧的課堂不僅能讓學生學得開心、愉悅,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靈性,讓學生發(fā)散其思維,從而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例如:在講解“禮貌”這一章節(jié)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相對類似的環(huán)境,如巧遇教師的這樣一個環(huán)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學生應當如何處理呢?再如:教師在講解中,應當向學生仔細說明所謂禮貌是什么,怎樣才算是禮貌的打招呼,為什么要進行禮貌的行為習慣。這樣的教育教學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對學生進行良好的言傳身教,也是一種良好的新課導入形式。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利用各種多媒體、視頻以及圖畫來進行新課導入,這樣能順利的將學生代入課堂教學的情境中。教師在進行初中政治教育教學中,可以采取各種幽默的語言來進行教育教學。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以幽默的語言來進行教學,那么學生在學習中就會更有興趣,尤其是初中政治教學,其本身的教學內容較為枯燥乏味,如果教師講課再是枯燥乏味,那學生學起來就會毫無興趣,因此教師應當用幽默的語言來進行教學,讓初中政治課更加充滿趣味,并以此來提升初中政治教學的教學效果,以及有效地提升初中政治課的教學質量。所謂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現代學生之所以對初中政治學習食之無味,主要是被應試教育所束縛,因此,在現代新課改的背景下,教師務必讓學生改變這一觀念,真正理解政治教育的宗旨,全面地感受初中政治的良好魅力。
二、生活化的初中政治教學
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生活化”的教學,正所謂“教育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因而教師在進行初中政治課程教學時應當充分落實其教學,徹底的將生活與教學相結合,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學效率。例如:教師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在講解“禮貌的重要性”這一章節(jié)時,大多數獨身子女并不能充分理解禮貌是什么?什么樣的行為規(guī)范才算是禮貌?他們往往會單純的認為說謝謝就算是禮貌,但是禮貌的范疇并不僅限于此。這樣教師可以為學生舉例一個學生熟悉的例子,讓學生間進行相應的情景模仿,讓學生親眼看看何為禮貌,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的理解到禮貌的重要性,然后從學生本身拓展開來,讓學生徹底的明白禮貌的重要性,從而促進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以及世界觀。在初中政治教學過程中,問題情境形式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需要教師主動地將學生引入積極思維問題的狀態(tài)中。例如:教師在講解法律時,教師當堂進行法律講解,讓學生來判斷是非對錯,學生有的說“對”,有的說“錯”,此時有個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不是對就是錯,是不是有其他角度來看待整個問題呢?”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法律角度的思考,此時,讓學生從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入手,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此時學生會以極高的熱情進行教學內容學習。這樣讓學生自主發(fā)現問題的教學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激發(fā)其求知欲,并且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這樣能有效地提升教育教學質量,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再如:教師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在講解“勞動的可貴”這一章節(jié)時,大多數城里的學生并不能充分理解勞動是什么,什么樣的活動算是勞動。他們往往會單純地認為打掃家務就是勞動,但是勞動的范疇并不僅限于此。這樣教師可以為學生舉例一個學生熟悉的例子,把學生帶到學校旁的鄉(xiāng)間,讓學生親眼看看農民進行勞動,看谷子和麥子是怎么被打出來的,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的理解農民的重要性,然后從農民本身拓展開來,讓學生徹底地明白勞動的重要性。正如人們常說的“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睂嵺`于生活,學習于生活。課堂僅僅只是學習的一小塊地方,而課堂上,我們進行的不僅是學習,更是生活!所以,快樂愉悅的生活,才能讓學生熱愛學習、認真學習。活躍初中政治課堂,體會政治帶來的快樂,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綜上所述,在現階段的初中教育教學新課改的背景下,初中政治教育教學應當充分積極的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全面地實施課堂教學改革,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造更加有效的教學情境,讓教學更加生活化,倡導合作學習,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逐步引導學生轉變傳統的教學角色,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初中政治教育教學的目的,以此來提升初中政治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明鳳.有效的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11,(35).
[2]葉曉燕.試析新課改下如何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海外英語,2011,(02).
關鍵詞 高中英語有效教學策略微型教學材料整理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和推進對普通高中英語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實現英語課堂有效教學,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已經成為全體英語新課程實踐者面對的現實課題,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探究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與策略也成為我們英語教師的不二選擇。在此背景下,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從教師與學生兩方面著手來探討如何提升高中英語教學的有效教學策略。教師方面從提升自我素養(yǎng)的微型教學做起;學生方面從養(yǎng)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材料整理做起,二者相互結合,相得益彰,成為良好的教師教學習慣與學生學習習慣,最終形成高中英語有效教學的策略。
一方面,從教師一方抓起。我們都知道英語教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所起的作用:英語語言的引導者與課堂教學的推動者。要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英語教師課前都需要做備課工作,在此環(huán)節(jié)上需要對教學內容做仔細的研究與思考。如何有效地開展教學過程與激發(fā)學生參與與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必然成為主要話題。筆者從研究教學的實踐出發(fā),認為微型教學是我們英語教師開展有效教學的有效手段,它應當成為英語教師的教學習慣。那么,對于微型教學的認識有哪些呢?我們不妨先從其概念著手:微型教學(Microteaching),亦稱小型教學或微格教學,是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在1963年推出的一種新型的師資訓練方法,其核心就是將復雜的教學過程分解成許多容易掌握的具體單一的技能,并對每一技能提出訓練目標,在較短的時間內對教師進行反復訓練,以提高教學技能的模式。它的根本目的在于訓練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提高教師的基本教學技巧。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微型教學有利于教師個人能力與素養(yǎng)的訓練與提升,尤其是在備課組活動與交流時完全可以就某一章節(jié)的內容進行微型教學的示范教學,既呈現了自我課堂,又完全了解了其他教師的教學思路與教學方法,再通過二次備課的方法加以整理消化。這種方法完全可以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與目的性,從而達到有效教學的根本目的。那么,在微型教學中我們教師需要思考些什么呢?我認為應該主要從以下方面做起:
1. 了解教學對象(即學生)的學習能力層次與數量,這樣對于課堂環(huán)節(jié)的設置與活動的開展可以做到心中有數;
2. 明確整節(jié)課堂中設置的活動與練習目的,即想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到什么和如何讓學生學到那些;
3. 使課堂活動與練習符合你所教授的整個單元的教學計劃,即這節(jié)課的內容對于整個單元教學有何作用;
4. 查找課堂活動所需的教學資源,即我們通常說的教學設備,有時適當的教學設備可以使我們的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5. 明確如何陳述語言要點,即通過哪些形式來開展微型教學,通常的陳述方式包括介紹示范引導性實踐活動等等;
6.估計預設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會碰到的問題,包括怎樣去處理這些問題以及如何去處理學生所出現的不令人滿意的反饋。
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與探究并通過在微型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實踐,我們可以試用如下的開展模式(見表1:微型教學設計方案),相信經過長時間的嘗試與訓練,英語教師必能在提升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的同時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另一方面,就是從學生一方抓起。學生是教師教學的對象,同時也是教學內容的接受者與反饋者,學生的表現直接影響教師教學的效果。所以,對于有效教學我們不僅需要教師通過微型教學來做到有效教學的良好開端,對于學生我們也需要加以合理的引導,正如有人說“習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英語學習也是如此。雖然相比初中學生,高中學生已有不少的學習經歷,但缺乏的仍可能是學習習慣方面的養(yǎng)成。走進教室我們可以看見學生的書桌上堆著諸多的書籍與各種各樣的復習資料。但仔細看去不難發(fā)現普遍缺乏有效的整理,顯得雜亂無章。通過觀察發(fā)現真正能做好試題資料整理的學生少之又少。每次教師評講試題時總會遇見學生匆匆忙忙在一堆試題中找所需資料卻找不到的情況。這樣往往會產生相互影響的狀況:教師生氣,學生委屈,其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學生無法實現有效學習,課堂學習效率低下,教師的教學計劃難以完成,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也可想而知。所以,筆者特地在開學之際進行了良好學習習慣養(yǎng)成方面的實踐推廣,介紹類似于國外Portfolio的模式。Portfolio,即材料整理,是學習者學習實踐與理論學習的有效整理,它通常包括諸多的學習實例以及反饋性的數據材料,其目的就在于做好有效材料的整理與綜合,其通常使用的是整合粘合與反饋。本人結合日常的英語教學,指導學生進行材料整理。該實施過程較簡單,我們要求學生整理好每一次我們練習與解析的試題并做好系統的復習,根據英語學科的分類,我們大致按照平時練習試題的種類加以分類整理,如聽力、單選、閱讀、寫作等,也可按試題測試的順序結果分類。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本人也進行了跟蹤訪談。(參見表2:材料整理訪談概要)
首先感謝同學們抽出時間和我交談。為了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我想問幾個問題,以便我可以作針對性的改進。
1. 你覺得自己哪方面的學習習慣比較好?
2. 面對形形的復習資料,你是怎樣整理的?
3. 你是按什么方法來整理英語學習資料的?
4. 你覺得老師介紹的Portfolio模式效果怎樣?
5. 你了解到同學們還有哪些好的材料整理方法?
經過與學生的交流與一段時間的觀察,筆者發(fā)現通過合理的學習材料整理,學生的學習表現明顯進步了,每一次課堂上都可以做到整理與復習的二者兼顧,這在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指導學生學習的同時也增強了解決實際問題的針對性。對此,關于材料整理的好處,可以歸納為:
1. 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畢業(yè)班學生的學習信心很重要,平時的學習整理能讓學生看見自己的進步,并從進步中得到鼓勵,樹立起向前沖刺的信心。
2. 完善我們的教學過程。讓學生以良好的條件投入到復習中去,提高復習的效率和學習的有效性。
3. 支持學生的學習。教師可充分循環(huán)利用平時教學整理的材料內容,減輕備考的壓力。
4. 提供給學生在不同學科領域里學習的借鑒方法以及學習技能及策略。
5. 鼓勵學生的自主學習。這點對于高中學生來說非常重要,因為只有加大自主學習的動力才能真正提高英語學習的有效性、全面性與系統性。
6. 充分呈現學生的學習過程,在達成成就意識的同時獲取學習英語的自信。
7. 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提高學習能力;為學生進一步的學習,特別是撰寫小論文、活動報告、成果交流等打下基礎。
當然,在實踐過程中本人也發(fā)現,材料整理的分類方法有多種,到底哪一種更適合哪一類型的學生,還有待在具體的實際教學中去發(fā)現。
總之,從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的基本行為與規(guī)范的實踐探索中不難看出,微型教學十分有利于教學活動開展的教學準備與探索,它完全可以成為教師的一種習慣,充分運用于實踐中并不斷加以改進,這樣一來不論是對我們個人專業(yè)素養(yǎng)和能力的提高還是對集體的發(fā)展都大有裨益,必定能為我們的有效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簡單且實用的材料整理也對我們學生的學習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完全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一種習慣,從而提升學習的效率。就讓這兩種習慣相互交融,共同為我們的英語有效課堂教學助威!
參考文獻:
[1] 王薔.英語教師行動研究──從理論到實踐[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2] Hap Lyons, Assessing the portfolio: Principles for practice, theory and research. Hampton Press, 2000
關鍵詞:整體語言;詞匯教學;單元話題;實施策略
一、問題的提出
英國語言學家Wilkins認為:“Without grammar,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nothing can be conveyed. ”詞匯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英語教學的成敗。
目前新版閩教版小學英語教材中課文內容大多是以單元話題的形式出現,并分為PartA、PartB、PartC三個部分。教材中PartA部分的語篇,是培養(yǎng)學生英語語感,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材料。但是在實際的語篇教學中,教師往往在呈現的同時為了急于解決一個個小的詞匯或語言點,對課文進行肢解,逐段呈現講解操練,而忽視整體語境的創(chuàng)設,導致學生不能整體感受語言,完整理解單詞及語篇。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學生現實生活中的真實需要,能夠進行有意義的人際交流,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不只是為了學習語言而學習語言。
二、依托單元話題,整體輸入,在語篇中展開單詞教學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就工具性而言,英語課程要求發(fā)展學生基本的聽、說、讀、寫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
教師在新授課時可以根據單元話題,激發(fā)學生說的興趣,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和相關經驗,自由對話可以讓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知識與本單元話題之間的聯系,梳理有用的信息與本單元話題的聯系,引出單元話題后在語篇中進行單詞教學。
三、以問題和活動作為主線,在語篇中整體展開詞匯教學
讓學生在相對完整、真實的情境中接觸、體驗理解和學習語言,這樣有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語言意義和用法,也能更好地掌握語言的形式。教師在引導學生對語篇進行整體理解之前,可以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問題的提出及解決,融合本課的重點詞匯及句型的學習,將語篇完整地呈現給學生,并通過各種層次性的操練活動進行文本梳理,使語言的輸出和輸入成正比,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1.初步感知課文,整體呈現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
課件呈現Sally圖片和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
(1)Do they like their breakfast?
(2)What’s for Sally’s breakfast?
2.圍繞兩個問題,進行單詞和句型的教學,解決語篇重、難點。(整體語篇分解教學)解答問題:
T:Do they like their breakfast?
S1:Yes,they do.
T:What’s for Sally’s breakfast?
S2:Milk and eggs.
S3:Bread and tomatoes.
教學bread, 并自然引入本節(jié)課語音的教學――字母組合ea在單詞中的讀音。由舊單詞head,sweater,ready 讓學生自己拼讀新單詞bread,并讓學生找出它們共同的發(fā)音。
出示fish,shirt,sheep,shoes,教師播放錄音,請學生認真聽,并找出它們的共同讀音。
3.再次整體呈現語篇進行課文教學
筆者以Sally的一日三餐為主線,在問題的引導下有層次地出來語篇中的重、難點詞匯,從而使學生更加有效地理解和把握整體語篇。
四、通過挖掘文本的跨文化知識學習單詞,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能力
文化教學是中小學基礎教育乃至大學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鑒于英語學科的特殊性,教學中應引導學生認識所學知識中蘊含的文化財富,不斷滲透跨文化知識與理念,打開通向他們未知領域的世界之門,吸收世界文化的有益成分,同時加深認識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精髓。
Make a dialogue about Spring Festival.
通過中西文化的對比,讓學生討論中國春節(jié)和美國感恩節(jié)的不同,并根據所學句型,編一小段對話,達到培養(yǎng)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寫作能力的目的。讓學生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學習知識和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輸出語言,走向語用。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以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為總目標,立足單元話題,整體語篇,完整的情境,就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整體語篇中掌握詞匯和句型,實現綜合語言能力的提升。
一、開設古箏課程的優(yōu)勢
(一)開設古箏課程有利于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
古箏是我國非常古老的一種民族弦樂,據說它源于秦盛于唐,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所以這種樂器本身積淀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讓學生接觸它了解它學習它,就是為了更好傳承它。其次,古箏的很多樂譜也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如《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云水禪心》等等,每首古箏曲目的背后都有著故事、人物、精神、意境,很多曲目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開設古箏課程,通過學習民族樂器演奏古典音樂,學生從小受到民族音樂文化的熏陶,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
(二)開設古箏課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為學生提供審美體驗,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是音樂課程的核心價值之一。古箏之美體現在多方面,其形式古樸典雅,其聲音動聽,其演奏行云流水。唐代詩人白居易涉箏的詩有二十多首,其中《箏》最具代表,詩中寫道:“慢彈回斷雁,急奏轉飛蓬。霜??鏘還委,冰泉咽復通。珠聯千拍碎,刀截一聲終。”意思就是說古箏慢彈時如孤雁長鳴,快彈時如飛蓬旋轉,圓潤如玉佩鏘鏘,幽咽如泉流冰下,清脆如千顆珍珠碎裂,樂終如刀截戛然而止。詩歌形象真切地描繪了古箏演奏及其美妙無窮的聲音。對于古箏,無論是傾情靜聽還是親自演奏,都是一種美的體驗,美的熏陶,美的享受。
(三)開設古箏課程符合初中學生年齡特征
在初中開設古箏課程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考慮:一是原來很多學生在小學時就有學習古箏,有些是學校興趣小組學習的,有些是校外培訓,上了初中以后,我們開設古箏課程,有利于鞏固和提升。二是學生到了初中,正值變聲期,讓學生多參與各種器樂演奏,以此發(fā)展其表現音樂的能力,豐富和提高他們的藝術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二、古箏課程實施的策略
(一)制定合理的課程目標
針對初中學生特點,結合生源實際,我們把古箏課程目標分為兩個級別三個層面。兩個級別就是入門級和進階級,有些學生是到了初中才開始學習古箏的,有些是在小學時已有一定基礎的,入門級從基礎學起,進階級就要根據其原有的基礎,有針對性地設置相應的學習內容。三個層面主要是指知識層面、演奏層面和欣賞層面。比如知識層面,我們主要要求了解古箏的歷史文化、基本結構等等常識,了解古箏音樂作品;演奏層面主要是基本技法、演奏技巧;欣賞層面主要是感受鑒賞能力。
(二)教學實施
民間歷來有“千日琵琶百日箏”的說法,意思是箏的學習與演奏相對容易,這也正是古箏受到歡迎和得到普及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古箏教學中首先要激發(fā)興趣,比如在學習古箏之前,播放古箏名曲讓學生欣賞,組織觀看同學表演……學生自然會產生“很好聽”、“我也想學”的念頭,這就是興趣的基礎和源頭。有了興趣,其次就是要教學得法。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循循善誘和循序漸進,這樣才能穩(wěn)定興趣,并將興趣轉化為意志力。要重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不但要重視老師的示范、講解、交流、指導,也要發(fā)揮學生間的相互作用,學生相互交流、結隊學習很有利于學生進步。第三,要搭建展示的平臺。搭建展示平臺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有施展才藝的地方,通過施展才藝獲得認可獲得成就感。我們一般從兩個方面進行:考級和演出??技壓脱莩瞿軓牟煌瑫r空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藝術水平和演奏技能,讓每個學習者獲得信心和力量。
(三)課程管理與評價
關鍵詞:瑞典;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政策:實踐
從1992年里約熱內盧的聯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到2002年約翰內斯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世界峰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已深入人心,面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環(huán)境教育也日益受到重視。2002年,聯合國在南非約翰內斯堡舉行了全球矚目的世界可持續(xù)發(fā)展峰會,與會的各國首腦一致通過,將2005-2014年確定為“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十年”,強調教育是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下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之后,各國從本國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現實出發(fā),重新審視丁本國的教育政策。瑞典一直是北歐國家中積極提倡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國家之一,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國家有關可持續(xù)發(fā)展政策的支持下,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成為瑞典教育界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瑞典政府已經將學校中進行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作為實現瑞典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的重要途徑。
一、瑞典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的背景
1、國際背景對瑞典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的
瑞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主要受聯合國歷次環(huán)境會議的影響。1992年聯合國環(huán)境與發(fā)展大會提出“教育對于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和提高人們解決環(huán)境與發(fā)展的能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1997年瑞典政府頒布的《生態(tài)可持續(xù)》文件中,提出教育和知識是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過程和提高人們解決環(huán)境和發(fā)展問題能力的決定性力量,并制定了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的行動計劃,把學校作為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社區(qū)行動者”和推動地方21世紀議程的關鍵。
2002年,在約翰內斯堡舉行69世界可持續(xù)發(fā)展峰會提出了“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千年”,這進一步表明了國際社會已達成共識,即教育和是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的關鍵方式。2003年4月,在可持續(xù)發(fā)展峰會以及歐盟可持續(xù)發(fā)展策略的基礎上,瑞典政府頒布了《瑞典可持續(xù)發(fā)展策略》,在“知識社會中的就業(yè)和學習”中提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原則已經整合到各級教育課程和教師教育項目中,并且瑞典政府還建立了一個專門的委員會調查和評估各級教育系統在可持續(xù)發(fā)展過程中做出的努力。
瑞典于1995年加入歐盟,其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還受到歐盟國家環(huán)境教育政策與實踐的影響。歐盟是世界上第一個以地區(qū)為單位協同發(fā)展環(huán)境教育的地區(qū),也是世界上展早倡導并實施“歐洲生態(tài)學校計劃”的地區(qū)。瑞典自加入歐盟后,—直沿襲歐洲的環(huán)境政策,每年向國會遞交可持續(xù)發(fā)展報告。1996年,瑞典非政府組織“保持瑞典清潔基金”將“生態(tài)學校計劃”引進瑞典。瑞典許多中小學參加了這一計劃,通過生態(tài)學校的創(chuàng)建,把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識整合進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
2、國內背景對瑞典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的促進
瑞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政策建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環(huán)境教育政策的基礎上。瑞典學校教育中首先出現“環(huán)境”一詞是在1969年版的國家課程中,與、性問題作為社會訓練的一部分。1980年版的義務教育階段國家課程,強調兒童在社會情境中能夠根據自己的知識去行動,并提出建設性的批評。1985年修訂的《瑞典教育法》,在價值觀目標中提出“學校活動要與基本的民主價值觀相一致”,“學校工作人員鼓勵對學生自身價值觀的尊重和對我們共享的環(huán)境的尊重。”
1992年的國家課程改革中,提出對復雜的全球問題的學習必須與理解和解決身邊環(huán)境問題相結合;要增加環(huán)境問題;與環(huán)境相關的生活質量問題和倫理道德問題;要加強生活方式對環(huán)境影響的認識。1994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系統、學前班以及課外中心課程》文件,在學校任務中提到學校要為學生提供機會去為他們的周圍環(huán)境負責,并樹立全球環(huán)境觀,同時強調教學應體現社會的運作方式以及人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從而為可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瑞典現行的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是根據1994年的課程文件制定的,強調與環(huán)境有關的價值觀和跨學科的重要性、生活方式和社會行為對環(huán)境和個人生活的影響、環(huán)境活動的參與和公民的環(huán)保責任等方面。《非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系統的課程》中也“提出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該獲得終身學習的基礎,了解環(huán)境問題的復雜性,學會根據新技術的發(fā)展,選擇正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環(huán)境教育要使學生具有一定洞察力,生活中避免對環(huán)境產生負面影響,確立正確的環(huán)境立場,促進全球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p>
為了使所有學校參加到實現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進程中,1998年瑞典政府頒布法案提出,在環(huán)境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學校將獲得綠色學校獎,從而掀起了“綠色學校獎計劃”。2004年在瑞典舉行的“學習改變我們的世界”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國際咨詢大會提出,面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學習和教育是所有人處理從幼兒園到大學各級教育的重要任務,并指出為了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好的學校對兒童來說十分重要。在瑞典即便是量小的孩子也知道不能亂扔鋁罐,可以通過對它們進行回收節(jié)約資源。這種對環(huán)境的意識和它們必須受到保護的事實,是從兒童就培養(yǎng)起來的,并且傳給了下一代。
二、瑞典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政策的特征
1、戰(zhàn)略性
為了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目標,瑞典政府非常重視教育的作用,把教育納入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政策框架中,由此,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成為實現瑞典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戰(zhàn)略途徑。
90年代以來瑞典的環(huán)境部、可持續(xù)發(fā)展部、教育部、財政部、外事部等政府部門頒布的政策文件中,都提到了教育在實現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社會中的戰(zhàn)略地位。如瑞典根據《21世紀議程》制定的《生態(tài)教育的國家策略》,提出把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作為公民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此來理解和接受可持續(xù)發(fā)展原則,并對決策做出貢獻。瑞典財政部、外事部,、就業(yè)和交流部,可持續(xù)發(fā)展部聯合制定的《2004年里斯本策略——可持續(xù)增長的冠軍》中提出應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制定教育政策的目標應考慮可持續(xù)發(fā)展社會對公民的要求,形成公民可持續(xù)的生活觀,掌握相應的知識和技能,從而能有效地參與到當地、國家及全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中。瑞典國家教育局幾乎每五年就要對國家核心課程和教學大綱進行回顧.根據政府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實施,在新的課程和教學大綱中滲透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歷次國家課程改革越來越體現了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所強調的民主進程、批判性態(tài)度、跨學科合作的要求。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處于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政策框架中,成為實現國家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工具。通過與國家的政策相聯系,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和支持,從而為學校實施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導。
2、合作性
可持續(xù)發(fā)展根植于生態(tài)、經濟、社會和四個系統中,要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協調四者之間的關系。瑞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受到來自教育界和非教育界有關可持續(xù)發(fā)展政策的影響,因此也就決定了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并不僅僅是教育部門的事情,需要各部門之間的合作。合作伙伴對于項目的設計和執(zhí)行非常重要。瑞典的生態(tài)學校計劃是由民間環(huán)保組織保持瑞典清潔基金會推動的,而綠色學校獎計劃則是由瑞典國家教育局發(fā)起的項目,由此可見瑞典政府機構和非政府機構共同致力于對學生進行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除了與非政府機構合作外,瑞典政府與公共當局以及教育、環(huán)境組織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伙伴關系。瑞典政府在頒布綠色學校獎條例時,與國家環(huán)保局以及隆德大學的環(huán)境專家舉行了一系列的會議,討論綠色學校獎計劃的標準,這種合作性還反映在后來標準的修訂上。2004年,瑞典國家教育局與哈姆斯坦德(Halmstad)學校的教師、校長、市政府以及瑞典環(huán)保局、國家安全福利委員會、瑞典工作環(huán)境當局進行對話后對標準進行了重新修訂.通過合作,學校發(fā)展了與政府權威、專家教育機構、非政府組織、商業(yè),公民社會組織以及個人的關系,從而能夠獲得財政、技術和國家的支持,保證了學校與當地的需要和活動的相關性,避免了資源、活動和人力的重復,使學生能夠在校內外的情境中分享觀點和作出決策。
關鍵詞:中小學 教育科研 現狀 對策
隨著新課改的全面推進,我國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也實現了較大的發(fā)展,此項工作也成為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提升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我國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中依舊存在一些較為顯著的問題,亟需作出改進,促使其向推動中小學教學教學的有利方向發(fā)展。
一.我國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的現狀分析
1.認識理解方面存在偏差。當前,中小學領導作為工作實施的指導者,中小學教師作為教育科研工作的踐行者,兩者對教育科研工作均存在認識、理解不足的現象。在對教育科研的認識上,中小學教師普遍存在一些不良傾向,比如重視不足,領導不力,很多人僅僅只是停留在計劃中、書面上。此外,也有部分中小學教師認為教育科研工作是專業(yè)研究人員應負責得事情,自己做科研會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等等。
2.實施過程方面存在缺陷。在取得項目立項后的實施過程中,部分教師對課題立項、開題、結題等過于關注,而相對忽視了課題的研究過程。一些教師參與課題積極性很高,但由于其教育理論素養(yǎng)有所欠缺,也未經歷過專門的教育科研相關知識培訓,對教育科研程序、步驟等掌握不到位,往往導致項目研究流于形式,不夠深入。此外,也有一些教師相關知識儲備不足或參與目的不純,諸多因素綜合起來形成了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實施瓶頸。
3.科研成果方面缺失應有作用。部分教師對于教育科研項目要么懶于參與,要么帶著投機主義、功利主義參與,要么相關理論知識欠缺, 導致科研成果成為注水化的理論空洞或總結,不具備實踐應用價值,要么不少,也獲得很多課題結題,但可以在教學中得到真正轉化、運用的卻少之又少。很多科研成果成為個人評職評優(yōu)的工具,未能切實解決我國中小學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4.課題管理方面偏離正確方面。我國中小學教育科研的課題管理工作目前是由兩類部門負責, 一是教育部門或科研院所等來負責課題的頒布、評估等,二是學校本人在課題實施過程中對課題進度予以指導、監(jiān)督等。當前, 教育主管部門在中小學科研課題的制定、批復、評估等方面存在管理落后、推廣乏力、評估不合理等問題,也導致相關課題立項困難、立項偏差、課題分布嚴重不平等、成果數量大于成果質量等諸多問題。
二.改進我國中小學教育科研工作的幾點建議
1.進行科學定位。中小學教育科研的定位科學是該項工作有序進行的必要前提。對中小學教師而言,教育科研是一種促進其教學工作、提升教學能力的寶貴經歷。中小學教師是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參與和實施者,因此,其首先應被定義為一種以師為本的工作。中小學教師不是專業(yè)研究人員, 其工作的宗旨是教書育人,因此就決定了這項工作應在具體教育實踐中進行,這項工作應是為教師的教育教學而服務的,這項工作應作為一種立足于學校的行動和應用研究。
2.端正科研態(tài)度。作為教育科研的領導者和管理者,中小學領導層應端正思想認識對教育科研工作抱以充分重視,鼓勵和號召學校教師參與到這項工作中,同時不能為處于形式主義的考慮而爭奪項目歸屬,導致正常的教學工作受到消極影響。對于部分存在錯誤理解的教師也應及早轉變錯誤觀念,既要J識到教育科研的重要價值,讓積極參與這項工作形成自己的主動認識;也拋棄單純的出于考慮評職評優(yōu)晉級才從事此項工作的功利主義理念,堅守教育科研的根本意義。
3.強化培訓力度。針對一些中小學教師在科研方面理論素養(yǎng)欠缺、科研知識不足的現狀,應不斷強化對教師培訓力度。應強化教師在教育科研方面的基礎知識學習活動,幫助他們正確認識此項工作對中小學教育教學改革、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幫助他們正確認識中小學開展教育科研工作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幫助他們正確認識此項工作對他們提高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能力和教學實踐水平的重要意義。這樣可以幫助教師準確把握教育科研的最新方向,選擇最適合的切入點,把握住教育發(fā)展的最新熱點,提高科研成果水平。
關鍵詞:甘肅??;民辦教育;中小學教育;現狀;問題
中圖分類號:G55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06)10-0050-02
隨著我國科教興國戰(zhàn)略、人才強國戰(zhàn)略和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全面實施,以及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和“兩免一補”政策的落實,甘肅省民辦中小學教育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日趨激烈的競爭與挑戰(zhàn)。在這關鍵時期,重新審視全省民辦中小學教育的發(fā)展狀態(tài),剖析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發(fā)展對策,是民辦教育研究者和民辦學校管理者迫切關注的問題。
甘肅省民辦教育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fā)展過程,現已成為全省教育事業(yè)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辦學層次分析,現已形成由民辦高等教育、民辦中等教育、民辦初等教育和民辦幼兒教育組成的教育體系;從辦學性質分析,有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職業(yè)技術教育、特殊教育和各類中、短期業(yè)務培訓;從辦學體制分析,有純粹意義的民辦學校和非純粹意義的“民辦”學校。其中,民辦中小學教育是全省民辦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004年,全省共有各級各類民辦學校(教育機構)1946所,在校學生24.28萬人。其中,民辦普通中小學89所,在校學生35 716人[1]。
一、民辦中小學的發(fā)展狀況
近三年來,全省民辦普通中小學的發(fā)展狀況如表1。
表1數據表明,民辦中小學教育已是全省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擴大全省教育資源、滿足老百姓對不同教育資源的需求、解決流動人口子女上學問題等方面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當前,全省民辦中小學教育發(fā)展呈現以下特征和發(fā)展趨勢:
1.規(guī)模較小
甘肅省民辦普通中小學占全省同級教育的比例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如表2。
表2數據顯示,甘肅省民辦普通初中和小學的學校數、在校學生占全省同級學??倲岛驮谛W生的比例,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1/10左右。比較而言,民辦普通高中的比例遠高于初中和小學,但仍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另外,學校平均學生人數過少。2004年,甘肅省民辦高中、小學的平均學生數分別為401人和259人,而全國同年民辦高中和小學的平均人數分別為625人和543人。甘肅省民辦中小學教育與全國和部分其他省市相比,仍然處于低水平狀態(tài)。
2.發(fā)展速度緩慢
2003―2004年,全國民辦普通高中、初中和小學比例分別增長1.48、0.96和0.2個百分點,甘肅省上述三項比例分別增長0.87、0.25和-0.02個百分點;全國民辦普通高中、初中和小學在校學生比例分別增長1.12、1.01和0.57個百分點,甘肅省上述三項比例分別增長0.39、-0.02、-0.02個百分點。全省民辦中小學校和在校學生比例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負增長現象。
3.兩極分化日益明顯,民辦中小學教育發(fā)展已進入優(yōu)勝劣汰期
學校間競爭加劇,民辦學校辦學規(guī)模、辦學水平、發(fā)展?jié)摿Τ尸F明顯的兩極分化現象,優(yōu)勝劣汰的態(tài)勢已經出現,全省民辦中小學教育正在由量的擴張進入質的提高階段。
二、制約民辦中小學發(fā)展的問題與思考
甘肅省民辦中小學在發(fā)展中存在諸多問題,有些是全省民辦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如辦學規(guī)模小、辦學條件差、生源萎縮、師資不穩(wěn)定、質量有待提高、發(fā)展后勁不足等。但這些僅是表象,更深層次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辦學指導思想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以下簡稱《民辦教育促進法》)第51條規(guī)定:“民辦學校在扣除辦學成本、預留發(fā)展基金以及按照國家有關規(guī)定提取其他的必需的費用后,出資人可以從辦學結余中取得合理回報。”但是,《民辦教育促進法》第3條規(guī)定:“民辦教育事業(yè)屬于公益性事業(yè),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的組成部分?!币虼?,民辦教育的投資者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更要關注社會效益。然而,在目前的一些民辦學校投資者中,有人認為,投資教育不僅風險小,又可名、利雙收。他們將教育產業(yè)化,將投資辦學作為一種單純的商業(yè)運作和融資手段,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和投資回報,忽視了教育的特殊性和規(guī)律性,從而出現“有錢辦學的不懂教育,懂教育的人又沒錢辦學”的不正?,F象。從表面來看,投資者聘請教育專家開展教學管理活動,但涉及學校發(fā)展的重大決策權依然控制在投資者手中,其分權程度完全取決于投資者的經濟效益。在這種以經濟效益為宗旨的辦學指導思想指引下,民辦學校的內部管理混亂、教育質量差是必不可免的事實。
2.觀念轉變問題
目前,由于我國的社會中介機構不夠健全,所以,各級政府及教育主管機構仍是民辦教育的主要管理者,如果其認識出現偏差,會直接影響民辦教育的正常發(fā)展。盡管以來,國家確定了“發(fā)展教育要堅持公辦、民辦兩條腿走路”的大方針,《民辦教育促進法》第3條規(guī)定:“國家對民辦教育實行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方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民辦教育事業(yè)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這既從法律上對民辦教育有了明確定位,也反映了國家支持民辦教育的基本方針。但在具體實踐中,傳統計劃經濟觀念仍在束縛著教育決策者的思想和行動,以公辦教育為正統,以公辦教育的業(yè)績作為考察各級教育成敗得失的重要依據,對民辦教育采取放任、忽視或歧視的態(tài)度,甚至一些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擔心民辦教育的發(fā)展,會影響公辦學校教師隊伍的穩(wěn)定,會與公辦學校爭生源,沖擊公辦學校,對其轄區(qū)內的教育秩序產生沖擊而嚴加管束。有的教育主管部門認為民辦學校辦學條件差,師資力量弱,教學質量不高,沒有舉辦的必要,從而設置種種限制措施,對民辦學校仍停留在“嚴管”上。
受教育決策者狹隘觀念的影響,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對民辦教育的宣傳、扶持、服務均不到位,所謂的管理只是停留在口頭上,或者“管理”但不服務、“鼓勵”但不扶持、“重視”但不平等,從而在老百姓心目中對民辦教育形成一些錯誤的認識,導致民辦教育的社會認同感不強,許多家長選擇民辦學校多為無奈之舉。
3.政策不公平問題
根據《民辦教育促進法》對民辦學校的界定和全省基礎教育的辦學體制,目前全省中小學??煞譃槿悾杭兇庖饬x的公辦學校、純粹意義的民辦學校和非純粹意義的“民辦”或“公辦”學校。非純粹意義的“民辦”或“公辦”學校是公辦學校通過“公辦民助”或“民辦公助”等形式改制而成的學校,它們界于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之間。上述三類學校享受的政策是不公平的。
首先,純粹民辦學校與純粹公辦學校之間不公平。盡管《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其實施條例對民辦學校的法律地位、扶持和獎勵、稅收優(yōu)惠等相關政策作了明確的規(guī)定,但距離落實還有一定距離。民辦學校在政府扶持、享受各種優(yōu)惠待遇、教師職稱評定、社會保障等各項政策上得不到與公辦學校同等的待遇,甚至會受到學生、家長和社會的歧視。
其次,純粹意義的民辦學校與非純粹意義的“公辦”或“民辦”學校之間不公平。非純粹意義的“公辦”或“民辦”學校一般都是歷史上形成的重點學校,它們具有較好的師資、教學條件、地理位置和生源,而且,它們的辦學基地(校園、教室、運動場等)多數是原有的國有資產,多數教師是原有的國家在編教師,甚至有些學校的教師工資仍然由國家財政撥發(fā)。它們基本上都有幾十年的辦學歷史,經過多年的積淀,已產生較好的品牌效應,得到了學生、家長和社會的信任。這種心理效應成為這類學校發(fā)展的拓展性原因,致使重點學校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形成強大的凝聚力,為學校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和機遇。這些學校一方面繼續(xù)在政府的扶持下,享受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另一方面又可以在“改制”政策的扶持下,利用國家非財政性經費辦學,向學生家長收取較大數額的費用。兩個方面的政策支持進一步促進了這類學校的發(fā)展。
而純粹意義的民辦學校是從零起步,在經費來源上主要靠收取學生的學費來維持其發(fā)展,在學校聲譽上它們一無所有,沒有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積淀,要取得學生及其家長的信任是一件很難的事。因此,民辦學校在發(fā)展初期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生源不足的問題,生源不足的問題也就是經費不足的問題,而經費不足會影響到民辦學校的辦學能力和發(fā)展?jié)摿Γ?]。
參考文獻:
一、中等職業(y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分析
在國家大力加強中等職業(y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宏觀背景下,中等職業(yè)學校投入了一定的人力、財力、物力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些優(yōu)秀的中等職業(yè)學校還積極開展各種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校內外活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從我國中等職業(yè)學校總體情況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還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中等職業(y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師資力量不強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學習是中等職業(yè)學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在中等職業(yè)學校中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師隊伍建設是十分不健全。很多學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外聘人員,甚至包括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而非專業(yè)固定的教師隊伍。此外,相對于其它學科的師資隊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教師隊伍明顯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工作動力不強。
(二)中等職業(y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強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工具化、形式化的現象。當前,很多中等職業(yè)學校只重視“言傳”,且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陳舊,只停留在理論層面,脫離了發(fā)展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沒有與時俱進的對教育內容進行補充,這導致學生普遍存在厭倦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感興趣。更有甚者,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課堂上照本宣科,毫無創(chuàng)新,課下更是不注重“身教”,不能以身作則,給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三)學生自身的德育意識不強
中等職業(yè)學校的生源相對其它學校生源較差。學生普遍文化基礎薄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亟待提高;學生大多缺乏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差;中等職業(yè)學生學生大部分處于青春叛逆期,思想、情緒極不穩(wěn)定;學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容易自我否定、自我封閉,有時甚至自暴自棄;此外,相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學生更傾向于相關職業(yè)技術的學習與培訓,在學習方向上存在著誤區(qū)。以上現象都影響著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行。
二、加強中等職業(y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建議
(一)大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素質
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關鍵性因素,中等職業(yè)學校應積極培養(yǎng)或引進一批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學歷背景及經驗的專業(yè)教師,并對他們進行定向崗前培訓。在教育工作中,應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將起視為中等職業(yè)學校教師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當具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和堅定不移的政治方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言傳”以及“身教”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二)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yè)實踐教育緊密結合
中等職業(yè)學校應在開展職業(yè)實踐教育的基礎上高度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地。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增長其社會實踐經驗;把教學與課外教育活動結合起來,幫助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內外活動,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熱情,形成良好的競爭環(huán)境,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 中考英語測試 初中英語教學 正面反撥效應
教育界把測試對教學和學習的影響稱為反撥效應(washback effect)。中考英語測試已有二十多年歷史,是中國除高考以外最大規(guī)模的英語測試。它對初中英語教學產生了巨大的沖擊,而其負面反撥效應極其明顯。下面我以反撥效應的理論為基礎,結合中考英語和初中英語教學現狀,針對如何使測試對教學產生正面反撥效應提出幾點建議。
一、測試的反撥效應
在英語教學中,測試無時無刻地影響教與學的雙方。Hughes認為測試對于教與學有各種各樣的影響,這種影響是通過正面和反面同時表現出來的。
1.正面反撥效應
英語測試和英語教學是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對英語教學有指導和促進作用。這主要體現在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兩個方面。好的測試可使教師看出學生存在的較普遍的錯誤或缺陷,掌握授課情況,認識到自己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及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的不足之處,以便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加以彌補和解決。科學合理的英語測試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
2.負面反撥效應
對英語測試對英語教師教學的負面反撥效應,Hughes認為,過去語言測試一直對教師產生負面影響,大多數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測試成績,常常忽視對學生的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不科學、不合理的英語測試不能準確地檢測出學生的英語水平,使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挫敗感、焦慮感。過于強調英語測試的結果,就會影響英語學生的學習情緒。英語測試對英語教學的反撥效應有正面與負面之分,正面的測試給予英語教學正確引導,負面的測試則會將英語教學引入歧途,影響教學質量。所以,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減少負面反撥效應,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英語測試的正面反撥效應。
二、中考英語測試對英語教學產生的反撥效應
中考英語是初中英語畢業(yè)(升學)考試,它是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學科終結性考試??荚嚱Y果是衡量學生能否達到畢業(yè)標準的主要依據,也是衡量學生能否升入高中的重要依據之一。
針對中考英語現狀,正面反撥效應有:中考作為大規(guī)模的英語考試,是教學評價的一種手段,能夠對各個學校教育的情況起到一定的檢驗作用;激勵師生,中考英語成績是對教師工作的一種檢驗,中考成績的提高會強化教師的工作動力。同時,可樹立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
負面反撥效應有:沒能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總體目標。試題重點考查了其中的詞匯和語法兩方面,而對語音、功能和話題這三方面涉及較少,導致學生會寫不會說,無法利用所學內容進行交際;試題覆蓋面小,難度和區(qū)分度較低,不能全面考查新課標中要求掌握的知識。客觀題數量多導致試卷效度低,無法考查學生的真實英語水平和語言交際、運用能力。
三、關于使中考英語對初中英語教學產生正面反撥效應的幾點建議
1.加快中考英語改革步伐。
荊州教研室針對2014年的荊州英語中考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有以下方面:在閱讀題總數不變的基礎上,增加了閱讀的篇數。這樣的改革重在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不再僅僅是將考試的重點放在單一的對語法和詞匯的考查上。在中考英語試題中增加詞匯填空題的比重,這樣做是為了適當增大試題難度,但重要的是它注重試題的信度、效度、區(qū)分度。從這一系列改革中,不難發(fā)現教育部門為了提高正面的反撥效應已經做出了一定努力。
2.更新教學角色,改革教育方式。
教師應該轉變教學角色。新課改為教師提供了很多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教師應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做課堂的主角,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開拓學生思維,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教師應該不再采用應試教育。要教給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和策略,讓學生學會制訂學習計劃??傊匾晫W生的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教育出合格的人才。
3.改變對中考英語的認識。
長期以來,社會各界對于中考存在錯誤認識。中考成績是評價一所學校和一個教師教學水平的標尺,使得一些教師以成績?yōu)橹兀瑢W生以分數為“命”。學生能力無法提高。因此,要改變人們對中考的認識,改變對分數的盲目追求。
中考在英語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對英語基礎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中考的反撥效應漸漸為人們所關注和重視。我們要避免或削弱中考英語對初中英語教學的負面反撥效應,使其對教學產生正面反撥效應。只有這樣,中考英語才能更好地為英語教學服務,為下一階段的英語學習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Hughes,A.Backwash and TOEFL 2000[Z].Unpublished manuscript.England:University of Reading,1993.
[2]亓魯霞.意愿與現實:中國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英語考試的反撥作用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