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勞動價值論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價值;經濟;發(fā)展;意義;馬克思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12-0122-02
通過對商品關系的深刻分析,馬克思闡明了商品的二因素和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及其相互關系、價值的質和量的規(guī)定性及其變化規(guī)律、價值形式的發(fā)展和貨幣的起源、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規(guī)律及其作用,形成科學的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創(chuàng)立至今,已經過去了一百五十多年,經濟社會與人類勞動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作為揭示商品內在矛盾的科學理論,它所揭示的市場經濟規(guī)律是指導我們認識和解決現實經濟中出現的新問題的指針。但由于在當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過程中而出現了一些新情況,使勞動價值論成為人們近年來討論的熱點。因此要深入學習和研究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全面把握它的主要觀點,了解其重要現實意義,并使它在指導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得到豐富和發(fā)展。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主要觀點
(一)使用價值與價值
馬克思從分析商品二因素入手分析了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內在聯系,指出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人的具體勞動和物質資料是形成使用價值財富的源泉;人類的抽象勞動則是形成價值財富的唯一源泉;勞動者的一定體力和腦力的凝結則是構成價值的實體。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二)價值源泉
人的生產勞動是創(chuàng)造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馬克思所說的生產勞動是指一切加入商品生產的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非體力勞動。而各種生產資料不是形成商品價值的源泉和實體,但卻是價值創(chuàng)造和形成的必要條件和物質基礎。
(三)價值量
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所謂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商品價值量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和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四)價值轉化為價格
價值的創(chuàng)造是在生產過程進行的,商品的價值轉化為商品的價格則必須要依靠市場,在流通過程中得以實現,從而使商品的本質形態(tài)轉化為現象形態(tài)。因此,就出現了價格與價值、現象與本質的不一致,甚至出現現象掩蓋本質的假象。價值的本質——物的外殼掩蓋下的人和人之間的經濟關系。
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重要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促進經濟發(fā)展的源動力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認為,價值量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的價值量與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量成正比,與這一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超額價值與勞動生產力成正比。因此,企業(yè)為了生存和發(fā)展,為了獲得更大的利益,在市場機制和利益驅動的作用下,必然會不斷改進生產技術,加強勞動管理,提高勞動效率,以降低商品的個別價值,并按高于個別價值或按高于個別價值但低于社會價值的價格銷售商品,企業(yè)因此就會獲得超額價值,即“生產力特別高的勞動起了自乘的勞動的作用,或者說,在同樣的時間內,它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比同樣社會平均勞動要多”。這就會產生兩種效應:一是由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增加了社會的使用價值量;二是由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復雜勞動在社會總勞動中所占的比例增大,新的產業(yè)和新的部門不斷涌現,從而全社會的勞動總量不斷增大。其結果,不僅增加了社會的使用價值量,而且也增大了全社會的價值總量,即增加了社會財富,從而促進了經濟發(fā)展。
(二)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確運行的指導作用
根據價值規(guī)律原理,商品的生產者要想在市場中求得生存與發(fā)展,就必須使其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低(下轉126頁)(上接122頁)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對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同樣適用,這要求生產者要自覺地不斷改進技術,縮短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產品數量和提高產品質量,進而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又快又好地增長。按照價值轉化為價格的理論,商品的價值要轉化為價格則必須依靠市場,在流通過程中得于實現。所以,營造一個良好、有序的市場環(huán)境,對于企業(yè)生產的正常運行乃至整個市場經濟的健康發(fā)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一個良好、有序的市場環(huán)境應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在商品交換中充分體現價值規(guī)律,實行等價交換原則。二是有健全的各類商品和要素的市場,并形成了完備的市場體系。這也是現階段市場建設應遵循的目標。
(三)解決發(fā)展過程中所出現的新問題的指導意義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今天,也出現了一些社會問題:收入分配不公、惡意拖欠農民工工資、岐視社會弱勢群體及其勞動等。我們不能把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簡單地歸結于管理制度跟不上,深層次的原因是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導向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各界都熱衷于追捧西方經濟學,這難免在意識形態(tài)導向上出現偏離經濟學的危險,產生資產階級自由化及金錢萬能、蔑視勞動等思想。反思改革開放以來所出現的一系列社會問題,不難發(fā)現,其癥結在于淡化了的指導。為此,我們要繼續(xù)堅持的指導地位,要用的發(fā)展思路來解決這些問題,在意識形態(tài)上要重樹“勞動光榮”的觀念;在分配方式上堅持按勞分配,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原則;通過各種政策措施縮小貧富差距,加大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扶持力度,通過立法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等等。力爭形成“尊重勞動、尊重創(chuàng)造、團結友愛”的社會環(huán)境,踏上共同富裕之路。
三、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
【論文摘要】價值的概念和計量一直是經濟學的核心和若礎性問題,但對此始終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爭論。文幸從對價值概念的界定入手,通過對勞動價值論與效用價值論的分析、評價,得出將價值創(chuàng)造(勞動)及其評價(效用)統(tǒng)一于經濟價值概念的結論,并提出以高效率的勞動者所有制為實現途徑的思路。
價值,經濟學中最為基礎和難解的迷題之一,給經濟學界帶來了幾百年來的困擾和無數爭論。尤其是勞動價值論與效用價值論兩大陣營分野的出現,更使得爭議變得越發(fā)尖銳。但對比爭論雙方的觀點會發(fā)現,很多爭論其實都是出于對價值概念的片面解讀,以致爭辯雙方經常在為事實上本不相同的概念(或站在同一概念的不同方面)吵得不可開交,無異于自說自話。有時價值被簡單化為一種計量的結果而陷人同義反復(如“價值就是對效用大小的評價”),有時價值的創(chuàng)造源泉與其評價和實現被等同起來(比如勞動創(chuàng)造了價值。所以勞動的消耗就是價值的大小),還有時將價值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混為一談(最常見的就是價值與使用價值的概念混用)。為此,廓清不同價值理論的爭議,應首先從基本概念開始。
一、有關概念的,新定義
價值,在經濟學中有多種不同含義,圍繞這些不同的概念而展開對價值計量的爭論,意欲探明究竟以勞動耗費還是內在效用作為計量尺度更為科學,自然難以求得一致。在經濟學意義上,價值應是財富所具有的特殊察賦。經濟學研究財富的創(chuàng)造和消費,應首先明確財富的含義。財富應當是所有能為人所控制和創(chuàng)造的,具有滿足人類某種需要的物品(包括有形和無形)的總稱。價值則反映了人們對于一定財富的評價,這種評價既是對從財富中獲得滿足程度的描述,同時也是對獲得這一滿足的困難程度的反映,二者從本質上應是不可分割的。就是說,一項財富要具有價值,首先必須能夠帶給人滿足,也就是應具有“效用”。但這種效用需要人類的勞動才能實現,獲得一種財富越是困難,所需消耗的勞動越多,它帶給人的滿足感就越高,因而效用就越大。因此,對勞動和效用的認識怡恰應當結合在一起而不是將其割裂開來。盡管歷史上的類似嘗試往往都以失敗而告終(如詹姆士·密爾,麥克庫洛赫,約翰·密爾等),但這并非證明二者的不可調和,而往往是由于選擇了錯誤的方法,比如以供求關系來解釋勞動價值論而陷人自相矛盾,或簡單地進行勞動和供求關系的形式上的折衷,而未能發(fā)現和揭示二者在價值決定上的內在聯系和統(tǒng)一。
從財富角度定義的價值,應同時具有兩方面屬性,即“勞動價值”和“效用價值”,我們姑且把這兩者相互結合、共同作用而確定的價值表述為財富的“經濟價值”?!皠趧觾r值”和“效用價值”(也就是所謂的“價值”與“使用價值”)是從不同側面對“經濟價值”的認識,同時又通過市場手段的評價聯結在一起??梢赃@樣理解,人們通過勞動來實現價值的創(chuàng)造,通過效用來實現價值的評價,二者的結合決定了價值的最終實現。沒有經過勞動的創(chuàng)造就無所謂財富,因而也就無所謂效用,價值就不可能產生;而不經過對效用的評價,為創(chuàng)造財富所消耗的勞動就難以得到認可,則勞動就是無效的,價值也就無法實現。從財富的角度認識了經濟價值的概念,并且將其創(chuàng)造過程(勞動)和評價結果(效用)統(tǒng)一起來,才能形成對價值的完整概念,并由此進一步認識價值的計量等問題。
二、對勞動價值論的評價—缺乏價值的“實現”
最早系統(tǒng)地論述了勞動價值論的當屬亞當·斯密。他在《國富論》中基本上把“價值”當作與“交換價值”、“自然價格”一樣的概念,并試圖用這些概念表示商品價格背后的本質,表示在競爭性市場經濟中商品價格圍繞其波動的中心。這就把勞動價值論變成了一個經驗科學上的命題。從這一點來看似乎給人這樣的印象,馬克思在《資本論》等一系列著作中大量論述的勞動價值論與亞當·斯密所說的“價值”有著相同的含義。后人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轉述也往往這樣解釋:“價值”是商品經濟中價格圍繞其波動的中心。但事實上,價值概念的上述含義在馬克思的經濟學體系中并不重要,馬克思賦予價值以深刻得多的含義。在馬克思的經濟學中,價值是從社會角度對單個商品生產者所作的評價,是單個商品生產者對社會的貢獻。“至于價值本身,古典政治經濟學在任何地方也沒有明確地和十分有憊識地把體現為價值的勞動同體現為產品使用價值的勞動區(qū)分開……因為它有時從量的方面,有時從質的方面來考察勞動。但是,它從來沒有意識到,勞動的純粹量的差別是以它們的質的統(tǒng)一或等同為前提的,因而是以它們化為抽象勞動為前提的”。由這樣的價值概念出發(fā)我們就可以看到,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他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在經濟學上的具體體現。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本質上是一個為人類發(fā)展而設里的評價體系,它在評價個人對社會的作用上將勞動看作唯一的標準,”其基本精神在于,強調勞動是人類及其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決定因素。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并不否認其它因素對人類社會的決定作用,但是它強調,勞動之外的其它因素只是參與了使用價值或財富的生產。“勞動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的源泉”。但是在馬克思看來,勞動之外的其它因素不創(chuàng)造價值,因為他把價值看作是人類社會生產關系的體現,看作是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的評價指標,而自然界等等因素當然與個人對社會的貢獻無關。從這種觀點出發(fā),那些不是靠自己的勞動而獲得的收人,包括單純由非勞動的生產要素的所有權而來的收入,就都是對他人勞動的“剝削”。在馬克思那里,勞動是商品之間的共性,是交換價值的實體。他從抽象勞動中發(fā)現了商品世界的普遍聯系,把個人勞動和社會勞動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運動作為把握商品經濟基本規(guī)律的基本范式。價值本身呈現著一種經濟關系,說價值是抽象勞動的凝結,并不是物理意義上的物質運動,而是社會經濟關系的運動。所以,我們哪怕把商品搗個粉碎,也找不到價值的“原子”,這說明“商品作為對象不僅是人和物的關系,更是人與人的關系的體現”。住綜上所述,馬克思所說的價值,其實是側重于從哲學和社會學角度而非經濟學意義,其強調的重心在于勞動是價值創(chuàng)造的主體和剩余價值的源泉,沒有勞動就不存在價值。它體現的是財富“經濟價值”的一個方面即社會屬性,也就是其反映的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從這個意義上,勞動價值論的確具有無可辯駁的科學性。
但是,馬克思對商品(也就是財富)的價值與勞動及其“質”和“量”的論述容易給人一個印象,即只要勞動存在,價值也可以脫離使用價值而獨立存在,這就背離了財富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tǒng)一這一基本事實。勞動價值論強調了“價值”而弱化“使用價值”的意義,也就是強調了財富的一個方面而忽視了另一方面,從而造成了事實上的“有值無價”。這樣的“價值”概念不能被視為完整的“經濟價值”,而只是其中反映社會屬性的一個方面,是價值形成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這種理論上的相對片面性,使得它在某些情況下面臨失去解釋力的尷尬。比如從經濟學角度看,購買勞動的資本與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不相等,又比如等量的勞動創(chuàng)造的商品價值不一,還有些物品如廢品和純自然物品的價值無法以勞動來衡量,等等。還有,作為價值判斷標準的勞動難以被有效的計量,這使得勞動價值很難被科學的量化,這也是它被持效用價值論的西方主流經濟學家攻擊的主要原因之一。
對價值的認識不能離開財富的整體概念,完整的價值概念必須包含使用價值,價值和使用價值的共同存在決定了財富經濟價值的實現。財富中因凝聚了人類的勞動而具備了價值產生的必要條件和反映生產關系的社會屬性,但是這樣的財富僅反映“勞動”的屬性而缺乏“效用”的屬性,還不具有完整意義上的“價值”屬性。如果一定要把這種勞動的屬性稱為“價值”,那就必須把它與完整的“財富的價值”(或前文中的“經濟價值”)相區(qū)別。只有當勞動創(chuàng)造出的財富對人有用(或說具有效用),凝聚在財富中的勞動才能得到承認,價值本身才能得到恰當評價并最終實現,財富也才能最終成為財富。沒有任何效用的物品,即使耗費再多的人類勞動,我們也無法想象它能夠被認為有“價值”。換句話說,經濟價值本身是一個過程,包括創(chuàng)造和實現,也就包括了價值(勞動)和使用價值(效用);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只有通過對效用(使用價值)的認可才能最終實現。價值與使用價值的對立統(tǒng)一構成完整的“經濟價值”。
三、對效用價值論的評價—忽視價值的源泉
首先應該強調,效用價值論所說的“價值”,其實是財富的“使用價值”,反映的是財富的自然屬性,是從經濟學而非哲學角度的認識。而且,效用價值論更加側重的是對財富的評價和量化,這恰好順應了近現代經濟學將數學方法引入自身研究體系的趨勢,所以在這方面,效用價值論具有先天的優(yōu)勢。但是,由于效用價值論片面強調使用價值而忽視了價值的創(chuàng)造過程和源泉,同樣存在著嚴重的片面性,即概念上的“有價無值”。
正如勞動價值的實現離不開使用價值的存在一樣,使用價值更加離不開勞動的存在。事實上,不經過勞動的創(chuàng)造就不存在財富,依托于財富的使用價值即效用也就不可能存在,而且一般情況下,某種財富所需耗費的勞動越多,其所提供的效用也就越大。需要明確的是,這里的勞動包括生產性勞動和非生產性勞動,那些為保證財富創(chuàng)造、占有、享受等等的一系列制度、信息和其它組織社會生產的協調活動,包括用于協調不同個體活動的努力,都可被視為非生產性勞動(當然,由此必然帶來額外的成本或“交易費用”)。從這個意義上說,現今人類社會的所有財富,如果要具有使用價值并為人所享用,都離不開一般意義上的勞動。由于效用價值論的片面性,造成其缺乏客觀、統(tǒng)一和令人信服的評價手段,于是,在每個人眼中,同一物品的價值都是不同的,這就完全否定了價值的內在客觀性而成為虛無主義。 效用價值論很重要的吸引人之處是它的所謂“科學性”,也就是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但事實上,這一規(guī)律本身也存在著幾個重要的不足。首先,這一規(guī)律只強調了結果而忽視了原因。奇怪的是,幾乎所有的效用價值論的支持者,在舉例時都會簡單的列舉:一個面包、兩個面包、三個·一帶給人的滿足感逐漸降低直至為負,但從來沒有人說到這第二、第三……從哪里來,沒有考慮他們事實上是在假想物品可以隨意增加而不受任何限制,也就是不考慮取得成本或勞動的消耗。其實邊際效用遞減從另一側面看就是得到該物品的邊際成本,或所消耗的勞動也遞減,甚至接近于零。只有如此,才可以隨意假想任意增加物品的數量而不需考慮任何制約條件。反之,若增加每單位物品的成本或困難不減少甚至遞增,我們還能想象擁有該物品的效用逐漸減少嗎?其次,效用未必總是隨著數量遞增而遞減,比如一群人共享的公共物品在每個人眼中可能都不具備多少價值甚至毫無價值,所以人人都覺得可以浪費,但一旦其中的一件成為某人的個人物品,對他來說這一物品可能就具有了很高的價值。在這里,財富的多寡不再是絕對的和決定性的因素,對財富的占有和支配才成為首要的因素。而正如前文所說,對財富的占有需要制度的保障,這種制度的設計和維護也蘊涵了人類勞動,所以歸根到底,效用的評價其實還是離不開勞動的消耗,也就是使用價值的存在及其評價依賴于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
四、勞動與資本的結合:以勞動為單一的衡量尺度,實現“價值”與“使用價值”在計量上的內在統(tǒng)一
綜上所述,財富的“經濟價值”包含了兩方面含義,即由勞動決定的“價值”與效用決定的“使用價值”。其中,勞動是價值的源泉,是價值形成的必要條件。而效用則是價值評價的尺度和實現的前提,是充分條件。同時,價值作為對財富的評價,其效用方面反映了財富的自然屬性,而占有和勞動(而不僅僅是勞動)則反映了財富的社會屬性。勞動的成果需要以效用評價,也就是說財富的社會屬性依賴于自然屬性才能實現;而效用的來源則是勞動創(chuàng)造,也就是財富的自然屬性依賴于社會屬性而存在。沒有勞動的效用,是無本之木.而沒有效用的勞動,是浪費而非創(chuàng)造。財富的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的統(tǒng)一,或者說勞動與效用的統(tǒng)一,形成了完整的財富的經濟價值概念。只有具有了完整意義上的經濟價值的物品,才能被稱為財富。而對財富的兩種屬性,即勞動價值(或稱價值)和效用價值(或稱使用價值),都不能割裂一方而孤立的計量另一方。當然,在勞動和效用兩者之間,毫無疑問勞動始終是主導的、第一位的和起決定作用的。
同時從以上分析中也可以發(fā)現,單純的勞動價值論和單純的效用價值論都存在著難以逾越的理論缺陷,解決分歧和困惑的道路則在于將二者有機的結合。然而,障礙依然存在,那就是對價值的計量:勞動價值論評價的是創(chuàng)造財富所消耗的勞動或價值,而效用價值論評價的是財富帶給人的效用或使用價值,二者如何在計量上取得統(tǒng)一?一直以來試圖彌和兩種價值理論裂痕的努力總是歸于失敗,其實主要也是由于兩種觀點的出發(fā)點不同所導致的在價值認定上的分歧從根本上難以消除。那么,問題的根源到底在哪里?恐怕在于對財富的占有制度。一直以來,在私有制下,資本是財富的占有者并進而成為勞動的占有者,這種制度造成了以資本(具體表現為貨幣)為標準來衡量勞動的價值,使經濟價值的創(chuàng)造和實現被人為割裂開來,也就使對勞動(價值)和效用(使用價值)的評價被割裂開來。而計劃經濟下的所謂“公有制”以國家強權的形式實現對資本的占有,事實上取代了勞動者的所有者地位,也沒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勞動者所有,因此價值的兩種屬性及其評價仍然處于割裂狀態(tài)。而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勞動與資本產權有了自發(fā)結合的可能,這為完成勞動價值與效用價值的統(tǒng)一和價值的一體性評價帶來了希望。
【論文摘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價值論依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只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生產范圍還應擴大;現行的分配政策應向科技勞動、管理勞動等復雜勞動傾料,具體的分配方式需要創(chuàng)新;要重視復雜勞動,提高勞動效率,實現更多的剩余價值。勞動價值論調節(jié)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業(yè)結構、收入分配。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結合起來,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不斷地促進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推動科學技術的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含義探解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創(chuàng)立100多年來,一直存在多方面的爭議,其中包括價值是不是由勞動創(chuàng)造的、研究價值決定的意義何在、物化勞動是否創(chuàng)造價值等等。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和西方經濟理論的發(fā)展,這種爭議有不斷擴大的趨勢。例如,隨著西方邊際學派用價格論取代價值論之后,價值決定不再是西方經濟學所探討的主題,人們普遍認為價值決定問題不再有探討的意義;又如,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生產自動化、電子化甚至電腦化的出現,生產中需要投人的活勞動要素相對減少,而需要大量資金投人的包括機器、設備、新工藝、新產品在內的資本要素,即物化勞動要素卻急劇增多,很多產品似乎不需要人的活勞動參與就能生產出來。那么,該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又該如何看待勞動價值論呢?討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必須采用全面的觀點,整體地看待勞動價值論的真正含義。
(一)勞動是價值的實體
這是勞動價值論第一個方面的含義,它強調勞動價值論中“勞動”二字的含義及其理論價值。它強調和認可了勞動在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確認了勞動是人類存在、發(fā)展的動力和條件。它來源于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來源于馬克思對勞動大眾的關切和重視,與他一貫地以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作為經濟學研究的起點和終點的階級立場和思想方法一脈相承。這是勞動價值論的精華部分。
在人類經濟思想發(fā)展史上,只有到了亞當·斯密,才第一次從形式多樣、紛繁復雜的具體勞動中抽象出“勞動一般”這個范疇川,把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從流通領域轉到生產領域,并以探求一國財富如何增長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開創(chuàng)了現代意義上的真正的經濟學。
馬克思是在繼承了亞當·斯密在“勞動一般”問題上的貢獻,并且科學地闡釋了這項研究之所以能在亞當·斯密那里取得重大進展的原因,即:人們之所以能夠對任何種類的勞動予以同樣看待,并且確立勞動在現代經濟運行中的作用,并不是聰明的人腦對由各種具體勞動組成的“具體總體”進行了總結和歸納,而是因為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各種勞動在現實中形成了一個十分發(fā)達的“總體”。在社會經濟運動過程中,任何一種勞動已不再是支配一切的勞動,個人很容易從一種勞動轉到另一種勞動,特定種類的勞動對他們說來只是偶然的形式,因而是無差別的。勞動已經不僅在范疇上,而且在現實中成了創(chuàng)造財富的一般手段,而不再是與具有某種特殊性的個人結合在一起的規(guī)定了。它發(fā)生在資本主義社會,是現代經濟的產物,對現代社會開辟財富之門具有重要的意義。
馬克思認為,“勞動”“抽象勞動”這些作為現代經濟學的起點的范疇的產生,是與以追求貨幣為目的的雇傭勞動制度的產生相聯系的,它打開了現代勞動分工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之門。所以,承認勞動價值論,承認勞動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源泉,就為現代社會打開財富創(chuàng)造之門奠定了必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
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今天人們生產產品、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不再是以生產簡單工具和簡單日常用品為基礎的、只需要很簡單的工藝流程就可以完成的簡單勞動,而是需要許多現代化的機器設備等資本要素的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的復雜勞動,生產和消費之間的鏈條也大大地拉長了。但是,即使是最復雜的生產工具和機器設備,如果向前層層推移,最終都歸結于人類的活勞動,勞動在社會生產過程中仍然起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馬克思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明確地說到 “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價值。一切勞動,從另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作為具體的有用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痹谛碌臅r代背景下,勞動不再僅僅是指體力勞動還應該包括腦力勞動,即技術創(chuàng)新、知識應用、理論研究和企業(yè)管理等類型的腦力勞動,而且腦力勞動正逐漸取代體力勞動的主體地位,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仍然是正確的。
(二)社會必要勞動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這部分主要是理解勞動價值論中“價值”二字的含義及其理論的和實踐的價值。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雖然是在繼承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科學遺產的基礎上得來的,但對價值概念的內涵卻給予了極大的豐富和創(chuàng)新。
首先,與古典政治經濟學不同,馬克思認為價值是人類抽象勞動的凝結,這就揚棄了斯密的“勞動一般”在形式上、內涵上的模糊性和局限性,而把一切形式的人類腦力和體力的消耗都算在“勞動”范疇之內,保證了范疇使用的徹底性,擴大了“勞動價值論”的適用范圍。用馬克思自己的話說就是:“勞動就它表現為價值而論……不再具有它作為使用價值的創(chuàng)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這種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證明了的。這一點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其次,馬克思用“社會必要勞動”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一組范疇獨具特色地說明了他所理解的勞動價值論是如何確定商品的價值、又如何深刻地說明了商品交換中所蘊含的深刻矛盾及解決矛盾的方法的。在馬克思看來,形成價值的勞動不是一般的勞動,也不是一般的抽象勞動,而是經過市場的選擇被證明是社會所需要的、必要的勞動,因此,決定商品價值量的不是普通的勞動時間,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種界定不但說明了商品交換所依據的量的關系的決定、商品交換的性質,而且說明了價值的實現途徑及其所體現的社會關系。它極大地擴展了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內涵,把對勞動價值論的理解和運用推到一個相當高的理論和實踐層次。
可見,“社會必要勞動”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這一組概念,在說明商品經濟、市場經濟與前資本主義自給自足經濟的區(qū)別,說明商品交換過程所體現的社會關系的同時,為商品交換過程的實際運作和人類勞動分工體系的深化和發(fā)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三)物化勞動并不創(chuàng)造價值
這就是說,在明確了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更明確地說是由社會必要勞動,—創(chuàng)造的、并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這一前提下,在一個具體的生產環(huán)節(jié)和階段,如在企業(yè)中,物化勞動并不創(chuàng)造價值。
在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中,活勞動是指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腦力和體力的消耗,物化勞動是指凝結著過去勞動的生產資料;活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只有活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新價值,而物化勞動只是借助于活勞動轉移價值,它本身不能增加價值量。
說物化勞動不創(chuàng)造價值,其實只是說物質資料不創(chuàng)造價值。因為物化勞動的存在形式就是物質資料,二者只是對同一個事物的不同表述。物化勞動是由過去的活勞動轉化或異化而來的,他們是活勞動的凝結,是活勞動的物化。物化勞動只有靠活勞動的推動,并且只有與活勞動結合在一起,才能運行起來,發(fā)揮作用。否則,只是一堆死物。在現代經濟中,由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生產過程中活勞動的比重不斷下降,物化勞動的比重不斷上升。但是,在價值形成過程中,物化勞動始終離不開活勞動的推動,即使是所謂的無人工廠或無人車間,也需要一定的活勞動來啟動機器和維護機器。物化勞動轉移價值和活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本質關系沒有發(fā)生變化。
實際中,使用不同的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包括自然力)的勞動者,在同樣的時間里,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不同的。在使用機器以及任何高效率的技術設備、能源、原材料和其他可利用的自然力之后,為什么同量勞動時間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十倍、二十倍或上百倍的價值呢?張仁德教授認為,其中的原因有兩條:第一,勞動者在使用高效率技術設備時,他的簡單勞動上升為復雜勞動,同量復雜勞動等于倍加的簡單勞動;第二,高效率技術設備等生產資料可以提高勞動者創(chuàng)造價值時的勞動生產力,從而即使勞動者腦力和體力支出不變,在高效能生產資料的幫助下,他的勞動生產力會大大提高,社會也會承認他的同樣的勞動時間具有更高的集約程度,因而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在現代化生產中,作為物化勞動的機器設備的地位在上升,轉移價值的比重在增大。大量的使用物化勞動,能成倍的提高勞動生產率,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
物化勞動雖然不是價值的源泉,但它是創(chuàng)造價值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并在價值形成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是勞動過程賴以進行的物質條件,它構成了價值載體的物質內容,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條件。物質生產要素是價值形成的必要條件,沒有它,勞動者就不能創(chuàng)造價值。因為勞動只有與物質生產要素相結合,才能進行現實的生產,才能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和價值。不同的物質生產要素對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所起的作用不同?!瑯拥膭趧诱撸绻麄兪褂玫膭趧庸ぞ卟煌?,在同一勞動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就不同,創(chuàng)造的價值也不同。物質生產要素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勞動生產率,從而影響企業(yè)利潤或剩余價值。高技術設備的采用大幅度地提高了活勞動的生產率,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變或下降幅度較小的條件下,使單位勞動時間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量成倍增長。
二、勞動價值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一個時期以來,報刊上發(fā)表了一些批評和否定勞動價值論的文章。有人認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勞動價值論就沒有用了。這種觀點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
對待的態(tài)度應該是在堅持中促進發(fā)展和在發(fā)展中豐富。即堅持運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堅持觀察問題的方法、立場;堅持根據歷史觀和剩余價值觀的客觀規(guī)律堅定社會主義必勝的信念。這是根本原則問題。我們決不能離開本國的實際和時代的發(fā)展來談,那是一種空洞的理論,而是要以中國的問題、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fā)展,歷史地科學地對待。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是我們黨結合現代經濟理論和我國經濟建設的具體實踐,提出的符合我國國情和經濟發(fā)展道路的指導理論。自黨的十四大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以來,在改革與發(fā)展的實踐中,這一理論不斷得到豐富和發(fā)展,與時俱進的思想在經濟指導理論領域一直走在了前面。那么,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勞動價值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結合,具有什么樣的現實意義呢?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涵
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guī)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系的變化;通過價格杠桿和競爭機制的功能,把資源配置到效益較好的環(huán)節(jié)中去并給企業(yè)以壓力和動力,實現優(yōu)勝劣汰;運用市場對各種經濟信號反應比較靈敏的優(yōu)點,促進生產和需求的及時協調。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涵,與時俱進,不斷發(fā)展。黨的十六大提出,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統(tǒng)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
(二)勞動價值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作用
黨的十四大報告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經濟改革的目標,同時也指出,要使經濟活動遵循價值規(guī)律的要求。而價值規(guī)律的理論基礎就是勞動價值論,離開勞動價值論,價值規(guī)律便不復存在。研究價值規(guī)律,堅持和發(fā)展勞動價值論,對我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仍然具有現實意義。
1.有利于調節(jié)產業(yè)結構均衡發(fā)展。當產業(yè)結構非均衡時,供求的嚴重不均必然會表現于價格背離價值的大起大落,經濟上的大盈大虧。而市場引導價格向價值靠攏的過程,也是供求關系平衡、產業(yè)結構合理化的過程。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要通過價值規(guī)律這只“看不見的手”來實現。市場經濟是由供求變化調節(jié)的經濟。供求調節(jié)是通過價格圍繞價值波動來實現的。供過于求,價格下跌,當價格跌到價值以下時,生產者要受損失,他們會把生產要素轉移到其他部門;求過于供,價格上漲,當價格漲到價值以上時,生產者會獲得額外收益,其他部門的生產要素就會轉移到這個部門來。供求變化調節(jié),實際上是價值規(guī)律在那里調節(jié)。市場化改革二十年的成就證明,只要我們尊重價值規(guī)律,我們的事業(yè)就能向前發(fā)展;相反,如果忽視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我們就必然走彎路。
2.有利于進一步完善我國收人分配制度。第一,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在當代,無論從各種生產要素在價值和財富創(chuàng)造中的實際貢獻來看,還是從我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所有制結構來看,都應鼓勵和保障勞動、技術、管理、資本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技術、管理、資本乃至信息等生產要素之所以應參與收益分配,是因為它們參與了社會財富和價值的創(chuàng)造,并在其中發(fā)揮了作用,甚至是重要的作用。作為要素的所有者有權獲得收益,這既是生產要素所有權在經濟利益上的實現形式,又是對生產要素在社會財富和價值創(chuàng)造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的回報。這就要求我們深化收人分配制度改革,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很好的結合起來,鼓勵各種生產要素對生產過程的投人。在現階段,我們特別要加快生產要素市場的發(fā)展,因為沒有完善的要素市場就不能形成合理的生產要素價格,按要素分配也就不能有效地進行。第二,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深化收人分配制度改革,在把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很好的結合起來的同時,還要堅持“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既要提倡奉獻精神,又要落實分配政策,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人懸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發(fā)揮市場的作用,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人分配的調節(jié)職能,調節(jié)差距過大的收人。規(guī)范分配秩序,合理調節(jié)少數壟斷性行業(yè)的過高收人,取締非法收人。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人者比重,提高低收人者收人水平。在這一過程中,勞動價值論起到了重要的促進和協調的作用。
3.有利于促進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在商品生產中,勞動生產率和使用價值量成正比,勞動生產率越高,物質財富越多;和價值量成反比,勞動生產率提高,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會降低。價值量降低,就表明這種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但在市場上仍然按社會價值出售,生產者可以由此獲得超額收人,并在競爭中占據優(yōu)勢。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這種矛盾,是促進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動力。馬克思在談到相對剩余價值時曾說 “商品的絕對價值本身,是生產商品的資本家所不關心的。他關心的只是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時實現的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的實現本身就包含著預付價值的補償。因為相對剩余價值的增加和勞動生產力的發(fā)展成正比,而商品價值的降低和勞動生產力的發(fā)展成反比,因為同一過程使商品便宜,并使商品中包含的剩余價值提高,所以就揭示了一個謎:為什么只是關心生產交換價值的資本家,總是力求降低商品的交換價值?!?/p>
4.有利于推動科學技術持續(xù)發(fā)展??茖W技術對經濟發(fā)展和制度創(chuàng)新的貢獻,是普通的活勞動所無法比擬的。馬克思在當時的條件下,雖然也分析了技術進步和先進機器對商品價值的影響,但那時畢竟處于工業(yè)經濟時代,不可能預測到一百多年之后發(fā)生的新科技革命,特別是以電子計算機、生物技術、微型技術、海洋技術、新能源和新材料、互聯網等的發(fā)明和應用為標志的新科技革命,極大的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今日,科學技術在現實財富生產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勞動者、勞動工具、勞動對象與科學技術相結合,就會使勞動者具有較高的勞動生產率,使勞動者的勞動能夠得到自乘,從而創(chuàng)造出更多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以勞動價值論為指導,正確認識科學技術在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中的作用,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才能推動科學技術不斷的發(fā)展。
[關鍵詞]全球化;改變;價值
中圖分類號:TS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22-0270-02
《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中主要講述4個“人物”,兩只名為“嗅嗅”和“匆匆”的小老鼠和兩個名為“哼哼”和“唧唧”的小矮人。他們都生活在一個迷宮里,奶酪是他們要追尋和賴以生存的東西。有一天,他們同時發(fā)現了一個儲量豐富的奶酪倉庫,便在其周圍構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見了。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使他們的心態(tài)暴露無疑:嗅嗅,匆匆隨變化而動,立刻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開始出去再尋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鮮更豐富的奶酪。而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對變化卻猶豫不決,煩惱叢生,始終無法接受奶酪已經消失的殘酷現實。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唧唧終于沖破了思想的束縛,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進入漆黑的迷宮,并最終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卻仍在原地郁郁寡歡、怨天尤人。
1 主要人物分析
書中四個主要人物的名字分別代表了其鮮明的性格特點。在夢想的國度――奶酪C站消失時,他們所做出的反應詮釋了各自性格品質。
老鼠嗅嗅,他能夠及早嗅出變化的氣息。說明他始終保持著警惕,并不沉迷于安逸現狀,無所作為。即使在遍地美味奶酪的環(huán)境下,也能時刻注意著微小的變化,管中窺豹并未雨綢繆。
老鼠匆匆,他能夠迅速行動。在奶酪消失后,沒有猶豫不決,沒有怨天尤人,沒有坐以待斃,而是迅速掌握當前情況,快速分析出最佳做法,放棄空空如也的奶酪站,立即行動,開辟新方向,尋找新的食物來源。
小矮人哼哼,他因為害怕改變而否認和拒絕變化。當他認為擁有了全世界時,沉浸其中無法自拔,當他失去所擁有時,歇斯底里的抱怨整個世界,不從自身尋找問題所在,甚至自欺欺人,幻想著有一天失去的東西會再等回來。于是乎,只得饑腸轆轆頭暈目眩的在原地苦等永不復返的奶酪。
小矮人唧唧,他看到變化會使事情變得更好時,能夠及時地調整自己去適應變化。他也曾渾渾噩噩的在自己編織的迷惘中醉醺醺地活著,當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時,他也曾手足無措,他也曾幻想,他也曾抱怨,但當這一切都無濟于事時,他能看清現狀,在最后關鍵時刻選擇改變。
2 書中典型事物的寓意
奶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里所謂的奶酪就只是一種比喻,它可以是人們生命中最需要的東西,就像是書中四位主人公賴以生存的食物;它也可以使人們在生命的某個時期最想得到的東西,譬如,它可能是一份高薪工作、一段幸福美滿的戀情、一個健康有魄力的身體、一種心靈深處的寧靜。每個人根據自己的自身情況,有著不同種類的奶酪。而奶酪的消失則代表著日常生活中失業(yè)、感情破裂等。而奶酪又不可能永遠新鮮高質量,它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變質,就像生活中人們旁邊的環(huán)境事物一樣,雖然沒有消失,但是其本質已然改變。
迷宮:迷宮有兩層含義,一個是現實的社會,另一種則是內心的世界?,F實社會有的時候就像是一個大迷宮,人們在里面兜兜轉轉,尋尋覓覓,卻好似永遠找不到出口,找不到屬于自己的角落,最終還是逃不出迷宮的手掌心,只得在原地徘徊。現實世界不斷在變化著,每一次改變都增加了迷宮的復雜程度,讓人們更加迷茫。而自己的內心世界也是一個迷宮,多少人隨波逐流,沒有認真傾聽過內心的聲音,漫無目的地前進,不知自己渴望的方向和目的地。日鴕蝗昭規(guī)蹈矩,機械化的行動早已使原始的內心與現在的世界格格不入,心中的迷茫也扭成了一團亂麻,像迷宮一般,理不出頭緒。
鞋子:書中匆匆的鞋子自始至終掛在脖子上,似乎給人一種傻里傻氣的感覺,實則不然。脖子上的鞋子代表著匆匆超乎常人的行動力和決心。在生活中的改變猝不及防的出現時,匆匆能夠迅速穿上鞋子,調轉方向,向新的目的地前進。這不僅僅是一種難能可貴的魄力,還是許多人都望之莫及的能力。而唧唧的鞋子,在他尋找到自以為的理想的天堂的時候,就已經束之高閣了。這就代表了他已經被美好的現狀沖昏了頭腦,被暫時的成功蒙蔽了雙眼,丟失了行動能力。終于有一天,他幡然悔悟,穿上久置不用的鞋子,這說明他已經開始踏入嶄新而又充滿希望的征程。
3 《誰動了我的奶酪》在二十一世紀的價值
3.1 二十一世紀的特征
21世紀不同于以往任何時期的特征就是其日新月異的變化,變化發(fā)生在諸多領域,其中科技的變化尤為突出。科學技術發(fā)生時刻著巨大變革,從一般性漸變式進步走向飛秒型突破?,F如今,科技已經成為和人類生活融為一體密不可分的工具,所以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與之相關的知識領域,教育領域,工作領域全都隨其變化而調整。21世紀在科技的牽頭帶動下,不斷進行經濟、政治、以及文化全球化,各國形式以及社會內部都不再是一成不變,也不會像歷史一樣,緩慢的發(fā)生著細微的變化。為了跟上社會的步伐,所以作為組成社會的個體,每個人都應有隨時接受變化,坦然面對變化的態(tài)度以及正確處理變化的能力。
3.2 如何利用二十一世紀的優(yōu)勢做出改變
3.2.1 二十一世紀的優(yōu)勢
書中的嗅嗅和匆匆堅持每天在C站進行細致認真的觀察,所以他們對才對那里的變化了如指掌。但是21世紀生活中的變化其實并非是溫水煮青蛙般讓人難以察覺,新生事物淘汰落后事物的情況已經屢見不鮮,,變化也都是以肉眼可見的速度進行著。這就為身邊每每出現新事物或對身邊已有事物的惡化或幻滅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和可接受程度。嗅嗅和匆匆因為對一切早有察覺,所以面臨困境的時候他們能從容應對,且毫不猶豫地做出了相應的決策,去別的地方尋找新的奶酪。正如上述所提,二十一世紀的變化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其特征正是其優(yōu)勢。所以這也從心理上為人們接受這種看似突如其來的打擊奠定了基礎。因此人的心理接受程度對自己的行動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二十一世紀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就是在于心理層面上。通過無數已然發(fā)生的事實,來給人們傳遞出變化時刻都在發(fā)生的信息,好讓大多數人在關鍵時刻,不至于五雷轟頂般不可接受現狀,不至于精神層面上經受不起打擊。
3.2.2 如何利用優(yōu)勢
在心理和精神層面上接受改變無處不在的信息后,就需要心理和精神上適應改變。這體現在生活中處處學習,時時刻刻改變上。不但要有具體的行為知識上的變化,更要有思想觀念上的變化。在紛亂復雜的社會迷宮中,要想做到積極適應變化絕非易事。這就需要人們摒棄先前對工作和學習造成消極影響的態(tài)度和性格。比如書中哼哼和唧唧看到無數各式各樣的奶酪堆積成山,散發(fā)著誘人的香味,就忘乎所以的撲上去,盡情享受著美味,沉浸在成功的現實巨大滿足感和喜悅感當中。而后漫長時間中,他們每天一成不變的來到奶酪C站,心無旁騖的享受著奶酪,做著不切實際的白日夢,幻想著奶酪用之不盡取之不竭。這種不勞而獲且被眼前勝利沖昏頭腦的假象是十分危險的。生活中人們也是如此,實現了短期目標或者獲得當前利益后就容易停滯不前,這是由于人天性中的惰性引起的。所謂惰性就是指因主觀因素而無法按照既定目標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它是人懶惰的本性,不易改變落后的習性,不想改變舊思想、舊行為方式的傾向。當一個人有惰性心理時,做事就會一拖再拖,遲遲不肯行動,人的惰性就像惰性氣體的作用,阻礙化學反應的發(fā)生,成為成功路上的絆腳石。所以首先應該客服惰性。像哼哼和唧唧一樣被惰性牽著鼻子走,就是錯誤的例證。在正確的榜樣,嗅嗅和匆匆身上,看不到惰性的影子。因為他們倆始終保持警惕,不懈怠不放松,不在安逸的環(huán)境中消沉,不被勝利的果實奪取上進心。最大的難度和最有利的支撐都是心理和精神,所以首要任務要客服思想上的惰性。
3.3 二十一世紀更為復雜的現狀與書中情況的對比以及改變方法
3.3.1 二十一世紀的現狀與書中的情況對比
書中的情況一目了然,奶酪突然消失,一去不復返,嗅嗅和匆匆拒絕坐以待斃,立即放棄C站,而哼哼和唧唧采取的應對措施就是守株待兔。與此同時,他們也忍饑受凍,終日不得進食,但別無他法。所以聰明人總能一眼洞察出絕佳方案,與其在此處空等,不如到他處尋求奶酪,至少還有一線生機。如若心存僥幸,幻想失去的奶酪還會出現,也可而后返回原地查看情況,這不失為兩全齊美的辦法。但是榆木腦殼的哼哼和唧唧卻選擇了最不該選擇的做法,保持現狀。最終當唧唧意識到如此下去的可怕后果,糾結一番后,走向正確的道路。不幸的是,哼哼仍選擇死守原地,等待他的也只有滅亡。
而21世紀的情況卻不像書中描繪的這般簡單。數不清的人不愿意做出改變的原因是因為他們在現有的工作崗位或生活狀態(tài)下,還能夠得到些許物質利益,能夠保證其基本生存,不至于一事無成,雖然這并不是他們內心真正渴望的奶酪,但只能違背自己的內心維持著現狀,做著讓自己心靈得不到寄托的工作。而一旦放棄現狀,轉向一個從未涉足的角落,他們不知道前面的路是否順暢,也不知目的地是否有飄香的奶酪在招手。最重要的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二十一世紀,一旦離開原有的崗位和職責,那么下一秒它將被別人取代,之前所放棄的,可能就是別人覬覦已久的奶酪。所以想要再回首重拾所謂遺失的美好時,它已然是別人的囊中之物。這樣紛雜的前進后退之路著實為改變增添了萬分的恐懼和風險,所以人們就像唧唧一樣,內心充滿糾結,猶豫不決,感到進退兩難。
現實和書中是有差距的,這并不意味著書的情況不適用21世紀的現狀,其本質是相同的?!墩l動了我的奶酪》一書的作者?斯賓塞?約翰遜是享譽全球、深孚眾望的思想先鋒、演說家和作家。他的許多觀點,使成千上萬的人發(fā)現了許多生活中的簡單真理,其方法就是簡化現狀,但又不改變其內涵。面對復雜的問題時,人們也自然的想到復雜的解決辦法,卻發(fā)現如此復雜,以至于只能聽憑命運的安排,不靠個人之力改變現狀。而本書則提出簡單有效的解決方法,就是做出改變。所以不要束縛于現狀,不要被恐懼打到,而是要利用恐懼,要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
3.3.2 如何利用恐懼,戰(zhàn)勝恐懼,落實行動。
大多數人只是恐懼改變,并不恐懼現狀。而殘酷的事實證明,現狀才是罪魁禍首,才最需要去恐懼。在社會這樣一個迷宮中,且不說奶酪會在將來冷不丁的某一天遠去,人們尚且不能保證其質量能否一成不變。在二十一世紀,數不清的因素威{著奶酪的存在以及它的質量,這就需要引起恐懼。作為直接相關方,人們若是冷眼旁觀的看著奶酪離自己遠去,或是對其變質束手無策,這是何其的令人恐懼。所以應在兩種恐懼之間加一個天平秤,到底孰輕孰重,應有一個判斷。最有利于判斷的方法則是要預測保持現狀的結果,而非只關注于保持現狀能夠得到的東西。利用對安于現狀所帶來后果的恐懼,去戰(zhàn)勝改變的恐懼。
改變并不可怕,因為在二十一世紀,改變絕非放棄已然擁有的,轉而尋找新的奶酪,這也只是其中一種做法。另一種做法作則是改變自己,提高自己,保證自己已有的奶酪不變質,或者越變越美味,越變越充足。根據自身的現有狀況,拿捏哪種改變能夠使個人追求最大化。
3.3.3 改變,在二十一世紀帶來的奶酪
在二十一世紀生活的人,最有感觸且最能參與其中的改變莫過于手機的更新換代。從初期的大哥大、小靈通到后來翻蓋、滑板手機,這些科技用品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周期越來越短,但其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可以說是以年為計量單位。直到2010年,福布斯團隊蘋果4引領潮流,占據市場,給其他手機供應商帶來了致命性的打擊,也對消費群眾的消費觀念產生了影響。面對消失的市場,其余手機制造商并沒有墨守成規(guī),企圖能在夾縫中生存下來,而是采取的了改變的正確方法。既然當前產品不具備市場優(yōu)勢,就要像優(yōu)勢產品學習借鑒。他們當然也害怕投資新領域后也可能會功虧一簣,但是如果一直處在目前銷售現狀,加之銷售額在持續(xù)下降,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被市場徹底淘汰。這種恐懼要比發(fā)展當前技術,投資新領域更令人恐懼。于是,手機行業(yè)各品牌供應商爭先抓住歷史機遇,競相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爭取市場的一席之地。事實證明積極做出改變的手機制造商都獲取了成功,那些堅守舊理念舊產品的逐漸被人們遺忘。即使到了今天,各種新功能的手機的手機層出不窮。廠家也在不斷后臺更新系統(tǒng)。手機更新換代以及系統(tǒng)調整的周期不斷縮短,也說明了這個行業(yè)時刻在根據市場的改變做出相應的調整,再找到新奶酪后,也不斷改變以保持奶酪的質量。
4 總結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誰動了我的奶酪》在21世紀傳達出的道理就是:既然事物在永不停歇的變化著,那么在變化的事實面前,就要從心理和精神上坦然接受,克服自身惰性。同時又要勇于變化,改變自身或改變奶酪。勇于戰(zhàn)勝恐懼,勇于行動,才能使奶酪不變質,才能找到新的奶酪。
參考文獻
[1] (美)斯賓塞?約翰遜著.魏平譯。誰動了我的奶酪[M].中信出版社.2010.5.1.
論文摘要:根據我國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我們必須結合當前情況不斷地深化對社會主義勞動價值論的研究和認識。要將堅特和發(fā)展兩者統(tǒng)一起來,既要深刻、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由要深化和發(fā)展的勞動價值論。新時期的勞動價值論必須具有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雙重特征,同時符合勞動價值論的一般規(guī)定。
人類社會和經濟環(huán)境都處在永恒地發(fā)展中,因而任何反映社會規(guī)律的科學理論都不是永恒的,也應處于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之中。因此,在新時期重新認識和研究勞動價值論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勞動在其發(fā)展中會突破其一般性的規(guī)定性,出現不同的歷史特點和發(fā)展特征。作為反映和概括抽象勞動發(fā)展規(guī)律的勞動價值論,也應當有它的不同的理論形態(tài)。
一、新時期社會主義條件下勞動的新特點
(一)生產勞動的范圍越來越廣泛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生產勞動所覆蓋的范圍也越來越廣泛,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比重越來越大。馬克思曾依據不同的標準,對勞動范疇進行了一系列區(qū)分。但他們把自己研究、考察的重點放在物質生產部門,這也是當時的條件所限定的。在當代市場經濟中,金融、保險、通訊等服務業(yè)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生產部門的比重越來越高?,F在,勞動價值論的研究已招生產性勞動的范疇擴大到那些為物質生產者生活服務的,并通過市場進行交換的勞動上。
(二)勞動主體的隊伍多元化
勞動者是勞動的主體,也是勞動的執(zhí)行者。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所研究的勞動主體,主要是私有制下的商品生產者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雇傭工人。在崇尚多元化的今天,社會主義勞動的主體也發(fā)生一些變化。在現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勞動價值論研究的勞動主體對象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對象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份并存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下,既有公有制經濟中的勞動主體,也有非公有制經濟中的勞動主體,還有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經濟提供中介服務的勞動主體。
(三)活勞動的形式具有多樣性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發(fā)展,腦力勞動顯得越來越重要,因此人類活勞動的形式與馬克思時代已經很不一樣。人的活勞動雖然包括人的體力和腦力勞動的支出,但這種體力和腦力的支出在形態(tài)上已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的特點。如腦力勞動中就出現了理論研究型、知識運用型和制度與技術創(chuàng)新型等活勞動形態(tài)。社會主義勞動價值理論研究的人的活勞動正從馬克思時代研究體力勞動為主轉變?yōu)檠芯扛哔|、高效、高能性的腦力勞動為主,這為認識運用和發(fā)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開拓了巨大的空間。于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有重大意義。
二、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勞動價值論的重大意義
研究我國的社會經濟問題,應將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同當前我國經濟發(fā)展的實際結合起來,提出符合實際情況的新的認識和證明,這對于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有重大意義。
(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勞動價值論,有利于改進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新時期勞動的新特點都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因此根據這些新情況而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勞動價值論,反過來可以大大促進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和完善。從微觀到宏觀,勞動價值論仍然是我們進行經濟建設和體制改革的理論基礎。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以的這一經典理論作為我們工作的出發(fā)點。
而且,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勞動價值論,有利于理解和貫徹中央關于發(fā)展非公有制經濟的精神。創(chuàng)始人對待資本主義的私有制以及私有企業(yè)主的理論認識相政治態(tài)度,是根據當時特殊的政治經濟環(huán)境提出的。而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主要是從“二個有利干”的標淮出發(fā),允許和鼓勵多種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因為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發(fā)展,可以與公有制經濟互相取長補短、相得益彰,它們的合法經營有利于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推進。
(二)有助于我們更加重視科技和管理勞動,實現科教興國
科枝是第一生產力,而經營管理則是保證科技發(fā)揮第一生產力作用的前提和保證。從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角度看,科技工作和經營管理不僅是創(chuàng)作價值的生產勞動,而且是一種復雜勞動。在同樣的勞動時間內比一般勞動會創(chuàng)造出更高的價值。根據按勞分配的原則,應該獲得更多的報酬??梢哉f,按勞分配制度不是以勞動價值論為理論依據的,對不創(chuàng)造價值的非生產勞動,也要按勞分配。評價科技工作的貢獻,即要考慮它作為復雜勞動在創(chuàng)造價值中的作用,更要考慮它在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社會財富和社會經濟效益方面的作用。應根據這兩方面的貢獻給予較高的報酬。讓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也應體現在有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和經營管理者身卜。
三、新時期勞動價值論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一)應重新界定并適當擴大生產芳動的范圍
馬克思認為,只有物質生產領域的勞動才是生產勞動。但是,正如前文所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創(chuàng)造商品價值的勞動具有一些新的特點。凡是與生產產品直接或間接有關的勞動,包括文化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及三產從業(yè)人員的勞動,都是總體勞動中必要的構成部分,都是生產勞動,都能創(chuàng)造價值。一切與上述相關的工作者都是生產性勞動者,不僅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而且包括改革開放以來逐漸形成的那些新的社會階層的各類人員。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對勞動價值論認識的實質就是要從物質生產領域拓展到科技、文化、管理、服務等領域,并確認其為創(chuàng)造價值的生產性勞動。
(二)社會主義條件下商品價值的決定
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包括不變資本C,可變資本V和剩余價值m三個部分。社會主義條件下商品的價值從量上講仍然由C,V,m構成,但它們有了不同干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含義。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由于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工人除了勞動力外并不是一無所有,他們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并同生產資料相結合進行生產活動。同時社會主義仍然處于商品經濟階段,工人之間相互交換的勞動產品仍然表現為商品的形式,所以工人的勞動力也表現為商品形式,同樣具有價值。在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下,工人的勞動時間同樣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不過它們的含義已經有了本質變化。第一,工人的必要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將大大增加,它不僅包括維持直接生產過程的勞動者本人及其家屬于女生存和發(fā)展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和較多的教育費用,還包括維持間接生產過程中的經理人員、科學技術人員以及為生產服務人員在內的總體工人及其家屬于女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價值。第二,工人在剩余勞動時間里創(chuàng)造出公共價值,包括保證社會生產和擴大再生產正常進行所需要的生產資料的價值、以公共產品的形式間接返回給工人的公共生活資料價值和維持社會生活正常運行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價值(例如從事國家管理和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政府機關的經費,國防開支等)。
(三)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的剝削問題
【論文摘要】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一定時代的產物。對這一理論,需要結合現代條件給予再認識。在馬克思理論中已包含的正確的東西需要繼承,有些不足需要修正,有些則需要結合現代條件予以發(fā)展。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建立在 “勞動”這個人類本質活動基礎上的價值論研究的結果,是在科學區(qū)分和嚴格地定義了使用價值和價值、價值和價值形式、價值和價格、物化勞動和活勞動、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價值決定和價值實現、價值決定和價值分配等諸對范疇基礎上達到了形式和內容、現象和本質的有機統(tǒng)一的宏大理論體系。然而,自馬克思創(chuàng)立勞動價值論以來,在過去的100多年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發(fā)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影響廣泛而深遠。所有這些,與馬克思當時所面對的情況已有很大不同。這就需要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結合新的實際,深化對勞動價值理論的研究和認識。中央也曾提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深化對勞動和勞動價值理論的認識”的任務,問題的提出是有針討性的。
1.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含義
1.1價值決定。商品的價值有質和量兩個方面,價值的質(即價值實體)是由人們生產商品時簡單的體力勞動決定的,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體力勞動。這種勞動又有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決定商品價值的只是勞動的量即抽象勞動,而不是勞動的質即具體勞動。價值的量(即價值大小)是由體現在商品中抽象勞動量決定的,勞動量的多少和大小則是以勞動時間來計算的。但是,商品的價值量并不決定于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而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在考察商品的價值量時,還必須了解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區(qū)別,并把各種勞動轉化為平均的或簡單的勞動,作為測量價值量的統(tǒng)一尺度。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簡單體力勞動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1.2價值本質。商品的價值既然決定于人們生產商品時無差別的抽象勞動,而生產商品價值的抽象勞動又是可以互相比較的,這就決定了勞動量相等的商品之間可以相互交換,而商品與商品之間交換實際上就是等量勞動與等量勞動相交換。所以,價值并非商品的自然屬性,而是商品的社會屬性,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比較勞動和交換勞動的經濟或生產關系。可是這些關系總是同物結合著,并且作為物出現。
1.3價值形式。商品的價值只有在與其他商品交換時才能體現出來。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稱之為交換價值,即價值形式。價值形式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最后一切商品的價值都以貨幣來表現。以貨幣來表現的交換價值就是商品的價格。
1.4價值實現。商品的價值不僅必須以價格的形式表現出來,而且一定要賣出去以后才能夠實現;商品價值實現的基本原則是等價交換,即等量價值與等量價值的交換,這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guī)律,也就是價值規(guī)律;但是,由于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價值規(guī)律總是在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形式下發(fā)生作用的。
1.5價值轉化。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根本目的,但剩余價值卻以利潤的形式表現出來;由于不同生產部門之間資本家的競爭,資本主義利潤轉化成了平均利潤,于是,商品的價值:c+v+m轉化成了商品的生產價格:成本(c+v)十平均利潤。這時,商品的價格不再圍繞商品的價值上下波動,而是圍繞生產價格上下波動了。
2.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意義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意義在于解釋資本家和勞動者的關系,在于說明社會的一切財富來源于勞動和勞動者,一切價值的來源在于勞動,就是資本也是來源于勞動,因為資本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也是一種價值形式,這一點,對勞動者的剝削在馬克思看來就完全說明了資本家對工人關系。雖然馬克思論述資本家(企業(yè)主)在生產中的作用,但這種論述總的來講是強調剝削、強調企業(yè)主對工人勞動的監(jiān)督,對企業(yè)主在管理中作用強調不夠。這一點是同當時的馬克思立場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殘酷剝削相連的,不應苛求馬克思。但在當代條件下,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應該有所發(fā)展。
此外,按馬克思的說法,除勞動之外,一切其他生產要素只是生產的前提條件,只轉移價值,并不形成價值,只有勞動才形成價值;如果從全面的立場看,這一點馬克思也有偏差,似乎是“唯勞動論”。無論如何,從現代生產、市場,倒可生產要素在形成價值的過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離開了任何一種要素,價值就不能形成,這些都是客觀的,只要市場存在,就是這樣的邏輯,否則市場經濟就不能存在,現實的生產不能左行。
3.知識經濟時代勞動價值論面臨的挑戰(zhàn)
馬克思創(chuàng)立勞動價值論的時代是工業(yè)化初期的蒸汽機時代,鄒寸創(chuàng)造價值的勞動主要是直接生產過程的體力勞動,資本家獲取利潤的主要來源是產業(yè)工人的剩余勞動。但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知識、技術、信息的發(fā)展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一個不同于工業(yè)經濟的時代一一知識經濟時代已悄然而來。
所謂知識經濟時代,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The Knowledge Economy)通俗地說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TheKnowledge-based Economy)。所述的知識,包括人類迄今為止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知識,最重要的部分是科學技術、管理及行為科學知識。工業(yè)經濟和農業(yè)經濟,雖然也離不開知識,但總的說來,經濟的增長取決于能源、原材料和勞動力,即以物質為基礎。
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科技發(fā)展引起了生產力廣泛而深刻的變革,生產具有大型化、智能化、網絡化、全球化的特點。與此同時,生產勞動的形式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科技進步、經營管理、信息咨詢等在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腦力勞動在生產勞動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這些都遠遠超過了馬克思所處時代的生產力水平和所能夠論及的范圍。
3.1科技革命特別是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使勞動的形態(tài)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出現了現代的科技勞動、管理勞動和服務勞動。其中,科技不僅作用于生產,而且涌現出大量的高科技產 業(yè);管理不僅有企業(yè)的微觀經濟管理,國家的宏觀經濟管理,而且有介于兩者之間的行業(yè)管理或中介組織管理;服務不僅有為生活提供的服務,而且越來越多地為生產提供服務。勞動形態(tài)的變化導致財富的構成也發(fā)生重大轉移:價值構成的主體已經不是工業(yè)經濟時代的體力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而是知識經濟時代一大批智能型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價值;管理勞動不僅創(chuàng)造價值,而且在價值形成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服務勞動不僅構成了財富的主要來源,而且積聚了大量的勞動人口。在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服務業(yè)創(chuàng)造的價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占60%-70%,服務業(yè)的勞動人口占就業(yè)人口的70%以上。勞動形態(tài)和財富構成的重大變化,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勞動的內涵是什么?活勞動作為價值創(chuàng)造的惟一源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是否有了新的變化?勞動的形態(tài)和財富的構成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哪一種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最大?如何增加國家的財富?
3.2企業(yè)高度自動化帶來的勞動減少和價值迅速增加的問題。知識經濟時代,由于智能化、自動化的發(fā)展,社會生產呈現出無人化的趨勢,“無人工廠”、“無人商店”成為知識經濟的一個突出的特點。工人人數大大減少,勞動時間也大大縮短,大批工人脫離生產過程,而利潤卻成倍增長。一些未來學家預測隨著生產的自動化,管理的科學化,通訊的網絡化,在不久的將來,自動化機器體系就能完全取代人們的物質生產勞動。烏爾里?!へ惪酥赋?職業(yè)勞動總量在急劇減少,我們正在快步跑向一個沒有勞動的資本主義,而且在世界上所有后工業(yè)國家都是如此。然而,勞動的減少卻導致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剩余價值大大增加。按照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價值和剩余價值的準一源泉是工人的活勞動,勞動增加,價值就增加,勞動減少,價值就降低。但是,在知識經濟時代,就業(yè)人數呈下降趨勢,工人的工作時間也不斷縮短,而利潤和剩余價值卻越來越大,剩余價值率越來越高。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這個問題上顯然難以自圓其說。這是否意味著勞動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小,增大了的價值源泉不再是勞動?這無疑是勞動價值論在知識經濟時代面臨的另一個重大挑戰(zhàn)。
3.3無形資產在價值創(chuàng)造中的作用問題。知識經濟以知識、信息等智力成果為基礎構成的無形資產投人為主,企業(yè)的真正價值更多地取決于公司雇員頭腦里和數據庫里的主意、見解和信息,以及其控制的專利,而不是取決于公司擁有的卡車、流水線和其他有形資產。當然知識經濟也需要資金投人,但是對于高技術產業(yè)甚至是風險資金投人,如果沒有更多的信息、知識、智力的投人,它就不是高技術產業(yè)。據統(tǒng)計,美國有些企業(yè)的無形資產比例高達60%,知識投人超過了物質投人,企業(yè)經濟活動的非物質化日益明顯,知識在生產中起了越來越大的作用。無形資產的升值也將帶來社會價值的變化,擁有更多知識的人獲得更高報酬,知識強國的產出增加。直接運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來分析解答“知識密集型企業(yè)和勞動密集型企業(yè)相比較,哪一個創(chuàng)造的價值量更大”的問題時,也會得出自相矛盾的兩個結論。 4.如何認識和發(fā)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知識經濟時代遭到挑戰(zhàn)、陷入困境,這是勿庸置疑的社會現實,其原因既有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自身方面的,也有時展方面的。主要集中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與知識經濟時代之社會現實之間的矛盾。從一般意義上看,解決這一矛盾有兩種基本思路可供選擇:一是改變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社會現實,使之適應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二是發(fā)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使之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社會現實。前者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那是“削足適履”之舉;后者才是唯一可行之路。這是因為,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作為時代的產物,具有自身的歷史局限性和內容上的不足之處,它們在馬克思那個時代是潛在地、隱性地存在著的,因而并不影響整個科學理論對時代特征的反映,甚至還會有利于整個科學理論對社會現實的分析;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它們將會逐漸顯現出來進而成為一種現實的、顯性的存在,此時若不克服之,那么將會使整個科學理論難以適應新時代的經濟社會之現實,在直接運用這一科學理論的基本原理來解釋新時代的經濟社會現實時,就會出現難以自圓其說和自相矛盾的現象,導致整個科學理論在新時代陷人困境。因此,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逐步克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自身的局限性和補充其內容上的不足,使之發(fā)展為適應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新理論形態(tài),這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作為科學理論之自身發(fā)展的內在要求,是時展的客觀要求,也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所具有的“與時俱進”品格的具體體現。
然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知識經濟時代走出困境的出路何在,或者說,如何才能使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走出困境?如何才能永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作為科學理論所應有的生命力?如何才能克服其歷史局限性和補充其內容上的不足?這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對此,筆者認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知識經濟時代走出困境之出路的基本路徑應當包括以下幾道程序:
4.1尋找并確立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知識經濟時代走出困境的突破口。由于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知識經濟時代陷人困境的具體表現,主要集中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與知識經濟時代之經濟社會現實之間的矛盾”,因此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知識經濟時代走出困境的這一突破口,就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與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之社會現實的矛盾問題,突出地表現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知識經濟時代所遇到的不能正面解答的各種現實問題,特別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解釋時難以自圓其說和自相矛盾的問題。換言之,如果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解釋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社會現實問題時能夠作出科學的、合理的解釋,沒有遇到“自相矛盾”和“不能自圓其說”的現實問題,那么也就不存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知識經濟時代陷人困境的問題了。
4.2堅持以實際問題為中心研究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原則,以積極的態(tài)度緊緊圍繞知識經濟時代的現實問題,考察研究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歷史局限性和在內容上的不足之處,找準其“癥結”之所在。因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社會現實的矛盾問題,只是現象層面上的問題,因此還必須透過現象找到產生這一矛盾問題的“癥結”之所在。這是解決這一矛盾問題進而使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走出困境的關鍵,因為只有通過考察分析與這一矛盾問題相關聯的各種經濟現象,才能尋找到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陷人困境的原因,才能做到“對癥下藥”。那么,其“癥結”是什么呢?概括地講,就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歷史局限性和在內容上的不足之處,它的產生既有時展原因,又有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自身的原因。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戰(zhàn)爭和革命”是世界主題,工業(yè)經濟是其主要經濟形式,科技與經濟相分離是其突出特征,“簡單性”科學認知圖式和研究方法是其科學背景。這是“癥結”產生的時代背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馬克思在創(chuàng)立勞動價值論時,進行了如下的科學抽象和科學處理為了科學研究的需要,將復雜勞動如以腦力付出為主的科技勞動“簡化”為簡單勞動,“把各種勞動力直接當作簡單勞動力”來處理。為了突出重點和抓主要矛盾,將價值的生產僅僅限定在“物質生產領域”,而“忽視”了“精神生產領域”特別是“科技生產領域”的價值創(chuàng)造。為了當時革命的需要,將從事以體力勞動付出為主的工人階級作為價值創(chuàng)造的主體,而將包括科技人員在內的知識分子放在價值創(chuàng)造的“次要”位置上。由上述三個方面的原因所決定,馬克思在勞動價值論中主要考察物質生產部門的以體力付出為主的簡單勞動與價值的關系,而沒有系統(tǒng)具體地研究“精神生產領域”特別是“科技生產領域”的以腦力付出為主的勞動一一科學技術、管理與價值的關系。這便是“癥結”及其產生的原因之所在。
4.3在找準“癥結”的基礎上,要使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知識時代走出困境,還必須解決如何“對癥下藥”的問題。要做到“對癥下藥”,必須做好兩方面的工作:1、要明確其“癥結”產生的時代背景已經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這突出地表現在:從馬克思所處的時展到當今的知識經濟時代,“和平與發(fā)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的主題,科技與經濟、科技知識的生產與經濟活動已經達到了一體化的緊密程度,知識經濟已經初見端倪并得到迅速發(fā)展,科學技術已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chuàng)新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現代科技尤其是高新科技的產業(yè)化形成了大量的科技知識密集型的高新科技產業(yè)。只有明確時代背景的深刻變化,才能為“對癥下藥提供現實的基礎。2、要研究“對癥下藥”的操作之法。在上述這樣的新時代背景下,應當將馬克思在當時“簡化掉”的、“忽略掉”的、“被放在次要位置上”的因素凸現出來,考察它們與價值創(chuàng)造的關系。概言之,就是要將價值的生產從“物質生產領域”,拓展到“精神生產領域”特別是“科技生產領域”,將價值創(chuàng)造的主體從在企業(yè)現場進行生產勞動的“狹義的工人階級”,擴展到包括不一定在企業(yè)現場操作的科技人員在內的“廣義的工人階級”,將以復雜的腦力付出為主的科技勞動凸現出來,考察它與價值創(chuàng)造的關系等。
4.4要使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在知識經濟時代走出困境,還必須將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加以發(fā)展,建構起與知識經濟時代相適應的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新理論一一現代科技勞動價值論。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如果將馬克思在當時對物質生產領域的價值創(chuàng)造問題、一般生產勞動與價值創(chuàng)造的關系等問題的研究成果稱之為勞動價值論,即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那么我們在知識經濟時代運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原理,對科技生產領域的價值創(chuàng)造問題、科技勞動與價值創(chuàng)造的關系問題等進行研究,萬側戮起的“新馬克巴勞動價值論”,就是科技勞動價值論。
價值論是指經濟學家對商品價值的形成的觀點。價值論是經濟理論的基礎,沒有正確的價值論,經濟學其他的理論就很難說明經濟現象。
價值論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下,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對價值有不同的認識,形成不同的價值觀。馬克思認為:“什么東西你們認為是公道和公平的,這與問題毫無關系。問題在于在一定的生產制度寫什么東西是必要和不可避免的?!弊鳛橐粋€歷史范疇,價值論必然會因為經濟制度的不同而被劃分為不同的觀點。
資本主義價值論與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密切聯系。在資本主義社會里,資產階級憑借對生產資料的占有,逼迫被雇用階級為其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資本階級為了證明其占有剩余價值的合理性,把剩余價值說成是企業(yè)利潤,并由資本本身帶來。于是在資本主義主導的意識形態(tài)下,效用價值論自然被提出。效用價值論認為商品價值由商品滿足消費者能力決定,而不是由勞動創(chuàng)造,進而否定勞動價值論。因為勞動價值論從商品交換入手,通過描述物物交換的關系揭示了其背后人與人的利益關系,即否定剝削和被剝削的關系從而動搖了資本主義的統(tǒng)治地位。
與之相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價段價值論是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價值的認識上的??茖W發(fā)展觀告訴我們必須要以人為本進行社會建設,發(fā)展成果必須由人民共享。因此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意識形態(tài)下,勞動價值論成為人民進行按勞分配的依據。馬克思通過勞動價值論,區(qū)分出必要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揭示資本主義的本質。這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所不愿承認和企圖回避、否認的。因為一旦承認了勞動價值論,就必須承認經濟學的整個體系。
現實中由于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及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是不斷開放的,因此在思想領域,我國主導的本身也是一個開放的體系,不懼怕任何批評和挑戰(zhàn),也隨時準備吸納新的科學思想以充實發(fā)展自己。一些西方經濟學雖然其立場不同,但其對于商品的某些論斷是正確的。
二、關于財富的源泉
勞動價值論是從亞當·斯密提出到大衛(wèi)·李嘉圖發(fā)展再到卡爾·馬克思所繼承和發(fā)展。勞動價值論認為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人類物化在商品中的勞動是商品價值的來源,但其并不否認商品使用價值的來源不僅包括人類結晶了的活勞動還包括自然界,例如,馬克思提出“只有一個人事先就以所有者的身份來對待自然界,這個一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當做隸屬于他的東西來處置,他的勞動才成為使用價值的源泉,因而也成為財富的源泉?!?nbsp;
效用價值論首先由薩伊等人提出,效用價值論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是為了滿足物質和精神的滿足,商品價值由該商品效用決定的,效用是指物品能滿足人們欲望的能力,效用論著重點在于人的主觀感受,但是人的主觀感受不可能離開事物使用價值憑空做出結論,效用論和勞動價值論一致認為商品價值建立在商品使用價值基礎上,在這一點勞動價值論與效用價值論有其相似處。
可以看出,在對財富源泉的問題上,勞動價值與效用價值都認為財富其源泉是自然界和人類勞動,雖然效用價值論沒有直接闡述,但是它認為只要對人有效用的對象即便可稱為財富,對人有效用的對象無非是自然界天生就有的和人類后天創(chuàng)造的,因此在這個問題上他們具有相似點,承認財富源泉即承認商品的使用價值的基礎作用。勞動價值論認為使用價值是價值基礎,而效用價值論也肯定使用價值的基礎,因為商品對消費者的效用主要體現在消費者可以去使用它從中得到效用。因此使用價值是商品價值的基礎。
三、關于價值貨幣表現的認識
勞動價值論的核心問題是創(chuàng)造商品價值的源泉問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科學地揭示了人類抽象勞動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的價值決定商品的價格,商品的價值由其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即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和平均勞動強度下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在這一點上,勞動價值并未否認價格浮動的現象。馬克思在《雇傭勞動和資本》中也說過,商品的價格是由什么決定的?“它是由買主和賣主之間的競爭即供求關系決定的”。又如馬克思在批判韋斯頓的《工資、價格和利潤》中寫道:“需求的提高在某些場合完全不改變商品的市場價格,在另一些場合也只會使市場價格暫時提高,接著就會使供給的增加。這種供給的增加又必然是價格重新降到原先的水平,在某些場合還會使它低于原先的水平?!痹谶@里,馬克思明確闡述需求和供給對商品價格的影響。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對商品的價值有著精辟的概述,它一方面堅持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其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另一方面馬克思在其它論述中闡述了需求和供給也會決定價值。這看上去似乎矛盾,為什么價值既由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又由需求與供給決定呢?其實在說明前者時有一個隱含的條件在內,即只有在供給和需求相等的基礎上,生產的商品才能全部實現其價值。如果需求和供給不等,例如需求小于供給,該商品被社會承認的價值就會少于該物品內實際凝結的勞動量,其單個商品的價值就會少于該商品的實際凝結的勞動量;反之亦然。因此,這與西方經濟學價格決定理論有著相似之處.
效用價值認為價值表現是相對于人而言的,不論是商品是消費品,還是資本品,它的使用價值表現為物的有用性,即滿足需要和欲望的能力。物品的使用價值既反映私人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的程度,也是需求者愿意提供的價格的重要依據。物品的使用價值相對于消費者越大,需求者愿意提供的價格越高;反之,需求者愿意提供的價格越低。由于物品的使用價值相對于消費者具有邊際遞減的性質,從而需求者愿意提供的價格隨物品量的增加而減少。價格與物品需求量的反向關系即需求基本規(guī)律。物品的需求價格不同于成本價格,它不由價值所決定,而受使用價值的影響。物品的使用價值同價值的矛盾,在需求與供給關系上表現為需求價格同成本價格的矛盾。物品的需求價格受使用價值及其邊際遞減性質的影響,不是對價格圍繞價值波動的價值規(guī)律的否定。
可以清楚地看到,勞動價值論與效用價值論對于價值表現都有自己的論述,勞動價值論對價格的觀點更著重生產商品的過程來推斷其價格。而效用價值論更偏重于從商品的銷售環(huán)節(jié)推斷價格,雖然都是對商品價格的看法,但是他們都是從不同的角度來看而已,都是對市場經濟價格現象的正確理解。
四、關于價格形成的認識
勞動價值論認為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最終商品的價值有三部分組成:原有固定生產資料價值的轉移,勞動力價值的轉化,勞動力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即通常所指c+v+m。在商品的形成過程中,不是簡單的價值轉移過程,而是很復雜的價值先消化再生產的過程,在復雜的轉變過程,必須要依靠一些生產要素做為生產條件,例如進行農業(yè)生產必須要擁有土地以及買種子化肥的資金做為生產條件,進行工業(yè)生產就必須擁有購買廠房的資金以及建廠房的土地、資金、技術、土地作為進行生產的必不可少的生產要素,在價值創(chuàng)造以及價值形成的過程中像催化劑一樣使得人類勞動物化到新的商品中去,為活勞動轉化為價值并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創(chuàng)造客觀的條件。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里,勞動是價值的源泉,利息、地租都是從剩余價值里占有的,是對勞動人民的剝削。
效用價值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以商品對消費者的效用為基礎,效用是指物品能滿足人們欲望的能力,但商品的邊際效用也會隨著商品的消費數量逐漸增多出現遞減。當消費者在消費他最后一單位商品,此時他愿付出的價格就是商品的價格。序數效用論與基數效用論就是體現邊際效用的工具,效用價值論與勞動價值論之間關于商品價格形成對比,效用價值論更偏重把價格有決定權給需求方,而現實生活中卻出現與此種觀點相悖的現象,例如對于一些壟斷行業(yè)如石油行業(yè),油價更多受供給方供給量的影響,而消費方在定價能力很弱因此用效用價值論中的價格形成理論很難解釋此現象。
雖然從表面看勞動價值論與效用價值論有著其對立的一面,但是在商品的價格決定問題上,二者又具有聯系。勞動價值論是從供給上面研究以及具體分析商品的價值是如何決定的,它其實是給商品的價格規(guī)定了一個下限即商品的成本。如果商品的價格低于這個下限,生產商就得虧本,除非該生產商想轉行,否則他不會看著商品的價格低于這個下限。因此它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成本決定了價格,成本低或高,價格就會跌或漲。效用價值論是從需求上面研究以及具體分析商品的價值是如何決定的,商品消費者只有當消費者認為商品的效用大于商品的價格,消費者才會從錢包拿出錢來購買,因此消費者的自身效用是商品價格的上限,如果商品價格大于消費者所認為的效用,消費就不會購買;而生產商就不能完成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對換,從而價值實現不了,生產商一樣會倒閉。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商品的效用會決定商品的價格。因此勞動價值論與效用價值論其實并不矛盾。它們對于商品的價格形成的有著統(tǒng)一的地方,這樣的認識為當今我國市場經濟的種種現象提供解釋。
五、對分析兩種價值論的兩點啟示
Abstract: A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 Labor Value Theor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of Marxist politicaleconomics. Recently, some scholars (who do not made an exhaustive study in Selected Readings in Marxist Original Works) regard the theory which is utterly wrong as the so-called innovation point of Labor Value Theory, and make a big fuss about it. The present thesis attempted to fix some scholars' biased about the understanding of Labor Value Theory based on the criticism of wrong ideas proposed for Marxist Labor Value Theory in the academia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of our nation.
關鍵詞:勞動價值論 價值 使用價值 財富論
Keywords: Labor value theory Value Use Value Theory of Wealth
勞動價值論就是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理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批判地吸收了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關于勞動價值論的合理的內容,建立了屬于自己的科學的勞動價值論,是社會主義從空想變?yōu)榭茖W的前提。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包括以下內容:一,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它作為不同商品之間進行交換的比例的基礎,它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的反應;二,價值是不同商品能進行交換基礎的,是人類的勞動凝結,勞動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唯一要素和源泉;三,勞動中只有抽象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價值。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使用價值;四,活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即正在進行的生產過程中耗費的抽象勞動。
在社會主義性質的中國從建國起就圍繞著勞動價值論形成了一些錯誤的觀點:
一、價值主要是由科技、資本創(chuàng)造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在生產過程中,現代化企業(yè)中,機器設備的貢獻已經遠遠超過單純的人的勞動。在同行業(yè)的競爭中也是如此。按照這個邏輯,價值大部分就是由技術資本創(chuàng)造的。此種觀點錯誤地混淆了使用價值量的決定和價值量的決定。按照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勞動和生產資料相結合才能創(chuàng)造出使用價值,先進生產技術的運用會使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單位時間內生產的使用價值量會隨之提高。因此,先進的生產技術能夠促進使用價值量的提高。勞動價值論中另一個重要的概念是價值,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由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量決定的。馬克思認為:“不管生產力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同一勞動在同樣的時間內提供的價值量總是相同的。”
二、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該觀點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創(chuàng)始人威廉?配第提出的。一些學者認為:凡是對使用價值的產生起作用的要素都能創(chuàng)造價值;價值的創(chuàng)造離不開各種生產要素的綜合作用。此觀點錯誤地將價值和使用價值混淆。威廉?配第提到的“財富”其實是泛指的商品的使用價值。馬克思認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指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在商品層面,使用價值是自然屬性;價值是社會屬性,是在物的掩蓋下商品生產者的社會關系。商品交換時,對于勞動的交換也同時在進行,因為價值作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才使得不同的使用價值的商品能夠比較和交換。因此,只有勞動(抽象勞動)才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唯一要素。 使用價值由具體勞動創(chuàng)造,它的生產需要有生產資料的參與,但是價值僅僅是由勞動創(chuàng)造,作為社會關系而存在,為了商品能夠交換成功,必須將不同的具體勞動化為同質的抽象勞動。
三、各種與經濟活動有關的要素都創(chuàng)造價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通過股票、銀行存款利息等方式獲得收入就認為各種與經濟活動有關的要素都能創(chuàng)造價值。
四、價值就是財富。主張勞動價值論的亞當?斯密將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都歸入“價值”的概念中。財富和使用價值往往被經濟學家混為一談。馬克思將財富和價值嚴格區(qū)分開來。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中不包含任何一個使用價值的原子。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提出:“勞動是一切財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生產資料或各種生產要素都是生產使用價值的必要條件,但它們并不都構成使用價值的源泉。馬克思認為,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就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價值寓于使用價值之中,生產二者的必要條件是相同的。但是必去區(qū)分生產使用價值的條件和使用價值的源泉是不同的問題,生產價值的必要條件不等于價值的源泉。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科學的理論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理論支柱。圍繞著勞動價值論的爭論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它是揭示資本主義剝削秘密的突破口。正如馬克思所說的,放棄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這一理論,“也就是放棄科學認識在這個領域內的一切可能性”。
參考文獻:
[1]資本論(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60.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3.
關鍵詞:廣義價值論 狹義價值論 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F0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6-022-02
價值是誰創(chuàng)造的?這是一個古老而又經典的問題。圍繞這一問題以及在其基礎上展開的關于分配理論的爭論由來已久,一些人認為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所以在分配方面應該按勞分配;另一些人認為勞動只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一個要素,因此應當形成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分配理論。我們應當形成這樣的認識:問題的關鍵不在于誰對誰錯,而在于持有不同觀點的人的主體性。廣義價值論與狹義價值論之爭可以給我們提供一個很好地認識這一問題的機會。
一、廣義價值論與狹義價值論及相應分配理論的概念界定
(一)廣義價值論及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的理論
廣義價值論由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提出,在他的著作《從狹義價值論到廣義價值論》以及《按貢獻分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原則》等書中都有詳細的闡述。蔡繼明提出:“根據廣義價值論,各種生產要素都參與了價值創(chuàng)造?!眥1}也就是說,勞動不是價值的唯一來源,勞動降格為一個生產要素,同資本要素、土地要素一同創(chuàng)造了價值。價值理論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直接關系到分配理論,關系到不同利益主體的切身利益,有什么樣的價值理論就會有什么樣的分配理論與之對應。在廣義價值論的基礎上,蔡繼明教授與谷書堂教授共同提出了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的理論?!八^按生產要素的貢獻分配,就是按生產要素在社會財富(即價值的創(chuàng)造)中所做的貢獻進行分配?!眥2}這大體上也就是今天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的理論基礎。
(二)狹義價值論及按勞分配理論
當我們看到“狹義價值論”這個名字時,或許感到陌生,其實所謂“狹義”只不過是與“廣義”相對應的一種說法,狹義價值論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勞動價值論。勞動價值論即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的理論,勞動不是一種生產要素,它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唯一源泉,但勞動并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3}。勞動具有二重性,具體勞動轉移生產資料的價值,抽象勞動創(chuàng)造價值。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學者堅持的分配理論是按勞分配的理論,即勞動作是為衡量分配的唯一的標準。
二、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辯論無解
(一)來自廣義價值論的各種質疑
其實,所謂廣義價值論并不是什么新鮮的玩意兒,它只不過是200多年前法國人薩伊所提出的三位一體公式的一個翻版,但畢竟取了一個新鮮的名字,于是基于廣義價值論的學者拋出了種種觀點,并對堅持勞動價值論的學者提出了種種質疑。
他們認為勞動價值論無任何邏輯一致性的證明,比如,蔡教授寫到“亞當?斯密曾以鹿和海貍的交換為例說明價值決定,認為,1只鹿之所以能和兩只海貍相交換,是因為捕獲1只鹿和捕獲2只海貍耗費了同量勞動,因此只有勞動才是價值的普遍尺度和正確尺度?!钡牵R上指出,“上述價值決定于勞動時間的規(guī)律,只適用于資本積累和土地私有尚未發(fā)生之前的初期野蠻社會,而在土地私有制和資本積累產生以后的進步社會,價值就不是由勞動時間,而是由工資、地租和利潤這三種收入決定了。”{4}由此,蔡教授認為在斯密的價值體系不是二元的,它其實僅存在一種價值理論,即生產費用論,人們通常所認為的二元的價值論只是在不同的前提假設下對生產費用的不同規(guī)定。我們通常認為亞當?斯密是相對較早地提出勞動價值論的,但是廣義價值論者否認了斯密在研究之初對于勞動價值論的認可,以此否認勞動價值論在斯密那里的存在。而從歷史的觀點與階級的觀點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問題。勞動價值論在亞當?斯密那里確實存在過,斯密之所以在價值理論上背離了他最初堅持的勞動價值論,無非是主體性在作怪。在斯密堅持勞動價值論的時候,他所從屬的資產階級還不是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他們還需要辛苦的勞動,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是無所事事的封建勢力,而為了論證資產階級存在的合理性,斯密才堅持勞動價值論。而當斯密所從屬的資產階級進過艱苦的斗爭終于在斯密的有生歲月了封建勢力,成為統(tǒng)治階級后,資產階級不再需要辛苦的勞動,他們終于有了可以使喚的階級――工人階級,于是為再次論證資產階級的合理性,斯密開始在價值理論上背離勞動價值論。因此,廣義價值論者拋出的這個置疑其實是主體性的問題。
廣義價值論者又認為,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的理論指的是功能性分配,也就是基于生產要素所有者的所有權,把各個生產要素所創(chuàng)造的收益轉歸各個生產要素所有者。廣義價值論者認為這個要求是合情合理的。好一個“所有權”!談到所有權的問題,筆者不禁要問:那個被你們叫作勞動力的生產要素的所有權者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在誰那里?如果說資本所有者因其資本要素在財富創(chuàng)造中所作的貢獻而昂首向前,那么勞動者為何尾隨其后?因為勞動力并沒有參與分配,它只是進行了可憐的交換;因為工資從來就不是收入,它只是成本。勞動僅僅是資本家手里的一種生產要素,它從來都沒有參與剩余價值的分配,它僅僅是作為資本家購買到的一種生產要素而獲得了資本家所支付的成本價格。
(二)主體性分析
諸如上面的辯論有很多,但是無論有多少辯論,都會限于一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怪圈,都是無解的。作為一個勞動者,筆者是勞動價值論的堅持者與學習者,初次接觸廣義價值論時,試圖逐條地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回應《從狹義價值論到廣義價值論》那本書當中對勞動價值論的種種質疑。但后來發(fā)現,陷于這場無解的辯論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雙方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有著不同的主體性,對利益問題當然會有不同的看法。
“主體性”的問題就是“我是誰”的問題。我們每個人置身于這個社會當中,不管你承認與否,你都具有主體性與階級性,沒有人是公平的使者,尤其是那些自稱為是客觀公正的代表全人類利益的學者們更是如此?!捌駷橹?,政治經濟學的主體分別為: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以資產階級為主體,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以勞動者為主體。”{5}我們不應該流于誰對誰錯的表面現象,應該對不同觀點的提出者進行歸類,首先明確一個學者的主體性與階級歸屬,然后便可以明確他的觀點的立場,他是為誰說話的。我們對現在的政治經濟學者可以大體分為兩類,代表資本所有者階級的學者,與代表勞動人民利益的學者。顯然,當雙方處于不同階級主體辯論階級主體利益時,辯論是毫無意義的,問題不在于誰對,而在于你是誰。
三、走出辯論本身,接受理論與現實的考驗
(一)強者為王
我們說不同主題之間就主體利益的辯論是無意義的,那么在歷史的長河中究竟誰主沉?。繌娬邽橥酰≌珩R克思所說:“一個社會在物質力量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在精神上也占統(tǒng)治地位”,也就是說一個社會占統(tǒng)治地位的文化就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人的文化。是資本家還是勞動者最終能夠掌握利益分配的話語權與主導權,這要看哪個階級最終掌握了物質力量。中國歷史上的“鹽鐵論戰(zhàn)”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一談到中國古代的經濟政策,我們很自然地會想到“重農抑商”,農為本、商為末,但重農抑商的政策不是中國古代從來就有的,中國在封建領主制時期的周代、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曾經有過發(fā)達的商品經濟,《周易》中有大量的關于商業(yè)活動的記載,春秋時的齊國,以發(fā)達的商業(yè)而稱霸一時,戰(zhàn)國時更是涌現了諸如范蠡、呂不韋等為代表的大商人。但中國的商品經濟卻在進入集權官僚制社會之后經歷了與西歐的商品經濟完全不同的命運,西歐的封建貴族們只看到了商業(yè)的發(fā)展會給他們帶來金銀財寶,而忽略了與這些金銀財寶一起成長起來的另一個與之相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于是,在西歐商業(yè)資本發(fā)展成了產業(yè)資本,資產階級桎梏他們的封建勢力而成為統(tǒng)治階級。但情況在中國古代卻截然不同,封建勢力害怕大商賈威脅自己的統(tǒng)治,于是,重農抑商這一基本國策,在秦統(tǒng)一后大體確立。漢昭帝始元六年,由霍光組織召開了一次討論國家現行政策的辯論大會,也就是“鹽鐵會議”,“會議上,桑弘羊的重商主義與重農抑商主義就鹽鐵專賣與農商關系展開一場大辯論。辯論結果是霍光一派獲勝,這同時也是儒家道統(tǒng)的勝利。至此以后,重商思想很少再有人提及,重農抑商作為基本國策由此確立?!眥6}為什么以霍光一派為代表的重農抑商主義會贏得那場辯論的勝利,當時的封建領主的勢力已經由于井田制的瓦解以及各種分權政策而被極大地削弱了,他們在社會當中不是物質力量的統(tǒng)治者。
(二)資本主義經濟學在理論上與現實上的沒落
那么回到我們這場關于廣義價值論與狹義價值論之爭,既然辯論本身已經沒有意義,那么在辯論之外,究竟哪個階級主體會最終勝利?我們要回到歷史的發(fā)展趨勢中去一探究竟。
以辯護論為方法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生命已經漸趨終結。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辯護論的方法是建立在“經濟人”的假設之上的,經濟活動中的每個人都能夠充分地利用信息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每個人在獲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同時也能夠有效地利他。我們說利他源于利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利己不見得能夠利他,利己的過程中可能會產生道德的淪喪,因此個體的理性不等于總體的理性,你根本就感受不到看不見的手,因為它真的不存在。辯護論的方法還“將現行資本主義制度規(guī)定為自然規(guī)律的表現,是天然合理的社會制度,是人的自私本性的集中體現,也是實現個人私利的唯一的社會形式?!眥7}從這一點上來看,資本主義經濟學家未免太過于確定與絕對化了,那種宣稱資本主義制度是人類社會的終結制度的論斷是極其露骨的辯護。辯護論的方法留于現象描述的方法,不探討本質規(guī)定,在西方經濟學的教科書中,我們看到他們把經濟體系分為微觀與宏觀兩個部分,有的加進中觀部分,但都是孤立地看問題的方法,看不到個體與總體的聯系,沒有聯系也就掩蓋了矛盾。他們分析生產就是生產,分析消費就是消費。辯護論的方法還片面強調數學化,認為應用數學的復雜程度是檢驗理論是否有深度的一種重要的標準。這里需要指出的是現在這種傾向在中國的經濟學界已經越來越明顯。剛剛高中畢業(yè)的中國學生,他們因為還未步入社會而不了解中國的現實情況,他們當中有的人有出國學習的機會,在國外刻苦的學習使他們中的部分人掌握了高深的金融工程,但作為學生,就像不了解中國的情況一樣,他們同樣不了解國外的情況。他們當中有的人畢業(yè)后回國工作,用的就是在國外學會的數學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這種在不了解國情的情況下的置空的理論是解決不了中國的現實問題的。辯護論的另一個特點是庸俗的實用主義,之所以稱之為庸俗,是因為它為追逐創(chuàng)造財富這種有用性而不擇手段。
資本主義的沒落是資本的沒落。資本曾經作為財富增長的手段,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在那個時候,資本與人具有同一性。但是今天,當資本越來越投向既存收入,而不是投向新增收入時,資本是不顧勞動者而在虛擬經濟領域牟利,資本的增長與國民財富的增長不一致了。于是,當資本總體脫勞動時,資本不再同一于人。它已經再無合理性而言了。{8}
(三)社會主義經濟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社會主義不是忽略個體,而是要實現每個個體的充分發(fā)展,它是同一于人類的勞動價值論以及按勞分配的理論應該成為勞動者的理論,這應該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學的發(fā)展走過了許多彎路。如果說資本主義經濟學因辯護論的方法而走向沒落,那么社會主義經濟學的朝陽還沒有出現。在很多打著社會主義經濟學的旗號名下提出的理論充斥著不合理的因素。但這一切的不足不等于說社會主義經濟學沒有前途,恰恰相反,社會主義經濟學代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方向,但它必須明確主體性、革新方法、發(fā)展理論。代表勞動者利益的經濟理論必然成為社會上的主導文化。
注釋:
{1}蔡繼明.比較利益說與廣義價值論.南開經濟研究,1987(1);蔡繼明.從狹義價值論到廣義價值論.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
{2}谷書堂,蔡繼明.按貢獻分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原則.經濟學家,1989(2);蔡繼明.從按勞分配到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人民出版社,2008
{3}馬克思.資本論.人民出版社,2008
{4}蔡繼明.從狹義價值論到廣義價值論.上海格致出版社,2010
{5}劉永佶.政治經濟學大綱.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6}劉永佶.政治經濟學大綱.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
{7}劉永佶.政治經濟學方法論教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8}馬淮.虛擬經濟運行分析.新華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