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小學教師學習材料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課題;資料;整理
課題資料是指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全部資料,是科研課題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如實地記載了一個課題從策劃、立項、研究到最后結題的全過程。它不僅是課題成果的佐證材料,課題驗收的重要依據,更是開展科研工作的保證。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資料的占有量及資料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決定了課題研究成果的質量。因此,全面地搜集、整理和保存課題研究資料,是課題研究中的一項重要工作。我校于2014年5月成功申報了自治州級課題《綠色的化石》,歷經一年的研究,現已進入結題階段,現將在課題研究中如何搜集、整理材料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指導教師對程序性材料的搜集整理
程序性材料也就是計劃性材料,是課題研究起始階段所形成的各類計劃方案、過程性資料。過程性資料是課題研究過程中產生的各類資料,這些資料重在隨時隨地地搜集、積累與整理,特別要注意研究過程中的原始數據與資料的收集整理。
我們在課題《綠色的化石》準備階段時,通過實地勘察,要求課題負責人制定出翔實、可行的課題實施方案、計劃、課題申報表,要求進一步修改、完善,并以紙質版和電子版的形式保存。因為在以往的材料收集中,課題組教師往往將材料上報過之后就隨處堆放,沒有保存的意識,在課題結題時,出現材料缺失,到處找材料的現象。因此,本人在課題立項時,就要求課題組教師,將所有的計劃性材料以紙質版和電子版兩種形式保存,以便于后期修改、補充、完善,保證課題資料的完整性。
二、指導教師對專題性材料的搜集整理
專題性資料是指課題研究過程中,圍繞一些事關整個課題運作的專題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所形成的資料。
1.在我們學校課題實施時,我們根據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分別進行了課題專題性研究,根據四個季節(jié)特點,材料分別命名為“春之華”“夏之茵”“秋之韻”“冬之戀”專題材料集,要求課題組教師對四個階段學生的原始作好收集、積累、整理,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批改后將學生作品進行打印,和學生原始作品一起收集、歸檔。這樣,既保證了學生作品的真實性,又保證了學生作品資料的完整性。
2.指導教師對課題的所有圖片資料按照課題的四個階段進行分類、歸檔、編輯。因為,在四個專題性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活動圖片比較多,如果不進行分類、編輯,混合起來使用非常麻煩,且如果以后再想使用,無疑于是在大海撈針。所以,將圖片資料分類、歸檔、編輯,做好電子存檔,既是對課題研究活動的佐證,也是課題研究活動的一項重要表現形式。同時,要求課題組負責人將具有代表性的圖片洗印出來,合理進行使用。
3.對學生在課題活動中創(chuàng)作的各類手抄報、美術作品等,要求課題組負責教師及時用掃描儀進行掃描,做好電子存檔后,再在展板上展出,保證了資料使用的延續(xù)性。
4.對于一些實物性的材料,如彩繪的石頭、雕刻的樹根等一些難以保存的資料,這些實物能夠很好地體現學生創(chuàng)作的過程,能夠反映學生的思想情感,如果不能夠把它們歸類到課題材料中,難免有缺失和遺憾。因此,我們要求教師及時地分類,用相機拍照,以照片的形式保存下來。這樣就很好地將實物性的材料轉化為文字圖片等材料,便于課題的研究分析、總結歸納。
三、指導教師對成果性材料的搜集整理
成果性資料是指課題實施的各個階段與課題研究結束時,課題組與課題組成員個人的專題性或綜合性的總結,這些總結對課題終端成果的形成具有直接意義。將這些具有指導性的意義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并上升為經驗性的可供同行借鑒的材料,最為典型的就是課題論文。
在課題論文撰寫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平時將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困惑以及經驗、感受隨時記錄,然后在撰寫論文時進行歸納要點,并佐證以具體的實例加以說明。
一、目標任務
緊密配合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對年普通高中起始年級學科教師開展全員培訓,幫助教師準確理解和把握高中新課程的理念、目標、結構、內容和教學要求,了解高中新課程實施的情況,學習借鑒成功經驗,促進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的轉變,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為深入推進高中新課程改革提供師資保障。
二、培訓對象與學科
培訓對象為年進入高中課改實驗的高中起始年級學科教師及教研員。
培訓學科為思想政治、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信息技術等13門學科。
三、培訓內容
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總體情況及課程方案的介紹;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結構框架和主要內容介紹;各學科主要內容解讀;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培訓;指導學生有效學習方法輔導;教學評價方法指導;開發(fā)與利用課程資源;推進校本教研和教師專業(yè)成長等。
四、培訓方式
先期對培訓者(包括培訓管理者、班主任、教學輔導教師和技術人員)進行培訓。采取網絡遠程培訓方式組織教師收看培訓課程、研讀學習材料,利用在線交流研討、專家輔導答疑和本地集中研討等方式進行培訓。
五、培訓時間
準備階段:月20日-月20日,各地完成各學科班級組織工作;組織對培訓者的培訓;配發(fā)課程資源,組織學員做好學習前準備。
培訓階段:月28日-月6日,組織思想政治、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信息技術等13個學科教師學習。每天5學時,共計50學時。其中,學習視頻課程2小時,在線學習、交流和研討時間3小時。
六、培訓組織與管理
教育部師范教育司、基礎教育二司負責培訓的組織實施,組織專家對培訓課程和培訓效果進行監(jiān)督和評估。
“國培計劃”—中小學教師遠程培訓項目執(zhí)行辦公室(掛靠在中央電教館)負責項目組織實施的具體協(xié)調工作。
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網負責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音樂、美術、體育學科;北京今日園丁科技文化有限公司負責物理、化學、生物學科;北京百年樹人遠程教育有限公司負責思想政治、信息技術學科。
七、有關要求
1、市教育局高度重視高中課改實驗師資培訓工作,把本項目納入普通高中課改實驗整體工作計劃和工作部署,7月23日接到通知,開始著手安排工作。
2、本次市高中課改網絡培訓的培訓管理者為市教育局,具體管理機構為市教科所。本次培訓要強化對培訓過程和質量的監(jiān)督與管理,建立有效的培訓質量監(jiān)控機制,確保培訓取得實效。
3、采用遠程網絡培訓學習與集中研討培訓學習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培訓以學科分班組織管理,每班設班主任和輔導教師各1名。
4、參訓教師根據培訓要求參與研討并提交作業(yè)。培訓平臺建立參訓教師學習檔案,對學員在線學習、在線研討交流和作業(yè)完成等情況進行記錄,為參訓教師培訓成績的綜合評定提供數據。班主任和輔導教師根據學員參與培訓的總體情況,審核學員的培訓成績。
八、報名注冊與學習網站
1.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音樂、美術、體育學科注冊及學習網站為“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網”,報名注冊方式為:點擊網址,然后點擊下列欄目中的“點擊進入項目主頁”,或直接在IE瀏覽器地址欄中輸入網址點回車鍵,即可進入注冊、登陸頁面。
2.物理、化學、生物學科注冊及學習網站為北京今日園丁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報名注冊方式為:點擊網址,然后點擊下列欄目中的“點擊進入”,或直接在IE瀏覽器地址欄中輸入網址,點回車鍵,即可進入注冊、登陸頁面。
一、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高教師的政治理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
1、全體教師采取每月集中學習與自學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學習《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guī),做到學法、懂法、守法,提高教師的法律意識,并在工作中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認真及時的收聽、收看廣播電視,關心國內外重大新聞,建立政治學習筆記,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提高政治思想覺悟。
2、突出抓好職業(yè)道德及其相關知識的學習,使教師在師德教育活動中樹立高尚的品格。本學期組織教師認真學習《中小學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在全體教職工中進行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大討論,切實把師德建設內化為教師的自覺行為。不但做到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不加重學生負擔,更重要的是學會賞識教育、平等教育、學會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尊重學生自主選擇。主要學習篇目有《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的意見》、《新教師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解讀》、《師德師風學習材料》等。要求全體教師通過學習提高理論水平和認識能力,聯(lián)系自己的工作實際落實到行動上。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師德教育活動,促教師師德水平的提高。
1.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師德建設的新途徑,努力提高師德建設的質量和水平。樹立“以人為本,敬業(yè)奉獻”的師德理念,引導教師敬業(yè)奉獻,促進學生發(fā)展,并在成就學生的同時,實現自身的不斷進步。積極開展“樹良好教師形象”活動,加強教師的政治理論學習,增強教師職業(yè)道德素質和職業(yè)責任感,并能落實到平日的教育教學中。
2、本學年圍繞在廣大教師中開展“立高尚師德,爭文明教師——雷鋒家鄉(xiāng)人學雷鋒”活動,即對自己要講道德,對學生要講愛心,對同志要講友情,對工作要講責任,對教學要講質量,對事業(yè)要講奉獻,對社會要講公德,對祖國要講貢獻。
3、嚴格落實《中小學教師道德行為“十不準”》、《中小學教師用語“十提倡”》等。“十不準”即:①不準參加組織和迷信活動;②不準從事有償家教和收費補課;③不準上課時吸煙和接打手機;④不準侮辱、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⑤不準在工作時間上網玩游戲、聊天以及其他娛樂活動;⑥不準利用任何形式傳播有害學生身心健康的言論;⑦不準訓斥、指責和羞辱學生家長;⑧不準私自向學生收費、攤派讀物及推銷商品;⑨不準賭博、酗酒以及說臟話;⑩不準穿奇裝異服、戴奇特飾品、濃妝艷抹,留怪發(fā)型。“十提倡”即①“你真聰明,真能干”;②“你真可愛,真活潑”;③“你還有什么樣問題?”;④“你的問題一定能解決”;⑤“別著急,慢慢說”;⑥“別灰心,再來一次”;⑦“看到你進步,真高興”;⑧“今天,你做得很好”;⑨“相信你,一定行”;⑩“通過努力你一定能成功”。
4、實施“五師”教育工程:
(1)鑄師魂 要求教師具有“四心”:關愛學生誠心,了解學生細心,教育學生耐心,服務學生熱心。
(2)育師德 要求教師做到“三愛”:愛事業(yè),愛崗位,愛學生。對后進學生有“三心”:愛心、耐心、信心。
(3)樹師表 要求教師實現“一二三四”目標:一強——強化為人師表意識;二嚴——嚴肅的自我修養(yǎng)、嚴謹的治學態(tài)度;三種精神——奉獻精神、敬業(yè)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四高——高度的覺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超的教學藝術。
(4)正師風 通過制度規(guī)范、行為規(guī)范、榜樣規(guī)范,加強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建設。
(5)練師能 對不同層次的教師提出不同的要求,按師德先進集體和師德標兵目標進行培養(yǎng)。
5、學校將結合“八對八講”、“五師”教育工程和“十不準”、“十提倡”活動,學年末評選師德先進教師,以培植推廣先進典型,樹立教師良好形象。
三、完善考核評價制度,確保師德建設實施。
將教師職業(yè)道德確立為年度考核等首要條件,實行一票否決制。不斷完善考核評價制度,進一步推動師德建設工作向縱深發(fā)展,塑造教師師德群體的良好形象,使師德建設落到實處。
關鍵詞: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影響因素;回歸分析
【中圖分類號】G40-057【文獻標識碼】A【論文編號】1009-8097 (2015) 05-0044-07【DOI】 10.3969/j.issn.1009-8097.2015.05.007
引言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中明確提出“采取多種方法和手段幫助教師有效應用信息技術,更新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并于2013年啟動“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促進廣大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有效應用信息技術。國外已有不少學者通過實證研究來分析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影響因素,例如Drent M、Meelissen M利用結構方程模型和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阻礙或促進教師在教育中創(chuàng)新使用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影響因素。最終結果顯示,教學方法、教師的ICT能力、教師個人的企業(yè)家精神直接影響了教師ICT的應用,學校因素不會直接影響教師ICT的創(chuàng)新使用。但是分析結果表明,學校的內部支撐結構(例如管理)影響個人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并因此影響教師ICT的應用。而我國學者對影響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因素的研究還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實證研究。由于所在地域、環(huán)境等的不同,我國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影響因素可能與國外有所區(qū)別。究竟哪些因素會對國內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產生重要影響?為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以便為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提供科學依據。
本文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研究,在調查X省750多所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水平的基礎上,運用線性回歸的分析方法,建立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影響因素的數學模型,并應用建立的模型計算各市、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性質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得分,根據得分進行排名,最后對提高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提出了建議。
一 文獻探討
目前,國內外已有很多學者、專家對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并在相關領域結出了碩果,可以為我們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鑒。
外國學者Afshari、Mojgan等認為,教師本身的特點(受教育水平、年齡、性別、教育經歷)會影響教師對新方法的接受,并且教師應該知道ICT作為一種教學和學習的工具該如何運用,基礎設施的建設水平、教師對計算機的態(tài)度、操作計算機的能力、教師培訓的質量也是關鍵的因素,在工作中對教師使用ICT提供有效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Kreijns K認為教師的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自我效能感影響對數字化學習材料的運用,從而影響教師ICT的使用。我國學者顧曉玲指出,影響信息化教學的因素有教師素質(包括教師的教育理念、信息素養(yǎng)、信息技術融合能力和角色轉換能力)、學生素質以及教學軟件和硬件。謝光、張景生等指出,影響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原因是對信息技術的認識不足、信息技術能力欠缺、培訓趨于形式。
研究發(fā)現,教師信息化應用水平主要與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以及教育培訓的情況有關,但是這些研究在我國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缺乏實證性的分析。因此,本文主要通過實證研究,分析我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受哪些因素的影響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的。
二 研究方法
l 研究指標
項目組在參考《馬來西亞智慧學校質量評估星級指標(SSQS)》、教育中的ICT測量指南(Guide to Measuring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Education)及我國教育信息化六要素模型等大量資料的基礎上,確定調查指標,并邀請X省教育信息化專家、電教館工作人員和一線教師召開專家會議,討論指標體系的修訂建議,根據修訂意見編制了《X省基礎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現狀調查問卷》。問卷共7個部分:學?;厩闆r、信息化應用、信息化人才培養(yǎng)、信息化資源建設、信息化環(huán)境、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保障體制,每一維度的具體指標如圖1所示。本研究根據文獻探討的啟示,結合所編制的問卷,從教師因素和學校因素兩個方面考查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影響因素,具體情況如圖2所示。
2 調查對象
為使本次調研樣本能夠充分代表X省數字化校園建設與應用現狀整體情況,課題組在全省范圍內選取了14個市作為調研地區(qū),受調研對象為教學點、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約占全省中小學總數的10%。
3 數據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的方法,以教師信息化應用水平為因變量(用y表示),教師ICT能力、教師態(tài)度、學校基礎設施、管理與政策中各個指標為自變量(用X表示),建立了回歸模型,并利用該模型對因變量進行預測。
三 研究結果與分析
1 回歸模型的建立
本模型的建立利用強制策略回歸法,進入模型的顯著性水平設置為0.05,剔除或保留變量的顯著性水平也設置為0.05,回歸分析的結果如表1所示:
由表l可得到一個回歸模型,如下面公式所示:
y-1.146E-15+0.124X8+0.107X4+O.100X3-0.067X11+0.057X1+0.050X14+0.048X2-0.027XlO
根據表1和上述公式可以看出,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受8個因素的影響較為明顯:第一,教師方面,包括教師對學校信息化應用的態(tài)度(0.124),教師使用計算機進行電子備課的能力(0.107),教師進行網絡教研的能力(0.1),獲取、合理使用數字化資源的能力(0.057),教師利用網絡交流的能力(0.048);第二,學校方面,包括師機比(-0.067)、信息技術培訓內容(0.05)、生機比(-0.027)。其他指標對敦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影響則不如這8個因素顯著。教師因素與學校因素相比而言,教師自身的因素尤其是教師對學校信息化應用的態(tài)度、使用計算機進行電子備課的能力和進行網絡教研的能力,對其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影響最大。
2 模型的檢驗
回歸方程的擬合優(yōu)度檢驗(R2檢驗):由表2可知,本模型的決定性系數調整R2=0.500,說明自變量對因變量有一定的影響。
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檢驗(F檢驗):本模型的F檢驗值為98.435,Sig.值為0.000(小于0.05),應拒絕原假設,認為回歸系數與零存在顯著性差異,被解釋變量y與解釋變量X的線性關系顯著,可以用線性模型描述和反映它們之間的關系。
回歸系數的顯著性檢驗:Sig.值小于0.05時認為可以保留在回歸方程中。由表1可知,自變量的Sig.值均小于0.05,說明自變量都通過了回歸系數顯著性檢驗。
3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影響因素分析
根據建立的模型,可將影響X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因素分為四類:學?;A設施、教師對應用信息技術的態(tài)度、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學校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的內容。
(l)學校基礎設施
在整個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事業(yè)當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是其他建設要素的基礎和先決條件。農村偏遠地區(qū)的中小學由于經費投入的差異,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嚴重落后于城鎮(zhèn)等較發(fā)達的地區(qū),比如生機比、師機比都存在顯著的差異。目前,X省中小學平均生機比為28:1,平均師機比為2.2:1,但不同性質的學校計算機比例差距較大,高中學校幾乎每位老師擁有一臺計算機;而農村學校學生人均擁有計算機數明顯處于平均水平以下,平均50名學生擁有一臺計算機。由此可見,教學點在計算機設備建設方面與初高中相比較為薄弱,農村學校在計算機設備建設方面與城市學校相比較為薄弱。
(2)教師態(tài)度
教師對應用信息技術的態(tài)度,影響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的水平。在相同的環(huán)境中,教師呈現積極的態(tài)度會對其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產生積極的影響,反之,則會產生消極的影響。教師ICT教學應用態(tài)度主要包括教師價值認同、成本認同和應用意愿;具體來說,價值認同是指教師對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意義和重要性的認可;成本認同是信息技術在教學中運用的成本和代價,例如使用信息技術會在技術上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等;應用意愿是指教師在教學中愿意花費時間和精力應用信息技術。
(3)教師信息技術能力
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信息化社會教師必備的專業(yè)能力。研究結果顯示,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尤其是使用計算機和網絡進行電子備課制作教案的能力、利用網絡參與教研的能力、獲取并合理使用數字化教學資源的能力、利用網絡與學生及家長溝通的能力等,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具有較大影響。但是,不同地理位置學校的教師信息技術能力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教師尤其是農村薄弱學校的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缺乏,也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中面臨的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4)教師信息技術培訓
信息技術培訓是推動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是提高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必然選擇。目前,大部分中小學校每學期都能開展教師信息技術培訓;調研發(fā)現91%的學校每學期組織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學校平均每學期組織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的次數為3.67次。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的內容,包括現有設備的使用、學校網站的應用、網頁制作的知識、多媒體課件制作、視頻錄像的編輯等。從培訓內容來看,農村學校主要集中在現有設備的使用和網頁制作知識方面的培訓,比例為21.8%;城市學校主要集中在對學校網站的應用和其他方面的培訓,比例為19.5%:縣鎮(zhèn)學校主要集中在視頻錄像的編輯和學習網站的應用方面的培訓。
4 模型的應用
(1)各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比較分析
運用建立的評估模型,獲得X省各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得分,并根據得分從高到低進行排序。X省各市具體的評估得分及排名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X省14個市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最高分為0.2864,最低分為-0.4297。最高分與最低分之間差距較大,說明X省各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沒有得到均衡發(fā)展。
根據14個市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得分情況,可看到X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發(fā)展特點:A市作為該省的省會城市,得分最高,排在第一位;N市為少數民族地區(qū),經濟條件相對比較落后,其得分最低;該省各市之間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發(fā)展不均衡,存在著顯著性差異;某些地區(qū)如B市、C市,其環(huán)境建設水平并不是很高,但是較為重視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因此其應用水平與A市相當。
(2)城市、縣鎮(zhèn)、農村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比較
從城市、縣鎮(zhèn)、農村三大區(qū)域來看調研的14個市所呈現的X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現狀,如圖2所示。由圖2可以看出,城市學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得分最高,其次為縣鎮(zhèn)學校,農村學校得分最低;城市、縣鎮(zhèn)、農村三個不同的層次區(qū)域在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上依然存在較大的差異,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差距較大。因此,應該更加注意關注如何提高農村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3)教學點、小學、初中、高中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比較
計算了不同類型學校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得分,教學點、小學、初中、高中教師信息技術應用現狀如圖3所示。
由圖3可知,高中學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最高,其次是初中和小學,教學點最低;不同類型學校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之間存在著顯著性差異,高中與教學點之間的差距最大。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應采取措施提高薄弱學校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四 結論與建議
1 結論
從以上分析結果可以看出,教師因素和學校因素是影響其信息技術應用水平的關鍵因素教師因素中最主要的是教師信息技術能力以及教師在教學中對應用信息技術的態(tài)度,學校因素中最關鍵的是學校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的內容以及生機比、師機比。利用建立的回歸模型計算各市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得分,可知A市得分最高,N市得分最低,并且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性質學校之間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存在著顯著性差異。本文的研究可以為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提供實證依據。
2 建議
(l)加強薄弱學?;A設施的完善與提升,努力縮小硬件“數字鴻溝”
農村教學點及邊遠地區(qū)學校等在內的信息化薄弱學校,目前的教學信息化設備仍然以電視機/DVD為主,其教學信息化設備己跟不上快速發(fā)展的信息化時代。計算機作為最基本的信息化設備,不管是生機比還是師機比,農村教學點學校與其他類型學校相比均存在著顯著性差異,其具體情況如表4所示。
在X省基礎教育信息化未來發(fā)展中,應針對基礎教育的實際需求,提升農村地區(qū)及邊遠貧困地區(qū)學校、教學點等信息化薄弱學校在基礎設施、教學資源、軟件工具等方面的配置水平;應做到硬件設備先到位、優(yōu)質教育資源先輸送;應改造薄弱學校的傳統(tǒng)教室、提升交互式多媒體教室在此類學校中的覆蓋率、增加教學信息化接收終端(計算機、移動終端設備等)的配備率,為薄弱學校的教師和學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
(2)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
近年來,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提升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2013年教育部頒發(fā)《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明確規(guī)定各地要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作為教師資格認定、資格定期注冊、職務(職稱)評聘和考核獎勵等的必備條件,列入中小學辦學水平評估和校長考評的指標體系。因此,應鼓勵X省中小學校分別以區(qū)域、學校為單位,面向課堂教學主陣地,健全教師信息化教學激勵與評估機制,提高一線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意識,培養(yǎng)教師信息化教學習慣。通過應用激勵政策、課題研究、教學評估,進一步鼓勵并督促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
【關鍵詞】新課改;農村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4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128(2012)017一0016—04
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教育發(fā)展由對教師“量”的需求轉變到對提高教師“質”的需求、對教師自身素質的關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fā)展與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重視和支持民族地區(qū)教育事業(yè)。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qū)教育事業(yè)水平,以及要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特別是要以農村教師為重點。在這個大背景下,研究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途徑就是教師教育研究的關鍵一環(huán)。本文擬通過對貴州黔南州進行的農村中小學教育情況,特別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情況的調研,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并重點提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一些策略和途徑,期望對貴州省黔南州農村地區(qū)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指導和借鑒作用。
一、黔南州農村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現狀
本次調研主要采取問卷和訪談。問卷主要集中在黔南州長順縣、惠水縣、荔波縣、三都縣、獨山縣等9個縣,訪談集中在黔南州都勻市、福泉市、甕安縣三縣市。我們重點選擇了教育思想與教育方針、學校辦學情況、教師學歷與職稱情況、教學管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情況等內容進行了調研。
1.關于教育思想與教育方針
教育思想與教育方針方面,主要集中調查對新課程理念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fā)展與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的理解和了解程度。關于新課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大價值理念方面,發(fā)現只有30%的教師能理解,20%的教師能認同,60%的教師對新課程理解基本還停留在機械行為上,未深入到思想靈魂深處。而對于《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發(fā)展與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教育方針的了解,有30%的教師不很清楚,20%的教師沒有真正了解過。
2.關于教師學歷與職稱情況
黔南州小學專任教師達到任職學歷和職稱比例為86.35%,初中專任教師達到任職學歷和職稱比例為83.18%,現有小學代課教師255人,占小學教師總數的1%。初中代課教師83人,占初中教師總數的2.4%。
3.關于教學資源與設施情況
黔南州小學生均校舍面積為8.2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面積為8.8平方米。小學圖書資料共有4801401冊,其中城區(qū)小學生均15.4冊,農村小學生均14.8冊;中學共有圖書4738913冊,其中城區(qū)初中生均21.6冊,農村初中生均18.7冊。
4.關于教育管理與教育經費情況
黔南州實行“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模式,形成縣市、鄉(xiāng)(鎮(zhèn))兩級管理結構。州政府每年要對《義務教育法》的貫徹落實情況進行自查。州委、州政府以及各職能部門大力支持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戰(zhàn)略。從教學基礎設施建設、教育資源統(tǒng)籌到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以及校園環(huán)境和學校周邊環(huán)境的改善、整治都能體現教育優(yōu)先發(fā)展這一國策。為使一些薄弱學校學生得到優(yōu)質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從2003年就建立了校際間的對口幫扶工作機制,2007年又在貴州省率先實施“學區(qū)共享”與“區(qū)域捆綁”戰(zhàn)略。這些措施大大促進了全州義務教育發(fā)展。在教育經費方面:國家和地方政府撥給的義務教育經費均全額用于教育事業(yè)和改善全州中小學教學設施和辦學條件,沒有出現亂收費等違規(guī)現象。
5.關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情況
第一、關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內涵的理解,發(fā)現68.5%教師不知道專業(yè)發(fā)展內涵,更無法用語言來描述。第二,關于教學研究的意識程度,發(fā)現50%以上的教師教學研究的意識不強。忽視自我學養(yǎng)的提升,這就透出部分教師只“教”不“研”的現狀和部分教師教育理念中仍黏附著應試的“汁液”。第三,關于教學反思的深淺程度,發(fā)現69.5%的教師日常教學反思出現自由式、散點式、無意識、表面化、沒有及時記錄的習慣,沒有透過教學現象解釋、揭示教學本質。透視著教學行為是日復一日的低效重復,教學水平難以提升。第四,關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培訓,發(fā)現各校對教師培訓工作雖有所加強,但時間不夠長,層次不夠高。效果不夠明顯。許多教師除了一學期一次的學科培訓外,由于資金、工作量等方面原因,很少有其他的學習機會:一些學校也缺乏有效提高信息效益的機制,教師外出學習或參加教研活動往往沒有宣講和總結分析的要求,因而教師在外出學習中很少積極思考。實效不大。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許多學校的校本培訓很不到位,仍停留在低水平的集中學習材料上,缺乏實效性,由此導致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與新課程理念、實施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總體來說,本次調研發(fā)現的問題主要是:教育布局和規(guī)劃需要進一步合理和科學。教育教學設備、基礎設施與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化學校建設要求仍有較大差距。在我們調研過程中,得知部分中小學在教育教學設備上非常匱乏,連基本的理生化實驗教學都無法滿足。城區(qū)中小學校面積普遍不達標。生均面積嚴重不足,大大影響素質教育的深化,在我們調研中,比如,都勻市一所小學有學生799人,面積是2790平方米,生均面積不足4平方米,離國家標準差距較大。再如都勻市甘塘中心小學就是一個教師學科結構和年齡結構嚴重失衡的典型。該校共有17個教學班,僅有一名英語教師。音體美專業(yè)教師短缺,只好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都勻八中,由于近幾年沒有招進教師,現有教師年齡都在45歲以上。關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教師缺乏自主學習的動力、缺乏自我反思的能力、缺乏自我動筆的恒力、不夠重視教學研究活動等。
二、黔南州農村中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策略和途徑
1.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理念層面
關鍵詞:在職培訓;模式;比較研究;啟示
隨著終身教育思想的廣泛傳播和教師專業(yè)化運動的興起,在職培訓作為教師教育的一個重要階段,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政府的普遍關注。許多國家對于教師在職培訓的重視程度,甚至已經遠遠超出了職前培養(yǎng)工作。對于教師在職培訓模式,發(fā)達國家也進行了一系列積極的探索,試圖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和職前教育緊密銜接的在職培訓模式,有力地推動了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本文擬就國外幾種典型的教師在職培訓模式進行比較分析,以期對我國教師在職培訓有所借鑒。
一、國外教師在職培訓模式簡介與分析
(一)高校本位模式
“高校本位模式”是指以高等院校為基地,利用高等院校的教育資源,對在職教師所實施的以系統(tǒng)理論教學與研究為主的教育模式。由于這種模式是以系統(tǒng)的教師培訓課程為主,以高等院校為主體,所以也稱為課程本位模式。這是一種傳統(tǒng)的培訓模式,長期以來在教師職后培訓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該模式是以高校為主、以教師進修高一級學位課程為主要目的,主要開設教育學士、碩士以至博士學位課程和各種教育證書課程。大學還開設各學科業(yè)余進修斑,中小學教師經2-3年的業(yè)余進修,成績合格也可獲得相應的學位或教育證書。此類培訓多與教師的晉升、提薪有關。
高校本位模式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各個國家都比較重視。美國的大多數學區(qū)規(guī)定教師服務7午后可以帶薪進修,很多綜合大學及教育學院等師資培養(yǎng)機構開設教師在職進修的課程,包括夜間班和暑期班。英國是以各地的大學為中心,鼓勵大學提供面向在職教師的各種進修課程。倫敦大學還舉辦長期性的在職教師進修。法國和德國的高等教育機構是接受教師以一般學生的身份申請入學,攻讀一般大學課程或學位;日本的80%以上的國立、公立和私立大學經常承辦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委托的教師進修班,井設想教育大學主要招收有實踐教學經驗的教師,進修合格者可獲得碩士學位。俄羅斯的教師進修所不少是綜合大學和教育大學的附屬機關,也有作為獨立機構設在各地州一級教育行政機構管轄之內。
高校為本的教師在職培訓模式具有較強的理論優(yōu)勢,可以較好地塑造在職教師的專業(yè)理論基礎。這種模式適用于嚴肅的;具有學術性的、學歷性和研究性的培訓,能夠使學員較系統(tǒng)地學習某一學科領域的理論知識,有利于中小學教師理論水平和學歷層次的提高。同時,高等院校擁有豐富的教育資源,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儀器設備、圖書資料以及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等,是其他機構難以具備的,因而長期以來成為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的重要基地,在教師的學歷補償教育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近年來,高校本位模式的不足之處也日漸凸顯出來,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非議。首先,就目標取向來看,教師的工作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yè),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應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其追求的主要目標,而不僅僅是單純提高學歷、學習理論知識為取向。而高校本位模式以理論課程學習為主,以學歷教毒為重,忽視在職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的實踐特征,難以滿足中小學教師自身教學技能提高的需要。雖然這種模式也強調師范生與培訓教師必須到中小學進行教育教學實踐,但它只是作為師范教育的一種補充活動,存在著教育理淪與教育實踐二元分離的嚴重缺陷,規(guī)律性的教育理論難以應對復雜的教育實踐,而且教師的專業(yè)自主性得不到應有的發(fā)揮。其次,這種模式難以照顧到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和不同教師特殊崗位之間需求的差異,針對性不強。所以,這種教師教育辦學模式不斷招致中小學校與教師個體的批評和抵觸,對其進行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大。
(二)學校為基地的教師培訓模式
“以學校為基地”的教師在職培訓模式是一種以中小學為基地,把教育教學實踐作為主渠道,輔之以理論課程教學,大學和中小學合作的培訓模式。這種模式最早起源于英國,比較典型的有英國的“六階段模式”和美國的“專業(yè)發(fā)展學校模式”。顯著特征是以教師任職的中小學為主、中小學和高等院校開展合作以完成師資培養(yǎng)任務。僅以英國為例來介紹一下學校為基地的教師培訓模式的實施。
20世紀90年代以后,英國教師教育開始實施以“中小學校為基地”的改革,其中謝菲爾德大學教育系的“六階段模式”改革最為突出。具體思路如下戶
1.確定需要
這個階段是教師在職培訓最初萌芽階段,培訓的意向首先產生于學校,而不是產生于培訓機構。學校教學中感到教師有進一步提高和進修的必要后;要確認需要培訓和提高哪些方面,然后與大學培訓部門直接接觸,也可以由當地教育局負責培訓的教師向大學傳遞信息。
2.談判
這階段是在確定教師特定需要的基礎上,學校與大學培訓部門洽談怎樣依據教師的需要編排出在職培訓計劃。中學要明確提出大學應提供什么專業(yè)課程才能滿足教師的需要;大學要尊重中學教師提出的要求,允許他們在洽談中陳述自身的需要,允許中學擁有教師在職培訓的規(guī)劃權和決策權。
3.協(xié)議
談判結束之后,要在多方面人員參與下提出一份詳細的培訓協(xié)議。協(xié)議完稿后首先交給即將接受培訓的教師修改,必須得到教師的認可才能最后確定下來。這樣能夠使得教師有目的地參與到培訓中來。
4.實施培訓步驟之一
一般培訓的前兩天是以大學培訓機構為基地進行的,也可以在地方教育當局下設的教師培訓機構實施。前兩天的課程作為導引課程,介紹新的知識技術概況和新方法論原理。這些課程有助于教師開闊視野,在學科橫向聯(lián)系和跨學科交流方面受到教育和啟發(fā)。
5.實施培訓步驟之二
兩天導引課程之后,以學校為基地,在大學教師參與下的教師在職培訓才正式開始。這個階段是整個培訓模式的關鍵一環(huán)。大學教師要經常到教室里來,直接參與教師個人或整體的多種形式的聯(lián)合備課,研究教學難點和關鍵,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結構等活動,給教師以指導和幫助,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
6.結束
協(xié)議規(guī)定的項目基本完成之后,教師能夠勝任教學了,教師在職培訓就算告一段落。培訓結束后,學校若有繼續(xù)與大學保持聯(lián)系的愿望,可以在其他科目方面對教師繼續(xù)開展培訓。學校為基地的教師繼續(xù)教育模式在英美等國的發(fā)展較為成熟,同時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這種模式之所以在近年來得到迅速發(fā)展,是因為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所在。首先,國家政府比較重視教師所在學校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通過專業(yè)性的教師教育政策報告,把教師在職教育尤其是校內培訓放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最高層次上。其次,采取科學而合理的規(guī)劃,即明確劃分出教師校內培訓的幾個階段,建立起從開始到結束的反饋機制與評價機制。再次,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表現在合作性方面,教育行政當局、高等院校、中學教師通力合作,建立由地方教育行政機構協(xié)調、高校主導以及中學教師積極參與的共同合作機制。在歐美國家,以學校為基地的教師培訓并不是松散的個體學習方式,而是領導重視、嚴密計劃、通力合作的培訓模式。它以中學為主體,實行協(xié)議式管理,使受訓教師在這種有組織的培訓中享有更大的自。
(三)教師中心模式
教師中心模式是指通過設立專門的教師繼續(xù)教育基地,旨在提高教師教學技能為主的教育模式。圓主要包括教師培訓中心、民間非營利性教師委員會、協(xié)會以及各種教師專業(yè)團體等。
“教師中心”(TeachersCenter)模式最初起源于英國。在英國,這種機構非常廣泛,是一種較為典型的教師在職培訓機構。教師中心有的設置在中小學內,由校長兼主任,也有的是設在師資培養(yǎng)機構。20世紀70年代以來,英國地方教育行政機構不斷增設教師中心,90年代初期這類培訓機構已達400多個。目前,基本上每個郡至少設置一個設備齊全的教師中心,開設短期的在職教師進修課程以及開展教師自主的共同進修活動,從事奉地區(qū)的各科教師的進修工作。美國模仿英國,也設有教師中心,成為美國教師進修主要渠道之一。法國的“國立教育研究及資料所”、“區(qū)域教育及資料中心”、省教育及資料中心以及國立教育研究所、國際教育研究中心等專門機構負責教師的進修活動。德國的教師進修學院、法蘭克福教育研究所負責教師的進修活動。日本的都、道、府、縣的“教師研修中心”“理科教育中心”“教育會館”是中小學教師進修的主要部門。俄羅斯教授法中心設在各地區(qū)或市一級教育機構,從事學科教育的研究與指導。
這種模式一般都是由政策委員會來管理。委員會由教師、行政管理人員、地方教育官員、地方學院的教職委員和中心其他部門的代表組成。在這種模式中,通常是實習教師占委員會的大多數,教師的作用在此得到充分體現。教師進修中心的活動計劃和執(zhí)行步驟一般是同教師一起商定,通過與教師協(xié)商,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從而使教學工作能夠有更強的針對性,又有利于根據教師的需要加以改進和發(fā)展。
近年來,國外的教師進修中心在實踐中又不斷向“以學校為基地的教師培訓模式”學習經驗,非常注重在職教師所在學校的情況,考慮教師的學校背景,把教師進修中心的教育內容同教師的實際需求結合起來,增強了中學教師的主體性和進修中心的針對性。
“教師中心”模式主要是針對教師教學工作中的實際需要,為教師搭建一個學習的平臺,提供一種情境和機會,以利于教師針對在教學中所出現的難以憑借自身力量解決的問題進行探討,目的是解決知識更新問題和掌握新的教學方法和教材,體現了教師自我學習的需要和學習的自主性。同時,這種模式不僅僅是針對教學中比較簡單的一般性問題,也不是教師個人經常性的問題,而是針對教學中所出現的疑點、難點與熱點問題。這些問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問題產生的原因比較復雜,很難依靠教師任職學校自身的力量加以解決,有些問題也很難在專家的指導下及時得到解決。就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而言,不同學校教師群體之間可以進行校際交流與溝通,互通有無,以達到資源共享,取長補短的效果。
(四)遠距寓教育模式
遠距寓教育(DF:Distance Education)是在教師和學生受時間、空間及其他因素制約而不能集中在一起進行課堂教學的情形下,由專門的教育機構利用各種通訊媒體,通過師生的雙向聯(lián)系,對學生實施教育的一種模式。印目前世界各國都將遠距離培訓作為教師在職進修的一種重要方式。遠距離教育最有特色的是日本、印度以及北歐諸國。僅以日本為例來介紹一下遠距離培訓模式的實施及利弊。
日本的遠距離師資培訓模式歷史悠久。早在1886年,東京特殊培訓學校(后為早稻田大學)就開始以函授的方式進行師資培訓。目前,日本進行師資培訓的遠距離教育系統(tǒng)大致可以分為如下五類:
1、高中函授教育。1953年,《高中函授教育法令》的頒布以及1961年《學校教育法令》的部分修改都大大加快了日本高中函授教育發(fā)展的步伐。這一時期,涌現出大量的高中函授學校,函授課程也從正規(guī)學校課程中分離出來并日益串富。這些以高中為單位的函授學校不僅面向教師,而且還吸收要求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人員。具體方式包括:向學員發(fā)送函授教材,定期布置、檢查作業(yè),并于每周日向學員進行面授?同時,日本廣播電視公司還專門設立一個機構向全國的函授學員通過廣播和電視進行相應的教學。
2.大學和初級學院的函授教育。高等學校實施函授始于1950年。當時,高等學校的大多數系科均可進行函授教育。1980年以來,日本全國已有12所大學和9所初級學院承擔起這一教育的職責。這些大學和初級學院的學員定期收到各函授機構印發(fā)的教材并在每年夏季接受面授。目前,全國的注冊學員保持在九萬人左右。
3.社會函授教育。社會函授教育是一種非正規(guī)的教育形式,它由某些社會組織和團體具體實施。依據(社會教育法令),日本文部省對那些教學質量高、社會效益好的非正規(guī)社會教育團體予以認可。同時,社會函授教育的內容也必須由文部省審定。目前,已有40多家社會教育團體開設的200多門函授教育課程得到了官方的認可。社會函授教育的方式除了向學員印發(fā)學習材料外,學員還可以通過廣播電視的有關節(jié)目進行自學。
4.廣播電視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he Air)。日本的廣播電視大學創(chuàng)辦于1983年,它旨在通過遠距離教育的方式對國民進行高等教育,教師的在職培訓是其重要內容之一。這是一家正式的高等教育機構,它遵從文部省頒布的有關高等教育的規(guī)則。
5、學校廣播系統(tǒng)。學校廣播作為進行師資培訓的一種方式最早始于1935年日本廣播公司開辦的“對學校廣播”節(jié)目。1953年,日本廣播公司專設學校電視頻道。而今,該公司巳通過廣播和電視節(jié)目對學校播送現實教育中的各種問題討論及教育舉措。除此之外,日本的五個縣級教育委員會也分別通過超高頻率向所屬學校專辟電視頻道,以進行師資培訓。
遠距離教師培訓模式打破了時空的局限,能夠利用各種通訊媒體對分布各地的教師進行教學、指導和聯(lián)系,手段豐富多樣。
但是,遠距離教育本身也存在著一些固有的缺點,如培訓者和學院、學員和學員缺少面對面的交流、溝通,難以照顧到每個學員自身的特點,培訓的效果難以確保等等。
二、國外教師在職培訓模式改革對我國的啟示
1、樹立終身教育的理念,實現職前職后一體化
教師的繼續(xù)教育是隨著終身教育理念的興起而得到迅速發(fā)展的。終身教育是本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的影響到世界各國的教育思潮。它是法國著名的成人教育專家保羅;郎格朗首先提出的。他說:“終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身教育思想的基本含義是要求實現教育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統(tǒng)一。在時間上,它主張教育應貫穿人的整個一生,反對把人的一生截然分成在學校里學習和到社會上工作這樣兩個不可逾越的階段。在空間上,主張教育應包括個人和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反對把教育限于學院的讀書,排斥學校以外的學習活動的觀點?!彼哉f;學校教育應當是側重培養(yǎng)人的學習能力的教育,它的實際意義不僅能使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利用這種能力去不斷地補充、更新知識,而且還創(chuàng)造出對其整個一生都獲得教育或自我教育的機會和可能。
我國現今教師的職后教育自成體系,師范院校承擔職前培養(yǎng)任務,屬于普通教育,教育學院和教師進修學校從事職后培訓,屬于成人教育。這種職前培養(yǎng)與職后培訓的分離,由于領導權限不同,體制上難以統(tǒng)一,導致了機構各自為政、內容交叉、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問題,教師教育的效益不高。因此,如何實現教師職前培養(yǎng)和職后教育一體化,是擺在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當務之急是要實現從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理念的轉軌,以終身教育的理念來統(tǒng)領教師職前培養(yǎng)、職后培訓一體化建設。
今后我國教師教育發(fā)展的趨勢是職前培養(yǎng)和職后培訓經過整合成為連續(xù)的整體。教師的在職培訓,將由學歷補償教育轉向知識更新、教學研究和提高業(yè)務能力的教育,培養(yǎng)對象廣、質量要求高,需要調整或合并普通高等師范院校與教育學院、教師進修學院等成人教育院校,使之兼具教師職前培養(yǎng)和職后培訓功能,實現教師職前培養(yǎng)和在職培訓的一體化。
2.實現在職培訓形式的多樣化
任何國家對教師的需求都是多層次的,單一的職后培訓模式不能滿足不同層次教師的需求,因而各國對教師的在職培訓都進行了多樣化的探索,職后教育在形式上呈現出多層次與多樣化。如前所述的課程本位模式、學校為基地的教師培訓模式、教師中心模式、遠距離教育模式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分法。許多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做出了其它不同的分類。徐琳的分類是其中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分法。她認為,教師的:在職培訓,從時間上劃分,一般可分為短期、中期和長期;從內容上劃分,可分為系統(tǒng)學習、專題研討等;從途徑上劃分,可分為脫產、半脫產、不脫產等;從培訓的系統(tǒng)性上來劃分,還可分為正規(guī)和非正規(guī)等類型。
長期以來;我國在職培訓主要是以學歷補償教育為主,其它培訓較少,尤其是中小學,這也與中小學教師學歷水平偏低有關,在培訓模式上,主要是以函授、自學考試為主,脫產、半脫產的培訓也只是到了近些年才得到較高的重視,導致教師培訓質量不高,流于形式。為使我國教師在職培訓適應時展的要求,必須形成從中央到地方、從高等師范院校到各級教師培訓中心、從專門組織到遠距離培訓等一整套的培訓網絡,為教師的在職培訓創(chuàng)造條件;必須開展脫產的、半脫產的,長期的、短期的,校內的、校外的,面授的、函授的、夜間的、業(yè)余的多種形式的培訓,以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地區(qū)教師的要求;必須建立以課程為基地的在職培訓、以學校為基地的在職培訓、以學校為中心的在職,培訓三位一體的培訓模式,為廣大教師提供廣泛的培訓基地。
3.高度重視中小學校在教師培訓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傳統(tǒng)教育觀認為,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教師只要具備豐富的學科知識,就自然會把知識變?yōu)閷W生的財富。因此,對教師進行在職培訓的主要目標,就是給教師增補新的書本知識,甚至是碩士、博士學位課程。但現代社會要求學校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應具有遠大的理想、創(chuàng)造的志向、廣博的知識、很強的自學能力、高度發(fā)展的智力和掌握先進科學技術的基本技能。這就要求教師在職培訓的目標要從為教師不斷地補充所教學科的新知識、新觀點、新理論,轉向側重于對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與策略的研修與鍛煉,指導教師學會運用現代教學輔助工具,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以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因此,現在許多國家在職培訓模式正在用“以學校為中心”取代“以課程為中心”。提倡教師培訓中心要面向中小學,深入教學實際幫助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形成教育技巧,改進教學工作。、中小學校在教師的在職培訓中發(fā)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資源 應用 研究
一、加強資源庫建設、實現資源的校本化和共享性
教育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根據學校實際,將接收到的資源進一步分類整理,進行二次加工,可采取把IP下載接收資源、購買、收集、改造和自己開發(fā)相結合的方法,把收集到的課件資源進行編輯、增刪以達到適用,最后,把所有的課件集中管理,分科分年級建成一個課件資源庫,實現資源的校本化,方便教師在備課時較快地自制課件。將這些資源逐步應用到學校教學活動中,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通過對資源的整合,形成個性化、本地化的教育學習資源,為師生搭建適用的教學、學習和研究平臺,全面提升資源的共享性。
我鄉(xiāng)的一些農村中小學如劉溝小學、人頭山小學、廟街鄉(xiāng)中心小學、廟街初中等將遠程教育資源與校園網相結合,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形成人人建資源,資源人人用,資源進課堂,資源共享的現代化教育局面。各校資源庫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效果:廟街中學200G,其中自制資源50G,各小學150G,其中自制資源20G,質量上目錄規(guī)范(按照年級、學科、單元、課題、課時的順序組建資源庫目錄),課題資源內容有教材分析(文本材料),上課過程(視頻,音頻,圖片,動畫等資源),課后習題鞏固,單元試題庫和教材試題庫。在資源庫建設期間的確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但是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建立起完善的資源庫,在以后將極大地減輕教師的工作量。
二、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深化教學模式改革
1、利用遠程教育資源,調動教師教的熱情
新鮮、新奇的事物總是容易被人注意的。遠程教育網上的““jsfz”、“kczy”、“xxzd”、“ztjy”、“snwh”、“xkzs”教學資源欄目內容涉及各科,主要提供的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各種良好素材,包括視頻、動畫、PPT演示文稿等媒體資料、教學示例、習題精選等內容,為教師組織教學活動和制作課件做了教育可用資源上的良好補充。為了廣泛應用資源,我鄉(xiāng)各農村中小學一方面采取座談、演示等多種方式,向教師主動介紹遠程教育資源所提供的豐富素材,讓學科教師熟悉遠教資源,一方面組織教師應用遠教資源上觀摩課、研究課、示范課。我鄉(xiāng)在每年舉辦兩次農村中小學教師運用遠程教育資源學科教師賽課活動.通過學片教研,層層選拔,讓學科教師看到了遠教資源在課堂教學中的優(yōu)勢,激發(fā)了廣大教師利用遠程教育資源進行課堂教學的熱情。
2、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激發(fā)學生學的興趣
學生利用遠程教育資學習主要體現在:課堂學習――獲得大量的學科信息,更好地完成學科的學習任務;課外拓展――提供大量學習材料,豐富課外學習生活,拓展學生知識視野;專題探究――開展專題探究活動,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例如:在時事動態(tài)欄目中,利用“專題報導”可進行時事教育,培養(yǎng)學生愛國主義熱情和集體主義情操。利用“國內國際”開展小記者、主持人、時事評論家等活動,模仿主持播音,進行語言文字教育。利用“教育科技”、“文娛體育”開展小組學習活動(如:校園廣播、校園墻報、時事辯論等),豐富校園文化。在少年文化欄目中,利用“日常行為規(guī)范”進行全校性主題教育活動;利用“安全教育”開展班會、團隊活動;利用“禁毒教育”開展小論文、小制作、小發(fā)明活動;利用“少先隊活動”開展各種知識競賽活動(如:手抄報、電子報刊、故事會等);利用“文史大觀”開展各種專題探究活動(如:歷史名人故事、自然科學、風情民俗等);利用“人物星空”“科普之窗”、“網上讀書”開展讀書活動;利用“軍事迷彩”進行國防教育專題活動。
三、遠教資源與校本培訓相結合,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結合學校教師基本情況,我們從最基本的知識開始,例如學習如何打字和進行文字編輯,然后再進行IE操作和具體利用遠程教育資源的應用培訓工作,如PPT演示文稿的操作,FLASH動畫的操作,媒體播放程序的操作。在培訓中充分利用天網(遠教IP接收)和地網(Internet)上的資源,能結合教學的科學理論使用網絡資源庫進行信息的搜索、獲取、分析、加工、處理、傳播。能結合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資源,設計與自己的所任學科相整合的CAI網絡課件。學校還可以選擇IP資源中的示范課、專題報告、培訓教程、教研論文、經驗交流等進行討論和分析,采用集體學習和個人學習相結合的方式,一般來說,集體學習的方式是一種學習的好方法,教師們可以邊看邊議,發(fā)生思想與認識上的碰撞,相互取長補短,也可以由教師個體按照自己學習的需要和學校的計劃安排,根據自己的時間靈活地、有針對性地學習,這樣可以提高學習效果,還可以在集體和合作學習時增加交流討論的話題,通過不同視點,提出更多問題。普及與提高并重,從根本上提高教師對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的運用能力,要讓熟練運用遠教資源開展教學活動成為教師的基本技能。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進程,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師教育現代化,從根本上提高教師教育水平的重要舉措。
農村小學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的建設與應用是一項系統(tǒng)的工程,需要不斷地實踐探索和研究,需要我們不斷優(yōu)化、整合、應用資源,促進學科現代遠程教育設備、資源的教育教學、教育科研應用日?;c常規(guī)化,不斷提高遠程教育資源、設備使用效益,提升教師自身信息化教育素質。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基[2001]17號。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號)
學習是人的本能,是人和其他動物的根本區(qū)別之一。同時,學習還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我們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具備求知的能力、做事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適應社會發(fā)展要求,為以后走向社會、融入社會、服務社會打下深厚而堅實的基礎。
學習是每個人一輩子的事情,面對當今這個社會發(fā)展一日千里、知識更新不斷加速的時代,只有不斷學習,終身學習,才能始終保持開拓進取、蓬勃向上的朝氣。因此,學習既可以被看作是對人性的一種朝圣,也可以被視為對人類潛力和潛能的一次擴張、探索和升華。
技術進步,學習在不斷地演變
技術飛速發(fā)展,學習方式在不斷地演變。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人們主要通過面對面向前輩先賢求教來獲取知識。后來,印刷術的發(fā)展,使得人類知識和智慧可以經由書本得以存儲和傳播。再后來,隨著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借助各種終端,經由網絡和搜索引擎,查找和檢索未知,探求答案,成為人們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
2001年4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在《時代周刊》上了一個轟動全球的行動計劃――MIT OCW。在這個計劃中,麻省理工學院要用幾年的時間,將其所有七個學院的3300門課程放在互聯(lián)網上,給任何人免費使用。由此,一場席卷全球的開放教育資源運動蓬勃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大學、機構、企業(yè)、學校、個體和組織紛紛仿效,將各自領域和行業(yè)的知識、課程和經驗在互聯(lián)網上。今天,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發(fā)展,使得人們的學習變得異常簡單。
這是一個開放教育的世界,一個技術無所不在的世界,一個學習隨時隨地按需發(fā)生的世界。學習變得越來越可視化,人們越來越喜歡可視化和直觀化的學習材料;學習變得越來越非正式化,昔日作為正式學習補充的非正式學習,在今天顯現得尤其重要;學習變得越來越移動化,在車子里,飛機上,旅途中,學習隨時隨地發(fā)生;學習變得越來越個性化,人們越來越重視按需學習;學習變得越來越碎片化,學習方式和學習內容的碎片化說明,碎片化學習已成為今天學習的主流形態(tài)……
今天,我們應該怎樣學習?
1.搜索就是學習
搜索可以找到我們想要的,解答我們想要知道的,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搜索,幫我們找到很多老歌,記錄下來,去校園文化廣場參加合唱;搜索,使我們可以收集老電影老書籍,重溫童年的夢和青年時代的愛情;搜索,為主婦找到很多菜譜,給家庭餐桌增加了不少菜色。搜索,搜索,使作弊者曝光,偽劣產品出名,美德流芳,丑行大白于天下。
知之為知之,不知谷歌之。此乃信息時代之真知。今天,會搜索才叫會學習。
2.向同行學習
我們可以通過網絡,向全中國乃至全世界所有的同行學習。
今天,你是家庭主婦,你希望學習英式面包的制作方法,那么,你可以經由網易公開課,向英國人保羅?霍利伍德學習三十一種傳統(tǒng)英式面包的制作方法。作為幼兒園的教師,你要給你的小朋友們教授剪紙,制作不同的動物頭飾,和孩子們一起做游戲。你可以通過上網,學習到數十種上百種剪紙的方式方法,掌握不同的動物頭飾的制作技巧,甚至看到其他人在幼兒園開展游戲的教學方案和其他教學材料。
3.在實踐中學習
實踐出真知。陶行知所說的教學做合一,就是這個意思。
作為一位乒乓球愛好者,你可以借助網絡觀看中國國家乒乓球隊的教練教授運動員的系列的、系統(tǒng)的教程,學習乒乓球的基本要領和技戰(zhàn)術。但是,如果只是在屏幕面前,你注定是無法學會打乒乓球的,因此,你還需要到乒乓球臺前,將你在網絡上學到的技術要領一一實踐,只有這樣,這些要領才會變成你的本領。
今天,我們進入到了一個“人人為師,人人為學”的時代,一個“天下名師皆我?guī)煛钡臅r代。全球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不僅為我們每個人提供了一個透過網絡向其他任何人學習我們想要學習的幾乎任何東西的機會,而且也為我們每一個人提供了一個透過網絡,向其他任何人,以免費或者收費的方式,教授自己的知識和技能的舞臺。而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都可以在這種教、學和做的融合中,不斷地學習實踐。
4.在反思中學習
反思性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學習者自主活動的過程。反思性學習以追求人自身學習的合理性為動力,是每個人借助網絡所進行的主動的、自覺的、積極的學習和探究。反思性學習通過人的自我認識、自我分析、自我評價,獲得自我體驗。反思性學習是建立在學習者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以及建立在學習者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因此,反思性學習具有很強的自主性。
過去,人們照鏡子反思,在紙質筆記本上寫日記反思。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在博客平臺上寫日志反思,在和他人互動的過程中反思,在微博、微信和微信朋友圈中反思。
5.在網上實踐社群中學習
加入實踐社群,其實就是把自己置身于高手群中,跟他們去學習。
天河部落是廣州市天河區(qū)教育局教研室十多年前創(chuàng)建的一個基于博客技術的網上中小學教師的實踐社群,在這里聚集著一大批一線的中小學教師、教育研究人員,他們可能從未謀面,但是可以就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在群里進行交流和分享。
Classroom2.0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教師專業(yè)實踐社群,已經有來自200個國家的8萬多名教師注冊,并自發(fā)形成1164個小組,定期舉辦直播活動。他們的宗旨是:用技術變革課堂。
6.用慕課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
今天,慕課為每一個想要學習的人提供了難得的學習機會。到目前為止,全球已經涌現出了許多的慕課平臺。任何人都可以在edX、Coursera、Futurelearn、中國大學MOOC、學堂在線、好大學在線、網易云課堂等在線課程平臺上,學習感d趣的任何東西。
不過,慕課的學習,是一種非正式學習,學習完全是由你的興趣和內在學習力所驅策的自主學習。因此,在借助慕課學習的時候,你要選自己真正感興趣的課程,選擇和你的線下學習一致的課程,選擇與當前你的工作高度相關的課程,選擇眼下你最緊迫和最需要的課程,而且每次只選1~2門課程。
在慕課的學習中,學習者要“組團”學習,結伴求監(jiān)督防輟學;要在線自己的學習足跡,讓他的朋友看到他在堅持學習;在課程平臺簽到,訂閱課程日歷,因為課程日歷會提供他學習的每一個時間節(jié)點。而所有這些,都可以說是防止慕課學習輟學并輔助學習者堅持學完課程的重要舉措。
在幼兒園教育體系中,兒童們的學習才是通過觀看和制造某些美得形狀進行的,無疑是通過感知進行的思維。在中國的中小學教育中,藝術就會被看作是隨意性的副課,在課程的計劃中,所占的比率太小,當孩子們踏入小學,這種對感知的訓練便失去了在教育中的應有的位置,或許是和整個社會的教育制度有關系。書中指出,目前我國中小學藝術教育實踐中主要存在的兩種情況:一種是藝術教育薄弱的農村地區(qū),另一種是藝術教育比較發(fā)達的城市地區(qū)。讓我想到在少兒美術實際教育中得出的心得,我在云南連心社區(qū)服務中心以志愿者身份在那成立了一個針對小學生的繪畫興趣班,就是上面提到的前者現象,由于教學設備簡陋加上小朋友的能力范圍有限,每次都是帶著一幅自己畫的去讓小朋友臨摹,二十多次教學發(fā)現,小朋友只會照葫蘆畫瓢,表現欲望受到限制,還扼殺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后者,城市的條件較優(yōu)越,但家長重視藝術的技能,而忽視小孩的藝術修養(yǎng)。由此看來,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藝術欣賞。
二、第二章中通過例子論證藝術欣賞在教學方法的重要地位。
不同年齡層次的人,思維不同,考慮的側重點不同;不僅要有技術還要用獨特的思維,“智”思想的升華和獨到的見解;如學英語要有語感,學藝術也要找感覺,即以靈感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基礎,而藝術創(chuàng)作與藝術欣賞又是相互統(tǒng)一的。通過媒介等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對優(yōu)秀作品的欣賞能力,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挖掘學生的欣賞潛質。
三、第三章中提出中小學藝術教學應該是藝術化的教學,歸根結底還是以審美育人為中心,開發(fā)創(chuàng)新能力。
就藝術課開課的問題來說中國與國外比起上級規(guī)定的課時不少,而真正落實到實際的是少之又少,只是一味地在追求升學率而忽視藝術課的教學;國外,他們注重課外藝術活動和動手能力。我認為,課外活動要比課堂上的理論來的更加實際,藝術源于生活。藝術折射出社會獨特的信仰或傳統(tǒng)習俗等,就是每個時代的人們對非物質的或是精神的追求,所謂“寓教于樂,寓教于美”。教學方式多種多樣,假設在美術課堂上給學生看一張笑臉的照片,他們會不由自主地跟著笑起來,就是根據人的本能效應。
四、第四章講的是中小學教師應該是藝術教育家。
這是一個引起我們重視和思考的問題,為人師表,作為授教者的一方應該要具備的什么樣的素質?作為一名專業(yè)的藝術教師,除了淵博的專業(yè)知識和精湛的專業(yè)技能外,還要精通藝術以外的人文學科知識,接通學生和藝術之間的情感橋梁,擺正自己的位置,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和鼓勵他們切身體驗中求真理。藝術教育是一門多維視角的學科,具有深度性和廣度性。如果缺乏全面的藝術教育,沒有藝術感知的能力,沒有藝術創(chuàng)作技能,沒有足夠高質量的審美意識,那么藝術趣味就無法培養(yǎng)。而興趣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和源泉,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yǎng),而且有助于開發(fā)智力,特別是在激活學生創(chuàng)新潛能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國現代心理學家布魯姆指出:“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發(fā)生興趣。”這說明興趣是學習的基礎。立足實踐,在教師指導下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欣賞美、表現美和創(chuàng)造美,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協(xié)調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都能得到良好發(fā)展,讓藝術課真正地“活”起來。雅斯貝爾斯說過:教育是人的靈魂教育,而非理性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兒童教育出發(fā)點應該是自然和回歸自然。孩子剛出生,還沒接觸到自然和真實事物,就被灌輸“概念”和“公式”,死記硬背,學些華而不實的知識,來達到所謂的“博學”的頭銜,不考慮真正的判斷能力和實際智慧的教育。對于藝術教育的認識,我總結以下四點特征。首先,啟發(fā)和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在高科技時代,人從一出生就會接觸到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下產生不同的藝術風格,在我們的教學中應該通過不同手段啟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思維。其次,培養(yǎng)豐富的情操。隨著學生思想的不斷完善,高尚而豐富的情操會是奮斗的目標,產生正義感、對生活的熱愛等。為什么說中小學的藝術教育很重要?原因就在這里,從小培養(yǎng)為塑造健全的人格魅力做鋪墊。再次,是要培養(yǎng)造型的思考力。造型思考是美術教育知性活動的范疇,美術教育所追求的造型思考是聯(lián)系實際以生活為源泉。所以,不管是中小學還是高校,都應有把美術教育的課題形成一個規(guī)范化和系統(tǒng)化,做到這點很重要,對于當前中國教育的發(fā)展,還是有一定的困難。
五、最后,培養(yǎng)實踐力。